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联网工程的发展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物联网的概念自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到现在,已将近20年,它甚至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并启动了诸如“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等战略规划。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在视察中国科学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的时候,也做出了建设我国物联网的指示。
教育部在2010年下发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的通知,一时间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很多工科专业,都可以找到和物联网相交叉关联的地方,这往往导致很多院校在设置物联网专业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成为知道的很多,但都不精通的“万精油”。如何培养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很多高校物联网专业负责人都在思索的课题。鉴于此,本文抛砖引玉,简单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一些建设思路,可供参考。
1 选定适合本地特色的行业作为专业背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从物流管理,到安保监控;从现代工业,到精细农业,再到水产养殖,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虽然从整个物联网的架构来看,不同行业的应用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共同点,然而这些行业应用的很多技术跨度往往都非常大;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对于物联网专业的人才要求也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要让经过短短四年时间学习的本科毕业生,能适应众多行业内企业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选择一个或两个适合本地特色的行业作为专业发展背景,重点学习和该行业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的一个思路。
高校在选择行业作为发展背景的时候,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主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齐。另一方面,物联网本身的三层体系结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也构成了物联网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的三个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软硬件条件,选择某个专业方向作为突破口,重点培养该方向的应用型人才,这样也可以让专业老师找到科研的聚焦点。
具体从四川的特点来说,四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川西也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地质灾害也较为频繁。因此农业、林业、地质监测,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行业背景。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端水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成都周边有很多水果种植基地;川南的攀枝花、西昌由于日照充分,更是很好的芒果、木瓜、石榴等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同时,四川还是很多名贵中药材的传统种植基地,比如川芎、川贝母、天麻、川乌、杜仲等。将物联网应用到这些高端种植业上,可以方便地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种植业的劳动强度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化学肥料以及灌溉用水量,同时提高产成品品质,增加产量。因此种植行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可选背景行业。
另一方面,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选择行业的应用集成,作为物联网的切入点,重点进行行业相关应用的开发、集成。也可以选择感知技术的某一类具体应用,集中攻克当前行业应用中的问题。目前对于感知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RFID的安全问题、批量访问问题等。
2 建立跨院系的、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从来都是一个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而物联网作为一个跨越很多专业的新兴产业,它的技术体系就决定了必须依靠跨院系的团队才能建设好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划分有计算机院系、通讯院系、电子电气院系,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果来说,它的感知层,涉及众多传感器设备,包括新型的数字传感器、传感器网络,还有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可以精确测试某些化学成分的各种化学传感器,这些在传统上往往是电子电气院系的研究领域;而就物联网的传输层而言,它包括各种短距离、长距离的可靠信息传输,也包括建立局域网络以及传输中的安全问题,这通常是通讯院系所擅长的领域;而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加工提炼总结得出结论,或者存储到数据库中,或者展示在控制中心,这时候就需要开发在控制端运行的应用程序,这往往是计算机院系更擅长的。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物联网专业的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一个跨院系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标。一般说来,师资团队中应该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有线通信、信号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工业电气自动化这些专业的人才,通过多专业的融合,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面的拓展。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很多都是应届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他们的优势在于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学术水平较高;但由于他们工作后的更多精力往往投入在理论研究中,因此和企业技术人员相比较而言,他们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而且对于行业应用的实际现状也不太了解。因此,对于物联网这种应用型学科来说,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兼职或者专职的方式,引入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引导在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培训、挂职、横向技术合作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实际工程经验,拓展专业领域视野,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更应该首先选择企业工程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3 选择和行业背景以及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物联网专业的课程可以划分为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技术、专业技能技术、综合技能技术这样几个层次。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行业的应用方向与应用领域,并与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要,并结合自身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做出实时的调整。具体到四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重点发展农业、林业以及地质监测行业中的物联网感知研究方向、应用开发以及系统集成两个方向上。
其中物联网感知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基础、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而在物联网开发与集成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ZigBee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技术。此外,也可以考虑物联网的管理与服务方向,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技术、外包管理、工程经济。除上面这些核心课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背景,开设一到两门行业相关的选修课。比如物流管理、农业经济。
除了以上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实训项目。实训尤其要注意和行业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服务需求相结合,最好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但是也要注意,集中派出学生到企业实训时,由于企业有自己排好的生产、研发计划,他们担心对于学生进行实训会延误他们的研发计划,或者影响他们的生产,因此对于培训学生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到企业实训,很多时候都只是简单的观看,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而对于自行联系实训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来说,学校无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这些都会极大的降低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提高实训企业的积极性,并对实训效果进行考核考查和评估,最终使学生能在实训中真正学到技能,目前也还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同时由于物联网是一个跨多学科的应用,我们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我们虽然建立了跨院系的教师团队,但通常说来,高校的学生还是归口于某具体院系管理,而物联网涉及的诸多学科专业,其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向。而当学生想要进一步加强在他感兴趣的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学习时,最方便就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因此我们还应该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起多维度的教学通道,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4 和本校自身专业定位相符合的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应主要锻炼学生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组网、安装、调试、售后维修、技术支持等相关联的能力。因此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应以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为主。其中的基础实验,应该包括条码扫描仪、RFID射频读写实验箱、ZigBee/蓝牙传输实验设备、单片机实验箱等感知和短距离传输设备。而综合实验平台,可以根据选定的行业背景,选用一些综合性的、可以构建仿真从信号感知采集到数据的有线无线传输,再到系统具体应用的整体仿真平台,比如智能家居应用平台、智慧农业应用开发仿真平台、智能交通应用开发平台。一般说来,所选用的综合平台,要具有丰富的硬件接口以方便后期的升级;同时应能支持网关、手机等多种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支持手机远程监控和采集数据,并要提供完整的代码和文档,以方便学生进行二次开发实训。
另一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满足学生参加设计大赛的需要。参加行业内的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对于指导老师也是一种积极的锻炼,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5 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是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而诞生的新专业,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应用特点,结合地方具体实际,校企合作,培养出真正有市场价值,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联网专业建设的一个值得考虑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张书钦,刘卫光.物联网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
篇2
(讯)未来,全球物联网应用将朝着规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以物联网应用带动物联网产业将是各国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规模化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在各领域中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尤其是一些政府推动的国家级项目,如美国智能电网、日本i-Japan、韩国物联网先导应用工程等,将吸引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物联网领域,大大推进物联网应用进程,为扩大物联网产业规模起到积极作用。
二、协同化发展:随着产业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物联网应用将朝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物体间、不同企业间、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地区或国家间的物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形成可服务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全球化物联网应用体系。
三、智能化发展:物联网应用将从目前简单的物体识别和信息采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感知、网络交互和应用平台可控可用,实现信息在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之间的智能化流动。
四、重点应用领域:结合各国国情、优先发展重点行业应用以带动物联网产业。现阶段,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支撑力度不足,行业需求尚需引导。一个成熟的应用需要多年培育和扶持,更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未来几年,各国都将结合本国优势产业,确定物联网应用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尤其是电力、交通、物流等全国性基础设施以及能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领域,将成为物联网规模发展的主要方向。(编选:)
篇3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的申报通知。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充分发挥我校信息、通信、电子、运输等多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较强积累,我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当前甘肃省拥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唯一高校。本专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又是国家战略需求与甘肃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招生3届,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它的呈现形式是“一个实际落地的应用系统”,要切实地面向应用。而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
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文从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着力开展了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8月21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指导委召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的,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上看该专业的建设问题。目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体现了相关技术发展的状况,是准确的。同时,该专业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但作为新专业,必然会在专业建设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专业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想到社会、学生、专业及其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跳出课程的框框,规划建设好课程;按照毕业生将面对的问题空间,推进能力导向的教育;落实“培养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的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各个专业点要开展研究和实践,科学办学,办出特色,确保专业办学质量。为奠定该专业发展的基础,大家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积极开展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2 铁路应用背景下的物联网专业建设
2.1 研究内容
(1)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关系。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教育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都有强势学科、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环境、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的基础,都必然有自己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教学特色。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满足基本与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特色。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紧密结合。
(2)物联网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未来的用人单位考核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时,一方面会重视毕业生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够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始就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性的能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竞争优势。
(3)以铁路行业应用为抓手,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将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铁路系统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高速铁路发展成就尤为突出,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实现铁路的智能化、信息化迫在眉睫。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铁路通信信息正朝着数据化、可移动性以及宽带化发展,如铁路客票系统、铁路车号采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其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减少铁路故障、保障安全行驶等也是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铁路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使铁路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推动铁路的高速发展。根据这些需求,结合物联网专业基本培养需求,研究有针对性、有依托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4)厘清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紧密相联,当前急需理清的是物联网新专业建设面向铁路应用时,需要多少知识点,由这些知识点组成的知识体系构造出课程体系,再由新课程体系构造出教材体系,再根据新教材体系编制教材投入使用,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深化。
2.2 研究方案
(1)明确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培养需求的深入调研以及跟踪铁路、轨道交通通信领域发展趋势,邀请行业权威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行研究;建立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合作机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
(2)为所设置课程建立面向铁路应用的主线。
在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课程内容强调物联网技术在铁路信息化领域的成熟应用,如安全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在货运、施工安全中的应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对物联网技术在铁路的可能应用做出设计,使得学生真正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以铁路实际应用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应用为主线,讲述物联网应用技术,从物联网体系结构入手,对应感知、传输、应用三个层次,着重讲述铁路专用通信系统、调度通信、列车控制信息传输、旅客信息传输通道、面向物联网的铁路货运信息传输等。
(4)转变培养思路
铁路最需要的是从事维护、应用的人才,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以往基于“万能”教育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要在认知实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各个阶段反复强调并贯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便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同时,论文所探索的基于学校优势特色、确立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对其他新专业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曙光,王涛.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科教文汇[J],2012,31:45-46.
[2] 钟章队,谢健骊,李翠然.铁路物联网[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8月.
篇4
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揭开了国家重点进行物联网研究、发展和建设的面纱;2010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一起被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可以说是揭开了国家物联网发展和建设的大幕。产业勃兴,人才先行。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2010年8月以来,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64所高校获批、江苏占了14个。 本科以上高校在纷纷申报、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开拓建设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按理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如今年有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招收、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场地(以下简称为“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应该在专业开设之前同步规划建设,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有些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已经建成启用,但多数学校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还处在调研、论证中。另外,高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物联网人才属于不同层次,即使同属高职院校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定位也会有差异,相应实验室的建设定位势必有差异,少数已经建成的实验室并不具备普及性、无法直接照搬照抄。因此,探讨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就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关键问题是“物联网应用实训室”怎样建?
1 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建设物联网应用的实验实训场所,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是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
因此,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应该与本校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相扣、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相联。要实现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与本校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互动,分析科学、定位准确、适合校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前提。我校物联网应用性人才的定位是――物联网的安装、维护和调试,该人才定位是基于我校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职业岗位,如表1所示。
2 准确定位建设“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具体目标
我校建设“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具体目标是:真实应用项目展示、体验与项目实验、实训融合;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设备配置、功能定位符合课程需要――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专业课程如物联网基础网络技术、感知器件功能与应用、物联网组建与管理、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等的教学需要;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的安装、维护和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便于实施基于“做中学”理念的理实一体化、分组教学和项目工作任务教学等物联网课程的实验实训;能提供现有环境下的教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自学、培训、创新研究,成为产学研开发的阵地。
3 “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方案。
经过广泛的调研、校内论证、专家论证,我们提出了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分为室内和室外、一期和二期)。一期实训室建设(室内)含智能家居系统、智能书架系统、智能超市系统三个体验与应用项目及实训室四部分组成;二期将智能路灯、智能车辆进出管理、实训室功能完善等。我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一期)方案简介,如表2,建设面积约200平方米,平面图如图1。
4 我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方案的基本依据
1)满足“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需要。
我们根据企业调研要符合企业岗位对应用型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及我校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安装、维护和调试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2)选择智能家居、智能书架、智能超市的原因分析
2010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家居是我国物联网建设将重点投资的十大领域之一;智能家居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投入少,技术相对成熟;目前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主要以政府建设的示范工程为主,且投资较大;虽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方向很多,但就其技术而言异曲同工;智能书架和智能超市也是物联网在图书管理和超市管理中两个可推广的应用项目,其采用的RFID技术更可以广泛应用于校内车辆管理、师生出勤及考勤管理等。
5 “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和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联系任何人或物,以达到信息交换的自由。标准制定问题、隐私和安全问题 、有关物联网的政策与法规、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及物联网的应用开发等问题都是物联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因此,“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要留有升级和改造的空间。短期内我校主要加快物联网应用实训室一期建设,努力引进物联网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共同建设,吸纳省教育厅批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的建设性建议,努力打造成五年制高职层次当前背景下的物联网标准化实训室、样板实训室;二期建设及时跟进,不断完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功能促进良性发展、紧跟物联网发展的步伐、保持不偏离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篇5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5).
[2]陈璟.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传感网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与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1).
[3]朱凯杰,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篇6
本次推介会选定了132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4600亿元,体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符合广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总投资68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智能物流骨干华南核心节点项目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华南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中心,吸引上下游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引入包括网络金融、云计算、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人才培训、商业贸易等高附加值产业,使知识城成为互联网时代华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同时,推介会也推出了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约420亿元;黄埔区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广州市花都机车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项目6个,总投资约290亿元。这些项目聚焦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三个转型升级”,瞄准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功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
在此次推介会上,“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国际创新谷”和“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2013年“十大产业项目”之一的“广州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项目在天河区落地。
此次成立的“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得到了华为、中兴、百度、网易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响应,将通过集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金融资本,推进产业链内部及与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移动互联网产学研用对接联动,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将以天河智慧城为核心,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为重点,打造占地1000亩以上的移动互联网总部基地;以现有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信息港、新增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平云广场为基础,打造天河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园区。
而天河“国际创新谷”则有望成为广州的“硅谷”、新一代互联网应用产业的孵化基地。“国际创新谷”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许洪波表示,“国际创新谷”是国内首家融技术、产业、资本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的移动互联网孵化器,将利用广州优质的互联网产业资源,鼓励互联网年轻创业者,推动企业、产业创新,力争2-3年孵化100家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10个市值10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企业。
市校合作再写新篇
在推介会上,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均与广州市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共建研究院等,推动市校合作不断深化。
其中,“浙江大学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将依托广州开发区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优势,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同时,建设浙江大学在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总部。
而广州开发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科技研究院,通过联合国际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机构,搭建国际合作技术平台,汇聚和孵化高端产业;拓展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知识型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保障、人才储备及技术支撑。广州市花都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设立“中山大学花都产业科技研究院”,建设科技创新、专利创造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多个院士项目成果落户
此次推介会的一大亮点,是多个院士项目成果签约并落户广州。其中,广州市政府将依托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团队合作,共建广东省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光学工程院士工作站,成立创业型实体公司,在光谱技术、光通讯与光传感、激光技术及应用等领域进行联合创新,加强光学领域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篇7
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涉及的领域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从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有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家居等行业。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发展推向了,我国在无锡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信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物联网技术人才,加大物联网工程技术各级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中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加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训上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信息化产业新趋势的发展。
1中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本科、高职院校都开设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并把该专业作为重点规划和发展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都在研究与探讨,物联网专业教学与实训处在摸索、实践阶段,没有成熟的体系、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职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但是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技术,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电子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受学制,专业师资和教学实训设备等因素限制,如何在学校现有师资、课程、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创建能满足物联网产业企业的需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是各个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采用两步走的方式来实现:第一步,各中职学校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二步,整合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制定统一、完善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2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都是基于普通计算机之间互联的网络工程技术,而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综合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技术,知识系统非常庞大,必须进行研究与梳理,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中职学制与学生学习能力,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根据物联网技术系统层次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扩大就业面,提升在就业中的优势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中已经涵盖了物联网技术网络层知识领域,只需要增加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核心课程。具体是在专业基础课增加《物联网技术导论》,专业课上增加感知层《传感技术与检测》、《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网组网技术》课程和《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应用层课程。
3物联网技术实训体系设置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定位应体现在工程实践性,学生需要有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实践,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根据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与设施情况,确定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训体系,确定实训教学的内容。(见表1)
4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训的实践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受学制(三年)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训条件、师资等因素限制,课程调整的空间较小,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教学与实训,系统的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一方面将物联网传输层新技术与知识“嵌入”到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比如:将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知识作为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加入到网络课程中,将数据库技术知识融入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另一方面,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在有限的学时上增加《物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训,进行典型的应用系统综合实训,如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监控综合实训。
5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完善的网络布线实训室、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室、系统搭建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可以对原有的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改造,规划和购置物联网实训模块设备,模拟物联网应用工程环境和实际应用环境,构建“理实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拓展原有实训室的功能,提供课程教学实训从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到演示、基本技能训练、工程项目实践等多层次教学实践。借鉴网络技术的项目教学实践体系,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因此,通过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实训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及实训室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扩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信息技术类(第一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黄永前,刘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
篇8
1 概述
在物联网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从2011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开展,很快形成规模化。物联网技术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电子、通信、网络等专业,学科交叉性非常强,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高职院校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该特点突出体现在实训实践教学中。所以,要发展好物联网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自2012年开始举办,近几年的比赛都是围绕着物联网行业最典型的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环境监控、智慧农业等主题进行开展的,内容涉及行业、生活的各个领域,模拟实际生活、项目中的真实案例,考察学生对物联网应用知识的理解、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对规范、质量、成本和效率的意识。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物联网大赛中,更是增加了项目设计分解的内容,选手在比赛时就像在完成一个原始的真实项目,考验选手在理解客户需求、现场问题的分析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大赛正朝着多元化、实用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2 物联网技能大赛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
2.1 以赛促教,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物联网技能大赛的考点涉及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各类安装、部署和开发,需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综合各种因素指定不同的方向并分配相应的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由易到难,由模块练习到系统合练,再到不同应用场景的综合演练。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推动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2.2 以赛促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物联网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经过大赛磨炼的学生在专业认知、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以一种正能量带动了追求技能提升的。随着大赛连续几年的积累,学生一届带着一届,自然形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2.3 以赛促改,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推进
近几年的全国物联网技能大赛,拓宽了高职院校对物联网行业和专业的认知,不再单纯地认为物联网就是多个专业课程的简单堆叠,而是不同专业课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每个专业课程又有着它专属的核心理念和技术。高职院校在制定和改革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的时候,应该立足于现有相关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物联网专业。
通过对大赛赛题和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物联网专业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把握物联网技术最前沿的动态,指出物联网专业的建设的方向,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
3 基于技能大赛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
物联网专业建设初期,缺少专门的实训室,主要依托于本校现有相近专业的实训室,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嵌入式开发实训室等给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完成一些计算机、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实训教学。早期的物联网实训室通常由简单的物联网试验箱组成,试验箱内部通过模块化的组件来完成部分物联网概念的实验,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RFID模块、霍尔传感器、Zigbee模块、二维码等。这种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联网的基本构成模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是认知深度尤其是系统级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物联网,培养物联网行业应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要立足高处,打破专业模块的限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将各个学科科学地融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
近几年物联网技能大赛就是以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各学科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集成开发能力,而且对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也有很高要求。基于技能大赛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的设计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感知区,让学生更直观的认知物联网
将各子系统模块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组合在一起,展示出如智慧农业、智能小区、智能超市、环境监测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联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动手操作区,根据需求完成设计开发任务
该区域提供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综合开发所需要的系统模块、网络设备、开发环境、PC等软硬件设备,面向物联网设备安装配置、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工程实施、物联网应用工程维护等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① 物联网应用环境的安装部署: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的工程应用环境,利用实训室提供的硬件设备、工具和技术文档资料,对应用工程进行安装调试,实现系统工程互联互通。
② 物联网感知层开发调试: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的工程应用,针对各类传感器及执行器件进行安装、连接、配置,对无线传感网模块进行开发、调试,实现对感知节点数据的采集和上传。
篇9
1 各种制式网络的运营特点
当前,GSM技术在满足无线语音通信以及移动数据业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GPRS技术推动了我国3G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不断攀升,GSM机制为人们带来了PDCH虚占用,从而降低了移动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导致移动数据承载量远远低于理论承载来量。
近年来,TD-LTE以数据效率高、较低的延迟以及优化数据分组为发展方向,其具备了优于TD-SCDMA的条件,其以完成了规模环境技术的验证。其中,TD-LTE的端到端以及终端业务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子啊重大技术方案方面仍需细化和完善。
我国具有移动独家经营的TD-SCDMA系统,其数据承载能力较GSM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与3G技术相比,其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TD-SCDMA的网络发展一直深受产业链的英系那个,其以目标责任为建设导向。近年来,TD-SCDMA系统拓宽了其覆盖面,其终端品质以及数据种类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其在网络质量以及市场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Wi-Fi功能手机的日益普及,WLAN能够环节数据流量的承载压力,并促进运营网络的快速发展。WLAN具有建设成本低,以及接入速度快等优点,然而,WLAN主要支持低速的移动无线网络,其由固定宽带发展而来,其更适应移动式数据业务的发展。WLAN具有互联网的忒单,其主要采用非专用的频道,因此,其易受外界的干扰,移动管理能力也较弱。
2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以及其要素
移动互联网是指运用移动网络将互联网的各项服务连接到移动通信网中来,从而使移动通过信网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既继承了传统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的特点,同时也继承了移动网络的便携性、实时性以及隐私性等特点。移动互联网将IP宽带作为其技术核心,为用户提供语音、多媒体以及移动数据等业务,从而实现开放式的基础电信网络。
移动无线网络的业务主要分为三类。1)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即,复制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如,浏览业务、电子商务以及搜索业务等;2)实现移动通信业务的网络化,如,移动电话以及移动支付等业务;3)结合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功能,并创新移动无线业务[1]。移动无线网络的业务创新主要集聚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并整合移动用户的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业务,例如,微博。
移动互联网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移动终端、移动平台、移动网络以及移动应用与定价。在移动互联网四要素中,移动终端以及移动网络旨在保证移动无线用户能够实现网络接入,而移动平台与应用旨在为用户提供新型的移动无线服务,进而使用户能够亲身体验移动智能感。
3 移动无线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3.1 无线网络融合的技术策略
首先,努力建设职能寻呼技术。在运用职能寻呼方式的情况下,移动无线网络的寻呼信息主要存在于移动终端的小区或者该小区的BSC/RNC等邻区组中,并提高了寻呼信息的精确度,从而减少了寻呼的负荷。
其次,综合采用2G/TD共LAC的组网结构方式。在核心网2G/TD融合组网中,2G/TD网络的优化重点是移动无线网络。移动无线网络融合的优化措施有:2G/TD共LAC、智能寻呼技术、Iur-g+接口、2G/TD重选时延优化等[3]。移动无线网络应依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的融合优化措施,进而实现移动无线网协的同步发展。
3.2 无线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首先,无线接入网可以保持2G网络的规模以及发展质量,从而保持业界的绝对领先地位。无线接入网应积极引入一些新型的多网协调发展的操作技能,其不仅可以提升移动无线网络的质量以及拓宽移动无线网络的容量,而且也可以推进2G网络逐步向LTE-FDD方向发展。
其次,确立WLAN的网络优势。移动无线网络应大力发展WLAN,并立志提高WLAN的覆盖密度以及质量,从而达到国内领先位置。与此同时,移动无线网路应重点建设802.11n,并努力提升其在网协中的比例,从而针对WLAN存在的技术弱点,不断研究网络安全方案。
再次,完成TD-LTE的技术试验以及试应用,从而实现移动无线网协的规模化发展。为了实现移动无线网协的同步发展,移动无线网络应大力开展TD-LTE以及LTE FDD等融合发展技术,并实现TD向TD-LTE方向的发挥在那,并努力发展平滑演进技术、多场景技术以及融合组网技术等。
最后,科学发展移动无线网络规划,并精确选择其基站地址,从而合理控制新建无线站址的数量,进而实现移动无线网络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在选址过程中,基站地址主要选址多载波的基站以及分布广的地方,这些选址具有密度高、能耗低以及建设投资小等优点。表1为郊区场景的移动无线网络业务承载情况。
4 结语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巨大的发展动力,然而,移动互联网面临着数据流量剧增的严峻挑战。移动通信以及移动互联网已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为移动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移动无线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军,朱宇.农村移动通信市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A].“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5):102.
篇10
作为国家七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通信网络的延伸,他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自动化,减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能够更加及吋的获取信息,借助通信网络,随时获取远端的信息;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能够让生产加安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便于实现安全的监管和监控;能够整体提高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总的来说,物联网将在提升信息传送效率、使信息应用范画得以不断延伸、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等社会各方面发挥重要的意义。
物联网相关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通过相关技术可以实现物品间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其实质是利用事先在物品或设施中嵌入的传感器与现代化数据采集设备将客观世界中的物品信息最大程度的数据化,再利用物品识别技术与通讯技术将数据化的物品信息联入互联网,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传递到后台服务器上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分析与处理的结果对客观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和相应控制。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客观世界中的物物相连,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蓬勃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是20世纪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延展。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将成为21世纪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隐私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兴起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物联网被恶意的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更不必说国家的军事和财产安全。这一点,从互联网时代的黑客行为就可想象得到它的巨大危害性。
2、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是导致现在互联网能遍布全球的重要原因。但是,从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作平台,导致进入这行业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各自为政,开发出大量不能相互适配和联通的技术,导致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灾难性的后果。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长期发展的瓶颈。
3、物联网政策和法规不健全
物联网不是一种普通的技术和产品,它属于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利益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国家与政府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专利及行业立法保障方面未雨绸缪,先试先行。
4、开发成本太高,很难实现技术大规模推广
高昂的开发成本,导致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很难推进到产业化发展和应用的良性循环轨道。由于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进入的门槛太高,造成这一技术无法大规模的推广。而没有规模经济效应,这一技术只能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不能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国物联网发展方向和对策分析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物联网技术应用在三个产业相关领域非常多、应用非常之广泛、设计相关部门也很多,怎么才能提高物联网产业发展速率,提高物联网技术研发效率、加快物联网行业标准的制定?物联网跟其他发展成熟产业一样,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相关部门更好的统筹协调各部门合作,统筹安排物联网技术在重点领域的重点示范工程推进工作,成立关键技术研发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建立相关安全保障机制,以更好的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2、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
任何一种产业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法律规定做作为行业约束标准,可以成立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院,专职做好国内外物联网政策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遇到一些政策法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政策、法规,同时,总结国内物联网发达地区的先进政策、法规,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法规。
3、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措施
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4、大力开展重点课题,加强科技创新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FID 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产业化难题尚待破解;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革命来支撑。要想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必需要统筹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在掌控物联网核心技术获取先发优势上下功夫。
5、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产业标准,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抓住标准的制定和采用的契机,尽快建立以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运营商、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等联盟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
6、通过搭建推广平台,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通过承办高级别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打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搭建相关技术和产品供需交流机制,增进政府各部门与相关物联网企业的信息对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7、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结语
总之,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上的新革命,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无穷的商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密切追踪物联网新技术、新发展,把握物联网带来的各种机会,才能使我国的物联网逐步从成熟领域的闭环应用向外扩张,最终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互联共享的跨行业应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物联网;实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地方高校IT类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三峡大学教研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物联网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田卫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与大数据挖掘,t_wxin@126.com。
1 背 景
物联网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多门专业的核心知识。物联网技术以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系统及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为基础,对监控对象实现声音、图像、环境、位置等信号的采集,进行各种距离上的信息传输,对信息进行处理、实时控制以及对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最终实现对各种受控对象的智能感知和管理。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地球的基础,和云计算技术一起被认为是未来IT技术的两大发展方向,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当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计划: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奥巴马政府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产业之一,计划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欧盟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物联网管理,促进物联网发展;日本、韩国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物联网发展计划U-Japan和U-Korea,建设本国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国的物联网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布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建立了以“感知中国”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产业链,《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将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项目。据《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 000多亿元,而且预计今后几年内每年都会以二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为了适应物联网战略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避免形成物联网产业人才瓶颈,国家在2010年批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至今已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在规模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迫切问题。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当前物联网工程在专业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主要由各开设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自行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培养模式上没有成熟的经验。
2 物联网工程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联网是随着IT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而出现的继互联网之后又一具有巨大影响的新事物。在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物联网产业在最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当前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达到数千亿元,相关产业链基本形成,涉及的行业门类日趋广泛,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大。据统计,全国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每年约20万左右,物联网产业发达地区,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已经超过传统用人大户。从行业来看,当前物联网人才需求集中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远程医疗、公共安全、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农业等方面。从人才需求类型来看,主要分为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服务辅助型人才。具体技能要求为:对研究型人才,要求其了解物联网相关政策,有能力制定行业标准、产品规划、系统评测等工作;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具备物联网技术设计、产品研发维护等技能;对服务辅助型人才,要求其具备物联网相关产品销售、推广普及、专题讲座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其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同,在技能要求上又可细分为3类:①感知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定位、地理识别系统、多媒体信息等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②网络技术,通过广泛的互联技术,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要求掌握各种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组网技术、网关技术等;③应用技术,通过应用中间件提供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及共享功能,要求掌握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信息呈现、服务体系架构、软件和算法技术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高校只有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平台建设
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在教学资源、影响力等方面同985、211高校具有一定的差距,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能片面追求同国内一流高校看齐,应该结合高校自身在地方和行业领域方面的特色,强化优势,提高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同国内一流高校之间的互补性。
基于上述考虑,三峡大学在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时将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原有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发挥自身教学积累和师资优势,具有比较鲜明的计算机特色。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定位以掌握物联网应用层和网络层相关工程技术为重点,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物联网需求分析、网络规划、系统集成以及应用开发等领域,培养掌握各类传感器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数据传输网络原理及组网技术、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物联网工程核心知识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1 课程体系
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导向及目标,按照本科课程类别,建立功能明确、主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按照关联性纵向划分成群,一个课程群一般由1~2门核心课程及多门支撑课程组成,对应物联网工程中一项具体应用技术。同一课程群内的课程分属专业基础课、学位课、选修课等不同类别,根据教学计划,按课程内容的依赖关系安排在不同学年。目前设置的主要课程群有嵌入式技术、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物联网应用开发技术等。
3.2 一个平台两个培养方向
专业平台开设除大学公共课以外的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必修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平台必修课。在课程平台上,分设物联网终端技术和物联网信息系统两个专业方向。物联网终端技术方向学习终端设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相关技术,设置的主要平台选修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技术、微机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物联网信息系统方向学习物联网规划及组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相关技术,设置的主要平台选修课程有物联网组网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智能终端程序设计等,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3.3 兴趣驱动的分流模式
平台必修课结束后,学生将转入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后续学习。选择物联网终端技术方向还是物联网信息系统方向,主要考虑学生自身兴趣,并参考已修相关方向支撑课程的成绩进行引导分流。
3.4 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期间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加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一是实践课时的保障,使专业课程配套实验率达到100%,对于理论性课程,通过针对核心原理设计验证性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原理的认识;对于应用技术类课程,按照理论与实验比例1:1以上配设实验,改变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模式,通过大量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真正将教材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二是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在条件建设方面采用“硬软”二手同时抓的策略,一手抓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一手抓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为目标的软件建设。我们紧跟当前物联网进展情况,引进较为先进的物联网相关教学设备和模拟系统,以提高课堂实验质量;着力改进实验内容,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关联课程群结课后,进行集中综合性实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积极开展同企业合作,通过“引智工程”,让企业骨干工程师到课堂讲授部分综合实训课程,同时通过院级联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三是采用“3+1”培养模式,大幅提高实训比重,即3年课堂内教学,1年课外实训,将主要课堂教学任务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完成,后面两个学期除了完成毕业设计外,到企业进行实习。
4 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建设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基础,科学技术人才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体。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面临专业知识门槛高、行业标准缺乏、市场不成熟等诸多困难因素,更是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人才。首先,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扎实的专业理论是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质量,抓关键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管理。我们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积极吸收借鉴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优秀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专业基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化、应用化。其次,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水平,逐步加大应用性课程配套的实验比重,加大设计型实验在配套实验中的比重,合理设计课程实验体系,建立设计驱动型的教学实验模式。第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参与本专业全国范围的学科竞赛,同时积极组织相应的校级、院级层次的创新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系统化设计实训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实训内容,自上而下建立知识结构完整、过程安排合理、层次清晰的实训内容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将原来以理论教学为本,实验服务于理论教学的做法,变为以设计能力为本,理论为设计服务。打破原有按照单一课程安排实验时间、内容的方法,在体系设计时对实训内容统一规划整理,注重内容的衔接,消除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实验,建立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竞赛、企业合作项目以及校外实习为一体,以设计、实践能力驱动的人才实训培养模式。
完善质量评估标准。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开设课程中实训内容占有较大比例,课程要求除了掌握基本理论外,更要求具备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因而在评价中需要引入“硬”“软”结合的评价方式,除采用卷考等“硬”指标外,积极引入答辩、设计论文等“软”指标进行综合成绩评价。其次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落实平时成绩评定 ,将课程成绩评定分解到各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可预见性。最后积极探索推进学分改革,针对性地增加创新设计学分,从评价机制上鼓励参与实践设计项目以激励创新。
5 结 语
如何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物联网产业需要的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较大幅度提高课程实训比重,将创新意识培养贯穿到整个培养环节,系统地建立实训模式,使人才培养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韶波. 李振华.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31): 51-53.
[2] 彭力, 谢林柏, 吴治海, 等. 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J]. 计算机教育, 2013(15): 77-81.
[3] 徐小龙, 鲁蔚锋, 杨庚.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1): 119-124.
篇12
0 引 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1],同时也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学生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强化高中课程,第二年再转入本科学习。在转入本科学习之前,他们面临着专业的选择。专业选择的好坏与成功与否,意味着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业,也意味着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是否成功[2,3]。因此,专业选择便成为预科生进入本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物联网的理念由来已久,但物联网的基本思想在本世纪90年代才真正被提出,它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并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4]。其应用范围包含了工业、农业、军事、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允许各高校新增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专业,说明了各个高校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每年在百万人左右,并以30%的年增长率递增,说明了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很多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物联网”这个名词虽然并不陌生,对物联网技术也怀有一定的憧憬和梦想,但真正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方面的却很少。这就使得他们在专业选择时有些迷茫,不敢大胆选择新开的专业,也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本文通过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介绍以及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专业选择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专业选择提出一些引导性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摆脱迷茫状态,选择适合的专业。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相比于其它专业,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物联网技术偏重于硬件,更适合有基本硬件基础的学生。其开设的课程主要以硬件课程为主,包括掌握基本技能的课程: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技能提升类课程,例如低功耗ARM处理器与接口技术、Cadence原理图及PCB电路设计、实时操作系统、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络、ZigBee系统开发、RFID与物联网等。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包含了三大核心技术[5],分别是传感器技术,FRID标签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其中传感器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是一项融合了嵌入式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的综合技术,在自动识别和物品物流管理中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嵌入式系统技术综合了电子应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一项更为复杂的技术。目前,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终端随处可见,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工业生产和国防军事的发展。
目前,物联网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应用覆盖了水质监测,园林培育,病人监护,家居安防,消防、交通、环境的智能监控等各个领域。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因此该技术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并将以3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这就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一些大型的IT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联发科、西门子等都在大量招聘物联网技术工程师。
2 少数民族预科生专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存在的问题
预科教育存在特殊性,其旨在为本科教育培养文化基础牢、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合格的大学生,而不是学历教育,不能借鉴本科的教育模式,因此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而预科生的专业选择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也是决定预科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特别像物联网工程这样的新专业,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陌生,往往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擦肩而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人访谈的形式,了解到预科生专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很多预科学生不了解专业选择政策以及专业设置,被动地接受学校专业选择的安排。比如很多学生在专业选择前并不知道还有物联网工程专业,因此不会提前了解关于该专业的设置、开设课程、就业方向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盲目跟风,四处打听,犹豫不决。个人的专业取向,他人观点以及同学的专业选择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产生思想波动,从而影响专业选择的结果。
(2)对备选专业了解不够。不少同学通过打听了解专业设置,知道有物联网工程专业可以选择。但是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近几年新增专业,已毕业学生还很少,网上对该专业的评价较少,某些评价也不免掺杂个人情感。学生自己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该专业。
(3)缺乏重视,盲目跟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预科学习之后已经成为准本科生,所以对一年的专业选择不够重视,不会主动去了解专业选择的政策以及专业选择动向。待到专业选择时盲目跟风,随意选择。
2.2 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预科学生在专业选择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导致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困惑迷茫,甚至无所适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自我认识不清
中国的应试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所学的内容大多数都来自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培养,学生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他们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没有详细的规划。
(2)对专业缺乏了解
预科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有限,只有事先了解才能更明确目标。然而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问题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同学选择被动地等待学校安排,被动地进行选择。同时,预科学生了解专业的途径单一,只能从网上查找到少量的相关信息,缺乏专业人士的讲解和解读。专业选择应该从入学后就着手准备,而多数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专业认识不够,准备工作不充分,选择时手忙脚乱。
(3)专业选择的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着眼于现实,以找工作为目的来选择专业,或者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选择热门专业。虽然期望能从兴趣出发,但是总的来说不利于自身发展,同时缺乏远见卓识。
(4)来自他人的影响
预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父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老师、同学、朋友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同时还有来自网络的信息。因此,有的学生会按照父母的要求来选择专业,有的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同学或者朋友的观点而动摇,甚至因为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相信所谓的“热门”专业、“ 冷门”专业,从而盲目跟风。这些都会给他们的专业选择带来很大的影响。
3 给预科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选择的建议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专业选择时相较于一般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有一年的时间在大学校园学习,利用这段时间就可以对一年后的专业选择政策、动向以及将要选择的专业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就会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学校和学生更要充分利用这一年时间做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专业选择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预科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选择中的建议。
(1)首先是学校,学校在预科学生选择专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预科生进校后,学校应组织相关教师或专家对预科专业选择政策进行解读。同时告知学生可供他们选择的具体专业,提醒学生提前准备。其次对于新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展专业解读的系列讲座。主要应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目前的应用领域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最后,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主要是了解物联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联网技术,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其次是学生,学校在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后,学生需要沿着这个方向作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首先必须重视专业选择,这是关系到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选择;其次在进入校园后应主动了解专业选择的动向,以及专业设置。尤其是对新的专业更要深入了解,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解读讲座。再次是根据知识讲座和自己的了解,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方向避免盲目跟风。
4 结 语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该领域越来越大的人才需求,促进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发展,其中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又满足物联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而预科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选择问题一直都是重头戏。对于预科生在物联网专业选择时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问题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寻找解决方案并具体实施。希望所有预科生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在面对专业选择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同时又感兴趣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庞晶,萨仁图雅.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预科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00-101.
[2]蒋永红,党波涛.民族预科学生专业取向的调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6):102-104.
篇13
贵州在重点产业的发展上,应坚持走“点、线、面、群”增值发展之路。抓好重点企业这个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特别是要注意线和面的发展和集群联盟,因为如果只有重点产业,没有线和面,就做不大产业;没有集群联盟,就做不强产业。
同时,走做大做强之路,培育重点项目,实现产品开发、应用开发、市场开发三位一体,最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走持续创新之路,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持续创新模式,实现企业创新、协同创新、人才创新和集群创新,使科研成果、人才向产业集聚,合作共赢。走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贵州省特色资源与人才技术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集群。
刘宗超(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现代生态农业的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
贵州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冲击,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现代生态农业,其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其生态含义在于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必须保持土壤肥力;在种养殖方面,要尽量种植多年生植物、发展木本农业以及草食畜牧业。
像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避开土地资源劣势,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为辅,注重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必要时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贸易环境,扩大粮食进口,“以粮代水”,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发展畜牧业要改放养为圈养,着重发展饲草和饲料作物,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存栏数。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确保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要“计划生育、优生富养”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局部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我国产业仍属高耗能重化工扩张类型,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深层原因就在于我国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差。比如,虽然我国信息技术数量全球第一,但在核心技术上却并不占优势,因此必须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的转型需要更为迫切。
当前,全球“再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D打印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为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奔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跨越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除了传统的高校、科研单位外,中小企业已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改革开放以来,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研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对此,在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时,政府应注重培育有利于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对创新主体进行“计划生育、优生富养”,有引导性地扶持企业创新主体的发展。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
贵州具有巨大资源优势,如铝、锰等有色金属等的储量都非常丰富,这些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现在,东部和中部的资源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逐步凸现出来,依托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应成为贵州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对整个地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必将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贵州发展的核心,应该是构建人才队伍。贵州的人才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相对全国而言还比较滞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继续发挥人才优势,以人为本,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同时,贵州应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特别是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科技进步上,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转型发展。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
走绿色崛起之路
贵州自然条件良好,绿水青山非常美丽。在发展上,应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走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又有“文化千岛”之称,发展旅游的天然条件良好,很多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深度包装,因此应首先发展旅游产业这一“无烟产业”,让全世界人都来贵州旅游。同时,贵州的轻工业有非常好的底子,例如闻名中外的茅台酒。但茅台酒的品牌保护做得不太好,贵州应进一步保护好这个品牌,让它在国际上卖出更高“身价”。还有中草药、烟草等产业,贵州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绿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贵州在发展军工产业上也有不错的底子,有一些技术甚至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建议贵州先把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做起来,只要路走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贵州的“中国梦”。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质和量上体现“贵州速度”
贵州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结合省情开展自主创新,走特色发展道路,在质和量上真正体现“贵州速度”,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质”上体现“贵州速度”。
如贵州磷酸制造基地的磷渣转化生产的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上的大量应用;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现场浇制作建筑物外墙及分户墙,建成冬暖夏凉的环保节能高层建筑;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形成空间网格盒式结构,成功建成多层大跨度工业厂房建筑……这些都是贵州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当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产业发展方向,采用新工艺新型结构体系,是贵州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的主攻方向。但应注意的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金 涌(中国工程院院士)
构建新的“社会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不止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应是向自然生态构造规律的和谐性、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发展创造性学习,构造出新的“社会生态”。
资源再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还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是一项新兴的千亿元级大产业。贵州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贵州要发展,要想既保住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就必须依靠科技进行资源转化,实现绿色高附加值、高利用率产业。
例如,贵州应建起有先进技术、大投资的大化工企业。在发展上,大可不必谈化工色变,现代社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大多离不开化工。先进的、环保的化工并不可怕,落后的、无良的化工才可怕。只有鼓励“大化工”发展,培养一批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化工企业,让不环保的“小化工”无法生存,贵州的生态文明才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
科技创新一定要对准重点产业,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科技含量高;立地,即立到行业、立到产业。有了科技创新后,还应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贵州的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基础好,发展后劲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应成为贵州磷化工、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大产业的支撑。
大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应建立一整套吸引人才的机制,让国内外更多知名专家、学者来到贵州,同时,推进本土人才培养。有了大团队就要有大平台,尤其是核心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应引起重视,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利用大团队、大平台申报国家大项目,以大项目全面支撑发展,将贵州发展融入国家大发展中,引导创新要素向贵州聚集,从而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张景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超前服务 多孵化几个华为
贵州在科技园区发展上,各园区应首先是改革开放区,应聚集资源共同抓,起到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互动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作用,要防止某个部门抓、其他部门看的现象出现。
要注重对园区进行科技创新规划,打造特色园区,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高地、新兴产业集群高地、企业创新孵化高地、创新创业环境最优区、节能减排与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宜居生活新城区、先进文化示范区、人才特区和产学研互动创新区。发挥技术源、项目源、创新源作用,建成智慧园区,引领发展。
同时,应注重提高园区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园区要紧随企业需要开展工作,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而且必须超前服务,超前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导师,建设创新服务网络、创业服务站、新型社会服务组织等,以解决中小企业起步难问题,尽量减少创业小企业死亡率,多孵化几个华为。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设贵州特色物联网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应用上,贵州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积极挖掘新的应用与新商业模式,是贵州物联网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应对贵州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建议贵州物联网产业定位于特色应用和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跨越发展。
为避免重复投资,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全方位支撑贵州物联网应用的创新、标准化、运营和推广,并逐渐辐射到西南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同时,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还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这比政府对个别企业的支持更具普惠性。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
贵州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不仅涉及本身,还涉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建议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贵州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贵州应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恢复规划和立地评价,区分生态恢复与保护区、综合利用区和基本农田区。在生态恢复与保护区,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恢复为主体;在综合利用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同时,要充分利用野外台站,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的监测与示范,揭示区域生物群落的适应性机理及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空间格局,提高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成效。通过将台站经验推广到区域,努力把贵州建设成生态大省,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进退耕还林 让群众共享美丽贵州
多年来,贵州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鉴于退耕还林工程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启动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并适当延长对原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支持的时间。同时,在工程实施中,提高经济林的比例、原粮和种苗费的补助标准,增加工程管理经费预算,切实稳住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并在省级层面统一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助标准。
同时,应加强石漠化治理工程协调配套,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的资金投入,吸引全国研究人员集中攻克石漠化治理难题,最终让群众受益,共享美丽贵州。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打造智慧旅游“朝阳产业”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保护一方净土,建设美丽贵州”,应成为贵州发展的重要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挥贵州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一方净土,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发展制造业、矿业,在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贵州应重视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并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旅游相结合,利用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打造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实现从传统旅游业向信息化旅游业的转变。同时,将人才战略、城镇化战略、环境生态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与建设旅游强省相结合,将信息化旅游业建成贵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