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商业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振兴商业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振兴商业模式

篇1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篇2

1乡村文创产品概述

文创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好的文创产品需要具备三个特点:审美、功能、内涵,缺一不可。乡村文创产品,就是以乡村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作为创业产品的设计内容而推出的具有乡村地域特点的文创产品。乡村文创产品的开发,是特色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最直观的体现,具有突出特色、宣传教育及文化传播等多元化的功能。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创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各个特色乡村的建设都将开发和推广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2.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主要内容,也是消费者购买的最直观的感受。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要始终将审美价值作为主要的思路。首先,乡村文化产品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审美观的个人特色比较明显,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既要考虑大众审美,也应该考虑个体独特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够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其次,要考虑审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于美学的整体感受也不同。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符合当下的时代审美观。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也要充分结合乡村元素,将乡村元素充分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2.2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我国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而且各个地区的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传统文化的开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将文化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目前来看,许多地区和机构,也都推出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以其收藏的文物内容以及历史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这些文创产品对于传播故宫文化、了解故宫的馆藏文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也应该充分借鉴这种良好的形式,将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其中,通过文创产品来传播乡村文化。

2.3经济价值

文创产品要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经济价值要从外形、材料和用途等方面综合来考虑。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能够产生劳动剩余价值。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对不同工艺的产品设定合理的价格区间,来保证文创产品的自身经济效益。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美学性,可以用在欣赏、装饰等领域;二是产品的实用性。实用的产品才能够体现出经济价值。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与多种实用型产品结合,体现出产品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思路

3.1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

基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来体现出文创产品的独特性。比如,传统乡村文化中,会保留一些文化元素符号,比如图腾符号、祭祀使用的器具符号,或是一些色彩符号。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保留众多的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地域和民族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这些独特的文化内容,加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能够有效地的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营销中,还要加大对本地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音乐、影视剧、文学等文化内容的输出和传播,使观众能够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对乡村文创产品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乡村文创产品的消费和购买。

3.2注重产品的工艺性和环保性

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要注重工艺性和环保性。对于产品的工艺造型,要尽可能地精致。另外,除了对传统手工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工艺的自动化制造研究和开发。传统的手工制造自然在工艺上比较高端,但是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并不高,同时也不能够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而通过部分工艺的自动化生产,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时,还要加强工艺和材料上的节能环保。创新性地使用农村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比如一些陶瓷制品和竹编制品,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大部分的文创产品都是日常家居使用,其环保性自然也是消费者所看重的。环保性不仅体现在工艺和材料上,还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比如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以环保为主题来进行产品设计,传播环保理念。

3.3兼顾文创产品的实用性

篇3

个性化的展台,媲美车展布局的灯光设计,最新款下线的产品,位于比德文总部的展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作为比德文旗下全新电动汽车品牌,雷丁新能源汽车第一代产品已经成功下线并推向市场。

随着汽车使用量的快速膨胀,能源消耗持续上升,这在极大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使得能源供给、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涌现。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出行的方式,在慢与快、静与动之间,更多时候人们的选择是遵循其最原始的对于速度和舒适的要求。如说电动自行车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速度的需求,那么电动汽车能否开创一个新的商业出行时代呢?

速度的力量。电动汽车并非是一个新鲜事物,准确地说电动车诞生得甚至比内燃车还要早得多,历史上公认的第一台内燃车由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1885年在曼海姆发明,而电动车诞生在1832~1839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发明了使用一次性电池的汽车。但随着石油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似乎陷入一种滞后,在能源消耗未达到一定比例之前,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似乎并不那么容易预测。

单次充电可持续行驶200公里,最高时速超过50公里。这些数据来自于比德文依照欧盟EEC标准打造的“全能新E代”雷丁D50电动汽车,该车的高性能不得不让我们赞叹其技术创新的实力。如果说电动自行车改变了人力时代的出行方式,那么比德文能否重新定义低速电动汽车的概念,改变动力时代的出行方式呢?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

在高速电动汽车领域,日产近期宣布旗下新款电动赛车ZEOD RC将参加2014年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ZEOD采用锂电和燃油混动模式,其最高时速超过300公里;克莱斯勒公司电动汽车部门负责人Mike Duhaime表示,克莱斯勒未来将会着力发展电动汽车,该公司的第一款电动汽车菲亚特500e近日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市;而风靡全球的特斯拉汽车公司推出的首部纯电动跑车TeslaRoadster,电动机最大功率可达215千瓦,最大转速达每分钟6000转,百公里加速仅需4秒钟,最大巡航里程达394.3公里,单从汽车性能的一系列参数来看,Roadster丝毫不逊色于3.0T或4.0L级别的豪华跑车。

在一个速度制胜的时代,无论是低速还是高速电动汽车,其未来看上去似乎都很美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业界,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充电时间(换电池时间)、续航里程、电池寿命、电池散热及安全性等。而对于充电是否方便,这类问题属于基础建设,当年汽油车也一样面临加油站多寡的问题。如果有利可图,这些都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因素。过去很多年,四大问题没有突破,充电时间太长,怎么上路跑?只能是公交等固定路线的车辆使用。电池昂贵,而寿命又短,让人对其经济性望而却步。

受制于国内市场与汽车工业的需求差异,全球电动车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中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麦肯锡的2012年《振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见图1)报告中分析,中国汽车制造商热衷紧跟电动汽车生产的潮流,但电动汽车产业并没有实现腾飞,产业成熟度由世界第3名排名降至第5。

但中国并不是没有机会,毕竟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活跃的需求人群。“虽然存在很多挑战,我们仍相信中国电动汽车拥有巨大潜力,”麦肯锡全球董事柯明逸说,“对于中国发展面临的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城市空气污染等挑战,发展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做法。随着其经济性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中国消费者对其认知度的提高,中国可以在这一产业大有作为,超越其他国家。”

电动汽车的市场并不是天生俱来,能否被接受的关键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消费观念下的市场再造。在国内电动汽车起步较早的杭州地区,其首座纯电动汽车租赁站将试运营,只需用身份证和驾照登记,并刷取1000元预授权作为保证金,市民就能以每小时20元的价格租到一辆纯电动汽车代步,充电、换电池、电费、保险、保养由运营商负责。车辆半小时充满电,每次可跑80~100公里。如此,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杭州租赁与换电模式的电动车发展方式已稳步地推进。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选择上,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基于车辆运行模式(如不同的运行时间、行驶路径、繁忙与空闲时间分布等)的商业模式选择;二是基于不同主导者(如电网公司、电池公司、汽车公司等)的商业模式选择;三是基于区域特征(如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等)的商业模式选择。显然,更多的低速电动汽车厂商选择的是第三种发展路径。

“电动汽车的发展一定是始于农村,兴于城市。”比德文集团雷丁事业部总经理舒欣这样告诉我们,“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在一个功能性为主导诉求的市场,消费者的认知是第一位的。”从摩托车到短途乘用车,从普通家用轿车到高档豪华轿车,中国的汽车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市场需求。这个特征在电动汽车也同样存在。因此,在考虑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中国市场总量较大,所以即使是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细分市场,也会拥有较大的市场绝对值。

企业创新,一种是技术创新,一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将为市场提品载体保证。“雷丁系列车型的开发,更多的是基于市场前提下的综合平台应用,如说现阶段雷丁系列车的特色,可能并不是很明显,但魅力和安全却是我们在研发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比德文的雷丁D50研发负责人于波向我们解释道。雷丁D系列车为数字化设计平台(Digital design platform),该平台采用全正向设计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开发技术难度高,设计流程复杂,周期长开发成本高,可以从根源上避免逆向设计无法将技术含量因素复制、遗传原样车缺陷,从而导致品质打折的问题。模仿和复制一直是国内电动自行车所谓创新的方式,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虽不是完整的工业革命皇冠上的明珠,但基于市场的产品设计思路和独立的产品研发过程却是不可多得的。反观宝马,BMW i3电动车颠覆其以往的汽油车的设计理念,完全为电动汽车而设计。它将电机系统置于车身底部,因而也为上面节省出更多的空间,满足都市女性周末火拼购物的需求。同时其碳纤维车身零排放,呈现出高端、清新的品质,与时尚、知性女性的形象气质相符。其产品定位显然是瞄准了都市上班女性的市场。(见上页图2)

在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6》中,机油燃烧后的马达轰鸣成为衡量人生激情与梦想的标准。在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速度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相较于国外汽车厂商所开发设计的高速电动汽车,目前国内所设计的电动汽车更多的还是一种低速的电动汽车,速度维持在50km/h左右。考虑到其使用环境的限制,其多数市场位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抑或完全的乡村市场,基础道路设施尚不完善,低速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

基于汽车产品的概念,在整车设计过程中,比德文率先采用了四轮四角化宽体空间设计理念。在3320mm×1540mm×1480mm的车身尺寸条件下,轴距达到2260mm,与市面主流家轿处于同一水平。同时,雷丁D50电动轿车的HES驱动系统,采取国内首创的浮动式、自平衡悬置方案,可自动消除驱动系统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整车平衡和稳定性能大大提升。

比德文控股集团的副总裁吴建国向本刊记者强调:雷丁人设想有一天人们可以自由驾驶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汽车无处不在,这也成为雷丁的企业愿景——向特定出行需求的消费群体普及电动汽车:

迭代生产一代代更经济实用的电动汽车:先从农村市场入手,然后再进入大众市场,并通过独特的“4S”渠道销售及推广;

整合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资源,借鉴汽车行业的先进生产理念,将电动汽车的品牌和工艺与成熟的汽车生产链对接,引领行业;

作为催化剂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榜样,表明电动车能满足高性能、更经济的消费需求。

市场的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其并不随企业的主观意愿而波动。商业模式具有在不同区域可复制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不同区域特征,这些特征又决定了在一些特定城市才会有特定的商业模式出现。市场与赢利是电动汽车厂商绕不开的关键词。“对比亚迪来说,纯电动汽车技术不是问题,市场才是问题。要扩张新产能,4~5年就够了。”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曾表示。作为国内较早涉足电动车领域的比亚迪汽车,目前的市场定位是出租车和公交车。对于国内主攻低速电动汽车的企业来说,其面临的市场问题也不容乐观。麦肯锡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设计旨在满足几乎所有客户需求的电动车。其实,他们应该接受一种全新的市场细分方式。企业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方式是致力于根据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驾驶使命(也就是他们使用车辆的方式)来定制电动汽车。而这些,恰恰是低速电动汽车正在探索的路径。

品牌和渠道建设似乎是个大难题。和成熟的二轮电动车相比,电动汽车并无先例可以借鉴。与传动的销售方式相比,宝马i系列电动车型采用网络方式进行销售,这样不仅能增加销售渠道,得到已有销售体系的支持,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了多样化的购买途径。与传统的汽车销售分成厂家和4S经销网络不同,行业标杆特斯拉的所有销售渠道都是自营。特斯拉把店开进高端购物中心,让客户方便与产品进行互动。从汽车经销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厂家直销、大院式销售(汽车市场)、4S店销售三个阶段。目前随着厂家市场下探与经销商整合,出现了4S店、汽车超市、直营店等方式并存的局面。这一切仍有赖于 “实体店”,并且4S店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但对诸如比德文之类的剑走偏锋的电动汽车品牌来说,“在市场导入期和培育期的时候,利用线上直营的+线下展示的方式诱导客户走向电商和实体店的双向选择轨道上,这将实现品牌、价值的快速传播,营销成本降到最低,并且支持消费者线上、线下的互动。”比德文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清礼如是说。

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正逐步明朗化。以奇瑞、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传统汽车生产商正逐步在高速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项目上发力,主要针对城市汽车消费群体;而以比德文、时风集团、陆地方舟等为代表的电动车企业,正逐步开辟一个未知的市场——低速电动汽车。低速电动汽车发展与国家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密不可分,依然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

篇4

一、关于县域文化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显现.具有提升该地民众精神气质、激励该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功能。县域文化是文化事业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延伸。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不可缺失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积累至今的文化瑰宝理应被珍视,这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无数的直流汇聚成海,无数小区域、小范围的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体。在经济、科技等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应在特殊历史时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民族失掉文化,那这个民族注定不会有未来。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达,对县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样应被广为重视。而由于县级行政区划对当地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传承、创新的意识普遍较差,所以县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资源保护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我们应更加重视县域文化的保护,将县域文化发扬光大。

2.只有有效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并合理开发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如果没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自然也不复存在。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对县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的保护体系还没有受到重视,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让文化产业与更多的产业相关联,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文化,继而参与到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中去,才能稳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叶茂。

3.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2年,“县域经济”一词被写入十六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使用这一概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以地域文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所重视。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占GDP的5%的目标。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势头已经显现,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资源是产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原动力,县域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说明在关注城乡经济协同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关注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地区综合实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增强城市与乡村资源、文化、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促进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将县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县域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大放异彩,形成县域文化产业力量,树立县域文化品牌。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县域经济与区域文化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的总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脱离简单的继承与推广,进而谋求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模式。随着县域文化资源被关注、整合及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将不断被加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文化资源由精神到物质的承载与涵养,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投入市场,经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否则无法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建立成熟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较城市地区落后,产业意识薄弱,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处于先天的劣势。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引导企业和个人对县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消费供需关系对称,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文化消费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运营机制。与传统的生活日用品消费不同,文化消费需要涵养、激发和带动。首先要将消费者置于市场主体的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费的需求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带动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关注文化资源,投身文化经济,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进文化消费的供需关系对称,实现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问题,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4.培育县域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资源进行比对,培育具有县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项目,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要义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应鼓励县域文化产业将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人无我有”上,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用现代的营销理念重新包装,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打响一两个文化品牌,蓄力跟进一批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5.以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县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输送原动力

文化是地域内涵的深层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鲜明的区域形象“包装”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地域“原生态遗产”的特质决定了其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县域文化产业资源应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动力,进而增强城市凝聚效应,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丛坤,侯儒.关于县域文化战略发展的理论思考――以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目标的黑龙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3,10.

[2]王彦林,姚和霞,曹万鹏.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确定与培育[J].学术交流,2014,1(1).

[3]胡郑丽.文化资源的保护理论探析[J].金田,2013(3).

[4]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9:16(3).

[5]张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篇5

第二,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第三,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第四,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撑。

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基于物理网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因此,诸多报告都在提议加大宽带投资、加大网络、基站、设备投资,使舆论界单纯地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造成的。但是,基础设施之所以投资不足,关键是因为地方政府、乡镇、农民没有真实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好处,于是,搞点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买几台电脑做个样子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客观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农村信息化要分清不同层次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应是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信息服务改变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社会文明和物质增长,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中,一定要科学区分农村、农民、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循循善诱,让农民看到实惠和好处才可能大力发展。

渐进式的、以点带面式的农村信息化推进途径,对于可持续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又是当前必须尽快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四,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332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0个村级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广东培训50000人。

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是重要的投资手段,要使电信运营商拥有投资积极性,必要的普惠模式和商业模式须双管齐下,在内容提供上,支持公司化、市场化的内容提供商的发展刻不容缓,而服务收费的多元化,特别是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及相关的区域规划,农村信息化将处于无地生根,无水之源的状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及诸多体制性因素使工信部、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在沿海基础网的建设中已日趋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策操作问题,要找到一条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工信部及国家政策能够到位,运营商能够有效安排建设投资及有效提供服务的对策。目前,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是电信运营商与地方发改委、农委、地市县政府的协同作战完成的。

第六,改善农村通信网建设的竞争环境,加强监管和规制建设。

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未来3-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还会出现一批虚拟运营商,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近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无线市话,诸如phs、cdma450、scdma等系统在农村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管制政策。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政策方面:一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政策原则和政策依据;二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条件;三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补贴及普惠政策;四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与市场推进的协调机制;五是充分利用开放政策,消化、引进 、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扩大对外合作的手段,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六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具体对策和具体建议。

对策方面:针对目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问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十一点:

一、如何变多头管理为统一规划。

二、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化重要问题的理解。

三、如何解决部分地方政府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的短期行为。

四、如何使国有电信运营商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发展农村市场。

五、如何解决国家全额补贴、国家高额扶持与市场化手段相脱节的矛盾。

六、如何让农户真正感受到信息对提高其生产和生活的有效性。

七、如何解决网络建设与信息内容建设相互脱节的矛盾,以及如何建立一套信息源支撑体系的市场模式。

八、如何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切割问题,解决各个地区的信息封锁及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建立可分层、分级的具有统一标准的、适合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搜索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建立的多元化资本投资体制。

篇6

第一,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前几年,大家也提到产业互联网,但那时产业互联网发展并不快;笔者认为目前与今后才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最好时机。

第二,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从而形成企业供需互动合作的新模式。

第三,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信息化企业仅仅聚焦在城市市区,可扩展的原有市场有限了;信息化的农村需求迅速扩大,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需求可能会快速扩张。

第四,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我们经常说信息化要注意个性化,但是没有想到信息化还要注意群体化,公共服务就是面向群体的服务,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将大有发展空间。

第五,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

前两年,“互联网+”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消费”的竞争上,即消费互联网上,浙江最“热闹”的要数阿里巴巴;下一轮则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实体经济”上,即聚焦在“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振兴实体经济,这是个重点方向。

消费互联网以个体消费者为客户对象,产业互联网则以企业为客户对象。实体经济互联网以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智能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制造将成为热点与主攻方向。

在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专家以及互联网企业大佬都认为,信息化的着力点将转向产业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例如,邬贺铨院士认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因此,数字经济的主力是企业。马云认为未来属于互联网用得好的企业、地区与国家。从互联网用得好的个人,转向用得好的企业与地区。这其实就是说,产业互联网将决定未来。李彦宏也提出移动(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的观点。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没有机会再出现“独角兽”的企业了。他是在提醒大家,要在注重发展产业互联网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上多下功夫。

此外,从第三届互联网大会透露的信息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它们将成为信息化向各个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将高速扩张。预计至2020年全球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即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

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应用。前一轮信息化的弄潮儿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人士和企业,信息化市场基本是以信息化供给方与个体消费方主导的,传统企业类的客户方介入得不深。下一轮的信息化发展则将是由信息化的企业供求双方深度互动、共创共享为特征,以信息化企业供给方与信息化企业客户方的合作创新为前提。因为,信息化与实体产业是完全一体化融合的,“浅度”甚至“深度”的融合已经不能适应了。

例如,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是工业制造工艺或配方的数字化,是制造过程各环节进度协同的数字化,是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在具体到产品的智能制造过程中,其数据与工艺、数据与配方、数据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业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字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是不可能单独提供每家客户企业的“数字与工艺、数字与配方、数字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等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服务的。

这样,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将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客户企业合作型的“二重奏”创新所占领,互联网企业的“独角戏”表演将逐步退出市场。这种合作模式是技术供给与行业经验的融合,会较以往更多地分化出产业链生态体系构筑的主导者。

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化供给方企业有意或无意侵犯客户方企业的技术与商业秘密。破解之法是把保障客户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义务与责任写入双方合作的合同,并认真加以落实,执法与司法机关要更加重视依法加强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

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城市与城镇时空距离将会被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将被颠覆。以前的城市规划是将城区和农村分开的,目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使信息化从主要为城市服务转向为城乡及区域整体的发展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开拓了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应用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空间。

在@一阶段,第一,城乡同等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成为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果不加快发展,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会缺乏应有的发展条件。过去,人们总说“若要富先修路”,修的是公路、铁路;而现在首先要修的是“信息高速宽带公路”。第二,城乡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与建设也将成为主攻方向。比如供气、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系统都是成体系的。对已经建成的供气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拟新建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则需要采用有别于过去的、信息化的方式去新建。所以,既有信息化对原有系统的改造任务,又有信息化对新基础设施的新型建设任务。第三,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惠民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第四,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的信息化治理工程与信息化的系统监管具有广泛的需求。

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

信息化消费将从只注重个性化消费,向注重个性化与群体性民生消费并重转变。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以及解决“读好书难”、“看好医生难”、“出行畅通难”、“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药品难”等需求,将推动信息化群体型、公共服务型的民生消费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智慧安居、智慧城管、MOOCs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乡村网约车、农副产品食品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网络,将大有作为。

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篇7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篇8

文献标识码:A

(一)

交响乐,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音乐名词,又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文化概念。它曾在西方文明的土壤中孕育和成长,现已成为世界共享的音乐文化系统。今天,它所表达的含义是如此的多元化,让我们无从对它做出单纯清晰的界定。对爱乐者来说,交响乐往往意味着高级音响中播放的CD唱片;对作曲家而言,交响乐可能是探索创作技法的又一次尝试;一方面,它可以代表某一区域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或成为衡量音乐创作水准的杠杆,或成为音乐教育结构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它又与二十世纪以来涌现的诸多新音乐潮流相对峙,成为“学院派”、“音乐标本”的文化象征。

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已走过百余年的坎坷和磨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振兴和普及交响乐,再一次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国策。但是,在振兴和普及的前景中,交响乐所面临的现实却尤为严峻,它涉及到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传播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创作风格和技法之间的失衡,音乐教育理念和结构的滞后,还是市场规模的萎缩,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在音乐教育领域,交响乐赏析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音乐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振兴和普及交响乐的关键环节。尽管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学制和教学大纲也有很大差异,但在教学观念及相应的教学形式上却有着许多相同的问题。其中,赏析分离是尤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交响乐是怎样“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①,交响乐赏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侧重对18―19世纪西方艺术音乐作品的介绍,教学形式分理论宣讲和作品欣赏两部分。理论宣讲一般包括作品的文化背景概述、作曲家介绍、作品结构和风格分析等方面,作品欣赏以磁带、CD的聆听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语言的抽象性特征,理论分析是隐形、静态的;作品欣赏是显要、动态的,交响乐的整体信息倾向于单一的音响――听觉因素。在这里,似乎缺少某种机缘,某种动力,让赏析之间相互碰撞、整合,犹如一栋主人消失的空房子,徒有其表,缺乏生命力。由于赏析之间的疏离和失调,使学生始终无法真正接近交响乐内含的完整信息,感受到的只是音乐静态的理论信息和动态的音响信息之间巨大的隔膜,教学效果往往流于表面,从而造成学生对交响乐理解上的种种误区。

如何解决交响乐赏析中的赏析分离,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让理论分析和作品欣赏最大程度地还原交响乐的整体意义,找到其合理的存在方式,是笔者关注的问题。本文无意得出某种确定性结论,只想通过对交响乐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对其所蕴含的整体意义――即存在方式做初步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对交响乐赏析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二)

交响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术语,它代表着一个立体化的三维动力系统:即文化动力――音乐动力――仪式动力的综合体。文化动力源于交响乐发展的外部文明环境,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作曲家和音乐受众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特定的音乐传播模式等,呈现多元化的历史“视觉”因素;音乐动力则来自音乐本体所蕴含的内部发展规律,包括交响乐在音乐创作思维、技法、风格、表演等诸多音乐形态方面的基本特征,形成与“视觉”因素相适应的“音响――听觉”因素,最终,两者共存于视听结合的仪式动力中。

交响乐的文化动力来自西方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就为交响乐的文化精神埋下了思辨理性的胚芽。伴随着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西方文化在浓厚的宗教温床中经历了信仰――反思――批判的三大历史时期,即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时期的近代哲学和科学革命时期。交响乐的文化动力正是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中生成、发展,走向成熟,构成了鲜明的文化品格。其中,有源于经院哲学的思辨精神,有来自文艺复兴的人文色彩,有充满启蒙理想的理性特征。超越、个性、科学,是交响乐文化精神的三大法宝,也是推动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

从交响乐的音乐形态上看,广义的理解,交响乐泛指以戏剧性为主要音乐形象的乐队作品。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体裁的范围非常宽泛,包括器乐体裁中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交响诗、交响组曲、序曲等;声乐体裁中的清唱剧、康塔塔、大合唱、器乐思维的歌剧,如瓦格纳(R.Wagner, 1813-1883)的乐剧等。

狭义的理解,交响乐特指形成于十八世纪中期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体裁。以表演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交响曲、协奏曲等体裁名称。体裁形成的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以奥尔加农为起点的早期复调音乐形式,文艺复兴时期主调音乐思维的形成和威尼斯乐派早期器乐曲的创作;在巴罗克时期,大量器乐体裁的不断涌现和迅速发展,为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成作好了充分的形式储备。十八世纪中叶,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早期古典风格”时期,法国、德国键盘音乐中的“华丽风格”、“动感风格”,曼海姆乐派的乐队创作和实践,先后影响了体裁的形成。最终,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 J.Haydn,1732-1809)为之奠定了基本的创作规范,通过莫扎特(W.A.Mozart, 1756 -1791)的进一步丰富、完善,贝多芬(L. V.Beethevon, 1770-1827)在十九世纪初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创作历程。这是交响乐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形式,也是目前国内交响乐赏析的相关课程中,被选择的主要音乐文献。

交响乐的仪式动力,是其文化动力和音乐动力的特定表现形式,是两者内涵的动态载体,是音乐特定的存在方式,也是观察交响乐生命动力结构的窗口。在这里,音乐和文明之中的诸多因素构成相互制约的公共环境,形成内含音乐整体信息的视听现场――它由潜在的社会文化心态和特定的音乐传播方式组成,包括音乐创作(符号形式)、音乐表演(音响形式)、音乐欣赏(视听形式)三大环节,其中,音乐的表演和欣赏成为音乐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唯一媒介。在这个意义上,交响乐的完整结构应该是视听结合的――离开特定的“音乐仪式”,单一的音响组织结构不可能捕捉到音乐的整体信息,音乐也部分失去了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观察不同的“音乐仪式”,是把握音乐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音乐的精神和形式构成发生了无数次巨大的变化。但其中恒定不变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其仪式功能,笔者称为“仪式动力”的重要特征。从远古时代的宗教祭神活动,到近现代的各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公共环境里,音乐与人的内在生命欲求总是通过特 定的仪式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交响乐(本文限定为狭义的理解)的“音乐仪式”是西方文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文化风尚的的缩影。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正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政治上,表现为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体制的转型,经济上,逐渐由乡村向城市,农业模式向商业模式过渡,社会结构中,教会―贵族―市民三大阶层内部的能量比急剧失衡,在此基础上,以中世纪经院哲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面临颠覆的前夜。经院哲学的思想武器―思辨理性成为思想革命的批判对象,以此为起点,西方文化进入近代哲学和科学革命的启蒙时期。工具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想。其宇宙观怀抱“人是可以得到完善的”美好希望,认为人是世界的最高理想,因此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不过是用来实现这个理想的工具而已。相对十四―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启蒙时期的工具理性显得自负而傲慢,当它拆毁经院哲学信仰神坛的同时,反而又在神坛里竖起了另一尊“上帝”的塑像――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的人。自负的工具理性让西方文化经受了腥风血雨的思想洗礼,交响乐的“音乐仪式”正是这场洗礼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贝多芬的交响乐文献中,音乐创作的主题核心始终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英雄形象;在创作技法上,不断扩展作品规模,包括主题素材的数量,素材内部和素材之间的对比层次,调性布局的复杂化,乐队配器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从第三交响曲开始,作曲家也经历了不断挑战自我的创作过程,在第九交响曲中,贝多芬的英雄形象透过炉火纯青的音乐结构达到顶峰,完成了用音乐符号体现启蒙理想的使命。

在十九世纪初的欧洲,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已经从教堂、贵族客厅逐步转移到更为公开的公众音乐会形式,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批公开举行公众音乐会的作曲家之一。分析贝多芬交响乐文献的主要接受群体,贵族阶层所占比重是第一位的。在作曲家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重要的音乐创作时期,贵族阶层无论从生活方式,审美趣味,还是创作风格等各方面,都对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阶层既代表欧洲传统社会的旧秩序,又对启蒙理想充满了热烈的幻想,这种充满戏剧性的社会角色,影响了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深刻体现了西方文明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贝多芬的交响乐用音乐语言印证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倾听贝多芬交响乐的人们,在贵族沙龙、爱乐协会济济一堂,通过其波澜壮阔的音乐语汇,感受人类改变世界、征服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在这里,音乐的规模、主题的发展、现场中音乐家和受众的呼吸汇成立体的音乐世界,这一刻,音乐充满了力量!

(三)

理解“音乐仪式”在交响乐赏析中的重要性,平衡文化动力―――音乐动力―――仪式动力的视听关系,是把握交响乐整体意义的关键。其中,音乐所独有的音响组织结构是显在的听觉因素,而音乐所暗含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潜在的视觉因素,这是一种心理视觉,是对已成为过去的音乐现场的回忆。

篇9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篇10

寻甸县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备,产业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集聚化程度低,影视服务、艺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元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特别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营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层级低,经营效益、现金流不稳定,与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对接难。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等文化行业尚无成规模的代表性企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有云南天湖岛影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基本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主要集中于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红色庄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天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企业正处以快速成长阶段,企业从业人数从2009年的150人增加到2011年的260人,主营业务收入从2009年末的1509万元增长至2011年末的3758万元,两年内增长了150%,净利润从2009年末的313万元增长至2011年末的733万元,两年内增长了134%,净资产回报率从2009年末的19%增长至2011年末的25%。2009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企业以抵押贷款的形式每年从寻甸农村信用社新增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利率在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0.9%。其中到期已还贷款占全部到期贷款的比例三年来都是100%。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未来3年内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最优选择、次优选择、最后选择的融资方式分别为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按照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企业应该优选考虑内源融资,再考虑债券融资,最后考虑股权融资,出现这一情况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公司管理制度尚不到位、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发达等的影响。

近年来寻甸县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但融资支持对象仍仅限于点,主要集中于少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及一些能带来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尚未推广及面。由于地方经济基础的限制等原因,目前通过信贷融资、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信托这四种新的融资模式还没有的到有效推广。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多数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上市直接融资模式也并非文化企业融资的普适路径。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工具难以与其有效对接,金融创新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二、金融支持寻甸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贷款担保薄弱,难以提供有效抵押物,文化企业获贷能力不足

寻甸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多缺乏符合现行信贷准入条件的足额抵押物,例如云南天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覆盖高尔夫球场、房地产开发等开发项目,使用土地为地方集体所有,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担保,进一步加剧了“贷款难”;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额相对较小,而信贷管理,特别是贷后管理成本却与大中型企业相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机构主动介入支持的积极性。

(二)投资成本大,见效慢,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动力不足

目前有条件乡镇已将旅游业作为其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提出了各自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发展目标,但开发的理念与旅游行业的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优势不强,使前期投资成本大,投资回报慢。例如星河温泉计划开发投资寻甸县风龙湾旅游区,投资总额十多亿元,但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向高回报、见效快的行业中。

(三)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银行业机构结合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和融资需求特点,对服务手段、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信贷产品的探索研发有待加强,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投入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参与较少。

(四)旅游企业投资重点偏向地产开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本地旅游业长期较为粗放的经营理念,导致旅游市场产品缺乏竞争力,而高尔夫、温泉度假区、酒店等成为投资热点,导致金融支持难以落实到文化产业发展上来,对旅游文化行业的支持偏离了最初愿望。

三、金融支持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系统整合文化产业链,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打造涵盖文化产品从生产、服务到终端消费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以文化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尤其是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等细分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加大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流程优化,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力争为其提供全方位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这些企业经营能力和业绩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财政和发改委等部门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支持行业,成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推动我县旅游业发展。具体是通过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财政注资引导,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依法参与企业运营,促进银、政、企的有效对接。

(三)加强对文化经营企业的培育、引导和管理

促进其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经营管理的轨道,提高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企业与银行信贷准入的对接度。

(四)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篇11

第三,向服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报告中强调了信息产业对于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特别指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可见中小企业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服务领域之一。

第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升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在中国,网购目前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更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待开发。

第五,两化融合等将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层次。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背景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信息产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拓展以及营销模式都将出现新的跨越。此外,在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方面,在支撑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信息产业都将更广泛地渗透和融合。

“两会”凸显E时代特色

■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吴胜武

今年“两会”体现出了鲜明的E时代特色,这是跟往年不一样的。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会场内外的广泛应用,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行使职权、参政议政,凭借电子技术的发展更为便利; 新科技的应用也拉近了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宽了代表委员收集民意的途径,不仅总理在“两会”召开前在线与网民交流,甚至一些网上的讨论也都能够通过两会反映出来。这些都传递出网络问政的新风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给会议本身,以及中国的政治协商特色带来了很大变化。这次两会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种提高有很大的功劳是来自于互联网,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信息”这个词,一共有10个地方。例如发展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用好网络、利用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接受群众监督等,这都反映出在政府工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都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目前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技术发展条件下一些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使得我们的高层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怎么样在这种泛在网络的条件下、更好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和服务群众的体系建设。

此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提出,“两化融合”要所有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需求拉动、技术保障”。一方面,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信息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广; 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提供了保障,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都反映了这样的主题。

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都是结合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认为下一步,首先要加大信息消费; 其次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第三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将信息化从城市渗透到农村; 第四是打造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人心,“E时代,U社会”的愿景已经不远了。

“公平正义”考验政府责任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 汪玉凯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列为201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显示了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看来,报告的亮点有4个: 一是强调公平正义。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在社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强调公平正义彰显了政府责任; 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随着网络的崛起,民意表达已经形成一股汹涌的民主力量,政府正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三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报告中提到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等措施,显示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四是强调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健全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将落脚到政府本身。

总理在闭幕式后的答记者问中提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如何做到“公平正义”,则将直接考验政府责任。从电子政务角度,政府将面临两个转型。

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10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电子政务工作的重心转为“应用”,进入到一个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应用深化期。因此,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而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此外,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公共服务管理的提供过程进行监控,而对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对行使公共权力的监控。

二是网络民主考验政府公开。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主体制中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架构,尽管网络使网民的自由表达与公众参与成为可能,也使得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元素,但是,真正打通网络民主“最后一公里”,仍然要靠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建立正考验着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责任。从容、理性地面对网络民主,加强信息公开,成为每一级政府不可逃避的责任。

社保服务到乡村 农民“老有所养”

■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社保信息化专家 王东岩

2009年,我国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技术层面的支撑不存在问题。未来,只要原则确定了,各地就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协商就可以解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老有所养”的梦想变为现实。去年,全国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将开始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金保工程”一期7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数据集中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是“平地起高楼”,却有着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参照实行,数据向省级集中,最低也可以实现市级数据集中。

相较于“数据向上集中”的齐步走,“服务向下延伸”则个性化色彩浓厚。如何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对新农保的最大考验。首先是将服务延伸到乡、镇,甚至是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科学地设立服务网点,实现《国务院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10%的县扩大到23%的县。新农保最主要的投入不在数据中心,而在信息“入口”,硬件上需要终端和网络,技术上需要人员。这一点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工作站”等已建服务机构的作用,这些“工作站”当初主要的功能,是农民工在跨地区流动中的信息支持,现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以及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前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策缺失,这些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领城镇低保; 后者指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工伤人员。积极将其纳入工伤保险统筹,使社会保障荫蔽到“老工伤”人员,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推动社会和谐。

这两个问题都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难,如今政府主动买单,这也是注重民生、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体现。同养老金的转移接续一样,这些问题的在技术层面的支撑早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流程,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

卫生信息共享 医疗费用下降

■ 原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 任连仲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卫生做出了更为积极和具体的政策指导,重点是进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和扩大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率,惠及于民,这与正在进行的医改相呼应。要将政策落实,信息技术是实现医疗资源均衡、监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的必要支持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卫生的政策有两方面: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今年,财政支持会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直接投钱给新农合与医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可见,政府是要花真功夫来扩大医疗卫生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出,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的公益性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这只能由政府加大补偿。

第二,医疗资源的均衡化。首先,报告提出,2010年,在政府举办的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让药价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其次,报告里提出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实质就是将医疗资源均衡化,使得病历、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流转。

在政策指导下,信息化是实施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医改方案中已经提出,信息化是支柱之一。我认为,重点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网络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系统的共享。一旦共享系统建立,医疗档案就能够在不同医院间相互调阅,而这也是医改方案中的重点。共享系统能带来三大好处:

首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我调查过很多医院,发现在中高层医院进行检验检查的费用,占个人就医费用的26%~28%,如果有了共享系统,医疗费用就能减免8%,这是相当可观的数据。

其次,有了共享系统,可进行网上挂号、互相转诊,不仅降低医疗费用,也方便了老百姓。

最后,实现监控。在医改方案中,“监控”两字出现了28次,可见其重要地位。通过共享网络,可辅助落实基本医药制度和药品的统一采购。此外,监控更大的作用在于管理巨大财政的投入――国家8500亿元的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利用――在实用共享的网络系统里,数据可以直接通往高层,数据质量和真实性都得到保证。

物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道亮

我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点“失望”。因为报告中,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连一句“农村信息化”都没提到。

其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三农”的环节并不少,从财政支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加大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到统筹城乡发展等均有涉及。在这些环节中,处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的作用和服务,例如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控、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信息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惟独没有提到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手段,这说明农村信息化还是没有破题!即使是“家电下乡”,也不是纯粹为了农村信息化而来,而更多是从振兴民族工业的出发点来考虑。

信息化相当于空气一样,它并不值钱,但一旦人离开空气就无法生存。信息化在农村的作用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信息服务站、村村通、到“电脑下乡”,虽然农村信息化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好几年,但是目前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

篇12

一、价值: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生产要素配置具有辐射和融合效应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畴。以农业为例,在工业社会,采取传统耕种技术并生产传统农产品的农业,而基于高新生物技术的农业就不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传统产业”中的“传统”就成为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产业分工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代名词。根据国家有关文件中的界定,“传统产业是以采用传统技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或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组织生产经营的各类产业。传统产业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传统服务业等等。这些行业都是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1]我国传统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达90%以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传统产业仍是占中国市场份额最大、最具劳动力便宜优势的部门,是实现中国经济振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和进步的主要源泉。[2]但是,由于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环境危害程度严重等原因,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鉴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了消除其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必须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所谓传统产业改造,就是运用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其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改造,改变其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环保和智能的方向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型优势,提高传统产业在生产和服务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融合,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是当前国家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思路。可见,实现融合互动和创新发展是实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战略中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传统产业改造的核心是改变落后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优化和使用效率。通过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来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的目的,是传统产业改造的基本内涵。

作为目前全球新兴起的最具产品附加值的高端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3]其行业包括数字化文化艺术、现代传媒产业、节庆会展业、软件网络信息业、数字工艺设计业等多个门类,是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变革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是创新驱动的产业,创新性是它的灵魂和本质,只不过这种创新直接表现为文化创意。“文化和创意是受时空限制最小的全球性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扩张性、开放性、带动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就业机会、新社会财富,而且能极大地提升产业能级。”[4]西方学者奥康纳认为,“可以断言,地方和区域战略后10年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创造性、风险、创新和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将具有核心作用”。[5]以文化创意产业推M传统产业改造,就是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融合效益,以改善传统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使用效率为核心,在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式等层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二、内涵:存量激活与增量优化的双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意味着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的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具有积极价值。只有夕阳的理念和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传统产业,而是帮助传统产业改造进而焕发新的面貌和生机,使之成为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在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存量激活:破除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困境

在现时去产能去库存的迫切形势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国家基于整体考量所做出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这种改造方式的实施遇到了比东部地区更多的障碍。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产业层次低端,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融资难度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产业在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上的难度都远大于东部地区。甚至在民族地区的偏远乡村,信息化所要求的通讯、网络、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障碍更加突出。可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因不同的地区和产业而采取不同的模式,直接性的技术引进和应用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融合效应,对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现有产业机构具有重大意义。以包括节庆在内的会展产业为例,根据国际测算,其具有的相关产业联动效应系数约为1:9,即会展收入如果为1,那么相关产业如交通、通讯、贸易、广告、餐饮、物流等的总收入为9。[6]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延伸形态,其对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即把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融合为一体,从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2、增量优化:解除民族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局限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纳入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中,将其作为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民族地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迅速。以茂县为例,震后经过几年的锐意进取,茂县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行业门类越来越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齐全,羌族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其龙头产业,文化团体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业逐步增加,文化产品实现了多样化和层次化。据茂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二五”时期,茂县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4%和44%。[7]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局限,如物质基础薄弱、市场空间小、产业层次低端、创新人才流失、资金短缺等。第一、二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没有现代的农业和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土壤。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新旧产业的融合互动可以对传统产业的要素配置方式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这样就会提升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市场空间,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以及资金短缺的问题。所有局限的解除,最终会使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战略新兴产业走上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发展转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加速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虽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但其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产业链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混乱、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低、社会产业服务设施不完善等。[8]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缺陷之一是传统产业所展比重过大。[9]以茂县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计算,截至2013年末,其传统产业无论在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产值等方面所占比重均高达95%以上。[10]根据《2014年茂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茂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5:66:19,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是主要经济部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微乎其微。民族地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以此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不仅可以在产值中降低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而且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促进产业间的重组和融合,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所固有的创新扩散效应在传统产业中会引起发展理念的主动更替,其结果是引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粗放式增长方式最终会被以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所代替。

三、路径:文化创意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条件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1]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必须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所具有的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等元素扩散到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中,从而优化传统产业要素配置方式,进而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方式、发展方式等多个层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1、要素结构改造:优化要素配置方式

要素结构的改造是传统产业改造的核心环节。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一般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四个要素。当然,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驱动下,信息与技术逐渐成为传统产业新的投入要素。但是,受限于民族地^在市场机制、资金积累、创新能力、经营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传统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其要素结构的边际报酬非常低,资源配置水平低效。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创意、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元素扩散到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中,达到改造传统产业要素结构的目标。在文化创意产业所满足的新市场需求的导引下,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水平,融合后的传统产业会自动重新组织要素结构进行生产,加重文化创意与信息的比重,降低传统要素的比重,在传统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线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造,逐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例如,艺术设计行业与传统纺织业的结合,现代会展产业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传媒产业与演艺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等等都将创意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这些传统产业的生产设计过程中,从而实现了要素结构的优化。

2、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最具产品附加值的高端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性需求或心理需求而产生溢价效应。现代需求结构的变迁导致消费者效用结构更加丰富,对产品价值的追求更加多样,尤其是对精神性文化的消费越来越重视。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的改造,就是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增加民族文化、创意、信息等多种元素,重新组织生产,赋予传统产业的产品以民族文化内涵和创意性、信息性特征,改变产品效用结构和层次水平。这样的产品,除了具备原有的基本使用r值之外,更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观赏、体验、收藏、赠送、投资、娱乐、休闲等,这样就会极大提高其附加价值。

3、产业结构改造:降低传统产业比重

改造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传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改善传统产业中的三次产业比例,三是改善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二元经济分隔。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众多且外延效益突出。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结构改造,有以下路径:第一,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三次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第二,通过新旧产业融合,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将互联网、软件设计、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间接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现代化改造;第三,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长价值链特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文化创意园区和项目带动周边尤其是乡村地区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消除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分隔。

4、产业形态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形态

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形态改造,主要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产业边界,它现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耦合效应而产生新的经济业态。例如节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出现的民族文化旅游业;会展产业与传统农业、手工业结合而产生的民族产品博览会;文化旅游业与传统农牧业、制造业结合而产生的体验式生态农业、民族特色衍生品产业;养生产业与制造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健康产业与休闲产业等等。另外民族风情村旅游、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服饰设计、民族旅游应用软件、民族乐器制造、民族文化影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产业形态更是层出不穷。

5、经营方式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的改造,要贯穿于传统企业从研发到售后的所有环节。“信息技术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与企业的机制改革、流程再造、组织架构设计相配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因此,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环节。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融合,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带动传统产业向学习型、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第二,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与广告产业、传媒产业等之间的天然联系,帮助其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理念和品牌理念;第三,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密切关系,帮助传统产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商业模式转变;第四,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意识帮助传统产业树立牢固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第五,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产业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产品数据管理(PDM)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

6、发展方式改造:向创新驱动的集约经济转型

民族地区的传统产多是劳动密集性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方式基本属于以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型。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改造,即通过融合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的集约经济转型。主要路径有两种:第一,借助现代传媒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处理方式,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流动与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创新扩散效应,可以使创新成果可以在段时间内被传统产业学习和模仿,最终引发创新的系统反应。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环境等多个方面去除掉各种障碍性因素,并且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与市场导向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2008.10.

[2] 王雨生.中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路[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12.3.

[3]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4] 吴存东,吴琼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15.

[5] 吴承忠,阿瑟亚德主编.国际文化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58.

[6] 史国祥,贺学良编著.会展经济[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09.109.

[7] 数据来源于《茂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8] 兀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第7期).

[9] 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第二次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11.201.

[10] 数据根据《茂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06)相关统计测算得出.

[11] 马健著.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4.

篇13

依托“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促商贸,以工贸反哺农业”的循环经济链,打造全产业链丝绸企业,跳出丝绸做丝绸,让丝绸走进生活的三大战略,绮香纱必将成为中国丝绸行业的新领军。

丝绸是人类的瑰宝,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文明同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的技术含量高,发明创造点多。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中华文明以巨大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如此,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也颇具深远影响,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这样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诗篇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比比皆是。可见,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丝绸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文明传承和对外交往都有厚重的承载。

然而,无情的事实是,丝绸一方面确实是中国纺织领域内值得骄傲的亮点;而另一方面,它所有的辉煌似乎都属于历史。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此描述:“丝绸行业对中国具有实际和象征双重重要性。丝绸是中国最古老的出口商品,也是与国家身份特征和对外商贸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发明创造,也许我们应该说:‘丝绸曾让中国变得与众不同。’因为,如同很多其他商品一样,中国的丝绸产量虽然最大,但最高档的丝绸却产自意大利。”

据了解,中国丝绸贸易量占全球丝绸贸易量的80%,这么高的贸易份额,然而我们国家在丝绸发展方面却缺乏品牌意识,长期以来,中国只是作为最主要的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加工地,而在品牌、设计、营销网络方面却牢牢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同时,由于中国丝绸出口企业主要以量的增长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丝绸市场价格的混乱。

如何让中国丝绸不再感觉像是一座纪念堂,尽是对宋纱明缎充满怀念之情的歌颂,是纺织业内人士所关注的话题。肩负复兴中国丝绸产业使命的四川绮香纱集团(以下简称“绮香纱”)依靠深度发掘蚕桑资源,综合开发蚕桑产业,积极推动和形成“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促商贸,以工贸反哺农业”的循环经济链,率先走出了一条科技丝绸、健康丝绸、品牌丝绸相结合的新型之路。

快、准、狠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四川南充是中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南充丝绸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南充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是中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基地之一。这无疑为专做中国真丝绸的绮香纱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先天条件。 绮香纱的从无到有,被绮香纱人称之为一个“奇迹”。“邓总和当地政府谈判,要做绮香纱这个招商引资企业。公司于2009年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仅仅用了80天便开始投产的,也就是说用了80天的时间就把这一片厂房全部建成,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80天的时间里面,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雨。”董事长助理吴唯伟一边指着前面的厂房,一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到。当记者问及如何做到的,绮香纱总经理杨子略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起了这个传奇故事,“80天投产在当时来说的话都是天方夜谭。一块空地刚刚推平,要用80天就让厂房投产,所以我们采用了叠加式的施工,在修厂房时,刚刚把梯子做完两边拉好,悬梁做好了之后就开始做设备,在做墙的时候设备就拉进来了,做顶的时候开始安装设备。听起来同时进行不是件难事,但事实是这么大的一个场地上面的所有的水电气和整个工程进度匹配的问题。混凝土浇铸凝固需要时间,天又下雨,邓总做了一件很有名的事就是搭棚,把天遮起来,在棚里打混凝土,到一定时间做保养,然后马上进设备。由于邓总是工程师出身,在安装设备时,他起到了主导作用,设备厂家认为当时的条件无法安装,但在邓总的指导下都顺利完成。”建厂投产快,这是绮香纱给记者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绮香纱深谙一个企业,光靠“快”是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还需要定位“准”。建厂后的两年里,绮香纱完成了“打天下”的阶段,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政府、国家认可自己,认可绮香纱所做的事——“振兴南充丝绸产业”,“实现中华丝绸文明的伟大复兴”。绮香纱董事长邓东用类比的方式形容了绮香纱的这五年,“前两年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后面的两年多到三年时间,基本上是过二万五千里走到西北坡,现在处在西北坡往北京走的阶段。”绮香纱总经理杨子略用“精准”二字高度概括了第二阶段的特征,“在完成第一阶段规模扩张之后,第二阶段我们将慢下脚步,思考如何转型和升级。”“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重的是产品的品质,商业模式的清晰化,从产业链中探索战略,从产品的根源去探索,并将探索结果落实到位。绮香纱就是要通过科技丝绸、健康丝绸的理念,复兴中国丝绸产业,这是绮香纱的定位,也是我人生的定位。”邓东用“定位”二字更加准确诠释了“精准”的内涵。精准的定位,无疑成为绮香纱的又一特点。

1.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16000绪自动缫丝机、200车位的双宫丝,108台有梭织机,多台剑杆织机,近15万亩桑园,46个蚕茧收购站和23个临时收购点。这些数字不仅真实验证着那句写在厂房外面的“只要活着,就会把复兴丝绸文明进行到底!”的誓言,而且让记者对绮香纱有了另一种感觉“狠”。如果不是狠下决心,邓东不会有如此魄力投入这么多资金去做不被外界看好、不被银行支持的行业。如果不狠下决心,绮香纱又如何能在80天从无到有,投产运营。

丝绸产业新样板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文明中,一部丝绸史书写了半部文明史。当今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正在向世界拓展一条新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完美闭幕的上海世博会以及亮丽登场的广州亚运会,无不都以丝绸和丝路的题材来演绎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和必由之路!中国丝绸经过几十年的外销拉动,刚刚回到建设品牌抢占话语权的轨道上来,矛盾集聚、乱象丛生,拨开迷雾、找准方向,用新思维建设新样板,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和行业健康发展,势在必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摆在众多丝绸企业面前,绮香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定了三大战略:“打造全产业链丝绸企业,跳出丝绸做丝绸,让丝绸走进生活”。这其实是绮香纱“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促商贸,以工贸反哺农业”的循环经济链的延伸和升级。

丝绸企业全产业链,它涵盖了夯实基础、升级品质的前端环节,整合服务、产业升级的中间环节,文化传播、模式升级的终端环节。在前端环节,绮香纱推出了“黄金丝源”项目,夯实蚕桑基础,从源头提升品质,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落地。该项目通过建设蚕桑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立中国黄金丝源认证发展中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养生度假庄园,打造中国首个黄金丝源基地。

据了解,绮香纱成立以来,为西充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带领万家蚕农致富,公司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加强蚕室专用化、桑园标准化建设,投资新建大蚕专用房、省力化蚕台共70000平方米,鼓励蚕农多养蚕、养好蚕、多赚钱。培育和建设自己的蚕桑基地六个,向养蚕重点乡镇和养蚕大户投放的养蚕帮扶资金及物资达360多万元。本刊记者一行人走访了绮香纱建于西充县仁和镇的蚕农合作社基地,望着眼前4000多亩的桑园,茧站冯站长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不是绮香纱,眼前的这片桑园也许早已不在。”原来,绮香纱不仅以保护价收购蚕茧,而且还依靠茧站技术人员提供新技术和品种的推广,甚至免费提供肥料和冬管原料。“从绮香纱成立的那天起,绮香纱每月给我发工资,我就负责种桑养蚕技术的推广,因为有绮香纱,蚕农才会有如此高的积极性来种桑养蚕,才能实现现在规模化的养蚕。”冯站长介绍到。仁和镇冯书记用三句话总结了当地农业发展之路:“ 山上种林子,坡上找票子,田头饱肚子。”山上郁郁葱葱的林子是维护生态平衡之本,坡上成片的桑林为农户养蚕提供了致富的必备条件,而桑树间套种的小麦,则解决了农户的基本温饱问题。记者一行人走访了当地蚕农,看到屋外晾晒着成堆的养蚕工具,冯站长告诉记者,这是在消毒,为即将进行的养蚕工作做准备。驱车行驶在村里,发现很多红色屋顶的建筑,绮香纱贸易部经理晏旭告诉记者,那些都是绮香纱出资帮蚕农建的专用蚕房,就连脚下的水泥路也是绮香纱投资建的,光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花费了上千万。

为了切实保护蚕农的利益,从而保证蚕茧的品质,绮香纱成立了抗风险基金,应对由于市场的涨跌,引起蚕茧收购价格波动,导致农户利益受损的情况。此外,绮香纱还建立了组合收茧法,引进当地质监局进行蚕茧抽检环节,如果蚕茧质量高于实际收茧价格,绮香纱会按市场价倒补给蚕农。“这不仅保证了蚕农的利益,也保障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绮香纱每年大概都有100多万用于这方面的硬性补贴。”绮香纱总经理杨子略向记者透露。除此之外,绮香纱还设立了大户补贴,用于鼓励种桑养蚕大户。可见,为了激发蚕农的积极性,绮香纱可谓不惜花费重金。

绿色、有机、现代化、大规模的桑树种植基地,仅仅是绮香纱建设蚕桑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的第一步。它还将整合国内已经成熟的相关技术,建立国际领先的小蚕共育中心;并成立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基地,建设世界最高质量蚕茧的出产车间和质量控制与研究中心。

蚕茧、生丝、丝绸品质的好坏,需要有标准来衡量,也需要有专业机构来认证。中国丝绸行业缺乏类似于澳洲羊毛发展公司这样的机构,来进行品质的认证。众所周知,澳洲羊毛发展公司是澳大利亚羊毛产业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机构,也是一家代表澳大利亚牧民利益、向全球推广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的非营利性机构。它拥有且授权羊毛标志品牌,这为业界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全球纤维品质保证计划,在产品上使用其一个标志,则意味着拥有其独立的质量认可。那么,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就有所提升。绮香纱正着手打造的中国黄金丝源认证发展中心,是由蚕农合作社联盟或茧丝绸收购及加工企业联盟成立,自下而上的成立能够代表丝绸前端产业从业者普遍利益的公益机构。联合丝绸产业国内顶尖的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同建立、黄金丝的认证标准和黄金丝标志,成为丝绸行业最权威的标志。中国黄金丝源认证发展中心的成立,旨在通过产业链的协作提升,增加丝绸前端产业的利润、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提升全球对中国丝绸的需求。这无疑是中国丝绸品牌塑造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跳出丝绸做丝绸,其实是效仿了万达集团“跳出地产做地产”的模式。绮香纱将丝绸的概念模糊化,不再单纯的实指丝绸,它包含了与丝绸相关的一切事物。首先是将蚕桑基地赋予更多的功能性,不仅仅是养蚕种桑,还可以依靠基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进行蚕桑农业科学普及和体验教育。同时,以丝绸为主题,聚合丝绸文化艺术、泰式养生保健、有机农业观光等高端元素,建立养生度假庄园,打造蚕桑丝绸“药食同源”一站式体验平台。一方面,充分开发利用了产业链前端资源,同时也践行了跳出丝绸做丝绸的战略。据邓东透露,绮香纱目前在建的“温暖工程”,就是“跳出丝绸做丝绸”的最好例证。从表面看,“温暖工程邻里中心”似乎是一个地产项目,实则对内是丝绸帝国的造血站,对外是新农村生活方式倡导者。其核心是通过开发已有的茧站,打造城乡统筹的新模式和品质城镇化示范工程。以绮香纱的温暖工程为核心,建立新的城镇中心,让乡村农民都幸福起来,有廉价而质优的房子住,有好工作做,还能享受大城市的服务,从而实现安居更乐业,农民增收渠道扩宽,让养小和养老都轻而易举。这样还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工,争先回乡种桑养蚕才是农户的第一选择,而这自然也稳定了丝绸产业链的前端。此外,地产收益则为绮香纱打造丝绸产业链提供了现金流。当地政府通过“温暖工程”也解决了农户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真可谓一举多得,一劳永逸。

让丝绸走进生活。目前,人们对丝绸的使用价值可能还停留在服装、丝巾层面,殊不知,从蚕的食物源桑树,到蚕本身,以及蚕丝和其加工后的产物,可以在人类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桑叶不仅是蚕宝宝的口粮,同时也是一种药材。古今典籍证明,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桑叶,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成为人类绿色新食品源。以桑叶泡水当茶,由于其内含仅存在于桑叶中的一种生物碱——1-脱氧野霉素(DNJ),是一种α-糖苷酶的抑制剂,而且含有丰富的γ氨基丁酸和植物醇,可起到减肥、美容、降血糖的作用。而每年都需要修剪一次的桑枝,成为培育桑枝食用菌的最好基材。“桑枝食用菌相比市场传统的食用菌,食用口感更细腻,更纯正,而且价格明显高于传统食用菌。”杨子略得意地介绍到,目前绮香纱已经分别和茶厂与育菌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大量的桑叶、桑枝,开展加工生产桑叶茶和种植桑枝菌的项目。桑椹,不仅可以直接当水果食用,同时还可以加工做成桑果饮品。桑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

桑树的利用价值如此之高,那么被人们称之为“蚕宝宝”的蚕又会以怎样的形态走进人类的生活呢?“春蚕到死丝方尽”,丝是其第一产物,连其作茧自缚后的蚕蛹也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据悉,蚕蛹蒸煮入宴有1400多年的历史。100公斤鲜蛹含蛋白质相当于34公斤瘦猪肉,或30公斤鸡蛋,或40公斤鲫鱼。蚕蛹能产生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物质,可有效提高人体内白细胞水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机能衰老,蚕蛹油可以降血脂、降胆固醇、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改善肝功能有显著作用。蚕丝经过加工可做绸、娟、蚕丝被等,同时也可做成以蚕丝为原料的护肤品,例如蚕丝面膜。而丝绸不仅可做服饰、家纺,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做成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工艺品。记者在绮香纱的产品展示厅,不仅看到了最原始的蚕丝,也看到了丝绸服饰成品,同时也被丝绸的工艺品所震慑。采用刺绣工艺的丝绸版《孙子兵法》,立体刺绣的老虎画卷,令记者不禁为其工艺的精湛而赞叹。据吴唯伟介绍,绮香纱生产的丝绸礼品有孙子兵法、般若菠萝蜜多心经、道德经、八骏图、清明上河图等丝绸书刊、画卷。

为了把丝绸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品牌化,绮香纱倾力打造了“新丝享”品牌。该品牌以传播丝绸生活方式、沉淀东方文化符号为核心竞争力,以推动经典丝绸的生活化,让主流消费群体体验丝绸为目标,主张更健康、更环保、更有品味的丝绸。据了解,绮香纱已在南充建立了“新丝享”品牌的旗舰体验店,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体验店也已进入装修阶段。“新丝享”作为绮香纱的拳头品牌,更加回归生活,让丝绸产品成为实用的、可重复消费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定位平民化,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目标客群,辐射广大城市家庭消费者。产品设计轻量化,尽可能符合电子商务的购买习惯和物流要求。此外,产品覆盖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通过“个人护理”和“数码周边”等消费潮流提高品牌渗透率,通过“儿童”产品线增强可信度。“我们绮香纱的产品要体现中国文化,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直接嫁接,而是要通过知名的设计机构,将丝绸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融合升华,抽象显现。”杨子略这样描述“新丝享”产品的设计原则。

作为线下实体体验店,新丝享也会进行创新性的“跨界”,连银行都与咖啡结婚了,丝绸怎能甘拜下风?绮香纱在“新丝享”体验店里,不仅会设有文化展示区、创意产品区、食品区、服饰及家纺区、童装及儿童娱乐区,同时设置咖啡休闲区,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以咖啡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行完美融合。在这里,不仅可以消费,还可以享受丝绸文化的底蕴和创意,同时也可以在此休闲娱乐。

在运作“新丝享”品牌化时,绮香纱将借鉴Jim Thompson的成功做法,效仿其将“泰丝”的产品线从传统的丝巾、服饰、家纺扩展到领带、手绢、袋子、包、相框、小纪念品、童装等全方位生活用品,打破“高档”与“生活化”的不兼容性。同时,也汲取无印良品用产品服务生活+用设计定义方式=生活方式的理念,先通过多样化产品谱系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所需,再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风格化设计定义一种生活方式。在销售模式上则效仿全棉时代,抓住消费品电商化大潮,运用互联网思维,试水O2O。据绮香纱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绮香纱已在天猫和淘宝分别开设了网店,进行线上销售。

提及家纺电商化,邓东也有自己的考虑,“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颠覆性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绮香纱也不会丢掉这一市场,相比很多成熟的家纺品牌,绮香纱也有很多优势。首先我们目前没有经销商、加盟商的束缚,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大力推行电商化。其次,绮香纱让丝绸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走进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更要走进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决定了一些产品,一些地方必须有经销商,因为有些地方是互联网还没覆盖的地方,例如乡下,但乡下也有对丝绸用品的需求。”

纵观绮香纱的三大战略,不难发现,无论是跳出丝绸做丝绸,还是让丝绸走进生活,究其根本都是对丝绸全产业的延伸和深化,它分布在产业链的每一阶段。温暖工程是跳出丝绸做丝绸的典型项目,却也与全产业链前端“黄金丝源”项目相辅相成。“新丝享”品牌的塑造加快了让丝绸进入生活的步伐,但也借用了跳出丝绸做丝绸的思维方式。可见,三大战略的一脉相承与密不可分。这也许就是绮香纱三大战略的绝妙之处所在。

快乐是管理的第一要诀

绮香纱的司机小邱是个90后小伙子,在送记者一行人赶往机场的路上,同行的记者问其“你快乐吗?”小邱不假思索的回答:“快乐啊!”这三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是那么的自然、真切。这不禁让记者想起绮香纱董事长邓东的一句话,“大家健康快乐地在一起,是绮香纱发展的基础。”由于纺织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力密集型的属性,而员工大多是女性。据了解,绮香纱丝业公司一线女工的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严重偏老龄化,而新生代80后、90后由于种种原因,又不愿从事这种工作。为了解决一线员工青黄不接的压力,绮香纱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董事长邓东随时随地的宣讲,传播丝绸文化,表达自己复兴中国丝绸文明的使命;然后是靠团队去做,践行企业的使命;最后是尽量本地化吸引人才。在记者接触的一些员工里,很多都是从外地回到西充,进入绮香纱工作的。绮香纱一方面以高于当地同行业水平的薪资待遇吸引人,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员工生日会组织大家聚会,定时组织一些活动,例如野炊。同时,也会抓住一切可以宣传绮香纱、宣传丝绸文化的机会,让员工亲身体验自己工作的伟大,例如,三八妇女节,绮香纱组织员工戴着自己生产的丝巾走上街头,展示丝绸的魅力,这一举动无形中增添了员工的自豪感。

“我们的员工都在说,应聘来这里之后,自己的家庭地位都提高了,因为在绮香纱的工资收入高,在家里就有地位了,就会变得很快乐。此外,绮香纱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同时在那些初中、高中,吸收一批考不上学的,但又很实在的孩子进行培养。还有就是要加大机械化的运用,例如找机器人操作。其实,丝绸行业用人荒更多的还是行业问题,只有这个行业做大做强了,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的尊重,自然会有人来加入,用一辈子来做。”邓东若有所思的说到。

人性化的管理,让绮香纱人越来越有尊严,也越来越信任绮香纱。“在绮香纱,员工不论事假、病假,一律不扣工资,因为我们相信员工不会无故不来上班。每一位员工家里婚丧嫁娶,公司都会有所表示。目前,公司为员工担保贷款买房的就有十几个。”绮香纱集团总经理杨子略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绮香纱人性化的制度。

其实,绮香纱可谓是藏龙卧虎。不仅有在纺织业摸爬滚打了近40年的绮香纱丝厂蔡乐平厂长,也有90后新生代年轻的绸厂厂长陈尚将。在绮香纱,只要你敢要,绮香纱就会给。“在绮香纱,我们采用平台理念事业留人,你不用担心这个企业的舞台有多大的问题,你只要担心你的能力有多强。我们提供的机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其次,绮香纱只要高工资的人,不要低工资的,高工资代表你的高效益和高盈利。大家都知道,公司全体员工都知道,只要你敢要我就敢给,关键你要做什么。最后,就是作为总经理的我为大家服务好,做好协调工作,把大家团结在一起,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梳理共同的价值观,正确的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有归属感,有使命感,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杨子略所说的只要敢要,绮香纱就敢给,其实是邓东“自私统一人心”这一吸引人才机制的最好诠释。“人之初,性本善。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当满足了他的要求,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呢?”邓东反问记者到。

也许90后厂长陈尚将在绮香纱的成长经历更能说明绮香纱在培养人方面的独特之处。陈尚将进入绮香纱之前曾在一家快餐店工作,来绮香纱时,邓东问其梦想是什么,他很直接地说是自己在30岁时争取成为千万富翁,在邓东看来这不是什么很难实现的梦想,于是对他说你要争取好好干,梦想肯定能实现。就这样,陈尚将从一名仓库管理员做起,经过磨练,发现他的认真态度是可造之材,便大胆地将他提拔到绸厂做厂长。“可能他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他是最合适的,他可以和绸厂的大姐、阿姨们在一起就行了。虽然他也曾承受不了压力几乎要崩溃的在总经理办公室哭,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是西部最优秀的绸厂厂长。”邓东对陈尚将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于一线员工,绮香纱在工作中不断地融入培训。绮香纱丝业公司总经理蔡乐平说:“由于员工习惯了粗放性的工作方式,导致他们对产品的质量没有概念,这相应就会影响丝的品质。为了提高大家的质量意识,公司每月组织一次职业技术评比,获得前三名的员工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并且将工人生产产品的质量纳入到自己的劳动报酬里,即公司要检测工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划分等级,给予相应的报酬。”这种在工作中实行的无形培训,一边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产品质量。

“实际上对我来说,我也没做过什么管理,真正用心做,还是用自己的心在管理他们,用真心考虑他们需要的东西,真的去考虑到员工的收入,没有时间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怎么去管他,管他是管不了的。”也许杨子略的一句“其实管理就是邓总所要求的那样,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员工。”可以准确地描述绮香纱管理的秘诀。

模式复制

绮香纱丝绸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还在实践过程中,极具创业胆识的邓东就开始进行模式的复制。在得知四川本味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要在南充市高坪区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时,邓东给予了大额资金和战略的支持。“本味以有机、健康、安全为核心,形成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有机肥生产——优质柑橘——杭白菊——树莓等高品质的特色产业链,真正实现产业绿色环保,发展带动乡亲,环保健康为民。”四川本味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勇介绍到。

据邓东透露,绮香纱与本味分属两个企业,联系二者的纽带是资本。从本味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本味更像是绮香纱丝绸全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翻版。因为园区实行“猪——沼——果(柑橘)——药(杭白菊)”一条龙立体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广改良种猪和无公害生产、种植的科技技术、建设标准化现代农业循环生产基地,以“八个统一”原则,即统一种猪、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栽植,统一管护,与农民建立饲养、种植合同关系,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市场提供真正安全的健康产品,从而促进农户增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