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

篇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小学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这里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检测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 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篇2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篇3

1、要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要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使每个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同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要重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4、要重视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意识非常淡薄,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知识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课文,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第二,表演“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特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同学们自编、自演,通过 “演”与“看”,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只有熟悉现实生活,才能使文章中的描写变为真的情、实的景。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敢爱敢恨,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与课文结合起来。

2、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第一,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第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当学生寻求到答案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感觉就会激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出现分歧时,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辨论,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并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身心素质。

3、体味美感,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

第二,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第三,剖析形象,感受想象美。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

篇4

一、随笔实践活动的意义

随笔实践活动就是以随笔写作实践为中心,通过不同的依托形式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观察、想象、创作、反思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现象的人文关怀,提高其认知亲历性和敏锐度,进而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随笔实践活动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其认知亲历性。

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会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实践活动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有利。

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我们强调学生要有爱心,有责任心。这种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只凭知识的传授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增强其认知亲历性,才能让爱心在生活中真实自然地展现。随笔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写作、表达―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增强他们的认知亲历性。

(二)随笔实践活动训练职业院校学生的写作思维,增强其认知敏锐度。

随笔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自由地表达学生的所思所想,抒发其对生活的感知。随笔实践活动以不同形式的写作实践,力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关注自身与周围的事物,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与主张,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而提升其认知敏锐度。随笔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观察、反思,并强调学生以随笔的形式与人交流,在写作与沟通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敏锐度。

二、随笔实践活动的形式

职业院校学生强调实践技能,重视技能竞赛,随笔实践活动以其自由灵活的特征适应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下面以本课题组研究的三种形式进行论述。

(一)随笔协会。

这里所说的随笔协会就是一种以随笔写作为中心的学校团体。从广义上讲,随笔协会可从属于文学社团,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说,它又具有文学社团不可替代的特征。

1.活动的指向性。

相比于一般文学社团,随笔协会的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随笔协会强调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见解,要求学生关注自身及周围的人、事、物,无论是心情随笔、教育随笔还是社会随笔,都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写作,侧重体现的是写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而文学社团的活动则广泛了许多,但从文学诵读与鉴赏这一角度,其活动的中心不能一概而论,这与随笔活动显然是不同的。

2.写作的真实性。

文学社团开展的写作活动限制性小,从文章题材的角度讲,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戏剧。写作者可以大胆想象,可以虚构,只要形成于文,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写作就是成功的。而随笔协会的写作实践强调真实性,强调抒发写作者(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相比于其他文章体裁的写作,随笔写作的真实性最强。所谓“我手写我心”,随笔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自己的认知的一种文章样式。换句话说,强调真实性的随笔协会的写作是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实践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随笔活动。

随笔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展开实践活动,所以网络群体也就成为随笔实践活动的团体形式。

1.网络随笔活动的个性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需要。

网络随笔写作是极富个性化的写作。真实、自由、开放是网络写作的突出特点,就博客和QQ日志的写作来说更是如此。博客或QQ日志写作的命题、行文、内容都带有浓厚的个人化、个性化色彩,个性化也是网络随笔写作的原动力。另外,学生博客或QQ日志的语言特别鲜活,或幽默诙谐,或活泼生动,或引经据典,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博客或QQ日志的写作可以任意发挥、自由畅谈,以迎合开放的时代生活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网络随笔活动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

网络团体随笔的写作是互动式写作。只有把现实的生活和写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实的书写,才能引起交流者的共鸣。但网络团体的随笔活动不完全是“私人”的。在开放或半开放的网络群体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机进入群体成员的博客或QQ的,一开始便有极大的“尝试”阅读的成分,当某一日志的内容为阅读者所吸引时,网络里的“评论”功能,可以为任何学生(只要愿意的话)提供一种非常直观的交流方式,即阅读者可把反馈信息放在评论栏里。这样阅读者和写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进行近距离接触。从这一层面来说,网络群体的随笔写作可以成为一种真正的互动式写作。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字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时,他会受到这种直观互动的鼓励,不自觉地提高自己写作的立场和要求,关注周围的师生,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写作与为人的素养,以及自己的人文修养。

(三)随笔征文活动。

篇5

一、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文学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理应具备“专才”和“全才”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首先,文学教师应加强对文学课程教学理论的学习,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不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提升教学能力,精通专业知识,成为文学课程教学科研“专才”。另外,文学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应熟知并利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文学教育的影响力。只有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成为“全才”,才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曾说过 “会写剧本的人写剧本,不会写剧本的人教人写剧本”,这是先生对戏剧学院(即高等学院)写作教师的批评,值得深思。写作能力是文学教师的基本内功,也是检验文学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在进行实际文学教学过程中,联系自身的写作体验,充分发挥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意识,这样才会有对文学作品更准确,深入的理解,才能外化于形,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学作品的美丽世界。

(三)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是指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准确规范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的素养。文学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才能在传授知识,启迪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信息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适时点拨、引导,开启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语言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当然,较高的语言修养往往源自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自身不懈的努力,唯有勤于思考、勤于阅读积累,才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文学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智慧的内现,给学生智慧的美感。

(四)人文素养

文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文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文学教育作为一种通过自由的文化手段陶冶学生心灵、情操的课程,文学教师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其人文素养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潘菽曾曾讲述:“教师在教学时所体现出的专业兴趣,常常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文学教师,品德的高尚,学知的广博,思想的闪耀,加上教师的独有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策略

(一)文学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面对全新的时代,信息与日俱增,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学生不单单从学校书本上获取知识。作为高校文学教师,应顺应这种时代需求,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应由教师和学生双方作为主体,教生均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学过程中,二者相互影响,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还应适应网络时代的主动学习,不断树立与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教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边缘化,文学教师也存在着相对自由化的状态,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着学历较低,缺少教育培训的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根据实际,在广大文学教育教师中(特别是在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并给予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大力扶持学科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中,学科带头人是某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一齐充当着文学教育教学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大力扶持文学教育学科带头人,让这支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头部队来培养、带动更多的教师。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加强建设高职院校文学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

3、增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保障文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学校文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高校中文教师的各项要求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教学基本规范、教师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培训,使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新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加大教师省内外培训进修、外出考察、学术会议的力度,让他们拓宽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为文学教师提供学术研究平台,比如说组织成立学校文学教师教研协会,创办学术刊物,加强对外交流,组织跨学校的教研活动等。开展校内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文学教研活动,比如说文学教师公开课评比,论文评比,普通话比赛,优秀散文大赛以及朗诵、演讲比赛等。

(三)创新文学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实现科研转化、服务社会,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由知识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将教研成果和满足产业、行业、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联系起来。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强调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对文学教育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以研促教。另外,还应坚持把外部激励和内在动力联系起来,借助于科学有效的外部激励如物质激励、职称评定、促进教师队伍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来调动文学教师追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文学教师,让文学教师具有勇攀高峰的动力,这样才有助于优质文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高职文学教育的高低,也决定着高职学生能否在大学阶段完善自我的关键,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的营造有助于文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全面完善的文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真正保C高职院校文学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关于高职院校文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迫切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重要的品格。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决定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决定了他们的人格和修养。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民办院校,其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和普通的高校生都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相比之下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不足和差距。

1.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更是让人担忧。加之,一些院校近几年来又通过单招政策招进来一大批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直接通过各个院校单独考试形式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受挫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及学习生活环境。

2.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的形成是因为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生成的,其中绝大部分孩子是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养成了的不良学习习惯。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一个人在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一点,高职高专学生非常欠缺。

3.叛逆性强、个性张扬。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物质条件丰富、网络信息发达、受世界各国非主流文化影响影响较大的一个时代,这就造就了他们叛逆性格及张扬的个性。

4.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独立能力差。这些出生在90后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从小到大被家中父母及长辈视为“掌中宝”,故此,养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生活不能独立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以上这些特点和问题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得良莠不齐,在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社会就业需求的预测上明显不足。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都是灵活多样的,多层次多领域地渗透在教学一线上,其对教育的影响令人瞩目。我们清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从心理层面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从行为上去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提高他的艺术情操。换句话说,英文影视欣赏课程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促进其“三观”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1.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而且还存在严重偏科的情况,尤其是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因为影视欣赏作品在课堂上的再现能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将单纯的语言描述转变为直观的情景语言交流,进而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表演等一系列训练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影中语言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交际要得以成功,就要正确运用语言。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广泛英文影视欣赏课程,能很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3.英语影视欣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意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那么“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其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真、善、美是所有电影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欣赏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英文影视作品,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会坚强、勇敢、不轻言放弃;学会真诚、友爱、团结、诚实和感恩;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成功的来之不易和幸福快乐的真谛。这些优秀的品质犹如春后小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心灵的冲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高专院校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

1.英文影视欣赏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学的d体,优秀的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路,而且能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影视欣赏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而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课程老师根据自身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教材编写,形成独特的院校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建设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通过一线教师近6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家组织编写了适合我院特色的《英文影视欣赏教程》教材。目前该教材通过两次修订,深受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2.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择。根据我们学生的出生年代,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保证其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背景和意义,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经典影片。影视作品的题材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电影的划分类型进行选择。笔者建议选择年代跨越不要太久、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感同身受。笔者所在的学院所编辑的教材中,选取的影片有:《泰坦尼克号》,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那场悲惨爱情故事从而体会爱情的伟大和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幸福来敲门》,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一个父亲的伟大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顽强。

3.教学环节的实施。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步进行:

(1)首先,要求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该作品的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其准备资料包含:影视作品的类型、该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角色简介、导演简介、经典台词、电影音乐等信息的收集。

(2)其次,课堂上欣赏电影经典片段。对于欣赏电影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课前自己看一遍,课堂上欣赏经典片段,这一部分将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在欣赏一遍,并撰写电影评论,要求在下次课堂上进行点评和分享。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能够从某一方面或者一个信息点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思想即为考核过关。

(3)然后,课堂实践练习。针对电影选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1)话题讨论。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和卡尔与露丝的婚姻,你是怎么理解的?

《肖生克的的救赎》影中所体现的自由、希望、体制化等一系列观点,你能谈点你自己的吗?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在课堂号召学生们参与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还培养的学生们独立思考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型话剧表演。根据课程课时的安排,建议在其中可以搞一次话剧表演,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和欣赏了一些经典电影后,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变成文字并将其编排出来,成为一部小型题材的话题材料。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延续性,而且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期末,提交影视作品评论论文。根据教学的有序安排,当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提交影视作品评论文章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

4.教学策略。因为英文影视欣赏课堂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生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不断拓展自我的能力。还有很多教学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和结论

优秀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的力量向人们解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就借这些作品向人们再现了人类情感、社会状况、民族习惯、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满足了人文素教养教育育的需要。再次,笔者真诚希望高职高专兄弟院校们能充分利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育平台,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和生源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深入高职高专内涵建设工作,真正贯彻教育部针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刘艳.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与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13.

[3]张欣.浅析《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提升[J].校园英语,2016(27).

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素质

[作者简介]罗伟生(1959-),男,广西全州人,桂林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和管理研究;蓝秀

华(1970-),女,广西钦州人,桂林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医学教育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四批资助项目“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实

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A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3-02

20世纪末以来,有关大学生素质的养成,一直是教育界研

究的热点之一。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具有的生理基础上,经由

后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内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

素质由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人自来到这个

世界上就拥有了生理素质,这是他生存的基础。社会素质是以

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而不断获得、形成的,

包括道德、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技能、审美等素质。

以知识为核心的

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强壮的身体,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

质。除此之外,还应拥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素质。在世界科技飞

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加强

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这是每个大学人、办学者都无法回

避的问题。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人良好的身心品质和

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注重的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的养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医科

院校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

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社会素质的养成,课程设置不成

体系,设置比例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的渗透。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选修课

程少而单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加之我国高中

阶段教育文理分割,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多数偏重理科知识的

学习,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相对欠缺。进入医学院校后,又

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知

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就导致了医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

降。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医学生适应社会

快速变化、沉着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顺应时展的需

要。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

们不仅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度的责

任感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加之,随着人才资源竞争的加

剧,用人单位并不是仅用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的选聘

标准,而是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医学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人际

交往、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者才能得到

用人单位的青睐。

第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疾病的诱因并不只局限于单纯的生物

因素或某个环境因素,促使人们从单纯的关注生物因素,向关注

社会环境、心理、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及成因等因素,不同维度不

同视角地考虑问题,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和多元的

思维方式。而医务人员具备这些则需要从其所受的教育开始,

也就是从其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学校开始。

第三,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精神的诉求。人文

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科学发展的旗帜。医学研究和服务

的对象是人,医学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

进肌体康复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是人学,与人文的关

系最密切。医学关注的是所有人的健康,尤其关注的是身心受

病痛折磨、最需帮助和关怀的人。实际上,医学精神所呈现的是医

学领域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包括仁慈、善良、同情、体贴、关怀等。

所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精神的客观要求。

第四,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和医学人文关

怀的诉求。医学是研究人、服务人的学科,医务工作者以研究

人、关心人、为人的健康服务为其职业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实

行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要求。尊重人、

关心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怀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务工作

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其为之奋斗的职业追求。

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

来源于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和长期的社会实践。医学人文社

会素质教育是关键。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

观、成才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修养

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黄金阶段。因此,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医

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的养成,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

基础。

三、开展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医科院校单独设置、基础教育阶段文理分割现实背景下,

笔者以所在的学校为例,对开展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有

效途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确立并强化医学人文理念

20世纪

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医学教育培养“五星

级医生”的目标,力求使医生成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综合诊治

方案的制订者、健康教育的开展者、平衡卫生保健需求的社区领

导者和服务的管理者。2002年

2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了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类毕业生不仅要掌握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而且要具备沟通技能、批判性思

维、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及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

和伦理

7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

和“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

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一个身心健康、拥有现代医学理念

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只有这样,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

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才能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把服务对象

看做整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的人,才真正懂得尊重

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益,尊重人的价值。因此,医学院校的决

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医学人文社会素质对医学生

的重要性,强化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确立现代医学人文理

念,从医学教育机制上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素质的

培育。只有医学院校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医

学人文社会素质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在医疗卫生服务实

践中对医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学校才真正重

视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的培育。

(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育

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医学生的知识、技能、

能力、价值观念、伦理行为等素质的养成。因此可以认为医学生

的人文社会素质分为医学职业价值、伦理行为素质,医学科学素

质和人文素质三大领域。笔者主要通过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医学生专业社会

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

1.调整培养目标,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即将

毕业的医学生和历届校友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全球医

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设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通过五年医学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

临床技能,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具备与病患家

属、同事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懂得信息采集和整理,对医

学职业的职业价值及伦理规范有较好的理解,具备敬业精神。

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

系。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

加通识课程。首先,以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为核

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这些知识和

技能的掌握,是医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是医学人才知识结构中的

核心成分和标志,也是其将来从事医学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其

次,围绕学生必备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如

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管理学、

医事法学等;最后,开设通识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两课”

外,主要包括东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医学史、哲学史及哲学流

派等。

3.加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

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对其职业价值、伦理

行为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实际,在新的人才

培养方案中要求医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进行不少于

600

个小时(4年合计)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市区、学

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的义诊活动,到医院、福利院做义工,对所在

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进行相关的社会调研等。此外,

对医学生的实习要求也作了调整。实习时间仍为一年,除按原

临床医学生的实习安排原有科室的实习轮转外,还安排精神病

学、家庭与社区医学和神经病学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信息收集、管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场所之一,是学

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活、学习于

校园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其感染、熏陶。到处充满浓郁人

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人文

精神、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功不可没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

生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比如校园景观的美化,包括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学校建筑物的设计与装潢等,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

中形成较高的文化和审美品位。又如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文化专

题讲座,名著名篇的导读、名曲名画的欣赏,讲演及各类竞赛等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吸收人文知识,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另外,良好的校风、学风、

班风和教风,好的校训、校歌,都会彰显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

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进而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

价值、理想和信念,引领、激励其日后不断进取,彰显精神动力。

医学发展史证明,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知识、文化底蕴,就

很难有医学上的卓越成就。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

才的过程,必须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医学教育机制上下

工夫。医学生只有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的

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从内心

深处理解医学科学和人文的双生属性,才会树立医学的科学价

值和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中更好地关怀服务病患,使个人价值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为

民众的服务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8

党的十报告对于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对于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理工类大学生,高校、家庭等做的还远远不够。曾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除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强化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也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体系、组织人文类讲座、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较为直接的、显性的方式来进行。但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将知识传授与大学生自身的内化有效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和长久的。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现状

十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特征都告诉我们,当前社会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需要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和谐的人”应该是指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人。就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近代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现象长期存在,具体到理工类高校,由于这些高校长期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离。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理工类大学生更加强调对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轻视人文科学知识,导致知识面越来越窄。此外,由于实用主义在大学明显抬头,大学生对理想精神追求出现了真空。致使部分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缺乏或淡漠等,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辅相成,对于理工类高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1.校园环境文化的基本价值。环境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人的行为发生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校园环境因一所大学的存在而存在,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生活于此的师生提供学习、生活的空间和条件。高校通过对校园环境的不断建设,使师生的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得到保证并不断改善,更好地为全校的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校园环境建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生活在此的师生从中感受着优美环境所带来的愉悦和感染,从而更好地为个人全面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高校的校园环境条件建设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条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2.校园环境文化的社会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场所,更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点和主要特色,起着形象塑造的作用。形象既是人对客观事物形状相貌的具体性认识,又要通过人的感觉表现出来,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所得到的体验不尽相同。校园环境作为一种形象而存在,既是它的社会属性对其自然属性的消解,同时这种消解的目的又是要把自然属性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面。[1]校园环境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游憩性公园,既要考虑到人的流动,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还要有其作为教育功能的一面,要考虑到其文化性,尽量体现出学校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厚重的人文气息,让人们一进入校园就能很好地感受到它的文化氛围。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的直观展示,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校的声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不好的校园环境同样会影响到学校的美誉度。

3.校园环境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在满足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对于生活于此的师生的教育价值的体现。校园环境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校园中的一栋建筑,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主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校园的教育空间。[2]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越悠久,它的传统文化越是会深深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物化的环境将其加以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习、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师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大学作为神圣的科学殿堂的科学美,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使大学文化得以传承的精神美。

三、以环境文化为载体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与方法

1.充分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虽然无法肯定校园环境文化是否会对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若能产生出“可以让人值得注视的东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就值得去做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高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其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服务的有形的物化场所,其无形的、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熏陶作用的育人功能更值得去重视。要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由外在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内化的自发式教育。从这一点上来说,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并不是由学校的教学、科研来决定的,而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来决定的。

2.构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宁静优雅的绿色校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和熏陶着生活、学习于此的师生。由于受地域环境及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各高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应有差异,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银杏,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南京林业大学的樱花等等。这种特色应该是将大学的文化精神和学校的传统特色融入到学校的自然环境当中。让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的体现,更是学校人文精神的一种展示,使得学校因景观的存在而独具特色,景观因学校的呵护而充满魅力,加强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营造体现精神文化的人文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营造一种渗透着情感交流的文化氛围。像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得以体现。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相互受教育和教育别人,从而更有利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探索的文化口味的形成。如学校在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布置,设置名人格言警句标牌、文化雕塑以及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人文学科的研讨会等活动都有利于人文校园氛围的形成。

4.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创意多,要注意他们的主体作用,主动关心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篇9

一、技校语文口语教学现状

1.学校轻视语文口语课程教学

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当前大部分技校过于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意义不大,可有可无,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程,不断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待排满专业课程后再“见缝插针”般“塞”进文化基础课程,不断压缩课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必修教学时数为224―272,一般专业教学时数不得少于224,对语文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时数应达到272,但实际上多数的技校语文课时远远低于大纲的标准。以笔者学校为例,语文课程已被压缩为40学时,只占《大纲》规定的五分之一。考虑到语文课程一般由口语和应用文写作训练组成,即能分配给口语教学的学时只有20左右,学时捉襟见肘,学生口语训练成效甚微。

2.学生参与课堂口语教学度低。

技校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的落选者,中学期间就有了厌学情绪,进入技校后对学习抱有功利心态,认为读技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只愿意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程有排斥、抵触情绪,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得漠然、倦怠的样子,不愿配合口语训练。同时,大部分技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忙于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在正式场合说话或忸怩胆怯,缺乏自信;或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或语言粗俗,缺乏涵养。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在技校语文口语训练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参与口语教学度低下,难以形成轻松活泼的口语课堂氛围,口语教学效果欠佳。

3.教师实施口语教学缺少积极性、创造性。

技校教学计划对口语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技校学生对口语教学的不配合,使得一些教师对口语教学持消极心态。既然课时短缺,学生又不愿意开口说话,那就采用单向的“满堂灌”方式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自己乐得轻松,学生也乐得自在,皆大欢喜。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都是悲观消极的,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希望在口语课上能够吸引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他们的教学观念滞后,对技校学生专业不了解,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未能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保守,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培养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是人才选拔的第一标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技校学生实际上是“半个社会人”,一只脚在校园,另一只脚已踏上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助力学生寻得理想的职业岗位,为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语文口语教学是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首先,通过口语教学训练,让学生敢说话、会说话,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分析能力,往往能赢得职场的主动性,在工作中左右逢源。其次,通过口语训练内容的甄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如“即席发言”训练,让学生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看法,比对大国工匠的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追求。最后,通过口语n程中对学生本专业各种职场情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未来的专业文化氛围,既能调动学生上口语课的参与积极性,又能间接地加深学生对未来专业工作的了解。

三、改革语文口语教学的策略

1.结合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对接培养职业素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服务于职业工作中语言能力的需要,“人文性”应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相联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口才,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交际能力,口语课程应该力求贴近学生的专业和工作,这就要求口语课程需与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向专业教师请教,根据职场实际场景设置相应的语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职业期待、职业规划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汽车专业为例,在讲“协商训练”时,设置客户对汽车销售和售后各环节的投诉,如客户投诉优惠价格货不对版、投诉提车等待时间过长、投诉汽车使用过程中频出问题等;讲“演讲训练”时,命题“我的职业梦想”,让学生畅谈汽车行业职业之旅,描绘职业蓝图;讲“模拟应聘”时,设置广汽丰田4S店招聘汽车销售、维修接待与机电维修人员若干名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面试……在口语教学中嵌入职业元素,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有用、实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2.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加强培养职业素养。

口语教学不用局限于口语主题的教学内容,还可渗入应用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包括课堂讨论、学习成果汇报、畅谈学习体会与收获等。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笔者把每节课前的5分钟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命名为“请你听我说”,学生自由讲演,形式题材不限,科普、文学、历史、旅游,甚至笑话、脑筋急转弯皆可,关键是让学生就地取材,主动开口。总之,教师善于捕捉、创造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方能让学生“站起来-走上来-说出来”,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羞赧心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3.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培养职业素养。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件会特别关注和感兴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脑、心、手、口并用,积极主动参与口语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阅读分享会、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演,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和课堂的要求,并随时做好辅助和引导工作。

4.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夯实培养职业素养。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口语教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效果,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包括对道德情操、职业态度的评价;对与人合作、团队精神的评价;对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

(2)评价形式多元化

既可以用个人口试形式,如演讲、叙述等,又可以合作表演形式,如协商、模拟应聘,还可以小组成果汇报方式,如访谈。尽量采用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完成任务。

(3)评价时间多元化

改变传统的侧重“终期性评价”的做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期性评价”相结合,把平时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以4∶3∶3的比例M行分配,有意加大平时的评价比重,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口语实践。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要有学生的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结果中,学生自己或者是学生评审小组的意见要有一定比重,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民主。对于评价他人的表现,学生尤为积极,往往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体现了评价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原子、美钞和口才,现在他们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口才、金钱和电脑。由此可见,口才是赢得机遇和成功的关键武器,职业教育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硬实力”,又应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种“软实力”,两条腿走路,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口语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能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开启绚丽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康兴婵.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6(19).

篇10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教师的儿童读物阅读量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太少。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阅读物就是他们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的知识,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不强,对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享受不到文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阅读量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是处于语文学习启蒙的关键阶段,如何学好语文,为其他科目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产生了很多的阻碍。21世纪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媒体在声音和视觉上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牢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多种文学体裁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过少,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既非常贪玩又非常爱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阅读的内容要多种多样,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阔,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个人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学读物中的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写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中得来的,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生在读物里徜徉文字的海洋,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用文字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学生学到他们从未遇到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书本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文学意识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文字中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小学生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作文这一项,但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很少动笔,不仔细观察生活。小学生从小要学会写日记或者动笔随时记下的生活中的感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记录下的东西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就不愁动笔没东西可以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不光是在课堂上教授,更要在生活中去慢慢养成。我们不但只看到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要看到小学教育对中国百年教育大计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灵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当成一门兴趣学科,让小学生在学习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11

结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构成、特征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育策略。

第一,注重培育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语文是热爱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注重培育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促进小学生对艺术美感与审美愉悦的获得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美感的艺术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小学生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领略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促进他们对艺术美感和审美愉悦的获得。

第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语文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落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地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

第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知识的积累中促进他们语感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若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广泛阅读儿童文学方面的作品;二要多记诵,教师可以记诵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来丰富自己文化积淀;三要多写,教师应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自身文化底蕴的积淀。

第二,丰富自身的情感素养

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情感素养的培养。因为,只有教师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细细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将文字转化成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并对文中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第三,自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注重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只有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时,才有可能培养好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才可能和学生们一起去感受美和鉴赏美。教师可以从语言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和优美,也可以从衣着上体现自身的形象美,还可以以自己的心灵美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12

1.儿童文学使用更加广泛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不只是在语文课本中,在学校的课外图书阅读,在家里的读书阅读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语文课本的课文是主要的部分。现在的小学教材中课文的选取很多都是儿童文学的作品。如《丑小鸭》《灰姑娘》等课文。可以说,在现在的小学课文中,儿童文学的选取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儿童文学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2.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够

现在的大多小学教师,都拥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儿童文学的素养上面却表现的很是欠缺。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的素养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文章,但是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解和讲解课文都偏向成人化,不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过于成熟的理解课文,就这导致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够的问题出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问题所在

1.重视程度不够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小学教师是小学生能够进行系统学习的带领者,教师的想法和做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现在的很多教师,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课堂上的讲解,对于平时小学生儿童文学的培养上欠缺责任意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不能够得到最好的儿童文学的学习,在课余时间没有教师的带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儿童文学的培养。

(2)家长重视程度不够。老师是学校儿童文学的带领者,家长就是儿童文学素质培养的监督者。家长作为监督者,不只要监督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孩子的儿童文学素养,家长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只有家长足够重视,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才能够更加重视。

2.缺乏阅读时间

小学的教学中,语文课虽然为主要的科目,但是时间并没有很多,而且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教师主要还是要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在儿童文学知识的讲解上,除了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数量还是非常少。在课余时间的使用上,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阅读时间也很少。

3.图书选择缺乏甄别力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都是经过了仔细的筛选,最终才被编入小学课本之中,这样的课文都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但是除此之外,小学教师和家长可能会为孩子买入一些能够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书籍,但是在书籍的挑选上不够注意,一些书籍的内容和思想并不适于小学生阅读,对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反而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对策探究

1.重视儿童文学增加阅读时间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在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上就要对此充分重视起来,重视之后才能够进行一系列的措施使用。语文教学中儿童素养的提升要增加课堂上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时间,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图书室和阅读时间,为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2.做好图书甄别,提升儿童理解能力

学校的图书室设立之后,教师所购买的书籍应该由教师认真筛选,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书籍,还可以购买能够提升小学生理解能力的书籍,阅读这样的书籍对于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其他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家长选择书籍也应如此,选择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3.提高教师素养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儿童文学素养。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小学生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起到榜样的作用。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解读文学作品,贴近孩子的思想,做好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4.提升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缺乏互动的教学。要想真正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话剧或者小品、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和老师产生良好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儿童文学的学习乐趣,更加利于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学习。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上儿童文学的学习,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做好图书的甄别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儿童文学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学习。

篇13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充满儿童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儿童喜爱的读物,首先它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适合儿童的审美特点、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比较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都是现阶段小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籍。这些备受小学生青睐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描写发生在儿童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的教育具有一致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能初步对文学作品有所理解、鉴赏,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能感受高尚的情操,发展自己的个性,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引导小学生以善为美,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引导小学生更多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在教育小学生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作品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很多教师缺乏对儿童文学知识的掌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方面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儿童文学是什么,儿童文学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教师在给小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2.儿童文学课堂缺乏灵活性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只注重语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很少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来给小学生讲课,致使在日常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教学死板,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问题有:(1)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和最大的区别在于儿童文学有着独特的儿童情趣和审美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抓住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才是给小学生上好儿童文学课的关键所在。(2)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抓不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由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比较低,缺乏儿童文学知识,对儿童文学不能很好地区分、辨认,对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作品,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不能突出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对策

对于儿童文学知识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现状,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组织教师通过专业的在职培训,来增加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