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燃料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燃料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燃料分析

篇1

2 专利分析

2.1 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申请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2.1.1 专利申请的整体状况

截至本次检索截止时间2009年10月21日,涉及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生产技术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共194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184件,占全部申请总量的94.8%,国外来华专利申请10件,占全部申请总量的5.2%。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的专利总体申请量不多,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也较少,一方面说明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对于生物质成型燃料这种技术领域的研究及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够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国外的研究人员及企业尚未看重中国这个潜在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扶持的力度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2.1.2 专利法律状态总体分析

专利的法律状态主要分为授权、公开和失效三种类型。截至检索截止时间,授权、公开和失效状态的专利分布比较平均,分别为62、67、65件,失效专利达1/3之多,授权专利不到1/3。其中,国外来华授权专利3件,处于公开状态2件,失效5件(未缴年费)。另外,实用新型专利在授权专利中占了绝大部分,发明专利只有8件,所占比例相当低,其中国内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8.1%,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6%,这说明目前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低。

2.1.3 申请(公开)年度总体趋势分析

从图2-1上看,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2003年,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技术处于技术引入期,发展缓慢,年申请量总量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低于6件,且增长规律呈现不规则波动状态;第二阶段,进入2004年之后,申请量出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到2007年时,年申请量已达到45件。2008年后申请量呈现降低态势,这与专利申请公开时间滞后有关,2008年部分专利申请还处于未国内公开状态,同时国外来华的国际专利申请也尚未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故越靠近检索截止日的年份,其统计数据受上述公开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因此,为更清晰、准确地显示该领域专利申请的相关趋势,保证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本报告中涉及与年份相关的统计图,其数据均截止至2008年。

2.2 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2.2.1 中国专利申请国内各省市分布情况

从图2-2可以看出,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北京、河北、湖南、江苏、广东、广西分列1至10位。而前5位地区的申请量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多,这也反映了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领域的研发分布状况,主要是北方采暖地区。同时,这些专利中存在大量的个人申请,也说明了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程度及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所占比重来看,前5位地区的申请量占总量的60%,但并没有哪一个地区或省份的申请量明显超出其它地区或省份,呈“散而不专”的态势,这些地区的平均申请量在20件左右,这一方面反应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功不显著,从而专利申请量普遍不足,没有哪一个省份或地区能走在研发的前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区均逐渐开始重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从而各个地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关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专利申请。

2.2.2 国外来华专利情况分析

在194件与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与设备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为10件,占比5.2%。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日本6件、德国2件、法国和韩国各1件。从数量上看,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日本的来华专利申请较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有关,也与日本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有关。从专利类型来看,该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均为发明专利,其中日本、德国、法国的发明PCT申请各1件,这说明该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所在的技术领域、申请人类型和法律状态等来看。生产技术方面:德国(个人、PCT授权)、法国(个人、PCT授权)、韩国(企业、公开)各1件,日本6件(企业,授权1件,失效4件);生产设备方面:德国(企业、失效)1件;国外来华专利申请覆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和设备领域,且基本为企业申请,但在企业申请中只有日本国际成套设备株式会社的来华专利处于授权状态。尽管如此,仍不容忽视国外来华较高水平的专利技术。

2.3 主要技术领域分析

专利主要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专利IPC分类号进行分析,通过IPC可以直接掌握目前相关技术的分布。IPC分成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等5级结构,涉及与发明专利有关的全部技术领域。

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及设备涉及A、B、C、F等部,主要集中于B30811(专门适用于细粒或塑料状态的材料成型的压力机)、B3089(专门适用于特殊用途的压力机)、C10L5(固体燃料)大组。更进一步细分,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分布于B3089/28(用于成型物品成型用的压力机)、B30811/22(挤压机;所用的模具)等小组,其中B30811/22小组主要包括B30811/24(使用螺杆的)、B30811/28(使用带孔的辊或盘)等;生产技术领域主要分布于C10L5/40(基 于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和C10L5,04(以含碳的矿物质为主所组成的煤砖所用的原料、预处理)等小组,其中基于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主要为C10L5/44(基于植物物质)和C10L5/46(基于污物、家庭的或城市的垃圾)等。

2.4 专利申请人分析

在检索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各类申请人共191人,其中国内申请人181人,占申请人总数的94.8%,人均申请0.98件;国外申请人10人,占申请人总数的5.2%。人均申请量为1件。由此可见,国内申请人较为分散,人均申请量不足1件,呈现参与度过大的局面。

目前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内个人的申请量最大,占到全部中国专利申请总数的57%,国内企业、国内高校、国内科研单位、国外企业、国外个人分别占22%、11%、5%、4%、1%。这表明目前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非职务发明比重过高,其技术含量及市场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国外的专利技术尚未充分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国内申请人,特别是国内企业应更注重专利自身的实际价值与作用,通过专利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占据国内市场,更有利地抵抗国外专利技术的侵入。

2.5 授权发明专利状况分析

在检索到的62件授权专利中,绝大部分是实用新型专利,只有8件是发明专利,其具体信息如表2-1所示。

在这8件授权发明专利中。有5件是国内专利申请,其申请地区分别为黑龙江、北京、辽宁、河南和湖南,申请人类型包括个人和高校,技术领域包括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型设备及生产技术。在国外来华的3件授权发明专利分属德国、法国和日本,其中德国和法国的专利为PCT发明专利,均为个人申请,通过国际申请进入我国,日本的专利为企业来华申请。

2.6 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目前,广西在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领域专利的申请量为5件。占申请总数的2.6%,虽然在全国省市地区排名中位列第10,但相对于前五名地区的二十多件专利申请来说还较低,具体信息如表2-2所示。

从表2-2中可以看出。广西的5件专利申请均为个人申请,只有一件生物质成型设备的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属于使用螺杆的用于细粒或塑性状态材料成型的压力机技术领域,主要特征是在常温下即可挤压成型;而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领域的4件发明专利申请中,3件仍处于为公开状态,1件失效,都属于以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的技术领域(C10L5/40)。包括基于污物、家庭的或城市的垃圾(C10L5/46)和基于植物物质(C10L5/44)的领域。

3 综合评述

3.1 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专利分析总结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一直未得到重视,发展缓慢。直到2004年后,该技术才逐渐受到重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深入,目前这项技术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局面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竞争格局也将逐渐形成。其中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北京等北方主要采暖地区的发展较为突出。同时这也说明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目前主要作为家庭炊事、取暖用燃料。在从事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研究的主体中,企业相对较少,个人居多。且分布都比较分散,行业领军者也尚未形成,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的主要竞争者还不明显。虽然涉及的技术基本覆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所有领域,但从专利申请类型及授权情况看,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却少之又少,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水平还较低。在国外来华的专利中,目前只有3件专利处于授权状态,分属德国(个人)、法国(个人)和日本国际成套设备株式会社,均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领域。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主要竞争者体现在成型设备领域,如辽宁鑫能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阜新市颗粒饲料机械厂、珠海慧生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

3.2 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建议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热带作物种植区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8.42%,非粮生物质能源非常丰富,木薯、甘蔗产量非别占全国的70%和63%以上。据此,为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发展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木薯、甘蔗等具有广西特色的生物质资源,开发具有高燃烧值的工业锅炉、生物质发电等专用的成型燃料及其相应成型设备。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主要作为家庭炊事、取暖用燃料,由于其对燃料的要求较低,所以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那么,广西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研发企业应根据木薯秸秆、木薯渣、甘蔗渣等的结构、性质等,从助剂、预处理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及创新,开发出适合工业锅炉、生物质发电等专用的成型燃料。此外。要根据市场条件、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来优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种类结构、生产规模。例如,目前广西的甘蔗渣除用于锅炉燃烧外,主要用于制浆造纸,那么就要对甘蔗的种植情况及甘蔗渣的利用率进行分析,确定能用于成型燃料的总量。

三、在成型设备方面,由于国内目前已存在较多专利,覆盖的技术领域也比较广,要产生创造性的发明不易。因此,可在充分调研国内主要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所采用的原料特点,找出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点或者存在的弊端,进行创造或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节能及流水线方面的创新。

篇2

1 双层炉排的设计依据

我国在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上进行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较少,然而它的确是能有效解决生物质高效、洁净化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来说,没有弄清楚生物质成型燃料理论,需要将原有燃煤锅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升级,但是炉膛的容积、形状、过剩空气系数等和生物质成型燃烧是不匹配的,也因此导致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热效率很低,污染物排放超标。所以,根据生物质成型燃料理论科学来进行设计研究专用的锅炉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1 燃烧特性

以稻草,玉米秆,高粱秆,木屑为例子,对比它们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发热量的数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挥发分远远高于煤,含碳量和灰分也比煤小很多,热值比煤要小。(1)原生物质燃烧特性,原生物质尤其是秸秆类的生物质密度较小,体积大,挥发分在60%~70%之间,易燃。热分解时的温度低,一般来说,350C就能释放80%的挥发分,燃烧速度很快。需氧量也远大于外界扩散所提供的氧量,导致供养不足,从而形成CO等的有害物质。(2)生物质成型燃料特性,生物质成型燃料密度远大于原生物质,因为其经过高压才能形成,为块状物,结构和组织的特征使得其挥发分逸出速度和传热速度大幅度降低,而其点火温度升高,性能差,但比煤的性能要强。燃烧开始的时候挥发分是慢速分解的,在动力区燃烧,速度也中等,逐渐过度到扩散区和过渡区,让挥发分所发出热量能及时到达受热面,因而降低了排烟的热损失。在其挥发分燃烧后,焦炭骨架结构变得紧密,运动气流无法让其解体悬浮,因而骨架炭能够保持住它的层状燃烧,形成燃烧核心。它需要的氧气和静态渗透扩散的一样,燃烧时候很稳定并且温度很高,也因而降低排烟的热损失。

所以说,生物质成型燃烧相比之下优点更明显,燃烧速度均匀适中,需氧量和扩散的氧量能很好匹配,燃烧的波浪比较小,更稳定。

1.2 设计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主要要求

(1)结构布置,采用了双层炉排的设计结构,也就是手烧炉排,并且在一定高度加上一道水冷却的钢管式炉排。其组成包括了:上炉门、中炉门、下炉门、上炉排、下炉排、辐射受热面、风室、燃烬室、炉膛、炉墙、对流受热面、排气管、烟道和烟囱等。上炉门是常开设计的,用作投燃料和供给空气。中炉门则可以调整下炉排上燃料的燃烧,并可以清理残渣,只打开于点火和清理的时候。下炉门用来排灰,提供少量空气,在运行时微微打开,看下炉排上的燃烧情况再决定是否开度。上炉排以上的地方是风室,上下炉排间是炉膛,墙上则设计有排烟口,不能过高,不然烟气会短路。但过低也不行,否则下炉排的灰渣厚度达不到。设计的工作原理,让一定的粒径生物质成型燃料通过上炉门燃烧,上炉排产生的生物质屑和灰渣可以在下炉排继续燃烧。经过上炉排的燃烧,生成的烟气与部分可燃气体通过燃料层然后是灰渣层而进到炉膛内,继续燃烧,并且和下炉排上燃料所生成的烟气混合,然后通过出烟口通向燃烬室,再到后面的对流受热面。下炉排可以采取低、中、高这样三个活动炉排,因为燃料粒径和热负荷的大小不同。这样就达到了让生物质成型燃料分布燃烧的目的,能够缓解其燃烧的速度,还能匹配需氧量。完全燃烧率得到提升,消除烟尘也更有效化了。锅炉受热面设计,换热面以辐射换热为主的形式叫作辐射换热面,又称作水冷壁。由计算得出其受热面的大小,为保持锅炉内的炉温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要把上炉排布置成辐射的受热面。而形式是对流的换热面则是对流受热面,也叫作对流管束,其大小能由公式计算得到。引风机选型,引风机是用来克服风道阻力以及烟道的。选择风机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储备问题,否则会造成计算带来的误差。风量和风压能由计算来确定,选择型号要依据制造厂的产品目录。

2 对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前景分析

生产与利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把生产目的、手段还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之间进行合适的结合的过程。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过程,是技术与经济相互结合的过程。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要协调,才能使这项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2.1 技术分析

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设计的热负荷是87千瓦,热水温度95摄氏度,进水的温度是20摄氏度,热效率也能高达70%,其排烟温度200摄氏度。它在技术的性能上十分占优势,有很高的热效率和燃烧效率,也减少了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量,符合我国的标准,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小,所以可以考虑广泛应用于各种活动生产中来。

2.2 经济分析

在经济效益方面,因为该锅炉的燃烧效率较高,所以能很大程度燃烧燃料,因此制造的热能量等损失小,节省了不少燃料费用。对比燃煤锅炉,更为经济适用。另外,成本费里包括了固定资产的投入与运行费用。而固定资产投入费包含了设备与建设费,该锅炉的成本为一万元,安装和土建费则是五千元,运行费也含有电费、原料费、人工费以及设备维修费。而优点是简单的设备能节省人工费。如果对成型技术还有设备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原有成本上再降低,因此也是可取的,适合经济发展的。

3 结语

(1)在技术上,双层炉排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很好的提高效率,而且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达到了工质参数的设计要求,随着燃料能源的价格上涨,还有科研人员加强对生物质成型技术的深入研究,这种锅炉一定能占有不错的市场。(2)用技术经济学来分析锅炉,能得出一个大致结果就是,该锅炉投资较大,但是长期看来,是经济可行的,其效益也是符合投资要求的。只是和燃煤锅炉比较起来,燃煤的价格占有优势,但如果化石能源的价格上涨,并且环保力度加大,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会越来越占据优势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刘雅琴.大力开发工业锅炉生物质燃烧技术前景分析[M].工业锅炉,1999.

篇3

能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1],能源节约则是促进能源发展的重点。生物质能源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用能清洁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拥有丰富生物质资源的中国,通过发展生物质能源打造节能新亮点前景可观。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螺旋推进式秸秆成型机以后[2],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相应的专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的发展相对滞后。为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出现盲目将原有的燃煤燃烧设备改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的现象,致使锅炉燃烧效率及热效率较低,污染物排放超标。燃烧设备成为生物质能源发展链的薄弱环节。因此,根据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设计合理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专用设备,对能源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作为燃用生物质燃料的主要设备之一,直接燃烧固体生物质颗粒燃料,主要用于家庭、宾馆、酒店、学校、医院等场所的热水、洗浴和取暖。由于燃料为生物质燃料且结构合理,此类锅炉基本达到无烟化完全燃烧的效果,排放达到环保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生物质成型燃料

1.1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元素特性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将秸秆、稻壳、锯末、木屑等农作物废弃物加工成具有一定形状、密度较大的固体成型燃料。

生物质原料经挤压成型后,密度可达1.1~1.4吨/立方米,能量密度与中质煤相当,而且便于运输和贮存。在压缩过程中以物理变化为主,其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与原生物质基本相同。各种生物质成型燃料中碳含量集中在35%~42%,氢含量较低,为3.82% ~5%,而氮含量不到1%,硫的含量不到0.2%,因此,造成的污染程度极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挥发分均在60% ~70%,因此在设计燃烧设备时应重点考虑挥发分的问题[3]。

1.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

生物质成型燃料经高压形成后,密度远大于原生物质,燃烧相对稳定。虽然点火温度有所升高,点火性能变差,但比煤的点火性能好。由于生物质成型燃料是经过高压而形成的块状燃料,其结构与组织特征就决定了挥发分的逸出速度与传热速度都大大降低,但与煤相比显得更为容易[4,5]。因此,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挥发分特性指数大于煤的,其燃烧特性指数较煤的大。燃烧速度适中,能够使挥发分放出的热量及时传递给受热面,使排烟热损失降低;同时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与外界扩散的氧很好的匹配,燃烧波浪较小,减少了固体与排烟热损失[6]。

2、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炉

2.1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炉的结构

目前我国拥有多种型号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按燃料品种可分为木质颗粒锅炉和秸秆颗粒锅炉,按应用场合可分为家用型和商用型。下吸式固定双层炉排热水炉是应用较广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充分考虑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由炉门、炉排、炉膛、受热面、风室、降尘室、炉墙、排汽管、烟道、烟囱等主要部分组成,结构布置如图1所示[7]。

1.水冷炉排 2.上炉门 3.出灰口 4.炉膛 5.风室 6.高温气流出口 7.降尘室 8.后置锅筒

9.排污口10.进水口 11.引风机 12.烟囱13.排气管14.对流受热面15.出水口

图1下吸式固定双层炉排热水炉示意图

2.2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炉的工作过程

一定粒径生物质成型燃料经上炉门加在炉排上,根据生物质容易着火的燃料特性,片刻就会燃烧起来,在引风机引导下进行下吸式燃烧;上炉排漏下的燃料屑和灰渣到下炉膛底部继续燃烧并燃烬,然后经出灰口排出;燃料在上炉排上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和部分可燃气体透过燃料层、灰渣层进入下炉膛继续燃烧,并与下炉排上燃料产生的烟气一起经出高温气流出口流向后面的降尘室和对流受热面,在充分热交换后进入烟囱排向外界。

3、节能原理

由有关燃烧理论可知,保持燃料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为保持足够的炉膛温度,合适的空气量及与燃料良好的混合、足够的燃烧时间和空间。因此,本文将依据生物质成型燃料本身的特性,结合燃烧理论,针对锅炉结构进行节能分析。

3.1 炉排及炉膛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采用双层炉排结构,即在手烧炉排一定高度另加一道水冷却的钢管式炉排,其成弯管直接插入上方锅筒中,这种设计一方面增大了水冷炉排吸热面积,另一方面加快了炉排与锅筒内回水的热传递。

燃料燃烧采用下吸式燃烧方式。成型燃料由上炉门加在上炉排上进行预热、燃烧,由于风机的引导,新燃料不会直接遇到高温过热烟气,延缓了挥发分的集中析出,从而避免了炉膛温度的波动,使燃烧趋于稳定;同时,挥发分必须通过高温氧化层,与空气充分混合,在焦炭颗粒间隙中进行着火燃烧;在完成一段燃烧过程后,上炉排形成的燃料屑和灰渣漏至下炉膛并继续燃烧,直到燃烬。

采用双层炉排,实现了秸秆成型燃料的分步燃烧,缓解秸秆燃烧速度,达到燃烧需氧与供氧的匹配,使秸秆成型燃料稳定持续完全燃烧,在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同时起到了消烟除尘作用。

3.2 辐射受热面

早期的部分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设计布置不够合理,水冷炉排直接与水箱相连,使得炉膛温度过高,特别是上炉膛,致使上炉门附近炉墙墙体过热,增加了锅炉的散热损失。在不断优化设计中,水箱被上下两个锅筒所代替,上锅筒部分置于上炉膛上方,利用锅筒里的水吸收燃料燃烧在上炉膛的热量,从而增加辐射受热面积,起到降低上炉膛温度的目的,从而减少锅炉的散热损失,提高热效率。

3.3 对流受热面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的对流受热面分为两个部分:降尘对流受热面和降温受热面。对流受热面极易发生以下现象:高温烟气与锅筒中的水换热不均,从而引起热水部分出现沸腾,增加锅炉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受整体外形约束,烟道长度设计偏短,导致烟气与锅筒里的水换热不够充分,使得排烟温度过高,增加了锅炉的排烟热损失。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降温对流受热面与降尘对流受热面常常采取分开布置;降温换热面置于上锅筒内,采用烟管并联设计,增加烟气与锅筒中水的热交换,降低排烟温度,提高燃烧效率;降尘则利用锅炉后部的下锅筒及管路引起的烟气通道面积的变化达到效果。

3.4 炉门设计

目前应用较多的炉门设计为双炉门。上炉门常开,作为投燃料与供应空气之用;下炉门用于清除灰渣及供给少量空气,正常运行时微开,在清渣时打开;一方面保证了燃烧所需条件,另一方面减少了由于炉门多而造成的散热损失。

4、技术经济评价

4.1 技术评价

研究对象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本文采用与目前应用最广的燃煤锅炉相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评价针对锅炉的节能环保性能,主要指标有热效率、燃烧效率、出水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主要是排烟处的NOx、CO、SO2和灰尘的含量),并与国家相关标准比较。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与燃煤锅炉的性能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8,9]。

从表1中的数据对比可知,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性能上具有一定优势。节能方面,锅炉热效率和燃烧效率均高于传统燃煤锅炉,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废气排放方面,烟中NOx、CO、S O2及烟尘含量均低于燃煤锅炉,符合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

4.2 经济评价

经济性评价以设备运行费用为指标,将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与燃煤锅炉、燃油锅炉、天燃气锅炉、电锅炉、空气源热水器进行比较。各热水设备的效率及相应热源(燃料)热值、单价详见表2。

运行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1)

以加热1t水为基准,温度从20℃升至90℃(温升70℃),此时需要热量70000kcal。根据式(1)求得各设备在此负荷下的运行费用列于表2,可知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运行费用上相对较低,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固定资产投入费较同类型的其它锅炉设备要高。不过随着化石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国家对环保的要求的提高,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经济效益上将会越来越具有优势。

通过技术经济评价,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该锅炉用生物质成型块做燃料,一方面为生物质废料找到了有效的利用途径,节约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染物排放量低于同类型的燃煤锅炉,因此该锅炉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保效益。

5、结论

(1)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依据生物质成型燃料本身的特性,结合燃烧理论,在炉排及炉膛、辐射与对流受热面、炉门等结构设计上充分挖掘节能潜力。锅炉燃烧效率可达94.84%,热效率为78.2%~81.25%。

(2)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技术性能上具有一定优势。节能方面,锅炉热效率和燃烧效率均高于传统燃煤锅炉,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废气排放方面,烟中NOx、CO、SO2及烟尘含量均低于燃煤锅炉,符合清洁能源的要求。

(3)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在运行费用上较其它类型设备要低,尽管目前其固定资产投入费相对较高。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此类锅炉在经济效益上将会越来越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V.斯密尔,W.E.诺兰德.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问题[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2] 刘胜勇,赵迎芳,张百良.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理论分析[J]. 能源研究与利用,2002(6):26-28

[3]阴秀丽,吴创之,娥等. 生物质气化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J]. 太阳能学报,2000,21(1):40-44

[4]马孝琴.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动力特性及液压秸秆成型及改进设计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2

[5] 马孝琴. 秸秆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2):69-73

[6]孙学信. 燃煤锅炉燃烧试验技术与方法[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篇4

硫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元素硫循环对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硫物质迁移转化的途径如图1所示硫的化合价范围是从

ymbolm@@ 到+6这一特殊的价态致使地球上的硫物质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大量含硫污水排放到地表径流最终流入大海硫污染物融入硫循环的各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高浓度的硫物质会危害环境中的生物这些硫污染物通常出现在采矿、畜牧业、食品加工、纸浆和皮革、染料和洗涤等行业中大部分可溶性的硫物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海洋硫污染物对自然生态系统会产生负面影响:其氧化产物挥发到大气中产生酸雨会给生物体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且会腐蚀材料基于这些负面的影响人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处理这些污染物目前处理含硫废水的技术主要包括汽提3、氧化和生物化学方法尽管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硫污染物但是它们都有高能耗高运行成本的缺陷学者不断寻求高效、低耗和少排放的新技术处理含硫废水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sMCs)利用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并产生电能1991年abermann等提出用MC处理硫酸盐的一种可能机理随后一些学者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硫物质的转化过程很复杂在涉及到包含诸多电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的机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尽管abermann等提出了用MCs处理硫酸盐但其假设的机理并没有后续学者的试验支持且他们报道的电流密度超过了0mA/cm这一数值甚至于高于目前学者报道的数据影响因素和机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导致在实际应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0世纪80~90年代汪尔康研究组在生物膜电化学方面做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用多种电分析化学技术研究了仿生膜的离子传输作用和电子转移过程这些理论方法对于研究硫污染物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5

1 染料转移与耐干热色牢度的区别

染料转移是指多于一种颜色的服装在储存中有时会发生染料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通常是较深的颜色向较浅的颜色转移。这种现象与升华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发生在温度低于染料的升华温度和不能升华的染料情况下。而染料转移与染料本身分子结构有关,与染料的升华牢度没有绝对的关系,因为两者产生的机理不同,相反耐干热色牢度好的染料转移并不好。

2 产生染料转移的原因

2.1 染色的原因

涤纶染色时一般是使用分散染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染成,而在染色时会加入匀染剂等其他助剂。由于助剂的影响,分散染料能产生泳移,这种现象也可能出现在染色物长期储存中。当染色时广泛使用助剂(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导致分散染料泳移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涤纶纤维与分散染料都是非离子性,大量存在的非离子活性剂作为分散染料的第二溶剂,会导致部分溶解或全部溶解分散染料,使分散染料不能凝聚成缔合体,反而将其增溶于胶束核内,由于没有极性,在涤纶纤维毛细管内自由移动,加速染料从纤维内部向表面迁移,造成牢度下降。针对这问题已逐步开发出防染料转移的分散染料以及推出亲水性氨基硅油,用这类氨基硅油柔软剂,因为不存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解决染料泳移问题。所以使用耐热迁移的分散染料和不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散染料在涤纶染后热迁移将得到较好解决。

2.2 后整理的原因

2.2.1 定型过程因素

在定型过程中染料未经过高温升华到织物表面,在后期加工过程因环境变化而引起染料迁移,造成色牢度降低。

2.2.2 还原清洗因素

在定型后未对织物清洗,还原清洗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织物表面的浮色,以提高织物的摩擦牢度、水洗牢度、升华牢度和染料迁移牢度。

2.2.3 涂层过程因素

1)压光:在涂层时,为了节约用胶量或使上胶后布面效果平整,在上胶前进行压光处理,压光温度一般为150℃~180℃,经过压光后染料可能被升华了,造成织物表面浮色。

2)助剂:在涂层时为了提高涂层附着强度,在胶水里加入某种助剂以提高胶的附着能力,而这些助剂一般呈非离子性,对分散染料有一定的溶解。

3)色膏:由于胶水和色膏质量问题,上胶压光后色牢度下降。

4)胶材质:涂层面料用胶材质主要分PVC胶、PU胶、半PU胶三大类,而涂层面料颜色迁移现象主要发生在聚氯乙烯产品中。对PVC涂层面料来说,PVC颗粒分散在增塑剂中,在加热时,树脂吸收增塑剂,发生交联反应而固化,在织物表面形成一个PVC薄膜,与纤维分子牢固结合。当塑料中增塑剂和颜料的添加量增多时,塑料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结构疏松,加上色粉分散不良,容易在溶胶中发生迁移现象。因此,涂层面料生产时注意尽量减少增塑剂和颜料的添加量,提高分散性。

5)其他原因:涂层后织物没完全被烘干就直接包装,布面上可能还残留溶剂(甲苯或丁酮或水)而影响色牢度。

2.3 成衣加工储存原因

在面料储存中,仓库的环境太闷热或潮湿;服装制作中,蒸汽熨烫时衣物上残留水分,就把半成品堆积在一起,加上车间空气闷热引起染料转移;成品整烫未等水分干燥就直接包装,这也是造成染料转移的因素,所以须等干燥后再进行包装,最好在包装袋中加一小包干燥剂。

3 测试方法及条件

3.1 测试方法

AATCC 163—2007《色牢度:储存中的染料转移 织物到织物》方法I,温度(24±3)℃或(50±3)℃,放置时间48h,蒸馏水50mL。

3.2 适用范围

在储存过程中,不同颜色纺织品之间的颜色迁移。

3.3 原理

将经过染整整理的试样夹在预湿处理后的多纤维贴衬织物及另一选定的织物中间,在室温下放置于汗渍架中48h,干燥后评级。

3.4 仪器与材料

AATCC耐汗渍色牢度仪,可装下汗渍架的拉锁聚乙烯塑料袋,多纤维贴衬NO.10,与试样组分相同的白色织物,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容积为50mL烧杯。

3.5 试样准备

57mm ×57mm的染色织物试样;57mm ×57mm的多纤维贴衬:57 mm ×57 mm白布试样。

3.6 操作程序

(1)先将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浸入(24±3)℃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浸泡,掌握织物吸液率在 100%~110% 范围内(一般以悬挂时无水滴为宜)。注意试验前不要对试样进行预湿处理。然后将试样夹在预湿处理后的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之间,成为组合试样。用汗渍色牢度仪夹持器夹持组合试样,使其受压约12.5kPa。将夹持器和装有50 mL蒸馏水的蒸发皿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后在室温(24±3)℃下放置48 h。然后取出试样和贴衬,在室温下干燥。

第一组试验(黑色涤纶面料在不同加工工艺时的染料转移见表1)。

1#样品:一块黑色涤纶面料(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样品:一块黑色涤纶面料(加亲水性氨基硅油);

3#样品:一块黑色涤纶面料(PVC涂层);

4#样品:一块黑色涤纶面料(PU涂层)。

第二组试验(红色涤纶面料在不同加工工艺时的染料转移见表2)。

1#样品:一块红色涤纶面料(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样品:一块红色涤纶面料(加亲水性氨基硅油);

3#样品:一块红色涤纶面料(PVC涂层);

4#样品:一块红色涤纶面料(PU涂层)。

第三组试验(蓝色涤纶面料在不同加工工艺时的染料转移见表3)。

1#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加亲水性氨基硅油);

3#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PVC涂层);

4#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PU涂层)。

(2)先将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浸入(24±3)℃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浸泡,掌握织物吸液率在 100% ~110% 范围内(一般以悬挂时无水滴为宜)。注意试验前不要对试样进行预湿处理.然后将试样夹在预湿处理后的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之间.成为组合试样。用汗渍色牢度仪夹持器夹持组合试样.使其受压约12.5 kPa。将夹持器和装有50 mL蒸馏水的蒸发皿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后在室温(50±3)℃下放置48 h。然后取出试样和贴衬.在室温下干燥。%

第四组试验(面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时的染料转移见表4)。

1#样品:一块黑涤纶面料(PVC涂层);

2#样品:一块黑色涤纶面料(PU涂层);

3#样品:一块红涤纶面料(PVC涂层);

4#样品:一块红色涤纶面料(PU涂层);

5#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PVC涂层);

6#样品:一块蓝色涤纶面料(PU涂层)。

3.7 结果与分析

表1~表4分别为各不同颜色样品在加工助剂不同、涂层材质不同及储存环境不同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可初步判断从面料成分的染色过程、后整理加工、成衣加工过程及储存环境对染料转移的影响是存在的。

4 结语

纺织品颜色迁移现象是由于纺织品中染料泳移造成的。纺织品色牢度是指有色产品颜色抵抗外界各种作用而不变色的能力,而颜色迁移现象不仅与纺织品本身的色牢度有关,而且与被迁移材料的材质以及相关的生产工艺、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从结果看,颜色迁移属于纺织品色牢度范畴,但与纺织品色牢度相比,颜色迁移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评价纺织品颜色迁移程度应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选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检测、评价。在检测报告中尽可能全面地说明相关试验信息。应保证在储运中产品的包装不破损,产品不沾污、不受潮,避免阳光直射,防雨淋,保证清洁,禁止与酸、碱、油类以及有机溶剂等影响涂层质量的物质接触,置于干燥和通风环境中。

参考文献:

[1]程立军,戴金兰.纺织品颜色迁移及其检测技术[J].纺织导报,,2006(08):87-89.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分级标准[1];男102例,女18例;年龄20~75岁,平均47.5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65例,慢阻肺36例,支气管扩张19例;均有咳嗽、气喘,两肺可闻及喘鸣音或细湿啰音,咳嗽每次持续5~30min,每日10~20 次,咳痰、痰多而粘稠,部分病例伴有发热;X线胸片示有斑点状或片状阴影。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吸氧、输液等综合治疗,雾化吸入器为葛兰素史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频超声雾化吸入器,雾化器内盛有蒸馏水,直至浮标浮起,雾化杯内有沐舒坦7.5~15mg,插入电源,调节雾化时间,每次15~20min,2次/d,3~5 d为1个疗程。

1.3 护理方法

1.3.1 使用前检查 使用前注意检查雾化吸入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情况,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不要配错,雾化缸内加入所需药液,接通电源。病室必须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对流风,保持温度18~20℃,湿度为55 %左右,无灰尘、烟雾、油漆等异味及其他对呼吸道有刺激性的物质,室内不宜放置花草。

1.3.2 心理护理 高频超声雾化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治疗方法,患者在初次接触治疗时,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有恐惧心理,怕有不良反应。对此,应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释,说明雾化吸入的目的意义,给予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恐惧和其他心理顾虑,以取得密切配合,提高雾化吸入的疗效。

1.3.3 正确使用雾化器 (1)雾化前:往雾化杯内加药液时,压力不可过大,防止损坏杯底的薄膜。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借重力作用使雾滴深入到细支气管、肺泡,可嘱患者张口作深呼吸运动,使药液充分到达肺底,增强治疗效果。用温开水漱口以清洁口腔,根据病情调节好雾量大小。(2)雾化时:由于在雾化过程中,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2],因此雾化吸入的全过程应由护士操作或在旁指导,也避免了因操作不规范而降低疗效。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辅助拍背排痰,无力咳痰者,应采用吸引器吸出,以防窒息。每次雾化时间以15min左右为宜,防止湿化过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雾量。首次雾化及年老体弱患者先用小档,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雾量,切勿开始就用大档。(3)雾化后:雾化吸入后,嘱患者用温开水嗽口,并取舒适,打开门窗通风,及时拍背、吸痰,疏通气道,帮助痰液排出,有利于提高疗效。休息20min后,方可外出,以免着凉。

1.3.4 严格无菌操作 雾化吸入装置应严格消毒,送雾螺纹管及雾化罩在每次治疗后浸泡于2 %过氧乙酸溶液中5~10min消毒,雾化气罐每日清洗以防霉菌产生,造成呼吸道重复感染。做到一人一雾化用具,药液现用现配,避免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其终末消毒处理同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雾化吸入后2~3min开始起作用,5min 后咳嗽逐渐减少,吸入3次后咳嗽停止45例,4次66 例,5次5例,5次以上4例。

3 讨 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口服或静脉注射后,主要集中分布于红细胞中,静注8小时后,肺内药量尚不到全身药量的1%[3]。雾化吸入具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的作用。雾化吸入加上常规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效果,它不仅适用于易配合治疗的年长儿,也适用于小婴儿,成人也可[4]。

沐舒坦一种新型的粘液溶解剂,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加强纤毛摆动,增加粘液运输系统的清除能力,促进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粘液的滞留,因而可显著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使患者粘液分泌恢复至正常。且呼吸道粘膜上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发挥正常的保护功能,从而使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而采用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可以通过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变成微小的雾滴,随着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使70%药物直接分布于呼吸道表面,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而提高疗效,使呼吸道分泌物中药物浓度迅速达到高峰,有利于药效发挥,吸收快,减少药物对全身的影响。同时,沐舒坦雾化吸入可湿化气道,减少因呼吸频率过快导致的呼吸道粘膜水分丧失,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而且雾化用药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无痛苦。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沐舒坦雾化吸入可使呼吸道感染较早地得到控制,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起效快,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而且还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规范(草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5 (5) :309-313.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出生的62例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作为治疗组,与我院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出生的64例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进行对照(此两组中均不包含早产儿及出生窒息新生儿)。

治疗组男33例,女29例,足月儿52例,过期产儿10例,顺产22例,剖宫产4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足月儿56例,过期产儿8例,顺产26例,剖宫产38例。两组患儿性别,孕周,分娩方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出生后均在第1次呼吸前给与气管插管,先用气管内吸痰管进行气管内吸引,再用一次性注射器经气管插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0.5 ml后,接上复苏囊轻轻正压给氧通气数次,然后导入气管内吸痰管吸出气管内液体,反复冲洗数次,直到最后吸出液体清亮无色为止。治疗组在生后第1次呼吸前给与气管插管并立即接上负压吸引器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若胎粪黏稠吸引不畅或吸出困难,可再次气管插管重复吸引清吸(气管导管要换新管),两次插管间隙予以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次数。

MAS的诊断标准:MAS的诊断依据有以下4项:①羊水被胎粪污染;②气管内吸出胎粪污染的羊水;③出现呼吸窘迫症状;④放射学检查有MAS的证据。

治疗原则:两组患者除清理呼吸道的方式不同外,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均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防治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发生MAS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例发生MAS20例,发生率为31.25%;治疗组例发生MAS8例,发生率为12.90%。两组MA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排出胎粪污染的羊水,吸入后所产生的肺部疾病。活产儿中羊水胎粪污染的发生率约占9%~16%,但发生MAS 只有1.2%~1.6%,病死率7%~15.8%。国外报道的发生率为1%~9.2%,病死率为4.2%~28%。MAS以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多见,早产儿亦可发生。①胎儿在子宫内可有很浅的呼吸运动,仅有1 ml液体在支气管树内移动,其方向为从肺脏向羊水,即使偶有叹息样呼吸也不会使羊水进入肺脏。胎粪排入到羊水常在一定程度的胎儿窘迫中见到,胎儿慢性缺氧可使括约肌松弛排出胎粪。胎粪被吸入下呼吸道只是在离开母体后最初几次呼吸动作时,胸腔内产生较大负压,咽喉部和气管内的胎粪向下移动至下呼吸道。一项多中心的研究证明,复苏时口咽部的胎粪清理并不能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的发生;②因此对于已经吸入到气管的胎粪怎样进行快速有效地清吸显得尤其重要。

MAS患儿常有严重宫内窘迫,当羊水已混有胎粪或婴儿生后上呼吸道可见胎粪,此时应防止胎粪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可预防产生肺部病变。此项工作应由产科医生与儿科医生共同协作。产科医生应在胎儿娩出时就吸净口咽分泌物,此项动作必须在呼吸开始前就完成。胎儿娩出后应迅速吸净口鼻分泌物,并立即作气管内插管,经气管插管将胎粪吸出。用气管导管直接吸引较用盐水冲洗气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缺氧,另外气管冲洗导致胎粪稀释后,反而容易散布至下呼吸道,而且反复冲洗可能会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减低肺功能的危险。

美国第4版(2000年版)及第5版(2006年版)新生儿复苏教程均提出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无活力”时需进行气管插管后用气管导管连接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目前国内已生产胎粪吸引管,但基层医院尚无胎粪吸引管时建议可用气管导管连接一玻璃接头接上负压吸引管可达到同样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为45~75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60.67±2.37)岁;2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患者为肺炎,6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5例患者为哮喘,2例患者为肺癌。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为44~76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60.71±2.41)岁;23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患者为肺炎,7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5例患者为哮喘,3例患者为肺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原因和引发感染的真菌的类型。

所有患者均针对其基础疾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伊曲康唑进行药物治疗,服用2次/d,药物剂量为200mg/次。观察组患者加用氟康唑进行药物治疗,服用1次/d,首次药物剂量为400mg,之后剂量为200mg/次。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w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为有效、显效以及无效。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均基本消失或明显得到改善,痰液培养的结果连续3次为阴性,肺部X线拍片无阴影;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均有所改善,痰液培养的结果连续3次为阴性,肺部X线拍片中的阴影面积缩小;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痰液培养结果为阳性,肺部X线拍片中的阴影面积扩大。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性别比例、病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当P值0.05时,则可以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2 结果

2.1基础疾病情况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47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占比例为47%;25例患者为肺炎,所占比例为25%;13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所占比例为13%;10例患者为哮喘,所占比例为10%;5例患者为肺癌,所占比例为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引发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2真菌感染诱因 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100例患者中,62例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所占比例为62%;33例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占比例为33%;5例患者长期进行放疗和化疗治疗,所占比例为5%。这说明,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诱因为抗生素的长期使用。

2.3致病真菌 67例患者感染真菌为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为67%;14例患者为曲霉菌,所占比例为14%;10例患者为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为10%;其他类真菌感染的患者共有9例,所占比例为9%。这说明,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真菌为白色念珠菌。

2.4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P

3 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现象,其发生率所占比例超过全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的总和[1]。真菌往往在人体的黏膜层和皮肤内潜藏,是主要机体菌群之一[2]。当人的免疫力下降,潜藏的真菌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局部炎症感染[3]。呼吸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情况下,真菌菌群的活性被抑制,对人体内的微循环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力[4]。

研究结果显示,引发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诱因为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主要致病真菌为白色念珠菌。与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使用氟康唑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P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患者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法为,有效治疗可能引发真菌感染的肺疾病,科学使用抗生素。在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后,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陶健钊.呼吸内科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进行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5):82-83.

篇9

本文以洪雅县生物质发电厂项目环评为例,分析其生物质燃料成份与SO2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关系。

1 洪雅县生物质发电厂概况

项目为利用洪雅县境内的林(竹)木及各类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的生物发电厂,其装机容量为1×120t/h生物质高温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1×30MW高温超高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为生物质直燃式发电项目。项目采用秸杆、林业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作为燃料,用量20.5万t。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能源约2.25亿kW.h/a。

2 生物质燃料成份分析

洪雅县生物质发电厂的生物质燃料来源主要来自于林(竹)木废弃物、秸秆、奶牛粪便等,根据燃料配比比例:玉米秸秆24%、竹枝18%、稻草13%、锯末7%、灌木23%、牛粪15%,采用加权平均,混合生物质燃料的成份如下表1。

3 生物质电厂常规的SO2控制技术

目前,生物质电厂控制二氧化硫的处理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为炉内喷钙脱硫技术。炉内喷钙脱硫技术是通过向炉内直接添加石灰石粉来控制SO2排放。投入炉内的石灰石在850℃左右条件下发生煅烧反应生成氧化钙,然后氧化钙、SO2和氧气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钙,化学反应式为:

CaCO3CaO+CO2(煅烧反应)

CaO+SO2+1/2O2CaSO4(固硫反应)

石灰石在煅烧过程中,由于CO2溢出,在固体颗粒的表面及内部形成一定的孔隙,为SO2向颗粒内部扩散及固硫反应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CFB锅炉燃烧条件下,石灰石煅烧反应生成的CaO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脱硫反应活性好,可以有效增加石灰石有效利用率,提高CFB锅炉炉内脱硫效率。

4 洪雅县生物质发电厂SO2控制技术

根据对该电厂所采用的生物质燃料成份分析,混合燃料含硫量约为0.09%,燃料中灰分中的CaO含量约为23.73%,根据燃料的使用情况(年使用燃料20.5万t)可计算出SO2的产生浓度为326mg/Nm3;根据燃料灰分的产生量(约为1.22t/h(9150t/a))分析,

灰分中CaO含量(t/a)=9150×23.73%=2171.295;

原料中Ca含量(t/a)=2171.295×40÷56=1550.925

核算出原料中的Ca的摩尔数为38,生物质燃料全硫含量校核值约为0.09%,原料中的硫的摩尔数为5,因此,校核燃料的钙硫比=38/5=7.6,大于2.0,固硫率按50%计,因此,项目SO2的最大排放浓度为163mg/Nm3,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表1二氧化硫(四川地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0mg/Nm3的要求,SO2可直接达标排放,不需另采取烟气脱硫设施。

5 结论

本文根据对洪雅县生物质发电厂所采用的混合生物质燃料成份及燃料灰分分析,得到燃料含硫量及灰分中氧化钙的成分,进一步分析出原料中钙的含量,可计算出燃料的钙硫比及固硫率,经以上论证可以看出,生物质发电项目,经过对原料及灰分的成份分析,可得出燃料中钙硫比,其产生的二氧化硫经过燃料中本身含有的钙进行固硫,不需新增其他脱硫设施,可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图1二氧化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姚芝茂,邹兰,王宗爽,武雪芳.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SO2排放特征与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Suppl):1-5.

[2]屈卫东,杨建华,杜雅琴.火电厂SO2污染排放控制方法探讨[J].电力环境保护,2004,12.

[3]何正浩,李劲.燃煤发电SO2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展望[J].电力环境保护,2002,3.

篇10

众所周知,生物质电厂燃料火灾事故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且对社会容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有农作物、农业加工副产品、林木和其加工剩余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能源植物等。我国拥有广泛的植被资源,树皮、树叶可广泛应用在生物质电厂中进行发电。鉴于这些生物质材料的可燃性,发生火情后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局部燃料被烧毁甚至整个燃料场被烧毁,如果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燃料火灾事故会对发电设施和厂房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 燃料自燃原因分析

2.1 在燃料收购中缺乏水分控制

燃料自燃是燃料在收购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其自燃的发生主要与燃料收购过程中水分控制不严有关。电厂燃料的收购与其他物质回收相比过程更加复杂,包括收集、粉碎、打包、运输等多个环节,如果燃料在以上收购过程中发生含水量增加的现象,会给燃料的自燃埋下潜在的危险。

2.2 在燃料储存中缺乏防雨措施

在燃料储存中遇到大雨天气,需要做好防雨措施,否则燃料淋雨会增加含水量,容易发生自燃。其中,有几种情况:一是料场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来不及排出,造成燃料浸泡;二是燃料顶部苫盖措施不完善;三是垛基基础偏低,造成雨水倒流至料垛底部。

2.3 在燃料堆放中缺乏正确方法

不同种类的燃料堆放在一起在堆垛内部发生热量聚集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硬性燃料,因为它们的密度大、燃点相对较高。相同种类的燃料堆放在一起如果含水量不同也可能发生燃料自燃,因为含水量比较高的燃料自燃的同时会导致含水量比低的燃料发生自燃。生物质电厂燃料的含水量增高时其温度会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与空气接触发生进一步氧化后可立即引起自燃。不同种类生物质电厂燃料的密度、燃点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因此混合堆放时很可能发生自燃。当生物质电厂发生停电或者设备故障时,为了避免燃料堆积时间较长而出现过热现象,进而发生超温自燃,因此需要r刻关注生物质电厂的设备运行状况、供电情况、管道以及除尘区域等,把控好各个环节,针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我们一定要提前预防,早作打算。

3 火灾风险特点

3.1 粉尘爆炸

生物质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密度较小,在原料的制备和运输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粉尘,而粉尘的特点是遇到明火和电非常容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粉尘发生爆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粉尘大小、温度以及含氧量等,可发生于生物质材料的粉碎、分离、除尘、干燥、输送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在生物质材料制备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做好预防。我国林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的树叶、树皮,这些生物质资源往往被随意丢弃,随着自然降解作用逐渐腐烂,浪费了庞大的生物质发电原料。生物质发电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科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主要是在树叶、树皮等资源收购方面难以实现量化收购。无论是何种生物质材料,他们如果用于发电,必有可燃性,可燃性的颗粒逐步细化会逐步细化,形成粉尘。由于粉尘爆炸的危危害比较大,电厂应做好预防措施,从除尘、防爆装置、防止明火等多方面入手,尤其针对危险区域,最大程度降低粉尘爆炸事故,提高生物质电厂的安全,降低对社会的危害。

3.2 堆垛火灾

堆垛火灾是生物质电厂火灾事故中比较严重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堆垛内部发生热量聚集,加上燃料储量比较大,尤其如果存在树叶、树皮等高密度硬质材料,很容易发生自燃,如果堆垛发生自燃时存在较大风力,会加重火灾范围和严重程度,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无法预估的。为了避免堆垛火灾的发生,平时应注意观察堆垛内部的温度变化以及烟雾报警装置是否正常等,温度的变化是预防堆垛火灾的重要指标,可通过安装温度监控系统来更好的预防自燃引起的堆垛火灾。因此,堆垛火灾作为生物质电厂比较严重的火灾事故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必须时刻关注堆垛内部的温度变化以及烟雾报警装置的运作。

4 火灾防范措施

4.1 改善在燃料收购中缺乏水分控制的现象

燃料含水量是燃料入厂时重要参考指标,不符合标准的不能入厂,且入厂需严格参照相关标准,确保燃料安全入厂。生物质电厂燃料除了在入厂时做好把控,在燃料入场前期也要做好质量控制,安排专人负责督促燃料加工点做好晾晒和堆垛等相关工作。定期测定燃料的含水量,如果发现含水量较高可通过加强晾晒频率来降低水分,对于燃料加工点生产制备的燃料必须做好入厂前的质量监测,不符合入厂标准的拒绝收购。生物质电厂燃料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淋雨的预防,否则燃料淋雨增加水分容易发生自燃。

4.2 做好燃料储存运输中预防措施

燃料堆垛一般情况下是露天的,为了加强燃料中的水分控制,应采取苫盖措施,主要是预防下雨后燃料被淋湿。燃料堆垛位置应选择排水比较好的区域,可以确保雨后雨水可以及时排出,以免雨水进入堆垛增加燃料的含水量而引发自燃。

4.3 加强燃料堆垛管理

燃料堆垛是影响燃料自燃和火灾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质电厂应加强燃料堆垛管理。生物质电厂要在燃料收购前做好燃料堆垛的设计和布局,包括燃料堆垛的体积、堆垛位置的通风情况以及分堆布置等。通风是燃料堆垛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因素,堆垛中要预留通风口,建议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堆垛。

4.4 加强燃料测温和巡检

在实际工作中,对燃料的堆放时间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一般来说,纤维类燃料(比如:树皮、甘蔗渣等)其挥发水分比较高。当燃料的含水量达到40%以上,其经验存储时间不得超过2个月;当水分小于40%以下,其存储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在储存期间,必须进行人工测温巡查,当发现温度达到80℃时,应及时进行转运调度使用或进行相应的翻堆降温处理。

5 结束语

生物质电厂燃料作为我国研究的热点需要不断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分析,燃料火灾事故会对生物质电厂造成极大经济损害,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预防生物质电厂的火灾事故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加有效的预防生物质电厂燃料的火灾事故,本文对燃料火灾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全面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实现产业的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发展,许多国家制定实施积极战略和政策,推动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我国在上述各领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也亟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和政策,促进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发展。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开展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研究”,通过考察分析国际上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实践,评估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和重大挑战,进而探讨我国生物燃料规模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总体思路和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国际政策趋向——扶持与监管并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促进农业经济、改善大气质量、减排温室气体,以美国、欧盟国家和巴西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物燃料项目和积极的扶持政策,全面推动了生物燃料产业的蓬勃发展。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到油价低位运行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但各国扶持政策保持延续并继续深化,大型石油企业开始大力介入,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应用领域扩展到航空领域,推动了生物燃料产业加快升级转型和继续扩大规模。

目前,以粮糖油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通常被称为传统生物燃料,或第一代生物燃料)已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以农林业有机废弃物、专用非粮能源植物/藻类微生物等生物质为原料的先进生物燃料(或第二代、第三代生物燃料)正在建设一批示范项目,预计在今后10年内逐步实现商业化。2009年全球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分别达到5760万t和1590万t,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巴西和欧盟地区。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生物燃料路线图分析,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约1000亿升,满足全球3%道路交通燃料需求;2050年生物燃料可满足全球交通能源需求的27%,可年减排21亿t二氧化碳。

虽然生物燃料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初步展示了广阔的发展潜力,但也开始引发了众多争议和批评,主要是生物燃料的节能减排效益和发展潜力、以及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威胁,反映了生物燃料产业自身及其社会经济含义的复杂性。

近年来,一些领先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建立扶持与监管并重的政策体系,促进生物燃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扶持政策方面,早期主要采取了投资补贴、减免消费税和燃油税等措施,近年来美国和欧盟许多国家陆续引入了再生燃料标准(RFS)等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并特别规定先进生物燃料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更高贡献度。在监管政策方面,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规定生物燃料的最低温室气体减排率,调整农业及土地政策,推动建立可持续生产准则和产品认证体系;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则禁止使用或严禁扩大使用粮食原料,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物燃料生产潜力大

由于我国人口保持增长、饮食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优良耕地减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利用传统粮糖油原料发展生物燃料的潜力在我国非常有限。利用非粮原料将是我国发展生物燃料的根本方向。

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开展以甜高粱、小桐子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大批企业,包括大型企业,积极投身非粮生物燃料产业研发。目前,我国利用薯类、甜高粱、小桐子等非粮作物/植物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已进入示范阶段。木薯和甘薯乙醇技术也可实现商业化应用,广西于2007年建成年产20万t木薯乙醇项目。甜高粱乙醇技术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开发出高品质杂交种籽,自主开发的发酵工艺和技术达到实用水平,并在黑龙江省建成年产5000t乙醇的示范装置。木质纤维素乙醇在原料预处理、纤维素转化以及酶制剂生产成本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黑龙江、河南等地建成了年产数百吨和数千吨乙醇的示范生产装置。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工作的时机也已基本成熟,但受废油资源收集利用量、油料植物种植基地建设进度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生物柴油企业实现规模化持续生产,也没有正式进入车用成品油的主要流通使用体系。其他第二代生物燃料(如合成燃料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中试阶段。

篇12

1 生物质资源概述

1.1 生物质燃料的概念

生物质的原料主要为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稻草、稻壳、木屑、芦苇、蒿草、树枝、树叶等生物质废弃物。这些农林剩余物经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最后制成颗粒状燃料,可直接作为生物质燃料熄灭,具有熄灭时间长、炉膛温度高、经济实惠等特性,因而能够作为煤炭、自然气、电、油等能源的补充以至是替代能源。

1.2 我国能源使用现状

如今我国大力倡导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高新技术开发低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逐步取代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冬季采暖常用的方式就是应用煤炭、燃油供暖。耗能高、污染大,是这些供暖方式是有很大的弊端的。一到冬季,矿物质燃料在供暖中的大量运用,严重地污染着我们身边的空气环境。国内能源专家普遍以为:生物质燃料是很好的清洁性可再生能源,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应该依据实践,以生物质燃料取代煤、油燃料。

据调查,采用生物质燃料的取暖锅炉,1小时耗费生物质颗粒约8kg,依照冬季取暖时节5个月计算,共需求耗费生物质颗粒约124吨,以每吨650元计,需求消费近9000元,相比过去燃煤的破费,每个冬季可俭省1612元,并且无污染,有利于维护环境。此外,当前采用电、油、燃气的供暖及供气企业,由于各类清洁燃料价钱的上涨,迫切需求清洁、经济的替代燃料。因而物质燃料锅炉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2 锅炉生物质能技改项目概况

2.1 锅炉工况的分析

减少和防止锅炉四管漏泄要从备件的运行操作和检修工艺等最基本方面人手,坚持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方针。组织由锅炉检修、锅炉运行、热工、电气、化学、金属和热力试验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做好基础工作,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开展长期、经常性的防止受热面漏泄的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工业性试验。根据锅炉生物质料层的高度和布置要求,对燃煤锅炉的前墙水冷壁管进行重新设计制作,增加前锅炉的排表面的距离,增大其空间,对生物质粉料喷口和二次风,增加链条炉排长度并在炉前新设片状生物质小料斗,根据热力计算工况增大省煤器受热面,以适应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2.2 炉内壁温

锅炉内壁温随负荷的变化。从炉内壁温曲线上可以看出,炉内壁温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总体壁温水平偏高。处于水平烟道右侧和入口在三通涡流区中的管壁温水平最高。这是热偏差与水利偏差相叠加的结果,实际运行证明了这一点,该管在管材提高档次前常发生爆管。炉内壁温测点采用金属喷涂法安装热电偶,测量值是正误差,曾做过标定,试验值偏高10℃-15℃。热偏差在通过调节炉膛火焰中心位置以达到调节再热气汽温的目的。燃烧器下摆,炉膛出口烟温下降,各级受热面的壁温也随着下降,对改善对流受热面的运行条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调整好喷嘴角度,由于喷嘴角度检修不当,使火焰冲刷水冷壁及炉墙而结焦。应根据结焦规律和炉膛结构调整喷嘴方位,一般是将火焰尽可能调向炉膛中心中心切圆附近以减少结焦。在此使用优质生物质在锅炉内燃烧,在稳定燃烧区域比较集聚。生物质燃烧得很干净,不留过多灰烬。同时在大量增加燃烧量的情况下,加大鼓引风至最大保证其压力平衡,可以降低其燃烧热度。并且能源节省也很明显。

2.3 锅炉燃烧生物质与煤的燃料特性对比及燃烧特点

生物质中硫的含量极低,基本上无硫化物的排放。所以,利用生物质作为替代能源,对改善环境,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在“温室效应”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将生物质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便能向社会提供一种各方面都可被接受的可再生能源。下面表2典形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分析表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特点:

(1)灰分少,燃烧得充分,残余量极少,利于减少锅炉排热损失。

(2)相比与煤炭生物质含量很高,一般超过50%,它的含氧量也多于煤炭,容易燃烧火势旺。然而,碳的含氧量较低,因此它的发热值较相对低,要想达到锅炉的热力,必须加大燃料供给量,同时还要满足完全燃烧的条件。

(3)生物质的硫的含量极低,对环境的保护的相当有益的,污染空气指数小。

从矿物能源资源有限和因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状态恶化的战略观点出发,结合我国拥有丰富生物质资源的现实,逐步发展工业锅炉生物质的燃烧技术,对节约常规能源、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将有积极意义。

常规热电联产业配备的燃煤锅炉进行改燃生物质的改造,取得了成功,为我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贡献。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榜样,起到了较好的实践示范作用。同时为各企业今后的发展开启先导。

3 结语

在发展中国家中,好的锅炉能提高效率减少燃料垃圾的收集的排放,使得生活环境得到提升,新的先进技术替代陈旧的工业市场中的燃烧技术。在生物能源项目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各类市场应用大规模的转换装置的趋势将会持续。增加燃料适应性,降低风险,使得费用最小化,并通过将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能锅炉其节能减排的功效较为明显,同时也将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采用规模经济对生物质能整体来说非常重要。能源系统的发展是个整体,生物质的使用将日渐成为人们生产运输燃料或生物材料的重要工具。

篇13

人类利用生物质能源已有几十万年之久,其应用之早,是最直接的一种燃料能源。然而却因为生物质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不能得到广泛的利用。例如:生物质的热值比较低、缺少专用的燃烧设备、运输及存储不便等。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能源的消耗作为重要前提的,经济发展的越快,能源减少的越多。这样我们所面临的两个显著问题是:环境污染趋于严重化;另一个是能源燃料的紧缺。因此,研究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机理,探究其燃烧及排放特性,妥善处理能源燃料紧缺问题,对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简介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主要采用三室的燃烧结构:即气相燃烧室、固相燃烧室和燃烬除尘室。固相燃烧室的主要作用是为生物质颗粒燃料供应大量热解的气化热量,从而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燃气。这部分生物质燃气通过底部的吸式结构过滤净化,并最终被导入气相燃烧室中从而实现均相的动力燃烧。气相燃烧室的尾部主要采用旋流结构制造,这样可以让燃气的火焰进行充分的扰流,进而促进燃气的完全燃烧。而燃烬除尘室一般采用降尘、燃烬、凝渣以及辐射传热等组合结构,从而可以实现洁净燃烧和辐射换热等多重效果。下面我们给出了一个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简化图。

图1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简化图

2.生物质燃料锅炉的燃烧及排放特性

2.1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燃烧特性

生物质颗粒燃料一般都是经过超高压压缩形成的微粒状燃料,密度较原生物质要大的多,这样的结构和组织特征使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的逸出速度和传热速度。该种燃料的点火温度也比较高,但是点火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仍然要好于煤的点火性能。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在燃烧开始阶段会慢慢进行分解,此时的燃烧主要处于动力区,但是随着燃烧进入过渡区和扩散区,燃烧的速度降低,就可以将大部分的热量挥发传递到受热面,从而使排烟的热损失大大降低。同时,挥发燃烧需要的氧气和外界扩散的氧气比例适中,从而实现充分的燃烧,并进一步减少了气体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损失和排烟造成的热损失。

燃烧充分完成以后,留下的焦炭骨架的结构非常紧密,流动的气流无法分解骨架,从而使得骨架炭仍然能够保持完好的层状燃烧,并形成层状的燃烧核心。此时炭的燃烧比较稳定,炉温也相对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固体和排烟的热损失。

2.2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排放特性

2.2.1清灰装置设置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排放过程中的清灰装置主要采用机械刮除式以及机械振动式两种主要方式。并且,在有些燃烧锅炉中配备相应的灰分压缩机,这样就可以满足进行长时间自动运行的要求。如果设计工艺良好,那么该锅炉的维护保养都会很有限,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清理。

2.2.2相关污染物排放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包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没有完全燃烧的颗粒CxHy和有害的气体CO,这些都是由于燃料的未充分燃烧而形成的,同时,也可能和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组成成分有关系。不过,锅炉的污染物气排放量相当低,并且由于生物质燃料中N、S等元素较少,所以最终排放的有毒气体,如NOx、SOx较燃煤排放的要低的多。

3.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的环境影响分析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只包括少量的大气污染物以及固体废弃物。

3.1大气污染物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纤维素含量比较高,而硫的含量则比较低,因此,燃烧所长盛的大气污染物较燃煤而言要少得多。另外,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密度比较大,非常便于运输和储存,而热值也基本和燃煤相当,燃烧锅炉的燃烧速度要比煤快,燃烧充分且黑烟较少、形成的灰分也比较低,尤其是在采取相配套的脱硫除尘设备之后,大气的污染物排放就会大幅度减少。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使用生物质燃料锅炉进行燃烧后所释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要远远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

3.2固体废弃物

生物质燃料锅炉燃烧后形成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燃烧完后形成的灰分,这部分废弃物可以被充分的回收利用。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将灰分进行回收用作农田钾肥,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充分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极低。不仅如此,该种工艺在很多方面还有及其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代替煤炭资源,不经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还解决了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另外,就是将燃烧后形成的固体废物回收用做钾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循环,实现我国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了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目的。

4.结论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主要利用废弃的农作物资源作为燃料,因此燃料资源丰富,经济环保,不仅降低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运输成本问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的推广和使用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具有十分突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缓解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苹,李定凯等.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