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想起2012年12月管弦乐队招生的那天,刘一芃特别激动。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李风从镇长办公室抱来了一个20寸旧电视,电视上出现了孩子们陌生的场景,豪华的音乐厅里一群穿着正式的人,拿着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演奏陌生但动听的乐曲。一曲终了,李风向大家介绍,这是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接着他望着上百名孩子和家长兴奋又些许迷茫的眼神说:“今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正式的管弦乐队,教孩子们拉那样的音乐。”
刘一芃被悠扬的曲子所打动,尤其是当她看到一个大哥哥拿着单簧管示范表演之后,她马上被吸引住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乐器叫单簧管”。那天,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报了名。
目前,在端村镇600名小学生中,有260名参加了免费的艺术培训。每周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的老师会从100多公里外的北京赶来,给孩子们播撒艺术的种子。
第一次上课,刘一芃特别紧张,“怕不小心把乐器弄坏了”。她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想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母亲冯红丽对女儿的课程也非常重视,她坐在一旁边听边记,“如果孩子回家忘了,我就能教他。”冯红丽说。在她眼中,孩子能够多学一门技艺是件好事。以前她就有类似的想法,可是镇里没有老师,去县城只有一趟公交车,在这个河北农村,艺术教育显得异常遥远。
每天晚饭后,刘一芃都会坐在院子的磨盘边,拿起单簧管一练就是一个小时。四节课后,当她能够完整地吹出乐曲《小星星》的时候,她兴奋地跑到爷爷奶奶跟前,吹了一遍又一遍,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从那以后,刘一芃开始期待周末,平日里碰到熟悉的人她都会演奏一段,并滔滔不绝地介绍她所了解的关于单簧管的一切。她变得自信多了,因为“老师经常夸我学得快”。5岁的弟弟成了她的头号粉丝,就连妈妈在做农活之余看到电视里播交响乐,也会停下来多看几眼,“现在发现这种音乐也很美很好听。”冯红丽说。
艺术不仅仅是一项技艺
在李风眼中,推广艺术教育并不是仅仅是教会孩子们一项技艺。“艺术能够提高人的道德水准、鼓励创造力,艺术教育蕴含的有关美感的培养、自信心的提升、创造力的熏陶、自律的要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李风说,“我们荷风基金发起‘基础工程’,希望藉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艺术的教育、普及与发展,建立社会发展的强大基础,强壮国民精神,推动国家进步。”
“许多人问我,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要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我会告诉他们,艺术是拯救贫困的一个极其有效的社会药方。”李风说,“特蕾莎修女曾经说,造成贫困最大的原因是人们看不到希望,而艺术却能赋予人们对社会、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只要有时间,李风就会租一辆面包车,带着一堆朋友,去端村看一看。“我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让更多人知道并理解我所从事的事业。”李风说。
受困于实用思维,许多人对艺术教育有错误的理解。比如虽然基金会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所有乐器,但个别家长还是因为买不起几十元的校音器或者号油,或者担心以后还会涉及其他花费,想让孩子放弃学习。因此荷风基金会特地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向家长普及艺术教育的作用,并详细了解个中难处,一一解决,让家长逐渐消除误解。
为了培养农村孩子们的兴趣,来自城里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下了不少功夫。传统的芭蕾教学一般是从练习柔韧性开始,然而枯燥、痛苦的练习会吓跑许多学员。而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书记关於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则是关于芭蕾的礼仪。他告诉大家,芭蕾是形成于法国宫廷的古典舞蹈,所以在体态、着装、纪律上要严格要求。而到了第三堂课,关老师就开始给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们排练芭蕾经典段落《四小天鹅舞曲》,这让所有工作人员大吃一惊。一个月后,当孩子们虽稚嫩但依然完整地呈现出了整段舞曲,关老师知道目的达到了。“先拿兴趣吸引他们,使之沉浸于芭蕾的美妙世界。”关於说。之后当关老师严格要求孩子们劈叉压腿时,没有一个因为受不了苦而退学。甚至在老师没来的时候,也会有班长带着自主练习。关於觉得,对这些农村女孩来说,芭蕾的技巧并没有那么重要。芭蕾作为一种艺术,会将善与美融入孩子的脑海与生活,从此改变她们的人生。
美术老师李平兴奋地描述他的教学经历:“乡村孩子们的教学,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样,美术教学并没有从传统的素描、线条入手,他让孩子们大胆画出心中的一切。毗邻端村的是白洋淀摇曳多姿的荷花群,这也是孩子们平日里嬉戏玩耍的地方,所以许多孩子都以荷花为绘画主题。李平开导大家,艺术作品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样子,荷叶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它可以具有任何形状。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李平惊喜不已,而这些作品也从纸面跃入学校的围墙上。这是端村镇有史以来第一遭,这几乎成了整个镇子的一件大事,许多人纷纷过来一探究竟。自家孩子作品上墙的家长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许多孩子没上美术班的家长找到基金会工作人员,希望也能加报美术班。
“当一所乡村学校的围墙都变成孩子们施展艺术想象力的空间时,乡村与城市、愚昧与文明之间的那层厚重的大墙也就不复存在了。”李风感慨。
呼唤更多同行者
“乡村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坚持数年才能看到效果,而且在中国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呢?”李风说。
即使面临资金紧张、公众误解、一些单位不支持等困难,李风一直在坚持,因为有许多感动他的人和事。一个周末上完课后,他带几个芭蕾教师在镇子里参观。当他们来到小码头时,一个陌生的妇女跑来往每个人手里揣了一瓶水,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随即跑开。后来,他知道这是一位学生家长。“这种朴素的感情让我很动容。”李风说。还有一位保定的音乐学教授,在听说了端村的事情之后,主动找到李风,打算每周末都到村子里来免费培训。
如今,李风的梦想是有一天中国的村庄能够充满艺术的气息。“孩子们学习艺术,进而影响家长,然后带动整个社会环境。”李风说,“用艺术的力量引导乡村孩子的未来,以他们的成长带动乡村社区的文明建设。”
没付诸行动之前,连李风都认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当他亲眼看到,之前对艺术一无所知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对将来很有信心。
篇2
一、体会由来
公共艺术是为普众服务的艺术,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掌握的相关一切能力和习惯之经验总和。在我国公共艺术近年来亦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国是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关联的社会,从本土乡村出发,体会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相关定义
公共艺术通常指的是在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手段。公共艺术需要体现公共性,主要强调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觉,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引发人们的文化自觉,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也是在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觉性的相互推动效应。只有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2. 自觉困惑
今天,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迅速,从地铁、街道、广场,生活中的公共艺术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也不乏有许多充满创意的优秀作品。然而在如今的城市里似乎没有立上几尊仿古的人物雕塑,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可言,名为“文化广场”的建筑群也越来越多。“文化”一词似乎有大规模的被滥用之嫌。
从历史而言,我国以往的艺术大多为皇权、宗教而生,或为同姓氏族而生,只为少数人群服务,没有今天真正为普通大众服务而生的公共艺术。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论,过去的象征性公共空间原有目的为少数人服务,当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之后,那么易于遭受到另一种转变,与当生了关联,在当下就被划归为公共艺术范围。介于此,研究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法,特别是创作心态,对于今天的公共艺术发展仍然具有参考意x。
据相关了解,我国更多的公共艺术只是独立于空间之中,更多的是政府或企业刻意而生的创作,公共艺术在我国大多民众心中的普遍印象就是那些存在于空间当中的城市雕塑,人们与此之间的互动更多为拍照留影之后立即走人,很难真正与民众发生关联性互动,引发公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这些均是笔者的疑惑所在。
3. 乡村寻疑
中国社会是乡土构成的社会,几千年来构成了生于斯,老于斯的乡土社会类型。公共艺术的创作与所处时代、所居环境、所在之人息息相关,乡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源,庆幸我们还有部分乡村保留了原有文化生态。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大多的乡村在国人的感觉中就是脏乱差,落后的基础设施。当然,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乡村重建计划,以及乡村公共艺术实践计划,有些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好评。与城市相比,乡村更为亲近自然,在空间密度分布上,具有更大的艺术发挥余地。对于中国人本来的原本文化发展生态,探寻的途径似乎也只有在乡村中尚有迹可循。
2015年6月1日,笔者在安阳林州县石板岩漏子头竹林村考察,初看到许多独特的墙画,起初不以为然,然而走完发觉此类壁画随处可见,且是同一画师所为,虽然不是每个都好,有些却是画的十分生动。寻了画家居住处,院落里有石头签名为:农民艺术家秦有子。没过一会儿,看到一位背着农具,略显老态,面带倔强的老者步履蹒跚地回来了。此次经历,笔者对于中国乡土文化,特别是对于其中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有了较为深刻的切身体会。
二、自觉体现
从概念上说, 所谓“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表现为对于人自我存在的必然维持、发展。太行深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并未受到外界城市化大规模的影响。在安阳石板岩区域碰到的这位农民艺术家秦有子先生身上,笔者能够感受到本土乡村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
1. 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发现并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欲望。艺术本质应是对人的本能冲动与灵魂情感的探索与表达。朱熹先生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艺术源于自身的迫切渴望,不是人工刻意而生,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自发酝酿而生的产物。
从他的速写本之中可以看到,他日常在漏子头村落墙壁上绘制的画作,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自发训练,题材包括了动物、人物、戏剧、山水、生活写生等。秦有子先生的艺术作品题材多与自然、生活相关,是自觉而生的艺术。他的画作为这个太行深处的山村增加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吴冠中先生曾经有趣的形容怀才就像是怀孕,艺术就是反复酝酿的过程。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艺术就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在认识自身形态之后,对于自我的认识与再发现的过程。这是有意识的创造,是秦有子先生在琢磨清楚自我的思想与感情之后,经过分析与思考,具备完整的构思过程。
2. 自行
自行,就是自我决定,将脑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自行表达,往往是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艺术创造是一个孤独体验再造的过程,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应当对于客观现实中的美有着独特的切身感受力,也需要具有宽松的创作环境相匹配。
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艺术作品透于整个村落的角落当中。他的作品是用毛笔先勾形体,之后上色。动物,戏剧、山水、建筑、人物、庆典等题材均是栩栩如生,初看有小时候见到的年画味道,后来在其画册中发现他的确有做过年画的临摹,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式民族风格。中国人注重“意会”的生成,艺术表达通常带有言外之意。在我们国人的生活当中,“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意义构成,人们自觉约束,文化渗透其中。在秦有子的公共艺术作品中也有恐龙、电视、当代人物生活场景的题材,他在用艺术表达言语无法表达之外的“我”对“家”及周遭变化的直面感受,于公共空间中坦率的进行艺术呈现。
公共艺术,为公众服务,需要率真的自行表达态度。他的作品没有受到过多流派的影响,是顺着自我的心手合一随心而发的创作。在秦有子先生生活的周围村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优美,房屋之间没有围栏,老百姓待人亲切,善良而朴实。这里是属于他们自己建造的家园,人们没有城里人那么多的防备心与怀疑心,他可以没有任何约束,自行的创造。
3. 自信
自信,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公共艺术就是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再造的过程。艺术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创造。文化是前人一点一滴不断累积之结果。政体与经济的落后并非就意味着自身文化的落后,我国近代史中经过战争的变革,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怀疑,一度表现在自我文化的渐渐消亡,和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吸收,因此丢失了本该留存之面目。
在安阳石板岩村落的考查中,能够看到勤奋的民众,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乐趣,以及对外来事物的接受力与好奇心,并能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自信。农民艺术家秦有子先生,平日里下地干活,业余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表达所思所想。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意象性的艺术指示特征,比如他绘画中长见的龙虎题材能看到他对于此类动物的由衷偏爱,龙在传统意义中代表着老百姓对于风调雨顺的追求等,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将错就错的造型特点,同比观看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精彩的石雕,往往也能看到不求形似,却以整体气势胜,自信溢于其表的文化特征呈现。
公共艺术作品乃物组成,中国文化有着自身发展的脉络、评价标准、创作特点。中国艺术是接近“诗”的艺术,注重诗性展现,追求空间中虚实相生的营造,强调观者的体悟过程。在乡土村落,在民间尚能感受到自身文化特点。农民艺术家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艺术作品,虽然可能也有不足,然而其在并没有在政府、财团等条件支持下,自信表达的公共艺术创造却拥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并使得这太行深处的乡村更加生动充满魅力。
三、体会之解
在我国,乡村发展历来不够重视,人们拼命的涌向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人性渐渐冷漠,缺少城市文化个性等诸多问题。乡村在大多人的常规印象中,往往意味着种种的落后,然而文化维度往往就存在于乡土的老旧建筑当中,日积月累的百姓生活习惯当中。笔者在安阳石板岩村落巧遇农民艺术家秦有子,对于本土乡村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特性,文化的继承与创造,以及当前公共艺术的发展等相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1. 人本自然
大自然为一切艺术之源,人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于自然而存在,人可以利用自然世界再造一个人文世界,用人文世界来利用自然以取得自身的发展。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再造的自然,不能孤立于自然而存在,不能人为的破坏自然生态。石板岩村落保留了自然的人,自然的艺术,因此其中的艺术就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公共艺术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善于应用自然元素进行创造,其设计的《光之教堂》,利用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其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的。对他而言,他的设计是一种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安藤忠雄先生认为,当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即趋向了神性。这个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的斜路,没有阶梯,信徒的座位高于祭坛,此举打破了以往的教堂建筑,反映了世界上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显示了设计师出于为普众服务的意愿。
公共艺术设计当从自然出发,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以达到中国古人所追求之“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并非对立存在,人也要减弱对于自然的过度人工干预。人就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与自然本就是合一的自然。文化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创造的第二个自然,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必须自觉尊重自然规律。
2. 时空记忆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奈代托・克罗齐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在石板岩的村落中,能感受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石头、木材这种天然的材料,以及小街小巷,在大拆大建的今天,已经沦为人们的旧记忆。老旧的房子恰因为时光的洗礼,而变得更有味道,渗透于骨的乡土情怀,是造就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公共艺术承载着时空的记忆,带有文化属性。西方文化就一直存在某种连续性。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是这个童话王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造型本身,还是立意来讲,都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在英国,留下来的传统农舍很多,许多稍大一些的农舍通了电,装了现代化的管道,这里的天气和教育比城里好,人们收入比城里人高,是人们向往居住之地。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讲过,“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今天,我们模仿了不少西方的文化,而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我们中国的灵魂又该魂归何处。
公共艺术承载着时空之记忆。存在于空间中的建筑以及艺术,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周围的人或物发生的互动性关联也在不断递增,它们是时代的见证者,甚至于成为一座城或一个国家的标志。国人无以言传的生活习惯与日积月累造就的文化,在部分乡村当中仍然有迹可寻,时空之痕存在古村落的斑驳房屋当中,存在与居住之人的生活习惯当中。我们创作公共艺术,当从乡土文化中吸收养分,公共艺术当承载时空记忆,方能更加深入人心。
3. 自觉共生
“公共艺术”的词语来源于西方,是具有普众价值,是带有文化自觉的空g艺术创造,是长久发展形成的过程。文化是人造的东西,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出现的,这个过程是不断进化与发展的过程,是连起来的历史。乡土情怀是国人无法规避的文化本源,脱离于斯的城市文化创作也无法从根本上深入人心,公共艺术创作当从自身环境出发,以得到公众之共鸣。
篇3
每一个文化礼堂,就是一座精神家园,为实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可持续开展,镇政府、村委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通过抓好管理队伍、文体队伍、志愿队伍三支队伍,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管好用好。根据村委的这一管理制度,我们学校也相应地给留守儿童艺术类活动制定了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类型,推动实现各类活动“有计划、重参与、有收获”。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村孩子参与群众艺术活动,得到一个接触艺术的机会,让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给自己一个表演的舞台。
1抓好管理队伍,实现留守儿童艺术活动“有计划”
1.1学校艺术授课实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排课,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音、体、美等课都备了专职教师,按新课程标准认真开课。给孩子所有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学校根据每类学生的特长,开设了古筝、口风琴、合唱、书法、朗诵、田径等兴趣小组,定时开展各类活动。
1.2留守儿童登记全
我校每年根据市教育局普教科的要求,对班级内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再根据不同的村落进行分组,确定各村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的人数。每一组都有相应的“结对家长”,登记学生的具体信息、家庭情况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何种兴趣小组,以便进行特长分类。
1.3留守儿童活动多
村点留守儿童之家,每组都有一个志愿者团队负责活动。志愿者组长根据村点留守儿童信息,参照村文化礼堂的活动进程,对本学期的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安排,制定出符合留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的活动计划。
1.4留守儿童活动时间足
每周六上午8:30-10:30开展定好的各类活动。活动开展有计划、有记录、并适时上传到公众微信平台。活动结束后,负责当次活动的志愿者教师填写活动记录,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撰写活动心得,分享活动带来的乐趣。
2抓好文体队伍,实现留守儿童艺术活动“重参与”
村文化礼堂本身就有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体团队,支撑文化礼堂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定期进行排练,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还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文化体育场地等。
2.1留守儿童参与体验
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交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而村文化礼堂活动则给了一个孩子很好的体验机会。如栗金村文化礼堂,有:特色腰鼓队、老年书画队、太极拳队、工艺制作队等活动队伍,平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部分节目还获得过大奖。这些特色的活动队伍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艺术教育好榜样,通过观摩、参与,留守儿童们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提高了孩子的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收获的经验是满满的。
2.2人文主题艺术学习
新课标中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
马剑镇长久以来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怀,他们有意无意地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里曾拥有“富甲六郡”的藏书楼,曾有过哺育士子的摇篮怡颜楼、九岭山房、听雪斋、南屏山馆,斯楼虽圮,余馨犹存。留守儿童在这类活动中,真正变成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成为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健康休闲、倡导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3抓好志愿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收获”
留守志愿者队伍,以无偿服务为宗旨,以志愿参与为原则,走进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服务工作。我镇五个村点的留守儿童之家志愿者均为市红会登记在册的正式会员,有着丰富的服务经验,在六一、中秋、元旦等节日先后开展多次大型活动。每次活动,都由基本几部分组成:开始的热身活动、游戏环节、自我展示、心理辅导、阅读时光等。热身环节为志愿者与留守儿童间的互相介绍、相互问好为主;游戏环节为根据每次的主题活动参与不同的游戏或活动;自我展示为每个孩子最喜欢的环节,大胆地表现自我;心理辅导针对需要开导的孩子进行的个别辅导活动;阅读时光是在春泥书屋进行。
留守儿童们在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一年来,变化多多,惊喜连连。参加过多次活动的孩子面对镜头不再胆怯,而能展开灿烂的笑容。元旦来临之际,志愿者们带来了城里的小朋友,和我们的留守儿童一起表演的很多节目。一次次的锻炼,一次次的展示,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范儿。元旦文艺活动时长114分钟的节目传到了土豆网上,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通过网络看到了自己孩子表演的节目,心里充满了感激。
在乡村文化礼堂中活动,留守儿童们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及艺术感知与欣赏、表现欲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乡村文化礼堂――孩子们学习感知艺术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石坚钢.诸暨古镇――马剑[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篇4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WANG Jia-rui,LIU Da-en,NONG Qing-wen,LI Shun-tang,LIANG Kun-lan,LI Kai-tong
(Departmen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Guang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giogenesis func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to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and its effect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skin flap.MethodsMaking a 8.0cm×2.0cm animal model from a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injected directly with 50ng/ml HGF solution, after 7 days observing the color of the skin flap, texture, capillary return, necrotic area, bleeding condition of the cut flap etc.; Calculating the survival area of the flap; After immunity staining, counting blood capillary with a 400 optical microscope. Making results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before-experimental flap and that of after--experiment., And also comparing with the saline control group.ResultsComparing the survival rate (81.45%±2.74%) of the HGF skin flap with the control group (42.82%±7.03%), th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experiment, the quantity of capillar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re respectively (39.67±4.83) and (21.50±1.8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of statistic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urvival
皮瓣修复是创伤(烧伤)、整形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传统的任意皮瓣的长宽之比为(2.0~1.5)∶1,超过此比例皮瓣远端常常会发生坏死导致手术失败而需要再次手术,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前列腺素E1、罂粟碱等通过疏通微循环方式或增加皮瓣血流量的方式来增加皮瓣血供,但临床应用中发现均缺乏唯一特异性。因此,预防和治疗皮瓣远端的坏死一直是皮瓣修复创面研究的热点及有待于解决的难点。研究表明[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后第三种能够促新生血管生长因子。Taniyama等[2]在体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其促进血管生成的活性比前两者更强大。但既往对HGF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再生的研究,经查阅国内文献,未见有关促进皮瓣血管生成的报道。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后计算毛细血管密度、观察皮瓣存活面积,探讨HGF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对皮瓣存活率的影响,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皮瓣远端坏死提供一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及器械:健康标准成年S-D大鼠,体重300~350g、雌雄不限(广西医科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肝细胞生长因子(美国PeproTech公司),鼠抗人单克隆CD+34抗体MAB-0034(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快捷型酶标羊抗鼠/兔IgG聚合物(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盒(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显微镜及病理图像分析仪DMR+Q550(德国LEICA公司),实验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一附院完成。
1.2 实验方法
1.2.1HGF溶液的稀释配制:启用前离心,用Hanks液配制成2 000ng/ml的原液后分装于10个分装瓶中。加10%FBS溶液及Hanks液配制成50ng/ml贴上标签,在-20℃冰箱保存备用。
1.2.2动物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健康标准成年S-D大鼠20只,体重300~350g,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A组:HGF;B组:生理盐水组。10%水合氯醛(0.3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将动物俯卧位固定,背部用硫化钠脱毛后温水洗净。于大鼠背正中掀起8.0cm×2.0cm任意皮瓣,其纵轴与大鼠脊柱平行,且以之为对称轴,蒂位于双侧髂嵴连线上。在距离蒂部3.6cm、4.8cm、6.0cm处分别作为蒂部平行的直线,与顺皮瓣长轴的三等分线相交于六点,这六点为注射位点[3]。切开皮肤及皮下,于筋膜浅层掀起皮瓣,结扎基底部活跃出血点。皮瓣掀起后即刻以1ml微量注射器于皮下进针,A组皮瓣下每一注射位点给予50ng/ml HGF溶液0.5ml,B组皮瓣下每一注射位点给予生理盐水0.5ml。4-0丝线将皮瓣原位间断缝合。术后切口涂四环素软膏,单笼喂养。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人完成。
1.3 检测指标
1.3.1术后大体观察:观察动物术后的饮食、活动及创面愈合情况。
1.3.2皮瓣大体观察,存活率的检测:术后7天处死大鼠,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明确。皮瓣坏死标准:皮肤颜色变黑、组织回缩、弹性差、质地变硬、切割组织不出血。用透明纸绘出皮瓣形状及坏死皮瓣大小,将坏死区域涂成黑色,数码相机拍照并输入计算机,使用病理图像分析仪DMR+Q550计算出坏死面积。存活面积=设计面积一坏死面积,按(存活面积/坏死面积)×100%计算出存活面积比。
1.3.3组织学观察:术后7天,切取皮肤标本(在存活区,距存活与坏死交界处0.5cm),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200倍下观察其组织学变化、毛细血管管腔情况。
1.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微血管分析: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融蜡后用纯二甲苯中浸泡;不同浓度酒精梯度水化后冲洗;3% H2O2甲醇溶液封闭内源性过氧物酶的活性后冲洗;柠檬酸组织抗原修复液工作液高压抗原修复;滴加鼠抗人单克隆CD+34抗体MAB-0034后4℃恒温箱过夜;37℃复温后冲洗;滴加即用型IgG抗体-HRP多聚体,室温下孵育后冲洗;滴加新鲜配置的DBA显色剂,控制染色后自来水冲洗,终止显色反应;苏木素轻度复染后1%盐酸酒精水化,自来水冲洗;PBS冲洗返蓝;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树胶封片。所有切片均按照试剂盒的要求在相同条件下染色。镜下随机选取4个视野,以单个血管内皮细胞或成簇的血管内皮细胞作为一个毛细血管,单个高倍镜视野下微血管的数目,取其平均值。测出每个高倍镜视野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下微血管数目(个/mm2),作为评价微血管密度的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两组数据经正态检验。
2结果
2.1术后大体观察:大鼠到实验结束均存活,饮食、排便正常,没有术后感染、化脓、体液渗出等不良反应。
2.2皮瓣大体观察:存活率的检测 A、B两组皮瓣远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颜色变黑、质地变硬、切割组织不出血,出现明显的坏死迹象。A组皮瓣成活区域皮肤的颜色、弹性及质地与正常皮肤组织更相似,坏死区域面积比B组少。A、B两组皮瓣成活面积分别为(81.45%±2.74%)、(42.82%±7.03%),两组间皮瓣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92,P=0.000)。
2.3组织学观察:术后7天,A、B两组大鼠皮瓣均有毛细血管腔出现,真皮层内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A组管腔数量明显多于B组,且管腔的结构好,管腔壁变薄富有弹性,管腔内可见红细胞。B组虽然有大量内皮细胞存活,但呈现无序排列,红细胞沉积较少(如图1~3)。
2.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术前及术后7天两组大鼠背部皮瓣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毛细血管的平均密度:A组分别为12.70±1.35、39.67±4.83;B组分别为12.31±1.22,21.50±1.87。实验前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7,P=0.513),实验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0,P=0.000),A组实验后与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t=16.253,t=0.000),B组实验后与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92,t=0.000)。(如图4~6)。
3讨论
3.1 HGF是Michal Lopoulos等[4-5]在部分肝被切除后的大鼠血浆中发现能够刺激肝细胞DNA合成的多肽因子,后经提取纯化并命名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间质源性细胞因子。它是由分子量75kD的重链(亦称α链)和分子量30kD的轻链(亦称β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二聚体。其主要来源于肝脏枯否氏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贮脂细胞、肺脏内皮细胞以及恶性肿瘤细胞。
3.2 任意皮瓣移植后,其血运主要靠蒂部的不知名的血管、真皮下血管网、筋膜血管网等周围血管束的侧支供血,同时皮瓣远端的毛细血管的快速形成对预防及治疗远端缺血也起重要的作用[6]。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后经过血管基底膜酶解,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增殖、迁移、血管腔形成,周边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作用等多个步骤协调有序地完成,最后形成新生血管网。国内外在心脏缺血性动物模型的研究[7-8]均表明HGF能够促进缺血性心肌的微小血管再生,增加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心肌的血流量。等[9]在体外培养牛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也证明HGF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加入HGF质量浓度为100ng/ml时达到最大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移行效果。其机制可能为:
3.2.1 HGF通过其受体c-met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增生、生长、产生蛋白酶、促进组织侵袭和机化,内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间隙扩散,伸出胞浆芽并延长,使毛细血管样的导管形成。Nakamura等[10]在于大鼠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局部发现了HGF/c-Met系统。唐博[11]等有研究表明HGF通过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增多,常染色质增多。能有效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细胞周期中S期、G2/M 期细胞增多,尤其能促使细胞进入M期,这些都说明HGF是一种强的有丝分裂原。
3.2.2 HGF可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而促进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生长和转移,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HGF可通过PI3激酶通路诱导VEGF的分泌和表达,从而间接促进血管的生成[12]。由此,罗泊涛等[13]在研究鼻咽癌中HGF和VEGF的表达意义的结果时提出了通过抑制HGF靶分子表达和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中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设想。
3.2.3 H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发生、生存和再生,抑制细胞凋亡。周一军等[14]通过HGF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研究结果表明:HGF可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凋亡率,抗凋亡的bcl-2基因表达明显升高,而促凋亡Bax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caspase-3活性显著降低。Gopalkr Ishnapilla等[15]研究发现在高糖环境下HGF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修复。
3.3 本实验采用直接皮下局部注射质量浓度为50ng/ml,每只大鼠注射总量为150ng,术后7天皮瓣存活率HGF组(81.45%±2.74%)高于生理盐水组的(42.82%±7.03%),减少皮瓣移植后远端的坏死;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HGF组(39.67±4.83)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1.50±1.87),促进了皮瓣血管的生成。以上证据提示HGF可促使皮瓣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增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皮瓣远端的坏死,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为HGF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增生、生长、产生蛋白酶、促进组织侵袭和机化,内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间隙扩散,伸出胞浆芽并延长,使毛细血管样的导管形成,具体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4 本实验结果显示:HGF通过促进皮瓣内血管再生、新生血管形成,提高皮瓣的成存活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该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取得的资料及经验还不多,如HGF的剂量、效应时间、在体内易被蛋白酶分解、半衰期短、局部一次使用生物学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和远期安全性、分化的机制及新生血管的稳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rlerson I,Heathcote L,Hiscott P,et 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 in the eye[J].Prog Retin Eye Res, 2000,19(6):779-802.
[2]Taniyama Y,Morishita R,Aoki M,et a1.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jd by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in rat and rabbit hindlimb ischemia models: preclinical study fo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Gene Ther,200l,8(3):181-189.
[3]王璐,郭树忠,伍尚敏,等. BFGF微球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9, 18(9):1283-1286.
[4]Michalopoulos G,Houck KA,Dolan ML,et a1.Control of hepatocyte rep lication by two serum factors[J].Cancer Res,1984,44(10):4414-4419.
[5]Zamegar R,Michalopoulos G.Pur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hepatopoiet in a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 for hepatocytes[J]. Cancer Res,1989,49(12):3314-3320.
[6]杨志明,温玉明.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学[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1: 5.
[7]王志刚,黄一东,欧慧芳,等.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不同途径转染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2(11):1372-1373.
[8]Jayasankar V,Woo YJ,Pirolli TJ,et a1.Induc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b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effectively treats post ischemia heart failure[J].Card Surg,2005,20(1):93-101.
[9],李立,汤永强,等.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生移行效应[J].眼科研究,2006, 24 (1):50-53.
[10]Nakamura Y,Morishita R,Higaki J,et a1.Expression of loc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ystem in vascular tissue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5,215(2):483-488.
[11]唐博,罗文军,严润彬,等.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1):85-88.
[12]Dong G,Chen Z,Li ZY,et a1.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 induced activation of MEK and PI3K signal pathways contributes to 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cytokines interleukin-8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Cancer Res,2001,61(15):5911-5918.
[13]罗泊涛,姚运红,李飞虹,等.鼻咽癌组织中HGF,MMP-7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08,29(5):816-818.
篇5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20-03
Discussion about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ervation of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Jin Chengyu, Wang Qin
(1. Zhejiang 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China; 2. Zhejiang Topche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on how to apply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tecting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and methods of 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virtual realit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0 引言
古建筑一般是指建于民国以前,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无声的历史载体。浙江省具有众多的古建筑,散落在全省各地农村的古老村落里,这些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古老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具体的细节表现出江浙农村的典型地区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经过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损坏,许多古村落的建筑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拆旧建新也使得乡村的古建筑逐渐减少,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中华文化的基础日益薄弱。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则是当前我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意义
古建筑中木构件的木质地很脆弱,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发生变化;此外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以及遭受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江浙一带乡间的古建筑有一些是石头结构的,但多数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极易遭受各种侵害。乡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具有工艺考究的特点,而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所包含的工艺元素没有得到发现与研究,而是渐渐失传。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让我们能依照历史记载为依据,并能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类似东西的图案进行复原设计,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以保证地方特征不至流失,体现出地方建筑的多样性。
传统使用纸质文献来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相关历史等信息资料,这些原始的纸张、书籍等纸质材料笨重又占空间,易损坏,一旦毁坏就难以复原,不方便查阅,而且图片资源不准确、不完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遗迹信息的记录能以录像和相片的形式保存,但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难以长久保存且不够准确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开拓了一个新途径,为古建筑的长期保存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数字化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在信息保存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再加上其具有高精度和高逼真度等优势,能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全面地记录乡村古建筑上传达的各种信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在尊重历史古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复原、重建、信息资料保存等工作,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当今较为成熟的数字化保存技术,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高精度和高真实度的保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提供给不同领域用于研究,同时又不会对原始建筑造成破坏。
2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信息数字化技术涉及到数字的转换、存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一系列高技术。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象、语音,包括虚拟现实,以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信息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由一群高技术综合发展而实现的。
数字化保护技术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古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有了数字化技术,可对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提供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并进一步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为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
当前,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2.1 数字化保存
篇6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篇7
1.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规范。
1.3文题应简明、准确,能确切反映出文章的特定内容,20字以内为宜,一般不用缩略语、代号、标点符号。
1.4署名作者署名列于文题下方,单位、邮编放于署名后面的括号内。如有多位作者,且分属不同单位,则应在署名的右上角和括号内单位名称的第一字前标出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序号。作者署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如必须改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证明,以示负责。
1.5标题层次文内标题各层次序号原则上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不加标点,如“2”“2.1”“2.1.2”等,左顶格书写。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圈码“①”。
1.6医学名词应使用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词汇。中文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用名为准,商品名称可加括号注明。专业名词如需使用缩略语,在其首次出现处应先写出中文全称,后面加括号注明其缩略语,如去氧核糖核酸(DNA)、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等。
1.7文字与标点文内中文应使用简化字,通常可参照新版《新华字典》。标点符号参照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1.8数字与单位数字使用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汉字空。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际标准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的最新版本《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文中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
1.9插图与表格力求少而精,其表述内容切忌相互重叠或与文字描述重复。图表序号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排列。如仅有一个图或表,可定为“图1”或“表1”。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表内数据小数点后有效位数应一致;某项标目指标值尚无数据时,用“-”表示。
1.10统计分析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概率用英文大写“P”。文章中两组或多组之间统计处理“差异”的描述,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达。统计学处理必须标以检验方法,并列出具体检验值如χ2值、t值,然后列出P值。观察病例数在20例以下者,分析处理数据时不宜计算百分率。
1.11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依次排列,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并置于方括号中。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面加“等”字,“等”字前面用“,”后面用“.”,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隔开。连续期刊的著录格式示例:雷进红,卢跃棣,胡萍,等.采荷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效果初探[J].中国乡村医药,2011,18(12):56-57.专著的著录格式示例:胡皓夫,郭清华.发热[M]//胡皓夫.实用儿科危重症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
2投稿须知
2.1来稿用小4号字录入,用电子版网上投稿系统投稿。稿上须注明作者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作者科室和电子邮箱地址;来稿须附寄单位推荐信(加盖公章)及相应审稿费(30元/篇)。
2.2稿件发出后一个月内请登录查询结果,未到收到本刊录用通知者,稿件可自行处理。(录用通知发至作者投稿时邮箱)
2.3本刊可对来稿做修改等编辑处理,涉及原意的重要改动,则会征求作者意见。凡不同意本刊修改稿件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2.4稿件确认录用后需按通知要求在1个月内交付版面费和“论文使用授权书”,逾期者将顺延计划刊出日期。来稿刊登后即一次性付稿酬并寄赠当期杂志2册。如另以网络版或(和)光盘版形式再版,不再另行付酬。
篇8
这一切基于他的伦敦之行。
身未动心已远
“旅行是一种宿命。”彭庆国说,“去英国留学是我这一生必须要做的事,当时,我停下手头一切业务,变卖房产,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远赴英伦,一呆就是两年。”
彭庆国留学之前,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放下一切远涉重洋,需要莫大的勇气。当记者问及勇气从何而来时,他捋了捋长发,淡淡地说了一句:“设计与我,就是一种共生共死的关系,不疯魔,不成活。”
彭庆国告诉记者,两年的留学经历使他的视野大为开阔,内心不再焦灼,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简约对他而言,不再是一种设计风格、审美情结,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旷达闲适、与世无争。香港媒体评论过他的作品:善于化繁为简,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国际化。而在彭庆国看来,简约并不简单,这里头蕴涵着无限美妙的精神世界——入而能出,往而能返,何其自由、畅快。
在英国的彭庆国是极其自由的,他有一段时间住在乡村,喂马劈柴,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生活。“真正的英国在乡村,那里的风土人情给了我无尽的创作空间。在很多国家,大都市意味着良好的修养、舒适的生活,是社会名流的聚集地。可在英国,情况却是相反的。都市在英国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场所,一年中,大部分生活优渥的家庭工作在城里,喧嚣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在乡下,他们耕作土地、装饰自家的庄园、庭院,迷人的乡村景色遍布周围。”
英国乡村给了彭庆国对生命的重新理解。尽管这个场景已经复述了好多遍,但彭庆国还是愿意再一次与笔者分享这种感怀:那是一个假日的早晨,田野一片静谧,教堂钟声响起,小河穿过宅邸,在枝茂叶胜的参天大树下扩展成一片明净的湖水,农夫们装扮一新,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迈过教堂。彭庆国如往常般去教室上课,在逆着曦光的路上,一片金黄的银杏叶忽然就不偏不倚地飘落至手心,一抬眼,满眼深浅细碎的金黄在日光里婆娑扶摇。
那样昂扬而明亮的美,简单干净到让人落泪,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美好和无常。一刹那间,彭庆国似乎悟到了什么。
无相之相
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oxo tower展示着一组巨型海报,内容是关于人类死亡方式的研究与调查,这是彭庆国的信息设计作品,历时半年完成。
作品是一系列的信息合集,由图案、标识、装置等组成,在此基础上,又编撰了八本书,每一本书阐述一种死亡方式:战争、疾病、自然死亡、意外、犯罪、污染、交通事故、自杀。
尽管是关于死亡的题材,彭庆国却仍表现得极其克制,画面简洁、色调淡雅、光影柔和。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一组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在这组作品的序言中,彭庆国写道:“所有的这些呈现都来自数据,来自信息,不仅孤独,而且宿命,没有逃脱的可能。”彭庆国为这组作品取的标题是《我们怎么死去》,他要做的是用信息和数据,正视死亡和生命的过程。
《泰晤士报》评价过这件作品:图形符号的展示、应用,已经更大意义地超越了其本身的基本形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以崭新的时代语言特征,传递着过去不可想象的更为复杂而庞大的信息及意义,并从视觉上展示着更为奇妙和不可预知的魔力。
彭庆国说,“在伦敦,更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最先进的设计理念,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引入,使我大开眼界”。他触及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认知和艺术发展空间,那就是信息设计,而信息设计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目前这个领域的设计师可谓凤毛麟角。
彭庆国告诉笔者,信息设计初期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子集,经常被穿插在平面设计的课程当中。在1970年代,信息设计就真正从平面设计中脱离出来,其主旨是“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提倡“精美的艺术表现”的平面设计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完整的信息设计流程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涵盖了美学、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界面工程学等等,还需要一些媒介经验。因此,信息设计师一定是位跨界艺术家。
《华闻周刊》评述彭庆国的这幅作品:各种元素和图形如同会呼吸的标志,根据不同的死亡方式呈现各异的结构、色彩、线条以及波纹,展示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引发了设计语言的重构。让人们体验到了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夺目甚或令人眩晕的数字化的美感。在彭庆国的作品中,展现出高度秩序化的几何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冲突。
彭庆国说,生命有大美,自从诞生以来,各种生命活动——生成、传播、交互、成长、寂灭,循环往复,使得各种生命体繁衍不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都可以被称为信息的最佳方式。
篇9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农经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农经信息化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且制定《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县、乡、村三级农经人员对开展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开展农经信息化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调研,落实责任,“整县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市经管总站的领导和北方农网信息服务公司领导来我县召开调研会议,一致认为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断层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全县确定各乡(镇)、村全部开展农经信息化工作,县局开通农经网;各乡(镇)经管中心配置电脑1台,村级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县、乡、村农经信息化工作顺利起步。
3.明确任务,强化培训,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开展。全县各乡(镇)村助理会计要全部参与到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明确职责。
二、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农经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县经管局组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县农经网。网站设有:农经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18个栏目,并与省农经信息网、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并网友情链接,同时开通黑龙江省农经系统办公网,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全县各乡(镇)的村级网页在农经网的乡村简介栏目中进行介绍。
2.抓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使村级信息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村级信息员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农经系统信息化办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础。
3.抓网络化办公。县农经网开通后,正常的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县铺开,利用农经系统网络办公这个平台,完成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农经管理工作在网上传递即可,实现县、乡、村三级零距离办公,既节省经费,又做到及时、准确。
4.抓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为本村和当地农户咨询和信息。主要查询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为本村和农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农村二手货信息、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的重要举措,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农经信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1.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农经系统办公网络化提供了平台。我县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把省、市经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业务通知等重点工作和县经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检查、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通过网上,使政令及时畅通,加快了各项工作落实的节奏,实现了网上办公。
2.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网络体系。我县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内的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1个县级网和9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村的基础信息在网上。“数字乡村”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大“数字乡村”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各乡、村的数字报表、信息、土地流转的动态、涉农企业的产品信息等在网上及时。
3.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网络的开通,为我县农民及时提供了政策咨询、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为农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等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10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将视线集中在三年制专科及以上的学科教学改革上。而针对更加贴近基层、有更强实用性要求的农村医学专业,中职教学改革却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行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教育体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职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及时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相关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本课题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研究,参研人员由长期在教学一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和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的乡村医生组成。近些年教师们最焦虑的是当前“90后”的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数字化时代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喜欢看的专业教材。教材是实现教与学的载体,是学生成才成功的路线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来,我们首先进行了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共开发编写了《正常人体结构》和《遗传病与优生》两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农村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为例,阐述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领导、行业(医院)专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农村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生,行业专家除了邀请省、市级医院有高超医疗水平和一定教学经验的医疗专家外,还邀请了来自农村基层医疗一线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这样的专家团队既可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更能体现针对职业岗位的适用性和必需性。该委员会主要承担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决策之责,具体督导并组织实施教材建设的开发编写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
本开发团队主要担任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材开发编写工作,参与人员除本教研室全体教学人员外,还邀请了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医院)专家。在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由于企业人员的全程参与,从而能切实做到根据农村医生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导出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提炼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针对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需求等,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写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进行了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培训教材开发人员的信息素养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90后”和“00后”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数字化时代,可谓“数字化原居民”。数字化网络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中职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经历了数字化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如果我们这些被称之为“数字移民”的中职教师没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所开发编写的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经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数字化时代的过时模式,来强制教育一种熟练掌握全新数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证其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时代特色,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否则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会被喜追求时尚、喜颠覆传统的中职学生所摒弃,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及时充电补习信息化技术知识,以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素质、思维方式等才能与时代同行,教师才能编写出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进行广泛调研。
以2010年9月江西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农村医学专业《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对《正常人体结构》中的各知识点需求,设计“《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查问卷。对临床乡村医生,我校后续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和农村医学专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向乡村医生、教师和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各60份,请乡村医生按照他们所在科室的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后续基础和专业课教师按照他们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临床实习同学按照他们实习中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诊疗知识技能,分别对照正常人体结构知识点的需求,如实填写《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内容提纲和要求。最后,对《正常人体结构》调查问卷中的知识点需求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当前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及学生喜爱的教材编写体例形式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尽可能使我们的教材符合学习心理认知能力及适应学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材。此外,我们还深入到农村基层卫生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掌握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再进一步分析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基于乡村医生岗位的行为导向教材建设工作,最终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二、结果及分析
1.分析调研结果、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从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中获悉,《正常人体结构》不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调研结果以及本教材开发团队全体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作为本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主要依据。
新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成:一是调研问卷教学要求中“掌握、熟悉”两项,选择人数之和超过总调查人数1/3以上的内容;二是某一课程教师回答教学要求中“掌握”人数超过一半的教学内容;三是本课程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了解”部分的教学要求认定,主要是认为掌握和熟悉的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3以下的教学内容;其余部分为熟悉内容。而对极少数调查者认为要熟悉的“人体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的大部分内容,本大纲已删除,少部分内容已放置“人体胚胎学概要”中,因而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比原大纲精减了一章。新教学大纲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3%、31.1%、55.9%,符合教学要求。新旧大纲教学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相同比率达34.72%,此数据说明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农村医生岗位需要的对接,教材也实现了与生活、岗位、学生的贴近。
教学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设置,根据特定的学生对象和学制,制定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目标;教学任务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其解决方法上,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其教学效果要达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农村医生特定工作岗位的各项调查研究编写的,即以新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指导,融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依据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格式体例的编排。教材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且能适合项目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符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材编写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主要创新特点:①教材内容:在保证《正常人体结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基础上,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基于岗位职能,体现教材内容的适用性,使内容贴近岗位;另一颠覆传统的尝试是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把传统教材中最后一章“人体胚胎发生发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从人体的起源开始,激起学生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兴趣。②学习目标:在表达上打破传统惯例,直接以考点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倾斜标注,更能让学生重点关注,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尚性。③体例编排:符合当前数字化时代中职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证教材整体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不走传统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链接,执业考试考点、知识要点等板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内容表述:教材内容表述上大胆使用多媒体,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从而适应学生学习。例如,把传统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编排成比较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如,对心脏外形的描述,先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把其重点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对椎骨的一般形态描述,先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然后对它们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比较;主动脉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图形式表示。这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毕业生的心智水平,使学生爱读想读。
4.教材使用已初显成效
创新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已投入使用,这种基于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能力及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型教材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学生尤其喜欢对教材中简明扼要、清楚易记、重点突出的多媒体化表述的内容,利用手机进行拍摄,随身携带,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享受学习过程。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75人)用传统教材进行授课,其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67.50±0.23分,而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72人)使用的是该创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80.00±0.2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谈他的四个职业教育梦想之“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时说过:“职校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材必须要改变,要让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他们所能适应的学习方法与职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匹配。首先从教材建设做起,教材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们课题组审时度势,在基于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基础上,建设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实践证明,学生使用创新型数字化环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一、存在的效果
1.由于乡村运营体制的变化,各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
2.统计人员不只相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任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任务,作为统计人员,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3.农经统计任务经费缺乏。乡村经济统计任务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量日益增多,新的统计项目不时出现,需求一定的经费作保证才干把统计各个环节上的详细任务做实,使统计任务质量失掉有效保证。
4.影响农经统计数据质量的要素复杂,统计难度日益加大。农经统计年报数据有局部目的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基层指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受行政干预,任务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5.乡村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对农经统计任务的看法不到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在村组,统计员普通由村委会会计兼任,一些数字甚至只由村委主任、支部书记估报,报表一拖再拖。
二、对策
1.增强组织指导。一是整合统计力气。要树立由农经统计人员牵头,相关专业人员协作及审核把关的分工协作机制。二是整合统计经费。依据各专项统计任务经费状况,增强与相关部门协调,开掘和整合任务经费,确保统计基本任务经费需求。
2.增强调查研讨,及时掌握乡村经济总体运转趋向。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乡村经济状况,应对农户的农业消费运营及经济收支状况停止调查,同时,对农业消费资料的市场行情、农产品及乡村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状况等停止调查,剖析以上要素对农民支出的影响,为剖析预测农民支出状况提供依据。
篇12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发展比较关注,而中国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却关注较少,尤其是以务农为生的老龄居民。农村老龄居民作为弱势人群,其生活状况尤其令人担忧。根据最近的报道,乡村里的年轻居民多外出在城市务工,让老人们留守乡村,独自面对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的县域流动人口为7,900万,高于法国或英国的全国人口总数。某些研究注意到,年轻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后者往往独自承担起务农和照料孙辈的责任。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仍然不足。月按照官方统计,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居于世界上最高之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都低于1.50,而以绝对收入计算的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数字的计算是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然而,年鉴数据可能低估了真实收入,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真实收入。可支配收入或工资仅为城镇居民真实收入的一部分,包括住房、医疗、消费品和教育在内的各种补贴构成了可观的额外福利,而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官方统计数字中。考虑到补贴因素,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应比这个数字大很多。中国存在的城乡差距如此巨大,不少国内外观察家将其视为政治不稳定的最大隐患。//html/jianli/
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市场导向的工业部门,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比内陆省份的受益要多得多。尽管从长远的角度看,农村地区将从现代化中受益,但在目前市场化改革却有可能加大城乡差距,农村贫困人口将面临迁移或现住地资源恶化的两难选择。目前,从市场改革中受益的农村往往是离城镇中心较近的地区,而偏远地区往往难以从社会变迁中受益。内陆地区的农村家庭,尤其是务农家庭受益更少,农村居民的利益往往让位于城镇的快速发展。㈣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体系正面临着技术落后、缺乏规模效应、环境恶化与价格扭曲等因素导致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一些官员的腐败也对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尽管中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不算太高,2008年的官方数据为8.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却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5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尽管农村地区的生育率远高于城镇,农村却比城镇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主要是由于大范围的以年轻人口为主体的农民向城镇的迁移。根据推算,在中等生育率和中等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农村和城镇地区的老龄人口比率将分别为26%和22%;而在中等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农村和城镇地区的老龄人口比率将分别为31%和26%。从而,中国农村将同时面临经济转轨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zuowen/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各种福利项目在农村地区极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覆盖率很低。养老金一直到1991年才被引入农村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滞后,2009年底正式实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尽管进展迅速,截至2010年5月底,参保人数为5,199万,但与农村72,135万的总人口(2008年数据)相比,需要做的工作显然还有很多。而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则在2008年达到了21,891万,占城镇总人口的3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2006年底就已经达到了76%。比数字更能揭示实际情况的是,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养老保障,许多农民必须依赖家庭成员尤其是其子女,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支撑。尽管庞大的下岗工人和城镇流动人口值得密切关注,农村老龄人口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于中国农村贫困和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而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农村老龄人口生活状况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现有研究发现,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但对发展中国家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研究却十分缺乏。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受到经济转轨和人口转变的深刻影响,其生活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对老龄居民有什么影响?不同职业阶层的老龄人口是否具有不同的生活质量?他们对其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估有什么特点?生理和心理健康与职业分层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sixianghuibao/
二、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以安徽省为地理对象。安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2008年总人口为6,135万,其中农村人口为3,650万,占59.50%。安徽位于华东地区的西北角、长江三角洲腹地。迅速的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核心城镇,而贫困的农民仍然用水牛和木犁来耕种。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务农与从事城镇中常见职业的老龄居民进行对比。城镇退休居民的职业在以往研究中经常受到忽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职业分层的效果往往延续至退休之后,而且职业分层集中体现了城镇和农村生活的许多区别。对于许多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来说,职业具有终身性,而退休并没有实质意义。
篇13
二、大数据视野下数字化物理实验
在大数据视野下,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数字化技术辅助,初中物理实验直观鲜明地呈现实验现象,及时反馈实验数据,使学生适时、多次、多样化地深度研究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探究意识、科学思维品质,从而培养未来的数据分析师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大数据视野下利用数字化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培养学生在合理时间内挖掘、分析数据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进而发展科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的设计,将产业、社区和知识完整地连接每个学生,实现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现实;社区和新乡村运动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和信息化支持,则体现了教育未来的终极愿景:人和技术共同进步、混合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大数据时代,服务于终身学习和学习个性化以及学习行为支持的各种柔性教育的信息系统将得到开发和应用,翻转课堂、在家上学、社交网络以及教育行为信息系统可视化的研究,将变教育学为实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