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政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政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政策

篇1

一、教育政策的变化发展

(一)不同类型划分的教育政策变化分析

1、教育管理政策的内容及主要变化。一是各种宏观指导性的政策,主要包括法制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政策的变化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二是教育经费的政策,主要包括拨款、学费、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其变化始于1985年。在这之前,中国教育财政体制主要是单一的国家供给制,无论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由私人分担的比重都不大。1985年后,基础教育实施财政分权改革,基础教育投资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地区教育筹资负担加重,特别是非义务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提高了教育收费标准,使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变化对家庭教育消费影响较大。三是教育管理的政策,包括教育举办权、后勤社会化等问题,该政策的变化强调了教育决策的自、不同层次办学主体的资格以及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问题。四是教育环境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强调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外出活动安全、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

2、教育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变化。教育教学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种政策:一是教学的各种具体政策,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关于教师的政策,包括教师的培养、培训、聘任等问题;三是关于学生的政策,包括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等问题;四是关于质量的政策,主要反映在优秀人员奖励、教学评估等方面;五是有关学术的政策,包括学术组织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单位自主办学条件下的教学活动规范化管理,其变化对农村教育消费的影响很小。

(二)不同层次划分的教育政策变化分析

1、基础教育教育政策变化。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文化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和素质的根本。因此,国家不断地集中精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制定和出台政策指导来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投资责任的变化:基础教育投资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地区教育筹资负担加重,为了扭转了农村教育政策不力的状况,2006年起开始实行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

2、高等教育教育政策变化。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一种非义务教育,且其常具有十分突出的专业性。中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高等教育收费由国家主要供给逐步向个人负担转变,大众化教育使得高等教育不断扩展,特别是1999年后的扩招,高等学校的数量急剧上升,为了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来规范和引导高等教育。这些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而且这些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产业化

和市场化。

二、教育政策变化与农村教育消费的影响

(一)农村教育消费变化状况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1995~2007年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人均现金支出为例来说明农村家庭教育消费的变化状况。

1、农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从表1可以看出,文教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10%以上,最高达16.23%。对于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总支出中居于首位,这多是以农村家庭一部分成员取消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仅维持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为代价的。

2、农民家庭教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学费支出成为教育消费的主要部分。农村教育消费比较单一,消费支出主要为学费支出,学费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5%以上,特别在高校扩招和还没有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那几年,学费支出基本上占教育支出的80%以上,最高达84.94%。这一点说明农村除了缴纳学费以外,用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其他教育却很少。

3、国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使农民受益。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实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教育消费占收入和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7年均下降近2个百分点。

(二)教育政策变化对农村教育消费的影响

教育政策对农村消费影响最大的政策就是教育经费的政策,其变化特点若拿“90后”的话来说就是“以前读小学要钱,读大学不要钱,轮到我们现在是读小学不要钱,读大学出大钱”,这说明了基础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的差异。由于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书本费,初中生每学年的收费仅400元至800元,对于农村来说负担也不算不大。随着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入高中或中职学习,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高职)及高等教育的教育消费支出大增。以江西省调查为例,高中生每学年的收费为2000~3800元,另外由于乡镇级的高中制学校较少,基本都集中到县城及以上,所以农村学生多数都是住校,因此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的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偏高。

另外,高等教育消费年年递增,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从1995年至今,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4000-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15倍。40%的农村家庭认为教育消费支出负担重,50%认为较重,只有10%认为轻。这道出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单一供给向多渠道筹集转变,多种渠道的学校自筹经费在高校经费投入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使得高校向受教育者收取较高的学费,这对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三)教育消费支出对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

教育政策使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幅上升,科技文化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收益,农村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农村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但在农村出现的教育消费型贫困与当前教育收费居高不下密切相关,使得农民不堪重负。从表1数据可知2007年江西省人均可用于储蓄的金额最大为1102元(用收入减去生活消费支出),而1位大中专生1年的学费最低在4000元以上,也就是说,农民家庭中4人才能送1个大中专生上学。而因“家庭收入低-没钱投资教育-子女就业机会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家庭收入低”,这成为一个贫困代际传递的“怪圈”,“教育消费型贫困”带给许多农民担忧的前景。

三、提升农村教育消费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提升教育消费能力

虽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使农村文化水平得以提高,但农民的教育消费质量和水平依然不容乐观,现行的高教收费政策对广大农民来说压力依然巨大。因此,积极关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台具体的支农措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消费的承受能力。

(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教育投资回报率,增强农民教育消费的信心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接受教育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其接受教育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但其收益却并不明显,这显然会抑制农村教育消费的增加。各级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组织指导和管理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搭建各种双选平台,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另外一方面可以对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补助或提供创业基金,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消费的投资回报,提高农民教育消费的积极性。

(三)加强金融部门对农村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金融部门要在教育消费方面有所作为,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助学贷款政策,及时了解掌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实际需求,加强助学贷款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将保险引入助学贷款业务的新途径,对符合条件要求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支持。

(四)设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支持农村学生,减轻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

政府可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投放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项目,鼓励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设立更多的奖学金项目,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村贫困的品学兼优学生勤奋学习,有可以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减轻负担。

参考文献:

篇2

一、对家庭的影响

二胎的出生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口数量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改变了原来的“421家庭模式”,整个家庭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胎出生后,整个家庭的财产分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孩子由一个变为两个,孩子占的家庭开支多了,相应的其他开支就要减少,自然会影响到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保险投入、家庭教育经费储备甚至家族企业二代接班问题。同时,二胎的出生意味着家人要改变原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感受,使家庭教育方式更加合理。

二、促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

两个孩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好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互补,同时成员之间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包容。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成员彼此能感受更多的情感形式,比如兄弟姐妹情、父女情、母子情或者父子情和母女情等。角色多样造就了更加圆满的家庭。

(一)二胎的出生会促进两个孩子的成长

1.对孩子的童年成长有利

几乎每个独生子女的童年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和玩具玩。现在的家长都是双职工,不像从前一般是母亲在家带孩子。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生活,从小就是掌上明珠,老人从不会大声呵斥,更别说责罚了。由于被老人溺爱成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他们会害怕和其他人相处。而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生二胎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有一个人和你一起度过,每一天都在一起成长,这份经历很珍贵。两个孩子相处时,老大会产生保护弟弟妹妹的意识,做任何事也会替别人着想,同时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不经意地为弟弟妹妹做榜样,有利于老大的成长;对于老二来说,哥哥姐姐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从小就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2.二胎让孩子学会了分享

80、90后的独生子女,很多人在毕业后不出来参加工作,与社会脱节,靠啃老维持生活。究其原因是他们衣食无忧,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父母家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任何东西都是应该给自己的。如果多了一个孩子,孩子自私的性格会有所改变,也会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增强责任感。

3.减轻了赡养父母的压力

独生子女的负担很重,要赡养四个老人,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随着社会养老机制的日益成熟,很多老人x择去养老院养老,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比如生病需要子女照顾,会使子女的压力很大。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在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二)父亲承担起一家之主的主要责任

二胎意味着更大的开支,这就需要父亲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要付出更多来教育两个孩子。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预示着婴幼儿父母将更忙碌且要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家庭和工作要求父亲付出更多,不可能像养育独生子女那样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父亲势必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教育和经济责任,帮助母亲分担更多的育儿压力。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里的第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要慢慢接受二胎出现的现实,并学习如何做好哥哥姐姐;同样的,第二个孩子也要从小学习如何与哥哥姐姐相处。这就需要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与积极引导,教会他们在感受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三)母亲在细节上为家庭付出更多

对于两个孩子,付出最多的是母亲。平时细心观察孩子的天性,发现他们的差异和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这是母亲最需要做的功课。有时候年龄相近的两个孩子会出现争吵和打闹,对此,母亲不必急着分清各自的对错,而是要站定自己的立场。如果母亲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事情,那么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母亲要学着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约束自己,理解伤害和被伤害的意思。母亲作为监护人,不要强制施加给孩子自己的意见,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和倾听,而不是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不要在多人面前批评,应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心灵创伤。母亲要正确利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让它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正能量。

(四)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承担大部分的照顾任务

很多人觉得爷爷奶奶思想陈旧,由他们来照顾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事实恰恰相反,祖辈帮忙照顾的孩子在各个方面普遍优于母亲单独照顾的孩子。年轻的父母教育观念新颖,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的父母都很忙,如果由他们独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将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相反,老人的时间比较充裕,能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相较于年轻人,老人还有一些照顾孩子的经验,会对孩子付出更大的耐心,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尤其是与外界环境相接触会大大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反应力。祖辈照顾孩子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有利于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当然,老人带孩子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溺爱,把孩子宠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养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父母和老人适当地沟通、交流,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五)保姆起到辅助作用

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会请保姆来协助照顾宝宝,这时候家长必须对保姆进行考核和选择,因为保姆的素质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可以对保姆进行培训,对保姆出现的问题要学会理解,家长的心态对保姆的心态影响很大。保姆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感情,因此家长尽量不要中途换保姆,免得孩子出现不适应。

保姆对孩子照顾得越好,孩子就会越快适应,如果保姆来了很长时间,孩子还是没有适应,家长就要观察是不是保姆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保姆不够耐心,还是对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就应该换一个保姆了。不论怎样,保姆对孩子的成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父母才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主力。

三、教育观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谁成功地完成了家庭教育,那么他就赢得了孩子的未来。”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

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家长工作忙,精力有限,两个孩子在一起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家长可以寓教育于故事、实践活动之中,也可以抓准时机,情境兼顾,催生良好的情愫。注重激励,严爱结合,避免迁就和盲从,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大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或者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孩子学会竞争,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孩子之间发生竞争,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比较健全的,能够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满足需求。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不会为孩子之间的争夺而焦虑,而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尽量顾及每个孩子的感受。

四、更新教育观念,全家总动员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子女过度关注、过度爱护及对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长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因而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是强烈而又集中的。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就业前途、结婚生子等一切问题,家长累,孩子也不轻松,因为背负的爱太浓、希望太重。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是病态的,是需要改变的,二胎时代的到来将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当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家长不得不将注意力和精力平均分配在两个孩子的身上。

家长们要学会树立“理智施爱,爱而不娇”的家庭教养观念,当然也需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总而言之,科学诊断、理论学习、亲子互动、榜样示范、定期评定、咨询指导、团体实验、个案研究等活樱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最终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当然,家庭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的,相信只要通过家长的努力,二胎的家庭教育一定会很好地完成。

篇3

(一)教育内容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给孩子强化灌输各种书本知识,将孩子当神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智育”,忽视了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了“书呆子”,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教养方式方面

在家庭中,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型教养方式使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过分宠爱,处处包办代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不知道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懒惰、意志薄弱,缺乏自理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一般都不出色。上学后学习成绩一般不是很好,行为随意,任性且不善交往,应变能力差,在家庭以外常受别人欺负,而且长大后容易沾染不良嗜好。

二、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变化

(一)教养方式的方面

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两个不同的个体,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和孩子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经常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上,经常与孩子们协商,制定合理的标准。既能够控制孩子,又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与自由。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都比较强,孩子敢于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维发展也比较好,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二)人格发展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自从有了弟弟妹妹后,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会谦让,关心、爱护弟弟妹妹,还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同时有了兄弟姐妹,孩子们也不会再感受到孤独,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一)家庭矛盾突出

二胎政策下家庭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从小就过惯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都比较敏感和脆弱。随着二胎的到来,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做天敌,和父母争宠的天敌。生怕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就不再喜爱自己了,所以对弟弟妹妹的到来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是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反而会经常抢弟弟妹妹的东西或打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以死相逼。曾有媒体报道,一个五岁半的孩子因为反对妈妈生二胎,居然以死相逼,迫使母亲将六个月的胎儿流产。因此,如何在保护第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顺利生下第二个孩子,对目前准备生二胎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父母偏心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两个活生生的个体,孩子们在智力、兴趣、品德和个性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较大的反差。父母肯定会拿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有所偏向,喜爱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身存在的闪光点,做父母的要学会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感到自豪。只有获得尊重和欣赏的孩子才能越来越好,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篇4

一、“全面二胎”对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二胎的出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从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所有家庭成员的责任和分工,也都相应地出现了变化。在二胎出生之后,家庭的开销和财务分配也会出现变化,从前集中于一个孩子的资源被分配给了两个孩子,孩子占用总体的消费比例也随之提升了,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也就随之减少,也就造成了其他家庭成员生活水平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量和开销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2.父亲要承担更多的抚养责任。二胎的出生首先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增加,需要父亲付出更多的辛劳,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满足家庭开销的增长。二胎也意味着父亲不能像从前一样,将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而要分配给两个孩子。因此,父亲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家庭角色,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以及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分担更多的家务工作,努力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二胎出生之后,第一个孩子要慢慢接受家庭结构改变的事实,并且要适应做哥哥或姐姐的角色,第二个孩子也要学习如何与哥哥或姐姐相处。两个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心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个时候就需要父亲来进行教育和疏导,教会孩子与人相处之道。3.母亲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在孩子的照顾方面,付出最多的一定是母亲。在二胎出生后,母亲的工作量也会成倍增加。不但要应对因为生育而产生的身体上的不适,也要应对二胎所带来的大量的家务劳动,所以,需要母亲能够加强对自己身体的保养,也要攒足精神应对繁重的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相处当中难免会出现打闹现象,这就需要母亲从中协调和教育。每一次调节打闹的机会,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此时的母亲不要一味地忙于阻止打闹,而要首先摆正立场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念。4.家中老人要分担孩子的抚养。二胎的出生,势必造成家庭工作量的增加,而对于父亲和母亲来说,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家庭中就需要家中老人来帮助分担家务劳动。比如,会让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照顾大一点的孩子,而由父亲和母亲一起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在照顾孩子的工作中,也要求老人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抚养,这就需要父亲和母亲能够及时与家中老人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养育和教育的问题。在双方出现矛盾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首先要摆正心态,理解老年人爱护孙辈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老人也要学会与时俱进,改变从前不正确的照顾方法,转而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对孙辈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成长

1.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一生要接受的教育中,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在这三种教育中,对孩子起决定性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一生,所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来说就非常重要。在二胎家庭中,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现,家庭的关注焦点也会从大孩子转变到小孩子身上,这就会造成大孩子心理上的改变。此时,家长就要及时对大孩子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孩子接受自己有弟弟或妹妹的事实。2.家长要正视孩子之间的竞争。小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比如争食物、争宠等。家长要正视这一现象,因为竞争是生物的本能,也是孩子应对未来社会竞争的必然的心理要素,家长要做的并不是平息争端,而是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良性竞争,什么是恶性竞争,并激励孩子在良性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享受良性竞争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良性竞争也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性格。所以,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孩子在良性竞争中成长。3.注重孩子个性发展,主张因材施教。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家中有两个孩子,也会有性格上的差异。家长要注意的是,这种差异是天生的,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优点。所以,家长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内向的孩子可以培养画画、书法等爱好;而活泼好动的孩子就可以培养体育、舞蹈等爱好。只有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篇5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小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篇6

专注的侧脸。虽然母亲都想和孩子正面沟通,但是,母亲也有自己的事情,不能总陪在孩子身边。家庭教育并不只是母亲有空陪在孩子身边,也是在母亲处理家务的过程中进行的。那时,孩子看到的是母亲的侧脸。侧脸,用当下流行的话叫做侧影,表示侧面观、部分观等意思。对孩子来讲,最珍贵的,是更加朴实的,至少是未经修饰的侧脸。

平时看到母亲的侧脸,是母亲在做事情的时候。如在家里认真叠衣服的母亲的侧脸,这和正面看起来温柔的表情不同,是一种专心工作的神情。看到这样的侧脸,孩子的内心不但没有松懈,反而更加振作了。和想要撒娇的依恋不同,此时孩子感受到的是母亲富有力量的、勤劳的形象。

家庭教育,相对于语言来讲更注重事实,相对于说教来讲更重视生活。母亲是教育者,但在这之前更是生活者。在家庭生活中辛勤劳动的母亲,才真正称得上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忙碌的母亲,却反而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真诚地和孩子进行正面交流。这里所说的侧脸,是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不会忽略对孩子关心的母亲的侧脸。而不是那种冷淡的、冷漠的、发呆的或是精神恍惚、只关注镜子中的自己的侧脸,更不是说感到厌烦不加理睬、怕麻烦装作不知道的侧脸。

篇7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与同期平均总人口之比,与人口迁移无直接。通常以千分比表示。

(二)15-64岁人口比例(成年人口系数或成年人口比例)(%)

指15-64岁的成年人口与同期总人口之比,反映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三)文盲率(%)

超过学龄期年龄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字的人在相应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文盲率反映一个国家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指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指标用于衡量城镇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指标用于衡量农村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人口发展现状比较

表1 2010年泛珠九省区人口政策主要指标比较

地区 人口自然

增长率(‰) 15―64岁

人口比例(%) 文盲率(%)

广东 6.97 76.3 1.96

福建 6.11 76.65 2.44

广西 8.7 69.05 2.71

江西 7.66 70.49 3.14

湖南 6.4 72.6 2.67

云南 6.54 71.1 6.03

贵州 7.41 66.2 8.74

四川 2.3 72.08 5.44

海南 8.98 72.2 4.08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得出。

(一)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

从表22可以看出,四川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这是一个相当低的增长率水平,也是泛珠九省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比2009年降低了15.4%,在全国的排位处于第28位,表明四川的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明显,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广东省虽然人口基数居于泛珠九省区首位,仍将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控制在6.97‰,在全国位列第9。相比而言,海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8.98‰,在全国排第4位,这是因为海南气候适宜,外来人口增多,且老年人平均比其他省份的长寿,死亡率低,更重要的是,在海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生育意愿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女户躲生、偷生、强生现象依然较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海南应更加注重计生工作,控制人口增长。

(二)从15-64岁人口比例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1年,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2010年的74.5%微降0.10个百分点。泛珠九省区中,2010年15―64岁人口比例最高的省是福建,为76.65%,在全国的排位处于第11位,其次是广东76.3%,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国排第12位,其他各省区的比例均在60%―70%左右,相差不大,海南的15-64岁人口比例在泛珠九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这与海南人口增长迅速密切相关。贵州的15-64岁人口比例在全国的排位从2006年到2010年一直处于第31位。

(三)从文盲率来看

2010年,全国文盲率为4.08%。泛珠九省区中,广东的文盲率仅有1.96%,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在全国排第4位,海南的文盲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的文盲率均超过了全国水平,其中,贵州的文盲率更是高达8.74%,在全国排位处于第29位,这三省山区较多,师资有限,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难度大,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006年,文盲率超过10%的省有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分别是11.31%、16.5%、18.79%、12.56%,通过五年的努力,至2010年文盲率下降到2.44%、6%、8.74%、5.44%,5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31.8%、22.3%、17.4%、18.9%,2010年福建文盲率比2009年降低了71.2%,云南降低56.3%,贵州降低33.8%,四川降低40.7%,其中福建的文盲率在全国的排名更是从2006年的第23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9位,云贵川三省的文盲率虽然在下降,但在全国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排位比较靠后,分别处于第25位、29位和23位。

家庭发展现状比较

(一)从恩格尔系数来看

它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从恩格尔系数的具体数值及变动情况来了解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越大,居民生活水平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居民的生活水平越富裕。

从表2可以看出,泛珠九省区中,广东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为36.5%,其次是广西38.1%、,说明这两省的居民生活质量较高,生活水平达到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而海南、云南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了44.8%和41.48%,大大超过其他省区,并且同2009年相比,海南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增长了0.2%,而其他八省区都是呈递减的趋势。海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降主要是因为海南的主要食品价格在全国很靠前,且海南城镇居民收入比较低,造成恩格尔系数分母小分子大,恩格尔系数就比较高。

在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方面,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泛珠九省区各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普遍高于全国水平,最低为福建46.1%,最高为海南50%,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虽然海南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很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低,但正在逐渐好转。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是比较低下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

(二)从家庭负担比来看

随着城镇居民不仅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解决温饱转为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我国2010年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93人,泛珠九省区中,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的城镇家庭负担比均低于或持平于全国标准,而海南、贵州和云南分别以2.15、2.11和2.01高于全国标准。同2009年相比,四川、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的城镇家庭负担比都有所降低,分别下降了2%、0.5%、4%、0.9%、1.5%,而广西、江西、海南则有所增加,广西由1.89增加到1.93,增加了2.1%,江西由1.83增加到1.87,增加了2.2%,海南由2.14增加到2.15,增加了0.5%。

而在农村家庭负担比方面,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为1.39人,泛珠九省区中广西、江西、四川的农村家庭负担比低于全国水平,相对于其他四省负担较轻,广东、福建、海南、云南、贵州的农村家庭负担比高于全国标准农村家庭负担,仍处于较重的状况。江西、广西、福建的农村家庭负担比同2009年持平,其它各省则有所下降,尤其是海南,从2009年的1.55降低到2010年的1.53,下降了1.3%,在九省中降幅最大。关于一个劳动力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假设“高负担,低增长;低负担,高增长”,它告诉我们高劳动力负担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越来越需要得到关注。

(三)从离婚率来看

离婚率与离婚绝对数据的逐年递增, 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人们婚姻观发生巨变的一种折射。泛珠九省区中,贵州、四川、湖南、福建、广东的离婚率远远高于其他几省,而其他几省均处于较低的离婚率状态。高离婚率对居民幸福感产生严重的影响,也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展望未来, 人类积极创建并维系以感情为纽带的两性关系新秩序, 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

(四)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来看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6平方米,泛珠九省区中,江西、福建、广东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均超过全国标准。随着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江西居民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从住房与汽车两大消费看,“十一五”期间,江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私家车拥有量增6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近40平方米。福建、广东分别以38.5平方米和34.13平方米位居二、三位,良好的居住条件使人们获得更多幸福感。海南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88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海南的人口基数在泛珠九省区中最小,海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需加强。

综上所述,广东、福建在人口及家庭政策竞争力方面大多数指标优于泛珠其他七个省份,在人口控制、劳动力人口比例、教育普及率及居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均占优势,经济发展好,居民生活质量高。正是意识到家庭政策在人口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广东省人口计生委在“十二五”规划中向省委省政府明确提议将其更名为“广东省人口与家庭委员会”,试图通过体制的创新,有效推进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而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三省相对较为落后,人口负担重,文盲率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区域合作,广东、福建两省应在起示范作用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7省区的发展,探讨深化合作的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取长补短,促进产业互补,实现互利互惠。

改善泛珠九省区人口与家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稳定的生育水平

综前所述,泛珠九省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广西、江西、贵州的人口基数虽然小,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广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算高,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平均数增长较快是一柄双刃剑,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会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泛珠九省区需继续对计划生育政策保持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海南、江西,需要注意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广大群众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观念,大力推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转变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而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四川,由于人口增长减缓会导致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和劳动成本增加,从而会拖累经济发展,考虑到长期的人口发展战略,应该提高保证出生率,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降低文盲率

目前,广东、福建的文盲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拥有高素质人才,经济发展较好,而贵州、云南、四川的文盲率均高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低。人口素质低下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泛珠九省区可以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由受教育程度高的省向受教育程度低的省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共同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在人才流动中化被动为主动;二要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咨询服务, 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 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云贵川三省,在调整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确保义务教育投入的优先,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地区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四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推动高教大众化进程;五要推行素质教育, 倡导终身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

(三)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从恩格尔系数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泛珠九省区中,广东居民生活质量最高,海南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他省区,且城乡差距较大。海南、云南的恩格尔系数大大超过其他省区,所以在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提高住与行的消费水平和质量,增加服务性消费。上调基层职工工资,改善消费环境,扩大住房、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旅游、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在保证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还要控制基尼系数的上升。由于我国实施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惯性作用,政府一直以来对农村取多予少。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职能, 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通过适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控制好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补贴,改进补贴办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 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篇8

教培行业是在市场需求下自然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合理收入也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当各路资本大举进入,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在编教师数量,甚至于在职教师也纷纷介入的时候,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性质就变了,社会服务的初心也不复存在了。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要是都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生不起养不起孩子了,这个国家肯定是没有未来的。

但是,打击教培机构,严管K12辅导,全面推行5+2就能真的彻底取缔课外辅导遏制鸡娃的军备竞赛吗?

当然不能。在当前中考普职录取比例严格限定在5:5的基本国情之下,所有家长都会希望孩子考上普高大学接受到高等教育,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高技校。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与上普高念大学相对应的是研究所办公室公务员事业编精英白领,而与职高技校相匹配的则是工厂工地技工普工操作工,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社会地位到经济收入都低人一等。所以无论怎样减负,焦虑与需求都依然还在。然而有钱人可以高价请一对一甚至住家教师,教师或者水平足够的家长也还可以在家里辅导自己的孩子,真正受到伤害的只是那些家长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充裕的普通家庭。

补课的确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中等生,通过适当的指导训练,短时间内单科提高几十分不是难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员辅导也是一种教育公平,严格限制反而会加剧教育不公。而且,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普高与职校录取比例并不是50:50,而是58:42。那么依然坚持5:5分流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不是与广大学生家长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吗?

问题在于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严重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大量的工厂店铺依然招不到人难以为继。

基于国际大环境和基本国情,中国必须长期坚持制造业立国和全产业链方向,在努力冲击高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的留住一些低端制造业保证就业。所以,聚焦半导体大飞机空间站核聚变,是在绸缪未来占位卡位;留住富士康比亚迪的流水线以及沿海乡村的服装厂玩具厂,是保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中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发展太快良莠不齐。1978年的大学录取人数是40万,到1998年不过108万,然而到了2018年,就变成了887万。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更是达到了909万人,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扩招研究生来延缓就业压力,其实,让许多没必要考研的人盲目涌入考研大军也是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现在中国社会的所谓内卷,只是大学生的内卷,不是职校生的内卷。因为大学生太多了,才要向上挤压去考研读博出国留学;才会互相倾轧考公考编人满为患;才会向下挤压以至于清北硕士去当家政保姆,985硕士去卷烟厂当普工,更有7万硕士21万本科生送外卖的说法。当然,那些愿意去干普工去送外卖的大学生还是脚踏实地未来可期的,可怕的是那些身娇肉贵眼高手低宁愿啃老也不去工作的大学生们。据统计,中国16岁~24岁的年轻人中失业率为13.9%,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没人去做。

06年我在济南见过一个农村的小建筑队,20几个人里几乎就没有40岁以下的,他们的孩子们就算是考不上大学,也没有愿意跟着他们再干建筑的。现在我在青岛莱西,身边有很多做服装鞋帽玩具的小工厂小作坊,里面踩电机的也都是中年妇女,极少见到30岁以下的女工。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都是缺人的,看看58同城,看看工厂超市餐馆的招工栏,只要不挑不拣,想要找份工作绝对是不难的。但是许多人即便是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屈尊俯就。这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体系出了问题。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大学,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只能去上职校技校了。所以双减政策无损根本,严格执行的普职比五五开才是从源头上卡住了大学的入口,保证了了职(技)校的生源。你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想要考公考编坐办公室当白领门儿都没有,只有去工厂车间超市餐馆才是顺理成章。够高!够狠!

看看人家德国吧。在德国那样的高度发达国家,小学生们在接受了四年的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就要初步分流到三种不同的中学,在其后五年的中学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分流,最终只有四分之一的适龄青年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校企合办的各类职校中学到了实用技术拿到了等级证书。而且各工种都有许多级别区分,上升空间广阔。正因如此,德国的制造业才长期占居世界的高端市场,德国制造也成为了工艺精良的代名词。

篇9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量流动、留守儿童随即产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十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逾80%。据此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五年间全体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为242万。同时,0-17岁城市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随父母迁移或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状态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有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条件根本制约着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素质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更加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儿童或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或由祖父母、亲戚等父母之外的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因此,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其有效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是势在必行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的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状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状况进行总体描述,并对当前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环境、现状与问题

近十年间,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从参与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的部委来看,部门数量显著增多,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已将流动、留守儿童作为独特的群体开展工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逐渐明晰;特别是从新的“五年规划”来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法更加强调了政府的职能和接受指导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

(一)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成绩

近五年来大多数地区采取了措施,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普遍开展了“共享蓝天”等关爱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进行济困扶助和指导服务。

1 党政领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重视,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对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很多省份对流动、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最高,均建立了党政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龙江省妇联均组织协调十余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大关护网络。

2 探索校外托管机构建设,深化“家长”模式

调查发现,在阵地保障上,各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3年在全省2万所农村小学、1308个乡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

在服务模式上,“托管家园”和“妈妈”成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其中实施了“11135工程”,即开通1条留守流动儿童维权服务热线,创办10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创建1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30000名“爱心妈妈”,安装50000部亲情电话。重庆市、杭州市、长春市均开展了“家长”行动,参与家庭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段的未入园流动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四环游戏小组”。2007年广东省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2010年该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各种标识要素和行动规则,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网络平台和爱心父母的支持系统。

3 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儿童教育、救助工作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积极募集资金用于流动、留守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广东省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0万人次,帮扶款1.5亿元。黑龙江省共开展关爱活动4000余次,募集资金(物资)约5千万元,救助儿童5万余名。

4 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监护人素质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类:管理者、指导者和家长。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水平,开展了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云南省举办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重庆市举办了首期争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校骨干培训。黑龙江省建立了3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注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咨询、指导。北京市丰台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法制学校,将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同时列为法制学校宣传教育对象。

(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与不足

1 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但对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从党政与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工作组织形式、内容都进一步明晰,从宏观的关爱支持趋向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但从实际工作成绩来看,尚未全面体现政策指导的内容。当前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关爱、帮扶等活动为主,真正开展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较少,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流动、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多发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强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关爱孩子的情感,掌握教养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尽管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层开展的活动多是直接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活动,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留守儿童的困境,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救助活动对于庞大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在采取“家长”、“留守儿童托管”措施的地区,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外出打工,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与活动的初衷出现了背离。

因此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时,还要抓政策的落实,抓效果的评估;变指导性文件为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并确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 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1)各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

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如教育部、民政部、妇联、关工委等,都在参与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门管理的格局,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体系,让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还仅限于一起指导文件、开展调研的层面,在具体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体系展开,没有系统的分工,经常出现一些工作重复做、一些工作没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成效。

(2)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

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也不规范,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大多是教育或妇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搞家教指导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和专业人员,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 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阵地有待开发

(1)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目前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质量普遍不高,持续发展困难。例如,广东反映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场地、缺师资、组织家长学习难的“三缺一难”现象。山东也强调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不足、人员缺少培训也是困扰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经费困难一方面是和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量不足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工作经费往往用于活动室的建设、疾病救助、助学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非常少,严重制约了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2)社区和企业在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据本次调查研究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35万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但受资源和工作体系的制约,各类家长学校在开展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时存在不便。同时,在校学生不能覆盖所有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社区、企业组织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应更具优势,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仅有5万所,企业的参与率更低,这和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太远。

4 指导服务的对象主体存在易位,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1)实际工作中未体现“家长”的主体地位

每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导对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指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其原因之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要大得多,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人员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周期长、见效慢等。

(2)流动、留守儿童中的低龄和大龄群体更易被忽视

从留守、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07%,6~14周岁的占55.37%,15~17周岁的占17,56%;在全部流动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97%,6~14周岁的占44.43%,15~17周岁的占27.59%。可见,学龄前及义务教育后的流动、留守儿童数约占到全体流动、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能够覆盖服务的对象。他们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视,就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就义务教育后儿童而言,求学与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均亟待解决,同时,有数据表明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他们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

(3)流动、留守儿童是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两个群体

流动、留守儿童同样是受人口流动产生的群体,但其境遇的改变及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变却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两类人群其环境资源的不同,同时两类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截然不同。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并没有将两类家庭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仅把“流动”和“留守”视作两个连续的“词汇”。

5 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动流于形式,专业性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呈现出一种“过节性”重视的状态,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时,或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才开展活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浅层原因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较大,深层原因是指导人员的非专业化问题。中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流动、留守家庭指导服务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指导工作如何开展,因此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上体现出重对儿童的“情感补偿”,轻对家长的“效能训练”的特点。因此,投入专业工作队伍、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专业指导服务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

(2)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不对接

在调查中,很少有地区提及开展过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一般仅限于对问题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议,很少有对干预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今后实践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间。

三、对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 对政策文件落实的建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从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政策存在两大落实难点。

第一,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点从近十年的政策来看是在不断的明晰并愈加强调,但在落实中的关爱活动多、直接指导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导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导服务渠道不畅。因此在政策落实中首先要加强对指导者能力的建设、理顺对家长开展指导的渠道,如加强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对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实及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保证各项指导工作的完成。

第二,从新的政策文件看,强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提法对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讲,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质,属于支持性公共服务。但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它牵涉到社会的发展并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个别省份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

2 对组织管理的建议。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广、层级多、差异大,完全由一个部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现有资源和体系上都不现实,由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因此目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这种工作模式。第一,政府应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设立家庭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第二,科学分工,根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门的优势合理划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指导人群,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和各项指导内容的全落实。第三,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项工作上经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第四,完善基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顺上下级关系。第五,尝试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横向的业务联系,打破以往工作运行以“体制内”进行的传统方式。

篇10

《课题指南》是在充分考虑了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五次全国妇女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童发展纲要(2011―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中家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后制定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课题指南》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丛中笑:《课题指南》在突出工作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将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研究:加强政策研究,推进立法进程。

家庭教育的研究要突破家庭教育自身的问题,注重宏观研究,既要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又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的角度研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并努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着眼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同时要重点关注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宜性,确实发挥理论指导、服务实践的重要作用。

3 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关注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突出时代特征。

深入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时发现并深入研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盲点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实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应结合教育实践,选择重点关注的领域和人群进行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实践的变化性,要重点关注不断变化的多元因素对家庭教育带来的诸多不同影响。

4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着眼指导、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和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和新载体,提升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的公益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扩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覆盖率。

记者:您认为《课题指南》的意义是什么?

丛中笑:首先,《课题指南》在借鉴其他领域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课题申报、课题管理和课题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保证课题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其次,《课题指南》的意义还体现在整合研究力量,实现家庭教育研究长远发展。研究人员不足和分散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研究工作开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如选题重复,浪费研究资源;缺少交流,影响研究效率等。

第三,《课题指南》的也是为了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一是通过课题申报,淘沙见金,把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予以支持,协同攻关;二是本周期课题由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管理,该指导中心将安排专人负责各省的联络工作和成果推广,以便为大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逐渐形成家庭教育研究的管理机制。

记者:中国童中心是综合性的少年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童中心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围绕《课题指南》的,中国童中心有关家庭教育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丛中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实践了十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本周期的课题管理委托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该机构是去年成立的,日常办公设在中国童中心。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这项工作的科学、公正、规范的发展。

在中国家教学会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新一轮全国家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已确定了“家庭教育立法研究、流动与留守童家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研究”等几项关系到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课题。

记者:为推进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童中心都做了哪些有效的尝试?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借助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平台,申请了学会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本课题希望能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重点问题环节有所突破,建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框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记者:在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童中心将落实哪些具体工作?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将很好地完成全国家教研究指导中心的工作,按照学会的统一要求,搭建家庭教育研究信息资源库,以全国家庭教育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学术研究、热点评论、专著及专家等相关信息资料,搭建全国家教研究与交流的信息平台。

篇11

(二)共性特点

一是业务形式较为多样。专场讲座为各机构必备的指导服务方式,四分之三的机构能提供个案咨询服务,网校、网站、Q群、微信等现代网络指导方式因其便捷而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使用,与报刊与热线之和持平,机构采用率均超过五分之二。二是覆盖一定目标人群。各机构主要因其业务范围内的儿童群体而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到其家长,早教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6岁儿童家长,幼儿园多是3~6岁儿童家长,其他机构则以中小学生为主。有的民间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堂,每月2~4期,许多家长成为机构的常客。有的机构负责人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均在各地讲座至少十余场,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了更大范围的家长。三是较好满足家长个性需求。因该类机构服务的儿童多处于一个年龄区间段,重点问题相对较为集中,讲座一般具有较强针对性,也较多的使用当面咨询、热线答疑的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微信群采用了根据家长提出问题相关内容文章的做法,家长的需求一般都能够较好地满足,问卷显示,95%的家长对机构的服务评价为好或非常好,近50%的家长认为机构具备课程内容丰富可选、尊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的优势,66%的家长认为需求能得到满足,31%的家长认为有所收获,55%以上的家长表示会继续在机构学习并向其他人推荐该机构。四是公益指导服务占主流。这些机构的创办人对家庭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家庭教育品牌和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早教课程,95%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是纯公益的,为了达到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最佳效果,即使场地、师资产生费用时,也另寻办法而避免由家长来承担。收取费用的机构也只是视情况部分业务收取较低费用,在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仍会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环境问题

社会关注有待提高。从家庭教育发展大的环境看,家庭教育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专项政策较少,机构配置不尽完善,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理想格局未能很好的实现,多家负责家庭教育业务导致部分功能重复,也导致一些领域无人涉足、功能不足,比如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科发展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的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方面仍是空白。政府对民间机构的管理制约存在一定困难,指导扶持力度也是有限的,对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扶持力量更是单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更是只重视学校教育,没有真正从家庭教育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上认识其价值。牵头部门有心无力。作为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妇联组织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很有限,能给予的扶持帮助多以宣传、合作为主,机构提出的高层次免费培训、提供办学场所、出台相关政策等建议都难以在短期内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失去影响力和感召力。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具备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便利条件,本应是家庭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领域,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功能相对弱化,基本没有可能被列为硬性考核指标,基层工作推进随意性较强,家长学校多有名无实,家庭教育指导往往被列为家长会的附属品,一小部分有意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还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

(二)自身发展问题

公信力低。调研表明,公信力程度最高的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只有3家,有7家采取了工商注册方式,8家采取了民办教育(研究)注册方式,还有6家因注册条件受限等原因而没有注册,机构的特殊身份令受众疑惑,会影响其公信力。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特别是兼营业务的机构针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普遍没有专业教材,除几家连锁机构有部分总部统一的课程内容,各机构多借鉴知名专家课程或自行开发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且缺少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和管理,质量无法保证。有的机构与妇联组织、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合作,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讲座,让家长了解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提升公信力效果并不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受众还是更愿意接受占有较多专家资源的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提供的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金困难。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机构家庭教育工作资金来源方式为自筹,也有几家机构用其他业务供养,他们开展的讲座、印发报刊、个案咨询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存在一定资金困难。连锁早期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品牌机构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品牌推广等成本无法快速收回也易造成资金困难,家长在服务效果达不到期望或经济压力大也会对收费标准表示异议。机构举办人一方面能考虑到家庭教育业务对其他收费业务的宣传引带或提升功能,一方面也是因为热爱家庭教育工作,甘愿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家庭教育为主营业务的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因其资金依靠当地企业家赞助,业务的发展与企业家的赞助额度和连续性密切相关。师资匮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要面向家庭成员,对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儿童身心发展和保育教育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并不具备留住很多专业优秀人才的优势。根据调查,只有四个机构人员全部为专职人员,其他机构往往有较大比例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即便是主营家庭教育的机构还有3位负责人为兼职,机构的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学习的人员达不到100%。虽然90%以上的机构表示有相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人员,但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存疑。家长问卷也显示,认为机构存在“师资数量和水平有限”问题的占到三分之一。场地有限。各民间机构在家庭教育业务方面几乎不能提供较好的教学场所。他们经营用的场所往住都是临时租用,拿出较大面积来开展家庭教育业务不太现实。有的民间机构本身租用的地方就很有限,所有业务都是在重复使用可用空间。有的不在一楼门市,或以个人居家为阵地,办学规模不够,没有条件容纳更多的家长。早教机构的场所多适合亲子或孩子使用,成人座椅很少,开辟适合成人讲座的空间存在困难。由于基本没有相当的教学场所,在本阵地只能开展几十人的讲座,开展大型讲座往往由受众组织方提供场地,虽然缓解了临时性的场地难题,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固定的阵地会限制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创设民间机构发展规范的外部政策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要将发展规范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纳入工作日程,借鉴成型经验,加快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步伐,为民间机构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民间机构登记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避免其因不注册或寻求工商注册等方式而产生身份及其他问题。对已经进行工商注册的民间机构建议实行税收惠免政策。二是为民间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如开展组织管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提供与国内外基金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遇和平台,建立起民间机构开拓社会管理服务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机制,促其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也要会同教育部门合力履行好家庭教育工作牵头职责,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整合好各类资源,在发放指导材料、培训和项目实施等工作中为民间机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必要监管制度,使民间家庭教育服务进入社会有标准、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有资格,以民间机构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升其生命力和成长空间。

篇12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13

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子女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途径以及子女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为了测量农六师家庭对教育的态度,本文的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相关问题及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待家庭教育的责任方面,91.3%的家庭深刻认识到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在教育观念上,65.6%的家庭已基本或完全接受了现代社会“受教育人人平等”的观念,21.4%的家庭也基本认清了这一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8.7%的家庭持中立态度,只有0.7%的家庭有较低的认识;84.8%的家庭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男孩子可以多读书,女孩子不需要很高的文化;91.3%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读书,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只有3.7%的家庭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在家务农有没有文化都一样。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有84%的家长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在对孩子的调查中发现,只有48%孩子可以真正的发表意见,所发表的意见被家长所重视;有11%的是一切有家长说的算;2%的家长经常训斥、打骂孩子;3%的家长很少管教孩子,任孩子自己发展。总体上来说,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是采用真正的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有49%的家庭采用的是严加管教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有3%的家长采用的是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家庭教育的投入

1.家庭教育的直接投入在供养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时,各被调查家庭中,投入最高的一项为“买课外辅导书”,有432户会为孩子买课外辅导书;有121户为孩子订了与学习有关的报刊杂志;有255户为孩子报了英语、舞蹈、乐器、篮球、陶艺等类培训班,花费一般在300元/月左右;有234户有为孩子买了MP3、电子词典、电脑等辅助学习的设备,这类学习设备一般花费较大;有请家教、拜访老师的家庭相对较少,请家教的一般是家长水平有限或没有精力辅助孩子学习的家庭;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家庭是教育投资的主体,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较好的,有助于学习的人际关系,有的家长会把一定比例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人身上,如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学习较好的同学等。在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五家渠市的居民家庭在这方面的投入比团场的要大的多。2.家庭教育的间接投入家庭教育间接投入概括起来有多方面,最主要的间接投入则表现在家庭对孩子的学习的激励和支持上。在样本总量中,有38.7%的家庭采取口头奖励,认为学习进步是孩子应该做的;买学习用品、给零花钱、给孩子买其想要的物品、带孩子出去游玩、在家给孩子做好吃的或带孩子出去吃大餐等用实际物质作为奖励的比例分别是:15.4%、10.7%、13.6%、3.1%、6.2%。有5.3%的家庭把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作为奖励的方式。

(四)家庭继续教育选择

教育投资选择指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经济困难),致使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做出某种选择及相应采取一定的行动。经过调查发现,在459份有效问卷中有38户家庭有孩子中途退学的经历,占8.3%。如表2,有55.3%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退学,有44.8%的是孩子自己的原因而选择的退学。由表3可以看出,孩子毕业后未考上高一级学校的,有8.3%的家长表示让孩子直接回来务农,42.7%的家长让孩子外出务工或是跟着家长干个体,32.5%的家长是尽量想办法,找路子让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15%的家庭表示将把子女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技术、学手艺,剩下1.5%的孩子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五)家庭孩子数量

农六师家庭孩子的在数量上表现为有1个孩子的家庭有31.1%;2个孩子的家庭占48.9%;3个孩子的家庭有15%;4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有5%。其中男孩的比例为49.2%,女孩的比例为50.8%。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在兵团农牧团结落实的情况较好,超生情况一般,没有出现重男轻女现象。

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以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外在信度需要重置问卷,考察两次结果的一致信,由于条件不具备,因此本研究只检验内在信度,也就是问卷问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内在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可认为调查表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最常用的内在信度系数为克朗巴哈a系数和折半信度。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的克朗巴哈a系数为0.928,可见问卷内在一致性较高,完全能够满足研究需要。2.效度分析效度和信度有密切关系,效度指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内容效度不可量化,可量化的只有结构效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效度鉴别方法。通过因素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在因素分析的结果中,用于评价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有累积方差贡献率、共同度和因子载荷。本研究提取了五个公因子,这五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8.68%,达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建立模型

前面描述统计方法研究了农六师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呈现出了投资行为倾向性特征,但各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此,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重要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本研究重点从“家庭月纯收入(X1)”、“家庭子女数量(X2)”、“家长受教育年限”(X3)作为解释变量。结合农六师存在的民族特色,将“家长民族(X4)”、“家庭所在团场离中心城市的距离(X5)”也作为定量分析的解释变量。为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A+bX1+cX2+dX3+eX4+fX5。其中Y表示“月平均家庭教育投资额”,A表示截距项,b、c、d、e、f分别表示解释变量的参数。

(三)回归分析

经STATA11软件回归分析(表5),P显著水平达到0.001以上水平,模型通过了检验,调整后的R-squared达到73.93%的解释程度。模型经标准化处理后,实证结果为:X1、X2、X3、X5都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而X4的t检验伴随概率为0.166>0.05,未通过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同一地区的民族已接受了同汉族对教育的相同认知水平,与汉族家庭教育没有明显差别。经散点分布图呈规则曲线分析,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因此,根据表5中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回归模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月纯收入每增加1元,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增加0.07元;家庭孩子增加1个,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减少28.9元;家长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增加13.3元;家庭住址距中心教育区域每增加1公里,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减少0.07元。

结论与建议

家长受教育年限越长,对子女教育投资行为倾向越显著;教育方式上多选择民主管理,与子女的沟通顺畅;家长受教育年限短,通常选择简单随意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最大,特别是农牧团场子女普遍在2-3个,在家庭经济收入受市场影响之际,必然影响到家庭教育投入。同时家庭距中心教育区远近也会一定程度造成家庭教育投资负担。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一)宣传落实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政策

将计划生育政策带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少数民族团场,更要进行优生优育。为更好的让居民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及优生优育政策,农六师师部及各连队计生所、办可联合新闻媒体等共同开展系列人口计划生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婚前体检、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与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相关的医学检查都实行免费或进行补贴。对符合优生优育政策的农六师居民子女考上大学,一次性提供奖助学金。

(二)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举办家长学校

农六师应组织教育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经常性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利用互联网、电话网络、五家渠市电视台、五家渠广播电台、各连队连部广播站等,宣讲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设立热线电话服务,或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技巧、经验等等,帮助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三)努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升家长非农技术水平

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是影响农六师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引起家庭教育投资额的增加,两者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建议:1.技术支持。俗话说的好,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之渔。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技术小组,对农牧团场职工进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引导他们向高技术、高含量的方向发展。2.从一产向二产或三产转变。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由政府牵头或注资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开办工厂、开办大型养殖场等,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当地的富裕劳动力,还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