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集合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集合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集合知识

篇1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纳谏与止谤》学生从中领悟了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转》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可以让学生屏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三、培养学生思考习惯

篇2

一、对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理解

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但什么是职业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将专业技能等同于职业技能的认识倾向陷入了职业技能理解的误区。因为专业技能并不能涵盖职业技能的全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技能、心智技能与基本技能。三者之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究其实,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双手、大脑与体质。

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高职毕业生一般是在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须提供的,或者说这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优秀的高职人才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智力技能,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渗透在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现代社会基本技能,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高职人才一般所从事的是现场工作,不仅自己要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具备合作能力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者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具体的职业工作要求还是从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一样,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二、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从职业工作对智力技能的要求来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完成的,必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而完成这种引导和训练显然是专业技能课程所无法承担的,必须有相应的人文课程和有组织的校园人文活动作为主要的承担者,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和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重要角色。其次,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同一工作领域内的发展还是职业转换的选择发展,都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与智力潜力,较宽广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相应的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作为提高职业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从个体所受的教育影响来看,青年时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再次,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来看,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整体素质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包括人文素质在内。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要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滋养。同时,文化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主权意识、个人素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发生诸多变化,给毕业生,尤其是就业市场滞后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加快专业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创新精神的教育,使未来的从业者深切感受到创业的生存价值,不断地进行奋进和追求,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作品通过诉诸人们的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界,提升人的审美情趣,震撼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未来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使大批的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后,不仅能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一些人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这不仅能够受到工作单位的欢迎,而且对整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要将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业技能与心智技能以及现代社会必备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实训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又不仅不能增加总的课时数,而且还要逐步削减总课时,这就势必要大大缩减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孰轻孰重?确实很难说清。但简单化地一刀砍掉哪一类课程、哪一门课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这里,仅就专业教学确实要加强,实训课时确实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对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问题略陈己见。

篇3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构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创设可行的问题情境 

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2.项目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设计的项目有层次感。 

3.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共同参与,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使项目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通过使学生的共同参与顺利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项目的设计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 

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学习、帮助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和项目实例的选择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项目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工作项目,提出相应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在做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领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和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计算机基础Word教学中,教师以“小报制作——校园运动会”为项目课题,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主题制作小报,发动学生结合学校近期举行的相关活动写稿件、拍照片,同时运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相关素材,设计小报图样,总结制作小报应具备的要素。 

上课时,学生带着小组成果来到机房,同组成员安排在一起,推选组长一名,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并起到带头激励作用。组长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组员不同工作任务,组员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小组中选一位同学担任版面设计师,将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插入其中。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务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周围指手画脚、出谋划策,“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加粗,这样醒目”……各抒己见的声音不绝于耳。当组内成员遇到技术或资源使用等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老师、同学求助。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穿插讲解。如“文字竖排、插入背景”“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对于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等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演示、点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求知欲强,有时若有所思,有时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学中,要注意控制教学节奏,围绕任务目标,努力做到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给予恰当指导,通过一些实例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有实际困难时,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一步步自行解决问题。例如,我提到在重大事件来临前常有倒计时的说法,于是有位同学制作小报时就别出心裁,在报头旁边设计了一个倒计时,再配上动画使小报显出其独特的艺术性。再比如,学生查到参赛选手资料,就设计了专题特写:运动员风采,她设计的版面被大家公认最大方、最有新意。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许多学生都积极动手在画图等软件里制作和处理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有些原来畏难厌学、迷恋网络的男生,由于他们聪明好动,反应较快、接受能力较强,在项目工作中脱颖而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潜能,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找回了自信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有的还成为上机实践课的骨干。

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了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了协作精神。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都出色完成了任务,由于打字速度不同,有先后而已。作品风格各异远超过我的预想,小报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项目完成后,由每组推荐自己优秀作品供全班同学评析,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请教师和其他同学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法的初衷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这一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实践经验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也不是教师灌输的,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项目总结必不可少 

篇4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 Yuejiao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docking,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professional culture. How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 on "industr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how to learn from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cultivate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students achieve "zero distance" to provide adequate employment occupational culture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党的十指出:“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向新型工业化产业道路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加速,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定位,提高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产业化人才质量和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正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核心力量。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分属不同的亚文化融合必然产生碰撞,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产业、行业和企业”,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充分的职业文化准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

1.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高职师生在长期认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而形成的,是高职师生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办学理念、治学水平、校园环境、教学科研水平、学风、校风、校训、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方面。物质文化是前提和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规范和保障。

1.1.2 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从一般意义理解是融入更多的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高职不同于专门从事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除了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也具备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

第一,专业应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定位可以清楚地映射到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围绕专业所开展的,除了培养“人格”发展外,还要培养成专业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第二,职业定位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自身独具的需要充分彰显和突出的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独特的职业性。高职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外,还要提前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评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目标,完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不仅在寓文化于教、寓文化于学的氛围中陶冶思想情操和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第三,行业的指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行“2+1”或“2.5+0.5”的模式,1或0.5的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是高职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发展的趋势。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特征。高职学生由于提前定位了自己的职业而明确了其职业的行业指向性。学生便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取行业文化的精髓,自觉培养行业职业文化意识。

1.1.3 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文化也是育人的文化,目的是进行教学、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施上,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校风学风等方面,遵循培养目标、行业特点和区域需求等方面,主要在教学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兼融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人际交流和思想碰撞而具有的鲜明教育性;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培育人才、规范教学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计划上,遵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1.2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成功的目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所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员工普通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思维方式、行业准则、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工作作风、员工的责任感等。

1.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是以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盈取更大的利润为目的的,包括企业文化产品也是以有形产品作载体。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厂房、车间、设备等硬件设施上,其以满足生产工艺流程为前提;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为为员工争取更大的福利待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其核心是围绕敬业、忠诚、利益,主要表现为激励、奖惩;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遵循产品形成规律、成本核算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上,其核心是保质求利。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诸多的差异,无论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从制度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点,校园文化培养的是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人才,彰显的是活泼、个性,而企业文化造就的是敬业、忠诚、利益的员工,彰显的是严谨、规范、一致。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可替代。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2.1 校企文化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综合体现。国家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要到企业就业,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场所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到生产厂房、车间进行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学生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而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文凭和技能证书,还需要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校企融合”,主动面向行业,融入企业,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和热爱企业。

2.2 校企文化融合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源,兴校之水。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犹如一潭死水,止步不前,将难以长久生存。特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魅力。高职的办学特色不仅表现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还应表现在校园文化特色方面。高职教育的建设者们只有站在高等职业长足发展和名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打造特色和品牌文化,才能让特色校园文化在特色高职院校中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真正意义的校企结合,按照教育的办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具有文化特色氛围的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元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方能百花齐放,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2.3 校企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提升的需要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当今激烈竞争社会中企业竞争的现实性,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哲理、企业精神及企业素养,尤其是感受到在“优胜劣汰”的经营理念中的竞争与进取的意识与精神,感受到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优秀文化,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念、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作用。企业可通过校园文化让学生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建设的“双赢”。

2.4 校企文化融合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逐年增长,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趋势,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普通存在着学生初次就业率很高,但是频繁跳糟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学生缺乏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融入实践,学生要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亲身体会,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缩短就业的磨合期,最终成为现代企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快速、平稳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2.5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的需要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品质,它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依靠学校的知识的技能学习外,还要经过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治,才能得以良好的养成。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必然要求高职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企业文化参与,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毕业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必须融入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亲临其镜,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来的魅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期和适应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是打造品牌的最佳点。一方面,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高等职业校园文化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主线,尤其是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师生共同树立信仰,确立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抵御各种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引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高职院校要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之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观念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只有充分地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和特色元素,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

3.2 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邀请企业参与,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只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快速地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但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或杰出代表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策划,献计献策,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快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3 提升职业素养,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高职的教育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教育,应重视与企业进行职业素养文化对接的教育。只有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深入学习和研究优秀企业文化,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成立专门学习和研究部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符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高职院校通过成立专门的学习和研究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和调研工作,学校或系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企业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2)改进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融合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行业的专业人才。只有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领域中,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活动更贴近企业和市场,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精髓,才能使学生学会适应、融合文化的各种方法,既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机会,又为毕业生尽早了解企业,做好充分就业的心理准备。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融入企业管理理念,让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等实际运营模式完成项目,在模拟中鼓励发扬团队合作、互助精神,教师有意识地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

(3)加强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准职业”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管理层知名人士到校开展校企文化的教育活动,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等工作;校园内的实训场所布置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进行布局,利用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同时将实习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此外,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作为企业的“未来员工”,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接受特色文化教育的同时领悟到了企业的严格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校企文化的融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3.4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施全方位“校企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一旦停滞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校园文化建设也一样。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围绕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竞争性,积极引进企业创新文化,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校园文化格局,通过各类活动为载体支撑全方位的“校企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1)通过运用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科技成果融入到各类校园文化的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活动中。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通过开展企业区域调查或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了解科技发展的态势和现实创新的需求,通过开展仿真企业员工比赛竞技的校园竞技比赛,将成果给予展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校企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校企双方可以通过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如邀请优秀的师生参加企业的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文化节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内容进行转移,由原来传统的社团文化、素质汇报演出、科技文化艺术节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职场、职业生涯规划、订单式学生成果汇报演出等具有社会化、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校企联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总之,校园文化必须把引入企业文化作为一项常规内容来建设,不能只搞一阵风,过眼烟云,而是要常抓不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别,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园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学习党的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2012(11).

[2] 郭伟才.浅谈职业院校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5).

篇5

跨文化交际的成败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息息相关。目前,虽然高职英语教学从教材到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应用技能,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还仍然停留在语言能力培养这一方面。长期以来,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课堂外的内容也没有被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注重的是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英汉语言内涵的文化差异,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对外交流时出现许多语言障碍。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师生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低。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从提高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上来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长期以来,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另外由于经费问题,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少,很难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2.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教师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难以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即便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立体化多媒体教材,一些教师怕麻烦或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未能完全发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功效。

3.课时的局限性,一周4学时的课堂内教学,教师做到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学生的英语输入量偏小,应用英语的机会少,听说能力得不到平衡发展。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受到各方面制约,难以保障按计划实施。

4.随着扩大招生规模,教学班型人数过大,不利于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听说技能培养,一对一指导更落不到实处。

5.学校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6,应试教学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学生埋头于测试的题海中,教学侧重习题,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被严重冲击。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迫切地需要我们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措施与方法

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语言积累少,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不能一味地重复打基础,应该把有限的学时主要用在培养应用交际能力上。而把语言知识积累放在课后和第二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或社团活动中来完成。最后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这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1.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因此首先教师娶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对交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文化方面的学习。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着重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增加文化内容的教学,拓展学生文化知识面

首先,开设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选修课程,如世界贸易地理、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电影赏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其他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民族风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3.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

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撑和教学模式更新,这就必须能够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外语语言输入信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开展教学。设立情景交际的模拟内容和教法,多次反复制造相同或相近的交际情景,丰富言语来源,转换语言方式,用类似、间隔、交叉等不同方式的演练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用环境,快速掌握所学语言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认知感大大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强语言的实践锻炼,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6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6 [本刊网址]http:∥

融合式教育是在整体教育理念下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演进的一种方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学科体系的知识搁置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的全新人才培养方式。在高职公共课教学中,采用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需要调动学校、教师及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一、高职公共课进行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教育“1+1”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教学存在着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背离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融合的途径进行探索,了解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1+1”融合教学模式对完成高职教育任务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改变高职教育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实现二者由相互背离到有机融合的转变。

(一)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缺失调查

高职院校文化课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地位,究其原因是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决定的,因此,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化课多被设置为考查课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粗话脏话脱口而出的原因,醉醺醺上课、在网吧里过周末等现象,都是由于校方长期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果。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构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寻求解决高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术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成为公共课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契机。

(二)高职院校建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整体性教育原则是在当代教育体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高职教育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协调与平衡。专业技术教育根据社会需要为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员设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二者进行“1+1”融合教学方式是符合整体性教育原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式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现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

为适应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实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既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又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我们提出高职公共课教学中融入专业技术知识的“1+1”融合式教育理念,这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改变高职教育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而忽视人文知识学习的现状,提升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程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二者并非彼此独立的存在,实施过程中无须严格区分先后主次,而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于专业教育之中,并以此推进专业教育的发展。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将会促进课程体系的重建,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改变陈旧教学观念,建构适应“1+1”融合式教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学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而不注重与实践知识、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是导致公共课逐渐被边缘化和受到冷落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建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与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科体系。因此,我们提出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中推进以公共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在公共课中教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中求修养的教学改革,从而建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1+1”融合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它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伴生的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相关课程,注重公共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凸显职业院校的特色。如关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培训、新闻专业学生重拾国学经典、土建专业学生开设绘画绘图展等具体措施,从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技术教育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之中。

高职院校应该重新整合课程设置体系,在学科建设与教材选择上选择融入了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注重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一体,即注重专业知识的学,又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公共课教学中不仅学习到公共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学到专业技术知识,凸显职业学院的专业特色,从而使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与重要程度得到提升。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们本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建构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性课堂,实现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有效衔接。作为公共课的教师,要掌握并且熟练运用“1+1”融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基础教学中,使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这就需要公共课老师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公共课老师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支“博洽多闻”的公共课教师队伍,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

鉴于公共课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来到高校去,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大部分教师处于能教而非会教的状态,因此,公共课教师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公共课教师通过专业知识讲座、网络平台、向专业教师学习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专业技术与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院方也应积极支持并鼓励公共课老师接受继续教育,为教师创设学习机会,提供便利,从而顺应一体化的教育潮流,打造一支既具有公共课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构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1+1”融合教学模式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保证。

(三)提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建构“1+1”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坚守的阵地,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更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舞台。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职业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重新整合课程设置体系,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为扭转高职教育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转变高职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公共课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做到公共课教学内容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方向为导向,避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脱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建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1+1”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与高职学生特点,能够凸显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有利于高素质综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1+1”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1+1”融合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其观察力、思考力、认知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明显提高,这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综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模式进行教学,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二)“1+1”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7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机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