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产业的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产业的趋势

篇1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篇2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路径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的,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建立在具有更广外延的现象上的理论研究才更具有普适性。传统的产业界定是从企业或生产者角度界定的,而旅游产业是需要从需求角度来界定的,正是因为旅游活动才发生了相关消费及相关供给,正是这种需求串联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表现为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传统产业,而是表现出很强的产业类型渗透性――旅游产业总是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在旅游业是存在的,而且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旅游业天然就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

各种产业因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的不同,以及它们与旅游业关联方式的差异,融入旅游产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四种:通过资源融合路径形成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节庆旅游、森林旅游等;通过技术融合路径形成的创意旅游、动漫旅游、信息技术旅游等;通过市场融合路径形成的房地产旅游、会展旅游等、通过功能融合路径形成的教育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等。

(二)工业旅游的概念

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包括参观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是游客通过参观工业生产的过程获得一种新的感受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旅游业与工业的整合或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新型旅游形式,是集学习、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

(三)曲靖市工业旅游发展条件

滇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良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曲靖市为中心的两烟及配套产业、能源产业、矿冶产业、化工产业、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产业等六大产业、三大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昭通的天麻、曲靖的水利水电等工业资源,而且有些有些资源不仅在省内较为有名,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开发基础。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资源特色十分明显,科普和文化价值十分突出,而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紧密,关联带动作用明显。

二、曲靖市工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融合动因

1. 市场需求的推动。首先,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一些社会文化、产业活动、经济成就等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其次,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闲暇时间也在慢慢延长,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旅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追求个性是游客旅游的一种内心需求。再次,工业旅游的知识性、教育性、参与性等适应了游客拓展视野,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需求,在观光休闲的同时,又能获取从未涉及的工业知识和信息,进一步促成了工业旅游的快速融合发展。

2. 技术创新的拉力。工业和旅游业都在不断地出现技术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工业和旅游业在市场调查,或在市场营销的方式和手段等在技术上提供了融合基础。

3. 竞争合作的压力。在旅游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资源充分利用、产品多样化,业务增多及多元化经营等,这样,一方面分散竞争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融合过程

工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对接的过程,工业提供旅游资源,旅游业提供服务延伸部分。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工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前期的调查、研发,中期的生产、加工和后期的宣传等环节组成。游客可以对其中具有新奇、先进、知识等环节进行了解,并可以深入体验、感受工业的魅力。旅游业在融合过程中进行服务延伸,通过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资源,与工业环节交织在一起,由旅游企业策划、组织,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及体验需求。

(三)融合效应

1. 促进产业的创新优化。对于旅游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拓展旅游业发展领域,市场细分化程度低等问题。由于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衍生出的第三产业,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优化。

2.提升市场的竞争合作。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使这两个产业都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突破不同产业自身所形成的分割状态,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旅游功能,从而使工业和旅游业都形成了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

3.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方面,由于曲靖位于滇东北地区,省内与省会城市昆明,省外与四川、贵州、广西等省的客源距离比较近,处于连接滇、川、黔等省的枢纽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曲靖工业旅游的开发,能够使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三、阻碍因素

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归纳起来受两方面制约:一方面是供给因素的制约,而供给因素又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与微观的企业能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因素的制约,融合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只有供需双方对产业融合引发的变化实现了观念与行动上的契合时,才能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真正实现。

(一)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管制、产业管理管制和市场垄断结构。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有一部分属于水利工业,有一部分属于化工,还有些属于食品,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制,且都遵循不同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二)能力障碍

能力障碍主要包括企业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刚性和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我国旅游产业经过 30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是微观层面上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仍然较弱。旅行社业散、小、弱、差的局面并未改变,管理经验不足,市场混乱,竞争力差,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以及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饭店业虽学习到发达国家饭店业管理的经验和知识,但在转化为自身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融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方面仍然较弱,甚至出现不少固守所谓行业惯例的不适合环境变化需要的情况;而其他产业在向旅游产业融合中虽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优势,但融合是双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在竞争力观念和实力都较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出现良好的融合效果。

(三)需求障碍

需求障碍主要包括消费能力、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者的学习能力。既然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那么融合型创新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时,都面临着市场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的问题。如果融合型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那么缺乏市场融合的产业融合也是很难形成并具有竞争力的。

四、疏导机制

(一)放松产业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机制

旅游产业是一个民生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政府应放松产业管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更新换代。当然,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因规则、资源及利益分配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所以完善跨界治理机制以协调各局部利益主体在产业融合中的行为不配合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策引导效应

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各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寻求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初期发展的需要,可考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编制产业融合规划,出台产业融合标准,引导产业融合行动。

(三)培育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篇3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篇4

二、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结构与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旅游产业集聚区在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综合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空间层级说,即按照集聚区资源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主导功能区和功能辐射区,这种集聚区更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和文化保护区为核心能吸引物,从中心到在开发强度和项目布局上存在梯度差异性;一种是要素结构说,即按照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围绕着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要素进行项目安排,可以划分为饮食区、住宿休闲区、游览区、购物商业区、娱乐体验区和中心服务区等园区,这种划分方法的主题更加鲜明,旅游服务功能更加集中,同时在项目布局上不会存在生态和空间的制约,很多新兴的主题旅游产业集聚区更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划分;还有一种是功能组团说,即根据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按照功能进行目标分解,划分不同主题功能组团,组团之间具有结构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组团内部具有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地理空间分布较广的情况下更多是按照这种划分方法。

2012年《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公布了全省十大旅游集聚区名单,并把旅游集聚区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核心驱动力”和构建全省“旅游集散地——目的地——集聚区——景区”四级空间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中,对于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出了“一核(郑州)六组团”的空间构想,但综观省内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践,旅游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分布上还是不均衡,全省集聚区建设项目和资源要素主要分布以郑州、洛阳、开封等传统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还是停留在以地区为中心的集合化、全面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并不能实现功能的集合构建以及资源的集约使用,而只是相关企业的简单的集中扎堆,实现了量的扩张,没有实现质的提高,而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的集约化、个性化发展模式正在广受关注,也代表了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思路。

三、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种模式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区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对于集聚区建设的模式很多省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般来讲,按照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和管理主体可以分为自发集聚、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按照集聚区的发展成因和特点,可以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园区依托型和行政区域型等。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河南省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核心资源引导型建设模式

这种类型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最普遍的,它强调的是围绕着核心资源要素的主题功能和特点进行项目安排和空间布局,并自发或自主引导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服务要素和辅助要素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集聚,从而形成具有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和要素齐全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重点建设的旅游集聚区大多属于这类模式,如焦作云台山集聚区、中岳嵩山旅游集聚区、洛阳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等,都是在原来核心资源要素的引导下自主或自发形成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建设思路更多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本身来做文章。

(二)旅游需求引导型建设模式

这种类型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更多是由于依托于一个核心城市强大的旅游市场,或由于周围城市群综合型旅游需求引导形成,如很多中心城市周边形成的可供市民近郊短途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或在城市中的核心步行街和文化商业街区,集中了游览、饮食、娱乐、购物等一条龙服务要素,形成了旅游产业集聚区。这类建设模式以城市旅游产品类为代表,如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在都市旅游需求的引导下,增加文化元素和现代气息、融合发挥郑州新区独特优势,集中安排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金融等新型旅游要素集聚,形成集城市商务、休闲游憩、会展等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旅游集聚区。

(三)行政政策引导型建设模式

这种类型的集聚区更多强调政府根据当地国民经济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规划,以一定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政策上引导旅游要素的集聚和项目安排,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旅游政策的战略指向,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不断激发区域旅游经济的活力,从而带动周边旅游产业要素向中心集聚,形成规模经济,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最近几年河南省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当地旅游产业的融合,选择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和地方特色的村镇,重点打造一批传统旅游村镇,引导旅游要素的规模集聚和产品升级,如修武七贤镇、开封朱仙镇、汝州温泉镇、临颍、民权王公庄村、新乡小冀镇等,它们既是特色旅游小镇与特色旅游村,同时也是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

(四)综合引导型建设模式

这种类型的集聚区形成融合了以上三种因素,集聚区在发展初期,依托于原有的核心资源在旅游市场需求的激发下自发形成的,在发展中后期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或加快当地旅游产业更快更强的发展,在政策上进行引导甚至主导当地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在管理机制上也参与其中,从而使得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等四方角色在集聚区的形成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河南省 “十二五”重点建设的嵩山少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陈家沟中华太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及濮阳杂技旅游集聚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融合了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政府引导三种因素。

四、制约条件

(一)土地要素制约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土地要素是制约河南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最突出的障碍。随着未来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以及河南省全国粮食核心区的战略地位,受当地资源条件的制约,也对土地的项目安排和结构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土地使用中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将非常突出,如耕地保护难度加大,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行业间和区域间土地利用极不平衡。另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规划期内,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装备制造、物流等产业发展,建设我国重要的中转运输中心,落实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家干线公路、铁路客运专线、成品油输送管道、水火调剂电网及城际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特别是东部产业转移之后,很多沿海地区的企业都转移到河南,进一步挤压了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用地空间,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资金要素的制约

在2012年正式颁布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中要求到“十二五”末全省建设10个投资超2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5个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另外还有37个10-35亿的重点旅游项目,9个50-100亿的重大旅游项目以及3个超过100亿的骨干旅游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这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河南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另外,全省旅游集聚区的建设除了列为省市“十二五”重点规划的集聚区外,其他计划筹建的大都缺乏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筹措建设资金的渠道较为单一,而地方的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使用程序多,运转慢,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旅游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以及项目的入驻。

(三)旅游项目创新能力

旅游集聚区的建设需要品牌引领和项目创新,而项目的创新能力是实现集聚区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河南省旅游项目创新总体上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河南省旅游景区的游乐设施、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设施的更新能力慢,很多的游乐设施还停留在简单的乘骑技术层面,缺乏现代声、光、电等虚拟高科技技术的融合使用,旅游接待设施需要及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旅游演艺品牌、旅游节事品牌、旅游餐饮品牌、旅游购物品牌的创新能力有限。近几年,河南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演艺品牌,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节等节事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与河南省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品牌推陈出新的能力还是较弱,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需求差异化,部分品牌的影响力甚至在下降。

(四)人力资源

篇5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乐园。小说畅销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安然、闲逸、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一区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区域内的四川、云南、西藏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香格里拉”争夺的热潮。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未来十年,三省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大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同时,政府和机遇这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四个基本因素犹如钻石的四角,相互影响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一)。波特的钻石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是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区域地质结构独特,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但是具有非常多独特且珍贵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很多地市州都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滇、川、藏三省区合作制定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势必将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三、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大香格里拉的优势生产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态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场感召力,也是相关省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二,资源要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大香格里拉拥有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景色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我国所有的路上景观。从人文资源看,该区域内生活众多少数民族及其内部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节庆习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数量、成熟度、发展趋势等。波特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扩大将刺激企业技术改进创新,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国际竞争。

从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看,香格里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另类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原始生态所需要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形成了对大众市场的潜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资源丰富,所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方式,比如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等。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对形成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和支持产业的配套发展。

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鹤庆的新华村的铜银工艺等等,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还帮助了当地的民众脱贫致富。

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大香格里拉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乐资源。很多地方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歌舞乐挖掘出来,通过改编和包装,按照产业化运作推向了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种花鸟鱼虫,再到各种奇珍异兽,应有尽有,且原料大多是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生态食品,很受食客的欢迎。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战略、结构状况以及国内同行竞争程度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国内“京津唐”、“沪宁杭”、“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竞争力较弱,但是在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旅游影视业、文化工艺生产业、文艺演出业、会展业、传媒业、高原体育业的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系列群,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随着云南不断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许多旅游企业已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资产的质量及运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竞争优势。

5.政府和机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和扩张。

机遇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首先,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作为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和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大香格里拉区域应当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加快经济的区域化和板块化发展。其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香格里拉区域正好处于中国西南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高级要素还存在不足。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区域内主要旅游区的交通连接度仍然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较差,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线。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公路设施进行修缮与维护,同时加强支线航空的建设和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电脑通信网络;加强生活休闲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前提。针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建设,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营销的支撑。滇、川、藏三省区应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应用投资,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努力拓展网络功能空间,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能,使该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营销窗口。

在吸引游客,扩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2)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总体上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关辅助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较为发达,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辅助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这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该地区在餐饮总类、规模、档次、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影响到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大香格里拉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旅游相关辅助产业。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提升集群内单体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滇、川、藏三省区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努力争取把相同类型、相互关联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改善旅游产业营运状况,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打造旅游核心区域,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选取一个空间区位恰当、资源特色明显且组合度较好的“地理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丽江、四川甘孜、西藏林芝,这些“地理点”能够形成旅游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同时也能摆脱区内各点独自开发、主题混乱、重复建设及内部自我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无障碍旅游区的内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保持各地区自主权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畅通无阻。

5.加大政府投资,加强政府职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视和加强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职能包括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旅游资源,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等。

目前,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黄渤海等旅游区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区域关联度低,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知名品牌,凭借作为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凭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的优势,大香格里拉一定会在滇、川、藏三省区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和自兴.丽江联手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04702.htm

[3]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发展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篇6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乐园。小说畅销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安然、闲逸、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一区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区域内的四川、云南、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香格里拉”争夺的热潮。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未来十年,三省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大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同时,政府和机遇这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四个基本因素犹如钻石的四角,相互影响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一)。波特的钻石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是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区域地质结构独特,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但是具有非常多独特且珍贵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很多地市州都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滇、川、藏三省区合作制定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势必将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三、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大香格里拉的优势生产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态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场感召力,也是相关省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二,资源要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大香格里拉拥有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景色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我国所有的路上景观。从人文资源看,该区域内生活众多少数民族及其内部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节庆习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数量、成熟度、发展趋势等。波特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扩大将刺激企业技术改进创新,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国际竞争。

从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看,香格里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另类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原始生态所需要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形成了对大众市场的潜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资源丰富,所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方式,比如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等。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对形成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和支持产业的配套发展。

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鹤庆的新华村的铜银工艺等等,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还帮助了当地的民众脱贫致富。

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大香格里拉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乐资源。很多地方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歌舞乐挖掘出来,通过改编和包装,按照产业化运作推向了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种花鸟鱼虫,再到各种奇珍异兽,应有尽有,且原料大多是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生态食品,很受食客的欢迎。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战略、结构状况以及国内同行竞争程度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国内“京津唐”、“沪宁杭”、“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竞争力较弱,但是在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旅游影视业、文化工艺生产业、文艺演出业、会展业、传媒业、高原体育业的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系列群,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随着云南不断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许多旅游企业已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资产的质量及运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竞争优势。

5.政府和机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和扩张。

机遇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首先,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作为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和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大香格里拉区域应当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加快经济的区域化和板块化发展。其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香格里拉区域正好处于中国西南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高级要素还存在不足。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区域内主要旅游区的交通连接度仍然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较差,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线。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公路设施进行修缮与维护,同时加强支线航空的建设和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电脑通信网络;加强生活休闲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前提。针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建设,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营销的支撑。滇、川、藏三省区应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应用投资,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努力拓展网络功能空间,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能,使该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营销窗口。

在吸引游客,扩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2)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总体上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关辅助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较为发达,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辅助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这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该地区在餐饮总类、规模、档次、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影响到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大香格里拉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旅游相关辅助产业。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提升集群内单体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滇、川、藏三省区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努力争取把相同类型、相互关联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改善旅游产业营运状况,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打造旅游核心区域,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选取一个空间区位恰当、资源特色明显且组合度较好的“地理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丽江、四川甘孜、林芝,这些“地理点”能够形成旅游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同时也能摆脱区内各点独自开发、主题混乱、重复建设及内部自我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无障碍旅游区的内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保持各地区自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畅通无阻。

5.加大政府投资,加强政府职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视和加强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职能包括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旅游资源,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等。

目前,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黄渤海等旅游区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区域关联度低,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知名品牌,凭借作为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凭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的优势,大香格里拉一定会在滇、川、藏三省区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和自兴.丽江联手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view/4504702.htm

[3]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发展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篇7

旅游产业是一项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回报稳定、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多的综合性产业,是公认的新兴“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张掖市甘州区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过程中,旅游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西北内陆城市,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建设宜居宜游城市中的带动作用,是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以来,甘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省、市、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把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军产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来抓,全区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主要的做法有:

1.挖掘文化资源,拓展旅游文化内涵。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编制完成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作完成《张国臂掖》大型歌舞剧目剧本,编辑出版《诗意甘州》《水韵甘州》《美食甘州》《图说张掖未解之谜》等系列文化丛书,对“甘州小调”、“邵家班子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推出玉雕木塔、甘州八景巨幅刺绣及剪纸、汽车拉力锦标赛首日封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市场日渐升温,甘州旅游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

2.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以打造“地貌景观大观园、中国暑天度假城”为目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科学编制造林绿化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治则治、宜荒则荒,造封固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强势推进城乡生态景观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68平方米,村镇驻地绿化率达26%。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建设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滨河生态新区和集收集、展示、宣教、科普、研究于一体的湿地博物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抓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平山湖丹霞生态旅游景区等精品景区建设,景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3.完善硬件设施,大力提升服务能力。认真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不断完善景区旅游标识、导览系统、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强化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监督考核、挂牌许可、评星定级等软件监管。对演艺、超市、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和景区景点森林防火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整改到位。在旅游窗口行业开展“岗位能手、服务标兵”评比活动,全区旅游软硬环境不断优化。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借助赛会活动活跃文化旅游市场,成功举办2011-2013“丝路春”杯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露营大会等重大赛会活动,文化旅游持续升温。采取财政补助、社会支持、企业参与等形式,在地铁、航班、高速公路沿线等人流密集之处制作旅游展板,在央视、《读者》杂志、《香港大公报》等高端媒体刊播宣传广告,制作散发《多彩张掖》画册、金张掖旅游推介片、张掖旅游指南、自驾游地图、张掖市旅游交通图等旅游宣传品,全方位宣传甘州旅游独特魅力,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加强政府与景区、旅行社、涉旅行业之间的联合营销,采取有偿和招徕游客奖励等方式,委托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重点客源地旅行社宣传推介甘州特色旅游资源,甘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探索新型模式,创新机制增强引力。探索实施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依托西部风情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域旅游文化公司两家企业实体对景区景点实施市场化招商、公司化运营,搭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景区规划、招商、融资、开发新平台。政府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招商引资运作模式及优惠政策》,在经营权拍卖转让、税费留成返还、建设用地划拨、基础设施配套、国家项目争取、景区(点)兼并重组、项目审批报验等方面进行优惠和支持,拓宽了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甘州区旅游开发的渠道,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张掖市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和旅游业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起点不高。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周边旅游城市如西安、敦煌等地相比,甘州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部分重点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立意不够新颖超前,旅游规划体系不够完整,旅游景区开发长期居于较低层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交通运力不足,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游星级饭店、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景区道路、厕所、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游客接待能力有限,游客进不来、住不下、游不动、出不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旅游品牌打造存在短板。景区开发以提供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型、娱乐型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无法满足多层次游客需求。景区经营项目单一,旅游附加值低,带动作用有限;旅游景区特色不鲜明,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旅游旺季较短,缺乏冬春季旅游产品,景区开发档次不高。

4.旅游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旅游景区景点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旅游项目建设条件差、特色不鲜明,旅游开发项目对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强。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工作进展不大,缺乏市场化管理机制,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缺乏协调配合,影响了景区的管理与开发建设。

5.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旅游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市场监管作用发挥不理想。旅游企业小、散、弱,缺乏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整体竞争能力不强。宾馆星级低,接待能力弱,旅游旺季住宿难问题突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发展。

三、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州区应利用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彰显特色风貌,使旅游业迅速成长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发挥应有的作用。

1.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认识上高度,规划上层次,开发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的要求,修编完善全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旅游文化创意公司,高起点编制旅游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张掖大佛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丹霞景区等重点景区景点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加快编制旅游交通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行社发展、旅游宾馆饭店发展、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旅游要素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张掖大佛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平山湖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和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配套景区、宾馆、娱乐、购物、餐饮、接待等旅游重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星级酒店、高档乡村酒店和风情客栈,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3.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祁连山原生态资源优势,加强与肃南、青海等地的区域联合,面向多元化旅游市场,加快开发祁连山腹地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森林旅游、汽车自驾、山地体验、冬季滑雪、登山探险、科普教育、运动狩猎等山地旅游产品,培育商务会所、主题酒店、通用航空基地、草原人家等高端旅游度假产业。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快开发建设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高品位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和城市文化设施。加快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绿色产业庄园型、滨水休闲度假型、古文化村镇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名村、名镇、名街,开发特色旅游文化精品。

篇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构成形式以及区内时序演进路径和体育旅游产业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形成的特定结构[1]。本文主要对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核心区”的建立,区域时序演进方式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论证,以期为郴州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和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依托“均衡发展”、“梯度推进”和“增长极”等理论[2]的基本思想,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均衡发展方式、非均衡发展方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

均衡发展方式难以营造竞争环境,以至于在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各地区有限的体育旅游生产要素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就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而言,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差异,客观上不具备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均衡发展方式不是好的选择。非均衡发展的优势是发展重点明确,序列性强,但是劣势在于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大多数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甚至造成新的问题。非均衡性协调发展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形成竞争的合力,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该方式对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比较优势。

选择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方式作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方式的基本依据如下:

1)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的实质是适度倾斜协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非均衡协调发展既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能较好地处理协调关系。

2)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区域间协调与互补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区与邻近的周边地区客观地存在着发展条件上的互补性特征,这种互补优势将成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营造以中心地区快速发展并有力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体育旅游产业开放型发展的需要。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区在较短时间内积聚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扩大规模以提升竞争力,形成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开放的格局。同时我们要借助于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共同开发“红三角”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机遇,快速构筑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外向型竞争的平台,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4)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体现社会综合效能的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须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综合效能。选择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不仅给公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区的这种发展还会对我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协助。

2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核心区”的选择

2.1“内环境”的优势

第一,景观资源丰富。郴州全市风景名胜有110余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有30多处。主要景区相对比较集中,基本都在离市区50公里的范围内,郴州市区和资兴市范围内居多。郴州市区内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万华岩、天堂温泉、龙女温泉、王仙岭、五盖山国际狩猎场、仰天湖和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景点。资兴市有东江大坝、东江漂流、龙潭湖度假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岛一村和兜率岩等景点。第二,宾馆、酒店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充足。全市星级宾馆18家,其中市区有13家,资兴市3家[3],两地星级宾馆占总数的88.9%。全市注册旅行社共有32家,市区25家,资兴市3家,两地旅行社占全市总数的87.5%[4]。第三,资本存量优势。从2005年郴州各市县1-10月的GDP和财政收入情况来看(表1),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远远高于个地区,资兴市居第三位。旅游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市区和资兴市雄厚的财政收入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坚实后盾。第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颁发了《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区建设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和游憩商务会议中心,神农文化的重要支撑地。并强调郴州城区是近中期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区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县1-10月的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2.2“外环境”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市内分两区,即苏仙区和北湖区。苏仙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门户。京广复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郴三铁路、1813省道横穿东西;区乡级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1513公里;开通了直达港奥的公路货运和至长沙、广州的始发列车,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夕归。北湖区有107国道公路纵贯其中,京广、郴三、郴嘉铁路纵横境内,还是京广铁路电动机车起讫站所在地[5]。资兴市有322省道横贯市境,连接107国道,资郴桂高等级公路直通郴州,并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铁路与京广线相连[6]。第二,投资环境及条件优势。郴州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红三角”经济区范围内,随着“9+2”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红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投资。郴州毗邻珠三角,具有明显的区域位置优势。特别是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是外来资金投资的首选之地,这有利于核心区体育旅游产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3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的时序选择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的客观现实,规定了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序先后性。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水平,有步骤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势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序,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判断,而且还可以从区域产业聚集与扩散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认为郴州体育旅游产业区域时序发展方式的第1阶段,选择以郴州市区和资兴市为一级始发中心区,永兴县、宜章县、汝城县为二级区,同时政府在资源和政策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使它们形成相对一体化的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集化区”,并在短期内形成各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积聚效应,产生较高的增长倾向。在这个阶段,形成明显的“中心―”的二元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态势;第2阶段,当两个体育旅游产业“核心区”形成后,通过政府相应的政策再调整,诱使各“核心区”的发展能量向“重点区”扩散,这种扩散的强度和速率则是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地区层次的提高成正比,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必将会受到“核心区”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第3阶段,形成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机制,实现郴州市区和资兴市核心区向永兴县、宜章县和汝城县三个重点区发展,然后由重点区向其它县城辐射(图1),最后实现整个郴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图1发展时序分布图

4“核心区”及“重点区”的主导体育旅游市场的选择

4.1郴州市区以观光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郴州市区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落户在此,为开展观光型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被誉为中国女排腾飞之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有比赛、训练综合体育馆、健身体能训练房、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中国女排拼搏史迹展馆》、《中国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连冠大酒店[7]。借助观光女排的腾飞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使之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在场馆内开展参与性活动,使游客亲自体验到排球的乐趣。基地还可以承办一些大型排球比赛,吸引一批球迷来观看比赛,进一步拉动体育观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4.2资兴市以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东江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资兴市境内,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东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81.2亿立方米湖水晶莹透澈,数十个岛屿星罗棋布,是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基地[12]。东江湖景区里已开展的项目有:东江漂流、水上跳伞、水上飞机、水上飞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钓等。参与其中,尽享历险、探幽、猎奇之乐,是开展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的天然处所。

4.3宜章县以锻炼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莽山位于宜章县最南端,毗邻广东省乳源县、阳山县和连州市。总面积28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内奇峰叠翠、溪涧纵横,集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西双版纳之神奇,张家界之俏于一身,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宝地[7]。拓展训练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8]。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利用节假日对所有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莽山毗邻广州,又具有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开发拓展训练的宝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妙。同时体育旅游又可以联姻休闲旅游于一体,培训人员训练过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闲之乐。

4.4汝城县以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它最高水温可达98℃,流量达15000吨/日,水质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热泉。它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殖腺的功能,对各种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症有显著理疗效果[7]。故汝城县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市场的圣地。

4.5永兴县以康复医疗型兼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永兴悦来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着落在翠拥阡陌的永兴县悦来乡,占地526亩,投资5300多万元,是一个集温泉疗养、冷泉戏水、机动游乐、美食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悦来温泉开发了第一个鸳鸯泉――日式露天温泉疗养区和露天冷泉戏水区。温泉出水口温度高达55℃,水中含有丰富的氢、氯、钠、钙、镁等矿物质,浸润其中,可调节身体机能,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尤其对慢性神经炎、糖尿病、肠胃炎有明显疗效;冷泉戏水因冷泉常年水温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种矿物质,浸浴戏水,可消暑除燥,生津养颜[7]。因此,悦来温泉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的良地。同时,悦来温泉还开设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驱车、彩弹野战等体育娱乐休闲型项目。游客在感受温泉疗养功效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体育休闲的乐趣。

5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并论证了“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我市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佳选择的命题;同时,基于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核心区”、“区域发展时序”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结构的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4(12):13-17.

[2] 刘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华.郴州旅游交通图[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况[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县概况[EB].郴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资兴市交通[EB].郴州交通网,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点介绍[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8] 叶加宝.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篇9

近几年来,各省市地区逐渐认识到了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巨大拉动作用,并开始重视影视文化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大力推动影视业的发展,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电影《少林寺》将一座现实中存在的寺庙传奇化了,它的影响历经几十年至今不衰。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小品以及二人转在荧屏上的热播,使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剧场和度假山庄成为旅游度假的新去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热播,将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推到了世人面前。2003年,祁县有关部门同影视公司合作,在2005年3月拍摄了电视剧《乔家大院》,并于次年播出,电视剧的热播又让大院开始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有数据显示,乔家大院在2006年仅门票一项收入就达3000余万元,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2007年虽有回落,但门票收入仍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游客达80余万人次,同时《乔家大院》的热播也拉动了周边景区的发展。

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虽然拥有非常高品位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营销手段,致使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旅游地的知名度对旅游者而言极其重要,谁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谁就能获得市场。影视作品作为当今最受关注的内容,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所在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从而扩大其客源市场。

河南是文化大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近几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打造了一批旅游精品。目前,全省已拥有少林寺、龙门石窟和云台山3家国家5A级旅游区,69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然而,客观地分析,这和河南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9年9月由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显示,2008年河南省旅游接待人次超过两亿,实现旅游收入近1600亿元,占到河南省GDP的8.省略ta.省略/html/2009-9/2009-9-28-9-30-78465.html

参考文献:

1.赵琳、赵蕾:《把影视产业打造成旅游立省的支柱产业》,《决策探索》,2009(10)。

篇10

为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2010年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2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千米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本文即是通过研究近六年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滨海旅游业对整个海洋产业的贡献值,从而能更有重点的发展各个行业及海洋产业。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为了说明滨海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入回归方程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5~2010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和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间的关系,继而说明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模型分析

第一步,图形分析。对表1中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出趋势图和相关图(见图1、图2)。

图1中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二者存在差距逐渐增大的增长趋势。图2中横轴为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产出,纵轴为滨海旅游业产出,相关图分析显示,二者为线性相关关系。

第二步,参数估计(见表3)。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为Xi,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为Yi,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i=a+bXi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信息网

由图3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为:

(192.9415)(0.175082)

t=(-0.88286)(24.3742)

R2=0.993312 F=594.1017

2.模型检验

第一步,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 ,说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增加1元,可导致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增加4.267476元。这与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意义相符。

第二步,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拟合优度的度量:由图3中可以看出,本例中可决系数为0.993312,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被解释变量“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的绝大部分差异作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针对H0∶β1=0和H0β2=0,由图3中还可以看出,估计的回归系数β1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 。

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4的临界值t0.025(4)=2.276。

<t0.025(4)=2.276

故接受

H0∶β1=0;

>t0.025(4)=2.276

故拒绝H0∶β2=0。

这表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有显著影响(见图4)。

3.回归预测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假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2011年达到2012万元,2012年实现产出达到2500万元,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可以预测海洋产业实现产出水平。

用EViews作回归点预测,输入Xf1=2012,Xf2=2500,在Yf数据表中出现预测值Yf1=8415.821,Yf2=10498.35。这是当Xf1=2012和Xf2=2500时

山东半岛海洋总产出的点预测值。得到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见图4)。

根据图4的数据可计算:

取α=0.05,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497.38691

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690.55654,9141.08628);当Xf2=2500时,Yf2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773.08483,11223.61457)。

Yf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当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831.84954

当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583.971872,9247.670952)。当Xf2=2500时,Yf2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666.50016,11330.19924)。

4.结果分析

通过对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间关系的线形分析,当海洋产业收入1元与滨海旅游业相关时,能给整个海洋产业带来4.267476元的增加值。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以上分析只是建立在滨海旅游业及相关服务领域的统计,如果将旅游带动消费作为海洋产业的贡献,滨海旅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 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旅游业对海洋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国拥有1.8×104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104千米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海域南北延伸近40个纬度,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有中温带、暖温带的海上景致,更有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风光,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部分沿海城市正在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制订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根据我国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滨海旅游业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篇11

一、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Peter Hines将价值链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将顾客和原料供应商纳入价值链;郁义鸿(2006)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链条;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二、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概述

借鉴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观点,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提出构建旅游业升级路径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即: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产业功能升级和旅游链条升级。

(1)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高旅游链条中某环节的工艺流程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2)旅游产品升级是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品种、形式等,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3)旅游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旅游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剥离原有低价值链环节,强化核心业务。

(4)旅游链条升级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1.价值链协同性较低

旅游价值链的优势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当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价值链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各环节整合在一起协同效应优势尚未很好发挥。

2.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虽然环鄱阳湖区旅游产品数量很丰富,但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品,大多是“舶来品”,参与型、体验型的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较少。

3.产业核心环节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价值链上的核心,它将旅游价值链各环节串联起来,承担着旅游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环鄱阳湖区旅行社的竞争力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发挥核心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

4.产业扩张力度不够

综观旅游发达区的成功经验,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旅游经济辐射效应,迅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在产业扩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扩张的规模均远落后于旅游发达区。

四、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对策

针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提出推进其升级对策。

1.流程升级: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环鄱阳湖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坚持“政府主导”,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旅游业紧密合作机制,来协调旅游价值链的各环节有序发展。创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体制,强化领导协调能力,将与旅游密切相连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2.产品升级:打造创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环鄱阳湖区应对现有产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原有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优势,推出全新旅游产品。开发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求。

3.功能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环节

环鄱阳湖区应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强化旅游价值链核心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成为沟通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平台,网络将“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开展网上业务外包来强化优势环节,是现代旅行社的发展趋势。

4.链条升级:全面扩张价值链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同时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行业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环鄱阳湖区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业的扩张,协调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发展。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试点,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来推进全省旅游业多元化进程。例如,华侨城集团,在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华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题公园系列,在中国主题公园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黄敏.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50-53.

篇12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 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 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篇13

在这一经济环境中,旅游业将受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根据国家旅游公布的数据(表2),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旅游业入境人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且成下行趋势。

2008年1月18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会议还确定了今年的发展预期目标并部署了八项主要任务。

在2013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指出要加强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素质,并要重点做好“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短短5年里,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经济整体发展放缓,旅游业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为旅游产业融合。

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质变式的产业升级,一是量变式的产业整合。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采用何种方式才是真正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有效的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保证旅游业的稳定,也是当今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一、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分析

2008年提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当时这些工作任务与目标是在多年来旅游业整体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仍是旅游产业必然要面临的任务与必经过程,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正是中国旅游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甚至实现产业升级。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增长出现放缓,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究竟是否是产业升级还是有待商榷的。

在工具书中,产业升级解释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主动性。在学术文献中,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产业升级应当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市场行为,而不应当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运动。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经济环境平稳,旅游业稳步发展;二,旅游业原有的体制、发展状况等已经成为旅游业继续发展的障碍;三,在具备了升级的基础后,即高效的专业分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与过渡来实现。

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形势平稳增长,旅游业整体上处于快速上升趋势,虽然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危机影响,但大多都是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未对中国旅游业造成全面的、重大的影响,只有全国性的、内在的危机才会使中国旅游业遭受重大破坏,金融危机正是这样的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中国经济实体造成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于旅游业而言,加上1-2月份的雪灾,5月份的汶川地震及6、7月份的洪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旅游市场惨淡低迷。加之金融危机之后,整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状态,因此,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对旅游业产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其次,虽然整体的经济大环境出现诸多不稳定性,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管理与体制上的问题,但旅游业整体仍然呈现大幅增长的良好的发展势头(表3),目前的管理方式与体制尚未对旅游业的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构成较大障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是可以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第三,中国整个旅游市场很多都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中,价格战激烈,高效的专业分工更是无从谈起。旅游产业升级是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产业结构与效益等的质变,不是在某个具体的历史时刻或非常短暂的时间阶段中的突变。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并不完全具备进行升级的足够条件。可以说,金融危机是为中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做升级前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就是旅游产业的整合。

二、旅游产业整合分析

在产业经济学中,整合是指形成产业的整体力和合力。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有价值的、高效的整体。简单来说旅游产业整合就是产业结构结构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和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应只看重人数、收入等具体的量的增长,应更加注重旅游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质量效益等等。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合理、可持续发展,其中旅游产业集群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