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Developing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spects Explo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Gao Xizhi, Zhou Wei, Yang Xiaofeng
Abstract Some problem is pointed out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Then the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is introduced. We prospect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finally.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construction of subjects;distance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No.1 Middle School in Pingyi, Linyi, Shandong 273300
2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1 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在高等学校举办教育技术专业,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经过70多年的风雨历程,教育技术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特色鲜明的重要学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甚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1]。但是由于中国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社会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在国际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
1.1 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问题回顾历史,我国教育技术学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普通高校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教育技术专业,导致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质量下降,就业职位吃紧,人才相对过剩。这一点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表现尤其突出。
2)没有特色,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独到的竞争力,动手能力不如计算机专业,理论能力不如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
3)教育技术专业高层次人才地区分布不均匀,目前教育技术的大师主要集中在华南师大、华东师大、北师和南师等具有博士点的大学。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体比较落后,地区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办得较好的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僻的农村,有的学校根本就不知道有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并且即使在信息技术办得比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也多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活动课。
1.2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经济落后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机构没有经济能力去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这是根本原因。只有发展经济和改革落后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相关部门对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把关、监督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把关,师资力量不够的、标准达不到的学校不准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已开设的学校进行评估,不合格的禁止其继续招生;并根据当前的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计划,保证人才的供求平衡。
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是计算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简单拼凑,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因此要加强学科建设,使专业具有特色,而不再是计算机和教育学的简单组合。
4)相关部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要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加强评估考查力度,发达地区将其纳入高考,以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的整体进步。
5)大学生思想落后,价值观不正确。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把自己的理想目标放在大城市实现,几乎没有希望到农村发展的。而教育技术人才在大城市已经饱和,如果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把眼光放在城市,那么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就是必然的。据笔者调查,仅山东省乡镇和农村就缺少信息技术教师约800多人,如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思想开放些,愿意到农村就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会好得多。因此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做好“三支一扶”工作。
2 前景展望
我国教育技术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和独立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新的方向,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家和学员们都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就是不能固步自封或者自己画地为牢,而是应该拓展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地和学科渗透能力,做好教育、技术、人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目前在实践领域比较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教育技术与心理的互动关系也提示人们,不同的人在面对各种技术进行学习时是存在差异的,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来指导、促进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考察新技术环境下认知、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新变化、新规律,又可以丰富和推动原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2]。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心理学问题必将是目前乃至未来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闪光点和突破口。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的重要内容,它使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发生根本的变化,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依赖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为此,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应用策略的设计;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信息资源库;增加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内容,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信息环境对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
2.3 加强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来自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是一种区域范围内的合作,更强调一种大范围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强调一种打破行业约束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特殊性,更应该关注与心理学以及IT业的沟通与合作。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能够将所有的相关知识,不论是在纸上、在数据库里或者在人们头脑中的,整合在一起,形成合理的知识流,并对重要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实施一系列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这些知识既包括全球化知识,也包括本土知识。
2.4 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出现和普及,对于人们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需要,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形式自身的特点以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它将对教育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预示着其很好的发展前景[3],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加快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必然。
3 总结
经过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实践领域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教育技术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者众多、领域广泛、发展迅速的重要学科,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育学科知识库的丰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也同时凸显出来,这既是对本学科发展的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教育技术学科要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除了上述要关注的问题外,还必须要重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合理应用,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跨学科的特点,吸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要运用能够深入研究人机交互问题的话语分析方法和开发性研究方法,系统科学地规划研究问题[4]。同时,还要关注本学科的知识积累问题,促使后续研究工作能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9):1-20
篇2
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接下来我们着重来探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应用的作用、误区。
二、体育教学因信息技术而多彩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它可以引发体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艺术等方面一系列的探索与思考,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境界。
据研究,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而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将动作具体化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场景,把枯燥、单调的动作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既弥补了材料不足的缺陷,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老化,时间一长势必会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可以避免了体育知识在单纯用语言描述讲解时的抽象晦涩、教师演示时的费时费力和演示动作不标准带来的麻烦,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教学时的难度,帮助了学生在具体掌握、记忆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时也提升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接力跑交接棒动作时,教师不必再亲身示范,运用信息技术的中的3D虚拟技术将动作变为视频,更可以将交接棒时的动作一步步分解开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另外,在练习时不要完全以训练的形式,可以将交接棒的动作融入一些小游戏中,再借由信息技术辅以背景、声音、灯光,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动作的要领。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与老师搭建交互平台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也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资源有着丰富多彩和易于分享的特性,使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向多样化实现了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由教师主宰。而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程度和方式。比如一些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学习并考核,更加形象、便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预先设置鼓励模式,在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考核时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借由信息技术可以很丰富、有趣,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互联网有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误区
篇3
学生的数学前经验除了已有的知识储备(也就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已经被内化的数学知识)外,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年龄特征与生理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水平等。通俗地讲,学生的数学前经验就是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数学知识,对数学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前面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要先考虑好的,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教师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如何基于学生的前经验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一课的教学来浅谈之。
一、了解前经验是前提
课始,教师出示以下几道减法计算题让学生计算,以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组织学生交流。
416-358= 240-136= 100-36=
在学生计算后统计结果:全班46名同学,全对的有40人,错两道的有2人,错一道的有4人。在做错的学生当中,由于粗心做错的有3人。其中有另一个学生在计算100-36(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目)时,可能是忘记了或者什么原因,不知道连续向前一位借1,导致计算错误。
思考:
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所以课始出示这三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被减数有0时如何计算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形成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计算方法的表象。这三道题目其实是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计算题,学生如果具备数学前经验,就可以正确解题。特别是第三道题目100-36,它是小学一年级的题目,让三年级学生计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知道如果遇到需要借位的数字是0时应该怎么办,为后面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奠定经验基础。在学生独立完成这三道题目后,教师就了解了学生对被减数中间有0时应该如何计算的数学前经验,通过教学就可以使他们正确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前经验。
如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计算学过的题目,以此了解他们的数学前经验。我们既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就本节课将要采用哪些教学方式调查学生喜欢的程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不同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数学前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明白哪些学生欠缺哪些知识经验及学习新知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等。通过对学生数学前经验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激活前经验是关键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三道题目的吗?
生1(到黑板前边列竖式边讲解):416-358,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所以要向十位借1变成16,16减8得8;十位上的1被借走了,变成0减5,不够减,所以再向百位借1变成10,10减5得5;百位上的4被借走1还剩3,3减3得0,可以不写。所以,这一道算式的计算结果是58。
生2(到黑板前边板演边讲解):240-136,个位上的0减6不够减,所以向十位上的4借1,个位上减后得4;十位上的4被借1后还剩3,再减3得0;最后百位上的2减1得1,所以240-136=104。
生3:100-36,这个算式的计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口算就可以知道等于64。
师:那如果列竖式应如何计算呢?
生3:100的个位上是0,减6不够减,所以向十位借1,但是十位上也是0,借不了,所以再向百位上借,这样就把从百位上借来的1变成了10个十;借1个十到个位上后,十位上还剩下9个十,所以个位上10减6得4,十位上的9减3得6,百位上被借完了,所以100-36=64。
师: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道计算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
生4:这三道题目中都出现了用0来减的现象:416-358,虽然题目中没有0,但416十位上的1被个位借走后,也只剩下0来减5了;240-136,0是在个位上;100-36中有连续两个0来减。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5:我感觉只要遇到被减数中有0的减法时,都一定要向前面一位借;如果遇到连续有0时,就得连续向前面高位借,然后把借回来的分开再计算。
……
思考:
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只有被激活了,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才能有效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索新的知识与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梳理自己以前学习过的一些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白当被减数低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就要向高一位借,而高一位是0时,要继续向前面一位来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表象,为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奠定基础。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梳理这三道题目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或许大部分学生也知道如何计算,但是那几个计算错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因为没有一定的数学前经验作为基础就会遇到阻碍,而这个阻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越积越多,最后会产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后进生”。
所以,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讲解、提问、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可以直接通达的路径,或者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一种新的认知矛盾,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
三、运用前经验是目的
师:同学们都明白当被减数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就要向前一位借,如果遇到前一位是0的时候,就要向更高的一位来借。下面请你们计算507-348,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再计算。(学生汇报交流)
生1(边在黑板上板演边解说):根据刚才我们得出的经验,被减数个位上的7减8不够减,要向十位上借,但是十位上是0,借不了,所以还得继续向百位上借1来分,这样个位上就是17减8得9;而十位上虽然从百位上借来了1变成10个十,但由于它借了1个十给个位,所以现在十位上就只剩下9个十了,因此十位上应该是9减4得5;百位上的5因为借出去1了,所以应该是4减3得1。最后,这道题目的计算结果是159。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法吗?
生:同意。
师: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答像这样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时,关键要注意什么?
生2:要注意两点:第一,向十位借1时,因为没有,所以得向百位借;第二,十位上向百位上借来的1虽然算作10个十,但是因为它又借了1个十到个位上,所以最后十位上就不能拿10来减了,而是应拿9来减。
……
师:下面我们再来计算500-185,根据以前的计算经验,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计算?
生3:我是这样想的,把185分成100和85,然后先用500减去100得400,接着用400再减去85,就得到315了。
生4:我们还可以把500变成485和15,这样先用485去减185得到300,然后将300加上15就得到315了。
生5:因为185加上15等于200,所以我先用500减去200等于300,然后加上多减去的15,就等于315了。
生6: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被减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了,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学生能够运用前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前经验来计算507-348,由于学生的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计算经验被激活了,所以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让学生计算500-185这道题目时,我并没有把学生的解题思路局限在用竖式计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前经验,选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计算。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激活学生的前经验,引导他们将前经验运用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去。
篇4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可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所开设课程主要为教育学类及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如教育技术学导论、远程教育、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等。根据不同院校培养模式的不同,该专业一般还设置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以及网站制作、摄影、摄像等方面课程。此外,不同学期还会设置包括课件制作、网站制作、多媒体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实习等形式在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信息化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各级电教馆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篇5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阶段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已经由专业设立之初的供不应求、高质量就业转为就业困难、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以笔者为例,笔者1999年稀里糊涂考进某省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习时,尽管成绩一般、缺少特长,但仍然能够进入某老牌省属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系担任教师,因为那时扩招、各高校纷纷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伊始,正是用人之际,自然好就业。到如今,非但大学教不了,连进中学教书都困难。如此困境,相差悬殊,究是为何?首先我们要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查阅我国多数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大致有如下5个:
(1)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主要侧重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2)信息技术教育: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
(3)影视媒体创作:在各中小型电视台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工作,或在一些私营影视公司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工作。
(4)教育软件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和管理教育软件、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游戏软件。
(5)现代远程教育:在网络学院、电视大学、函授学院、企业等单位承担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学习支持帮助及维护等服务性工作。
上述5个方向设立之初,较好的反应了社会需求,也能够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的不断细化和时间流逝,这些传统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的优势就业渠道已经人满为患、日趋饱和,留给后来的毕业生就业门路几近窘迫、无路可走。但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近3年我校该专业毕业学生186名,38名能力较强的毕业生能够考入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为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各级电教馆工作的学生几乎没有,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从事了影视媒体创作或者教育软件开发的工作,部分考试发挥较好的就读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几近半数的毕业生不能再本专业或行业内就业。这既反映了我们专业培养计划的失效,也不能够真实体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魅力,更对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析因
造成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已经讲到的外部环境问题。但单单就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而言,又可以分为专业原因和人的原因两方面。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属二级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历史、广度、深度不够,对于专业长远的发展、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就业缺少足够的规划设计和宣传推广。其他诸如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等等专业行业建设发展的深度、广度都比较成熟。这是专业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存在学生学艺不精和教师教授不细。有人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称为“万金油”,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学而不精,无一专长。话虽尖锐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目前多数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点。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上不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的基本技能方面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影视节目制作方面不如影视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结果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失去了竞争能力,造成就业困难。这个当中除了个别学生学习不努力、积累较少以外,也有专业设置的问题。太多东西要学,所花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只能泛泛而已,比不过人家术业专攻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师身上,学科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的更新,甚至部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师资本就是稀缺资源。
三、解困
尽管由于之前讲的种种原因造成了一段时期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困局。但笔者发现相对于当前学校教师相对饱和、入职条件高、难度大的困境,广大培训机构、民营学校和各大企业内训中培训教师的需求大、准入门槛低、市场前景广阔,只要积极引导、切实投入、加以时日,广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能从培训师这样一个岗位找着既对口、又轻松,并且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平台。
(一)什么是培训师?
培训师是指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企业自身需要,运用现理念和手段,策划和实施培训项目,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培训师在市场上主要分为两类:企业培训师(TTT)和职业培训师(PTT),他们的主要职责和特征有:
(1)产品培训课件的制作、宣讲,对客户进行产品知识培训、答疑;
(2)擅长领域广泛,比如: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内部流程改造、沟通学、LT思维管理、头脑风暴、企业教练、执行力提升、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和规划、成功学、巅峰潜能销售等;
(3)专业、高效、形象气质佳,能对客户产生一定或者强烈的思维冲击和洗礼,帮助客户有效提升进步;
(4)能适应经常出差讲课。
(二)培训师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1)在特定、专长领域内不断学习研究,根据市场需要设定系列培训课程;
(2)根据不同行业、公司的培训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调整;
(3)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和培训工具,讲授培训课程,实现培训目标。
(三)如何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培训师?
(1)增加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等相关学习课程;
(2)注重学生教师普通话、备课、教学等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3) 加大学生培训设计、教学实践能力的实训;
(4)打破学生一定要考编、稳定等固有“铁饭碗”就业思路的局限;
(5)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兴趣、特长合理设计学涯和生涯;
参考文献:
[1] 胡乡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 胡凡刚,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4(9)
[3] 刘志翔, 祝娟, 戚国银,浅析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科技信息,2008(11)
篇6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篇7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视听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了多媒体技术,教育的概念发生了发生了“质”的变化,把现代教育推向1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手段: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1门新兴的综合睦的边缘学科领域,CAI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兴起的重要标志,代表了教育信息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多媒体CAI在中小学业余田径训练技术教学内容、方法中的作用,必将能够促进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提高训练成绩。
为了深化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改革,我县业余体校训练依靠自身力量,运用计算机集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技术,完成一系列多媒体CAI课件的创作与实践,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县业余体校9—16岁的田径运动员40人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实践之前,查阅了近三年十万字的有关资料。
实验法:先制作背越式眺高、跳远、跨栏三个较复杂一点的项目的多媒体CAI课件,对实验组人员进行辅助教学,在同样的时间内与传统教学训练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有测试法、调查问卷法。
3、实验过程
3.1查阅有关樊料,掌握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方法。
为达到创作高质量多媒钵CAI课件的需要,我们的较件环境以WINDOWS98操作系较为本体多媒体软件环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了Broad—WAY动态视图频图像采集与编辑软件,编辑软件Premiere、图镶编辑软件Photoshop、三维动面制件软件3Dsmax和多媒体创作集中软件Authorware。
篇8
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将深刻地改变传统行业,逐渐克服技术难题之后,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它在现代教育领域的运用成了瞩目的焦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为目的[1]。它的现代化体现在教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联系紧密,它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普通教育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突出”现代”一词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问题,吸纳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维方式,凸显教育技术的时代特色。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按照技术特点大致分为以下5类:(1)基于传统媒介(如书本、图片、画册、黑板、模型、实物、小型展览)的常规教学模式;(2)基于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3)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模式;(4)基于因特网等网络技术的网络直播教学模式;(5)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被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2]。而“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具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试想一个场景——分散在世界各地学习者穿戴着虚拟现实设备,汇集到一个共同的虚拟社区,在这里自由交流与学习——这种美好的愿景并不遥远。
2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心理学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综合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有三大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它强调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导作用[4]。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物体的互动能力;沉浸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模拟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真实感觉;想象性是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根据环境传递的信息以及自身沉浸在系统的行为,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想象虚拟现实系统中并未直接呈现的画面和信息。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教学效率。虚拟实现的特性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3.1自主学习
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与它进行实时互动。学生凭借自然语言交互,以触觉、视觉、听觉作为媒介,和计算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给与学习者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虚构的学习场景中,真实与虚拟模糊了边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进步。虚拟现实模拟的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显示现实”,还原真实的环境,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接触,如火山口的场景、银河中的场景、危险的化学实验室等;(2)“模拟现实”,模拟现实中不存在的环境、特殊条件下才会产生的事物,如仿真训练、模拟训练等;(3)“创造现实”,突破现实的制约,想象力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一切现实法则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被颠覆,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把好的创想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展现。
3.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大创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各种实验反应,摆脱常规实验室的局限。在虚拟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虚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实验效果直观可见;可以看见现实中看不到的磁场,理解磁场变化的原理;可以感受桥梁大厦的建造与崩塌,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身处虚拟生物实验室内,可以仔细观察人体组织的切片结构,各种骨骼结构也变得清晰透明。在虚拟化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远离现实实验室的各种危险,安全地操作天平、砝码,观察燃烧、爆炸等反应现象;在虚拟地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实验,瞬间遨游太空,瞬间又深潜入海底,尽情体验地理科学的魅力。想象力的边界才是虚拟实验室的边界,虚拟实验室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场所。
3.3技能训练
虚拟现实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性,可以使学习者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不断试错,直到熟练掌握技能。例如,在虚拟射击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重复射击,提高反应能力,学习不同的掩体情况下的射击方法,直到熟练掌握。运用VR技术可以使医务工作者反复操练,保障手术训练的实效。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与传统微格教室相比,在虚拟教室中,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面对的学生人数,克服上台教学的畏惧心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情景也是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虚拟现实学习和真实情景练习,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最大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4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展望
篇9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想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将问题中难懂的和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图形和图象,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克服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单调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授导数的概念时,先动态演示自由落体运动,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建立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联想类比。抽象出导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一一让学生“会看”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段话:“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一个超过中等水平的人”。数学观察力表现为:a在掌握数学概念时,善于舍弃非本质特征,抓住本质特征的能力;b.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善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c.在学习数学原理时,能从数学事实或现象展现,掌握数学法则或规律的能力;d.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识别问题的特征,发现隐含条件,正确选择解题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高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一条有效途径,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在讲授微分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一节时,先提出具体问题,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面积改变量是多少,其面积改变量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分析面积改变量的主要部分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找出函数增量主要部分及主要部分与导数的关系,引出微分的定义及计算,教学效果非常好。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让学生“会想”
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是以无限结构中的变化的思想为基础而建立的。它的特点是比较抽象.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尤其是对在中学见惯了有限、具体、形象的数学问题的大一学生来说,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更感困难。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更加情境化,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并以视觉形式出现,它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形成,更能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例如,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学习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抽象概念,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如下的演示: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正多边形的周长会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这一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这种无限的过程,先直观地理解极限的概念,再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提炼出极限的概念。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会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现实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人数学建模的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高数教学的始终,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到微积分时可引入变化率问题,极值、最值问题,经济上的边际问题,讲到常微分方程时可引人人口预测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振动模型等。而应用计算机解决建模问题,又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一,可以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繁琐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同时也可用计算机来考察将要建立的模型的优劣。其二,一旦模型建立,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或利用现成的软件包来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起到的显著作用。
篇10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代表信息革命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技术向多维化、智能化、广域化信息网络的方向发展,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幼儿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每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对幼儿教师不断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幼儿教师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硬件设备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与可能性;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幼儿教师的教学在及时提供、有序呈现、有效学习三方面得以保证。因此,多媒体技术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幼儿园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多种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教学设计,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各种教学媒体正确组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课堂结构,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园的影响:因计算机网络不受地域限制,有利于促进幼儿园之间的联合和竞争,优势互补;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给幼儿更高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园之间的竞争。这也将促使幼儿园更加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加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
对幼儿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灵活的学习方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学习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轻松学习环境,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同时,多媒体网络实行资源共享,教育教学信息得到极大的丰富,信息的传递将更新更快。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特点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求知欲和实践欲,幼儿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主动接受者。
对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源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因此幼儿教师成为了教学信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成本高速度芯片地应用,高效率的多媒体数据压缩、解压缩产品地问世,高质量多媒体数据输入、输出产品地推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必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流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正在经历一场网络化地革命,一种不同于传统多媒体手段的流媒体技术崭露头脚。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网络多媒体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新技术,成熟地实现了网络上传播和播放同时进行的实时工作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网上音、视频(特别是实时音视频)传输的主要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电台、视频点播、收费播放等。流媒体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网络的多媒体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相信在很短的时间里,多媒体技术一定能在网络这片新天地里找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智能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用交互式弥补计算机智能的不足。发展智能多媒体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文字的识别和输入;语音的识别和输入;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图形的识别和理解;机器人视觉和计算机视觉。把人工智能领域某些研究课题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很好地结合,就是多媒体计算机长远的发展方向。
(三)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也称为虚拟环境,是计算机生成的给人多种感官刺激的虚拟世界(环境),是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更为理想化的人机界面形式。虚拟现实技术是许多学科领域交叉和集成的产物,它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和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技术。它是继多媒体之后,教学技术领域出现的又一个新型教学媒体。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实习,建筑设计,军事训练,机器人及制造业,体育训练,教育及娱乐游戏等众多领域。在许多国家,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课堂教学,它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其出现无疑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的广阔前景
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色彩鲜明、形象新颖的多媒体技术能将幼儿难以接受的概念制作成简单易懂的影像,帮助幼儿更有效地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用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给幼儿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例如在环保教育中,选择公益广告类的影视光碟,或是通过生动的课件,让每个幼儿自觉行动,培养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有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将其生动形象的组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极具感染力。一方面能够增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内因作用,活跃幼儿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幼儿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得到提高。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幼儿教学的因材施教,增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比如现在孩子们很喜欢的幼儿识字教材《汉字宫》,一瞬间,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字学的奥秘展现在幼儿眼前,幼儿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其宽广的教学知识覆盖面,不断唤起幼儿“好学、乐学”的意识,这是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
(三)有助于幼儿个性化学习
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也能为个别教学提供方便。幼儿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调节和选择学习内。不仅在校如此,幼儿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多门学科的学习和辅导,为家长解除了辅导难的忧虑。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的未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随着它的广泛应用,必然产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不仅仅使教学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而且使教育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将是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其重要性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其声画并茂、形象逼真,以及操作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优化了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还刚刚处于起步阶级,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在应用中难免会走入一些误区。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恰当地制作和应用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课件,找准实施的方法策略,以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成为了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俊强.《新课程教师教学技术和媒体运用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邹檬,姜忠元,焦景林.《现代教育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志明.《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pp:12-23.
[5]李振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朱长利,《多媒体课堂——网页设计师必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7]朱耀庭,穆强.《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何幼华,《幼儿园管理创意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6.
[12]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李国栋.关于网络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建设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3年第四期.
[15]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J],《中国电华教育》,2001.
[16]雷洁(2006),《浅谈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第2期.
篇11
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门以非线性为特征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非线性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如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一样,将我们引向全新的思考方向。非线性科学几乎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正在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由非线性科学引起了对确定论和随机论、有序与无序、偶然性与必然性等范畴和概念的重新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思维方法 。
线性和非线性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是对客观事物层次之间认识的一种跨越,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不能用线性还原论来理解的相互关系。非线性思维方式是相对于线性思维方式而言的,它强调系统的不可还原性、不稳定性、自组织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多样性。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涉及教育、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和多个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者必须承认其系统的复杂性,转变思维方式,研究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问题,才能给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
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与关系
1.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
线性与非线性原是一对数学概念。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呈直线;而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
线性是量与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两个变量在直角坐标中划出是一条直线,满足叠加原理。对系统的整体性质而言,子系统将互不相干地作出独立的贡献。有一定的起始条件可以肯定地得到预期的结果。所有的部分相加正好等于整体。
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是与线性相对而言的。非线性状态不满足均匀性和叠加原理,对于不同的起始条件体系可有完全不同类型的运动或完全不同的运动结局。有一定的起始条件不能肯定地得到预期的效果。
线性与非线性现象的区别一般还有以下特征:①在运动形式上,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关系表示,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②线性系统对外界影响的响应平缓、光滑,而非线性系统中参数有极微小的变动,在一些关节点上,可以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
1.2 线性与非线性的联系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作用只不过是非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表现。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定性地说,线性关系只有一种,而非线性关系则千变万化,不易驾驭。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系的偏离,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严格地讲,没有绝对的线性。
2 线性观与非线性观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2.1 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线性观在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探索时,是在封闭的线性现象的圈子里进行的。线性思维处理问题时往往将各部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简单化,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线性模型;至少是力求对非线性模型作线性化处理,用线性模型近似或局部地代替非线性原型,主观认为事物满足叠加性和可还原性,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单向联系,将事物的组成要素视为静态的组成部分。线性观处理问题总是将系统分解为各个独立的成分加以研究,研究的单位是要素(因素、元素),研究的重点是寻找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静止的、相对稳定且普遍的“联系”,即线性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思路是在假定的因素与可以检测出来的结果之间找到某种程度或概率的联系,如果找到的联系确实是普遍的联系,就被认作是规律,然后据此建立一些法则并推广。
2.2 非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非线性的世界中要以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视角观察世界。首先,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将问题提出来,而不满足于一因一果的简单解释。其次,排除对复杂系统的演化进行长期预期的幻想,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期观。最后,我们置身于一种以高度组织、结构复杂且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中,它们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事物运动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因而当我们作出决定或付诸实施的时候,必须摆脱对稳定问题求解策略的依赖,而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保持敏感。运用非线性观处理问题时,要将各组成成分放在系统中加以分析,分析单位是多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不再是单个因素或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重点是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丰富性,关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那些非预期的、偶然的、随机因素的存在与影响。研究思路不是寻找所谓关键因素或者因素之间的基本普遍联系,而是关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处于具体环境中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2.3 两者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线性观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静态的,满足叠加性和还原性,它把自然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进而分解为基本的零部件来认识其构成和功能,丧失了原有的部分关系和属性,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局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线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细微分析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增强解释和预言力量,而且其理论的逻辑简明,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言力,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但这种静态的逻辑思维,只有与动态的、系统整体观结合起来,才具有认识的价值,且这种静态的逻辑分析,本身就是为进行动态的非线性考察服务的。因此,两种描述和两种分析应当是并存、互补的。
3 非线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前景
3.1 教育技术学中存在的非线性现象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交叉学科,在它诞生之时就具有复杂系统的诸多特征。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在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以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组成教育技术学系统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一不是复杂系统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且学习主体――人的思维具有非线性。正是教育技术学内部构成诸要素之间显现的各种非线性关系,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反馈系统,使其在某些阶段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体现出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非线性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构成教育技术学基础之一的物质形态技术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如教学媒体,从印刷媒体到视听媒体再到多媒体,因为媒体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而教师与学生具有的能动性,以及对教育内容的不同理解,使得这些因素整合到教育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而呈现出多样性与可变性。再者,即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着最优的教育媒体,但由于参与者有着不同层次的的角色,有不同的思想、个性特征,且具体的教育场景中会出现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教育因素。
(2)教育技术学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空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这个人为系统比自然系统更为复杂。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的功能指向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预设的,并在活动过程中予以评价、改进。因此,就教育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来说,它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动态双向影响的因果反馈环。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也产生相互制约,导致部分的某些性质被突出,某些性质被屏蔽。这说明,从教育技术学内部来看,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以动态双向影响为基础的因果反馈环节。在上述两个因果关系反馈环中,更多的是非线性联系,而不是可以准确考察和预见的线性联系。
(3)从时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也具有非线性特征。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多种可能性存在。这种发展的过程具有着由各种内外因素带来的无法事先精确预计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教育技术学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过程。
3.2 非线性研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现状
(1)从认识论来看,以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传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论、还原论、确定论等思想,很自然地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的、静止的、稳定的、可确定的、可预测的系统。初始条件的变化引起均匀、线性的变化,通过将整体分解为可以独立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其简单叠加,以此来理解真实的教学情景。这种机械的认识观对设计、开发教学系统中所涉及的众多复杂因素及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显得无能为力,缺乏灵活性,很难适应教育系统中诸多变量的动态变化。
(2)从理论研究来看,尽管在非线性思想的介绍和运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还太少,研究人员少,还未形成规模。再者,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复杂性探讨过少,且不深刻。
(3)从研究实践来看,在我国教育技术界线性思维方式仍然居主流地位,简单化、抽象思维倾向仍然十分普遍和突出。主要表现为:①过于抽象化,忽视教育现实的复杂性,出现两张皮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②过于线性化,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A决定B的研究模式比比皆是,过多关注技术倾向,忽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思维的非线性,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也许还能不断提出修正、补充或加深观点。然而,不可能真正对教育复杂性的整体关系形成突破性认识;③追求“确定性”,总想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如教育自动化的设想;④非自组织性,在研究中倾向于技术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而这些技术因素又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与教育进行整合的,与现实的教学过程相互分离,没有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涌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反思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转变思维方式,从开放的非线性的视角重新考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3.3 应用前景分析
研究教育技术学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基石,对教育技术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必须明白,只有本身完善、科学的教育技术学才有可能给予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必须与非线性相结合,这是由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是人的复杂性所致。正是基于对教育技术学系统复杂性的认识,笔者提出将非线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技术学系统的研究中,从非线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技术学系统效能的目的。但令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者倍感尴尬的是:在教育技术实践工作中人们也许能够考虑到人的复杂性,但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的复杂性而与实践脱节。多年来,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总是采用严密控制的教育实验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也往往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将复杂的非线性的教育现象简化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精确量化的线性联系,从而设计出“完美”的教育模式。如此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指导教育及教育技术实践。而非线性教育技术学研究是以非线性为指导思想,运用非线性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这正好适应了教育及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如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才可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此预想,非线性教育技术研究必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我们可能永远也考虑不完教育技术学的演进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的细微差别,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相比更大的困难。但只有面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所涉及的各种非线性现象,将它们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非线性的普适性是教育技术学科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讨论非线性思维研究方法,不是在实证方法、质性方法和系统方法之外增加一类具体的方法,也不主张生硬地将复杂思维的某些术语、技术与教育技术研究直接挂钩,而是倡导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意义上的变革或更新。参考文献:
\[1\] 非线性科学简介\[EB/OL\].blog.省略/sunhb6174@126/blog/static/78821102200951995129805/.
篇12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13
1、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1.1、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弊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声、视、画于一体的特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形象、有趣的音视频,通过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1]。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口语训练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美式发音与英式发音两种不同的对话片段,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英语发音,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器官,培养学生地道的英语发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又比如在电子机械化等专业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模具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械设备原理。可见,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更广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包含视频、文字、图片以及音频等,然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师生对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广阔,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处理形式也更为加多样化。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对文字类的资源进行编辑创新,将其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比如,可以将教材中的精典案例通过多媒体编辑成为电子课件,还可以借助各种软件对图片资源进行处理,而对于视频资源而言,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编辑器对该项资源进行剪辑、组合等。同时,在资源处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当然在重组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学设计,甚至于借助计算机编程等手段,确保教学资源的整合符合教学要求。
1.3、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境单调,学生主体地位未彰显出来,往往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一头雾水。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只能机械式地将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再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记忆,一旦学生在课后不加大学习力度,将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后,整个课堂以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进而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渴求欲望[2]。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手段不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计算机与多媒体、动画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具有集视听、图文等为一体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利用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使得学生学习水平整体提升。
1.4、教学媒体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育技术中教学媒体是具体应用,是教学方法中极具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教学媒体的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方法的提升,进而为实现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变革,让高校课堂教学在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空间。所以说,多媒体技术使得高校教学媒体变得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多样化发展;(2)在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改变了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投影仪、电视等教学技术将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回放,这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5、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校相较于中小学教学而言,是技术应用的前沿,许多新的技术产生于高校,更多地要应用于高校,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更多,具体而言,就是当前高校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上,教师在借助软件开展适应于本专业教学,从而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能够将课本文字资源转化为教学电子资源的软件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设备解决一些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课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展现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的过程,将本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在家里就能够完成课件的制作,突破了教学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也就间接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经全面普及,网络建设也相对完善,为高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2.1、重视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高校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对于文字型资源,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作时,就可以引入一些经典书籍中的案例与理论,并插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图像类的资源,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引导性文字或者注解,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制作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图像资源。同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令其形成集成型的教学资源。
2.2、教师需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理论的变革,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一时间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从而制约了高校教育改革功效的发挥。为了能够很好地适应时展,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多媒体技术技能的掌握,确保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3]。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学设备使用的培训,规定教师在每学期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一定课时,同时还可以分专业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将获奖结果纳入到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当前,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较多,比如PPT、Flash、Authorware等等,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去学习了解,推动教学能力的提升。
2.3、注重多媒体视听效果的呈现
人类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视听所占比重较大,因此,高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时,需要教师结合课程需求,融入更多的创意,将各种教学素材转变成为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并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视听表达,让原本枯燥、抽象的事物生动、直观化,让繁琐、复杂的过程能够得以简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必须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究,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3、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