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研究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双减政策研究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双减政策研究现状

篇1

大家的共识是,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都有着高度的肯定。

也许是从环保部门转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解振华对不计环境保护的发展所造成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超过环境负荷,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则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重大的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去年国家确定的节能4%和污染减排2%的目标没有实现,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解振华也坦承,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了20.1%,同比加快了3.6个百分点。这种格局使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也在不断暴露。

“从经济增长的态势来看,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仍呈增长势头,结构性污染问题仍未缓解,从环保总局和批复项目的行业来看,电力、石化、钢铁、有色等重污染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从污染减排的现状来看综合措施还未到位,减排投资渠道不畅,各地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不平衡。如果这些状况不及时扭转,不但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难度很大,而且将对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的担心所在。

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形势严峻,但官员和专家学者依然有足够的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了1.33%,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81%和0.28%,首次实现了两个指标的双下降。

对于如何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解振华提出了几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的力度;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1000家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四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五是逐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六是加快法制建设,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节约能源法修订稿已经审议通过,大体上明年二月循环经济法有可能通过颁布。

作为环境主管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将配合国家发改委做好四区的划点工作,也就是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这四个区域的划定工作,以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同时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企业环评准入的门槛,进一步遏制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发展的速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今后所有的新上项目必须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家环保总局还将实行严格的减排目标考核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各省、市、自治区的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则更多地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节能减排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政策法规保驾护航,但节能减排工作要向纵深目标推进,关键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我国应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通过战略政策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示范提供经济、政策、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要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的发言,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行动。

六大措施跟进

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推出包括经济制度安排、财政投入力度、重大工程选定、环保监察等六项措施,保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六项措施中,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仍是首要办法。

篇2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篇3

薛晓峰,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委书记,从2007年开始,他忍痛扔掉了一些“香饽饽”,自然有新的打算。“九龙工业园新安排进来的项目投资密度达到了每平米700美金,而转移走的20多个项目,每平米投资密度不足100元人民币,从100元人民币到700美金,这是多少倍的提升啊?

“50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萝岗区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沈奎在一旁插话说。

但在九龙工业园,萝岗区的一个区级工业园,还有许多制鞋制袜项目。开发区的决策者们果断转移走二十多个旧项目,被安排进来的新项目虽只有七八个,数量下降了一倍多,但其产值效益翻番增长。

从2007年开始的“腾笼换鸟”、“腾笼引凤”,让广州开发区近3年来新引进的项目,投资密度从500美金提高到1000多美金,整整提高了一倍多。到2009年年底,广州经济开发区和萝岗区的“米产”,也就是薛晓峰常常挂在嘴边的土地产出效益,达到每平方米创造的工业产值超万元,GDP超3000元,税收收入800多元,同比达到两位数增长。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增40%多,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增30%以上。“广州开发区是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最直接受益者,下一步要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双提升’的核心载体。”薛晓峰说。

“送嫁妆”与“加减法”

最初的转变并非如此轻描淡写,而是相当艰巨。

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步,实施外向带动,广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发展路线,跟全国54个开发区一样,是单一的工业园区。

2006年,经济开发区的第二产业占到经济总量80%,而三产所占比重仅有20%。广州开发区20年发展创下了骄人业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抱着单纯的工业一条腿走路”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薛晓峰说,土地支撑不了,环境容量支撑不了,人口结构越来越失衡了,这一切都使原来的发展模式遭遇“天花板效应”。

于是,薛晓峰带着开发区的同事们到国内国外的开发区四处考察。“白天看,晚上开会,” 薛晓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广州经济开发区还算是师傅,结果现在徒弟不仅把师傅的东西拿过去了,还推陈出新。这让大家颇受刺激,回来后大家就在短时间内讨论出了40条对策,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由此开始。

当年,广东省提出了“双转移”政策,广州开发区则闻风而动,更进一步。当广东省提出“腾龙换鸟”之策时,广州开发区自我加压,提出要“腾龙引凤”。“就是把鸟腾出去以后,把凤引进来,围绕‘腾龙引凤’的核心问题是在土地上做文章,抽住土地这个发展的命根子来调整产业结构。具体讲就是三句话:提升开发区制造,推进开发区创造,拓展开发区服务。”薛晓峰说。

之后的三年里,广州开发区做了一道“加减法”。

“加法”的例子如宝洁公司,开发区的办法是,提升其核心制造环节,开发区与宝洁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在没有新增一寸土地的情况下,新引进20多个高附加值的品种,把核心的制造环节引进来后,还新设了研发中心。坐落在广州开发区的宝洁公司,成了宝洁王国在世界各地布点中搞得最好、最有竞争力和效益最高的地方。

加法的答案是:此举相当于五年后再造了一个宝洁。宝洁现在的产值约为300亿,五年以后要形成600个亿的产值规模。而宝洁占用的工业土地还是20万平方米,没有新增一寸地。

这样的“加法”延伸至在经济开发区里落户的105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我们追求的是头脑灵光,四肢发达,心脏起搏有力的产业结构。所谓心脏起搏有力就是要发展总部经济,我们要求这些企业设总部,起码是华南总部,乃至于中国总部,亚太总部,另外还要把研发环节放进来。包括索尼公司等,索尼华南总部和研发中心都成立了。”薛晓峰说。

与“加法”相对应的则是“减法”。

从2007年到2009年将近三年时间,开发区把有史以来全部的2000多个项目梳理了一个遍,高端项目促其锦上添花,低端项目逐步转移出去,清理的项目达到了100多个。减法并不容易,原来很多项目也是通过招商进来的,开发区的做法是“送嫁妆”,“你再去找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地方吧,我们制订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转移,好离好散,这样成本就低了很多。”

这一通加减法算了整整三年,在没有新增土地的情况下,盘活了2.5平方公里的土地。薛晓峰发明了“米产”这个词,算每一平方米的经济容积率,他说,“搞开发,这个是核心指标”,2009年,开发区的项目投资密度从3年前每平方米500美元增加到每平方米1000美元。开发区的现代服务业增长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去年为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加减法的效果相当明显,广州开发区以不足广州1%的面积,产生了广州约1/7的国内生产总值、1/4的工业产值和1/3的工业利润,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拿到了六项第一:GDP第一,工业增加值第一,工业利润第一,财政第一,税收第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效率第一。

变“非洲”为“亚洲”

有人称萝岗区“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一方面,广州开发区作为全国最先进的开发区之一,2007年人均GDP达到40多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农村,各方面发展状况又落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萝岗区刚成立时,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比当时广州市的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要想实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摆在萝岗区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实现“非洲”与“欧洲”的统筹发展,首先要把非洲变亚洲。然后再朝着“欧洲”的方向发展。

2007年刚到任时,有两件事情让薛晓峰深有感触。位于萝岗区北翼的九龙镇有一个村子,村里的孩子们想当兵,却年年都在征兵体检上栽跟头,而原因竟然是水质有问题,地表水受到了污染。在调研过程中,薛晓峰了解到全区还有5.9万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于是,利用半年时间,区里投资5000多万元,解决了近6万人世世代代没有解决的饮水问题。

另一件事情和住房有关,2007年狂风暴雨多,可是每逢雨季,薛晓峰就提心吊胆,因为害怕危破房屋坍塌。恰逢那年七一,他去一个村子访问困难老党员,看到一对老年夫妇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因为漏雨,屋内搭起了一个塑料帐篷,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后来经过调查,他了解到全区有500多户人家还住在这样的危破房里,于是,又花了半年的时间,给每家补贴4万元钱,全部建起了新房。

沈奎说,开发区还制定了“六增两减”政策,在六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在两个方面减少农民支出,从总体上提高农民收入。

在2009年底完成的一项权威统计中,萝岗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12000元,达到了广州市的最高水平。“基本上过渡到了亚洲。”

2008年底以来,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度较高的广东经济影响尤为明显,而作为广州产业高地的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却“风景这边独好”,形成了“东边不亮西边亮”、“此消彼长、少消多长”的格局。

2008年4月18日,考察萝岗区时指出,广州开发区路子是对的,广州科学城代表广东的未来。

破解“空城计”

下一步,在萝岗区的北部,将崛起一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集聚着高端产业和人才、高品质工作生活环境、美轮美奂的世界一流新城区――广州知识城。

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说,这还只是理想。

萝岗的交通和生活配套设施目前还不完善。从市区打车到萝岗,司机会沿着开创大道一路前行,这是萝岗区最靓丽的路段,是外来人看开发区的“窗口”,而目前,这条大道还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尽管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此投资设厂,投资项目达到2500多个,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105个。但大部分“开萝人”下班后便搭乘有限的几班公交或班车返回市区,因此整个开发区入夜便唱“空城计”。

这并不是憧憬中的萝岗未来,也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广州乃至广东。

如何破解“空城计”?薛晓峰巧妙地打了个比方:“未来萝岗新城,不仅要让老板满意,还要让老板太太和小孩满意,要让全体老百姓满意!”让老板太太满意,同样要解决一个“欧洲”和一个“非洲”的问题。

开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此,他们要吸引一百名科技领军人才,一千名科技骨干人才和一万名技能人才,形成一个人才“金字塔”。而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凤巢”计划也列入规划之中。

篇4

新疆畜牧业生产转型力度的加大加快了替代产业的发展,经济和就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劳动力就业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新的变化,解决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成为畜牧业转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该文通过对和静县定居牧民生产生活现状及定居牧民对劳动力转移的认知程度,就业分流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定居牧民人力资源利用的新方法、新措施,以控制牧区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草原,改善新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民收入增长和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1 和静县牧民定居现状

1.1 人口分布

和静县是畜牧业大县,牧业人口5 132户、22 200人,其中蒙古族占98%,占全县总人口的12%。截至2011年底,全县已定居牧民1 756户、7 984人,主要分布巴音布鲁克镇、额勒再特乌鲁乡、巩乃斯乡、巴音郭楞乡、巴音布鲁克牧场、德尔比勒金牧场、伊克扎尕斯台牧场、哈尔努尔牧场、古尔温宿肉牛场、巴伦台镇、克尔古提乡、阿拉沟乡等7个乡镇、5个牧场,在34个安置点搬迁牧民1 400户5 000余人(其中搬迁到山下的牧民502户1 955人,收回流转草场11.61万hm2)。全县已建成人工草地面积为4.67万hm2。

1.2 畜牧业生产

牧民生产方面:一是小规模大群体的鸭鹅、肉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各种畜禽养殖、销售企业渐成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二是加强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巴音布鲁克羊,不断扩大巴音布鲁克羊核心群规模。同时,积极开展新疆牦牛种公牛鉴定组群工作,提升新疆牦牛畜群比例,有力地促进了牧民增收[1-2]。

1.3 牧民生活

牧民生活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牧民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一是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牧民生活消费不仅为满足食品、衣着等生存性消费需求,而且注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及文教娱乐等发展和享受性消费需求。牧民把更多的钱花在住房装修、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方面。二是牧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一方面得益于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转移搬迁对牧区住房结构的改善。三是随着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牧民用于医疗保健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活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牧民消费从生存需要型向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从自给型消费转变为商品性、服务型消费转变。

2 和静县牧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在笔者调研的不少牧业县都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由于自然环境差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牧区还处于单一经营的状况,产业结构层次低,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而且受语言、技能等的限制,更多的牧民被束缚在牧业上,牧民增收渠道少。

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针对无草无畜户、有草无畜户和有草少畜户。受人力资本存量和职业技能的制约,牧民大多就地就近转移。牧民劳动力从畜牧业向城市非农牧产业转移,相当于要实现不同行业和职业层次的人力资本跳跃。一般而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对人力资本要求相对较低,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大多属于现代经济部门,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或较好的人力资本存量,则转移或分流到非农行业就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或机会成本,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这就导致大多数牧民为了降低机会成本或生活成本,减少不确定的风险而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3-4]。

3 和静县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和静县牧民多居住在边远山区,贫困人口集中,居住方式分散,区域间距离远,转移成本高。二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就业能力偏弱,文化程度相对普遍较低,特别是女性,其平均上学时间为6~9年,由于文化程度低,其在学习专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听不懂、接受能力差,不知如何使用学到的技术,因此即使外出务工仍只能从事建筑、农业、餐饮等苦、脏、累且收入较低的工种,而这种工作常具有季节性,多数外出务工者可能1年只能工作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工作时还是要回到家乡。当被告知在外工作既艰辛又没有盈利时,许多具有相同文化和原本打算外出务工者也选择了放弃,客观上也导致劳动力转移困难。三是在生活习惯上,民族习惯、生活习俗与汉族居民相比存在众多差异,也制约了劳动力的跨省转移。

4 应对举措

为妥善处理好劳动力转移,和静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技能培训等力度,进一步拓宽牧民就业及转移渠道。坚持农牧结合,引导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以笔者调研的和静县察汗乌苏村为例,察汗乌苏村位于哈尔莫敦镇的东北部,距县城43 km,村现有563户,2 026人,均为贫困户,劳动力926人,育龄妇女416人,全村有7个村小组。土地按人均4 666.69 m2的标准分配到户,在种植经营上,由村集体实行统一购进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村干部按7个村民小组分片包干,具体组织实施。年底将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扣除后进行利益分红。对于种植以及经营管理产生的费用,由村上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进行监督,并在每个组成立相应的理财小组,对本组的账目进行管理。村、组理财小组每月定期公布账目明细,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尝试测土配方实施,以乡机关干部联户担保方式,多方协调,从县农村信用社贷款336万元,村民自筹2.9万元,基本解决备耕资金不足的问题;种植实施高标准节水灌溉的272.67 hm2耕地。通过技术指导,各种作物产量较高。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结合矿业开发和旅游发展需求,对男性开展以铲车、挖掘机等重型机械驾驶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对女性开展当地特色菜烹调技术及旅游服务培训,村民人均收入由定居前到目前增长了近10倍,虽然收入与其他乡镇相比还是较低,但农民的满足感很高,都认为生活会越来越好。

同时调研的巴音布鲁克区域积极开展劳务创收,组织村民到博斯腾湖采割芦苇,到金特钢铁公司务工200余人次,到附近乡镇场打零工180余人次;首次组织87名牧民赴青岛韩国公司进行劳务创收,使他们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加收入,预计年人均创收1.2万元左右。扶持发展牧家乐29家,解决就业人员145人;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以青草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建立“公司+牧户”模式,为贫困牧户免费提供种鸭、种鹅苗累计12 000余羽,公司全部以订单收购,极大地增加了牧户收入。以对口帮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安排全县103个单位对口帮扶363户搬迁贫困户,帮助发展生态庭院经济,既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又培育了经济收入增长点。

5 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5.1 多措并举,按需培训

牧民年龄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培训的持久性还是培训的管理难度都比较大,必须多措并举,对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中青年农牧民的愿望,切实把握中青年农牧民的需求,掌握其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培训时间的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体现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征。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因地制宜从事兼业,并为其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服务。

5.2 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

培训是为了让农牧民听得懂、用得上,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和一户一人学一技的办法进行培训,也可以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口传授农牧业种养技术,还可以开展以提高中青年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为重点的摩托车、汽车维修、汽车驾驶、建筑工、混凝土工、钢管工、钳工等项目的技能培训。

5.3 拓宽就业渠道,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平台

各乡镇政府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富余农牧业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就业平台,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减少其外出就业的盲目性、自发性。依据和静县的地理优势,将牧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依托山区旅游、畜牧两大资源优势,大做旅游与畜牧“产业结合”这篇大文章,以东归文化为品牌、以草原生态为特色、以牧民创收为根本,引导广大牧户以个体投资、集体入股等形式,大力兴办“草原民俗风情园”、“牧家乐”等短、平、快的旅游经济实体,以旅游畜牧优势互补实现牧民增收致富,达到了减牧不减收的成效。

5.4 将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针对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山地牧区,防止拿走资源留下污染、谋求财富破坏生态,确保草原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开都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此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目标。

6 参考文献

[1] 鲁大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转移研究[J].特区经济,2007(3):154-156.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45-0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应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来,河北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突出重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方面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从生产源头上消减污染;另一方面围绕

“降耗、减污”,对重点企业开展耗能、耗水和环保情况统计评价,促进企业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消耗和环保标准。在冶金、建材、轻工、电力、医药等5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河北省的部分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标准进行了技术改造,多数产品出口企业都申请了ISO14000认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

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能耗水平有所降低。河北省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为契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通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得全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重点行业综合能耗水平有了一定下降,为全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高起点发展。二是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省政府成立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专门机构,设立了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围绕改善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河北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双三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左右,降幅大于调控目标0.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继续下降,可超额完成削减6.5%和5.5%的年度目标。

3 生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试点工作开展顺利。河北省在生态工业方面,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采煤一发电一粉煤灰―建材、城市垃圾发电和废水回收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形式,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建设农业生态县。重点发展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形成了保定、唐山、衡水、邢台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节水型城市活动。廊坊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整个辖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唐山市成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从2006年起。河北省在冶金、石化、建材、电力、医药、煤炭、轻工7个行业,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0个园区和石家庄市、邯郸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5个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重点行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示范。

但从总体上看,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尚未出现详细且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还存在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实践中上下不能协调一致等问题。循环经济建设在河北省的合力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发展生态工业的有效平台,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的工作机制尚待努力。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 美国循环型企业模式。循环型企业模式属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范畴,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2000年已经使该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

2 丹麦循环工业园模式。循环工业园模式属于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范畴,典型代表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因此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 德国的废弃物回收模式。废弃物回收模式,属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范畴,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4 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与废弃物回收模式一样,该模式属于大循环范畴。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

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从总体上来看,循环型社会是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区域向更大范围扩展的产物,在一个整体范围和第一、第二、第三各产业内及各产业之间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网络系统中,使人类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系统。在整个复合循环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提出,与2000年相比,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3,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三、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选择“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设计应紧紧围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建立起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通过立法、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资源循环”的观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模式的设计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从企业出发,经由园区、区域,到社会四个层次,最终实现全省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见图1)。

1 企业层次循环模式。循环型企业是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细胞和基础单元,也称之为小循环。在企业内。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耐用性。

2 工业园区层次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也称之为中循环。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由企业共生网络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把不同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共生组合,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的目的。

3 区域层次循环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企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在区域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称之为大循环。在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生态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生态链为纽带,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生产、消费和循环体系,统筹协调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对工业结构偏重的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4个城市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等措施,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4 社会层次循环模式。社会层次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提倡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并适当处置废弃物,通过再利用、再循环,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和环境得以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在河北省,应借鉴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sR”原则为取向,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社会生活模式,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通过强调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达到再利用或反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和强度,减少输入和有害输出,促进资源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二)模式的保障机制

1 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河北省循环经济良性、有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用立法手段对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加强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配合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河北省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尽快制定出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尽快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其次,加大依法监管力度。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再次,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涉及循环经济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环保、安全、能效、质量和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

篇6

在长期存在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青年人本身要求有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机会,要求改善教育培训与工作领域的相关性。自营职业需要有创业技能,并且雇主所要求技术和能力的范围与水平日益提高,需要兼备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尽管在全民教育(EFA)运动范围内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能够学习掌握当今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和态度的青年和成年人简直太少了。此外,所提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及预期的大。尽管目的是支持社会流动,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度和方案局限了学生未来的前景,强化了社会不平等。

本文件是2012年5月13~16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大会的主题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件是以《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规划的教科文组织一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世界趋势与问题的初步研究结论为基础撰写的。其目的是为大会各次会议的讨论提供信息资料,引发批判性思考,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未来发展。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深入考察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主要趋势和政策发展。这项工作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分析自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在更广泛的发展趋势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世界趋势;其次是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以应对各种长期挑战,向未来领域迈进。

这项研究评估了现状,并探讨如今在这经济不稳定时期,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以利于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和提高技能。

尽管1999年以来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及其政策和改善协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直到现在始终有一种倾向,就是只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的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进行片面分析。

鉴于技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且技能要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研究认为各国有必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技能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过,研究认为,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化、管理、供资和组织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审查了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很多国家的证据,目的是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和政策选择方面的趋势。研究将这些发展变化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从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以及对政策倡议如何能够更好地让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出有充分依据的评估。这项工作的主要附加值在于,倡导以一种更加一体化和注重发展的分析方法来考虑各国特有的国情。研究赞成更多地关注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教育和环境有关的政策以及能够共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相关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引起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要性的关注,还能够让人领悟到这一改革对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能意味着什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议程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随着2015年这个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预定实现日期的临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教科文组织目前正在研究该领域两项准则性文书的前途,即《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1989年)和《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1年)。2012年,同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和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趋势与问题的研究一样,《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也在研究技能培养方案如何能增加青年人获得体面工作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很有希望在2015年之后的国际教育和发展议程中占据突出位置。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教育和培训理念以及工作安排的很大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本研究涵盖在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等多种环境中向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范围多样化的后果之一。是难以收集和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数据,难以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本研究并不试图总结或推荐现成的解决办法,而是要为关于如何顺利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为更广泛的发展重点做出贡献的辩论提供依据。

教科文组织的这项研究旨在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了解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貌。本文件以及文件所基于的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该部分查明并分析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以来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产生影响的一些重大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影响、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

研究认为,这些发展趋势正在影响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形成和实施的环境,并且将影响到它们的成功与否。虽然这些趋势中的一些在1999年已经很明显,但在那以后形成了新的特征,并且出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考虑了这些发展变化可能对工作领域的影响以及对技能需求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该部分首先详细阐述了将三个透镜相结合的创新分析方法,这三个透镜是:经济透镜、公平透镜和改革透镜。这些透镜同时使用,能够帮助人们对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有一个“盘点似的”认识,对于改革、未来的政策选项和可能性而言,也许需要考虑这些方面。本研究这样做有助于为一种新的、更加全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分析和改革方法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该部分以第二部分所述的盘点工作为基础,认为有必要改变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的远景与核心特征,以便扩大对青年和成年人既实用又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第三部分强调改革可能要靠国家自主决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和战略,以及在更广泛的发展远景内的新型伙伴关系。关键的必要条件可能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多方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国内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建设、强大的知识基础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第一部分回顾了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有重大影响的全球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所有这些都值得在制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中加以考虑。

教科文组织会员国早就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潜力,教科文组织在这一领域有两项准则性文书就是证明。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与会者们指出,21世纪将以知识、信息和传播为特征,并且强调需要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这是全球化与信息和传播技术(ICD)革命的结果。大会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和平文化、性别包容、无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公民意识方面的作用。2004年《关于学习促进工作、公民意识和可持续性的波恩宣言》进一步阐明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展思想要求解决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受到的压力问题,还要求有能力解决和应对人口、社会经济、就业和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改变,以及技术变革、全球化及和平与安全之类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新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如今正在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长期结构性政策环境,并对其做出适应性和创新性响应的能力构成挑战。能否更好地了解今天和未来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并确保以切实有效和公平的方式教授和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技能,将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长期贡献的大小。现在将依次考虑全球各种重大的发展变化。

1.1 人口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过去10年里人口继续快速增长,14岁以下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随着几乎所有地方的生育率下降以及世界大多数地区的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现象正在成为今后数十年的一个巨大挑战,尽管其影响在各个地区将参差不一。

据联合国称,在当前10年期间,全球工作年龄人口将增加大约6亿。最不发达国家(LDC)中预计增加的人数最多,到2020年将比2011年增加近4.6亿工作年龄人口。不过,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将减少近1700万。

这些人口变化以不同方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发达地区,老龄人口将继续对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财政构成压力。这导致制定旨在推迟退休年龄的新福利政策,从而充分利用年龄偏大但身体较健康人口的生产潜力。各国政府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促进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有效立法、制度和供资安排;鼓励(例如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提高技能,包括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认证;并且利用适当的终身职业指导和咨询方法。在欠发达地区,人口趋势将迫使劳动力市场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为不断增多的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力提供体面工作。从技能培养的角度看,这需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给青年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增加学习机会还需要改进创新供资机制以及公共、私人和民间社会利益相关方之间在所有层面的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和联盟。

由于上文提到的不断加大的人口差距、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新动态、技术革命以及社会网络的扩展,国际移徙的规模和复杂性都有可能继续增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历证明的国家特性受到挑战,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另外,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与资历证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承认资历的问题上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能促进技能的流动。

1.2 劳动力市场趋势

过去10年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不久的将来情况大有改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失业率上升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例如,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国际劳工组织(OLO)和国际劳工研究所(NLS)的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根据目前的增长估计,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世界将来面临着在接下来的lO年中创造6亿个生产性岗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紧迫挑战”。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强调技能的供求不匹配是青年人失业率高和从学校出来后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技能的供求两方面,各国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高失业率与严重的技能短缺并存,在另一些国家,有技能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了更实用技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技能不匹配问题的政策考量。例如,2000年以来世界银行在大约90个国家开展的企业调查——其中几个国家接受了重复调查——表明,技能上的制约对公司取得业绩是一种阻碍,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环境中。

在非正规部门也存在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如缺乏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更广泛的生活技能、职业和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此外,还缺乏劳动权利,童工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1.3 技术变革

在技术进化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波波以某些能源和某种发明为基础的创新浪潮。尽管各国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每一波创新浪潮(如,蒸汽机、电)都会对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创新浪潮一波接一波,时间序列显示其相关持续时间变短了。换言之,从新技术出现、普及到被更新的技术取代,这一期间正在变短,陈旧技术过时的速度超过以往出现创新浪潮时的速度。

这一快速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力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培养快速适应新兴技术所需的通用技能。

1.4 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

预计将发生新一波全球化,体现出多极世界的新秩序。与此同时,持续的经济波动以及对债务、货币和失业的担忧将继续扰动全球经济。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仍将极不均衡。

鉴于技能在决定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的能力中具有核心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在帮助各经济体突破低技能平衡方面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有可能对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起到支持作用,这样的全球化能让更多个人和社会受益。

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又能支持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如今有更多国家需要训练有素的并且持续更新仅通过基础教育无法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力。

1.5 教育改革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能否成功地转化为有价值的技能受到以前的教育程度的影响。

正如教科文组织《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所指出,基础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大量儿童失学令全民教育运动的成果黯然失色。教育程度低的儿童会越来越多地面对影响其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学习的障碍。

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2011年全球教育摘要》强调全世界对中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该报告指出,2009年有88%入读小学的儿童达到了这一教育等级的最后一个年级,而1999年只有81%。由于中等教育入学人数必然增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可能扩大和变化,这取决于政治抉择。在许多国家,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发生变化并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了某些形式的“杂交”,这会弱化基础理论课程与针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课程之间的传统二分法。

在普及中等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引出了增加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会的问题。作为扩大了的中等后教育与扩大并深化了的工作领域之间的衔接,包括学生、雇主和出资人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要求提高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这又导致教育系统和机构努力证明现有学习方案与工作领域之间的关联,尤其是通过中等后教育的不同形式职业化。

1.6 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承受的压力,必须从高耗能和高排放型经济向节能清洁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转变。经济的绿化意味着技能需求将改变,因为不仅会出现新的产业和职业,而且在现有职业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技能组合,影响到培训的需求与提供。根据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和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通过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根据即将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会议20周年峰会)的网站,“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各级决策采取全面、公平和有远见的办法。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强劲的经济表现,而且也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它取决于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进行统一和平衡的考虑。”

在这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以及“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的概念。

1.7 和平与安全考量

和平与安全考量以多种方式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在政策领域日益凸显出来。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冲突后重建中,包括在前战斗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以及受影响人的社会一经济复原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是通过促进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和公民意识来预防冲突的一种手段。然而,在现实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发挥团结的作用,这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提供按性别、社会阶层、语言、文化或宗教划分时最为明显。在一些历史上出现过分裂的社会,设法通过合并以前各自为政的公共机构和系统来支持重建与和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家建设、和平与安全的考量可以从政治上有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

1.8 结论

显然,这些发展趋势错综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显现。每种趋势对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培养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有所不同。因此,该研究提醒人们,不要从讨论发展趋势直接转到讨论相关政策选项。评论认为,应更加注重那种进一步聚焦于环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发展目标之间关联的全面分析方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借鉴并超越以往的经验。

第二部分:

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过将三个连锁的分析透镜,即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应用于经过彻底审查国际经验确定的10个政策领域。来改进和改革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第二部分还进一步探讨各种长期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将各种议题引入全球辩论来开拓新领域。

2.1 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透镜

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改革必然触及多个错综复杂的政策领域。可以从其对解决一些相互关联问题的潜在贡献和实际贡献方面了解这方面政策。从观察来看,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为了全面勾勒和审查各个政策领域,研究采用了下列透镜。

1.经济透镜:用于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成效,以及其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

2.公平透镜:用于考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的获得、公平和包容的程度,以及了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所有人的影响。

3.改革透镜:用于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考察经过改革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可能性,更加注重具体环境,更加侧重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透镜

经济透镜用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效,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为了达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济目的,还有必要考虑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问题。

加强问责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设法使各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更加负责是一个重大挑战。在这方面,提高政策制定者、系统、机构和办学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回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近年来,为在教育系统与地方、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反应更灵敏的关系作了许多尝试。各项改革也强调了需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有可能参与的学习者、其社区和雇主的吸引力。

2.1.2 公平透镜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或者其他社会属性如何。要想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公平,就必须从入学和结果两方面考虑公平问题。

在考虑入学的公平问题时,重要的是重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方面的不公平也是高度结构性的。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入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他特征,是对那些已经拥有相对优势的人的奖赏。女性,尤其是那些带小孩儿的妇女、少数群体以及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入学机会常常少于其他人。

公平透镜主要聚焦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以应对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中扩大入学机会、增进公平和包容的挑战,不论是在正规方案中还是在工作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2.1.3 改革透镜

改革透镜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和政策的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提出了疑问,同时也探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透镜帮助利益相关方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环境因素和长期发展趋势作出更加敏感的反应。改革透镜拓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使其涵盖“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以及更传统一些的“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

2.1.4 结论

这些透镜中的每一个都能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成、调整和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不同情况下对各个透镜的重视程度应不同,这取决于做出的选择以及当地环境、文化和价值观。在此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视角需要相结合,尽管根据具体环境,结合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如何使用这三个透镜并且给予每一个透镜不同程度的重视,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社会对话的问题。这些透镜同时使用,就能结合为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相关学习提供便利方面的挑战,考虑有关远景与使命、入学机会与包容、质量与相关性以及提供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这些透镜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本身,纳入多种不同环境下通过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的多样化学习。

过去,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辩论主要涉及经济和公平考量,这有其局限性。增加改革透镜有助于拟定更全面的分析工具,以关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选项。

2.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领域

本节将上文介绍的分析方法应用于10个政策领域:①管理;②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③社会目标;④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⑤增强学生的能力;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⑦改善以就业为基础的学习;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⑩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在每个领域,研究都考虑了一些重要挑战和问题,并随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选项,这些政策选项本身显示出了某种局限性。然后,应用该分析方法来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据本地情况可以考虑的前进道路。

2.2.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

善治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尤其是如何改进协调,让广大有关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根据充足的信息确定优先事项和确保问责,这在过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为了帮助办学者设计与工作领域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审查自己的作用,它们不是自己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而是成为促进者,通过一系列立法和财政机制,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协调机构的成立是某些国家的政府让经济部门领导者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督和战略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相关方零星参与和参与水平低的情况继续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可归咎于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审查确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其中包括: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

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

决定是否下放权力,以及如何下放;

审查并改革资历认证制度;

开发质量保障程序;

为制定政策改善证据基础;

将政策框架与实施战略挂钩,以实现改革。

尽管对经济、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强调程度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环境不同而不同,但现代、共有的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在利益相关方中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优先事项达成广泛共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能力建设、信息、知识和可靠证据是必需的。

2.2.2 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从经济视角看,维持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仍是一个挑战。在大部分国家,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仍然主要由供应驱动。许多国家采取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更加关注学生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更加关注获得能力而不是证书的等级或类型,或者培训时间的长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基于能力的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是,它们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开发的。它们的开发是在各个部门组织、协会、商会、雇主协会以及卫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在国际上,利益相关方开始联手查明提高特定经济部门业绩所需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圆桌会议和职业研究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有些国家设法创立了结构完善的机构(部门和,或国家的),专门负责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要求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努力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关注技能需求中,各国已经:

执行提高人们可带给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政策;

减少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设法查明和预测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中现有的技能需求,不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

查明学生应与专业技能一起学习掌握的各种可转移技能,并随后决定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新的技能培养办法;

支持改进各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供求关系的改革。

需求驱动的办法有时侧重于教青年和成年人如何应付眼前的就业需要,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的长期需求。在运用公平和改革透镜进行分析时,比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可转移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3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目标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势和实现社会及经济目标,已成为相关政策辩论的一大特点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这种思路,各国政府可以选择采取多项政策,其中包括:

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和战略,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迫切的社会目标;

设法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和学习,以便对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健康和福祉产生积极影响;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尊重并滋养当地文化,但同时也能够应对更具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战和议程。

社会问题必然折射出当地背景和变数,例如城乡差异。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触及多种广泛的社会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是在政策和服务提供领域确保效率、避免重复、弥补空白的关键。此外,利用改革透镜能够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办法,例如通过社会创业精神。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产业技能的发展,这些产业尊重并珍视当地技能,支持可持续的谋生办法。

2.2.4 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要消除多种形式的劣势、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作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认识到并清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现存的障碍。

诚然,某些群体如要谋求深造,会比其他人遭遇更多障碍。例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特别是针对女童和妇女。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促使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更加包容,更加公平。这一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同雇主合作,能够为弱势学生从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走向职场的过程中提供更多支持。通过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方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可以成为消除歧视和促进包容的重要合作伙伴。

通过公平透镜可以确定有多项政策能协助克服妨碍个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障碍,其中包括:

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

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

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

与雇主合作,完善在职培训,营造包容性工作场所;

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更加包容的学习系统,是实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关键要素。在此利用经济透镜和改革透镜,可使人们注意必须确保目标受益者的经验能够改善劳动力市场,而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提升生活前景。

2.2.5 增强学生的能力

专注于学生,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便吸引各种学生,并且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在以下双方之间建立起了动态关系,一方是政策关注的更广泛、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一方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更具体、更具地方特色的层面。

支持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断深造、进入职场和谋求晋升的政策内容包括:

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或入学同掌握基本技能和生活技能结合起来;

适时创造更加灵活的学习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提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特别要鼓励他们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历证明。

在这个政策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成为个人成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关键要素。增强学生的能力固然符合改革观点,但还需要确保对于个人的潜在裨益同样能够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裨益。

2.2.6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在决定学生的成绩和机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发展和改革在近十年来受到政策的高度关注。各国极为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并密切关注某些学校比其他学校更有成效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诸多机构内部因素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例如领导水平、教职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教学的组织安排、如何开展课程,以及校方和家庭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对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及其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部门,有两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推动人们再次强调需要更新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的管理和文化,它们是:向某种形式权力下放和自的转变,以及加强公立机构的效率、成效和问责制的呼声。

由于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的不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表现参差不齐,这其中包括:

确定最适合开展机构改革的政策;

决定如何以最佳方式制订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的管理办法;

确定如何充分利用教师的职业贡献;

开发并改革课程;

模糊不同学习方案之问的分界线,允许更多的重叠与杂交;

确定中学后教育在顺应这些趋势当中的作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中学后教育之间建立起适当的关联。

着眼于效率和问责,同时通过竞争获取资源,意味着实现办学现代化未必总是有助于公平。用公平和改革透镜来分析这一政策领域,可以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需要在现代化议程和当地发展的需求问题上达成平衡。

2.2.7 改善在职学习

工作场所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成人学习地点。然而,公司内部培训在很多部门和很多国家充其量往往也只涉及最基本内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为数众多的工人获取技能和找到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此类教育与培训往往质量不高,一直以来较少受到政策关注。

某些国家将在职学习作为青年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学徒制正在世界各地复兴,而且这股趋势看来还将持续下去。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部门技能理事会正在努力在工作场所推动初级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为提高非正规经济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质量,一些政府正在开办语文和数学扫盲方案,为技艺高超的手工艺者开办技术升级课程,其中包括教学技能,并为潜在的学徒提供关于技能需求情况的信息。

有多个政策选项可供政府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用于改善在职学习,这其中包括:

制定国家战略,建立联盟,在工作场所继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重新审查正规经济部门的学徒制;

扩大部门及其组织在管理和举办培训方面的作用;

支持需要较高技能的工作场所;

调整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向,更好地为非正规经济部门培养学生;

改良非正规经济部门的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法;

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工人继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调整针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关系。

主要挑战依然是确保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能够反映出工作场所学习的终身性质。同样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工作场所的学习需求,并将其作为国家创新和可持续战略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2.2.8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宗旨和改革措施往往需要改善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培训工作,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职业地位不高、缺乏培训,往往都是障碍。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属于多样化的、分散的职业群体,可是人们却往往期望他们拿出针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成功的新型课程方案。几乎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继续发展不足的问题:他们如何保持“合格”,如何实现职业进步,这些问题极少受到关注。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学习、技能和职业发展的问题上,决策者可以采取的政策选项包括:

研究适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说明和框架;

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业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政策应考虑到妨碍教师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阻碍教师参与并投入终身学习的各项障碍。奖励教师和培训师的直接措施在短期内或许有效,然而,从改革透镜来看,还是建议推动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完善职业管理,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2.9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

信息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给力图顺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新机会的规划者和办学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体规划者和办学方完全应该研究并响应全体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这同时涉及职业需求以及更广泛的公民素质和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和克服预算及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

各个部门的大量工人在工作中都需要用到信息和传播技术。他们需要接受初级培训和升级培训,以便安全、有效地开展工作。这些领域的学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在机构和系统层面有计划地满足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需要在几个方面做好准备:战略、教学方法、组织和技术。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者和办学方可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包括:

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机会和当前的发展,同时注意到相关阻碍;

满足工作场所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既作为一项普遍技能,同时也针对信息和传播技术专业人才;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在工作场所开展学习;

制订一种兼具效率和成效、同时有助于应对数字鸿沟的方式,将信息和传播技术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显然能够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公平性创造出重要的新机会。人们往往有力地指出,通过社会网络、电子学习、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等方式,采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工作场所通往创新和终身学习的另一条途径。

2.2.10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各界关切的主要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顺利衔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公共预算承担的部分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的部分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一项政策重点。事实上,这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政府的优先要务,另一方面还要看投资刺激措施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预期惠益。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的主要责任应由国家承担,但在很多国家,这方面的主要潜在资金来源是官方发展援助(0DA)。近10年来,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大多数发展援助都是针对上述10个政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系统建设工作,而非前几个阶段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高效率地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是将制定政策与长期成功执行政策结合起来的必要因素。提高筹资效率和成效的政策方法包括: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战略性目标;

设法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尽可能调动潜在的财政资源,包括国际捐助方和此类教育受益者的捐助:

在特定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效率、成效、相关性和问责制。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惠及所有青年和成年人,就需要大幅增加现有资金。由于外部供资不可靠,各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投资的轻重缓急。

鉴于人口趋势及其他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可能会进一步贴近终身学习层面,这一特点在很多国家目前还不明显。由此,我们有理由制订创新的筹资机制,优化开支,同企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同个人共同分担开支。

2.2.11 结论

近10年来,这10个政策领域的多项工作,包括具体政策选项的出现,主要受到经济和公平考量的影响。这些考量有其局限性并导致政策工作的局限性。对可持续发展理想或许有了一定认识,但很少有国家将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纳入本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公平和经济考量依然是现实问题,但该研究从分析角度阐述了增加改革考量的益处,这样可以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制定同背景、更广泛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报告第二部分利用三个透镜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经验以及在国家层面最常见的某些政策选项。至关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找到扎实的办法,用以评估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成绩、潜力和不足。在具体国家背景下采用这种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新的政策选项和新的考量因素组合。然而,该研究在审视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时,发现可以用作分析基础的国家报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评估研究、相关经验性数据或其他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如何解决这方面的不足是下文将探讨的长期挑战之一。

2.3 长期挑战

上文分析了重点政策领域,从中可以明显看出6项长期挑战,包括: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确保人人享有职业技术与培训的机会;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加强创新和研究;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挑战在各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当地具体环境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各样具体需求及其复杂性。

2.3.1 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

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青年进入劳动市场的困难是人类发展的损失。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是协助青年成功地从学习阶段转入工作阶段。

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其关键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要对相关技能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各利益相关方,包括青年。重视早期技能需求分析和预测对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和个人需求做出更加敏感反应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密切合作,推动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计划和行动。

2.3.2 确保人人享有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各种需求、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敦促决策者努力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相对狭窄的职业范围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如今有了变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需要认识到在教育与培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以及在工作、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不同背景下,正在开展着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一旦更好地了解了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就有可能制订出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公平的政策。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之一是必须消除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隔阂。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决策者应确保消除或尽量降低这些障碍。通常需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改善信息、咨询和指导工作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承认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应该等同于听任某些学生继续留在办学质量低下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机构当中,使其在教育与培训的升学或是向着能提供深造机会的体面工作过渡方面没有任何积极的、实际可行的机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任务是认真研究多种政策选项,以便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机会。

在很多国家,为职业地位较低和正规资历较少的工人提供在职学习机会是一项特殊的挑战,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贯受到排挤的妇女,以及为缺乏基本技能,或完成了基础教育但基本无望找到体面工作的为数众多的青年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样也是一项特殊挑战。

2.3.3 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

在终身学习的问题上努力采取更加协调的工作方法,以及在制定政策时着重关注学生,是有助于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点和概念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需要努力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质量也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的贡献。

2.3.4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鉴于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程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人数的可能增加,以及由此给公共预算和私人开支造成的预期影响,资金是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的一项重要挑战。至少需要解决两类政策问题。第一,应探索如何确保为在各种背景下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各个人生阶段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二,应研究政府、其他利益相关方和受益者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2.3.5 加强创新和研究

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要求,还应做到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全面参与重大的技术、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变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需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包括为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技能,以及确定如何扶助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或弱势群体,并为其开办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还需要完善知识和信息。但是,正如上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领域的分析所指出,在很多国家以及在国际上,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并非都有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某些系统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相关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一些国家没有能力按目标群体将数据分类、比较公立和私立职业技术办学、或是做出任何预测。对于国家系统来说,此类数据对于提高决策的循证性质至关重要。

2.3.6 促进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个层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2.4 开拓新领域:2015年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审查国际经验和分析政策领域时从长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角度考虑,有助于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不同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成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前途的全球辩论的主要议题:

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和概念——可能需要完善和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以便在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关键能力,同时让人们普遍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含在多种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应对不确定性,增强抵御能力——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环境问题以及政治和社会变革提出的重大挑战,都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规划需要兼具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灵活性和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

尽可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终身学习机会——2015年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不同年龄组的终身学习具体需求方面,有望起到重要作用。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新型发展方式的响应能力——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往往服从经济和公平前景。

然而近年来,对于机会均等、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突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此作出响应。

强化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涉及教师、培训师和导师的职业发展。

以学生作为核心——当前,大部分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都旨在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展,以往重视机构办学的传统做法可能会减弱。

重新审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公共政策——筹划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该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员的思想、网络和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议程是通过这项教育来改革和扩大学习机会,从而培养技能。

通过新的管理方式增进多方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采取多方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方式,意味着政府接受参与式管理办法以及同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缔结新型伙伴关系。

可持续性和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完全有理由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塑造成为关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创新场所,这既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同时也作为其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平与安全的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包括技能预测——为政策制定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已经成为一项普遍改革措施,但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做得还不够。

第三部分: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需要国家在广泛的伙伴关系推动下自主决定。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国家层面的伙伴关系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未来转型和发展中可以起到核心作用,同时也呼吁加强地区和国际层面的伙伴关系与合作问题。

政策能力固然重要,但未来将出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自主决定权的更广泛的社会分布。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辩论大多着重关注国家与企业,特别是与私营部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问题。这显然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考虑到私营部门本身是多样化的,包含众多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规模、地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关注点也千差万别。

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在支持国家进程和各国间对话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机构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小组,教科文组织、劳工组织、经合组织、欧洲培训基金会、世界银行及其他各方正在通力合作。这个机构间小组的宗旨是改善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2009年,教科文组织同包括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广泛合作伙伴进行密切磋商与合作,制定了—项具备三个核心行动领域的战略,用以在三个双年度(2010~2015年)内支持会员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一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同这方面的专家及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展能力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持。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二个核心领域包括协助解释概念、制定标准,以及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在该战略的第三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力图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思想实验室和信息交流中心。本组织积极支持收集和传播政策及改革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动全球辩论。教科文组织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借助其出版物、虚拟平台以及所属多家中心构成的广阔网络,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方面起到了战略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机构间合作、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以及后续活动都可以说明教科文组织促进国际合作的方式。

结论

这份文件探讨了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当展趋势,利用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制订了分析方法,并对一次国际经验审查中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10个关键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每一政策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阐述了1999年以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及其局限性。

经济和公平视角固然正确,但目前看来,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从主要满足某些群体的眼前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世代的长期技能需求的这一过程中,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改革视角有助于制订注重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

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当中,个人有权为变革做好准备、公平地受益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让这段学习经历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应利用当前这个机会来重新界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宗旨、范围和未来发展方向。本着信任和开放的精神,加强所有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能够在各个层面巩固网络、新的伙伴关系与合作。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与会者能够协助各界设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以最佳方式响应当展趋势和长期挑战,如何推动未来的各项工作。有了坚定的政治承诺和财政支持,就能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让当前和今后的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受益于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当今世界深受社会不平等问题、青年高失业率和经济动荡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成为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各方期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重需求。青年本身也要求自己的学习更加贴近工作和生活。然而,发展适应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帮助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取得学习和技能的进步,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正需要我们总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变化与趋势,推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