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污染的来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污染的来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污染的来源

篇1

全俄放射性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发电站事故20年后,在布良斯克州三个地区对饲料、畜产品进行了综合性放射性—生态学监测发现,饲料和畜产品内(牛奶、肉类)90Sr、137Cs含量均超出最大的容许量。饲料中的137Cs含量均超出容许量,其中,干草超出3.3倍,半干青贮料超出16.2倍、青贮料0.5倍、牧场牧草2.1倍。牧场牧草90Sr超出容许量(64Bq/kg~73Bq/kg);半干青贮料超出容许量(183Bq/kg~322Bq/kg)。

已经查明,肉类中137Cs含量增高(246Bq/kg),牛奶中137Cs含量增高(225Bq/kg~282Bq/kg)和犊牛骨骼中90Sr含量也增高(36Bq/kg~601Bq/kg),超出最大容许量0.5~4.3倍。

在俄罗斯,由工业污染导致生态毒物进入环境的现状仍很严峻。现从来自多方面的化学污染中挑出主要的元素。第1组,应重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包括:8种有机氯农药;2种工业产物—六氯苯和多氯二苯;2种不理想的副产物——多氯联苯并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

第2组是用于有机合成的六氯苯和农药,以及多氯二苯。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工业作为增塑剂、防火剂、金属的保护成分、木材和混凝土。

第3组包括多氯联苯并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呋喃。这些物质没有什么用途,是典型的环境污染物。

当对俄罗斯联邦许多地区进行调查发现,畜产品中二噁英和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均超出最大容许量。这些化合物污染最重的地区有伏尔加河、南乌拉尔、北欧以及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俄罗斯地区二噁英和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清查工作至今尚未完成,这是一项工作量大而又复杂的工作。大家知道,多氯联苯类化合物能破坏有机体的很多系统的活动;同时,要注意它具有与激素相似的结构。为此,研究人员把这些化合物的特征描绘为“不适宜的激素”和“过早衰老的激素”。

多环芳香族化合物(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是最危险的生态毒物。其中,大多数是没有一定用途的产物。它在生物体内能形成一系列环氧树脂衍生物,其代表者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多环芳香族化合物问题,在俄国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美国已规定出16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在德国已规定11种,而俄国仅规定一种代表者——苯并芘(Benzopyrene,BAP)。

在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它包括40多种化学元素。Pb、Cd、Hg、Cu、Zn、Ni、Cr具有毒物学和防疫卫生学意义,因此,应确定上述元素在饲料和食品中的最大容许量。同时,也要制定出Mn、Sr、Fe、Mo、Se、F和As的最大容许量。

大量重金属进入环境引起工厂周围和公路两侧的植物尤其是饲料和谷物的重金属含量增高。由于人为的活动,重金属毒物进入自然环境,开始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生物圈内循环。重金属在饲料作物中蓄积,被家畜采食后使得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增高,而居民食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畜产品又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元素被认为是主要的污染物,因为它在环境中呈高速度蓄积。它们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理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能抑制动物的代谢过程以及生长、发育,并导致畜产品产量降低以及畜产品质量下降。重金属元素对动物有机体的主要危害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而且具有持续地蓄积作用。同时,经常发生器官和系统尤其是肝脏的严重病理过程,如杀虫剂是在肝脏内进行主要的代谢过程,包括杀虫剂的转化和解毒。

有关临界水平的重金属在有机体内进行生理的、形态的和其他变化的资料,是相互矛盾的。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体对一定浓度的任何毒物的反应都不一样,它与动物的年龄、品种以及生理特点有关。一种与另一种浓度的元素能引起一定器官的不可逆反应,但不一定影响其他系统。因此,必须检测饲料、饮水、动物器官和组织以及由动物生产畜产品中生态毒物的含量。这种作法,对畜产品和农产品中毒物蓄积、毒物在食物链(土壤—植物—动物—人)中动态的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制定降低农畜产品中毒物含量的措施以确保人体健康。

为了查明和解决生态问题,作者系统地检测了饲料(粗饲料、饲料、油脂—糖类生产副产品、矿质饲料),饮水,动物的器官与组织,农副产品(牛奶、向日葵油、肉类、副产品)中生态毒物的含量。10年来(2003~2013年)对俄罗斯欧洲部分13个州的样品检测结果确定,饲料、饮水等样品污染有Cd、Pb、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达100%;As污染95.7%;Hg污染89.3%;2,4-D-酸性污染27.3%;苯并芘污染25.0%;α-β-γ-六六六异构体污染16%;DDT及其代谢物(DDD、DDE)污染2.0%。大多数毒物含量处于最大容许量范围。然而,在油脂生产的副产品(油饼、油粕)的多数样品中,Cd、Pb、Hg含量达最大容许量的60%~75%;而有22%的样品中Cd含量高于最大容许量10%~76%。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最大容许量23%~36%,有毒饲料占2.3%。

牛奶中发现重金属、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在最大容许量的界限,而六六六、DDT及其代谢物没检出。牛肉中Cd含量有62%超过最大容许量,而猪肝Pb污染量多于最大容许量标准的0.2%。持续地利用污染有重金属、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农药的饲料,即便在最大容许量的界限,也能招致上述生态毒物在有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直到最后死亡。

由放射性核素(乌克兰切尔诺贝尔、日本福岛)、重金属、化肥、除草剂、工业污染物(石油、煤气、煤炭)、森林火灾和工业三废以及其他文明与进步的副产物等污染环境,都能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上述毒物在器官和组织内蓄积,其机能受到损害,物质代谢障碍,机体的各个系统开始制造有毒物质,依靠形成内源性毒物而引起生态型中毒——内毒素中毒。内毒素中毒综合征的特征为有机体内有毒产物含量和生物活性物质过剩引起。为此,必须详细制定人和动物内中毒的防治方法。

健康动物能促进内源性毒物的中和作用,以致其临床症状不表现出来。而一旦生态危象发生作用,则继发内源性中毒。内源性中毒包括:

⑴肝脏解毒机能紊乱;

⑵免疫发生急剧降低和机体自然防御系统被抑制;

⑶排泄器官的机能活性降低;

⑷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菌群失调,其强度超过动物机体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同时致病微生物菌群由肠道吸收入血,由此引起内源性脓毒症或内毒素中毒。

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问题,它具有国际性质,必须全力以赴尽快予以解决。人类正面临着要么学着友好共生,要么死亡的抉择,而绝无他选择!根据统计数据,每年世界上超过5百万人死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人为活动致病的危机不可能被掩盖住,因为工业污染源性疾病不断地在发生,举例如下:

⑴患二噁英肝病;

⑵石绵病与矽肺(肺受石绵、煤炭、结石、粉尘损害);

⑶砷中毒——黑腿病(慢性砷中毒);

⑷慢性Hg中毒;

⑸镉中毒病——慢性Cd中毒。

因此,“拯救生态环境—拯救人类自己”已成为一件严肃而又紧迫的命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执行防治生态毒物的综合措施。首先,建立统一、有效的联合组织,强制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并采取措施防止工业污染物及其他毒物进入环境。建立现代化检测系统监控不同环境的生态毒物(土壤、植物、器官、组织、产品等)。必须制定法律,用于激励采用符合生态学工艺要求的企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严惩那些违反生态学法律的企业。可见,目前详细规定“保护人和动物不受工业废物和其他生态毒物危害”目标纲要的时机,已刻不容缓。

为了及时诊断出生态毒物,获得生态无害的农产品,首要任务之一在于,必须进行化学—毒物学的、放射生物学的以及卫生—细菌学的综合性监测,以能获得食物链“土壤—植物—动物—农产品”中不同来源生态毒物的含量。有必要将农业土地按自然界和工业排放生态毒物污染水平以及详细制定恢复土壤健康的有效措施绘制成简明地图。

获得生态纯净的畜产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不能降低动物体内生态毒物水平将很难获得生态无公害的产品。工业污染物进入有机体后,在临床上表现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首先,影响动物的生产量、繁殖力以及生产出具有生态学价值的畜产品。为了在生态危机增高地区生产出无害畜产品,必须应用吸附、解毒的方法——最有效的、独特的能够降低动物体内生态毒物含量的方法。

篇2

1 资料分析

256 例患者,男130例,女126例;年龄(56.76±5.4)岁。其中肺癌68例、乳腺癌46例、淋巴瘤26例、胃癌24例、卵巢癌23例、食管癌12例、ALL 9例、AML 8例、大肠癌7例、骨髓瘤6例、盆腔癌2例、其他肿瘤25例。均接受化疗,排除放疗兼化疗同时进行者。骨髓抑制程度Ⅰ度55例,Ⅱ度53例,Ⅲ度32例,Ⅳ度17例。

本组共有143例(55.8%)患者发生感染。其中男75例(57.7%)、女68例(54.0%)。按感染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骨髓瘤(5例,83.3%)、AML(6例,75%)、ALL (6例,66.6%)、肺癌(23例,33.8%)、胃癌(7例,29.2%)、卵巢癌(5例,21.7%)、 乳腺癌(10例,21.6%)。Ⅰ、Ⅱ、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中分别有5、10、10、1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依次为9.1%、18.9%、31.3%、76.5%,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P

143例感染者中,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67例,送检率为46.9%,略低于国家卫生部规定≥50.0%。其中血培养阳性8例(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咽拭子培养阳性25例及痰培养阳性17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尿培养阳性3例(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大便培养阳性7例(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曲霉菌)。G-杆菌大多对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敏感;G+菌大多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真菌对三唑类(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敏感。

2 讨论

2.1 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感染情况 根据调查: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感染率为55.8%,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肿瘤分别为骨髓瘤、AML、ALL,感染发生率依次为83.3%、75.0%、66.6%,这与文献资料一致[2]。即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与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最高,主要原因是肿瘤浸润骨髓往往引起粒细胞数量减少及吞噬功能损伤,因此对吞噬病原体杀灭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感染发生的机会。感染发生男女比例为1.1:1,男性感染发生率高于女性,感染最易发的部位是肺部和胃肠道,分别占58.0%和14.0%。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由于肿瘤长期慢性消耗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和防御功能,使病原菌入侵的机会明显增加,发生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白细胞下降幅度大,持续减少时间长,免疫力进一步降低易引起感染。

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最易发生肺部感染(58.0%),这与国内报道相一致[2], 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对呼吸道纤毛黏液等细菌清除系统均有破坏作用,加之呼吸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病原体容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而使肺部成为最易受感染的部位。其次是胃肠道感染,其致病菌为细菌、病毒及真菌等。陪护探视人员及医务人员中有带菌者频繁走动造成传染,加之患者长期住院接触病源微生物污染的水龙头、门把手、餐具等, 未经洗手接触食品而导致感染,此外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时造成菌群失调也造成感染。再次是泌尿系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住院、导尿操作、尿路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当黏膜损伤时,大肠杆菌依靠其与宿主上皮细胞或红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结合,侵入人体的泌尿系统而发生感染。

2.2 感染因素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是感染的高发人群。肿瘤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复杂[3],主要有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伴发基础疾病、各种插管滞留、进行放化疗并发白细胞减少以及手术治疗等,再者,某些肿瘤患者入院时已存在院前感染。因此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 以期较大程度地提高治疗率和改善生存质量这一原则: ①对多数患者入院后即应用不同的中西药增强免疫力、辅助抗肿瘤治疗;②合并糖尿病、肝炎的患者, 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控制血糖、保护肝功能等;③放化疗患者予以加强肠内外营养支持;④利用好激素这把双刃剑, 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厌食、乏力, 还可辅助止吐、止痛、退热,又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

2.3 病原微生物及敏感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强调“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增加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数量是提高临床抗感染疗效的根本,对减少盲目用药,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提供明确指导,能提高疗效,同时还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病原学送检可调查结果显示,咽拭子及痰培养出的病原菌占总病原菌的62.6%,其余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仅占37.4%,也提示呼吸道较易发生感染;咽拭子及痰培养出的多种条件致病菌,依次为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真菌的5.56%)、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呼吸道感染不仅有外源性感染,也有内源性感染,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者菌群失调时,这些条件致病菌便成了主要致病菌,是培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原因。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与患者自身口咽部定植菌有高度同源性,而肠道菌群是口腔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来源,即肠道细菌逆向移行和易位;而化疗药物、激素、抗菌药物的应用,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口腔、胃肠道内外环境改变,细菌增殖活跃、菌群失调,易发生感染,且以真菌感染多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大剂量化疗5%~20%的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因此临床医师不能仅凭经验用药,应当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尽量避免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2.4 存在问题与建议

2.4.1 临床医生应树立强烈的病原学观念 目前临床上病原微生物检查送检率较低,临床多数医生仍是以经验用药为主,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费用,同时医生与患者对病原学送检认识不足,建议对医护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认识,从而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查送检率。

2.4.2 标本的留取及培养 标本留取不规范,培养技术不严格,培养及药敏结果尚未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予以科学评价。临床医师必须提高确诊细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并能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化验等辅助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排除病毒性感染可能。

3 结论

恶性肿瘤并发感染是一个常见的、不易解决的临床难题,病情严重、治疗棘手、病死率高,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4]。因此,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进行化疗时应注意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加强化疗后的恢复,密切监测感染的发生,并及时合理的应对。从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梁新文,谢德荣,李红玉. 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 260.

篇3

收稿日期:2014-07-18

作者简介:夏廷荣(1969-),男,云南曲靖人,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管理工作。

饲料是动物的食品,也是动物产品的原料和食品链中的一员,而动物产品中的肉、蛋、奶等是人类的食品,可见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它关系着人类的健康。然而,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动物源性饲料中,大量存在着微生物污染的现象,这给饲料安全埋下了隐患,也进一步给人类健康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1 概述

动物源性饲料是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物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它主要包括畜禽屠宰副产品、水产制品、乳制品、蛋制品及其他化工业副产品等。动物源性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大都在50%以上;氨基酸组成良好、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不含粗纤维;矿物元素含量高,尤其是钙、磷含量丰富、且比例适宜;B族维生素含量高。因此,动物源性饲料被广泛运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2 动物源性饲料微生物污染现状

动物源性饲料中富含各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是培养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被污染的饲料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变差,动物食用后,会引起发病、机体抗病率下降、生长缓慢等,病菌还会通过动物的排泄物污染土壤和水源。

我国从动物源性饲料中检测出许多种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等对动物及人的致病力很强,芽孢杆菌、非发酵菌、枸橼酸杆菌等也对动物和人存在安全隐患[1,2]。

3 动物源性饲料微生物评价指标

在我国,对微生物污染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量、霉菌总数和致病菌数量四种[3]。

3.1 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被检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后所得单位质量(g)或容积(mL)的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并不考虑细菌的种类。它可以反映饲料产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和饲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状况,并可推断饲料产品的新鲜度和耐贮存性。

3.2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和其他一些肠道细菌。饲料产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越多,表明饲料产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同时还可表明饲料产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的可能性也越大。

3.3 霉菌总数

霉菌总数是指饲料检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后所得单位质量(g)或容积(mL)检样中所含霉菌菌落的总数,并不考虑霉菌的种类。霉菌总数的多少可以反映饲料产品被霉菌污染的程度,也可反映饲料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般卫生状况。

3.4 致病菌

致病菌包括前面提到的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菌等)。这些致病菌的检测在动物源性饲料的检测过程中被规定为“不得检出”,其意义就是在饲料当中不得含有任何致病菌,可见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4 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4.1 严格控制原料来源和生产流程

原料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卫生安全。因此,应对原料的来源进行严格控制,禁止疫区原料进入到生产环节,禁止采购腐坏、污染原料。

饲料生产企业的厂址应远离动物饲养场地和屠宰场,原料存放及整理区、生产加工区、成品储存区要完全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生产企业的厂房及其附属设施应便于卫生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应能满足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要求。

4.2 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

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微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嗜温性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在10~45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将120~150 ℃的热蒸汽吹入成型机中,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杀灭作用。

此外,动物源性饲料必须充分干燥,一般要求水分含量应≤10%。

4.3 利用添加剂抑制微生物污染

对饲料的酸碱性进行人为调节可以抑制部分有害的微生物生长。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有机酸物质,如甲酸、乙酸、乳酸等,可以降低饲料的pH值,从而抑制有害菌的滋生。

试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25%的丙酸,在72 h内可以抑制沙门氏菌的数量;如将丙酸增加到3%,就可以实现对沙门氏菌的灭活。

4.4 使用γ-射线辐射和紫外线照射

研究表明,鸡饲料用γ-射线辐照后,置于温度为30 ℃、相对湿度为80%的条件下存放1个月,结果并没有霉菌繁殖。但γ-射线辐照成本较高,与之相比,紫外线照射更经济,但无持续杀菌能力且细菌有复活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可先将饲料进行化学消毒、再进行紫外线照射,效果更为理想。

5 小结

由于动物源性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其他来源饲料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停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是不可能的。但动物源性饲料的微生物污染给食品安全埋下的安全隐患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并运用现代化科技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1、啤酒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

1.1 细菌

细菌是啤酒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常见的有害细菌主要有:

(1)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如巴氏乳杆菌、戴氏乳杆菌等。乳酸杆菌是啤酒生产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细胞为长杆状,无芽孢,厌氧,呈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能耐受酒花、酒精,在啤酒中能够很好的生长并产生乳酸。在后发酵阶段或成品酒中出现乳酸杆菌污染,会使啤酒出现浑浊、双乙酰超标、口味发酸等现象。(2)四联球菌(Tetracoccus):通常四个细胞以田字形状排列在一起,微好氧,呈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四联球菌与乳酸杆菌类似,对酸和酒花具有很好的耐受能力。四联球菌是啤酒中危害最大的细菌,其生物污染多表现为双乙酰的大量合成,酒中异味明显加重;污染四联球菌还会延长发酵周期,使啤酒出现浑浊、变酸等现象。啤酒感染四联球菌的潜伏期比较长,在前发酵阶段和后发酵前期,啤酒的外观一般没有明显变化。(3)醋酸杆菌(Acetobacter aceti):是一类能使糖类和酒精氧化成醋酸等产物的短杆菌。细胞呈椭圆或短杆状,无芽孢,呈革兰氏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好氧,耐酸,对酒花敏感,在液体表面生长,容易形成菌膜。污染醋酸杆菌会明显降低啤酒的PH值,使酒液浑浊发粘,严重者会导致酸败。(4)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菌体呈杆状,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不耐酸。一般通过水或者土壤带入酒中,大肠杆菌的代谢会给啤酒带来浓重的异味。(5)多变黄杆菌(Changeful yellow coli):菌体呈直杆状,无芽孢,革兰氏阴性,好氧,不耐酸,PH4.4以下不能生长,是啤酒中常见的污染物。其微生物污染多发生在发酵早期,使啤酒产生防风草味。(6)发酵单胞菌(Zymomonas):菌体细胞大多为直杆状,两端钝圆,呈现过氧化氢酶阳性、革兰氏阴性,厌氧或兼性好氧,耐酸,不耐热,对酒精有一定的耐受度,当酒精浓度超过8%时,无法生长。感染发酵单胞菌会影响啤酒的风味,产生硫化氢气味,同时产生丝状混合物,破坏啤酒浊度。

1.2 霉菌

霉菌是需氧真菌,在无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所以啤酒中的霉菌污染主要来自外界。啤酒厂中霉菌的污染对象主要是:(1)大麦和麦芽。从田间到储存,大麦有可能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污染对大麦的危害很大:1)有些霉菌污染会降低大麦出芽率和麦芽糖化能力;2)被霉菌污染的麦芽如果投入生产,会引起啤酒喷涌,如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s)、镰刀霉(Fusarium)等;3)霉菌污染会影响啤酒的风味和颜色。如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镰刀霉等会破坏啤酒风味;黑曲霉、根霉(Rhizopus)等会加重啤酒的色泽;4)很多霉菌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真菌毒素,如果存在于啤酒中,对人体的危害较大。(2)啤酒厂不清洁的墙体、空瓶、包装材料等表面容易滋生霉斑,一旦进入啤酒中,会影响啤酒的质量和风味。

1.3 野生酵母

野生酵母就是在啤酒生产的过程中,非目的性的添加到生产工艺中的任何酵母。在啤酒中检测出来的野生酵母可分为酵母属野生酵母和非酵母属野生酵母。其中酵母属野生酵母包括糖化酵母(Saccharomyces diastaticus)、巴氏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魏氏酵母(Saccharomyces willianus)、强壮酵母(Saccharomyces validus)、啤酒酵母椭圆变种等。酵母属野生酵母与生产用啤酒酵母是同属,其生长条件、菌种形态都与啤酒酵母相似,因此在使用啤酒酵母进行发酵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该类野生酵母,且难以识别;非酵母属的野生酵母有红酵母(Rhodotorula)、酒香酵母(Brettanomyces) 、汉逊酵母(Hansenula)、球拟酵母(Torulopsis)、毕赤酵母(Pichia)、假丝酵母(Candida)等。

种酵母、发酵用水及不清洁的设备是野生酵母主要污染源,感染野生酵母对啤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导致啤酒产生浑浊或沉淀;(2)在啤酒的表面形成菌膜;(3)产生异味,严重影响啤酒风味;(4)造成过度发酵,提高啤酒酒精度,增加爆瓶的几率。

2、啤酒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与防治

2.1 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啤酒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与周围环境、原料(酿造用水、麦芽、冷麦汁、酒花)、酵母泥、设备、管路、添加剂、助滤剂、包装材料及操作人员等。

2.2 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篇5

Det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Daily-use Cosmetics

HAO Yu'e1 CHEN Xu2 HE Aitao1 ZHOU Yi1 QUAN Shufen1

1. Experimental Center of Radiation Hygiene,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2. You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oucounty 41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daily-use cosmetics in Hengyang city. Methods All of 150 cosmetics samples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hotels and guest houses and a college in Hengyang,and the test was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smetic health norms" 2007.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microorganisms was 96%. The qualified rate of colony count was 96%; that of its Fecal coliform, 99.3%; that of its Fecal coliform, 99.3%; and thos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fungi count and yeast, 100%. 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samples used after 30 d and 60 d from the a college amounted to 94% and 8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over standard colony count still exists in cosmetics. So does the problem of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 pollu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Key words] Cosmetics;Microbial contamination;Detection

化妆品的pH在4~7之间,最适宜微生物生长,其成分复杂,所含营养物质也极易引起微生物生长繁殖。微生物生长繁殖可引起化妆品腐败变质,还可产生毒素或代谢产物。这些异物作为变应原或刺激原可能会对施用部位产生致敏或刺激作用,引起各类型化妆品皮肤病,例如接触性皮炎、痤疮、毛发损害、光感性皮炎和皮肤色素异常等。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按照化妆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分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化妆品安全和卫生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衡阳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其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衡阳每年流动人口过千万,旅游人数达百万,为衡阳市各宾馆和招待所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另有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是高频使用化妆品的一个群体。为了解该市日常化妆品中的微生物状况,对衡阳市宾馆、招待所客房用化妆品和衡阳市高校大学生日常化妆品的微生物状况进行检测调查,并对衡阳市高校大学生日常化妆品分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为预防和减少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依据,为提高化妆品安全性和化妆品功效作出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于2010年采集150份衡阳市区宾馆(50份,标为1~50号)、招待所(50份,标为51~100号)、某高校(50份,标为101~150号)的日常化妆品样品。所采化妆品均为标识符合卫生要求、保质期内的产品。来源于宾馆和招待所的样品均在其使用前进行采样,来源于某高校的样品分别在使用前、使用30d后和使用60d后进行采样。

1.1.2 培养基 SCDLP液体培养基、卵磷脂、吐温80营养琼脂培养基、双倍乳糖胆盐(含中和剂)培养基、伊红美兰(EMB)琼脂、蛋白胨水、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明胶培养基、硝酸盐蛋白胨水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甘露醇发酵培养基等。

1.1.3 仪器和设备 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恒温水浴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天平,电炉,量筒,试管,三角瓶,平皿,玻璃珠,玻璃棒,刻度吸管,放大镜,温度计,载玻片,小导管,烧杯,研钵,移液器,酒精灯,接种环(针),试管架,剪刀,无菌棉,pH计或pH试纸等。

1.2 检测项目

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

1.3 检测方法

按照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2]。

2 结果

2.1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调查结果

按照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对150份化妆品使用前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化妆品微生物合格率96%,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99.3%,粪大肠菌群合格率99.3%,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98%,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均是100%。详见表1。通过检测得知化妆品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150份样品中菌落总数超标6份(7号、34号、2号、56号、70号和82号样本),分别为550cfu/g、610cfu/g、2300cfu/g、1500cfu/g、3.5×104cfu/g和6470cfu/g,最高达3.5×104cfu/g。粪大肠菌群阳性检出1份(52号样本),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检出1份(70号样本)。6份微生物超标样品化妆品中有2份含《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不得检出的化妆品特定菌。

2.2 化妆品使用前后的微生物污染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将某高校的50份化妆品进行了使用前后的检验,结果显示详见表2。使用前、使用30d 后及60d后微生物合格率依次降低, 即使用时间越长,其合格率越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污染的份数随着增加,由使用前的0份增加到30d后的3份和60d的9份。使用时间超过60d后,出现了霉菌和酵母菌污染。可见,化妆品微生物存在二次污染。

3 讨论

衡阳市宾馆、招待所和某高校抽检的150份日常化妆品样品使用前合格率92%,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96%,粪大肠菌群合格率99.3%,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99.3%,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均是1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对103件47个品牌化妆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92.23%[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年对1478份化妆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99.19%[4];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495份化妆品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平均为92.4%,其中菌落总数为主要不合格指标[5]。故而得知衡阳市日用化妆品的合格率与其他城市报道的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合格率差不多,表明衡阳市宾馆和招待所客房使用的一次性的化妆品产品的微生物卫生质量与相关报道的其他城市的化妆品微生物卫生质量相当。

化妆品中微生物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化妆品中的菌落总数检出份数也随之增多,并在使用60d后检出霉菌和酵母菌污染化妆品2份,说明高校中化妆品使用过程的二次污染较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每天开盖使空气中的微生物不断落入、或者是由于使用者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是同学间互相使用可能引起的交叉污染等等原因导致。尽管有文献报道由于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对可能污染化妆品的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使其存活时间不长,但在化妆品的使用过程中,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且选取挤压式包装的化妆品,尽可能减少二次污染。

本次检测结果表明,化妆品的合格率较高,说明化妆品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卫生质量都还比较重视。然而,菌落总数超标率较高,因此还须加强生产环境卫生管理,以保证产品卫生质量。鉴于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存在一次污染(主要来源于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生产用水导致)和二次污染(主要来源于皮肤和外环境),故在制造前后应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生产用水进行微生物检验和彻底消毒,使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朝武. 卫生微生物[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185.

[2] 郑萍,陈西平.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0):2405-2406.

[3] 符晓梅,杭万双.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139-1140.

篇6

篇7

土壤在自然界中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作为重要的发生器、储存器、转换器、缓冲器和调控器,其环境质量好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N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对土壤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殖,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不仅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还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受到一种或几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尤其是热带地区最严重,欧洲和北美较温暖地区的寄生虫发病率也很高。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用作肥料的人畜粪便更是惊人,细菌含量竟高达108~109个/克,八十年代末,江都县土壤的蠕虫卵总阳性率高达72%,在有些土样中还检测出了致病菌,虽含量不高,但其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相对于土壤污染的生物指标来说,土壤生物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大大小小的医院如雨后春笋,有效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可事物总有两面性,医院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可否认正规大型医院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处理高含致病菌的废水废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有许多边远山区,至少在阳春这样的小城市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医院废水废物,很多农村诊所就干脆把废弃物倒在河边或者在田野找个隐秘的地方埋起来,这对日后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我相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是不妥善处理医院废弃物,以后病人只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生物污染。

二、 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正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肥料需求量巨大,人们的传统观念就认为生活污水含有不可多得的养分,而人畜粪便更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再说大家都觉得农作物还可以净化污水。因此,污水灌溉和粪便施肥一直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特点。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细菌,工业和医院废水更是富含各种病原体。另外有资料显示,污泥、垃圾和粪肥都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许多农民都习惯把病死的禽畜埋起来,这些病毒尸体也是土壤中致病菌的一大来源,容易引起土壤生物污染并扩大疾病的传播。还有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大气圈和水圈中的微生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引起生物污染。

三、 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

也许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丰富而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们的生长环境。然而不幸的是,世界上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吃了不清洁的水果和蔬菜而生病,正是土壤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了人体健康。

病人一般带有病原体,要是他们的粪便、咳痰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进入水体和土壤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传染病,尤其是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菌,就更需要妥善处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

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就像1942年武尔坎地区伤寒的流行就是由于居民点附近的土壤被含有致病菌的粪便污染所造成的,只有去除了这些粪便,伤寒的流行才停止下来。这种经人体排出然后通过土壤传播给人体的病原菌对我们的健康无疑是一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土壤环境。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播给人。比如说,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猪、牛和羊等动物就可以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还可以通过粘膜、伤口和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炭疽杆菌能形成芽孢以抵抗恶劣环境,可在土壤中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杆菌等致病菌则多来自动物粪便,尤其是马粪。当人们受伤时,受污染土壤的破伤风杆菌通过接触而使人患破伤风,伤口越深越有利于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以由动物经土壤再传播给人体,而且还可以直接从土壤危害人体健康。可以说土壤是培养微生物的温床,不管是霉菌还是真菌,都可以从土壤直接侵入人体,而放线菌则可以引起人体皮肤的足分枝菌病,这里不再多说,下面详细探讨寄生蠕虫的致病机理。

蠕虫主要包括吸虫纲、绦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寄生蠕虫,其中一部分线虫如蛔虫和圆形线虫等是直接发育的,一生只需一个宿主。而吸虫、绦虫和棘头虫以及一部分线虫如丝虫等则是间接发育的,在其生活史中至少要经过两个宿主,其中供蠕虫有性生殖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就按顺序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但线虫中的旋毛线虫则例外,它从感染期幼虫进入宿主肠内后发育为成虫,其产出的后代幼虫则移行到肌肉中寄生,直到生长成感染期幼虫为止都是在同一个宿主体内,而且不再继续发育,必须更换新的宿主才能继续发育完成下一世代生活史。

大多数寄生蠕虫卵或幼虫需要经过在自然环境或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才能使终末宿主感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成虫。例如猪蛔虫卵经终末宿主排出到外界后要等待发育到卵壳内含有第二期幼虫时才能成为感染期虫卵。圆形线虫卵则需要先从卵壳内孵出幼虫,然后再经过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时才成为感染期幼虫。日本血吸虫卵在外界发育成生蚴之后,还需要在钉螺等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为尾蚴,最后才有感染力。这些寄生蠕虫卵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后代,从而致病。比如说猪蛔虫每天就能产卵10~20万个,而猪肉绦虫每月可产卵600~1000万个,某些吸虫如肝片吸虫的一个毛蚴在中间宿主螺体内通过无性生殖可以产出150个尾蚴。

寄生蠕虫可分为生物源蠕虫和土源性蠕虫,顾名思义,生物源蠕虫卵随动物或人体粪便进入土壤,要是条件不好就容易死亡,但是它们往往会被各种动物连同垃圾一块吃掉,然后把动物作为中间宿主而发育到成熟状态,最终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而土源性蠕虫则是在土壤中发育成熟,大多通过水果和蔬菜进入人体,进而引起各种疾病。无论生物源蠕虫还是土源性蠕虫,大多都经口感染,然后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寄生。有些蠕虫可直接经接触而穿透皮肤侵入人体,如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等虫卵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经过几天孵育出感染性幼虫,然后再通过皮肤接触穿入人体,特别是伤口,甚至就是由寄生虫所造成的损伤往往可成为致病菌的进口,从而导致继发性疾病。寄生蠕虫会夺取宿主体内的营养以供自身发育和繁殖的需要,从而导致宿主营养不良、消瘦和衰弱。蛔虫幼虫移行时可造成某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出血,成虫大量寄生时会引起肠管等器官阻塞,这些机械性损伤往往是致命的,我们不容忽视。寄生蠕虫还会产生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自身分解产物,进而对宿主造成毒性损害。如肝片吸虫的毒素可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日本血吸虫在其寄生部位虫卵周围组织发生的肉芽肿则是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但是宿主也不会无动于衷,任虫宰割,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炎有些就是机体组织对寄生蠕虫的包围,把它们溶解、机化和钙化掉,以遏制和消灭它们,从而收到免疫效果。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引起植物病害,造成农作物减产。一些植物致病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茄子、马铃薯和烟草等百余种植物的青枯病,能造成果树细菌性溃疡和根癌。某些真菌会引起大白菜、油菜和萝卜等一百多种蔬菜烂根,还可导致玉米、小麦和谷子等粮食作物的黑穗病。还有一些线虫可经土壤侵入植物根部并引起线虫病,甚至在土壤中传播植物病毒。另外,由于人类滥用化肥和农药,使一些通常无侵袭能力的镰刀菌和青霉菌等变成有侵袭能力,从而导致植物根坏死。

表5 生物污染的危害

致病菌

来源

传播途径

危害

曲霉、青霉、毛霉、酵母

土壤、腐败植物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

直接或者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粮谷、豆类食品

引起霉烂,曲霉和青霉能产生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引起动物肝脏病变和致癌

镰刀菌

植物、土壤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

直接污染粮谷类,有些病原菌存在于病变粮食中

赤霉病脉中毒、霉玉米中毒、食物中毒性白血球缺乏

交链孢霉、葡萄孢霉、欧文氏杆菌

植物、土壤

直接或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果蔬

使蔬菜和水果腐软

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土壤、水、动物和人的粪便以及鼻烟和皮肤的排泄物

直接或通过洗涤用水、苍蝇、容器、工具以及带菌动物和人而污染动物食品

使动物食品腐软,有些病菌能产生毒素,入侵人会引起食物中毒

传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痢疾变形虫、鞭虫卵

病人粪便

直接或通过水和苍蝇而污染鱼、肉、乳以及生的新鲜蔬菜

使人感染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口蹄疫病毒、炭疽杆菌、绦虫的囊尾虫、肺吸虫囊蚴

病畜和鱼体

原始存在于病畜肉、内脏、乳以及鱼肉内

使人和牲畜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引自路光仲. 食品生物污染,1990

四、 土壤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

在了解了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来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有限的,都与土壤中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土壤理化性质、酸碱度、光照时间、暴露条件、温度和湿度、微生物群系和抗生物质以及噬菌体等因子有关。据张薇等研究,真菌在酸性土壤中较多,放线菌在碱性土壤中较多,土壤经15天干旱后,细菌种类下降近90%,非芽孢细菌和球菌近乎消失,产芽孢细菌只剩三分之一。以下是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只要我们研究出致病菌的敏感因子,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因子控制在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长条件的范围之内,有效地降低他们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就可以达到灭菌杀毒的目的了。

表7 致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天)

粪链球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结核杆菌

霍乱弧菌

钩端螺旋体

炭疽杆菌

溶组织内阿米巴

肠道病毒

26-77

15-280

30-90

>180

8-60

15-43

15-60

6-8

8-170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病原体进入土壤后,一般会被土壤吸附截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类型、酸碱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孔隙饱和度等。一般土壤表面积越大、ph越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吸附病原体的数量就越多。另外渗滤液流速、土壤水分含量、病原体大小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数量等因子都会影响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保留及转移速度。如果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子来降低土壤病原体的吸附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就能减轻土壤生物污染。

另外一些土壤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来消灭病原菌,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往污染土壤中加入一些无害的微生物,改善土壤质地、结构、温度、湿度、ph、有机质含量和植被等因子,以利于其生长,通过竞争碳源和氮源或者分泌一些对病原微生物有害的产物,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即饿死或毒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收到以生物治生物的效果,以消除土壤生物污染。如链霉菌能产生较多几丁质酶,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1. 生物防治

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江木兰等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 wcs358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剧烈,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的争夺、氧气的竞争和生态位点的抢占。铁元素是生物细胞酶系统的必需成分,生命体需要从外界获取fe3+作为酶的辅基和电子传递受体,以维持其新陈代谢。只要我们切断了病原微生物获取铁的途径,就可以有效防治土壤生物污染。而事实上有很多微生物如荧光假单胞菌cs121能分泌强力结合fe3+的嗜铁素螯合物,其强大吸收铁的竞争力促使土壤病原菌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铁而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还有二硫化碳能够减弱土壤对木霉的抑制作用,木霉菌大量繁殖并竞争营养物和产生毒性物质,进而饿死和杀死有害细菌病毒,收到生物防治的效果。还有一些拮抗细菌会寄生在病原菌身上,吸取其营养,抑制其生长,例如木霉还可以缠绕在立枯丝核菌身上,抑制其菌丝生长,使病原菌细胞解体。

然而,生物防治大多具有单一性,我们应该考虑通过几种微生物的联合协同作用,同时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大大提高综合防治效果。

据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启发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某些特殊植物,它们的根系分泌物能有效抑制土壤病原菌生长,从而达到植物防治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产生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很大,其中fransson认为高浓度co2对土壤真菌有较大影响。从理论上来讲,co2浓度升高会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凋谢物和根系分泌物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等生长物质。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抑病性越强。如果土壤中的co2浓度升高了,又会不会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者改变土壤环境的ph,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徐国强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可降解底物,促进其活性,增强土壤呼吸作用,而又有研究说土壤呼吸率与土壤抑病性有关,呼吸率越高,作物发病率越低。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如熏烟等,增大土壤中的co2浓度,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另外研究发现,土壤ph与土壤抑病性呈负相关,酸性越强的土壤抑病性越强。ph改变又会影响到土壤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一些微量元素如铁的价态或者浓度,减弱病原菌对这些元素的亲和力,抑制其生长,但同时会不会也威胁到植物的生长,有待进一步研究。

2.传统防治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加强管理污染源和对污染土壤进行末端治理,有必要切断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首先要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监测和控制灌溉水质量,采用辐射杀菌法或高温堆肥法灭菌,好气法进行微生物发酵,以消灭垃圾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用密封发酵法、药物灭卵法和沼气发酵法等无害化灭菌法处理粪肥,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感染动物。

防止医院废水直接流入土壤,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并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另外我们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条件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加强地表覆盖以抑制扬尘,切断致病菌的空中传播途径,还可以直接对土壤施药灭菌和杀毒。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和蔬菜之前要彻底洗干净,蔬菜多洗几次,水果尽量去皮,不直接接触污染土壤,勤洗手,同时还要加强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以降低染病几率。

五、 土壤生物污染的展望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广谱、高效、微量和低毒的灭菌杀毒药物不断出现和更新,能有效治理土壤生物污染,生物防治方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以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肥料及其产业化不仅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还产生了重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根据以菌治菌和以肥抗病的原理,经过多年试验研发出具有肥药多效性的新一代微生物肥料,即联抗生物菌肥。它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去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等生长物质,以改善农作物的养分供应,还可产生拮抗物质,从而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病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联抗生物菌肥作为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含有多种从土壤中筛选出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抑制病原菌繁殖的菌种,不仅为作物提供养分以促进作物生长,还能产生拮抗物质以抑制土壤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收到很好的土壤生物污染防治效果。联抗生物菌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的发病率。在辣椒、黄瓜、水稻、小麦、烟草、棉花、梨和桃等作物上的试验证明,土传病发病率降低70%~93%,作物产量增加10%~33%,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总之,我们要保护土壤环境,防治生物污染,让大家都能吃上健康放心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 马成涛,胡青,杨德奎. 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山东科学第20卷第6期,2007

2.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通报第38卷第6 期,2007

3. 贾夏,赵永华,韩士杰. 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第26卷第3期, 2007

4. 龚明福,贺江舟,孙晓棠,张利莉.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抑病性形成关系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科学 第4卷第6期,2007

5. 江木兰,赵瑞. 油菜内生生防菌by-2在油菜体内的定殖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植物病理学 报第37卷第2期,2007

6. 张薇,魏海雷,高洪文,胡跃高.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第 24卷第1期,2005

7. 章家恩. 土壤生态健康与食物安全. 云南地理科学研究第16卷第4期,2004

8. de boer m,et al. control of fusarium wilt of radish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s that have different disease suppressive machanisms. phytopathology vol.93 no.5,2003

9. 赵国其,林福呈,陈卫良. 绿色木霉对西瓜枯萎病菌期的控制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第10卷第4期, 1998

10. 孙锡娟,周根娣,卢善玲,何七勇. 蔬菜卫生学生物污染. 上海农科院环科所,1996

篇8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1]。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人们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食品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由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依旧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为突出和最为关注的问题,而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2]。按照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绝大多数食品均需要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评价其卫生状况[3-6]。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大肠菌群指的是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是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在微生物检测中常见菌落总数很高,但大肠菌数很低的情况。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引起全球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中约40%为沙门氏菌[7, 8]。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安全与健康[9]。

烧烤,这种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然而烧烤这种食品存在着安全问题,烧烤食材在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烧烤食品包括多种肉类、水产品类等。各类食材自身可能存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微生物,并且在食材的保存及制作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容易造成交叉污染。畜禽在屠宰前若受到微生物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可直接污染鲜肉,而在屠宰、加工等过程中鲜肉也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在一般情况下,含水量高的水产类比肉类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10],而且像生鲜肉类等食材在贮藏、销售环节中,条件的不适宜也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除原料自身的微生物污染以外,烧烤食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否规范、经营场所卫生条件是否符合标准、市场监管是否到位等对其卫生状况及质量安全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烧烤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主要的不合格原因,寻找防止烧烤食品微生物的关键环节,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样品来自长沙市烧烤餐厅及小型烧烤摊点,共购买采集样品800份。其中,取自烧烤餐厅的样品400份,小型烧烤摊点样品400份,其中每份中都包括多种水产品类、多种鲜肉类。

1.2 采样

用无菌采样夹将样品放入无菌采样袋内,再将无菌袋放入到有冰袋的采样箱中,2h内送回实验室;部分室温储藏,部分放入冰箱冷藏,以保证与初始储藏条件一致。

1.3 样品检测

分别按照GB/T 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测定、GB/T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T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和Filmplate测试片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检测。

2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是通过sigmaplot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种经营场所各种菌类合格率的比较用Duncan's methods单因素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代表着两种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表示两种结果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通过使用Excel软件对比较结果进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

按照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对烧烤食品进行比对分析[11-12]。2类经营场所中大中型烧烤餐厅中的食品合格率高些,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糖球菌的合格率分别为78.75%,89.75%,93.5%(表1)。而小型烧烤摊点出售的肉类和水产品类样品合格率比较低,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此外,从小型烧烤摊点采集的样品中,肉类和水产类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糖球菌的合格率分别为69.5%,75.5%,82.5%(表2)。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小型烧烤摊位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显著高于大中型烧烤餐厅(图1)。

3.2 沙门菌检测结果

本实验按照国标法分离出疑似沙门菌10株,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得到疑似沙门菌9株,经过进一步生化及血清学实验,结果不足以判定为沙门氏菌。用Filmplate测试片法将分离的疑似沙门菌在(36±1)℃培养15-24h后未发现紫红色菌落。同种样品沙门菌Filmplate测试片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一致。

4 讨论

按照现行各类食品的国家卫生标准和国家安全标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3个指标中任何一个指标不合格均判定为不合格样品。本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型烧烤餐厅中的肉类和水产类食品,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78.75%,并且通过检测我们还发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超标现象。说明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肉类食品存在着微生物污染问题。此外我们通过对小型烧烤摊位的烧烤食品进行检测发现:小型烧烤摊位中肉类和水产类食品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均低于80%,而且其中的菌落总数合格率仅为69.5%。这表明小型烧烤摊位肉类和水产类食品存在严重的微生物超标。我们推测造成烧烤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烧烤这类食品在生产加工后没有包装,食品暴露在污浊的空气中,与外界直接接触极易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13],尤其是一些小型烧烤摊位的摊点设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因此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其次烧烤食品的各类原料由于其性质和加工过程不一样,所以在食品加工制造和储运过程中也易造成微生物污染[14],其次在制备不同种类的食材时,没有注意及时的洗刷砧板,换工具等原因造成了二次污染。除此之外,烧烤食品中各种肉类和水产类由于其自身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15]。在本次检测中小型烧烤摊点样品大肠菌群超标率24.5%,故其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极大,其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潜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大中型烧烤餐厅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整体好于小型烧烤摊点类。这可能是因为: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肉类,水产类的食材来源可靠,食品质量卫生条件好;其次食材的贮藏,制作过程中条件有保障,还有就是大中型烧烤餐厅的环境卫生也优于小型烧烤摊位。表明正规经营场所、有力监管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大型经营烧烤餐厅的低温冷藏设施条件基本完善,可以有效减缓细菌增值速度,且食具合格率高。但小型摊点类卫生状况较差,食具、食材暴露在空气中,大部分没有冰柜冷藏食物,就餐者没有安全感,应是监督管理、检测的重点。

在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时,每一批次样品用国标法检测大约需要7d,而用Filmplate测试片只需要1d,且测试片灵敏度高,在1.5 X 10-8稀释时仍可计算出菌落;另外,Filmplate测试片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分离培养法1.84‰,复查准确率提高12%。因此,用Filmplate测试片检测沙门氏菌更准确、快捷。在本研究中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阴性,可能与单类食品的样品数相对较少有关。如果增加取样次数及取样数量,可能更能够显示烧烤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真实状况。

5 结语

本实验数据显示,不论是大中型的烧烤餐厅还是小型烧烤摊点的烧烤食品均有部分样品的微生物指标超出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其中,菌落总数检测显示,在2种经营场所中,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菌落总数的不合格率为78.75%;从小型烧烤摊点采集的肉类、水产类的样品中,微生物污染均较为严重,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低于70%,小型摊点的经营方式使得烧烤食品无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比大中型餐厅的样品污染更为严重。因此,在食用烧烤食品时最好选择大中型经营餐厅,并且卫生条件要好的。同时,应对工作人员加强卫生知识教育,督促其规范操作,以减少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兰兰,万旭刚,牛孝彬,运珞珈.湖北省几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5):464-466.

[2]王宇川,2004~2006洛阳市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3):497-4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2―2010 菌落总数测定[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3―2010 大肠菌群计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15―2010 丝状真菌和酵母计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4―2010 沙门菌检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7]顾宝柯,袁政安,金汇明,许学斌,林亚萍,陈敏,肖文佳.上海市沙门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3):245-247.

[8]童哲,程苏云,梅玲玲.浙江省272份食品沙门氏菌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3(4):33-34.

[9]黄娇甜,祝益民.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196例的临床特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5)22-5.

[10]王燕梅,乔昕,符晓梅,沈S,袁宝君,戴月.江苏省2008-2009年肉类和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5):539-541.

[11]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2727-1994烧烤肉类卫生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12]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29921-2013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篇9

熟肉制品是一类可以即食的食品,主要为酱卤肉、熏烤肉、腌腊肉、肉干等。在其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加工、储藏及销售等环节的影响,很容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食品种类之一[1]。通常熟肉制品是参照GB 2726-2005中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此评价标准缺少在卫生学方面对于不同包装形式销售的熟肉制品的规定。本文选取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对不同包装销售的熟肉制品进行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样品随机抽取玉环县辖区范围内超市、副食品市场、餐饮店、熟食摊的熟肉制品共186份。

1.2 方法

按照GB/T 4789.17-2003方法,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验。按照GB 4789.30-2010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检验。

1.3 评价标准

散装熟肉制品按照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进行判定。预包装熟肉制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按照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进行判定,致病菌按照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参照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和GB 2992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进行评价。组间数据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微生物污染情况

186份样品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100%,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97.8%,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64.5%和44.6%,污染较为严重(表1)。

2.2 不同包装类型的合格率分析

散装样品的合格率仅为62.0%,预包装样品的合格率为96.2%,说明后者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前者,两者之间的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P

3 讨论

菌落总数是用来判断细菌污染情况的指标,大肠菌群是用来检测粪便污染情况的指标,两者均作为评价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标;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2]。根据以上的检测结果可知,我县的熟肉制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不佳,主要以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为主。餐饮店、熟食摊点大多以自制加工的熟肉制品经简易包装或散装进行销售,其制作过程和存放环境等因素,使得微生物污染、生长繁殖的几率大大增加,造成熟肉制品的合格率普遍较低,存在着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建议餐饮单位严格控制熟肉制品加工、储存、取食等易受污染的各个环节,加强环境和个人的卫生管理,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力度做好卫生安全常识的宣传与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避免不当的操作与存储,以防止有关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目前,我国熟肉制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指标的卫生评价标准仅有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但由于食品不同的包装处理,其微生物检测结果也就不同。此标准已不适用于不同包装类型的产品,有关部门应尽快修订国家评价标准使其更适应食品安全评价及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 姬瑞,曹慧,徐斐,等.即食熟肉制品中主要致病菌的风险排序[J].食品科学,2015,36(11):197-201.

篇10

Abstract:Based on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on slaughtering and refrigerating technology of Huaibei partridge chicken,the hazar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ACCP theory applied to the production,primary infection of chicken microbe was reduced and the quality safety of raw meat was guarante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workshop sanitation was controlled,th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staff health was strengthened,the processing flow was managed and monitored strictly,and the cold chain temperature was controlled.

Key words:Huaibei partridge chicken;Slaughter;Refrigerate;HACCP

HACCP是指危害性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管理系统,包含HA(Hazard Analysis,危害性分析)和CCP(Critical Control Point,关键控制点)两个部分[1]。目前,在畜禽宰杀及加工环节中应用HACCP理论指导生产,可以提高肉及肉制品的卫生和品质。影响淮北麻鸡及其加工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包括麻鸡养殖、宰杀、分割、冷藏、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其中鸡肉宰杀及冷藏环节是决定烧鸡原料肉微生物初始含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鸡肉质量安全监管的重、难点[2]。本研究从麻鸡宰杀及冷藏工艺出发,利用HACCP理论对安徽宿州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麻鸡宰杀及冷藏环节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麻鸡宰杀冷藏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为提高符离集烧鸡原料肉的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在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厂宰杀车间生产线采集原料鸡肉样品,采集操作台器具及工人手指(用取样板,用灭菌棉涂抹样品表面,投入生理食盐水中备用)。

1.2 试验设计 根据HACCP原理,麻鸡宰杀分割冷藏过程其危害性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因素,如在中拔区存在去内脏存在各种污染,在预冷区水温控制问题和次氯酸浓度控制对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在分割包装冷藏环节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容易导致肉鸡腐败。根据宰杀分割冷藏过程污染分析,影响鸡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性因素,即微生物因素,而受物理及化学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试验选取宰杀环境的器具、工人手、冷却水样品,选取肉鸡表面样品,测定每个环节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情况,每个样品平行测定5次,经过数据处理,进行危害性分析比较,确定关键控制点及相应的纠偏措施[3]。

1.3 微生物检测 菌落总数:根据GB/T4789.2-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GB/T4789.3-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规定方法测定;试验数据处理: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环节样品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宰杀环境器具、工人手及冷却水微生物污染情况 从表1分析,宰杀环境工作平台、去内脏工人手、洗鸡池水、分割工作平台等环境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去内脏工人手、宰杀放血刀具,清洗池细菌总数分别为(4.35±0.29)×105、(3.45±0.21)×105、(2.29±0.08)×105,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去杂工作平台及分割工作平台分别为(7.51±0.32)×104、(5.86±0.62)×103,相对较轻。大肠菌群与细菌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去内脏工人手、宰杀放血刀具,清洗池清洗水是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来源,生产过程要定期进行清洗,如果消毒不彻底,会造成严重的交叉感染,从而污染到鸡肉的表面。去杂工作平台及分割工作平台污染相对较小,但也要定期清洗,保持桌面清洁,减少对鸡肉的污染[4]。

2.2 宰杀过程鸡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 鸡肉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且水分含量高,在温度及其他环境适宜时容易导致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因此,在宰杀环节要严格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肉体微生物的初始含量,这是确保肉鸡安全的重要环节。由表2可以看出,宰杀去毛后和破腹去内脏后,细菌总数分别为(5.45±0.43)×104、(5.46±0.24)×105,是鸡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最主要环节,而清洗后和冷却分割时鸡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相对较轻。大肠菌群与细菌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2.3 冷却过程微生物污染情况 猪肉冷却采用的冷却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一段冷却法及改进的二段冷却法[5]。鸡肉冷却经过多次工艺改进,探讨一段冷却法和二段冷却法。采用的工艺参数是:一段冷却法先使冷库温度降低到-2~-4℃,肉鸡入库,使温度保持1~3℃,设定空气流速为0.5~1.5m/s,经过8h,鸡腿最厚部中心温度达到2~3℃;二段冷却法即冷库温度先降低到-10℃,经过冷却的分割鸡肉进库,肉体表面温度迅速降低到-2℃,然后保持库温度为0~-2℃,经过6h后,使肉鸡表面温度保持1~3℃[5]。由表3可以看出,冷却鸡肉一段冷却法c二段冷却法储藏7d,细菌总数分别为(8.56±0.29)×103、(7.45±0.67)×103,大肠菌群与细菌表现同样的变化趋势。二段冷却法由于温度低及温度幅度变化大,微生物污染相对较轻,鸡肉质量也优于一段冷却法。

3 宰杀及冷藏过程危害分析与危险评估

3.1 宰杀及冷藏过程关键控制点 根据宰杀及冷藏过程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分析,关键控制点为宰前检验、清洗、破腹、去内脏、清洗、分割、冷却(表4)。

3.2 宰杀及冷藏过程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 由表5可知:原料鸡宰杀首先是检验环节,即宰杀前群体检验及个体检验,群体检验按照鸡动态、静态及饮食方面检验,个体检验以看、听、摸、检感官四要素检验,宰杀检验还包括宰杀过程的同步检验,对不合格的淮北麻鸡按要求进行处理。宰杀环节含挂鸡、镇静及电麻、宰杀、沥血、浸烫、去毛等环节,注重工作环境、水源及人体卫生,一般对肉鸡的污染影响较小。去毛去内脏环节包括摘小毛、抠割嗉、开腔、掏内脏、内外清洗等,是肉鸡污染的关键控制点。要严格生产环节及鸡体的清洗,工作刀具及工作台的严格清洗减少微生物的交叉感染,生产用水的消毒杀菌,生产过程每个环节检验鸡体表面微生物,特别是去内脏后及时淋洗鸡体,使细菌总数

3.3 宰杀及冷藏过程HACCP验证 根据肉鸡宰杀及冷藏环节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对生产过程提出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强化操作工人卫生养成教育,工艺过程清洗消毒,严格控制环节温度。通过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微生物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证明肉鸡生产CCP在有效的控制监督下。受控状态下微生物的污染情况见表6。

4 结论

利用HACCP理论对符离集烧鸡原料肉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改进传统工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试验在麻鸡宰杀及冷藏工艺过程微生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危害性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在生产过程提高设施设备条件、有良好的卫生环境、确保操作人员的清洁,严格控制冷链温度,以减少鸡肉微生物初始污染,保证原料肉的清卫生,提高分割鸡肉和符离集烧鸡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飞生,芮汉明,苏炽南,等.HACCP体系在鸡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5):151-155.

[2]吕永平,彭增起,来景辉.不同包装材料和高温巴氏杀菌对符离集烧鸡货架期影响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77-81.

[3]李苗云,周光宏,徐幸莲,等.不同屠宰工艺(剥皮和烫毛)对猪胴体表面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及关键点的控制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4):170-173.

篇11

关键词:

涂料;微生物;防腐剂;高效液相色谱法

涂料是由颜料、粘合剂和多种化学助剂在水或溶剂中混合分散而成的均匀混合体,其成膜物质包含了大量纤维素等有机物和高分子材料,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1]。据报道,涂料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2,3]。添加防腐剂不仅能让涂料在储藏过程中保质,还能有效帮助涂层抵御环境中霉菌和藻类的侵蚀,但是会增加产品成本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涂料中防腐剂的使用种类和添加量需要严格控制[4]。研究市售涂料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与微生物污染之间的关系,对指导企业开展微生物防控,同时对涂料限用防腐剂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和种类

本实验抽检了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多个涂料厂家市售样品。

1.2仪器与试剂

微生物检测:生化培养箱(SHP-250),超净工作台(HDLAPPARATUS)、平板计数培养基(PCA)、沙氏琼脂培养基(SDA),由广东环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防腐剂检测: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具二极管阵列检测器(Agilent公司)、电子天平(METTLER),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钠为分析纯,由Merck公司提供。

1.3检测方法

1.3.1微生物检测

按照ISO9252-1989(E)[5]合成乳胶微生物的检验方法。称取样品10g,用0.85%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稀释梯度10-1~10-7梯度,取不同稀释度稀释液1mL加入灭菌平皿,用PCA培养基37℃培养3d,SDA培养基30℃培养5d,做平行对照,检测涂料中微生物。

1.3.2防腐剂检测

以甲醇提取涂料中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T)、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布罗波尔(BP)、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2,2-二溴-3-次氮基丙酰胺(DBNPA)5种涂料中常用防腐剂,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1.3.2.1防腐剂标准储备

液准确称取适量防腐剂标品,分别置于50mL烧杯中,加适量甲醇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混匀。

1.3.2.2样品预处理

准确称取0.50g样品于具塞比色管中,经涡旋混合器混匀后,超声提取20min,离心。经0.45μm滤膜过滤,滤液作为待测样液。

1.3.2.3色谱参考条件

色谱柱AglientTC-C18柱(250mm*4.6mm,10μm;流动相:25mmol/L磷酸二氢钠-甲醇(60︰40V/V),并用磷酸调pH至4.0;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IT和CMIT在280nm检测,BIT、BP、DBNPA在220nm处检测。

2结果与讨论

2.1微生物检测结果

本实验检测了207件涂料样品,其中有8个品牌12件样品检出微生物超标。检出微生物主要为细菌。根据ISO9252:1989(E),5件判定为重度污染(微生物总数>105),6件为中度污染(微生物总数>104),1件为轻微污染(微生物总数>103),结果见表1。涂料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主要受到细菌污染,会出现黏度下降、胀桶、发臭、沉淀等现象[6]。本次实验的12件微生物超标样品,从外观来看与正常样品没有明显区别,但由于已经被微生物污染,涂料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施工后漆膜的美观性和持久性会受到影响,损害消费者利益。

2.2防腐剂检测结果

涂料行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防腐剂是MIT/CMIT,统称为卡松,其它还有BIT、BP、DBNPA等[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上述12件有微生物检出和40件无微生物检出涂料的防腐剂使用情况,结果见表1和表2。12件有微生物检出涂料中仅有3件检测到含有防腐剂,有效含量均低于10μg/g,种类也相对单一。40件无微生物污染的样品中有18件仅检测到卡松,8件检测到含有卡松与BIT,5件检测到含有卡松与BP,2件检测到含有卡松与DA,6件检测到含有MIT与BIT,1件检测到含有MIT与BP。有微生物检出意味着产品的防腐体系失效,经检测,其防腐剂有效成分含量较没有微生物污染的样品低或者未检测到;没有微生物检出的样品其防腐剂有效成分含量高于10μg/g。尽管卡松在涂料中单独作为防腐剂也能起到安全的防腐作用,但由于涂料易受到假单胞菌污染,而卡松对假单胞菌作用差,易形成抗药性导致防腐失败[8],还需配合其它防腐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涂料的微生物污染与防腐剂使用种类和含量有着密切联系。

3结论

虽然不排除在有微生物检出的样品中在生产时已经添加了多种足量的防腐剂,但由于某些其它原因导致了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如涂料的某些成分与防腐剂配伍性不好[9],涂料原材料被能降解防腐剂的微生物污染等[10]。结合本实验结果,当涂料中防腐剂有效成分含量高于10μg/g,并多种防腐剂组合使用时可以达到更佳的防腐作用。目前涂料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使用防腐剂的种类、用量、检测方法加以限定。大型企业较多参照国家标准GB/T21866-2008《抗菌涂料(漆膜)抗菌性和抗菌效果》[11]和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标准ASTMD2574-2006《容器中乳胶漆耐微生物侵蚀的标准试验方法》[12]。筛选合适的杀菌剂和确定使用量,亟需制订相应标准,用以指导涂料企业安全高效使用防腐剂。

参考文献:

[1]李程碑,杨杰,杨俊伟.涂料防腐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3,4:23-28.

[2]林宣益.涂料用防腐剂和防霉防藻剂及发展[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6,1:54-60.

[3]陶宏兵,邱晓颖,冯劲等.被污染的工业产品中常见微生物种类及耐药性分析[J].工业微生物,2015,45(5):42-45.

[4]葛雅.水性涂料中抗菌剂应用配比及提取测定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篇12

对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的薄膜称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称之为理想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例如淡水)和浓溶液(例如盐水)分别置于半透膜的两侧时,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而自发地向浓溶液一侧流动,这一现象称为渗透。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即形成一个压差,此压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固有性质,即与浓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一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的流动方向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浓溶液向稀溶液一侧流动,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是一种在压力驱动下,借助于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的分离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的提纯与浓缩,其中最普遍的应用实例便是在水处理工艺中,用反渗透技术将原水中的无机离子、细菌、病毒、有机物及胶体等杂质去除,以获得高质量的纯净水。

然而,在这种膜处理工艺过程中,反渗透膜元件会受到在给水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质或难溶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中最常见的为碳酸钙垢、硫酸钙垢、金属氧化物垢、硅沉积物及有机或生物沉积物。各类污染物可能污染了反渗透膜,从而影响膜的性能,如不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降低了膜的透水量,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效。

2 膜污染

反渗透膜的污染类型可分为颗粒污染、胶体污染、化学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由于其在反渗透膜表面的位置,溶解的盐类、悬浮固体及微生物表面的聚积而造成膜污染。膜污染可以由以下过程引起:(a)无机物的沉积(结垢);(b)颗粒物的沉积(胶体污染);(c)有机分子的吸附(有机物污染);(d)微生物的黏附及生长(生物污染)。

2.1 悬浮物和胶体颗粒

悬浮物和胶体是污堵反渗透膜的主要元素也是造成SDI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悬浮物、胶体污染的初期标志是反渗透系统的给水/浓水压差增大。给水中的淤泥胶体来源通常有细菌、大分子有机物、黏土、胶体硅,不溶解的金属铁的腐蚀产物,腐殖酸产物,以及预处理系统内过多的聚合物与反渗透系统中带电荷的阻垢剂结合沉淀。其中0.3—0.5 微米的悬浮颗粒和胶体最易引起膜的污染。

去除方法:常规的方法有混凝澄清、直流凝聚过滤、介质过滤、滤芯过滤、氧化(除铁、锰)过滤的深度过滤,还有近期兴起的微滤和超滤是处理浊度及非溶解有机物的有效方法。

2.2 难溶盐(CaCO3、CaSO4)沉淀

常用的防止难溶盐沉淀的方法有1)、软化法,通常采用石灰-苏打和离子交换树脂软化,钙离子、锶离子、钡离子,钠离子交换树脂软化,适用于小型苦咸水反渗透处理不适于海水,采用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软化,钙离子、锶离子、钡离子除去率高于95%,可避免碳酸盐垢和硫酸盐垢。2)酸化法,加入硫酸或盐酸以降低进水的碱度使之达到pH5-6就可防止碳酸钙沉淀。3)添加阻垢剂,如羧酸聚合物类磷酸盐类、磺酸其盐类、聚丙烯酰胺类、混合剂阻垢剂。4)多元处理5)控制运转条件。

2.3 有机物污染

天然水中的有机物大多来自土壤中的腐殖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挥发性低分子化合物如醇、酮、氨等,有极性阴离子型化合物如丹宁酸等,也有非极性弱离解的化合物如植物性蛋白等。它们呈悬浮、胶体、溶解三种形态存在于水中。

对于不同的有机物种类应对应不同的去除方法,1)低分子易挥发有机物,可用脱气法除去;2)弱解离的大分子有机物可用吸附树脂除去;3)非极性、中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可用活性炭吸附法去除;4)在某些情况下可用超滤和微滤去除有机物。

由于可溶有机物与胶体不同,在天然水中处于真溶液状态的小分子有机物亲水性强,占有机物的主要部分,在水中虽呈负电性,但其为溶液状态,不可能被凝聚,所以用沉降或混凝法无法去除。而用活性炭吸附几乎可除去所有可溶性有机物且活性炭能可再生,但有些可溶有机物不能被活性炭吸附如酚、醇等需要用氧化法处理,因此不同有机物应恰当选择合适的活性炭。用氯或NaClO进行氧化,几乎能除去可溶性的、胶体状的和悬浮性有机物,现在应经有大量的水处理厂采用臭氧灭菌和除去有机物代替了可能产生致癌卤代物的加氯处理,使用效果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2.4 微生物污染

基本上所有的原水中都含有微生物,即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热源还有其他高等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进入反渗透膜过程中,以渗透膜为载体,借助反渗透浓水段浓缩的营养盐而繁殖生长,使产水量和脱盐率下降,并使产品水被污染,且使膜的寿命缩短。

反渗透膜污染可能有3种可能原因,1)反渗透膜受到垂直的动力,会将细菌迁移到截流表面;2)反渗透系统有较大的膜表面积,增加了黏附细菌的机率;3)预处理过程中引进了微生物污染源或提供了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防止反渗透膜微生物污染至今仍采取杀菌措施,没有确切的控制标准。常采用氯化及其他杀生药剂消毒如加氯、次氯酸钠或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紫外线杀菌;还有臭氧的消毒和灭菌。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反渗透膜进行预防定期消毒,定期采取加入杀菌剂冲击性杀菌,用高剂量亚硫酸氢钠给水处理和定期对污染膜杀菌的手段可有效防止微生物污染。

3 结语

膜污染问题对于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抑制膜的性能,使生产效益大大降低,同时缩短膜的使用寿命。因此,了解膜污染来源和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膜污染在生产中显的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反渗透水处理应用技术》 张葆宗 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2]《反渗透水处理应用技术及膜水处理剂》 周正立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3]《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工程》 冯逸仙 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13

Key words:Instant bean curd; Processing arrangement;Health problems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食品工艺的改变,近年来在大连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韩国的豆腐(豆浆、豆腐脑)加工机。这种机器将原有的豆腐加工的磨豆、豆浆加热(熬浆)、过包及点卤等加工过程合并,采取现场加工即做即卖的方式,有部分经营者在店内设餐桌经营豆腐脑、烤饼。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新颖、加工过程可视性强、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所以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豆腐从原料到产品,经过加工、制造、流通的各个阶段难免受到病原微生物和有毒产物、代谢物、残留农药、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异物污染等有害性因素的污染。所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各种污染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以提高产品合格率。其中包括生产布局、工艺流程及HACCP(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卫生规范对企业加强管理,才能使产品各项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1 即食豆腐的工艺流程

即食豆腐加工与传统豆腐的加工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合并了泡豆、磨豆、熬浆、过包、点卤等环节,将部分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化生产。它的加工控温及点卤基本做到自动化。

2 即食豆腐加工过程的危害性分析

2.1 豆腐的微生物污染分析 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分含量也高,是微生物生长的理想条件。由于传统豆腐生产多是手工操作,所以微生物污染在豆制品的卫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即食豆腐减少了污染的环节,但危害性分析也必须考虑原料的来源、生产加工过程、贮存、销售等情况。干燥的大豆上附有泥沙,往往已被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耐热性枯草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原料不洗净就会使成品不宜保存。有的进口大豆中混有蔓陀籽及其它有毒杂草籽,由于清除不净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2.2生产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豆制品生产场所附近有污染源时,微生物就易孳生和传播,使生产场所的空气被污染。生产设备和用具由于清洗不及时,容易堆积微生物。磨浆机、豆腐板、包布、刀具、搅拌棒、容器都可能成为污染环节。

2.3添加剂的危害分析 豆腐使用的添加剂有凝固剂、消泡剂等。凝固剂主要有氯化镁、氯化钙、醋酸钙、硫酸镁盐(盐卤)或硫酸钙盐(石膏)等。起凝固蛋白作用,也是豆腐中铅、砷污染的主要来源。盐卤是制盐工业的副产品含有杂质及汞、钡、铅、砷等重金属。近年发现的个别加工者用工业级硫酸镁盐代替食用级硫酸镁盐的问题不容忽视。

2.4 餐具消毒的卫生问题 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着的需求,通常在加工间外设餐桌经营豆腐脑、烤饼。由于即食豆腐的加工的操作间面积相对狭小,缺少必要的餐具洗消设施,经营者采取用一次性塑料袋套碗使用,保证不了餐具的卫生。

3对策与讨论

3.1即食豆腐加工选址基本都在闹市区,因为房租昂贵经营面积有限(大多在30~40 m2),所以合理的布局,防止交叉污染是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关键。根据日产量应设置原料间、泡豆间、加工间、付货间及辅助的更衣室、餐厅等必要场所及餐具洗消设施,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不得往返。

3.2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温度、时间、PH值等都是关键控制点,而加工间的卫生状况,包装材料的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用水、空气污染等都有可能构成关键控制环节。豆腐机的输送豆浆管道应容易拆卸,以便于清洗,每天生产后应刷洗干净,生产前通入热蒸汽消毒。豆腐板、搅拌棒、刀具及包布使用前刷洗干净再经消毒。同时要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及操作工人的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