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持有怎样的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以及学生观受到严重的扭曲,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宰,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以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全体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尝试审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而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就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关注旧方法的实施,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特点,因为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不同,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反复无常、学习成绩较差,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环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每当接过一批新生,总要想方设法对这批学生进行排队摸底,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档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

如有的文章语言风格冷峻、凝重。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临刑前生死画押,因其不识字而画圆圈代替。人之将死,其鸣也哀,阿Q全不这样,“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阿Q要画圆圈了,他手捏着笔却只是抖。”“阿Q伏下去,便尽了平生力气画圆圈。”“但这可恶的笔不但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里,鲁迅把人物置于生死关头写其表现,对阿Q愚昧无知的批判显得更加冷酷。因为阿Q“立志要画得圆”这一反常举动,正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Q的愚昧和麻木。阿Q生平第一次捉笔,他的手才只是“抖”,这个“抖”字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颤抖,而是一个平日只干粗活的人初次拿起细小笔时的一种紧张,给人以滑稽感。阿Q的可笑可憎之处还在于他“尽了平生的力气”干这件事。《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也用了“平生的力气”,表现了武松勇武过人的气概和本领,然而阿Q却是用尽力气干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种悖谬的行为成就了作者冰冷的讽刺。循着用力画圆这一轨迹,阿Q越是用力越相反,终于“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作者通过阿Q画押时的心理活动、行为过程、最后结果一步一步地深刻揭批阿Q自身的劣根性,以警醒世人。词语的选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作者冷峻的态度给人强烈的印象。这些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是多媒体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的。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对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执政当局虐杀的叙写:“(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里,枪弹的走向和棍棒猛击的部位被鲁迅先生似医生诊断病人伤情般地揭开给人看,使读者对刽子手的凶残感到震惊而愤慨!当作者这样毫不留情地叙写死者的枪伤棒迹给人看时,读者能不感到作者一脸的冷峻和凝重吗?

与冷峻凝重不同,有的文章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时流淌着机智、幽默、风趣。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围城》导读中这样评价:“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绝不滥情,但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那种智慧和学识却一任展开,要说过瘾为止。”如写沈太太身上的味道:“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要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自己在巴黎从未见过她,今天偏避免不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暖烘烘”“熏”“泛胃”写气味之浓烈,“搀”“大菜场”“交响曲”写气味之混杂,已让人印象深刻,加之“抽烟解秽”的机智,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生活体察得细致入微。而“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的调侃,写出方鸿渐对沈太太的厌恶。作者写人物仅此还不过瘾,于是在写了她的眼、唇之后再写其味道:“她身体动一下,那气味又添了新的一阵。鸿渐恨不能告诉她,话用嘴说就够了,小心别把身体扭两段。”扭动着身子说话本就形象生动,作者却把落笔点放在气味的散发上,让人称奇。身体动一下裹住了的气味就会跑出来。谁能想到这更深的一层呢!机智的联想比喻、反语的嘲弄讽刺,一读便知,这就是钱钟书!钱先生语言的艺术魅力就在此。

还有的文章语言风格细腻婉约,如李清照词、朱自清散文;有的则雄浑豪放,如苏轼、的诗文;有的雍容华丽,像《滕王阁序》《长恨歌》;有的朴素清新,如孙犁的文章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风格是作家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整体印象,语言是其别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家风格以外,还要用心品味作品的语言。教材的单元要求和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了语言知识,这些恰恰是师生容易草草带过的。关于语言艺术的认知和分析应当包括词语的选用和锤炼、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这里概略提起,是希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图表面现象,要加强对作品文本、对语言运用问题的重视。

篇3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有关知识的传授、技能、技术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它既是各种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既是基础,又是核心,还是方向。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2 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是落实新大纲、实现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的本身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对学生自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选择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会感受到语文同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鲜活的体验。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步教学的同时,应当更多地考虑差异教学。即“因学生之才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4 互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课堂中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相结合,有利于创设学生的合作与交往的氛围,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能促进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可改善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5 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索

阅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对任何课文,学生至少读三遍以上,教师才能跟学生交流想法。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然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论辩、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分析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学生具备了这种深有感触的知识和学习体验,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才会落到实处。

篇4

小组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与交流,直至达成共识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达到“适应社会准则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针对文本内容提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的过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涉及的问题以及小组成员的组成缺乏事先的预设,对合作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合作的结果缺乏必要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无序化的状态,也使小组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二、缺乏必要的合作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形式,但决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些教师听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不顾它的实质与法则,不结合文本实情,不管课堂需要,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把小组合作当成点缀课堂教学过程的饰品和插花。这种只为合作而合作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厢情愿的自编自导,生搬硬套;对学生而言是照猫画虎的被动接受,不知所云。它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收获甚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使小组合作走向极端。

三、缺乏明晰的合作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问题)的设置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预设,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前要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合作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合作学习的氛围之中,以期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但一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对文本做必要的解读,又没有精心设计合作的目标(问题),更缺乏对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进行预设,而是随意提问。结果学生要么是因无准备而三缄其口,要么就因问题太易或太难而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或者就因时间仓促而使合作流于形式,匆匆走了过场。这样很难使小组合作学习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缺乏科学的合作方法

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效果的高低。一些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不能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分组,而是随心所欲、随意编组。要么将双差生分在同组,要么将性格迥异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组建的合作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达不到“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的终极评价目标,反而加速了两极分化现象。有时虽然优劣有所搭配,也因其他因素如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等不同使得合作出现不对等现象:好学生滔滔不绝,差学生洗耳恭听。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抵触情绪,导致合作成员之间的行为失衡和心理失衡,降低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篇5

一、丰富课堂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针对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它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我在开头展示了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开国大典的雄壮、参加盛典的人们的兴奋激动……这些学生们都从未见过,很难想象, 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象,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变抽象为具体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 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 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 义及感彩。

三、拓宽课堂信息量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片,背景介绍,作者介绍,相关信息,课外拓展题目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地课堂增加知识容量。例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作者汪曾祺介绍, 写作背景及相关人物林徽因的介绍, 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 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6

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传统教育最大弊端是以教育者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上,排斥学生思考和个性。这种接受式教育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教学的重心由教转到促进学生的学上来,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这首先在理念上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新形式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促其主动参与,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获得新的体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发现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抓住并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以这些极富创新精神的个与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在相互诱导和碰撞中闪现新的亮点,产生新的飞跃,进而出现源于教材,立足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新思维火花。我在执教《春》时,有位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写春草,为何还写小孩子的行动;写春风,为何还写鸟儿的啼鸣,这和本段所写的内容不一致。"由此,我引导大家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尽管理解内容程度有深有浅,但大家都领悟到了衬托的写法。继而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你在文章的写作方面有何感悟?"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还能提出:"写一种事物太单调了,写这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不仅能为它增添色彩,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意境。"该生竟体会到一种写作感悟!看来,在不断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拓宽,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2.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中激发创新兴趣

"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一切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也是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因此,教学中要开展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体系,变传授为主的静态教学为以活动为主的动态教学。通过平等对话、讨论交流、争执辩论、口头作文,自由演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实践。实践证明,活动教学适应中学生的活泼、求知欲强的年龄特征,极大的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设计创新活动教学环节,给予每个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其充分张扬个性,开拓思维,不断发展,让他们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例如我在教《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一个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20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景,菲利普夫妇遇到百万富翁于勒时的表现。学生思维异常活路,纷纷编织故事情节,创造了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热情。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小心呵护中激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思才能疑,有疑才会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教师、课本及一切权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发前人、别人之所未发,对于一些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都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每一次创新尝试,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的训练中发掘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人的发展立足于潜能,其潜能的外显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因此,就要在科学的训练中不断启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4.1 从问题入手,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囿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求异思维,这是语文中理解文章常用的思维方式。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意旨,以求得更新颖更独特的见解。

篇7

第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农村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依照最新的教育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只是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后进行提问,教学手段单一无趣,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也较差,这无疑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下,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教师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普遍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课后也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导致语文知识零散,知识结构系统难以建立。还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由于看不到学习的成效最终放弃语文的学习,情节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在新课标下构建卓越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突出重难点,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精选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出文中的中心词汇、中心句子,自主分析作者意图,对自己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做上记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分配不同的角色人物,帮助弱势学生获得话语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发言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协作完成任务,增强了课堂互动,使课堂气氛更活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其潜能,实现高效学习,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互帮互助的品德,达到德育的目的。

3.实践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文学性和美学性,它还具备极强的生活性。因此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相三者结合来设计实践学习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让学生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组策划一期手抄报,对学生完成的手抄报作品进行分析品评,对特别优秀的作品进行全年级展示。这样一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完成了阅读量的积累。

4.多样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有极强的主观性,对文章的把握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展开多样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较优异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教师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对其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一蹶不振的情况的发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各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常常因为成绩而感到自卑,担心答错问题丢脸,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宽容耐心,引导学生战胜自我,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

篇8

一、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应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全面地备好课。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要想体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要时刻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我的教学思路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材课文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就是教师要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达到“学生好学”的语文教学效果。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当讲到文章的第二、三段时,这是文章中写景的部分,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来理解课文,这样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这篇文章毫无美感可言。我们可以转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体会此情此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头脑中勾勒出的情景在黑板上当场作画。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师生交流方式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在课上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荆轲可不可以不带那两样东西,一个是人头,一个是地图,给秦王送个美人不就行了吗?”大家听后,哄堂大笑,我适时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起来。之后,大家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他说:“我是历史课代表,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他说到:“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秦王一心想称霸,不管送了什么来,也阻挡不了他的野心,就算荆轲送了秦王想要的这两样东西,结果也只能是暂时推迟了他称霸的进程。”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美观直接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9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课的时间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向教师提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习中因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标的重点核心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语文学习视角的开阔。 

三、新课标对小学文教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创新精神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教育方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具备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是不可取的。新课标明确指出,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放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交流。教师一定要紧跟新课标的教育指导路线,发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与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可以将小学语文知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加强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真实的体会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 

(二)教师加强与小学生的良好沟通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标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建立学生与教师相互融洽的氛围。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比较弱,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自控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但切记,教师不应该采取强硬态度,命令小学生。要让小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方式是他们所喜欢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外问题的交流与探索,语文教师将不再为小学学生提供确定性的语文答案。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建立小学语文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耐心的指导、运用语文特有的思维模式,探索出问题的最终答案。 

四、增强语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时代赋予的使命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改革工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需要教育工作者相互之间不断交流,才能实现对新课标核心的全面应用。语文教育工作涉及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肩负的是国家整体基础性文化的建设。要养成多于同行交流从业心得,借鉴他人在语文教育中的优点,提高自身不足的习惯。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只有紧抓新课标的核心长期坚持,才会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取得成果。 

五、结语 

深入了解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是小学语文教育不断走向成功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更加明确的,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优秀的、适合本校学生教育教学规划的方案。注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思维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出于文化价值的需求,更是实际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 

篇10

一、提高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一直扮演着基础并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审美能力、人格塑造、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重要性更加突出。其次,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是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的基础,教师只有与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轻松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够真正放开地探究学习,不会受到老师的限制,同时也给了老师一个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

二、采用悬念式教学方法

在新课的导入过程当中,如果教师设计的导语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就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备悬念性的导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学习目的,让他们拥有了目标,可以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骈文时,导语就可以这样设计:“此序是在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所作,故称滕王阁序,做此序的之人,其才气冠绝初唐,全文四字、七字对仗极为工整,此文流传出“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多青云之志”的千古名句。此文上下相衬、浑然天成,实为当世佳作,骈文楷模,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体会渔舟唱晚当中的雁阵惊寒。”通过这样的导入就可以给同学们留下很大的一个悬念,使他们开始认真的考虑,具备如此之才气的人是谁,初唐四杰都有谁?骈文如何对仗?等等问题,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课文当中来,充分利用兴趣所激发出的力量,促进他们学习。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提出一些文章里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解答也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而常规的教学模式中,只是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叫某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其它的学生只是在听,根本不需要去想,因此就造成了学生们思维不够活跃的现象。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在提出问题时是要求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分组回答,每个组都要派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机会,也可以增加学生们合作的能力,并且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老师在听取学生的答案时要能够接受反常规的答案。当然,由于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大脑中出现一些反常规的想法也属正常。这时老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们的各种回答做出分析,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对于想法新奇的学生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所要阐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在设置探究题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创设,另一部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情景创设,而不是根据老师的生活实际。首先,因材施教,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打压的方式让其继续努力向前;而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比较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就需要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高中生的知识积累状况、心理承受状况、理解能力等来创设教学情景。

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在人们生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不断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应试化教学模式,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不断推进。为了促进我校教师的教改探索,前几天,学校语文组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选定的文章是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西地平线上》。听完了几位参赛青年教师的课,颇有感触,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当前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否则贻误学生

语文学习的对象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老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语文老师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语文老师自身语文素养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就有可能犯错误,这个错误有可能影响许多学生。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课时,一节课出现了好几处字音错误,如果是口误或者笔误尚可以谅解,关键是这个老师不是笔误,而是确实不知道自己读错了。“血红”本应读xue四声错读成xie三声;蓦(mo四声)然回首中的蓦读成了mu四声;馄饨这个词,学生板演时错注成hun二声dun四声,老师给学生正音时居然说是正确的,有学生疑惑地提出异议,老师也没理睬,教学就这样继续进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都给出了“饨”的注音――tún,同时又注明“馄饨”应读húntun。也就是说,“饨”作单字念时,读作阳平调tún,但是在“馄饨”一词中,“饨”字要念成轻声。江苏高考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明确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作为参赛性质的公开课肯定是花了很多工夫准备的,一节课能出这几处错误,可见常态课这类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了。教师这个职业决定我们教授知识的错误会被无限扩大,有可能影响很多人的一生。教师要对所教的内容负责,要对学生负责,尽量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减少错误知识的传播。

二、要让学生亲近文本,以文本为抓手

语言是语文的拐杖,离开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一切的文章结构、文章写法等等的分析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阅读课教学就是要以文本为抓手,让学生熟悉文本,再亲近文本,让学生多读,多品,多悟。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深入下去,更深地领悟文本之下的意趣和情致。一个青年女老师在讲《西地平线上》这课时,先是让学生做配套练习上的“字音”“字形”部分,然后正音,正字形,等到进入文本时,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进入文本后并没有让学生读文本,而是直接让学生讨论三次落日的时间和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一节课下来只有两三个学生读了文本中的某个句子或者段落,其他学生都是在跟着老师提示的页数和段落急急忙忙地听。课后问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感受,学生一头雾水。这样的课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亲近文本,显然让学生去领悟文本内涵是不切实际的。

三、公开课,不要追求外表热闹的讨论

公开课被很多人认为是“表演课”,公开课被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其中最美丽的”外衣”是小组讨论。为了追求公开的热闹气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气氛,好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讨论,有一堂课居然讨论达六次之多!我旁边的一个男生就拎着凳子在前排和自己的座位之间来回挪动,而且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很短,最短的一次讨论是七秒钟的时间。如果七秒钟就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肯定就是简单的、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难的问题七秒钟也不会讨论出所以然,所以这种讨论就是摆设,就是外衣,热闹讨论的外衣下是空耗时间的实质。不是所有的公开课都要有讨论,都要热烈的课堂气氛。如果真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就要给学生留讨论的时间。语文课的任务是读书,宋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语文课,应脱掉“讨论”的外衣,还给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篇12

二、读析结合

剖析法应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灵魂。感知整体时,可采用“快速阅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即所谓“一目十行”、“好读书,不求甚解”。然后重在挑选最能表现全篇中心的词句,联成网络,确定最能体现全篇中心的段落,拟出提纲,甚至可以画出结构示意图、层次关系图等显示全文内在联系,提示章法特点。此时,程度好的学生已不是停留在单纯记结论的学习阶段,而是在剖析中不断发现奥秘,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领会和学到方法,“渐渐向里学到精英处”。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离“学得其法”已不远了。

三、读比配合

比较就是将自读课文与同类课文放在一起,辨别异同,或将自读课文中某一知识点与同类课文中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分析异同,来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使学生在辨别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按单元编排课文,在自读课前,都有两三篇讲读课已上过,并且都是同类“例子”。因此,处理自读课,已具备了有利条件,即可在本单元内做“生熟”配比。学生在此中体味异同,一比而往往得体。甚至有的还可较快地推断或发掘出产生异同的原因。比较阅读法,从思维方式上讲,是“纵横性思维”。纵问,即问一课文中的选点对比;横问,是两篇或多篇的横比,两者中以横比为主。

四、读写配合

课文是最佳的模仿对象。自读课文内容适宜于某项写作训练,可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以写代读,以写促读。

如果自读课是典范性的文本,并且跟学生生活较贴近,可以布置仿写作文。在仿写中创新不仅对学生自读有益,而且对部分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五、读演配合

篇13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很多学校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历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加强人文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创设平等、人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充分开放自己的心度,凸现主体性,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再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人文修养,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理论的修养,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融的教学境界。

2.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又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二者相结合才能起到加强人文教育的作用

历史教学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文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的感染力,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在教学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的说服力是靠摆事实,讲道理。征信有据,以理服人。历史教育如只重摆史实,不重讲道理,或只重讲道理,不重摆史实,均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前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后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具体特点。历史教育要产生较大的说服力,正确的方法是做到观点与史料的统一,应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议论为辅,夹叙夹议,寓意于叙,起画龙点睛、启发思考的作用。

3.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实施人文教育

课改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屡见不鲜,“穿新鞋”依旧“走老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没有创建教学情境的意识。这极大的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或工具”。教师要信赖学生、尊重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综合,自己设计图表、构筑历史知识体系,有利于促进他们逐步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方法并重,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但是,学生却反映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更多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导致他们对历史学科“敬而远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法。《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倡导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历史教育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为将来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既是对中学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改革传统教学,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