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基本现状
无锡市滨湖区经过数次较大的社区整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社区共存的格局。共有10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9个村居合一委员会,其中,纯社区21家,由原居委会整合而成;村改居社区66家,由行政村撤村后改建而成;混合社区23家,由行政村撤消后与老的社区合并而成。社区财力的收入结构有二种:一种是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社区;第二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社区,本文就重点讨论第二种社区。经调查,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集体资产的拆除,收入逐年减少;而随着社区职能的扩大,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1.发展信心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守摊思想严重,无论是经济实力强的还是经济实力相对弱的社区都存在畏难情绪。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没有发展载体。由于受规划控制,发展空间无法拓展,空有招商引资的热情;二是发展积极性不大。社区招商引企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但社区所得实惠很少。
2.权责不相对称
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上级出政策,下级掏腰包,这是当前政务体制中的一大现象。如今的社区,既要承担区域范围内的事务,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各项创建活动支出及社会补贴的增长加重了社区的刚性支出。
3.收入渠道萎缩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建设用地的调控力度,用地指标极少,现有指标又要优先用于发展区级重点工程,难已顾及社区级所需发展用地,并且城市建设拆迁造成资源不断减少。总的趋势是,可用发展资源减少,社区可用财力增收艰难。
4.激励政策缺乏
政策引导和相关激励政策的补充,是促进社区财力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针对社区财力发展的考核约束机制还显得比较薄弱,仍停留在以经济总量为主的传统考核,现有考核体系已不适应社区财力的进一步发展。上述所暴露出的问题,从长远看,如这种趋势加大,将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凸现。社区财力长效增长是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保障,前提在富民,核心在发展,重点在建设,主责是政府,力量在基层。然社区目前最大弊端就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开源节流,切实为民办实事的进取措施,缺乏趋利避害、维护一方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应该结合市政府总体要求,大力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长远意识,加强社区财力载体建设,确保社区资产保值增值 , 切实增强可用财力稳定增长的紧迫感、责任感。
1.更新发展理念
一是树立以建保拆的理念。科学预测未来几年的拆迁趋势,测算新建载体的规模层次、配套功能、产出水平,通过纵横向比较,提出载体拆建的配套数量、建造标准及确保面上平衡的对策措施,通过新建载体的高水平产出,来弥补原有载体拆迁带来的财力损失。
二是树立以拆促建的理念。针对社区资产载体大量被拆除的现状,引导全区各级在拆迁过程中,精心算好集体经营性资产涉拆面积与年度收益情况两本账,争取做到边拆边建、以拆促建。
2.营造资产载体
一是结合资产整合强一批。从长远利益考虑,对现有载体应立足于引企和出租,原则上不作一次性买卖。通过对占地多、产出低的陈旧单位进行收购或置换,由集体重新开发,使得在支持市政建设的同时增加社区财力。
二是结合现有积累建一批。运用社区积累开展资本经营,扩大高收益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建设大量的标准厂房和商业用房等用于出租,但严禁集体投资直接参与经营,严禁积累性资金向风险领域投资。
三是结合安置配套留一批。着眼长远发展,在每个安置房小区内,留好一定的三产服务空间,搞好一批商务配套,保证有 10% 以上的安置配套用房用于出租。
3.构建增长环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第一是税收增量按比例返还,并适当提高税收返回比例;第二通过街道财政拨一点、财力强的社区助一点、社会力量融一点来促进发展;第三街道财政设立扶持专项资金激励发展,多管齐下,加快扶持财力薄弱社区发展。
二是加强考核导向。街道高度重视财力薄弱社区转化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强力推进,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奖惩到位,实现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三是倡导共建机制。街道提供发展平台,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统一规划建设载体,由社区负责招商、招租,收益在规定时期内归街道所有,待期限届满,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归社区。
4.提高资金效率
篇2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印度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于1931年提出的理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仍然有着借鉴价值。信息的产生是为了利用每一比特的信息,都应该有它的用户。每个用户都应该拥有大量的信息;节省用户的时间信息网络化,将会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
将来的信息技术主宰一切,作为图书馆员应该把握住信息技术的车轮。传统图书馆受到严峻挑战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数字图书馆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环境,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图书馆正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已经起步。国家文化部提出了“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即“金图工程”。该工程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我国的国家图书馆、省、市、县级图书馆连接起来,将其丰富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共享信息资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相继进行了数字化(或电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当前,国内图书馆迫切希望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馆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都同时建立馆藏书日数据库、报刊数据库、馆藏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古籍文献数据库等。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已具规模。同时,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也在筹建全国性的书目、学术论文篇目和古籍文献数据库,以及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际互联网上也会有中国图书馆建立的大型文献数据库。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国内图书馆重复建设书目和报刊数据库的倾向已见端倪。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
(一)文献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般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文献数字化和数字化文献采集等工作。
书目数据库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馆的书目数据库质量不高,主要问题是离CNMARC规范要求有距离,缺乏主题标引,回溯年限较短,期刊数据库建设更是滞后。目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统一编目中心。只有建立编目中心,才能真正建设规范、权威的书目数据库,共享书目资源并逐步向网上编目过渡。
(二)数字化文献的采集。
数字化文献的采集应包括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网上资源使用权的获取。获取数字化资源的网上使用权,虽然费用低于购买,但需支付网络通讯费用,而且目前网络的传输速度很慢,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较低。因而,对于使用频率高的数字化文献以购买或租用为主,如GABI数据库光盘,使用频率很高,购买或租用后在校园网上或单机运行,使用效益较高。对于使用频率低的数字化文献,以获取网上使用权为主,如对使用频率较低的一些国外数字化全文期刊,通过网上获取个别文章全文,比订购期刊的费用要低得多。
(三)光盘网络技术。
校园网建设得到了高校领导的普遍重视,多数学校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建网。光盘数据库的品种越来越多。这两个条件使得许多图书馆都有必要配置光盘塔,以便于校园网用户共享光盘信息。光盘上校园网比较简单,目前市售的许多光盘塔能支持TCP/IY协议,内置光盘服务器,能方便地实现光盘上网。需要注意的是遵守所购或租用光盘数据库的版权。
三、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知识,即是复合型的人才。
(三)组织模式创新是图书馆数早化建设的保证。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个体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我觉得应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图书馆的工作部门,即:(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2)自然科学部门。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3 )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另外,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
(四)改善硬件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我院图书馆正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院师生访问馆藏、网上资源的需求。
(五)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量力而行,因需制宜。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不必人为地重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需”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要从我院办学特色及用户需求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电子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叶鹰. 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和集成系统选择.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8,(02)
篇3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工业聚集区作为以工业为主体,产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能够高效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推进大量同类产业和相互关联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降低成本,优化结构,增强竞争优势,促进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县工业经济规模小、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推进工业聚集区建设是实现工业强县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工业聚集区,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跃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大,市场竞争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业聚集区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够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项目集群式组合、产业链条化延伸、资源循环式利用,充分发挥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集约利用各类资源,使资源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二、指导思想、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坚定煤电托起纳雍目标,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节约集约发展,科学规划指导,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减排,把产业聚集区建设成发展现代加工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创业的聚集区,机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依托两园规划建设,发展六大产业”的思路开展工作,即围绕工业强县这个中心,实施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两大战略,依托煤化工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煤化工、电力、建材、特色经济、鉬镍和铅锌开发利用等六大产业,加快机制转变,创优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来纳雍投资兴业,把纳雍工业聚集区建设成为规划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循环型、节约型工业园区。
工作目标:年计划建成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到1亿元以上,入驻项目6个以上,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实现利润7500万元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抓好阳长煤电综合利用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煤炭生产和建设,巩固煤电工业主导地位。继续举全县之力,做好大、中型煤矿的协调服务工作,力争年原煤产量达835万吨,不断提高电煤供应能力。按照“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要求,积极启动纳雍发电总厂脱硫技改和灰场扩能建设,促进中岭至阳长电煤皮带运输项目建设,走整合发展之路,开发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抓好寨乐建材工业小区建设。依托资源优势,以贵州恒达隆庆水泥有限公司为主,重点建设集原矿开采、余热发电、残渣生产建筑材料为一体的石灰石综合开发利用建材工业小区,做大做强水泥产业。加快推进年产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加快中岭粉磨站技改工程,确保粉煤灰综合利用及年产60万吨粉煤灰水泥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
3、抓好水东钼镍、铅锌加工工业小区建设。科学有序启动鉬镍,铅锌等矿种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开发准入条件,采取引进、合作等方式,逐步实现规划开发,科学开发,高效开发,形成采选、冶炼、深加工为一体的冶金特色加工园区,逐步将鉬镍矿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4、抓好王家寨农特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围绕纳雍茶叶、经果林、牧草各30万亩基地建设目标,加快农特产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速度,积极做好园区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以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品制造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三产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着力打造黔西北苗族、彝族、布依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带动旅游商品制造工业。
5、抓好沙包煤化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一以贯之地抓好以煤电为基本能源的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规模和就地转化水平,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符合工业化规模、具有纳雍特点、资源深度开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优势产业集群。
6、统筹兼顾,抓好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和扶持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加工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选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以煤电为龙头,化工、建材、特色经济等同步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加速下行工业化进程,壮大经济总量。
(二)高起点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聚集区的规划工作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着重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既要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又要与地区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实现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有活力的发展机制
工业聚集区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套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制定鼓励性产业政策,通过引导、协调,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政府推动的职能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由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手段和方法推动工业聚集区发展。在布局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做好布局规划,引导、协调工业聚集区合理分布。在开发建设上,要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划办事,广泛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和生产要素聚集。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工业聚集区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鼓励和扶持工业聚集区设立为主导产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质量检测、产品展示、营销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国家、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及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落户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省经委和地区工能委对平台建设进行认定和补助,自认定三年内,对其技术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等给予适当补助;鼓励质量检测部门在园区内设立专业质检中心,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孵化器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政策、法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低价的办公场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业聚集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水平。对科技企业服务于工业聚集区内各类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依法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凡取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资格的单位,在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要引导园区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建设步伐
将工业聚集区招商列入全县专项招商计划,由县工业园区建设办公室、县经贸局、县发改局、县招商引资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工业聚集区专题招商活动。要落实好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好招商策划和组织工作。按园区属性,组织产业类型相近的园区,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会。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行招商选资,提高招商的质量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鼓励已入驻的企业做好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促进企业配套项目或后续项目进入工业聚集区发展。选择工业园区内对外联系广、说服力强、招商经验足的优秀企业家,在园区管理机构兼任职务,广泛开发招商。
(六)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
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迁入与迁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同类和上下游企业聚集。注重培育对工业聚集区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推进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性以及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鼓励产品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和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成长性好的企业优先进入工业聚集区。要按照工业聚集区规划要求,鼓励不同地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向工业聚集区转移。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引导县域企业,按照主导产业方向,利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机遇,逐步向工业聚集区转移。对已入园的企业,凡是与该园区的特色不符或对其主导产业有影响的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向所属工业聚集区转移,推进园区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七)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推介力度
加强工业聚集区宣传推介工作,提高园区产业、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挥特殊资源、重点企业、专业技术、特色产品的幅射效能,把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资源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特色品牌。重点打造阳长煤电、寨乐建材、王家寨特色产品、沙包煤化工系列产品、水东钼镍及铅锌等一批品牌。鼓励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使用区域品牌、资源品牌,共创品牌共享收益。
篇4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尤其是产业链配套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鼓励全市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发展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抓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三)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各类开发区,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机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切实搞好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专业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作用。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四)规范开发区的规划决策程序。各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报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由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市政府或省政府审批。开发区详
细规划,以及功能布局和产业建设规划等,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五)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配套合理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开放环境为依托,成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完备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单一特色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完整、具备园区品牌的企业集中功能区域。
(六)积极促进产业聚集。今后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市内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都要布局到相应的开发区。鼓励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龙头骨干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城市搬迁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三、大力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七)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区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电力、燃气、供热、通讯、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供气、供电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开发区的需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要对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出对策措施。加快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开发区。积极推进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安全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九)努力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容积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区内的生产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进入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开发区内建设多层建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创造一流的开发区服务环境。市、区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简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可享受地方同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除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市、区县有关部门到开发区的检查,都必须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并由开发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统一安排。未经批准的检查,各开发区和企业有权拒绝。
(十一)加强开发区智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开发区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走产学研联合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开发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高创中心,其他开发区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开发区“聚焦”。今后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向开发区倾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对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分市内、市外,不论经济成份,优惠政策一视同仁。
(十三)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对于进入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用地、财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办法,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证开发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除首先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外,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全年用地计划,研究确定全市开发区用地切块指标,切实保证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开发区进行土地整合,各区县通过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集中。
(十五)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招商、考核奖励等,区县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项目用地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专项支出外,按照50%返还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开发区规划区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为基数,在“十三五”时期,超收的50%留在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滚动发展。高新区的财政政策仍按照原规定执行。
(十六)加大对开发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五、切实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十七)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平。各区县、高新区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确定招商目标,瞄准重点地区和国家,集中力量引进带动开发区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十八)加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各开发区都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有条件的开发区,可以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奖励标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招商。
(十九)积极创新开发区招商方式。各开发区要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潜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围绕开发区内的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招商,提高区内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招商。
六、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市、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原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要尽快完善机构、规范运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封闭运作体制。要建立区划、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作体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责明确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开发区与相应的行政区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区划的开发区,有条件的要适时对区划加以调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开发区的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财政预备费的动用,以及财政收支计划的调整方案,须经同级政府和人大批准后执行。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出台增加新的人员支出项目;公用经费可在同级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5%。
(二十三)建立开发区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各开发区要设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经济发展信息,并对所有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篇5
据统计,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全面进入老年化社会阶段。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阶段,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社区作为城区的基本结构, 是城市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细胞,社区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多样的功能,建设好社区市容环境、社区文化娱乐、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便民服务及社区体育活动等等,关系到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决定着城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社区中的老年居民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希望能对提高老年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助益。
1.调查分析
(1)首先本文对某社区60位老年居民进行了健康状况的调查,其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骨骼运动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当高,老年居民大都患有慢性疾病, 身体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这与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严重、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关系紧张、饮食结构单调、运动锻炼减少等因素有关。
(2)针对60位老人进行了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老年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统计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长有短,但绝大多数老年居民都参加了体育锻炼,这说明老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较高的,究其原因是退休后时间增多,对自身的保健意识有所增强,但调查中还发现多数老年人都是本着锻炼身体为目的,很少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性,这些问题还有待社区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宣传和指导。
2.社区老年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健全的健身场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往往首先考虑就近、就便。一般在所居住地附近的花园、广场、学校体育场等,有条件的可以在山下或者湖海边。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多数社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这些活动场所,既便是有,也不能满足社区多数人的需要。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配套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2)科学的锻炼方法。老年人机体结构与功能会发生一些老年性退行性变化,每个人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征兆,因此,对每一位老年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调查显示:仅少数老年人在锻炼中有着自己一套系统的方法, 并且长期坚持;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系统的锻炼方法。老年人参加健身运动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老年人体质较弱,许多老年人以治病为目的进行健身,这就要求老年人健身要运动量适中,不能过于激烈,把运动转变为科学健身。在不同的地区,按照各自的条件可以开展不同的项目,不能一概而论。
3.建议
(1)加大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的投入。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社区体育必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项目,国家已在逐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更需要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维护好目前拥有的健身场所也是支持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篇6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与环保主题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话题,而复古、浪漫、简明的情怀与高科技的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创作的热点,这些都主导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经过对各地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总结出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设计的认识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 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建筑类型很多,有办公、酒店、商业、医院、住宅、学校、体育等,风格也各异,各种类型和功能的项目,以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表达他的个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设水平,提高了建筑功能质量,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建筑设计还必须同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造型立面、色彩、建筑风格与相邻的建筑相互协调一致。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寻求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充分达到建筑技术手段与建筑功能目标的和谐一致,追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尊重客户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客观条件,坚持理性基础上的个性与创意。
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经济性这一理念。
建筑本身就具有时代特征,不仅外表,还有室内,包括建筑装饰都体现着时代的朝流、文化,同时它也体现着过去未来的轨迹,建筑的设计必将得到人们的更加关注,且必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主流。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 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设计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 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建筑采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半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 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 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和谐一致 动静互补, 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 。室内空气清新, 温 、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身心健康。
2、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节能等名词逐渐耳熟能详,在各种报刊、视听节目和老百姓的口中频频出现,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同样,生态建筑是当前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力图实现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核心思想。舒适指的是通过设置适宜的温度、湿度而满足人体的舒适感。例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往往很低,甚至达到需要穿上长衣长裤、薄毛衣裤的地步。这种畸形的舒适不仅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人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健康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尽量使室内拥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满足人们对私密、安全及与邻里之间交流交往的要求。高效的设计理念不仅指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对于上述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的例子,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低劣的建筑质量等,这些显然有悖于高效的设计理念。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在国内外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3、智能型建筑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电子科技高度发达,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其中,室内的恒温,恒湿,洁净,照明,防火,保安等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加以管理. 现在,这些方面已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对供暖,空调,供电等设备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工业建筑一定会在有着高科技,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重新绽放异彩,为城市景观增辉添彩。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 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总之,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来说,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关注的时代。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与环保主题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话题,这些都主导了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7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有了更强的经济能力和更多的休闲时间开展社会交往,必然对居住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住宅与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有了较多的区别。同时,住宅是建造量最多的民用建筑,住宅的建筑设计则是住宅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势作初步探讨。
1、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2)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筑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建筑结构的优化
住宅建筑除了有不同的面积标准外,更有住宅类型的不同,如“核心家庭” 、 “两代居” 、 “老年住宅” 、 “残疾人住宅”等服务于不同职业阶层和不同人口构成的家庭的住宅户型,这就对住宅户型提出了适应性和可变性的要求。当前,住宅设计中常用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以及框剪结构等常用结构体系的住宅基本上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而应用大跨度预应力楼板结构体系的住宅就是能适应这种变换要求的一种住宅型式。该型式住宅户内无梁无柱仅是一个由外墙、分户墙、门窗等围合而成的住宅大空间。在这样一个住宅大空间里,它可以让住户参与对自己住宅的设计,即“二次设计” 。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可以只是用外墙、分户墙等划定出每个住户的“界限” ,并在其内先设置好那些使用功能比较单一,但受管道、设备等制约以及对住宅面外形影响较大的一些房间,如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台等,这些房间的布局和大小应该统一固定。在此基础上,其余使用功能比较复杂,但受管道、设备等影响不大的灵活可变空间,则由住户根据个人的需要以及职业、年龄及兴趣等不同来分割出玄关、客厅、餐厅、工作间、琴房、娱乐室、卧室、储藏间等不同的使用功能用房,并且可以随着居住时间的推移,家庭成员构成的变化而对户内空间重新组合调整,从而满足新的生活需要。这种文化住宅是未来的发展潮流,户型的个性化将支撑人的独立性,个性化的户型将成为今后的主导户型。如果现在住宅不具备给住户留有更多自由隔断、拆移、扩大面积以及户型二次、三次改造的发展平台和通道,那么目前设计再好的户型也会过时。同时住宅空间的可再造性,也为日后业主的二手楼房买卖增加了祛码。毫无疑问,具有可再造性的房子,即使是5年、10年以后也不会落后,仍将成为二手房市场的热销货。
3、住宅建筑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智能型等等。
(1)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秘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风格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2)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变化,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如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
(a)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
(b)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用户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4、生态住宅
篇8
2 社区康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区康复是一个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工程。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社区康复调查中,残疾人对康复需求主要为:(1)就医方面的需求: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一手功能的恢复(穿衣、进食、个人卫生、洗漱、整容);步行能力的恢复;语言沟通能力的恢复。包括使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及其他补偿性用品用具;心理一行为的调整适应,认知能力的改善。(2)上学受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上学或参加学龄前幼儿园、学习班。参加文化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班或培训班。(3)就业或自谋生计方面的需求:就业咨询,接受职业培训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的谋生本领;在社区安排就业。或得到支持个体经营,或在社区庇护车间工作等。(4)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需求:要求在家庭社会不受歧视。能与家人正常相处。(5)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需求。根据以上需求。社区康复所需要人才为: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康复医师(全科医生兼),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等。而目前我国多数(除全国少数试点区外)的社区康复技术人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或其他低层次的医护人员(农村)兼职承担,其中有部分经过短期康复培训。社区卫生医疗几乎没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概念模糊。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社区康复发展。为适应社区康复迅速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应配置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急需的基层社区康复人员。一专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多能是指兼职(主要是协调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职业咨询师,同时是培训员和宣传员,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完成社区对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全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协调配合完成教育就业社会的全面康复。这将使社区康复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延续机构康复治疗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并能迅速构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3 康复治疗技术的社区化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层次上(城市小区、街道、农村乡镇、村)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低廉、有效”的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技术含量高,费用较昂贵,有些难于移动等,对社区适应性欠缺,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如何把机构康复治疗技术按照社区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简化和适用化,然后转输给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需要康复专业机构(综合医院)技术人员、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出更适合社区康复的治疗及评估康复器材,这将是社区康复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政策,各政府部门协调以及资金作为后盾。
4 多渠道筹资,解决社区康复经费短缺
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并未建立。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而且难以到位,大多残疾人家庭困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残疾人多,贫困户多。需要的康复经费相对也多,而地方财政基本上是一种“工资财政”,投入很少,社区康复长期处于“无源之水”的窘境。残联投入有限。民政教育卫生部门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对康复对象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的就越多,这极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社区康复的经费,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已经势在必行。(1)争取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的投人;(2)发动辖区群众机构支持,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资助;(3)以依托社区服务的现有机构。以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现有的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招募,鼓励大学生及义工志愿者帮助社区康复工作;(4)进行适当维持性的有偿康复服务,应加大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的医保范围,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合理费用补偿机制,尽可能发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参与,只有保证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区康复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5 部门协调,努力构建适合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组织管理是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卫生、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各尽其责。以满足残疾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工作宗旨和动力。具体的工作内容是:(1)卫生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
篇9
好平台有了,好路子也有了,但要把目标变成现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必须付出艰辛,必须艰苦奋斗。
篇10
1.1场地适应性原则
在民用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地基承载能力和防震能力需要与建筑的整体相结合,这样的原则就叫做场地适应性原则。
1.2空间整体原则
在民用住宅中,建筑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所存在,它是由很多个个体结构组成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体系。在建筑设计中,只有这些个体的结构与一些相关的部件相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的融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建筑设计的整体空间性与稳定性。然而在民用住宅中,抗震能力与个体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及受力状态是不能分开的。
1.3功能适应性原则
与其他建筑相比较,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有不同的空间特征。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拥有着不一样的体系模式,同时民用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间也存在着很大空间布置差异,比如内部空间的不同特征和结构相适应的不同。
1.4高度合理性原则
由于建筑在结构设计中的不同体系,导致其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力学的特征也不同,从而将会影响民用住宅建筑的高度范围,在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合理的高度范围,才能体现出整个建筑的综合性能。
二、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的主要方法及要点分析
1、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规范
在建筑设计中,民用住宅的设计规范不同,分为推荐性和强制性两种形式,在如今的许多发达国家中,推荐性的设计是经常被运用到的,由于民用住宅建筑工程的结构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所有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就不能全部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设计,因此,设计人员就需要将相关规范最为指导性的依据,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知识进行设计规划。在推荐性规范的执行情况下,所有的责任全部由设计人员承担。目前在我国,强制性规范是经常被采用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民用住宅建筑时,一定要遵循法律,根据规范设计,一旦设计人员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建筑设计,后果全部由相关的设计人员承担,这样的规定下,就会造成设计人员在出现事故时推脱责任的现象[2]。
2、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问题
在民用住宅中,建筑的安全问题影响着很多方面。要想使建筑的运行达到安全的状态,就需要在安保体系方面进行完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其根据设计工程进行安全设计与维护,严格制定每一个阶段的安全手册,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除此之外,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3、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垃圾处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民用住宅一般都是人口密集,在城市的繁华地段,这样就会出现短时间内很多垃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就需要根据民用住宅的具体情况设计垃圾通道,使居住的住户可以经过垃圾通道将生活垃圾集中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统一的处理。如果在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没有每一层设立垃圾通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物业的清洁人员进行每户收集垃圾,之后再进行统一的处理,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力和财力,进一步也影响着住宅小区的管理,因此采用垃圾通道处理是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
4、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排烟问题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排烟问题,如果排烟一旦不畅,将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而且在以往的事故中,因为烟气窒息或是中毒造成伤亡的事故经常发生,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建筑设计只为了增大住宅的使用面积,将消防电梯与居住区电梯合并在一起,有的建筑楼梯间根本没有自然排风条件,同时,一些住宅建筑的防火门一直在关闭状态,这些问题都将导致排烟不畅。
三、现代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趋势
1、智能实用性
1.1生活舒适性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建筑的绿化和除噪效果,以及建筑的自然光作用和生活的环境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时,人们的生活才会感觉到舒适安逸。
1.2便捷高效性
近年来,在网络化的生活信息时代,智能生活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加的便捷,而且还节省了现代都市办公手段的一些支出。在时代经济发展的今天,加强民用建筑的设计发展是目前人们最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的提高,高科技的建筑设计成为了时展的趋势,可以有效便捷人们的家居工作空间。在办公组织机构的不断进步中,办公资源和办公设备的变化具有时代性[3]。
2、节能环保性
在民用住宅的设计中,节能环保的元素已经成为建筑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位置尽量选择地理环境比较好,而且自然环境也优美的地方,比如便捷的交通、质量好的空气氛围、光线好等优质条件来进行规划设计民用住宅。此外,在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需要体现在整个民用住宅中,将环保技术运用在建筑中,比如地热的设计、太阳能的运用以及回收雨水的系统等技术,加强建筑的节能,在达到能耗低的基础上,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舒适安逸。同时,还要将节能环保运用在空间环境中,在考虑空间的利用时,合理进行节能运用[3]。
3、欣赏价值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审美的层次也在不断地上升,如今的民用住宅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冰冷大楼,而是给人们视觉享受的便捷居住区。在民用住宅的设计中,实用和环保的建筑已经得到人们的格外欣赏,同时推动着城市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设计
目前,我国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情况下,整个地球也面临着相当强烈的考验,城市的环境不断地破坏,同时资源也在逐渐地浪费。作为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意识,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以及节约材料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部分。首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民用住宅建筑设计,运用被动式能源对气候条件进行详细策略。比如使用特朗伯墙,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其次,分析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气候特点,使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生态策略。比如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天井的设置,吊脚楼、外悬挑结构等。再次,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对废旧材料进行相应的重复使用。比如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可以将其进行合理改造,变成旅馆或公寓,达到完全的再利用效果。还有一些建筑垃圾,如果在设计方案之前就可以考虑这些问题,这些垃圾都可以进行重复利用。此外,使用建筑的绿化进行设计,有效提高民用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民用住宅是其最主要的部分,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目前,我国民用住宅的建筑设计水平正在不断地向更高的地步迈进,随着设计人员的观念意识改变,设计的方法不断的创新,我国的民用住宅将会更加舒适安全,达到节能建筑的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建筑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玉河乡是黑龙江省延寿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支撑作用。本文以玉河乡为例,探究以“四区”建设为引擎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期对哈市境域内与其经济发展现状相似、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玉河乡概况
玉河乡拥有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依靠本地资源,玉河乡在发展大农业、乡村企业、第三产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工业产品主要是亚麻制品,现玉河乡年均种植亚麻6000亩左右,并建成了两个麻制品加工厂,亚麻纺出的纱料质地好,透气性强,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销量逐年提高。农业产品主要是优质大米,出产的“玉丰”大米,在绿色食品行列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食用菌产品和山药材发展势头迅猛。
玉河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粮食为主导的局面尚未打破,种植业仍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养殖业产业化趋势尚未形成,竞争力不强;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电、灌排条件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排灌渠出现损坏;地方的基础配套设施与农田生产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部分机耕路损坏,田间作业道路不畅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三是道路交通不畅:乡内道路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缺失;乡镇停车场、站、点功能不全;路面等级、路面宽度不够,特别是高速公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生活环境差:个别屯内路面没有硬化;个别村屯饮用水尚未解决;泥草房还存在;生产及生活垃圾未能无害化处理;排水设施不完善;贫困户比重较大。
为促进玉河乡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二、构筑玉河乡经济发展战略――以“四区”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经济增长极
根据玉河乡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应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产业、特色,倾力打造水稻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畜牧养殖区、特色种植区四个产业区,并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玉河乡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本乡的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东部――畜牧养殖区
由于玉河乡东南部具有地域优势,加之现有新城黄牛养殖联合体、玉河生猪养殖联合体和玉河肉鸡养殖联合体,因此要把玉河、新城、长胜规划发展为畜牧业的重点,以玉河村、长胜村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以新胜村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
(二)南部――生态旅游区
1.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生态旅游产业
玉河乡景观资源丰富,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黄金线上的新城、玉河、长胜等村,将景区沿线规划建设成由综合管理区、水上垂钓区、古村落区和生态采摘区构成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全乡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契机。
(1)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可以设在长寿山、长寿湖景区内,建成集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一体化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服务基地、购物中心。
(2)水上垂钓区。要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水体,适度调整水面,并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可围绕原有水体沿线设置垂钓、水上览景等活动,再现小桥流水等景观。
(3)古村落区。由于玉河乡是一个汉、朝鲜、满、蒙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大乡,因此可在景区沿线建造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房屋、亭台、楼阁,体现民族文化,并对部分农舍进行装潢改造供观光游客住宿。建议在本区域内规划出文体休闲区、戏曲文化区、体育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区(如展示农具、渔具,如石碾、石磨、犁耙、水车、蓑衣、斗笠等)。
(4)生态采摘区。玉河乡现有果树观光采摘园300亩,有葡萄采摘大棚40栋20000平方米,可以此为基础扩大水果的种植品种,发展生态采摘游,并通过宣传水果养身保健文化,促进水果的销售。
2.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乐
建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题内容,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在旅游黄金带打造特色农家乐,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农家乐要体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风景线沿线的长胜、玉河、靠山、长寿、长山五个民俗屯,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美食休闲型、景区依托型和度假疗养型。美食休闲型农家乐是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夜晚、周末吃、住、玩休闲的农家乐,周边多数没有景点。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以景区为中心,以观光园区为依托满足游人观光之后的吃、住、娱等消费。度假疗养型农家乐,依托玉河乡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舒适惬意为主要特色,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打造农家乐时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做大品牌、致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结合玉河乡经济林果、特种农业、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可充分开发利用树莓、大樱桃、蓝莓、山葡萄等特色产业,结合丘陵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农家乐。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3.深度开展旅游副产业
(1)山坡养鸡。鸡要在山坡放养,主要以吃玉米、石子、虫子为主,绝不喂饲料和添加剂。鸡出栏后增收的途径可分为:①将整鸡卖给游客;②游客可自行去山坡找拾鸡蛋,并按枚收取费用;③将散养的鸡、未采完的鸡蛋收集后散卖或专供超市;④将鸡、鸡蛋作为食材在农家乐销售。
(2)开发药膳。要借助玉河乡药材、山野菜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与医药研发人员、餐饮研发人员合作的方式开发药膳,药膳既可以作为饮食文化在游客中推广,也可以在农家乐出售,更可作为农家乐的一种形式――药膳农家乐,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4.传承发扬“寿”文化,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
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甚多,民间故事流传甚广,民间工艺品甚丰。玉河乡应充分利用寿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人的长寿企望相吻合,拥有众多的心灵受众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并配以图画的形式,如:寿字溯源、寿星故事、寿诞颂歌、寿物崇拜等,开辟独特的“寿”文化之旅,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并配备专业人员收集市场信息,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
(三)西部――水稻示范区
建议充分利用朝阳灌区、小水库、小塘坝以及地下水源对延中、延明、朝奉、火星、文化、东光等六个村的水田进行重新规划,实行水稻绿色、规模化种植。发挥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和环境质量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保鲜米饭生产,形成从基地建设、稻米加工到有机保鲜米饭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同时填补我省方便米饭生产的空白。产品还可与超市、快餐行业对接,实现水稻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北部――特色种植区
建议在玉河乡北部的黄玉林场、合心一代,重点以地栽木耳、滑子蘑、灵芝、棚室蔬菜为主。在离县城较近的延兴村、中胜村发展棚室蔬菜引导农户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逐步使玉河乡成为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另外,还应利用本乡大豆优质绿色、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台湾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佳明佳早餐等大豆深加工产业的合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推动玉河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一是探索发行地方债券,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为玉河乡的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投入渠道。二是设立建设发展基金。玉河乡可以联合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以有限合伙的形式设立基金管理中心,广泛发掘民间私有资本、寿险资金、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弥补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排灌基础设施,对部分排灌较难的田地要新建排灌渠道,改造、翻建、整修排灌渠系,对灌溉较难的田地增加进水管和拍门,对排渠进行修理和清淤。二是改造机站、配套机泵;维修或新建水闸,修整独立田块进水洞门;将田间机耕道路平整、铺砂石、加宽;新建农机下田配套坡道。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玉河乡的地域、资源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可以选取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等。
(四)合理利用土地
一要进行土地指标调整;二要合理确定园区规模;三要整合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五)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一是可以引进资本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促成规模经济,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带动县域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二是将政府推动与民间发动相结合,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篇12
农业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增效新途径
在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对此应有正确认识。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就发展得好,因为农民收入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会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通过一定的农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和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大棚、温室、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经验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统计,目前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截至*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年增长70.9%和91.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组织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则规范了企业与农户在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由于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务工效益。三是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一家一户的农民是无能为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国际贸易维权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能够有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
篇13
【 key words 】 :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method; Elements;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汁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1.建筑设汁的构成要素
1.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1.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1.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1.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2.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通过建筑思想的引导,从而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所以研究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必经之路。建筑设训.方法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归纳和总结,运用它能使我们具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去对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就是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繁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2.1平面功能法
平面功能法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重要方法,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建筑平面进行具体分析,平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功能法主要使用方法是:先分析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使用的性质,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进行平面的合理组合,并且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
2.2结构法
结构法是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表达的宗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的设计。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诠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式。
2.3构图法
搞清楚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建筑设计通过构图的几个重要因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主从、比例、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的具体规律。
2.4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主要是通过我们要系统的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和提炼自然的法则、历史、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及思想,以这些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极力想通过设计的建筑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这个方法对于建筑师是非常难掌握的。
2.5符号象征法
符号象征法是我们把约定俗成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内部的装饰部位,或是用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和空间体量。虽然很多的建筑在设计时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文化,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大量的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中,例如企业可能想通过企业符号在建筑设计时很好的融入其中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2.6综合法
这个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在很多的群体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来作为总体设计的一个大方向,使每个建筑单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手法通常是运用到大型的综合建筑设计中。
3.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3.1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和天然材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3.2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3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3.4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
3.5个性化
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征。
3.6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3.7高技术高情感化
最近,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建筑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隋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4.结语
建筑是经济、技术、人文、艺术、历史等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是不同生活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建筑师的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思维联系历史和未来,使多种趋向中未成型的选择更加接近于社会。建筑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建筑设计师要在满足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把握,遵循建筑设计的原则,设计出实用舒适的建筑,满足人们的居住物质和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设计结合自然【M】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