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际与交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际与交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际与交流

篇1

怀着美好的憧憬,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让大学新生产生沮丧甚至抵触的消极情绪。就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新生情况不容乐观,面对人际交流方面诸多挑战和困难,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新生因缺乏交际技巧而迷失了方向。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模式的变化

人际交流是每个新生个体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模式、周围环境的骤然变化让很多大学新生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对的主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学习、生活和心理的一种必要的社会需求。正确合理的人际交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活幸福感甚至就业前途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的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双方的互动[1]。根据近几年入学新生的情况看,新生的基本特点是依赖性强,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原来单一的人际交往圈转变为多维度复杂的交际,心里或多或少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导致大学新生人际交流障碍的因素

1.人际交往外在因素。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2]。(1)父母溺爱。目前,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产生溺爱。这就出现一部分大学新生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并且缺少谦虚、忍让和宽容的良好品德,这些都很容易激起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不和谐的人际氛围。(2)父母严厉。有的父母管教比较严厉,从来不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就导致大部分新生没主见,对事情没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更是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懦弱,羞怯不敢与他人交流甚至是抵触与他人交流的消极心理,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

2.社会背景因素。(1)语言障碍:在大学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汇聚于此。大家交流的时候,有的人害怕大家嘲笑自己的方言从而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不敢与他人沟通,不愿意开口说话。还有另一部分人,双方听不懂彼此的语言,造成了交流的停滞。(2)文化差异:大学新生是一群青春、活力无限、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是他们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下,没有共同语言导致了矛盾的发生,这就使得交流出现了危机。

3.环境压力因素。(1)陌生环境下的交流障碍:离开昔日熟悉朋友,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新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2)教学方式的转变:在高中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在进入大学校园,自学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受到严峻的挑战。(3)学习竞争压力下的心态:进入大学,大家都是平分秋色、伯仲难分,学习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往往这个时候,关心的只有成绩的高低,缺乏交流思想,阻碍人际交往的进行。

4.虚拟网络因素。当今我们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家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与对方交流,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伴随着QQ、人人网、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大学新生在网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锐减。

三、人际交往内在心理因素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是大学新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与他人相处交流时,不考虑他人感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感自,私自利,久而久之,人际交流的圈子会越来越小,他人只得敬而远之。

2.自卑心理的交流恐惧。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因为胆怯、害羞以及懦弱的心理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部分大学新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害怕被他人嘲笑。每个人都有自卑之处,但是严重的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3.嫉妒心理。当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家庭、学习或是生活的不友好和仇视憎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心态。

四、应对的办法及解决策略

1.采取的措施和策略。(1)抓好入学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应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学校要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并且注意学生的言谈举止,对于有严重交流障碍的同学,多给予帮助和关心进行感情的沟通,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远离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2)学校或班集体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加学生与他人人际交流的机会,丰富大学新生的生活,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加大学新生交流的机会,塑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3)构建大学心理咨询室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要合理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明白交际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在心理上有困难,但是又不敢去心理咨询室,害怕大家嘲笑。那么这个时候,心理工作室的老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担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交友观。(4)开展讲授“人际交往技巧”的系列讲座。一系列的讲座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是很有作用的,给予必要的人际交流技巧传授人际交流的方法,及时解答大学新生的困难和困惑。

2.对新生的建议。(1)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构建和谐的人际交流,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本身的努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能太过自卑。(2)多看些人际交往的书籍。人际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多看些人际交往的书籍,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和经验。(3)试着和他人去交流。勇敢地迈出步子,试着与他人交流,克服心理障碍,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王广震,李玉运.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2,(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篇2

自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于1986年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研究人际间语言交流的方法应运而生,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语用学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用学家们苦苦思索的课题,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关联理论并没有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当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对我们解释上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一种新兴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息的影响过程。

二、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在传统语用学研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因素,由语言使用者选择并用来解释含糊话语。但是渐渐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Meym经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被理解为连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这使交际参与者得以进行互动,并使他们互动的语言表达变得可以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Mey的这一观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与这种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用[假设或新信g+N关卜(语境效果)一语境含义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导公式【命题+语境】一含义。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个语境效果,它是建立在旧信息基础上,结合新信息而产生的。语境效果在整个话语推导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为最后得出语境含义做好准备。当话语的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取得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称为“认知效果’,)。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

由此可见,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地参与话语解释的因素,通过对语境效果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关于话语的最佳理解。

熊学亮教授把认知语境归纳为四大类。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语用范畴。要全面的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参与过程,就要分别地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参与过程,尤其是前面三个方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认知语境是如何动态地参与手机发送的短信息的交际过程的。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

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

Y:没有,差点中了鼠夹死翘翘。

你在理解这则短消息对话的时候,

A想都没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D这种拟人方式你也会用

在以下四项中选择你最先想到的一项:

A老鼠的形象

B说话人可能经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说话人都彼此关心对方有无男朋友的问题

D老鼠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第一段短信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话,可以推断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选项D比选项B更进了一步,因为在这段短消息交流中,x的行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图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还是拒绝道歉,那么,选项B表示Y接受了道歉并不责怪X,而选项D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Y对X的关切之情。而短信息交流二中我们也不难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试能轻易理解短信息所传递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在整个理解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四个构成认知语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后的顺序。参与问卷的受试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会话的意图,却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这个短暂的理解过程中他们脑海中所经历的步骤或轨迹。预料到这一可能的结果,问卷的后半部分设计了几个相对较主观的题目。下面第3题要求受试将自己设想为短信发送者Y,并将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按照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来。

③x:我手机充值了。这几天你干嘛了?

Y:什么时候停机的?昨晚流浪到哪里了?

调查结果显示45.5%(绝大部分)的受试把选项A排第一位,即Y于上一晚发短信给X,而X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当看到此短信后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机昨天停机了。40%(绝大部分)的受试将选项B放第二位,意即他们认为昨晚Y无法与x联系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测。而选项C和D大多数受试都排在后两位,选项C的意思是手机停机后需要使用者即刻冲值才能继续使用,选项D是短信发送者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却想知道X这几天所做的事情。

从上述这段手机短信交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理解这种特殊的非面对面会话中,认知语境各构成要素在被激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参与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主要是个体已有的旧信息的一部分,参与推理的认知语境(已有旧信息)与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再来看短信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排出C、A、D、B这样的先后次序,首先,从X‘‘我手机充值了”这一新信息使人联想到手机曾经停机了所以需要冲值(选项C);接下来,在C的基础上,Y就能理解为何昨晚X没有对自己的短信做出任何的回应了(选项A);然后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后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于是反问对方“昨晚流浪到哪里了”,因而没有满足X的要求(选项D);最后,很明显Y真正关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乐了(选项B)。具体的来看,选项C在认知语境中是参与会话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凭借着双方的背景知识以及会话上下文,短信发送者Y不难推断出选项A的内容。而选项D和B,除了依赖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Y对x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上对X可能会去玩耍的场地、氛围的想象,我们认为这体现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因素。于是,我们得出认知语境各要素在参与短信交际理解过程中经历了这么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识。大约有10.9%的受试所做的问卷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篇3

教学目标:

1、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各类雕刻作品,认识雕刻的种类。寻找并运用身边的媒材,引导学生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雕刻的相关知识,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雕刻的刻制方法。

教学准备:粉笔雕刻的酒杯、ppt

教学过程:

1、出示展示物,引出课题。

2、生活中的雕刻品(公园里的石像;故宫里的图腾;寺宇里的佛像;精美的玉坠)

共同特征:通过雕刻而成。

3、解释雕刻的含义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4、请学生举手发言:生活中你所知道的雕刻品。(引出雕刻的不同种类)

5、雕刻的种类(1、按空间占用分类。2、按材料加工分类。3、按功能分类)

6、雕刻的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图文解释各种雕刻品及形式,着重将圆雕与浮雕做对比,帮助学生分辨两种雕刻品(请学生在学习了圆雕和浮雕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理解。)

7生活中不一样的雕刻艺术(知识拓展:水果雕刻、冰雕、蛋雕、粉笔雕刻……)

8、介绍雕刻工具

9、学习雕刻步骤(1、设计草图。2、切基本型。3、构画样稿。4、确定刻法。

5、进行雕刻。6、尝试敲印)

10、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件小型雕刻作品(分小组讨论,设计初

步草图)

11、课外知识补充:知识窗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有不少民工携老带幼,并把子女安排在自己务工的就近学校学习。家庭式流动使许多正值学龄的子女加入到流动人口中来。他们随着父母远离家乡,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使许多流动人口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他们的心理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

一、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应该说,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况是良好的。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再加上他们随着父母不停地变换学习、生活环境。流动人口子女们在这样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下,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以本市某小学为例,流动人口子女已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5%。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刚转学到校时,往往表现出与当地学生不同的特征。他们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在学习上勤奋学习,成绩优秀,一种是调皮捣乱,“野性难驯”。他们的性格发展也呈现了不稳定的特征,一部分孩子表现积极,急于在新环境、新同学中得到认可,而另一部分孩子则性格消极内向,孤僻忧郁,不善与人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过于积极的,还是内向消极的,都偏离了孩子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内心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产生了自卑情绪,而过度的攻击性还包含着强烈的自卑感,这些极端的表现都是青少年因心理不成熟表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对抗。

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自卑是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与本地学生的差别,使他们极易产生自卑感,因为过分看轻自己,往往表现得比较胆怯,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这些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是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

2.孤僻。当他们远离家乡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心灵上缺少和谐的交流。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同学,再加上极度的自卑和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又使他们不愿启齿求助,于是只能默默地忍耐,独自承受着生活、学习的种种考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3.缺乏自控能力。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共性心理问题。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造成他们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处理事情感情用事,喜欢用“拳头”来解决问题;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

4.行为偏激。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他们往往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不顾后果地莽撞行动,常常会干出一些傻事;甚至会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干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心理的缺失往往造成流动人口子女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不能辨证地看待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理想状况较差,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不能恰当处理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显示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紧张。因此,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二、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1.缺乏辅导,学习被动

由于跟随父母长期流动,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知识上的断层,他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很不稳定,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和教材使他们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快速滑坡,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最终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从家庭情况来看,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但对孩子的期望却偏高。过高的要求无形中成了流动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缺乏沟通,交往受阻

流动人口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也乐于与本地学生交朋友,但由于其父母亲大多社会地位较低,有部分本地学生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交往。这不但把偏见、等级观念等过早传输给了自己的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也对流动人口子女造成了心理伤害,使他们不能主动大方地和别人交往,容易走极端。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确立平等教育意识

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渴望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比当地学生更迫切需要和教师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教学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都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同时,客观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借读”的身份,以及在评奖、评优中可能受到的偏见,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作为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确立真正的平等教育意识非常重要。同时,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着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要求老师、同学对他们一视同仁。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地对待,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

2.建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学校只有掌握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要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档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观察,在此基础上,制订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如对学习上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暂时放松要求,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努力使他们从失败中走向成功,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对自我封闭的学生,则可采用“以心换心”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走进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渐开启心灵之门。对于学校来讲,要经常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和咨询,可以设置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室,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家校联系,营造育人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容易造成子女过大的压力,而过低的期望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期望。与此同时,家长还须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多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功课以及和他们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外也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表现。学校可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向家长举行专题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让我们怀着满腔热情,用爱心和耐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心灵,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教育探索,2004,(2):50~53.

[2]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教育与“三农”,2006,(3):16~17.

[3] 李伟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

[4]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2~53.

篇5

2、多激励别人

多说一些激励别人的话,肯定别人的能力,那样才能让别人感到兴奋,于是产生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

3、给别人信赖

给人充分的信任,便给人十足的勇气和力量,能让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能让绝望的心燃起信心和希望。

4、不要恶言恶语

口出恶言,只能激起别人的反感和抗拒,给人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让人心灰意懒,觉得世界上没有人会相信自己。

5、不要乱发脾气

篇6

治制度的完善。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需求条件下开始萌发的,同时也是在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里面不断发张壮大起来的。教育的实质是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全人类共同享有它。但是,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教育就成了剥削阶级奴役下层阶级的强

有力工具,进行的教育实际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轨

迹。”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人生教育的工作。这样可以得到的好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根本不用为学生担心,在正确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是有保障的。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里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很容易了,倘若出现少数的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了问

题,或者是该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力本身就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或者家庭和学校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

生教育,甚至不能排除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嫌疑,这也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不重视学生的人生教育,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

没有办法学好的,也不排除有特体,有个别的学生能够学好,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会比会学习的人多几倍,甚至更多。

二、目前的教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或多或少不利于学生的人生教育开展,因为教师和学校对人生教育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读书,为了考试升学而读书,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好像全国不同地方的教师和家长在一起商量了似的,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大同小异很相近,都是要求学生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学习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根本都不必放在心上。学生一天天只能在死记硬背中苦熬,学生的人生观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一步一步丧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无法看到学生的青春朝气和活力,也看不见学生的青春活力,学生也无法真正认清社会现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现状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从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教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指导学生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去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应该有“我教什么科目的就只负责什么专业教学”的想法,专业教学是基础,而人生教育才是重点和延伸,要与时展的理念相结合,发展就必不可少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核心机构,教师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生教育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传输给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长大成人,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也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顺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六年级学生的人生教育就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最关键的阶段能够得到必要的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是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供小学6年级的学生使用。本册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语言运用。2.注重能力培养3.突出兴趣激发4.重视双向交流5.融合学科内容6.重视灵活扩展7.实现整体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或短语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包括长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周末和假期活动、旅行、晚会等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1个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唱6首歌曲。

4.能听懂、会吟唱6首歌谣。

5.能完成4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理解6个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四.教材重难点

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

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难点

1.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几个小学阶段所学句型中对人称、是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

2.对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的灵活运用:对话、写作、阅读。

3.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的有机结合。五.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4、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后进生转化措施:

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

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还是要狠下工夫监督学生去完成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课后做到个别辅导,尽量减少差生的数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与班主任多做交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六年级的教学任务。

优秀生提高措施:

对尖子生加强培养,发掘其潜力,设计更多的弹性问题,让心有余力的优秀生留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教学进度

由于本学年教学时间紧张,学习内容多,因此对本学年的教学作如下安排:

篇8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21年1月6日~1月12日。

1.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本流程;了解各专业选题;熟知写作时间安排。

2.学生应仔细阅读相关要求,了解论文写作流程和各阶段时间要求。

3.学生在公布的题目中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题目。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4.《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各专业论文选题》等公布在我院首页(首页→西大网络教育网→教学指南→论文写作安排栏目中)。

5. 《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相关视频请登录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栏目中查看。

(二)写作过程

1.提交选题与提纲

时间:2021年1月12日~3月2日。

学生在此期间,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 “论文写作”→“论文选题”中进行选题,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我院所有专业的选题均有人数限制,当选择同一题目的人数达到限制人数时,只能选择另外的题目。

学生根据选题搜集资料,起草论文提纲在“论文提纲”栏中提交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结构、层次等基本要素。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等。

论文选题及提纲提交截止时间为3月2日24时。如未按时选题及提交提纲,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2.查看指导教师

时间:2021年3月5日以后。

学生在此时间后可查询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

3.初稿写作与提交

初稿写作包含初稿一稿和初稿二稿两个阶段。

一稿时间:2021年3月12日~3月30日。

3月5日~3月11日为指导教师审阅提纲时间,学生于3月12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提纲意见,学生按照论文提纲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一稿写作,初稿一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一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一稿。论文初稿一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3月30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一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二稿时间:2021年4月7日~4月27日。

3月31日~4月6日为指导教师审阅初稿一稿时间,学生于4月7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初稿一稿意见,学生按照论文初稿一稿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二稿写作,初稿二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二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二稿。论文初稿二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4月27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4.终稿写作提交与论文

时间:2021年5月5日~5月27日。

4月28日~5月4日为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二稿时间,5月5日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初稿二稿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终稿必须按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完成,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终稿”栏目中提交。提交后,点击“”进行论文检测,论文终稿重复率大于30%成绩为不及格。论文终稿提交和的截止时间2021年5月27日24时,截止日期后,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按时提交的学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重新开始论文写作。

每位学生有一次免费。数据返回学xxx台大概需要5分钟,平台在20分钟内不能反复。完毕可以在学xxx台查看报告。

5. 终稿纸质版本提交

时间:2021年6月15日前。

学生应按论文格式要求打印终稿,在规定时间前交一份到学习中心备案。

二、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2021年6月4日~6月9日。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为6月4日~6月9日,在 “论文写作”→“答辩申请”中申请论文答辩。

(二)学位论文答辩

所有申请授学位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重复率小于等于30%且终稿成绩及格及以上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2021年6月中下旬。具体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三、论文成绩

2021年6月上旬毕业论文写作成绩。

2021年6月下旬论文答辩成绩。

(一)论文终稿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将取得相应的学分;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可自行决定何时重新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二)论文答辩成绩在良好以上(含良好)的本科毕业生且符合学士学位全部条件者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四、特别提醒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选题、提纲、初稿、终稿环节务必在规定时间之内及时提交。截止后系统关闭,不能再进行相关操作。

(二)达到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条件,因各种原因没有按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根据我院论文写作安排可再次参加毕业论文写作。       

(三)本次论文写作不及格的学生只能按下一次写作的时间要求重新选题,重新开始论文写作流程。需要重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论文重写申请”中申请重写,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设计)写作批次。

 (四)写作过程中请学生定期上网关注指导教师评语,关注我院的通知公告中关于毕业论文的相关信息。

 (五)在提交了初稿或终稿后,可以下载论文初稿或终稿,查看能否正常打开,确保提交成功。

(六)论文初稿自愿,论文终稿必须。论文终稿重复率小于等于30%论文为有效论文,可以提交到论文系统。教师批阅终稿后终稿成绩为及格及以上,学生可申请论文答辩。

(七)美术专业毕业作品版面及邮寄要求

美术专业的毕业作品(国画、油画、设计创作)要求国画四尺对开、油画半开、设计八开素描纸,作品上有落款、名章及作画时间(近期作品一幅),作品背面左上角标明学习中心名称,学生学号及姓名。

学习中心寄送美术论文时间: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期间(以邮戳为准),其他时间邮寄的概不处理。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成教办公室邓萍   (收)

篇9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成绩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学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爱护,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从教十六载,我认为应该这样热爱学生的。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应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不能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

篇10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屈指数来,我在这个人才济济、团结又温暖的大家庭里已度过了十个春秋。要谈经验真的算不上,今天就和大家回忆一下我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我交流的题目是—有爱就能成功。

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内容是:爱的责任。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三二连读大专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从02级、06级一直到10级,每届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都名列前茅。

现在除了分管现代服务专业科的教学工作,还担任国际贸易大专班10.16的班主任,同时承担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的教学任务。

在全国示范校建设阶段,我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经常加班加点整理各种材料,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示范校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有时加班很晚,不能照顾好女儿,只能把她全托在妈妈家,疏于对女儿的教育辅导,到现在想起来都有种愧疚感。

本学期还积极组织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单证员考试,和专业教师李静老师一起利用休息日查找资料,为学生辅导,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就业增加重要砝码。

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二个内容是:爱的感动——真心换真心。

我常把所带班级形容为手中的牌。

2002年的我,比较幸运,得了一手好牌。那是学校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大专班。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每学期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支部”。

关心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小到天气转凉,提醒他们多加衣服,大到学生生病陪着上医院,垫付医药费,当然我只是做到了咱们每个班主任都在做着的简单但意义重大的事情。

同样,我也体味到了学生给我的爱。那是2003年9月10日,一个充满了祝福的日子。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给我的小卡片,小纸条,我仔细地读着——“您就像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只为我们而存在,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的心。谢谢您,老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相信我们,我们永远支持您!”“在您讲课讲得口干舌燥时用这杯子喝一口水润一润喉咙。”“六十个人的大家庭里没您不行!”“我们永远爱您!”祝福与感恩的话语让我感觉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更加激励、鞭策着我,我更加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

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三个内容是:爱的奉献。

1.舍小家,为大家。

2004年的3月3日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晴天霹雳,好端端的母亲被烟台五家医院诊断出了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的时间。妈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天居然来得这么早,这么突然。当时,爸爸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带妈妈去北京检查治疗,怕耽误我的工作,坚持不让我陪同。在机场送母亲时,娘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是脸颊相互贴了一下,在向登机通道走去的时候,我使劲挥着手,哭得一塌糊涂,感觉就是生离死别。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还得强颜欢笑地面对我的同事、学生。几天后得到爸爸的消息说北京肿瘤医院大夫说很可能不是癌症,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一周后令人兴奋的消息从北京肺科医院传回来—妈妈得的是非活动性肺结核。从妈妈在烟台住院到北京治疗这20多天里,我没有耽误一节课,这期间有两次监考任务,还有学生的沙滩志愿者服务,我都准时到位了,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父亲的奉献,这都很难做到。

2.无悔的奉献。

02.16班的各项工作稳步进展,这期间我经历了结婚、怀孕,让我从一个女孩蜕变成一个女人。因为班级学生稳定,我也没有孕期反应,所以,一直带着班,还有每周12节的课时量,直到要生产前一周才把班级交给了同事。后来才知道这件事当时老师们议论也是颇多,各种褒贬不一。但我并不后悔!

我向大家汇报的最后一个内容是:爱的绽放。

2007年刚休完产假的我,因工作需要从计算机科调到当时的金融科,也就是现在的现代服务科。前面说02年手里握着一副好牌,可是这次牌很差。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积极调整好心态,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经过大量的努力,从思想教育、班级制度的制定、心与心的交流、各种活动的开展、班干部的培养等,06.11班从一个全校倒数后三名的问题班级进步到前三名,毕业前夕,被评为“烟台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现在学生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岗位上表现突出,这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

毕业学生现在遍布各个行业,有绮丽集团业务骨干,建行的优秀柜员,东岳汽车的技术员,报社的业务骨干,匹克运动的店长,各种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的业务骨干等。

篇1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一共有五个单元。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更具兼容性与可比性

《世界教育信息》:博雷里先生您好,多年来,您在欧盟委员会负责与中国合作交流事宜,对于中欧教育文化交流有深入的了解。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欧教育交流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维多・博雷里:欧中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话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自2012年以来,所有活动都被整合在欧中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EU-China High Level People-to-People Dialogue,HPPD)之下。HPPD与欧中高级别战略对话和欧中经贸高层对话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欧中关系的三大支柱。HPPD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教育、文化、青年、体育事务等。就在不久前,性别平等议题也被纳入讨论。未来,旅游业也有可能成为对话机制的主题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高层领导会谈,探讨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会谈在欧洲的布鲁塞尔举办,2017年将在中国举办。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开展技术层面的交流论坛,如欧中每年举办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专门探讨学分认证、教学质量、学生流动性等问题。

在教育领域,欧盟方面主要开展了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Codowska-Curie Actions)等项目,中国方面则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项目。正是由于这些项目的存在,我们得以通过硕博联合培养的方式支持学术合作的开展,同时能够保证学生和教师在欧中之间的流动性。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我们还做出了许多其他努力,包括欧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The Tuning Study,下文简称“调优项目”),其目标是使高等教育系统更具兼容性和可比性,消除高校人员流动障碍,促进学位和学分认证体系的改善,并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10月11日,欧盟-中国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京举行。过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曾经有过类似的会议,但是2016年首次有4个欧盟国家加入讨论,我们认为这对于促进未来教育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会上,许多议题得以讨论,包括中国在参与欧盟领导的多维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和调优项目中所取得的进展。

二、中欧高等教育交流将在联合培养人才、学分互认、平衡双向交流人数方面得到深化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事实上,我们开展过许多成功的项目。我可以用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一点。比如,支持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的伊拉斯谟项目至今已涵盖超过50所中国大学。同时该项目囊括了众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学以及人文艺术学科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等中方大学的院系均加入了这些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

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项目,在此我也想简要地谈一谈。在伊拉斯谟计划下,我们有一项让・莫内行动(Jean Monnet Actitivies),主要是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课题的教学研究,即研究欧洲国家聚集起来建立欧盟的过程。在中国,我们设有三个让・莫内卓越研究中心(Jean Monnet Centers of Excellence),专注于欧盟课题的教学和研究,分别设立于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三个中心对于传播欧洲一体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中欧教育合作与交流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我想目前为止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分认证问题。我想列举几个数据。我跟进“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已有两年了。自该项目启动以来的两年多期间,已有3000余名学生在欧中之间往来。其中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国外修习学分得到了本校的认证,但还有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有些困难最终能够得到解决,但另一些人的学分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认证。通过欧中双方联合努力,如在学分转换和互认方面的工作,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另一项阻碍学生流动的重大挑战则是语言问题。目前,在欧中之间流动的学生数量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态势,中国赴欧学习的学生要比欧洲赴华的W生数量多得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欧洲学生很难理解用中文教授的课程,为此他们必须做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如果中国的大学能开设更多英文授课的课程,欧洲学生赴华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多。

除此之外,欧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也将对此大有助益。该项目于2013年启动并开展试点研究,目标是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强欧中高教体系兼容性,消除中欧高校人员流动障碍,实施结果导向的教育。目前,项目一期已顺利结束,项目二期已正式启动。中欧双方选择了物流、信息工程和护理三个方向,由重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执行,预计两年完成。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谈未来中欧教育合作的重点将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在欧盟-中国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上我们刚刚探讨过这个问题。欧中双方一致同意平衡双向交流人数,并开展学科更加集中的联合培养项目。比如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有助于解决其他重大的挑战,如全球安全问题等。如今,全球安全也是世界发展首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再度加强在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学科,如工程学、医药等领域的欧中合作也将带来丰硕的成果。

我认为,培训教师及创新教学方法、理念和工具非常重要,因为欧盟现代化发展议程中很重大的一项挑战就是信息通信技术(ICT)l展,以及其在远程教育、慕课等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培训确实是伊拉斯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中国合作的项目中是否有教师培训的内容我还没有耳闻。也许是我们已经开展过这种项目,但我本人并不了解,但是这绝对是非常好的能力建设项目,因为它能促进交流。欧洲大学在教师培训领域有自己的经验,中国的大学也是如此。

三、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高校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给想要与欧盟开展合作交流的中国高校提一些建议。

维多・博雷里:目前,欧中双方的合作主要基于联合培养项目,既包括两校之间的双学位项目,也包括多个学校参与的项目。后者就涉及到所谓的“学分流动性”(Credit Mobility),即学生短期学习所获学分的流动性。这是我们近期才纳入伊拉斯谟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比如说,由欧盟提供奖学金支持的清华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之间的双边项目就包含全年、半年或三个月等几种时长不等的项目。

篇13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缺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技巧,不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学活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分。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内容: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为下节课的《西方文明之源》奠基。所以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大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发源地)。

(2)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索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种姓制度等活动,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

2.能力目标:

通过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3.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知道它们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知道它们的文明代表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古文明王国文明产生的时间及文明代表。

2.难点:三大古文明王国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奴隶制,进而出现了什么,是原始社会最终解体吗?

对,是国家,而且是奴隶制国家,人类文明由此开启。那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生: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并通过四大古文明王国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

师:检测预习(相关表格,见板书)

1.古埃及文明产生的大洲、时间、文明代表、发源地分别是?(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那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文明如何呢?(学生自己完成,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然后其他学生订正)

教师适当讲述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并结合课本补充一些金字塔和法老的神秘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合作探究

1.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说它的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之后的种姓制度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实质)

(点拨:教师可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并讲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小字部分,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答案)

生:从法典规定的内容来看,奴隶的身份卑微,生命、安全、社会地位都得不到保障,而奴隶主高高在上,可以肆意妄为,所以这部法典完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工具。

2.课后活动与探究。

下面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非文明地图,请你结合地图议一议:

(1)从左至右填出四大古文明王国的名称,及它们产生的时间。

(2)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点拨:(1)结合地图册和已学知识;(2)学生将四大文明的发源地进行比较,找出共性)

设计意图:此题一方面可复习古中国文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而突破难点。

(四)成果展示

注:学生展示探究部分,先由组内后进生、待优生展示,学优生补充纠错。

(五)巩固提升

1.有一组考古队从中国出发,自东向西探访四大古文明,请问他们到达的亚洲最后一站是哪里?( )

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2.为什么古希腊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道题,加深学生对四大古文明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二道题是让学生再次明确大河与文明的关系,巩固本课所学。

【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