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阅读理解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阅读理解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阅读理解课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读书实践。

1.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喜欢听故事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就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完拼音以后,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拼音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引导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2利用名人效应、历史典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渴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我就利用孩子们对中国古代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办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人通过读书增长知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来激励学生。孩子们往往为了办好一个名人故事趣谈、一期名人板报要查阅很多书籍,阅读大量内容进行筛选和准备。为了能在各种评比中小露头角,他们往往会下大力气进行课外的自主阅读。

1.3引申教材,培养兴趣。把教材中的课文恰当地引申开来,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空间,从而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中高段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读的能力,而且养成了一定的读的习惯,在工作中我注意认真地去分析学生的这些情况。主要表现为:参加课外阅读兴趣组的学生增多了,学生爱围报栏,爱看课外书等等。这就为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巧设悬念、疑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的《》一诗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关于翻雪山、过草地的文章或书籍,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词句的理解,又使学生从中获得了阅读带来的喜人的结果,从而又使学生明白了只有多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2.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换句话说,现在的教学应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阅读教学更应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掌握阅读方法,学会独立阅读。

2.1.1多读:俗话说:"开卷有益"。我提倡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老师和家长不必太在意学生的阅读的范围,只要是孩子们喜欢读的书都可以拿来读。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都应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篇2

在课内,教师要打破以讲授为主,教学以“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阅读前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大致介绍文章的背景 ,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然后,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等基本因素,再结合作品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每周我都评选出两名“读书之星”来进行表彰,用这种以读课文来掌握课文内容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感情难以把握的文章,我采用范读的方法,教师的范读,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范读时,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2 创造“互相对话”的交流情境

让教师、学生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应是多元的。在课堂中注意互动交流,包括两种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老师应该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从而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激励学生勇于说出心中的理解与想法,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畅所欲言,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外,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越多,就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拓展和系统化。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 ,我时常向他们推荐一些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儿童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当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在课堂上,理解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自然地融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正确理解语句含义

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学会解词析句是阅读的基本功,这一点说来简单,但其学问甚多。从解词来说,词有多义,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转义等。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指导学生从字词典诸多注释中选取适当的一义。对语境的感悟,我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我更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例如:“花”字,就有多种意思。在“奶奶种的花全开了” 中,“花”指植物所开的花。在“不要乱花钱”中,“花”指消耗花费。而在“这件衣服太花了”一句里“花”指颜色、花样错杂的意思。因此,学生对词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形、音、义的记忆过程,而是复杂的多元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加强对语句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对词的意思有确定的理解,在理解词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篇3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学文兴趣惯穿全文。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远处看到的鸟的天堂:学生议论开了“那是一片树林”、“那是一座小岛”……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进瞧瞧。“噢,原来是一棵大榕树”。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鸟的叫声、不同颜色,不同钟类的鸟随着拍掌声齐飞,让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也跟着在拍手。有的把自己当作鸟也在飞舞。以上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鸟的天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又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性的促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小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导思维途径、方法,鼓动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明确“想什么”、“怎样想”,为他们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纷繁复杂地介绍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丢玉米,得桃子丢桃子,得西瓜丢西瓜,后面写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教师设计了一个目标确定的提问:“小猴子在下山路上为什么一无所得?”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认真思考其缘由:是因为小猴子见什么丢什么,这些东西一个比一个对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为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得。

三、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地教,学生才能创造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摄取生活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自由空间。若发现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是值得鼓励的。为此,我们可以把质疑问难当做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不必要求学生挺胸平肩两手靠后的姿势,为学生创设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然后再从各个切入点引发种种思维。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比如课堂导语的运用,如果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看过日出吗?你们有没有坐在轮船上在浩瀚的大海看日出?”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写作背景,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去加强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教师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导”得准确、恰当,学生就能明确目标,精心做作业,使教师安排的各项能力训练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4

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对英语的课内外阅读量较少,因此阅读的能力相对低下。虽说教师在课堂上也较为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尽满意。其次,教师虽然很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含义,对深层含义的理解尚且不够,对泛读的能力培养不够,导致考试中答题时间紧张。再次,学生的词汇量很小,因此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读不懂句子的含义,也就更难理解文章的内涵。

2.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高效教学策略

2.1 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型”阅读是新课改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阅读方法。在每次阅读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设置好问题,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填空、连线、问答等,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学生有目标地去阅读,就会积极地进行探索,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去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的阅读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2 学习泛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泛读是快速的通读文章,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强调通过阅读量来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泛读,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以及知识面,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文化意识。所以,泛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长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明显提高。

2.3 提供丰富的材料及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进行阅读探索,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难度要适中,适合学生阅读,内容要丰富,比如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节日、体育、旅游、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材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读起来,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表演一个场景,一个话剧,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再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小故事或小短文,作为快速阅读的材料,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以daily report的形式与学生们分享。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不同程度地拓展知识面,学习兴趣也能随之得到激发。

2.4 把握文章主旨大意

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把握主旨大意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对主旨的提炼和总结的能力,也就是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的逻辑方法进行高度概括。一般而言,文章的中心句都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主要是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偶尔出现在中间。此外,教师还需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含义和作者的态度观点等。在课堂上讲解题目时,不应仅仅核对答案,而应引导学生精读文章,阅读有内涵的语句,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让阅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5 听力训练和阅读相结合

篇5

本着课外阅读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原则。英语组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营造浓厚阅读氛围上。有效利用学校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老师还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反馈和及时鼓励,同时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以此达到让学生“为学而读,读中学,学了就用”的目的。

篇6

教师在上课伊始,激发兴趣范读;在感情升华处,创设情境引读;对教材中的哲理句、对话句、中心句、含义深刻句(或相应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读;在语句优美处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赏读。配乐、配画、做动作交错进行,使学生陶醉其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最终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充分练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指名读,对读,赛读等形式,最后给学生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及肯定他们的优点或点滴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初步学会默读,培养动笔习惯

默读能力是现代人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默读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法。低年段关于“默读”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段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段默读训练强调的是“初步学会”。怎样理解这里的“初步学会”?就是基本上知道了默读的方法,在老师的提醒与指导下,能够进行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能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目标表明在中年段的默读训练中,对学生眼脑并用、手脑并用是有明确要求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默读训练的方法:眼到、心到、手到,默读与思考相结合,默读与勾画圈点相结合。这里,就是要让学生开始养成“批注阅读”的习惯。批注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时或读后,随着阅读和思考,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批注点评。用笔读书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促成潜思索,加深理解,激发思考,启迪创造;还可积累资料,备查待用。

篇7

1.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障碍

1.1词汇障碍

阅读理解词汇量大是理解文意的首要障碍。高考英语试卷的五篇阅读理解文章选材地道,贴近生活实际,体裁多样,考查考生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五篇阅读理解文章整体难度不大,但是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考生理解的好坏。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II中A篇设置了细节题、猜词题和选择最佳标题题。而猜词题和最佳标题题的准确率并不理想,“restored”在语境中的意思是“give back”,而很多考生错选“delivered”。词汇量小的考生很难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对语境的把握不好,容易对文章产生误解,难以保障准确率。

1.2语法障碍

NMET阅读理解文章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理解中作用愈发突出。如在阅读中遇到长难句,可凭借语法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找出主干部分,也就抓住了关键信息。如2014新课标II的七选五中:The moments when I think cooking is a pain are when I’m already hungry and there’s nothing ready to eat.该主从复合句中含有一个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和一个when引导的表语从句,在表语从句中又含有并列句。因此,只有理清句子成分,才能更好地理解要表达的意思。

1.3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投入度很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有些学生对阅读理解有心理障碍,一做到这部分就心生恐惧,注意力涣散,甚至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内容,更不要说掌握段落主题句和文章大意;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很差,读东西不走“心、脑”,读到中间就忘了前面,不会做简单的记号帮助查找;有些学生时间分配没有规划,愿意钻牛角尖,遇到不了解的句子和段落,思维卡在那里停滞不前,不仅阅读效率低,还浪费了解答其它题目的时间。

2. 有效克服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方法

2.1扫清单词障碍,这是英语学习中亘古不变的法则

(1)教学生掌握构词法:派生、转化和合成词。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可让学生在积累词汇时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如:掌握一些否定前缀“dis-, un-, ir-, im-”等,以及名词后缀“-ment, -ness, -ation”等;“finger, face, house, hand”等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search engine, hard-working, jet lag”等合成词,掌握构词法的规则后,平时要主意积累记忆,多翻字典去熟悉单词用法及运用语境。

(2) 掌握科学而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总抱怨背完单词就忘,记不住,于是变得没信心,甚至放弃记忆,其实他们背单词只背一遍,多数很被动,背是因为教师说要提问或听写,否则自己没有背单词的努力倾向与意识。学好英语的人都知道记忆单词必须反复记忆、联想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永久记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瞬时记忆。

(3)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词汇在语境中的运用,多创造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忆单词。如在进行月考的作文讲解时,我说在批改作文时碰到这样一句话:One of the results of air pollution is hazy weather.句中result还可换成outcome(后果,结果),此词在必修三第三模块“The Violence of Nature”中出现过,但是单词表中没有列出。在课堂上和课下给学生答疑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词汇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要多用新学到的单词,也很有助于记忆。

(4) 准备一个方便携带的笔记本,每天自己亲手抄写至少15个单词,切忌很生僻的单词,不要简单地抄写,还要抄写单词的常用意思和例句及音标,知道单词用在什么语境和什么主体连用,不能和汉语单词的用法划等号,然后每天熟读这些单词和例句,每天早起和睡觉前务必记得回忆这些单词,坚持半年,努力定会得到回报。

2.2在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的讲与练

尽管今年新课标卷II把原来的15道单选换成了语法填空,但这绝不是对语法的弱化,因为语法知识无处不在,就单说在阅读理解的篇章中,如果长难句划分不清,就会导致误解,分不清谁是句子的主干,有些学生甚至连阅读篇章后设置的题干和选项statement都读不懂,因为被有些特殊疑问句中融合的各种从句绕晕了,试想在不解题意的情况下所选的答案是多么荒诞。

(1) 在平时讲解课文和做阅读练习时,碰到好的经典的长难句,一定要引导学生好好分析,实际操作,坚持下来,一定会熟能生巧。通常造成长难句的因素主要有:修饰语多和语言结构层次多。分析长难句时,先找出句子主谓宾,即句子的主干,然后再分析句子其它的从句和短语的功能,如:非谓语动词作状语时,表什么逻辑,其逻辑主语是什么,介词短语或副词是修饰整个句子还是某个词等。

(2) 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法并不枯燥,而是非常有趣的意识,就像学习数理化时,必须记住一些公式一样,英语语法也有很多公式规则,尤其是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这一部分,一定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再加上逻辑上的理解,才能被很好地掌握。

(3)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能力,每周布置两篇背诵的英语语篇,比如专有名词不是很多篇幅不长的时事新闻,或是《新概念英语》第2册中的文章,或是阅读理解中体裁为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章,在让学生背前,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书或卷子上做好标记,划出重要的语法项目和固定搭配,然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较好理解语篇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会有理想的效果。

2.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阅读有速度有质量

(1) 避免出声阅读,要默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2) 避免过多地停顿回读,这样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影响对文章理解的连贯性和对主旨大意的把握,容易引起心理倦怠和视觉疲劳。

(3) 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采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学会跳读、查读和细读相结合。跳读和查读是为了找出文章大意、段落大意和较浅显的细节理解题,细读是为了寻找细致关键的细节,毕竟考试时间是有限的,还要求准确率,因此,根据文章体裁和题型来确定用一种抑或某几种阅读技巧相结合。

(4) 平时注意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英语阅读课理解的能力仅靠一定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用的,还要注意国际和国内的社会热点,拓宽知识面。知识面越宽,阅读理解就越容易。

(5) 注重限时训练。在课堂上可以统一进行限时训练,课下,学生自己要有意识地限时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题目,并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在练习时可在原文划出答案,以便做题时快速锁定答案,实在理解不了的题一定要向同学或教师求助。

3. 结语

篇8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

篇9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篇10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参考书籍:

篇11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篇12

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涵盖了词汇理解、句型分析、语法归纳等多方面内容,内容的全面与难度的提升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导入阶段,如果特意针对词汇、句型开展讲授,会使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压力,而微课教学因其主题突出、内容精炼、表述风趣成为教学导入的很好选择。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Good habits》阅读导入为例,简述微课导入方法。

一、微课导入,激活课堂氛围

随着教学的深入,到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课本的编排为例,每章的开篇“Story time”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这部分中,篇幅冗长,内容杂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通过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沉闷。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Good habits》的微课导入过程可以设计为:首先,通过《憨豆先生的一天》的视频短片将憨豆先生的生活习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师对剧幕中的“get up-bush one’s teeth-go to work-go shipping...”等内容进行时间轴串联;然后,鼓励学生模拟剧中情景在课堂互动,在滑稽的表演中,教师可以引导提问:“what habit is it? ”学生产生疑惑不知如何回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最后,学生对生活中“habit”(习惯)表达产生兴趣,对材料的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

借助微课内容的形象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把学生自然的引入到阅读内容的探究与学习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微课导入,助于丰富内容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等内容,在进行微课的导入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融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实现课堂导入的深入。基于微课内容容量小,针对性强、资源组成情景化的特点,课堂导入可以有的放矢,丰富导入过程,使课堂更加充实和具体。

例如在本章的微课导入中,同样借助《憨豆先生的一天》的视频短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扩充和旁白设计:憨豆先生从get up(起床)开始,到洗漱中的wash one’s face(洗脸)和bush one’s teeth(刷牙),然后到go to work(上班),结合阅读内容旁白编辑为(go to school 上学), 再到work hard(努力工作),结合阅读内容旁白编辑为listen to teacher(认真听讲) and finish one’s homework(完成作业),最后到go to bed(睡觉)。通过微课内容与阅读材料的对应,帮助学生对习惯的表达和词汇进行初步的掌握。

基于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和目的,在导入中应注重对阅读知识点的铺垫。虽然导入的内容少,时间短,但是借助微课教学素材,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铺垫。

三、微课导入,引领角色定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所扮演角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微课导入恰恰能更好地适应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借助多媒体的微视频形式,学生在导入中可以充分参与,发挥主观能动。

篇13

谈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许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语文课上才做的事。其实不然,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涉及到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学别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提出以下观点和大家商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不局限于语文!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前苏联数学家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解决问题、判断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因此,有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孩子才能自如地解决问题。

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无从着手,发呆、抄袭、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我所带的班级中就有这样的一位学生,二年级时他对图文题型的题目还能解决。可现在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在数学方面一落千丈。我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数学之所以下降,失分之处多数来自“文本问题”,也就是,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缺乏,使得他无法把题目意思理解透。

显而易见,要让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培养他们如何阅读理解这种数学文本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特殊性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而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为力。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要经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数学文本。

如:“妈妈九月份的收入是980元,爷爷的收入比妈妈多450元,爸爸的收入是妈妈的2倍。爸爸、妈妈、爷爷三个人九月份的收入一共是多少元?”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提供的信息,计算出爸爸、妈妈九月份的收入分别是多少元,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求出爸爸、妈妈、爷爷三个人九月份的收入一共是多少元。

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些许文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而这些数量关系又比较隐蔽,学生在理解中往往应此而犯错误。在作业中我发现,四年级学生在解答时,有14名不能正确理解,其中有9名学生将爷爷的收入列式为“980-450”,5人把爸爸的收入列式为“980÷2”。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不能补足数学文本中所谓不完整的信息,从而导致的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必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听一堂公开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用两根16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谁大,为什么?”课件出示――生自主探究题独立思考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方法,方向等)反馈交流。生:(借助实物投影)分析,可部分学生很茫然。

师:打开书本,我们再看看他说的解题过程。

生:(2分钟左右)看书,先阅读该同学的解题过程。

师:哪位同学还愿意再介绍自己的想法。

生:再次讲解解题思路。

台下一片赞同的声音。

试想:如果当学生“茫然”的时候,老师没有临时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先阅读理解,下面的学生能豁然开朗吗?能产生共鸣吗?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洞察,要舍得在必要时“浪费”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如此,交流的空间就会更宽更广。

有时也可以在新的知识学习后,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从而进行阅读。

四、在教学中对阅读理解培养的策略

1、以读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由于小学数学语音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多读、巧读,读出学问,读出兴趣。

(1)找准内容,读出效果。有些数学作业,学生总是不会做,原因之一是他们连题目本身的意思也没理解弄明白;有些意义,学生只会死记,不会应用,原因之一是对概念本身不理解。老师可以通过找有代表性的、学生普遍有困难的内容多读,来发挥作业,收到效果。

如一道开放题:妈妈在商场买了几袋糖,给了售货员阿姨20元钱,找回2元,妈妈可能买了几袋糖?学生一下子就造成思维卡壳,原因是学生的着眼点在“几袋”上。

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多读,重点读“问题”;用疑问、猜测的语气多读“可能”这个词语,直到学生体会含义,恍然大悟为止。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和难点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题目,收到良好效果。

(2)体会句式,读出数感。数学概念的表述是严谨简洁的。有的概念是借助相关联词来表述,如: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有的概念是用含有字母的句子来表示,甚至是相互交换式的。如:如果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b≠0)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叫做a的因数。

教师通过大量的例子概括概念的同时,要对它进行多读,把抽象的语言、复杂的含义反复阅读,增加数感。

2、以读释疑,有助于学生辨别性的阅读

以读释疑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从而通过读来解决疑问。数学课本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要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以读释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以读质疑,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定律的理解

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解题,同样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这是在他们人生旅途中重要的环节。

4、以读比较,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

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