在线客服

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学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学的重要性

篇1

然而,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惟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培养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教学

1.可以充分运用游戏、竞赛的机制。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他们热情洋溢、富于朝气,且集体观念强。此时应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队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

篇2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篇3

近些年、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使国外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我国公民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高校教育上入手,避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度的因素的出现。

一、高校学生对教学的错误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创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确实让我们有了地球村的感觉,但这也使得更多国外的思想和观念不断的涌入国内、再加上近些年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有些不足,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教学的看法,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起学生兴趣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和就业情况的变化,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开始减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学上,其次学校为了节约和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高校教学都是以大课堂的形式开展,因而对学生的参加课程的考勤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情况,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旷到。另外、高校对教育课程的考试不够严格,没有综合的进行考核和督促,大部分高校考试成绩中并没有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提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的精髓。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了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使很多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使高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三)学生不了解教学的重要性随着近些年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让很多学生也开始为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产生担忧,因此他们便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安排到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就业择业方面,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思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性。

二、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对课程的错误看法,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教学对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也没有去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首先、哲学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提倡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大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寻找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其次、要求矛盾对立统一的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大学生在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便可以辩证的对待,分析其利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容应对挫折的能力。另外、要求通过现象看本质,阐述了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刻苦钻研的能力,教育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得到质的飞越。最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能够让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学习这些能够培养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创新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教学对大学生成才非常重要

课程内容包括从原始社会至今的人类发展历史、发展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发展规律,能够为高校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例如:牛顿在研究力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后期因信奉唯心论的原因影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这样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唯物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够推进我们的科研工作。大学作为科研和学习的重要阵地,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我们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从容应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选择

思想对未来拥有超前的指导作用,因此对大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步入较为复杂的社会时的适应性具有指引性的作用。虽然对未来拥有超前指导性,但也并不表示就不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进步。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面对较大的社会环境时在利用好之前学习的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升级和扩充,更加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

三、结语

高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深刻的理解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对教学存在的误区,探讨了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几个方面以供参考,希望能为教学的研究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的学费给高校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贫困生家庭带来了重重考验。据统计得出,高校贫困生每年都以一定的数量增加,这意味着要承受高校学费所带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压力的人会越多,这一严峻趋势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关心高校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自2000年以来,要求各个高校务必创建“绿色通道”制度,该制度规定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录取入校时,在核实个人情况后,要分别实施不同的自助措施,保障每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并且能够享受到由国家初步建立的包含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规定各大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抽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利用这些资金开展各种相关的资助工作。

二、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相应报酬,这种资助要比直接给予他们补贴效果好。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已经逐步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跟常规发放的助学金不同,勤工助学能让学生理解通过劳动来助学这一良好的育人方法。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能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与劳动的艰辛,可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与锻炼交际能力。勤工助学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增值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在成才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克服困难逆境,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积累自信与经验,为今后步入社会生活、工作做好准备。

三、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可忽视勤工助学对在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目前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王道。大部分大学生在通过艰苦劳动后获取报酬才能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父母培养自己学习的不易,这样有助于他们向往自力更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在勤工助学中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身体。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了接触社会、认识与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启发他们用功学习,奋发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宏观把握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劳动工作纪律及条理的生活习惯。

四、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知识拓展中的重要性

勤工助学能大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来自于书本与自身实践。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局限性,大学生在实践中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里,掌握更多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与提供更好的实践服务,同时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检测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从中锻炼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中、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助学已成为帮助大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勤工助学可使大学生在接触新事物与问题时,能积极去思考。正是这些对事物与问题的体现,促进了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能培养合理的时间观念与协调自身精力的能力,在不耽误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勤工助学给予大学生的经济收入让大学生有了理财能力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理财与消费观念。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有了广阔的交际空间,这样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了经济、思想、知识、能力等收获,有效缓解经济压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了解社会,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更有自信地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若乒.我国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建设,2011.

篇5

(1)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性。从教育部要求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列出了19项二级考核指标,“管理队伍”就是其中的一项。由此可见,在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时,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从实际工作来看,教学管理队伍也确实为提升教学工作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还是教学管理、学风与教学效果,所有这些决定教学工作水平的项目中,都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息息相关。

(2)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关键。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学规律,通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优化配置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及时协调各种矛盾,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学管理水平高,才能对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提高教师、教学场地、设备仪器等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教学管理水平高,才能敏锐地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和学科发展形势,合理灵活地制订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3)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高等学院的院系是一个具体教学的实体,这个实体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院系教学办的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组织、调度,检查、督促的作用,因此,院系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一个院系的领导能否按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工作,能否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能否加强院系和校各行政部门的联系。所以严格院系教学管理,发挥检查、评估、评比等激励机制的作用,将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科学系统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在全面考核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教学秘书则是必不可缺的教学管理人员,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及人员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4)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思想素质 教学秘书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才能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中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做出成绩。院系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作: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检查,课表安排,调停课手续,考试安排,考试考务,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答辩,实习安排等等。头绪很多涉及面广,与教务处,各院系,各教研室,任课老师,各届学生,频繁来往。教学秘书必须脑勤,嘴勤,手勤,脚勤,经常是工作堆上来几天连日不能抬头,加班加点。工作性质决定做好教学秘书要耐心细致,有组织协调能力,遇事冷静灵活。教学秘书是个明清暗重,没名没利,有时甚至还要承受批评,担负责任。所以教学秘书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热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有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6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色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更是欣喜若狂。新学期伊始,便开始了专业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在学习专业实践课承德基础不断地积淀理论修养,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专业实践课,特别是在赏析绘画作品和鉴赏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教授油画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带有理论课程《艺用透视学》,理论教学对我的感触比较大。首先学生们感觉只要画面效果画的好就行了,不用学习别的东西。其实并不然,首先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教师必备的教师素养和教育能力—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具备画画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理解分析和鉴赏画面的能力,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剖析画面。

理论学习的意义也是比较深远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理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象,理论教育在不断分化综合的道路上进一步优化,从而产生了许多分支,我们在对这些分支进行学习掌握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生、师生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避免因认识不足带来实际行动上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同时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流活动,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社会群体现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区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教師面对的受教育群体是一批来自不同的城市,接受过不同的家庭教育,感受过不同的社会化境的学生,他们自身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手智力、爱好、性格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想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抓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当然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育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不仅要有良好的绘画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画面的构成需要理论的支撑,画面内容的解读也需要理论的阐述,所以说油画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是不不可少的。

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不无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要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助学习的潜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或抑扬顿挫,节奏感要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完全高度集中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纪律方面,单纯的上课点名有点生硬,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无规划的点名提问来促使学生自觉的进入课堂。再次,上课形式多样化,利用第三者媒介来更轻松地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视频以及图片都可以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通过视频和图片进行理论讲解,达到图文共茂的生动效果,从而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油画学院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的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只有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理论教育本就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它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生通过实践绘画了解绘画理论,然后又通过绘画理论回归绘画实践,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才有可能提高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使课堂教学走出“填鸭式”的泥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来源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课本知识,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虽然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一定要培养艺术家,但是美术教育可以挖掘学生们潜在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品鉴能力和对美的兴趣。艺术理论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塑造审美性和高素质人才的产生,因此高校艺术教学中理论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带有恐惧感和陌生感,特别是在问题的阐述和作品的理解中不能带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和过度深奥的文字内容,这样反而会使作品看起来更枯燥乏味,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先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述所看见的东西,虽然受到了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但是绝对是自己直观亲眼感受所表达的意思,这比在毫无感受之前就灌输某种概念所形成的偏见要好得多。反之,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无需理性的指导,恰恰相反,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不懂的问题,教师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直观性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我们通过对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理解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很多知识,通过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时代等等我们都能感受美术作品所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比如油画作品中,用笔的方向及力度,调色油的多少,色彩的饱和度和纯度等等都需要自己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它是人才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篇7

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与理论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其管理方法也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不仅能够适应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利于满足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根据高校的教学目的来开展有规律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1]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学生数量多给高校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近几年高校为了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多培养一些人才,进行不断地扩招,使高校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比逐年下降,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2]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又开始陆续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由于学生过多,很多实践课程也只能够泛泛而谈。例如高校都会在暑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从作用上讲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过多,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锻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的视野永远停留在书本中,在社会上严重缺乏竞争力。可见,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看,高校教学实践管理对学生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堡垒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其工作的性质主要是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计划和组织。在众多学生的意识里,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说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管理具有独立性、实践性、踏实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高校依然墨守陈规的把学生束缚在理论的课堂上,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寻找工作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职业技能。而自高校开始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已经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见,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必要条件。

3.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能力的催化剂[3]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能力,陆续的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例如高校每年组织的实习,将学生们分组分别派往各大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际操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产的过程和规律,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可见,只有学校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4]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科技的先进,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也流传着“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号,面对每年失业大学生的一些相关数据,无疑这句话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学校角度看,实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高校的自身建设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

高校实践教学并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术的特色进行组织的,同时,这些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影响性。以往学校的制度仅仅把学生束缚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就出现了逃课等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自高校开始组织实践教学管理(认知实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逃课的现象减少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明白了要想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必须先学好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制度更加规范。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现代化教学模式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离不开这样的先进教学技术,它也恰好把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带到了理论课堂中去,以此来融合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能够及时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从社会角度看,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对吸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还没有正式开展实践教学时,很多企业家表示只会书本知识的高校人才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因为这些学生的工作思路完全被书本和理论知识所束缚,这样的人才只能成为书呆子。而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人才。因此,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就业情况,不断地组织创新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在实践中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因此,近几年通过实践教学开展,高校培养出了很多有经验的毕业生,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2.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和改善,那么人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也要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因此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非常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可见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

四、结语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不仅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浪潮中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参考文献

[1]黎芳.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评介[J].现代教育科学,2005,(09).

[2]张婷婷.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2010,(03).

[3]石媛.浅谈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发展[J].华章,2012,

篇8

1.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

体育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要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现代的学生,学业繁重,这对于脑力与体力都是较大的挑战,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体魄,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终身教育,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树立健康观念,注重个人的身体情况和健康情况,不断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就要练就健康的体魄,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2为终身教育提供可实践的项目

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终身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上,同时还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实践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身体素质,为他们提供或建议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此外,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普及一些体育运动常识,教会他们自救常识、自我锻炼的方法和途径等,这都为以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通过提供可实践的项目,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1.3通过科学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提供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升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高校作为教学机构,可以通过科学、可靠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训练提供指导。这样就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方式,减少盲目性的存在,促进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锻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的方式,将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事项等传授给学生,为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这对于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终身体育能力。

2.目前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2.1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太过薄弱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太过薄弱,很多学生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只要将专业文化课学好就行了,忽视了对于体育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在高校体育课上,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于老师教过的方法和技能不重视,这就很难提升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更有甚者会采取无故请假或者逃课的方式来逃避对于体育的学习。总之,过于轻视体育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2.2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来讲,一般一周仅仅安排1—2次课,缺少课下师生的互动,学生在课下很少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仅仅凭借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说,数量少、频率低,没有活泼有趣的体育项目作为支撑,学生自然会减少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这也影响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总的来说,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学校制度的建设和培养等方面进行着手,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支持,从而为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学生兴趣不高,体育能力欠缺

学生的兴趣不高,体育能力欠缺也是目前体育教学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所以在认为体育学习可有可无的情况下自然会放松对于体育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即便学生有对于体育的渴求,由于教学过于输送,学生的体育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指导和提升,这就很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总的来说,学生作为高校体育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体育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3.如何实现高校体育学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

3.1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完善

要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应该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思想上,要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制度化,将其纳入对于学生考核标准中去,实现学生体育能力与学业成绩的挂钩,提升他们对于体育的重视;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讲,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实现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个人身体情况来设置总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增加体育项目,比如空竹、篮球、足球、健美操、太极拳、健身跑、游泳等;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另外,还应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体育项目,从而让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宣传,增强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

要想增强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应该在学校多宣传,增强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可以充分地利用校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比如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的举行,能够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以此来督促他们去进行体育锻炼,实现个人体育能力的提高。通过适当地宣传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体育艺术的培养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进一步促进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

3.3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是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方式,课内外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不仅仅要充分地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课下也应该积极地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活动实践中去,不断地提升他们对于体育的重视,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实现个性化的锻炼模式,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这样可以实现一对一地解答,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体育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突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约束,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体育与日常活动的结合,促成终身体育教育的顺利实现。

3.4培养学生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

学生是体育运动的主体,因此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经过探究活动、合作活动和自主学习体育,不仅仅强化他们个人的体育能力,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体育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成功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学生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他们能够自发地实现对于体育的重视,自觉树立体育意识,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和生存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终身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还为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办法,促进个人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实现对于高校体育学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一下四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完善;加强宣传,增强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作为体育老师,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重视,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终身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王炼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凯.浅谈终身体育目标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5,18.

[2]张涛.结合终身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3]陈少宇.从阶段体育到终身体育———谈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应答[J].体育师友.2005(02).

篇9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要讨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首要的是知道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而言之,就是具有本民族特色,承载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内涵的体育项目。那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是怎样的现状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很多地区很多高校都在这方面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开设和自己民族相关的体育项目。如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开设蒙古摔跤等课程,而延边地区高校开设朝鲜族特有的长鼓舞等项目,新疆地区高校开设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等课程。二是在汉族聚居区的高校会开设汉民族传承依已久、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在两广地区的高校会开设舞狮(南狮)项目,在中原地区会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武术项目。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我国高校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还有像满族的珍珠球等项目没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上还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武术、舞狮、杂技等项目。武术又按照地区大范围分为南拳和拳。按照流派又分为太极拳、八卦掌、梅花拳、洪拳、铁线拳和咏春等许多门派。当然门派和地区的分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舞狮上按照地区划分为北狮和南狮。南狮以其更灵活,更有难度,历史更久从而更受人们喜爱。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内容又可以分为舞蹈类、技巧类和对抗类。舞蹈类顾名思义,就是各民族的舞蹈,如前文所述,有维吾尔族民族舞,有蒙古族民族舞、有藏族的民族舞,有朝鲜族的象帽舞和鼓舞等等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技巧类项目,如杂技项目,舞狮项目、回族重刀以及各类武术项目等等。对抗类项目就是分为两方相对抗,如满族的珍珠球运动,蒙古族的摔跤运动和马球等项目。技巧类项目以杂技为主、如舞狮、武术等都属于技巧类。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

(一)竞争性

竞争性是诸多体育项目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最能抓捕人心的特征。国际上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以及现在正火热比赛的世界杯,都十分突出的表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这令人着迷的竞技性,尤其是对抗类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具有极强的竞技性的。如蒙古族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和蒙古族搏克有着非常强的竞技性,比起摔跤散打等比赛项目精彩程度也毫不逊色。满族的珍珠球也是一项竞技性极强的运动,两队选手场上比拼的激烈比起羽毛球、乒乓球也是自有光彩。

(二)娱乐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着极为强烈的娱乐性,比如各民族的舞蹈,有很多都是起源于各族先民在劳作后的娱悦神明和愉悦自身,所以现今仍保留着强烈的娱乐性。少数民族的舞蹈类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别且有着相当之大的运动量,是娱乐与健身合二为一的好项目。而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带有竞技性又觉有娱乐性。

(三)观赏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观赏性其实是娱乐性的延伸和升华,观赏性是在娱悦自身的基础上又愉悦他人,给他人带来视觉享受就具有了观赏性。不论是对抗类体育项目的激烈与精彩,还是舞蹈类项目的动人与优美,都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的。最具有观赏性的应当属于技巧类项目了。如武术,我国现有的高校武术教学多以观赏性为主,比赛也是以打分制,这给了本来就讲求形神兼备的传统武术给好的空间展示它的观赏性。

(四)传承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难以替代文化传承性。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族先民们在劳动以及宗教活动中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又经过历史的淘洗才流传至今。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延续,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镌刻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这巨大的传承性。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它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也更具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有趣味性也更具娱乐性还有观赏性再加之以竞技性是具有全面优势的体育项目,在学生间推广更易被接受,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传承文化,一举两得。第二点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民族独特性,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更有民族性和独特性。各地区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学校所在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推进该项目的延续发展,更能对该项目进行更好的研究。从而在侧面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又是一举两得的。最后一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基因链条,在高校大力展开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篇10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在人的需求之上,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开展管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还具备创造能力,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可以不断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达到管理的目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将人作为主体来看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工具。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尊重个性,在管理中积极发挥人的潜能。

2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特殊的活动,管理人员要与教师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管理人员的理念必须要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获得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已经大大提高,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创造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这意味着个体价值必须要得到尊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彰显了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进步与否都需要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体现,因此,教育是人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做人,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的基本工作,其首要职能就是为培养人才做准备,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所以,以人为本可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培养,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通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才能使学生配合教师教学,努力探索知识,专注提升和完善自我。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提升,虽然重视传授学生知识,但却不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培养人才方面,模式比较单一,常常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缺乏兴趣,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后缺乏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3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3.1以教师为本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不能忽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其教学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质量。传统的教学管理更侧重对教师的行为开展管理,强调教师要服从管理和分配,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十分被动。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重在体现教师的地位,尊重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下,教师必然会十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为教师提供充分展现其才华的环境,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2以学生为本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学生不仅要进行相应知识教育,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首先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活动,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实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以人为本,要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旨在培养更高级的人才,所以在大学中才会设置各种专业。现代高等教育绝不仅限于培养狭窄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教学既要注重基础教学,还要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以人为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高校教学管理中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人为本,要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具备优秀的品质。学生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就要学会学习,重视知识的积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品质也很重要,这样学生才不会畏惧困难,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3.3以教学管理者为辅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还需要教学管理者的参与。教学管理者是教学管理的执行者,他们职责不是去控制,而是要为师生开展服务。因此,做决策的时候需要“接地气”,从基层展开,使具体参与的人员能够有决定权,做到正确决策,提高工作效率。教学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着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则充分考察了教学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校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其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要提升其管理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在实现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教学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制定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系统,使学生选课更加方便。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了解学校教学网络系统,这样才能配合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结语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的突破,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与时俱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重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三方面素质的提升,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充满激情,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因为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使得高校在其声乐教学中偏向于西方化,很多高校以及声乐教师都认为西方声乐教学有较强的教育优势性和适用性,而中国艺术歌曲在其产生初期变体现了较为浓重的西方艺术色彩,高校将其引入到其教学体系中,只是将其作为教学音乐题材的一种补充,甚至将其作为西方音乐艺术教学的补充,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导致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培养,但是却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其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还有一些艺术学校缺乏对中国艺术歌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片面的追求歌曲的演唱技巧,却忽视了其本身具备的艺术美感以及文学情感,学生不能够准备的理解艺术歌曲作品的文学内涵,对其表现也不够深入,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呈现出曲高和寡的现象。

2.对艺术歌曲内容选编不合理

对中国艺术歌曲内容的选编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声乐教学课程中的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过于随意,缺乏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以及内在逻辑性,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表现能力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却没有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以及历史文化的基础学习,而高校却没有将这些教学内容融合到其教学体系中;其二,高校在进行艺术歌曲教学时,往往进行外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的比例远大于中国艺术歌曲,而演唱技巧教学也侧重于外国艺术歌曲的学习,教学实践也是西方艺术歌曲的实践内容偏多。这两个方面的体现都导致限制了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质量的提升。

3.对艺术歌曲的教学资源挖掘不足

应用于艺术歌曲教学方面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内容等,对于艺术歌曲的教学资源挖掘不足现象也能够从这些方面得到印证:其一,由于高校对于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其在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宣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高校学生都不知道中国艺术歌曲是什么,有些专业音乐艺术的学生能够知道皮毛,但也仅限于皮毛;其二,高校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的师资力量欠缺,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准的演唱水平,而具有较高艺术和表现水准的人才却由于经济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加入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促使高校的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存在严重的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同时高校在艺术歌曲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高校的教学水平难以与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要求形成统一;其三,高校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还会采用自编的教材,进而造成高校的中国艺术歌曲教学水准难以得到保证。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艺术歌曲有助于学生增加艺术素养

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以诗词形式为主,其中包括古典诗词以及现代诗词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甚至有些歌词直接来源于文学名家的经典诗句,比如经典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其歌词的来源便是著名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该歌曲的演唱时,不仅要将自身的演唱技巧进行灵活的应用,同时还要对文人的创作情绪以及作品背景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进而能够将自身的情绪带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对艺术作品进行更为全面的诠释。中国艺术歌曲的完美展示便需要演唱者能够具备专业的演唱技巧以及较高的文学素养,将艺术歌曲的文学情怀进行更为深入的演绎,因而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提升。

2.艺术歌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进步

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演绎,不仅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演唱技巧,同时还需要演唱者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与伴奏者在钢琴伴奏方面达成共识能够增强艺术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钢琴的伴奏者能够通?^不同的表演环境以及表演角色进行演奏旋律的变化,因而演唱者不仅要对自身进行调整,同时还要与伴奏者进行契合,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对于学生声乐学习的专业水平提高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声乐教学针对艺术歌曲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措施

1.正确认识艺术歌曲的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在其教学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高校声乐教学要以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准确价值认识为基础,加强对于艺术歌曲教学的重视,才能够使其教学现状发生改变。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体系中具有结构精悍、旋律明快,技术性与艺术性表现相对较强的等热点,而中国艺术歌曲又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以及民族精神融合到其中,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以及传承中国文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效在声乐教学中要以弘扬民族文化的战略思想,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引导教师以及在校学生能够对中国艺术歌曲有更为广泛的认知,引导专业学生能够树立进行中国艺术歌曲学习的正确价值取向,将艺术歌曲中优秀的作品演唱给社会聆听,使社会民众能够对这种艺术形式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合理编排艺术歌曲的声乐教学内容

高校声乐教学中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时,应当正视自身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一,高校要针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其中不仅需要包含艺术歌曲的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艺术层面的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涵盖文学、美学以及史学等多层次的文学层面的教学内容,减少其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使演唱者能够对艺术歌曲中体现的文化韵味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将其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表达;其二,高校应当增加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内容比例,不仅将其作为艺术歌曲的补充力量,而要将其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作为声乐教学内容,增强其演唱表现、演唱技巧以及演唱实践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以提高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资源挖掘

中国艺术歌曲教学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对其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演唱水平,同时还要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音乐艺术素养以及语言素养等,高校要以加强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前提,加大对于优秀师资引进以及培养的力度,将更多的中国艺术歌曲表演者能够加入到高校的教学事业中,同时构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体系,加强其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对在职声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立体的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体系。高校在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时,还需要对其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建立统一的教材开发体系,将更多优秀的教学内容拓展到其课堂教学环节中,以其市场需求、未来发展、通俗程度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的考量,实现规范的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资源应用。

4.引导学生中国艺术歌曲

篇12

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美感的生活会是怎样。作为人类的高级需要,审美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以绘画、雕塑为主的观赏性艺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而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景观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这些实用性艺术则在满足了我们在实用方面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感应,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美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审美育人是其根本目的与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仅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何种性格的人,当我们面对生活时,都需要一份自信与从容。尤其作为已经成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不断的内心的自我肯定。而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高校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处于对知识大量摄入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心灵体验。

而进入高校后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每个学生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忽视与本专业表面联系性不强的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摄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在安排课程时,合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教育,开设公共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与创造能力。

二、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情操、扩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科学知识的传授、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主,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由于人文教育的欠缺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美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审美教育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充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奠定正确的审美基础,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不仅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无论从人文教育方面还是从科学引导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校学生对知识正处于强烈渴求的状态,美术教育因其涉猎范围之广――例如,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横向上得到关于美的体验,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纵向上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更具敏感性。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推动了德育教育的进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心灵的共颤,从而使审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有着“智育”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认知是呈多元化发展的,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蕴含着强大的潜在能量亟待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就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学生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公共美术教育初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学会审美与鉴赏,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视知觉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之后,我们的公共美术教育会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的进行描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手脑的高度协调,这种锻炼可以调动学生主控创造力发展的大脑右半球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在接触到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作品时,许多表现性作品,当学生初看时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也许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这时,通过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在通过一定的时间与量的积累后,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兴趣与创造力,而这些对于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等。公共美术课程是提高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在此前提下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学好专业知识的有效保障。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我相信通过正确、有效的培养模式,一定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专”“高知”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一、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尊师重道和等级观念被过分地放大,日常的教学思维当中,教师会觉得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客观需要。教师如果从根本上没有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观念,就必然会采取“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教师和学生重新定位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重要改变,它更多地强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重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互换,让教师从信息源转变为一个信息传输的中间平台,淡化教师的角色作用,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教师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缺乏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更多引导。师生之间要消除等级观念,多交流,多沟通,做到人人参与,相互补充,将教与学变成师生共创的一个过程。

二、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思考毕竟是有限的,扬长避短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组织合作和讨论,有时学生并无探索意愿却不得不加入讨论,到后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寻找合适的契机,合理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适当引导,切实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过程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取在课堂上讲故事、让学生看看与教学点有关的图片、听听与教学点有关的音乐等等方式,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对引导学生自学方面,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提纲,可以在课前写在黑板上,即明确自学目标和自学内容,规划自学时间和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是以小组讨论还是以围绕思考题看书或是别的方式来学习,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避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盲目。

教师也必须重视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合作是当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越来受到各方重视。开展课堂小组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和学生间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当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善于运用启发法

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果学生不懂提问,便可采用启发法,用通俗易懂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发现突破口。对一个英语知识点,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能让学生尽快接受,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片面地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