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动物的发展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物的发展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动物的发展史

篇1

1 当前我国动物园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动物园的数量已经较以往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已经超过了200家,这之中有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园等。在我国众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将动物园的建设当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了市民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非常喜爱的区域,其对于青少年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开放以后,民营动物园也开始不断的增多,而一些公益性的动物园通常需要政府补贴。最近几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这样也出现了大量兴建私营动物园的情况,这不仅使得我国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土地资源受到了挤占,同时还会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2 国内城市动物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动物园的数量过多,这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协调的,一些动物园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十分的忽视,甚至还在动物园经营的过程中置动物园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应该坚持的原则于不顾,出现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动物园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混乱的状态,动物园自身的布局也并不是十分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其无法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一些动物园在建设不完整或者是功能建设还不是非常齐全的情况下就开始运营,在管理上也不能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去执行。在对动物园进行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按照相关固定和要求去执行的状况。城市给动物园应该成为动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地,但是一些动物园在经营的过程中在方式上和管理上都不符合要求,不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因为资金方面的限制,不能给动物提供足够的事物,或者是给动物配食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对其喂食,甚至还使得一些野生动物因为挨饿身体出现疾病,严重的甚至还出现了死亡的情况。一些动物因为饥饿甚至还出现种群内部之间的争斗情况。一些动物园在驯养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饲养员殴打小动物的情况,有些动物的饲养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向游人开放,一些动物甚至没有进行及时的检疫就展出,这样也就使得游客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不小的威胁。此外,一些领导也对动物园的建设不是非常的重视,这也是十分不利于动物园建设和发展的。

3 对城市动物园的发展管理的一点看法

在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对动物园本身的规范和检查工作,动物园建园的审批手续和相关的质量检验证书都应该是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设施和技术人员,对于那些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经营者,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如果建园的设计、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的工作计划都不能充分的满足其建设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对其进行停业处理。对屡教不改的动物园要对其进行关业处理,重视其内部的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职能部门,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予以规范。

加强动物园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应当备有卫生防疫、医疗救护、麻醉保定设施,定时进行防疫和消毒。应当对饲养动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饲养动物谱系档案。制定野生动物科学普及教育计划,要设专人负责科普工作。应当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人、管理人员和动物的安全。加强园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完善环卫设施,妥善处理垃圾、排泄物和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应当加强绿地的美化和管理,搞好绿地和园林植物的维护。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动物园是以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繁殖饲养和参观展览为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但是重点在保护。动物园应当制定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计划,做好濒危物种的保护繁育工作,有条件的动物园应当建立成为野生动物的繁育研究基地。动物园的规划设计应当环境优美、适于动物栖息生长和展出。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自然或人为灾害受到威胁时,动物园应担负起保护和拯救的责任。重视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动物园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园学研合作,利用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及产业部门,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政府部门应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园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动物园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教育。

从动物园发展史不难看出,城市动物园的发展首先是定位问题,动物园具有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动物繁殖保护、休闲娱乐在内的四大功能。从近代中外动物园发展来看,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都有大量的公益性动物园存在。动物园作为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已成为城市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游览和参观学习的重要场所。为此,世界各国都把城市动物园定位为社会公益性事业。

由于城市动物园的公益性定位,也就决定了它的存在、其功能的发挥状况都涉及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城市动物园的公益性,符合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是保证中低收入人群利益的根本所在。

动物园的水平无疑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准。动物园建设应协调发展,建设动物园应与动物园的功能相适应。城市动物园数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相适应,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我建议加强动物园管理,对具备公益功能的动物园给予支持,而动物园自己本身也应该增强经济核算的意识,充分调动一切潜力去挖掘资金来满足动物园的发展需要,以便充分发挥动物园的作用,使动物园建设真正与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协调。

结束语

动物园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同时它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建设也有着独到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城市动物园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动物园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经营的质量。

篇2

1 培训

首先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精神与关怀培训。如何让患者感动?严格的护理管理、完善的护理程序、夯实的基础护理、强化护士责任心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而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核心与精髓,是贯穿这些要素因素的内在纽带,是感动服务发展的动力与灵魂[1]。

1.1 思想观念的转变 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护理服务,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才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2]。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3]。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2010年元月卫生部要求: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5]。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从人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呵护与关爱中为患者提供更高一层的护理服务。

1.2 医疗模式的转变 治病已经不是过去意义的治病,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把患者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种需要整体的人去治疗。

1.3 服务模式的转变 优质护理服务是卫生部在根据现代“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护士不只是面对疾病、患者,而是从人文理念上、潜在需求上出发,注重患者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真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人性化、人道化优质服务。

1.4 理论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对三基三严、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每月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达到理论与操作人人过关。

1.5 人文精神的培训 通过讲课与不同情景演练进行培训

1.5.1 感动式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感动式服务是需要护理人员以人文精神做支撑。如果把感动式服务比作是优良树种,那么,人文精神则是使这棵理想树种生长、壮大、结果的土壤和养份。人文精神是感动式服务的理论和导向,感动式服务则是人文精神具体的实践和应用。

1.5.2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6]。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注,它既可体现为优质服务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

1.5.3 感动式服务内涵 感动式服务首先是在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为患者提供患者想且不能够实现的事情,用细心、精心观察,从细节上关爱、呵护、帮助患者,为患者提供不仅温馨安全且体现患者自身价值的服务。

2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感动式服务推进与持续开展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不断深入的推进剂。

2.1 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并落实 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并落实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护理工作流程、弹性排班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实现病区规范化管理。

2.2 临床护理服务规范 从护士着装、礼仪到患者入院接待、实施各项护理服务到出院,都制订服务规范,特殊患者提供创造性的个性化服务,让患者时时受到重视,处处得到关爱,享受高标准的、超出患者期望值的护理服务。

2.3 修订绩效考核方案 从德能绩勤、患者的满意度及患者评定感动式护理明星上制订考核方案,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提升个人服务品牌,打造人性化的个案护理服务。

3 人力资源的调配

争得主管领导的支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达到高、中、初级护理人员相结合,实行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管理,重点是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落实弹性排班制,在现有护理人员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服务。

4 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精神

护理程序是感动式服务实施的基础与核心,在应用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服务于患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以人为本的人道和人性化服务具体地贯彻到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各个环节之中。护士在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要始终以明确的伦理意识去分析、去评判,使自己的护理行为符合科学的和伦理学的要求,更人性地提供感动式服务。

4.1 不断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是感动式服务必需的知识,人文精神是在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临床护士应学习《护理社会医学》、《护理伦理分析与决策》、《心理护理》、《护理美学》等课程,提高护士认识和应用这些知识能力。

4.2 营造人文氛围 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营造这种氛围最重要的是每个护士自觉的人文情感和人道伦理意识。可建立病员参与治疗护理制,护士作为组织者、服务者和指导者尽可能发挥病员的积极性,让患者体现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只有通过人文精神的培植,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学习,灵活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才可以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才能更好的开展地推进感动式护理服务工程。

5 效果评价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植,感动式服务得到更深层的推进与发展,也增强了每一个护理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发挥了各层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护理人员自身与团队素质,同时也打造了一支团结、学习型、具有高凝聚力护理团队。创造了患者满意度大于98%及年度无护理纠纷的好成绩同,同时也得到社会与患者家属的欢迎。

参 考 文 献

[1] 文红英,杨静,孙雪梅,等.人文关怀护理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6(26):24.

[2] 陈惠荣,冯慧娥.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47.

[3] 艾钢阳.医学论.科学出版社,1986:38.

篇3

(一)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若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则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等数量的进口商品。

从表一可看出,自1980年到2005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8%(以1980年为基期)。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重在90%以上,所以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贸易摩擦增多

至2007年,我国仍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图一可看出,自2001年起,世界反倾销立案数呈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我国遭受了61起反倾销立案,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量的40.67%。此外,贸易摩擦产品所属领域不断扩大,遭到调查的产品从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到机电产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涉案产品数量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形式增多,除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外,入世以来,其他国家利用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等手段频繁发起贸易摩擦。因此,如果继续进行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三)低成本优势适步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近年由于劳动力短缺,这些地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工资才能留得住工人,而随着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工资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通过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当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比如广州市连续三年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3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80元/月,达到860元/月。

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过去地方政府通常把土地很便宜的出让出去以吸引投资。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而且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对企业经营构成巨大的压力。

(四)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难以持续

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3.5%、9.9%、15.3%、15.1%和10.6%,(根据各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出),而我国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7.5%、8.3%、9.5%、10.1%、10.4%。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供煤紧张问题。在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216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在当年达到了24.6亿万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产出率较低,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维持。

二、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攫取了极大的利益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服务贸易,以少消耗和占用资源能源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的服务品,并且利用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边、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2%,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速为11%,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2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其中,出口32600亿美元,增长18%:进口30600亿美元,增长16%,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近24.02%。

欧洲在世界各大区域中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2007年,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6620亿美元,进口14340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7%,均高于前几年增长水平。按国家进行考察,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其出口额分别为4540亿美元、2630亿美元、1970亿美元和13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3.9%、8.1%、6.1%和4.2%。2007年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其进口额分别为3360亿美元、2450亿美元、1930亿美元和15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1%、8%、6.3%和5.1%。这预示着在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

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表现。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近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上升至3.6%。商务部2008年6月6日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9%,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8.8%;逆差7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逆差规模显著下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届时服务贸易规模将比2006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将努力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获得和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同等好处,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发展不协调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情况排名,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较上一年增长了26%,位列世界第二;而在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依然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较上年增长了21%,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位居第七位和第五位,服务出口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73%,而美国的比重为13.93%,刚及美国的1/4。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我国的商品贸易额不相匹配。

(二)进出口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9.56%、26.56%和17.90%,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02%。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低于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得出)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直至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1997年为92.9亿美元,1998年下降到19.63亿美元,但2004年又回升到97亿美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贸易逆差大竞争力就弱。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与总额之比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这一公式推算1997-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指数为-0.09,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服务竞争力较弱。

四、利用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这与对服务贸易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植都不到位,虽然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近几年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更多地侧重于货物贸易。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服务贸易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要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

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要努力保持其优势。同时,要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通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业务,以取代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的货物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要把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篇4

移动通信商务领域发展的十个趋势 

趋势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移动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因为它们已经在数据通信设备和运营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公司将倾尽全力唤醒用户的意识,并且使他们接纳这一通信方式。IDC预测在2003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的手机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当然这些手机并不会全部用于Web冲浪。 

趋势之二: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无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销售管理和其它企业应用将使得企业用户不论在收入和办公效率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移动商务企业应用将成为今年运营商宣传的重头戏,而消费者应用将转入幕后。 

趋势之三: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趋势之四: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预计具备嵌入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今年就能供货。这新功能将在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是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IDC预计该功能对于那些移动商务专业人士特别有用。 

趋势之五: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收入依然成问题 

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屏以及具有条形码阅读功能会使移动设备的会增加用户的友善性,但是别期望有奇迹发生。狭小的显示屏和烦琐的数据收入方法依然是限制移动因特网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主要障碍。IDC预测在近期数据输入方式和屏幕尺寸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趋势之六: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开始逐渐接受采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同时也开始日益关注类似于PC机的安全性问题。当采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以及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这种安全性顾虑更加突出。尽管目前全球使用的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达到了数百万之众,但是这些设备几乎没有什么安全机制。 

趋势之七: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由于语音看起来是移动通信设备的最自然的接口,不过采用语音方式接入互联网这一研究工作在近期内不会获得突破性进展,更不会出现商用。 

趋势之八:移动通信设备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但依然将继续保持多种设备共存的局面 

虽然今后的通信设备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但是不会出现某种设备一统天下的格局。PDA 厂商会将电话功能加入到它们的设备中,使PDA越来越像移动电话,而移动电话厂商则努力使得它们的设备更像PDA,然而这样做不但会增加设备的体积、重量,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大多数人不会接受这种设备。 

篇5

董事的注意义务,是指董事在实施行为时应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义务。它要求董事在管理公司业务时,应当尽一个理性、谨慎的人在同样情况下能够尽到的注意,积极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董事的注意义务包括勤勉、注意、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

董事的信义义务主要源自信托法。在维多利亚时期,董事是一般性的官员,他们基本上是为公司服务并获得费用,这与当前的非执行董事有相似之处。在19世纪,公司董事的职责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即董事一般是兼职的,定期参加公司的会议,可以将其职责委任给他人,可以信任其下级。董事身份似乎代表特定的社会阶级,因此他们经常因其阶级属性而被任命为董事,而不是因为其能力或技能。早期的很多公司未经官方登记和确认,属于自由设立,而当公司未注册也未获得官方确认,而是由协议契据所设立的时候,该契据规定董事是公司资金和财产的受托人,由此,法院规定其承担此严格的义务标准。从这一点来看,董事就是受托人,因此要求其承担受托人的信义义务是完全适当的。但随着公司实践的发展,公司越来越多的是按照法律规定登记设立,而不是按照信托协议设立,而且,董事从最初的非专业化转化为越来越专业,董事对公司管理的参与也越来越积极。人们开始认识到董事地位与受托人相似甚至相同是一种不明智的解释和不完善的理解。而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董事被期待从事积极的商业经营。但董事从事的各类商业活动有可能会偏离股东的最大利益,甚至是明显的错误决策。因此,为了将董事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止其滥用自己的权利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法律开始确认董事的注意义务。从这一点来说,董事的注意义务是董事不同于受托人的根本之处,也是公司法独立发展出来的董事义务制度,而不是从信托法中借鉴过来的内容。

因此,董事注意义务的产生源自董事管理职能的独立和强化,源自法律对股东利益的保护需求。

二、国外关于董事注意义务判断标准的规定

(一)英国

英国最早在Re City Equitable Fire Insurance Co. Ltd案中确立了董事注意义务的主观标准。在该案中,罗默(Rome)法官指出:首先,董事在履行职务时,它的技能水平应合理地从他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他不必展示比此更高的水平。其次,董事不必对公司事务给予持续的关注。他的职责是间歇性的。他只需定期参加董事会的会议,当其是董事会委员会成员时,则是定期参加董事会委员会的会议。然而,董事不必参加每一次会议,尽管他应尽可能多地参加会议。再次,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和章程细则的规定,董事的所有职责可以适当地下放给其他高级职员。在不存在可疑根据时,董事有理由相信该高级职员的行为是诚实的。后来,有关注意义务的标准被逐渐客观化,即董事的应该具有理性之人在相似的环境下应该具有的注意。

(二)美国

《1984年模范公司法》对董事的注意义务进行了规定。该法第8.03条规定:第一,一个人作为董事,包括作为董事会下属委员会成员,应该这样履行其义务:以诚信方式;以普通谨慎之人处于相似职务、在相似环境下能够做到的注意;并且,按照一种其合理相信是符合公司最佳利益的方式。第二,在履行其义务时,董事有权利信赖由下列人员准备或呈报的信息、意见、报告和报表,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数据:一个或多个公司高级职员或雇员,董事合理相信他们提供的有关材料是可信赖的,并且是胜任其工作的;法律顾问、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人员,董事合理地相信他们所提供的材料是属于其能胜任的职业或专业领域;董事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他虽不是该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但他合理相信该委员会值得信赖。第三,如果一个董事知道有关材料有问题,从而使所允许的信赖变得不可靠,则该董事的行为就不是诚信的。第四,一个董事根据本条规定履行了他的职责,就无须为他作为一名董事所实施的任何行为或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承担责任。

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标准。类似地,日本法中规定董事的注意义务标准为善良管理人的标准,即善良家父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客观标准。

主观标准有打击高水准董事、放纵低水平董事的嫌疑,因此是不可取的。客观标准有利于执法和明确法律责任,而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对董事的责任要求最为严格。目前中国董事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很不完善,为了提高董事的责任心和素质,应该强化董事的注意义务标准,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来认定董事是否违反注意义务。应以客观标准为原则,即认为董事首先具有普通谨慎之人(善良家父)的注意,同时如果董事具有法律、财务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则应对其在表决或执行涉及该领域的事务时要求更高的注意义务标准,其行为要符合自身的高素质。同时还要区分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的注意标准。董事的注意义务可以分为注意、勤勉和技能义务。虽然原则上,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的注意义务不应有区别,但由于非执行董事多位兼职,而执行董事则应该持续地参与公司的运营,故而人们对其勤勉程度的期望会低于对执行董事的期望。执行董事执行公司的事务,应当具有经营才能,而非执行董事主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履行监督职责,因此不一定要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所以,对执行董事的技能义务要求要与对非执行董事的技能义务要求不同,后者更低一些。另外,对一些明显属于对注意义务违反的行为应该进行类型化的规定,直接将其规定为违反注意义务。例如,当董事在濒临破产时不采取法定措施、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出席董事会、对其他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不合理信任等行为规定为对注意义务的违反。

三、注意义务的缓解――商业判断原则的引入

董事的注意义务并不是要求董事对所有的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承担责任,而是要对未尽到合理注意的行为和没有达到公司的经营能力要求时造成的损失负责。如果对董事的注意义务要求过高,则很多有能力的人会对董事职位望而却步,即使担任董事职位之人,也会畏首畏尾,在做出决策时过于保守,以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显然不利于公司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美国首先发展了商业判断原则作为对诚实董事的保护手段。董事的注意义务要求董事具有进行经营管理所必备的经营技能,并且勤勉地参与公司的管理。

(一)商业判断原则的含义

商业判断原则是指如果董事和经营管理者在执行的业务在公司权力和管理者权限范围之内,并且有合理的理由表明该行为是以合理注意和善意的方式为之,则免除董事和经营管理者对合理的经营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上述概念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董事在授权从事公司的交易时,只要没有个人的利害关系,法院不能以董事在执行职务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为理由而禁止或取消该项交易。第二,授权从事该项交易的董事,只要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不必因该项交易使公司遭受损失而负赔偿责任。第三,商业判断原则既是一种举证责任分配机制,也是一种实体法规则。作为一种举证责任分配机制,它的出发点是假设董事行为是善意的,并以适当注意的方式行使的。因此,主张董事违反义务的原告应该证明董事在做出行为时具有重大过失等非善意因素。作为一项实体法规则,即使事后证明董事的行为是错误的,公司因此而遭受了损失,但如果董事在做出决策之时符合商业判断原则,则不对该损害结果承担责任。第四,商业判断原则体现了对董事等管理人员的宽容,但对于忠实义务是不能通过商业判断原则豁免的。而且,各国公司法一般规定股东会可以通过一致决议免除董事对注意义务的违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样也不能豁免董事对忠实义务的违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忠实义务更多地体现了强制性义务的特色,而注意义务则更多地体现了具有任意性色彩的特点。

(二)商业判断原则的构成要件

董事主张商业判断原则的保护,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董事的行为只限于商业判断的场合。第二,董事遵守了忠实义务,商业判断中不含有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冲突。即商业判断原则仅适用于董事对注意义务的违反,而不适用于董事对忠实义务的违反。第三,董事获取的据以做出商业判断原则的信息在当时有理由被其认为是充分和准确的。第四,董事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商业判断原则最为符合公司利益。第五,董事在做出商业判断时不存在重大过失。第六,商业判断本身不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

(三)不适用商业判断原则的情形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董事所从事的不是根据有关决定的行为,或者所做的为失败的失职行为,不适用商业判断原则。第二,商业判断原则仅适用于慎重且审慎地做出的决定。即在做决定时,不仅要做出积极行为的决定,而且要做出消极行为的决定。第三,商业判断原则不适用于修改或变更按照法律而确定的董事或管理管理者的义务。也不适用于必须获得董事会承认的重要财产的处分,公司重要组织的变更以及不需要董事会承认的决议。第四,商业判断原则不适用于企图或者允许董事或者管理管理者从事违法行为的决定。第五,商业判断原则不适用由于董事或高级管理者对某种决定缺乏充分自信而做出的违法的决定。第六,商业判断原则不适用于董事或者管理者没有充分地收集资料并慎重地进行准备而做出的决定。第七,商业判断原则不适用于董事或者高级管理者不诚实地或具有同公司相反利益关系而做出的决定。第八,在提起追究董事或者高级管理者责任的原告,在证明董事或高级管理者的决定中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时,不适用商业判断原则。

(四)董事会权利委托时董事注意义务的判断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董事会的决策职能是由全体董事通过董事会形式来行使,而董事会的执行职能一般是通过执行董事、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公司雇员和其他人来行使的,即董事会的执行职权可以委任第三人行使。例如,新西兰1993年公司法第130节规定了董事的委任:首先,董事会可以将权力授予董事会委员会、董事、公司雇员或其他人,这些权力包括一项或更多的董事会职权。其次,董事会要对他们授予权力的受托人的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像这些权力是由董事会行使的一样,除非董事:在合理的基础上相信被任命人在行使其权力时会遵守法律或公司章程所强加于其的责任;已经通过正确的使用合理的方法对被任命人的行为进行了监督。

由此可知,董事会只有在受托人的信赖是合理的时候,才可以免除责任。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信赖,新西兰法律同样也有规定。新西兰1993年公司法第138节规定了董事对信息和建议的信赖:第一,(董事)信赖特定人的权力。该节第2分节规定,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时候,公司的董事可以信赖由以下人士准备或提供的报告、陈述、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以及专业或专家建议。这些人包括:公司的雇员,如果对该雇员董事有合理理由相信其值得信赖并胜任涉及的事务;职业建议者或专家,如果董事有合理理由相信此人具有此项职业或专业能力;任何其他董事或者该董事未任职的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董事,如果此项事务属于这些董事和董事会委员会的授权范围内。第二,诚实。第一分节规定只有董事:诚实行事,根据客观环境做了适当的调查,并且不清楚这种信赖是没有保障的。而澳大利亚新公司法在第226节D中规定了可排除的完全授权,基本内容与新西兰公司法相似。

总之,通过对董事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的研究和合理应用,可以使我国公司、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公司、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院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创立,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温州医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但在学院初创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机构,实验动物的采购是由教务处医教组负责的。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动物房,属总务处下设班组,才开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和饲养。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979年由国家拨款1.6万元建设了233m2动物简易饲养用房和办公室;1988年学院自筹10.43万元拆建一幢305m2二层的实验动物楼,配置了正规的实验动物笼器具,实验动物用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动物房也更名为实验动物室,脱离总务处,划归设备处管理;1994年增设实验动物供应中心,直至1999年合并为实验动物中心,由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直管,但挂靠于学校科研处。1999年5月,学院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搬迁,由温州医学院校本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方式,新建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150m2和改建清洁级实验动物设施300m2。

进入新世纪,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兴建了实验动物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000m2,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且都取得相应级别的设施合格证和动物生产许可证。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不仅承担着全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动物的供应任务,而且为浙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近几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立项数2009年为35项,2010年为50项,2011年增至82项(其中面上项目3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经费总数2009年为785万元,2010年为1334万元,2011年增至3038万元。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承担的动物实验也越来越繁重。2007年至2011年,实验动物中心承担与协助的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共计1205项,平均每年241项。

学院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是学院快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广大教职员工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的结果,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使得实验动物中心不仅要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动物,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室供科研动物实验。但是实验动物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极强的时间性,实验动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2007年至2011年,为全院科研服务提供小鼠、大鼠分别为27000只与47000只,平均每年分别为5400只与9400只。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学院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首批授课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94级本科生。此后,授课对象和学生数不断增加,200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学工作成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另一重要任务。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授课学生数2006年为502人,2007年为575人,2008年为912人,2009年为1198人,2010年为1210人,2011年为946人。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基地的五个基地之一,是杭州之外省内唯一的培训基地。从2009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至今已培训七期共1458人,这七期培训班分别有111人、187人、154人、172人、288人、326人、220人。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浙南地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浙南地区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整体水平。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给来中心参观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实验动物科学是与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我院实验动物中心任重而道远。中心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尤其在转基因动物与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面不懈努力和探索。

目前,实验动物中心担负着全院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实验动物供应任务,并为全院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第一线服务,亦将承担浙南地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的担子。现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已对外开放,实行“旅馆式动物实验”管理模式:中心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实验动物控制管理模式,积极拓展与校外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浙南地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实验动物在医学事业的作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7

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在《劳动合同法》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作出进一步细化。

三、劳务派遣工在我矿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第一,完善劳务派遣职工的地位。

目前我矿的劳务派遣职工有300多人,占全矿在岗职工总人数的36%。我矿在开展劳务派遣职工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视劳务派遣职工为最大财富,将人力资源与我矿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尊重劳务派遣职工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意见和建议。

开拓劳务派遣职工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来,让更多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职工很快的成长起来,并在不同的岗位中任要职,起到了骨干作用。

目前我矿的生产一线岗位已由派遣职工担起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积极性,我矿除了努力实现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的福利待遇外,还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工作平台,让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务派遣职工进行表彰,对于长期表现优秀的实干型人才和有特别才干者,我矿都会向公司请示转为正式职工并得以批准,这对我矿的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劳务派遣职工安心踏实的与企业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工会组织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加强劳务派遣工组织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务派遣工已经我国职工队伍的新成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劳务派遣工队伍的稳定与否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的政治、劳动、经济权益,2004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的通知》,要求“凡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从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务工,不论户籍关系在哪里、用工形式如何、就业时间长短,都要依法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2009年4月全总还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都必须建立工会组织,都有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这些规定,我矿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员工“一视同仁”,履行对劳务派遣工的日常管理,组织这部分职工同本单位正式工一样参加工会日常活动,参加或选举代表参加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让其享受与正式工会会员相同的待遇。

第三,转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观念。

在转变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的过程中,管理层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识,不单纯的把劳务派遣职工看作攫取利润的工具,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合理的人才结构,和谐的劳务关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催化剂。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长远战略的规划,这是企业发展必须拥有的理念。

只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劳务派遣职工,消除存在的差异和歧视,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在管理观念上改变对被派遣职工的歧视,他们将是企业发展中一股重要中坚力量,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因为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在劳动岗位能力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他们有权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起用有能力的派遣职工加入到了管理岗位的行列之中,使企业生产经营得以稳步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逐步提高派遣工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

劳务派遣工同正式职工一样,都是企业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我矿从和谐劳动关系入手,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维护权利。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动员组织劳务派遣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要用长远的目光审视企业及劳务派遣职工个人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和指导劳务派遣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队伍稳定;

二要深化劳动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活力;

篇8

1 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

1.1 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移动商务,是指利用各种无线信息终端如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移动电子商务能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移动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个性化服务。

1.2 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

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移动电子商务。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移动用户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移动电子商务使得一种新的信息交换和购买模式成为现实。例如,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和支付宝于20008年初移动电子商务战略,用户可通过手机上网登录淘宝网完成各种业务,并用支付宝进行手机支付。此外,各种无线技术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个此前从未开发的全新领域,如3G时代的到来。

1.2.1 技术现状

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以其灵活、简单、方便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欢迎。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信息等。那么究竟哪些技术可以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呢?以下将通过图表分析比较实现移动电子商务的几种主要技术:

表1是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几种技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即1G技术);

第二阶段是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即2G技术)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

第三阶段即现阶段的3G时代。

其中,第一代只能进行语音通话,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该模拟制式手机目前已经淘汰。移动技术发展到第二阶段,提高了系统容量,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所提升。3G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技术于2008年开始在国内部分城市试点应用。直到2009年1月7日3G牌照在中国正式发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军移动电子商务市场。

移动商务的业务在传统网络下也能完成,但3G技术似的这些业务的完成更加安全和高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商务中用户对安全的顾虑。3G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移动商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此外,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手机上网速度问题,同时降低了用户上网的时间和费用成本。随着3G的发展,移动商务活动必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3G技术有很多优点,但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软件及移动设备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宽带普及率低,限制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后,支付安全问题仍然是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一大挑战。

1.2.2 应用现状

如前文所说,我国已经开始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然而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因此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慢。在此我们将根据以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结构图来分析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现状。

根据以上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结构图可分析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包括三个方面:外部网,内部网和消费者。其中外部网和内部网主要体现在企业实施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方面。因此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移动电子商务的消费者。

我国的电子商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用户群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年轻,高学历,高收入人群。而据数据表明,2008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数已经达到770万人。因此无线电子商务市场空间巨大、增长潜力充分。这就是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现状。虽然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增长速度快,潜力无限,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用户群相对较小: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目前的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只能说是冰山一角。

2) 缺乏相应知识:我国网民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多数用户缺乏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

3) 对支付安全的担心:安全保障应当是最先考虑和始终保证的一个问题。

此外,目前,几乎没有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传统的商务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用移动电子商务,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工作。

2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2.1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了3G阶段,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移动电子商务将迎来4G技术。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的一种技术。据专家推断,未来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远远高于目前3G技术所能达到的速度。除此之外, 4G与普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由此可见,4G有着3G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据爱立信研究机构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的 副总裁Ulf Wahlberg预测,2012年4G技术将正式上市。

总之,4G是3G技术的进化,在传统通信网络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同时,它也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因此,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将会朝着4G方向发展。

2.2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2.1亿元,09年随着3G商用时代到来,预计交易规模将达6.4亿。同时,根据该资料显示预计随着2012年4G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08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由于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商业模式还需要逐渐完善,而构建安全的移动支付体系正是完善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移动电子商务在配送、支付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支持。

3 总结

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移动电子商务技术还不够完善,用户接受率较低。但是随着互联网用户以及手机用户的快速增加,未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将会快速发展。另外,在技术方面,目前的3G技术虽然能够提供基本的移动商务服务,但其在技术、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未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Deitel H. M., Deitel, P.J., &Steinbuhler, K. (2001). E-Business and e-Commerce for Manager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tice Hall.

篇9

1993年,年近花甲的周英明从干了大半辈子的印刷岗位退休下来的时候,仅仅凭着“爱做饭”的爱好就干起了火锅底料的调制。其实,在一般人眼里,“爱做饭”算不得什么特长或优势,充其量也就是个勤快人,爱干活儿而已。可周英明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技术活儿”,因为,他不仅爱做,而且做得特别“好吃”。这“好吃”不是自己定义的,是身边一帮朋友公认的。因为,只要他下厨,去他家“蹭饭”的人就络绎不绝,赶都赶不走。

“周君记”的起步就这样简单,一个“爱做饭”的老头儿带着三个人一口锅就开始招呼了……经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就干出了数亿元的年产值,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去过“周君记”的人都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而且对于这个发现所带来的感受也是惊人的雷同,那就是诚信。

诚信,应该说是贯穿整个“周君记”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和企业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他们卖的不是食品,而是诚信。这一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之所以选择“周君记”也是冲着它的诚信来的。因为他们清楚,诚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事实也证明,用诚信来控制食品安全比靠制度来规范更给力。

篇10

自动控制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操纵被控对象,使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既可以优化运行过程,节能降耗,又能保证操作的安全,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作环境。在早期的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中,大多根据处理经验进行人工控制,因此运行过程中常会产生较大误差。即使是一些高效的处理系统,也常会因为没有实现自动化系统控制,而大大削减其应有的功效.[1]。虽然自动控制系统的造价不菲,短期内难以回收成本,但从长远角度看,采用自控系统将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及运行费用。综合来看,引进自控技术对污水处理行业来说,是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处理成本的明智选择。

2传统污水处理控制方式

传统污水处理控制方式包括人工控制和半自动控制。早期的污水处理厂基本上采用人工控制,其典型的控制方式为:现场显示仪表+人工调节。该方式采用检测仪表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液位、流量、温度、浊度、pH值、DO、BOD.5、COD、MLVSS等指标进行在线或离线采集,再根据测量数据调整设备状态,如阀门的开闭与开度、电机的启停等。采用这种控制方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且控制过程易出现滞后或易受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因此,人工控制方式很难进行快速和有效的实时控制,往往导致出水水质不稳定。

后期出现的半自动控制方式相比前者有了明显的进步。该方式由数据采集装置对过程量进行采样并输入到控制室,控制室内设置有模拟显示器,可显示水质参数、水泵、风机和阀门等的运行状态,监控运行过程。操作员可以通过模拟屏控制部分设备的启停,而其余的设备则需要操作人员现场控制.[2]。半自动控制方式还是存在生产过程无法集中监控的问题,自动化程度较低。

传统污水处理控制方式受制于落后的自控技术而显现出上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随着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污水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3污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1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业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展开研究,探索实现出水高达标率与单位低能耗的一系列控制方法。

Zipper等.[3]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小型污水厂的自控系统,它的核心是一台基于ORP参数监控的控制器。该控制器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运行,能够在硝化与反硝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降低了能耗。中试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负荷与ORP曲线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两点ORP控制保证了在增加负荷时硝化时间占运行时间的比率也相应增加,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发制定小型污水厂控制策略奠定了基础。Yu等.[4]设计开发出带有实时ORP和pH值监控系统的SBR反应器,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仪表、计算机(人机界面)和控制、执行机构组成。由智能仪表测量出模拟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再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采样分析后形成控制信号传递到下位控制器,进而启动或停止搅拌器、鼓风机等设备。结果显示,采用参数实时控制的SBR反应器较之于固定时序控制反应器,底物去除率提高5%左右,曝气量降低了20%左右。Puznava等.[5]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物滤池中引入了实时曝气控制,建立了基于NH.3-N和DO实时监测的串联控制。与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曝气滤池法(BAF)相比,采用该控制方式达到相同处理效果时,曝气量仅为传统方法的一半,节能效果明显。

3.2工程应用现状

发达国家在污水二级处理普及后,投入巨资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监测、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研发,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报警和实时记录。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污水处理厂的自动控制,目前主要污水处理厂已实现工艺流程中主要参数的自动监控。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先进控制技术节约能源,例如DO的合理控制能节省运行费用,保证出水水质,瑞典Kallby污水处理厂,通过DO设定值优化,曝气能耗降低了32%。美国Stickney污水处理厂(303万t/d)于1998年投入300万美元用于建立曝气池自动监控系统,每年可节约47万美元电费和72.5万美元的人工费,投资可在两年半内收回.[6]。

国外应用先进自控系统的污水处理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7]:①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设置中央控制室和多个分控站,工作人员通过中控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可实现现场无人值守;②监控系统采用冗余化设计,各分控站有独立工作能力,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③采用智能化控制,可根据进水的变化自动对工艺过程进行调整;④大量采用先进的在线水质分析仪和智能仪表,可提供高精度的检测和准确的控制数据;⑤大量采用遥测、遥控设备,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公共信息通讯网络。

相比国外,我国污水处理自动控制起步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污水处理厂才开始引进自动控制系统,但大多是直接引进国外成套的自控设备,国产的自动控制产品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不多且集中在低端产品,但目前发展很迅猛。目前,国内技术较成熟的是由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和现场级PLC控制单元组成的集散式控制系统(DCS),它通过通讯网络将中央级监控总站和若干现场控制总站连接起来,构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计算机测控管理系统。系统扩展容易,各部分功能独立,可根据生产需要增加PLC模块,实现了真正的信息管理和集中调度,并且能够将功能及控制进行分散管理,中控室计算机出现故障,各现场分站仍能独立、稳定地工作,这从根本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8]。河北承德市某日处理量3万t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早期为人工控制,出水COD在60mg/L水平时,电耗0.3kW・h/t,成本0.51元/t;该厂进行自控系统(DCS+PLC)升级改造后,出水COD为50mg/L时,电耗为0.22kW・h/t,成本0.45元/t,吨水降低电耗成本0.06元/t,年可节约电费64.8万元,同时人工费及其他费用也相应降低,经济效益显著.[9]。

3.3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无法精确建模。自动控制系统要求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且提出必须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线性化假设,然而实际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难以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和与实际相符的假设,因此采用传统控制理论建立的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存在出水水质波动较大等问题。

(2)使用水质间接参数给系统带来风险。反映污水水质的直接参数,如BOD、COD、SS等很难在线监测,不少实验研究中采用DO、pH值和ORP等易于在线监测的间接参数来降低曝气量和控制出水水质,一些污水处理厂也应用到了工程实际中。但这些控制参数只能间接地反映污水处理生化过程,运行过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瘫痪.[10]。

(3)自动化仪表、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不强。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需要对大量阀门、泵、鼓风机和吸(刮)泥机、曝气池和污泥消化池内的搅拌器等机械设备及沉淀池和消化池进、排泥量进行控制,因此污水处理厂需要自动控制的开关量特别多,它们常常要根据一定时间或逻辑顺序定时启/停.[11]。但当前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采用的自动化检测设备、仪表的功能还不完善,在实际监测中往往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误差很大,因此依靠这些检测设备判断污水处理情况并实施自动控制,很难达到处理水质达标排放和节约能源的目的。此外,还存在网络通信以及系统易受干扰等问题。

4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的发展趋势分析

智能控制是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的发展趋势,它作为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工智能、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集成。智能控制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学习控制和专家控制等。由于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自组织功能,特别适用于复杂的污水处理动态过程的控制,因此,近年来智能控制在欧美、日本的给水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中都有典型的成功应用,正在研究与开发的项目更是不胜枚举.[12]。

4.1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能将操作者或专家的控制经验和知识表达成语言变量描述的控制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去控制系统。模糊控制适合用于数学模型未知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因此模糊控制方法特别适用于水处理过程,其在活性污泥法节能方面的效果显著,并已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多个领域。

曾薇、彭永臻等.[13]以溶解氧作为SBR法模糊控制参数,处理石化废水。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反应初始阶段(曝气10min左右)溶解氧浓度不仅能间接反映进水有机物浓度,而且对整个反应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溶解氧的高低主要受曝气量大小控制,根据初始阶段溶解氧的浓度变化及变化情况预测进水有机物浓度,进而实现对曝气量的模糊控制。研究还发现,当COD几乎不再降解时溶解氧值迅速大幅升高,理论上可以根据DO的这一变化特点对好氧曝气时间进行模糊控制。

张翔等.[14]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控制SBR污水处理工艺中的DO参数,并设计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后,显示出较强的鲁棒性,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4.2神经网络控制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 (ANN―based Control) 简称神经控制。神经网络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和行为,由大量简单的人工神经元广泛联结而成的复杂网络。它的自适应性很强,并具有学习能力、非线性映射和容错能力,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与其他控制方法相结合。神经网络因具备上述特点,备受国内外污水处理专家瞩目。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在污水处理自控系统中开展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常用于污水处理中的神经网络有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和自适应神经网络等。

Tay 等.[15]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为污水厌氧处理系统开发出快速预测神经模糊模型来预测高速率厌氧系统对干扰的响应,该系统可提前1h对不同系统的干扰进行预测,极具应用前景。

4.3专家控制

专家控制(Expert Control)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将人类专家的知识、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验编译成计算机语言并形成数据库,通过编制的特定程序调用数据从而来处理某些领域的问题。专家控制已经在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方面崭露头角了。

篇11

20世纪80年代,西方劳动社会学在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带领下全面复兴,新的研究议题不断涌现,分支研究愈加丰富。在西方各国普遍步入后工业社会、服务业代替工业占居国民经济主要位置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服务业劳动特征的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社会学介入服务业研究的一大契机。学界最早关注服务业的是经济学家。而对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之于人们社会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服务业发展对社会的意义并无多少研究。服务业的特殊劳动方式与工业生产究竟有何不同,劳资关系、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体验会发生什么变化,服务业的独特工作性质会对人们的社交习惯、人际交往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催促着社会学家介入服务业的劳动研究。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投资的依赖程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主的发展模式,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世界的综合竞争力。发展我国服务业的着力点在于,优先发展服务业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生产业作为突破口等。

1. 服务业基本特征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人的食宿、货物的运输和存放等问题,出现了饮食、旅店等服务业。服务业最早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随着城市的繁荣,居民的日益增多,不仅在经济生活中离不开服务业,而且服务业也逐渐转向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主。社会化大生产改造的较高的生产率和发达的社会分工,促使生产企业中的某些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从生产过程中逐渐分离出来(如工厂的维修车间逐渐变成修理企业),加入服务业的行列,成为为生产服务的独立行业。

服务业从为流通服务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为生产服务,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服务业的社会性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封建主服务,大多由小生产者经营,因而具有小商品经济性质。资本主义服务业以盈利为目的,资本家和服务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社会主义服务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是真正为全社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的行业。

关于服务业的定义在学界仍然存在争论。由于服务业涉及门类众多、内容千差万别,到目前为止,要概括出其本质一致又逻辑严谨的定义非常难。从统计的角度,现在定义服务业一般采用排他法,将农业和工业之外的产业都归为服务业。比如,美国劳动统计局对服务业的定义是:不包括在商品生产领域的部分,即除去农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之外的行业尽管服务业“是什么”尚无定论,但人们对服务业的特殊劳动性质已有共识。服务劳动与工厂劳动在几个方面存在重要差别:第一,生产场所是开放的社会场景,而不是封闭的工厂车间;第二,生产方式以人际互动为载体,而不是人对物的单调操作;第三,生产的产品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效果或感受;第四,生产和消费往往同时发生,且有消费者同步参与。服务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基本区别是,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在日常应用上是有区别的。一般地,通过国民经济具体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等来描述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时,就采用“服务业”;通过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层次如第一次产业、第二产业等描述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时,就采用“第三产业”。

2. 中国服务业发展优势

我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服务业法人单位数2008年达到489.6万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的2004年增加130.8万个,增长了36.5%。从增长速度上来看,2008年的法人单位数是2004年的2倍多,增长110.2%。从投资额上来看,我国服务业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0802.7亿元,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2.28倍,显示出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中国制造"的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由此而形成的庞大的服务市场规模,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驱动力,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经济的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互联网用户上亿、固网、广电网与移动用户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现代服务业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我国在全球最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四是全球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体系与标准尚未健全,同时现代服务业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文化特色,这种态势非常有利于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与体系的建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具有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的特点,使我国有可能通过面向应用的模式创新带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实现技术体系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2008年下半年,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生产业、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具体表现在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和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二是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四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的加快转移,有力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中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数据,一直以来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非常低,不仅比欧美发达国家要低,而且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低,这使许多人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感到担心。但是,第一次经济普查得到的结果让我们的担心减少许多。根据新的普查结果,2004年GDP总量多出2.3万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多出2.13万亿元,占总多出部分的93%,第三产业的比重从原来占GDP的31.9%提高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已经与发展中国家接近,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在高兴的同时,我们有了另一种担心,那就是因为数据的修正带来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会使不少人对中国服务业过分乐观,而对服务业落后的现状缺乏应有的警惕。此次经济普查表明,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来自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这些服务业都是一种传统简单的服务业,大都是简单劳动力的投入和自然资源的投入,跟传统制造业一样挣的是苦力钱,知识含量和创造性较少,难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餐饮、零售层面拓展到物流服务、IT服务和金融服务。但是中国多年以来在简单的服务业方面发展较快,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发展步履维艰,其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软基础设施,那就是缺乏制度资本,制度成本太高。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在给定的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想挖掘一国经济的最大潜力,那么制度资本就是决定因素。所谓制度资本就是保护产权和合约执行的各种机制,如法治、政府权力及其制衡结构、司法独立、开放的新闻媒体等。“如果一国的制度有利于交易市场容量的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作制度成本。”制度成本不仅包括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放弃的市场交易机会。由于现代服务业交易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产品甚至就是一纸合约,很容易做假,消费者也容易受欺骗,其中蕴涵很高的道德风险。为了防范道德风险,这些现代服务业需要很高的制度资本,它需要对各种产权进行严格保护,要求严格执行各类合约。比如从事金融服务的证券市场,如果上市公司造假,披露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但是由于制

度原因,造假者得不到惩罚,投资者得不到赔偿,那么参与这个市场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是市场冷清。试想,这该是多高的制度成本。

在IT时代,电子商务这种新的销售方式理应迅速发展,但由于中国制度成本太高或者说制度资本太少,中国的电子商务至今发展迟缓。需要制度资本的物流服务、IT服务和金融服务,恰恰是附加值最高的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都取决于这些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需要更多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可以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它不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还可以提供无数适合高知识含量人才的就业机会,它需要大量设计产品、建立模型、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参与交易的人才,它需要大量提供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审计服务、信息服务的人才。像美国这样一个金融发达的国家,有众多投资银行,那些大投行动辄拥有上百万员工,即使是中等规模的投行像雷曼兄弟,其员工数量也达到2.3万人。中国今年将有310万大学生毕业,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紧迫时期。据媒体报道,本科生、研究生的底薪是800元到1500元,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差别很小,暂且不管教育质量如何,从投资来看,这样的工资水平没有体现人力成本的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中国大量的企业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大多是简单的餐馆、运输和零售等,这些行业怎么会需要大量受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呢?这对招聘公司是浪费,对这些大学生也是浪费。现有的产业结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是这样,为了找到工作,这些毕业生不得不降低身价去竞争为数有限的就业岗位,以至于出现了压低工资的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从何处着手?当然是发展高端的现代服务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需要进行制度资本建设,就要完善能够保证合约执行和保护产权的法制、监督权力、开放新闻媒体、司法独立等各种制度。从来都是要有压力才有动力改变现状。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需要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果对这次调整后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过分乐观,而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放松了警惕,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将付出惨重代价。

4. 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法

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2005年美国生产业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大体类似。同时,生产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为此,教育部、商务部以及许多省市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在2009年3月《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的目标。与之相反,软件服务业的人才不足则是结构性的。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比如,安排客户开拓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到国外推介、扩大影响;帮助企业解决多次往返工作签证;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企业到国外设立接单公司和售后服务机构等。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参考文献:

[1]夏杰长.中国服务业问题研究评述[G]//江小涓.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0.

篇12

按照“推―拉”模式(Push―Pull Model),物流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物流空间发展的驱动机制(经济利益);其二是物流空间发展的拉动机制(社会需求)。同时,要实现物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上两个内因以外,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它们包括物流空间发展的创新机制(技术进步)和物流空间发展的保障机制(政府支持)。如下图所示:

图例 物流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

Pety-Clrk理论认为:劳动力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国民收入的提高,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中去,其主要体现在传统行业向现代产业的转移及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方面;空间方面转移则由分散到集中转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弱性产业不仅加剧了其在市场与制度方面的风险存在,更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弱质效应。

物流的前提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也是物流实现的手段及物质保障,综观世界,只有在经济利益集中的区域才可能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因而经济贸易的繁荣状况是物流中心形成且积聚规模的重要成因。物流中心以城市作为依托,以一定范围的经济区域为背景,形成了沟通城市及城乡之间的完备商品流通网络,从而带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实现和保障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社会需求的拉动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的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到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伴随着新时期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一些产业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而另一些产业的发展则相对缓慢、收缩、甚至滞后,消费需求变化拉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动[1]。

另外,物流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成长同社会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联系密切。空间可达性方面因素制约并引导着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区域通枢纽则是各要素流空间聚集中心,而布局在交通枢纽的城市则成为物流中心理想的区位选择。因此,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特别是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物流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影响深远。物流中心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和广阔的市场与腹地才能具备开展物流业务的条件与资质,而交通线路的拓展则意味着更多潜在市场与腹地的拓展。

三、政府支持的保障机制

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仅影响着物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更影响着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为着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常常对欠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投入巨大的财政力量以扶植地方产业的发展。部分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由此获得率先发展的机会,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都优先考虑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一批物流园区和港口保税区也纷纷建立[3]。此外国家为着提升我国当前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产业结构方面的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致使物流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一大批颇具规模的物流企业迅速崛起。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物流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社会需求的拉动机制、政府支持的保障机制几大方面。城市物流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清晰地把握以上几大发展思路和原则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取得城市物流发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启兰等.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

篇13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税区,外高桥港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其六期工程在建,预计到2010年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1550万TEU,港口吞吐量达到1.2亿吨。2006年以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着力加快“区港联动”步伐,已初步成为长三角地区“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带动出口业及国际贸易配套发展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物流产业的区域联动关系

外高桥港、洋山港与宁波港三港是为不同资源服务的,处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状态中。上海集装箱码头处理能力与集装箱吞吐量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宁波港可以为上海港承担部分货运的分流任务。这种互补效应在洋山集装箱港建成后还将得以继续,今后将华北沿海诸港口原本由日本、韩国和台湾等转运的货物改由上海洋山港转运,这其中的资源又与宁波不同;同时,洋山港只能接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而宁波港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针对这一点,宁波港可坚持走大型化发展之路,与上海港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物流产业与上海市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

物流产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上海市在“十五”期间重点发展和基本建成4个市级物流园区分别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国际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它们都是各具优势,浦东空港国际物流园区依托国际大型空港,提供高附加值货源组织、中转、仓储运输、多式联运,集海关、监管、地面服务、为一体,并进行出入境快速处理。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主要是为长江三角洲、华中和北方地区提供公路货运服务。

物流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目前,上海已经形成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物流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条件服务于不同的物流领域或行业,共同推进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其中新兴的民营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亮点,而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拥有现代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合资外资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对提高上海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和货运公司代表着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纷纷落户上海。上海已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跨国采购中心,吸引了70多家跨国采购商,其中42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这为上海国际物流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江三角洲的物流发展

长三角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已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其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