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1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尤其以曾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概括得最为充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侧重于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者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两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2%。总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在乡村就业人数为47270万人,占6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4000.0亿元,占11.3%。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无农不稳”,而且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同时农村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要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自2006年,中央政府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农民数千年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向农村铺开,诸如向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等。以上政策都是得民心、惠及农民的好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来源:种粮收入、政府补贴和工资性收入。

(一)种粮收入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耕地的产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持国家稳定所必需的,粮价是一把双刃剑,“谷贱伤农”,但是,粮价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而,粮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粮价太低,政府应当以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太高,政府又应适当减少粮食储备,以调低粮价,或者向城市居民发放补贴,以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耕地和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保障性质的,特别是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农民可以返乡种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都聚集在城市,衣食无着,这对于政府、对于社会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耕地流转必须以保持耕地承包权不变为前提,否则,失地加上失业,这对于打工农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有六百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这些地方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受旱,因此,尽管那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导致产出率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上分析可知,种粮收入对于农民增收来说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政府补贴

篇2

在市政府,市委宣传部贯彻落实五次党代会精神采访小组采访副市长魏启生时,魏启生说,在市五次党代会上赵振起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更加宏伟的目标、艰巨的任务、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我市要重点抓好一个“首要任务”、一个“战略重点”、一个“根本出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魏启生说,一是把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不断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充分挖掘科技增产潜力。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22亿斤的阶段水平。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要占到粮食总面积的90%以上,以特色乡镇为重点建设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优质大豆和特种玉米生产基地、高油高蛋白大豆基地185万亩。充分发挥我市玉米育种优势,以市农科院为龙头,实施种子工程,使我市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二是把优先发展精品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2007年,优质肉牛、奶牛、猪、鹅和鸡标准化示范基地饲养量占畜禽饲养量的70%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00个,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4.8万户,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是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发挥与农发行、农联社合作的“两个金融”平台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梯次推进、滚动发展、逐步完善,加强组织引导力度,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统筹城乡资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抓紧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的现实问题。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篇3

 

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3.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纵观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若干实力超强的农业企业,它们往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业企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农业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不足2%。多数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些企业甚至放弃研发,只从事生产。同时,一些农业企业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农场机制,行政色彩浓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改变我国农业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能力偏弱的局面,需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农业企业经营税法规定免税的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这种税收减免政策并没有给农业企业带来科技研发的强劲动力。因此,可以考虑用研发费用冲抵其他税费,或直接进行研发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

 

2.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个体农业生产仍然是占主体地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培训成本等都很高,生产出的产品难以标准化,品质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这就使很多具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另外,在农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和设施建设很难推广普及,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农业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输、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价格谈判以及在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协作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使农民联合起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之路迈进。我国在2007年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立法的方式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制度得以确立。但目前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仍然不够明晰,合作社内部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同时存在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信贷资金匮乏、引进新品种和发展新项目资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教育和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有序推进。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涉及农业科技的研发,而且涉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以及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业科研成果不能推广使用,便无法实现价值,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没有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者的教育和培训,新农业科技的大范围推广便不可能顺利完成。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三、结语

 

篇4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日前,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蓉召开。会上,省委书记杜青林指出,在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宏伟事业中,农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关系到最广大群体的民生福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是富民兴川的根本大计。他指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是突破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出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是抢抓农业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把现代农业作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立足点,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切入点,作为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杜青林强调,要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立足现实基础。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区和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杜青林强调,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夯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设施基础。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二要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科技支撑。要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体系,积极构建高效率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积极构建高覆盖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三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拓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产业功能。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要立足自求粮食平衡,积极构建粮食安全生产体系;立足发挥资源禀赋,积极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立足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构建新型农业业态体系。四要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创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发展农业生产力。要推进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专业化分工,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推进社会化服务,着力健全农业服务本系。五要坚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造就传统行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杜青林最后强调,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将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做到“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

篇5

二、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环境治理的心理空间

环境污染既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它所损害的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就要求激发农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孕育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讲,我们需要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科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农村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民的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

三、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系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发展能力的问题。能否有效提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环境保护及农业升级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既有资源和能动性,搭建农民、大学、乡镇企业与政府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公共平台,以此沟通社会和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撑,为提高农民脱贫发展,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能力支持。

四、创新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恶化并肩而行。土地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食品毒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农业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整体转型。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现实性的路径依赖,农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鼓励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搭建农村环境治理的三维社会平台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环境责任缺失。农村环境治理,决不应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力量,而应该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为核心,以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为抓手。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营造一种环保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平台,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切实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促成环境友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篇6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篇7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因规模小、成本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形势迫使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重新审视发展形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以特色优质为前提,做好品种筛选、提纯、繁育及更新换代工作,推广先进的农业及农机科技技术,实行模式化栽培、标准化工作,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农产品。

1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食品工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作支撑,延长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区域化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为农机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围绕农业发展开展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农机推广主要发挥公益职能,承担技术再开发、再研究的工作,责任重大。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开展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1]。

2.1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普及

在主要农作物生产方面,应该推广以小麦、水稻、玉米及大豆为主的耕、翻、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在经济作物方面,应该推广收获机械、深加工机械。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应推广青贮方面的机械[2]。

2.2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其情况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

积极推进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技推广的需要,做好农机具的更新配套和合理布局。结合结构调整,在支柱产业所需的机械引进、推广方面给予大力宣传,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先进农机具,提高农民农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律搞好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倡导新生产模式,如市场—公司—农户模式、农业股份制、市场—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基地建设,鼓励分工合作,进行开放式的农机技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建立示范点[3]。

3 提高自身和农民素质是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

农机科技推广者要树立和培养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和情操。面对农机推广技术工作的主体“硬件”——农业机械和机械产品,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具备必要的机械常识,熟悉机械性能,会正确运用,并懂调整、维修和保养等。面对农机推广技术主体“软件”——技术对象、方法手段、效益评价、示范宣传及分析总结等内容,其领域为广大农村,产出的是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必须涉及大量的农艺知识,种、肥、土、管、运、收等环节离不开农艺知识。掌握农机和农艺知识是农机推广工作者具备更高素质的条件和基础[4-5]。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人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机事业的精神,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的桥梁、纽带和载体作用。要为上级决策部门当好参谋,为农民当好技术推广的服务人和贴心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搞好农机科技推广,想农民之所想,需农民之所需,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能力。

4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做好农机科技推广的根本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农机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农机和农艺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结合、人的结合,也是机械技术、机械产品与农艺的结合。不同的作物、土壤和气候条件,要采用不同的作业,只有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农机科技推广者在完成本职工作时应该做到“3个结合”:一是要把农业机械的研制、生产、推广、销售、服务和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原则。二是在推广过程中要坚持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相结合。三是在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要坚持消化、吸收和开发相结合。

5 参考文献

[1] 梁金凯.农业科技推广途径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2(10):15-16.

[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J].农家致富顾问,2011(2):7.

篇8

第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特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围绕增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战略重点,瞄准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技术难题着力创新,特别是增加小型轻便的农业机械供给,激活潜在需求,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篇9

总播面8.92万亩,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建有温室580栋,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9等。

二)基本特点

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立足本区特色。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

篇10

篇11

农业是国民生活的保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所谓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 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旧技术间差别效益的过程。这里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是指原有生产要素性能的改良或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可以指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的改变,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手段, 产生新旧技术间的差别效益是目的,而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由体力型向脑力型逐渐转化,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所有这些都促使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20世纪初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来实现的不足20%,而到90年代已达70%到90%,由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始转变。

(二)新兴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的“绿色革命”;细胞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使人民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一系列的新品种;核辐射技术诱变和辐射处理改良品种,控制病虫害,提高了果蔬鱼肉防腐保鲜的技术。生物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管理技术是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有与其相应的现代化生产管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大地推进了管理技术进步,比如电子计算机联网技术,一方面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同时也实现了组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农”已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有了较快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9月,林毅夫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截止到2007年底,作为中国“大粮仓”的河南省,第一产业GDP为2217.66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量的14.77%,比全国同类指标均高出3个百分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200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000亿斤,达到1039亿斤,连续7年居全国第l;蔬菜的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3位;同时,牛肉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二)河南农业科技进步所面对的压力

虽然河南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飞快的发展,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我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全面化,我省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的重重压力。

1、如何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河南是地处中原的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小规模粮食生产是主体格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极其复杂,但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价格的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现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

3、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我省农村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户耕3、6亩,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此外,自2005年以来,尽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制、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农民在二、三产业的不稳定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中有73.7%仍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河南农业发展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及河南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河南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并使其逐步产业化;积极研究和开发设施农业技术,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我省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羽燕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07(11).

[2]陈奇榕、谢华安.加快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3]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篇12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三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一是生产持续性(SustainabilityofAgricultureProduction),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二是经济持续性(SustainabilityofRuralEconomy),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三是生态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ofEcologyAndEnvironment),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投入水平较低,经营粗放,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5,人均粮食占有量仅占发达国家的1/3,肉类占1/5,人均农业总产值占1/4。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兼顾三个持续性的协调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1可持续发展是国情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一是解决人口增长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我国目前已有13亿人口,而且总人口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16亿多,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物质消费总量必相应增加,自然资源由于不断地被消耗而相应减少,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有产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人数将相应减少,通过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增长方式,最大限度地以人力资本取代自然资本,有利于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确保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解决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人均资源数量仍继续下降,而且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到2030年达到16亿人口,我国有限自然资源将不堪重负。三是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需要。我国山多地少,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9%,环境脆弱、频发灾害,也就难于幸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还自然的绿色面目,才有出路。

1.2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环境问题已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控制人口,保护资源是人类共同任务。环境污染是危及全球的,加强保护环境和国际合作离不开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协议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不仅受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的影响,而且由于降低关税配额量增加,逐渐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加重国际竞争和国内"卖难"问题的压力。我国农业要抓住这一时机,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建设,深化农业和农村的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市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1发展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总的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靠,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整,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建立高效农业体系,解决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在分散经营状态下,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一般都是以去年的行情作依据,这种滞后的市场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专业分工而形成专业营销队伍,而且规模化经营,在客观上也更重视市场信息和市场预测,从而降低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便于农业技术推广,为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实现农村城市化

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30.4%。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过去依靠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尽管国家按照保护价收购余粮,但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幅并不高,纯农户的收入已经趋于平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问题,除了对农业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外,必须减少农民数量,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通过务工经商、兴办实业,直接增加收入;同时,按目前农业资源可容就业水平来推算,即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去了,农业产量和农村经济收入也基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仍留在农村的农民就相对增加了收入进而实现其同富裕,进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20世纪后半叶,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正在形成一场全球性的"新的绿色革命"。为此,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并从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事业的大发展,加快农业科技革命,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进入20世纪,在工业革命浪潮冲击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也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农产品成倍增长,基本养活了全球50多亿人口,这其中,科技贡献率在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30%左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需求将日益扩大,其中粮食需求,预计2030年将突破6.5~7亿吨,如果要达到95%的自给率,则年总产量的递增率要达到1.5%左右,而提高单产是唯一出路。但另一方面,人均耕地、淡水资源数不可逆转地下降,中国农业面临着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中国21世纪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宏大目标,其根本出路是坚持科教兴农战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的道路,这是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2.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最为紧迫而且影响面大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七个方面:其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其二是农业生态技术落后造成自身污染日益加剧;其三是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其四是土地沙化与沙尘暴呈加剧之势;其五是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其六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其七是农产品污染问题加重,人身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呼声日高。根据《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98~2002)纲要》要求,当前及以后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环境宣传和法制工作。完善生态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环境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抓紧制定有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二是实施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实施污染总量控制,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增产不增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重点,抓好长江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退耕还草工程。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30年,我国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必须继续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方针,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管理,把每年减少耕地的规模控制在最小程度。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选择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如下:

3.1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把基因工程技术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对特定的基因进行激活或控制,或者用新的方法进行转换,就可以生产出全新的、安全的食品。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2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绿色农业

21世纪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是本世纪主要的消费趋势,绿色需求将逐渐成为主要需求。人类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产品,实现人与环境共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绿色生产,产出绿色食品为特征,且树立全民族绿色意识。面对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需求及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以成为重要贸易壁垒。因此,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3.4"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造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传统农业以太阳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微生物工业是节省土地型的工厂化生产,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t的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厂,相当于13万hm2耕地的大豆蛋白质,或0.2亿hm2草原饲料养牛的动物蛋白,可见,在我国发展"白色农业"大有可为。

3.5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和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建立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越来越多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能飘洋过海卖给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3.6优质高效农业

优质高效农业是以经济上有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持续的方式,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一种农业形态。它要求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优质化;二是农产品及流通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当今社会,绿色无污染食品已是人们的需求,优质食物,农产品是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饿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并且影响我国粮食的世界贸易和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所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参考文献1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刘辉煌.制度创新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7)5王东升,杜砚如,鲍建梅等.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6王耀华.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

篇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特点是人多地少,以为核心的经营方式,目前已面临突出矛盾: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要求相矛盾、农民因土地承包而产生的恋土情结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需要相矛盾、按福利原则平均分包土地与按效益原则由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相矛盾和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社会大生产的要求相矛盾。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

2、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组织管理农业,由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农业经营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统一采取新的种养方法,有利于产后销售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提高农业农民收入的需要

目前条件下,多数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有:种地与外出打工相结合、通过转承包或租赁,种更多的土地,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成为种粮专业户、放弃土地,在其他行业中谋发展求生存。采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以农为本,靠专业化土地经营来发家致富,它代表着先进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模式,符合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逐步消除小农经济思想。

4、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由于人均耕地少又分散,再加上富余劳动力多,造成农业机械化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就无从谈起,因此,农业实现机械化是非常必要的。

5、我国农业与国际农业接轨的需要

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关税将不断降低,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将进口到我国。尽管发达国家工资很高或者说人力成本很高,表面上看,好像搞农业的发达国家缺乏竞争力,但由于它们的农业生产具有高度规模化和机械化特点,所以,农产品价格较低,再加上优质,实际上极具竞争力。我国农业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否则,根本无出路可言。当然,我们说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是指土地面积的扩大集中,它还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等方面。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要认识到不能孤立地推进这一过程,要结合城市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要破除旧观念,因势利导,不能在时间和区域上搞一刀切,也不能拔苗助长,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实施推进机制。

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坚持遵循的原则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慎重行事,不可急于求成。实践证明,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要坚持依法原则、自愿原则、有偿原则。土地收益权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核心,农户的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经营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发生流转时,农户有权获得土地流转的土地转包费或租金。

2、坚持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的原则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在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的选择土地规模经营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3、坚持经营者具备相应实力与能力的原则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承包人要懂得经营,会管理,这是关键的关键。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是手段,最终获取好的效益才是目的。因此在确立承包面积时,要看承包人是否有一定的经营水平,否则会出现产品质量差,经营效益挂帐等不良后果。实践证明,坚持自费投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因为自费投入要全面考虑,才能本利双收,家庭承包户承包面积越多,成本就越大,其风险和压力也就越大。

4、坚持政府与社会增强相应服务措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