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能训练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现状,从中找到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篮球运动是强度高、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一项体育运动,篮球运动员只有保证良好的体能素质,才能在篮球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状态、发挥最好的效果。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对训练规律、技巧研究还不够,训练也没能得到普遍重视,运动员体能训练简化、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脱节的实际问题。
1 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1.1 保证大负荷比赛的需要
一定要保证运动员有充足的训练时间,通过高强度、大负荷的体能训练,改善运动员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机能,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普遍适应性,能够在不同强度的运动中,保持整体运动能力。只有对篮球运动员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模拟比赛,才更加有利于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的改造与潜力开发。
1.2 促进身体健康
用科学可靠的体能训练,提升运动员速度、耐力、弹跳力,有效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在各项体能训练中,可以通过长跑、蛙跳等常规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员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改造,完善机体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外界适应力,更好地为篮球比赛服务。
1.3 发挥篮球技术基础
篮球项目比赛战术是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在比赛中,要求每一名队员都要有强大的体能,只有体能耐力达到战术要求,保持良好的体能素质、配合好其他队员,才能发挥个人作用,很好地完成一场比赛。如果其中某个运动员体力不支,就会影响战术效果,直接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
1.4 延长运动寿命
随着人类年龄增长,各项机体功能不断下降,体能也是一样,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受限,只有保持强大的机体机能,以坚实的体能做后盾,才能延长运动生涯。要想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保证高能量,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以此改变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能力,使各机体器官延缓退化,加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2 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计划性训练不够
一项好的篮球体能训练是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体质、外型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但事实上,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还是一概而论的,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运动员,使个别运动员产生运动过度疲劳,体能进度缓慢降低了运动信心,极大地影响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这种训练结果的不理想,从本质上导致各项篮球比赛的失败。世界著名篮球教练哈里斯认为,中国篮球队的问题就是体能训练没有计划,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篮球体能训练方案,从而保证运动员力量,从根本上找到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
2.2 力量训练为主的简化手段
直接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达不到训练目的,严重的还会导致机体损伤。特别是在篮球体能训练中,更要注重先慢后快的训练,我国篮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盲目性较大。通过单纯的田径体能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奔跑的速度与耐力,高强度的单项训练,对运动员身体个别器官进行大负荷刺激,导致了身体部分器官负担大,如果时间加长,就直接造成疲劳或意外训练伤害。
2.3 专职训练人员少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各级部门和人员重视程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比国外的体能训练,我们就能看到差距,国外体能训练已经细化到如何对每一块肌肉进行训练,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明确的训练,训练手段极其简单笼统。同时。我国各级篮球队教练员配备不足,有的队只有一名或两名篮球教练,并且教练还要在负责运动员战术、体能训练同时,照顾运动员日常生活,极大地占用了教练员时间和精心,导致体能训练、战术训练、日常生活混乱结合,训练效果可想而知了。
2.4 缺少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机体能力不一样,要在培育运动员的过程中,发现个例,不能一概而论,既误了素质好的运动员,又加大了体能差的运动的运动强度,不能良好地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国篮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单一,使体能训练方式常年不变,导致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混淆,基础性训练不牢,只有在一般体能训练达标后,进行技能专项体能训练,才能达到协调,提升整个团队的运动成绩。
2.5 对主要特征认识模糊
我国各级篮球训练人员对篮球比赛特征和规律把握不好,还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只重视比赛战术,觉得只有好的战术才是篮球比赛的根本。其实不然,高强度、超负荷的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全力奔跑,如果说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能,如何能完成一场比赛,只有把体能训练做到平时,加强训练方法,掌握好训练强度,才能在比赛中有一个良好的机体能力,避免出现半场时就体力不济,退出比赛的情况。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才是运动员比赛的基础,才能在篮球训练中达到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有机结合的训练目标。
3 改进篮球训练方法
在各类体能训练中,要掌握好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协调、科学、系统性,勤于发现个性化运动人才,注意因材施教,通过良好的训练方法,扎实做好比赛基础训练。
3.1 耐力训练法
长时间比赛会感到疲劳,一定要在体能训练中加强耐力训练,通过长跑不断强化机体耐力,提高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机能,以此强化肌肉耐力,使身体能量不断提升。
3.2 弹跳力训练法
良好的弹跳力再加上奔跑和反应速度是一个合格运动员的基本能力,训练弹跳力时,要充分调动起全身肌肉群、韧带、关节等的活力,达到良好的效果。
3.3 力量速度训练法
力量与速度训练主要是对上下肢、膝、腕部的训练,产生运动器官肌肉群力量,平时要通过立定跳、跨步跳等进行训练。
3.4 加强营养
高强度的训练,使机体滚滚而来加大,只有在体能训练后,增强食物营养、注重休息,才能有效有缓解疲劳,有利于运动员进行下一节体能训练。
4 结语
篮球体能训练一定要结合运动员差异性实际,通过科学的计划,深入推进篮球体能训练理论更新、技术与战术创新,科学提升运动员体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提高比赛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从网球游戏演变到独立的乒乓球运动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在这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个主要层面推进了乒乓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器械的变革、规则的变化、技战术的革新。现代乒乓球运动在技战术方面呈现趋近的态势,专项体能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此项运动新的关注点。专项体能是乒乓球选手技战术能否高水平发挥的基础平台,它的训练水平对选手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专项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前提是具备优异的专项体能水平。
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
现代竞技体育中,体能训练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优异的体能水平可以帮助技战术能力的提高,反之则会带来不利影响,限制了技战术的掌握。体能一般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选手在日常训练或是比赛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动员人体的各个组织,从而对抗运动所带来的乳酸积累,可以持续保持一定运动水平的机能能力。体能训练则是指针对高强度和长时间保持高水准机能能力的各种身体练习过程,体能训练的生理依据来自于机体组织器官对超负荷练习的适应性特征。而我们所关注的专项体能训练是体能训练的组成部分,是狭义的体能训练,是教练对于选手的有项目特点针对性的体能训练。
二、乒乓球项目的专项特征
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类项群,起动速度及制动和变换方向的速度是其关键素质,尤其是挥臂速度需要体现在肢体远端关节末端。乒乓球运动中,选手即刻的反应、迅速的起动、准确判断、正确移动和挥臂等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周期。大球的使用以来,由于空气和乒乓球的接触面积增大,使球体的运行速度减缓,进攻的威胁性降低,选手在初期的中远台击球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觉。另外,击球回合逐渐的增加一定会增加对选手体能的考验,选手的拼抢日趋激烈。因此,我们要改变“乒乓球以技巧为主,体能为辅”的陈旧思路,应该重视专项体能的训练,需要增加对力量、力量耐力和灵敏等素质的训练内容。还有,从发球规则的改变来看,因发球所造成的威胁性也在逐渐降低,选手在发球技术上的选择上应立足于速度和旋转及落点的配合质量上,这对发球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乒乓球运动中所体现的灵敏、反应、动作速度、力量、移动和挥臂速度等要求,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重视专项体能训练,不断地挖掘乒乓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潜质,最终才能充分发挥与其密切相关的优异的体能,才会转变成旺盛的斗志,形成心理优势,选手在比赛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战术水平。
三、乒乓球运动的专项供能特征
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大部分时间的代谢特征是有氧代谢,高速大力的击球或移动动作会牵涉到无氧代谢。联邦德国的金特林格尔指出: “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乒乓球选手在运动时主要依靠乳酸供能和有氧供能。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代谢供能的比重就越大,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是休息-中等负荷-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削中反攻型比快攻结合弧圈型、弧圈结合快攻型和快攻型运动员的能量消耗较大,而教练员应运用生化理论进行对选手的专项体能训练。
四、重视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
2001年乒乓球球体的规则改变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乒乓球的比赛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击球力量的增大和击打回合的增多,使正手的连续性拉冲和中远台对拉的重要性变得愈加突出。这种规则的变化对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乒乓球的项目特点、能量代谢特点和技战术动作特点三个层面出发,发展乒乓球选手的专项身体素质。有研究表明,在乒乓球选手的专项体能训练中,首要发展的是选手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次是选手的专项耐力素质,提出发展乒乓球选手专项体能训练应该采用循环练习方式,从训练方法选择上体现了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到个别专项素质练习的原则。指出应从生理学、心理学和训练学的角度出发,根据选手的训练任务和比赛目标,选择不同形式的具有针对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才能是运动员对科学的超负荷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反应,不断地提高专项体能素质。对于直板反胶打法的选手来说,球速减慢增加了正手连续拉冲的机会,使运动员的跑动总量增大,对耐力体能的要求更强。所以,必须对运动员加强专项体能的训练,尤其注意加强肢体远端支撑器官能力的训练。另外对臂、腰、腕部肌群的训练,对速度耐力、步法、力量等方面的训练也要加强。
我们今后的研究目标是从评价与诊断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测试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进行量化的研究,筛选代表性指标并测试观察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现状水平,最终初步构建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能力诊断,为专项体能训练的全程控制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借鉴,最终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9.
[2] 郭恩来.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95-96.
[3] 齐婷婷.浙江省普通高校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C].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郭颖;朱淑云.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196.
[5] 吴向宁.儿童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必要性探讨[J].青少年体育,2013(6)59-61.
[6] 高颖.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3(2)36-39.
篇3
一、体能
所谓体能能力就是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能力、运动素质三大部分有机协调组合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能力。
二、体能训练是网球训练中必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良好的体能是网球制胜的关键
当你看到阿加西、萨芬、罗迪克、威廉姆斯姐妹、费德勒、海宁一次又一次取得胜利时,你会认为那只是偶然吗?无数的经历告诉我们,良好的体能,是优秀网球运动员制胜的关键。网坛名将阿加西,他从未舍弃体能教练,“高龄”的他仍然有相当好的体能。在快34岁时拿下2003年澳网冠军,体能训练使他的运动生命大大延长。
(二)良好的体能能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初学网球者,有时容易扭伤、拉伤等,这就是柔韧性差、脚腕力量弱的表现。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到位、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肌键扭伤或因肌肉疲劳而造成的其他损伤[3]。
(三)良好的体能是专项技术水平的基础
蒋宏伟透露:平时应注重与网球专项技术相关的小肌肉群的练习,精细到能牵涉动作用力的每一块肌肉,还有如何在连续紧张的比赛之间进行体能的恢复与补充。良好的体能储备,是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基础。
三、网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特点及训练方法
(一)发展专项速度素质
1.速度素质作用与特点
运动中的爆发力是网球运动员控制自己的肢体的运动,这种力量越大,越利于提高击球的速度和肌群的爆发式收缩,从而使击球力量加大。网球比赛中,只有“快”才能在快速而又复杂的比赛中获胜。
2.网球专项速度训练方法
在提高转体挥臂摆速度和脚步移动速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充分运用增加转体挥臂刹那间击球速度,掌握步法的移动技术。练习方法如下:
①侧跳步,40s为一组,每次可做5组;②交叉步,40s,为一组,每次可做5组;③侧跨步,20s为一组(20s,做完),每次可做1-3组 [1]。
(二)发展专项力量素质
1.力量素质的地位与作用
在激烈的网球比赛中,运动员要不断地克服身体阻力和惯性,进行起动冲刺、急停、跳跃等和频繁地完成各种各样挥拍击球的技术动作,运动员都应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2]。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网球技术、战术并且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力量素质的提高对运动员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最可靠的保证。
2.网球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击球力量来源于腿部,经髓、腰及肩传到臂,最后到达手、球拍。不管是正手、反手的抽球,还是截击以及抽球的变种挑高球,都要求全身协调用力,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①手持杠铃做片正反手抽球练习。
②跪姿投掷,两膝转肩稍宽跪立,单手持杠铃片,上体向一侧后转,利用后转的反弹力将其掷出。
③立姿转体练习,两脚较肩稍宽分开站立,双臂伸直持杠铃片保持胸前位置,上体最大限度地向两侧轮流转动,双膝微屈[3]。
(三)发展耐力素质
1.耐力素质作用
网球运动是球类运动中个人对抗的项目。较大型的比赛,一般要9-10天,一天一场而且越到比赛的后期,越是紧张激烈,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要求也越高。网球运动所需要的耐力是一种强度经常处于变化中并与速度紧密结合的专门耐力素质。
2.网球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耐力会因训练程度的高低,训练时间和强度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提高。发展耐力素质的有效方法是做无负荷或轻负荷的中等速度的练习。下列介绍训练方法:
①看手势做变换物的练习1min/组,每次可做3组;②3min的交叉步;③3min的跳绳;④l min结合个人特点的步法与手法相结合的练习,无规律的变换方向和起动速度,可做3-5组。
(四)发展灵活性专项素质
1.灵活性素质作用与特点
灵活性是指一个人快速、及时有效并爆发性地移动身体,同时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在网球练习训练中灵活性训练包括侧移动灵活性训练,前后的移动灵活性训练。
2.网球专项灵活性素质训练方法
①球场自我位置判断要求:教练员用布巾蒙上运动员的眼睛,并不停地喊出各种球的位置,看运动员最后能否感知。
②移动位置后回位练习要求:体会在场中移动的步法与何位。
③抽球的结合技术练习要求:对于落点不一的球,快速移动后击打标志点的球。
四、网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是网球训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能训练是整个网球训练中的一部分。体能训练中内容安排应合理:在制定多年或全年计划时,根据所划分的阶段制定出体能训练任务和目的。在制定大周期、中周期,也要对体能训练做出具体的安排。
1.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需考虑到网球项目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楚的认识,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
2.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在对高水平运动员施训时,其中主要一个原则是因人施教。除了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还要针对他的特点进行训练: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五、结束语
谈到体能训练,人们就会想到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等,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训练和怎样训练才理合理。本文没有机械地把体能分为传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而是从网球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合理发展运动员的专项体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课程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48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06—02
收稿日期:2015—01—03
作者简介:赵爱莉(198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航空服务。
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塑造学生良好体态、培养学生优雅气质、增强学生体质、为今后更好地满足航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性作用。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形体与体能训练,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提高气质目的的必修课程。
一、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
航空服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形体、形象及体能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是航空服务专业的基础及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形体、气质、形象、体能的改善和加强,以满足航空服务岗位素质及能力需求。同时,构建系统的、相对独立的情境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二、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知识模块:形体基本姿态练习;形体基本素质练习;形体基本形态控制训练;民族舞学习;健美操学习;社交舞蹈学习;体能训练等。课程内容的制定紧紧围绕着航空服务岗位工作对员工的身体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条件,结合航空服务专业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知识模块的学习都以音乐与肢体动作为主线,并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接受新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我们改变已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解与训练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用,具体方式方法如下:
(一)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认识美
现在的中职生对美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认识美,就无法表现美。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体验和评价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形体美是身体的艺术,只有将一切心理活动、文化修养等都集中于形体动作之中、举手投足之处,才能体现出形体之美和动作之美。
形体塑造的不仅是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外在美侧重于形式,内在美才是美的核心,只有将人的思想、情操、气质、风度等深层次和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体现出内在美。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美的学习和认识,让学生产生表现美的愿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作表现力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按照教学项目中的任务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如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再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形体和体能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讲解和训练形体与体能动作及组合
1.动作要标准、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动作套路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保证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集体训练过程中整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发挥学生的领、帮、带作用,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到台前来做展示,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动作。
2.关注过程性动作
形体与体能训练课在学习组合时,过程性动作是连接基本动作中的重要性动作,也是体现形体韵律美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过程性动作的讲解与示范,可以结合网络教学视频、观看录像、资料等方式,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过程性动作的重要性。
3.强调神韵
表情和韵律是形体动作中的关键,一个不带情绪、没有任何表情的舞者是不能够打动人心的,更无美感可言。因此,教师在教学示范中不但要注意动作的标准性,更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情感的投入,让学生体会到神韵的重要性。如对于形体姿态操的学习,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要手、眼相随,并投入感情,韵律与呼吸、表情相配合,加上头的跟随才能形神兼备,所表演出来的动作才能富有情感。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布置练习任务,通过分析,确定每个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任务驱动、实践训练与教学紧密结合,着重突出学生形体体能的培养,与航空服务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教学技能实践中,可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来强化技能,促进学生的形体与体能训练,让其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形象大赛”、“校园华尔兹大赛”、“航空服务技能汇报”,检验学生的所学与所做,及时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活动中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在每学期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各项大赛活动,评出“优秀团队”、“最佳才艺”、“最佳风采”等奖项,大赛制定评比规则和评分标准,并邀请相关单位部门领导、相关专业教师、优秀学生等作为评委,极大地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是航空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兴趣上课是教师的必修课程。根据航空服务部门用人岗位的标准,如何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更是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课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采用更新、更好、更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来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符合航空服务岗位需求的人才。
[
参考文献]
[1]郑成杰.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2]曲宗湖.青少年学生形体教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篇5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起源于医学康复领域的一种以灵活性、稳定性为基础,以提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为目的,重视躯干部位和人体各个关节周围小肌肉群的稳定辅助功能的体能训练方法。近些年,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概括而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用力习惯的形成。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中的基本动作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和用力习惯,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的形成。
其次,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时,很少有任课教师会专门开展学生的体能训练活动,而即使有部分任课教师组织开展了体能训练活动采用的也多是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是在身体重心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开展的,并且训练的动作维度比较单一,多是针对各个孤立的身体部位来分别开展,所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往往对学生在篮球学习和对抗中的表现却影响甚微。然而,功能性体能训练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功能性体能训练强调的是训练工作而非单一肌肉或局部肌群,强调的是整体而非局部,其中所贯彻的动力链,对学生篮球学习和训练中的身体姿势和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对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例如: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不但需要学生的起跳腿具备较强的爆发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核心躯干稳定性和单手托球的上肢稳定性,此时如果能够引入功能性体能训练,利用臀桥练习、腹桥练习、肘部支撑侧桥练习以及弹力带负重向上跳和不稳定平面下的单腿力量训练和手持重物上举训练等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学习与掌握。
最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中运动损伤事故的预防。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水平和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而学生核心力量水平和核心部位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对脊柱这一人体薄弱环节的保护,还能够利用核心部位的枢纽协调作用,为运动过程中上下肢的发力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支点,从而以此来降低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由此可知,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篮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系统性。根据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应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运动能力训练,并注意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稳定性,以确保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在这一阶段的力量训练中,要以加强学生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主,与此同时,辅以上下肢的力量练习。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爆发力素质等身体素质。另外,由于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术动作是多维动作的组合,需要身体的多个关节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联合运动才能够完成。所以,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多关节、多维度的动作力量训练。在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职篮球教学训练活动中时,为了提高应用的质量与成效,必须要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切忌跳跃式的开展,否则不但不利于教学训练成效的提高,甚至会对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造成消极不利的影响。
其次,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只有始终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重视训练过程中人体各部位肌肉、关节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重视各部分之间的整合,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效,充分发挥功能性体能训练应有的作用与优势。
最后,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遵循动作与技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根据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来合理的分析不同的篮球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方向以及在完成此专项技术动作时参与的肌肉、关节和需要克服的阻力等等,确保篮球技术动作教学训练与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一般肌肉力量向专项转化的效率,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6
一、引言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兴的体能训练理念。随着运动训练领域的不断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时也使得功能性体能健身在提高和改善大众日常生活中,逐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大学生身体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概述
功能性体能训练源于美国,是理疗师通过一些动作让患者进行练习,用于医疗和健身,以促进身体康复。在专家和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其含义逐渐渗透到体育健身中,用来提高其体质。
Vern Gambetta,著名的功能性体能训练专家,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涉及到身体的控制、重心的稳定等力量关系,还需要多关节的本体活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有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训练者的专项运动能力,主要是用来增强肌肉群和神经肌肉系统的理论训练方式和方法;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只是体能训练的一种,它是以人体结构为主,在多种学科的共同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套动作模式,身体一体化下进行的连贯的、完整的和稳定的运动训练;还有一些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还有待相关学者和专家更细化、更具体的对其进行解释。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形式,可以多方面的锻炼肌肉而不是独立的某一块肌肉。一块肌肉的机能主要是依赖于激活环境,但是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下,肌肉是以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来运动的。它主要针对的是动作而不是独立的肌肉。整体性、平衡性、稳定性才是功能性体能训练所要追求的目标。整体性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为了身体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协同工作,在训练中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力量等,充分体现了系统完整性观点。
三、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目的
为了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体质水平,学校都会开展大学生体能测试和训练,让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健康的体魄需要持续的锻炼和不懈的训练。体能训练主要是以身体训练为主,以测试为考核内容,进行体能体质的评估,帮助改善亚健康体质。同时体能训练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肌肉的耐力和力量,最终达到影响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传统的体能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运动量、相关的健身器材等抗阻训练才能达到想要的体能训练结果。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传统的方式多以单方向为主,着重的是四肢的锻炼,会使得核心部位肌肉缺少锻炼,欠缺活动所需要的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等。而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主要强调的是身体一体化的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的是,它还要求多方位、高效的锻炼,涉及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多个系统,调动起整个身体的一体性,同时对运动可能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样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可以在减少运动损伤的情况下,对体质和体能进行良好的改善,达到最终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功能性体能训练也具有缺点,想要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而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的表现,我们就要以辩证地眼光看待功能性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的区别的情况下,也是相互联系的,在特殊的训练方式下,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将身体的训练看成一个整体,将身体进行一体化训练,强调的是多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逐步被大家所熟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训练手段和方法就变成了专家和学者的主要研究重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随着时间的变迁,可以主要归纳为4种方法,如振动功能性体能训练、平衡功能性体能训练、核心力量功能性体能训练、悬吊功能性体能训练。其采用的主要的手段也有四类:第一类是深层肌群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进行不稳定训练来克服自重,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借用一些训练器械的,如平衡板、弹力绳等;第二类是平衡性训练,借用一些特定的健身器材可以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第三类是简单训练,如我们平常可练习的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功能性体能训练方式;第四类是一体化的训练,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灵活性,训练运动员的控制力。因此,在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体育训练和不同的训练目标下,要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水平,同时可以在某项专项运动中获得技能。这种新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大学生追求新异的训练心理,并且在提高身体体质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我们要让大学生树立健康体魄的理念,要结合大学生在锻炼身体时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新兴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激起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激情,抓住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理,可以使大学生在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了解下,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
四、我国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国外的健身康复等领域已经相当普及,在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也很多,在大量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下,完善和形成了一套可以用在竞技类体育运动和健身中的系统。并且在国外的相关实践研究下,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状况,逐渐减少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某些领域的限制,可以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的指导。
与国外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和运用相比,我国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家和学者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还仅仅限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国内一些优秀运动员如姚明、孙甜甜等都进行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他们的实践情况下效果还是比较被认可的,并且在其他相关的竞技类体育运动中效果也不错。在大学生中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就是将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进行可本土化,同时在大学生运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以后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提供实践基础。
大学生在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先建立起高水平的动作模式的训练基础。动作模式是由多方面的关节动作组成,来共同完成一系列的专门动作的功能,是人体功能性动作的基础。例如弓步、深蹲等动作模式。而建立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关键,任何完美的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动作都是由最简单的动作模式构成的。如果连基础的动作模式都没有完美的建立,那么完成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是不可行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长期和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保证系统性、完整性的动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建立完整,那么大学生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就极易受到损伤。
五、结语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模式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和理论,整合了众多的理念,其旨在提高训练者的专项技能,使身体的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即使我国没有完善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体系,但在我国运动员身上的实践可以作为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指导。功能性体能训练存在的独特价值是其可以多方位的锻炼出训练者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训练,促进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是他们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以后职业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在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训练过程中,根据专项的需求,体能训练可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对竞技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一般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是耐力、力量、速度、协调与柔韧、灵敏等非专项性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其与专项成绩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相关,但对增强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运动员的体质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运动员心肺功能与支撑器官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增强承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是专项素质的训练基础。不重视一般体能训练会导致全面体能训练水平的下降,使素质、体质下降,体能恢复缓慢。这也是一些高水平运动员不能加大训练负荷,经常受伤、生病,不能保持系统训练,甚至运动寿命不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项体能训练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专项体能训练是指直接有助于掌握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技术与提高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滑行能力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越高,专项体能训练对运动成绩的作用就越大。
(一)专项速度训练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专项速度训练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动作的综合能力,是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所需要的主要专项身体素质之一。在技术训练中应强调专项速度。提高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专项速度可在训练中从5方面入手:第一,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第二,重点增强主要工作肌肉的力量,提高这些肌肉的快速力量;第三,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的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滑行和转弯技术,做到协调放松地完成各项技术;第四,速度训练中要掌握训练的时机,要在运动员体力较好,精神状态较高时进行;第五,密切关注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训练中运动员头脑清醒,动作协调,技术状态好,则速度训练的效果好。要采用专门性的力量练习,其中也包括专门性的负重力量练习,从而,提高肌肉的爆发收缩能力。同时由于要保持住专项的速度还要有一定的专项耐力作为基础,那么就要低于最大用力(90%左右)的力量发展速度能力。可以通过陆地穿着单板同时负重模拟滑行的方式来练习转弯速度能力。
(二)专项力量训练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专项力量是掌握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技术,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与专项能力所需的力量。传统的训练理论将力量素质划分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按现代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所涉及的专项力量主要有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启动与结束快速力量、短程式反应力量等。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快速收缩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所以在力量训练中,杠铃负荷重量应控制在运动员体重的0.75-1.5倍的范围内,其最大的杠铃负荷重量应通过测力鞋垫进行度量;杠铃负荷训练的次数、组数和间歇应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条件安排。同时安排多次重复、不同内容的超等长式跳跃练习,将杠铃与超等长式跳跃练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专项耐力训练
专项耐力训练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对于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运动员来说耐力素质是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我们一般将与专项运动成绩关系密切的耐力称之为专项耐力,具体地讲,也就是指持续完成专项动作或接近比赛动作的耐力。尤其是保持高强度、爆发式运动的能力,也就是长时间反复进转运动项目要求的生理、心理能力水平。专项耐力也与技术、战术的合理性、经济性原则有联系。对于单板平行大回转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而言,以无氧耐力为主。因此,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同时,发展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就主要以间歇训练法为主。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四)专项柔韧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伸展能力。对一般滑雪者来说有良好的柔韧性不但可以增大动作幅度,实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用力,完成较大难度的动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预防外伤。常用的方法手段有:静力性拉伸和动力性拉伸练习,也可以利用各种器械来进行身体柔韧性的练习。
(五)专项灵敏与协调训练
灵敏与协调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这项素质对于动作的高度协调性具有决定意义。当突然出现意外情况时,要迅速做出判断并立即做出适当的动作。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要求运动员连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转弯运动。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动作灵敏,与整个身体其它环节协调配合。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让运动员在跑跳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在跑步中做迅速改变方向、快速急停、迅速转体动作;把各种变换方向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刺激做出正反应答动作反应的练习;把各种小跳编成组合进行成串动作的组合练习等等。
三、结束语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的一般体能训练是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关键。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应该以负荷强度的训练为主,但要以负荷量的训练为基础。要充分认识体能训练对于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重要作用。从促进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角度来合理安排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体能训练。
篇9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是我国冬奥会传统优势项目,特别是短距离项目,多年来在国际比赛中成绩斐然。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承担着冲击金牌的任务,可以说,短距离项目是速度滑冰冬奥会备战的重中之重。
从项目本质看,速度滑冰项目对运动员体能和心理要求很高,特别是短距离项目,更是“需要良好的神经肌肉感觉及在滑行时对冰刀的驾驭能力,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更长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持竞技状态的過程”。在年度周期中,比赛期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为重要,一方面比赛期的训练负荷最大。另一方面,比赛期的训练目标在于培养竞技状态,“训练与恢复的匹配节奏非常明显,充分地进行恢复性训练,如机能恢复、专项肌群恢复和心理恢复等调控性训练”。如果恢复性训练安排不当,则会导致恢复速度减慢,身体机能状态不佳,进而影响竞技状态,影响比赛成绩。因此,从周期训练的视角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分析,尤其要重视比赛期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所应用的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比赛期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重要时间段
1.1赛前训练调整阶段
比赛期是紧紧围绕竞赛日程,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调控的過程。根据我国速度滑冰界对比赛期竞技状态培养的经验,这一過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适应阶段、赛前训练阶段、调整阶段。
(1)适应阶段,是指9月份开始运动员早期上冰阶段的2~3周,运动员将陆上训练提高了的体能转换到滑冰的专项上,逐步恢复冰上滑跑技术。
(2)赛前训练阶段,是指10月份进入比赛期后的4~5周或更长的训练,这期间通過提高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并进行技、战术训练,达到体能和技能的完美结合。
(3)调整阶段,是指为期4~5周高强度、大负荷的赛前训练后,机体各器官、神经系统、参与主要工作的专项肌群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疲劳。这时候需要安排一定的调整训练,并于调整阶段的时间点,我国速度滑冰界认为,应该安排在赛前2~3周,通過调整彻底消除疲劳,使运动员逐步表现出渴望比赛,精神饱满、技术稳定等状态。
通過对竞技状态形成的几个阶段分析可以看出,在比赛期赛前训练调整阶段至比赛开始,是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1.2多个赛事之间的时间段
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比赛大都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国际高水平选手每个赛季要参加约20场次、60-80项次的比赛。我国优秀选手参赛的数量较国外选手少1/3~1/2,每个赛季优秀运动员的比赛也基本有近10场次左右,特别这些比赛两次比赛之间经常间隔一周或两周。在这样的一个高密度赛制背景下,如何从高强度的比赛中恢复過来,并调控其竞技状态,保持连续参赛的能力,这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因此,赛事间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也是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重要的时问。
1.3多场次比赛之间的时间段
在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500m比赛中,赛制规定每名运动员要参加两场比赛,分别在内外道各比赛1次,最终成绩取两轮比赛的平均值。在两轮比赛之间,运动员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根据运动员比赛成绩和名次不同,休息时间有长有短,最长为1h,最短为40min。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需要快速地从上一场比赛的负荷中恢复到原有状态,为下一场次比赛做好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陆地恢复性训练程度和步骤就显示更为重要。
2.赛前训练调整阶段中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2.1赛前训练调整阶段持续的时间
根据我国速度滑冰教练员们的经验,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多始于比赛前2~3周。图多·博母帕则强调,“对必须提高速度或爆发力的运动项目,训练量可以比准备期达到的水平要低,但其强度应不断增加,且在重大比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再逐渐降低”。陈月亮(2008)曾对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教练员进行调查,显示有79.4%的教练员认为,在重大比赛之前的调整期应持续2~3周(见表1)。本研究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金牌教练员的访谈发现,在具体的赛前训练的计划与实施上,2-3周确实是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常见的持续时间。
2.2赛前训练调整阶段中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在进人赛季第一个比赛前2~3周,教练员们会安排一个“提强周”,让运动员承受最大强度负荷,然后进入赛前减量恢复過程,即赛前训练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恢复训练是冰上恢复与陆地恢复相结合的過程。冰上和陆地恢复训练的比例大致为1:1,冰上恢复主要通過较低强度的冰上慢滑、动协、起跑、途起训练,保持冰感,维持一定的体能。而陆上训练包括: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主要手段是慢跑;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特别是与专项动作有关的专项力量训练。此外,还包括由多种练习手段组成的交叉训练。
在赛前训练调整阶段,通過对教练员的访谈,本研究认为这一阶段恢复性体能训练的冰陆衔接基本有两种模式。
2.2.1由3个不同小周期训练内容构成的模式奥运会女子500m银牌得主WXL教练XTN的赛前恢复性训练,在“提强周”后第1周内,安排运动员充分休息,必要时做一些轻微的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第2周开始安排形式多样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手段,旨在逐步动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第3周前半段主要是形式多样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内容,之后安排陆地恢复叉训练。最后在临赛前一天用80%~90%强度来滑个单圈(见图1)。
这一模式陆冰衔接的基本规律是,由两个陆地训练部分和一个冰上训练部分组成。第一个陆地训练部分持续1周,其训练目标是机能恢复,通過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消除“提强周”带给运动员机体上的深度疲劳,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恢复到适宜的状态。第2个陆地训练部分持续1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目标在于将运动专项相关的身体素质提升和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在两周的离冰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也得到了完全的恢复,在这时候安排一个冰上训练小周期,以较大的负荷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升到一个最佳状态。
2.2.23个几乎相等的3个小周期构成模式 在“提强”后的第1周,首先运动员安排前3天恢复性训练(心率控制在150~160次/min),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手段包括自行车,慢跑,走加跑,走跑交替,拉伸。第4天完全休息,第5天进入赛前准备,包括针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比赛技术动作的陆地训练。然后下两周的训练与这一训练基本雷同。
这一模式陆冰衔接的节奏其实与上一模式基本相同,也遵循了陆地机能恢复、陆地体能保持和冰上专项刺激三部分,不同的是这一模式将持续3周的陆冰变换浓缩在1周5天内,周六周日则是测试日。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运动员的生物节奏适应即将到来的比赛。这3个连续的恢复小周期看似相同,其实周五和周六周日循序渐进地有一些变化。从周五的冰上刺激训练看,由第1周专项技术的起跑训练、长滑训练,到第2周、第3周的400m100%强度的速度练习。从周六、周日的专项测试看,第1周的测验比赛由一个长距离和一个短距离项目组成,第2周则测试主项,第3周参加比赛。这一模式的关键其实在周五、周六、周日的变化,在前3天保证运动员充分恢复后,通過3个小周期的训练目标逐步向比赛所需要竞技状态靠拢(见图2)。
3.多个赛事间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与冰上训练的衔接
我国速度滑冰全国联赛在整个冰期设置5-6站的比赛,站与站之间时间间隔为一周或两周。国际积分比赛,速度滑冰世界杯分站赛站与站之间时间间隔也是一周,也就是说,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进入赛季后经常会面临连续周末竞赛的情况。在多个比赛之间,如何通過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负荷与恢复的节奏的控制来调节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状态,是教练员训练控制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3.1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
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是指在两个比赛间隔1周的情况下,以恢复为目的,以调控竞技状态为目标,以一星期为跨度的训练。这一星期的训练,除去周六、周日参加比赛,实际上只有5天的时间训练。
通過对国内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优秀教练员的访谈,收集整理了国内优秀教练员比赛期赛间恢复小周期的训练计划。通過对比分析发现,尽管各个教练员的训练安排由于执教对象的不同而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但从训练的内容上看,多位教练员的安排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的训练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冰上小强度慢滑训练、陆地小强度力量训练、冰上高强度的专项训练。
(1)冰上小强度慢滑训练:安排在比赛后恢复小周期的前半段,通過小强度,少量,多组的训练形式来促进运动冰感的保持,在赛后离冰多日的条件下,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感觉起到一个动员的作用。
(2)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多在小周期后半段安排,负重较小,组数少,目的在于维持现有的力量素质不下降。
(3)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安排在两个时段,一个时段在赛后第1天,有些教练员安排慢跑来消除高强度比赛過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促进机能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另一个时段在恢复小周期的后半段,旨在清除恢复性小周期前3天的训练疲劳,并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一定的保持。
(4)冰上高强度专项训练:在恢复小周期的最后一次课,教练员会安排接近比赛强度的冰上专项训练,训练内容安排途起、动协和接近专项距离的全力冰上滑跑。训练目的在于体会竞赛节奏,使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并提高神经系统活性,在训练后,通過恢复程序使竞技状态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
3.2赛事间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从国内优秀教练员赛间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内容和节奏看,自比赛后至下一次比赛之间为一个恢复程序,这个恢复程度既有冰上训练,也有陆上训练,且陆上恢复性体能训练总是安排在两次冰上负荷之间。整体的训练安排遵循了以下节奏,既:冰上比赛刺激一陆地恢复一冰上起动刺激一陆地恢复一冰上赛前刺激一陆地恢复一比赛(见图3)。
在这一小周期中,第一个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目标在于加促清除高强度冰上比赛的代谢产物,使机体恢复到原有状态。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刺激非常深,这种刺激不仅表现在肌肉、内脏系统上,更表现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上。我国很多优秀的速度滑冰短距离选手都表示在大强度比赛和训练后,长时间的睡眠会使身体更快的恢复,也是由于项目特点导致神经疲劳的缘故。神经系统的恢复较其它系统需要的时间相对更长,因此,在赛后第1天,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选择全面休息。但是,当過大的比赛强度造成运动员肌肉系统酸痛不适时,就需要及时地施加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以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拉伸训练为主,以促进肌肉系统的恢复。
在恢复小周期内第二次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一般安排在周期的中段,练习内容包括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这一恢复性体能训练作用并不在于消除疲劳,而是在于启动和维持身体的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其性质同星期二的冰上慢滑,都是为了将赛后相对静止的机体调整到一个较理想的状态,以适应恢复性小周期末段的赛前刺激训练和高强度比赛。
第3个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针对的是比赛前1天的训练负荷。根据运动训练学规律,比赛强度大、比赛持续时间短的运动项目,要使运动员在比赛当日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就必须在临赛前采用短时间而强度大的大负荷刺激,只需要24~48h的恢复时间即可出现竞技能力和状态的最高值。因此,我国优秀教练员均会在赛前一天安排90%强度的冰上专项训练课。为了保证在第2天比赛中运动员能够达到竞技状态的高峰,教练员在前1天的90%强度冰上训练课后,非常强调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这一时段的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是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拉伸训练,辅以按摩和营养补剂,促进赛前身体机能状态和肌肉状态的恢复。
3.3多场次比赛间陆地恢复性训练与冰上训练的衔接
速度滑冰短距离500m比赛运动员要参加两场比赛,其间运动员有40min到1h不等的休息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员会在冰场外进行陆地恢复性活动,国内外运动员普遍采用自行车或慢跑的有氧恢复、拉伸训练,有些运动员还安排按摩。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隙如何安排陆地恢复性训练?
以两场间最短间歇40min为例,在第1轮比赛下冰休息5min后,运动员应该紧接着安排15min左右的陆地有氧恢复跑,快速消除乳酸。之后,进行5min左右的拉伸,以消除肌肉疲劳感觉。剩余10min教练进行战术安排和心理调节。最后5min准备比赛(见图4)。
对于多场次比赛间的陆地恢复性训练手段来说,本研究认为以乳酸阈心率下减30-35次/min为强度的自行车恢复训练手段比慢跑的恢复效果更佳。如果中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在两场比赛之间安排陆地有氧恢复练习,首选的练习内容是固定自行车,其次是均速有氧跑,练习持续15min左右即可。
关于陆地恢复性拉伸练习,本研究建议根据在保证专项所需肌肉拉伸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股四头肌、臀大肌和腹直肌的拉伸。每个部位拉伸时间不宜過长,每个动作持续时间10s即可,至多不能超過30s,避免拉伸时间過长导致肌肉力量下降的不利局面。
4.结论
(1)在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多个赛事之间小周期及多场次比赛之间是比赛期恢复性体能训练陆冰衔接的重要时间段。
(2)赛前训练调整中周期恢复性体能训练安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陆一陆一冰的形式,恢复运动员机能、保持运动员体能、提升最佳竞技状态;另一种模式则以3个相似恢复训练小周期构成,力求在调整竞技状态同时,促进运动员参赛生物节奏的适应。
(3)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是指在两个比赛间隔一周的情况下,以恢复为目的,以调控竞技状态为目标,以一星期为跨度的训练。赛间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内容和节奏看,自比赛后至下一次比赛之间为一个恢复程序,整体的训练安排遵循了冰上比赛刺激-陆地恢复-冰上起动刺激-陆地恢复-冰上赛前刺激-陆地恢复-比赛这一节奏。
(4)两场比赛之间安排陆地恢复性训练程序,包括安排15min左右的陆地有氧恢复,5min左右的拉伸和10min的战术安排和心理调节,只安排10min左右的休息。有氧恢复训练手段首选的练习内容是固定自行车,恢复性拉伸训练每个拉伸动作持续时候不超過30s。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速度滑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2.
[2]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42-243.
[4]凌月红,熊莉,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体育学院学报,2003(4),51-52.
[5]孔庆玮,恢复训练在游泳运动中的重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7-48.
[6]魏佳巍,戴炳德,等,对长距离速滑训练疲劳与恢复的探讨[J],冰雪运动,1995(4):35-36.
篇10
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于2006年4月21日至6月10日,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组织了全国青年女子排球队进行集训。参加集训的队伍是2005年全国青年女排联赛的前八名山东、辽宁、八一、江苏、上海、南京部队、天津、浙江和经过特批参加集训的新疆奎屯青年女排。高原训练期间,排球管理中心组织了两次体能测试,时间分别是2006年4月26日和5月31日,测试项目是中心制定的助跑摸高、连续五次摸高、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米字移动和800 m跑。参加本次集训的共有97名运动员,因为伤病等原因,有67名运动员参加了两次体能测试。本文以参加测试的67名青年女排运动员的两次体能测试作为研究对象,以两次体能测试的结果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排球运动的高原训练应用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排球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理论依据
排球运动属于间歇式运动,场上队员有球比赛动作是由短暂的间歇休息分隔开。有多次完整的、连续的、较高强度的有球技术和强度稍低的无球状态组成。从功能特点看,排球运动既需要高质量的无氧供能又需要高质量的有氧供能。所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有氧供能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原训练通过运动缺氧和高原缺氧的双重刺激,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排球运动的高原训练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尝试。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于排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2001年古巴男子排球队为了备战世界男子排球联赛而提前在厄瓜多尔进行了高原训练[1]。前古巴女排主教练欧亨尼奥定期组织运动员在海拔2 000 m的高原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心肺系统的机能[2]。靳小雨等人对八一男子排球队在高原训练的体能指标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助跑摸高和练习摸高有了显著的提高[3]。
2参加本次集训的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从参加本次集训的青年男排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15.2岁,其中,最大为19岁,最小为12岁;接受专业训练的平均时间为3.8 a,最长为10 a,最短为1个月。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本次研究的女运动员基本上还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和肌肉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身高、体重、肌肉力量和神经敏感程度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排球运动员技战术发展到高水平阶段至少需要8 a以上的时间,而本次研究的青年运动员的接受专业训练的平均时间为3.8 a,身体素质方面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3高原训练期间负荷结构和安排特点
各队在进行高原训练时,根据高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平均每队一周的体能训练时间达到了12~15 h。在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安排上,基本根据本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其训练负荷结构和安排特点为:
众所周知,高原训练按照时间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剧烈适应期、逐步适应期和适应期。
各队也按照队员的高原反应的特点,来组织训练工作。
剧烈适应期:一般是上高原的5~7 d。在这个阶段,各队主要安排了适应性的体能训练。以中小负荷训练为主,强度比较低,但是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则明显大于平原训练。这阶段的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另外,较长的训练时间主要是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为提高训练强度打好基础。
逐步适应期:一般是剧烈适应期后的10~12 d。这个阶段各队明显的提高了训练的负荷强度,训练负荷量基本保持不变,训练内容和手段逐步过渡到平原时的正常训练状态。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已经适应了高原的特殊环境,做好了大运动量训练的心理准备。
适应期:各队根据本队队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专项体能训练,特别是重视了有氧能力的训练,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超过了平原时的训练水平。
4体能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为了了解高原训练对于排球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影响情况,我们把两次测试的成绩利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表2)。
4.1助跑摸高的比较分析助跑摸高是排球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素质之一。在现代的排球运动中,网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了夺取比赛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扣球、拦网和跳发球等技术都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来保证动作稳定、高质量的完成。初上高原的第一次测试,运动员的平均摸高高度是2.977 m,经过40 d的高原训练,助跑摸高提高到了3.020 m,平均提高了4.3 cm。我们对两次测试的结果用t检验进行了比较,结过测试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92,<0.01)。由此可见,高原训练对于青年运动员弹跳能力的增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4.2五次连续摸高的比较分析五次连续摸高是反映运动员弹跳耐力的重要指标。在比赛中,连续出现的扣球、拦网都需要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连续起跳能力。同时,良好的弹跳耐力也是运动员能够自始至终高质量完成比赛的重要保证。通过两次测试比较,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87,<0.01)。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4.3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的比较分析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是排球运动员重要的体能测试项目,是反映运动员连续移动、转身移动、急停、急转能力的重要指标。运动员的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水平代表着本队防守的严密性。通过比较,测试成绩由第一次测试的29.155 s提高到27.703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77,<0.05)。
4.4米字移动的比较分析米字移动是反映排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近几年排球运动员体能测试经常采用的测试方法。运动员第一次测试的成绩是27.166 s,第二次是25.902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28,<0.05)。
4.5800 m跑的比较分析
800 m跑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反映指标,对于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要求很高。随着排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在一场中要跳起几百次,队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运动员没有很好的耐力素质,就会出现体力、脑力、感觉和情绪等方面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失误增多,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通过两次测试成绩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603,>0.05)。从总体来看群体样本波动范围较大。这主要与耐力训练枯燥乏味、教练员不重视以及运动队伍科学训练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从以上的测试结果可以分析,高原训练对于青年女排运动员体能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特别是在助跑摸高和连续五次摸高方面都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在本次集训中,助跑摸高提高最多的运动员达到了16 cm。这主要是由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不用考虑学生上课、考试等问题,延长了训练时间,各队都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另外,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中的生理机制还有待研究。
另有许多专家研究,回到平原两周后,体能的测试成绩还会有显著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应应该出现在下高原的调整期后[4]。由于没有对青年运动员下高原后的情况进行追踪研究,所以对于下高原后素质水平是否还有增长,尚不清楚。但是,在大赛前排球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可以有效的在短期内提高弹跳水平,很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800 m跑在高原训练期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不符合测试前的预期。这是由于各队在训练安排中对于长距离跑的训练都非常慎重,也不是训练的主要内容。所以,可以认为短期的高原训练不能明显提高800 m跑的水平。靳小雨等人对于八一男子排球队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做出了以上的结论[3]。
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肌肉酸痛、肌肉拉伤、膝盖痛、头昏、血压高、呼吸困难、失眠等情况,达到了68人次(表3)。
调查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是由于青年运动员对于在高原特殊环境的大运动量的训练不适应造成的。由于训练时间长,疲劳积累,不易恢复,是肌肉酸痛和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膝盖痛是由于跳跃动作过多,而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又比较差而造成的;而其他几种症状和高原反应是有关系的[5,6]。
5结论与建议
1) 通过高原训练,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助跑摸高和连续摸高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具有显著性意义。可见高原训练适合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对于弹跳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在高原训练的不同时期,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高原反应的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要有所调整,要符合高原训练的特点。
3) 高原训练使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拉伤、膝盖痛等症状。教练员在进行体能训练的组织上,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减少伤病情况的出现。
4) 要加强排球运动高原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大范围的组织进行高原训练,加强科研支持,特别是要从上高原之前到下高原之后要进行全程的追踪监控,为高原训练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撑,更好的为排球运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建东.古巴男排备战世界联赛..
[2] 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0.
[3] 靳小雨,徐国红,陈刚等.“八一”男子排球队高原训练体能指标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43-45.
篇11
拓展训练;高职;体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综合素质是对未来人才的基本需要。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工作的目标,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他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任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责任。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为很多院校体育改革的新方向。那么,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如何提高其在拓展训练课程中的教学能力呢?
1 拓展训练分析
拓展训练源于西方,最初体现在生存能力训练方面,但是随着其不断发展,当前已经成为提高受训者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责任心、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城市,定期对员工进行拓展训练可以促进企业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因此,成为很多企业的常规训练。
通过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将有显著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也由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
2 高职教师提高拓展训练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作为高职院校,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喜成绩。作为体育教学,也突破了单一的以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融入了更多内容。高职体育教师也意识到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质与体育意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综合素质,而拓展训练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拓展训练的项目,通常包含一定的运动性,适合在体育课堂开展,另一方面是拓展训练的自身的魅力。它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这样简单的作用。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还可以培养其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其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很多体育教师意识到了拓展训练对于高职体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学生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
这些教师在良好的体育功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的学习,他们不仅掌握着拓展训练的方面,同时由于多年教学方面的经验积累,使他们有能力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3 高职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教学能力提高方法分析
3.1 提高拓展训练专业能力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拓展训练的内容除包括体育教学中原有的一部分内容以外,还有新的内容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去学习。要想很好的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教师需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能力:
第一,具备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能力。即通过参加拓展训练培训或学习,深入掌握训练项目的意义、完成要领、方法技巧,能够在完成训练后,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合理引导,引发学生的后续思考。
第二,能够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改进。即能够根据学校现有环境、场地、器械、学情、资金情况等设计合理的拓展训练项目。
第三,能够制定合理的拓展训练计划。拓展训练不应该是单一的,零散的,应该是系统的展开,遵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时等情况合理制定系统训练计划。
第四,能够制作简单训练所需道具(在保证能够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拓展训练的道具并不是一定要以大量资金购买的,有时可以自制器材。例如,某项训练是将报纸拼接成大型圆环,各组同学站在自己的圆环内使其滚动前进,决出胜负,以训练其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的道具,就可以由教师制作,或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各组以比赛的形式制作后使用,效果更佳。
第五,能够在训练中尽量规避危险的能力。拓展训练有时会存在一定危险性,这要求教师在开展训练之前,就认真思考安全问题。一方面积极制定安全预案;一方面要强调操作要领、随时观察训练过程尽量消除不安全隐患;最后当危险发生时,要能够沉着、冷静、周密的采用合理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学生所受伤害。
3.2 提升教学理念
拓展训练的引入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理念的革新。因为此时教学的目的已由原来单纯重视运动技能转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第一,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能够突破空间场地限制。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如公园、野外、山间等……
第二,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能够实现身份的转变。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者,而是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的伙伴与助手。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验式教学是拓展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对此有深入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3.3 提升综合素质
拓展训练的引入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开拓视新、更新观念,将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传统的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担此重任的首要前提。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师即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同时也要通晓人文、历史、天文、地理、艺术等多种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升自身对于美的欣赏、创造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具备企业管理相关能力。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 小结
所谓学无止境,作为体育教师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相信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致力于拓展训练教学的同时,除了学生受益外,自身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祥彪;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唐建倦;贺仕刚;;;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6年04期
[3]唐建倦;贺仕刚;周琥;;心理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学价值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篇12
高原训练方法的建立虽有50 多年的历史,但是,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国际上还一直存在争议。南美洲的玻利维亚足球水平在世界上还算不上二流球队,但是其坐拥高原优势,曾多次在主场战胜巴西,阿根廷等世界强队。墨西哥世界杯期间,提前到达墨西哥高原适应训练的国家在杯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一些世界强队由于赛前没有高原的适应性训练,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可以看出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2.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方法的概述
2.1高原训练的高度
高原训练的高度可以分为三个范围:较低的高度(1300米左右)、中等高度(1300米-2500米)和较高的高度(2800米以上)。在较低高度上的高原训练,训练效果不明显;在较高高度上的高原训练,由于高原刺激过高,不适于训练;只有在中等高度高原上的训练,既可以给予身体一定刺激,运动员又可以适应,因此,中等高度的高原训练是最佳选择[1]。
2.2高原训练的方法
2.2.1高住地练法
高住地练法(Hi-Lo)是由勒文最先提出的,就是让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较低的高度(1300米)训练。“高住”可以减少在低氧环境中的时间“, 低练”能防止蛋白质合成下降、分解增加,同时能保持训练强度[2]。
2.2.2间歇性低氧训练法
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是采用呼吸气体发生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
2.2.3模拟高原训练法
模拟高原训练法即让运动员生活在模拟海拔2500米高原状态的“高原屋”中,让后再1300米高度训练。
3.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的概述
3.1呼吸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通气量增加。
3.2心血管系统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每搏输出量不变或略减少,最大心输出量不变或略减少。
3.3血液循环系统
血浆量减少,红细胞压积增加,血红蛋浓度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加,骨骼肌毛细血管增加[3]。
4.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利与弊的概述
4.1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利的概述
4.1.1呼吸系统机能增强
最大摄氧量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耐力运动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在平原运动员到达高原的初期,虽然其肺通气量增加,但是随高度的增加最大摄氧量却下降,但在后期或回到平原后能恢复甚至提高[4]。
4.1.2 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增强
足球运动员到达高原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加,一定数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增加,对提高血氧含量和血容量有代偿意义,能增加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并且高原缺氧又促使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长和红细胞的流变能力增强,因此,足球运动员到高原后氧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4.1.3 骨骼肌系统的功能有所改善
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骨骼肌有较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骨骼肌的毛细血管数增加,肌红蛋白的浓度升高,肌肉氧化酶活性升高,肌肉对酸的缓冲能力升高。
4.1.4 乳酸耐受能力增强
高原训练初期,由于缺氧,有氧耐力暂时下降,从而动用过多的无氧代谢功能,使乳酸浓度升高。但是机体在对高原复习的过程中,运动后血乳酸存在下降的趋势,这是机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也是机体代谢能力提高的反映。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后的乳酸水平比高原训练前要低, [5]。
4.2 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弊
4.2.1 呼吸系统
足球运动员从平原到达高原时最重要的反应就是由于氧分压下降所引起的肺通气过度。肺通气量过大会造成过度换气,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使肺泡和血液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血液和脑脊液中的PH值升高偏碱性,易发生代偿性的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4.2.2 无氧能力降低
高原训练有利于有氧能力的提高,但是在高原上训练,绝对训练强度下降,将会降低队员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而无氧能力在现代足球运动中的作用逐步增大,因此,高原训练的强度要适当控制。
5.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影响因素的概述
5.1 适宜高度
目前,国内外有关理论及资料表明,足球运动员在1000米——2700米的高原训练都有效果。适宜的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同时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国内认为2000米的高度,训练效果最好。但是,没有有力的理论能够支持。
5.2 负荷的选择
训练负荷过高,不但不会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而且还会降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甚至造成伤病。训练负荷不足,训练就不会起到作用。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高原上的负荷安排不能和平原上一样。足球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负荷强度是最难掌握的,从训练角度讲负荷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高原训练时,对足球运动员负荷强度的安排要首先要考虑到负荷强度大小,要根据该队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和比赛要求来定[7]。
5.3 时间安排
孙文新、侯会生[8]认为,足球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的时间问题有两方面,一是,高原训练的总时间;二是,下高原后到比赛的时间间隔;足球运动员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时间最少要3 周,一般可安排3~4 周或3~6 周。时间过长,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大不容易恢复,此外,还有心理负担。
6.建议
由于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理论的不成熟,目前还不能为足球运动以高原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高原训练对足球运动是有一定帮助的,因此,只有控制好高原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适宜高度、适应时间、负荷安排、时间安排、训练至比赛的时间、间隔训练、效果的持续时间、训练前后的负荷安排、高原反复训练的、效果训练中的辅助训练),才能科学的为足球训练提供帮助。因此,研究好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梁伟.关于“高住低练”在足球运动有氧耐力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04(2).
篇13
公安院校招生加试主要包括面试、体检、体能测试和政审四个方面。其中公安院校体能加试是招录新警、新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新警、新生招录身体质量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培训的新警是活跃在北京市公安局各条战线上的一支主干力量。毕业生身体素质的高低会极大地影响今后公安工作的开展。
体能加试主要是对入警、入学人员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及内容设置是以衡量是否达到民警体能测试基本标准作为前提。然而目前测试中的一些项目设置与考核内容不统一,测试结果不能充分和全面反映测试者的身体素质情况。
笔者主要从国内、外从警人员测试内容和标准出发,探求适合首都公安新警招录的项目内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入学、入警后的训练提供数据支持,以便更加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同时避免问题。
1国内、国外与北京招警体能测试项目对比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警察来讲这几项素质在入警前要制定好考量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1.1国内警院、校测试项目对比
目前,北京警察学院新生招录体能测试的项目是:50米、立定跳远、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
再看国内相关警察院校的测试项目:
可以看出北京警察学院在招生体能测试环节的项目简单,门槛相对较低,不能很好反映入学者的身体基本状况,特别是耐力这一项没有体现。
1.2与国外测试项目对比
北京市公安局在招录新警时的测试项目是:1000米(男)、800米(女)、原地摸高、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
再与香港地区和美国新警招录项目相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在新警招录的体能测试内容和项目难度上远远低于美国和香港地区。
1.3给出项目设定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北京市局新警招录还是北京警院新生招录在体能测试项目的安排上远远低于国内和国外标准。特别是北京警院在招生体能测试环节没有设定耐力测试项目极其不合理,这对新生入学后在体能教学课堂中的耐力、障碍、着装越野训练中不能为教师提供完整的身体素质信息。因此笔者认为要适应当前首都公安发展的需要,要想建成国内一流警察学院,首先在招生、录警体能测试项目上必须要有所改变,特别要在2014年招生中加设耐力测试项目,项目设置为男子:100米、1000米、立定跳远、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项目设置为女子:100米、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这几项是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五项基本素质比较有代表性的测试项目,能够较全面反映出测试对象身体素质的基本状况。
2对教学中耐力训练的探讨
2.1讨论耐力训练的背景介绍
首先,自2012年警察学院恢复招生以来连续两届学生在体能测试环节没有耐力测试项目,造成连续两届学生在学院的干预下都开设了“加强班”(主要针对的是在耐力测试中不合格的学员,一般占年级总人数的1/8);其次,这是全局民警在培训中最为关心的健身问题之一,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进行耐力中有氧训练(主要目的是减脂降低体重、增强心肺功能的占笔者调查的87.93%);再之,国家教委最新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高中、大学生在耐力测试项目上将取消台阶测试,保留长跑,其成绩将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警察学院作为培养警察的摇篮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警察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训练。
2.2耐力训练的方法
2.2.1血乳酸耐受训练
全力60―90秒跑,采用多次重复进行(一般3―6次)要求受训者将每次跑速必须保持在足以引起乳酸堆积的水平,从而提高对乳酸的耐受力。一般情况采取此种训练每周不超过两次。
2.2.2最大耗氧量训练
最大耗氧量指的是运动是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采用最大耗氧量的训练,实际是通过训练来提高人体循环系统氧的运输能力和肌肉系统氧的提取率和利用率。例如:30分钟以上,用80%的强度持续跑,此时心率可达到峰值。
2.2.3有氧阈训练
有氧供能系统训练有两个临界阈值指标,即有氧阈和无氧阈。有氧阈限监测为运动时心率始于130―140次/分。有氧阈训练具有能够快速提升恢复的能力、改善心肺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代谢系统功能。在体能耐力训练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形式:大运动量的匀速训练;间歇训练等。
2.3对教学中耐力训练的建议
警察院校在耐力训练中要注重有氧耐力训练,它标志着我们人体吸进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因此训练中方法不能单一,要采取持续性练习和间断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训练中,除了科学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外,还要选择简单易操作、适宜的监控测量方法,对个体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不断修正、安排合理运动量;在总体运动量的安排上,有氧系统训练总量要大于无氧系统训练总量。
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耐力练习
在平时的生活中耐力训练有很多种方法,如:单车、游泳、慢跑等,这里笔者只介绍耐力训练中有氧训练――慢跑这种简单易行练习方式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注意事项。
3.1跑步地点、时间的选择
对地点的选择,按照对膝关节压迫由小至大的顺序依次是:草地――塑胶――柏油路――水泥路。锻炼的地点可以选择公园或者其它绿化较好的地方,能跑塑胶道当然最好了。
时间上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是下午4点左右,上午10、11点也可以。一般不赞成晨练,一是空气不好,二是晨起空腹练习不佳。
3.2对装备的选择
上下身一般选择速干材质运动服为宜。冬天可以选择防风的运动帽衫,夏天装备可以随意些;一定要选择一双质量好的跑鞋有助于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保护,袜子一般选择纯棉吸汗的。
有条件可以为自己配备一些记录软件,主要是帮助记录自己的运动轨迹。常用的有Micoach、Endomondo、Nike runing、Sports track live等,这样可以通过软件的设置去完成既定的目标掌握自己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等相关数据。当然,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以减少在跑步时的枯燥,帮助分散注意力。
3.3跑步前与跑步后注意的问题
跑步前一定要做足准备活动,一些拉伸运动作为热身,一般8―10分钟左右,防止伤害发生;跑步后要注意补充水份、保暖、放松,有条件的还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按摩。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嫌麻烦一上来就直接跑,很容易受伤,只有合理、科学地运动,才能让自己更加健康的跑起来。
3.4跑步中常见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