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减排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篇2
二、合理制定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法律
碳排放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明确设置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对减排地区及减排行业的排放额进行合理分配,从而赋予碳排放量的稀缺性和碳排放交易的合法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准备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前,都对现状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企业有没有进行节能减排的项目,如果有已经进行的减排项目,则应制定一个合理的配额。而对那些没有采取任何节能减排措施的企业,如果给它很高的配额显然是起不到约束作用的。相反,对于那些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实现了节能减排的企业,如果对它实行很严格的配额,就等于没有肯定它之前的努力,打击了它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配额分配方式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欧盟让各个成员国制定自己的排放总量并进行配额分配,在这个阶段排放配额的分配是免费给各个企业的。第二个阶段是“对标”,也就是按照企业和行业的生产排放情况来制定基准的标杆,以此来衡量企业是否达标。第三个阶段是对配额进行拍卖,如果企业需要更多的配额就要到市场上去竞拍。当然,欧盟的经验也不是都适合我国试点低碳省市的实际情况的,怎样做才能适合本地区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而且,欧盟自己也不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起来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是每一个阶段都会随现实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我国试点低碳省市在地方性立法过程中既要借鉴欧盟的经验,又要对本地区碳排放配额分配进行全面考虑。其中有四个要素很重要:首先要考虑当前企业达到的排放水平;其次要做一个未来几年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预测,预计企业的排放会有什么变化;再次要估计未来几年国家或地区会新上哪些设施和项目,企业会增加多少排放;最后要考虑国家想减少多少排放,把增长的碳排放减去想减少的部分就是这一地区比较合理的排放需求。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与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将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区,“十三五”期间还会将这个目标进一步强化,甚至会分解到各个企业。并且将建立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报告制度,下一步,在资金比较到位的时候,还会将陶瓷等更多行业纳入进来。鉴于国家在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问题上的进一步强化,以及国家鼓励试点低碳省市在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试点低碳省市的地方人大应尽快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法律制度,并在分配指标时进一步建立直接对应的法律责任和措施,使碳排放权配额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有法可依。
篇3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愿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一趋势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杭州、青岛等城市宣布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无疑将会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企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Ⅰ国家和非附件Ⅰ国家之间。由于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与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的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京都议定书》目标
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起步阶段。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7省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启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的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级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逐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试验平台运行经验为基础,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本市,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扩大其影响力。
2.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篇4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北五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给环境带来了负面效应,如CO2排放逐年增加。在全球变暖引起整个世界关注前提下,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种趋势,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有Wang(2005)等指出能源强度是减少CO2排放的最重要因素 [1]。Zhang(2000)等指出政府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能源强度[2]。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徐国泉(2006)等指出经济发展拉动了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难以抵消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增长[3]。宋德勇(2009)等指出我国4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是减少碳排放的根本途径[4]。
目前还没有对中国西北五省碳排放因素进行定量分解并相互比较的研究。本文基于指数分解法中的对数平均方法,以西北五省2000 —2010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西北五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期探求出减少西北五省碳排放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西北五省碳排放量的测算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本文利用各种化石能源的消费量,粗略地估算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借助B.W.Ang(2005)的LMDI方法,将西北五省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系数、人均产出、人口数量五个因素。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11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
三、实证分析
(一)西北五省的碳排放量概况
2000—2010年10年间,西北五省的碳排放量总共增加了15025.64万吨,增长率为206.62%。其中,碳排放量增速最快的是宁夏,其次为陕西,第三位是新疆,第四位是青海,最后一位是甘肃。
(二)各分解因素对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影响
2000—2010年,能源结构因素促使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增加。具体来说,能源结构因素导致陕西、甘肃、新疆这三个地区碳排放量上升,其贡献值分别为464.34、61.40、4.85;但却导致青海、宁夏碳排放量下降,其贡献值分别为-50.49、-185.59。
能源强度因素是西北五省各地区碳排放下降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2729.25、-5551.57、-1510.17、-12684.89、-4267.18,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调整与变化是导致西北五省碳排放量下降的关键因素。由于西北五省产业结构不完善,仍然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欠发达,因此西北五省的能源强度与全国水平相比要高。调整产业结构也就成为西北五省节能减排的核心政策。
经济发展因素导致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增加,其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为11539.70、6880.87、2030.08、6516.44、7670.99。因此,如何发展经济又对环境产生较小影响成为西北五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也导致西北五省碳排量增加,但相对经济发展因素来说对西北五省产生的影响较小,其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为324.77、38.48、123.70、423.37、695.01。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2000年至2010年西北五省各地区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自2002年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来,碳排放量增速变快。仅在2010年,碳排放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
按照各因素对碳排放量贡献程度的不同,这里将陕西、甘肃、新疆归为一类,将青海和宁夏归为一类。
对于陕西、甘肃、新疆,各因素的贡献值中正指标有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变化因素,负指标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主要因素。
对于青海和宁夏,各因素的贡献值中正指标有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变化因素,负指标有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因素。
(二)政策建议
1、针对陕西、甘肃、新疆的政策建议
由于经济发展因素是造成陕西、甘肃、新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所以这三个地区应该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政府需要研究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地区加大低碳产业的投入,逐步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2、针对青海、宁夏的政策建议
能源结构因素是青海、宁夏区别于其他三省碳排放因素分解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煤、原油、天然气等为主。这些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过渡依赖一次能源消费必然会造成一次能源的浪费。在没有高效的开采技术条件下,应该加大对一次能源的保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方法,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针对西北五省各地区总体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减少碳排放量的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
在分解碳排放量的四个因素中,能源强度因素是导致西北五省各地区碳排量减少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西北五省碳排量基数大、增速高的根源。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极有可能成为西北五省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例如物流配送服务业等西北五省具有潜在优势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强能源的合理开发,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
结合西北五省自身的环境特点,如日照充足、高原风力资源充沛,通过招商引资在日照充足的沙漠地区建立太阳能工业区,利用环境优势来发展工业。西北五省不仅太阳能能源丰富,风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应充分利用自身风力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大对风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Wang C,Chen J N,Zou J.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 [J]. Energy,2005,30:73—83
[2]Zhang Z X. Decoupl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mic growth: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2000,28(4): 739—752
篇5
碳资产;低碳经济;逻辑学定义;分类矩阵
1引言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固然是国际上进行低碳博弈的参与者和压力的承担者,同时对国内而言亦是低碳经济的规则的制定者和发展的推动者,而对国际减排承诺的兑现和低碳发展模式的落实则实际上将通过中国企业的努力来实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将会感受到三方面的压力:首先,发达国家有可能会采用诸如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等政策手段,倒逼中国企业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其次,国内发展低碳经济所常用的三种政策工具: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以此来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第三,企业所处产业链上核心企业或所面对市场的低碳需求。可见,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已不仅仅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更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说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是企业的宏观远景,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企业的中观目标,那么对企业碳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则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手段,而对碳资产有效积累和合理开发的前提则是厘定清楚碳资产的定义。
2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意识到碳资产对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碳资产的管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JulienChevallier认为碳资产是指交易主体所拥有的二氧化碳的存量以及其衍生的金融产品[2];ChristophBohringer认为碳资产主要包括项目碳资产和配额碳资产[3]。Takashi提出碳资产包括配额碳资产和核证减排量[4]。万林葳认为碳资产是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碳资产具有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这两大特征已毋庸置疑,而与其他资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在低碳经济这一特定背景下,碳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才会得以体现(或者最大限度的得以体现)。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全新产物,目前的研究只能说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其内涵仍待学者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局限:一方面,由于“资产”的定义尚无定论,现阶段主要从未来利益观、经济资源观、权利观三个角度对于“资产”进行解释阐述。正是由于“资产”定义尚富有争议,不同的学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碳资产”的定义进行阐述。而碳资产定义的繁多使得企业在对自身碳资产进行盘查、识别、利用时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对于碳资产所存在的背景——低碳经济时代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一模式。目前,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关停并转、碳税、碳排放交易,三种模式可谓各有优劣,因此碳资产的研究应该同时适应于这三种可能的未来低碳经济模式。另外,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集中关注,造成了目前对于碳资产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和碳信用以及其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碳资产,譬如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专利等技术性碳资产和低碳文化、低碳品牌等文化性碳资产。可以预见,碳资产定义的这般“厚此薄彼”不仅使得企业在面临所在行业采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之外的低碳经济措施时手足无措,还会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偏废,出现优质碳资产闲置、流失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企业碳资产定义探究
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辨析不同观点下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基于实务角度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3.1逻辑学下的定义方法
根据逻辑学定义结构:“被定义项”是“种差概念”+“属概念”[6]。“企业碳资产”是被定义项,其中“企业”和“碳”的内涵决定“种差概念”,“资产”的内涵决定“属概念”。
3.2企业碳资产的种差概念研究
在“企业碳资产”定义中,“碳”才是决定其与其他类型资产(诸如环境资产、绿色资产)根本区别的种差概念。其产生的种差概念主要是由“碳”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利益的价值本源两种内涵所决定的。首先,“碳”即指低碳经济时代。如果脱离这个时代背景,碳资产也许就失去了资产的本质属性。例如,CCS设备在低碳经济时代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类资产,但是如果脱离了低碳经济这一时代大背景,其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不具备资产基本的价值属性。碳排放权和碳信用脱离了碳交易制度,同样不能作为一项资产对待。可见,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低碳经济时代是碳资产产生的前提。其次,“碳”亦指该资产的价值本源来自于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各种低碳模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或许会有轻重缓急之分,然而终极目的都着眼于减少二氧排放量,使之趋于一种合理的排放水平。譬如,在排放不达标即强制关停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保留企业在行业立足、生存的资格;在碳税征收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避免企业遭到由于碳税处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是多余的配额或者经核查的减排量在市场出售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企业而言,二氧化碳减排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种低碳情境中,企业的减排活动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且尽量接近于国家相关法规或行业标准所要求的达标值,同时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在第二种低碳情景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碳税税率;在第三种低碳情境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氧化碳交易价格。
3.3企业碳资产的属概念研究
如前文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资产定义的不统一,造成了“碳资产”定义的混乱。从这三种观点的优劣比较来看,经济资源观易于理解和实务操作,但是静态地把资产看做一种经济资源物质,忽视了其现金流的流入;财产权利观反映在制度框架内行使经济利益的可获得性,但是一方面无法计量,另一方强调的也不是资产本身;未来收益观则看重资产在实际经营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过于复杂、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在目前的实践中,三种观点的资产定义均在使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企业碳资产而言,其本质可能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也可能是一种财产权利,还可能是一项经济资源;其拥有的主体则是企业;低碳经济则是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实现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则是其实现未来经济利益(或权利,或经济资源价值)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4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由于本项目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盘查开发企业拥有的碳资产,采用权利观和未来利益观皆会因其定义抽象而于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因此,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前提下,本文倾向于采用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定义:企业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由企业拥有权利或其他进入权而其他主体没有的,通过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实现其价值的当前经济资源。
4企业碳资产的特征
4.1资产的通性
企业碳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资产的稀缺性、效用性、有用性、可计量性等四大特征。(1)稀缺性。碳资产作为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在获得其拥有权利或者其他进入权时,必须因为其稀缺性支付代价,价格就是其在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2)收益性。碳资产之所以是资产,恰恰在于其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而碳资产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多寡。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碳资产的一大前提;(3)有用性。碳资产的有用性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具有使用价值可供企业使用或交换,比如CCS设备、碳排放额度等;其二是没有使用价值但具有价值,可供企业交换,比如碳期货等;(4)可计量性。碳资产从会计上确认资产的要求出发,必须满足其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这一条件。碳资产的会计计量可以选择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4.2碳资产的特性
上述四大特征都是和其他资产一致的特征,除此之外,碳资产还有三条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1)时代性。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2)充分性。以二氧化碳减排量为价值本源是碳资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正外部性。企业的减排行为必然对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企业碳资产具有正外部性。
5企业碳资产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企业碳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
5.1传统分类
与其他资产一样,企业可以碳资产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碳有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例如节能设备就属于碳有形资产,节能技术专利就属于碳无形资产;也可以分为金融性碳资产和非金融性碳资产,例如碳基金、碳期货就是较为典型金融性碳资产,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文化就属于较为明显的非金融性碳资产。按变现或耗用时间长短,还可以分为流动碳资产和固定碳资产。
5.2特殊分类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碳资产的特点进行分类,其中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根据碳资产价值来源的差异,将碳资产分为单一价值碳资产和多重价值碳资产。顾名思义,二氧化碳减排量是单一价值碳资产的唯一价值来源,例如CCS设备、碳排放权,除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没有带来价值的其他途径;而对多重价值碳资产而言,二氧化碳减排量并不是该资产唯一的价值来源,例如节能设备,除了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其价值还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从而节约成本这一方面得到体现。按企业碳资产价值来源差异进行分类的好处在于,企业在实施减排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战略目标,有针对性的对相应的碳资产进行开发。但是,要在碳资产开发实务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还需要借鉴资产评估理论中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原理,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域的特点,建立一个以减排效果为纵轴、减排成本为横轴的企业碳资产开发分类矩阵。通过该分类矩阵可以将企业碳资产分为明星型、潜力型、添花型、便车型四类,以此对企业的碳无形资产的实务开发提供指导借鉴价值。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分类的碳资产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比如,明星型碳资产减排效率最高,显然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努力开发;潜力型碳资产虽然减排效果显著,但其减排效率不高,是作为未来碳减排任务的潜力存在,企业应努力使其减排成本得到相对程度的下降;添花型碳资产顾名思义其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虽然减排成本不高,但是减排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在减排效果上没有继续深度挖掘的潜力使之变成明星型碳资产的可能,则只需对其适度开发,使之成为为达到某一减排目标补充型碳资产;便车型碳资产减排效果既不显著减排效率也较低,没有什么前途,必须考虑其存在的必要。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碳资产管理这一实务要求出发,通过辨析三种观点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了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企业碳资产的七大特征属性,并提出了碳资产基于价值来源和开发利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以上工作为企业对自身碳资产的盘查、挖掘、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较为务实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并对企业碳资产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对后续的关于碳资产管理的研究起到了类似开路先锋的作用。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新生事物,可借鉴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对其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但随着诸多低碳经济模式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对“碳”的价值内涵势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一个覆盖范围更为广阔的企业碳资产准确定义的前提即是资产定义的统一,这还有待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企业碳资产势必将突破时代局限的重重阻力,以更为清晰的面貌展现在学界和企业的视野中当中。
作者:刘楠峰 范莉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6
1.2消费者需求碳标签可以直观地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产品,从而达到低碳和节能的目的。碳标签只是标示了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环保程度),要真正发挥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消费者具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即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于更加环保的产品拥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出以下假设: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碳标签将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绿色程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高,绿色程度更低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如电饭煲、电风扇等四类生活小家电在贴上新能效标识后,相比未贴新能效标识的产品增加20%~30%。因此,我们假设产品的绿色程度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某一产品的单位碳排放越低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大(与碳减排正相关)。本文中考虑的减排主要是通过技术投资减排,主要考虑企业技术投资减排,这是因为技术投资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减少碳排放来的主要方式。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有2.366万亿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洁净煤技术、火电行业中的脱碳技术和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方式是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以及产品本身存在碳排放几乎是难免的,产品的单位碳排放的降低存在一个上限,设定为。假设某一产品的单位减排量为e,则。单位减排量a满足,为单位产品最高减排量。假设某一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低碳产品”的要求是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为e0,即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低于e0时才能触发消费者的额外绿色支付意愿,设企业达到e0时所对应的减排为a0,即e0=e-a0。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来说,可以认为e0是一个定值,e越大意味着a0越大,产品达到e0需要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因为为碳标签下消费者的总需求量,考虑需求关于价格敏感的情形。这时候即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但是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却与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无关。因为产品不能达到碳标签的最低标准,其碳减排的信息不为消费者所知,此时企业必然选择不减排的策略。所以本文只考虑a≥a0的情形。a0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某一产品碳排放等级的评定,对某个企业来说,如果a0越高,则意味着对该产品的环保要求越加苛刻,因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碳减排努力,才能够分享到减排所获取的收益,从而可以刺激企业生产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1.3企业技术减排投资通过投资于新能源、减排设备、能源和材料节省等技术和工艺改进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极为普遍,很多企业都极为重视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如乐购在2010年投资了1.5亿美元技术研发专门用于节能减排,安装了世界一流的能源管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领先的节能设备。在这种减排投资中,除了一次性投资的成本与单位减排目标有关,往往还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减少,由于碳减排量的成本可量化性,由此形成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单位减排量进行修正解决。
1.4决策顺序本文的决策顺序为:(1)政府或相关组织制定表示碳标签的等级标准e0,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2)考虑碳投资减排成本之后,制造商确定其销量和价格;(3)消费者购买产品。在问题的具体求解上,则采用逆推法进行求解。
2企业产销与减排策略分析
在碳标签环境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降低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从而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企业的收入也将随着单位产品碳排放的减少而增加。由于低碳商品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企业就具有了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结合消费者需求函数,建立以下企业成本—收益模型。当4ρ-φ2<0时,意味着投资成本系数较小,即单位减排代价较小,而绿色程度敏感系数较大。这种情况下,这样随着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增加,利润增加。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企业收益的结果,即提高了单位碳排放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企业收益。所以对于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目标的我国来说,碳标签的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然而,碳标签能否实现经济收益和整体环境收益的完美和谐却还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3碳标签政策的有效实施
前文站在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碳标签标准下的最优决策。下面将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分析碳标签政策的实施。
3.1模型建立政府在选定碳标签规制政策后,则需要制定碳标签标准来约束和鼓励生产商的行为,以追求社会福利(SW)最大化,平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6]。社会福利除了供应链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碳环保收益。即使是贴上环保碳标签的产品(满足a0)也仍含有一些不利于气候环境的碳排放。在这里我们定义社会碳环保成本为完全中和产品碳排放所耗费的成本,即达到产品零排放所花费的成本。我们假定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且假定环保收益成本是可以货币化的。
3.2仿真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具体的管理意义,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碳标签的实施进行研究,数值仿真参数参考了刘倩晨的研究数据。企业的最优单位产品减排量单位减排量为碳标签的临界标准,即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在达到碳标签的标准后,将不再有动力去降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若要鼓励企业继续致力于产品单位碳足迹的降低,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减排能力或者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不管哪种情况,社会福利都随着碳排放社会处理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对于政府极为重要。总之,通过设立碳标签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的方式,来提升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致力于提升减排潜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以及中和碳排放的是政府及企业关注的重点。
4碳排放标签政策存在的问题
碳标签政策引导企业投资于降低单位产出排放,能否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对能源节省设备进行投资,这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可能增加向市场销售的产品数量,增加了碳排放。投资于技术减排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存在市场需求与单位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可能促使企业增加产量,从而使企业总碳排放量增加。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增长100%的基础上,碳排放总量增长不高于60%的碳排放目标。引进碳标签的规制政策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以从根本上为企业改进生产流程、引进新能源,提高管理效率等提供重要的创新动力。然而,由上述可以看到,即使企业选择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也不一定降低总体的碳排放。如果政府对于低碳产品提供大量补贴,即技术减排成本降低(ρ变小),鼓励了企业单位减排,但是由于顾客的支付意愿增加、需求量增大,导致企业产量增加,社会总体消费量会增加,使总体碳排放增加。所以需要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规制。
篇7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篇8
一是有利于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为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各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需要对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加以引导,鼓励推广减排潜力大、先进适用、成熟可靠,同时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良好的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目录》将为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确立方向和坐标,并为下一步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二是有利于规范和明确低碳技术的概念和认识。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了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等方面工作,但普遍存在对低碳技术概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缺乏规范评价方法、被认定为“低碳”的技术良莠不齐等问题,甚至有的机构将传统的高排放、高耗能的技术或装置也冠以低碳之名。国家发改委在编制《目录》过程中,也组织各行各业专家研究制定了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低碳技术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规范地征集、科学地评审和审慎地遴选,有效地引导了社会各界对低碳技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有利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和提供有减排温室气体作用的先进技术是发达国家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目录》所涵盖的技术是我国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较大、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公布《目录》将为我在相关谈判中明确技术转让需求,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将为我国以低碳技术设备赠送等援助方式开展南南合作提供技术参考指南。
二、编制《目录》的过程
2012年8月,我们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支持启动了“国家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编制项目,经过比较筛选,最终确定请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承担此项课题。
在前期对低碳技术征集原则、范围、碳减排量估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1月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集重点低碳技术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3]226号),并收到各有关单位推荐的低碳技术共549项。
经过符合性审查、行业专家初评、复评等多轮评审,2013年8月形成了《目录》初稿。在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组织相关部门、各行业协会和有关专家多次召开讨论会,并根据各方意见和建议对《目录》进行反复修改和调整。2014年一季度,由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对《目录》列编的技术持有人进行了公开答辩,针对有代表性的技术种类还组织了现场调研。根据调研和答辩情况对《目录》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形成了《目录》(征求意见稿)。
三、《目录》的技术定义和分类、技术来源、遴选和主要内容
(一)技术定义和分类
低碳技术是指以能源及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基础, 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广义上也包括以减少或消除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技术。根据减排机理,低碳技术可分为零碳技术、减碳技术和储碳技术;根据技术特征,可分为非化石能源类技术,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工艺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类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类技术和碳汇类技术等五大类。
(二)技术来源
为最大限度确保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性,我们通过国资委、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和各有关行业协会等渠道向全社会征集通知,征集范围包括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机械、家电等工业领域,以及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低碳技术,可以是单一技术、产品、装备、工艺流程或系统性工程技术等。重点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从现有或储备的二代先进技术中推荐符合条件的低碳技术。
(三)低碳技术遴选
对征集技术的遴选主要分为符合性审查、分类初审、复核性审查、技术答辩与现场调研等步骤,并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低碳领域的专家评审为基础,结合技术申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1. 遴选的基本原则
入选的低碳技术首先应具有清晰的减排特征和较大的减碳潜力;其次要有不同于传统成熟技术的创新性;第三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0年以内,在解决劳动就业、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导向方面有积极意义;第四还要具备初步的产业化规模,已运行的工业案例一般需超过2个。
2. 遴选的方法
遴选依据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低碳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分别对其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四) 《目录》的主要内容
《目录》内容详见《目录》汇总表和技术简介。
《目录》汇总表明确定义了低碳技术的分类,以简表的形式对不同低碳技术的适用范围、主要技术内容、典型项目实施情况、目前推广比例、未来五年的推广比例以及形成的减排能力等内容进行逐项说明。
技术简介按照列入《目录》的顺序,对每一项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名称、技术类别、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技术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情况、技术内容、主要技术指标、技术鉴定情况、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推广前景和减排潜力等。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低碳技术的分类及技术评价的基本原则,在综合考虑低碳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产业总体发展情况,确定我国低碳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旨在对低碳技术从技术角度、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技术价值包括技术合理性、技术先进性、技术适用性和碳减排潜力等二级指标;经济价值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碳减排成本等二级指标;社会价值包括环境影响和劳动就业等二级指标。
技术合理性即技术减碳机理、实际减碳效果;以行业内同类技术的相关参数作为基准线对关键参数进行对比。
技术先进性即在行业内与同类技术水平相比,具有较好的技术参数及性能,一般至少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技术适用性即技术推广难度、技术的可复制性、与其他技术的匹配程度和实用性等。
碳减排潜力即技术未来在行业内能达到的推广比例以及能够形成的碳减排潜力。
静态投资回收期即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技术的净收益回收其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碳减排成本即减排每吨二氧化碳当量需要投入的成本。
环境影响即与同类技术相比,在减少对环境损害方面的效果。
劳动就业即技术达到预期推广比例时,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
(二)评价方法
由于低碳技术涉及的领域广泛,技术类别复杂。对《目录》低碳技术的评价采用了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与专家评价法相结合的模式。并根据各类低碳技术的不同特点,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后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按照专家评价结果分析得到列入《目录》的低碳技术。
(三)关于《目录》入选低碳技术关键参数的计算
篇9
这样恶劣的环境,断送了大量低碳创新技术,加上技术发展的不可预知性,使得人们不能把“宝”全押在高科技上。“颠覆性创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属于非常高新科技或尖端技术领域,而是针对全新的客户群,将现有的技术加以组合,提供更经济、更易于使用的替代品。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很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可以给低碳领域启发,比如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的创新。当数码相机刚问世的时候,画质比传统相机差远了,它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数码技术的采用,拍出来的照片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例如通过邮件直接发出去,这就大大拓展了照相机行业的定义。同时,数码相机的技术还在不断演进,现在数码相机拍照的成像质量已经能够跟传统相机媲美了,从而彻底改变了照相机行业。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actice scale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green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author conduct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high-level interviews with cement companies to form the initial indicators of 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3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factors of carbon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r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actice scale of cement enterprise consists of 20 observation variables in 5 dimen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making concre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lan for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cement enterprise.
Key words: 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actice; cement enterprise; measurement scale
0 引 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水泥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其“两高一资”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大量CO2,水泥行业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1]。据国际能源署(IEA)报道,2014年我国CO2排放量高达94亿吨,其中水泥行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这给我国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泥企业作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主体,在承担减排责任方面,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顾客偏好行为等都会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运营策略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碳减排形势,水泥企业必须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低碳制造实践不仅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可行策略之一,而且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2]。在生产实践中,水泥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来降低煤炭资源和电力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3],或者通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降低水泥熟料生产的碳减排[4],这些碳减排策略都可以看作是水泥企业的一种低碳制造实践。可见,实施低碳制造实践对水泥企业降低碳排放和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那么如何衡量低碳制造实践成为水泥企业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不仅可以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有效方案,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碳减排实践水平。然而,目前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指标并未得到明确,且鲜有针对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量表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探究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结构维度,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并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理论指В加快企业低碳战略转型。
1 文献述评
1.1 绿色制造实践
制造实践作为市场环境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源于企业具体的运营活动和方案。随着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增强和研究角度的扩展,绿色制造实践逐渐被重视。绿色制造实践作为制造实践在环保方面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具体措施则包括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能源、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以及关于产品管理实践方面的员工培训等。Digalwar等(2013)将绿色制造实践定义为“考虑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5]。针对绿色制造实践的具体结构,Ghazilla等(2015)通过对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绿色制造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制造实践包括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分配、绿色处理和绿色再制造等因素,并认为这一系列环境实践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绿色制造周期[6]。此外,有研究表明,ISO14001认证、过程管理、实施逆向物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注也被认为是绿色制造实践的关键因子[7-8]。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是低碳制造实践指标构建的基础,已有关于碳减排实践的研究强调了产品绿色设计、ISO14001认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等因素的重要
性[9-10],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以绿色制造实践为基础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指标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低碳”更注重自然规律,强调碳约束和能源利用率,因此,本研究与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结构维度研究与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研究具有重要的联系。Zhu等(2008)在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与客户合作、生态设计和投资回收5个维度,并构建了包含21个题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11]。此后的量表开发也多按照Zhu等的5维度量表为基础加以增添、删减、合并、拆分,Diabat和Govindan(2011)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运营、绿色分销、物流和营销以及逆向物流6个维度[12]。此外,有学者基于具体企业和行业情境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划分展开了探讨。例如,Wu等(2012)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研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产品绿色设计的源头管理、与顾客和供应商合作、废品回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4个维度[13];Hsc等(2013)则以马来西亚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和逆向物流3个阶段[14];Luthra等(2016)通过对印度汽车工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销售和绿色物流6个维度[15]。Scur和Barbosa(2017)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1,15],针对巴西家电行业开发了7维度26个题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量表,分别为:逆向物流、废物管理、绿色制造和再制造、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估、绿色采购和内部环境管理[16]。可见,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结构是多样的。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仍处于持续的动态调整中,其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综上所述,低碳制造实践虽然与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碳约束下的低碳制造实践也有其独特的内涵,低碳制造实践更加关注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碳减排的具体方案。目前针对水泥企业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对基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水泥企业而言,迫切需要开发出此情境下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量表,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已有关于绿色制造实践结构要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研究为本研究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量表开发与检验
2.1 初始题项的确定
在收集整理绿色制造实践结构因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结合水泥企业生产特点,尽可能多推导出低碳制造实践的原始指标,共提取出39个指标。通过对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水泥企业的高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请每一位测试者描述最合适的指标,在最初的题项中,有35个指标被频繁提及,提及率偏低的指标被删除。在此基础上,邀请3位有丰富管理量表开发经验的大学研究人员就问卷格式、问卷内容、题项选择、易懂性、重复性、准确性等进行修正,修改指标至专家一致认可给予保留。最后确认33个指标。
2.2 探索性调研和题项净化
在正式大规模调查之前,本研究在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美联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苏远东水泥有限公司发放了70份初步调查问卷,通过结果分析进行修改。所有量表使用Likert5分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回收53份(回收率75.71%)。遵循Churchill等人提出的理论对测量过程进行提炼与净化后,单维性与信度符合检验要求,有3个题项被删除,剩余30个测量题项进入大规模正式调查和数据分析,具体题项如表1所示。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水泥制造企业发放问卷。第一批350份问卷于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水泥网》、安徽省水泥协会、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工业调查处以及镇江市水泥散装办公室等单位的协助下,向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宁夏等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第二批200份问卷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安徽省水泥协会的协助下,向安徽、福建、甘肃等省市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46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将收回的问卷按批次分为两个子样本,T检验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因此将这两批回收的问卷进行合并,共有137份有效问卷。
2.4 证检验
2.4.1 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选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显示,KMO值为0.873,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F1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为实现碳排放最小化而在相关活动方面的协同合作,因而命名为协同减排;F2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对产品消费后阶段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因而命名为环境责任延伸;F3包含了4个题项,主要反映企业把对环境的关注结合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因而命名为环境管理;F4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执行相关行业标准的情况,因而命名为环境标准;F5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考虑碳排放最小化,因而命名为低碳产品设计。
2.4.2 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拟合。图1是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低碳制造实践5个因子的合理性。综合表3的各项指标来看,χ2/df=1.34
2.4.3 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主要用以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Nunnally(1978)认为,测量工具的Cronbach's α系数最好高于0.70;吴明隆(2003)认为高质量的总量表信度系数在0.80以上。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05,由表4可知所有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 0.70,表明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4.4 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检验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来判定。本研究按照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的项目生成程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找出低碳制造实践全部指标,然后又进行企业深度访谈,对测量项目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分为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收敛效度检验方面,根据Fornell和Larcker(1981)[19]提出的三重收敛效度标准:(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值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p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在对理论文献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规范的实证过程,证实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涵盖以下5个维度:低碳产品设计、环境管理、环境标准、协同减排和环境责任延伸,且经验证,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指标都很理想。其中,“低碳产品设计”反映了企业为实现产品碳排放最小化目标,系统考虑和改善产品的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反映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关注,把因环境问题(如碳排放、资源浪费等)造成的风险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使环境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环境执法的尺度,同时揭示了企业只有在节能减排方面严格遵循环境标准才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协同减排”揭示了企业在推进低碳制造实践过程中,必须与客户和供应商在减排工作中紧密合作,共同对供应链运行的相关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及安排,为最终实现企业碳排放最小化而共同努力。“环境责任延伸”则反映了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其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总之,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能全面地覆盖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因素,其结果对未来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讲,可为未来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基础;就实践而言,运用本研究所提供的有效量表,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以帮助企业改进相关的碳减排实践,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升级。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研究资源限制,样本选择多数集中于东部省份且样本量有限,使结论的推广需要进一步验证。基于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1)扩大样本的采集范围,增加样本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从而使研究结论的适用面更广。(2)进行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企业内部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府环境法规因素等。(3)进一步探索中介变量(如竞争优先权)和调节变量对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与绩效结果的作用机制,以提升中国水泥企业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阿伦,史宵鸣,汪澜,等. 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16-21.
[2] 程l新,孙立成. 企业低碳制造战略形成与实施的机理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23-29.
[3] 赵琳,王睿智,黄西川.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实例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28(10):39-41.
篇11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篇12
低碳财务管理的任务是使企业通过对资本运作的管理达到既能满足消费者及社会的需要,又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通过原财务管理与低碳财务管理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低碳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 财务管理的意义与新目标
1.低碳财务管理的意义
(1)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的要求
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依赖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依赖于会计信息。由于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的领域都是价值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当前低碳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求低碳财务管理与之相适应。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进行低碳管理必须实行低碳财务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度资金,而当前,企业主要是造成污染躲不过再安排治理资金,受到罚款再临时筹措资金,没有因环境意识而进行的整体的资金安排,这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困境。所以,企业要想获得市场,取得社会的支持,只有应用低碳财务管理理论来分析产品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2.财务管理的新目标
经济形势不同,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是以往财务管理诸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环保责任和环境风险都作为外生变量对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问题被归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在低碳时代,与低碳、环保、节能有关的诸多要素将内化于企业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产品碳足迹的计量、企业碳资产和碳负债的披露将通过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价值将成为企业价值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体现。所谓生态价值,就是将碳风险与碳责任内化之后,企业及其各利益相关群体所创造的最终价值。企业生态价值的数学表达式为:生态价值=传统企业价值±环境价值。当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生产及销售方式时,环境价值为正值,企业最终价值会提高;反之,当企业从事高耗能、高排放等环境破坏型活动时,环境价值为负值,企业最终价值会降低。生态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形成低碳思维,用低碳思维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问题,包括怎样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碳排放和环保政策法规,怎样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倾向。
二、财务管理的新挑战
低碳经济既催生了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商业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碳风险。“低碳”标准一旦实行,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某些产品的竞争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还将被淘汰。面对低碳经济,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旗下的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这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我国。这意味着我国大量相关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无法获得跨国公司的订单。从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带来影响。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机场的航空公司,将被分配给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排放总量低于限额的航空公司可出售剩余部分,排放总额超标的则必须自掏腰包购买超出限额的部分,这对于我国航空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企业融资的新导向
银行业同样是参与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未来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将是在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金融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碳金融”政策,服务并引导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活动。判断、评估并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将成为碳金融时代银行信贷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花旗、渣打、汇丰、中国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宣布进行碳金融改革,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从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企业及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陆续推出CDM项目开发咨询服务,前期项目融资、汇款和资金管理,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可以预见,未来金融资源将重点流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战略投资者的青睐。
四、信息披露的新要求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的只是以货币计量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对于企业碳排放量、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或有负债和潜在风险则鲜有披露。而未来,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当碳排放权可以用来交换时,碳资产和碳负债的价值就必然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利润表中,可能会在传统成本之外增加一项新内容,即减排成本。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要求,符合欧盟排放交易指令要求的企业均被认定为排放源企业,必须强制实施减排责任,通过购买碳信用指标以抵偿自己的减排义务。该笔支出即构成了排放源企业的减排成本,直接抵减当期利润。在低碳经济下,减排成本可能会构成高能耗企业利润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13
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也是未来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为了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碳会计核算模式悄然而生,在西方国家,碳会计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根本不了解,即使有极少部分走在前列的企业也是处于被动披露的状态。据英国金融服务权威机构认为,进行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企业要衡量和披露碳排放量,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被衡量和披露才会得到更好的管理。此外,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缓解来自各个层面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优化决策者决策,最终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
实际上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已经要求企业对碳足迹、碳排放量、碳汇等信息进行披露,否则不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比如,环保组织的批评、公众的抗议、股东的不满和资金的撤离,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制裁等。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会更大,直接的后果就是股价的下跌和企业信誉受损。在西方国家,2003年起碳披露专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要求包括全世界500强在内的大型企业披露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解释碳排放政策和策略。在其影响下,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RIO+20宣布挂牌在伦敦交易所的企业预计2013年4月开始披露碳排放量,韩国国会决议2015年开始实施碳交易计划,我国在2013年正式启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湖北、深圳等七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行计划。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机构、个人对企业披露有关碳排放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缺乏相应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及办法,限制了企业的相关披露,因此研究和探索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报告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对于有关信息的披露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相关规定,对有关企业的重要情况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目前国内对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两种观点,非独立报告披露方式和独立报告披露方式。
2.1 非独立报告披露方式
根据我国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现有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经济效益指标,更多的体现的是企业的资产、收入、成本、利润及每股利润等经济类指标,展现企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以及投资的价值,采取低碳环保措施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却很少披露。其主要原因是碳会计在中国发展尚未成熟,在计量及有关标准问题上存在问题。现在也有部分企业,尤其是一环保型企业也在尝试对碳会计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以满足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利用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加入碳会计的相关信息,从而编写非独立报告,以满足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情况的需求。
2.2 独立报告披露方式
我国碳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由于环境对于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编制独立的碳会计信息必将是大势所趋,单独的碳会计信息报告既包括财务信息,又包括非财务信息,能够真正的对碳会计的各种信息进行披露,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对于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进行研究,满足各相关利益者对碳会计信息的需求。
3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
3.1 企业的基本情况
除根据现行准则介绍企业基本信息生产情况之外要详细介绍企业的类型及排污情况,尤其要介绍企业排放温室气体的种类、数量、浓度、企业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的设备、人员、检测方式及采取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报表描述基本信息中有关低碳生产情况。(如下表)
3.2 企业的低碳目标及减排政策完成情况
3.2.1 企业低碳目标直接关系到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具体内容,在这方面,企业必须对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比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目标来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设定的各个具体目标可作为日后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考核的指标。
3.2.2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国家势必要不断完善整个国家的减排政策,企业也要根据国家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的要求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减排政策,以使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减排政策。企业在披露减排政策时一定要披露国家的相关重点政策以及本企业制定政策的依据,尤其要强调采取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利好消息及消极采用政策给单位会带来的不利后果。
3.2.3 低碳政策完成情况
该部分要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是否在减排额度内完成生产任务,是否需要购买或者出售碳排放权,是否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而遭到或者即将遭到及惩罚,以及企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引进为企业带来的各种环保奖励。
3.3 财务报表部分
企业通过编制单独的碳会计资产负债表、碳会计利润表、报表附注来对企业的各种低碳活动进行披露和描述,也是碳会计的核心部分。
3.3.1 低碳资产负债表
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与碳活动有关的会计报表。该报表主要提供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以及低碳碳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
3.3.2 低碳利润表
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低碳活动对企业经营成果产生影响的会计报表。低碳利润表主要反映减排措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以及未采取减排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情况,据以判断资产保值增值的有关情况。
■
3.4 其他说明事项
该部分作为上述三个部分的补充,借鉴传统披露中的财务说明书部分,对未披露事宜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比如企业购买的环保设备、材料支出、购买及发明的节能减排技术,引进和培养的环保型人才以及披露报告是否经过第三方的鉴证等等。
4 结束语
现在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作为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应该为绵延子孙的低碳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构建完整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对企业在制度层面的鞭策和监督,对完善碳会计核算及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碳会计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王军.碳排放权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3]高佳楠.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报告的体系探讨[J].论坛,2013(17).
[4]郭海芳.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之友,2011(12).
[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10(10).
[6]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https:///CDPResults/CDP-Cities-2013-Global-Report.pdf,[BO/OL]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