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计算课程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引言
云计算因其集约化管理、弹性扩展、按需分配、虚拟运算、高性能、低能耗等优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云计算产业链正以惊人的速度及影响力快速发展,2015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378 亿元,整体增速31.7% 。随着智慧城市、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政务云、城市云、教育云、医疗云、工业云等云平台的快速普及将催化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落地与推广,云计算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未来几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仍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突破性地将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等深度融合在一起,为云计算市场带来创新活力,改变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孕育着极其广阔的产业链与创业机会。云计算新兴产业的崛起及云计算人才的严重缺失,对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要紧密契合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为契合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正在筹划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也有很多学校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调整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基于现状,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专业定位、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关键要素还在研究与探索中,目前急需落实的事情之一是明确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w系,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提供可靠依据,为培养适应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二、云计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IT企业已经开展垂直行业的云应用布局,如华为已经对外面向金融、媒资、城市及公共服务、园区、软件开发等多个垂直行业与企业提供云服务解决方案,宣告云服务、云应用将渗透至各行各业,未来云计算与各领域的融合将不断加深,通过构建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以满足不同传统企业的转型需求,助推行业转型发展。云计算服务商将不断加强与各垂直领域的深度合作,开拓更大的云计算服务空间。
随着云计算这种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IT技术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无论信息化的整体架构设计,还是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技术,都与传统的IT专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云计算人才严重短缺。云计算产业因其层次丰富、技术新对IT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从云计算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SS)、软件即服务(SAAS)三层生态体系结构来看,出现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如数据挖掘专家,移动应用开发和测试、算法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师等,与此同时,也会促进原有岗位的更新,比如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咨询顾问、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等。
三、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产业对人才需求层次十分丰富,既需要高端的云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云系统架构师、数据挖掘专家、算法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师等,也需要大量能从事云平台系统基本架构与云计算平台管理、熟悉云产品与服务特点、熟悉在云平台上常规应用的部署、能解决云产品与服务的常见问题与运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大量调研与分析,发现云计算产业所需的人才结构中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约占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总体数量的三成,其他为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约占总体需求的七成,从而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的“金字塔”分布。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是一所地属广东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为社会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坚持以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紧密契合广东及广州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办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通过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调研、分析与专家论证,把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云计算产业链中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及运营,面向大数据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面向云系统集成及企业终端服务等领域,培养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产品及项目经理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集中在技术技能型上,从事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重复性操作、维护与服务类工作,为云计算中下游产业链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位于产业链上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的中下游,与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云计算人才形成人才递进式分布状态,如图1所示。
四、高等职业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坚持四个“对接”的原则。在充分开展云计算产业调研与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坚持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进行高职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充分体现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导向进行高职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包括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与素养课程,同时也包括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有机衔接、能力递进、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既要符合云计算产业因其自身飞速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以及所带来的创业机遇的特性,同时又要考虑云计算产业对高职人才创新思维、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要求。所构建的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云计算产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性、先进性与前瞻性的特性。
(二)职业岗位分析
在充分论证高职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围绕面向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及运营,面向大数据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面向云系统集成及企业终端服务等职业领域,分析得出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初始岗位为数据中心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系统管理员、云产品经理等。通过在初始岗位上的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相应的发展岗位为云计算系统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网站设计师等。通过对这些岗位对应的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了高职云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对照表,见表1。
(三)确立人才培养规格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系统管理员、云产品经理、云计算系统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网站设计师等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如表2所示。
(四)构建高职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篇2
0 引 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和累积,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实时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发展。2012年 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公布“大数据研发计划”,旨在提高和改进人们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2014年大数据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纷纷建立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实验室等,提供大数据专业服务,一批大数据专业分析公司应运而生。我国的开放、共享和智能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同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大数据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因此适时调整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的适应大数据发展要求。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及云计算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素养高,具备云平台的管理能力和网络软件开发能力,能够从事网络工程设计实施、网络高级管理维护、网络开发、云平台组建及管理以及大数据存储、计算及分析等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1]。
1 大数据与云计算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2,3]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主要具有4V特征[2],即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种类繁多(Variety)、流动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
从技术角度上看,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计算机处理,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大数据分布式处理平台就是Hadoop,Hadoop是由Apache基金会所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分析和处理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在网络大数据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Yahoo使用4 000个节点的Hadoop集群来支持广告系统和Web搜索的研究;Facebook使用1 000个节点的集群运行Hadoop,存储日志数据,支持其上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百度用Hadoop处理每周200 TB的数据,进行搜索日志分析和网页数据挖掘工作;淘宝的Hadoop系统用于存储并处理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数据。
2 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类课程大多围绕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网络开发两条主线,主要课程包括网络基础、路由器及交换机配置与管理、Windows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以及动态网站开发相关技术等。这些课程内容传统,课程内容严重同质化,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
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步伐,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性研究,重视实践类课程和教材的研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以期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2.2 研究思路
计算机网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比较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教学。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2.2.1 有针对性的进一步优化传统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
传统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已经比较成熟,经过了实践的考验,也已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尽管如此,还要有针对性的进一步优化,使得课程体系的理实比达到更优,提升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
2.2.2 采用增加模式,补充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研发新的职业技能课程,充实现有的课程体系。大数据和云计算紧密相联,因此要增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在研发课程的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着重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和内容,明显区别于本科课程教学设置。
2.2.3 课程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网络技术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传统课程也是新研发课程的基础。新研发课程既是传统课程的有效实践,又是对传统课程的有效扩展和提升。
2.3 具体内容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先决条件。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具体方案主要包括强化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岗位能力三个部分。
2.3.1 强化现有课程体系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强化现有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网络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现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了相关能力。熟悉ISO/OSI互联网模型,并掌握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如TCP/IP、ARP、OSPF、SSL、DNS、DHCP及HTTP等。能够配置管理Windows和Linux服务器,熟悉使用常见的网络命令,具备远程网络控制学习能力。掌握程序设计语言Java,具备Windows和Linux下的程序开发能力,包括编写shell程序。能够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具备组建局域网的能力。熟悉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及网络安全攻防技术。
2.3.2 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
针对人才需求,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虽然大数据、云计算等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实践技能,但基础理论仍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熟悉大数据的基础概念和常见技术架构;熟悉云计算原理和架构,并了解虚拟化技术如KVM;熟悉分布式系统和分布式计算原理;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的最新应用。
2.3.3 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岗位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课程比例应超过理论课程。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主流云平台管理软件的使用,如华为FusionSphere、VMWARE等;分布式系统管理、分布式并行计算以及Map/Reduce编程;Hadoop集群、HBase分布式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Hadoop、HBase等案例实践与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掌握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原理,具备云平台的管理能力,并能基于Hadoop等云计算平台实现大数据程序,对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2.4 Hadoop课程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增加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大数据、云计算相关课程,最终采用Hadoop云计算平台相关技术实现大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理论教学,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原理及Hadoop架构。通过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Hadoop集群的配置与管理,并且能够基于Hadoop实现大数据程序设计,使得学生具备基本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因此Hadoop课程是核心课程。
2.4.1 Hadoop原理
Hadoop是把大数据集分发到计算集群中各个节点上共同处理以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用户无需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就可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进行高速运算和存储。Hadoop最核心的设计是HDFS文件系统和MapReduce编程模型。HDFS为海量数据提供存储,而MapReduce则为海量数据提供了计算。如图1所示,Hadoop运行的基本过程如下[4,5]:
(1)客户端可以将文件上传至HDFS文件系统,NameNode则会根据文件大小和Block大小配置将文件的物理属性分成若干个Block文件块,并分布式存储至DataNode数据节点,同时将块存储信息保存至NameNode节点,以方便文件进行资源管理。
(2)文件上传完成后,客户端提交具体Job任务至Hadoop集群,各DataNode节点根据任务要求可以读取相应的文件Split,并完成Map和Reduce计算任务,将结果作为输出文件传输至HDFS文件系统。
(3)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JobTracker、TaskTracker及ResourceManager监控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资源消耗信息等。
2.4.2 Hadoop教学平台配置与部署
Hadoop教学平台需配置、部署一些部件。基于现有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采用Linux Ubuntu,构建Hadoop集群网络。基于Cloudera Hadoop开源框架实现Hadoop教学平台。
2.4.3 Hadoop分布式文件存储及大数据处理实现
Hadoop分布式文件存储及大数据处理实现包括:HDFS文件系统的使用;HBase的使用;MapReducer程序实现;大数据案例分析与实现。
3 结 语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在优化计算机网络专业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课程,并以Hadoop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步伐,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伟艇,夏栋梁.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云计算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167-169.
[2]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S1):142-146.
[3]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4]王铮.基于Hadoop的分布式系统研究与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陈吉荣,乐嘉锦.基于Hadoop生态系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35(10):25-35.
[6]曾文英,吴积军,曾文权,等.基于云计算的IT课程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7):40-44.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篇4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推出的人力资源相关从业资格证,并规定今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求加强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所谓课证融合,就是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证)项目贯穿于课程培养方案中,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将日常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使毕业生能轻松拿到“双证”(即毕业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甚至取得“多证”,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最终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
建立适应岗位需求的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云空间展示出来,用空间进行师生交流、授课,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为互动式教育,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从云空间搜寻所需要的全部课程资源。
一、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做好课程体系的云空间展示,首要任务是根据社会各岗位需求,建立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高校师生调查表明,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相脱节,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建设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目前的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要进行职业资格证的分解,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各模块的专员,对口岗位主要包括人事专员、人事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拓展教练、薪酬福利专员、劳动关系专员。通过对企业的访谈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人力资源岗位的学生要求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技能有:(1)人力资源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人员招聘与甄选、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能力。(2)人力资源绩效与薪酬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能力。(3)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劳动关系协调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人力资源规划、劳动争议的处理等能力。综合素质包括:(1)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如Word、Excel、PPT的操作等。(2)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包括基本的人际沟通、上下级沟通、职业道德等。(3)信息收集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收集高质量的信息。
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可在全国范围通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持有的从业资格证为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主要负责或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需要掌握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辅助能力两大方面的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对口岗位需求相一致。
3.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框架
通过对岗位的调查和职业资格证的分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表:
二、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在云空间的呈现
建立好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后,需要将各门课程按照统一的标准上传至云空间,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程资源的规划
课程资源的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按照社会岗位需求和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证的要求,确定需要建立云空间资源的具体课程,形成课程体系;(2)确定建立空间课程的教师,并根据各教师的研究方向分配各门课程的建设任务;(3)建立空间资源课程的统一标准,包括内容标准、格式标准、实训标准、互动要求等;(4)确定每门课程的建设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空间资源课程评比,并配套相应的奖励措施;(5)进行经费预算,规划好每门课程的建设、运行费用。
2.课程资源的建设
课程规划出台后,每个有任务的教师根据规划的统一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建设与上传空间资源,包括:(1)要求每门课程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进行任务分解,每个任务构成一个学习模块;(2)将每个学习模块制作表格化教案,即一张囊括本模块所有知识框架的表格,内容包括模块名称、课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等,每个知识框架下设若干知识点,如概念、原理、方法、案例、操作等,每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链接。
3.课程资源的整合
各门课程资源上传完毕后,需要通过空间导航进行统一的整合,空间导航页面分布着带有链接的各种引导性的文字或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定位到自己所需要的项目,而不用从左侧栏目去一个一个搜寻。导航的设计要简洁、美观,并且要求分类明确,逻辑清晰。除了每门课程要设置导航外,需要将建设的所有课程制作一个总导航,总导航将所有的课程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仅能从总导航轻松进入各门课程的学习,还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包括职业资格认证、专业岗位信息、专业标准、实训资源等内容。
三、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在云空间的运行
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不仅仅要在云空间上传相应的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运行。因此,必须设置合理的空间运行机制,包括课空间授课、空间互动、资源下载、课程考核等方面。
1.空间授课
每个教师要求利用大学城空间的表格化教案授课,表格化教案思路清晰,能够直观地向学生说明授课章节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头脑中具有整体的知识框架,从而比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授课时首先展示本模块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了解整个表格化教案的框架,再点开每个知识点的链接进行讲述,形成空间授课常态化。
2.空间互动
在课堂面对面互动的基础上增加空间互动的次数,学生有疑问能够很方便地提问、完成任务,并获得所需要的问题答案或者反馈。空间互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1)跟帖、留言与私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学习内容后面跟帖提问讨论,也可以通过空间留言与私信提问讨论。(2)空间作业。教师通过空间作业栏目布置作业,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收到的作业,超过时间不能提交,教师可以评分和写评语,并统计学生分数。(3)空间考试自测。通过空间考试自测栏目,教师可以设置题库,布置试卷,通过随机组合试卷或者固定试卷的方式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教师可以阅卷评分和统分。
3.资源下载
作为教师,必须把自己所教课程的资源毫无保留地上传到空间,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量学生的学习需求。空间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提供海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阅读和下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不仅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还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包括所建课程的使用率、学生满意率、学生成绩、资源个数、回复率等指标;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空间的跟帖数、任务完成的质量、资源下载率、学生成绩等。其中学生成绩是共同的考核指标,必须设置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磊,吕辉.基于“云计算”的体育教学――“云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88-89.
[2]张世红,秦浩.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教学模式浅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3):26-27.
篇5
Fei Xie,AiJun Diao
(NanJing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hu 211135 CHINA)
EX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with his own work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network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account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Cisco platform,so as to provide th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network education with some references abou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net work;curriculum system;Cisco
一、前言
近些年,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网络专业因对口就业率低、就业待遇低、就业层次低而曾一度被教育部列为“黄牌”专业。分析其中的原因,虽不乏因为社会的科技进步而致低端网络技术人才相较十年前已经远远的供过于求这个“客观”因素,但另外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而导致高职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偏低这个“主观”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京市高职院中的首家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如何利用好思科平台改造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综合毕业质量,成为笔者平时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传统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
笔者所在学院在建设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之前,也在网络专业中进行基于传统的网络技术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现在回头看来,相较于现在改革过后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内容过于理论化
因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尚属“年轻”,很多的从业者、管理者都具有本科以上院校的从业经历,所有导致了高职教育中还充斥着本科教育的影子(笔者注:江苏省高职系统至2012年已进行了二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此问题已明显改善)。其中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也是如此,如大量开设“信号与系统”、“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等在传统本科网络专业中开设的,重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层次的课程,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理念相违背。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不深、实践不会”,在就业竞争中处在下风。
(2)技能培养水平低
在偏重理论体系培养的同时,虽然传统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也注意到需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技能培养的层次偏低,如笔者所在专业曾经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局域网组网》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维护、网线制作等网络技术中最为低端的技能。现在回头想来,这是当时学生就业层次普遍较低的最根本原因。
(3)无职业技能证书
因采用的是传统学科体系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所以在当时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社会上网络技术厂商相关的网络技术,更没有与之相结合并让学生参加考取网络技术厂商相关的技术认证。而社会上对于网络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都希望其在掌握底层网络技术知识体系的同时,掌握针对某个网络技术厂商的专项职业技能,能够获得厂商技术认证证书则为最佳,如行业中公认的思科认证、华为认证等等。
三、基于思科平台的高职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学院网络专业放弃固有观念,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最大化的利用好思科平台资源,以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为基础,大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且知识体系落后等问题,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部分纯理论课进行删除,如“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将部分课程与思科技术进行融合,采用思科技术标准进行授课,如将“路由与交换”变革为“思科网络设备互连”;另外新增开设了多门基于思科网络技术标准课程。表1为笔者所在专业课程变更情况。
(2)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为了配合好思科方向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所在专业自2009年起分别进行了思科系统网络通信实训室的一期、二期建设,共建成思科CCNA实验机架8套、CCNP实验机架4套、CCIE实验机架2套。思科方向的专业课程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在实训室内授课,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传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对于思科路由设备、交换设备、安全设备的设备调试技能以及在实际网络环境下的设备组网及快速排错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日后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因为思科具有从CCNA到CCNP到CCIE的全级别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且被行业视为技术标准。所以学生在进行了思科课程体系的学习后,也可以参加思科的职业技能认证。为了节约学生的考试成本,学院还配套建设了思科VUE考试中心。表2为笔者所在专业课程与厂商认证的对应关系。
四、结语
笔者所在学院网络专业通过基于思科平台的几年不懈努力,学生综合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满意度、对口就业率等核心指标都在不断攀升。据2010年度第三方“麦克斯”大学生就业调查,在我院就业情况位列江苏省第十名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的学生就业综合排名位居全院第二名。本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院级特色专业。下一步,本专业将以思科技术搭建的这个良好平台为基础向3G/4G通信、云存储/云计算、统一通信等下一代网络技术继续探索和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冬等.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建设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
[2]朱晓丽.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讨[J].2007.
篇6
一、信息安全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结构和内容很大程度是从本科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中继承过来,虽然经过不断的课程改革弱化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但课程整体结构与行业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依然存在差距。
2、实践环节构建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课程实践环节有很高的要求。信息安全课程实训主要分两大类,基于网络设备的安全运维和基于操作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安全运维与防护。[1,2]第二类实训环境复杂,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难度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实现一些基础实践内容,这与业界所需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3、课程与行业领域脱节
由于课程结构、实训条件、教育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目前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匹配,与行业领域里对高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脱节。
二、引入开源社区到课程体系中
1、开源社区知识特征
开源软件(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FLOSS)不但免费而且源代码开放,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虚拟的开源社区为基础,社区集合了世界范围内的管理和开发人员进行项目开发和维护。在开源社区中人们通过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工具以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进行知识交流、评价,互动相当频繁。[3]在开源社区中的知识可以作为相关课程中的学习材料。这些知识来源于社区本身,各种文献、讨论、FAQs,而这些开放性的、片段性的材料是采用松耦合方式通过虚拟社区进行整合。[4]
2、可行性
高职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与开源软件的相关性强,因此课程改革有实现的内容基础。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也集中在项目推广、部署以及安全维护等方面。因此,就目前信息安全运维的发展方向而言,将高职学生带入开源社区,将开源社区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综上所述,将开源社区引入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教学体系不仅完全可行,也非常必要。
三、实施方案
1、课程分析
通过学习信息安全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安全领域相关理论与技能,这门课程在本科和高职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应用,本科教育侧重于安全理论和相关算法,高职教育侧重网络安全设备使用和系统运维,因此对实验环境的需求也不同。
2、课程体系的改变
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境较差,将开源社区引入课程,使学生更多接触安全运维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开源社区的特点针对目前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实践内容陈旧、与现实环境匹配度低的问题,重新构建该课程的教学框架,并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区建设来丰富、完善整个框架的实质,具体措施体现在三方面。
(1)教学内容。筛选原课程教学内容经过重组后构建新课程基本框架,包含信息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从信息安全运维社区收集操作系统安全、Web系统安全等目前安全领域主流且最新和最常见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作为重要补充,[5]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实际环境当中出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教学方法。引入开源社区的诸多内容,如果依然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大量来自是开源社区的有用信息很难让学生在短期内吸收,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授课,任务内容来自开源社区,解决方案亦可在社区内找到,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在社区中进行查询以及咨询获得帮助完成给定任务。
(3)实训平台。除了课程体系中引入开源软件与开源社区的学习模式,也引入基于开源云计算系统(OpenStack)开发的实验云进行实训教学,以此提高实训效果。通过信息安全实验云平台将开源社区收集到的相关项目或运维案例以实验实训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分为教师端与学生端,教师端实现实验的准备、安排、作业管理和讨论区管理。学生端为学生提供做相关实验的系统环境。
四、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接近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陈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会造成学生不适应行业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课程体系与行业要求的不匹配的情况采用开放式教育的思路将开源社区引入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平台等几方面实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效果良好,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田秀霞,彭源,孙超超等.创新实践项目驱动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30-33.
[2] 王小妹,陈红松.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174-177.
[3] 肖源,杨哲伦,郝杰.开放源代码社区启发下的知识共享组织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76-84.
[4] Martin Weller,Andreas Meizsner 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LOSS-like learning community in 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 [OL] http:///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cat_view&gid=14&Itemid=116.2008.02.29.
篇7
关键词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JGB20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桂电教[2013]20号、[2015]23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敬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量数据管理,gtzjw@guet.edu.cn。
1 背景
物联网的雏形是采用射频识别等技术将物与互联网连接形成的网络,进而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促进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为了支持国家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批准在本科阶段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致力于为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人才。
物联网本质上是物物、人物互联的系统,其延伸内涵是借助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智能服务。物联网的目标即借助传感、通信等基础核心技术,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借助软件系统,提供顶层多样化服务。因此,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
由于物联网是个宽范畴的概念,具有技术综合性和跨学科特征,因此,不同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借助其学科和技术优势,较早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并建立了研究院,从管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物联网展开研究,致力于新的商业应用探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科研和竞赛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突出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特点。辽宁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江南大学等也分别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于2011年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并招生,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物联网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车联网、船联网等,这决定了物联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人才培养也不是单一领域的。现实生活中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诉求,也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借助现有的学科优势来培养综合型的物联网工程人才。
从宏观角度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4层:感知层、网络层、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这个层次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且很大程度上能够在现有专业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例如感知层和网络层与通信类和电子类专业有较多交集,而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的相关技术则与计算机类专业有较多重叠。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培养需求,使各高校不断探索求证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的核心是基于万物互联提供新型智能化服务,其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是体现物联网核心价值之所在,这实际上与大数据概念不谋而合。未来,来自物联网的数据将是大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云计算的主要处理对象。从提供服务的角度看,物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紧密相关。在物联网应用域,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看作物联网的外延。图1展示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实体感知和互联,是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源;大数据研究则侧重知识发现,帮助物联网拓展创新型智能应用,深度挖掘物联网内在价值;云计算则利用其强大的计算平台和充分的存储设施,满足物联网域不同应用的实时需求。三者之间的辨析关系有助于我们明确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拟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2 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植入
基于对物联网的宏观认知,其具有两项基本功能:实体感知互联和智能服务。这将引导我们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高校自有的学科优势来优化配置,彰显课程体系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建设,鉴于在计算机领域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深厚底蕴,在充分借鉴了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建设单位的经验后,学院确定了物联网实体感知互联和物联网智能服务平衡发展的模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兼顾服务感知互联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植入了面向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大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工程的课程体系,以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课程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面向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的课程;一类是面向物联网软件开发的课程。面向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物联网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内涵,提升学生对物联网数据的认识,帮助学生认知并拓展物联网的外延。面向物联网软件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Web应用开发、QT程序设计及相关实践类课程等,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其开发物联网软件和建立智能应用的能力。这些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让学生在具备好的物联网大局观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展物联网的外延。基于自身的学科优势,融入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很好地满足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物联网驱动的实体感知互联和智能服务,正在与大数据和云计算倡导的创新应用产生交集,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校在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我们讨论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驱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而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当然,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跨学科特征以及面对问题域的宽泛性,其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时日进行验证,但相信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成熟,基于物联网智能服务的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羴.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 1-9.
[2]杨震.物联网发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1-10.
[3]刘鹏,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1): 9-12.
[4]贾旭.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 108-109.
[5]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 -17.
篇8
本文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石信工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一套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明晰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大类,我们搞专业建设以行业(企业)调研为起点,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指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形成清晰准确地知识、素质与能力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注重培养网络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应用、故障诊断与优化等技能,以“组网”、“管网”和“用网”为核心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石信工院联合安博教育集团、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校企合作、双向联动,对河北辐射京津区域网络技术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共同筹建了微软IT学院、H3C网络学院。
(三)推行“双证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双证书”制度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石信工院与安博职教集团、H3C公司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已全面实现了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实现了双证内涵的融合。在校期间,学生经考试可获取国家职业标准网络设备调试员、微软MCP认证或H3CNE证书。
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一)专业市场调研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广泛细致的市场调研,包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行业发展趋势、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用工来源、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择业兴趣及就业去向,预测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数量。
石信工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安博教育集团、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在河北及周边地区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专业论证会,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基于“组网—管网—用网”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专业培养主要面向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三类岗位。
(二)职业岗位(群)描述
在基本确定的专业服务面向行业内,按照对接行业、服务行业、提升行业的要求,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从而得出其专业岗位(群)相应的工作领域与技术领域对工作能力的要求。
(三)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析
在全面、准确把握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基础上,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石信工院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作实际任务为起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四)构建课程体系
石信工院以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站开发岗位能力和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和技能进阶规律,设置了以“学网”为基础,以“组网”、“管网”、“用网”三大模块为核心能力,“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扩展性,以适应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培养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在大数据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环境下,基于企业调研数据的人才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研究的一项热门课题。市场调研是构建高效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解决专业的岗位定向问题[1]。调研旨在依托行业企业需求数据,校企共同探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结构,就业情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质人才是专业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专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的[2]。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科学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1基于企业调研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调研需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职业发展情况,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⑴调研对象:近三年接收我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65家企业。学校派出了全体专业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部门负责人、技术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我校毕业生进行座谈、讨论,参观企业现状,现场提问并发放调研问卷。此次调研中,共发出65份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2%(以下数据分析限于有效问卷)。⑵调研目的:了解企业对信息与网络专业的需求数量、品学要求、招聘途径、内部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意向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摸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薪金水平、岗位职责、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等。通过对调研问卷的汇总和分析,得出了以下调研结论,为我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基础。⑶调研结论:我们在企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研表中,列出了未来三年企业需要招聘的职业岗位以及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应届生毕业酬薪水平等,以下数据表示选择该选项的企业家数。未来三年主要招聘职业岗位:①网络运维52家;②系统集成44家;③售后服务24家;④售前技术支持20家;⑤信息安全8家;⑥项目管理8家;⑦云计算4家。网络运维,系统集成工作岗位未来三年需求旺盛,可作为本专业人才重点培养方向,售前和售后技术工程师也有一定的需求,其他需求相对较少的职位可作为未来继续跟踪调研方向来研究。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①2000元以下4家;②3000-4000元40家;③4000-5000元12家;④5000元以上4家。薪酬调研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给出的待遇在3000-4000元之间,作为应届大专毕业生,这个待遇算是比较合理的,与其他行业比较而言算是好的待遇,也说明网络专业毕业生是目前市场需要且相对紧俏的。胜任上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①操作系统60家;②硬件维修38家;③程序设计48家;④平面设计2家;⑤数据库59家;⑥网页设计51家;⑦电子商务8家;⑧网络协议48家;⑨网络互联60家;⑩网络安全44家;11网络管理60家;12网络优化48家;13专业英文6家;14云计算18家;15办公软件60家。如图1所示。以上知识点除平面设计,电子商务,专业英文等知识低于10家,别的都高于40家。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上述15个知识点,通过这次调研后平面设计方面课程将取消,电子商务,专业英文等知识将适当减少课时量,适当增加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数据库等课程学时。对于企业提出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系统知识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果合适将放入明年调研的知识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①网络联接配置60家;②撰写工程方案42家;③综合布线施工56家;④网络故障处理58家;⑤网络优化工作44家;⑥网络平台推广12家;⑦网站开发42家;⑧项目管理16家;⑨网络共享及安全55家。如图2所示。企业要求人才有比较强的技能在40家以上。对于企业提出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果合适将放入明年调研的知识点。小结: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主要技术技能的培养。
2基于企业调研数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企业调研数据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总结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网页设计四大职业岗位群。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有的的基础上,从确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基于企业调研数据的课程体系的构建。⑴确定职业岗位计算机网络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为导向,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在职业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与此同时,专业还因材施教,推行学生创新工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争取获得CCIE、HCIE等高级乃至国际顶级IT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得部分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因此获得高级职位。⑵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3]。典型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工作过程,而且反映该职业典型工作内容,应包括完成至少一项工作任务计划,以及实施和评估等完整工作过程。对该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本研究通过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综合布线、常用网络设备安装和配置等12个典型工作过程。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高职教育课程应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有其独特的结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4]。高职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为主题的学习单元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为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来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习领域的设置原则是: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领域要遵循职业的成长规律排序;学习领域组成生产经营过程。⑷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围绕建网、管网、用网来设置课程。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也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5]。在管网、用网模块中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应用、网络操作系统配置、网络安全综合实训等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及应用基本理论,具有比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具有网络安全分析与实施等能力。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中,其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内容,并为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理论基础[6]。坚持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基于职业岗位的理念,由职业岗位对网络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来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架构构建如图3所示。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集成、网络工程管理、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网络集成综合实训网络技术工程师实践项目体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网络操作系统配置、网络设备配置管理、服务器技术安全审计与风险分析、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静态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动态网页技术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网站设计网络管理与综合实训网络安全综合实训网站综合项目实训图3课程体系构建架构
3结束语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解决高职网络专业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数据分析岗位需求以及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能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较易获得好的教学效益。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问题,我们所获得数据仅来自于珠江三角洲的60家接收我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这些数据未能反映更广泛区域的需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获取研究珠江三角洲更多的企业人才需求数据,以及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人才需求数据,为培养符合悉尼协议按国际性工程技术人才做好准备。
作者:吴国立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商务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
[1]王玉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信息化建设,2015.204(12):203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56(2):139
[3]苗晓锋.“校企共建,岗位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2):35
篇1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enterprise's demand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alent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jointly explored by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train the high qualit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demand data of the number and specifications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alyze the knowledge, skill and quality of talents that the professional post needed, determine the typical work task of the professional pos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lear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job requirements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and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e training mode has strong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easy to get good teaching benefits.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survey data; professional post; work task; training mode
0 引言
目前在大数据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环境下,基于企业调研数据的人才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研究的一项热门课题。市场调研是构建高效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解决专业的岗位定向问题[1]。调研旨在依托行业企业需求数据,校企共同探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结构,就业情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质人才是专业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专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的[2]。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科学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1 基于企业调研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调研需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职业发展情况,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⑴ 调研ο螅航三年接收我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65家企业。学校派出了全体专业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部门负责人、技术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我校毕业生进行座谈、讨论,参观企业现状,现场提问并发放调研问卷。此次调研中,共发出65份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2%(以下数据分析限于有效问卷)。
⑵ 调研目的:了解企业对信息与网络专业的需求数量、品学要求、招聘途径、内部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意向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摸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薪金水平、岗位职责、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等。
通过对调研问卷的汇总和分析,得出了以下调研结论,为我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基础。
⑶ 调研结论:我们在企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研表中,列出了未来三年企业需要招聘的职业岗位以及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应届生毕业酬薪水平等,以下数据表示选择该选项的企业家数。
未来三年主要招聘职业岗位:①网络运维52家;②系统集成44家;③售后服务24家;④售前技术支持20家;⑤信息安全8家;⑥项目管理8家;⑦云计算4家。
网络运维,系统集成工作岗位未来三年需求旺盛,可作为本专业人才重点培养方向,售前和售后技术工程师也有一定的需求,其他需求相对较少的职位可作为未来继续跟踪调研方向来研究。
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①2000元以下4家;②3000-4000元40家;③4000-5000元12家;④5000元以上4家。
薪酬调研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给出的待遇在3000-4000元之间,作为应届大专毕业生,这个待遇算是比较合理的,与其他行业比较而言算是好的待遇,也说明网络专业毕业生是目前市场需要且相对紧俏的。
胜任上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①操作系统60家;②硬件维修38家;③程序设计48家;④平面设计2家;⑤数据库59家;⑥网页设计51家;⑦电子商务8家;⑧网络协议48家;⑨网络互联60家;⑩网络安全44家; [11]网络管理60家; [12]网络优化48家; [13]专业英文6家; [14]云计算18家; [15]办公软件60家。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点除平面设计,电子商务,专业英文等知识低于10家,别的都高于40家。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上述15个知识点,通过这次调研后平面设计方面课程将取消,电子商务,专业英文等知识将适当减少课时量,适当增加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数据库等课程学时。对于企业提出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系统知识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果合适将放入明年调研的知识点。
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①网络联接配置60家;②撰写工程方案42家;③综合布线施工56家;④网络故障处理58家;⑤网络优化工作44家;⑥网络平台推广12家;⑦网站开发42家;⑧项目管理16家;⑨网络共享及安全55家。如图2所示。
企业要求人才有比较强的技能在40家以上。对于企业提出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果合适将放入明年调研的知识点。小结: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主要技术技能的培养。
2 基于企业调研数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企业调研数据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总结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网页设计四大职业岗位群。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有的的基础上,从确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基于企业调研数据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⑴ 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网络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为导向,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在职业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与此同时,专业还因材施教,推行学生创新工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争取获得CCIE、HCIE等高级乃至国际顶级IT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得部分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因此获得高级职位。
⑵ 典型工作过程分析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3]。典型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工作过程,而且反映该职业典型工作内容,应包括完成至少一项工作任务计划,以及实施和评估等完整工作过程。对该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本研究通过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综合布线、常用网络设备安装和配置等12个典型工作过程。
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高职教育课程应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有其独特的结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4]。高职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为主题的学习单元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为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来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习领域的设置原则是: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领域要遵循职业的成长规律排序;学习领域组成生产经营过程。
⑷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围绕建网、管网 、用网来设置课程。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也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5]。在管网 、用网模块中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应用、网络操作系统配置、网络安全综合实训等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及应用基本理论,具有比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具有网络安全分析与实施等能力。
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中,其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内容,并为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理基础[6]。坚持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基于职业岗位的理念,由职业岗位对网络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来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架构构建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解决高职网络专业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数据分析岗位需求以及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能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较易获得好的教学效益。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问题,我们所获得数据仅来自于珠江三角洲的60家接收我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这些数据未能反映更广泛区域的需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获取研究珠江三角洲更多的企业人才需求数据,以及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人才需求数据,为培养符合悉尼协议按国际性工程技术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王玉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信息化建设,2015.204(12):203
[2] 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56(2):139
[3] 苗晓锋.“校企共建,岗位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2):35
篇11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08年,主要涉及: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分析,培养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同时,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侧重于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建设等。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强调的是,该学院先后于2009、2011、2014年开展了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三本、二本、一本层次的学历教育工作,在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里,拟详细介绍该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多学科复合交叉的显著特征。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与金融学、外国语言学、管理学等。其中数学侧重于金融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偏向其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核心专业知识,经济学与金融学则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坏攘煊虻囊滴窭砺酆土鞒讨识。另外,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行业管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金融信息系统的架构,了解金融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或能够独立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及挖掘的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与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在充分征求国内数学、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会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构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即涵盖数学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外语类及管理类五大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架构,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比例为1∶3∶4∶1∶1,参见表1。
2.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及能力要求的核心特征,现将其列表(表2)。
(2)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从事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或独立承担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熟悉行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及维护能力,金融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知识,两者综合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承担金融IPO、BPO、KPO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在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课程(含“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金融软件测试,金融数据库,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数据挖掘”等课程)设置中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强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及师资要求
1.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交叉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这里的知识复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为主干内容,辅以数学、服务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信息服务需要的是熟悉金融行业业务知识的IT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围绕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体现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是课程体系的又一特色,这些能力包括:应用IT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行业管理及业务协调能力。
2.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设置。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要独立承担IT类的技术性工作常常需要用人单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岗位培训,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历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有限的课程实验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工程应用背景。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金融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三年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确实得以大幅提高。
3.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金融信息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这里要强调是部分专任教师需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公司专门引进,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国际服务外包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程有充分了解,使得专业课教学具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另外,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尚未列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2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2013-01-28).http:///i/2013-01-28/93824.shtml.
[2]李友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08,(4):39-42.
[3]徐敏,王莉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0,(5):282-283.
[4]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83.
[5]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3-4.
[6]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96-98.
[7]邓玉坤.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7):89-90.
[8]宋国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生态位的视角[J].北方经贸,2010,(12):110-111.
[9]巩喜云,苗冬青.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31-36.
[10]魏光强.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J].考试周刊,2010,(2):238-239.
[11]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6.
[12]周志丹,郭剑波.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篇12
Kunming Garde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Status Research
PENG Wenming, NIU Laichun
(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2)
Abstract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Kunming four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arden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professiona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set by the institutions that exist, suggest improvements to strengthen basic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for the region's landscap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Kunming; garde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云南园林专业最早由西南林业大学创办于1987年,近几年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也相继开设了该专业。随着当前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诸多问题,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参考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通过昆明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分析(见表1),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以期增进校际交流,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基本情况
西南林业大学各教学模块课时总数为2752学时,共15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为2152学时,共121学分,占课时总数的78.2%;实践教学为472学时,共29.5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7.2%;课外活动为128学时,共8学分,占课时总数的4.6%。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通识必修课时为1048学时,共58学分,占课时总数的38.1%;通识选修课时为128学时,8学分,占课时总数的4.7%;学科基础必修课时为176学时,共分,占课时总数的6.4%;学科基础选修课时为224学时,共14学分,占课时总数的8.1%;专业必修课时共为416学时,共22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5.1%;专业选修课时为160学时,共5.8学分,占课时总数的5.8%。
云南农业大学各教学模块课时总数为2928学时,共18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为2472学时,共154.5学分,占课时总数的84.4%;实践教学为456学时,共28.5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5.6%;无课外活动学分。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通识必修课时为816学时,共51学分,占课时总数的27.9%;通识选修课时为320学时,共2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0.9%;学科基础必修课时为648学时,共40.5学分,占课时总数的22.1%;无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时为304学时,共1分,占课时总数的10.4%;专业选修课时为384学时,共24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3.1%。
昆明理工大学各教学模块课时总数为2860学时,共19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为2016学时,共126学分,占课时总数的70.5%;实践教学为844学时,共44学分,占课时总数的29.5%;设课外活动为320学时,共20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0.5%。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通识必修课时为512学时,共32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7.9%;通识选修课时为160学时,共1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5.6%;学科基础必修课时为576学时,共36学分,占课时总数的20.1%,学科基础选修课时为432学时,共27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5.1%;专业必修课时为336学时,共21学分,占课时总数的8.4%;专业选修课时为240学时,共6学分,占课时总数的3.4%。
云师大文理学院各教学模块课时总数为2795学时,共16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为2375学时,共14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85%;实践教学为420学时,共24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5%;无课外活动学分。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通识必修课时为854学时,共5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30.6%;通识选修课时为96学时,共1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3.4%;学科基础必修课时为525学时,共30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8.8%,无学科基础选修课时;专业必修课时为486学时,共27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7.4%;专业选修课时为414学时,共23学分,占课时总数的14.8%。
2 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属公办院校,建校时间较早,因此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科建设相对完善,而云师大文理学院属“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底子薄,但拥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通过图1分析,西南林业大学通识课设置比其它3所院校高出3.9至19.2个百分点,昆明理工大学学科基础课设置比其它3所院校高出13.1至20.7个百分点,云师大文理学院专业课设置比其它2所院校高出8.7至20.4个百分点,昆明理工大学教学实践课设置比其它3所院校高出12.3至14.5个百分点,昆明理工大学课外活动设置比其它3所院校高出6.6至11.2个百分点。
2.2 不足
(1)云师大文理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将生态学、建筑学课程设置为选修非必选课,昆明理工大学将生态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云南农业大学将测量学课程设置为选修非必选课等。总体上,4所院校学科建设进展缓慢,课程体系构建滞后,削弱或回避了学科较弱的课程建设。(2)通过图2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必修课为2240学时,占课时总数的81.4%,选修课为512学时,占课时总数的18.6%;云南农业大学必修课为2168学时,占课时总数的74.0%,选修课为760学时,占课时总数的26.0%;云师大文理学院必修课为2285学时,占课时总数的81.8%,选修课为510学时,占课时总数的18.2%;昆明理工大学必修课为2492学时,占课时总数的87.1%,选修课为688学时,占课时总数的24.1%。4所院校总体上必修课比重偏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 构建措施
(1)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绘画、工程制图、园林设计初步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教学。其中云南农业大学应增加绘画课程课时,各所院校应丰富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内涵,延伸“三大构成”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及技能训练内容,并重视园林表现技法、园林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
(2)结合社会需求,补充新的专业基本技能内容,合理调整课型。其中云南农业大学应将测量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生态学调整为必修课,适当减少农业物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等课程门数及课时比例;西南林业大学应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调整为必修课,将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园林植物虫害防治调整为选修课;云师大文理学院应将园林史、园林生态学、风景区规划等调整为必修课,将园林表现技法调整为选修课;昆明理工大学应将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区规划、园林史、工程力学调整为必修课,将程序设计语言调整为选修课等。
图1 各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情况对比图(单位:%)
图2 各院校必、选修课对比图(单位:%)
(3)根据专业方向及个性化发展特点,合理设置必、选修课内容及比例。其中云南农业大学第1、2、3、4学期化学、农学等课程设置偏重,第6、7学期必修课较少,应加大专业必、选修课内容建设;西南林业大学必修课比例设置偏大,应按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模块课程建设;云师大文理学院第2、3、4、5、6、7学期选修课较多,应加大专业必、选修课内容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必修课少且单一,应在选修课平台中加强学科建设,丰富选修课内容,加大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遵循专业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适当调整部分课程开课顺序与时间。其中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制图课程应考虑在第2学期开设,植物学、绘画应考虑在第1学期开设,园林树木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前开设;西南林业大学测量与地图学应考虑在园林设计1前开设,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1应考虑同学期开设,风景区规划应考虑在第7学期开设;云师大文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应分别考虑在第6、7学期开设,测量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1前开设,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应考虑在第7学期开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制图应安排在第2学期开课,建筑结构与构造应考虑在第3学期开设,建筑设计应考虑在第4学期开设。
(5)适当削减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课内容。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园林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园林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应适当调整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延长课程教学实习,昆明各院校园林本科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推进实验课时低于20%以下的课程设置改革力度,加快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素质。
4 结语
园林专业是交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基本技能课程的种类繁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累加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不断实践。通过分析我省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注释
①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级),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级),云师大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10级),昆明理工大学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级).
篇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分析
1 课程结构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所涉及到的课程每年都有所调整。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自专业开设以来,在课程的设置上常常“学生爱不爱学”、“课程的难易程度”等浅层次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第一门初学程序语言开设的问题,是c语言、c++还是vb,net或java?从程序语言的角度来看,争论的意义不大;但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分析,当代软件开发应用的基础是框架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这类程序语言的特点是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减少了编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复杂性,第一门程序语言的选择就应以此为基点。又比如,数据库课开设问题,这几年一直是以sqlserver2000为实例教授,正在考虑以应用更广泛的orocle为实例,但从这学期的学生接受程度上看,又举棋不定。以上所反应的现实情况说明对课时上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间的衔接等研究工作有待提高。
2 课程设置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每年都要调整,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应紧跟市场和学生现状的变化。但整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通常情况下只是将一些课程淘汰,简单地改换或添加新课程而已。例如。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专业很注重编程课程的开设,前后曾开设了c语言、java、c++、vb/vb.net、asp/asenet以及网络编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学一些基本知识,前后程序语言衔接性差,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只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他们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应用不熟,更根本无从知晓如何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程序的调试、程序编写的规范与修改程序。最后尽管经过几门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最终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生源差、学不好程序,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并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向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其实只需看看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或国外职业教育,不难发现,他们培养的就是规范熟练的软件编码人员或基层程序员,软件产业中的“低端人才”。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市场,深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上,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上“突出重点,够用为度”,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三是就业导向,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业务逻辑和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该过程采用反推操作和逆向思维方法。
1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够用、实用”的思想。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去除了与主旨关系不大,结合不紧密的课程,并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分析。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密跟踪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水平,不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最优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核心课程。现已开发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特点,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国内外计算机现状及时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切合实际的改革,对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学生和现代社会人才急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相继引进了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校企合作课程、力争引进国内外著名it企业认证课程和信息产业部软硬件工程师论证课程,真正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
(2)细化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
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提高技能水平,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实际上都有联系,但看似独立,如果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效、实用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先进性,又要兼顾普及的需要,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比如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知识。可以把整个体系视为一个“金字塔”,被放在最底层的一定是基础模块,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
四、小结
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优化工程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