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

篇1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

1. 职业认同

“认同”是一种心理行为过程. 在不同的资料当中,对认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共识是人向他人或其他团体的行为、观念、意识、感情等的认可,既是一种内化的“认识”,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职业认同没有规范的定义.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人对从事的某一职业的价值观. 职业认同需要在从事职业前有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以及长时间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进行评价,职后对职业反思三个层次.

2. 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解释为教师在职前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以及职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评价. 在宋广文、魏淑华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殷晓静,文进荣在研究中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个人内在认知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是对职业认同作出了明确的限定,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方向. 目前,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仅局限于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对参加2010~2012年“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147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职业认同情况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可分为职业认识、职业理念、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五大方面;同时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不高,处于中等水平. 特别是在职业情感调查结果中,年龄在30~40岁之间,有59.61%的教师反映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情绪.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农村教师的职业态度,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的专业化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然而,要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化,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还要有教师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师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

近几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广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深化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目的到内容,再到评价,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期望,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被淡漠处理. 但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对职业的主观认同不可忽视.

2.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迈向专业化的标准要求,但是距离教师专业化还有一段差距. 特别是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研究能力较低,对于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较差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已经向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无助,具有针对性的、长久性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往往都放在关注教学环境恶劣、教学条件落后、信息资源闭塞等因素上,其实,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需求,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程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认识和努力程度. 只有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活,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不足,10.38%的教师真正专业并非是数学,学历也参差不齐;5.32%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现状非常满意,缺乏持续发展和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只有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1.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动力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切实的职业认识,只有教师自身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乐趣,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保证教师把职业需求转化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坚定的职业意志,有明确的职业理念. 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让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明确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协调自身在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将有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从而教师把关注多投入到对学生和教学中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要求教师对该职业有扎实的职业能力. 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活动也高度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所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反思,达到重新认识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能量来源

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形式、模式等角度观察,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教师主观需求的忽略. 调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迷失”状态,为教师的持续性发展给予能量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的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价值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内在价值恰恰是坚定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及时更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这些都可归结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任何职业的认可程度与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只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注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状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这些都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息息相关. 只有善于从职业中获得幸福、实现理想、不断发展,才能得到职业认同,这是一名合格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加项目: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本文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

[2]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

[3]卢乃桂,钟亚尼.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 (2).

篇2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农业种植者所付出的各项努力皆是为了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够通过售卖农业产品来获得较多的收入。农业种植最怕的是产品卖相不好,这样会导致一些购买者在购买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农业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就会造成较大的亏损,种植户也有可能会爆发经济危机。目前社会对农作物需求呈现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在农作物选择上要有所考究,讲究农作物的高品质。没有利用技术的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较差,虽然人们及时采取的措施但是成效却不大,影响后期收益。正确认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基础。采用各项技术后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抵抗力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普通农作物对比,绿色农作物长势良好。

1.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要知道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农产品,人类对农产品的依赖性较强。现在乃至未来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往受技术水平限制或缺乏对化肥农药使用消极后果的认识,农作物存在毒素,向社会输出了毒产品导致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遭到热议,加强食品安全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农业加工材料的安全性达到最高标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在不破坏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样,食品加工材料为绿色农产品,用料安全才会有绿色安全的食品。

1.3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长

各类食品加工需要以原料为基础。在食品行业中对原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延伸出多种产品。现实中产业链延长是有一定条件的,作为原料的绿色农产品需要源源不断的输送,接着再由食品加工厂进行特殊处理。目前的突出问题在于当前有产业链延长的想法和需要,但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够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产业链延长这一想法破灭。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的产量较多,产业链的延长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发展建议

2.1加大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

绿色农作物种植能够保证食品安全,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目前绿色农作物市场并没有饱和,这是因为有很多农业种植户没有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条件,没有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因此也就没有过多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更没有将该项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农作物种植者首先会考虑市场需求,其次会考虑经济利益。这两点农户所看重的。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宣传时可以带领农户考察市场,让农户明白现在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出现了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农户置于市场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定位,经考察之后发现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空间极大,会思考虽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技术应用但是后期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支出,这样以来农户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开始认可这项技术大部分都是农户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存在技术应用难题。之所以没有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因为在技术使用方面一摸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在农产品种植区采用一对一辅导沟通,使得种植户能够掌握种植技术,种植用户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立刻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种植户消除技术应用障碍,解决问题上的弱势看到绿色农业种植上的优势会加大应用力度,强化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在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中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除了必要的广播以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视、电脑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了保证宣传成效不应当进行口头表述,除了定期推送文字消息以外还需要加强图片的运用,更要注意视频的全覆盖。这样以来,能够很好的刺激农户的接受度,将该项技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2搞好试点,逐步推广

篇3

1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增长,目前机械化种植面积已经占到了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1],并且北方的机械化种植水平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很多年轻人更是已经选择告别农村,在城市里扎根,这使得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因此在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只不过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条件,机械化进程也受到了很多的阻碍。

2 水稻种植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复杂的地形地貌影响机械化推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平原地区土地平整,大型机械很容易就能够进入田间,机械化种植难度较小。但是我国山地、丘陵区域广大,交通不是十分便利,大型机械很难进入田间,而且在山区耕地并不集中,各家各户的耕地面积小而散,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连成一片,即使将大型机械运输到田间也很难开展工作。

2.2 农民对机械化种植缺乏认识,专I人员短缺

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普遍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的机械缺乏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多年来在耕作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育秧方法,造成他们对机械化种植缺乏兴趣。同时由于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使得机械化种植的操作人员也很缺乏,而且这些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也不高,并且因为文化水平等问题,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业务能力,造成农村水稻的机械化种植遭遇困难。

2.3 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缺少农机,农民负担不起购买农机的昂贵费用,地方政府也没有财力进行大规模的补贴,同时流动性的机械化种植也还不够成熟,这成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一个障碍。

3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对策

3.1 优化种植模式,合理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理环境也有差异,所以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机类型等进行选择,在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以及步行式插秧机等机械中选择适宜的机型,同时对种植模式进行优化,选取最适宜本地区的种植方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以及分片经营不适合大机械化种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小片的土地集中起来,由种田大户或者公司来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使得小片不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区域可以连接起来,为机械化种植提供便利,同时由于机械化种植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合适区域政府可以合理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来实现机械化生产。

3.2 提高农民认识,加强农机培训

为了解决农民对于机械化认识不足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宣传和推广,对当地农民进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水稻机械化种植带来的好处。其形式可以采用主题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也可以采用专业人员下地演示的方法,提高农民对机械化种植的认识。同时要加大对于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有充足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让农民不仅想用而且会用现代化的种植机械。

3.3 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机技术

机械化种植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投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机技术,农机价格昂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国产机械稳定性不足,而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国产农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其竞争力。

4 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稻的机械化种植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但是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水稻的种植模式,利用土地流转、加大相关人员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机技术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进程。

篇4

一、种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农业正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推进,对种植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育与这一形势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种植业第一线工作的植物生产、服务和经营人员,实践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实践性教学是种植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种植专业课的多数实践内容要在田间和农业生产中进行,条件艰苦,不仅要进行脑力劳动,还要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学生在实习中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学生树立学农不丢人的意识,让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采用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而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融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很容易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

种植专业专业性强,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看课本、背教材,则学生肯定会感到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让学生走出去,走向大田,将课本知识与大田作物衔接起来。每次活动前,先把活动目标及问题编成导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走进大田,通过观察植物现状并向种田能手咨询,寻求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学到了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既积累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生产技能。

五、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在讲授过种植专业基础理论之后,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模拟实际工作的情况,创造身临其境的环境,组织学生对某一现实行为进行模仿,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拟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则模仿操作,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互相补充。从而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构建具有种植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切实感到实践对于种植专业知识的需要,并以实践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内在强大动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以达到种植专业的培养目标。

1.认识性实践教学:学生接触农业实践较少,开展认识性实践教学,就是认识农村,认识植物。如为弥补对植物认识不多、“五谷不分”的现象,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观察、记录植物的特征、特性。从而增强感性认识,为以后上好专业课奠定基础。

2.印证性实践教学:是证明和验证种植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的活动,是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教学。

3.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由教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按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学生经过一个周期的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严格训练和锻炼,在科学思维、方法及写作等方面基本入门,可受益终生。

4.生产性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熟悉生产,亲自参加生产,是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创业意识、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的关键环节,对形成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向工作岗位过渡具有重要作用。要结合植物生长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春季或冬季进行,建好校外、校内实习基地,以保证生产性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七、技能考核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篇5

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更加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产量,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往往会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同时,过于依赖化肥和农药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而言就有重要意义。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与推广意义

1.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出绿色农产品,而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种植技术。近年来,在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使得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不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有些工业废料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污染了农田,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强调的是绿色环保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必然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现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仅是人民群众和国家相关部门深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种植培育在安全环境下进行,生产出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供人们食用,同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强调采用绿色健康的种植技术,尽可能地降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性,现代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许多人而言,宁愿花更多的钱,也要追求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因此,超市中虽然相较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的价格更高一些,但人们仍然青睐于绿色食品,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与资源,虽然我国各类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枯竭的现象,再加上工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可用的绿色、无污染的空气、水等资源越来越少。基于这种情况,大力应用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起到有效保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并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资源利用率,由此可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于农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农村经济条件[2]。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建设示范基地

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要想应用和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建设示范基地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在创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过程中,农户可以全面、直接地都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参观学习,真正认识到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与重要意义,从而在今后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去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此外,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农户创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促使农户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让农户全面、深入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让他们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我国相关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加以研究与创新,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同时,应该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才,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3]。

2.2制定有效的惠民政策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该技术是陌生的,他们不了解该技术的优势,因此,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仍然青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而不愿意去尝试运用新型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担心新技术的应用会降低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惠民政策,激发农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制定奖励与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方式,激发农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效推广的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种植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应该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员的作用,要求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给予农户技术方面的支持,使农户尽快地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将该技术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推广[4]。

2.3与绿色种植企业合作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方面,绿色种植企业比一般农户,在种植管理、风险控制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加强与绿色种植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扩大绿色农业种植面积,提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规范性,提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5]。

2.4加强宣传力度

篇6

2. 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农垦泰丰玉米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社员11人,合作社每年会进行统一培训,聘请农业方面专家进行培训,合作社对农资实施统一采购,统一到生产企业购买农膜、种子、化肥、农用柴油、滴灌设备等农用物资,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生产费用。在组织生产方面。合作社采取统一机械整地、管理、收获等。2020年,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成为农场最大的玉米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可带动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近50万元。

3. 存在的问题:

3.1玉米秸秆无法充分利用

农业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而在秋整地过程中,不注重整地机械,导致玉米秸秆没有充分的利用,使得土地营养成分流失,部分种植户嫌麻烦进行放火点荒,造成大气污染。

3.2喷灌设施简陋

往年玉米浇灌采用中、小型喷灌机组,移动费用大,在多风的情况下,会出现喷洒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的问题。

3.3对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认识性不足

现阶段种植户中大多数人普遍对农机与农艺融合,没有完整的认识,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农艺技术和农机有效融合会进一步增加投入,不利于实现增产和稳产。传统意义上大多数只认识到了农艺技术的重要性,而对农业机械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重视生物技术,而轻视工程技术。这就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巨大难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4. 解决途径

2019年泰来农场争取到泰来县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其中包含了玉米整地作业40元/亩补贴政策,合作社主动找到农场希望给予解决玉米秸秆问题,随后农场积极联系泰来县农机服务中心,调配了6台碎混机,1台翻地机,对农场玉米地块进行翻埋、碎混整地作业,整地期间种植户不用拿一分钱,采取一边收获一边整地,两不耽误,大大降低种植户作业成本,同时也提高整地质量。

2019年开始合作社开始采用玉米种植滴灌技术,该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省水、省人工,对玉米有很好的保水作用,在干旱季节,对比传统式喷灌,在燃油、耗电这块有较强的优势,滴灌一天一夜可以达到喷灌3天的效果。而且铺设滴灌管方面,从起垄、播种、铺设到覆土可以实现一体化作业。且滴灌在于前期一次性投入,后期无附加费用。

5. 成效

滴灌地块,秋整地40元/亩(有补贴),起垄、播种、铺管、覆土、镇压50元/亩,种子60元/亩,农药50元/亩,喷药10元/亩,中耕二遍20元/亩,滴灌一遍10小时可以持续8天不用滴灌,每次开启滴灌费用为2元/亩,(旱季滴灌4遍)。收获之后起滴灌管人工5元/亩;滴灌管还可以卖废品,10元/亩。秋季收获40元/亩。综合投入成本227元/亩。

普通地块,秋整地20元/亩(包含灭茬、起垄),种子60元/亩,播种20元/亩,农药50元/亩,喷药12元/亩,中耕三遍30元/亩,喷灌40元/亩,喷灌油料20元/亩,秋季收获40元/亩。综合投入成本292元/亩。

6. 效益分析

(一)亩产值

普通地块基本在1200斤,每斤0.75元,900元/亩。

滴灌地块基本在1400斤,每斤0.75元,1050元/亩。

(二)亩效益

篇7

1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推广使用是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要求加强对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国门奠定重要的基础;传统农业发展对土地、环境形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推广使用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做法。

2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途径分析

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主要在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2个方面进行落实使用的。具体如下:

2.1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推广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对种植面积较多的农作物,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指的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中的推广使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专门为培育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场地的选择要远离居民区与污染区,同时培植场地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等不利影响;选择优良的种植品种,优良品种的选择能够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样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且优良品种的生长能力也是较强的,这样避免了化肥的使用过多,总体而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非常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主要指的是治疗病虫害中的对土地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可溶解的、高浓度的农药,使用科学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2.2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推广分析

蔬菜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使用是尽量避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土地和周围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中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同样注意避免使用高浓度、能够分解的农药,尽量使用现代市场上新出的科技含量较高,危害性较小的农药。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抓捕防治工作,可以通过温度计水分的合理控制对蔬菜进行无公害的栽培种植。

3强化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建议分析

3.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存在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现今意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农户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为了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度,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群众的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必要性认识。宣传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及网络的方式进行;可以在部分地区首先进行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试点工作,然后让具体体验的农户将经验、好处向当地人民群众介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重要性认识。

3.2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

绿色农业技术的高水平与高效率的推广使用必然要在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内进行的,这是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农业生产机构要从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方面来讲,建立合理的绿色农业生产种植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精准的数字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的绿色化;在农业培育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家专门现场指导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过程,并且建立农户、商家、科研单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构建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培育结构共同努力;利用市场化的发展效果向农户提供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标准,通过最终的商业利益激发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兴趣与信心,以此方便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3.3结合实际农作物的生产,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绿色农业技术的最终推广使用还是要深入到具体的农作物生产中进行的,所以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定时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都农户种植的实际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植过程、种类、面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具体的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让农户切实体会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重要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在建立科学的适合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过程中,在无公害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栽培中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篇8

2.1Logistic模型的构建

当蔬菜种植主体意识到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给自身收益水平与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时,便会采用尽量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等方式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因此,可以将种植主体是否计划未来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衡量指标。并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进一步研究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2.2变量设定与赋值

蔬菜种植主体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6]。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蔬菜种植户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受自身特征、市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3蔬菜种植主体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评价

利用EVIEWS6.0分析软件,使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可知,Logistic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R2=0.3875,对于大样本的横截面数据而言,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所构建的Logistic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结果有效。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可知,农户教育背景(X4)、从事农业生产年限(X5)、年龄(X6)、种植规模(X8)、年蔬菜种植收入(X10)、是否因蔬菜质量问题受到损失(X14)会对农户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农户教育背景(X4)对蔬菜种植农户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这是由于随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农户从已经有的种植中得到经验,有利于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年数(X5)具有正面的影响。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年龄偏大,接受新型农业安全种植与农业生产理念的能力不强,仍然愿意沿用传统的农药、化肥的使用模式,所以年龄(X6)具有负面影响。若蔬菜种植规模随着需求不断扩大,规模化要求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就会要求农户必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则蔬菜种植规模(X8)具有正面影响。若某年蔬菜种植收入增加,则农户将会继续希望每667m2的蔬菜产量增加,而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适当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产量,所以年蔬菜种植收入(X10)具有负面的影响。若蔬菜质量不好,则理性的消费者会减少此类蔬菜的购买计划,则此类蔬菜种植农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统计值“是否因蔬菜质量问题受到损失”(X14)呈正向影响。

3农户蔬菜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加强农户蔬菜安全生产培训

据调查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种植蔬菜的农户是否能够认识到蔬菜质量安全非常重要,将是决定在新型需求市场上其生产的蔬菜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而农户在意识方面欠缺,在蔬菜专业方面技术匮乏[7],需要基层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实行农业科技知识每月“下乡”与技术指导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口帮扶活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与质量安全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农户自身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识水平。

3.2规范农药与化肥销售途径

据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农药与化肥的销售途径还不完善,使得部分不合格、劣质的农药、化肥流向市场。政府应推动建立统一的农药、化肥流转机制,其中包括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监管等环节[7],提高农药化肥企业入市门槛,加强销售监管力度,加大对触犯“红线”的处罚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农药、化肥使用氛围。

3.3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地方政府应该给予蔬菜种植农户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给予补贴、联系销售渠道、约定最低收购价等帮扶蔬菜种植农户;以县或以村为单位逐步配置种植机械、收割机;组织“技术专家下乡”活动,提升农户蔬菜种植技术,传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策略。

篇9

Key words: crop planting;readjustment of structure;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225-01

0引言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农业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不断给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围绕“双增”的目标,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人结合亲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顺应民意,注重引导

国家规定,农民对土地有充分的生产和经营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特别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置于首位,紧紧围绕群众的意愿,组织和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经过多年实践,农民对“种什么”和“怎么种”,大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只要稍加引导,便会一呼即应,达成共识。但还有少数群众,由于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和国家农业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在落实政府按照国家农业政策或大多数农户意见而规划时,态度消极,迟疑不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乡村干部切不可草率行事,急于求成,而要及时接触实际,摸清实情,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一般而言,只要我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讲清利弊,说透意义,终会令其茅塞顿开,转变态度,更新观念,心悦诚服地接受规划,并积极付诸实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干群之间发生冲突,引发社会矛盾纠纷,更能够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达到增产增收的预期目的。

2科学决策,有的放矢

纵观近些年来各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几乎一直都处于跌宕起伏、变幻无常的强烈竞争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干群,始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市场的眼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什么来钱快就种什么,什么见效快就种什么来制定和落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既有长远打算,又有近期目标。

通常情况下,无论各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加以冷静分析,多方预测,就不难发现和把握其中的一些发展规律。为此,我们乡村干部要以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摸清本乡各村农业资源,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多方收集筛选各种农产品信息,因地制宜,及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引进名、优、特、稀、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逐步推广,才能减少或避免种植规划的盲目性,更加有效地把科学决策,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篇10

作者:李梅春 单位:墨江县联珠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2年,我镇冬季农业计划种植面积为800hm2,蔬菜产量预计达2400万kg,可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为加快我镇冬季农业开发进程,要以“稳粮增收”为方针,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为动力,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冬季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冬季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指导。一是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效益工程来抓,当作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来抓,努力克服“三种倾向”,树立“三个观念”,即克服“重大季轻小季”倾向,树立“大小季并重”观念;克服“粗放耕作”倾向,树立“精耕细作”观念;克服“传统种植模式”倾向,树立“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模式”观念。同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扩大秋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秋冬季作物绿色覆盖面,不断减少冬闲田地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原则;坚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水平,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二是按照“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套政策,一笔经费,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镇级冬季农业开发项目挂钩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任务和工作措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措施五到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受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冬季农业开发工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冬季农业开发,吸引外地的先进技术和闲散资金投入到冬季农业开发中来。有效地利用各项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步伐,巩固、改造水利设施,解决灌溉难题,确保冬季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要强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保障消费安全,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努力使产品更多地走出县门。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冬季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加大市场建设投入,编制好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确保信息流、商品流畅通,通过市场的规模经营带动规模效益,带动我镇冬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受。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创建更多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农产品流通打下良好基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加工、开拓市场、技术服务的综合功能,通过辐射带动,从而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经营,培育或种植优质高效冬季农产品。

篇11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是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通榆县总耕地面积400万亩,在吉林省县级单位中位列第一。通榆县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400mm左右,有效积温2500-3200℃。县内各乡镇均种植马铃薯,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乡镇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实践证明,通榆县的有效积温适合马铃薯生长,而且日光照射十分充足,气候冷凉干燥,并且我地昼夜的温差差别比较大,多数为沙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且富含有马铃薯所需要的微量生长元素钾肥,尤其重要的是,在通榆县种植季节时的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上来说,在通榆县十分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其生长发育也十分良好,马铃薯生长时内部的干物质积累充分,这就使通榆县生长的马铃薯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通榆县目前已经成为马铃薯最佳的生产黄金地区,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种植品种。

1 当前通榆县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通榆县农业机械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发展,目前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已经达到22.5万kw,各种大中小型农业机械取得了长足发展。这里边用于对马铃薯进行机械化播种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机械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全县已经达到30多万亩,马铃薯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为12%左右。

1.1 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近几年不断提高

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为方便广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由县里统一考虑对马铃薯机械播种进行了试点种植,从外地引进了适合通榆县使用的第一台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机,并且首次在通榆县的瞻榆镇和兴隆山等一些适合马铃薯种植的乡镇开始进行机械化试点种植马铃薯。经过几年的推广试验证明,在上述一些乡镇内,用马铃薯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的耕作面积逐年增加,马铃薯的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了其他农业机械化的生产。

1.2 近几年通榆县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通榆县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程,通过待遇留人和招才引智计划,通榆县涉农的大中专毕业生先后自愿进入农村农业机械队伍当中,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农业机械部门的业务和技术骨干。

1.3 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引进种植马铃薯的农业机械到现在,县里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与各乡镇农机技术人员一起不断地总结农机使用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马铃薯在本地区生长特点,从提高马铃薯的产品质量入手,大力实施农业机械深松技术,为马铃薯在我区机械化生产提供帮助。

1.4 通榆县农业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县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在着力抓好土壤深松、种植业的机播和机收等一系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还根据马铃薯当前在农村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农机的播种、加工以及贮藏等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

1.5 通榆县农民对农业机械种植和使用的认识逐年加深

毫无疑问,农业机械的种植已经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还使广大的农民朋友进一步地从繁重的农村日常农田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工作当中。因而,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推广和种植的认识在逐年加深。

2 当前通榆县马铃薯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通榆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其他先进的地区相比,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其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农民朋友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受长期的封建小农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合农民的需求口味,因而发展速度不快。

(2)目前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还不足够,农机普及程度不能完全适合农民生产的需求。

(3)全县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差,农业机械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造成农业机械的整体效益低下。

(4)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影响,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机械的发展步伐十分缓慢。长期以来,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一个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还不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榆县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基层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不高,农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致使农机服务工作不够规范。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农机专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求。

篇12

1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资源短缺,降雨季节与主要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错位,时空分布不均,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1.1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种植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如东乡县、永靖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的油菜产业,广河县、临夏县的玉米产业,康乐县、积石山县的中药材产业,被动抗旱的局面有所改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1.2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已形成区域化和规模化,由过去单一的玉米地膜覆盖逐步扩展到小麦、洋芋、蚕豆、油菜、药材、谷子等作物上。同时还研究和推广了双垄沟覆盖、膜侧种植、间套带种植等技术。全州每年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5.67万公顷以上,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5%,其中粮食作物地膜覆盖5万公顷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5%。

地膜玉米1984年首先在临夏县北塬地区试验种植1.40hm2,平均产量11 850kg/hm2,比露地玉米平均产量5 880kg/hm2增5 970kg,增产101.60%,增产显著。此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范围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种植区域由川塬灌区向旱作区扩展。199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9万公顷,平均产量9 462.65kg/hm2,比露地玉米增2 488.65kg/hm2,增产32.69%;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公顷。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玉米栽培地膜化、良种杂交化、种子包衣化。

地膜小麦从1994年开始引进地膜小麦穴播栽培技术,1997年引进地膜小麦膜侧栽培技术,试验成功后经示范推广,到2003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7万公顷,平均产量1 368.75kg/hm2,比露地小麦增产816kg/hm2,增产24.80%,在旱作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2006年种植面积0.70万公顷,一般比露地增产750kg/hm2,增产20%左右。

地膜洋芋1985年在积石山县种植7.19hm2,效益比较显著,成熟早、上市早、收入高,活跃了蔬菜市场。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一般每亩可增收100元以上。

1.3马铃薯旱作技术全州1990年种植面积2.66万公顷,平均产量2 250kg/hm2(折主粮);2006年发展到3.96万公顷,平均产量2 904kg/hm2,主要推广了优质品种、脱毒种薯、沟垄种植、配方施肥等配套栽培技术。

1.4节水集雨补灌技术2000年在永靖县的西北片、东乡县北岭乡等建集雨场水窖500眼,每眼容量为20m3,每个集雨场硬化面积100~120m2。以后在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广河县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抗旱保苗、牲畜饮水发挥了主要作用。

1.5培肥地力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应用专用肥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1.6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6年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广河县试验示范的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平均产量10 608.75kg/ hm2,比常规种植的地膜玉米增产2 930.50kg/hm2,增产38.20%,以1.50元/kg(市场价)计,可增加收入近4 500元/公顷。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示范推广该技术,在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县、永靖县落实0.19万公顷。

2存在的问题

2.1对旱作农业认识不足由于我州各县(市)地方财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引进的旱农新技术和开展的旱农试验研究比较少,水平低,未探索出适宜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最佳栽培模式和完善的栽培技术规程。

2.2农业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各县(市)农技部门缺乏必要的化验、检测器材、通讯运输设备,不能按农时季节全面及时地提供技物配套服务。

2.3农民群众接受能力不强我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薄弱,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对传统的救济式推广方式依赖性较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不强,投入小,减缓了旱作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速度。

2.4旱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很少在山旱地开展喷灌、滴灌、微灌节水技术的研究示范;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农用车不能到达,影响了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运入运出。

2.5旱作农业项目比较少增产措施不能及时到位,覆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小。

2.6地膜价格高,投入成本大如地膜小麦,地膜用量60kg/hm2,投入780元/公顷(市场价13元/kg,而小麦增产750kg/hm2左右,增收1 200元/公顷左右,农民增收450元/公顷左右,加之化肥用量增加,实际上亩增收很低,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3对策

3.1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各县(市)气候条件,市场需求,顺应自然规律、市场规律,进一步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夏作面积,扩大秋作面积,使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雨季尽量同步,并采取单种、复种、套种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抗旱、耐旱优良品种,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加强对旱作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旱作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只有立足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区面积大的现实,通过旱作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挖掘旱作区的增产潜力,才能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旱作技术推广过程中要首先取得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行政与技术相结合,技术与物资相配套,从而保证面积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旱作技术抗旱、增产的效能。

3.3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为使旱作农业的各项新技术迅速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旱农新技术 、新机具引进和试验研究、示范点建设的支持,增加对示范户地膜款的补助,改善基础设施,从而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保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篇13

截至2012年5月,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共为636户农户办理相关手续,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27公顷,占二轮延包面积的7.2%。

承包经营权流转具体情况是:转包38户,流转土地41公顷,占流转面积的7.8%;转让585户,流转土地479公顷,占流转面积的90.9%;出租13户,流转土地7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3%。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2.1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多数土地流转农户的土地向种粮大户、合作社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同时,转移出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取得了规模效益,又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全镇通过土地流转,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速度。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11年底统计,全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600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980人。

2.2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全镇经营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26家,超过50亩的流转大户有78家,达到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有4家,涉及3个村。主要流转到食用菌、优质稻、瓜菜种植等优势行业,此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如桦甸市家利瓜菜合作社采取集中连片搞瓜菜种植,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4500余元,受益农户 60余户。

2.3推进了专业化生产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形势有了较大转变,土地集中流转到优势产业,专业生产相对集中,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如暖木村食用菌协会,流转土地72亩,种植袋装木耳,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年种植木耳180万袋,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协会成员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2.4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土地流转为镇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搭建了很好的经济平台。不少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纷纷依托土地流转,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快提高,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双赢。帽山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优质水稻集中连片达100余公顷,进行集中经营,规模开发,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机插机收、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销售的产业化管理模式,每亩节省资金100元左右,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年产稻谷600吨。实施订单220户,降低生产成本增效约10万元,合作社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成员增收5000元。

3.存在的问题

3.1对土地流转认识不高 全镇人均耕地面积0.694公顷,依靠耕种土地可以满足温饱,并有一定结余。针对自己的承包地,部分农民自行处置,进行私租、乱包承包土地。打工虽然可以赚钱,但是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因此,农民始终惦恋土地,依靠土地养老。

3.2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 个别村社干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矛盾问题等认识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服务措施跟不上,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放在应有的高度认识。还有部分村社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有畏难发愁情绪,尽管能够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项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操作起来存在着怕麻烦,怕出事的思想倾向。这说明,“三化统筹”中的农业现代化理念对于镇村干部群众来讲,仍然处在思想认识的层面,还不能很好地用于实践,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集约化、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3.3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比较明显。2009年以前,全镇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行为多为自发行为,流转程序、方式很不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已经转让的土地都没有经发包方批准,没有履行签约和登记手续。镇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指导签订流转合同,并予以鉴证,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对以前年度个别流转行为存在的矛盾问题,则因情况复杂,一时难以化解;市场中介组织匮乏。当前,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相当匮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甚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也发挥得不够,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