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作者:柯希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个真正的颠覆性创新。[1]顾晓清(2013)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从国际发展背景和中国本土化进程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MOOC本土化发展诉求及其对应策略。[2]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店、微网、微信等名词日益进入人们生活视野,微课程(Micro-lecture or Micro-course)也孕育而生。McGraw(1993)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是微课程的雏形,[3]David Penrose(2008)正式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并应用于在线教育。[4]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5]随后,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张晓君[6]、刘名卓[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具体应用。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
1.庞大的理论体系与课时数不断缩减的冲突
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单个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政府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收入,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经济增长等经济总量如何实现充分利用。整体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含众多经济学流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然而,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技术、技能的特点,因此很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压缩了经济学基础的课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到52学时,个别院校甚至压缩到34学时。课时数的不断减少与教学内容的庞杂,导致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消化、吸收过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矛盾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大量的经济学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其中涵盖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推导。比如,微观经济学弹性分析中关于微积分的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等。高等数学是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经济学基础和高等数学基本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高等数学,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而挤占本来就不多的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感觉晦涩难懂,易产生厌学情绪。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落差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都认识到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讲授教学,同时辅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优势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详见表1。
从教学理念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强调职业能力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和陪练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内在动力,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从个性化教育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从教学方式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顺化和重构知识。
从教学实施方面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关键词,通过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线上论文与其他同学、老师提问交流;课堂上通过生生、师生讨论释疑难点和重点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线下的协作式学习,完成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知识。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 可以借鉴MOOC背景下微课程的理念和技术,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1.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课程作为MOOC 环境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课前线上知识的学习效果、课堂互动研讨的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线下团队协作完成作业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短小精干的影音视频构成。在设计微课程时,需要分析授课对象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利益诉求――即提高自身经济思维意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经贸类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就所处的学习环境而言,大多数的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有些学校规定大一的第一学期不允许学生携带电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在总目标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核心概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6-15分钟。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权衡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目标性及层次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指虽然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众多微视频构成,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对经济学基础微课程进行内容切割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多个独立的有关联的微视频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分析实现社会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教学内容的目标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是指由于微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经济学基础的微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一般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佳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学习能力较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可以达到充分掌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实现个性化教学。
(3)MOOC教学环境设计
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提供了MOOC课程教学环境平台,能够帮助高校运行在线课程。但是,这些平台是为名校、名课、名师提供课程运行的平台,高职院校受制于本身师资水平,加入平台后的运行成本巨大,而潜在学生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借助本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库、优化版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微课程教学。MOOC数字化教学环境包括课程管理和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内容见图1。
(4)教学实施的设计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学习和课后线下协作式学习三个环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借助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联网登录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教学资源库或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观看相关视频,记下关键词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MOOC环境下的数字化平台,在线交流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建构。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生生讨论形成基本认识,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分享,教师点评、精讲难点和学生的疑点,进一步巩固和同化相关的知识点。课后的线下协作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现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或知识完成相关的经济现象或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具体见图2。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两头在外(即通过MOOC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中间在课堂(主要是生生、师生交互讨论学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理念。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而应凸显过程性评价,同时辅以多元化主体参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的时长、参与论坛讨论交流的次数、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微练习的测试情况、经济现象或问题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多元化学习评价是指学习效果的评定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由教师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学习小组的评价四部分构成。
(6)内嵌式学习支持的设计
为了保证微课程教学的顺畅进行,内嵌式学习支持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根据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特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支持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主要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录制软件或录制工具,录制时长在6-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辅以相关的字幕信息,同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提示性信息以及配备微练习,学生必须在每周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学生本次作业成绩为零分,进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是指在微视频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同化或顺化经济学知识。学习效果评价支持主要是指MOOC环境下数字化平台应该设立相关的板块或系统跟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进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2.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实现保障
(1)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基础
在国外,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建设,至少需要10人参与其中(包括主讲教师、教学助理、技术支持等)。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一)》为例,其教学团队是由6名教师+3名助教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19名志愿者参与论坛答疑。[8]由此可以看出,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的基础。
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普遍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教学团队的高效配合、有效实施课程建设团队就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至少需要4名教师和4名助教。在4名教师中,2名负责课程知识点拆分,1名负责视频录制和编辑,1名负责相关习题作业的设计。4名助教(大二学生担任)中,1名负责学习资料的上传,3名负责论坛讨论答疑。
(2)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
要想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有效实施,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媒体素材和教学案例,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首先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PPT课件,然后利用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微视频。录制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要录制的PPT,然后打开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教师按照正常的语速进行讲解,录制完毕点击保存就可以。
(3)优质的MOOC数字化运行平台是保障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顺利运行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化平台保障。优质的MOOC数字化平台要求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而不是仅仅针对本校学生,想要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注册帐号完成身份的确认,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平台上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播放,支持文件、视频格式的转化,能够支持实时聊天,具有未完成作业的提醒任务功能和自动测试评分功能等。
五、结束语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宠。本文在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如何借鉴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 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5):3-11.
[3]McGraw L R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543-544.
[4]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6):1-3.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篇3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
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片面的认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讲解就是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包括举例教学法,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还包括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非仅仅只是举例子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他学科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大量图表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压缩了案例教学的课时。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占用的时间过多,使得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教师把握不好案例教学的环节。在案例式教学环节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这种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使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案例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例如案例的选择没有与最新经济动态和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达到协调适应。案例的选取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直接使用国外相关案例,比如在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引用吃馒头解饿程度的例子,随着吃馒头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解饿程度也就逐渐减少,这样的案例比较陈旧,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3.本土化的案例少
在我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案例几乎都是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微观经济实践编写的,还没有形成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的教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这些案例虽然都能很好的反映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4]。比如对经济资源稀缺性进行讲解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这两种商品虽然能够说明相关原理,但大炮和黄油不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充分的主导地位,在案例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虽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实际案例,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来,从而没有完全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首先,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或者完全引用国外案例,使得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该经济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从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束缚性。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教师对于某个现实案例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真正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的总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案例的选取、分析和总结都由小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案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性,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没有投入相应经费保障和网络服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文件对案例教学予以支持,进而导致案例教学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经济学软件,也需要对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但是由于学校对于案例教学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备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校教师讲课用的电脑不能访问互联网,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比较费时费力,加之学校没有相关的考核政策,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的积极性会受到限制。
2.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案例完美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微观经济学讨论式案例的编排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比较费时费力,这也是阻碍案例教学法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面临着与现实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面对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图表公式,又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权衡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5]。并且在上课时所列举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关于中国本土化的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使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1.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故事性案例。故事性案例是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某章的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章节的讲解,也可以穿插在本章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没有用我们生活中十分形象以及实实在在的例子即现实性案例来说明,学生就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感觉生涩难懂。到底什么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呢?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这个活动想必大家都会在淘宝上购物,而在“双十一”这一天最大的消费人群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来)?大学生是没有收入又有很强的消费需求的人群,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商品价格的变化,他们会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增加购买量,而在价格上升时明显减少购买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有很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双十一”商品价格相对优惠时,大学生就成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另外,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小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讲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为什么会产生“口红效应”来说明,“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口红的销量反而比正常年份增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讲解均衡价格形成时,可以引入黄牛票贩子的案例,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同时价格又受到管制,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从而催生票贩子的产生。故事性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性案例的引入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2)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是指教师在讲解了某个知识点之后,通过将现实中存在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最终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将案例材料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课下的讨论和准备,将最终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在讨论式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控,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述了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国家限电方案来讨论为什么国家在过年等节假日用电高峰期控制居民用电量时,不需要其他限制用电量的手段,只需要适当提高电价即可达到限电的目的,这是因为居民对于用电量的价格弹性加大,适当提高电价,会使居民在保证正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下减少电量的使用。通过讨论式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价格弹性的理解。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营改增给各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3)辩论式案例。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采取辩论式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案例相对于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式案例来说,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辩论式案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知识点较为综合的案例之上,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使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不同市场的类型时,可以让学生探讨2007年发生的兰州拉面涨价事件,拉面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同时对于兰州人民来说拉面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提价会带来重大的民生问题,不提价又会扰乱市场秩序,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兰州拉面价格呢?通过抛出问题让同学在探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辩论式案例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适合辩论的素材,还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另一方面,辩论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较大精力做准备[6]。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可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的编排
(1)可以将故事型案例安排在每章的开始,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本章正式内容的学习,由于是导入型的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贯穿全文。要通过导入式的故事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章要讲的内容与哪类经济现象有关,并且要涉及到本章的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让学生巩固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在每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到两个故事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之后,用与相关理论知识对应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主次,引入的故事性案例的数量要适当,太长或太多都会对理论教学时间造成影响。(3)在每章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编排一个讨论式案例,增进学生对于整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理解。讨论式案例要与本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密切关联,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运用本章知识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作业的形式编排一个辩论式案例,将经济问题引入到课堂讨论中,老师也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热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7]。在确定案例设计方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所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设计,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理论教学时间和案例教学时间的度,要明白案例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因此在案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质量,而不是案例的数量[8]。(3)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与相应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相关视频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观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新闻。在播放前,先提出几个与本节课所讲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经济学原理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并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够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科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符晓燕.关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95-95.
[3]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4]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07-110.
[5]符晓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时代金融旬刊,2016(5):332-342.
[6]王业雯.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2(8):104-104.
篇4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谙第一次课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基于此,我明白必须先入为主,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每次讲授绪论前,我都会反复修改教学方案设计,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我发现,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主要源于以下方面:1.学生认为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2.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因此,我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学习和提高,还注重言行举止及个人修养的提高,加强和学生交流与沟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学初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提问、讨论和书面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学班级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打好基础。结合实例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学知识既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是经济管理类人员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我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对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让他们明确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器官、一种思维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一种结论。对经济学教育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一种互动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选取上,我尽量选择能够比较准确介绍现代经济学原理、同时又能够在体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推荐《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第一讲堂》等著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对文化基础好、有深造潜力的同学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并指导他们阅读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是很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精讲、细讲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讲授每一理论时,我总是特别强调假设条件,并且要讲清理由,排除歧义。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例如,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市场条件下,厂商实现均衡的首要条件总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一般情况下,厂商在同一时期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总是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等。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例如,在学了需求价格弹性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并举例回答在实践中该用在哪些地方?怎样用?然后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补充举例和总结发言。在作业布置和考试时,也侧重于那些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的题目。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我的教学中经常采用。
三、高素质的培养应基于专业特色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举例讲解或让学生讨论某个理论或知识点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便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能和专业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的。例如,在讲授影响需求的因素这一问题后,我就会让大家讨论: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物业管理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学习消费者理论后,让他们讨论:物业服务该怎样通过创新让业主更满意?结合不同类型市场的特征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让他们讨论: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类型,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让物业管理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问题。结合有些章节的内容,我还有目的的让他们到实践中去调查相关专业知识,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把各门课(例如,管理学和经济学)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我还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供他们讨论分析。例如,有一个案例题目是36万元招聘总经理的6道考题,单从题目看应该是一个管理学方面的案例,但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里边也用到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影响因素等,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在实际运用中有不少交叉和融合点。
四、高职经济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对他们思考能力和技巧的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占用更多的时间,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了市场类型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四种市场类型的优缺点,讨论分组进行,每组先推荐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讨论,结果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言,之后我再总结发言,一般情况下,我的发言是带有启发性的,不给定论,让他们有继续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意识,又让同学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记得在一次发言时,有位同学因过分紧张,表现欠佳,这时其他组员就有人开始埋怨他。这时我选择了给他鼓励,并且告诉大家其中的理由。
五、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接近社会经济现实,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以及课程有关的政策方针、行业和学科动态以及前沿知识和理论,我自己在关注这方面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每次上课之前轮流进行经济资讯快报,并安排必要的讨论分析,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之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又让他们能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了知识的时代性,解决了教材理论知识缺乏时效性、滞后现实的问题,还为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讲解做了资料准备。
参考文献:
[1]王菊仙.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中国集体经济,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