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块链技术内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块链技术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块链技术内涵

篇1

1)区块链技术逐渐从白皮书走向落地;

2)金融业亟需区块链对其底层系统进行重构;

3)领头企业组成联盟打造区块链标准,加速技术推广;

4)区块链技术持续演进,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2016年,区块链技术有望迎来解决方案集中落地。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区块链1.0实现了货币和支付体系的改造;区块链2.0实现泛金融的改造;区块链3.0的愿景将是改变一切,通过建立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COs),实现对去中心化体系的重构和颠覆。

区块链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在区块链发展的前期,应用和基础平台是紧耦合的,区块链的基础协议、设定的虚拟货币(比特币)就是为了实现单一的支付功能。而随着以“以太坊”为首的新一代区块链平台的崛起,应用和基础平台开始解耦合,在以太坊开发的更为完善的区块链基础协议上面,开发者可以开发各式各样的去中心化应用(DAPS),整个区块链的产业链开始逐步衍生出了各个不同的生态层次。产业链的参与者可分为4个层次:应用层、中间层服务、基建与平台、辅助平台;

篇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篇3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篇4

(一)区块链在银行中应用

(1)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英国央行了RScoin,即英镑的数字货币概念。瑞典央行受到国内现金使用下降的压力,考虑发行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原型的方案已经完成第二轮的修订。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货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数字货币包含的方面比较宽广,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研究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数字化人民币,从各国央行方案看属于法定加密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货币,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2)商业银行。区块链支付结算应用。区块链实现支付结算的去中心化: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的两个开户行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支付、结算和清算。这样就可以绕开中转银行、清算行、结算行、SWIFT,降低中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由于区块链的安全、透明等特性,使交易双方能够实时监管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跨境转账的安全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加快结算和清算速度,减少资金闲置时间,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区块链节省跨境支付成本:在区块链时代,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直接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实现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以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的资金风险及便捷性需求。银行票据链金融。与传统票据相比,数字票据出现将实物票据虚拟化,节省了票据的印刷成本。其次屏蔽了电子票据的中心服务器,降低了服务器的维护和成本,也节省了中心系统的开发成本。同时也不会因为服务器宕机和人为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等严重问题。其次数字票据具有不可修改时间戳的特性,使任何交易交换可以被追溯和查询。一旦票据流转和清算发生法律纠纷可以在区块链上按时间进行追溯。同时,区块链中纪录的所有交易参与者的行为数据,易于形成征信体系和评估机制,最大程度降低违约人跑路风险。

在票据生命周期中,一共有三个环节:承兑、流转和托收。在承兑环节,传统票据需要物理凭证或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出票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数据票据可以直接进行票据承兑。承兑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算法,包括承兑人对出票人的授信、出票人票面信息等信息。生成相应的数据块纪录完整的承兑环节的交易信息。在流转环节,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将票据流转交易赋予可编程模式,实现票据流转、贴现、再贴现、回购等一系列业务。例如:数字票据不需要向多家银行询价、直接广播融资寻找对口银行贴现即可,票据回购也可以通过编程在约定的买入返售到期日自动执行。在托收环节中,通过编程的程序会在持票人承兑时相约日期自动向承兑行发出托收申请,承兑人一方完成托收请求,另一方面完成资金清算。第三方将全部信息按一定规则纪录生成数据区块。将托收和资金清算自动化,避免逾期。

(二)区块链在证券中应用

(1)区块链优化网络证券发行流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证券交易所发行系统改变了传统证券发行和交易方式,转而向互联网延伸,使得其开放性和实效性更强。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简化前期准备过程和审批流程。区块链可以搭建一个私人的股权市场,可以把很多的初创公司股票期权系统放在架构中运行,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此时事前审核的可行性将逐渐下降。

(2)区块链证券发行。企业公开发行股票需要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申报阶段和审核阶段。除此之外,上市过程还需要3~4个月。需要经历初步询价、确定价格区间、网下申购、股票正式上线等诸多环节。这种先审核在负责发行和传统的IPO流程发行上市周期过长、时间资本成本巨大,增加上市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现有的IPO流程。实现先审核的高效流程,任何有发行证券需求的个人或者机构可自行设定资产凭证并在区块链上发行和销售。

(3)区块链与传统证券清算结算。证券的清算结算工作需要中央结算机构、银行、证券和交易所四大机构相互协调。欧洲证券交易所探索利用区块链更迭证券结算系统,将来区块链的应用为证券结算系统带来一次跨越式的创新,提高证券发行、交易和结算效率。区块链能够实现实时结算过程,到时候所有交易都将实时清算。能将结算效率提高到分钟级,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和结算风险。

(三)区块链在保险中的应用

篇5

1文献综述

白雪、张兵(2019)研究了电商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的价值,认为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从以往采购主要靠定性分析到现在定量分析的转变。基于大数据数字化技术,针对目前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王祚宇(2021)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客户精准分层、溯源体系建设、运力整合及路线优化等角度提出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的优化措施。陈志斐(2022)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将区块链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解决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的隐私安全保护、信息可溯性等问题。陶春博、王伟(2021)从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协同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并分析了该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境电商赋予了全新的智能内涵,赵庭悦(2021)结合区块链概念和关键特征,探讨了目前电商企业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王孟博等(2021)基于物联网环境下,对我国鲜活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有助于解决行业内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出发,利用其优势并结合电商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积极地研究新型电商供应链模式。

2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技术路径

2.1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产业都受到积极的影响。电商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极大的曝光度,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推送至各类需求端,即运营流量。电商企业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供应链赋能,实现电商平台和电商流量的去中心化,进一步促进电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电商产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销售辐射范围,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占领下沉市场,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针对三线以下城市、县镇及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情况,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给消费端提供一个高性价比、全面、方便、快捷的网络市场购物平台。采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电商平台的发展,就能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实现抢占下沉市场的目标。传统电商供应链以生产为中心,销售商聚焦于如何将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或分销,是典型的推动式供应链,而数字化供应链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服务型制造,聚焦的是消费端的需求,是一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数字化电商打破了传统供应链中间商赚差价的局面,通过数字化技术使生产商可以直接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使两者直接的联系更紧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电子商务产业进行重塑,协助电商产业改造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一个数字化电商平台,有消费需求的顾客可通过平台进行需求筛选,在此过程中,顾客可以“零成本”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货比三家,高性价比购入心仪产品。顾客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远程观看产品的真实质量,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试穿服务。最终,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提高顾客黏性、提高品牌效益、打开市场、占据较好的市场份额及促进流量变现,最终实现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2.2技术创新

2.2.1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在大范围内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提取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电商供应链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到“知你所想,懂你所需”,精准、快捷地抓住每一位客户的迫切需求,降低营销成本,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例如:在社交活动平台上观看某电商直播卖货时,当打开其他社交或电商平台发现这些平台会通过大数据追踪,分析个人的消费需求,从而自动匹配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产品进行产品推送或广告投入,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包括销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2.2.2区块链利用区块链信息共享技术,在电商供应链领域中,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消费者之间的公开信息资源进行重塑,信息从原有的私有信息变成私有+公有的模式,让开放的区块链技术打破原有信息的边界。在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中,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原则,安全放心地在链中进行双方甚至多方交易,简化以往纸质版合约交易流程,从而达成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作用。利用区块链上消费者提供的产品需求信息,将消费者进行分类,便于整个链上的供、产、销商家节约营销成本和时间。对于链上的所有人而言,信息共享,但公布信息者是以匿名的方式,所以成员企业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属于一种“利他”理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或群体上链,区块链就会发挥更大的营销作用及信息资源。2.2.3物联网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通过技术手段随时随地进行人、机、物的联系互通,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应用在电商供应链中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电商供应链可视化的仓库管理,通过物联网手段实时对产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监控,防止产生缺货成本和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电商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能力,更加准确地根据物联网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化安排供应、生产、库存备用等计划,优化不必要的流程,减少成本风险。对于电商供应链上的消费者而言,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追踪商品的物流位置信息及到达时间,有利于电商供应链的发展。2.2.4人工智能在电商供应链中的销售环节,通过人脸识别可以进行支付交易环节,并通过人的微表情判读顾客是否喜欢该产品。在物流仓储和配送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仓库的运行变得更加智能化,不仅提高了仓储利用率,还清楚地了解了仓库状态,掌握了库存数量,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缺货成本的支出。

3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应用场景

3.1网络协同

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整合顾客的采购需求并同步到信息共享平台,销售商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收集的信息向下一环节的生产企业发起精准的产品采购需求量(安全库存量和现有库存量),生产企业通过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功能,计算出该环节生产产品需要的原材料数量,再次通过数据同步在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传生产企业原材料需求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供应商,供应商根据生产企业在平台的需求进行材料准备,待原材料准备好后联系生产企业收货,最后生产企业生产顾客的定制化产品。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了解到销售商产品质量的宣传情况、产品功能的展示及产品的价值说明,这些可以直接反映出销售商的服务水平状况。利用数字化技术也能了解到生产企业的收益情况,便于顾客选择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计算出项目所需的最小成本,即人力、物力、资金“简而优”原则,并自动匹配最佳路径,即“短而便”,用最少的时间、最短和最便捷的路径实现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可根据透明化的数据反映物流的配送质量状况,如配送的时效性、可靠性、透明性及责任的可追溯性等。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还可间接判断该物流企业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及能否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响应。

3.2风险防控

利用数字化技术确定产品针对的需求人群,可以筛选出关联属性扩大人群范围,结合这类人群平时的购物习惯、购物频率、购物经费等情况,制订定制化的销售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反向捕捉客户需求,对原产品进行改进升级,也可利用DIY吸引顾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产品信息说明,提高曝光度,同时也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多媒体等手段扩大销售途径,从而吸引大批适龄用户。基于数字化技术分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制订合理的安全库存量,最终吸引大批流量,并将流量变现销售给更多的用户。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数据共享,确保电商供应链各环节安全库存量的实时变化情况,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障敏捷响应功能,掌握准确的库存动态,灵活应对市场消费波动,及时补货。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控制风险,对仓库和途中的商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可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监测风险与协调应对的能力,促使电商供应链系统稳健发展。

3.3可持续性

碳排放、碳中和始终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电商交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绿色健康发展。数字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地规划了电商供应链各节点的资源浪费、资金浪费等情况。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大范围捕捉可靠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挖掘对制造商、生产商有益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将有效信息自动整合形成一套最佳方案(即利益最大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资源浪费,简化流程合理配置,调动电商供应链协同、科学系统地发展,从而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产品交易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目标人群,引导顾客选择更心仪、更实惠、更适合的产品。在一定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减少了不必要的逆向物流,降低了交易环境的物流成本,转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而推动了电商交易环节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

4面临的挑战

4.1建设投入成本

虽然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电商供应链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始终面临着一个实际性的问题,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技术的创新初期投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

4.2行业差异显著

不同产业的特征差异显著。例如,对于生鲜产业来讲,生鲜产品对存储条件的要求高、保质期较短、产品更新速度快、商品容易变质和损耗,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关仓储及配送条件进行提升;对于服装产业而言,虽然衣服不会变质也不会对存储条件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仍需利用数字化(大数据)技术及时捕捉顾客的需求变化,紧跟时尚潮流。

4.3尚未大范围推广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普通的个体或群体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数据信息,数据质量的提高也并不明显,只有少数行业领先者掌握这项高端技术并从中受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白雪,张兵.大数据技术在中小电商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9(4):6-7.

[2]王祚宇.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生鲜食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1):98-101.

[3]陈志斐.区块链助力生鲜电商供应链协同发展[J].物流科技,2022(1):147-150.

[4]陶春博,王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158-161.

[5]赵庭悦.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1(11):116-118.

[6]王孟博,尹玉婷,莫惠茵.物联网环境下国内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2):43-47.

篇6

一、FinTech的内涵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缩写,指的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型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FinTech与银行提供的服务和金融产品互为补充,不是颠覆的关系。

FinTech具体内涵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从两个维度上讲,首先是数据维度,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规模要够大、维度要够广,且要合法;其次是技术维度,在数据基础之上,叠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

第二,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FinTech可以快速、大规模获取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标签,更精准地找到特定的目标用户,提升转化率;可以利用大数据风控体系,减少人工审核。风险决定融资价格,风险控制得越好,资金成本也就越低。

第三,FinTech不应该跟传统金融机构抢生意,而应更多去做传统金融不能做或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

第四,服务金融机构。FinTech对传统金融机构不是挑战,而是服务与支持。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模式需要验证,另一方面,在用户体验要求上,传统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二、全球Fintech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FinTech的融资规模

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有着天时地利的因素。由于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则适时破土而出,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也都参与其中。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规模在迅速扩大,2013年为 40.5 亿美元;2014年为122.1亿美元,较上年翻了3倍,其中11%的资金为A轮投资;2015 年预计超过 200 亿美元,增速达到 66%。截至2016年3月,共有1 400余家金融科技拿到总计超过350亿美元的融资。

(二)Fintech的公司性质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有 5 家为上市公司,其中 4 家是美国的公司,细分行业包括借贷、支付和征信,最后一家为新西兰的财务软件服务公司。

(三)Fintech分布的地域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美洲公司有 27 家,欧洲、非洲和中东公司有 11 家,亚洲公司有 9 家,澳洲公司有 3 家。从国家分布来说,美国公司占了半壁江山,有 25家公司上榜,中国排名第二,占有 7 席,英国排名第三,有 5 家公司入围,见图2。

(四)Fintech分布的行业状况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借贷行业占比最高,为 30%,有 15 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财富管理行业,有 9 家公司上榜;保险行业排名第三,有 6 家公司入围;支付行业排名第四,有 5 家公司入围。

三、FinTech带来的金融创新分析

(一)FinTech对金融服务的创新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利用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包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受众数量,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频率,因而扩大了整个金融服务市场的规模。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来自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但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满足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实现的金融需求,服务了过去未被服务的客户,其实只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融科技公司根据大数据征信为贷款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方案和贷款利率,根据个人理财目标和风险属性选择最合适的投资组合,而这些服务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根据互联网用户的特征,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有望诞生。

(二)市场化贷款平台的创新

随着机器的入侵,新一代金融模式通过分享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直接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撮合在一起,这其中最大的入侵者是市场化贷款平台。

市场化贷款平台最初只是个人与中小企业的借贷空间,现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约80%的资金来自银行、对冲基金和养老金等机构,早已超越了P2P所包含的内容。市场化贷款平台掀起了一场贷款范式的革命,贷款平台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化机器,贷款的审核、批准、定价、信用评分、资金支付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换句话说,机器替代了传统银行中的信贷员、审批人以及后台的一系列流程,将贷款审批流程从几周缩短到几分钟的时间。机器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直接将借款人与贷款人配对,并实时监控借款人资信和经营方面的动态变化,解决信用风险难题。市场化贷款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平台的支出平均只占贷款余额的2%,远低于传统银行的5%―7%。2014年美国市场化贷款平台交易额达55亿美元,据普华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该平台规模将达到1 500亿美元。

(三)对支付的创新

经济活动中的每笔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几十年来,信用卡和借记卡一直占据着支付的绝对优势。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体验经济崛起,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移动支付成为众商家争夺的新战场。三星、谷歌、微软和美国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在构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争夺对客户体验的控制,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拉开序幕,2016年成为移动支付年。

美国的Paypal和中国的支付宝等运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解析能力和安全保障技术,通过一系列应用接口程序,绕开传统的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形成独立的支付平台。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共发生45亿笔,总金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和194%。其中,支付宝在移动平台市场份额为70%,腾讯支付平台财付通19%。中国银联于2015年12月18日宣布同苹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推出Apple Pay,顾客只要将苹果手机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 POS 终端,通过指纹认证即可,让顾客获得极致的支付体验。

(四)区块链――破坏性创新

区块链技术是机器重塑金融业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意味着重新开创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清算体系。区块链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在分类账本里完整记录公共交易的机制,并且这些记录是被所有网络共享,一旦交易被确认,就不能修改,每位参与者都可以查询到每笔交易历史。它同现有金融机构清算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一个中心服务器或中心机构就能完成工作。由于区块链信息透明,解决了金融业最令人头疼的信用问题,让交易活动更加通畅、高效。区块链(Blockchain)受到各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格外关注。

区块链的应用存在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巴克莱银行已经为这项技术找出了45种用途,从客户身份信息的储存、跨境支付处理,债券或股票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到那些自作的智能合约如信用衍生合约等,再到如果一家公司出现违约机器会自动支付等。区块链技术将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清算系统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和英国的300多家技术初创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如何让区块链技术为金融服务,许多大银行的前高管也投入其中,如JP摩根的Blythe Mastes,CDS之母,正带领着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再次站在金融创新的前沿。花旗集团正紧锣密鼓在其实验室开发行内模型,创建一种数字化货币Citicoin;高盛也于2015年11月申请将正在测试中的虚拟货币SETLcoin用于证券交易的实时清算。20多家大型银行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制定金融服务的区块链标准,打造一个全行业的新平台。另外,纳斯达克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做试验,希望交易所的业务不被吞噬。

(五)智能化交易方面的创新

金融市场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智慧与速度的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后,交易员操纵金融资产价格等违规频发,对比之下,机器主导的交易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形成气候。未来几年,随着多层级计算机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在图像、语言识别方面产生技术突破,机器交易员必将全面替代人工操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

例如,利用新闻在影响市场走势方面的作用,道琼斯和彭博等金融数据供应商早已开设了专供机器阅读的新闻专栏, 为机器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机器硬件技术方面的突破也让金融数据传输速度日新月异,0.001秒就可以拉开高频交易获利差距,在把握金融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和完成复杂的交易方面拔得头筹。

(六)理财方面的创新

机器在投资理财方面开始步入金融专业人士的神秘地带,自动理财软件的登场取代了理财师和财务顾问的角色,在降低手续费的同时,又借用了理财专家的智慧,解决了投资者的困惑。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等大牌投资公司先后加入到自动理财的浪潮中,一方面希望新技术为公司带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解决财务顾问正在老龄化的问题。目前理财顾问平均年龄51岁,30岁以下的不到5%。从理财师指示机器到机器指示理财师的转变迟早要到来。Future Advisor是一款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理财软件,由两位前微软工程师开发。软件根据现代组合投资理论建模,在市场机会的把控、股票的选择等方面模拟优秀金融理财师的思维,利用算法调整投资者年龄和风险偏好。智能理财软件Robo-adviser通过年龄、工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一系列参数,自动设计投资组合,由于大部分自动理财资金以跟踪一些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基金为主,目前已被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黑岩集团收购。

参考文献:

[1] 李扬.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当代财经,2016,(2).

[2] 廖雯.基于经济增长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在线,2016,(5).

篇7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956年8月,人工智能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直至近十年来,计算机和芯片行业的发展,存储条件、处理器性能的更新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面向2030年的关于推进推动我国新型下一代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加快推进建立一个创新型工业国家和大力推进建设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国[1]。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审计作为国家和社会监管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才能更好地监管和促进各部门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从重复性较强的数据计算处理、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从事其他重要工作[2]。此外,智能审计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审计的流程和模式自主学习,也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3]。我国传统审计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束阶段。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后,这三个阶段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审计计划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多渠道,以内外部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重要性水平等因素,同时根据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匹配最合适该项目的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在审计实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可以用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除了通过直接链接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OCR技术等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易分析审计证据。同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持续监测、实时数据记录和区块链技术,可以自动定时地生成审计日志,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设置或自动抓取审计文书模板的方式,自动生成审计通知书、函证书等。在审计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审计过程和以前的审计结论自动生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方案。

(二)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实际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智能化的审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德勤在2017年推出的智能财务机器人“小勤人”,随后又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智能审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在输入审计数据和需求之后,由平台自动分析审计风险并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对德勤公开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在风险评估和选择应对措施方面遵循的还是如图1所示的基本逻辑。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则基本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德勤消息,其有效地减少了审查法律合同文件,发票,财务报表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的时间达50%以上。而毕马威开发的“人工智能信贷审阅工具”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贷文本的批量秒读,和自动化快速分类。其次,识别信贷文本与相关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自动化摘要处理。再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资料中包含的各类风险信号,提取对应的关键风险信息。随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度挖掘风险点,进行多维度风险信息分析。最后,可视化展示内外部整合数据的风险信息,提供更直观、更具洞察力的辅助决策。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运用,可以根据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划分归纳,自动对所涉及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采集、初步处理、分析及实时监测,自动产生各种预测和应急预警的信息,为被审计的项目提供了线索及相关资料。这些措施有利于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重点与审计范围,科学地安排年度审计工作,将有限量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至公司经营业务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领域,实现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二、人工智能审计带来的新型风险

大数据审计是指面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联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大数据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更多源复杂,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科学高级。而人工智能审计则是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过程智能化和标准化,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审计的基础,而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审计的未来提升的必然方向。而在这种发展衍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会面临以下三种新型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审计的所有构建都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所以数据安全风险既包括数据源获取是否准确与全面的风险,也包括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目前各地管理标准不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和各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性考虑对大部分数据保密等情况,造成了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结构复杂,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如果数据源出现错漏,将影响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而在进行数据储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一旦用户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遭到黑客的袭击,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例如,成本和原材料等信息如果被外泄,该企业会在供应链的定价战略等诸多方面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人机沟通障碍风险

在审计中的人机沟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软件之间能够做到尽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然而目前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基于SQL的数据查询和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两个层面。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无法避免的不足之处。在SQL的数据查询方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征编写较为复杂SQL语句,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电脑和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以二维表格展示,当所得到的结果数据量较多时,无法直观的展示筛查结果。而在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中,大多软件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难用到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而当今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和结构也更加复杂,很显然电子表格软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对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审计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于审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职业道德操守进行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其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综合应用并针对具体审计业务做出的一种有根据性地决定的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下,人工智能的运行还是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判断和设定的程序语言,再通过高速的运算,最终做出类人的行为,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事物探索定义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被审计单位或人员不配合、刻意隐瞒作假、行为言语有异常引起审计人员警惕的情况时,人工智能则完全无法对审计人员起到替代作用。在不能够保证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对审计机构保持绝对信任和完全的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审计人员,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人工智能审计新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靶向数据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和“区块链+审计”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加密及安全技术的发展。比如,基于数据仓储单元的信息安全技术、查询方凭借设定的访问授权才能对所指定的数据记录或者是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查询。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搜索收集及分析,查询方的组织属性、访问类别等信息将以“安全标签”的形式嵌入至其中的原始数据,形成唯一的新型数据单元结构。将大量的数据仓储单元安全技术综合运用于监督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直接通过对访问授权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安全,使得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应用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全新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减轻了存储审计数据的管理压力,降低了审计数据存储的安全风险。同时,区块链也充分利用了时间戳技术来有效保障本地客户端与远程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更新顺序完全相符。时间戳技术能够直接作为对区块数据“存在性”和“真实性”的事实证明,确保了应用该技术的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信息准确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审计抵御技术风险和辨别真伪能力。

(二)靶向人机沟通障碍风险: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析技术难度高和分析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数据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易于理解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清晰有效地直接表达出数据中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可视化就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下的规律。基于SQL的查询方法、基于电子表格的查询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在对交通运输、地理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审计时,其业务数据包括融合了几何、像素信息的图形和影像数据。此时,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就体现在:第一,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操作只需系统页面的简单点击就可完成。第二,具有丰富的图像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要求和重点。第三,具有强大的图形分析技术,可以交互地构建和调节曲线、表面、节点等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替代一部分编程工作,提取异常的数据。

(三)靶向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风险:机器学习与审计经验结合

机器学习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分析模型的建立进入自动化的程序。机器学习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预测是否可靠,依赖于其所输入的历史资料质量。所以,人的偏好可能影响到为了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选择的数据集、为过程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对输出进行诠释。而为了使得审计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及时地搜集到所有审计的数据,还要反复进行数据处理,推导得到可以广泛应用的公式。在数据库的选择与筛选中,任何一个数据如果出现错误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分析结论准确性的下降,但人工智能在其现有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之下,无法通过自主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其中这一缺陷。换句话说,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甚至消除了劣质数据的形成和产生,再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分析来积累优质审计人员和专家的经验,以此来应对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9+3.

[2]陈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六大任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34-35.

[3]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6.

[4]宋夏云,周琬宇.大数据视角下智能审计取证模式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71-74.

[5]许汉友,汪璐璐.智能审计本质之问[J].商业会计,2020(23):4-8.

篇8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涵及关系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向信息需要者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深度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决策、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活动,并为这些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共通点一是同属于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有机的会计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制约和补充。二是目标相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两者共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一是遵循准则不同。财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务法律法规等强制要求定期出具财务报表、进行税金申报等。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方法、标准、周期,根据管理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定指标,一切以提高企业效率为准绳。二是服务对象、报告目的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对外报送各类报表、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等,服务单位外部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主要起到“反映”的作用,通常被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主要分析、研究经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具体事项,提出、优化解决方案,为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起到“控制”的作用,通常被称为“内部会计”。三是工作核心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核心为业务反映,合法合规地反映企业在过去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在供应、生产、销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采购、使用、消耗、分布等情况,保证企业定期财务报告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财务会计反映的业务主要发生在过去,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会计的工作核心为过程管理,对经营管理活动在事前进行预测、在事中进行跟进和控制、在事后进行回顾和分析,做到总结过去,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控制现在和指导未来;管理会计报表不受时间的约束和限制,可以编制未来的报表,也可以编制业务进行中的报表,还可以编制各期对比分析报表,时间维度、报表内容可以完全根据管理过程的需要而编制。四是工作内容、报告格式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是企业全部的会计要素,是完整反映、监督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所编制的报告信息需要按照统一格式。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可以是企业整体,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一部分,所提供的内部报告没有统一格式,甚至报告的种类也没有统一规定。

二、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相关概念(1)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这些技术的共同发展。(2)大数据。大数据是指一种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穿透、分析等加工处理,最终实现数据增值的成果。(3)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本质是数据、信息、资源的集中和共享。(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的实质是算法和数据,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结合发展的更高阶段。2.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财务转型源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成本压力上升、利润压缩的环境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选择提高决策水平、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收集分析财务信息、提供财务判断,以支持企业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技术为转型提供了可行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具备了完成基础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并且完成的准确性、时效性大幅度提高,释放出了大量的财务基础操作人员、复核人员,使得财务人员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中成为可能。如,参与企业战略制定、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等工作,并为这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数字经济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提供、加工、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见,数字经济时代,当企业同时存在转型需求,又具备转型条件时,转型成为必然。但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意味着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之所以目前企业都在提倡财务转型,是因为过去我国企业没有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目前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有一部分财务人员转而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不再重要,因为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石。同时,管理会计的发展又能倒逼财务会计提供更多、更规范、更有价值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促进财务会计更好发展。因此,只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服务,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Y公司简介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发展现状Y公司是A股上市的快消品行业公司,行业的市场增长率25%。Y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65%、市场增长率40%。Y公司作为A股上市公司,在完善财务会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但目前财务会计体系与管理会计体系独立运行。管理会计体系建立背景:在Y公司年度经营汇报会上,对于广告费的投放金额,市场部汇报的是800万元,财务部汇报的是1000万元。对此,市场部的观点是企业本年度签订了800万元的合同。财务部的观点是虽然当年公司签了800万元的广告合同,约定自当年6月份开始在电视上播放8个月,当年共播放7个月,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入账,广告费当年的入账金额应当为700万元。但是,按照同样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上一年度签订的广告合同在本年度播放,应当计入本年度的费用是300万元,合计1000万元,并且在财务报表中只能按照1000万元报出。为解决该类问题,财务部门牵头梳理各管理层级、各部门的需求,协同信息管理部门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体系:维护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立管理会计取数逻辑,自动生成管理报表,提供给内部管理者;维护财务会计基础信息,建立财务口径取数逻辑,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提供给外部利益相关者。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1)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独自运行,而不是协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提升,Y公司建立的管理会计体系独立于财务会计体系运行,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管理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因此目前不能解决它们之间数据不一致的本质问题,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2)将无财务会计经验的人员配备到管理会计岗位。目前,Y公司将个别无任何财务会计经验的人员配备到管理会计岗位,管理会计只能出具管理角度的数据,对于与该管理角度数据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没有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导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完全是两组数据,极端情况下出现满足管理需求的数据未在财务会计角度进行及时披露。如上述管理广告费的管理会计人员,其专业是品牌设计,无任何财务经验,在年度预测时,提报的广告费用是800万元,但财务会计最后决算出的广告费用是1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年度决算利润比预测利润少了200万元,该差异直接导致Y公司应当披露预测数据但没有披露,造成Y公司信息披露不合规。(3)出现重管理会计、轻财务会计的倾向。Y公司为推进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配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至管理会计,甚至抽调了一部分理论基础扎实、执行能力强的财务会计人员至管理会计项目组,以致出现财务会计人员紧张的情况。实际上,Y公司作为A股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承担定期披露的义务,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至关重要,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顾此失彼。(4)存在基础数据重复维护现象。自从Y公司建立管理会计以来,经常听到财务人员抱怨“天天在维护基础数据”,财务会计系统维护一次,管理会计系统维护一次,两套基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如在维护广告费用的基础信息时,项目名称、合同金额、供应商名称等接近90%的信息是相同的,财务会计系统仅需要增加维护受益期间。在这种情况下,相同数据维护两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5)存在取数逻辑重复设置问题。信息管理部在设置取数逻辑时发现,管理会计的某一段取数逻辑,在设置财务会计系统的取数逻辑时已经设置过,存在取数逻辑重复设置。取数逻辑的重复设置,一是造成不必要的取数环节增加,降低取数效率;二是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四、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对策

1.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模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好的关系是协同发展。财务会计要做到的是保证数据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政策法规;管理会计要做到的是既要能听得懂业务在说什么、理解到业务需要什么,又需要深入领悟财务会计的核算原理,只有同时做到,才能有效地提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的方案。如在系统中设置由权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的换算算法,确保两者数据本质上的一致性等。以广告费用为例,假设广告费用的年度预算是800万元,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前年度签订合同受益期在今年的金额是300万元。财务人员应当非常清楚今年签订的合同受益期在今年的金额不应超过500万元,同时要辅导市场部理解:预算800万元,不是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是800万元;当合同的受益期部分在以后年度时,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可能高于或等于800万元;当合同的受益期全部在当年时,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不高于500万元。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经济技术生成包括已签合同金额、费用已入账金额、尚可签订合同金额、费用尚可入账金额等信息的报表,及时动态地反馈至市场部、管理者,以作为市场部签订广告合同、管理者审批广告合同的信息基础。通过该过程,将广告费用的管理会计数据同财务会计数据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有效控制广告费用的预算超支抑或广告费用投入的不足。2.避免重复工作、提高运行效率维护一套全面、真实、完整的基础数据,形成数据库系统,同时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取数逻辑、分析逻辑、穿透逻辑、报表模型等,根据各自的需求自数据库系统读取基础数据,实现一套基础数据同时生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的需求,最大程度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维护,提高数据提取效率。可行的情况下,将财务会计数据设计为管理会计数据的来源,避免取数逻辑的重复设置,以最少的数据维护,满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的提取。3.充分运用数字经济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技术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深入地、全方位地挖掘数据价值,人工智能完成基础的、指令性的财务会计工作,释放更多人力、时间完成财务会计的高难度工作、管理会计工作,以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技术已经深入到各领域,更是颠覆和重塑着财务管理领域,在此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同时数字经济技术又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财务人员必须顺势挑战、创新思维,由管理兼具赋能,由会计核算兼具支持管理和业务决策,必须夯实财务会计基础,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娅.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思考.经济管理文摘,2021(17).

2.董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策略思考.财经界,2021(24).

3.刘小玲.如何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研究.商场现代化,2019(24).

篇9

篇10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的相对滞后,资金流的梗阻逐渐成为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自Timme(2000)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Timme(2000)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协作过程,其参与者包括供应链内的参与企业以及供应链外的金融提供者(如银行);在协作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相应资产,并将其嵌入在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经营中,以实现供应链的目标。Hofmann(2005)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更具代表性和一般性。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包括供应链参与企业及外部服务提供者(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两个以上组织共同创造供应链价值的一种途径,并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参与主体之间的流动来加以实现。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生态圈,通过嵌入成本分析、资本管理和各种融资手段,对供应链内的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归集和利用,从而增加资金的可得性、降低成本,对供应链进行系统优化。根据2016年3月国际商会(ICC)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供应链中营运资本和流动性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降低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和整体风险,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杨绍辉(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有效整合资金流,既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企业提供商贸金融服务,也能够给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王婵(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提供的一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根据交易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融资方案。胡跃飞(2008)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引入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概念,并指出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基于供应链内部交易结构的研究,并围绕核心企业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称为“1+N”模式),进行闭环运作,为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系统性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融资及支付、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依托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原理和动产质押、物流监管等手段,对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综合性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宋华,2015)。随着产融结合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行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支持优势企业强化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帮助我国优势企业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优化全球供应链效率,对支持我国企业打造全球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增强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也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及面临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提供参考。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有助于开展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但是从具体业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解决大部分融资需求,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有助于逐步解决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的占比趋于下降。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逐步摆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商业银行可从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维度是扩大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过去商业银行往往聚焦于少数大客户,使得各家银行陷入同质化竞争,拼利率、拼人脉。而活力较强、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企业往往缺乏合适的抵押品,银行一般不愿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即使提供金融服务,银行也通常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和风险补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纳入服务范围,是商业银行未来实现业务扩张的重要方向之一。另一个维度是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多地从以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转向与产品销售、贸易有关的金融服务(姜洋,2016)。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推动上述两个维度的创新和拓展:第一,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开发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并且通过基于贸易背景、引入核心企业信用等方式进行风险防控。核心企业在构建生态链、选择上下游合作企业时,会选择竞争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因此核心企业本身就以交易和产品作为载体对上下游客户进行筛选,形成了一道准入门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挥了“看门人”的作用。在银企合作中,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封闭运作等手段,可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准入门槛,使商业银行得以挖掘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第二,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与核心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具有强势的谈判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但作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往往比较低。如果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产品将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的企业一起锁定,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生态圈,那么核心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和粘性将大为提升。例如平安银行通过与国内某知名家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锁定了该家电公司的相关业务,再围绕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实现生态圈级的开发,为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出更短的交货周期、更好的商品质量、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有利的收付款周期①等要求,从而给本身就存在资金约束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工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已接近8万亿元,部分企业的货款相互拖欠,无法在实际经营中发挥作用,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核心企业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控制成本、实现更大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如果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损害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信用结构为例,商业银行授信按信用结构划分,一般分为三类:免担保授信、保证担保授信和抵质押担保授信。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不会提供免担保授信。一般的解决方案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较少,缺乏银行可接受的抵押资产,因此抵质押担保授信也很难实现。现实中的常见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寻找第三方提供担保,一般是由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然而,由于担保公司的杠杆率通常较高、风险较大,银行对很多担保公司并不认可,且高额的担保费将进一步抬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保证担保授信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总的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评审方法对中小企业并不适用,以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贵。根据风险溢价理论,高风险必然要对应着较高的风险溢价。如果将中小企业看成独立的、孤立的个体,由于中小企业相对而言管理不规范、可从中小企业获取的信息也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必然要求较高的利率以弥补风险。此外,由单笔授信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高信贷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中小企业身上,造成融资贵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不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产品较好,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下游需求,但由于下游账款回款较慢、无法及时回笼资金以保证研发的持续投入和人员的稳定性,进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很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失败都源于资金链断裂,而非技术问题和市场拓展失败。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实际商业环境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身份和定位是某一条甚至某几条供应链上的细胞,其对资金的需求具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易背景。供应链金融基于这一框架,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立足于整个供应链和真实的交易背景,不再局限于对某家中小企业这一孤立个体的经营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评审,更多地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基于整个产业链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整体的资信评估。

(三)对核心企业的意义:有助于打造产业生态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随着产业协同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个体企业之间转到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小至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均是如此。核心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强化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核心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就要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实现协同效应,以降低“能耗”、提升性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和信息流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融资方式、工具创新的滞后,在供应链的部分关键节点,资金流的分布不均、流动速度不均、成本不均等低效率因素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亟待解决。最基本的供应链金融由核心企业提供,例如对下游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对上游供应商采用预付账款方式。但核心企业自身的流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商业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引入更多的流动性,才能优化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资金流状况。核心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就降低了,核心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就随之降低,核心企业的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随之提升,这就是核心企业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合作的基本动力。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资金流的整体规划中充当全局策划者和顶层设计者,基于大数据分析,获得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分布情况、流动速度、积淀情况等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将“源头活水”引到最“干旱”的地方。而核心企业本身既可以通过自有资金直接成为“源头活水”的提供者,也可以依托自身信用成为资金的间接提供者。核心企业由于信用评级较高,能够比较便利地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融资,并转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益:一是核心企业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了业务空间,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二是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打造稳健、牢固的产业生态圈。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规则。一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带来了行业无序发展的乱象。以“供应商回购”的模式(杨斌等,2016)为例,“供应商回购”在财务上应该如何处理,有关规章和财务制度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从业务实践来看,既有按照“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应收账款保理”进行处理的,也有以“客户以按揭贷款、融资租赁方式购买设备,如未按期还款,公司将以公允价格回购设备以提供代偿”的方式进行处理的,还有按照“负有向金融机构回购剩余按揭贷款的义务”和“有回购合作协议下的相关租赁物的义务”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规则有待细化,不利于明晰供应链金融市场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利于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长期有序发展。二是缺乏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机制。供应链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对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欧美不少国家都成立了专业的自律协会,如美国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等。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律机制不健全、运作标准化缺失等问题,亟需成立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协会,推动整个行业加强规范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在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方面尚未实现统一管理。例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下设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也设有供应链金融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商务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不同的行业组织,其职能、标准、管理机制等均不统一,这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

(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且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仍然是传统的信贷类金融产品,对供应链金融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设立专门部门提供专业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银行不多。同时,由于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很少从信息不对称、公司金融、博弈论等视角来开发、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因而目前产品线仅有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等一些常规产品,创新性明显不足。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能够通过引入上下游的信用和交叉验证,从而降低风险溢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依然高居不下,未能充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也就无法达到降低风险和定价基准的目的。

(三)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业务协同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协同。Ozer等(2014)建立了一个两级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协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上游供应商希望得到下游零售商的需求预测,以便更好地规划生产,而下游零售商为了确保供货充足,经常隐藏其真实的需求预测信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信用状况以及供应商自身对最优供应链的预测能力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企业利润。实证结果则表明,对于非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例如“一锤子买卖”),中国企业相比于美国企业,信任度和信用情况都显著更低;中国的个人客户更愿意信赖美国的合作方而不是中国的合作方,他们认为美国的合作方更值得信赖且信誉度更高,因为美国的合作方更愿意分享其真实的需求预测结果。Ozer等(2014)的研究充分揭示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但在国内业务实践中,大多数核心企业未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封闭管理的全供应链业务协同关系,这就给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议立法机关和相关监管部门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指引。例如,目前在信用证和担保方面已有完善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金融机构内部一般也有明确的操作规程。但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法律权益关系更为复杂(张龙飞和李光曼,2017),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某些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如何处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因而需要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对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加以进一步明确。2.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行业监管、行业协调和行业保护作用,制定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标准性文件,明确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行业自律准则,形成行业统一惯例。成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配合监管部门整顿供应链金融市场乱象,强化商业银行和企业自律,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推动从业机构更好地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篇11

很可惜,美国真的找错了对象,无论从文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技术发展和中国国情来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得不偿失的不理智决策。

从文化和全球化趋势来看,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艰辛万苦,起伏不平,从未间断,其内核是什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体靠谁呢?当然是人,只要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就不会消失。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沉淀和研究不同于西方文明,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发展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四大文明”,如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华文明等。但是,各个文明发展和偏重,有着全球化分工,比如,以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它研究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古印度文明研究是人与神的关系,唯独中华文明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主要原因。

如今,中国孩子们仍然读着几千年的书,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等等,这是西方人搞不明白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蕴。美国贸易战选择对手,却是“玩太极”的中国,我们以熟透人性的中华文明为依托,最不惧怕“简单、粗暴”的美国大棒,正如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样,以变应万变,化以无形。

问题在于,在全球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美国的“焦虑症”己经爆发,并且越来越不可收拾,贸易战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多层次扩散,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但从美国角度来看,贸易战是美国长期制定的“抑制中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从东海、南海、台海及贸易战,一路发展延伸,美国可谓战略执行高手,清晰不含糊,我国应该万分重视美国的“出牌”,运用举国及团结其他国家的力量,必须打赢这场全球化发展的捍卫战。

从科技发展和国情来看,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的确如此。无论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铁器青铜时代,然后发展到18世纪的蒸汽时代,再到19世纪的电气时代,直至20世纪未的信息和互联网时代,科技是决定性发展的动力。

由于目前互联网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普遍广泛应用,人类交往和信息交换越来越便捷,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当前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加快推动了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

这种全球化发展势头,势不可当。21世纪将是人类智慧大爆发的新时代,也是科技改变生态的智能化全新社会,如今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工程等创新技术不断地涌现,数字产业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为各个国家战略布局的优先方向。

当然,中国不甘落后,利用基本国情,有一些领域先拔头筹。比如移动互联、共享经济、移动支付、高铁等产业,涌现了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华为、中兴通讯、格力、联想、海尔、中车等众多著名品牌,特别是量子通讯、5G、物联网、人工智能、高铁等技术方面,全面蓬勃发展,让美国人感受了“科技威胁”。

但是,我国很多品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更多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眼前利益,并投入了太多的资源配置,比如共享单车、网络平台等。而科技核“芯”基础被忽略了,造成了中国无“芯”可用、有“芯”无力的局面,通过这次“中兴通讯”事件,彻底打醒了中国品牌。

篇12

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我国依然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东荣首先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普”的难题;二是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三是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的难题;四是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随后,李东荣也提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这些挑战分别是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监管适应性,对监管体制方面,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东荣认为应该研究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A设施体系;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李东荣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实践和风险治理,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要有边界。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贫金融,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就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第二,它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就如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焦瑾璞指出,监管体制错配和法律体系滞后,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他建议应当:一是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二是对金融机构采取行为监管;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就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发表了看法。

赵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运用的上三个场景: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金融科技为这些场景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纪律性、更广阔的服务面,相关技术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发现价值,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能够克服人类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赵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致的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赵立新介绍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监管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稳,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她表示,核实用户的真实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是实现线上业务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有效手段。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如何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与缺失有效的线上证据保全机制两个方面。她认为可以从电子签名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和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管理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是必须的,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她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季小杰总结,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CFCA愿意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让金融真正地触达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学中,企业成本有一个划分维度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实体所能服务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高价值的大公司。反之,则相对没有边际的限制,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群体。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通过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三是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陈生强还介绍了京东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及其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东金融基于京东数亿用户的基础以及电商交易场景,2014年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的弱信用人群或较低收入群体;二是在风控方面,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风控。智能风控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几乎就不再产生变动成本;三是流程运营方面,以农村金融的养殖贷为例,帮助养殖户建立了一套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提高了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陈生强认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要形成一个“O+O”的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传统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董w就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积累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发表了演讲。

董w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这个和在过去几年整个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更严格的监管正在发生,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帮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他基于两个主要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可以把钱推到个人和小微企业去;二是金融行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机构就需要通过技术让变动成本的幅度和整个服务的门槛降低来寻求生存空间。

在凡普金科的实践方面,董w介绍,该平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类似理财的撮合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图系统整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得其在风险的管理和精准获客上面获得一些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应用技术使其盈利性可持续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专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才能提供可持续性的低门槛、补充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上的更多创新,促使行业里面各主体(无论是第三方的机构,还是龙头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技术、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

篇13

回望2019,有盛世的气象万千,有时代的日新月异,有生活的千姿百态,也有我们不变的梦想,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我们和充满希望的中国一起阔步前行。在“不忘初心”的豪迈高歌中,我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更加笃定信仰;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里,我们举国同庆、共襄盛典,更加崇尚奋斗;在“大国之治”到“强国之治”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奋发昂扬、努力奔跑,更加憧憬未来;5G商用加速提出,网络提速降费刷屏更快,区块链技术启动“新引擎”,边缘计算、网络切片成为“技术网红”,万物智联的世界让我们天涯咫尺、息息相通。在时代洪流和产业大潮中,我们跟着时代去创新,聚焦创新合作战略花开四季,“一型两化三升级”茁壮生长,党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每一名干部员工都加油干、很给力,我为实干家喝彩,向奋斗者致敬,给追梦人点赞!

追梦人从不惧山高水远,奋斗者总向往崭新高峰。我们一路点亮、绽放、彰显、引领、创享、远航新梦想,在万山中奔跑,在高原上跋涉,在群峰间奋进,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文化兴企,始终坚持高目标牵引、高标准定位、高效率执行、高质量发展、争当优秀排头兵,始终坚持遵循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永远做正确的事,始终坚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能力、耐得住孤独寂寞,始终坚持永续创新、用创新改变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念生生不息、从未改变。实践证明,我们的梦想可以更伟大,我们的事业可以更辉煌!

时间的航船,载着我们驶入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又一次从零开始,踏上了具有更多丰富内涵的崭新起点。勇于自我革命、观念重构重生、能力升级升维,是我们又一次整装待发、阔步前行的内生动力,价值重构和深度变革将是这个时代的核心。数字经济正迅速改变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深刻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切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的强者是勇于自我革命和敢于自我斗争的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革命,我们要勇敢坚定、迅速果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对自身传统落后的观念、思维、方法、习惯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自我否定,在彻底的自我斗争中极速重构重生观念、极致升级升维能力,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改变,生发在我们的内心,开始于我们的当下,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起步即冲刺,结束即开始。“提价值、谋发展、重基础、有激情”的战鼓已经擂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再次吹响,我们要以争当优秀排头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拓新疆域、创造新价值、拥抱新梦想。

新的一年,我们要与未来对接开拓新疆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5G时代超越想象、蓄势腾飞,产业互联网创新催生无限新蓝海,消费互联网升级打开广阔新空间,信息安全拓展广阔增长新需求,平台聚合、线上线下、生态共创、无边界、跨边界的客户价值创造澎湃新动能。未来竞争是产业链、价值网、平台化之间的竞争,我们要立足双边市场,构筑数字化能力,实现生态化聚合,打造平台型企业,在5G时代广阔的数字化、智能化蓝海中开拓新疆域。数字化创新转型不是一出“独角戏”,单打独斗很难成功,生态竞合将是产业发展的主流。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谋发展,必须跳出×联通发展×联通,坚持走“创新驱动、统筹协调、高效绿色、生态合作、共建共享”的发展之路,以数字化创新、价值网思维,实现内外资源融通创新,以智能中台为核心、以社区和场景为依托,以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为抓手推动公众市场转型,聚焦非传统链接、平台型、应用集成型创新领域,快速提升自主研发、自主集成、自主运营、自主维护能力,把标杆做成标准,在高原崛起高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产业链、产业生态圈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