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轻工业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轻工业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轻工业的特点

篇1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在工业建筑过程中,轻型钢筋结构已经是在其设计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着抗震性、抗风性、耐久性以及环保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进而十分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理念,将其应用到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为企业节省施工的材料以及提升施工的进度,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关于轻型钢结构的特点概述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轻型钢已经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轻型钢的结构主要是应用在不需要承受大负荷的建筑物当中,目前轻型钢结构已经是在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着多方面的优点所决定的,比如轻型钢具有着抗风性、抗震性、保温性以及耐久性和环保性的特点,进而在工业建筑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的广泛。其特点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是轻型钢的结构具有着自重轻的特点,其自重轻主要是支撑轻型轻钢结构能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轻型钢结构之所以具有着自重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在制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轻型焊接的H型号钢,并且具有着比较高的截面利用系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节省钢材。

第二是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轻型钢的结构整体构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并且在对其进行制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所以,在和其他结构相比较更加容易实现自动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不管是在生产的角度上来说还是在对其进行安装的角度上来说,通过轻型钢的利用,钢结构所建筑的建筑物通常都是具有着比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并且这也能够很好的符合建筑的要求所在。

第三是是因为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加快施工的进度,并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的周期,因此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很好的降低施工的成本以及生产的成本,同时也能够为施工企业减少一部分的开支,同时因为轻型钢结构的本身具有着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对其技术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使施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对施工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在对于工业建筑企业来说通过轻型钢的使用时最为合理的。

2.关于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2.1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轻型钢的屋面设计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对轻型钢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的周期,同时在对轻型钢结构屋面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对建筑的材料以及坡度等进行合理的选择,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的过程中所选择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有着太空钢板以及压缩钢板等材料。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过程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金属压型的符合保温板、夹心板以及金属压缩版等,对于这几种材料的使用,其各自有着不同的之处,并且这几种材料的用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科学以及合理的方式来选择。然而根据一般的工业建筑来说,其建筑的屋面坡度越大,那么对于屋面的排水能力则十分无力,但是如果在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其屋面的坡度如果比较大,那么也将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坡度的过大将会加大排水的速度,进而十分容易产生的溅水的现象。如果在对其设计的过程中屋面的坡度过小,那么也将会导致出现排水的速度存在着过小,如果排水的速度比较缓慢,将会导致积水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对工业建筑屋面轻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对屋面的坡度进行控制。

在此之外,在工业建筑屋面设计的过程中,轻型钢的结构材料也将会对其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屋面的钢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工业建筑的实际需求,通过实际的需求来选择合理的材料,并且要根据此作为基础来对材料进行选择,将一些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以及质量好的材料进行选择,通过材料的合理选择也能够为后期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施工材料的好与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其次就是在对工业建筑屋面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金属压型钢板屋面的构造设计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把控,在工业建筑屋面设计的过程中,金属压型钢筋屋面的构造设计过程中,其主要是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版型的选择;第二是屋面开洞的方式、第三是采光带设置;第四是压缩金属板的选择等等方面,通常情况之下,主要是采用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建筑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的效果,通常都是会在工业建筑的屋面上部位置上合理的设置出通过孔以及采光带,以此来保证工业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情况。

2.2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方法

针对工业建筑而言,其墙置在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墙,另外一种是内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不同的受力特点,可以进一步的把工业建筑墙体分为两种,一是自承重式轻型墙体;二是非承重式轻型墙体,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工业建筑墙体设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墙体材料大多数都是以轻质材料为主的,例如:彩涂金属压型板夹心板、彩涂金属压型板和PC板等等,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建筑要求以及设计的标准和不同的板型材料优缺点对墙体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针对金属压型板墙面而言,其系统构造设计的过程中,其重点就是压型板具体的长度选择和钢板墙面系统细部构造设计,对在墙体金属板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板块单位面积的覆盖率以及板块承载力水平进行全面的考虑,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见要减少压型板长向搭接,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压型板长向搭接,这样能够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节约。并且另外在夹心板墙板构造设计中需要对夹心板的节点做法以及及结构布置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科学选择板块的放置方式,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要懂得把握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整体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

2.3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轻型钢结构夹层构造的设计方法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益,同时也能够使建筑的成本得到有效的缓解。在对轻型钢结构加层设计的过程中,其和建筑当中的普通加层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不仅仅是具有着普通加层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着轻型钢结构本身的特点,在工业建筑轻型钢加层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其建筑的特点进行考虑,同时也要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的个性特点。轻型钢结构加强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原有的建筑主体结构上面进行直接性的加高,并且要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加固,进而达到优化轻型钢结构主体的目的。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是需要一个境界完整并且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做好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的设计就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轻型钢结构的刚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以及质量轻等特点,所以,在加成构造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要科学的设置足够的横向以及纵向的支撑,根据这个点来保证轻型钢结构原有的稳定性以及刚度等要求。

总结:目前随着工业建筑的不断发展,轻型钢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轻型钢结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在多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当中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办公区、生产产房以及生活区等等,并且轻型钢在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具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对轻型钢结构的屋面、墙体以及夹层构造等方面的合理设计,并且要将轻型钢结构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掌握,这样能够给更加全面的提供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同时对于后期的工业建筑施工顺利开展的情况也具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彪.工业建筑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浅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2(24):112-115

[2]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12(24):174-176

篇3

近年来,关南(1994)《青岛工业与资源灰色关联分析》;于法稳,刘永涛(1998)《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赵海霞,曲福田,诸培新(2005)《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李金香(2006)《宁夏工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分别从定性、定量、行业等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了工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新疆依托其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体系,是我国典型的以资源为支撑的省区;在社会经济各方面得以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也不容忽视。因此,研究新疆工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是必要的。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工业部分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分为采掘业、原料工业、制造业;轻工业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其他工业包括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个部门。

一、新疆轻、重工业的发展概况

(一)、轻、重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在占用大部分工业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效益。2008年,重工业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85.28%。重工业中的采掘业、原料工业所占比重极大,2008年占到95.9%,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产值占采掘业产值的88.7%,占重工业产值的39.92%,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34.04%。1998-2008年间,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平均占有比重达到了82.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平均占有比重仅为17.8%。

(二)、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1949-1998五十年之间,新疆的轻重工业比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新疆的轻、重工业之比为95.9:4.1;1978年,轻、重工业之比为41.6:58.4,重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2%,超过轻工业的年增长速度近1.5倍;2000年,轻、重工业之比为22.96:77.03,;截止2008年,重工业所占工业比重已达到轻工业的5.8倍以上。

二、新疆的环境污染概况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求,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受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所探讨的环境质量仅限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即一般意义上的水环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大气环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固废环境(工业固体废物物产生量)。

表一新疆工业污染物排放量

废水排放(万吨)

废气排放(亿标立方米)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烟尘排放量(万吨)

粉尘排放量(万吨)

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1998

1712355

110807

1210

680

506

63648

2000

1530558

123151

1149

517

404

66599

2004

2211425

237696

1891.4

886.5

904.8

120030

2008

2466493

388169

2140

篇4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陕西省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缩短与东部沿海差距,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陕西省轻工业产品进入异地市场扫清了障碍。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完成了应为发展本地经济而进行原始积累的任务。东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成本和资源诸多限制。所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资本,必然要向西部转移。这成为陕西发展轻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陕西省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丰富。陕西省具有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资源。农业资源中,以水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苹果、梨、枣、猕猴桃被称为陕西水果产品的“四大宝”。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肉类加工工业、罐头食品、乳品工业、裘皮及制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研实力。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其中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与轻工业与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轻工机械及其包装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陕西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轻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讲,低廉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成本,使轻工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

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这种大开放战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陕西省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通过增量激活调整存量,最终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不拘泥于区域狭隘的范围,利用本省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优势,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升轻工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轻工业,发展“新轻工”。所谓“新轻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的轻工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成为与环境协调性好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

四、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经济

陕西省轻工企业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行业分布却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是陕西省目前轻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通过这些行业的集中发展,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陕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行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培养经济增长点,来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制经济的飞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空间。陕西省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增加轻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使之适应提升竞争力水平的要求。

篇5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篇6

――Based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GUO Hong-sheng1 ZHANG Chen-li2

(1.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aoding Hebei 071001,China;2.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School of ecnomics and Trade, Baoding Hebei 071001,China)

【Abstract】Hebei Province is around Beijing,Tianjin and Bohai Rim region, but the region advantage is not fulfilled for its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Along the Beijing-Tianjin area, a light industrial zone as a transitional arrangement should be arranged to coordinate Beijing and Tianjin urban economy closely. But now light industry in Hebei is less develop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pace of light industry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prompting processing trade, and now there is coming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Hebei Province to develop its processing trade.

【Key words】Around Beijing,Tianjin and Bohai sea advantage;Heavy Chemical Industry;Light Industry;Processing Trade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在国际范围内,所有类似地区基本都是最为富庶发达,而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当滞后,甚至出现“环首都贫困带”的极端反常现象。

1 产业结构重化工化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分化的主要原因

1.1 重化工产业布局需要远离大城市,使河北经济重心布局要远离京津

河北是一个以钢铁、煤炭、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资源型、重化工大省。“十一五”期间,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7.4%提高到2010年64%,2012年继续增加到65%,重化工特点呈逐年加强的趋势。

重化工产业初级资源投入比重大、吞吐量大、耗费能量高、污染严重,类似企业选址要远离居民密集的城市。比如钢铁行业,需要大量运入矿石原料,煤炭燃料,运出成品钢材和工业废料,生产过程中还要产生大量污染,都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

1.2 重化工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使河北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重化工行业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垄断程度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的社会化水平降低,民间的各种资源难以融入其生产循环过程,京津市场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比邻两大市场,却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商业活力。

经济活力是一个地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软环境,河北比邻京津,拥有吸引京津投资和人才的天然区位优势,但现实却不但没能吸引京津的资源,反而出现了“倒虹吸”现象,即河北省的资本和人才资源向京津外流,不但使河北经济不能承接京津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却导致河北和京津经济发展的日渐分化。

1.3 重化工产业适箱货较少,使河北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缓慢

重化工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基本都属于大宗货物,大宗货物的装运、转运以及联运比起集装箱运输繁琐且缺乏效率,难以满足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要求。而集装箱运输,无论从装运、转运到联运,都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率的门到门运输,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由于当前河北省产业重化工化的特点,港口吞吐货物基本以煤炭,矿石和钢铁为主,这些大宗货物已经成为河北港口的支撑,而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河北省重化工化的产业结构是导致缺乏集装箱货源是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生产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和发展替代能源的意识逐渐加强,以及对“资源的诅咒”问题的关注,碳排放税的征收的出现,对能源、矿石的需求在长期中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物流业的逐步开放,河北市场将与世界市场越来越紧密的合作,河北参与全球更紧密的分工,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将是实现高效分工合作的前提。港口集装箱业务没有足够的货源保证,直接影响港口的长足发展;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缓慢,反过来也会影响区域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集装箱业务的滞后,也不能满足京津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结果导致港城分离。

2 发展轻工制造业是实现京津冀经济对接合作的有效途径

北京天津的几千万居民,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河北轻工业潜在的最为广阔的市场。河北省应该在京津周边布局轻工制造产业带,利用地缘优势,以最高效率供应京津市场;同时,吸引京津市场的投资和人才,最终实现京津冀市场的高度融合。

2.1 轻工业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适合京津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

2.1.1 产品直接服务于消费者

重化工工业位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产出一般供应下游的产业。而轻工业的产出不同,更多的直接供应消费者。所以,消费市场对轻工业产业的布局更重要,而京津两大市场恰恰是河北省发展轻工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1.2 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安全性

绿色、低碳日益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对轻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产品节能环保安全日益成为赢得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日渐国际化的京津地区,对产业进入的环境门槛越来越高,原有的重化工业要不断迁出,新上项目也要远离京津城区。比较而言,轻工业更为适合在城区或临近地区布局。

2.1.3 品牌化、集群化趋势加强

重化工业产品多为大宗产品,主要供应的客户有限,同质化特征明显,市场上区分度较低。而轻工产品更加直接面向消费者,但由于当前产能过剩情况日渐凸显,市场上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为发挥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轻工业将加快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企业向产业集群集聚,专业化生产。市场向品牌集聚,为增强产品的辨识度,品牌化趋势明显,品牌竞争日趋激烈。而京津市场属于相对高端的消费市场,品牌效应更大。河北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等初级资源,结合京津的丰富资本、高端技术、人才和广阔市场,具有创造品牌产品的更多优势。

2.2 河北省轻工业的发展现状

2.2.1 河北省轻工业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轻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三项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十五”末的第8位、第8位、第7位下降为第9位、第9位、第8位,均比“十五”末后退一位。到2010年,河北省轻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多在15~18%之间,其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金属制轻工业产品制造、日用玻璃制品等三个行业规模居全国前五位[1]。家电、日化、文教体育用品等行业发展滞后。从此可以看出,河北省轻工制造业规模较小,比重较轻,初级加工产品较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产业技术水平较低[2]。

2.2.2 发展机遇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和国内经济的企稳回暖,全球范围对消费品需求稳步增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大幅释放国内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渤海增长极的崛起,为拥有地缘优势的河北省轻工业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轻工产品将成为新的增长亮点。东南沿海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环保政策调整,大批企业已有向北和内地转移的趋势。我省加工贸易规模整体偏小,发展空间巨大,利用这一机遇,吸收并承接加工贸易的转移,必将促进我省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3 以加工贸易促进轻工业的发展是激活“两环”优势的着力点

加工贸易是河北外向型经济和工业发展必须借助的工具,这是国际竞争的现实和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不足,技术落后,市场狭小,这决定了必须开展大规模出口,依靠更广大的国外市场实现生产的规模效益和高速增长[3];而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不掌握海外市场渠道的情况下,加工贸易是唯一可以利用的快速参与全球生产一体化的途径。通过承接加工贸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促进河北省轻工业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12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篇8

轻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我国轻工业在新常态下正处于转型升级,重新构建竞争力的推进期,呈现出增长速度回落,结构调整加快,创新驱动增强,经济走势分化等特征。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轻工业的增速已从多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历年增幅分别由2001年的19.91%和16.25%回落到2014年的8.7%和5.2%。

轻工产品需求下行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多年的规模扩张不仅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消费需求新变化,而且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加剧。轻工产品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与环境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的压缩。

企业亏损面加大,行业两极分化明显。近年来许多轻工企业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内部治理、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机器替代人工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投入研发力度加大,智能环保健康方面的新产品发展迅速,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消费者新的增长点。

一批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科技成果,有利推动轻工业调整转型升级。轻工百强企业为轻工业的调整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2014年度轻工百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其中海尔集团达到了2007亿元,百强企业平均18亿元,其中茅台集团达到223亿元。轻工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整个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的11%,利润占到13%。百强企业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系统发展。百强企业的成就以及在探索新思路、新驱动方面的经验和作为,是轻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当前尽管我国轻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外部收缩,内部多种矛盾组合,但轻工业仍处在重要发展期,轻工业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深刻的领会中央的判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形势,紧紧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在新常态下完善新思路,增强新驱动。

一,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实际问题,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稳定在合理区间的增长是今年的首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础。近几年轻工经济增速回落,既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又是体制机制弊端的显现,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反映。我们要科学判断增长速度的回落,既要清醒看到经济下行的巨大的惯性和克服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艰巨性。更要充分认识轻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在深化改革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轻工业的优势和特色。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不失时机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为轻工业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组织优良,智能实用,时尚外观,节能环保,操作方便的新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化,线上线下结合体验互动,日益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发展观念,发展思路的转变。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

正如海尔提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智能互联,达到用户与工厂零距离。企业要从自身产业基础和专业特点来考虑互联网+同本企业融合的思路,适应消费者对轻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拓展使用功能,提高智能化水平。在融合合作中,赋于企业新的力量和再生能力,满足和创造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核心技术的公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加大自动化和智能化和信息化进程,用装备和技术带动劳动生产率。我国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装备、关键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可替代技术的联合公关,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研发的课题变为实体的项目,样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进一步改善创新机制,为其科技研发和资本投入的结合,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转变为实体经济中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发展自主品牌。轻工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与企业生存发展,与我国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们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成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新型水平,保障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自主品牌影响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轻工业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优质轻工产品由于缺乏品牌,处在底端。四部委下发了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指导意见,轻工各行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提出本行业和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路径和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效率理念,提高企业内在的素质,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提升轻工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五,巩固发展出口优势,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无论是巩固发展轻工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还是拓展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我国轻工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影响和削弱出口的优势。一带一路对中国轻工产品有极大的市场需求。2014年我国轻工行业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供给1633.55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26.54%,同比增长15.86%。我们要总结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认真研究和树立全球价值链的理念。不断提高外贸价值增值过程当中的利益,研究探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展贸易,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走出去的水平。

六,深化改革动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2015年政府在一系列的重大领域进行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力度空前。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府在财税、科技、外贸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减轻企业负担,扶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行业协会要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推动改革的精细化和实际效率,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篇9

Key words: "1025", xuchang, industry and a good start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31.3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工业增加值894.7亿元,增长21.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位居第8,位次较2010年提前了一位。超额完成了许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发展计划主要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0亿元,同比增长15%的目标。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特点

1、工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

今年2月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2—5月基本稳定在20%——20.5%的区间运行,6月份有一个大的增长后直到10月份增速相对稳定在21%左右,11月以后在许昌市三大支柱产业的强力拉动下,工业增速在经过持续稳定之后再次走高,到12月份达到了2011年增速的最高值21.7%。从经济增长率走势看,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2、轻工业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以及受国际宏观政策影响,重工业产能受到结构性抑制,轻工业产能得到完全释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反弹性增长,自2011年3月份开始结束了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增速的局面。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增长27.1%;重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87.3亿元,增长19%。

3、多数行业较快增长。35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8.6%;19个行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30%。

4、三大支柱行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市三大主导产业增速逐月攀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逐月增加,对许昌市工业的支撑作用逐月增强。其中:一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17.5%,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7.5%;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9.7亿元,增长18.3%,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9.6%;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342.1亿元,增长20.3%,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54%;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92.1亿元,站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55%,增长22.6%,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57%。在三大支柱行业中,食品行业与装备制造业增速均在30%以上,大大超出了全市工业平均水平。

5、高技术产业增长迅猛。2011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51.3%;总量比2010年增加11.4亿元,增速与2010年相比高出31.5个百分点。在全市5个高技术行业大类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速为62.8%,拉动全市高技术工业产业增长39个百分点,对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76.1%。

6、六大高载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5.7%,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57.6亿元,占全市比重40%,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同比分别下降了0.6和1.9个百分点。

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许昌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9.66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4,同比增长39.62%,增速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增速全省位次第7;实现利润352.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2,同比增长32.55%,增速比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增速全省位次第7;总资产贡献率高达39.76%,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2.79%,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51次/年。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工业地位不断的提升和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加之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2012年继续保持工业生产、效益的有效增长要有全面、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对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矛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企业盈利空间收窄。2012年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具体表现在:能源、资源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难以缓解;人口红利效应降低导致劳动力成本补偿上升;用地紧张和更加严格的余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成本高涨;我国经济总量需求下降,企业亏损风险加剧。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5.7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0.1%。

二是融资困难,影响生产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资金不足和贷款困难的问题导致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阻碍企业加快发展,同时企业在建项目资金到位率低,导致建设项目进度不快,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三是工业发展后劲亟待增强。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但一些工业招商项目仅仅停留在协议、合同上,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低,没有形成现实投资量;在现有的工业投资中,作为工业拉动因素的新建成大型工业企业很少,只靠老企业设备改造更新技改扩大产能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三、对2012年全市工业增长趋势的判断

当前,欧美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际局势变化、通胀压力、要素制约等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长期束缚经济发展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短期难以根本改变,完成全年工业目标任务还需加大努力。

一是当前全市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工业运行基本平稳,但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既复杂又困难,影响工业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需求约束加大特别是外需明显疲软,下行压力加大,保增长的难度有所加大。

二是宏观调控正在发挥作用,金融货币政策相对偏紧的大环境仍将持续,国务院出台对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差异化等的一揽子财金政策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困难局面,但据实际效果的显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篇10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轻视浙江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

轻型主导,长期来一直是浙江工业结构的鲜明特色。轻型主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轻工业比重高。轻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点为年的,年约。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二是“重工不重”。重工业中,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相当部分为轻小型的金属、机电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从本省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际出发,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轻型工业起步,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的成功实践。轻型工业主导的省现只有个,即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其中浙江和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

“九五”中期以来,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浙江重工业增长速度连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分别是和××年分别是和。

虽然近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目前浙江仍然维持轻型主导的工业结构。由于重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大于轻工业反映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变化就比较明显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变化不大。据省中小企业局××年对规模以下企业统计,轻工业工业增加值仍占。轻工业发达的格局相当程度得到“块状经济”的支撑。据省委政研室年调查,全省“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其中纺织服装业占到总量的。浙江轻型工业相当部分在全国保持竞争优势。据××年个制造业统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个,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

二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忽视浙江曾经历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显示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变化规律。即一般都从轻纺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变动;在基础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转向加工组装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的最高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工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转型经济的我国,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国家和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着很大差异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前的近年内,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呈现超常规的跳跃性。浙江和全国一样,工业化初始进入的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起步之际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年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仅为。年代中期起,沿袭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个百分点增速远远快于轻工业。但是受计划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当时浙江缺乏发展优势,—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列各省市区第位。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从实际出发,确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工业发展方针,扭转长期以来重重、轻轻的战略偏向,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省工业迅速起飞。—××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国最快。

三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区域工业发展需要重视把握好两点:

.务必强化地域分工,不能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

建立独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首先冲破的就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窠臼,突出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程度高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体现。地域分工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来自于商品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和交换的发展。地域分工规模随商品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从区域性分工扩展到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分工扩展到国际分工。

从地域分工的视角看,浙江工业是全国工业乃至全球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业结构体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状况,其工业体系的完善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实现。由于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更趋统一开放,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省的工业结构往往各具特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成体系,省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不平衡等缺陷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弥补。

因此,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加强在国内和国际的分工地位出发,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应把着力点放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短线,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上。实践这种有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思路,浙江在改革开放前走了很长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革开放后也曾有过一些不应轻易忘却的教训。如年代末针对轻工业领先增长,抓缺门、攻短线,上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大项目,最后大都成了包袱而不是动力。

鉴于浙江长期以来保持轻形主导的工业结构出于拉长产业短线、完善地方工业体系的潜意识,容易产生重化工业的发展情结。主张将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带动省内更多企业发展。从经济学上分析,判断产业关联度强弱与否,主要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下面给出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这方面的数据。可能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实际上而不是理论上,多数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如纺织业。

.务必立足要素禀赋,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工业结构须与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并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资源等。区域工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区域较为丰富和便宜、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重点开发,相对应的产业是否得到重点发展。如区域比重较大的产业在相关资源上并不具备相对优势,或者相互错位,这样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

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按照区域要素禀赋,在较大程度参与国内外分工和竞争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强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论轻重工业,只要有可能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都要重点支持发展。

二、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片面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对重化工业阶段的衍生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化工业阶段是利弊共生的阶段。重化工业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比较明显。浙江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的省份,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⒈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急剧增加。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在—年的重化工业时代,钢铁消费增长了倍多,能源消耗增长了倍多,其中石油消费猛增了倍。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矿产资源不丰,人均资源拥有水平很低,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铝土矿等的人均拥有水平均排在世界位以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化时期人均消费吨石油(美国是吨)。我国到年如人均消费吨油,总量就要亿吨,而国产能力只有亿吨,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亿吨。

浙江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的省份,电、煤、油、运的供需矛盾比其他省市区来得更大。近两年,高消耗、高运量的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发展过猛,使得电、煤、油、运的供需关系绷得更紧。特别是电力短缺属于全国最严重的省份。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值耗电量相当于轻工业的倍。到××年,钢铁、建材行业的投资达产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就相当于全省新增总量的。并且,水资源也是重化工业的关键资源之一。电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属高耗水的行业,水资源不足将掣肘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浙江重化工业发展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省大得多。如何在重化工业发展和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是日趋突出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更大

重化工业物质消耗高,由此连带产生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较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以钢铁、氧化铝制造为主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和电力等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高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黑色金属、化工、电力等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占到多。如钢铁工业每年的粉尘排放量约万吨,占全部工业排放总量的左右;吨钢粉尘排放量约公斤,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倍。浙江工业中为数不少的机立窑水泥、化学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生产等,也构成了主要的污染源。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越高,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越明显,环境污染越严重。浙江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就业问题可能进一步显现

与轻工业相比,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单位投资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较少,重化工业的加快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有学者测算,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万人,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万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要大,解决好数亿人的就业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必然加深,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可能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可能减缓。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矛盾,在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必须认真处置的重大难题。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三、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应是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有的主张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有的主张顺势而为,重在构建动态比较优势。多年前,持重化工业观点的比较少,而后两种主张相近,形成了较多的共识。最近两年,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的说法又多了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勃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应该不囿于传统工业化的理论框架,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说。

一广东和江苏重在发展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路径值得浙江借鉴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信息化的崛起,不仅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工业化开辟新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强大推力。

按照工业化“三阶段”的传统理论,重化工业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以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虽都属于重化工业,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信息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业加工度的提高,明显减低了工业发展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使得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上,广东和江苏走在了前面。这两省都大力发展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并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发展。××年,江苏产品出口贸易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工业产业。广东同样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占重工业总量的。而浙江这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年仅分别为和,在工业产业中仅排在第位。

当然,这决不是说浙江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要探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近些年浙江和广东的重工业均在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变重”,但两者实现的途径明显不一,产业升级的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广东主要依靠大规模发展制造业而使工业结构“变重”,年—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和。而同期,浙江同样的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和。工业结构“变重”,更多靠的是普通机械和建材、化工、化纤等原材料工业的扩张。从工业化“三阶段”的眼光看,广东的重化工业发展,倾向于高度加工组装的路子;浙江的重化工业,偏重于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两者比较,一个资源相对节约和生产相对清洁,一个则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多;一个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对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一个则明显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广东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浙江学习。

二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谓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一方面指的是,利用高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适合国内外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另一方面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工艺方法,对低价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改进提高,使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特征:一是突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二是提高加工深度,实现产业重心后移,依靠对加工产品再加工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瓶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四是加厚产业进入壁垒,减少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篇11

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失调,这从近两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可以得出。2004年,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增加值为2158.18亿元,重工业的增加值为4973.9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占总体的30.26%;2005年轻工业的增加值为2596.05亿元,重工业的增加值为6726.65亿元,轻工业占总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轻重工业对经济贡献的差距更大。有学者认为西部地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轻重工业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关键是重工业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供应部门,也是一部分轻工业的原材料供应部门。如果重工业能为农业、轻工业服务,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服务,为发展消费品生产服务,则能使整个生产走上轻重工业都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的轨道。西部地区重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而轻工业则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这样就导致重工业不能很好地为轻工业的发展服务。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国有工业处于主导地位,非国有工业处于劣势地位。2003年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8%,2004年这一比例为65.97%,而200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仅为34.21%。有学者研究表明,从各经济成分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97年以后是:其他类型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国有经济。国有工业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活力不足,而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却未能发展起来,这样导致西部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犹如“孤岛”,不能形成与其它类型企业有良好协作关系的企业群体,因此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

规模不够,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西部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国有资本配置比较松散,而规模相对较大的股份制企业发展却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大量的小企业容易使整个行业产生无序竞争,很难在国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2003年,西部地区占企业总数1.5%的大企业创造了工业增加值总和的41%,小企业总数占85.7%,而创造的增加值只占总值的25.2%。

工业区域结构不平衡 占全国地域2/3的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工业发展存在不平衡。2005年西部地区全部的工业增加值为11437.74亿元,四川对西部经济的贡献最大,比例高达22%,接着是内蒙古、陕西、广西,对经济的贡献最小,比例只占0.15%,青海、宁夏、贵州的贡献也比较小。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整体经济的不平衡,从而会制约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西部地区工业的技术结构层次较低,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开采加工业占有相当比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传统基础工业比重大,科技含量少,相当部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小。《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对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在11个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中,有7个在西部地区。

支柱产业发挥优势不够明显 支柱产业指的是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对区域经济繁荣起重要作用的产业,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可以算是西部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几乎所有与采掘和原料相关的产业都具有专门化优势,但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原因,使得这些产业在区域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却很低。这说明西部地区虽然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但西部的这种自然资源优势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部门转移;不断提高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减少环境污染,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工业结构的调整通常表现为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两种形式。在市场推动的调整过程中,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结构重组的自然过程,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刺激下的自我调整;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主要是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对工业结构进行人为干预。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应当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辅助干预的形式,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一条“改造一块、推动一块、稳定一块、开发一块、淘汰一块”的调整路径。

第一,改造一块。

主要是指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而构建西部工业增长极。

西部的成都、绵阳、攀枝花、重庆、贵州、西安等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它们逐渐体现出弱势: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如机械制造、金属矿采选和加工等,工业设备陈旧老化,产品结构单一;众多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以能源和资源为支柱产业导致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相当尖锐。这些弱势使多数老工业基地难以适应变化,经济增长已呈现出乏力的态势。但是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大的工业资产存量、较雄厚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和较成熟的工业发展经验,因此为了节约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应和聚集效应,应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工业增长极,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主要有以下措施: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品和规模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要以重工业为龙头,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业,从而发挥重工业的波及效应,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广泛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中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把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支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生产的集中度,实现合理的经济规模,建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对经济贡献大、可持续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从而摆脱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

第二,推动一块。

主要是指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产业,注重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创造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创造必须围绕其特色产业,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基础的产业加以培育,聚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竞争优势。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采掘业和原料工业方面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应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后续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钢铁业、化工业、纺织业和食品业等。

西部地区的这些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像四川和内蒙古的钢铁业、陕西和甘肃的化工业,内蒙古和新疆的纺织业、四川和贵州的酿酒业、云南的烟草业等,这些产业应争创名牌产品,并鼓励存量资产向名牌集中,加快发展精制钢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粮食加工等产业,最终在国内乃至国际形成竞争优势。

西部各地区之间要改善产业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建成初级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互补产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链,实现有限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第三,稳定一块。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这些在工业中所占份额高的产业,要继续稳定发展。

在能源建设方面,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是:短期相对过剩、长期能源供给不足;污染严重的低质能源过剩,清洁的优势能源供给不足。西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的一大供应地,应不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煤炭,统筹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电力,推进火力发电和清洁煤发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大勘探力度;大力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大型风电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内蒙古、甘肃等大型风电基地。

原材料工业方面,应建立与地方其它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从而对地方产生较强的波及效应;同时应延长产业链,增加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比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铝、铅、锌、镍等特色资源,加快贵州和广西铝金属、云南铅锌、甘肃金川镍等工程建设,将西部初步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基地;在内蒙古粮棉主产区建设尿素基地,建设云南、贵州磷复肥基地和青海、新疆钾肥基地。

第四,开发一块。

重点是指应用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开发朝阳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加快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把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航天航空业和医药及生物工程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重点,逐步形成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四川、陕西等地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云南生物品种多样,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从而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产业技术政策为导向,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西部地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要适当集中地方力量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导向作用,在信贷、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另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这些企业灵活、创新的特点,使之成为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

第五,淘汰一块。

篇12

一、外部环境变化综述

综观外部环境结构,对我国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考验。在应对得当的前提下,我国仍然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分析内部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落实惠农政策等方面营造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国家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和创新,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环境下,中部大省河南省如何抢抓机遇,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其地形丰富,地域辽阔,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而在我国的建设当中,河南省也凭借其经济优势做了不少的贡献,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开发基地。从所占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纵横陆路交通系统交汇处,是周边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同时,也是相继我国发展“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后的又一个新起之修。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粗放型发展的影响,经济难以得到快速可持续的进步,尤其是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的利用。开放型经济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而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经济活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市场变得更为活跃,大大补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我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不可逆转的,甚至说是需要更加普及和发展的,所以,河南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尊重开放型的经济模式,认识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好这些优势,以转型促发展,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经济整体进步的和谐统一。

二、河南省第一产业发展形式分析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的主要经济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河南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有着十分大的优势,河南有着非常广泛的农业基础。所以,农业是河南发展所不能放下的一环,更要加强农业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优势得到更多的体现。对于第一产业,我们当前主要分为农(粮食种植)、林、牧、渔几个方面,因此要全面发展河南省的第一产业,必须对其整体考量,从农林牧渔几个方面分析,力求第一产业的全面进步。

(一)粮食种植经济情况分析

在以往,粮食种植是最主要的农业形势,而河南农业的发达主要也是体现在粮食种植的发达上,从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河南的粮食种植业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当前有着对粮食种植的补助,而且粮食的种植技术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开放型的经济模式下,种植业是难以获得市场的,或者说它难以成为一个经济支撑点。在国外,粮食的种植已经与商业挂钩,开始了商品粮的种植形式,因此,在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其受到的冲击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在粮食种植业方面,河南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小型种植的模式,而发展商品粮种植。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个体承包商品粮用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可以促成其合作种植,多个农户联合进行承包,并联合管理,公平收益等,这样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能解决商品粮模式的问题。

(二)林业经济发展分析

相对于粮食种植业来说,林业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能带动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对于全省的意义重大。河南省地势多样,有平原,更有山地和盆地,豫南山地和盆地的面积较多,因此这是发展林业的巨大优势。第一产业转型发展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契机,提供了产业链延伸和广阔的消费市场。首先,开放型经济使市场空前的扩大,林业需要市场才能发展,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化正符合了这一要求,使河南省林业的发展有了市场的保证;其次,由于经济的开放,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林业发展的运输是较为麻烦的,这种更为便利的交通成为了其发展的助力;最后,我国经济在开放型经济模式下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建工程逐渐增多,因此林业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河南省当前林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小,发展不够完善,管理不科学,随着林业的进步,有可能造成乱砍滥伐、不合理买卖等问题,要着重地关注绿色发展的问题,可以在林业发展的规划上加入绿色发展的条文,使林业能够为河南的第一产业带来更为持续的支持。在绿色发展上,可以借鉴巴西的林业发展措施,提前规划好要出卖的林区,避免同一地区的树木一次性卖出造成荒芜的问题,而且其在树木卖掉之前,有计划地预先种植,使当地林业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

(三)牧业渔业经济

牧业和渔业在河南的发展还较为欠缺,由于受传统种植业和地理环境影响,没有重视到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优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牧业和渔业的加工品是有着极大市场份额的。首先,要重视此方面的发展,对牧业和渔业的发展进行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例如派遣专业人员到合适发展牧渔的地区进行专门的指导,帮助其了解牧渔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对牧业和渔业产品的经营进行一些税收优惠;其次,对于牧渔产业,政府可以先创办一些模范企业,为其广泛的发展提供经验,也为牧渔业的普及打下基础;最后,牧渔业是十分依赖市场的,牧渔业的发展要与市场紧密挂钩,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避免因产品滞销造成经济损失,在与经济市场挂钩这一点上,各地可以利用一些“贸易保护”的措施,通过政府或者相关单位,将牧渔业与半成品加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加工业者获得更优惠的牧渔资源,也使牧渔业者拥有更为稳定的市场。牧业和渔业是第一产业下的新型经济增长点,转型发展时期,这种经济产品多、附加值价高的产业有着其发展的必然优势,因此,河南省的第一产业发展要着重关注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为牧业渔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环境,从而带动河南省第一产业经济的全面进步。

三、河南省第二产业发展形式分析

我国正处在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的时期,而工业也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开放型经济模式之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业资源,例如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原材料资源等,促使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所以,河南要想获得真正现代化的进步,发展第二产业是其核心问题。

(一)轻工业的对外经营

轻工业是在第二产业发展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为其与农业的关系密切,受农业支持较大,例如纺织、食品、肉蛋奶生产加工等。河南依赖于其农业优势和地域环境优势在轻工业的发展上较为快速,而轻工业也成为了河南一些地市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在发展当中,河南轻工业主要是对内经营的,市场局限在河南省内,对外经营的份额较小。伴随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运输交通便利和商品流动性增强,河南的轻工业必须要抓住省外甚至国外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首先,河南省轻工业规模亟需扩大,小作坊、小工厂是没有竞争力的,要发展企业联合,发展大型轻工业集团;其次,要打造品牌,轻工业“走出去”利于市场的扩大,但是只有产品有了良好的口碑,这种“走出去”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对外发展才有意义,需要在质量、宣传上做功夫,打造专业品牌;最后,要寻求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题,轻工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合作伙伴,轻工集团要建立普遍的合作关系,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市场建立长久关系,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

(二)重工业的着重发展

重工业是工业的重心,也是大部分行业的基础,一个地区的重工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其整体水平。重工业数量少、类型缺失是河南省工业经济一直以来的问题。开放型经济为河南重工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首先,要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使得招商引资变得更为便利,而招商引资建设重工业也是一条捷径,能在无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快速的发展,河南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自身重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河南实际情况来说,发展重工业面临的税务问题较多,而且流程较为复杂,这使得其重工业发展获益较少,愿意从事重工业的人也较少,所以河南重工业要想获得大的进步,政策支持是离不开的;最后,要进行有效的工业发展指导,为重工业者引领道路,避免工业发展的畸形。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新型竞争力之一,对经济发展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河南经济发展要着重注意的一个方面。河南省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是处于落后状态的,其起步较晚,而且基础薄弱,难以得到快速的建设。首先,要加大高新技术的科研投入,从经济上支持高新技术的开发,改善科研环境,为高新技术的研发打下基础,还要进行高新技术发展模式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为自身的发展助力;其次要不断向京津地区进行学习,从这些先进地区吸取发展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其发展成果,避免发展的弯路;最后,要注意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工业的结合,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快、最大化地发挥高新技术的优势,并通过其促进河南经济的增长,然后再以经济助推高新技术的进步,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效果。

四、河南省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分析

河南地处温带,四季分明,而且地形多样,因此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这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另外,河南有开封、洛阳等古都城市,历史旅游开发便利,其更是我国的主要战场(大别山等地),抗战纪念旅游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优势。旅游业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开放型经济之下,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旅游上的花费也越来越多,河南省更应依托自身优势,重视发展旅游业。首先,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河南旅游景点丰富、类型多样,因此可以设置一些“一条龙”旅游路线,在优惠招揽客人的基础上,增加各个地区的旅游数量,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更多游客的支持,促进旅游的兴旺;其次,要发展旅游服务,增强服务质量,多方面为游客考虑,使其安全、舒心地完成旅游,打造旅游服务品牌,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服务是旅游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也是旅游质量提升较为便利的方面,因此河南要紧抓服务,创造良好的服务口碑;最后,要大力开发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附属产业,相关行业将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要认清这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使其能更有质量、更具特色,为河南旅游增添更多的亮点和精彩,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语

现在我国经济面临这“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河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作为经济大省的河南,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自身优势,找到发展的最优方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把加快经济机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出任务,积极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参考文献:

[1] 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2] 李雅莉.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与政策建议[J].人民论坛,2011,(32).

[3] 胡宝臣.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篇13

(一)数据的获得途径及计算方法

1990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引自张世贤2000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第5期的论文《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并没有关于工业固定资产的直接统计值,对于1996年之后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通过全社会采矿业、制造业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大类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加总的方式获得。1991年至1995年期间无法从统计年鉴和统计数据库中获取能直接准确计算出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只能采用估算的方式。将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项的投资额加总,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系数进行调整换算成1990年不变价格值,计算出相应的增长率,根据1991-1996年期间6年年均增长率值对计算出的各年份增长率进行调整,得出1991-1995年这五年的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估算值,并以此计算出这五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额(1990年不变价)的估算额。由于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的缺失,不能计算或者相对科学地估算1990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分析

1990年以来的18年里,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4.46倍,年均增长率为16%。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28倍,年均增率为16.35%,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阶段工业投资增长情况如下:1991-1996年期间的6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率年均增长率为13.62%,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7.33%;1997-2002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1%,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率为10.91%;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8.0%,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1.04%。从分阶段的情况来看:2003-2008年期间,工业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比1997-2002年期间的工业投资年均增速高了近17个百分点,比1991-1996年期间的年均增速高了近14个百分点;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年均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在这之前的12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3.6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提速,其增速远高于此前各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在此前的多数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提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2000年以来城市化和重化工业化进程显著加速,带动了重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升级,带动了轻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情况

2001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趋势大体上同步,2002年以来两者波动则体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为了进一步分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我们采用HP滤波的方法。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本文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这两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使用HP滤波方法分析工业投资波动情况。Hodrick-Prescott(HP)滤波方法是测定序列长期趋势的一种方法,其优势在于可以将趋势要素和循环要素进行分解而又不会损失序列首尾的数据,通过对惩罚因子的调整,HP滤波法更为灵活。

其基本原理是: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tT}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Trend),{YtC}是其中包含的波动成分(Cycle)。则

Yt=YtT+Ytc,t=1,2,3,…,T①

HP滤波的思想就是从{Yt}中将YtT分离出来。一般的,时间序列{Yt}中的可观测趋势{YtC}被定义为以下最小化问题的解。

min(Yt-YtT)2+λc(L)Ytt2②

c(L)=(L-1-1)-(1-L)③

其中c(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将式③代入式②,则HP滤波的问题就归结为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即要使得下式最小化。min{(Yt-YtT)2+λ[(YTt+1-YtT)-(YTt-YTt-1)]2}最小化问题由c(L)YtT2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HP滤波依赖于控制平滑程度的惩罚因子λ的设定。当λ=0时,满足最小化条件的趋势序列即为{Yt}本身;随着λ的增加,估计的趋势逐渐变得光滑;当λ趋近无穷大时,估计的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HP滤波就退化为最小二乘法。对λ取值存在一个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序列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的光滑程度之间做一个选择。对于年度数据,本文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议的λ=100。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分析

用HP滤波的方法,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II)序列,分解为工业固定资产趋势序列(II_TREND)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序列(II_CYCLE),并得出趋势图,根据序列的变化,2002年以来趋势线变得更为陡峭,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提速。从波动序列看,1998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一个跨时7年的投资缺口。这样还不能直观评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通过进一步测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偏离率指标(偏离率=Cycle/Trend),可以清晰地得出其波动情况。在图1中给出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II_Cycle/Trend)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NI_Cycle/Trend)指标序列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序列的波峰、波谷绝对值均显著小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序列,这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言更为剧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序列波峰值为33.81%、波谷值为-31.17%,峰值与谷值之间的时间跨度为8年(半周期),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周期较长但波动幅度剧烈的特征。

三、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

(一)数据来源及轻重工业分类根据

在中国,传统上会将工业分成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轻工业主要是由生产消费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而重工业主要由生产生产资料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本文研究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主要探讨,工业投资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再生产资源在消费品生产和资料品生产的分配情况。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轻、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1990-2003年的轻重工业投资占比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各行业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数据计算,2004年以来的占比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轻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重工业则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及除轻工业行业外的制造业各行业。

(二)工业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份额的变化:1993-1999年期间,轻工业投资占比20.63%逐渐下降到12.06%;2000年以来轻工业投资占比逐渐上升,2005年轻工业投资占比重新回到20%以上,2006年、2007年该值分别为26.69%和26.65%,2008年轻工业投资占比下降至24.80%。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显著加快、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十分显著,轻工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迅速下降,同期轻工业投资占比却稳步提高,这一现象似乎令人觉得不解。但是通过对轻工业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来我国轻工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十分迅速,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许多轻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轻工业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也非常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轻工业投资占比上升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同时出现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Gilbert, R.J.Mobility barriers and the value of incumbency.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89.

2、Jin,Hehui., Yingyi Qian, and Berry Weingast.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