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药学学科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学科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药学学科的认识

篇1

in indu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under new situation

GUO Wanli*, QI Zhechen, ZHANG Xiaodan, SHENG Qing, LIANG Zongsuo*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Regul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s going through another highlevel development stage with some important files issu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past month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20152020)" an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s of Chinese medicine (20162030)"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U Youyou"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also indicates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tensely Therefore,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dustry is the training of senior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opportunity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As one of the forefront courses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MP)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which integrates the pharmacognos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combines many disciplin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MP not only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but also makes up for the shortages of pharmacognosy, and 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gnosy Thus, these are importance of MP for cultivation of senior talents, and also the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s of MP with no unified teaching mode We will, in this paper, discuss the possible teaching modes through several aspec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uch as teaching state of MP, th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identity, and self renewal of curriculum theories and practice.

[Key words]Molecular Pharmacognosy;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new situ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明确中药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阐述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内容(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27/content_9662htm)。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是中药材产业人才的培养,例如中药材相关的分子鉴定、地理资源、次生代谢物及其调控、生物工程、生态等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问题显的尤为突出,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如何规范中药材产业,保障中药材的品|和资源保护等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另外,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2015)不仅说明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西医医药理念的有机结合案例之一,也让世界再次认识和接纳中药的神奇,必将促进中药的国际出口规模,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未来中药材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国际大环境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995年,黄璐琦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1],6年后出版专著《分子生药学》第1版,标志着“分子生药学”这门生药学分支学科的诞生,为生药学领域理论和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系统的框架[2]。2006年和2015年又分别发行第2版和第3版,每一版在内容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更新,说明分子生药学这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并衔接前沿,能快速融入新的知识和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该学科主要涵盖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策略研究、药用植物分子系谱地理研究、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药用化学成分生物转化及分子机制研究、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药材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内容。2012年,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Molecular Pharmacognosy》标志着分子生药学学科进入国际视野。《分子生药学》高等教育教材也于2008年出版,先后有20多所院校采用该教材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3],并有很多中医类大专院校将其设置为中药学相关专业必修课程,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4]、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5]、开放性实验教学[6]等。然而,这些多基于特定情景下的教学探讨,如何从全局、新“形势”下认识分子生药学教学的重要性是培养高标准人才的关键,即把握全局、具体应对、因材施教和因条件施教等。

因此,本文主要从分子生药学教学的整体现状、优势和不足,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模式、方法,如何加速增进分子生药学的社会认同,分子生药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更新等几个方面探讨分子生药学在中药材产业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分子生药学和生药学的发展,为未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挑战培养和储蓄人才。

1分子生药学教学现状、问题和建议

1995年以来,我国20多所院校开设了分子生药学课程[3],尝试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众多教师为了分子生药学的发展群策群力,因此,该课程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08年《分子生药学》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为该课程的本科生授课提供了蓝本,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2014年,浙江理工大学制药专业设置了该课程。尽管该学科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为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学术、教学和社会的影响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导致产业的研发水平、长期经营战略和高级人才的短缺。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分子生药学的教学主要存在授课内容和教学模式2部分。从授课内容来看:①分子生药学是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生药学背景的教师,她可能对中药的传统识别、栽培、生化鉴定等比较熟悉,但对分子鉴定、基因组学、代谢调控等相对陌生,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多学科老师一起上这门课可能克服这个问题;②师资队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有“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药学继续教育项目)”,至今已经举办5届,参会人数和会议水平逐年快速提升,大大促进了分子生药学学科的迅速发展。美中不足的是其频次、规模和影响力有限,对总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显的略微不足。建议该会议扩大教改交流的范围,提升交流的水平;③分子生药学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要求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无论是选修课或必修课,学生最好在生药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学科预修后学习分子生药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教学模式来看:①教学模式和教法相对单调。该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是其发展的内动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关键,这也是教学模式和教法所能起的重要作用之一;②实践课程的缺失。分子生药学是多学科交叉课程,其原理和技术相对复杂,实践课程能提高教学效果,但实践课程方面显的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分子生药学大部分实验的周期都比较长,如何设计实验课是一项较大的挑战。

促进分子生药学教学发展的可能建议:① 成立分子生药学学会,下设学术、教学和产业分会,统一全国分子生药学学术、教学和产业交流会或研讨会;设立教学奖教金和教改项目(分子生药学暑期会议已经有教改项目,是否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增加资助力度),在学会层面开展分子生药学教学竞赛、教学模式和教法的研究。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放课题“分子生药学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②编纂分子生药学相关的辅助书籍,例如:《分子生药学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提供原理支撑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分子生药学案例解析》为学生或研究人员提供典型案例,拓展成功模式,增强相关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实验辅助教材等等;③分子生药学开课的高等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应根据本单位课程的特色调整分子生药学的授课内容,避免大量重复,学生预修专业基础课程后再授课;④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一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实验课程,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有一定规模的中药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部门;⑤加大社会和中药材行业的宣传力度,着重该学科人才培养的就业前景,对社会和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典型案例,如天士力的人才战略等。

2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全国能开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机构主要是有生命科学学院的综合类大专院校、医药(含中医药)和农林相关的专业类大专院校,中科院相关的研究机构(表1)。这些单位的教育目的、教师水平、教学资源、办学侧重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分子生药学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氛围、基础等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分子生药学的本科教学最好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教学调整。

学校类型学生类型选修学期授课侧重点授课方式综合类大专院校本科生3年级下学期及其后生药学、分子标记等专题和案例研究生(T博)1年级生药学、次生代谢等案例农林类大专院校本科生3年级下学期及其后生药学、分子生物学等专题和案例研究生(硕博)1年级生药学、分子生物学等案例医药类大专院校本科生3年级下学期及其后分子标记、次生代谢等专题和案例研究生(硕博)1年级分子生物学等案例研究机构研究生(硕博)1年级生药学、分子生物学等案例

综合类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开设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这里重点放在生药学、分子标记、植物化学、植物次生代谢等的学习,授课内容可分为原理、应用2部分,授课形式以专题和案例可能更好,例如人参、长春花、丹参等的系列案例,例如丹参的资源谱系、分子鉴定、亲缘地理、道地性和多样性、次生代谢物合成和调控、转基因和发根生物反应器、生物合成、组学和基因功能等。该类大专院校学生综合专业基础较好,适当增加分子生药学的授课深度为佳,在讲授原理和技术的同时把该学科的研究思路、策略和个案融入授课当中,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农林类大专院校的教学重点在种质资源、育种、栽培、畜牧养殖等学科,建议老师们结合这些学科把分子生药学的授课重点放在生药学、分子标记、分子生物学和次生代谢等领域的学习,把分子机制基础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可能更好,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如能把分子生药学的原理和技术与其专业学科结合,则能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人才。例如中药材的分子标记和代谢谱检测辅助育种(中药材品种选育和定向育种是其种植业的瓶颈)、种源的谱系分析、生物工程育苗、中药材品质鉴定的分子基础等。从而推动中药材产业链上游种植和初加工产业的发展。

医药类大专院校的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医学、临床等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分子生药学的授课侧重点在药用植物学、分子标记、次生代谢等理论的学习。老师可结合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挖掘中药材药效和药理的科研能力显得较为重要。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仅能促进中药新药效的挖掘,同时带动该产业链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种植业、加工业等。

由于分子生药学是多学科交叉学科,其专业基础课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学等,其原理和技术相对复杂,建议学生在大学3年级上学期及其后(修完专业基础课)上这门课。如果学生在学习分子生药学时发现有些基础课缺失,需要自学补充,降低学习的难度。另外,除了非常关键的原理和技术,建议采用专题的方式授课,例如中药材分子鉴定、药材道地性的分子诠释、药材亲缘地理学、中药的组学、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中药次生代谢及其调控等理论学习;筛选出10~20种中药,对其分子生药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案例专题,如人参、长春花、青蒿、红豆杉、丹参、灵芝、甘草、三七、水蛭等。不同高校可以根据所处地区中药的特点进行选择性授课。除了授课,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实验课程、实地参观和实习;实验最好安排成大实验或综合类实验。

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具备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自学和相对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建议采用案例的方式传授分子生药学课程(表1),根据相关单位的科研案例,特别是分子生药学的前沿课题,如果同时安排某一主题的实验(实验与授课周期一致),则能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可以从丹参酮合成生物学、组学、中药材的分子基原鉴定、DNA条形码[成功案例:博奥晶典蕲蛇和乌梢蛇PCR鉴定试剂盒(QS2015050101)]、中药材的分子鉴别等展开;浙江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重点实验室可以以丹参的资源鉴定、丹酚酸和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非编码RNA、组学等开展研究生的授课等等。

分子生药学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能把课程与研究生的选题和研究方向结合起来进行,则能深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生展示自己的选题和研究方向后,老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种中药材定成分生物合成和积累机制的选题,可以从道地性或遗传多样性等角度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种质资源间该成分的积累差异,推测不同生态因子对该差异的影响;或引导学生通过对该植物不同发育期成分差异的规律推测其合成的最佳季节或发育期。根据这些差异筛选该成分差异最大的株系,进行基因表达普差异分析或基因表达差异显示技术来寻找可能的候选基因。然后引导学生来验证候选基因的正确性,这里包括异源表达(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的遗传转化)、基因沉默、基因敲除等。如果获得该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则指导学生采用合成生物学的理念进行人为可控的生物合成,最终达到产业化的目的。该指导过程中一系列的原理和技术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只是分子生药学中的一隅,应根据学生的选题、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指导。

3分子生药学相关人才培训

社会和中药材产业还需要对分子生药学学科的重视度提高到新的层次。目前,国内中药材产业的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等的关键是技术、管理和监管的转型升级,其有效支撑是人才的培养,但国内中药材产业的总体特征是“小、多、低”(规模小、企业多、产业水平低),这些导致人才培养的缺失,普遍存在借鸡生蛋,却无力或不愿付出的侥幸氛围。如果分子生药学学会成立,即可在此范围内组织分子生药学原理和技术培训,包括产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前者是面对中药材产业技术人员的针对性培训,例如特定药材的分子鉴定原理和技术。技术培训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和产业人员的高级别培训,如中药系统生物学和组学的原理技术培训,主要面对分子生药学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建议培训的教学方式是专题与实践并行,这样就能迅速推广某一特定新技术在研究和产业中的应用。在没有学会成立的前提下,该学科的倡导者及积极建设该学科的人员应有意引导相关的原理技术培训,起到宣传该学科和普及分子生药学知识的作用。

4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社会认同

尽管分子生药学学科在短短20年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少,该学科对中药产业的贡献以及对中药种植行业等支撑的相关统计很少,即中药材产业上游栽培产业的应用等还缺乏说服社会的大量案例,指纹图谱的广泛应用是其成功案例之一。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可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引导社会对分子生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充满信心是得到社会认同的关键,《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发展规划就是分子生药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可靠政策保证。例如浙江省《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中提到2020年浙江省健康产业实现总值达1万亿元,可以想想能保证就业的空间有多大;②分子生药学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3方面,技术引导、科学管理和人才储备,这些能力建设是获得社会认同的硬指标;③分子生药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分子生药学是多学科交叉,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开课前一定要对所在单位所有专业课程进行调研,推出自己课程的特色,如果为了开课而开课,则会影响学生对分子生药学的认知,一旦开课,建议做到理论要深入浅出、拓展面要宽(举一反三)、前沿和基础理论为主、应用并重,说教为辅等,尽可能把分子生药学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④建立“教”、“学”、“研”、“产”结合的学会、高校和研究单位等体系,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必定深入社会和产业,获得认同。

5分子生药学课程理论和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

分子生药学的产生是传统生药学(资源形态气味细胞组织结构光谱分析等)发展极致的必然产物[7],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薪蛇和乌梢蛇的聚合酶链式(PCR)鉴别方法[8]说明了生药的分子鉴别开始走向应用。然而,正如黄璐琦先生所言,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分子生药学》第3版[9]的修订明显优于第2版,删除了“研究方法及其基本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部分重复)、“药用植物种子资源分子生药学研究”、“药用植物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等章节,增加了“分子生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药用植物分子谱系地理学”、“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药用植物的转基因研究”和“药用植物的分子育种研究”等章节,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前沿热点研究信息。

在整个体系中已出版的分子生药学著作可分为3类:①专著,《分子生药学》第3版,重点在理论前沿;②教材,中国中药出版社本科生规划教材、人卫出版社研究生统编教材中增加了案例、思考题等;③技术原理与操作手册:针对每个领域,陆续出版了《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10]、《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11]、《中药资源转录组操作指南》[12]等。为了促进分子生药学的发展,建议:①增加对教学、研究、培训都有更高参考价值的案例;②生药学发展若干年,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强从传统生药学吸收科学合理的理论,推动分子生药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生药学的发展,形成学科相互促进的态势;③加强学术和教学交流,促进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健康发展;④分子生药学的科普拓展;⑤分子生药学期刊的建设;⑥合理吸收西药和中药的理念,也就是西药精确单成分与中药多组分理念等,以及上文中提出的一些可能建议。强调的是,教学和科研走进企业,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是直接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分子生药学的理论前瞻性所决定的,即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6展望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发展规划,地方性规划相继出台都为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即提高了中药的知名度,也加速了中药材产业的剧烈竞争,尤其是国际寡头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争。很明显,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发展即将为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水平的服务,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例如中药分子鉴定 (如DNA条形码、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遗传转化等),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调控网络、植物育种和生物反应器、生物多样性与濒危药用动植物保护、中药分子谱系地理、中药道地性等研究领域都稀缺分子生药学专业人才。因此,分子生药学的学科交叉、前沿和拓展等特性使其肩负着“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的人才培养重任和产业理论先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2]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39(12):1101.

[3]玉侠,许海玉,佟岩,等.分子生药学教学调研分析及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17):3355.

[4]严玉平,吴兰芳,韩晓伟,等.《分子生药学》本科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21):207.

[5]王学勇,刘春生.分子生药学的课程特色及教学初探[C].咸阳: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2010.

[6]王小刚,方进波,鄢佳,等.分子生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83.

[7]谢宗万.《分子生药学》评介[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216.

[8]中国药典一部[S].2015.

[9]黄璐琦,刘昌孝.分子生药学 [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陈世林.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1]黄璐琦,袁媛. 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2]袁媛,黄璐琦. 中药资源转录组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篇2

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科学,已成为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世界经济竞争的热点。现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很快,但人才却无法与之相配合,故急需要培养高端的药学人才,这也是新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的难点,在高等药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是过往一直被关注的,在各项设置上都很丰富,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让此课程很丰富。但是现今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关注还不是很重视,其可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应重视此课程的重要性,应把其做为一项知识的延伸教育。将其开展起来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故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挖掘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药学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第二课堂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教育早期的课外活动,其可作为是一次教育内容、形式的改革。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学习,老师传授给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按照教育计划逐步开展教学,学生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过往对其的研究内容很多,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充实。而开展第二课堂是作为第一课堂的一种补充,其不是教案中所安排的内容,其要带领学生进行各项对其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其可让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其具有第一课堂没有的特点,其可以让学生的各项知识得到充实,并可进行实践的锻炼。其有利于塑造优秀校园文化,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进行药学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可具有如下几点主要的特征。

1.1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其开展起来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所有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考虑是否参加。一些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这类安排可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在实践中可更好地对内容有所了解。其可让学生有自主创新的动力。

1.2 其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其在开展时可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其的空间、时间性都很灵活,其进行的教学也各种各样,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也非常的高。其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可动用自己的开阔思维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1.3 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进行开展中,学生为整个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只是配合其完成,在旁给予其指导。

1.4 多元评价性。药学的学习很枯燥,长期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其缺乏了学习兴趣。但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会让学生充满兴趣,其不用再苦读硬背,其的成绩也都只是对其进行评价,给予其进行建议,提高其的积极性。且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的团体意识更强,重视团体的作用。

2.高等药学专业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从文献分析来看,现今我国一些学校都已经开展了此类课程,已经对其的作用产生关注,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一些学校也专门设置了一些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但在开展红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其具有有如下几点:

2.1 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不深刻,纳入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不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药学专业并没有对第二课堂做出教学计划,出现第一课堂重视成绩,而开展第二课堂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学,进行各项活动都没有深意,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开展第二课堂的系统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行其是,从而呈现“两张皮”状态。

2.2 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引导。首先,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在药学专业教学设施配备等硬件建设的安排使用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第一课堂的教学需要,在药学专业的政策制定、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施完善等方面,第二课堂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现状。其次,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老师非专业化居多,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学生处等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政机关领导,这种格局的产生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

3.建立药学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要立足人的本性,关注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其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因素,创造性培养人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专才教育基础上推动通才教育。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3.1.2 开放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不再是围墙中的象牙塔,而是置身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也需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内容上的开放,第二课堂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而变化。

3.1.3 多样性原则。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第二课堂的目标须从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能力为着力点,这就要求第二课堂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

3.1.4 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3.1.5 系统性原则。坚持“三结合”的系统性原则: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讲求工作实效。

3.2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2.1 加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首先,从领导层面加强重视,确立药学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指导,合理确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以及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联系,构建适应第二课堂要求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第二课堂发展基金,健全第二课堂激励机制,构建促进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的完整体系,为第二课堂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着力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2.2 创新药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第二课堂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追踪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既重视大学生在人际沟通、岗位胜任力、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提升。体现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趋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使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3.2.3 创设活动载体,建立学生社团,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注重第二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的衔接与融合、积极联合外界力量,寻求外部资源,开辟新阵地,助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大力支持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学生第二课堂电子学档个人与集体展,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4 开展学习时应用网络技术。现今是高度应用网络的时代,其的发展迅猛,学生对其的认识也很深,其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体,而开展第二课堂正可以利用此项技术,利用这一平台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学生可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设置网页,丰富各项内容,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丰富其业余生活。

3.2.5 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当前我国药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普及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其缺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此项教学,一些教师自身的此项技术本身就不足,无法对学生开展更丰富的指导工作。且有一些教师因家庭等原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故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药学第二课堂的质量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团队。所以要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就应先对教师进行此项专业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4-26.

[2]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9(4):65-66.

[3] 叶政.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浅谈[J].宁波大学学报,2005,5(6):87-88.

篇3

课堂导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避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底下“神游”的状况.

以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开始讲解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必然觉得上课枯燥无味,不免开始期待下课,在这样的情绪下,教师的授课必然事倍功半. 如果教师在授课伊始,采用比较有趣的课堂导入,例如提问导入法,问问小学生“咱们班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那一共有多少同学呢?”这种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们关心并且可以回答得出来的,待课堂气氛变得融洽且积极的时候,教师再开始讲述较为乏味的内容,学生也可以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学生最害怕的学科,这不仅是因为数学知识抽象,学习难度大,更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发现数学知识的妙处,他们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熟悉试题,试图取得高分. 这样的学习方式,固然有一定成效,但却进一步增大了学生对数学的反感程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想要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不如成为数学知识的“好之者”.

如何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之一. 课堂导入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

例如,在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编造一个内含数学知识的趣味故事,增强学生对这一章节学习内容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对数学的负面情绪. 比如“一群强盗有一次分赃,老大就说了:兄弟们这次辛苦了,我这次就拿二分之一好了,老二这次辛苦了,就拿三分之一,比我多一些. 强盗们都觉得老大是个慷慨的人,同学们,你们说老大是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趣味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故事还可以引人深思,比如这个强盗的故事,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数学没有学好,日后被人亏待还不自知,实在愚蠢.

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程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偶尔会出现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教师责骂体罚学生,学生不尊重老师,觉得老师多管闲事. 其本质原因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契合度不够高. 学生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而老师急于授课,教学反响不够积极,教师不免有些苦恼,甚至会在课堂上发脾气,矛盾一触即发. 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情绪,进而直接影响课堂授课质量,拉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保证教师与学生的高契合度,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整堂课的节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步伐学习,避免出现双方思路不在同一个层面的现象.

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被迫地接受学习. 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学会客观知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或取得了期望的成绩,便不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性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在下一节课,让同学就自己作出来的物体进行讲解,由于每一名同学都实实在在参与了这个过程,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言而喻,同时,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时候,必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五、检测学生预习、复习情况

课堂导入也可以采用旧知识导入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好好复习,巩固旧知识. 同时也可以提问学生一些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检测学生是否好好预习.

篇4

课堂导入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课堂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吸引学生注意上,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使得学生的学生情况好转。

一、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占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作为课堂开始的一个引子,并不涉及到对课堂知识的传授。大量研究发现老师采取的导入方法都相对单一,没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做改变,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干脆忽略了课堂导入的部分,直接对知识进行传授。但是老师应该注意到,课间休息时学生大脑放松,刚上课时,注意力没有得到集中,如果直接跳入到对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适应过来,对知识点的掌握就达不到预计的要求,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课堂导入就可以做好一个缓冲。课堂导入做得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汇集到课堂中来,学生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激发,有效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却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尴尬情况的出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很难攻克的学科,一个方面的因素是数学中涉及到的抽象性的东西太多,很难掌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没有发现数学学习的技巧。学生学习数学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多做题,对每一个的题型做到充分掌握,毫无疑问这是提高分数非常有效的办法,但是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其他的课堂就很难得到兼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再畏惧数学的考试,是数学老师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件事情。课堂导入的引用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可以举一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以及从学习数学的实际作用出发,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所以好的课堂导入变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

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学生冲突,遇到问题最好私底下解决,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学生在课堂上不听从老师的安排,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契合。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就很难实现,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甚至在课堂上会有情绪的体现,矛盾也就随即产生。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以及缓解,教师课堂授课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会太好。

所以,契合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教学的效率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在上课期间精神饱满,学生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堂教学的氛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自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课堂导入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状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及时作出调节,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课堂上来。

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如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充当课堂的传递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兴趣会极大地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对课堂导入加以变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拓展学习视野。例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这一堂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相应的材料将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制作出来,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上使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靠。

五、检测学生预习、复习情况

学生都懂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坚持做这件事,那么老师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督促工作,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并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加强学生对复习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提问,检测学生是否提前做好了预习。

六、总结

课堂导入的存在对整堂课堂的教学非常重要,导入工作做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会明显增加,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应加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提高教学水平。

篇5

一、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

1.在小学阶段,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系统、算法系统、关系、定律、公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过程。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几何初步知识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架起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从而推导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学生自己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建立这些模型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样,概念系统和算法系统本身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又是构建其他数学模型的基础,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构建并把握好以上模型,正是把握住了数学学习的根本。

2.学生在探索、获得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研究数学问题的模式,可以表征为:抽象―符号―应用。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数学化”。数学化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发展性学力的过程。

二、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这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所具备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构建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强调用真实的情景展示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探索、获得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

三、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传统教学重视纯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书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科课程的教学,忽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对问题解决的方法习惯于单一化,灵活性多样性不够,对复杂的变化因素不能够准确深刻地把握,抑制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构建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只有这样,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才有了相应的环境与氛围。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数学模型,正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决定问题解决程度如何的关键。

四、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1.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再在直观的事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或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教学生一些数学定理之前,我们不妨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地去猜想一下这个定理。例如:在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之后,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一下它的面积计算可能会和谁有关,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会想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推测出可能会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有关,再让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材料中进行研究,从直观的图形中开展具体地分析,从而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最终得出结论。

2.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在许多直观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中进行有效的综合比较。

综合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数学现象、数学实例的分析情况进行整理组合,从而形成对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总体认识。比较是对有关的数学现象、数学实例,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数学中的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少与大小的比较,相同与不同的比较,结构与关系的比较,定律与性质的比较,等等。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彼此之间存在的同一性与相似性,一边解释其背后的共同模型。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我先由死海的含盐率引出,再给出许多相关的实例,比如:出勤率、合格率、成活率、及格率、发芽率、出粉率等。学生通过综合得出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百分率,都是求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再通过比较得出虽然都是百分率,也各有各的不同,含盐率是指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百分之几,而出勤率则是指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再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进行概括。

篇6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许我们比较重视语文课上的阅读,在思品课上,觉得没必要让学生阅读,即使有,也是很仓促地看一两遍就开始讲解、训练,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开展“对话”。新版的初中思品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鲁教版,它们都选用了比较典型和真实的材料,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如果我们思想品德老师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和文本对话,那么,提高课堂有效性也不是难事。为此,老师必须自己先深研教材文本,再转化到学生视角把握文本,以便引导学生真正意义上和文本的对话。

思品教材的每一课内容都不同,但又和前后内容相连,学习要求也有难有易,因此,现有的认知水平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一个个盲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了解生情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引领他们好读深思,将文本的固有意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意义相连,触发他们的感悟,生成创造性的意义,构建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逻辑结构。

例如,在要求学生阅读七年级教材《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当学生阅读完小创受侵害的事例时,我就问:你受到过侵害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就会边阅读边回忆,为阅读后面“身边的保护”扫除了盲点。

三、传授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人生的健康成长。教学活动不是一种预设的师生双边表演活动,也不是一种理论材料和活动材料的展示活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总是要以学生能动的思维活动为中介,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抓住发展思维这一中介点,启迪人生。 思维方式有很多,有反向思维、转化思维、因果思维、现象与本质思维、整体与部分思维等等。

四、教会学生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讨论、评议。例如,学习《孝敬父母》一文,组织学生开展家庭调查,了解父母的生日、爱好、健康、愿望等方面的情况,下堂课时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怎样做孝敬父母的孩子的感受,深化认识,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又如教学《自立自强》一课,让学生自查:你在这方面做得怎样?今后有何打算?通过交流、讨论,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热点新闻时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既活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通过以基础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7

输注速度过快,用药剂量过大中药注射液输注速度应控制2周,使用同时应进行安全性监测。

反复用药 药物进入体内后,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而引起过敏反应。反复用药使致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不良反应显著增多,故在短期内不应频繁用药。

多药合用 多药合用往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因为联合用药既可因化学性质的变化导致药物成分、pH值等改变而使微粒数增加,微粒进入血管后,引起局部栓塞性损伤和坏死,如肉芽肿、微血管阻塞、炎症反应等。中药注射液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使中药注射液中的多种成分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此外,多药合用也会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的改变而发生不良反应,

药物因素 ①药理作用:中药注射液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相当比例,如蛋白质、鞣质、不溶性微粒等。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频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尤其是静脉注射液,主要是由于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质或有机物在人体形成半抗原所致。②制备工艺:中药注射液常含有一些不溶、难溶性成分,配制时需添加赋形剂,如增溶剂、稳定剂等;因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也能成为致敏原物质而发生变态反应。制剂的稳定性、刺激性、渗透压、pH值等不符要求,也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伪劣药品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善,使伪劣药品易于混杂,常引发严重的群发不良反应事件。

自行盲目用药 任何注射剂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有个体差异,对某些患者有效的药,对其他患者不一定适用,故不应根据他人经验用药。

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

加强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液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重视质量规范的高标准、严要求。改进中药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纯度和质量标准(如指纹图谱),剔除无活性成分,为临床用药安全打好基础。

篇8

(二)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篇9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1)本科生实行科研导师制。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聘请有科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自行选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的标书,聘请专家论证其可行性。按照正式科研工作程序,进行实验工作,并要求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每年选报本科生科研导师,平均录取率达到71.12%,有80%以上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课外科研活动。

(2)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阶段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个性化、系统化实验教学的延续。我校制定了一套从选题—申报—定题—实习—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的完整规定。

(3)利用开放和多元的学科科技竞赛为学生提升课外综合设计创新能力提供平台。相关科技竞赛有“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新苗”计划等。

(4)学校每年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具有一定创新点的学生课题。学生通过课题设计、答辩等环节,获得院级或校级科研课题经费。

3开设前沿课程

开设了前沿理论课程,内容新颖,反映学科动态及最新成果。比如开设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新产品开发概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另外,还定期请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做专题讲座,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在本科中后期阶段开设科研方法、科研设计或中药科研性实验等课程,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由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敏锐的教师授课,重点讲述中医药科研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4.1建立现代化学生实验室

改进落后的实验手段,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引进现代技术,使学生能够接受现代实验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科科研水平。

4.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设备与学术队伍的人才优势,将学校内部、省级科研实验室及教师科研实验室作为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使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使其创新性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新药研究和校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国内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和三甲医院共建26所校外实践基地,如浙江省药品检验所、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这些实习基地指导力量较强,项目丰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几年,还陆续和省内较大药市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药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4.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验平台开放实验室既为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训练及科研活动提供了实验场所,同时也为学员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聘用校外科研导师,聘用科研导师助理,扩大师资队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选报导师热情日益高涨,导师的资源非常紧张。导师不得不指导更多本科生,最多的一位指导了48个本科生,指导质量不佳的状况提醒我们必须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对此,我院开展了科研导师制又一新的尝试,即“校外科研导师”聘请试点工作。充分利用行业资源,聘请了省、市药检所、研究所、科研单位和在杭知名医药企业的药学类专家,担任我院本科生校外科研导师。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助学、助教、助管”的“三助”功能,同时加强本科生与导师的桥梁建设,我院又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尝试,即研究生充任“科研导师助理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使导师和本科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充分发挥了导师制整体优势。此外,研究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科研精神来感染本科生,从而激发起本科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培养出更多专业过硬、思想先进的科研后备人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导师制工作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特制订了“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导师制的考核办法”。

6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是创业主体在从事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加强中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了KAB(大学生创业教育)、SYB(创办你的企业)和大学生执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选配富有创新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包括专业教师、专利发明者、知名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界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并在校内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7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开设了“远志大讲堂”,邀请两院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座。同时,每年都由科研处牵头举办“科技学术讲座月”等。为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校青年教师协会、研究生会等团体,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及研究生seminar(专题讨论会)等活动,以及“百草课堂”之科研系列讲座、“百草杯”中草药识别大赛和实验技能大赛、时珍文化节暨重点资助项目推广答辩会、优秀结题论文答辩会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8讨论

篇10

(一)正职领导者

1、及时提出本部门工作的目标方向。

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能否取得成功或能否取得效率最大化,关键是正职领导者能否制定出有利于本单位目标任务完成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和工作方向。因此,正职领导者要依据业务特点,集中精力制定出总目标和工作方向,引导下属完成任务。

2、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制定计划是正职领导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领导调动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之父享利•法约尔说过:“缺乏计划或一个不好的计划是导致领导失误的标志”。领导在制定计划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或建议,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有严格的态度,力戒随意性,从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计划制定后,要注重组织实施,把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时间的相互联系上,以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做到较好的结合。保持组织工作的统一、精干、高效。同时及时调整人员结构,以不断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

3、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正职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合理地分配任务或布置工作,并督促和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指导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职领导者只有从系统、部门、企业的整体出发,纵观全局,对管理过程实行统一指挥,才能完成组织的目标,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要有成效,人、财、物,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作为主要领导,他的任务就是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统一安排和调度,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更不相互矛盾。

4、重视对部下的选拔任用。

正职领导者要想使自己确定的目标、方向、决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和组织实施,必须有得力的部下。有了好的部下,即使是目标、决策一时有偏差或失误,也能在执行中加以纠正和完善。因此,正职领导者必须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知人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善任就是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正职领导者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除了具有上述职责外,还应当具备以下良好素质:

1、政治素质。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够和上级保持一致;遵守法纪;能够牢记“一个宗旨”、贯彻“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勇于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主要领导对人对事的处理,要按原则办事,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工作中要以善意去对待和理解部下。善意待人和以诚相见,是主要领导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作风,以诚恳、虚心的态度与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主要领导威信的树立,固然离不开言谈,但更重要的是行动,“口能言之,身善行之,国宝也”、“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知识素质。对于领导来说,没有无用的知识,只不过是精力有限和受条件限制罢了。一般来讲,力求掌握公文写作、计算机运用、经济学、历史、法律、心理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总之,应该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既是精通本专业管理的“专才”,又是博学广识的“通才”,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4、业务素质。熟悉行业特点和相关政策,能够科学决策和开拓创新。

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曾经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因此优秀的领导者还应该具备一些特质,例如:热情、持之以恒、勇于冒险、果断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忍受力等。

(二)副职领导者

副职在领导班子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领导者,又是执行者;既能制人,又受制于人;既主动,又被动。因此处在这一位置上的领导,要加强自我管理,做好以下几点:

1、摆正位置,主动配合,当好参谋助手。副职要摆正自已在班子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是在正职领导下工作。不论何时何地,副职都要以大局为重,坚决维护正职的威信和地位,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正职的工作,甘心当好“铺路石”。正职在决策时,副职要积极当好参谋,帮助分析其中的利弊,尽量减少失误;正职面临困境时,副职要挺身而出,为其挡箭保驾、排忧解难。副职只有和正职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才能维护好领导班子的威信,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完成自己的职责分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大胆负责,独挡一面,做好本职工作。在副职当中,一般存在两种心态:一怕工作出问题,受到正职的批评、埋怨,因而工作谨小慎微,没有开拓精神和独当一面的魄力;二怕出力不讨好,担心别人说自己“越位篡权”,因而工作缺乏主动性,这些都是不敢负责任的表现。其实,副职对其负责的工作,也应大胆决策,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使正职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这才是对正职最大的支持,也是对自己才华的正确发挥。

3、事业为重,搞好团结,切忌争权夺利。这是每个副职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副职尽管“才高八斗”,也要从党性原则出发,维护正职的领导,维护班子的团结。不争权夺利,不争职务高低,甘当配角。在原则问题上该请示汇报的,决不擅自做主,更不能利欲熏心,个人野心膨胀。副职与正职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4、气魄宽宏,胸怀坦荡,正直做人。副职要有坦荡的胸怀、宽宏的气量,不可在背后埋怨、议论,更不要散布对正职不满的言论。对在工作中受的委屈,要能让能容,不必耿耿于怀。《尚书》上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做人必须能够忍让,才能成功,宽宏大度,才是高尚的品德。

5、抓好业务,顾全大局,注意横向协调。副职在一个班子中负责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看事情、做工作往往有片面性。尤其是在班子决策时,要注意从大局着眼。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做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作为分管领导,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俗话说:“少走一步是失职,多走一步是失误”,工作中要做到及时准确。要作好下属的表率,勇于承担责任,成为一名真正的善于带兵、能打胜仗的将才。在工作和生活中,既不枉自尊大、又不枉自菲薄,既不包打天下、又不自身估价过低。要注意同其他部门加强联系,互通信息,搞好配合。只有这样,当自己分管的工作出现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时,才能一呼即应,不出现障碍。

二、一般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一般管理者是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作为一名一般管理者,最起码的应当具备以下这些素质和能力:体力方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敏;智力方面:有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思想开阔,适应性强;品德方面:意志坚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诚实自尊,愿意承担责任;业务方面:对于所担任的工作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具有从工作本身产生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解决好一般管理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修养方面:首先,办事要无私、公正、守信。其次,行为要严谨,作风要正派。第三,工作要勤奋努力,待人要谦逊和蔼。

2、素质方面:这里讲的素质是指人所具备的先天品格特点,包括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才华、能力和风格。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但要具备鲜明的职业特点,更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和善容人的性格。一般管理者在工作中直接与组织内外的社会公众打交道,这样就必须善于与人相处,必须锻炼加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热情饱满的情绪。没有对事业的热情就做不好工作。热情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也可以感染他人的情绪。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在《用人之道》一书中曾说过:“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一个人激起另一个人的情绪”而“热情必须首先从你身上产生出来,如果你自己的热情泯灭了,那么你周围人的热情也只会泯灭”。三是敏锐果断的风范。一般管理者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及时捕捉、鉴别和利用各种可靠的信息,为做好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四是谈吐幽默的魅力。幽默的谈吐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会使人对他所代表的组织产生好感。因此,幽默的谈吐是管理者的职业要求,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五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一般管理者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是造成组织声誉下降的致命原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功和失败,可贵的是能够做到失败了不会一蹶不振、成功了不会骄傲自满,能继续开拓前进,勇往直前。

3、技能方面: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求从事各种工作的人员熟练地掌握并较好地运用一定的工作技能去完成各项工作。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一般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技能:一是精细严密的组织能力。就平时工作而言,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事先制定出计划,做了周密的安排,其成效会比随意、盲目地去做要大的多,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精密的计划、组织工作不仅必需,而且经常,虽然辛苦,效率却高。二是广泛灵活的交际能力。由于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善于与各种类型人物交往的能力,整合好人际关系资源,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效率最大化。三是明晰流畅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工作时介绍情况、阐述观点、论证项目等等,都要求工作人员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才能说服和感染对方,达到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目的。总之要说话恰当、举止得体。四是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日常工作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难免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机警、灵活地应付一切意外突发事件,是一般管理者的分内职责,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五是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在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结症所在,抓住实质问题。要明辨是非、弄清责任,及时调整计划,把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向高层。六是超凡脱俗的创新能力。一般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以新奇感和时代感博得公众的青睐。不然,你所服务的单位或企业的前途将会黯淡无光。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超前的思想,崭新的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工作永不停止地引向更新的境界。

三、科学决策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选择

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情况明了和正确决策之间的关系,即情况不明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1、摆明问题:摆明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摆明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它的价值等。为此,首先要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详细、全面的掌握问题。问题确定的准,就为合理确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具体明确,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抽象空洞,否则方案的拟定和选择就会无所适从。确定目标,要根据需要的可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即要留有余地,又要使责任者有紧迫感,切忌凭主观愿望,订出不符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3、拟定方案:决策的目标确定以后,接着要做的工作是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办法,即拟定方案。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存在着多种可能途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此,拟定方案时应拟定多个方案,从中选优。

4、科学决策:避免个体决策,注重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可以收集多个人的意见,利用每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资源,统合多人掌握的信息;选择余地大: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使决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率;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既可以使决策更为稳妥、合理性强,同时也会增加人们对决策认同的可能性,接收并支持决策,促成决策的执行。而且,如果决策的执行人同时也是决策的参与者,可以增加他们的满足感;增加决策的合法性:群体决策符合民主社会的理念,同事、下级甚至上级都愿意接受群体决策。他们感觉由于这类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不带有个人偏见,因此,更具有合理性。

四、善于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途径

1、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列宁说过:“人们的缺点多半是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的。”许多事实表明,世上少有无才之人,只有用非其才的混乱管理。因此,管理者在用人中一定要用人之长,扬长避短。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之行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诗云:“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多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管理者更应当胸怀宽广,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扬长避短。

2、充分信任,尊重关心:要使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心。在用人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既让人工作,又对人不放心,把着手不敢放。为此,管理者应注意克服下列不良现象:对下属不放心,包办下属工作,经常越级指挥,轻信对下属的谗言。克服上述不良现象,给下属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下属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自尊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上级信任下级,下级也会信任上级,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谐一致地行动。

3、善于激励,赏罚分明:激励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在用人中要注意考核人们的实绩,根据实绩进行分明的赏罚。克勤尽职、完成任务好、成绩卓著者奖;、工作失误者罚。在奖罚问题上,一定要注意,“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合理。管理者切不能在赏罚问题上徇私情,凭个人恩怨办事。赏罚分明,公平对待是用人中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管理者应当很好的加以利用。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为充分发挥人的最大作用,管理者必须从结构概念出发,抓住重点,顾及其余,全面考虑,妥善安排。如果管理者能按照合理的整体结构,对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进行设计、调整,在现有人员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组合,尽量减少内耗,那么整个组织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

五、强化管理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

1、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增强团队精神

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对事物的理解:有的人看待事物总是乐天达观,总以温暖的色调看待生活、社会和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悲观,以灰色的眼光看待世界。有的人看待事物比较独立,有自己的主见;有的人则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的暗示。人格会影响人处理事物的方法:有的人处事谨慎,凡事谨小慎微;有的人则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于冒险;有的人做事只顾眼前,或只管局部;有的人做事则运筹帷幄,把握整体和长远利益。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与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有的人善解人意,能体察对方心情;有的人则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有的善于为对方着想;有的人则固执已见。人格会影响人独特的表现方式:有的人情绪稳定,心气平和;有的人多愁感;有的人脾气怪异,喜怒无常。有的人做事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有的人则善于察言观色,或随群附众。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在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

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单位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必须要有完善的措施。一是明确合理的目标。要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以激励人们团结奋进。二是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人员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领导者的威望取决于他的人格、品德和思想修养,取决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更取决于他能否公平、公正待人,与全体人员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等。三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管理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四是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两者都是形成集体和谐的必要条件。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引导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单位和企业能够吸引每一个人员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人员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

2、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

篇11

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这是语文特有的教学过程。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审美教育作用,是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分析,就是我们利用文学形象育人的途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更看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从润土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迫害;从邓稼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形象分析,既是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也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手段。

创设氛围,动之以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本是由文情并茂的文章组成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别的学科更重情感。以情动人,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中用情感育人,这正是语文优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像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结束时写下“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热情地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和形成或悲怆、或凄凉、或激昂、或深沉的一种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或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或钦佩主人公的精神,通过移情作用,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热情,诱发心灵,启迪理性,使学生受到教育。

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阅读、写作、思想教育一体化,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育人。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学习《丑小鸭》,让学生写读后感;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学生写一则评论;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写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的感想;看了电影《阿甘正传》、《可可西里》等让学生写观后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结合,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解决学生写作的“无米之炊”的问题,一举两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改革为我们展现了教书育人的美好前景

篇12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一切结果都要有可重复性实验支撑。化学理论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上的,尊重事实,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是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学生化学科学素质表现在对化学的态度,对化学现象的认知能力,对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辩证的分析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教师应围绕以上五个基本要素,结合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精神。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研究渠道,所有的结论都是由实验来确定的。比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定量分析、变化规律等。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如何选择试剂,如何判别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拓展延伸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从中领悟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强化实验教学,探究实验教学,把生活小常识融入实验教学中。比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做的一些生活小实验:如何制汽水、如何除家中烧水壶中的水垢、酒精的挥发、燃烧和灭火等等。

2 通过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微观组成时,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把物质、分子、原子以及谈们的组成、运动等做成FLASH动画或POWERPOINT课件,直观的让学生去看,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现行的新课标,学生对化学知识、化学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要经过自己或小组共同设计化学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熟悉新操作。教材中的学生必做的实验,验证性实验逐步减少,而探索性实验逐步增加,并逐步地引导学生提升团队意识,发挥团队力量。这就对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探究化学问题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专题,巧妙地把相关知识点设置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点、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规范准确,并向学生讲明为什么要那样操作,不那样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是什么,让学生自己领悟和感受,学会探索新知识。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拓展和延伸知识结构,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既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又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 通过学习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辨证的对待客观事物

篇13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并与原有的知识储备发生相互作用,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才能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理解的实质是把新知识分解和转化,最终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有机融合。

案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得出的,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知识储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和依据,离开这个基础和依据学生就难以获得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对于全新的数学知识,看似与知识储备没有直接联系,但也总有间接的旧知识或点滴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知识储备)与之发生联系,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孤立的知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与世隔绝的人或物一样。

二、关注“今生”,为认知结构的扩充提供生长点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成的,无论是认知结构的完善,还是新认知结构的建立,都是随着数学知识量的扩充、更新去实现的,且每次量的扩充、更新都是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内容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讲,关注“今生”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意义,更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技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圆的认识”

(在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后)

师:我准备了一辆小车,用圆形纸片做车轮,那车轴应该装在哪儿呢?

生:圆心。

师:车轴如果不装在圆心上会怎样?

【这时课件播放车轴装在圆心和不装在圆心上的视频,通过对比车轴行进的轨迹,学生发现车轴装在圆心上,车轮在行进过程中车轴与地面的距离都相等(等于圆的半径),车行驶就比较平稳;反之,车轴不装在圆心上,车轮在行进过程中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发生变化,车就很颠簸】

师:车轴上没有圆心,你能帮老师找到圆心吗?拿出圆形纸片试一试。

生1:我对折再对折后就找到了。

生2:我对折后,将折痕除以2就是圆心。

师:在折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3: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就重合了。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4:有无数条,因为我不管从哪个方向都可以把它对折。

生5:我发现圆对折后的折痕就是直径,因为它有无数条直径,所以就有无数条对称轴。

……

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可能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三、约定“来生”,为数学迁移提供重要条件

迁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知识的联系和重组也需要迁移。数学知识的正迁移有许多主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有可供迁移的知识储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实现数学知识正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具备这个条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