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篇2
1 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经济意义
外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最多的主要是自营或的进出口业务。与国内业务不同的是,进出口业务将会大量地发生各类港口、码头建设费、运输途中的保险费以及佣金等专项费用。如果不对其加以严格控制,必将会加重外贸企业对于进出口总成本的负担,因此通过控制期间费用来增加企业盈利即为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一个重要经济意义。
其次,外贸企业期间费用是反映其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加强期间费用管理与核算,不断降低费用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外贸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经营目的。同时,通过降低出口总成本可以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分类
首先介绍外贸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同的分类。按发生的环节不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可以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种分类与多数企业的期间费用的分类相同,也是最为被广泛接受的分类,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日常核算基本也就是按此分类进行的。若按费用与商品流转额的关系来划分,外贸企业期间费用则包括了可变费用(即变动费用)与不变费用(即固定费用),从其本质内容来看类似于管理会计中对其他国内企业划分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当然除上述之外,外贸企业期间费用还有其独有的分类。例如,按其经营业务的性质可以分为进口费用和出口费用。其中进口费用是指外贸企业在进口商品流转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自进口商品运达我国口岸以后到商品销售为止,在国内发生的各项费用。而出口费用,相对地则是指外贸企业在出口商品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自商品购进至发运销售为止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内销、调拨出口商品所发生的各项流通费用也在出口费用中核算。
另外,外贸企业还可以按费用与商品流转的关系将期间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顾名思义,直接费用即是指与商品流转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即是指与商品流转间接相关的费用。而这种期间费用的分类在其他企业也是不常见的。
3 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内容特点
3.1 管理费用
外贸企业与其他企业都需要纳入管理费用范围的内容主要有:管理人员职工薪酬、业务招待费、技术开发费、董事会会费、工会经费、劳动保险费、租赁费、咨询费、诉讼费、商标注册费、技术转让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修理费、上缴上级管理费、税金、聘请中介结构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除此之外,外贸企业还可能发生涉外费,这是外贸企业期间费用内容的一个特点。其他企业对此费用涵盖不多。它主要是指企业按国家规定支付的因业务需要必须开支的有关费用,包括人员出国费用、接待外宾费用和驻外代表以及驻外机构办公费等开支。外贸企业独有的进出口业务,决定了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必定会接触大量的国际业务,这其中必然会导致外贸企业的耗费发生。由此可见,涉外费的发生是由外贸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决定的,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管理费用的一个显著之处。
3.2 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也称营业费用,它是指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运输装卸费、整理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保管费、检验及手续费、广告费、商品损耗、经营人员工资与福利费及差旅费。这些是多数企业都会发生的销售费用。
而进出口商品累计佣金是除外贸企业外其他企业销售费用未曾涉及的内容。它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认定到商品的进出口累计佣金收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进口商品累计佣金和出口商品累计佣金,它是外贸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一种销售费用,与其他企业相比则是在销售费用内容方面的一大特点。
3.3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包含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主要有利息支出、手续费、汇兑损益及其他财务费用。外贸企业财务费用的内容与其他企业基本一致,但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也称汇兑损失,是指买卖外汇以及结算外汇收支业务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外贸企业由于大量经营进出口业务,势必会接触到大量外汇结算业务。因此汇兑损益是外贸企业财务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故而应当充分分析其结算外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分清硬货币与软货币,尽量“收硬付软”,以达到减少汇兑损失,而这部分内容还应当适当地与国际财务管理联系起来共同考虑。
4 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核算
4.1 管理费用核算
外贸企业核算管理费用时,应当尤其对业务招待费的列支加以关注。因为国家对进出口业务、代购代销收入列支业务招待费问题有专门规定,进出口业务的代购代销收入可按不超过2%的比例列支业务招待费,超过2%的部分作纳税调整。
而外贸企业发生的涉外费,一般采用直接列支法,即发生涉外费时,借记“管理费用――涉外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4.2 销售费用核算
销售费用中应注意佣金的核算。佣金是指价格条件或合同规定应支付给中间商的推销报酬,有明佣、暗佣和累计佣金三种支付方式。当采用明佣和暗佣支付方式时,应根据佣金具体金额,记入“自营出口销售收入”科目的借方,以对其进行抵减。而若采用累计佣金的支付方式时,一般将佣金金额记入“销售费用――进出口累计佣金”的借方。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累计佣金也可以抵减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具体可由外贸企业视情况选择,核算时一般都贷记“应付外汇账款”科目。所以外贸企业在核算佣金时一定要先分清楚支付方式。
4.3 财务费用核算
对于外贸企业财务费用较为重要的是汇兑损益,它也是日常发生最多的财务费用内容。外贸企业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将“汇兑损益”上升为一级科目进行核算。核算时与其他企业基本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同时外贸企业期间费用还涉及到分摊的问题,分摊原则与分摊方法与其他企业也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多作介绍了。
由上述可见,外贸企业的期间费用与其他企业在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少数方面因其特殊经营的进出口业务而产生了一些差异。只有更好地了解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减少期间费用的发生,从而增加盈利,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
篇3
一、销售费用的会计核算
(一)销售费用定义
销售费用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销售费用通常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商品维修费、运输费、装卸费、展览费和广告费等费用。
(二)“销售费用”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3、结构:“销售费用”账户借方登记小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发生销售费用时,借记“销售费用”账户,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
期(月)末,可将本账户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账户无余额。
(三)核算举例
借:销售费用——广告费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所以,此小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能无限制的发生,否则,年末,经计算超过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例2:2月18日,甲小企业以支票支付产品运输费1000元。企业以支票存根和营运部门运输发票为依据,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广告费93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70
贷:银行存款1000
根据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第八条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中,将运输费用明确列明,即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该支付的运输费既包括购进商品的,也包括销售货物的。
例3:月末,甲小企业将本期发生的上述费用593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5930
贷:销售费用 5930
二、财务费用的会计核算
(一)财务费用定义
财务费用是指小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用,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银行相关手续费等。
(二)“财务费用”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3、结构:“财务费用”账户借方等小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发生时,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账户;贷方登记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收到存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财务费用”账户。
期(月)末,可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例4:B企业为小企业,其购买材料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支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2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例5:接银行通知,B企业收到其在银行存款应得利息收入2000元已经转入其存款账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2000
贷:银行存款2000
例6:接银行通知,银行已从B企业存款账户扣贷款利息12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例7:期(月)末,B企业将“财务费用”账户余额300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15000
贷:财务费用15000
三、管理费用的会计核算
(一)管理费用定义
管理费用是指小企业发生的除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外的其他费用,管理费用包括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开办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相关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二)“管理费用”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3、结构:“管理费用”账户借方登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发生的修理费、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排污费等、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管理费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应交税费”等账户。
期(月)末,可将本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例8:A企业为小企业,其筹建期间通过以支票支付办公费3000元、印刷费2000元和注册登记费5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开办费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例9:A企业聘请法律顾问,以现金支付咨询费6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咨询费600
贷:库存现金600
借:管理费用——税费1000
贷:应缴税费——应缴房产税500
——应缴车船使用税
300
库存现金200
例11:A企业以现金支付业务招待费15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15000
贷:库存现金15000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企业业务招待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假设该小企业取得销售收入250万元,则该企业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
则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1.5-1.5×60%=1.5-0.9=0.6(万元)
期(月)末,A企业可本账户的余额2660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26600
贷:管理费用26600
篇4
2.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严格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真实、合法、正确的关键,也是杜绝利用期间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控:
正确区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成本是针对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而言的;期间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但两者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补偿时间不同。期间费用发生后不论企业当期是否有收入其费用都将在当期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产品成本只有在产品销售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若未实现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只能以存货的形式在流动资产中显示。由此可见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能正确区分,将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我们知道:利润=收入费用。如果一笔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被视为收益性支出即作当期费用处理,必将少报企业的资产价值。费用增加,则利润减少。如果,一笔应属于收益性的支出被视为资本性支出,就会多报企业资产价值,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当期的净收益。因此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企业与国家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正确划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界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虽同属期间费用,都可通过收入得到补偿但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对此加以区分。
3.对管理费用中重点内容严格加以控制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折旧计提方法在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控制折旧计提范围。折旧表现的是固定资产的一种磨损程度,随着折旧的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减少,这种磨损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补偿,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会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大不相同,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税收。
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新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加强存货的管理。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入“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核算,但存货若有盘盈仍要冲减管理费用,因此对存货的购入发出的管理仍然重要。
篇5
一、流动负债及其分类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有关规定,小企业的流动负债是指小企业预计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的债务。小企业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本文分别对上述流动负债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具体流动负债项目的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尝试性探讨。
二、流动负债的会计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小企业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入账。
(一)短期借款的会计核算
短期借款是指小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的,时间不超过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的借款。短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利率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取得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短期借款”账户,结转或支付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应付利息”账户或“银行存款”账户。
例1:甲小企业3月1日,从银行取得3个月借款200000元,年利率为6%,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会计处理如下:
3月1日,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200000
贷:短期借款200000
3月31日,结转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200 000×6%÷12)
1000
贷:应付利息1000
4月30日,结转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200000×6%÷12)
1000
贷:应付利息1000
5月31日,结转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200000×6%÷12)1000
贷:应付利息 1000
6月1日,偿还本息:
借:短期借款200000
应付利息 3000
贷:银行存款203000
如果上述甲小企业按月偿还利息,月末支付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3月1日,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200000
贷:短期借款200000
3月31日,结转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200000×6%÷12)
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3、4月末、5月末分录同上。
6月1日,偿还本金:
借:短期借款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
(二)应付及预收款项的会计核算
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小企业购买材料物资或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应付未付或预收商品的货款,它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和预收货款。该应付利息的会计核算已经提及,不再重复。应付账款是指小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预收账款是指小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与应付账款不同,预收账款所形成的负债不是以货币偿付,而是以货物偿付。应付票据则是指小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正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1、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
如前所述,应付账款是在小企业购买材料时发生的。发生时,借记“原材料”账户,贷记“应付账款”账户。如果小企业是一般纳税人,则借记“原材料”账户和借记“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贷记“应付账款”账户。
例2:乙小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3月1日,从甲工厂购买材料一批,价款为20000元,增值税为3400元,运杂费600元。货款暂欠。会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 24000
贷:应付账款——甲工厂24000
如果乙小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不考虑运杂费中的增值税。会计分录如下:
篇6
一、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意义
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看似复苏且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但其波动幅度依旧较大,其风险也不可避免。而财务费用管理作为控制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降低其费用成本,使其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且还利于其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抵御金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实现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当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对其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强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势在必行,亟不可待。
二、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管理意识是引发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其不仅影响着财管制度的完善性,也制约着财管水平的提高,由此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财务费用问题,致使金融机构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管理意识的缺失又是由相关人员对财务费用管理认知不足导致的,因此督促财管相关人员更新理念,强化管理意识十分迫切。
(二)财务费用超支现象严重
超支现象是生产经营单位财务费用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也不例外,因其财务费用管理涉及筹资、经营管理、税费、准备金、营业外等多项费用支出,因此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宣传金融业务费用、代办储蓄费用等超范围支出加大了其经营成本;再如因缺乏统一标准、多渠道的工资来源,像不同名目的奖金、实物、补贴等,致使薪资科目的列支难以控制等,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财务费用支出失控。
(三)财务费用信息核算失真
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信息失真常见于明不符实的代办手续费,当下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费用支出五花八门,而且部分金融机构选择聘用合同工,因制度欠缺和能力有限,致使随意处理储蓄余额,甚至将超支或违规的费用归到代办费用名下,加之人为操作因素,导致费用信息严重失真,如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规定指标将本应进行分期摊销的债券发行、固定资产租赁等费用全部纳入递延资产科目中,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核算不实。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较低
造成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涉及下述几点: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因规定笼统不全面,不周密,脱离实际等,致使财务费用管理活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如缺乏职业素养,财务知识了解较少,核算水准较差等,是影响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核算方式不当等,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控制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的领导阶层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成功案例中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督促内部全员提高对财务费用管理的认知,强化管理意识,并将财务费用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自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以将其融入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原则和标准,划分专项费用和额外费用范围及其要求;明确财务费用管理流程和规范以及成本的处理方法,细化每项费用的审批、权限、报账、划拨、核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等,以此为财务费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规范管理行为,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
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是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要求和自身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实行综合管理,即将计划、财务、资产负债等管理活动集为一体,以此全面审视经营运作,更好的协调工作,但同时还应严格落实分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基本原则,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以及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财务费用管理关键岗位,并根据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财务费用审批中心、监督部门等,以此在内部形成部门间科学制衡的局面,从而巩固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严格控制支出,重视成本核算
为有效避免金融机构财务费用超支问题,财务费用管理应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费用报账流程,即费用审批人员应以编制的财务预算为依据,明确其是属于日常开支和额外开支,以及其额度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确认符合要求后予以如实划拨款项,此时不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将其准确、详细的列支到规定科目中,还需要监督人员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费用支出用得其所,并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估,以此为建立费用标准提供参考。同时针对财务费用信息失真情况,则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准则和内部要求,在登记会计信息前,应认真审查相关凭证,核实其数额、用途、时间等,确认无误后予以及时、如实的记录,事后还应仔细核实所记录的信息的科目归属、金额、计算结果等是否正确,并保存好凭证等资料。此外,监督人员还应定期对各项利息、手续费用、佣金、各种贷款和筹资等支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四)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水平
财务费用管理人员与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保证其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会计准则、财务费用管理的重要性等内容,督促管理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培养其市场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等,提高其计算机技术水平,并扩大人才引入渠道,打造集会计、法律、银行、证券、房地产、外汇、保险、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团队,从而使每项费用支出更合理,更有效,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提高管理水平,除了打造高层次的管理队伍外,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弹性、边际、指标等成本控制方法以及全面预算、综合管理等模式辅助财务费用管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统一的财务费用报账、核算、分析等系统,以实现网上审批、报账、记账等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财务风险,也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和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事关其自身健康发展与国计民生,因此金融机构应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成本核算监督,从而有效解决其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篇7
近几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上也在不断改革、探索和强化,其管理模式从原来二级分散转变为一级法人下统一集中管理,核算手法从原来手工处理演变为计算机系统处理,核算流程从原来分散出账调整为集中报账统一出账的核算模式。笔者认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从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规范简捷、预算监督全面严谨等全面预算体系框架目标入手,重点要抓好预算编制、监控分析、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为今后构建高效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一、抓好财务预算的科学编制机制
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确定“科学分类、落实责任、定额标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一是科学地划分财务预算项目类别。针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项目多,特别财务费用预算项目所涉及范围广、种类多,相互间牵制性强等现状,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财务费用预算对象归类为几大类,比如:装饰工程、计算机设施、办公家具用具等,并将每一大类都分别设计一套预算编制计算表,由辖内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或责任部门编制上报总行计划财务部门。
二是要归口落实财务预算责任部门。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集中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有些财产配置、设施的更改、社会公众形象的标识等逐步由总行统一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因此应将全辖财务预算项目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归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比如科技管理部门为“计算机设施”项目的责任部门,等等。责任部门重点负责做好所属预算的编制初审上报,对下属预算执行单位的监督,以及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三是合理确定财务预算定额标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特别是财务费用预算应以零基数编制,可根据财务项目特点采取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控制编制。即:一是对业务招待和业务宣传类费用的预算可按照总行统一的指标控制比例标准来编制。二是对公杂费、水电费、差旅费、绿化费等日常经营性费用,则可按照总行统一确定的单位权重计算公式标准编制。
二、抓好财务预算的动态监控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预算的动态监控上应突出制度、系统、授权、柜面、后督等五方面的控制。
(一)制度控制。在操作管理制度上,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实施细则》、《损益账使用说明手册》、《财务费用预算操作规程》和《财务控制业务流程图及工作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使各级财务管理层有章可循,规范财务核算行为,明确工作职责。
(二)系统控制。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开发应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来有效控制各预算执行单位财务费用预算及立项的执行。每年初可将批准的各预算执行单位财务预算和立项数据导入到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每发生一笔财务预算事项都由系统自动扣减,同时系统还提供年度核定预算额、本年度已使用额和还可用财务预算额等情况。
(三)授权控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董事长、行长、财务部门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授权审批的权限,明确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并形成矩阵式财务预算授权表。各预算执行单位或有权审批人在年度预算指标和权限内进行审批,经批准的预算不能随意调整、修改,对因业务发展管理确需发生超预算或超权限的财务项目,则应详细阐述原因,并事先书面报有权审批人核准后实施。
(四)柜面控制。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应实施集中报账模式,各预算执行单位发生每一笔财务费用都必须报经总行相关核算部门审核后出账下划。这样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规范账务列支范围条件,防范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柜面监控力度,促进财务列支准确规范。
(五)后督控制。发生财务事项列支除了总行核算部门集中审核出账外,建议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事后监督机制,总行专职监督员对上一日各预算执行单位发生的每笔财务事项特别是大额财务费用都应进行事后审核。
三、抓好财务预算的综合分析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月度、季度、年度预测分析和年度总结等阶段性财务预算的综合分析机制。月度分析重点突出每月财务预算规范执行情况。季度分析重点评价本季度预算使用进度,突出财务预算实际使用与业务的匹配,本季使用与上季和上年同期使用的对比,形成详细分析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揭示财务预算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年度预测分析一般在每年10月份进行,通过全面总结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并测算年度预算,如年度预算确需调整的则报经有权审批人核准后调整。年度总结是对本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分析。
四、抓好财务预算的定期审计机制
篇8
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经营利润必需严格控制控制成本,又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不可移,开发产品规模大,周期长,所需资金多,这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处理好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核算是提高经营利润的必经之路。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内容概述
要想做好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核算,必须先明确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定义和内容。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
1.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这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劳动力安置费、地上和地下附着物拆迁补偿净支出及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
(2)前期工程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水文、地质、勘察、测绘、“三通一平”发生的费用。
(3)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建设单位以出包方式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以自营方式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
(4)基础设施费。包括小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环卫、绿化等工程发生的支出。
(5)公共配套设施费。包括不能有偿转让的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
(6)开发间接费用。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工程借款利息和周转房摊销费等。
2. 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项目建设无直接关系、不能计入某个特定开发项目成本的费用。这些费用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1)管理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总部)为组织、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2)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在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但凡是与开发产品建造相关的利息支出等,在开发产品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均应计入开发产品的成本,而不作为财务费用列支。
3.房地产开发税金。是指房地产企业转让、销售、出租开发产品,提供售后物业服务、销售材料、转让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等。
三、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会计核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核算是指企业将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最终计算出开发项目总成本和单位建筑面积成本的过程。企业进行开发成本核算,除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开发成本会计科目及辅助项目的设计
正确划分成本项目,可以客观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便于分析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按现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首先,把“开发成本”作为一级成本核算科目,其实,分别按照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等六项明细设立二级科目明细,最后,按各二级明细科目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的设立项目辅助帐,形成交叉定位,方便统计和查询。清晰的成本项目有利于将来的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和企业所得税汇算。
2. 公共成本费用的分摊标准的选择
公共成本费用分摊适用于“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一般能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可直接计入特定的成本核算对象中;如果不能分清成本对象的,可以通过设定的分摊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对象。其中,土地价款可按占地面积比例分摊,而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可按可售面积比例分摊,建筑安装工程费可按照建筑面积分摊,开发间接费用可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
3. 间接费用的核算
企业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按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这些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特别要注意的是,为项目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如果将其直接列入损益类科目进行核算,势必会形成虚假的财务成果,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同时损失开发成本加计扣除的税盾收益。因此,对受益对象明确的贷款利息应视同资本性支出进行核算列入“开发成本”,作为成本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4. 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合理税务筹划
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80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购货方的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应收票据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根据票据是否带息,应收票据分为不带息票据和带息票据。应收票据是企业短期资产,票据付款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
1 应收票据的初始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成为合同一方时,拥有收取款项的法定权利,因此,应收票据应作为金融资产予以确认。在实务中,无论是带息票据还是不带息票据,为了简化会计核算,企业在取得应收票据时应以票面金额入账。
2 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
2.1 取得应收票据时
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原因收到开出、承兑的不带息商业汇票时,应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待票据到期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应收票据”。若票据到期收不回,则将应收票据转为应收账款,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若收到带息商业汇票时,应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在每月月末,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计提当月利息。增加应收票据账面价值,冲减当期财务费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王淑芳编著的《中级财务会计》一书中直接借记“应收利息”,贷记“财务费用”笔者认为应借记“应收票据―应计利息”贷记“财务费用―票据利息收入”。待票据到期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应收票据”。若票据到期收不回,则将应收票据按其账面余额转为应收账款,即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并不再计提利息。
2.2 票据背书转让时
企业在票据持有期间为获取所需材料物资时,可将应收票据背书转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王淑芳编著的《中级财务会计》一书中描述票据在背书转让时直接终止应收票据确认,但笔者认为应收票据背书转让应分带追索权背书转让(商业承兑汇票)和不带追索权背书转让(银行承兑票据)。(1)带追索权背书转让:企业因采购材料等所需物资时将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时,不终止确认应收票据,应确认为企业一项负债。借记“原材料”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短期借款”;票据到期再终止确认应收票据。(2)不带追索权背书转让:企业因采购材料等所需物资时将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时,终止确认应收票据,借记“原材料”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收票据”。
背书转让票据带息与否的会计处理同票据贴现会计处理一致。
2.3 票据贴现时
企业在应收票据持有期间若出现资金短缺,则可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到银行办理贴现。企业将实际收到的款项和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贴现利息确认为财务费用。笔者认为:为了确保会计信息明晰性,明确经济业务发生的来龙去脉,在企业进行票据贴现时,应在财务费用下设置“贴现利息支出”、“票据应计利息收入”、“贴现期净额”三个明细进行核算,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需要我们了解票据到期值、贴现息、贴现所得的计算。
关于票据期限认定,我们为了简化核算,一年按360天,一月按30天来计算。票据期限我们有两种表示方法,按月算或按天算。若按月算,若非月末,到期日应与出票日相同的那一天,月份则在出票月份的基础上顺延。如8月3号签发3个月期商业汇票,则票据到期日为11月3号;若出票日为月末,则到期日为到期月月末为止。若11月31日签发的3个月商业汇票,则到期日为2月28日(闰年2月29日)。若按天算,应从出票日开始,按实际经历的天数计算,但出票日和到期日我们只选择1天,如5月26日签发的30天的票据,其到期日6月25日。一般给定的票面利率、贴现率为年利率,计算时要注意换算成月利率或日利率。
2.3.1 第一种情况:不带息票据
该票据不带追索权,即贴现企业票据到期收回风险已转移。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可终止确认应收票据。(1)取得票据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贴现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贴现所得)”“财务费用(贴现息)”贷记应收票据―面值。
该票据附追索权,即贴现企业未将票据到期收回风险转移,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不能终止确认应收票据,在票据进行贴现时,应视同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取得票据: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贴现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短期借款”,贴现息增加当期财务费用,要借记“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贷记“银行存款”。(3)票据到期,要终止确认应收票据,承兑人足额兑付,借记“短期借款”“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贷记“应收票据”。若承兑人不能兑付,贴现企业有款,则会计处理为借记“短期借款”“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
2.3.2 第二种情况,带息票据
该票据不带追索权,即贴现企业票据到期收回风险已转移。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可终止确认应收票据。(1)取得票据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贴现时,在持票期取得票据利息应确认为冲减企业财务费用,记为“财务费用―票据应计利息收入”,在贴现期发生的贴现期应增加当期财务费用,记为“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借记“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贷记“应收票据”“财务费用-票据应计利息收入”。
该票据附追索权,即贴现企业未将票据到期收回风险转移,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不能终止确认应收票据,在票据进行贴现时,应视同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取得票据借记“应收票据(面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贴现时,在持票期取得票据利息应确认为冲减企业财务费用,记为“财务费用―利息收入”,在贴现期发生的贴现期应增加当期财务费用,记为“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借记“财务费用-贴现利息支出”,贷记“短期借款”“财务费用-票据应计利息收入”。(3)票据到期,要终止确认应收票据,承兑人足额兑付,若贴现息大于持票期取得的利息收入,借记“短期借款”“财务费用-贴现期净额”贷记“应收票据”。若贴现息小于持票期取得的利息收入,借记“短期借款”贷记“应收票据”“财务费用-贴现期净额”。若承兑人不能兑付,贴现企业有款,则会计处理为借记“短期借款”贷记“银行存款”借或贷记“财务费用-贴现期净额”,同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
3 结论
本文是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著的中级财务会计一书中对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在应收票据背书转让时,应区分带追索权背书和不带追索权背书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不应直接终止确认应收票据。而在应收票据贴现时,为了确保企业每一笔会计处理能反映经济业务来龙去脉,应在财务费用下方设置相关明细,分别予以记账。这样有助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发生状况,便于理解企业账务。
篇10
一、我国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对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也是流动资产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的过程,并不会引起实物资产的增减,但在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对相关科目的核算,只涉及医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内部转移的经济运动形式人为地在医院净资产内部进行了再次转移,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净值不明,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净资产不能充分反映所有者权益,医院当期乃至全年的收支结余失实。另外,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会导致净资产的虚增,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平时不记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导致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损耗或减者无法反映,资产负债表中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原值,还会导致医院虚增资产。当购置固定资产金额较大,所提出的修购基金不够时,医院会计制度没有对应的处理办法,使得“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余额为巨额赤字,严重虚减了医院的净资产。
其次,在关于利息支出的核算中,由于医院的财政补助经费逐渐减少。相对应的借款在增加,导致了财务费用的提高,对于借款利息的核算。有的医院计入管理费用,有的医院计人其他支出,不利于反映医院在筹资、融资活动中的耗费。按照企业会计惯例,利息费用应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核算。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期间费用中的“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其虽然不影响医院当期的收支结余,但利息作为一项费用,应该在相关的费用科目中核算,而不是在费用和收入两级科目中反映,这样处理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明晰性原则。
再次,在净资产核算方面,医院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待分配结余,但无法反映医院建立时投入的资本金和运营期间产生的留存收益,且因为长期未计提折旧导致的虚增资产,这样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不利于考核单位负责人的业绩,也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同时,“专用基金-福利基金”科目支出在净资产中核算会虚增医院的净资产。
2、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是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这种分摊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管理费用分摊医院的成本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记入医疗和药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基本上都归集在“管理费用”科目。月末按医疗和药品部门人员的比例分摊。这种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内容、含义相当广泛,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医疗部门的人数远远大于药品部门的人数,如果简单按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势必造成医疗收支亏损,而药品收支结余数较大的现象,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3、医院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在“医院收支总表”中只反映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取消了“管理费用”项目。将“管理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理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摊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和“在加工材料”相关科目内。这样不利于对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也不利于对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进行监督及分析,使得管理费用在支出中的情况无法直接反映出来,进而不利于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的经营决策。由于许多医院将利息支出计人不同的科目,有的计入管理费用中,有的计入其他、支出中,从而导致了在“医院收支总表”中,无法反映医院的筹资费用。另外,目前许多医院都未编制现金流量表。而银行贷款、经济集团投资、融资租赁等现代化筹资方式已广泛被各级医疗机构采用,为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很有必要让领导层了解现金的流入流出量。
二、完善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
1、针对医院会计核算方面
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净资产科目核算;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可在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式,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只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涉及净资产科目。取消修购基金的提取,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按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医院应当定期的对资产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各种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做的且的是为了有效避免虚盈实亏,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管理者的审慎管理以及投资者的谨慎决策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通过该科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真实反映其损益情况。
针对利息支出的核算,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由“财务费用”科目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增设“医疗风险基金”科目,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比例按月计提,并专款专用。
在净资产核算方面,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的核算,为了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可以显示净值,防止在医院投资中的“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出现巨额赤字,可以取消“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的核算,改为累计折旧。
2、针对医院财务管理方面
应该合理规范奖金资金的计提与发放,将业务招待费的计入成本额度控制在一定比例。针对管理费用的分摊,管理费用应归于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中的成本明细项目之内。但为了简化繁杂的费用分配等问题及总体反映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将管理费用单独反映在收支结余当中。这样能对比出相同等级医院及相近床位数量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管理费用的多少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体现管理费用的真实性,对能直接计入医疗及药品等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而不要把什么都列入管理费用。
3、针对会计报表方面
增加“管理费用支出明细表”。并在收入支出总表内增设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项目,月末将“管理费用”这个期间费用科目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科目的借方,不再分摊。但在用这种方法时,财政局、卫生局在确定药品收支结余上缴金额时必须将未分摊的管理费用按比例扣除,即:药品收入扣除药品支出和按比例应分推的管理费用后的纯收入(即药品收支结余)作为“应缴超收款”上缴。这种方法能从“管理费用支出明细表”中清晰地看出管理费用的去向。另外,增设现金流量表,更好地披露医院运营资金流向和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增加对或有事项的披露,如对借款费用、减值准备、账务调整、特殊事宜等进行完全披露,更好地提示医院可能面临的损失,提醒管理者尽早寻找对策,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真实反映医院的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以及当前医院资产的变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下简称讲解)中将“营业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将“营业成本”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各项税费”,将“销售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将“管理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各项管理费”,将“财务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收入有不同的分类。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重要性,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发生的费用,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历生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的成本等,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配比。广义的费用还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耗费,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可以分为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经营管理费用、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因筹集运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分别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中进行核算。而在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也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上述项目的具体核算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说明它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其核算内容都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并且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收入”反映的报表要素是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反映的报表要素是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这里,基本准则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配比。但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到抽象的会计定义,基本准则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这反映由报表要素与其衍生的具体报表项目及其核算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即:所有的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其报表要素的分类和核算应当遵循“日常活动”的性质。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外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将“营业外支出”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通过“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例如,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通过“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这类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或者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从企业整体来考虑,由于同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因此,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者的有一个共同点,即其核算对象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表明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反映的是利得,“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损失。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分类出来,只是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将利得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将损失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两者都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前者虽然不是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却会影响本期净收益的数字,因此计入利润表。
将两者定义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相比较,发现他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其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是“日常活动”。可见,日常活动是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关键之处。区别之二在于收入和费用反映总流入和总流出,而利得和损失反映一定的净流入和净流出。由会计核算具体的内容到会计定义的高度概括,基本准则将“日常活动”作为区分“营业”与“非营业”的关键,表明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区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非营业成本的根本所在。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解析
讲解中将“资产减值损失”解释为“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投资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资产应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甚至不能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就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的损失,以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对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商誉等若干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通过“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也适当引入了其他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一些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除了通过传统的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获利的能力,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收益的会计处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等行为产生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二)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由于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技术进步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下跌,从而企业要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拓宽收益的渠道,企业会辅助投资以增加获利,从而取得投资收益。而活跃市场上交易频繁,价格时常波动,企业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也要承受其价格的涨跌损益。这些经营活动都属于企业的非主要经营活动或是偶发事项,并不是企业时常进行的不间断的经营活动,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难以预计,一般属于不再生性的。所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三个项目对应的是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在日常活动以外产生的经济利益,与收入和费用无关。
四、“营业利润”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利润”简单解释为“反映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
利润表诸多项目名称中的“营业”二字是同一含义,是对不间断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的强调,则“营业利润”解释中的“营业”二字也不例外。因此,营业利润可被报表使用者看作是日常活动中实现的经营利润,核算的内容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但作为一个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其他项目在利润表上的关系却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1)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
等式(1)表明营业利润中包含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经过前文的解读和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属于利得和损失的范畴,是企业在偶发事项中产生或是由企业非经常性经营活动导致的、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可再生损益。由此而计算出的营业利润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还包括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其内容和含义势必与以上假定相悖。等式(2)表明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在税前所实现的所有利润,既包括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中实现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有利得和损失。而营业利润反映的既非纯粹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非所有活动实现的全部利润。并且其包含的报表要素和组成项目与利润总额在性质上无异,在核算范围上交叉重叠,那么,两者就属于重复性的指标。这使得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上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其原有的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
五、改进建议
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中的不合理定位使其在利润表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会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降低利润表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削弱利润表的可信度。因此,应对此不合理之处予以改进。
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保持利润表结构,改变个别项目的名称,如营业利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现有利润表结构的情况下避免称谓上的误解,但更名后的“营业利润”在核算内容与范围上仍然与利润总额有交叉,难以摆脱重复之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以,这一方法不可行。二是保持现有项目的名称,调整利润表的结构。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三个项目从第一步骤中剔除出来,放到利润总额中,即第二步骤的计算中。如下:
篇12
一、实际利率法在长期债券筹资业务初始计量中的运用
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比如按照付息方式可分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和分期付息的债券;按照是否承诺未来转化为股票分为可转换债券和不可转换为股票的还本付息债券;按照发行价格方式可以划分为溢价、折价或平价方式发行的债券;按照计息方式分为单利法计息和复利法计息的债券等。无论属于哪支类型的债券,采用实际利率法核算债券的筹资业务,都需要在“应付债券”总账下专设“面值”、“应计利息”、“利息调整”明细账。对于按期付息的债券,应当专设“应付利息”总账核算结算形成的未付利息额。发行债券取得了筹资额的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实收总额)
贷: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举例说明如下:假设光明公司在2007年1月1日经批准委托商在证券市场发行了5年期,面值100元/张,票面年利率9%,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100000张,即总面值1000万元,发行当日起开始按照单利法计息,确定的发行价格为102元/张,发行取得资金用于增补生产经营资金,发行期间7天冻结全部申购资金所取得利息收入10万元,承担的发行费用4万元已经签发了支票支付给商,发行后直接在市场上市交易,光明公司在发行期已经全部销售了债券并取得了筹资款。发行债券手续费从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和冻结申购资金取得利息的存款账户中支付。在2007年初发行债券取得资金的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026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00
-利息调整260000
二、实际利率法在核算各期应承担债券利息费用中的运用
实际利率法在核算企业长期债券筹资业务中运用的核心内容是对债券利息费用的核算,笔者认为,应特别重视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确定应付债券筹资额的实际利率。发行债券的筹资额应当等价于未来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债券本金的总现值,从而计算确定其中的折现率。即通过下列关系式解方程确定实际利率:
债券的发行价=未来各期支付债券利息额的总折现值+到期偿还债券本金额的折现值
第二,按照实际利率和应付债券结余额确定各期承担的债券利息费用。
某年应确认的债券利息费用=应付债券额×实际年利率
第三,确定各期应付债券利息与承担债券利息费用额之间的差额。企业需按持有债券的面值及票面利率确定应付的债券利息,这反映了债券发行企业与债券购买者之间的利息结算关系;按应付债券额及实际利率水平确定当期应承担的债券利息,这反映了企业形成的利息费用额;各期应付债券利息与债券利息费用额之间的差额形成为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额。
第四,编制相应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应付债券余额×实际利率)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注: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应当形成在建工程;对于分期付息的债券,应当计入到“应付利息”总账中。
在上述举例条件中,光明公司各期应承担债券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一是计算光明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发行该债券筹资的实际年利率i
注:如果债券发行的费用大于债券发行期间冻结申购资金的利息收入额,规定该差额形成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账户,在计算实际利率时不需要考虑;但本题中的债券发行费用小于债券发行期间冻结申购资金得到的利息,该差额作为债券发行的溢价并入应付债券账户核算。
二是确定各期应承担的利息和应支付的利息、转回的债券数额、债券总账余额等项目额
2007年末结计当年形成的应付债券利息=债券总面值×票面年利率=10000000×9%=900000
2007年末确认当年应承担的债券利息费用额=该年初应付债券总账余额×实际利率=10260000×7.163%=734923.80
2007年应摊销转回债券溢价=应付利息-承担的债券利息费=900000-734923.8=165076.2元
2007年末应付债券总账余额=年初总账余额+当年应付利息-当年摊销溢价转回的债券数额=10260000+900000-165076.2
=10994923.8
依次类推,计算2008年后各年应付债券的利息,下表反映各项目数额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三是承担债券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
2007年末结计利息和摊销债券溢价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734923.80=10260000×7.16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5076.2=900000-734923.8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900000=10000000×9%
2008年末结计利息和摊销债券溢价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787566.39=10994923.8×7.16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12433.61=900000-787566.39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900000=10000000×9%
2009年末结计利息和摊销债券溢价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843979.77=11782490.19×7.16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6020.23=900000-843979.77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900000=10000000×9%
2010年末结计利息和摊销债券溢价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904434.04=12626469.96×7.163%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900000=10000000×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434.04=900000-904434.04(表示形成财务费用的利息大于应付利息)
2011年末结计利息和摊销债券溢价业务的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969096=14500000×7.163%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900000=10000000×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9096=900000-969096(表示形成财务费用的利息大于应付利息)
2011年末利息调整明细账余额=260000-165076.2
-112433.61-56020.23+4434.04+69096=0
2011年末应计利息明细账余额=900000×5=4500000元
2011年末应付债券总账余额=1000万元+450万元+0
=1450万元
2011年末应付债券到期还本付息业务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00
-应计利息4500000
贷:银行存款14500000
三、实际利率法在可转换债券业务核算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应用实际利率法核算可转换债券业务应着重把握两个要点:一是需要计算发行债券的实际收款额与债券按照发行当时市场利率确定现值的差额,该差额形成资本公积;再计算债券面值与债券现值(即公允价)之间的差额,该差额形成利息调整;二是在条件具备时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从而解除债务,但一般债券是在到期日偿还债券本息后解除了债务。在转换股票之前各期间的账务处理方法与一般债券相同,见下列核算案例:
假设前进公司在2007年1月1日经过批准发行了总面值
1000万元,票面年利率6%,5年期,按年付息,每年12月31日付息,发行时的市场年利率9%,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收到发行价款900万元,发行2年后可以转换股票,按照每10元债券转换1股股票,股票面值为1元/股。设在可转换股票日,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都行权办理了转换股票手续。
第一,2007年初发行可转换债券,需计算有关项目数额和编制的会计分录方法为:
债券面值1000万元债券现值(公允价)883.4万元发行价900万
可转换债券的现值(即公允价)=到期前未来各年利息额的现值+到期债还本金的现值=1000万×6%×5年及9%年利率的年金现值系数+1000万×5年及9%的复利现值系数=60万×3.89+1000万×0.65=233.4+650=883.4万元
发行可转换债券形成的折价(利息调整账户额)=面值-现值(公允价)=1000-883.4=116.6
发行债券实际收款与债券现值(公允价)之间的差额=900-883.4=16.6万元
借:银行存款9000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11660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面值)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66000
注:①以发行可转换债券当时的市场利率作为计算债券现值的实际利率;②实际收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价总额与计算的债券现值之间的差额形成资本公积,构成净资产;③如果不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债券取得价款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全都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账户核算,不必分离出形成资本公积的差额和形成“利息调整”明细账户的差额。
第二,2007年12月31日确认本期间应承担的债券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795060=(1000-116.6)万元×9%
=883.4万元×9%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应计利息)600000=1000万元×6%
-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195060=79.506万元-60万元
第三,2008年12月31日确认本期间应承担的债券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866615.4=(1000-116.6+60+19.506)万元×9%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应计利息)600000=1000万元×6%
-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266615.4=86.66154
万元-60万元
第四,2009年1月1日债券转换为股票的业务核算方法:
转换股票前账面结余的利息调整额=116.6-19.506-26.66154=70.43246万元
转换股票前形成的应计利息结余额=60+60=120万元
债券转换的股份数=该债券的总账余额/10=(1000+120
-70.43246)/10=104.956754万股=1049567.54股(不足1股的部分付现金结算,0.54股的债券额5.4元)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面值)10000000
-可转换债券(应计利息)12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660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704324.6
股本1049567=104.9567万股×1元/股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9612103
库存现金5.40
可转换债券转换成为股票之后,企业在该债券上的偿债义务和风险才解除,企业将按照接受股权投资的实收资本业务对其进行后续核算。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会计分录编制中有待商榷的问题
一是个别会计科目名不副实有待进一步更新;二是个别相关会计分录的编制不分先后顺序,先记录变动的结果,再阐述变动的原因,逻辑关系不清;三是相反会计分录与红字冲销分录未作严格区别,造成分录与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不符、账户发生额信息失真等不良后果;四是个别会计科目在使用中有不能客观反映经济业务的情况;五是会计实践工作中个别分录只有“借”或只有“贷”,不遵守会计记账规则。
二、理论依据
(一)会计分录概念
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者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由“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三要素分别反映所发生经济业务的增减(或减增)变化、变动内容以及量化变动程度三方面情况所做的一种专门记录,简称分录。
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借贷复式记账的今天,会计分录又有世界通用“会计语言”之称。而作为一门语言,其在记录、反映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时就应该遵循客观性、真实性、逻辑性、规范性等原则。
(二)会计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这一规则充分体现了会计复式记账的科学思想,对每一笔发生的经济业务都从其来龙去脉方面加以反映,客观描述了是什么经济业务发生了变动,变动的方向是增加还是减少,变动的金额有多大,变动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三、会计分录编制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一)个别会计科目名称有待进一步更新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即一切能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业务所规定的具体项目或名称。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力求简洁,要能高度概括和客观反映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内容,是会计分录的三要素之一,也是设置对应会计账户的名称。总账会计科目的设置具有统一性的原则,而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则具有相对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以下主要讨论总账会计科目名称。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个别会计科目名称进行了调整,如:为了进一步明确“现金”资产的存放地,将其更名为“库存现金”;为了统一有关税费的核算,将“应交税金”及“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为了统一核算有关职工个人工资、福利、奖金等经济业务,将“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又如:为了进一步明确“所得税”账户是一个费用类账户而非税收账户,则将其更名为“所得税费用”等。上述有关会计科目名称的调整,无非都是想通过会计科目的统一、规范来客观全面地反映它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内容。
这就启发我们思考现在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名称是否都合理。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个别会计科目名称和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名不副实”,而且不能客观反映该会计科目所对应的账户性质。
1.“财务费用”应该更名为“财务损益”
首先,就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而言,“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相关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相关手续费、支付及收到的现金折扣等。由此可见,“财务费用”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还包括与之有关的收益,因此将“财务费用” 更名为“财务损益”更符合它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全部内容。
其次,就账户性质而言,“财务损益”更能直接地反映该账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收入与费用二合一的双重性质账户,既有与筹资相关的费用,又包括与筹资相关的收益。因此,该账户所核算的经济业务内容也随之更加清晰:发生财务费用时均记入该账户借方,会计期末则将其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取得财务收益时均记入该账户贷方,会计期末则将其从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这样账户提供的发生额信息就更准确,且当前在使用该账户时各种不统一的做法也就可以避免了。如按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核算,或者发生财务收益时以红字记入“财务费用”的借方,会计期末有的是将该账户借、贷方发生额分别结转到“本年利润”,有的则是按余额结转等等。
2.“投资收益”应该更名为“投资损益”
首先,就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而言,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是一项收益与损失并存的日常活动,因此,将“投资收益”更名为“投资损益”更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就账户性质而言,“投资损益”更能清晰地反映它是一个同时具有收入与费用双重性质的账户,发生投资收益与损失时分别在账户的贷方和借方记录,期末结转时收益与损失则分别在账户的借方和贷方。
3.“本年利润”应该更名为“本年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