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

篇1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物。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水质优劣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将对福泉沙河(龙昌―福泉三江口段)的水质进行取样调查。从而了解水质是受到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还是二者皆有,寻求因果关系。

一、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4年6月―2015年3月:每季度一次,共4次。.

小组成员:徐本斌、周兴开、王国平等

(一)采样地点:金山办事处酒厂

(二)实地考察及采集样本

2014年6月20日至2015年3月15日,我们小组成员一行8人,分4次对沙河局部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河流河水污染情况严重,有很多地方河水呈现黑色,有一些不明漂浮物,有些地段发出恶心异味。我们小组成员经过走访,记录了局部河流和周边的工厂企业分布及居民居住情况,初步了解了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另外,附近居民在河边堆放垃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对河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1、水环境现状与评价结果:

2、问卷调查

2014年10月5至6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沙河附近当地居民、学生和老师三个群体展开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者当中居民21人,学生70人,老师9人。

3、问卷分析

(1)对沙河地区河水质量的关注度如何?

A、非常关注B、比较关注C、不太关注D、不关注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1%的调查者非常或比较关注沙河水质质量,说明人们对生活周围的环境十分重视。

(2)就目前状况而言,认为沙河河水的主要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有哪些?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废水、工程建设和生活垃圾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河流污染都造成比较严重重的影响,其中以工业废水为主占85%,说明治理河水污染可以从企业污水达标限量排放入手。

(3)认为政府在河水治理方面主要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

据调查显示,95%左右的人认为控制污染源能够有效治理河道。

二、污染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到沙河的污染是一直存在的,我国早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政策致使沙河污染严重。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更是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对沙河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到整个沙河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是因为工业废水排放超标,其次还有居民的生活废水排放。最近几年,福泉政府加强了对工厂、企业废水排放的监察力度,并实施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如:政府将企业污水排到污水处理厂等,沙河的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如今沙河流水质现状依然不够理想,这种现象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水环境污染我们建议如下:①加强对上流的工厂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口的数据库,统一设置污排放口等措施。②大力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并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贴出宣传画,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③河道周边地区建立固定的垃圾堆,及时分类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以上措施,政府和居民都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沙河河流的水质得到逐步改善。

四、建议:

目前,沙河污染比较严重,工业污水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河水的浑浊度、PH值、杂质度及病原菌等含量已明显超标,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要想治理河流污染,我们认为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制定相关法规,做好制度落实。对能耗高、污染重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严厉查处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行为。②对河流堵塞,流通不畅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加快工程建设,形成更高效,更合理的河道网,使沙河布局系统化,合理规划,有效治理。③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我们建议应完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纳管速度。同时采取严厉查处、征收排污费的措施。④建立水污染举报制度,采取短信、电话等多渠道举报方式,对河流污染进行举报。对举报人做好保密和奖励,对举报资料要有处理结果。

5、对排污企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采取环境评价制度,企业的工业污水经过治理后要做到达标排放。

6、建立流域基本水质测报系统,逐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的规划和建设。

总之:国内很多城市目前均加大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力度,我们应对河流生态用水,工程措施,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方面关注更多,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城市河流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整体生态修复,考虑多种因素,全民参与的方式,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对沙河治理的规划和设计者有所参考。

篇2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篇3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河流总长度达到7800km,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km2的河流有340条,超过100km2的河流共有34条,超过1000km2的中型河流仅有碧流河、复州河两条。河流上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水库183座,这些水库工程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水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大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快大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利民工程。

2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成效

2.1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大连市政府以民生工程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加大河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已经有所提升。截至2017年,大连市政府下拨21.8亿元建设资金,购买种植灌木3300余万株、乔木108万株,实施乔灌木绿化工程68960亩;动用土石方15368万m3,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588段,整治河道长度达到982km,堤防工程总建设长度达到4561km。大连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改善了大连市全域河流水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2.2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大连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连市防洪体系不断加强,全域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以上,其中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达标率提高了20%,达到60%,特别是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而同步实施的大连市英那河、大沙河及浮渡河等几条较大河流,得到彻底综合整治,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达到了15年一遇以上,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2.3河道调蓄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中,大连市在重要河道干流上,完善、新建了拦河堰、坝工程300余处,拦蓄工程建成后可使河道调、蓄水量增加1400多万m3,不仅满足了农村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而且有效改善、提高了河道的调蓄能力和河道的防洪能力,为大连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工程措施保障。

2.4河道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全面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连市针对河道岸边、岸坡等地段重点实施了绿化工程,河道绿化面积累积达到12.8万亩,不仅改善了河道景观环境,而且在净化空气、增氧降温、消音除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恢复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河流健康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3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部分河道淤积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道淤泥、堆积等现象突出,导致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水功能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河道淤积总量已达到3000多万m3。以碧流河入海口区段为例,河底高程较2000年修建堤防时平均高出1.5~2.0m,铁路桥段上游3处穿堤涵闸淤泥几乎与闸门齐平,闸门均已被淤泥堵死。河道严重淤积,降低了河道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调蓄功能丧失。如2012年,碧流河下游发生的大范围洪水淹没事件,与碧流河的河道淤积、洪水下泄不畅有直接关系。

3.2河流生态遭受破坏

交通工程建设、村镇建设、养殖占河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河道问题,导致部分区段河流堤防工程断面单薄或河道护岸工程缺失,防洪标准降低,防汛压力加大;部分农村,将河道两侧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承包给农户,甚至颁发了土地使用证,不仅导致农民对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无节制开垦,而且个别农民非法采砂、肆意砍伐护堤林木,破坏了河岸柳树等护岸林木,使河道堤防工程无法形成带状保护带,加剧了河岸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河流水生态保护屏障。

3.3河水污染加剧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客观增加了污水排放量,造成了河流水生态环境破坏。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全域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大连市农业生产污染物主要来自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养殖类污染主要是禽类粪便及大量抗菌药物,这些养殖类污染排入河道,污染水源;海水入侵倒灌,是近年来沿海地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近海河流污染不断加剧。据大连水文局水质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大连市境内各河道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少数河流水质严重恶化达到劣V类标准。3.4工程建设创新不足河道整治过程中“调直河道形态,规范河道断面”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整治的均匀性不仅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美,带来了视觉审美疲劳,而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实施河底硬覆盖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导致河水净化能力下降,并对改善水质产生了直接影响;硬化和僵化的堤岸工程使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天然植物生长困难,降低了河岸树木对洪水的吸收和抵御能力;夏季高温时节,河道硬化使河水缺少泥土保护,河水温度普遍升高,喜热藻类迅速大量繁殖,造成水质严重下降。3.5河道占地动迁困难大连市河流由于没有开展确权划界工作,河流堤防工程两侧管理范围土地均被划为基本农田,甚至有些河滩地分给了农民。以大连市第二大河———复州河为例,规划堤线范围内土地7054.2亩,其中,林地200.0亩、果树1180.2亩、旱田和水田地2941.7亩、养殖圈622.3亩、未在册耕地2110.0亩。规划堤线范围内共有工厂企业30家,河道治理工作需要动迁占地企业,但现有的补助政策往往不适用于治河占地动迁补偿,而县区财政拿不出资金或者不愿出资进行动迁补偿,导致河道工程建设工作很难开展或进度缓慢。

4措施及建议

4.1树立人水和谐建设理念

河道整治的目的是通过改善河流水环境,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整治工程要注重河道潜在亲水功能的开发,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河的自然原状关系,建设相应的亲水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动态、灵性、活性、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4.2强化河道生态工程建设

根据大连市河长制总体部署,按照“一河一策”和“因河制宜”的原则,构建各具特色的河道自然景观。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天然、自然的河带景观,建议使用泥土、卵石或附近石块等天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以改善河流水质和功能,保护其原有的河道生态环境,尽量建设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堤防工程,使水土、生物与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保护[5]。

4.3全面实施截污清淤战略

建设生态河道,必须全面完建截污、治污工程。只有系统梳理全域河道现状,查找、堵截、治理沿河排污口,才是恢复河道自然水环境的根本出路。建议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全面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全方位动态监控,实时水质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中水利用范围;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进程,推荐使用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的污染,确保全域河流水质达标。

4.4加强河道环境屏障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连市水土保持实施办法与细则,切实开展河道沿岸小流域综合整治,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等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减少河道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强河道采砂管理,防止乱采、滥挖河道及损毁河岸等违法行为发生;逐步恢复河道自我修复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河道保护环境屏障建设,彩绘河道水清、岸绿、境美画卷,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宏伟蓝图。

4.5强化河道管理行政执法

篇4

工业企业、城市生活等点源导致河流水体普遍受到耗氧有机物和NH。-N的污染,河流黑臭成为中国河流水环境的首要问题。黑臭河流是河水中污染物厌氧分解释放的“表象”与“味道”,由于水体流动性差、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NH3-N、H2S、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黑臭河流评价体系。根据国家重大水专项相关研究成果,建议其阈值为:DO(溶解氧)1毫克/升、臭阈值100、透明度25厘米、色度20,当其中任意一个指标值超过阈值时,则可判定其为黑臭水体。生态基流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因河道筑坝、渠道化、硬质化,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导致坝下长期无水、河道不能蓄水、河道长期干旱,这些河流为基流匮乏河流,它们主要承接污水处理厂废水、农田尾水与农村生活污水。由于其易污染、水体流动性弱、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很容易导致水体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水体缺氧而呈黑臭状态。近几十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水体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级与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

2015年4月,国务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目前国内外黑臭河流的治理模式,多采用直接治理技术,主要针对河流本身的问题,采取物理法、化学法、生物一生态或新组合工艺等进行治理。国内外对黑臭河流的治理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水质指数关系式以及预测模型等基础理论研究。

根据国家重大水专项“十一五”淮河项目研究成果,本文以淮河流域的郑州重污染城市河流——贾鲁河为例,探讨基流匮乏型城市黑臭河流治理模式及其主要技术方法。

贾鲁河水体污染状况

淮河是国家“九五”开始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曾因水污染事故频发而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2014年国家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数据表明,淮河干流水质全年都在Ⅳ类以上,但以黑臭河流为主的劣V类水体超过23%。以河南省为例,60条河流中,除5条断流外,其余55条有34条河流已经丧失了城市一般景观功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黑臭”河流,位于淮河上游基流匮乏的二级支流贾鲁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贾鲁河全长246千米,流域面积5896平方千米,占淮河流域的1/49,而污染负荷却占1/9,是淮河流域面积最大、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素有“欲治淮河,必先治贾鲁河”之说。受自然因素所限,贾鲁河天然径流缺乏,多年平均径流量4. 5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速14.6立方米/秒,年最大径流量15. 72亿立方米,年最小径流量1. 512亿立方米,河道补给水基本为郑州、开封及下辖区县排放的污水,占河流总水量的80%; 2007年污水处理率仅67.5%,废水回用率不足5%,自净能力差,大多数控制断面水质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要求的水质标准;2008年贾鲁河陈桥断面的COD为75.4毫克/升,NH3-N为30.0毫克/升,水生态系统完全崩溃,是名副其实的“黑臭河流”,成为制约淮河流域水质整体改善的重大瓶颈。

贾鲁河的“三级循环、三级控制、三级标准”治理模式

贾鲁河流域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淮河污染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作为淮河上游最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以来,其水污染控制工作得到了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的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要求,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等措施,使贾鲁河流域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河南省水环境功能区划》Ⅳ类水体要求。在现有废水处理工艺技术水平下,流域内城市污水和工业企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也很难保障贾鲁河水质达标。

国家水专项“十一五”课题“贾鲁河流域废水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出了基于废水资源化再生利用与水质目标管理结合的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治理的“三级循环、三级控制、三级标准”模式(图1),该模式通过工业与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形成点源一区域一流域的“三级控制”;并以“行业间接排放标准、区域排污标准、流域排污标准”的“三级标准”为管控手段,使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逐级净化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通过构建“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废水循环利用一区域污水再生利用一流域水资源生态利用”的水资源“三级循环”再生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废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维持了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保障河流水体达到水生态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实现流域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的科学衔接。

基流匮乏型黑臭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流匮乏型重污染黑臭河流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技术减排仍是黑臭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针对贾鲁河流域污染的特点,以“点一线一面一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支撑“三级控制”的典型行业水污染控制、城市混合污水深度处理和尾水生态净化处理与修复等关键技术体系,覆盖了流域典型行业、城镇生活和区域尾水等主要污染源的控源减排。

典型行业水污染控制方面,研究并应用了基于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生物制药废水双膜(UF+RO)深度处理分质回用技术、毒害污染物识别与处置技术、工业园区综合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工业园区污水厂生化尾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工业园区先进管理技术。采用基于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生物制药废水双膜(UF+RO)深度处理分质回用技术,为高浓度生物发酵制药有机废水的能源化、资源化处理提供系统集成创新技术。针对一般性工业园区典型污控技术、工艺以及设施应用效果及运行管理现状,基于重点污染物总量减排、特征因子达标排放和生态健康风险控制要求,通过“物化一生化一物化”技术集成优化,构建“生化预处理、生物强化处理、尾水深度净化”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污水厂主体处理系统的纳污能力、抗冲击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增加特征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引入生物毒性评价标准,形成了以“接管企业间接排放标准、园区污水厂综合排放标准、工业卫生再生利用标准”为核心的长效管理和评估体系。

城市混合污水深度处理方面,研究并应用了混合型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集成技术和城市污水达Ⅳ类水质深度处理集成技术。针对贾鲁河流域生化尾水COD、TN、TP难以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采用“水解酸化+氧化沟十新型混凝过滤”深度净化技术集成以实现强化脱氮除磷,增强对工业废水复杂污染物的适应能力和抗冲击能力,保障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针对贾鲁河流域高质量再生水的要求,采用以新型磁性微球树脂为核心的脱色技术及强化混凝过滤为核心的除浊技术;通过对城市污水生化尾水进行树脂吸附处理,实现对尾水的高效脱色;通过强化混凝,可实现浊度的有效去除,通过调节混凝条件,满足不同浊度要求。经新型磁性微球树脂及强化混凝过滤的集成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不仅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一级A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要求,主要指标还满足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要求,拓展了再生水的应用范围。

尾水生态净化处理与修复方面,突破了高效稳定人工湿地技术、表流型和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耦联技术、近自然河道污染生态削减技术、近自然人工滩地一土壤侧渗联合净化技术。基流匮乏型黑臭河流主要来水为经过深度处理的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COD和NH3-N的浓度远高于地表水V类水质、难以通过一般的地表生态净化处理手段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等特点,需要构建重污染河道水体净化的强化与修复技术。高效稳定人工湿地技术将铁屑与湿地基质(粉煤灰、炉渣、碎石)等常用人工湿地基质混合,形成内电解微循环,促进城市与工业尾水中难降解污染物降解、转化,使得COD、NH3-N去除率比对照高出30%以上,TP去除率高出20%以上。表流型和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耦联技术将潜流型、表流型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串、并联,运用间歇式进水的方式将两种类型人工湿地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发挥了单项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互补,达到提高COD、TN和TP综合去除的效果,也有效地减少湿地的堵塞。

“三三三”流域治污模式应用实例及实践成效

经过5年多的实践,在“三级控制”方面,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建成了河南拓洋制药废水处理、五龙口混合型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贾鲁河生态净化工程等5项示范工程。在“三级标准”应用方面,基于水质目标管理,建立了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小流域间接排放标准,并在贾鲁河、双洎河等子流域得到推广应用;制定了发酵、制药等流域重污染典型行业污水排放标准,并初步探索了基于河流生态健康保障的流域功能与生态健康标准。在“三级循环”应用方面,实现企业内部中水循环利用、区域尺度尾水综合利用,流域范围河道生态补给利用。

通过“三三三”模式的综合应用,在贾鲁河流域削减COD l.1万吨/年和NH3-N 1000余吨/年,相关技术在流域内近20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2500余万元/年;建成贾鲁河生态净化工程18.5千米,处理水量20万立方米/天,削减COD 49%、NH3-N 76%和TP 36%,透明度增加85%,河流出现黄河鲤鱼等土著种,水生态质量显著好转。实现大王庄主控断面2014年COD 23. 37毫克/升和NH3-N 2.05毫克/升,基本达到了“水清岸绿、鸟鸣鱼戏、人水和谐”的景观。201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对贾鲁河的水质改善作了专题报道。“三三三”流域治污模式也从侧面被实践证明了是根治黑臭河流切实可行的系统治污模式。

基流匮乏型黑臭河流治理建议

加强河流黑臭评价标准研究

水体黑臭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水质评价,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确定性的专门评价方法和标准,直接影响到黑臭河流的治理工作。比对国际标准,现行的水质Ⅳ类、V类标准缺少透明度、嗅殊、叶绿素、特征污染物等评价指标。在水质常规指标中,DO作为单一临界指标法中使用的判别指标,是判别水体黑臭的关键指标。但由于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的因素很多,其值受到河流地理位置、水文水利条件、周边物理环境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因此加强黑臭河流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可为更科学的提出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加强控源减排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源

黑臭河道整治的关键是截污治污,否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解决水体黑臭、提高DO的主要技术途径包括河流水文条件改善、COD控制、NH3-N控制。其中NH3-N已成为各大流域主要耗氧污染物,是未来河流水质的重点控制指标。完善与推广基于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三三三”治污模式,抓住城市生活污水、典型工业行业、农业面源污染等重点污染源,形成基流匮乏型黑臭河流“控源减排”成套技术。加强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尽可能地将污水纳管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严格控制进入河道的各种污染源。

提高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水的流动性差是基流匮乏型黑臭河流形成的关键原因。城市污水通过净化作为缺水城市水源补充是一个主流方向。基流匮乏型河流一方面受河流自然净化能力不足影响,另一方面农灌及河道补水需求旺盛也是造成其基流匮乏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深度、提高水的处理率与回用率、加强生态净化是解决基流匮乏型河流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污染减排与水质达标的必要措施。应该加强基流匮乏型河流“生态调水”和“尾水深度净化”,并以河流环境容量推算污染物受纳总量、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控制标准,利用再生水作为河道补水并构筑生态水系改善河流水文条件。

加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基流匮乏型河流其生物毒性及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内部的调节。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城市工业混合尾水对斑马鱼有显著的内分泌干扰毒性和遗传毒性,经生态净化处理能有效削减水体中30%~40%的内分泌干扰毒性和40%~60%的遗传毒性。需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生态风险评价,同时加强生物修复技术使用的区域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

篇5

1.1.1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由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城郊农村集聚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行租赁村落周边房屋,造成城郊农村承载了大量的居民。而往往城郊都没有配套任何污水管网,生活废水都是随意排放到附近沟渠,然后汇流到河流。部分居民区甚至将各种垃圾倾倒在河流岸边或者溪沟里,造成河流严重污染。1.1.2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部分生产层次较低、能耗高的小企业在城市的生产空间不断被挤压,他们往往选择在城郊农村进行投资生产。这部分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并且经营粗放,在市政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下,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河流、湖泊,严重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1.1.3养殖及农业生产废水污染。一方面城郊养殖专业户的养殖污水没有无害化处理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部分畜禽粪便随意堆放,随雨水等流入河流,造成当地环境和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在灌水和降水等淋溶作用下也对地下水,地表水造成污染。

1.2城郊地区废气扬尘排放严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

1.2.1城郊农村燃煤污染严重。燃煤作为城郊的主要取暖及生活燃料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北方冬季采暖期,大多城郊农村依靠小燃煤炉进行土法取暖。大量采暖煤烟直接排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1.2.2城郊扬尘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城郊地区不断的进行着房屋拆迁及房地产开发。一方面房屋拆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建筑扬尘。另一方面随着建筑工地的开工建设,大型运输车辆道路扬尘及没有覆盖措施的渣土堆随风产生的扬尘也带来了十分严重扬尘污染。1.2.3城郊部分地区燃烧秸秆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每年秋季部分城郊地区露天焚烧秸秆,将整个城区笼罩在烟雾之中,大气空气质量出现明显污染。1.3城郊地区固体废物处置混乱,带来严重的固废污染1.3.1城郊地区成为建筑垃圾堆积场,各种建筑垃圾被不法倾倒在城郊各个角落。一方面由于城郊地区房屋拆迁及建筑施工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城区房屋装修及建设施工也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而城郊地区就成为这些垃圾的堆积场。1.3.2城郊地区“三大堆”现象普遍存在,大多处于无管理状态。城郊农村仍然存在传统农村中的“草堆”、“粪堆”、“垃圾堆”,这些固废不仅污染土壤。在雨季上述固体废弃物,会被雨水冲刷到河流造成水污染,在大风天气,又会被刮起造成空气污染。

2城郊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城市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严格,政府部门对环境污染源的管理力度加大,使得一些污染企业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这部分企业不断涌入管理薄弱的城郊地区,并带来大量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无力处理的垃圾违规向城郊倾倒和排放,以及城区报废的车辆、废旧电器等非法进入城郊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垃圾污染。2.2城郊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城郊地区环境管理薄弱。由于城郊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部分居民仍会选择优先发展经济和增加经济收入,为了经济利益宁愿牺牲眼前的环境利益。相对城区环境保护管理而言,我国城郊地区环保管理工作力量不足、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城郊乡镇一级环保机构不健全,绝大部分城郊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管理人员。

篇6

朝阳市凌河流域包括大凌河和小凌河两大河流,它们是朝阳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朝阳人民生存、生产的水源地,凌河流域水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不仅对朝阳的居民来说极其重要,同时对于朝阳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凌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势在必行。

一、河流水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河流作为水环境组成的最重要一部分,承担着防洪、纳污、美化环境等基本功能。然而,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严重破坏了河流的水环境,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河流水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二、朝阳市凌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朝阳市凌河流域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其中朝阳境内1.5万平方公里,分为大、小凌河两个水系。大、小凌河干流全长352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条,流经全市7个县(市)区、135个乡(镇),涉及近300万人口。

近些年,大、小凌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主要污染源来自各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未处理的排放,沿河两岸企业的工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河道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沿河畜禽养殖小区粪便直排造成的磷污染,尾矿库占河及私排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以及河道淤积造成的滞流、非法采砂造成的河滩塌陷,这些情况对大、小凌河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广大朝阳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凌河流域水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三、凌河流域水环境的治理

2012年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凌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朝阳市全面启动了凌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工作。自2012年初开始,为治理凌河流域水环境,陆续开展了以下治理行动:

凌河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整治

凌河流域污染问题中尾矿库占河、沿河畜禽养殖企业排污不达标甚至直排、

河道乱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所以朝阳市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是以充分发挥河道防汛行洪、涵养水源为目的,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尾矿库占河、沿河畜禽养殖小区排污、乱采滥挖等河流水环境问题。2012年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共整顿全市210家涉河尾矿库铁选企业,清除尾矿渣总计467.2万立方米;治理27处河道砂场,河道疏浚长度总计72.2公里,清淤方量总计455.9万立方米,同时整治40家临河排污不达标企业。

入河排污口的专项整治

朝阳市凌河流域污染最重要的源头就是入河排污口,这些入河排污口有的有审批手续、有的审批手续不完整、甚至还有很多无审批手续的。朝阳市凌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主要对象是直排入河、排放重度污染物的入河排污口。通过调查摸底,朝阳市统计入河排污口35处,2012年朝阳市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和朝阳市环境保护局联合行动,采取对无审批手续排污口进行取缔、对审批手续不完整排污口进行补办、以及对手续完整排污口的排污进行时时监测等办法,整顿大、小凌河沿线的入河排污口,确保了入河排污口合法、达标排放。

截止目前,朝阳市凌河流域只留有11处合法、达标排放的入河排污口,其余的入河排污口或取缔、或纳入城市截污纳管工程,并入城市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

河道垃圾的清理整治

2013年为加强凌河治理保护工作,确保大、小凌河水质达标,朝阳市实施了“凌河流域河道垃圾专项整治行动”。经统计,朝阳境内凌河流域河道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总占河长度达197.4km,垃圾总量达161.72万m3。通过一年的清理行动,目前河道垃圾已经全部清理完成。

人工湿地工程

为有效净化凌河水质、涵养水源、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2012年朝阳市凌

河流域内建设了6个人工湿地工程项目,分别位于朝阳大凌河干流段、双塔区顾洞河、龙城区老虎山河入河口、北票市凉水河、喀左县第二牤牛河、建平县老虎山河入境处。这些湿地所在位置,原本都是河流水质不达标或悬浮物超标区域,为了能够改善、甚至根治这种状况,启动了人工湿地建设项目。2013年所有人工湿地工程均已竣工,通过对湿地建设前期和运营期的考察、监测数据对比来看,湿地对河流的水质的改变非常明显,水质等级均能提升一级。

(5) 凌河流域“河长”制的实行

按照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的要求,朝阳市建立了大小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河长”制,凌河流域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管辖区划分河段,各“河长”需对所负责的河流水环境现状,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台账,并制成整治计划,由当地环保部门督促检查出行政区域断面水质,不达标的各河段由市财政局直接扣缴该河段政府资金,作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朝阳市政府将“河长”制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的年底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得“河长”制切实有效的开展,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通过以上行动的开展实施,凌河流域沿河排污企业达标排放,彻底清除占河尾矿渣和河道垃圾,沿河城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良好运行,基本解决面源污染及入境水质污染问题,达到河道防洪安全及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 “青山绿水、鸟飞鱼跃“的凌河新景象。

四、对凌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1)加强凌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社会的流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律及环境保护意识。

(2)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从朝阳凌河流域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严格控制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的排污、沿河尾矿库矿渣的排放以及沿河养殖小区粪便的排放,而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凌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大、小凌河的污染物总量。环境监测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的手段,所以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建立、健全适合凌河流域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规范,监测网络以及环境信息共享制度。

(3)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环境保护管理模式

水环境状况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指标,水质达标等级是行政区域管理的指标,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发挥凌河流域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协作管理的优势,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凌河水环境的统一管理。

篇7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经99°58′~10°27′,北纬25°25′~26°02′,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30 km,东与宾川、祥云毗邻,南接弥渡、巍山,北与洱源、鹤庆接壤,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占总面积的59%,森林覆盖率38.32%,林木绿化率54.99%,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不含4hm2以下湿地),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一般湿地1677hm2,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湿地分类标准,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生态系统完整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面积810.6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面积25005.4hm2,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面积199.4hm2,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3)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4)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5)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6)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7)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建议按照《条例》规定,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开展流域“三禁”(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水田)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收稿:2015-01-08)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5.

篇8

1 调查地区

山东省兖州市。

2 调查目的

了解当地水质情况,并提出建议。

3 调查原因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曾经有一个广告这样说过“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小河流,都是清澈见底的,夏天孩子们喜欢三五成群的跑到溪水边嬉戏,也经常可以看到大人们在溪水边洗衣聊天的身影,小溪几乎是整个村子快乐的源泉:溪水旁边的树木成荫,为人们带来丝丝凉爽,而溪水前面就是村里人赖以生存的农田。

现在这种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不知何时开始,溪水不再清澈,连村子里的鱼塘似乎都无法再养鱼,现在我们再过去看到的却是仅存的几条小溪也成为臭烘烘的垃圾池,有些甚至早已被人填埋。府河现在的污染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冬天还好,到了夏天每次从桥上走过都会闻到来自府河的恶臭味。

我想或许在若干年前府河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也曾有无数的生命仰仗着这条河来哺育。

然而是什么让我们记忆中那些美丽的水远离我们,变成了今天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河?

4 污染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身为家乡的一份子我目睹了家乡经济的变化,也目睹了家乡河水水污染的日趋严重。

(1)随着农业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河流一般都在农田旁边,化学药品自然而然深入土地污染河水,致使鱼类死亡,河水生物结构改变。

(2)人们不加强保护河水,当地人往往为了图省事,把垃圾随手扔在了清澈的小河里,使小河水变脏、变臭,成为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空气,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3)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例如,府河旁边就是食堂和村庄,食堂每天剩余的污水以府河为主要注入点,而村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也主要排放到府河。

(4)近年来建设了多家污染性严重的工厂,并且尚未配备合理的污水处理设备,将污水直接排放到近旁的河流中,造成很大污染。以上几点便是我们总结的导致兖州市内水体产生污染的可能原因。

5 水污染防止措施与建议

5.1 加大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厂的进一步的发展,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继续下降。

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水污染防治上本着预防胜于治疗的原理,对于新设或扩建的电镀厂等类似污染性工业,采取事先审查与预防措施。

5.2 改善河道环境

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食堂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水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最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水土流失。

5.3 污染处理方面

鼓励采取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及副产物回收方式,以减少废污物的排放,实行工业减废策略。许多污染行为,本身即为生产过程中各种有价资源的流失损耗,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行为。防治要从工厂部的厂改善做起,包括协助辅导工厂改良制造方法,程序及改进生产管理,提高效率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5.4 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由政府农业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5.5 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赵莹,张剑铭.浙江省1992-199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J].浙江预防医学,1999(8).

[2] 汪小丰,王媛.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J].江苏预防医学,2005(4).

[3] 叶晓英.生活饮用水中挥发酚测定方法的改进[J].职业与健康,2006(13).

篇9

送下游一江清水”实践中,环境治理战略的指导下。当前各地城市河流“有河皆浊,有水皆污”大背景下,河也遭受到污染,俗话说:水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确实.一座城市有了水,才充满生机和灵性,缺少水,便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诣社会的重要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关系本地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一、河水环境现状

近年来,为保护河。各级政府先后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为此,污水处理工程被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区的十大成就”之一。该工程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工艺,处理的主要工艺为通过截流将污水通过集中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进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别进行厌氧和氧化,经过水产养殖利用,最后作为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达到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由于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河流经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水库以上河段。水质良好,属于清洁水平。水库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因此这一段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表现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造成下游的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目标。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目标。河安就是河防洪设施要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确保防洪安全;水清就是要达到河溪水清澈、水质良好;景美就是要进一步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就是要创造人水和谐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联合行动,采取综合措施,落实长效机制,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明显改善,通过5年整治基本达到治理目标。

(三)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以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的相互配合与大力支持。目前的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利主管部门,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一是加强领导,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各相关部门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单位组成,明确各自职责,明确工作计划和任务,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由于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因此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确定编制和人员,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同时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三是健全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明确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整治工作协调有力,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推进生态养殖、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集中开展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08〕41号)要求,按照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有关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切实加快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特别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通过提高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二是建议加快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按照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逐步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努力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率。三是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考虑到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结合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因此初步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重点加强污水排放监控。一是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及时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二是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力度。严格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推进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一是针对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二是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全部得以绿水环绕;三是进一步落实好文溪安保设施,完善警示提示标语,及时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和谐环境。

三、总结

但该区域根据发展规划下一步还将以发展房地产开发、旅游、会议展览等产生生活污染的第三产业为主,尽管河下游(主要指水库以下)目前已经呈现生活型的有机污染。因此对河流域实施以生活污水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应是今后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河流域的功能定位及环境建设问题,同时市民也要深刻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一起综合治理好环境污染,来确保市民都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篇10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饮用水对于人类就更加重要,饮用水的水质、水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切实抓好饮用水源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辉南县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三通河及流域是县城朝阳镇城区内十万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源,其发源于通化市柳河县境内龙岗山脉,流经柳河县部分乡镇、村屯,入辉南县全长138.3公里,流域面积2434km2。近年来农民的非法开垦种植玉米,使三通河流域周山的植被总体情况恶化,由于流域植被、森林覆盖程度及所受的污染程度的不同,流域由上游至下游水质分别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的Ⅰ、Ⅱ、Ⅲ类标准。

长期以来,在辉南县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三通河流域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质始终保持在三类水体标准以上,饮用水质是较好的。

但同时,三通河的饮用水源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源头森林的采伐,农民的非法开垦,造成林地不断流失,导致流域水土流失;流域内动植物的物种及数量的减少;流域上游及水库库区新兴的旅游业;生活垃圾的泛滥;流域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等等,这些都对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抓水源管理,清理回收被非法侵占的林地,迅速恢复植被,保护水土、保护水源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县政府相关职能部T对三通河水源地的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水源地生态环境初见成效。

1 水源保护工作现状

1.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水源地的意识 县有关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及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三通河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使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对保护三通河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能自觉地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逐步形成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保护水资源的新风尚。

1.2 把好新上项目关,防止沿河两岸新污染的产生 环保等部门已经严格禁止在三通河沿岸开矿、建厂、新建水电站和建设旅游点,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对可能造成三通河流域水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

1.3 成立水源管理站,对三通河流域进行日常管理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等单位共同对三通河流域进行管理。县环保局已经成立水源管理站对三通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每年会同水利、林业部门对三通河沿岸联合检查,有效地保护了水源地生态环境。三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站重点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管理:①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三通河流域进行采矿挖砂,尤其对利用发电机抽砂坚决取缔。②对破坏植被,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管理。③禁止流域两侧的居民乱倒垃圾。④制止捕杀两栖动物和水生生物现象。⑤对流域内的旅游、野餐、游泳进行管理。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通河水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三通河流域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流域生态环境还有很大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1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流域内乡镇的发展 由于地处三通河流域,行业发展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域内乡镇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损失,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主要是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如发展林业种植业――林下参等林药产业,通过立项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2.2 调整三通河流域内的农业种植结构 三通河流域内耕地总面积18980hm2,无论水田还是旱田均利用三通河水进行灌溉。传统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对三通河流域的水质造成了污染。三通河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应逐步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尤其是利足本地的优势,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有机食品,才能保证流域农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与辉南县样子哨镇相邻的柳河县姜家店乡生产的柳丽牌有机大米,就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三通河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榜样。

2.3 严厉打击流域内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 毁林开垦必将破坏森林植被,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这些都将影响到三通河流域的水量、水质。所以,应对流域内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见缝插绿,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三通河流经的乡镇有样子哨镇,楼街乡、朝阳镇,并且与营白公路相邻,建议建设绿色通道,即在河流两岸建设至少20米宽的植树带,这涉及到征占农田需给农民补偿的问题,建议一是通过申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给予农民补偿,二是通过提取水费给农民补偿,县城居民是水质优良的最大受益者,可通过适当提高水费给予农民补偿,体现社会公平。

2.4 治理水土流失。多年来,三通河流域由于毁林开垦,种植人参、药材等减少了森林面积,使沿河两岸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水土流失,流域河段及水源水库泥沙淤积增加,使河流过水能力及水库库容减少。应加大林地清理回收还林工作力度,分年度逐步治理,使水土流失程度降到最低。

2.4 慎重发展水源保护区内旅游业。近年森林旅游业快速兴起,随着“十三五”规划实施,辉南县将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三通河流域建设的旅游度假村,每到旅游旺季,旅游人数相当可观,无形中加大了水源的污染,对水源水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对三通河流域的旅游点建设应该限制。建议对保护区内的旅游餐饮业严加管理,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避免对水源的污染。

篇11

Keywords: Shenzhen city;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 P3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基本情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毗邻香港,国土面积约1,953 km2,2012年末常住人口1054.74万。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共310条,分属海湾、东江和珠江口三个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仅有5条,分别是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属东江支流,也是深莞、深惠跨界河流,流域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产值约2349亿元,流域污水总量约120万吨/日。其中观澜河为石马河上游,在观澜企坪进入东莞境内,主河长2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约259平方公里;龙岗河是淡水河的上游,境内干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坪山河是淡水河的一级支流,境内干流长16 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

尽管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流污染治理,但河流水质改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深圳河流大多短小,属雨源性河流,雨季河水陡涨陡落,径流基本与洪峰一致,河流天然径流量小,基本无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小。(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排污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域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迅速增大,流域排污量急剧增加。(3)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均衡,部分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相对偏低。另外由于原特区外污水管网缺失,雨污分流不彻底,雨污错接乱排现象较为严重,使得部分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4)部分流域违章养殖回潮现象依然存在,垃圾堆放与收集较不规范,面源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

2 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的几点做法

为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为东江水质改善提供保障,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高起点规划。出台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提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等综合整治措施,为全面系统治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每年制定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年度方案,将达标方案中确定的年度工作分解细化,纳入全市治污保洁和党政干部实绩考核平台推动落实。

(2)加快污水厂网建设。提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班加点、倒排工期,“十一五”期间流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此外还不断开展片区内污水厂配套支管网建设,并沿主要干流建成沿河截污箱涵。2008年以来三河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6万吨/天,新建成污水管网655公里,构建了以污水厂、配套干支管网、沿河截污箱涵(干管)为主体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3)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提升环境承载力。完成观澜河、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岸坡绿化恢复和滨河景观整治,打造“河中有草,水中有鱼”的低碳、生态河道。建设横岗再生水厂、湖人工湿地等项目,对河道实施生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提升环境承载力。

(4)推动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主动实施行业禁批、行业限批、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通过强制淘汰电镀、线路板、五金等重污染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污染企业集中入园等多种方法,推动产业升级。

(5)严格执法削减流域污染。采取综合执法、公开忏悔、媒体曝光、强制环保评估、刑事拘留等严管重罚手段打击违法排污。组织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拉网、蹲守、突击检查多种方式,结合“白加黑”全天候检查,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通过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开发环境执法系统和企业排污申报系统,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同时大力推动规模化养殖场退出,联合开展插花地违章养殖清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削减流域面源污染。

(6)多管齐下实施节排水管理。深入开展正本清源行动,强化排水许可监管,整治雨污混流及错接乱排。以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获批为契机,推进节水全过程管理。采用膜处理技术,建成横岗再生水厂(5万吨/日),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此外还安排水务发展专项资金,推行干流市场化、专业化管养,河道维护管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整治,与2008年同期相比,2012年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交接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52.0%、62.7%和25.1%,龙岗河、坪山河实现“水清岸绿”,观澜河水质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省人大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基本实现了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转”、石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阶段性整治目标。

3 几点思考

目前,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已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污水管网骨干系统已全部建成,但是要深化流域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首先是“微容量、重负荷”问题突出,因流域内均为雨源型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即使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且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均达到一级A标准,交接断面水质达标也仍有难度。其次是治污工程推进难度大,支流整治涉及建成区,受征地拆迁影响,较难截污和生态化改造,支管网建设存在投资大、周期长、拆迁难的特点,雨污分流涉及千家万户的排水管网接驳,随着流域污水治理的深入,治污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为切实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未来需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污染整治,着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人水和谐治水新格局,积极打造治污治水的“深圳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转变治水理念。在治河思路上,从单一治污向综合治理、全面达标、生态治河转变;在治河目标上,从水污染控制向水环境整体优化转变,真正营造一个水环境安全、水生态优美、水空间宜人的水生态系统,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对水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治河重点上,从体现速度优势的大规模污水厂建设向体现质量优势的深度处理和管网清污分流建设转变,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在治河机制保障上,从以行政为主向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与参与机制转变。

(2)创新治河措施。龙岗河流域以支流整治为重点,着力开展大康河、同乐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全流域改善水环境质量。坪山河流域积极探索污染治理、土地整备、流域开发三位一体的流域治污新路径,重点推进社区管网建设。观澜河流域以支管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厂效益。

(3)实施精细化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腾笼换鸟”,严格流域限批,限制污染型、耗水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设,淘汰重污染和落后产能企业。完善“监测、监督、监察”联动平台,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厉行“铁腕治污”。全面推进流域内排水管网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完善排水监管体系,加强排水设施专业管理。积极实施河道养护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养分离,加大保洁监管力度。

(4)优化治污效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以节水全过程管理为重点,实现节水与技术创新、节水与减排相结合,提高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水平,以节水优化治污效果。

(5)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由于深圳市河流容量较小,污水处理厂一级A的出水不足以使其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未来一方面可按照“试点先行、先点后面,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推广模式,以流域/片区为基本单位,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现有/规划污水处理厂和未来雨洪利用工程统筹建设,增加河道补水来源;另一方面还可考虑研究将未用于供水的小山塘水库释放出来,作为河道的生态基流,增加河流水环境容量,不断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栋, 张宇. 深圳市河流水质改善思路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9):44-46

[2]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R]. 深圳: 深圳市水务局. 2012

[3]北京大学,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水环境改善若干关键问题及技术对策研究[R]. 深圳: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

[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R]. 广州: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9

[5]彭盛华, 尹魁浩, 梁永贤等. 深圳市河流水污染治理与雨洪利用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1(6):495-504

[6]何晋勇, 温致平. 深圳市河流水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 环境保护. 2009, 416(3B):53-55 [4]

[7]张德浩, 蒋岭. 深圳特区水环境污染原因与对策[J]. 西南给排水. 2005, 27(2):25-26

篇12

1 安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安阳河是流经安阳市区北部的一条河流,从1991年开始治理,至今已完成了市区西段、市区中段、市区东段的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堤防、3座橡胶坝、污水截流治理、洹滨南路建设、平原路桥建设以及沿线征地拆迁、路灯亮化和两岸绿化等。

2 环境影响评价

市区东段河道,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河岸坍塌,凹凸不平。河道左堤残缺,由于沿堤乱建房和堆存垃圾,不仅影响行洪安全,同时环境也遭到破坏。印染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污水排放,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沿河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一定损害。

东风坝以上市区段治理后,修建了洹水公园、河滨游泳场,沿河新建的绿化带,水面游船的增设,美化了城市,净化了空气,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本次市区东段的河道治理,沿河林带、草坪、河滨大道等建筑的修建,使市区人均绿地占有量由原来的3.43 m2增至5.36 m2。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美化了市容市貌,于曹橡胶坝修建后,与殷都坝、东风坝形成梯级坝,蓄水后可形成36.18 hm2水面,使水质得到淡化,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上景观;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截流污水4万t/d,可使每年1 375万t的污水截流于东区污水处理厂,避免了污水直接排入安阳河乃至污染卫河造成的危害。随着水质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沿河群众的健康、生活环境得到保护。

3 效益分析

3.1 社会、环境效益

安阳河治理主要是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属社会和环境公益性质的建设项目。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确保了安阳市区、京广铁路、107国道、殷商文化遗址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防洪安全,减少了受灾机会,保证市区经济的发展。

安阳河河道治理后,打开了洪水出路,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河道边坡和两岸植树绿化及水面面积共99.763 hm2,对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梯级坝的形成,补充了地下水,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阳河的治理使安阳河市区段洹的绿化长度达到10.13 km,可促进古城安阳的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也有重大意义,安阳市将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休闲、娱乐场所。

洹滨南路、平原桥的建设,完善了东部道路路网结构,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还将带动道路周围的建设及土地增值,推动了经济发展。

3.2 经济效益

安阳河市区经济效益费用比1.224,净效益7 443.10万元,内部经济回收率8.98%,敏感性分析(投资增加10%)益本比也达到1.113,内部经济回收率8.03%,从经济分析看,是合理可行的。因此,要加快对该段河道治理的步伐,通过治理将造福安阳人民。

4 综合评价

安阳市区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形象建设工程,是增加城市防洪能力的需要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安阳河市区经过治理后,必将进一步增加我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我市的水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相关的发展,拉动我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可形成水面36.18 hm2,加上河道两岸绿化带共形成绿地98.825 hm2,将构成我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5 河道水环境保护建议

5.1 加强河道水资料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5.2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安阳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安阳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编辑:王昕敏)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nyang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篇13

1 前言

长春市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吉林省省会,全国1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DB22/388―2004),对长春市及其辖区22条主要河流划分了水功能区,目前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70%;而地下水资源是长春市生产、生活重要的补充水源。适时掌握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对长春市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服务和今后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地表水污染评价

2.1河流污染评价

2.1.1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为pH值、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氰化物、硝酸盐氮、砷化物、挥发酚、六价铬、汞、铜、锌、铅、镉、硒、氟化物和粪大肠菌群等19个参数。

2.1.2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评价。

2.1.3评价结果

第二松花江干流在长春地区评价河段长为163.0km,汛期、非汛期及全年,整个河段均为Ⅲ类水,水质较好。

拉林河干流评价总长124.0km,除非汛期为Ⅴ类水外,汛期及全年均为Ⅳ类水,受到轻度污染。

饮马河干流评价河长315.5km,石头口门水库大坝以上无论是汛期、非汛期还是全年均为Ⅲ类水质,水质较好;从小南河入河口以下至入河口河段,污染较为严重,无论是汛期、非汛期还是全年,均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较多,其中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是主要的污染物。

双阳河评价河长92.8km,双阳水库以上河长25.0km,全年为Ⅴ类水质;双阳水库以下代表河长67.8km,除汛期为Ⅴ类水外,非汛期及全年,均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粪大肠菌群。

伊通河干流河段225.4km,新立城水库汛期、非汛期及全年,均为Ⅲ类水;流经长春市区后,受长春市工业及生活污染的影响,整个河段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有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粪大肠菌群,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也是长春地区受污染较严重的河流。

新凯河评价河段72.2km,无论汛期、非汛期还是全年均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氟化物和粪大肠菌群, 河流污染较为严重。

翁克河评价河长19.0km,汛期、非汛期及全年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氟化物。

小河沿子河评价长度为24.8km,净月水库全年为Ⅳ类水质;河口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

赵家沟河长度为11.3km,全年为Ⅲ类水质。黑顶子河评价长度为30.4km,全年为Ⅲ类水质。雾开河评价河长为132.0km,除卡伦湖水库以上为Ⅲ类水质外,卡伦水库以下则为Ⅳ类水质。

干雾海河评价河长65.6km,全年为劣Ⅴ类水。三道沟河评价河长59.6km,全年为劣Ⅴ类水。三岔河评价河长74.0km,为Ⅳ类水。沐石河评价河长112.5km,全年均为Ⅲ类水质。卡岔河评价河长110.6km,全年为劣Ⅴ类水。二道河评价河长79.8km,全年为Ⅳ类水。小三道河评价河长46.0km,全年为Ⅳ类水。半截河评价河长26.5km,全年为Ⅴ类水。三道河评价河长61.3km,全年为Ⅳ类水。四道河评价河长19.1km,全年为Ⅳ类水。大荒沟河评价河长69.5km,全年为Ⅳ类水。

综上,在长春地区评价河长为1934.9km,全年属于Ⅲ类水质河段长447.1km,占总评价河长的23.1%;Ⅳ类水质河段长562.9km,占总评价河长的29.1%;Ⅴ类水河段长81.9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劣Ⅴ类水河段总长为843.0km,占总评价河长的43.6%。

2.2大型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长春市一共有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和太平池水库等三座大型水库,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以及透明度等5项。

结果表明,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为轻度富营养,而太平池水库则为中度富营养。见表1。

3地下水水质评价

3.1评价说明

参与评价浅层地下水一共53眼,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评价指标有pH值、矿化度、总硬度等17项,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划分出“优良”、“良好”、“较好”、“较差”和“极差”等级别。

3.2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有21眼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占评价总数的39.6%;有9眼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较好,占评价总数的17.0%;有16眼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较差,占评价总数的30.2%;有7眼地下水水质级别为极差,占评价总数的13.2%。

3.3污染分析

长春市浅层地下水“较差”和“极差”占其总数的53.3%,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个别井总铁超标。

双阳区共监测三眼浅层地下水,两眼处于“良好”级别,1眼处于“较好”级别。

榆树市浅层地下水“较差”、“极差”级别的有5眼井,占总数的38.5%,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亚硝酸盐氮。

九台市浅层地下水 “极差”级别占总数的40%,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德惠市浅层地下水 “较差”级别占57.1%,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硬度。

农安县浅层地下水“较差”、“极差”级别占总数的40%,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和氟化物。

从评价结果来看,长春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总铁、氨氮以及亚硝酸盐氮等指标。

4 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探讨

从以上评价结果来看,长春市地表水污染较为严重,近44%的河段受到污染而失去使用功能;有13%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是较为严重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4.1点源污染

长春市是省会城市,人口相对密度大,企事业单位多,工业、生活等排污量较大。因此点源排放放量大,污染负荷大,因此所有污染企业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各污水厂要做到达标排放,才能有效削减污染负荷,减少河流纳污量。

4.2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的过量农药、化肥,以及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随暴雨进入河流而造成下游河流、水库、地下水污染,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 全省面源中主要污染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入河量分别占入河总量的53.4%和44.4%。因此,必须大范围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大力加强植树造林投入力度,有效涵养水源,以减轻面源污染。

4.3污水处理设施效率低

长春地区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但却没有全部投产运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彻底处理,有的污水处理厂经常直排污水,污染物没有被消减,长期对下游河流、水库、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才导致长春地区主要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建议强化污水厂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使其正常运行,以削减下游河道的排污量及其污染负荷,早日还给市民一个自然、洁净、优美、和谐的环境。

5 结语

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长春市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达到了上限,而污染控制及其治理措施又相对滞后,有的河段常处于干涸状态,部分河道成为污水沟,导致城镇下游多数河流遭受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较低。地下水资源是长春市生产、生活重要的补充水源,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目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珍贵而有限的水资源,使得水资源不断为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永续服务,不断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使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健康、永续发展,早日还我们子孙后代一个蓝天碧水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长春市水资源公报[N].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