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发展与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5
我国共有 100 多个重点易旱县市,大多数省份都有需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县市。全国易涝耕地面积大,流域内一遇较大降雨,又会有大量客水涌入各大涝区。同时以风蚀、洪涝、人们的过度开垦等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着农业生产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多数河套地区低洼易涝,洪涝灾害严重,长期以来危害着农业生产生活。因此县市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
1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做好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施工虽然与一般土木工程有许多相同之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而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料,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水利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 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4) 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枯水期施工,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必要的施工强度,有的工程因受气候影响还需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主要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以及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工程项目负责人、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确切实施工程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 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3) 最后在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工作涉及到环境、工业、农业、电力、交通、城建、等诸多领域。并且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鉴于每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自然因素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其次还有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上述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都对水利工程的实施具有很大影响,是我们在工程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范围。我们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 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3.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洪涝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完善的洪涝预防设施是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兴建必要的城市防洪设施,加强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首先,结合排水布局现状,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原则。合理地划分不同的排水区域,铺设排水管网,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其次,要理顺内部排涝水系,治理内部排涝河道和排水管网。保证内部排水畅通。对排涝特别重要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重涝区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泵站扩容、管网铺设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及排涝能力。此外,还要保护现有河塘和水面,增加城区雨水调蓄能力和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3.2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必须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保障城市良好的水环境。首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到多节水、少调水。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控制水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染实行雨污排水系统分流等措施进行防治。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加大渠网改造,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革新施药、施肥方法以及广泛应用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建立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国家有关污水处理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订并推行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的强制性标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水污染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全面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其次,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将其改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在城区内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封堵过去居民住宅的垃圾道,取消新建建筑的垃圾道,对城区生活垃圾实行专人专车收集和集中处理。此外,要严格控制城市河湖水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化带,增加水体生态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加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降低水土流失。
4 结语
水利工程兴建时,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既有兴利除害有利的一面,又有淹没、浸没、移民、迁建等不利的一面。并且一般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工期较长。为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从流域或地区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减免不利影响,收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佳效果。这样不仅利国利民,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篇2
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央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所以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举步维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农村地区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政府的支持是少之又少的,目前我国的中央财政部门主要将其投资用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中,而对于农村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小的。虽然国家在近些年开始重视农村的建设,但是在农村水利方面的投资力度却还是远远不够的,使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2基层投资能力有限
自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成为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中央财政就在我国的财政中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基层的建设大都依赖于中央财政,但是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仅仅依靠中央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于基层的财政投资。但是由于我国的基层财政常年都是不足的,往往只能满足日常的公共开销,而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不足,再加上基层的投资能力有限,就使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
3保障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要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就不得不对农村经济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农业生产的产量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对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予以积极的扶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除了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注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只有管理人员认真尽责,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篇3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协调发展的趋势,当前需要大力兴修水利,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此类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加强修建、预防、补充等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农业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1.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看,环境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破坏,那么从短期情况看,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效益,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完全恢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水资源自身恢复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水量,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考虑流域方面的问题,那么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协调的发展。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河道断流、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选址不当,同样会给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农业灌溉水平,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能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工程项目施工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长,因此产生的退水流入农田中几率很大,对农田水利工程污水排放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措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农田水平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从近几年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情况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大型农田水平工程的同时,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促使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2.1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前的预先调查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环境状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查,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前期调查工作对农田水平工程兴建和服务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预算调查可以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提升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下水、生态方面环境水平,从而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农田工程建设环境具体分析
从生态环境调查角度看,需要根据工程特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方案环境需要进行合理性分析,需要从选线布局、选址等方面进行多种方案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从影响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开挖、占地、弃渣等方面的施工进行有效性控制,对损坏土地、植被、扰动原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如果选址不当会对局部气候和水库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作物对水温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田水平工程建设方案不合理对水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温情况进行综合估算。水库对淤泥的承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其进行量化,需要按照类比分析和机理分析进行预测处理。从根本上达到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态机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兴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预测其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影响状况进行预测,同时需要把工程兴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提升企业综合评价水平,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农田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模型进行评估,从而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平工程项目评价过程中需要把其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从生态环境用水和人群健康等方面出发,把对水环境、陆生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能够控制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益,在全球经济日益恶化的具体,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保证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农田工程项目需要与生态系统环境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积极的条件,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工程日趋完善,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春火,刘士余.生态修复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左元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篇5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篇6
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
虽然水资源合理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但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具体涵义至今还没有定论。国外学者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和经典的实例,但是并没有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而是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水利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相结合,所以對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学者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一项水利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對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缓解我国日益严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断提高我国饮用水的质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再恶化,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八五”重点科技项目中,首次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概念,并以此为起点,在水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通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发展,及借鉴外国的相关研究理论,逐渐确立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大体框架。而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相符,因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在原有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水资源的配置情况与以前相比更加更加优良,最终使水资源的配置情况逐渐趋于合理。所以可以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理解为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会對环境发展和人类生存造成破坏。
2 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和探析
因为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水循环的全过程考虑在内,在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工作。因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领域局限于径流性的水资源,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应该以流域内水资源的评价作为流域总量的约束,还应该以水资源规划作为操作的框架。国家對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渐加强,所以更应该對水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因为對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一种规划性的行为,所以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来對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使水资源在进行合理配置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优化。
而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狭义的定义则指的是配置内的机制研究和相关的实践操作及合理性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3 水资源配置研究
目前国际上的水资源配置主要依据水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划分为边际成本价格、行政管理手段、水市场运行机制和用户等方面。因此,现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主要有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综合配置及用户参与式配置等模式。且多数是以国家为机制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的。但是随着水资源配置模式的不断发展,配置的主体也逐渐冲出了政府的限制,纯粹的政府配置已经很难满足水资源的配置要求了。我国现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主要以行政指令的配置模式为主,部分地区采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式的配置模式。
我国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受我国经济发展及认识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约在1949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因为水资源是无偿供应的,所以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按需配置的方式。第二阶段发生在1965年到1978年,虽然这一阶段水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的政策下,所以水资源实行的是低价配置的模式。直到1978年后的第三阶段,在市场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的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济成为进行水资源调控的主要依据。水资源配置机制也逐渐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我国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说配置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水资源的配置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在实行一系列配置措施的过程中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分离。而且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没有将水资源这种再生资源的特性考虑在内,忽视了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水循环模式的重要性。使水资源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配置基础,伴生问题逐渐突出,并最终對水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影响。我国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包括没有建立有效的水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当进行水资源配置时,没有及时的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使水资源在配置的后期缺乏实效性,最终影响了水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
而就狭义上的水资源配置来说,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初始水权的分配机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固有的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虽然對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但是水资源的具体配置和经营的权力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的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或是“政府失灵”的现象。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问题。因为同一流域内,上游和下游的水资源的质量和流量不同,所以下游流域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偿和激励,但是我国在目前的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导致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后效评价机制,无法對水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估,没有反馈机制,使水资源配置后的合理性得不到验证。
5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5.1建立现代水循环认知模式
为了改变原本一元静态水资源配置的形式,使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该建立“天然-人工”的动态水资源循环模式,通过對流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认知,使水循环中的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之间能够处于动态的联系之中,并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5.2进行统一的水资源配置调控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不同发展层次,站在全局和长远的立场上,使社会的经济效益都能够被兼顾到,同时因为经济层次不同,所以對水资源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在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共同基础上统一的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對管理的层次进行调度,使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也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
5.3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后效评价机制
为了实现對水资源配置情况的合理评价,對水资源配置后整体流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应该认识到评价机制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在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及效率等方面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
因为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對现有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该综合分析我国流域水资源的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浩,王建华,秦大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9(01)
[2]柳长顺,陈献,乔建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9(04)
[3]任加锐,唐德善,洪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2009(05)
篇7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 城市水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被城市利用的、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并能供给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包括当地的天然淡水资源、外来引水资源和可再生的、使用过的水和经处理的污水。城市水资源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城市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促使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客观保障,是衡量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评价城市投资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概括地说城市水资源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1.大量集中性,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而且集中;
2.连续稳定性,是指城市在不同季节对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3.高效性,这表现为同样数量的水对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
4.系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水(海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废水)之间存在质与量的交换,二是城市区域以内和以外的水资源通常处于同一水资源系统,相互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三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是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将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5.有限性,这表现为水资源量上的有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极限;
6.脆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城市区域污染源点多、面广、强度大,因而水资源易受污染,二是易遭破坏,特别是地下水,当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水资源质与量的状态便失去平衡,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7.再生性,是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并非一次性的,具有一水多用,再生回用的特点;
8.商品性,由于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政府及供水部门投入了人力物力,付出大量社会必要劳动,水资源通过交换,使其价值得以实现,为各用水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因而城市水资源既具有资源本身的公共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
三、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2.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四、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3.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在水利行业的发展中经历了由政府全部出资工人实施建设,后期提供的服务完全归属于公共领域不收取费用的阶段。这种模式注重建设,而轻视管理。社会经济效益会由于行业不景气,工人队伍不稳定以及工程经久失修等原因出现衰退现象。很容易因为某一项工程而背上一个包袱,出现恶性循环状态。水行业受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也存在很多尖锐矛盾。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而被制约,国民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在水利经济管理中体制落后,不灵活是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为构建起和谐发展的水利经济体系,就必须对水利经济体系进行理顺,完善水利市场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环境保护进展。为更好的发展水利经济,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推行更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化的竞争市场对各大行业发展的影响都很深入,水利单位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过渡时期扩大企业规模,除要对运行的外部环境进行净化外,还要改革和重建水利经济部门的经营体制,与此同时为使水利经济能够良好的运行在一个组织结构中,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市场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对我国水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方向之一。引入水利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企业可采取量化产权公司治理模式。水利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治理结构、决策和责任、权利以及企业产权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二)在工作中对权责范围进行严格划分
通过高效管理机制的推行,让水利单位的各部门管理层和基层职工明确他们的权责范围,实施水利经营责任制是非常必要的。这项工作可以激发员工的生产动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水利经营责任制为水利人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张扬了水利人自由的本性,符合高效管理机制的要求。
(三)大力推行资产经营模式
在水利单位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施工和项目后期维护以及运营环节的大量物资财力投入都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资产管理水平,实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模式,对水利结构的调整起促进作用;可促使水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的同时加快水利企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这种资产经营模式,要做好三点内容:第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原则至上,严格程序;第三,组织保障,领导带头。
二、在发展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减少水利单位结构转型所造成的损失,高效的重组和整合企业中各类资源,应当积极的通过自主创新来加快就地转型工作的进展,这才是关键。为成功的实现就地转型,要做足工作,扬长避短,依靠水行业中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想方设法进行开发利用,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水行业能否成功实现内部升级,进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加快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迎难而上,使水利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二是对经营模式的改革,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经营水利经济,如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树苗培育,育苗等产业,拉动沿河经济;第三是加强对水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各项资金,以水利工程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服务业和水利会展业等,打造水文化知名品牌,以文化产业拉动水利产业经济,实现双赢。
三、提高水利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方法
近十年来,我国水利行业一直在探索改革之路。在国家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转型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秩序混乱情况需要水利单位决策层一一冷静应对。为解决这些难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具体从六个方面来实施:第一是对水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对水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三是对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四是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确保执法的科学、公正;五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依据相关法规,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六是成立水协会,加大对水经济运行的监管力度。
四、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所之间的技术交流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被水利单位所采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快,水利行业发展的前景越广阔。各个水利单位应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使之充当好水利行业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科技源”和“智囊团”。应主动联系农业、林业部门专家对权限内的水土资源进行利用规划,提升产出效能;联系园林管理、旅游公司共同开发得天独厚的水利自然风景区,既可提高工程效益,又可向人们宣传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思想理念;联系高校水利开发;利用专家对开源节流、水利发电等可实施性项目进行开发评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走出去、引进来,事物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在原有的土壤上才能长出美丽的奇葩。
五、结语
在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调整与转型后,水利经济已经变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所以,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加强水利经济建设,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高.关于水利经济和谐发展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2]姜斌,金华.新形势下水利经济和谐发展探析[J].数字化用户,2013(15).
[3]王成仑.努力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水利经济和谐发展[J].现代农业,2012(03).
[4]王岩.谈促进农村水利经济和谐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3(01).
[5]刘海群.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经济发展[J].华章,2011(27).
[6]张国权,黄丽燕.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7).
[7]李浒.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9).
篇9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是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多且抽象,该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1) 基本原理;(2)水文分析计算;(3)水利分析计算。最后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 根据内容性质不同, 遵循多元智力发展理论。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学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1999年他又提出了存在智力的概念,丰富了多元智能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论点有[2]:(1)智力的多化。每个人具有八种智能,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时共同发挥作用;(2)智力的独立性。每个人的各种智能高低程度,具有一种很高的智能,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3)智能的情景化。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如何思考 ” 和“如何解决问题 ”的教学理念[2]。作为大学教师,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在教学中:(1)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业智力,对其他能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而这些能力对于现实生活极其重要;(2)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展示了更丰富的学术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3)注重个别性、个性化设计。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 ”,人尽其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教学研究,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2 多元智能发展视角下的《水文水利计算》教学研究探讨
目前市场上《水文水利计算》教材任何一本至少都有10章基本理论。笔者使用的是武汉大学雒文生教授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共计14章。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44个学时及两周的课程设计。因此,时间紧迫,必须对部分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学时投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水文水利计算与其他专业课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主要是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设置的,并非完全独立。因此,这门课程中难免会牵涉到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气象与水文》章节内容中的每一节是《水文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对应的每一章。对于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一大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回顾。重点放在《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后面水文计算部分及水利计算部分应用时需要的主要方法。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在教学课堂中结合科研和实际教学内容。
2.1 科研为教学服务
科研和教学是教师的两项日常工作,但教学是基本。如何做到教学助长,科研服务教学体现在教学课堂设计上。教材在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以及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中只提及到方法,比如利用参证变量方法及水文比拟法。但具体如何应用呢?这时教师必须引入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例相结合,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将科研中的曾参与的科研项目,积累的工程实例整理,及时填充到教学内容中,为该课程提供充实的教学素材。
2.2 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
学生从小学入门开始,老师就采用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在一章节学完之后的总结复习尤其重要。该方法同样适合在高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如学完第七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第六节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典型洪水放大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倍比,同频率。在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上又遇到三种方法,典型洪水地区分配法、同频率控制地区组成法以及相关法。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典型洪水时间上同倍比,也可以地区上同倍比。可以时间上同频率,也可以空间上同频率。这就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事实上地区上的同频率控制法最先由鲍尔明[3]发现的。
2.3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水文水利计算》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开发小软件。比如P3曲线的绘制,将在后续的设计年径流计算及设计洪水计算中具体应用。目前已有大量成熟的自编软件可供应用。如果直接把软件告诉学生,输入数据--输出结果,学生学会了软件运用,但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光会用软件,还能自己利用Excel里面宏功能开发小程序。
2.4 严格把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习完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两大部分内容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某水库水利水电规划,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水库。内容包括6个方面。基本涵盖课堂所有内容。分别是:(1)水文气象资料的搜集和审查。熟悉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广泛搜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2)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①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先进行年径流量频率计算,求出频率为P、50%、1-P的年径流量。②设计年内分配根据年、月径流资料和代表年的选择原则,确定丰、中、枯三个代表年。并按设计年径流量为控制用同倍比方法缩放各代表年的逐月年内分配。(3)选择水库死水位①绘制两个特征水库曲线,包括水库水位容积曲线和水电站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②根据泥沙资料计算水库的淤积体积和水库相应的淤积高程。③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水库死水位。(4)选择正常蓄水位:根据该地区的兴利要求,要求调节流量不低于Q,保证率为P,通过兴利调节计算后能满足要求就作为确定的正常蓄水位。(5)推求各种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下游防洪标准为P1,设计标准为P2,校核标准为P3,需要推求P1、P2、P3设计洪水过程线。(6)推求水库防洪特征水位。①起调水位。②防洪高水位的计算。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将学生以3~5人一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不同组学生分配不同的Q,P,P1,P2,P3组合。组内同学发挥团结互助精神,课设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一起讨论解决。
3 结语
有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指导,通过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将科研素材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水文计算小程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严格把控课程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及运用水文水利计算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起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驯化污泥处理高盐有机废水
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研究高含盐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污泥的驯化方式与机制,同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研究处理方法的过程中,他们以有机物去除率、系统的稳定性、系统容积负荷等一系列指标为基准,对驯化污泥处理技术和高盐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设计参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1.1传统活性污泥法
在许多处理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培养出一种微生物去处理,这种微生物是经过了活性污泥的驯化,具有良好的降解性与耐盐性。培养这种微生物不仅是有效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条件,而且这种方法是处理高盐有机废水最普及的一种,人们通常称这种方法为传统活性污泥法。
1.2 SBR及其改良工艺
另一种处理方法以及它的改良工艺完全优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抗负荷能力,它的许多优势是许多方法不能够相提并论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张华与张学洪在研究高盐度采油废水处理工艺的调试与运行时采用了先进的ABR+SBR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出水的质量比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优,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污泥的培养驯化期间,有效控制水的比例(污水于清水)。随着清水的减少,盐度也会相应地提高,最终其盐度与污水相同。污泥中筛选出的耐盐菌可以在污水中生存,生物处理系统趋于稳定。
1.3生物膜法
还有一种较为节省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抗毒性与抗冲击性较前两种方法都有比较大的提高,它有利于对污泥龄的维持,同时对生物的稳定也有积极作用,这种方法被称为生物膜法。
张明生与齐永红在处理高含盐度废水时采用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当盐浓度升高时,系统是否对COD去除率和抗冲击力产生较大的影响。经研究得知,当进水硫代硫酸钠浓度、出水COD浓度、COD去除率分别保持在573”—”14812mg/L、500mg/L、91~95%时,抗冲击能力以及恢复程度较好。
2.利用嗜盐菌处理高盐有机废水
嗜盐菌是一种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中的细菌,嗜盐菌具有异常的膜,只有在高盐浓度下才能保持稳定。在处理高盐有机废水时,利用嗜盐菌的特点可以减小盐浓度对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压力。
C.R.Woolard在处理高含盐度有机废水时采用了嗜盐菌,实验中的嗜盐菌从大盐湖中提取出来,经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当序批式反应器中盐、氨、磷等物质浓度达到15%时,酚就可降解。合成酚废水(含1~15%的盐)经过7小时的反应处理后,酚基本去除,出水悬浮物、SVI浓度都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F.Kargi在处理高含盐度有机废水时采用了嗜盐菌,不同的是该实验室在好氧序批式反应器中进行的。在一定时间内,废水中的COD得到大规模去除。实验表明,耐盐菌有利于去除废水中的COD,去除效率远大于普通活性污泥处理法。
李维国与马放在利用嗜盐菌处理高盐制革废水时是在SBR反应器中进行的,实验中的嗜盐菌在晒盐池的盐水中提取,并与生物活性碳技术同时进行实验,得出以下结果,经过较长时间处理高盐制革废水,CODcr、COD都得到比较理想的去除。该实验说明了“嗜盐生物活性碳”技术可有效治理高盐制革废水。
综上所述,嗜盐菌在处理高盐有机废水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处理工艺简单、处理周期短,这些优势使得嗜盐菌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处理污水方面必将会大范围的替代传统污水处理法。
二、已有研究及技术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在目前已有的高盐废水处理技术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问题,例如,在高盐有机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盐分的浓度对微生物的生产有着较显著的影响,微生物不能适应高盐度的环境,而经高盐度环境驯化之后的微生物种类会减少,这又会影响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微生物的驯化过程同样存在着周期长、启动慢、技术难度大等难以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嗜盐菌强化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中,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研究对象单一,研究过程较为复杂。在这些缺陷上还有待研究,进一步扩大嗜盐菌在处理有机废水领域的使用范围。 上述问题在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中已经逐渐引起学界重视,相信在今后的技术研究中,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处理法在废水处理中体现出较强的经济型和有效性,但是高盐有机废水的高盐度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制约着常规生物处理对该种污水的处理效率,对此应强化对嗜盐菌株的筛选与培养,进一步提升生物处理法对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信欣、王焰新、羊依金等.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高盐有机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8,34(8):66-70.
篇11
2008年庆元县率先开始了红茶生产,通过效益比较,该县生产销往苏州、南京市场的绿茶名茶平均价在160元/公斤,而相同原料加工成红茶,销往北京、南京等各地市场,平均价格提高到340元/公斤,相应的成本增加仅10元/公斤。效益大增,从而带动了丽水各地的红茶生产。到2011年,全市九县市区中有7个县市开始生产红茶,以庆元红茶、龙泉金观音红茶、松阳红茶为主。产量达到。
二、丽水红茶的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分析
丽水红茶是丽水茶叶生产的新兴品种,大部分的鲜叶原料均可用来生产丽水红茶。最细嫩的红茶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大部分原料为一芽二、三叶。生产时间从春季开始一直延续到秋末,原料供应充足,产品质量稳定。红茶的主要销售对象为企事业单位公务、商务接待用茶,居民日常饮用茶,而不是通常的礼品茶、公关茶,性价比高,茶农生产红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低,效益高。
随着浙江茶叶品牌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消费者对饮茶保健功效的认识加深,除传统的浙茶销区外,全国各主要茶叶销区均接受了丽水红茶。红茶的原料不会太细嫩,采摘成本相对较低,茶叶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符合自饮茶对茶叶滋味较浓的要求,属于性价比最高的茶类。达到了质量好、价格适中的要求,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得起。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销售丽水红茶,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对丽水红茶的认可度较大,销量增长快。
三、丽水红茶生产的产业基础分析
在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市场需求,丽水茶叶企业和茶农对丽水红茶的生产加工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工艺创新和产品细分,提高和稳定了产品质量,产品符合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1.以茶树品种进行产品细分
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茶叶口感的差异化需求,多年的实践让丽水制茶企业提出了按照茶树品种进行细分茶叶花色品种的分类,发挥不同茶树品种的内质优势,稳定产品品质,从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根据茶树品种,市场上有群体种红茶、龙井43红茶、迎霜红茶、白茶红茶等品类。群体种红茶具备群体种茶树香高味浓特性,耐冲泡。白茶红茶用白叶1号原料生产,由于氨基酸含量高,香高味爽,显特殊花香,品质优,但浓度有所欠缺。龙井43香茶用国家级良种龙井43原料生产,条索细紧,香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和。迎霜红茶香气高扬,收敛性强,滋味浓醇。通过生产原料的细分,可以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口味的销区推广相应的红茶品种,销区采购商可以根据需求有选择的采购相应品种,扩大丽水红茶的市场占有率。
2.气候与产业传统分析
丽水毗邻福建武夷山、政和等小种红茶产区,洞宫山脉贯穿全境。历史上两地交往甚多,丽水种植的群体种茶树基本上来自福建,种源相近。引进吸收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丽水红茶采用了人工增温增湿,提香机萎凋,温控发酵,低温提香等先进技术。在设备上,针对红茶加工要求,降低了揉捻机揉盘龙骨高度,中低档红茶初烘后用滚筒杀青机整形,使所生产的红茶条索紧细、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醇和等特点,提高了产品成条率,降低了碎茶含量,色泽均匀红润。
3.产品名优化
丽水红茶参考香茶的加工工艺,对产品进行了简单精制后才上市销售。传统的精制设备工效低、技术要求高、处理效果一般,不适应小茶叶企业使用。丽水茶农在产品处理上采用了韩产色选机,、茶梗、碎末处理效果明显,工效高;再辅以复火提香,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每吨价格高出10000~16000元。仅松阳县,用于茶叶生产的色选机已经超过100台,色选机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4.进一步做大丽水红茶的对策
4.1加快红茶名牌培育
以公用品牌“丽水生态茶”建设为切入点,在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和各县市一县一品的基础上,启动丽水生态茶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将丽水红茶作为调整茶类结构的主要亮点来培育。要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策划,强化市场监督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最终让强势龙头企业品牌代替公用品牌。
4.2推进标准化生产
由政府茶叶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丽水红茶品种、栽培、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系列标准,并通过贯标,提高全市红茶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为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打好基础。
4.3加强红茶关键技术攻关
针对红茶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引进与选育、产品质量安全、红茶工艺技术创新、加工设备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逐步提高红茶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杭园,杨小微,孙文清.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途径与成效[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1):28~31.
篇12
【Keywords】sewage treatment; method and technolo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88-02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污水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水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条件,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对于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污水的处理,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污水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对这些方法加强技术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污水处理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分析
2.1 深度氧化处理法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废水深度氧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超临界水氧化和湿式空气氧化这两种,共同点就是都是使用氧气作为重要的氧化剂进行有机物的氧化。
湿式空气氧化法主要是在150~350℃高温、20MPa,空气或者是纯氧作为氧化剂和悬浮在废水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溶解,液相中被氧化了的水和二氧化碳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的处理方式;超临界水氧化方法主要是指水在临界状态下对其他类型的有机物进行氧化的工艺过程。超临界水对于有机物和水来讲是最佳的溶剂,有机物在超临界的水中都可以进行充分的氧化,在400~600℃情况下,反应是最快的,仅仅需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有机物的结构破坏掉。这种方法反应相当彻底,可以使有机碳、氢经过了完全的氧化之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针对那些色度高、浓度高的染料废水的处理,湿式空气氧化法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废水难降解的生物可生化性。超临界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是集中表现在原理的介绍上,对于实际的应用还是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1]
2.2 Fenton氧化法
Fenton法较多的是用在了含硝基苯和芳胺类的难以降解的有毒废水中,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生的化合物可以迅速地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次,后面的反应不会带来第二次的污染;最后,过氧化氢的加入可以有效提供一部分的溶解氧,而且铁的来源较广,体系处理的成本也被削减,带来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收益。Fenton试剂主要是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亚铁盐经过一定的比例配合组成的,不需要高压和高温的技术,工艺设备较为简单,但是也是极具潜力的应用技术。
Fenton目前有的主要的题是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将Fenton试剂和其他的处理方式进行结合,Fenton试剂作为预处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Fenton试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也能够被大大扩展。Fenton试剂的强氧化性、高处理效率、废水中较强的干扰物质的承受能力。另外,在黑暗中Fenton技术就可以高效地降低有机物,设备的投资投入会大大缩减。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双氧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有机物也很难实现充分的矿化,处理之后的水分会带有一定的颜色,试剂的成本以及整个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2.3 光化学氧化处理法
在对废水进行处理的环节中,光的化学氧化处理方式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新技术。尤其是在对在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上,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据反应原理上的差别,光化学氧化可以分成光敏化氧化和光分解等。
光分解的主要原理是反应物的分子在吸收了光子之后,进入到了激发态,激发态的分子在经过了一定的化学反应之后消耗掉了一定能量返回到了基态,这个时候吸收到了光子获取的能量就会促使分子的化学键出现断裂,产生一定的离子,在和水发生反应之后就会形成新的物质[2]。因为只有能够被分子吸收了光之后才能出现光解反应,而且分子中化学键能的类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需要的光的能量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光的能量不小于分子中的某一个化学键能的光才能被对应的分子吸收,造成光解反应,一般来讲,波长和光子具有的能力是成反比的。
对于光分解来讲,有效的辐射主要是集中在波长要比300nm的紫外光要小。光分解一般只会对定波长紫外光有作用,而且在光分解的环节是不会让有机物实现彻底的氧化的。
光敏化氧化主要是在敏化剂中加入了一定的反应物的溶液,敏化剂有效地吸收了光能之后就会进入到激发状态,已经被激发了的敏化剂和溶液氧发生反应,最终会被氧化,过程中的敏化剂的主要作用是将光子的能力积极传送给反应物。
2.4 分析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
在进行污水的处理过程中,运用到的半导体催化氧化技术具有非常好的运用效果。主要是利用该项处理技术,所需要的条件并不苛刻。首先对于反应的温度要求不高,只要一般状态下就行。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不受到污水情况的限制。但是该项技术运用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比较高。这主要是由光在发生电子空穴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低量子的原因,使得催化反应的反应剂成本上升。因此,需要加强半导体催化氧化技术的提升。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协同电化学法,这就是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的使用原理是利用了电化学的作用,使得光催化氧化技术更加容易实现,原本的光生电子发生空穴复合的情况受到了阻碍,这样就使得空穴有更多的存在,从而使得污水的处理效果得到了提高。[3]
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针对一些难处理的污水情况。在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运用的效果下,专家对于光实现催化效果产生了很大的研究兴趣,因此,近年来,在催化剂的表面实现修饰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的热衷方向。光实现催化的过程,存在一个缺点,就是量子的效率太低。为了提高量子效率,人们希望能够提高催化使用的活性。这样就会使得污水处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利用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时,有两个明显的好处。首先是半导体在光催化的作用下,实现了氧化作用,使得原本中间产物的产生量比较小。此外,半导体带电之后,水中的氢离子实现了还原,这样就不需要持续补充氧气。因此,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能够实现实际运用中的广泛运用。
3 分析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
污水的处理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就目前的污水处理方式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激光的作用以及化学方法的作用实现污水的处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停地实验和反复地研究,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提升。在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实现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氧化技术的提升,使得污水处理技术的效果得到提升。
4 结语
总之,加强污水的处理对于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受到现代生产的影响,污水的产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污水,处理的方法必然存在着差距,加强污水处理方法的了解,能够有效地认识到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特征,从而使得污水处理的效果得到提高。相关的污水处理部门应该加强污水处理方法的了解,重视污水处理的工作,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能够和谐相处,使得人们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生存。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水,我国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特别是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极度缺水的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流域内有比较大的城市的河流,河水基本都被污染。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污水处理力度,除了在源头进行整治外,还兴建了大量污水处理工程,城市的污水处理基础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我国污水处理的行业特点
对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是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
从多年的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污水处理行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想要兴建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需要投入资金规模较大。又因为该行业的规模较大,投资见利的周期可能相对的较长,造成了污水处理厂具有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
2、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存在相关性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和建造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帮助和扶持。只有国家的经济和国民生产总值得到逐步增长,国家才能有力量和精力在宏观经济和政策上对污水处理行业进行扶持。因此,污水处理行业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存在相关性。
3、区域性特点
污水处理同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所属的地域不同的情况下,污水处理的投入和处理的效果可能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污水处理的区域性特点,做好相关工作。
二、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现状
1、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的统计结果,我国目前拥有城市污水处理厂427 座,这之中二级处理厂占到 50% 以上,达到 282 座。这些污水处理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处理量难以满足实际的要求,并且二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污水处理率较低,某些老城区的排水管网系统严重老化,难以构成完整的系统。这些不足都造成我国水体环境的持续恶化,并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我国污水处理设备现状
随着国外的污水处理企业进驻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一些先进的设备也被应用到污水处理当中来,如格栅机、脱水机、除砂装置、刮泥机、沼气锅炉、曝气器、鼓风机、潜水泵、污泥泵、沼气发电机、污泥消化搅拌系统等大型设备与装置得到应用,在我国污水处理中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但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有很多缺点,这些技术与设备成本都比较高,产品也缺少配件与后续管理。还有一些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污水处理设备安装之后往往不能正常的运行,或是需要改造,所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自主技术的开发,使污水处理设备国产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国整体的设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上个世纪末的水平,部分设备已经赶超美国、德国等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通过引进其他国家先进技术而生产的产品目前主要有对夹式碟阀、法兰碟阀、罗茨风机、带式污泥压滤脱水机等,这些产品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各部分的性能都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污水处理技术措施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就是通过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杂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等这些对环境无害的化学物质。生物膜法占地面积小而且处理效率高,便于进行管理非常适于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在我国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起下面要介绍的活性污泥处理法更易控制,因而发展的十分迅速。主要有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有很大不同,生物膜法是将微生物附着在池子底部和周围的滤料上面,微生物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活性污泥法则是微生物悬浮在处理池的水中,因为微生物在悬浮时聚集在一起而使整个看起来像是泥悬浮在水中,因此被称作是活性污泥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处理废水的池子中通入氧气,然后让废水和原来池子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状态下进行培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之后微生物和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将微生物和部分有机物聚集到一起形成活性污泥,这样就可以将水中的污染物和水分离开,将剩余活性污泥排出,剩下的水就是经过净化的水了。活性污泥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够用一个比较实惠的费用进行污水的处理,而且得到的水质比较好。但是活性污泥法比较难以控制,易发生污泥膨胀,虽然操作过程并不困难,但是要得到预期的水质是较困难的。主要有传统活性污泥法、A/O、氧化沟、SBR等工艺。
3、氧化法
氧化法有很多种,像是化学氧化的方法、光催化的氧化方法和接触氧化法等等。化学氧化的方法主要是用向处理池中加入强氧化剂,使污水中的物质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分解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光催化的氧化方法的最基本原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光的照射下进行化学反应,使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便于操作,现在很多都在应用这一方法,也促使了这一方法的不断进步。接触氧化法则是通过增加填料使污水和氧化剂充分接触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可以节省反应时间,降低投资。电化学氧化目前限制还是在电极体系和反应器体系,但已出现明确方向,相信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所突破,并显示出极大的技术经济优势。臭氧已基本成熟,突破点应该在如何高效利用。主要工艺有湿式氧化、臭氧氧化、光化学氧化、FENTON氧化、电解法、超临界氧化等。
四、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高效率、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是未来的首选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目前还是把主要的资金和精力都放到经济的发展上,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会存在下去。虽然政府正在逐渐加大治污的力度,但一些投资大、运营成本昂贵的污水处理设备一时还难以承受。目前许多二级城市已经建设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负担不起高额运行费,而不能使其正常的运转。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采用高效率、低投入、低运行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开发和利用具有以上优点的新技术工艺是重点。
2、以脱氮除磷为主的技术和工艺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目前的许多污水处理厂并不符合处理的要求,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污水中的氮和磷都提出明确的指标,污水处理厂要增加设施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才能够允许工作和运转。现阶段,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已经有许多企业尝试采用了新的工艺,如MSBR、倒置 A2/O、UCT 等,并积极从国外借鉴新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会继续下去。
结束语
污水处理技术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也会不断的进行改进,尤其是一些针对高难度有机废水、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也应运而生,更好更彻底的对污水进行处理,更好的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为市民的健康和城市的美化做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