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辩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辩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辩论

篇1

1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 家庭因素。父母不和或离异,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冷漠自私、自卑、孤僻;“留守”子女,容易任性、懦弱,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家庭压力过大,事事要求孩子争第一,造成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受挫能力低下;有些家庭麻将、猜拳令不断,学生很自然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等坏毛病;父母管教方法简单,只会拳打脚踢,造成学生抵触心理强。

1.2 学校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红着眼睛死盯着分数,造成学困生心理的伤害,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对优等生关爱有加,而冷落学困生,使学困生对老师很反感: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冷嘲热讽,打骂训斥,使学更加心灰意冷,学生失去自尊心于是自暴自弃;学校校风、班风不良,管理秩序混乱,学习行为无所适从;一些偏远学校的生源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

1.3 社会因素。当今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网吧成为学困生不良思想品德滋养的根源;受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不读书也能赚大钱,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1.4 学生自己个人因素。有的学生自身反应慢。老师在课堂上怕耽误自己讲课的时间,所以很少提问他们,基至经常遇到老师的冷眼,从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遇事冷漠,又缩手缩脚,总认为自己不行。

2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一些途径与方法

2.1 沟通师生感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困生由于成绩在班内相对落后,总有一种自卑感,和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阂,师生之间心理距离较远。课堂上怕回答不出问题挨老师骂,丢面子,所以他们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学习效率自然就低。要想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必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减轻他的心理负担,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做法是:

2.2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与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因材施教,他们今后都能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堂堂正正的人。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换位”,要多替学困生着想,理解、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及时捕捉他们在情感上的“兴奋点”,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而学生在与教师交谈过程中,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使师生间情感相融,心理相通,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3 转变角色,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尊重,赞赏和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当学生出现过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出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装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4 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是成功的教育基石。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师生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会想方设法去追求成功,教师才能真正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地用心血、下功夫去教育每个学生。

3 充分启动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动的,要想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必须充分启动他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形成学习的动机、爱好。一步一步地发展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有可能学得生动,活泼。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做法是:

3.1 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以实践练习为主的学科,许多数学的理论和规律很大一部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总结又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窗口,所以精心准备好每一节数学课,精心设计总结每条公式定理,例如: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而要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则是把同一类知识作为系统化,例证前两线段相等则有哪些定理;①、等角对等边;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④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⑤等分线段定理等;⑥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等弦心距等,弧等则可得弦等等。

3.2 从数学学科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观,见习,使学生深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室,学生遇到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请教工程师,如如何看图纸,如何设计,如何绘图等。数学内容的另一个特点是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把自然、社会、生活数学现象与课本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此外,经常开展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举办数学讲座、数学学习专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从教师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以后,他们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参与和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后用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会相应较多,思维便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营造一个和偕轻松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看法。讲话时要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幽默,就象平时和学生谈心一样,以此创造一个没有压力而愉快的氛围。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活动中,要让学困生想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时时留意着关心着他们。这样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想转变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扫除数学基础薄弱这一障碍。

初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在学习习惯及方法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大多数不预习,上课不记笔记,课堂不认真听课,课后抄袭别人的作业等。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势必恶性循环。所以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特别对学困生提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要他们认定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看书有目的,不茫然。课堂上不时提问他们,促使他们听课,积极思考,课后尽量独立完成作业。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良习惯有很大的改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进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种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感受自由,快乐和自信,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产生无奈,烦恼和恐惧,从而产生厌学。甚至成了学困生。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引导,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2

客观性的声音是指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能够看见所听声音的发生声源。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画面的描述,例如人们说话交流的声音,汽车鸣笛的声音,市场喧闹的嘈杂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面。当导演想要表达这种简单的生活场面时,都会对客观性的声音保留,这也影视作品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方式。这种声音处理的特点是合理并且真实,能最大限度的还原人物生活的真实性场景。

1.2 主观性声音

主观性声音是之画面上没有提供声源,本文由收集整理而是导演为了感染观众,起到一种更深刻的表现作用,而让编辑人为地加上去的声音。它主要包括音乐、音响、解说词等等。一部影视作品中大多数往往都是客观性的声音,因为这样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令观众容易接受。但是客观性的音乐往往在关键的地方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比如说,在《变形记》的一期节目中,讲述了胡耿和石宏强两个城乡孩子七天呼唤生活的故事,当胡耿带着现在的弟弟去天津找妈妈时,看到细雨中妈妈还在工地上抱砖块,砖块垒起来已经遮住了妈妈的眼睛。在回家的途中,兄弟俩目睹了妈妈生活的艰辛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是车内的广播正好响起了《如果这都不算爱》的音乐,两兄弟顿时已经无法抑制住满眼的热泪,开始泣不成声地哭了出来。这时编辑很巧妙地将车内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这都不算爱》的同期声通过处理淡出,然后逐渐淡入客观性的声音,之后再将车内的同期声都剪掉,结果就一直伴随着这首动人的歌声,画面上就呈现出两兄弟的捧面大哭、母亲艰苦工作以及母子分离时的难舍难分三种场面交替出现的场景。这是导演为了深度刻画这样一位母亲的深层用意,这其中客观性的声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令观众也深深的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吸引,对这样的一位母亲从心底产生由衷的敬佩。所以,客观性的声音的特点就是艺术感染力强。

2 电视人声的编辑

影视作品中对声音的编辑一般也就是对客观性声音和主观性声音的声音的剪辑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可以总结性地分为两种:同位法和串位法。

所谓同位法,就是声音和声源同时出现,这种剪辑适合于人物对话时,人物说的话可以从画面中清楚地看到他说话的嘴型,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剪辑方法,也是最符合人们视听觉感受的剪辑方式。没有过多的技巧,知识将真实的对法场景体现出来,观众也不用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去深入思考。

串位法就是画面出现的内容并不是声音发出的场景,这样的剪辑方式能够在表现效果上更添新颖。比如说,想突出一个人物的开场,就可以运用串位法剪辑,达到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效果,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给人物的出场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

以上两种方法适合所有声音的剪辑,在影视作品中对客观性声音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对几种特殊的客观性的声音的作用进行分析。

2.1 解说词

解说词一般多用于电视纪录片和宣传片中,在电视剧中也有少量的运用,它是起为了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利用人物配音来做旁白的效果。解说词一般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能够使电视有完整的叙事能力;第二是克服了电视画面的局限,能够揭示更深层次的主题;第三是解说词能够增加画面的直观感,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自然;第四是可以更好地连接画面进行转场。

2.2 音响

音响同样也会分为客观性的音响和主观性的音响,客观性的音响的作用就是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生活,有时在特殊的的场景下还能起到更多的效果。

主观性的音响在体现一种特殊的场面时,可以反应人物的心情,同时还为画面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例如,同样在《变形记》中的一期胡耿和石宏强呼唤生活的节目中,城市孩子胡耿来到陕北农村的石宏强的家中,家中有一位年迈耳朵不灵光的爷爷,还有弟弟和妹妹。在四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山里孩子的腼腆,祖孙二人对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少年,充满了好奇而又不敢开口,在沉默了许久之后,胡耿决定找个话题聊聊来打破这也沉寂的场面。胡耿对年迈的爷爷开始了对话,他说“爷爷,你们这个炕上还挺暖和的!”因为耳朵不好,爷爷并没有听到这位少年和他说话,所以并没有回答他。这是四人又陷入一场尴尬的沉寂场面,这时编导为了体现这种场面的尴尬,加入了时钟滴答滴答的特殊音效,这不仅可以体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祖孙四人仍然陷入沉默不语的尴尬场面中,还为影片增添了幽默感。

3 电视音乐的编辑

电视音乐的编辑同样可以分为主观性音乐的编辑和客观性音乐的要正确的在影视作品中做到两种音乐的编辑就要首先了解两种电视音乐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3.1 电视作品中客观音乐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电视作品中客观音乐主要用于音乐性的电视节目,电视专题或者电视剧中的人物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除此之外还可用于电视作品中音响器材播放的音乐。客观音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深化主题;第二是能够抒发感情;第三是有助于推进剧情。客观性音乐在电视作品中能够起到推进故事发展,渲染气氛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3.2 电视作品中主观音乐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篇3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的支配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发现与探究,忽视情感与体验。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讲清楚,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美术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使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性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即“亲其师则信其道”,并且有兴趣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美术情境法

创设美术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习的有效手段。上课刚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不安定,这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教材中的《多变的色彩》时,我运用了实验导入法:课前准备好装有三原色溶液的杯子和几个空玻璃杯,上课时演示把红色、黄色溶液倒入同一个杯里,这时杯里呈现橙色,同样做另外两个实验。这样便很好地复习了小学的色彩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实验复习法,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绘画比赛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一些比赛活动,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绘画比赛、手工展览,评选校园小画家,举行摄影欣赏、名家名作欣赏,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课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如教学《人类的朋友》、《多变的色彩》、《端午节》等耳熟能详的课题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既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了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了教学密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4.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课堂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中国古代书画》时,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叮咚的《汉宫秋月》。又如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边倾听贝多芬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丽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法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比如:在色彩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请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使学生觉得形象而生动,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再现出来。

(2)与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书,上课时多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字数不用限制,有感觉时可以多写,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便敢说敢想,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上国画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既帮助学生表现诗词中的画意,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5.让学生学会评价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作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地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途径。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

1.充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如在教学八年级《变迁中的家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有关地球变迁和我们家乡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资料,拍摄一些现代美丽家乡的风景照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描述自己美丽的家园。这样教学,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了热爱生活、自然、家园的思想感情。

2.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一些或大或小的组织为单位,针对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平等交流和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最好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才会更有效果和质量。此外,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因为仓促进行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太高的质量。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组长应当根据组员的特长,给每个人以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统筹安排,一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另一个小组负责另一项内容。比如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生平,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有哪些,有的负责查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的讨论作品的艺术流派、风格问题。把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就能对一件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合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端午节》一课中,我让全班同学共同设计一艘造型独特的龙舟。我先让学生欣赏赛龙舟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亲手制作龙舟的热情,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安排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设计,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构思、制作、寻找材料等。学生的制作想象能力非常丰富,充满耐心,克服困难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在整个龙舟制作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美术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册的美术教科书都有一节是综合探索课,如《端午节》一课,我让学生分小组先选定探究的课题,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技比赛”等,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去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它直接的使用者――美术教师能否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篇4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吴军老师昨日证实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说,事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领导也立刻赶到了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从天津赶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绪激动,泪流不止。“地学院的领导进行了接待,并会配合家属进行后事的安排。”

篇5

为此,不妨把目光转向了范式理论。范式,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术语:

指一个特定的时间的特定科学实践者普遍具有的一套假设,它构建一种更大的理论或者观点(比如,牛顿物理学、爱因斯坦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这个词语具有很类似的意义。(比如说,在人类学领域,进化论和功能论都是人类学范式。)[1]

按照库恩所说,范式是在其中包含了许多小理论的大理论。当小理论已经不再具有了世界意义,那么危机就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最后会导致某种范式的倾覆,或者作为一个特别的个案,合并到更新更大的范式之中。

我们的话题由此而进入——从“范式”的转变过程来看待“生态美学”的出现。

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论争

中国美学界自从60年代起,就一直是以实践美学为主导。可以说,实践美学是我国2o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两次美学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那时期我国美学的发展水平,而即便在当前仍有其价值。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论和传统认识论的时代局限。

而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学界受西方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的提出,是“实践美学”理论范式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成果。生命美学的探索之路开始于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和批判。潘知常、封孝伦、范藻等学者在肯定实践美学成就的同时对实践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点直指实践美学范式的要害所在,从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思维方式三方面揭示出实践美学范式遮蔽的问题:

(1)研究对象。潘知常认为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美学研究中始终未能解决。美学研究明确确立的研究对象有美、美感或审美关系,但不论是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遮蔽和消解为代价。这样,也就最终地确定了一种对美学的理解方式和对话方式: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学对话。而美是审美活动的产物,美只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美是自由的境界”。[2]

(2)逻辑起点。实践美学认为应从实践活动人手研究美、美感或审美关系,提出“美是人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生命美学认为应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去研究审美活动。封孝伦认为,实践美学忽略了实践的前提:人类的生存。[3]

(3)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潘知常对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审查,发现美学研究一开始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即固执地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出发,来提出所有的美学问题。他认为,主客关系并不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只是人类以知识论作为阐释框架时所界定的世界,侧重的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外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在这种主客关系之中根本没有真正的美学问题.真正的美学问题在侧重对于人类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超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的超主客关系之中。从主客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将使人在世界之外思考,忽视了人类自身。这样的美学将是“无根

转贴于

的美学”、“冷冰冰的美学”。[4]

而张弘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传统美学的困境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实践美学以这种思维方式审视美学无法摆脱困境,他以人与世界同一的存在一元论拒斥心、物二元对立,以存在论差异原则区分美的事物与美的存在,力主“存在论美学”。

在梳理中我们发现,潘知常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侧重于对美学研究中心审美活动的分析,而封孝伦则紧紧抓住生命来建构体系,对生命美学的认识应是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认识。作为整体,封孝伦对生命哲学作了较完备的阐述,使生命美学有了一个很好的哲学基础。潘知常的分析则切中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们对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如美学的思维方式、自由问题等作了重新阐释。将他们的理论进行整合。生命美学带来了思维与话语的双重变革。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美学新的范式的变革,当新的理论范式出现后,它所带来的对中国美学的建设性的意义是重大的。

总结生命美学的出现的历程,从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对另谋新路的尝试,带来美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借鉴更多的西方理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更多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哈马贝斯那里吸取理论资源。以主体间性理论、存在美学、此在分析来看待世界;同时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古典美学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相结合来阐释美学。中国生命美学作为多元化美学观念中的一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三、后现代的范式——生态美学

如果说,生命美学的出现,是在中国美学界面对的,更多是建国后留下的传统思维的禁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那么,二十一世纪初,生态美学出现的语境,面对的是消费社会,全球化的语境,面对着的是现代性的困境。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中,美学界更多心系于整个人类中越来越窘迫的命运,现实越来越强大的压力。

曾繁仁先生在《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5]一文中,指出了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生态美学从坚持唯物实践观的多重角度继承了实践美学,但也超越了实践美学。其超越之处是:(1)由美的实体性到关系性的超越。实践美学力主美的客观性,而生态美学却将美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生态审美关系,从而将其带入有机整体的新的境界;(2)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超越。实践美学特别张扬人的主体力量,将美看作“人的主体性的最终成果”,而生态美学却将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问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3)在自然美的理解上由“人化自然”和“自然的祛魅”到人和自然的亲和与自然的部分“复魅”的超越。实践美学完全将自然美归结为社会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和“祛魅”。而生态美学却承认自然美中自然的应有价值,进行部分的“复魅”,主要是恢复自然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性。[6]

从曾先生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把握,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理论范式带来的建设性意义。它对存在论的继承,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进一步回应了现实所给出的严峻问题。从现实的环境问题,到人的主体问题,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到人自身生存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美学已经脱离旧有的理论范式的限制,走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是具有很强人文意识,现实的关怀感的。

四、共生——生态美学的理论与价值维度

接上所述,其实生态美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可以简单地简化为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解决。这三大关系是后现代问题的一大核心点,特别是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流行的语境里。而生态美学给出的理论维度究竟是如何回答了这些难题呢?转贴于

生态美学有一个很高价值尺度——共生。将共生作为一种美学的价值尺度和理论维度,王尔勃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7]“共生”(symbiosis)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它是由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安东·豆·培里于1879年提出的,培里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把“不同生物一起生活”称之为“共生”。国内外学者都已指出,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多样共生”既是生物物种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那就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进入后主体性哲学时代,人们并没有否定主体性的意义,而是主张通过“主体间性”完成对主体性的建构和补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这种意向越来越清楚。生态哲学作为后主体性时代的哲学,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与扬弃,但它决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背离与倒退。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要纠正人类的片面性,而不是放弃认识世界、改造并调节世界这一“自然之子”的责任与使命,更不是否认“自然向人生成”的宇宙进程。

从后现代话语的多声部而言,单一的声音是独语,是霸权。这是不和谐的,并不利于发展。在今天,边缘与中心不断在掀起了一场场对话。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不是要确立另一个中心,而是要保持对话。正如,身在中国边缘地区——岭南成为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不是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看待与中心相异的他者所在,而是岭南地区自己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一大批偏居西南一隅,具有文化自觉的学者所发出的。特别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一大批学者们,他们从关注自身的地域文化,地方传统出发,发扬了岭南文化特有的兼容性,吸纳性,发出另一种声音,使后现代多声部的语义场里真正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达到了互补和谐。黄秉生教授从壮族审美文化研究中总结出了,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生,竞生,共生。黄教授这三大理论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的理论视野作出高屋建瓴式的总结[8]。袁鼎生老师溶合了生态学,哲学,美学,明确提出了“生态场”,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研究空间,他更是致力于建立一个严谨的,庞大的生态美学的体系,为当今日益为工业文明所困顿所挤压的人类社会探寻人类的出路。[9]张泽忠老师植根于自身侗民族的文化土壤,从侗族的歌舞,侗族的建筑,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中去探究了侗民族文化“元语言”,探究了侗民族自身的文化时空秩序,生存伦理智慧,使一个边缘的民族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出了独特的声音,让世界领略了多元文化之中来自边缘,他者的诗意盎然的文化。[10]这正是后现代精神的启示,从多元中求“共生”,讲究华夏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向度。

篇6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一起探究,平等对话,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以往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却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却是课堂教学的服从者。我们经常把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人格。在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也只能被动地学,死记一些课本知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非常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要满怀爱心,用爱心启发教育。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从内心接受我们,才能有效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同时,我们要及时对孩子们进行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点点滴滴进步带来的喜悦与自豪。

让初中生在愉悦、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我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愉悦课堂教学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导入,可以通过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可以通过一句铿锵有力的排比,可以通过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可以通过一个满怀深情的眼神和微笑。例如,在进行思品课堂教学时,经常有孩子们上课说话,这时不妨用一个眼神警示他们,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明白老师已经知道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又可以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宽容之心,还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一举多得。因此,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前提。

二、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以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即使课堂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素材也易于接受,但时间长了也很难引起初中生的求知欲。实际上,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非常生活化,它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概括。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就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从而激活求知思维,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积极组织教材小品剧表演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非常活跃,对一些新鲜事物和观点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易于孩子们接受和自我表现。为满足孩子们这种求奇创新的心理,在日常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使其有机结合,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外,还可以编排一些生动、幽默的小品,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我们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积极组织辩论赛

通过课堂专项知识辩论,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初中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参加课堂辩论赛,能够有效掌握辩论的技巧与方法,特别是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总之,辩论赛为初中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通过辩论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

4.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具备竞争与合作两种能力的中学生,两者缺一不可。新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倡初中生要积极探索社会、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研讨、实地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初中生的知识体验,激发他们思想品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升他们成长的内在需求。

虽然小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的。不仅能够让初中生掌握教材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初中生积极求知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篇7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代替,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从自身的狭小世界中走出来。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认识到更为广泛的天地,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迅速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将时政引入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促进其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以确保他们能够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

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今时今日,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并在对时事的分析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将时政教学成功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呢?

(一)建立广播站,播报新闻事件

想要初中生更好地了解时事,接触社会热点要闻,广播站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广播站顺利建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及时地传递到学生的耳朵中,使之对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国际形势等做出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时事要闻的筛选。

在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难以计数的新闻事件。想要初中生能够从这些时事中有所获益,我们就必须从中筛选出一些既具有教育价值,又与教材知识具有关联性的事件。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利用时事激发学生对政治内容的深度思考与认真分析。

比如,在学习“身边的诱惑”时,我们可以将一些中学生在诱惑下保持本心或者丧失理智的社会性事件来引导中学生认真思考,进而学会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面对诱惑。

其次,因材施教,激发探索热情。

在建立广播站后,我们可以按照初中生的特长和兴趣等,为他们划定相应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安排那些喜欢科技类内容的学生负责科技类新闻的收集与播报;安排那些喜欢体育类内容的学生负责体育类新闻的收集与播报;安排那些喜欢文意内容的学生负责文艺类新闻的播报……如此一来,这些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尽情翱翔,还能将自己在此期间的所获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从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在此活动过程中,初中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建立小论坛,提升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时政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想要将时政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教师的知识容量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些可供学生分析、讨论社会热点现象的时政小论坛。在这个小论坛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身所搜集、整理到的时事资料等拿出来与他人共同讨论,比如,疫苗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等。

在此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初中生不仅能够对时政热点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有效培养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从而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展开辩论赛,指导热点透析

辩论赛不仅能够让初中生对时事热点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有效培养初中生对时政热点的高度敏锐性。在此基础上,初中生方能对社会热点等作出客观而精准的分析。众所周知,老人跌倒扶不扶已经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对此,卫生部特别制作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此,笔者曾在班级中展开以“搀扶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为主题的辩论赛。在此过程中,正方以“科学指南”为论点,反方以“道德指南”为论点展开了非常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时,教师务必要将这些热点与初中教材相结合。如此,学生才能在时事分析与理解中有所得。通过诸如此类的辩论活动,初中生们不仅能够在有效锻炼自身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熟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还能在与他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沟通中对事件本身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总而言之,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欲望,还能使之在精彩的活动与分析中对时政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有效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翁剑钊.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广东科技,2014(8). 

篇8

二、“激烈辩论”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辩论时,教师让学生当主持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4.辩论结束后,教师对本次辩论及时进行总结。“辩论式”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还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实验演示”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

四、“舞台演示”教学法

篇9

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开始学习生物最基础的阶段。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师生教与学主要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因此,当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能力与认知教学还有一定差距,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当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升学的影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主要侧重于应试教育。由于受到中考升学的压力影响,生物老师担心实验、课堂讨论等参与式教学方式会影响教学进度和考试重点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只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学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样使得生物教学比较枯燥,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缺乏实验教学,且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识不够深入。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是一门研究万物自然变化发展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兴趣,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学实验设施陈旧,开设的课程也比较少,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刚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显微镜里看到的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然而学生只是因为好奇心看到了表象,却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的原理。对于变化不明显或者一些兴趣性差的生物实验缺乏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动手按照要求认真做实验。

第三,教学缺乏情境设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的讲课只是对一些生物学知识的讲解,不能有效的与当前社会、科技、生产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的制动性。

第四,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农村中学经济条件比较艰苦,很多学校都没有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对于生物学这门充满色彩、运动的一门学科,单一的黑板板书教学使得教学比较枯燥,也缺乏色彩、运动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很少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归纳和交流,缺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式教学。

二、如何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效果

当前农村初中要积极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更是如此,针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20余年的生物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通过游戏方法,通过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学习,通过做游戏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游戏活动中愉快的理解领会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能够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学科知识特点,学校所处的环境,能够把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设计与生物学知识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过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展开教学活动。如在“生态系统”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阳光、空气、水、土壤、动物、植物、蘑菇、细菌及各种灾害等,让他们根据食物链和生物链知识去表演,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地球这个生态系统。

第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鉴别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初中所具备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田野和山林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来提高学科知识的说服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农村生物成长关注的乐趣。生物学教师应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组织各种社会调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在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要积极设置一些既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又有趣味性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如笔者教学中曾组织学生进行饲养桑蚕,观察他们每个阶段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及行为,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山林上的植被状况进行调查。

第三,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根据每章节的学习目标提供图文资料或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针对学习目标,阅读、分析相关信息,然后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进行讨论,在经过多个同学表达多种意见后,让同学们进行辩论,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记忆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多渠道的创设适于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辩论的问题情景。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当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帮助学习日常生活中一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题。尽量能感觉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者是师生讨论,再或者进行辩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五代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调查了解我国人口寿命、健康状况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设置经济状况是否是寿命长短的最主要因素进行课堂辩论。

第四、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加强课堂启发性。农村初中要克服资金困难,增加多媒体教室,使师生能够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生物学的教学工作,而且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创设问题情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多媒体可以使生物学课件图文并茂、声相并举,可以使许多问题变得更加的直观和具体化,如在讲授“尿的形成和排除”这一小节的内容中,可以利用Flash制作尿形成的动画,动态地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启发学生让课堂学习与日常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知识。

参考文献:

[1]周宏.主动参与教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明学,张素梅.试论生物学土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

篇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时下,在繁忙的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慢活族。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增171条词语中,“慢活族”一词解释为:“慢活族”是“慢并快乐”的一群人。这个名称缘自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由小说延伸出一种名叫“慢生活”的国际运动,并出现了“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样的组织,他们思考“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应该拥有什么”,呼吁品味缓慢的生活节奏,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提倡“慢生活”观念,用适当的慢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例二:(2009年江苏连云港卷)

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典型解析

这是两道典型的辩论题,两道试题都先提供了文字材料,创设了辩论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是,第一题答题者可以任选正方或反方的观点进行辩论,第二题已出示正方的观点及辩词,要求考生写出反方的辩词。

解答例一要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慢活族”和“快活族”这两种生活理念的不同特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阐明具体的理由。示例:我支持甲方的观点,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对抗,拥有简单而豁达的平常心,享受慢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我支持乙方的观点,他们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答第二要先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的观点,了解具体事件及正文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示例: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社会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无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都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知识链接

辫论技巧

寻攻击点。在分析辩题时就要注意考虑对方可能的立论和比较薄弱的地方,一般选择两个地方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对方论点的缺陷、论据的缺陷、论证思路上的缺陷。

类比引申。注意从对方的立论或提供的前提中巧妙引申到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起到驳斥的作用。

以用矛盾。借用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对方队员之间的矛盾进行推理,驳斥对方观点。

诱敌深入。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出对方辩论中的矛盾,然后加以攻击。

答问结合。一般地,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也要向对方抛出一定的问题。回答问题时要简洁,重要的是进攻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对方的问题,如果与辩题无关不必回答。

艺术表达。一般地,在提问、申诉观点、摆出论据时,语速可慢一点,关键字眼要一字一顿加以突出;反击时语速可快一点,以示锋芒。同时要注意用语的坚决、干脆、简洁、幽默,以此来感染在场观众及评委。处下风时要据理力争,占上风时也不要得理不让人,少用挑衅性的语言。

实践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针对这种情况,初三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①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②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3.某班举行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

反驳:――――――

4.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篇11

一、掌握一定的英语和词汇的基本句型

写作需要用词汇进行填充,为此,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就成为培养写作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当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条件地把这些零散词汇组合在一起,让别人明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此一来,又需要学生积累英语表达的基本句型,这两者共同构成写作的主干部分。目前惧怕写作是很多初中生的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语言功底不扎实,缺乏词汇和句型的积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妨采取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克服写作障碍。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较为简单的一些词汇组成句子,教师可以用这些简单的句子作为例子来讲解,让学生逐步明白句子的构造,理解句型,之后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句子中添加修饰词汇,把简单的句子逐步扩展开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慢慢掌握和积累,逐步过渡到多种句型的熟练掌握,从而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句型积累。如,He is a boy.可以扩充为He is a good boy.同时也可以表达为There is a boy.

二、以听促写,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听”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版块之一,良好的听力教学往往可以为其他版块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就拿写作训练来讲,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记录下重点。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些重点进行写作。这样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归纳能力与写作能力。此外,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很喜欢听英文歌,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人手来进行教学。许多英文歌曲中都蕴含着一些经典句子,如My heart will go on和Moon River等,他们不仅旋律动人,且意境唯美。我们引导学生对这些歌曲中的经典歌词段落进行摘录,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时间一久,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三、以说促写,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与“听”相同的是,“说”在英语学习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版块,同时它与英语写作训练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该如何实现以“说”促“写”,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初中生之所以觉得英语写作难,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他们很少去用英语思维来思考一些问题,加之平日对英语“说”、“写”的锻炼少,因此当他们遇到写作问题的时候便会觉得无从下手。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情景对话活动。其中,这些对话可以围绕初中生关注的偶像明星、球赛、电影等为主,在唤醒他们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观点想表达。这样一来,他们便会慢慢养成说的习惯。时间一久,当他们再次写作文的时候,自然会知道该如何下笔。

此外,随着西方的一些节日慢慢被我国初中生所接受,我们还可以利用诸如圣诞节、万圣节开展一些趣味性极强的演讲、辩论、游戏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主题完全可以围绕节日本身来开展,从而在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热情的同时实现教学。而在开展这些活动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个主题(围绕节日本身),然后让他们撰写相应的发言稿、辩论稿或对白等。这样一来,既巩固了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动的效果。

四、以读促写。强化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读”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初中生英语语感,并间接为写作训练给予帮衬的有效手段。此外,通过大量的“读”来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减少中式英语句子出现的几率,从而让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更加符合英语语篇模式的标准。那么该如何实施这一点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效实践。

比如,在平日的英语晨读中,笔者一改以往的朗读模式,让学生们着重关注文章本身的写作特点、结构,并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认为经典的句子。在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们围绕课文的本身进行仿写、改写,并在每天的英语课之前让他们对自己改写、仿写的文章进行朗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文章,并帮助他们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再接再厉。此外,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也可以充当教学素材。

五、善抓典型,小组合作修改,培养协作精神

“写作不能仅仅理解成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宜总是采取学生单独写出作文来让教师批改的模式,而应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在批改作文时,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如时态错误,句型搭配不当,词语运用有误等。如果都一一修改将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可以摘录学生习作的典型错误,在讲评课前将病句抄在或投影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修改,讨论结束各小组由一名学生总结他们的修改意见,小组合作修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修改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互帮互助、合作交流营造了氛围。

总而言之,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综合性训练,它不仅要求初中生动用以往所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初中生将这些知识进行良好的串联。所以,英语写作既是对初中生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是对他们所掌握知识的一次温故。

参考文献:

篇12

1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学的全面推进,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初中生的处在成长发育的主要阶段,其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引导,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候提高对其的监督和约束能力,就会导致其养成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产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思维观念。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打斗场面很多的暴力电影,然后由于对电影中某个人物的喜欢而模仿其语言、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并逐渐改变其价值观念,颠倒是非黑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必须积极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深化政治课堂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且完善的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很多课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和概念还不能完全理解,而有些老师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通过考试检测就可以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政治课堂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把这项科目看得无关紧要,更认识不到政治学习对其健康顺利成长的重要意义,这就违背了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设政治科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以“人际交往”这一模块的教学为例,书本上提到的一些知识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十分枯燥,并且也不好理解,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举出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假设情境为: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小明生日的时候小红把家里很贵重的一件东西送给他当做生日礼物,但是小红的父母发现后严厉批评了小明,并让她把礼物要回来,这种情况下小红该怎么?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其思维转化能力,从而深化对这一模块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如运用[2]。2.2营造氛围,创造合作交流的情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基础,但是在以往教学模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一般都是老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无法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因此,在实际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情境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初中生到底该不该在学校用手机这一问题时,老师为同学们组织一场辩论赛,论题就是“初中生该不该用手机”,正方观点为:初中生可以用手机,因为现在手机功能多样化,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反方观点为:初中生不该用手机,因为会影响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然后老师作为辩论赛的主持人,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展开讨论。为了提高辩论赛的质量,老师需要提前通知学生做准备,因为准备时间越长,学生越能够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能力,这就已经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再通过后期的深入辩论和老师的合理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关于这类问题的思想构架[3]。2.3问题引导法:对于初中生的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不能够急于求成,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耐心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情景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引导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度。在进行正式的课时内容讲解之前,老师需要让学生进行提前的预习,并通过具体的问题设置增强其学习的目的性。以“强国之路,改革开放”这一课时的学习为例,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听一下《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然后写下具体的感受,并提出为什么说这是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歌中提高的南海边具体是什么位置?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而1979年和1992年又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些问题都和歌曲内容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能对改革开放这一事件的经过和意义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期的课堂讲解就会顺利很多[4]。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新时期人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目标合理应用。

作者:马成梅 单位:宁夏吴忠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福存.浅议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飞(素质教育版).2014,(05):252.

篇13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例2】(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最近,一款网络游戏被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得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地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解析:这是两道典型的辩论题,两道题都先提供了文字材料,创设了辩论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是:第一题学生可以任选甲方或乙方的观点进行辩论,第二题则已给出了正方的观点及辩词,要求学生写出反方的辩词。

解答例1,要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慢活族”和“快活族”这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阐明具体的理由。

解答例2,要先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的观点,了解具体事件及正方观点后,再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

参考答案:【例1】我支持甲方的观点,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对抗,拥有简单而豁达的平常心,才能享受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或:我支持乙方的观点,他们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例2】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现在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并没有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的方法,还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甲方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乙方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吗?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甲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乙方?

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文史类学科学不学都无关紧要。针对这一观点,初二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A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1)假如你是B方主辩,你会确立怎样的观点?

(2)请你围绕自己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3.某班举行了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的一段辩辞: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