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篇1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于宇宙的射线以及地球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放射性元素通常是不会对生物产生危害的。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活动让人工辐射与人工放射性物质都大大的增加,进而使得环境中的射线强度也越来越强,对生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产生了放射性污染。室外放射性污染其所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1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相当的广泛,自从人类对放射性元素大量使用以来,人为的放射性污染来源大量的增加,总的来讲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的两类

(1)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

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主要有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种。宇宙射线是从宇宙空间中射向地球的高能粒子流,包括有初级宇宙射线与次级宇宙射线。因为地球大气层能有效的吸收宇宙射线,所以宇宙射线的强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急剧的增加,并且在不同的纬度地区的宇宙射线的强度也会不同,并且宇宙射线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宇生放射性核素是宇宙射线与大气圈中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些核素中很多都是通过散裂形式所产生的碎片,还有部分是稳定原子和中子或者介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化物,其模式与特点与宇宙射线的强度相近。

原生放射性核素则是指的在地球形成期间所出现的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很多,而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但是在环境中的分布却相当的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动植物甚至是人的体内都存在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则是天然放射新核素的重要存储场所。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和钍系。

(2)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

在当今,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已经成为了室外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放射源主要是来自于工农业以及医学上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核工业生产中所排放出的各种废物、核武器的使用或者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等等。其中医用辐射所产生的辐射往往都较弱,只有在发生了事故、放射性物质溢出时才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核爆炸能够在瞬间就产生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而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并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2室外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人们对于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很多都还停留在和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相联系的程度上。从表象上来看放射性污染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工农业、医疗以及科研领域中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广泛运用,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却在大大的增加。

放射线能够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能够让机体分子产生电离与激发,对生物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破坏。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就是射线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引起电离与激发,使得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出现变化,导致人体生命过程出现变化;这种作用也可以是间接的,也就是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产生出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对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产生破坏,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反应,产生生物效应,因为人体中水占了70%左右,这就导致了放射线的间接作用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比直接作用更大。

射线对于机体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在同样的条件下,内辐射的危害要远远强于外辐射。大气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直接照射、遗传等多种途径进入到人体中,一部分放射性核素进入到生物循环中,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人和动物因为没有遵守防护规则而接受到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者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与食品等等,都容易产生放射性疾病。

3室外放射性污染防范措施

3.1基本防范措施

基本防范措施主要分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这三种。

如果人体受照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照射量就越大,那么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人体受照时间,对于那些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做到操作准确、敏捷,通过减少受照的时间来达到防护的目的。

距离防护。当人与辐射源越接近,受照量就会越大,为此,应该要远离辐射源,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屏蔽防护就是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合适的屏蔽材料,通过屏蔽材料来对放射线进行吸收,以此来降低外照射剂量。根据射线的不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会不同:(1)对α射线的防护,因为α射线的穿透力较弱,射程也较短,因此用几张纸或者薄的铝膜就能够进行吸收,或者是通过封闭+手套方式来避免进入人体表以及体骨;(2)对β射线的防护,与α射线相比,β射线穿透力较强,但是却好进行屏蔽,通常可以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例如铝、有机玻璃等等;(3)对γ射线的防护,相对而言,γ射线的穿透力非常强,其危害也大,通常采用高密度物质来进行屏蔽,常用的有铁、铅、钢、水泥等。

3.2注重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指的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的,其浓度或者比活度要大于审管所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物。如果不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并且放射性污染造成的问题有的在短期内是难以发现的。为此出现放射性废物之后,必须要将气载和液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必要的浓缩与固化处理,然后在与环境所隔绝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安全地存放。在废物被净化之后才能够进行有控制的排放,让其能够在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弥散与稀释,而对于固体废物则要在经过去污、装备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果污染料能够在去污之后再利用,则要考虑去污之后进行再循环利用。

总之,室外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的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放射性物质不仅仅是可以通过外照射产生影响,还能够通过呼吸、摄食以及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到体内,进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为此,必须对室外放射性污染源及其危害进行明确,并做好防护措施。

篇2

Key words: room; radioactive pollution; detec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37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居室的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市内环境监测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境界。放射性是指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这种射线对人体的影响极大,容易造成白血病、癌症等严重疾病。一般情况下放射污染源按照对人体照射作用的方式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从外部照射人体的放射线就是外部照射,反之则为内部照射。下面本文将对室内当蛇形污染的检测和防治进行介绍。

1 居室放射性污染源类型

1.1 居室中外照射放射性污染源

1.1.1 这类放射性污染源一般来源于建筑物主体。建筑物主体的构成材料一般都会含有天然矿石,尤其水泥、砂石、砖体等材料放射性污染很大,另外,建筑物中现在多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墙体,这类结构物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含有放射性污染源。

1.1.2 室内装修材料中的大理石、花岗石、陶瓷瓷砖、厨卫用品等,以及装修过程中利用的粘合剂例如石膏、胶体等都会含有放射性污染源。

1.1.3 地基土和回填土。在建筑地基的修筑过程中,由于回填土方的损失,一般建筑单位会采用其他土体和建筑垃圾进行回填工作,这些土体中有可能含有大量的放射污染源。

1.2 居室中内照射放射性污染源

居室中的内照射放射性污染源普遍来自于一种元素---氡(Rn),这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衰变,衰变过程就会放出大量放射性射线,对人体造成影响。一般氡的来源主要有几个途径:

1.2.1 建筑物原本地基下的土壤和岩石中就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氡一般存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但是在建筑形成过程中,由于人为扰动和地层断裂等影响,就会导致氡的上浮,最后有空隙等上浮到室内空气里,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1.2.2 建筑材料中。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室内氡含量中超过四分之一是来自于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一般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利用天然矿石作为原材料,这些天然矿石中都含有大量的氡元素,这些元素在加工过程完成后,就会随着缝隙散发到空气当中,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1.2.3 生活燃料和水源。人们在正常生产生活当中都会利用大量燃料例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等,这些天然资源大多数都含有氡,在燃烧过程中就会导致室内的氡含量超标。另外生活用水中对放射性污染源的处理并不很理想,所以导致水源中含有一定量的氡污染源。

1.2.4 室外大气中的氡。室外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氡,但是由于气体总量较大所以含量并不超标,但是往往在天气、风力、湿度等作用下,氡会在市内中聚集,导致污染超标。

2 室内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2.1 氡对人体的危害

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的 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换换细胞受到辐射。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人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放出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就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2.2 体外放射对人体的危害

体外放射主要是指放射污染源通过辐射形式将放射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这样就会诱发人体的生物变化,尤其是部分射线会极大的改变人体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这样会导致人体发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病变。例如各类癌症和白血病等,这类放射性污染还记忆导致胎儿的畸形发育、死胎等现象。

3 室内放射性检测与防治

3.1 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检测和防治

这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指构成建筑物主体的结构材料和室内装修的装饰材料。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要通过检测这些建筑材料的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来进行检测。

在此项检测过程中经常用到低本底多道能谱仪,在检测过程中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来进行与相关标准的对比,挑选合适的建筑材料。

在检测过程中,应当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应当主要对建筑物形成之前的材料采购和形成之后装修材料采购过程中的放射性进行检测,尽量保证放射性低于国家标准。

3.2 室内氡的检测和防治

室内氡的浓度往往很低,所以对氡的检测过程中, 就要求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很好。另外氡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聚集性,有可能在同一房间不同位置浓度相差几倍或者十几倍,所以要进行长期的检测工作。另外,室内氡含量还具有特异性。对同一建筑物相同装修房屋有可能氡含量也相差很大。所以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方法和按照国内相关检测标准对其进行检测。

如何对室内的氡进行有效的防治呢?笔者通过相关防治案例和经验总结有如下四点主要措施:

⑴建筑物选址过程中要进行地下氡浓度测试,一般在选址过程中都会进行地下岩土勘察工作,可以在这项工作中进行检测,选择相对氡浓度较低的部位作为建筑地基。另外,建筑物在修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等方式对土壤中的氡实现隔离,避免其上浮活动。

⑵建筑物施工过程和后期房屋装修过程要进行相关的材料检测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放射性污染检测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对建筑物主体材料、装修相关材料的采买过程中进行原料放射性检测,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于放射性超标的材料要予以抵制。

⑶在建筑物形成之后和房屋装修之后要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施工企业或者居住个人应该通过联系专业的检测人员或机构对房屋进行放射性检测,确保室内的放射性污染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出现人体伤害情况。

⑷对室内氡浓度过高的情况,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通风、空气净化器等方式进行治理。如果简单方式治理后仍然超标,业主可以联系相关部门做深入的检测工作,确定污染源和放射源位置进行治理。

⑸冬季室内燃烧多或者吸烟人多的居室应该进行长期通风处理,适当增加空气净化装置来避免室内氡污染。

4 总结

虽然随着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室内放射性检查工作也开展的十分顺畅,但是当今我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黑心建筑商为了利益采用放射性超标的建筑材料(一般这类材料价格比较便宜),导致室内的放射性污染超标。还有,部分人们对放射性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室内居住环境缺乏有效的检测,最终会引起人体伤害。另外相关部门对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不足,也会导致很多建筑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放射性污染源处理不够谨慎,导致放射性污染建筑材料流入市场。

由于居室内的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见的污染形式,对人体也具有比较大的伤害,所以希望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都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其实室内放射性污染并不可怕,只要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监控、治理措施,室内放射性污染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给相关检测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对今后的检测和治理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曾宪丰.关注居室的放射卫生及防护[J].综述-建筑工程污染和室内污染,2009, (5):67-68.

篇3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篇4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背景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矿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开采量大,同时,广西又处于北部湾核心区域,与东盟国家越南既有陆地边界,亦有海上边界。日益发展的工业活动,以及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北部湾地区的环境安全,广西大量伴生放射性矿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伴生放射性矿伴生有较高浓度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在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加工、冶炼和利用过程中,伴随着迁移、浓集和扩散,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2.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影响

伴生放射性矿的开发利用对人类产生辐射照射增加主要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影响。

(1)外照射

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过程,把地表以下的较深层的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较高的土壤转移至地表上来,破环了该地区原有的辐射环境,提高了该地区的γ辐射水平;伴生矿的冶炼、加工和利用就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在中间产品或废物中有所富集,并扩散到更大的范围。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使周围环境γ辐射水平显著提高,对人产生γ辐射照射。

在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冶炼、加工和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扬尘、悬浮物及气体均会对人产生γ辐射照射,以及在水体产生的放射性沉积物,也会是人产生γ辐射照射。

(2)内照射

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冶炼、加工和利用企业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为放射性废水、废气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放射性废气主要是含放射性核素的扬尘、气溶胶,以及222Rn、220Rn及它们衰变的子体。放射性废水主要来源于伴生放射性矿坑道排除的废水或地下水、废石堆或废渣堆淋溶雨水以及企业的工艺废水。

放射性核素释放到大气、水体及土壤后,可以通过呼吸,也可以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进入人体内产生持续的内照射。

3.国内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造成环境影响现状

目前我国伴生放射性矿资源利用主要是伴生矿的开采、选矿和加工,其中伴生矿的采选及初加工是产生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而深加工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相对较小。而稀土矿的伴生放射性核素含量相比其他伴生放射性矿较高,开发利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十分严重。[1]

我国曾对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五省开展过放射性石煤伴生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五省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内、石煤矿区原野、道路γ辐射剂量率分别为五省“水平调查”时的3倍左右;五省石煤矿区土壤238U、226Ra比活度分别为五省“水平调查”时的8倍和5倍;石煤矿区内各种水样天然铀、钍、226Ra、40K的活度浓度均大幅涨高,为 “水平调查”时的13~48倍。空气中的氡浓度、气溶胶中238U、226Ra比活度均为“水平调查”时的数倍之多。 [2]帅震清等通过对我国7个省400多家伴生矿开发利用企业放射性“三废”排放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这400多家企业每年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渣。其中废水中总α、总β含量超过标准的限值,总α超标范围为11~500多倍,总β超标范围1~9倍;部分固体废弃物的放射性含量属《放射性物质分类》(GB9133-95)中的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水平;对这7省伴生矿及开发加工企业厂区周围的环境的γ辐射剂率空气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伴生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周围地区造成了放射性污染。[1]

陈志东等对广东省几个大型稀土矿、钽铌矿和铅锌矿资源利用(采选、冶炼和加工)过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其调查结果中得出,天然放射性核素大部分转移到废渣中。其对厂区周围的气溶胶、地下水、γ辐射剂量率进行监测,总α比对照点高2~10倍,其地下水的总α、总β均已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其周围环境γ吸收剂量率比一般地区高5~30倍。其调查结果也说明了,伴生矿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放射性污染影响。[3]

张谦等对辽宁某海绵钛生产厂主要环境介质和含钛废渣中总α、总β、U、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厂区周围γ辐射环境水平等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厂区排出的废水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冶炼产生的废渣含放射性,虽然不属于放射性废物,但是对公众造成的剂量高于国家规定的限值,说明含钛废渣已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放射性影响。[4]

4.广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现状

2008年开始,对广西全区的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调查,通过前期的调研、资料收集,初步掌握了全区的矿物类别、数量、分布,筛选出涉及全区14个地级市的矿产采选、加工利用等的1274家企业,包括煤、锰、铅/锌、钛、锆、锡、钒、铌钽等矿物种类。经过1年多时间的现场走访、监测、筛选,确定本次研究的86家企业和15个矿物种类。

在这次调查筛选出来的86家企业中,伴生矿的开采企业为26家,伴生放射性矿的利用企业总共为60家,其中利用广西本地开采的矿的企业为45家,利用广西以外开采的矿的企业为15家。

研究内容包括:矿物或废渣堆场的γ辐射剂量率、矿物或废渣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监测分析。

通过对这86家企业矿物或废渣堆场γ辐射剂量率的调查,从表1可见,γ辐射剂量率最大的是锆矿的5940nGy/h,最小的是稀土的123nGy/h,平均值最大的是铌/钽矿的2465nGy/h,其次是锆矿2398nGy/h,磷矿的也不小1169nGy/h。

通过采集这86家企业的矿物或废渣进行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分析,U-238比活度最大的是磷矿的2475Bq/kg,其次是锆矿1990Bq/kg;Th-232比活度最大是锆矿16535Bq/kg,其次是磷矿2955Bq/kg;Ra-226比活度最大是锆矿8848Bq/kg,其次是磷矿3981Bq/kg;K-40最大是花岗岩1283Bq/kg,其次是铜矿的1072Bq/kg。

可见,铌/钽矿、锆矿、磷矿、钛矿等的γ辐射剂量率普遍较高,可以初步判断这些矿种的伴生放射性水平较高,且经过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分析,也可以看出,γ辐射剂量率较大的,其伴生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也较大。且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矿种不同,一般都有废渣堆场的γ辐射剂量率较大,而原料或产品的γ辐射剂量率相对较小。

表1 按矿物统计矿物或废渣堆场的γ辐射剂量率

5.小结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知道广西区域内开发利用的伴生放射性矿类型及分布地区有以下特点:

1、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宁、桂林、百色、河池、梧州及贺州等矿产较丰富的地区,以及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地区。虽然钦州、防城港的矿产资源不是太丰富,但这两地方均有港口,比较是合适资源进口加工利用。

2、利用外来矿源的15家企业所涉及的矿物种类为煤、锆/钛,均为广西所缺乏,广西部分火电厂使用的煤是外地进口的,而广西又处于沿海省区,故使用外来锆/钛矿原料的12家企业均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原料均为国外进口的。

3、在开发使用本地矿产的企业基本都分布在矿区或距区较近的地方。锰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崇左、桂林等地,而加工利用企业也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地方;铝矿资源主要就分布在百色、南宁地区,而加工利用企业就分布在此;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来宾、南宁地区,而该地生产出来的煤就主要满足分布在来宾市、南宁市的两座火电厂;钒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宁市上林县,而3个钒矿利用企业均分布在该地;磷矿资源分布在梧州、钦州地区,其加工利用企业也分布在该地;钛矿资源分布在梧州,而钛矿的开发利用企业也分布在梧州;稀土、铌/钽、铅/锌、锡等其它矿资源的加工利用企业的分布也一样,距离矿区地比较近。

6.建议

现在矿产开发利用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但环境污染事故也越来越多,为了保障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生态文明广西的建设,以及保障人员、环境的安全,提出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互相合作、统一监管。凡与伴生放射性矿有关的企业生产情况,如实上报并附相关资料,根据具体情况,由省级或省级委托地方对放射性污染进行监督监测。加强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放射性污染企业和地方环保工作人员在放射性监测方面的技术力量,增加在放射性污染治理方面的环保投入。

(2)对伴生矿的开发利用及一切伴有辐射项目的建设,必须坚持“三同时”制度,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必须由放射环境管理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经监测达标、验收合格后才能投产运行。

(3)放射性废渣必须妥善管理,建设防雨水淋洗、防扩散、防渗漏、防辐射等措施的临时贮存库,废渣处理或处置前须经过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其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放射性废渣处理方案须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4)伴生放射性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废水及废渣虽不像放射源那样存在突发性的或致命的危害,但如果听之任之,长期下去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难以治理。与其等污染后花大成本治理,不如在还没有严重污染前加强管理,遏制问题恶化。这不仅要求伴生矿开发利用企业严格要求自己,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也有待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明确管理要求,加大执力度。

[1] 师震清,越亚民,赵永明,等.全国部分省市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射性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0.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冶炼业、制造业以及开采业和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伴生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矿物资源中所含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大量积聚扩散,天然辐射水平不断升高,造成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要想避免放射性污染的进一步扩散,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就必须加强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不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伴生矿的基本定义和内涵。所谓的伴生矿就是指某种含有其他矿产的矿藏,一般的矿藏都是含有伴生矿的,但是伴生矿的含量基本不太高,只有在伴生矿的价值较高的时候才会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随着近年来,我国生产制造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相关行业对伴生矿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开发活动频繁。而伴生矿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必然会造成其中天然放射性元素含量的急剧增加,进而造成放射性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而伴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开采人员破土开采也破坏了地表原有的植被生长构造,造成了次生污染,常见的次生污染有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不仅可能导致儿童的智力残缺,而且还会增加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另外,在伴生矿的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水中还伴有大量漂浮物。而废水的放射性水平要远远高于开采当地的一般水体,其污染程度严重超标。与此同时,在对伴生矿进行开采加工时,大量氡富集于矿井和车间内,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容易使其患上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伴生矿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废渣排放量超出了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严重破坏了地区生态环境。此外,在伴生矿资源的加工制造中,有一些放射性物质会出现浓缩,进入最终产品中,也给流入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因此,加强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减少放射性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从那时开始重视其相关管理工作,并针对伴生矿废渣与尾矿处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目标,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在1983年到1990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在这次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问题,虽然我国对伴生矿开发利用中辐射环境影响的关注持续近40年,但是依然存在管理无序等现实的问题。正是管理机制的缺失才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发生。首先,监管职责不正确,虽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伴生矿的开发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制度的制定,但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污染的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配套监督措施,导致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违背了我国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的初衷。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伴生矿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短期来看,其影响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分析其长远发展情况,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势必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监管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责任制,规定责任到人,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质量。但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伴生矿企业在实际监督中缺乏明确目标,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认证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未制定出统一的伴生矿质量管理标准,我国在质量监管上无据可依,各地政府在处理相关监管工作时只能依据往常经验,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制定相关质量认证标准势在必行。另外,我国当前尚未确立统一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标准,伴生矿废水、废渣、废气等的处理存在监管漏洞,在我国的规定制度中并没有关于含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尾矿和废矿石等的相关规定,现行有效地放射性污染控制值不利于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只会控制废水的排放和不易操作的个人剂量。

3 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机制的有效制定

虽然国际上对辐射安全的认识和管理的政策不同,但基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共同目标,各国在伴生矿辐射环境管理上达成了共识,均要求加强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建立统一的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机制。以我国为例,我国大力加强伴生矿辐射环境管理工程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重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监管机制,集中处理伴生矿放射性废物,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资金保证制度,为后续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建立有效地监管机构

目前,伴生矿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监管认识不足、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没有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对伴生矿开发利用企业而言,质量监管与其经济效益联系性不强,因此缺乏监管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现状,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监管机构建设,以建立监管机构为重点,有效地推进伴生矿开发利用的辐射环境管理。由于伴生矿的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不同,所以应对全国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实施统一的监管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技术导则的方式,最终研究出一系列相关实施管理技术,以提高管理质量,从根本上降低放射性元素浓度,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而在管理方法上采用分级的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政府可以对伴生矿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相关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的安全,避免放射性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3.2 开发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处理示范工程和资金保证制度

在建设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处理示范工程处理放射性废物时,可以由政府组织,选定特定的伴生矿企业进行实施,针对典型的放射性废物研究处置策略和思路,综合各方因素选择最适宜的场地开展一系列废物处理工作,加强工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机制,大力开发新技术新手段,加强伴生矿辐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另外,在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时,相关技术人员要秉承“分类处理,统一管理”的工作思路,根据各类废物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的不同,制定个性化应急处理方案。一般地,对于那些放射性水平较低的废物可就近处理,无需另行处置;而对于那些放射性水平较高,污染程度较大的废物则需运送至专门的处置场深层填埋;对于现有的放射性废物,应由监管部门统一集中进行处置。

环境管理理念之一就是“污染者付费”,其费用的承担者主要就是伴生矿企业,这也是构成伴生矿开发利用的必然成本,并以税费或是保证金的形式体现出来,应建立以辐射环境监管部门为主体的多方面部门共同承担的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制定资金保证制度,其中包括资金筹集,管理形式,管理组织等多方面事物,其辐射环境管理资金可采用基金式管理,结合监管机构的管理,由监管机构设立监管委员会,将基金用于辐射环境管理,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管理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预提保证金,废物处置基金和对企业所导致的污染罚金。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在污染方面的程度,企业为了不升高不必要成本,会积极地减少“污染者付费”费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说明了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的必要性,随后又写出了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的现实问题,最后总结了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得知,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对于伴生矿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涉及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所以,做好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是现如今伴生矿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魏方欣.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12(10).

[2]魏方欣.伴生矿开发利用中放射性环境监管机制探讨[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2(11).

篇6

1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评价如此受到重视呢?因为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随着人们不断地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受到的破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审思,如何能够使得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而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是永恒的真理。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特点是它的预测性,它强调的是在做出相关的经济开发活动时,比如有关拟建项目等等时会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进行评价,这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因此,环境评价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环境至关重要。

过去,环境评价的方向主要是从单方面出发,因为这样的评价结果简洁明了。但后来人们发现,从单方面所评价的环境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环境的信息。因此人们的评价方法逐渐向多元素化方向发展。而近年来,环境评价的研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人类社会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地球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多元化方向的综合评价不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地利用了环境的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对环境进行数据分析。这样的分析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环境的质量以及能够对环境做出更真实的评价[1]。

2简述放射性物探方法

放射性物探全称为“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radioact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它主要是以放射性的物理性质,通过专门的测试仪器去测量放射性射线强度和浓度以便于寻找放射性物质的一种物探方法。而放射性物探方法最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是射气测量以及伽马能谱测量。过去,由于其技术主要应用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矿井当中。之后,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人们将此技术逐渐延伸到环境评价领域中。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活度的检测方式通常使用伽马能谱测量法。使用多道伽马能谱仪进行分析,而对于能谱仪的标准必须进行效率以及能量刻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刻度源的形状以及体积都要和待测样品一致相同。

3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3.1放射性污染源

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指在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其所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已经超过了所规定的标准。在城市建筑当中,由于实施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不断,使得城市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虽说放射性污染通常是来源于核武器的试验、核工业的一些放射性废物的排放和各种带辐射源的装置如电视机显像管等。但是污染环境的三大废物主要指的是“废水、废气、噪音”,这三者的废弃物中很多都是含有放射性核素,而这些通常都是在居民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源。因此,就如何解决这些放射性污染,寻找放射性污染源的问题,只有放射性物探方法才能检测并解决所含的放射性核素。

3.2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由于在自然界当中,各种矿产石头以及天然的砂岩土壤等等都是含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而现在的市面上,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人造物质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建材石材材料,等等。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放射性物质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地和水流的安全性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致使环境放射性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生态问题日益恶化,过去的环境评价方法已经无法准确的评估环境标准。放射性物质之所以对环境危害大是由于其会释放γ等射线以及氡气等等同位素,而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通常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进入人们的体内,而由它们本身所发出的高强度射线会灼伤人体皮肤,直接或是间接破坏人们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了巨大的损伤。严重的疾病会使得人们在短期内死亡。少量的累积照射则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等等器官受到毁灭性的损害,发病过程往往会持续几十年[2]。

4放射性物探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环境质量的变化却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笔者将于下文简述放射性物探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1)因为放射性物探方法总的来说分为重、电、震、磁、测井五种方法。由于过去放射性物探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矿井的开采,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物探技术的不断成熟,放射性物探方法逐渐运用到环境监测中。由于放射性物质的运用使得城市尤其是一些处于特殊地理位置或是以煤炭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城市的环境放射性状态更为严重。生活中放射性污染源随处可见,例如空气里存在的燃煤飞灰等等都是潜在的放射性污染源。例如,针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城市,可以采用伽马能谱测量法,即针对地质环境进行填图。首先应运用专业仪器测量出城市中工厂主要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并制图分析空气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物探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环境的质量,还可以监测该城市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使得人们可以具体分析城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建设城市环境。又例如在2011年7月4日当天,在厦门高崎码头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针对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任务圆满地完成。这次监测任务的开展主要是由于日本的核事故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流入海洋,为明确保证其对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并无放射性影响。这是我国应用放射性物探方法于环境评价中的一次典型事例。

(2)对于环境的评价方式之一放射性物探方法,人们在拟建建筑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拟建的建筑内或是其附近进行物探,确保其是否有电磁辐射污染源或者是放射性的污染源,例如一些电视发射设施雷达、卫星通信设施、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铁道移动通信发射基站、排放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等等设施。只有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环境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TU5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住宅室内装修后的质量问题不断发生,特别是室内放射性物质污染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报道。那么室内放射性污染危害到底有多大?哪些物质含有放射性物质呢?

一、放射性的来源。

能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目前已发现约有2600多种,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两大类。天然存在的某些物质具有的能自发地放射出α、β或γ射线的性质称为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是指用核反应的办法所获得的放射性。实验表明,温度、压力、磁场都不能显著地影响射线的发射。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贝可勒尔(Bq),它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同其质量之比,称为比活度。

由于一般人群无法接触到人工放射性,我们身边通常说的放射性主要是指天然放射性。其实天然放射性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放射性是由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分布广泛。地球的地壳中蕴含着丰富的放射性物质,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为地表释入大气中的氡及其子体核素。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一般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二、房屋建造和装饰装修中的放射性污染状况。

房屋建造和装饰装修中必不可少地引入了各种建筑材料,包括水泥制品、砖、瓦、混凝土构件、砌块、墙体保温材料、工业废渣等各种主体材料,花岗岩、陶瓷制品、石膏制品、吊顶材料、粉刷材料等饰面材料等都不同程度存在放射性物质。这些建筑及装饰材料中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和种类及其释放出的氡气等将与建筑物所处环境本底放射性状况共同决定室内放射性的大小。

1、建筑主体材料.国家标准GB6566 - 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中规定,当建筑主体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 、钍-232 、和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应同时满足外照射指数Ir ≤1.0和内照射指数IRa ≤1.0 。

2、装饰装修材料根据放射性水平大小划分为以下三类。

A 类:镭-226 、钍-232 、和钾-40 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Ra≤1.0 和Ir≤1.3 要求的为A 类装饰装修材料,其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B 类:IRa≤1.3 和Ir≤1.9 的为B 类装饰装修材料,不可以用于Ⅰ类民用建筑(住宅、老年公寓、托儿所、医院和学校等)的内饰面,但可以用于Ⅱ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内饰面及其他一切建筑的外饰面。

C 类:Ir≤2.8 为C 类装饰装修材料,只可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及室外其他用途。

3、用于家装的材料中,值得关注放射性超标的主要有.

①建筑陶瓷类产品,陶瓷类产品在家装中使用面积最广、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建筑陶瓷主要有瓷砖、洗面盆和抽水马桶等。瓷砖用途十分普遍,其坯料因原料不同辐射水平有所差异,一般用页岩比用粘土放射性要稍高一些。瓷砖表面涂有一层釉料,其中含有锆铟砂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从一些相关的检测和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瓷砖放射性超标的情况。

②石材类产品,天然石材放射性与产地周边环境天然放射性浓度有关。天然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和天然板石等。其中,大理石的辐射水平较低。花岗岩原生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国家建材局地质勘查中心、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的测验数据表明:花岗石石材的比活度要比大理石和板石高。从石材颜色看,比活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色、肉红色、灰白色、白色和黑色石材。同样对于人造石材,关键也是看原料中放射性物质是否超标。

③含磷石膏类装饰装修材料。磷、钡元素对放射性有沉淀的作用可引起到放射性富集,如果生产原料处环境放射性偏高,会造成装饰装修材料放射性超标。相关资料表明,在一些大量采用此类石膏产品作为装饰的房间内测得的吸收剂量较高。

④普通建筑主体用砖。建筑主体用砖的放射性水平主要由其组成原料决定。粘土砖一般不高,粉煤灰砖及工业废渣砖生产原料为煤渣,煤灰,水泥、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一般放射性浓度较高。

三、放射性主要危害。

建筑材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为镭、钍、钾其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γ放射线,瓷砖放射性核素有可能释放β辐射,镭还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氡。长期在超标环境中生活可导致身体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害,并诱发白血病、肿瘤等慢性放射病。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氡衰变时释放出的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极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细胞受到辐射。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内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目前氡已经被列为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和孕妇的危害更大。

四、室内放射性污染防治及其控制。

1.在新住房装修前先作放射性本底检测。

2.应选择A类装修材料。同时向经销商索要产品放射性检测报告,注意报告是否为原件,报告中商家名称和所购产品名称是否相符。

3.对没有检测报告的产品,可以送有放射性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已经装修完的房间,可请相关机构到现场检测,决定是否采取相关措施。

4.对于氡气浓度超出环境水平的,应经常保持房间通风使氡气稀释。增加室内通风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降氡措施。冬季人们为避风寒、夏季为避暑热安装空调而紧闭门窗使得居室被封闭,造成室内氡逐渐积累浓度上升,所以冬夏季更应注意经常开窗换气。

5.在墙面上涂覆封闭剂将氡密封于墙体,可以达到一定的降氡效果。

6.住平房或一层楼房的家庭,应该堵塞、密封室内地板上的缝隙。

7.使用具有除氡净化功能的净化机、空气清新器或者安装排风扇等措施降低氡的浓度。

篇8

1.评价特殊侧重

政策法规特殊性。为保护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011年以来,国家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众多有关稀土行业的政策法规,如2011年2月28日环保部《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执行;2011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目录中稀土冶炼分离项目为限制投资类;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了最高级别的稀土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1月15日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海关总署再次联合发下发《关于开展稀土专向整治行动联合检查的通知》;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之后2012年8月13日,工信部即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从生产规模、工艺、装备三方面对稀土企业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对企业能耗和环保也提出更严格、更明确要求[1]。在新的政策导向下,行业中的稀土化合物冶炼分离企业面临自身调整产能以适应行业发展,因此“环评制度”乃至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也更应充分论证政策的符合性。

物料理化性质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工业项目,稀土冶炼分离涉及到放射性污染,这主要与稀土特殊的理化性质有关。稀土生产中放射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稀土元素本身有少数几个在自然界丰度较小的放射性同位素。另一方面是稀土矿物中伴生的铀、钍和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稀土元素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放射性强度都很低,故稀土元素本身不作为放射性元素处理。稀土矿物中伴生的铀、钍和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是稀土生产中放射性的主要来源,并在稀土中间产品和稀土合金产品中有所分布[2]。故伴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分析也是其项目环评特点之一。

2.典型案例

本文以“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为典型案例进行实例演示其环境评价特点侧向。

A.项目概况

基本概况。项目名称:新建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建设性质及进度:稀土冶炼,新建,试生产阶段;产品规模:3000吨/年;原辅材料:原料采用的是江西离子型稀土矿的产品氧化物富集物。P507(萃取剂)、磺化煤油(稀释剂)和环烷酸(萃取剂)、磺化煤油(稀释剂)两种萃取系统、HCl酸性介质、液碱皂化剂。

工艺流程。项目采用法国罗地亚稀土公司最先进P507-HCL体系串级萃取工艺,将混合的原料稀土氧化物逐个分离开,从而得到单一的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其工艺流程简述如下:

酸溶工序:用盐酸将稀土氧化物溶解成稀土氯化物溶液然后配制成一定的浓度,然后以离子状态进行萃取;萃取工序:在用P507-磺化煤油-HCl-RCl3体系进行稀土分离时,可将稀土混合物分成轻、中、重三组。控制一定的水相盐酸浓度和有机相浓度,在不同的酸度下P507与稀土元素的络合能力不同,从而按预定的界限分组。首先以钕、钐为界,将钐、铕及其后面的重稀土萃入有机相中,钕及其以前的轻稀土留在萃余液中;然后再以钆、铽为界,先以2摩尔浓度的盐酸反萃获得钐、钆富集物,再用5摩尔浓度的盐酸反萃又获得重稀土富集物,达到分组的目的。另外钇元素用环烷酸-盐酸体系萃取分离。沉淀及热分解反应:分离出来的稀土元素都以离子形式的氯化物水溶液存在,然后加入草酸(或纯碱),与稀土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碳酸)稀土化合物,经沉淀过滤,然后热分解即可得到单一的稀土氧化物,过筛包装即可作产品销售。

B.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新建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采用串级萃取的一次分离工艺对混态的氧化稀土原料进行逐一分离提纯,成品高纯的单一氧化稀土,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为稀土冶炼分离工艺,属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年生产规模3000吨/年;生产工艺采用P507-HCL体系串级萃取工艺,以液碱为皂化剂;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有完善的节能措施,能源消耗须达到《稀土冶炼产品能耗》(XB/T801-93)二级标准;稀土总收率大于92%。故项目符合《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中相关硬性条件。

项目选址于工业园区,不占用农田,符合当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周边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故项目选址合理。

C.伴生放射性污染分析

污染流程及污染环节。本项目工艺过程中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来自原材料伴生的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从运输到生产、成品均含有辐射性。

放射性核素厂区走向图。

放射性核素主要流程图

污染环节分析。对照《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项目涉及到的稀土物质中天然铀和钍含量小于千分之一,满足一般防护条件,且粉态物料的投加均处于全密封状态下,故生产场所基本无粉尘产生及排放,环境辐射监测部门未对生产场所空气未检出放射物质,则项目生产场所不属于稀土生产放射工作场所。故环评仅对水项和固项中放射性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储运工序。据供货合同,原料供应方每月提供给建设单位240t原料稀土精矿(混合态氧化稀土),平均每月生产9批次,故每批次进入生产工序约27t,存储量不断减少。酸溶工序。稀土矿中伴生的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被盐酸溶解转移至酸溶液中,还有少量存在于未溶物中(酸不溶渣)。萃取工序。经溶解后的稀土与萃取剂混合后,大部分稀土元素进入有机相(萃取剂)中,水相(废水)中含非稀土杂质和少量的稀土,放射性物质随水相进入废水中。废水处理工序。萃取和沉淀冲洗废水进入中和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核素基本上进入沉渣。该渣主要成分为氧化稀土,厂家回收再进入工艺过程提纯深加工。

主要污染物:原料矿中:238U、226Ra、232Th、40K;酸不溶渣:238U、226Ra、232Th、40K;废水中:总 、总 ;事故情况:运输途中发生翻车事故,精矿会造成局部污染,若再遇暴雨冲刷,将造成较大范围的土壤辐射或水污染。地面防渗不足,造成较大范围的土壤和水辐射污染。

辐射水平监测分析。环评期间项目已建成,因伴生放射性的特殊性,环保管理部门要求建设单位投入试运行,待工况稳定后请环保局、业主和环评单位三方在场取样监测,待取样结束后工程停止试运行。取样过程操作规范,分别对酸不溶渣、各工序排水以及中和沉淀池进、出水取样,同时企业也取原料矿样,所采样均委托辐射检测监督站对各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如下表。

各工序产物放射性水平情况表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A中规定:放射性物质任何时间段内在进行实践的场所存在的给定核素的总活度或在实践中使用的给定核素的活度浓度不超过本标准或审管部门所规定的豁免水平,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被本标准的要求豁免;同时附录A2.2还规定“如果存在一种以上的放射性核素,仅当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或活度浓度与其相应的豁免活度或豁免活度浓度之比的和小于1时,才可能考虑给予豁免”。经对比,本项目在原料、工艺过程、以及转变成不同形态下的过程中,辐射监测的固态物质比活度(活度浓度)均低于标准规定的豁免水平,且原料中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与豁免比活度之比加和后,结果为0.1726,小于1;同样酸不溶渣比值加和得数为0.1571也小于1;以及处理后的废水中的总放射性水平低于《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全部回用,实行零排放,故本项目伴生核素放射性水平较低,低于豁免水平,业主可向环保部门申请放射性物质豁免。

辐射防护。鉴于项目涉及的放射性水平较低,本评价不对其进行辐射影响预测,着重说明辐射防护进行说明。

污染防治措施。运输安全措施: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杜绝超速超载现象,严禁故障车上路运输,车厢采用封闭式。维修运输道路,保持路况良好和畅通。厂内各生产车间: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劳动保护措施。废水排放沟:加强对废水排放渠的管理,随时检查并保证渠的完整性,防止人为或自然损坏,避免废水溢出渠道或因渠断而废水泛滥,造成地面或水环境污染。废水循环沉淀池:池底和池身须防渗漏且稳定性好;雨天加盖防雨棚,防止中和沉淀池废水外溢,污染环境。酸不溶渣:放射性废渣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及时外运。在外运之前需要暂存,尽量桶装,同时要做好临时贮存间地面防腐、防渗,以防污染土壤环境。

放射卫生防护:粉状物料投加设备保持负压和密封状态;局部机械通风应当与全面机械通风相结合,并保证工作场所的换气次数不得低于3~4次/小时;稀土生产许可证持有者应为工作人员提供适用、足够和符合卫生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具。

辐射环境监测:建议企业配置一台FD3013B型智能 辐射仪,用于工作场所 辐射剂量率的定期监测。原料放射性要严格控制,每批原料要送检;送出渣料每年抽样送检一次。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做好放射性防护工作,合理安排职工工作、休假时间,做好放射性防护和劳动保护工作。

事故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废水处理系统外泄、或防渗面失灵,应及时停产,加设泵类将车间产生废水泵入事故池,待修善后,再排入中和沉淀池做处理。

总之,项目伴生核素活度浓度低于豁免水平,且当落实辐射防护措施后,对外环境及人身的辐射影响较小。

3.结语

篇9

Keywords: Indoor pollution, radioactive pollution, inside radicalization, fitment-material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房、居室装修已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人们在追求居室完美的同时,却带来了室内空气污染,被称为“高楼综合征”、“装饰装修过敏症”等室内装修污染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国家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对北京、南京等地30套居民新装修房进行了监测,没有一家能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国际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人们所患疾病的68%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1]。

室内空气污染种类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同时有许多可以联合作用形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有许多室内空气污染物质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引起普遍重视,如:甲醛,多环芳烃,噪声等,但是人们对感官觉察不到的放射性物质不太重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放射性物质无处不在,人们每天大约有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2]。所以对室内空气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意义。

室内空气放射性污染是指该地段和建筑材料所含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气体---氡(Rn)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并对人体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作用。

室内空气放射性污染现状

1.1在国内放射性污染现状

在我国首届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有关部门公布:目前发展中国家有近200万例超额死亡可能室内空气污染所致,全球约4%的疾病与室内环境相关。国内的监测数据也表明,近年来我国引起的超额死亡数可达11万人,超额门诊数22万人次,超额急诊数430万人次。

有学者对北京及附近区若干职工宿舍楼内已装修的普通居民进行调查,装修仅为低档水平,并选择同楼内未装修的居民作对照,楼内居民家家用燃料均为燃气,调查对象成人占近90%,老少占10%右。调查发现居民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异嗅、眼痒、眼干、嗓干、鼻涕多、打喷嚏、胸闷、恶心等以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为主的症状,这都是甲醛、放射性氡早期危害作用。调查中发现被查人群主要是用人造板家具、地板革、油漆涂料,大理石等使用含甲醛的粘合剂和放射形物质,这些家具和装修材料都是室内甲醛和放射性气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

1.2国外的放射性污染现状

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统计,美国室内从业人员出现SB

症状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2%上升到目前的35%~65%,显示出室内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危害。日本滨国立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竣工周后的房子,其室内污染程度比室外高出近40倍。即使在取换气措施后其污染程度可相差近10倍。

2. 室内空气放射性污染来源

室内空气中的氡(Rn)及其子体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氡气是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是一种无色、无味、唯一的放射性气体。氡主要来源于房基土壤、建筑材料、从户外进入室内空气、供水以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等,但建筑材料是室内氡(Rn)的最主要来源,其具体的如下[3]:

2.1建筑材料

用量最大的砖石、混凝土、泥土以及石材、地砖、陶瓷制品等材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镭,它可衰变出氡气,并进入室内。

2.2房屋地基下的岩石和土壤

经检测发现,靠近地表的土壤中氡的浓度比靠近大气中氡(Rn)的浓度高出10倍以上。土壤中的裂隙及岩石中的断裂构造可使房屋地基下的岩石和土壤中的氡(Rn)向室内扩散。

2.3从室外空气中进入室内的氡(Rn)

在室外空气中,氡被稀释到很低的浓度,几乎对人体不构成威胁,可一旦进入室内,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就会大量积聚。

2.4供水、燃煤及天然气等释放的氡(Rn)

1.供水、燃煤及天然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镭和氡。氡会随着水、天然气的使用进入室内,不过浓度很低。

2.氡气是含在土壤和岩石中的铀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氡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岩石和地下深处。国际癌症机构已确认氡及其子体对人体有致癌性。氡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病因[4]。世界上大概有10%~25%的肺癌和白血病是由氡诱发的。由于无色无味,摸不着又看不到,因此它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不易发觉。

3.氡(Rn)除存在于水泥、矿渣砖、装饰石材及土壤中外,煤也是氡(Rn)的重要来源,我国是一个燃煤大国,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地区。煤中含有一定放射性元素铀,个别产地的煤和一些地质层位中的煤放射性元素铀含量很高,煤燃烧后的煤渣、飞灰相对煤而言体积减小了,但铀被浓缩,其铀含量大大提高了,这些煤渣与飞灰的堆放地也成了永久性的氡源。

3. 污染机理

氡(Rn)222是a辐射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放射性惰性气体。由于Rn化学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在空气中是以原子状态存在,很少与空气中微粒飘尘相结合。但可被活性炭,硅胶,聚乙烯等物质所吸收。 氡子体性质与母体Rn的理化特性全然不同,其子体是一种固体粒子有很强的附着力,能在其他物质表面形成放射性薄层,或与空气中的微粒形成结合态,成为放射性气溶胶。其衰变系主要有8个子代核素,其中4个子体的半衰期都比Rn的半衰期短,通常短寿命子体。另外4个子体的半衰期比Rn的长,称长寿命子体[5]。在整个衰变过程中,既有α辐射,也有β和γ辐射,所以氡的衰变系列是α、β和混γ合辐射。

氡(Rn)可以在房基下的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自由的运动,氡可以通过混凝土地板和墙壁上的裂缝,地沟等途径进入室内,氡也可以从建筑材料中释放出来,建筑材料如水泥,石材沥青等本身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而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氡气。 氡气是含在这些材料中的铀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这些气体主要是通过扩散与对流的方式想空气中迁移。在断裂与构造发育区,即岩石,土壤中含量不高。由于氡有良好的运移通道,细小的氡流可以汇集,导致在这些地带的土壤、对应的空气及其建造在该地带上的建筑物的室内空气中的氡浓度偏高[6]。人们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室内,更应关注室内氡的危害。

4. 影响因素及浓度分布特征

氡(Rn)及子体在环境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与衰变量和析出率有关,也与气象(温度,湿度,气压,通风,大气对流,逆温),地形以及地理位置有关。通常,花岗岩分布区高于沉积岩覆盖源,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山区高于平原,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

5.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一般环境里,室内外空气中也存在着氡(Rn)及其子体,对人体所产生的辐射剂量约占整个天然、辐射剂量的一半[6]。氡和子体总是相联系而存在。有氡的地方必然有氡子体,其给机体造成的危害总是两者相叠加,但是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是氡子体而不是氡。氡被吸入人体,其中一部分衰变成附着在人体的呼吸器官内,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呼吸器官又排到环境中。一旦离开高氡的环境,呼吸系统内氡浓度很快降低。而子体有较强的附着能力,进入机体后,很快沉积在呼吸系统表面,特别是短寿命高品质因子的α辐射体不仅把潜在能量完全转移到器官表面,而且可形成很高的局部剂量当置。估计表明,在氡与子体达到平衡状态时,给予机体的辐射剂量95%以上来自子体而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则是4种短寿命子体[7]。

6. 放射性氡对人体的危害

6.1 氡(Rn)对人体健康的体内辐射与体外辐射危害[5]

6.1. 1. 体内辐射

体内辐射主要来自于放射性在空气中的衰变而形成的一种放射性物质氡及其子体。氡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氡在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会很快衰变成人体能吸收的核素,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

6.1.2. 体外辐射

体外辐射主要是指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一种生物效果,会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特别对儿童,老人,孕妇健康的损害, 使身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并诱发类似白血病的慢性放射病。

6.2 氡(Rn)对人类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5]。

6.2.1.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表现为在高浓度氡的暴露下,机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氡与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特别是氡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危害更大。如:氡气会引发人胸闷恶心,头昏目眩,并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等症状,都是与人体体内脂肪结合引起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结果。

6.2.2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主要表现为肿瘤的发生。室内氡的污染及危害建筑物中石材、地砖、瓷砖中放射性物质氡(Rn),是一种较严重的污染,氡是放射性元素铀、钍等衰变链的一个产物,具有极强的迁移流动性,凡是有空气的空间就有氡及其子体的存在,氡及其子体能附着于空气中的气溶胶粒上,悬浮于空气中,当被吸入人体内时,一些氡的寿命短的固态子体即可沉淀在气管壁或肺叶上,造成氡及其子体衰变时产生的粒子在人体内长期照射,使得身体受害组织或细胞发生电离化,引起细胞染色体的畸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确认,氡是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室内氡超标是引起肺癌、胃癌、白血病的元凶之一,尤其是对儿童和胎儿最敏感,美国环保局已将其列为最危险的致癌因之一[7]。我国在室内氡污染方面研究工作虽起步较晚,但从目前所获得资料足以说明我国室内环境氡的污染也十分严重。影响室内氡浓度因素很多,但对某一特定区域来说,总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住宅基建设应尽量避开氡本底含量高的地区以及尽快制定建材行业标准。

氡气污染在肺癌诱因中仅次于吸烟,排在第二位。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氡气还可能引起白血病,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基因畸形遗传等后果。据测算,如果生活在室内氡浓度为200Bq/m3 环境中,相当于每天吸烟15根。

但在肺癌方面,至今,对于居住区室内氡暴露与肺癌的关系仍处于争论阶段, 美国的Field 认为两者之间具有关联,而加拿大的 Duport坚持两者之间无关联的观点。

7氡致肺癌的机理

氡致肺癌等疾病,主要是其子体在起作用。人类受电离辐射损伤致病,最早被记录 的要算高氡及其子体照射下的矿工患肺癌。由于氡的半衰期较长(3.825d),且其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经测试,在高氡场所工作时,经0.5h左右,人体吸入的氡与呼出的氡达到平衡,体内氡含量不在增加,且离开场所1h后,体内的氡浓度被排除90%。所以,在呼吸道内产生的氡剂量很小,危害相对也比较小些,而氡的子体则不然,氡多产生的2个218Po和214Po,呈固态吸附在空气中的微粒上和烟雾中[4]。当人们吸入后,它会停留或贮存在肺的组织内,通过α衰变时形成内辐射损害肺管,而且很容易被鼻咽和气管组织及肺部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段积累,因其半衰期短(一般分秒量级)全部在原处衰变,是大支气管上皮组织细胞的主要剂量源。当支气管接受了大量的辐射后会受到损害,从而引发癌变的可能[11]。

8.防止污染对策

室内空气污染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何从根本上控制或解决却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现就如何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 从源头抓起

政府部门应采取行政手段,对不具备生产建筑装饰材料的厂家应坚决取缔,对具备生产建筑装饰材料的厂家也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以监督、检测,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经营劣质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商、销售商严厉查处,净化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2. 加强管理

强制执行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标准,选用合格的建筑装饰材料,建立绿色环保产品准入制度,杜绝劣质建筑装饰材料鱼目混珠。

3. 加大宣传力度

卫生、环保、技术监督、新闻等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新闻等媒体进行宣传,以公益广告、卡通片、文艺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传授防治知识;卫生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各小区设宣传栏,不定期举办有关医学知识讲座,指导居民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室内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有足够的新风量。

(2)合理使用建筑装饰材料,在施工时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及通风量,采用低污染的装饰材料。

(3)选用环保涂料封闭地面、墙体的缝隙及墙面用环保涂料涂厚加以遮蔽,减少氡气的放出;尽量减少使用石材、瓷砖等容易产生辐射的材料;所有建筑装饰材料购置前应向商家索取相关检测合格证明。

(4)刚装修后的居室不宜立刻居住,应在开窗通风30天左右再投入使用[14]。

(5)在居住之前请权威部门对装修后的居室进行室内空气检测,合格后方可居住。

(6)在家具的装修中为防止氡气从墙体漏出,应尽量使用防氡环保涂料涂抹墙体。涂料油漆应多做几遍,涂抹要达一定的厚度。

(7)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中的标准,才能建造绿色环保型的建筑物。

(8)慎重选择绿色建筑装饰材料,以低毒或无毒的绿色产品代替高毒物质,住宅地面装饰使用较多的材料为地面砖、装饰石材和木地板。地面砖无论是釉面砖或瓷质砖,本身都没有污染,至于装饰石材应首选用A类石材,我国产的大理石几乎都符合这一标准,对一些花岗岩如杜鹃红应避免使用。.

(9)购买建筑材料时按照环境辐射标准由环保监测部门进行检验,确保室内装饰材料符合环境辐射安全要求,避免用花岗岩做室内建筑材料,建筑选址一般不要建在放射性水平高的区域,从源头杜绝放射性积累。条件许可时,可定期使用空气净化器,负离子发生器降低室内氡浓度。

综上所述,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切实有效地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提高我国居民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卫生部有必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加强对相关产品、材料及室内空气质量的监督、监测,在进行我国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方面,需要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和居民几个方面的配合与协同一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君卓等.室内装修与不良建筑物综合症[J] ,环境与健康,2000,1

2.崔九思.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 (32)

3.宋广生.室内环境污染防治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0

4.仲民.对居室内氡危害的关注,环境科学,1998,10(6)

篇10

1.1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1.1.1甲醛。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原生性毒物,无色,易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和各类家具采用的各种夹板、贴面板、木屑板、强化和合成地板中。一般新装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达到0.40mg/m3,个别则有可能达到1.50mg/m3。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头疼,头晕,咽干,咳嗽等。挥发期甚至长达数十年,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有致畸、致癌作用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

1.1.2苯及苯系物,苯及芳香烃。无色、有芳香气味、易挥发、易燃、燃点低的液体,其主要污染源是驱虫剂,厕所消毒液、除臭剂、油漆、涂料中的稀释剂和粘合剂、汽油、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材料和某些家庭用品中。

苯是有毒的致癌物质,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

1.1.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TVOC有嗅味,表现出毒性、刺激性,组成成分极其复杂,不断被合成出新的种类,是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的综合。主要来源于各种涂料、粘合剂及各种人造材料等。

TVOC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刺激皮肤、黏膜及神经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及神经行为异常。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动物试验表明有潜在的致突变、致畸、致癌性。

1.1.4氨。氨为无色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氨气污染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和室内装饰材料。

氨气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常附着在皮肤黏膜和眼结膜上,使组织蛋白变性,对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改变细胞膜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导致肺水肿等症,甚至可引起心脏骤停、昏迷和休克。

1.1.5氯乙烯,源于干洗衣服的干洗剂中。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者,神志不清,或呈昏睡状甚至昏迷、抽搐更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1.1.6氯是一种具有强刺激性的黄绿色气体,处理水源时常用,其主要污染源是沐浴,洗衣或煮沸水时。有急性和慢性中毒可致肝血管肉瘤。蒸发时会形成三氯甲烷,高浓度下可诱发癌症。

1.1.7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人群吸烟等,吸入后可使人体血液丧失携氧功能,甚至死亡。

1.1.8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是粒径小的所谓飘尘,发生源主要有:(1)人体头皮、皮肤屑、衣物上的污垢和人体活动如室内步行、扫除等;(2)燃料燃烧煤烟;(3)建筑材料和设备石棉纤维、玻璃纤维、螨虫等。(4)厨房油烟、吸烟烟雾烟尘、焦油等。(5)其他空调系统产生的粉尘等。(6)一些不合标准的美发用品、空气清新剂、清洁剂、杀虫剂等。(7)塑料、石棉制品等材料。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使得致癌、致畸、致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1.1.9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内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氡,氡是一种惰性气体,主要来源于房基、混凝土室内地面及其周围土壤、建筑材料、矿渣和装饰石材、供水、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氡是人一生所接触的最主要的辐射来源,人所受天然辐射的年有效剂量的40%来自于氡及其子体。统计资料表明,氡已成为人们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约有50000人因氡及其子体致肺癌而死亡。另外,氡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1.1.10生物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能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建筑物综合症等疾病。

1.1.11物理污染:主要有室外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是听觉污染、室内灯光照明不足或过亮和颜色太多是视觉污染,如白色的使用如果不得当或者面积很大会给人的视觉产生一种盲点。触觉污染会带来直接的人身伤害。

1.1.12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如铅、镍、铬、钴等,来源于天然石料和陶瓷制品常用的油漆、涂料、塑料等。可以通过污染饮食、接触皮肤或形成气溶胶而进入人体。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1.1.13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来源于广播、电器等。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2 室内环境污染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影响范围广,涉及的人群数量大。

2. 2接触时间长。

2.3室内环境特别是刚刚装修完毕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

2.4污染物种类多,可达到上千种,并且这些污染物又可以重新发生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物。

2.5污染物排放周期长。有研究表明甲醛的释放可达十几年之久,而对于放射性污染其发生危害作用的时间可能更长。

2.6危害表现时间不一,有的污染物在短期内就可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而有的则潜伏期很长,比如对于放射性污染,有的潜伏期可达到几十年之久,直到人死亡都没有表现出来。

3、防治方法

3.1污染源的控制

篇11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伟大的造物者用了46亿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花有草,有山有水,蓝天白云,四季分明的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几百年里,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毁灭着。人口极具增长,日益发达的工业化的背后是无限的破坏地球资源。当《2012》等各种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充斥着我们荧屏时,我们才猛然发现: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发达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的生存负担。这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严重的负担,而在环境污染中,化学污染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这其中,大气污染、跟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是跟化学发展密不可分的。

1化学与大气污染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此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由于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影响,空气中的氮和氧相对恒定。这是正常的大气。被污染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多。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

大气污染的影响有很多,按照受害对象可以简单分为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对全球性气候的影响。

1.1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缺少了空气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另外,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1.2对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1.3大气污染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

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酸雨、温室效应等很多问题跟大气的污染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将严重改变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各种生存危机:水供需矛盾加剧;天灾威胁加重;岛国命运堪忧;夏天热浪滚滚;生物链被打乱;传染疾病肆虐。笼罩着我们的大气,一旦污染,势必将关系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2化学与水污染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② 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③ 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3化学与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有:原子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以及医疗、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

从这些污染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与工业都是离不开的。工业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工业生产中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产生强大噪音,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城市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各类工业排放的“三废”有害成分和数量不同,对城市环境影响也不同。废气污染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废水污染以化工、纤维与钢铁工业影响最大;废渣则以高炉为最多,每吨产品排除出渣300-400kg,体积则为铁的3倍。

如今,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渐的影响到了所有的地球人,不论贫富,不分男女。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也在努力的寻找补救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然而,当初我们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我们就不得不暂缓经济的发展来发展环境。除去经济上的因素,我们还必须有严谨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力。这样,数管齐下,我们才能遏制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危害,拉住地球走向奔溃的脚步。

篇12

美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1945年7月16日。

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和聚变武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一、核电站事故简介

核电站泄露事故将直接导致放射性物质以波或者微粒形式发射即核辐射,核污染可通过空气、水等媒介进行扩散,残留时间长且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对人类生命及社会安定造成巨大破坏[1]。目前,由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核电站的数量激增且规模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因核电站事故而导致的核威胁与日俱增[2]。表1是人类近代史上发生的数次著名的核电站事故。

二、国家食品安全面临的核事故威胁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上透露,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等若干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细致的评估目前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与现状,制定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及应对体系,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及地区安全层面,真正做到“民以食为天,食已安为先”。目前,核能仍然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支持的主导能源,法国超过80%的能源供给均来自核能,而这一比例仍在计划中提升。而日本这样的岛国,要想保持经济发展,满足能源需求,核能更是其必然选择。相比其他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然是最环保、经济、高效的能源。目前,世界已建核电站318座,在建核电站44座,其中美国104座、法国59座、日本55座[4]。

一旦核电站事故发生,不仅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对周遭的土壤、水源及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对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形成巨大威胁。我们发现核电站事故所导致的核辐射污染对于食品安全的破坏集中于对食源的污染,且这一破坏可能会持续作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对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本文将聚焦于此类事故对国家及地区食品安全的危害及作用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防范核辐射事故发生方面做到防范于未然,为相关国家与地区提供最大化降低食品安全在核辐射污染中的损失提供参考。

三、福岛核电站事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事故过程回放。福岛第一核电站作为东京电力公司的第一座核能发电站,是全世界25个发电量最大的发电站之一。2011年3月12日下午3点36分,发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9.0级的特大地震导致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厂房发生爆炸,其正门附近的辐射量是通常的70倍以上,而1号反应堆的中央控制室辐射量已升至通常的1 000倍,首次被官方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5];3月14日,3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此后,2号机组核反应堆的控制压力池损坏引发爆炸,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导致火灾;3月19—22日,福岛核电站1、2、5、6号机组已全部接通外部电源,险情得到控制。但是,放射性物质污染已从大气扩大至海洋。此后,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站机厂房地下发现高强度辐射的积水,浓度是通常核反应堆浓度的约1万倍,严重的污染导致部分修复工作中断[6]。

2011年4月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含高浓度辐射物质积水从水闸附近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为了处理高放射性积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与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举行联合新闻会,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评估等级提高至最严重级别7级。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向大气泄漏的放射物,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估算为37万太贝克(TBq),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估算为63万太贝克,但都已超过核能事件分级表中7级标准的数万太贝克[7]。

2.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途径。由于日本所处的岛国地位,四周海域环绕,导致此次核事故对食品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其特殊性。总体而言,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污染途径(海水、海域季风)与污染对象(食源、饮用水、土壤)两个方面。在污染途径方面,福岛第一核电站毗邻太平洋,鉴于全局安全考虑,日本东电公司先后采用海水降温与向周围海域排放放射性污染物作为在此次核电站事故中的主要救援方式。因此,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于相关海域的影响无法避免,并将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后续污染风险,放射性污染物将对周围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伤害,由于核物质的残留性较高,这些海洋生物将携带放射性物质并有可能将其带入自身的繁殖活动或者高端的食物链中。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东北面,而且核电站临近海边,核辐射物质将可能污染该海域,并随着日本暖流而被带到北海道渔场 [8],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污染,随着海水流动,北美洲西部海岸以及阿拉斯加西部海岸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核污染,但经过太平洋海水的稀释以及随洋流漂流途中的沉淀作用,在北美洲西部海岸可能检测到的辐射污染物会比较小。

同时,由于海域季风与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所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复杂的污染方式扩散,核辐射尘埃将扩散到大气中,且相当一部分上升到了平流层,这些辐射尘埃会随着高空平流层扩散到全球的范围。剩余的一部分也许会在近地面由季候风或气压带影响辐射源以及其周围的区域。海洋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造成,亚洲面临太平洋的面积最大,海陆差异非常明显,因此气压落差大,季风也最为显著,这造成了此次核事故不同于以往核电站事故。日本现在发生严重的核事故,其影响范围主要是日本本州,然后就是朝鲜半岛,进而是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但也不排除辐射尘埃有对俄罗斯内陆的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如果日本的核泄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在冬季,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受到日本核辐射尘埃的机会也将会变得更大[9]。

3.影响内容及应对措施。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日本及相关国家及地区在食品安全上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食物源污染,主要包括土壤与水源污染;(2)食品供应链的停摆;(3)食品贸易的破坏。

首先,此次核事故直接造成了海域、饮用水、土壤的食源污染。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011年3月26日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水口附近的海水中,检测到了浓度相当于法定限度1 250.8倍的放射性碘。检测结果显示,碘-131浓度是法定限度的1 250.8倍,铯-134是法定限度的117.3倍,铯-137是法定限度的79.6倍。核电站附近海水放射物质浓度几天来维持在法定限度100倍上下。放射性碘浓度在3月22日为法定限度的大约126倍,24日为大约145倍,25日放射性碘浓度为本周以来最高水平。在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居民已经全部疏散后期则扩大至30公里。在饮用水的污染方面,日本各地自来水及牛奶和蔬菜等农畜产品受放射性污染的范围自23日继续扩大,政府劝告人们停止食用福岛县生产的一些种类的蔬菜,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开始对人们生活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3月23日公布,通过对22日采自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43个的自来水样本进行检测后,发现包括东京都在内12个地区的自来水都含放射性物质。加上福岛县的自来水在单独检测中仍然被测出有放射性物质,日本全国共有13个地区的自来水被确认含放射性物质。东京都已要求家长避免让婴儿再饮用当地的自来水,并决定向有婴儿的家庭分发总计24万瓶瓶装水。发射性物质对于相关区域的土壤也造成了一定污染,福岛县饭馆村土壤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福岛县周边地区蔬菜和牛奶等农畜产品的受污染范围在3月23日也呈扩大态势,相关地区所生产的奶制品与蔬菜被集中处理,以避免其危害民众健康。日本政府首次启动了“食用限制”应急手段,日本首相菅直人还要求靠近福岛县的宫城、山形、长野等六县加强农产品检测,检测范围扩大到葱、韭菜、毛豆等诸多品种。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对食品供应链相关环节,特别是加工与销售环节的核污染检验,同时考虑通过在福岛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等受核泄漏影响较重的地区推迟稻米播种的手段,以最大化提升供应链源头的食材品质,并给专家更多时间评估土壤受核辐射影响后是否适宜农业耕种。但由于此次事故的突发性与污染程度严重,相关区域的食品供应链所遭受的破坏在短期内无法得以根本解决,尤其是供应链上游的食源生产与采购环节,具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日本重要的农产品与海产品来源地,此次的核事故直接造成了食源污染进而导致诸多受灾区域的农产品与海产品因辐射污染而无法进入食品供应链的采集与加工环节;二是灾区交通瘫痪,导致灾民食品短缺,大量救援食品因为辐射污染而无法及时运抵灾区。

最后,此次事故不仅直接造成日本海产品与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中断,也间接造成了周边国家及地区民众对日本食品质量的恐慌,尽管某些忧虑缺乏科学依据,但消费者在短期内仍会拒绝购买日本进口的相关食品。在事故发生后,多国政府均对涉及日本食品进出口做出了限制或禁止举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11年3月22日宣布,将暂停从受核辐射影响的日本福岛等地区进口牛奶、乳制品以及新鲜果蔬,海鲜等其他食品要先通过辐射检测;韩国也于2011年3月22日表示停止从日本进口可能被污染的食品。法国则表示将持续强化对从日本进口食品的检验工作;3月24日,中国质检总局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为确保输华食品农产品安全,质检总局公告要求:第一,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第二,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生产的其他输华食品农产品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检测,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农产品进口;第三,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对日本其他地区生产的输华食品农产品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监测和风险分析,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新加坡也于2011年3月23日宣布,暂停从日本受核辐射影响的福岛、茨城、栃木和群马四县进口奶制品、水果、蔬菜、海产以及肉类;德国政府在23日也采取预防措施,阻止从日本进口的可能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则宣布,产自日本福岛、茨城、群马等四县的奶及奶制品、水果、蔬菜如果没有安全证书,将禁止进口;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管理局在3月24日宣布停止进口上述4县的奶制品、蔬菜、海藻和海产品,并表示“这是考虑到各国的反应后所做的预防性措施”;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根纳季·奥尼先科24日宣布,将禁止进口日本福岛、茨城、栃木和群马4县生产的农作物,“直到情况完全查明”;泰国政府24日建议食品进口商和分销商暂时减少或避免进口来自日本的肉类、奶制品和海产品。

目前,日本已经测到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有铈144、碘131、钴60、锝99m、铯134、铯137、钡140以及镧140等多种放射性污染物,而且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的五处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钚。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生物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这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即半衰期。半衰期越长的放射性元素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10]。因此,在长达几十年至几万年,甚至数千万年里,这些放射性物质只会衰减至以前浓度的一半,因而对土壤、食品、水和空气所造成的污染是长期存在的 [11]。

四、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启示

1.核电站选址的启示。发展核能仍是中国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的战略性决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是更经济、更有效率、更安全的选择。为了保障中国核电站安全,避免核事故对国家安全的破坏,国务院总理于2011年3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12]。根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分析,福岛核电站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质经大气和海洋稀释后,不会对中国公众健康及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1)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2)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3)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4)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徐匡迪鉴于此次日本核电站事故,指出今后中国核电站选址应非常谨慎,须是历史上超过一千年未发生过4级地震以上的地方才可建厂。目前,中国70%左右的能源来源于煤炭,其次是石油、太阳能、水能、风能和核电,由于核电的碳排放量最低,因此中国会在日后大力发展核电。同时,鉴于福岛核电站事故对食品安全造成的破坏,我们认为核电站的选址也应当考虑选址地的食品生产或加工现状,尽量避免在重要的食品生产或加工基地建厂,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水文与大气等自然环境对事故进行全真模拟分析,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核电站事故对当地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在选址确定后,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对核电站事故引发当地食品安全威胁的风险进行系统的监控与分析,做到防范于未然。

2.对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启示。通过此次日本核电站事故,我们意识到关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个先关环节并制定完备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13]。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主要侧重于食源与生产加工环节,评估内容的重点在于来自常规污染源或人为因素的相关化学及微生物的检测,而对于核电站事故此类突发性、非常规污染的关注缺乏;相关应对措施也未能覆盖当地及当地与外界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忽视流通环节;缺少对核电站事故造成的国家及地区食品安全威胁风险的关键因素的分析及评估;同时,未能兼顾食品供应链及食品贸易安全;我们认为,鉴于未来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人口增减及无法回避的粮食安全问题,应整合国家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分析框架,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应对核污染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对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模型,并将核辐射污染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核电站所在及相邻区域,建立区域内的核物质监控数据库,完善防护手段及事故应对机制;建立风险信息与交流、共享平台及时与相邻区域进行沟通、协调;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数理统计,为快速预警提供依据。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活动与举报机制,对核电站内部运营与潜在危险进行监控,并根据抽检结果,确定区域内的风险等级。在风险等级程度超出可接纳的安全范围之时,及时予以相应预警,并针对预警事件迅速通过权威信息窗口,向民众告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保障国家及地区食品安全。

五、结论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及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对日本食品安全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核辐射污染必将对国家食品贸易及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中国必须对核电站事故风险进行全面、仔细的评估与监控并建立有效地应对机制。通过综合考虑区域食源生产与食品加工现状,结合地质条件谨慎选择核电站建设区域;建立完善的食品供应链危机应对机制;形成区域协同、国际合作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核电站事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威胁,进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浩.核辐射接触的种类和预防[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

[2] 胡龙成.形形的核事故[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6,(6):16-17.

[3] 张立华.全国卫生系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J].中国食品,2006,(9):21.

[4] 吴仲国.世界核电站建设涌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1):52-54.

[5] 马瑞.潘多拉盒子再度打开——世界各国应对福岛核事故综述[J].环境保护,2011,(6):16-23.

[6] Arjun makhijani.Post-tsunami situation at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in japan: facts,analysis,and some potential outcomes[J].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2011,(3):1-5.

[7] 白云生,王亚坤.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将对中国核电产业产生六大影响[J].中国核工业,2011,(3):12-15.

[8] 高梅.如何突破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问题[J].高考:文科版,2008,(Z2):125-127.

[9] 蔡建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医学防护[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4):349-353.

[10] 史建君.放射性核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1,(2):397-403.

[11] Golam Kibria.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s and its effects[J].Science,2011,(4):1-3.

[12] 听取应对日本辅导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汇报[EB/OL].新华网,,2011-03-16.

[13] 贺禹,张金隆,鲍玉昆.风险指引性管理方法及在大亚湾核电厂运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核安全,2004,(3):1-6.

Impact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on Food Safety

——Case of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SHE Shuo,XU Xiao-li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