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文明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文明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文明建设

篇1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北京的公共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3.02,与2005年相比,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上升了17.81个分值,实现了大幅提高。①随着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公共文明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公共文明的基本内涵 

“公共文明”是社会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既包括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具有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又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的公共生活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习惯、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现等。城市文明程度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服务水平、风俗习惯的文明等等。 

1.公民文明素质 

公民文明素质是公共文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水平。公民意识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共精神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共道德则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2.城市优美环境 

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公民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本场所,环境文明是城市公共文明的名片。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在人的活动作用和影响下的环境,是一种打下了深深的人的文化烙印的城市自然环境,环境文明实际上是人的行为文明的结果,同时又对人的行为文明产生反作用。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加脏现象”:在环境优美的大剧院,人们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乱吐乱扔,但是在小商小贩拥挤不堪的街边马路,很多人会毫无顾忌地乱吐乱扔。正所谓“越吐越脏,越脏越吐”。 

3.优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公民社会生活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当前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市民生活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并由此产生享用有限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顺序问题。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公平地分配机会和资源给每一个公共生活参与者,而不是按照人所具有的自然体力大小无序地抢先占有资源,是城市运行和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公共秩序一方面靠公民的自律,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制度、规范体系的有效供给,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公共行为。 

篇2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前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后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首先,敬畏生命是草原上的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确实出于不得已的需要而杀死其他生命,那也应当对被杀的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其次,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又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伦理观中,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种自然观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是马背民族观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核。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祭祀都会呼出“天父”、“地母”。在他们看来,天父地母所孕育的自然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亲近的兄弟姐妹。在草原牧区人们都明白自己应负有的责任:要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牲畜是牧民与自然的中介,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存活和繁育。牧民们深刻地了解牲畜与草原的关系,也深深地明白要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采用游牧的方式。游牧是一种适应自然和具有规律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把人——畜——草的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使三者在变动状态中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马背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季轮牧在大多数牧区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进一步简化为冬夏两季轮牧了。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马背民族,生产方式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体现着草原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怀。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的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牧民用以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木;蒙古族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

篇3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篇4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篇5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等方面制约,生态产品存在短缺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需要。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产品建设工作,必须注重采取措施进行造林绿化,加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美化环境,保护周围生态安全,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三、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正因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近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森林面积出现增加趋势,森林质量也出现稳步提高的情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森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林地发展,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阻碍。为此,必须转变这种情况,认识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应该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破坏林地的行为应该责令当事人恢复。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林地增长指标年度考核工作,将森林数量的增减、质量升降、管理好坏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森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而必须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而顺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资金稳步增长,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其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林区部门机构、道路建设、饮水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和商品林补贴制度,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善现代林业发展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攻关,着重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各级推广机构,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重视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实验室、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示范园、示范基地,推动林业科技进行,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4.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发展林业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出现。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管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运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有力的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7),5-8

篇6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篇7

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冲突和各种重大社会问题。这些挑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

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长足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已享受着现代化的福祉,而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争相走上各自的工业化之路。但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分之二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自然资源已被严重破坏。长此下去,人类的生产、生活将难以为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的年GDP总量达到51.9万多亿元人民币,约合8.36万亿美元,人均GDP6100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然而,过去30年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却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初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考核把GDP作为决定因素,而不是在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作整体考量,结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这些污染和破坏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在这方面,儒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儒学的环保理念及生态伦理观

面对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和挑战,我们理应予以积极的回应。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化解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继承和创新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以解决中国和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将道德人文与科技、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以道德理性和环保理念主导工具理性和感望,这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延续和正常发展的基本准则。

在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及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知识背景。在自然观上,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不破坏并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思想成为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而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论语.述而》记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曾子加以继承,主张“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树木和禽兽作为山中财货均应取之以时,不得随时无限制地任意获取。这体现了儒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还说,“启螫不杀则顺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把不杀生,不折枝作为儒家提倡的人道和推己及人之仁爱的体现。孟子也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之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的繁衍和再生。

《周礼》提出“以九职任万民”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社会分工。其中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有农业、园圃、虞衡、林业、畜牧业等领域,分别掌管农业生产、草木种植,山林、川泽、畜牧养殖等事务,并安排以相应的官员来管理。《周礼》云:“以九职任万民:一曰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即三农之地出产九种农作物;而园圃则生养草木;虞衡掌管山林川泽之材,其中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材者谓之衡;另有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以畜牧养殖家畜鸟兽。《周礼》以此关注涉及生态环保领域所实行的社会分工、专人管理,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和儒家政治对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视。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主张人类与万物交朋友,而不是去掠夺自然。这一思想影响甚大,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程颢上疏宋神宗,提出环境保护思想,指出古代圣人设“六府”、“五官”之任来顺应自然。整治万物,掌管自然环境及财货之事,严禁破坏山泽等自然环境,所以万物自然生长,丰富茂盛,人们也无财用匮乏之忧。他说:

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治于五官;山虞泽衡,各有常禁,故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岂惟物失其性,林木所资,天下皆已童赭,斧斤焚荡,尚且侵寻不禁,而川泽渔猎之繁,暴殄天物,亦已耗竭,则将若之何!此乃穷弊之极矣。惟修虞衡之职,使将养之,则有变通长久之势,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他要求朝廷“修虞衡之职”,即认真地行使掌管山泽、山林之官的职责,保物、养物,防止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与天地自然界长久地和谐相处。从这里可以看出,程颢作为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因而提出了以上环保思想和理念,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朱熹把自然界和人类视为一个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生成变化的规律,人们要遵循自然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使自然之物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在回答学者所问“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知当如何格”的问题时,朱熹曰:“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就是说,草木及麻麦稻粱等农作物均有适合其生长的季节、土地等生态环境的要求,人们要符合它而不能违背。朱熹指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意思是,自然万物不论是草木之植物,还是禽兽之动物,皆有其生长变化如“春生秋杀,好生恶死”的自然规律,对此,人们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应看到万物包括人在内均是以气为载体,所以要保护与人同体的自然物,尤其要实行“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这样一些保护生物自然繁衍的措施,做到不在许可的时间里,不得伐木和猎兽。由此把仁义之心推人及物。这体现了朱熹的爱物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由此把爱物作为仁义之心的内涵,使爱物源于仁心。

在魏了翁的思想体系里,也有较为明显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思想。魏了翁吸取《尚书·费誓》有关戒令的记述并加以发挥,提出保护牛马牲畜,禁止设穽布机捕捉,违者惩罚的主张。他说:

阱以穿地为名,檴以得兽为名,檴亦设于阱中,但阱不设机为异耳。杜,塞之,窒,敜之,皆闭塞之义,使之填坑废机,无敢令伤所放牿牢之牛马。牛马之伤,汝则有残人畜之帝刑。今律文施机抢作坑阱者杖一百,伤人之畜产者,偿所减价。王肃云:杜,闭也;横,所以捕禽兽;机,槛之属;敜,塞也;阱,穿地为之,所以陷堕之,恐害牧牛马,故使闭塞之。”

“穿地”指挖地为深坑,以捕小兽。横即攫,指装有机关的捕兽用具或木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亦设于陷阱中,可见穽与檴都是为了捕捉禽兽牲畜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穽不设机关,槿设机关而已。魏了翁指出,杜塞窒敜皆为闭塞之义,目的是为了填坑废机,不使伤害所放养的牛马牲畜。如果有人伤害了牛马牲畜,就会遭到相关刑罚的惩治。对于设穽布机捕捉牲畜的人,按照当时的法律将施以杖一百的惩罚,如果伤及了人之牲畜,还将作价赔偿所受的损失。可见魏了翁对保护牛马牲畜的重视。魏了翁这种保护牛马牲畜,不使之受到伤害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动物保护,克服人类的盲目滥杀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魏了翁也提出了对于山泽之财物要以时取之,不得随意人山取之的主张。这是对儒家反对滥用资源,省费节用思想的继承。他说:“山泽之赋谓山泽之中财物,山泽之民以时入而取之。”对于山泽中的财物,山泽之民应按照时节入山而取之,不能随意入山获取山中财物。

二、儒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上述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和环保、爱物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发展经济与儒家环保理念相结合

儒学中包含着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保理念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态哲学的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和谐的关系。如果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和眼前、局部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就会自食恶果,遭到自然的惩罚,而无法生存下去。

以往过分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索取,而忽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发掘、阐释并吸取儒家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其所面临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和爱物意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可借鉴儒学所倡导的节用生态资源,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谋求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合理而有效的对策和途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今天的人们要想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必须珍惜、节约资源,取用有节,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为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提供启示

当今世界的发展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遽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万能主义”思想的膨胀,致使人类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的流失带来了气候的反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恶果。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造成了江、河、湖、海、洋和大气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灾害性天气不断发生。过度向自然索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要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不仅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思想观念的问题,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想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观念。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成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环保理念及其生态伦理观,能贡献给现代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三)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

儒学环保理念除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启示外,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包括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在内的任何思想文化,都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而不能仅停留在先秦或宋明等某一时代思想发展的阶段上。同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包含了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内在的、永恒的价值,这些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真理的成分不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和改变而过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取决于其满足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程度。我们要根据新时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将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展现出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目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形势都很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加大……种种问题都在表明,如果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后果将会十分严重。一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是一个存在文明缺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想维持其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有为、社会和谐稳定是不可能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不是消极地回归鸡犬相闻的浪漫田园,而是要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意味着,未来必须要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从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向环保与发展经济并行。

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应得到研究和弘扬,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以体现其所应具有的时代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论语·学而》。

②③《礼记·祭义》。

④《孔子家语·弟子行》。

⑤《孟子·尽心上》。

⑥《荀子·王制》。

⑦《周礼·天官冢宰上》。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4页。

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0页。

篇8

1、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一是统一干部思想。我们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快社区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实现富民强街、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从而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社区建设的要求上来。与此同时,我们多次邀请市民政局和xx市先进社区的领导来作专题宣讲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诠释社区建设的内涵,提高大家的理性认识。此外,我们分批组织街道和社区干部到xx先进社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吉林省四平市参观,让大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和感悟社区建设,启发思路,开阔眼界,为建设社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宣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必须立足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我们发放了致《社区居民一封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利用宣传栏宣传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创建工作计划等,把广大社区居民的目光吸引到社区创建上来,逐步确立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全新理念,赢得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三是宣传驻区单位。通过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社区创建的共同责任,征求驻区单位意见,争取对社区建设的支持。明月集团无尝提供场地让社区建设活动中心;区劳动局帮助东山社区率先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站;xx造币厂与章村社区共建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整合资源、共建文明社区的效应。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形成了各级干部重视、驻区单位支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考核。街道专门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挂帅,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宣传、民政、财政、计生、司法、文化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网络,为推进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与此同时,街道明确了创建目标,即利用2年时间,全部建成xx市示范社区。为此,街道专门制定了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与年终评比挂钩,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调动了社区干部抓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3、典型引路,强力推进。外港社区基础条件较好,加之居民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社区相对集中,人居环境比较优越,社区建设易见成效。为此,我们以外港社区为试点,首先在点上取得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然后,在全街道加以推广。为促进面上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坚持每月一次现场推进会,在实践中发现典型,塑造典型,推广典型,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章村社区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在全街道率先建成农民公园和休闲广场,免费为居民开放;东山社区建设首家社区就业培训学校;岔路社区培植了一所家政培训学校;龙西社区建成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外港社区建成6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正是这些典型,引领着社区建设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紧扣目标,推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立足社区创建目标,我们以美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发展社区服务、推进社区自治、繁荣社区文化为重点,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快社区建设。

1、抓阵地建设,构筑社区创建工作的平台。一是健全网络。各社区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构成要素,将9个社区合理划分为61个居民小组,初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网络。与此同时,成立了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计生、社区治安六个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网络。二是加快基础实施建设。去年累计投入近600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此外,各社区还建成了“一点、两栏、三站、五室”,即一个全民健身点;宣传栏、公示栏;社区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教育培训室、调解室、警务室。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各工作委员会制度以及党建制度全部规范上墙,并且还建立了“居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各项制度的建立,使社区工作步入有序运行的轨道。社区每季度一次“三公开”已成惯例,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干部向居民代表述职,重大事项经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已成为社区工作必经的程序,社区居民自治得到充分体现,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2、抓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工作的亲和力。我们立足“四个面向”,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各项社区服务。建立了治安巡逻队、社区专业服务队、社区卫生保洁队,全街道已有志愿者队伍近2000人。形成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去年以来,我们把社区服务和推进富民工程相结合,把服务重点放在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上,共投入近20多万元用于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发放居民养老金。街道、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共培训500人次,推荐就业580人,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此外,街道各职能部门纷纷将工作重心下移,有的还建立了社区服务窗口。现已建立了社区治安服务窗口,实现了警务进社区,并配备了90名社区保安人员,街道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用于社区警务建设;建立了计生服务窗口,配备了30名计生信息员;建立了社区窗口,直接受理居民的来信来访。日臻完善的社区服务,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便利,增强了认同感。

3、抓文化建设,提升文明程度。我们把建设学习型社区融入社区创建之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一是狠抓老年教育工作。街道成立了老年大学,开设了10多个专业,现有学员达200多人,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还建立了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了24个班,学员达500人,老年学校已成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二是开展健身活动。现已建成20多个室内外健身点,并且定期开展健身活动。章村社区还把健身点和环境、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免费农民公园和体闲广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健身的场所,而且塑造了现代文明社区的新形象。三是大力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去年以来,由社区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多达30余场次。此外,街道结合迎接“十六大”,举行了文艺演出和首届社区文艺汇演,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提升标杆,实现社区创建工作新突破

对照创建省示范街道和省级示范社区的标准,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重在建设的方向,进一步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同创共建,努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社区服务完善、文化生活丰富、综合效益显著、道德风尚良好、社区居民放心的现代文明社区。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创建工作计划,继续采取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形式,落实关键举措,营造创建工作的强大声势,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效应,提升创建水平,争创省级示范街道和一个省级文明社区、三个市示范社区。重点在四个方面求突破:

1、在强化阵地建设上求突破。我们以章村社区为试点,一次规划到位,分批组织实施,高起点建设好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年内实现50%以上的社区小组建成办工和活动中心,并且统一挂牌,统一标识。同时,街道投入200万元,正在新建1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2月底即将投入使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服务,进一步扩大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此外,新建中前社区综合大楼,力争建成全市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

篇9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篇10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11

(一)以人为本,科学定位规划。为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要,我们先后邀请国家建设部、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0多个单位的30多名专家,对新县城规划进行了3次重大修编和20多次评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人本理念。规划以弘扬昭君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保持山区自然风貌为目标,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将新县城定位为“融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态环境城”,城市建设目标定为“最美库区县城,最佳人居环境”。

(二)突出特色,精心编制规划。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县城总体规划近期2.13平公里2.5万人,远期3.8平方公里4.4万人。在城市布局上,实行了功能分区,三线入地,雨污分流,做到了天上无明线,地上无裸土,环境无污物,灯光无死角。在城市结构上,规划建设了香溪大道、高阳大道、丰邑大道、昭君路、永安路、湖南路、大连路三横四纵7条城市主干道和xx广场、昭君广场、滨河公园,形成了竹苑、桂苑、梅苑3个居住小区和北斗、桔苑、张家坝、邓家坝、王家岭5个占地移民小区。在城市外观上,十分注重建筑色彩,广泛使用外墙涂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竹苑黄墙蓝瓦、桂苑粉墙红瓦,梅苑白墙灰瓦,整个城市以暖色调为主,既和谐自然,又张扬个性。在城市景观营造上,主要以昭君路、香溪大道两条轴线形成“丁”字形城市景观走廊,做到一条道路一种树种,一条道路一种路灯,一个广场一种特色,一个小区一种风格。在城市品位上,注重打造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棱廓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低错落,收放结合,体现城市韵律节拍;大力挖掘具有地方风情和民俗特色的昭君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体现xx全国小水电明星县的特色,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全城路灯亮化率达到95%,公共建筑亮化率达到75%。加大县城绿化力度,形成以公共绿化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还注重新县城环境保护工作,禁止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在新县城落户,对新县城周边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建设天然绿色屏障。

(三)健全法规,严格执行规划。我们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20多个地方规范性文件,严格实行规划分级管理和例会审查制度,全面加强新县城各项规划管理工作。规划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规划管理文件和技术规范,实行多媒体演示,微机化操作,提高了新县城规划管理水平。县人大每年定期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进行巡查,县委督办室和县政府督察室定期对新县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切围绕规划办,一切按照规划干,从而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二、加强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高质量建设新县城

质量是城镇建设的生命。xx县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观念,始终坚持市场管理与现场管理互动,始终坚持质量管理工作创新,从法制、体制、机制上全面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统一领导,严格责任考核。新县城开工之初,县政府由分管移民的副县长亲自挂帅,从城建、移民、国土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新县城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县城迁建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形成了县政府统一领导、层层负责、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明确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职责,从部门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思想上合、责任上分,规划上合、建设上分,整体上合、局部上分的迁建氛围,增强了参建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督办、专门机构督办与新闻舆论督办相结合的督办机制,严肃政策纪律,治理建设环境,将涉及移民迁建工程的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压缩为33项,并按低限实行“一站式”收费。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加强建设工程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建设。县城迁建工作中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县城整体搬迁任务。

(二)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建设活力。xx新县城在国家移民补偿资金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着眼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发展。一是坚持把单位搬迁与优化重组结合起来,捆绑使用移民资金。建成了行政、农业、宣传文化、医疗、防保、幼教等6个中心,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促进了事业发展。二是把职工住房改革与搬迁建房结合起来,将职工住房补偿资金全额补偿到建房单位,职工在城镇购房标准面积以内实行成本价,超面积实行市场价。三是推行政府采购,把县城建设的政府行为同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新县城建设所需的大宗物资由县政府统一面向全国招标,既保证了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又降低了造价。四是对市政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由业主单位负责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广泛筹措资金。在管好、用好移民补偿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和对口支援资金,鼓励职工预交购房款,开展住房信贷业务,引进外来投资者参与城镇建设,对部分基础设施推行股份合作,对经营性土地实行公开拍卖或公示协议方式出让,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三)规范建设市场,强化工程管理。一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成立“xx县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公开聘请45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评委库,对投资在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在全省率先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全程电视监控,有效规范了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对建筑材料实行严格监管;对建筑市场实行准入制度和清退制度。新县城建设高峰期施工企业达100多家,建筑施工人员达2万多人,其中二级以上施工企业和三级以上项目经理占95%以上,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强化工程资金管理。各迁建单位的移民迁建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集中用于建房,建立健全资金的拨付、存储、使用、管理、审计等各项制度,严格财务纪律,按照移民资金管理“十不准”、“七不付款”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迁建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成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颁布实施《xx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部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把工程质量管理贯穿新县城建设的全过程。新县城工程招投标率和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均达100%,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35%。

三、树立现代城市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管理新县城

科学的管理是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xx县用科学发展观实施城市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手段,提高市民素质,促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推进和同步提高。

(一)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新县城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园林绿化管理所、市政设施管理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城建监察大队等城市管理机构,建立了职能管理、路段管理、片区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格局。聘请20多名城市管理协查员,对中心区全部实行严管。落实县级领导包街制和“门前五包”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垃圾不落地工程,城内不设垃圾中转站、房屋取消垃圾道、临街不放垃圾桶,对建筑弃土和户外广告严格实行报批制,减轻了城市环境污染,美化了市容市貌。

(二)推进城市运营市场化。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城区主干道卫生清扫保洁实行买断清扫权;对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实行建管分离和管养分离;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实行托管运营;对居住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面向市场招标承包,由中标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小区的水、电、绿化、保洁等管理工作。通过推行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运营,大大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提高了城市运营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2

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林业的概念是近年才被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多种价值为目标,并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及社会的各种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林业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家所重视。

林业对于国家层面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公益性事业,还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以及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现代林业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也是十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林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1]。

2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积极地改善发展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人与自然、自然界的各因素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简单的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促进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总结反思的结果,它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达到一定层次后产生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理性认识,它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各类不可再生资源,反对所有破坏环境、不利于自然发展的行为,提倡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随着当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生态文明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 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依存

林业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但可以提供各种林业产品,还可以提升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森林树木也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品质及文化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态建设方面,全国每年的造林绿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生态保护方面,全球现在正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灭绝或数量减少、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各类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林业在以上所有生态危机的改善上都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林业为人们提升了林业产品、生态产品,人们还要积极地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对树立良好的林业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

3.2 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

自从2005年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经过了1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林业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林业主要承担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历史作用[3]。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从林业的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推进:一是在林业生态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国民了解、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二是大力推进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为此,国家林业部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各大项林业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产业,改变原有粗放式的林业产业生产方式,加快向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四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

3.3 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目标,是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2005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这对于林业来说,既是一个新的要求,也给林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根本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不断解放和林业生产力的过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用现代林业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林业造林的质量和效益,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从而提高我国的森林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对于我国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4]。

4 加快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4.1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最主要的工作是提升我国森林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建设和保护我国的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要将森林主体打造成以森林生态为主、林草结合的生态林业系统[5]。

4.2 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产业发展在我国的第一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产业建设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国要转变原有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当前我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林业产品,鼓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6]。

5 参考文献

[1] 王雪冬.现代林业发展与林业技术关系初探[J].智富时代,2015(10):224.

[2] 温亚利,刘俊昌,谢屹.中国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与林业经济学发展[J].林业经济评论,2011(0):12-19.

[3] 苏殿有.对现代林业思想的认识与思考[J].民营科技,2008(2):101.

篇13

2月17日消息,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的通知》,并将“北京荣涛豌豆产销专业合作社”等6663家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予以。

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数据显示,这些合作社从地区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示范社分别占总数的50.5%、31%和18.5%;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占57.2%,畜牧业占24.3%,渔业、林业及其他产业示范社占18.5%。据悉,自2009年起,农业部会同11个部门联手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两年多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形成了各级示范社为骨干、广大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格局。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50万家。

未来十年商品菜需求量刚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