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发展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发展的建议

篇1

1.1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国是近代小额信贷的发源地,非政府组织的格莱珉银行是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典范,贷款对象为最贫困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运行框架采用无抵押担保、小组联保、分批贷放、分期偿还的方式。马来西亚小额信贷的特点是依靠财政支持(政府提供大量的无息贷款),信贷的对象也是最贫困农村人口。

1.2银行模式

巴西将非银行机构,如药店、邮局等为银行机构,通过将银行功能分解外包给机构,向农村提供广泛金融服务,如开立和管理存款账户、开展贷前调查等。同时,出台系列综合政策,使得其运营成本更低,能够大范围、多形式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1.3手机银行模式

2007年,英国移动运营集团沃达丰在肯尼亚推出手机支付产品M-Pesa,开创了手机银行服务先河,2007年6月,该产品拥有17.5万用户、577家服务商。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无需使用现金即可互相交易。而该年全国平均每十万人才拥有1.5家银行机构服务和1台ATM机。

1.4政府推动模式

墨西哥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广泛普及金融知识以及推动金融机构的透明化作为主要手段。2005年以来,它出台了《2007-2012年国家发展规划》和《2008-2012年国家发展融资计划》,推动银行改革,使非金融机构(银行商)可以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允许银行根据差别监管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将小型储蓄和信用机构纳入正规的吸收存款机构管理并帮助其发展。

2.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和地区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做法

2.1农业银行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

一金融服务进农村,在农村的各场所设立服务点,布放智付通、POS、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机具,满足农民查询、取款、转账、缴费等需求。二综合各项民生金融服务,与新农保、新农合及涉农补贴等民生工程对接,实现农民“养老、看病、补贴钱”发放和管理。三高效服务农业企业,以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上的企业和农户为重点,围绕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及供应链,为其提供结算、融资、理财等全方位服务。

2.2农信社(农商行)紧围“农”字做文章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如江西赣州农信社推出金融便民服务三覆盖,将物理网点、自助服务、现代金融服务推广到全市每个乡镇、行政村。二是小额贷款服务种类多,如山东寿光农商行推出“春雨工程”小额信用贷款,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还送服务、送信息,让客户经理和骨干人员与特困农户结对子,定期上门走访,保证“支持一个,成功一个”。该行还推出乡村“2+1”贷款产品,即在村委和农户结成大联保体的基础上,简化手续,将农民最高授信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利率优惠30%。三是新型服务不断推广,如寿光农商行积极向农民推广理财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农户制定全年资金收支计划,建立服务档案,确定资金需求情况和资金闲置时间,为其量身定做实物黄金、通知存款、单位协定存款等理财规划。

2.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涉农小额贷款

海南省政府大力发展小额贷款等惠农金融服务,将小额贷款列入省政府民生项目。该省财政设立农民小额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10万元以下的农民小额贷款给予贴息,对橡胶、水稻等14个农产品提供保险补贴。贴息率上,全省定为不低于5%,有能力的市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上调。贴息贷款的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贴息贷款用途从生产领域拓展到自建住房贷款等生活领域,省政府还对农民小额贷款发放金融机构按贷款额的0.5%给予财政奖励。

3.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虽然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和地区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引进普惠金融概念时间相对较晚、普惠理念尚未树立,加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欠缺、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法规政策支持不足、经营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整体水平还不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努力使农村地区的居民和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普及、便利、优惠、可持续的工作目标,让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享受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3.1农村普惠金融要有法可依

成立其领导小组,出台法律法规,建立金融供给体系,制定其发展战略。健全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优化税收扶持政策,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减免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贷款所得税。优化支农再贷款投放,适当降低农信社、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调动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积极性。

3.2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全覆盖

建立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网络,鼓励其适度竞争。商业银行增加网点,发展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积极应用金融创新产品,使农民足不出村取现、账户转账和信息查询等服务,满足其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3.3树立“普惠”理念,引导金融机构真心为农服务

普惠金融不是政府扶贫,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别于普遍服务,而是要求金融机构在遵循商业原则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给予“三农”金融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农村居民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在不放松风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研发适合农民特点和农业实际的金融产品,提高与农户、农业企业的金融需求匹配度,使金融服务惠及农民、农业和农村,提升普惠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3.4多管齐下构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

篇2

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中,新农村建设是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和思路,其中发展农村体育消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从农村体育消费的硬件设施来看,我国大部分的省份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只有少部分省份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先进,其中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大多数都是政府或者社会组织进行赠送和捐赠的,相对来说设施不具有先进性,也比较单调落后。同时,农村体育设施的软件发展也不具有优越性,农村学校具有优秀体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育资源的比较少,体育教学的志愿者和相关的体育专业人士也是不定期的到农村进行指导教学工作,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也不能为农村的体育消费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消费很好的展开工作。所以,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全面落实农村体育的教学的方针政策,保证农村的学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消费的环境,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资源和设施,为促进农村体育消费打好基础。

二、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

农村要想很好的促进体育消费,就要有充足的经费,充足的体育经费是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如果缺乏体育经费就会让农村的体育发展缺失了养分,让农村体育消费体系无法实现。因此,要想发展农村体育消费,就需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如向政府进行争取,向相关的社会团体进行争取,或者获得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同时也可以尽量的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如果获得一定的农村体育消费优势资源,让农村的体育事业支出减少,也是争取到了体育经费支持。目前情况下,我国征集体育资金的主要途径是发行体育福利彩票,将获得的发行体育福利彩票资金注入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帮助农村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发展农村体育消费事业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只是靠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进行扶持是不够的,还要各级农村政府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调拨,可以各级农村政府走出去获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同时,注重农民自我体育意识的提升,保证农村的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大体育精神的弘扬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黑龙江负责体育的各级部门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宏扬,将体育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的体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四、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发展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

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特点,发展符合自身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像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山地面积较大,并且海拔较高,具有丰富的滑雪资源。因此,东北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滑雪这项体育项目,在适合建立滑雪场的地方建立大型的滑雪场地,通过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建立高山速降、滑雪、滑冰与越野滑雪场地。目前来看,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的体育运动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是以滑冰为主的,因此,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冰雪体育运动项目,重视冰雪资源的巨大潜力,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冰雪体育活动,这对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五、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注重提升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

发展的归结要素是人才,没有人才,任何事业都无从开展,即便开展也不可能取得丰厚的成果。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体育人才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任务。农村体育人才的基础薄弱,应当着力培育和补充的人才是三类,一是体育事业的管理人才,二是体育理念的教授人才,三是体育具体业务的指导人才。在具体的培育机制上,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战略。

六、小结

农村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章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消费的建议,包括: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大体育精神的弘扬、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发展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注重提升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保证农村体育消费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加强对幼儿园的规划与管理,使园舍建设科学规范化

在《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园舍建设上,大源镇幼儿园首要考虑的是选址,根据《江西省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中相关规定,选址应该考虑周边环境,应选在条件好、环境适宜、交通便利、场地平整、安全系数高的四方;其次,应扩大幼儿园绿化面积,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植物种植;还有,幼儿园的卫生条件需要改善,幼儿园需要有专人或者幼教工作者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一)完善室内布局,提升保教质量

首先,幼儿园要完善设施设备。《江西省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明确规定了农村幼儿园应该具有的设施设备。大源镇幼儿园除了要提高桌椅的安全系数外,还应购置大量的设施设备,如用于存放物品的柜子,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器材,还有教师教学工作和幼儿活动所需要的玩教具和活动材料。

其次,提高对幼儿园环境价值的认知,加强环境创设的能力。《纲要》中还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要优化幼儿园环境创设,就提高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环境的认知,了解环境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同时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参与其中,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环境创设的内容也不是凭空产生和模仿而来,是与课程相互生成和共融的,并且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幼教工作者要充分挖掘环境潜在的教育价值,创设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良好的环境。

然后,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目前幼儿园教学存在的“小学化”现状,是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幼教工作者不正确的幼教观综合影响所致。要改变这种局面,幼教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规范幼儿园教学内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还应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明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壮大并稳定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

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壮大师资队伍和提升师资水平,应从教师需求出发。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的需要。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解决幼儿教师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以减少幼儿教师的流失。因此幼儿园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吸引优秀的幼教人才。其次要为幼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供给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的机会。幼儿园管理应当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再者,鼓励教师自身自考或者进修学前教育,以端正幼儿教育观的和提高教学能力。最后,政府应当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培训计划,送幼儿教师参加学前教育的理论实习和优质幼儿园的参观、实习,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生均成本

农村经济落后,幼儿园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且经费有限,导致幼儿园总体水平低下。要提高幼儿办园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大对幼儿园的资金投入。教育是关系民生和国家未来的大事,国家应将农村学前教育加入国家教育体系,政府应合理配置资源并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次,要辐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模范作用,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所公立幼儿园,并加大监管力度,使其变得规范并给其他幼儿园起模范作用。然后,就是对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进行规范、整改。最后,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动用多方力量筹集资金,鼓励民众力量建立幼儿园。

篇4

(二)加强舆论宣传和导向。加强对农村电商的宣传,特别是要宣传报道具有示范效应农村电商的管理理念、经验、模式、方法和手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村电商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领域、各层次、各类人员投身农村电商创业的主战场,进而做大农村电商总量。对在农村电商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表彰,引导和推广现代化服务管理方法。

(四)政府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农村电商的学习、咨询、考察、交流等活动,帮助农村电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和经验,引导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

(五)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行业运行分析,提出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强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电商做好自身工作,加强自我管理

农村电商要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作为发展核心,在品质、价格、服务上取信消费者,这样才能让我市农村电商发展之路走得更宽,空间发展更大。具体来说,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电商管理。

篇5

1 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存在“脏、乱、差”等现象,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任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土壤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程度低。

1.2 农作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在农村,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烧掉,这样既减少了能源的利用率,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2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经验

九台市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拓、增、提、减”四个方面:

2.1 拓展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功能和领域

近年来,九台市力求创新发展,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拓宽载体,强化管理,总结推广“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开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站、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高效预制节能炕等技术示范工程,使能源与生态有机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兼顾,政府、企业、农户互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功能有了明显拓展。

2.2 增加了清洁能源有效供给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而且由于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大气层,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2.3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户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通过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沼液浸种、沼液替代药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九台市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4 减轻了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台市围绕城市污染整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思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禽畜生态规模养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加快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步伐,堆进生产方式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示范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人畜粪便等对水质的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3 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化为重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规模化禽畜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村高效预制节能炕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1 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 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篇6

一、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油料、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畜禽养殖以及果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采取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规范提高,探索成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发展,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单纯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现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方面、全方位的统一服务转变,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逐步打破本村、本乡、本县的界限,实行跨地域经济合作,有效缓解了分散农户盲目参与市场面临的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合作组织已成为新时期山丹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经济组织。至目前,全县已登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4户,带动发展农户28760户。从产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范围涉及畜禽养殖、果品加工、种植业、农机推广等多个领域,其主要类型有:“市场+协会+农户”型、“贩运大户+协会+农户”型、“公司+协会+农户”型、“支部+协会+农户”型。

二、山丹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山丹县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山丹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在低水平运行阶段,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目前,大部分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合作组织,对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没有形成“人人支持合作组织、人人参与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有些群众对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惑,担心经济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山丹县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利益返还机制、事务管理、帐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仅靠领办人个人的权威和能力来经营运作,运作规范化程度低,缺乏相互协作精神和利益保护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带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联结紧密、运作规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较少,没有真正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实质问题。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组织,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但在其发展初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和政策扶持。但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县、乡财政还没有设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基金,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所、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服务、组织经营和合作互助。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有一些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热情还不高,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操作性也还不够强,特别是信贷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还不明确,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举步维艰,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资金、政策问题已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服务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目前,全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总体规模数量不少,但单体组织规模、产业规模小,力量弱、功能小,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少,成员与合作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同时,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手段有限,服务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产生较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小。

三、山丹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山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助农增收致富的经济主体。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意义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彻底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建章立制,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既源于改善其外部环境,更需要创新和规范内在机制。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服务会员、民主管理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构建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并就该组织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职能定位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真正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三)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资金和政策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不可能发展。政府在资金、政策的扶持上,应出实招,办实事,积极协调各部门大开“绿灯”,采取先扶持后管理,先发展后收费,放水养鱼的办法,促其壮大。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促使工商、税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营造合作组织发展的宽松环境,奠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创建优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创建优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根本所在。各级政府要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帮助各专业合作组织扩大销售途径,增加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农村合作组织纵深发展。同时,要通过改造和重组,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改造为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技术实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 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J],中国合作经济,2009

篇7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普遍需求人身保险。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有条不絮的进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使得身在外地的人们开始重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继而产生了对医疗、养老、失业、意外伤害等人身保险的有效需求。

(二)农村已经具备了商业人身保险进入的土壤。据有关分析表明,我国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将进入高速老龄化的阶段,老龄人口正以每年平均3.28% 的速度增长,况且我国70% 的人口在农村,总的来看,农村的老龄化更值得多方的关注,其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在农村地区还是比较传统的,加上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孝礼义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为人父为人子,对老人和孩子的关心与照顾,成为人人赞扬褒奖的行为,老龄化的到来,加强了他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

(三)农民工自身人身安全风险增大,新型农民急需人身保险。近年来,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特别是江浙沿海地带,成为进入的主要几个地方,甚至还有一些农民工到外国去务工,主要是一些贫困国家,他们从事的大多是高强度、危险的行业,伴随我国个体经济、乡镇企业逐渐兴起,机械化作业的逐渐实行,不安全隐患也在急剧增加。再加上,大多农民工也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工作环境相比城市较为复杂,由此一来,不免发生各种事故,有时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一般来说,在外打工的人大多为青壮年,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发生意外,将会导致其家庭致贫、因病返贫,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社会也十分不利。

(四)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的重视增强,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在某种程度要求商业人身保险予以辅助。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在鼓励建设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就此也就形成了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推行速度却十分缓慢。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人身保险客观有效需求,其中,收入的增加更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怎样利用这种有效需求,正确认识到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现状,找到真正存在于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问题,并能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将是当务之急。

三、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导致的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了解当前中国农村人身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

(一)农村人身保险市场长期得不到重视,发展水平十分低,人们思想较保守。一直以来,保险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种近乎诈骗的东西,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城市人身保险这块发展都不是很充分,更不用说在农村了。农村市场有时只是依靠熟人之间的推荐才会去接受,大多人对其有种排斥的心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民离开了相依为命的土地进入城市,也逐渐接受了一些城市的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的意识将会逐渐形成,他们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以及子女的教育等保险品种,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

(二)寿险公司对于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兴致不高。由于城市保险的发展尚不充分,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寿险公司持观望态度,开拓发展兴致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开拓农村市场成本高,见效慢,大多农民常年在外,开展业务不方便,同时,在农村也缺乏相应的网点,可以说农村市场是一块新型的市场,相关经验也不足。

(三)保险公司相关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单一,规模较小。长期以来,保险公司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人群开发相关的产品,而适应农村老百姓消费水平的险种较少,缺少农村特色,大部分险种不符合农民的口味,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

(四)人身保险定价不合理,费率较高,不具有吸引力。目前,虽说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的事实。多数在农村地区销售的保险产品,其实并不是针对农村地区而设计的,而是一些城市低端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在保额、缴费额、以及保险期限等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降低了他们的投保意愿。

(五)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发展水平都比较偏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同时,有些保险销售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在推销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夸张的陈述,加上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保险人与客户之间沟通不顺畅,回访不及时,久而久之,在农民客户之间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影响到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

四、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做好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人们对保险不好的认识

农民对保险知识及保险产品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而,在农村对保险产品宣传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公共关系的营销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众对保险的感知和需求。同时,在宣传方式上也可以进行创新,以提高宣传的效果,例如,保险公司可以组织医疗服务人员下乡,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初级医疗服务和相关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以此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和地点的选择上,因为农村很多都在外务工,一般会选择年底或者庄稼忙季的时候回来,保险公司可以在一些地方电视台做些广告,旁边乡镇都要去,并且选择在一些集市作为活动点,这样更有利于推广和宣传。此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招募和培养一些有广泛社会关系、活动能力强、品行端正、信誉良好、深受农民信任的业务人员,以扩大和巩固农村营销网络。

(二)创新保险产品、完善产品结构,创造出适合农村特色的保险产品

在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农民的真实需求,一般而言,农民对健康险、意外险、养老险等人身保险产品尤为青睐。因此,在保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应能够兼顾到这些方面,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整体消费能力不强的特点,产品也要能够体现低保费,覆盖面广,缴费较为灵活的特点,对农村的老人和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产品。在产品的条款上也要力求简单、通俗易懂。

(三)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农村营销队伍建设,做好理赔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保险营销员在进行业务销售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农村市场的特点、维护成本、及市场的开拓阶段等因素进行,同时不忘寻找其他的销售渠道。例如,进行一些捆绑销售,在已有的交易上面附加自己的人身保险产品。因为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保险公司营销部门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建立营销员驻村制度。由于营销员大多素质不高,针对农村营销,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建立奖惩并用的激励机制,强化其保险业务知识。最后,当发生保险事件,能够及时的进行理赔,提高为农村客户的理赔效率,将是保险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鉴于此,保险公司可以建立针对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理赔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及时处理保险事件并对农村客户进行回访,积极有效的听取他们对理赔的意见与需求,这时也是赢得保户对保险业赞许的关键时候。

(四)政府部门要扶持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切实关注民众之所需

篇8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以及能源枯竭问题威胁的增强,清洁能源的发展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清洁技术以及清洁生产的有效方式最大化地减少环境危害,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改变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能减排和社会和谐。

1 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培训教育

为了确保清洁能源在中国农村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必须提高农村群众对于清洁能源使用的认识程度,了解清洁能源应用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加强农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展开以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对农村的清洁能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必须要积极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清洁能源开发推广以及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推进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群众缺乏对清洁能源建设的正确认识,且在应用技能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到了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用。针对这样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媒体的宣传作用,将清洁能源的利用及其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教育宣传,使得这些信息能够深入到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当中,同时也要根据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得清洁能源能够快速在农村发展并为农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 建立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

我国在农村清洁能源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的地区在发展清洁能源的过程中采用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对于清洁能源的应用也存在着多种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在为农村新能源发展和应用提供服务时也增加了难度和影响范围,并对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一定影响。对此,中国农村在清洁能源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对农村清洁能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新能源应用的社会化服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在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能够有效解决清洁能源应用服务范围狭窄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力度。县级农村清洁能源办要根据清洁能源在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与之配套的乡镇服务站,为广大农民群众以及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

3 增强农村清洁能源基础建设

清洁能源在我国农村当中的发展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的保障,因此必须将农村清洁能源基础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措施,从而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集中居住改造的方式,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发展,需要借着新农村建设这股东风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利用集中优势建设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广生态循环的能源应用模式,改变清洁能源利用分散性的问题,建设以生态循环为主的清洁能源循环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能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

4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政策补贴

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鼓励是推动中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要逐步增加农村清洁能源补贴,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方面给予恰当的优惠福利政策,鼓励企业与农村和农民形成有效的经济联合体,确保清洁能源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经济联合体形成后,能够进一步解决清洁能源分散和工业生产集中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农村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例如,为了推广太阳能这易清洁能源,政府可以对太阳能下乡进行财政补贴和支持,从而提高太阳能的推广效果。国家也可以设立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专项基金,对于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发展和推广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同时也要根据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现实状况扩大补贴范围,使得清洁能源的应用大普及和推广范围大大增强。

在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且为农村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在清洁能源发展中不均衡问题和促进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增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改善和治理农村污染,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琦.我国农村生物质能的利用与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50-52.

篇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常规矿物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逐渐恶化,世界许多国家将目光逐渐转移到了具备可再生、环保、可转化等优点的绿色能源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注重农村新型绿色能源的利用,特别是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在环保创收中效益明显,逐渐推广普及

一、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市场前景

⑴ 目前,绝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就地焚烧于农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和首都机场的烟尘事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改变原来直接燃用秸秆薪柴烟薰火燎的炊事取暖局面,以生物质可燃气作为他们的生活能源,就会改善其卫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

⑵ 众多粮食、木材、茶叶、果类等加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谷壳、锯末、木屑、果壳等废弃物产出堆放,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其转换成可燃气,生产出优质能源,变废为宝,可谓一举两得。

(3) 我国的边远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多属于缺电、少电地区,可将生物质气化发电,或供热可自产自用。

(4) 事买上,农村绿色能源之所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优势在于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而且具有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的功能。

二、秸秆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的效益

1、解决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个回收加工站都可以吸引部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据村委会方透露,一个回收加工点可以吸引十几个劳动力,劳动力的收入在本地也属于中等水平。

2、减少环境问题。具体来说,秸秆回收加工项目可以减少大量固体废弃物堆放,减少秸秆还田就地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

3、减少安全隐患。据我们了解,农村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的长期堆放可能会在冬季天气干燥的时候自燃,给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农作物秸秆主要应用于薪柴燃烧,而将秸秆卖给回收点后会得到一定的收入。

三、带来弊端

(1)在村内设立的秸秆回收定点加工厂产生了大量秸秆飞絮随风飘到附近村民家中,造成一部分村民特别是儿童过敏鼻痒,身体不适。

(2)秸秆垛受雨淋湿再被阳光暴晒后产生一些难闻气味,传到附近村民家中,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四、发展建议

1、 强化贯彻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秸秆的种类和分布,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稳步推进,重点抓好秸秆禁烧及剩余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政策扶持,公众参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3、 推进产业化工作

加强规划指导。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情况,统筹考虑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加强技术与设备研发;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实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利用方式。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生产优质饲料、食用菌生产。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炭化、纤维素制燃料乙醇。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生产非木纸浆、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以及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织业。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乙醇制备技术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给予适当补助。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应用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秸秆处理机械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特别关注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与扶持的范围,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环节和不同用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

5、 做好保障措施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要把秸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农业部――规划编制;农业部――秸秆资源调查;科技部要会同农业部――技术研发和推广;财政部――财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部――秸秆禁烧。

严格禁烧监管执法。明确秸秆禁烧范围。加强对秸秆禁烧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实时监测和现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焚烧行为。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众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杜玉侠《谈绿色环保农林生物质发电》[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1)

[2]张义斌 《生物质发电产业惠及“三农”》[J]. 农机科技推广 , 2006,(08)

篇10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的环境不够宽松。一个表现是,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往往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让其放任自流的去发展威者是在工作中定位不当,行政干预过了头,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另一个表现则是由于我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农村土地转出户的就业环境仍然不够宽松,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依然很有限。

二是农民的旧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土地转入方流转土地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有近30万的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在这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仍有少数农民的恋土情节还很深,宁愿将土地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无偿代种,或者为了不撂荒土地以每亩每年200-300元的价格让邻居代种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这就使得一些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成片流转农民的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

三是监督管理措施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具体。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要求要合理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制定的相关政策比较原则,不够具体。而且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手段、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意见和建议

篇11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日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

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篇12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  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  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篇13

二、具体举措

1、统一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实现城乡土地二元产权微观对接

产权是一种权利,全部归同一人所有,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把同一物品(尤其是公共物品)的产权分解开,归不同人所有,往往效率更高,从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可以同时拥有同一资产的不同属性。按各种用途分开的土地的产权归不同的人所有,每一种权利都是可以交换和让渡的。这种权利可以在一个临时的,甚至是一个永久的基础上进行分配、分割和重新分配。

产权的可分解性只有在社会化、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分割性。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对产权内部的权利进行重新分割、组合调整,以适应现实市场条件。产权的模糊度与市场的完善度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清晰的产权、完善的市场交易及最优经济效率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而模糊产权、不完善市场交易及次优经济效率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是模糊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权归集体,导致侵害弱势农民权益行为的事时有发生。建立和完善农地市场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是能实现最优的产权结构,因为在法律制度保证人们有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利下,最优的土地产权结构是通过自由产权买卖自发形成的。

因此,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参照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能,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城乡土地使用权能一致原则,明确集体和农户在土地产权上的关系及各自拥有的权益。第二,按产权和用地性质分类,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权能。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种类主要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应赋予其与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样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和投资的权能;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则赋予其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的权能;对宅基地则赋予其与城市划拨国有土地相应的权能。第三,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实现形式的法律规范,确立农民对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

2、统一城乡土地市场,加强市场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新古典产权理论认为,清晰的产权是有效率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国有企业和城市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产权的清晰是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步进行的。从农地产权与土地市场制度的关系看,农地产权特定的配置状态是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失衡与均衡的根本原因。农村土地承包权与城市出让土地使用权不一致,其核心是农民不拥有农地转非的处置权,意味着其土地开发权(发展权)被剥夺,代之的必然是国家独家垄断的行政土地征用和农村灰色土地市场大行其道,导致城乡土地市场的割裂和无序并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权的有关制度和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使其成为与城市出让土地使用权一致的较完整的农村土地使用者的产权,其中最核心的是拥有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处置权。农民拥有农地转非的处置权,意味着农地可以直接合法入市,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被打破,土地征用被规制到合理的范围,城乡土地市场有机接轨,形成新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因此应该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第一,以分类完善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为基础,有序推进与城市土地市场相对接的农村土地市场建设。首先,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作为起点。确立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依法交易的制度,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其次,在坚持农业用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用途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二级市场上流转。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划拨、转让制度,促进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在经济发达、条件成熟地区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在经济欠发达、条件不成熟地区,严格限制宅基地入市,以维护农村的稳定。第三,严格限制征地范围,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制定严格的公开化、法制化的征地程序,对征地行为进行监督,以确保公共利益征地的公平性。推进农地征用补偿市场化。除了公共利益用地外,土地产权交易均应采用市场竞争机制。

3 、统一城乡土地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

我国已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奠定了城乡规划统一的法律基础。但现实中城乡规划不统一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宏观上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缺乏有机地结合,微观上农村土地规划缺失。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是当务之急。第一,构建完善的城乡土地规划体系。改变目前城乡用地分类各成体系,城乡用地标准不一致的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形成规划内容上各自有所侧重的国土——区域——城市、上下有机衔接的规划关系。第二,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法律体系。从法律源头上将土地规划对象从城乡一体视角出发进行明确的界定和约束,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分类制定相关的配套法或细化的实施条例。第三,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体系。打破城乡在土地规划与管理方面自成体系的状况,促使区域、土地、规划等部门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下。规划的编制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和专业要求配合作好规划,并以所制定规划为依据进行专项管理。

4、统一城乡土地管理,用途管制与产权产籍管理相结合

目前城市通过土地征用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再按照城市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标准进行经营和管理。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土地制度设计给予城市足够的法律支持进行这种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因此要真正有效的保护农地,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权责。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地方政府把经营土地和管理土地二者进行分离。地方政府不应该将自己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和利益诉求进行管理。但是改变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必然需要获取大量的预算外财政收入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就肯定会继续采用经营土地的这种模式。

统一城乡土地管理,由地方政府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在城市内对所有者进行管理,在农村则对明确后的微观主体进行管理。在城市土地中,地方政府还充当经营的角色,但在农村中,地方政府仅仅充当行政管理的角色,经营管理则是农民这一微观主体的事情,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

统一城乡土地市场需要改变当前我国土地宏观层面上多头管理、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管理结构。第一,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管理权,形成一个统一的土地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城乡土地。第二,加强农村土地的基层管理,将对农村土地的用途管制与农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用地的性质、甚至范围等详细地落到每个具体地块,在其土地产权证中明确规定,且不随土地权属的改变而改变。第三,构建完善的农地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奖惩机制。

5、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