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实用13篇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篇1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紧扣语文素养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方法如何革新与完善?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 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语文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教师都会给出肯定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总担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课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不关注,教师没有训练过的能力点,学生不扎实……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表明,教师多虑了――

对比试验回顾:

常规教法对照组:

试验内容:按常规教学预设实施《云雀的心愿》一课教学,教后完成测试。

自主学习实验组:《云雀的心愿》

试验内容:学生自学课文《云雀的心愿》,翻看工具书,讨论交流,遇到难题向教师询问,课后完成测试,时间为一课时。

对照组实验组备注测试内容总得分正确率总得分正确率默写课中词324277.19%302472%满分100分简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40796.9%38992.6%满分10分填空:云雀分别到过哪几个地方?37489.0%37789.7%满分10分用自己的话总结森林的作用。33479.5%34281.4%满分10分描述你本课学习的收获。100%有收获100%有收获自由表达实验数据分析:常规教学班和自主学习实验班形成性测试中数据差别并不显著。

差距最大的项目“词语默写”,自主学习班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识记生字新词的自觉,离开了教师的要求和指挥,识记质量有所下降。

阅读理解项,两班的差距不大,自主学习实验班反超了常规教学班级。究其原因,“我们在小组里讨论过,就记住了”。“我们自己分工演这个课文的,每一个地方都记得”……学生自己给出的解释已经表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记忆反而深刻。

综上所述,课题组确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的学习能力,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积累,在同伴共学中分享成果。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没有教师絮絮叨叨的要求与指导,学生也能读懂课文,增长知识。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构建“让学”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空,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次,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作为包含着诸多内隐性知识在内的“素养”,必定是在动态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师生口耳相授就能够完成,更不是师控线性课堂能够实现。“教师退一小步,学生进一大步”,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摒弃师控单线性,走向学生自主、开放、互动,才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开教师的线性控制,学生有能力有可能学习语文。

二、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主张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经过五年的研究,尝试从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以“分享”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愿景,让学生的言语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旋律,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壤核心素养的平台。

(一) 分享能力是儿童社会化必备的核心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生存空间的有限,人均资源的相对减少,生活方式、道德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分享”的价值、领悟“分享”的意义、发挥“分享”的智慧。随着网络的普及,分享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分享行为广泛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堂家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研究了“分享的意义”――“它(分享)不但暗示人的群体性,而且暗含对他人的承认;它不但包含‘分而居之’的意义,而且意味着在‘共存状态’中对分有之物的共同享受”。并提出了“共有是分享得以可能的条件”;“分享以共同体为前提”;“公开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分享构建了体现当下对话性关系的“你”和“我”关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和“我”在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我承认你的当下性),克服了“他”与“我”的关系中“他”对于“我”的外在性;“分享是出于公共利益并合乎公共利益的一种要求”……

当下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分享的意识薄弱,分享的能力更有待培养。分享行为不可能靠说教养成,必定是在“分享”活动中不断习得和完善。学校作为儿童期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学习”作为儿童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着眼于“分享”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应该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在“分享”活动中发现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分享能力的主阵地。

(二) 语文学习课堂是分享能力培养的优选时空

我国的语文课堂学习本质上是母语学习,对于培养分享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享行为充溢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交流与互动”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同样也是“分享”活动最大特点,“分享”与语文学习的结合顺理成章。

阅读是在和文本分享,享用人类的文化成果,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享受着美感与愉悦;与同伴交流,是在分享同伴视角与智慧,发现着身边人的精彩;和老师讨论,是在分享长者的阅历与智慧,快速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每一次分享活动对于行为发出者而言都是一次整理自己的思想、选择组织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行为接受者而言,都是一次聆听、思辨、整理、吸纳的语文思维过程;分享过程中衍生出的总结、质疑、讨论、争辩……无疑是思维含量更高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本身为分享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无尽的资源。

(三)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分享”贯穿始终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代班级授课制下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习者拥有众多“学友”,每一节都有条件营造成一个“分享”的场境。《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多元性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分享”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正是在“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分享”活动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常态,贯穿语文课堂学习的始终。

学生课前自学的资源可以分享,放大个体的学习成果,形成小组共学;学生的疑难可以分享,使之成为全班探究学习的内容;答疑思考的过程可以分享,教师或学习领先同伴的思维示范,有助于各学力层级学生的“各取所需”,帮助他们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和学生分享,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巩固所学……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分享”活动的整合下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

三、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分享的理念,引入“分享行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以分享为主要的课堂行为方式,打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全控状态,“让学”与生,是不断促成学生生成新知新能的教学方法,是激活学生成长动力,使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元满足的生本课堂。强调把课堂活动的权力、过程、时空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进而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的本质回归。课堂成为“主动习得的学堂”,“情智交融的场境”,“互动温馨的共同体”,师生共同分享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享用人类社会已有的方法知识;共同分享探索未知世界活动中丰富自己智慧系统的乐趣;共同享受满足自身精神生长需要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是真实的、过程是愉悦的、收获是丰富的。

构建这样的课堂,必须始终坚持“四点关注”,建立过程性操作体系。“四点关注”中的“四点”为“基点、起点、重点、宿点”。基点关注,旨在“凸显语文交往特征,激活儿童分享愿望”;起点关注,重在“指导充分备学,丰沛分享资源”;重点关注,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涉及“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分享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宿点关注,以学会分享、实现“让学”为主旨。

优选课程资源,壮大分享课堂的基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职责,彰显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分享让学式的语文学习课堂不是生硬的“知识批发市场”,而是学生实践、探究、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更收获方法和智慧的实战场。选择一个学生乐于探索的课程资源,设计学生乐于分享的话题,激活儿童的分享愿望,是构建分享型课堂的基点,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凸显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交往特征”和“交往活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

指导学生备学,丰沛分享资源,夯实分享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阅读收获分享、疑问分享、解决问题策略分享等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行动。如果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充分的“备学”,带来充沛的分享资源,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对于已经习惯了听从教师安排的“被动学习者”而言,备学――提前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分享资源,有备而来――至关重要。这也是学生磨炼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

“备学”,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学习”,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所做的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把预习规定为“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他《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这个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阶段,就是‘预习’;它于‘养成读书习惯’关系极大。”叶老所说的“预习”就是“备学”的一种方式。

备学既可以是指向“新知新学”的提前预习;也可以打开“旧识未知”的思维蓄势、动力储备。常见的方式有:

1. 由教师提供课堂学习的目标要求,提示学生对新课文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心里肯定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在好奇天性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意识。

2. 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分享话题预告,实现思维预热提前思考。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论是与文本的互动还是与同伴的分享都需要已有积累为基础。课前备学,不仅仅是熟悉教材的过程,更融合了经验激活、知识背景铺设,求知管道打开等过程,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个体思维预热活动,提前思考带来的是一个较为丰厚的知识的“地基”,有助于在课堂分享中呈现更丰富的内容,驶向更精彩的思维的深处。

3. 根据教师的备学指导,提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经验。整理相关知识记忆,完成“三三三备学”,“三忆”(回忆三个相关知识记忆和生活经验记忆)、“三思”(与新课相关的三个思考)、“三问”(准备在新课学习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充分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为课堂集体学习备足分享资源。

构建分享共同体,保障分享进程,紧扣分享教学法的重点。语文分享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五个关键: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对话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在具体的分享情境中,训练有素的合作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各自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发现,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借助教师的资源发展各自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抑或学习能力、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发展。更为可贵的时,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借助小组这个平台,呈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成果,获得展示的快乐、助人的成就感以及自身成长的愉悦。

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将分享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直指“核心素养”的“宿点”。“分享・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强调“三全”角度:全员、全程、全面,以促使每个学生课堂中主动活泼地个性化生长。

全员角度:教师课堂评价的焦点尤其要集中在弱势学生身上,在即时诊断的基础上加强学困生的个别化辅导,使语文课堂成为不同水平层级学生的加油站。

全程角度:评价不仅要有形成性成果评价,更要有针对分享意识、分享能力、分享效能的过程性评价,并在即时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适分享进程。

全面角度: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倾听能力,分享能力纳入评价范畴。

课题研究的事实证明,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备学”的存在,儿童语文课堂学习的程序从“教师单线指导”变成了“学为先导”“生生互学”“教师介入点播”到“指导备学”,程序的变化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经过备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表现欲望加强。很多同学在备学阶段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新知,直接挑战教师按部就班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备学以后,产生大量意想不到的学习需求,涌现各种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学习期待水平提升,倒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设;备学以后的学生,各自携带了学习资源进入课堂,学生的分享基础、分享愿望和分享能力都显著提高,“小先生”式的生生互动有时比教师的教授更有效,倒逼教师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分享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尊重”与“理解”“聆听”与“表达”“分享”与“合作”日益成为学生熟稔的行为。为了儿童的美好未来,连接着核心素养培养的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4).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篇2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进行某件事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中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难以使学生从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2.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般是以辅助教学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中难以享受到乐趣,这会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1.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课堂,并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再由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享受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和知识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现代诗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要确保自己朗读的有感情,就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对没一句诗进行剖析,才能准确演绎出来。学生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这对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在这个参与大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享受的感觉。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篇3

2000年之前,“阅读课程”已在很多幼儿园开设,但教学方法多为“编码取向”。“编码取向”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教学法,它强调早期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进行辨别音、形、义、字、词、旬等技能的训练,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早期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习字、词、句,培养幼儿复述和表达的能力。在“编码取向”的早期阅读教育中,常见的阅读材料是儿歌、童谣,其中的重点字、词会被放大或特别加以标注;教学形式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常常围绕重点的字、词做识字或听说游戏。因此,有人指出这样的早期阅读课程准确地说应为“识字课程”。彼时,也有一些幼儿园提出要重视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他们的阅读教学虽没有明显的识字倾向,但活动形式主要还是“教师读、幼儿听”,教学重点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学说故事中好听的字、词、句,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听说方面。

2000年之后,“全语言教育思想”开始广泛影响我国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全语言”强调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完整篇章的学习,认为只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并鼓励儿童阅读,儿童先前经验中的有意义联结就将促成理解(Goodman,1992),而外显的语言知识教学通常枯燥且难以理解。对早期阅读教育弊大于利。“分享阅读”是在全语言教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语言和阅读教学方法,它与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语言和阅读教学形成鲜明对比。它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注重师幼共同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成为早期阅读教育的主流价值追求。

(二)“编码取向”与“意义取向”的融合——“平衡教学”

“分享阅读”教学是在全语言教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天然存在着全语言教育的不足。它虽然不否认字、词、句的学习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作用,但并不提倡开展相应的专门教学。因此,一些幼儿无法通过阅读活动自然掌握词汇,从而出现了词汇总量获得较少、对书面语言敏感性较弱和词素意识发展不足等问题。1996年,美国加州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全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语言教学方法——平衡教学法。旨在将全语言教育和“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相结合。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小学语言课教师采用平衡教学法。他们认为在互动式的分享阅读教学情境中融入“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4

二、享受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能带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那么在课堂中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啬表扬。比如一个学生的字进步了,多举手了,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如果你上的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可以常画一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以表对他们学习的肯定。

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闷、机械化的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讨的课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快乐教学”必将代替传统的那种枯燥、单板的教学模式,苦学乐学会学,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三、享受现代化优越的教学资源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学语文应设法运用好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接触和享受。如组织学生收看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电影、指导学生收看一些节目,将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语文;充分利用Internet,Internet上有丰富的语文教学信息资源,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要可加以充分利用,给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最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和设计精美的课件,使抽象的语法、词汇生动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枯燥的教变成有滋有味的欣赏和享受;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文化的特性,享受文化的乐趣,加深对语文内涵的掌握

四、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的学习更应重视平时的训练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实践中享受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读比赛、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各种令人兴奋放松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语文,感受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而且能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5

教育的不均衡性体现为教育在全国各地有着差别,就是在一个市、一个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各种教育资源不均衡,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考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陕西省西安市从2012年在城四区试点“大学区管理制”,2013年3月在全市实施。在区县域中小学中,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3~5所同一办学层次的学校组成一个大学区。大学区内实行“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二、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成立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名师工作室基于上述背景,在2012年3月成立。由三所学校组成: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小学。“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为三所学校英语教研组长,以及教学成果显著的中青年教师。大学区教学管理以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示范辐射力量,带动学区英语教师成长为目标,稳步推进学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在完善大学区大教研组管理和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扶持和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结合自己学区的实际情况,以品牌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大学区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区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名师引领、全员参与、互相提高,使教育教学工作落到了实处,受到了专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三、具体做法

1.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领会吃透精神

认真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确保方向明确;认真学习、领会西安市教育局推进大学区建设的文件精神,明确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作为建设的指南;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研究相应的建设思路和举措,尤其学习和借鉴友好学校的经验。

2.强化调查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目标

加强实际调研,了解了西电实验小学学区各成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生源状况、教学管理等做翔实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

3.工作室机构建设逐渐得到完善,工作室管理机制基本理顺

确定了工作室成员教师名单,进一步明确了各人工作职责,不断摸索尝试工作室的活动管理和运作机制。

4.积极协调,多途径抓教师队伍建设

(1)把学区英语教师交流作为工作重点,对学区老师做了更细致的了解,为做好均衡调配打基础。交流以相互听课、学区赛教、座谈会、外出观摩为主要活动,增加教师的互相了解,互相认识。一年多来,派出三所学校英语老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观摩课、培训课13次;“名师工作室”8次亲临学区授课现场,直接掌握研讨情况,带动教研组老师开展议课评课,及时进行指导交流。“名师工作室”的生动实践,有效拉动了整个学区教师的快速成长。

(2)学习优秀经验,在交流中增加与外校教师同行、专家和教授的了解和沟通。英语名师工作室老师于2012年10月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四位老师听取了观摩课17节,参与专家报告两场,参观了大学基地,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了一场交流讨论。通过认真地参加这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老师的眼界得到了扩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3)着力培养年轻教师,让人人成就“名师”。学区各英语组针对新上岗教师采取措施,积极辅导,做好传帮带工作。本着“发挥老年优势、引导中年骨干、培养青年教师”的原则,大学区英语工作室开展了“搭档小组集体备课系列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变创新,由老、中、青结合成三人备课小组,“老带青、青促老”,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切实体验备课的基本原则、规范过程、操作方法,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有7位英语老师被相继评为“第十大学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5.设立共同研究课题,鼓励学区老师进行自我发展规划

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积极开展浸入式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劳动路小学英语组也相继开展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的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并于2013年6月顺利完成市级小课题结题工作,并再次申请了新课题。2012年11月,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与劳动路小学英语组参与研究了“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的“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双双被中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教学委员会授予“国家级英语十二五规划课题陕西省首批实验基地”。

6.建设学生特色英语活动形式,以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学习、探索、设计,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活动,形成学区的品牌活动是我们一个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设想和目标,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大学区首届和第二届英语口语大赛经过初赛到决赛,取得了完满成功,受到一致好评。活动是由学区长陆锁英校长提议,亲自指导,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侯西科校长、劳动路小学张晓丽校长协调组织,学区各学校英语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结晶。此次活动先由三所成员校进行班级、年级选拔,经校级初赛后进入学区级决赛。比赛形式有儿歌、故事、演讲、歌曲、小品剧等。此活动加强了学区英语特色建设,锻炼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学区间校际交流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此外,工作室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李阿妮老师获第六届奥林匹克杯作文大赛全国优秀奥林匹克作文教练员称号。劳动路小学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省级选拔赛中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组织单位”。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在第九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全国总评选活动中荣获儿童A组朗诵类银奖和英语类铜奖,姚艳敏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劳动路小学在第五届、第六届奥林匹克作文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三位英语教师获指导类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7.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教研活动,拓展视野

2012年10月,马玲老师受莲湖区教育局推荐参加西安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资源专家评审。2012年,马玲老师参加莲湖区第三届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英语学科一等奖;李明明老师教学论文《i+1英语浸入式教学探索》获西安市教科所一等奖;刘清老师、郭晓茜老师、刘磊老师、张筱宜老师的论文获“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二等奖;李阿妮老师教学课件《My home》获西安市优秀资源课件二等奖。2013年5月,马玲、郭晓茜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一等奖,刘清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郭晓茜老师获陕西省最佳语音语调单项奖,马玲老师的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另有5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二等奖,2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三等奖。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中,有9位老师的教案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征集活动中,9位老师获一、二、三等奖。

8.继续办好英语浸入式教学,推出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

2012年3月“浸入式英语”课题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举行。2012年4月,英语浸入式课题组专家康叶钦博士来到大兴新区小学指导英语教学工作。2012年11月,浸入式英语课题组总负责人前往大兴新区小学进行听课指导,听取了浸入式语音课综合课程,受到专家一致好评。2012年12月,劳动路小学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马庞寨小学的联谊活动中李阿妮老师进行了词汇展示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3年3月在西电实验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2013年5月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探索浸入式教学研究提升的途径和方法。2013年5月,刘清老师代表本大学区参加莲湖区小学英语教改研讨课观摩活动并做示范课,受到与会老师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9.研究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教育的衔接,提供指导办法

2012年10月,西电实验小学为一年级新生印制了《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对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背景、教材的使用、对老师的意见要求、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等情况做了了解和沟通,为更全面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9月,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为各年级学生印制《英语听读情况反馈表》,让学生回家后将听读内容、听读时间予以记录,做好学生在家的听读监督。11月,劳动路小学针对高段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词汇过关测评卷,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调整教学方法。各成员校英语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予以深层剖析和讨论,并于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

10.携手国际志愿者,加快国际化教育教学步伐,提升办学品位

2012年6月,美国的大学生志愿者Ten-zen和Mesa来到了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2013年5月新西兰Mark Taylor,2013年9月美国加州Anna和丹麦Sara来到西电实验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英语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此外,劳动路小学聘请来自加纳的 Bobby老师讲授英语课,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聘请拥有TEFL资格证书的Tanya Blank老师全面讲授浸入式英语课,接受加拿大浸入式英语课题组专家访问及美国杨百翰大学参观交流团访问,全面提高了英语教学品质。

篇6

一、引入童话表演,激活趣味课堂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多样,喜欢将自己阅读过或者是观看过的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伴随着动作、表情和搞笑的对白。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表演欲很强。结合小学生的这个特点与兴趣爱好,小学语文时,可以引入童话表演活动,在学生阅读、分析童话内容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理清童话中主题、人物、故事情节、语言、结构等各方面内容。继而展开分角色童话表演过程。以学生的自主表演,展现出童话中的情感、思想,彰显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和学习能力。

如教学《猴子种果树》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内涵,教师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猴子、乌鸦、喜鹊、杜鹃,还有时不时更换的树苗,另外还有旁白。选出6位学生后,基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学生带上动物头饰,展开表演过程。“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悉心照看着,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乌鸦来了,它说……”各种“动物”惟妙惟肖地表演,伴随着动作、神态的变化,教师为他们播放轻快的歌曲,旁白为他们点缀着情节。在表演过程中,观众反思着童话的内涵,似乎若有所思。通过趣味的童话表演,激活趣味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中领悟童话中的哲理,也收获了人生经验。

二、引导交流分享,体验童话韵味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教学童话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分享活动。教师科学预设,精心设计交流分享的活动过程、内容,引导学生分享互动,探讨出童话趣味、韵味。交流分享首先要阅读童话内容,积累童话知识。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安徒生童话》,拓展对作家的认识。除了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童话并进行对比分析外,还可以阅读同类童话,如历险类、魔法类等,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交流分享时,要设定分享主题,如《谁的本领大》,分享主题“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通过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分享,深入感受童话韵味,获得人生道理。

三、践行读写结合,展现童话魅力

表演童话、讨论与交流童话,只是站在欣赏童话的角度来学习童话,而读写结合、写作童话,则是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方法。知识不能只进不出,单纯的阅读和表演能让学生收获人生道理,但是却不能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和拓展想象。由此需要加强学生的童话写作体验,践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展开写作运用,引导学生将积蓄在内心深处的趣味故事、勾勒出的人物梗概表达出来,可以是拓展写作、续写、增加新情节、重构童话、仿写等形式,如改变人物关系、改变情节设计、改变情节等。如对《云雀的心愿》这篇童话进行续写:“云雀知道森林的重要性后,第二年春天,邀上了很多小伙伴,在一片沙漠上种上了成千上万棵小树苗,并精心地呵护着……”或对课文进行仿写:“云雀来到一片海洋边,发现有很多白色的垃圾……再到了一片沙漠,发现那里没有一滴水……”通过仿写,告诉人们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大胆想象和联想,创意设计,写出了内涵深刻的童话故事。

篇7

对于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首先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中国的文字是很好的美育素材。中国的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象形字、形声字俯拾即是。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通过学习生字,学生也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如汉字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中国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文字之简洁、语言之优美是十分突出的。比如,诗歌简练和富有韵律感,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这些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我能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次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亭亭玉立的白杨树、辛勤劳动的小蜜蜂、英勇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的霍金……这些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或拟人化)形象,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能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2、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让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3、突出个性阅读。

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中,我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如在国庆前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篇8

其实分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分,圆缺之分,这只是初次体验,站在每个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都是对的。我们有些老师害怕学生会把这种认识带到考场上去,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以后教师的引导中认识的偏差会逐步消减。孩子在分享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比较有深度和圆满的认知。当然在分享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让教师进入到了课堂分享的第二个环节,那就是直面问题环节。

二、 直面分享有价值的问题

直面分享问题。有了初次阅读的体验,问题也就随之产生。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根据教参或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设计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分享体验后生长出来的。这些问题是“真”问题,是接了地气的问题。

有些老师也许就会问,学生的问题希奇百怪,有些问题根本就与文章的主题,跟课文的难点重点无关,怎么办?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堂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是“主导”,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导问者,教师的具体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是有方向的,教师是要引导的。

“问”是要设计的,师生要修正的。

“问”是有梯度的,是要师生一起铺垫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有时候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同类的问题的解决常常能触类旁通,而发现问题,真正能反映一个学生思维的针对性、敏锐性和科学性。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低效?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你不问我不知道什么,你却总告知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个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因为有些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师在课堂上依然在走程式。这种强制和剥夺,是很令人生厌的。这种课堂沉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在令人心痛。新课程强调“预设”和“生成”,“预设”是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充分估计,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当然会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往往就是学生最精彩的“生成”,往往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课堂搞得像列车一样,按照既定的轨道开,这样的课堂不是引导的课堂,是牵引的课堂。

课堂是由问题铺开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问题,自下而上,来自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学生中首席。如果这个环节处理不好,那么下面最实质的环节很可能就会泡汤。

三、 分享精彩的话语形式,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问为主,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问”为主。课堂上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基本得到了保证。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课堂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里仅就话语的形式来谈有效引领的导问式课型解决问题的基本话语策略。

一是要谨慎使用的独语式 由老师来讲,学生保持沉默,拼命记录。这种课堂目前在课堂中不少见,如果不是公开课展示,很多老师平时就是一言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教师能很快走完课堂的程式。至于学生的反馈怎么样,教师在45分钟内,就不管不顾了。这种课堂就整体而言是低效课堂,是经不起当堂测试的课堂。因此,45分钟独语,就是满堂灌,相当可怕,最好不用。但这种教学并非一无是处,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兴致盎然,也不失是一节好课,这种课在迫在眉睫的应试阶段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常态课沉浸独语世界,不乏其师,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的低效或无效。

二是谈话式 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其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如果师生们问题设计得好,对启发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谈话式的弊端是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谈话式的语文课堂是普遍的,有两种表现仍是今天语文课堂解决问题的常态。

表现之一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追问比较多,学生被穷追猛打的状况比较普遍。课堂上的提问者永远是老师。这种学生单方面思考的投入,就使得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提心吊胆,很难有愉悦的身心

体验。

表现之二是教师满堂宣讲,时时发问,学生齐答。一问一答,表象热闹,真正投入者无几。这种问答,往往无法发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由浅入深的基本途径。在方法层面上,这种问答基本无效。

以上两种表现,解决的问题如果是自下而上的,还好说。要命的是这些问题全是教师设计的,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学生中的首席,也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上的一“霸”。

以谈话来解决问题,最后必然绕不开比较、归纳、提升、总结。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以谈话的方式追问学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是什么?”问甲,问乙,问丙。老师的反馈是甲好、乙好、丙好,充当了好好先生后,教师不问“谁的最好,好在哪里?”教师在关键时刻不引导学生对甲乙丙进行比较归纳,也不作更高明的提升以及完美的总结。这样的谈话课堂平平淡淡是零敲碎打,热热闹闹是鸡飞狗跳,结末是学生糊里糊涂,一节课的效果是,学生对文本只是混了个眼熟。这样的课堂效果当然不好。

三是对话式 “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这是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对对话的哲学认识。他认为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式课堂要营造良好的气氛,最好的方法是把课堂研究的问题转换成话题。这是钱梦龙先生惯常使用的方法。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时,给学生提供了下面几个话题:

1. 关于“我”;2. 关于闰土;3. 关于杨二嫂;

4. 关于宏儿和水生;5. 关于“我”的希望;

6. 关于写景。师生双方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学生相互质疑、共同解答,老师只是一个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也给予必要的启发、指点。下面是一段钱先生的课堂实录:

生: 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

师: 是啊,为什么呢?

生: 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 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是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

生: 是有点漂亮!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是打扮出来的漂亮!

生: 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就特别好。

师: 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这样写带有点什么意味啊?

生: 讽刺。

生: 我还有个问题,99页第二行“我却并未蒙上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

生: 是影响的意思。

师: 好,还有什么解释?

生: 在意识和情绪上起反应。

师: 你这个解释从哪里来的?

生: 字典上。

师: 对了,两种意思都有。

生: 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大笑)

师: 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

(见《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贴着米哈伊尔・巴赫金对“对话”的哲学认识来看钱先生的这段课堂实录。可以突显以下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投入”

对话式课堂师生双方倾情投入,情感态度都是积极的,都是主动的。钱先生的对话课堂有多个回合,不像我们常见的课堂对话,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常常只有一个回合,课堂像急着赶路一般。

关键词之二:“变化”

正是因为对话有多重回合,师生间、生生间才有你来我往的碰撞交流,对话的参与者都产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杨二嫂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就连老师对人物可能也有了新的认识。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显然,钱先生课堂上所营造的对话,是实实在在的对话。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钱先生的课堂对话淋漓尽致地践行了课标精神。

比较三种话语形式,显然对话式是课堂话语的最高形式,也是最精彩最富内涵的

形式。

篇9

语文教师可申请专用的语文教学QQ号,根据不同学生层次对所加入的学生QQ好友进行分类编组,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可开通语文教学微博,及时语文教学动态;可创建学生QQ群,团队共研,共同辅助交流;或创建家长群,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可通过QQ空间和共享文件夹、网络硬盘共享文章,扩充语文教学资源;通过QQ可一对一有效音视频指导或群聊,还可通过QQ邮箱私密指导建议,或群发海量语文信息;等等。通过QQ的很多交互,可使小学语文教师如虎添翼大有作为,可有效补充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不足,大大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2 利用QQ答疑解惑,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受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面对每个学生在课内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一一解答。在课外,学生进行自学、问疑、作业、评价时,QQ交流互动功能正好弥补语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实时互动与交流的缺陷,可利用QQ和其他同学交流;学生也可以在QQ上向教师求教,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单独和教师交流,获得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在QQ上留言寻求教师的解答。这样QQ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实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通过QQ“私”聊,可灵活实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同时可通过语音或视频实现多媒体现场教学,有效弥补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能与学生作面对面交流,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学校为学生释疑解惑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远程协助功能,实时控制学生电脑或呈现自己的电脑桌面内容,进行互动个别辅助,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也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当然,这种一对一的辅导还可以拓展到心理教育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波动,采用“隐匿”方式与学生开诚布公地谈心、交心,找到让学生厌学语文心理因素,及时纠正。教师要放下姿态开展批评与自我评批,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真心好朋友。

实现一对多的集体辅助 针对一些共性语文知识点,教师可在QQ群里及时点拔指导,高效进行集体辅助。在辅助过程中,学生可针对相关问题提问,教师解答,所有信息学生都可参考、借鉴,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更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培养语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这种集体辅助形式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仅变换一种网络形式而已,学生可用昵称,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交流时就不会拘束和紧张,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有效完成教学辅助任务,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因为这种QQ群集体辅导,信息比较分散,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辅助任务后,一定要归纳总结出辅导提纲和辅导内容概要,共享在群文件里,让学生下载后再一次反思、消化这次集体讨论的知识点,真正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3 共享语文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以讲授课本内容为主,语文学习信息不可能及时和全面传递,呈现教学资源运用的有限性,还缺乏实时性。例如,教师口头推荐几篇优秀范文让学生阅读,不可能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可能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就偷懒了。但通过QQ群或QQ邮箱、QQ共享文件夹、网络硬盘等功能,可把这几篇范文的电子版与学生分享,督促学生阅读反思并日记。通过这样共享语文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快捷获取知识,同时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

网络上的海量语文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需要教师选拔优秀、去其糟粕,推荐给学生学习使用。同时,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上传、分享他们所挖掘的语文资源,通过学生的查询、分析、下载、提交,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语文素养。好的相关语文优质资源,可组织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目录,分别存放、编目,方便查询和应用。

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QQ群的群共享功能,及时给学生上传与当天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辅资料,供学生参考——可上传教学大纲、习题、电子书、讲义、教学进度表、复习指导等教学资源,还可发送一些相关的图片、音视频等学习资源,以方便学生自由下载学习……通过QQ群的资源共享,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有效地节省了学生查阅搜集资料的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

4 多种形式的QQ辅助拓展功能,全面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QQ空间、QQ微博及时互动评论为学生开辟了多元评价渠道,通过上传学生范文或日记,或引导一场辩论等,实现全员有条理、有层次地参与,并通过评伦的强大功能,可实现有针对性地发表见解,引导学生的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帮扶学习,带动全体提高进步 语文小组合作帮扶学习对子,不仅在课堂内外线下实现,在QQ上也可以实现。通过创建讨论组,可实现网络在线帮扶学习团队,在QQ里实现生生之间交流与帮扶,从而跨越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实时地进行信息传递和答疑。不仅增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有利于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学习团队,带动全体学生学习提高。

打造语文社区,共建语文之家 QQ空间的功能强大,可发表文章、共享资源、照片、分享视频、传递邮件、互评互论等。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语文社区里,师生共同努力创建语文之家——把几年的语文学习资源、学习收获、影像资料、经验心得、反思成果等都积极上传QQ空间,既记录这几年的学习历程和学习成果,也为以后复习和查询提供了资源库,更为以后学弟学妹留下宝贵参考资源。

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QQ这样的私密流,使得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更方便快捷,他们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动态,共同协商教育、提高学生成绩的办法,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摒除QQ工具不良影响,高效应用,扩容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QQ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优势,让QQ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高效提升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发挥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菊红.浅谈QQ的教学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 2007(12):278.

篇10

一、背景

1. 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的出现,如百度、谷歌等,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可以从这个“百科全书”中方便快捷地获取备课资源。但互联网信息量极大,鱼龙混杂,教师往往漫无目的地上网“淘宝”,费时费力也未必如愿以偿。

2. 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学网站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有国家和地方支持的免费资源网,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也有大量的收费网站,比较有名的如中学学科网、全品高考网等。这些网站的出现使教师选择资源有了一定的针对性。然而,这些资源网站没有统一的行业建设标准,各资源网站的资源雷同,而且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协同检索。为了找到合适的资源,教师不得不在几个网站登录注册。多数教学资源网站,下载资源需要费用,从而让许多教师失去了寻找资源的兴趣。

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学校英语学科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校本资源。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积累下来的优秀教案、课件、说课稿、论文、课堂教学实录等教学资源。这类校本资源是本校教师开发的资源,适合本校的校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品牌、教学特色、教学品质。但是,这些资源被分散并以不同方式存放着。有的在各自的电脑里、有的在U盘里、有的在网络空间里,校本资源的分散存放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共享。英语学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是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观念的体现,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怎样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共享,促动了英语教师的思考。

4. 英语校本资源库建设具备了技术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教师每人一台电脑。600个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了整个校园。这为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与共享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

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过程

1. 成立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团队

为了科学的整合资源,使英语校本资源库持续有效运行,成立了资源建设小组。英语首席教师是业务指导,设资料管理员一名,负责资源库的全面建设。各年级设一名联络员,负责本年级资料的收集,定期上传给资料管理员。2013年,为了进一步做好英语学科校本资源库建设和研究,以《高中英语校本资源库建设与英语的研究》为题,参加了内蒙古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13名课题组成员以课题为中心,确立了英语校本资源的开发与收集的范围。

2. 确立校本资源建设目的和原则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确立了英语校本资源建设的目的和原则。目的: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要充分考虑各位教师需求,使教师能及时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具有可利用性。原则:追求质量、强调应用;合作建设、资源共享。

3. 选择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校本资源共享的技术方式有如下几类:局域网文件夹共享、局域网ftp共享、web2.0+数据库网站等方式。

下面是以上三种共享方式优缺点的比较:

(表格来源于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曹婷 《智慧传承 资源共享》一文)

在笔者所在学校英语学科校本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对于资源库平台的选择,经历了局域网ftp共享――国之源新课标主题资源库――局域网ftp共享三个阶段。起初,资源库采用了局域网ftp共享的方式。局域网ftp共享的方式的缺点就是教师用文件夹形式搜索、查阅资料不方便。后来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处购买了国之源资源库系统。它的优势是资源分类呈现明显、资源搜索类型精确、资源方便系统管理。但缺点是平台建设比较耗时,成本较高。上传一份资料需填写大量相关信息,如果文件太大上传速度非常慢,超过一定容量的文件还不能上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上传程序繁琐,费时费力,因此,资源库中资源有限,教师们也就很少利用了。资源库也就失去了为教学服务的意义。根据教师们习惯使用ftp的实际,资源库又重新回到了局域网ftp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处在校园网首页建立了资源库链接,这样教师们查找资料就更方便了。

4. 合理分类

经过思考,资源库建立了合理的分类,以利于教师查找资料。下面是英语学科资源库分类示意图:

(上接第125页)

(说明:教学资源4个子文件夹下,又分别按单元设立了文件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们定位资源的位置)

完成资源库分类后,笔者把从分散于各位英语教师手里的有价值的各种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各种资源,按照年级和分类存入资源库。

5. 资源的建设与收集

根据资源库的分类,以校本资源为核心,课题组成员及其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了资源库资源的建设。根据任务分工上传的主要的校本资源包括:英语校本导学案,英语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的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还有英语教师设计的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周检测试题等。

三、资源库的利用情况及效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英语学科资源库里已储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校本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使他们在传承中丰富和发展。比如笔者所在的备课组精心编写了英语学案,每一单元学案完成后,笔者都会把它上传到资源库,这样它就成了公共资源,下一轮使用相应课本的备课组,就可以借鉴利用,使这些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

四、关于对建设优秀英语校本资源库的思考

1. 资源的数量。优秀的英语学科校本资源库应该具备一定数量的本校英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有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的一定量的适合本校使用的教材的相关教学资源。只有足够的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可供选择,资源库才能真正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服务。

2. 资源的质量。资源的质量是衡量英语学科校本资源库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的资源才能被充分运用。

3. 资源的分类。资源库的分类应便于教师查找相关的资料。

4. 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优秀的英语校本资源库系统必须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满足教师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 这一资源创造者的角色作用。真正的资源库应该是教师实践的结果,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只有让教师本人积极地参加到资源库的更新中,才能建立真正符合教师需求的资源库。

篇11

目前,很多高校内部特别是重点高校已经组织英语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人员、软件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等,在校园网的支持下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共享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为例,探讨了基于校园网下建造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可以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教师大量重复性劳动,同时为师生利用资源获取信息提供条件。

1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及网络的教学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Warschauer and Kern 2000:151;Brett 2000;Reid 2001;贾国栋1999;2007;匡忱、刘莉2001;章国英、胡继岳2002)。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或是网络在二语习得中应用,或是网络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个案研究,或是对网络英语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或是基于网络的各种英语教学设计与成效。近些年的这些研究中“就事论事”的个案研究或实践较多,而预示未来教学趋势的基于网络的完整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却很是鲜见(贾国栋,2003)。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高速宽带的校园网在高校也得以普及。但是,大部分重组后的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教学任务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制作,而且上课所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个人用的课件和题库,多数是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特点进行开发的,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此外,这些资源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课件水平也参差不齐,重复制作现象严重,而且资源仅存在个人,没有对外性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虽然很多高校大多已经建成了千兆级校园网和网络多媒体教室,学校也开通了校园网络系统、网上教学课件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音视频点播平台等基本网上应用系统。然而大部分学校校园网设备更新换代缓慢,服务器大多用于多个专业综合教学管理,并没有足够的存储设备用来存放海量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更很少给英语教师提供较大的存储空间。

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是近些年普通高校合并重组后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这项工作仍处于一种零散的、局部的研究状态,有待进一步完善。明确建设内容、确立应用目标、制定建设方案、统一建设应用标准、规范开发过程、建立研发机制、落实实施措施,是加快高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避免重复开发应用,从而迅速整合现有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使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 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的核心是利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互动助学。因此平台是一个立足于在校园网之上的基于WEB的软件平台。通常对校园网网络结构无特殊要求,可以安装客户端,也可不必安装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实现学习和资源共享。

2.1 开发环境与技术实现

目前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拥有7套120座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其中两套全电脑网络语言实验室,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心校园网支持下已建立了大学英语网络共享平台,通过服务器端与本校和其他院校校园网可以以1000M或更高连接,平台上存储了外教社,外研社等数家出版社的英语学习资料,并与外教社,外研社,高教社网站对接,还可以连接到省内各大高校英语教学平台,学生学习时随时可以登录平台,查阅自己的学习状况,登陆所用教材的出版社网站,查询相关的学习资料,在实践教学中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大学英语网络共享平台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大学英语网络共享平台把平台在功能和应用上划分成三个子平台,即:教师教学平台、学生应用平台和教学及资源共享平台。这三个子平台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配备不同的功能板块,但又密切配合相互联系,让大学英语教学涵盖整个高校各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资源的共享产生互动,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实现最终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并能通过平台链接到外教社和外研社出版平台,和省内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共享平台的辅助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平台建设在三个子平台下按平台建设划分可分为教学课件系统、即时辅导系统、作业批改系统、在线测试系统,注册选课系统,学习在线记录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反馈系统、以及语料库系统、信息统计系统、外语资源系统、系统维护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多个资源共享库组成。其平台结构框如图所示: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及网络平台

图1

根据使用对象而划分的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子平台可以将上述各个系统平台进行集成组合,形成以功能划分的纵向系统和以使用对象划分的横向平台有机结合,通过三个子平台的相互配合实现各系统的功能。

大学英语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利用了ASP(Active Server Pages)NET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主要为教师服务)等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建立在现有共用网络基础上的虚拟学习网,而且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框架,能被用于一台网络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因此,可以用来建立动态、高性能、稳固的动态平台,实现Web的动态交互。由于学校网络中心的操作系统平台提供了相对应的VPN服务端程序,加上Microsoft操作系统使用的普遍性,大学英语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平台也选用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通过校园网搭建VPN服务器系统。同时通过Internet链接和其他高校之间客户端运行Windows系列的系统平台。这些系统平台因为具有与操作系统的合成并兼并采用Microsoft产品的用户界面而且开发方法便捷,因此作为WEB服务为开发、运行和学习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有该更好的web服务器和window系统出现时,也能适时兼容。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在用户与资源库之间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开发模式.B/S结构可以为平台操作提供一个顺畅的界面并尽可能减少平台用户操作的繁杂性,增强了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可操作性,提高系统的管控能力,保证系统高效安全稳固地运行。系统平台采用的语言编程可以用VBScript、XML、HTMI、JavaScript,SQL等语言编写。

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共享平台是学生课内外学习、师生互动、高校外语院校之间大学英语交流的平台。因此平台里数据库涵盖了大学英语各类教材,四、六级试题库,教师教学课件等海量资料。平台的页面设计(包括页面的色彩、内容、文体等)具有鲜明的英语学习特征,选择了主流英语或最新英语学习活动作为平台的主色调,并辅以多种和谐的搭配,这样不仅能便利的调动院校之间的英语共享资源,还能减少使教学由于长时间的学习而产生视觉疲劳。

2.2 建设实施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2.2.1 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工作要与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

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是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网络技术构架了一个集管理、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它的技术手段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使用目的是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注重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构建,注重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功能性,无论是在资源的内容材料还是功能,都应该考虑大学英语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师、学生利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平台的积极性。因此,平台的开发就是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便捷的网络化教学共享平台环境,让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营造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强引导的大学英语学习新环境。

2.2.2 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和人员配备要充分并相符

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网络工程,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平台研发过程,也是在一个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在建设设计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平台学习功能需求调研,还要重点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各种障碍,努力探求一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这一过程重要性在于:一个好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直接会影响到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效果和整个平台设计的基础。

由于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设计开发是一项信息技术工作,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英语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的直接管控者,也是确定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主导者,因此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人员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3方面组成。只有这样,建设开发的平台才能符合师生的意愿,真正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2.3 稳定的经费与合作保障网络平台软硬件建设环境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硬件支持和网络软硬件环境的运行状态。没有硬件,就建不成网络共享平台。教育部已提出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高校应促进本校和校际之间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细化改革措施;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必须的基本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要切实解决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保持网络运行顺畅,教学才能正常进行,反之运行失常,资源共享就无法实现,如多次出现就会影响师生的情绪,造成大学英语学习的障碍。周口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也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保证了硬件正常运行,还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有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软硬件的技术维护与咨询平台,目前平台建设运行良好,正在进一步发展扩展,在已和国内外教社等四家外语出版社网站实现互联的基础上,力争短期内和其他高校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互联。

3 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的开发应用

教育部于2004年初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当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突出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周口师范学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建成,结合外教社和外研社两个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应用也取得很大成效。

大学英语课程是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一门重点精品课程,是全院教学任务量最大最重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和教学质量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对这门课在以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支撑下的教材选用、教师教学、教学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给予了科学的指导和精心的安排。

长期以来,学院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积极探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大学英语教学时间、推行英语学分制等方式加大英语教学力度。2007-2013年间,学院每年投入约60万元进行信息网络平台和语言室重点建设。同时结合学院的英语教学的特殊困难。即一方面,学院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英语基础差异明显,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由于近年来学校一直在扩大招生,大学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大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幅提升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师生不仅清楚地了解学院内部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方便地检索外院校的资源,实现了师生直接对异地存储资源的访问,还可以进行英语教学资源咨询、电子文献查询等新型服务。还实现了高校外语学院(系)及出版社联合的网络虚拟咨询。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虽然还在不断完善,但为了更好的通过平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学院每年都通过一些实验班来检测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结合学院的要求也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应用试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实验如下:

本项实验在2012级新生和2013级学生中实施,共选取四个实验班,约240人。为测量实验效果,12级和13级各两个实验班。6名课堂教学教师和网络辅导教师参与实验,实验进行两个学期,经过两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按照学院英语教学的课程安排,参加实验的学生仍然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

为有效了解该实验群体英语学习的情况,课题组在对2013新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参与实验的学生作了两次有关他们英语学习态度、动机、兴趣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这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共10个问题,调查了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兴趣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从调查表的统计来看100%的学生对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并自主学习的学生占96%,但对教学资源和网络不熟悉的占53%,希望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学的学生也有90%所有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有非常正确的态度,积极参加英语活动。大多数学生将过四、六级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84%的学生有信心学好英语。

实验班和普通班班教学模式都是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学习。课堂教学每周3课时,主要解决教材中所涉及的综合英语内容,包括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教师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讨论和练习,完成了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但实验班每周安排实验学生参与一次网络共享平台学习时间,每次两个小时,结合系统的要求给试验班学生在平台上完成普通班课下完成的工作,让学生借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成大学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的任务内容。实验班教师每周在平台上对试验班学生进行辅导,布置课程学习内容,安排口语交流的形式,随时记录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效果。此外,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投入一定量时间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和辅导教师交流心得和自学英语。

学生对所采取的基于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非常适应。主要优势体现在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等特点上。从实验的结果看,80%的学生喜欢网上学习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91%喜欢网上学习可自由选择学习进度。2012级两个实验班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2分,远远高于同年级普通班的学生平均73分成绩,有70%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这些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所体现的个性化、自主式等学习方式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实验结果还表明,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提供了大量声像图文并茂的资源,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习需要。学生在平台上学习英语时,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水平和兴趣,选择自己要学的内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既克服了传统模式下,学生水平不一却教师授课无法满足学生各自需求的弊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效。而且,教师在小组辅导时有机会听到每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指导。不但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也间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相互有效结合。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是大学英语教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资源及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使用既能帮助高校英语教师扩展创造思维,又能帮助大学生学习风格得以自由的发挥,增强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在虚拟学习环境和师生互动的建设,平台的建设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其功能将进一步满足高校师生日常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05).

[2]用VPN技术实现用户远程访问英语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6).

篇12

每周周前会作为学校层面最高级别的行政会议,校长在会上既可布置一周工作,也可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因而周前会成为学校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通道。但是由于会议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不够丰富,会议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校长满堂讲,而教师却在下面批改作业、抄写教案,更有甚者还玩起了手机消磨时间,校长即便采用行政权威,强化会议纪律,也易遭致教师的反感。

从2011年起,我们提出了智慧管理的理念,对周前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设置了“放飞心情”“感动平凡”“分享智慧”“校长寄语”四个特色板块,实行年级部负责制,由各年级推荐会议主持人,把会议的话语权逐步转交给普通教师。

放飞心情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教师的才艺展示,也有经典视频的回放,周与周之间穿行,主要是为了活跃教师身心。才艺展示由各学科教师轮流登场,有音乐组的小合唱、体育组的球操表演、美术组的即兴绘画,也有语文教师的美文配乐朗诵。视频播放内容,则由各年级集中推荐,学校获奖的节目、花式篮球表演、动画片、保健知识讲座等等都可入选。一学年来,老师们献计献策,推荐的内容有师爱故事《爱是最好的老师》、美文诵读《在秋天里行走》、专题讲座《颈椎病防治》、叶志平先进事迹报告会、赵本山小品《卖拐》、视频《孔校长的演讲》、视频《感动中国魅力人物》、电视散文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搞笑视频《恶搞高考》、花式篮球欣赏《花球王总决赛》、灯片播放《美丽的校园我们的家》、经典回眸《学习雷锋好榜样》《梦・星空》《好一个江南桃花雨》、千人花式篮球表演《炫》、《元旦联欢节目回顾》、央视专题片《快乐篮球享受篮球》等等。短短十分钟,却让教师卸去了一天的疲倦,精神上获得了愉悦。因而,放飞心情板块也成为教师最为期待和向往的栏目。

感动平凡板块是和每周的魅力人物推荐结合进行的,主要为每周的“感动校园・魅力人物”举行颁奖仪式。魅力人物推荐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深入挖掘老师们身上感人的点点滴滴。每一位教职工都可以参与推荐,汇总后提交中层以上干部、年级主任参加的工作例会上进行逐一评议,推荐出两名表彰人员。办公室负责撰写颁奖词,美术组、信息中心的老师负责拍照,制作投影片,再交给主持人负责宣读和展示。会后,魅力人物的事迹和照片将制作成展板,张贴在学校的橱窗内供大家浏览。“魅力人物”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金字招牌,也成为校园内流动的亮丽风景线,每个人在期待与被期待中体验着职业幸福、实现着人生价值。

篇13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赋予学生平等地位,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形成意义库,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具有交往性、互和分享性。通过对话,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