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篇2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小 结】
一、“四个一”:
一个核心概念---物质;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篇3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篇4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从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补给、气候 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
(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
(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质 气候 流速(流水强度) 经济活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
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⑤ 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东北地区的河流,包括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温带,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华北地区的河流,包括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与气温密切相关,水量小且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位高,冬季断流,含沙量小,冬季结冰;
横断山区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华南地区的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台湾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较早且时间较长(5~6月受梅雨影响,7~8月受台风影响),但江淮地区有夏旱,南岭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年内变化)而言,我国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而且自南向北随纬度增高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越来越大,非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季节变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对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结合区域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常涉及流域内人口、聚落的分布,工业、农业、港口的区位分析等。在高考中还常出现以河流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
①河流长度、流向 受 地势 的影响 海陆轮廓、地形、面积
②流域面积 海陆轮廓、地形
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水系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汇合,并经由同一条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茎与柄,树枝状水系 长江支流众多,其与干流组成的形状像树干与枝丫
向心状水系 亚马孙河,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
梳状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都与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状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形似羽毛
属于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来水,干流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易导致洪涝灾害
④ 河网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它可以说明水系发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⑥ 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越大,表明河道弯曲程度越大,对航运和排洪不利。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2河流补给类型
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河流的开发利用
开发方向: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运价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缓
气候:降水多而均匀,流量大,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河道:干流长宽深、、支流多,水网密集,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2、人为因素------资源、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河流流向与货物流向一致(俄罗斯不一致)、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世界上航运价值大的河流:长江、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运价值不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北亚三河、雅鲁藏布江
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3)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我国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运发达的原因有:
(1)流经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宽,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深入广大农村
(4)河水不结冰,四季可通航(5)农村经济较发达,货运量也大
1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国内河运输的主动脉,沿线的石化、冶金、汽车等原材料运输对水运依赖程度高达80%。近20年来,随着中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的拉大,长江河道治理和基础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运输能力仍有70%未能发挥,和欧洲的莱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运量仅为后者的20%。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较低。
(1)对比莱茵河,说明长江航运能力低于莱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莱茵河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流量变化小。
地形因素: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运;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河段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补充:亚马孙河比莱茵河的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莱茵河沿岸工农业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大;而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工农业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开发:
1、水能开发条件
水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2)三峡与虎跳峡为什么都水能资源丰富?可是为什么首先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势阶梯的交替处,落差大;都在长江干流上,径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峡地质复杂,在板块交界处;三峡地质条件稳定,花岗岩坚固。
社会经济原因:虎跳峡处于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电力市场小(距离华中华东远)
水电开发需收集的资料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资源利用――跨流域调水
1、中国―南水北调
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3、东北―北水南调(嫩江辽河)
4、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印度河塔尔沙漠)
①概况:“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华北和西北。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②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对比分析
③影响:可解决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流与农业
1.灌溉水源
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黄河谷地
3。绿洲农业:西亚、北非、西北
(五)河流与城市
1、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终点:赣州市
②河流交汇处:宜宾(岷江)、重庆(嘉陵江)、武汉
③河口:上海、广州、伦敦、鹿特丹(莱茵河)、亚历山大(尼罗河)
④ 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
⑤ 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来水厂,下游――工业区,清洁水源――微电子
3.河流对城市的作用——供水,运输,旅游
高中选考地理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
很多同学答题的误区是:做选择题直接看选项,觉得只要看到“经济条件”或者“市场广阔”等,自己常见的一些词就是正确答案。其实认真审题才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提高准确率。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这类词语往往是形容词,如“直接”、“主要”、“自然条件”等,从而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四个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2、看图
近几年的选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这次选考,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学选考分离考试。选择题难度增加,相比较全国卷题目数量增多,这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定考验。
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题目信息和我们日常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我们浙江省的选考,很贴近教材。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
二、综合论述题考试技巧
1、仔细审题。
从选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时漏掉重要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也会扣分。
2、知识联系。
很多学生进入选考考场后,答题紧张,审题很仔细的情况下,答题往往局限于题目信息,没有联系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本内容,导致失分较多。所以课本的知识要做到烂熟于心,且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篇5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篇6
二、一些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一个重头戏,初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通常只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物质,将其安排在有关主题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这些主题时,教师可以在原来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导读等方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但其可用于准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为: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如水、弱酸等)、难溶性物质(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作为拓展内容,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弱电解质等概念,进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以便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
3.“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由于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学习的难点。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仅仅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高中则要求“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只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十分不利,学生要从原来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再到紧跟着的“电子转移”,跨度无疑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认知方面也有冲突,学生更多的会感到无所适从。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较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过渡到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教学中,初中教师还可让“双线桥法”部分先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电子数),例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应时,自然地进行标注:
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学生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准备,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物质结构的学习中,现行初中基础型课程对“原子结构”没有做任何学习要求,仅要求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构成原子”,但同时学生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现在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涉及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电子数等,因此当学生在初中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无法从理性角度进行理解型记忆,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高中则要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包括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化学键的种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而此时学生还要从原子核学起,跳跃性颇大,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记忆元素化合价,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铺垫。避免了对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导致新概念的学习面临着前概念缺失的严峻挑战。
5.在初中学生学习酸碱盐时,现有的对酸碱盐的定义实际上在科学性方面有很大的谬误,如果要学生透彻理解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很好地辨别酸和酸性物质以及碱和碱性物质等,“离子”的教学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教师如果要强调酸的通性是由“H+”决定而碱的通性是由“OH-”决定的,学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离子”。因此,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离子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强电解质的电离,但现在的二期课改内容已将此完全舍弃,而电离是高中电解质溶液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中该部分的学习。若高中的学习没有初中一些简单的“电离”知识作铺垫,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时就会感到难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学中可“知道”为学习要求对“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的电离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为高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准备。
篇7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8
二、对麦氏理论的理解
1、稳恒的电场周围没有磁场;
2、稳恒的磁场周围没有电场
3、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恒的磁场;
4、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恒的电场;
5、非均匀变化的电场、磁场可以相互转化;
三、电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
四、电磁波: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1、有效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频率;
(2)电场、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开放电路)
2、电磁场的性质:
(1)电磁波是横波;
篇9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反回;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1、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内)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
2、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Z);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A)
三、波尔理论:
1、原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每个状态原子的能量都是确定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2、原子从一能级向另一能级跃迁时要吸收或放出光子;
(1)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放出光子;
(2)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要吸收光子;
(3)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hγ=E2-E1;
三、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1、α射线:高速的氦核流,符号:42He;
2、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符号:0-1e;
3、γ射线:高速的光子流;符号:γ
4、衰变:原子核向外放出α射线、β射线后生成新的原子核,这种现象叫衰变;(衰变前后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1)α衰变:放出α射线的衰变:AZX=A-4Z-2Y+42He;
(2)β衰变:放出β射线的衰变:AZX=AZ+1Y+0-1e;
四、核反应、核能、裂变、聚变:
1、所有核反应前后都遵守:核电荷数、质量数分别守恒;
(1)卢瑟福发现质子:147N+42He17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4Be+42He126C+10n;
2、核反应放出的能量较核能;
(1)核能与质量间的关系:E=mc2
篇10
在西方的科学常识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它包括代数与几何;探讨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数学中的一些函数、方程、几何、极值法等基本,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在高中物理学中对规律的描述、物理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等,能够快速、有效加以把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更为简化地将复杂问题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等。以下就从这个角度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展开具体讨论。
要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就需要先在物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进行一些渗透,比如,类似定义的名词,如:向量既是大小、方向方面的量,又能够遵守三角形的不变法则,当换到物理中时发现,需要在四边形法则之下,对其进行讨论,所以,向量、标量之区分,就是一个显著的示例;另一方面,抛物线在两种学科中均存在,但在物理中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而在数学已经拥有了这方面的了解,通过区分差异,在学习中可以更好理解相在物理概念等;另外,数学是物理的基础,而物理中也应用到了好多数学方法;所以,应该加强数学知识的运用。
1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非常奇妙,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却有助于解决诸多比较难解的问题,或者简化诸多抽象而复杂的物理难题,比如:通过函数可以让问题更为简化、易于求解,通过图像可以让抽象转变为形象,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理解其中的奥秘;再如,几何图形的运用就可以让物理运动更为形象的在几何思路中获得认知等,以下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1 函数的运用
举例:若在某两地(A、B),有2个人(甲、乙)相向而行,B-乙比A-甲出发早6 min,当二者同时见面时,B-乙再多行110 m,见面后速度相同,共同前行,A-甲到达A地B地7 min,B-乙到达A地10 min,问题是二人速度、两地距离各是多少?
如果直接根据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似乎比较复杂,但是,若能够尝试换为数学思路,就可以设想一个求解方程,然后,通过换元方法,将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然后,通过方程来加以解决。具体分析过程是,先设x为二者见面时的地点到A地的距离,那么,B=x+110,甲速度=x+110/7、乙速度=x/10;所以可以得到方程x/x+110/7=x+110/x/9-6,对其进行简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方程7x/x+110-9(x+110)/x+6=0;那么,设y=x/x+110,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7y2+6y-10=0问题就变为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1.2 几何法的运用
在应用几何法方面,比如:物理学中对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方面的运动问题的分析、物理变力问题的分析,往往可以利用几何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三角形原理、作图方法等,这样就可以让问题更为直观得到分析;而且运用几何学解决物理学中的问题,诸如:对称点性质、两点间直线最短、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此类基本性的原理应用较多,而且通常的解题经验也表明最为一般的原理最为常用,且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中,会遇到电学、力学更为复杂的问题,但若通过圆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深入分析,也能够让圆周运动之类的原理得到很好发挥,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与水平。
1.3 图像法的运用
图像法针对的是抽象问题的直观化,以及解决。因为对于高中物理而言,逻辑思维并不是很强,遇到抽象的题目,转换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若能够引入数学中的图像法,那么,就能够将抽象题目转换为直观图像,再通过数学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图像的识别为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要关注图像的绘制问题)。
比如:若从定义方面看,图像所表达的物理,主要是通过纵轴-交点,对量-函数进行表述;以运动学为例,v-t、s-t,二者图像差异较少,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另一方面,遇到诸如点、面积、斜率之类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如线――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过程,而v-t图像中的线――倾斜直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斜率是横纵坐标物理量变化率等;所以,在解题时,应该辨别物理量大小求解问题,定性并对快慢进行分析;再如,s-t图像斜率――速度大小;v-t图像斜率――加速大小。
再如,坐标、图线之间所构成的面积问题,在高中物理例题中往往也会遇到,它们往往存在对应关系,根据上面所说的图像,继续分析,若v-t图像、横轴间面积,对应于位移大小,那么,在正位移就在t上方,负位移就在其下方,就可以得到f-t图像面积与冲量的对应关系等。
从当前的教学经验可以认识到比较重要的几个高中物理图像,比如:电场线分布与交变电流、磁感线分布图(电学)、上面所提到的v-t、s-t(运动学)、还有牛顿定律中的a-1/m、a-f图(实验图像)等。
1.4 微元法的运用
所谓的微元法指的是通过微分理念进行有效分析;具体来看,就是通过细分法,让物理过程、物体成为单元,并进行适当单位单元的选取,然后达到具体的针对性研究目的,即找到相关变化规则,它的解题思路也非常简单;特点在于精细,而需要用到模型处理,所以,是一种思路简单,但解决起来应用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方法。
具体来看,在解题中,要求对微元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它可以是质量、面积、体积、线段、圆弧等任何对象,而且其基础在于整体对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说,需要用到模型,即:微元模型化,通过电荷、匀速转动、质点此类视角,或者物理规律等,建立微元与物体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最终的求解目的。另外,当得到一个微元答案之后,就可以在其他微元中进行应用,其中会用到诸多关系,比如:对称、近似极限、矢量等,当完成答案累加后,即可以求得最终的完整答案等。
2 结语
总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得到了最为广泛应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有具体的关联、也有明解的方法,以及应用的必然性。所以,建议在以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研究一些数学方法,透过一种新的思路打开对物理教学的创造之门,从而进一步提升解题速度与效率,并使高中学生从中能够领略并学会对多种新思维的理解、分析、掌握与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郭新华.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32(19):37-38.
[2] 陈燕.探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J].中学物理,2014,32(7):69-70.
[3] 李建军.高中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分析[J].中学物理,2015(11):96.
篇11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及周边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咸宁简称“1+8”,国家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于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圈内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钢铁及石化加工、烟草及食品加工和都市工业集群等特色产业,其发展水平和规模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其中,光电子产业和生物制药在全国具有显著竞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集群延伸价值链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题,是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的源动力。圈内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目前,地处武汉城市圈内的高等职业学院有近40所,占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八成多,中等职业学校有300多所,占全省中职学校总数的近六成;圈内高职在校生人数400万,中职在校生人数有50多万人;年培养毕业生近30万人。生源充足,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基础。然而,从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力公布的数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较低,高技能人才后备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三是城际分布极不平衡,形成武汉市一城独大的格局,四是能级结构偏低,优化程度不高,五是行业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技能人才较少。因此,如何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圈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培养与产业对接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确保武汉城市圈经济良性发展是当下圈内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协调外部管理,做好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中高职衔接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事关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地处武汉城市圈内的39所高职院校和308所中职学校,从外部管理上相对较为复杂,有省政府直接管辖的、有省教育厅主管的,有武汉市教委管辖,有地市州政府管辖的,管理渠道和层次各不相同,办学定位立足点差异较大,对圈内行业企业的产业布局缺乏统一的认识,校际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专业设置门类不全,中职与高职衔接不畅,职业教育未能形成一体化、协调化发展,阻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1]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接,导致了圈内企业招人难、用人难,从而直接影响了城市圈的产业发展。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按照城市圈内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生产用人要求,全面调研人才需求的状况,合理布局专业结构,按人才需求的结构性比例分片规划中职和高职,初步形成搭建立交桥的基础。
三、优化内部培养机制,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的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客观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加突出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职属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实施统筹管理,搞好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技术工人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满足圈内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内部培养方面就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要素要在圈内学校形成统一的共识,要打破中高职学校独立办学的格局,建立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本单元的中高职联合教研团队,围绕圈内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构建覆盖中高职全部学习过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2]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同时又要兼顾升学的要求,把培养过程按职业成长规律的逻辑顺划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其中前三阶段称为基础层,完成文化基础和单项技能学习,第四阶段称为职业导向层,通过项目课程完成技能应用能力培养,第五、六阶段称为职业层,通过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践实现应用技能熟练和完善。课程内容按认知规律分中高职阶段进行梯度设计。在教学模式上以工作内容作为项目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通过工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搭建中高职立校桥的方式上,按就近原则,根据8个地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可以先搭建地市区域一级的小立交,再有机连接武汉的大立交,形成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的大集结,为圈内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
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开辟有利于选拔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径途
目前湖北省高职入学考试有三种形式,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录取批次为第四批。中职毕业生采取“3+X”的考试形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综合专业课。尽管湖北省于2010年在国家示范院校试行了技能高考,但涉及面不广,力度不大,社会反映不够强烈,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上学的意愿,随着生源的结构性变化,应在现有技能高考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试办法,在高职入学分类招生考试中尽快推行。另外,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上也要多想办法,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岗位迁移变化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人有继续学习的意向,因此,应探索多种形式考试、多种办法录取的新路子;给企业一定的权力,由企业推荐职工到高职学习,并扩大对口考试和招生。实施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轨机制。
在武汉城市圈内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是圈内实现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构建层次合理、结构科学的立交桥将有利于促进圈内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良性互补;有利于突出圈内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格局;有利于整合教育和企业资源,协同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多层次技能型人才。搭建武汉城市圈中高职衔接立桥,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公民个人成长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12
一、了解教师发展需要,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按照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前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首先,学校要通过增加教师进修、参与学校决策等,加强教师对单位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其次,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2014年8月出台的骨干教师梯级培养方案,为全市教师搭建了 “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名家”五级培养平台,也为学校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陪护教师心灵,将幸福密码送给教师
一些研究者将职业倦怠的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二是个体的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以及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环境,个体间发生职业倦怠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毕淑敏认为,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
所以,学校不可漠视教师的心理状况,按照毕淑敏的观点,首先应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使教师对自己形成一个良好而恰切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其次,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生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流,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第三,在3月、5月、9月和10月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高发期,学校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教师参加一些活动,这样既帮助教师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又给他们创造了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机会。
三、培育良好的校风,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就一个教书育人的团队而言,幸福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中找到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是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一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正式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针对不同教师的情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我们通常强调校风班风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却忽略了校风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我们通常强调教师的身正为范作用,却忽略了校长对于教职工的榜样示范作用。只动嘴不动腿的校长是无论如何带不出良好校风的。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的有效激励和带动,才能变成教师的工作动力,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和发展。2009年,山东省广饶一中高欣华校长的“抓干部带政风,以政风带校风”的做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一个新组建的万人学校迅速走出磨合期,营造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和谐学校文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创建齐鲁一流名校的前期目标。
四、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改进学校评价方式
篇13
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三条基本假设: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v=Em-En。
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对于原子跃迁条件hv=Em-En,应着重对学生说明:
原子跃迁条件hv=Em-En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当光子能量大于或等于13.6ev时,也可以被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使氢原子电离;当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大于13.6ev,氢原子电离后,电子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原子还可吸收外来实物粒子的能量而被激发。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实物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值(E=Em-En),均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
在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应分清:
一个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最多为:n-1
灵活运用上述规律,就可以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2014年山东卷39题:氢原子能级如图,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nm
B. 用波长为325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
C. 一群处于n=3的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
D. 用波长为633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
n E/ev
∞ ………………………… 0
4 ―――――――――― -0.85
3 ―――――――――― -1.51
2 ―――――――――― -3.40
1 ―――――――――― -13.6
三、原子核的组成与转变
1. 原子核的组成
2. 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