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笔记积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但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质量保证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课题, 所以高层建筑耗能浪费的现象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对于高层建筑的避雷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介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与避雷问题。
1 高层建筑节能和避雷设计的原则
1.1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的原则
高层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以下 3个原则:
1.1.1应满足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 满足舒适卫生; 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通畅无阻; 满足特殊工艺要求, 如游乐场所的一些游乐设施的设备用电, 展厅的艺术照明及动力用电等。
1.1.2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 增加运行费用。而是让该部分增加的投资, 能在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1.1.3节能的着眼点, 应是节省无为损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的功能无关的, 再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 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 采用先进技术成果使其能耗降低。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该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1.2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避雷的原则
1.2.1要对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外部环境和气象条件等有所了解,掌握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和用途。其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各方面因素,预计建筑物的年雷击次数,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 版) 中的规定,对建筑物的防雷类别进行确定,对于预计年雷击次数达不到三类防雷的建筑物来说,要从以下两种情况考虑: ( 1) 建筑物是否是公共场所,如大型的商场、超市、电子商城、学校和医院等,如果出现以上项目要按照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1.2.2考虑建筑物内部是否包括信息系统。《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 版) 中规定: 在没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
1.2.3认真查看电气的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如果防雷分类错误将使防雷图纸发生重大改动。
2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与避雷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减少线路损耗
2.1.1尽量减少导线长度。在设计中,低压柜、配电箱出线回路尽量走直线,不走或少走回头线。变配电所应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宜超过 200 m,大负荷密集地区供电半径不宜超过 100 m,中负荷密集地区供电半径不宜超过 150 m,小负荷地区供电半径不宜超过 250 m。这样可以减少电缆(线)长度,实现供电距离最短。
2.1.2增大导线截面积。对于较长的线路,在满足载流量、热稳定、保护配合及电压降要求的前提下,应加大一级线缆截面。这样增加的线路费用,可在减少年运行费用中得到补偿,估计在 2~3 a 内可收回。
2.1.3在高层建筑中,变配电室应靠近电气竖井,以减少主干线缆的长度。对面积大的高层建筑,应将电气竖井尽可能设在建筑物的中部(或两端),以便减少水平线缆的敷设长度。
2.1.4将负荷进行归类。除对计费有要求的负荷及消防负荷外,普通负荷(如空调机、新风机、电热水器等)应由一条主干电缆供电,这样既便于消防电源切非操作,又可在非空调季节使用同样大的干线截面传输较小的电流,从而减少线路的损耗。
2.2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灯具
灯具是除光源外的第二要素,而且不容易为人们所重视。如在民用建筑和一部分工业建筑中选用灯具时,往往处理不好灯具效率与装饰性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了灯具的装饰性能,而忽视了灯具的效率和光的利用,既浪费了能源,又得不到良好的照明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应首选高效灯具,如对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开敞式灯具效率≥75%,格栅或透光罩灯具效率≥60%;对低压荧光灯、开敞式灯具效率≥75%,透光罩灯具效率≥65%,格栅灯具效率≥60%;以上灯具均应使用高效节能的镇流器。
2.3采用合理的照明控制方式
2.3.1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庭等照明要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
2.3.2体育馆、影剧院、候车厅等公共场所要采用集中控制并按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措施。
2.3.3宾馆的客房要设置节能控制的总开关。
2.3.4居住建筑有天然采光的楼梯间、走道的照明要采用光控开关。
2.3.5每个照明开关所控灯具的数量不宜太多。
2.3.6照明场所设有多列灯具时,要按下面的分组控制: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生产场所按车间、工段或工序分组;电化教室、会议室、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
2.4防雷与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 除采用避雷针和避雷带的传统做法外, 近年还出现有消雷器和放射性避雷针。这两种防雷技术虽然在工程上得到不少实际应用, 但在理论上一直是有争议的。现代高层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与楼板的连接是十分可靠的。关键是做好金属管线的接地。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 都是合在一起的, 组成混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 通常是在 4 欧以下。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板。
2.5合理布线
合理布线是为了使防雷技术获得更好的效果。现代建筑和电视、电话、照明等电器的管线息息相关,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为了保证接闪时这些管线免受影响,我们要遵照下面的做法: 首先要把这些管线放在金属管内,实现屏蔽; 其次,要把这些管线的主干线中的垂直部分放在建筑物的中心,缩小电磁波感应的范围。
结束语
解决掉高层建筑节能问题将是一项重大收获。但是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在此同时,电气设备在建筑物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高层建筑中,受到雷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防雷技术的探索已经非常必要,我们的电气设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国外防雷设计经验,不断丰富国内防雷设计方面的漏洞。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5- 58.
篇2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篇3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篇4
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要想学习好,必须要利用好这些自主时间,因为仅靠课上时间,我们很多问题根本掌握不了。
二、 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实行新课改之后,语文的课时少了,但教学内容没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这样我们在课上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三、细心观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有些学生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课本之中;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无法学好语文。
五、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语文基本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打好的。因此,我们的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写随笔等这一切良好的传统必须发扬。
六、一定要学会利用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上有很多学习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它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有时候,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而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理想,富有激情!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教诲人去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铺就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篇5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那么教师应如何来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呢?
1.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搞好课外阅读首先要制订周详而切实的计划。所以,每个新学期伊始,我就根据本册语文教材的“目录”,确定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的大致内容,再结合学校给我们每周开设的一次阅读课安排情况,制订好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它包括阅读的内容、目标、要求、统计评比等。这样,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或展览评比,以及以读促写的作文竞赛等等。这才能保证学生课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教材的特点,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使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运用读书方法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介绍课外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有目的介绍一些课文中人物、以及课文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进行主动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从而真正达到“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教学目的。
篇7
一、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是学生进行自我内心思想和对外界主观认知的表达,是对自身体会的再现和总结。在教学活动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学生可以对生活中的见闻进行自我积累,并通过日记或是其他形式,经内容记录下来。我国的知名大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引子。用于教学的教材不能过长,不能太难,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推敲和揣测得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对教材进行重复的推敲和认真的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材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在写作中文思泉涌。因此,学生应该多看些除去教材之外的书籍,进行国内精美文章的品读,可以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好的文章可以进行反复的学习和阅读,甚至达到背诵的效果。文章精美可能是文采非凡,恰当的运用了名词佳句,或是结构巧妙,读来思思如理,爱不释手。对于其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学习和模仿。长久如此,学生的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进行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技术性的活动,与个人的资质和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发挥出较好的水平,必定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行平日的主动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远比进行阅读和背诵的效率高。坚持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也可以“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学生可以将自己一天的生活经历当作故事从头到尾进行回想,按照某种顺序形成文章的主线,进行作文的书写。写作实践是枯燥的,乏味的,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形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在英国有位小说家凡尔纳就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写作的素材,据有效的统计,他自己的读数笔记多达几百册,用过的卡片多达2万张。写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可只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提高写作的能力必须将自己的练习质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自欺欺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加大学生的积累量,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路、有材料。
三、培养独特立意
所谓立意独特就是突破常规思维认识的藩篱,获得全新的认识。立意独特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随意的写作,而是根据自己文章的中心含义,加上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确定文献的题目。不同形式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依靠任务和故事发展而议论文依靠事例。运用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立意,创造出其他人不常见或是没有见过的东西。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需要个人的思维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缺少创新的精神,写出的文章没有文采和内涵,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因此,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思维打开,发展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写出其他人没有想过的,没有做过的,题目新颖并且不会偏离主题。
在进行立意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观点明确、主题鲜明、是非观正确,将批判的现象或是事物与正面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阅读者可以简单明了地了解你的思想和表达主旨。中考作文的要求中,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对客观世界有着积极的态度,因此,文章的内容必须是积极阳光、正义善良的。还有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立意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鲜明观点进行充分的表达,这就需要学生有着较高的语文素养,可以灵活运用写到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达。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写作主题的确定并不是对人们熟悉的浅层次的知识进行重述,而是挖掘其中的内涵将其深刻的含义表达出来。就如同,看见一滴水就可以联想到一片大海,看见一片树叶就可以绘出一片丛林。写作的材料就是一个引子,需要学生去积极的思考和想象,得到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
四、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语言表达
写作的思路和语言表达是同等的重要,文章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还有赖于语言的灵活运用。按照我国《大纲》对作文的评判规定,作文语言必须保持通顺,不存在语言错误,并按照病句的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给出不同的分数。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表达是学生进行写作过程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文体,都应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和简洁性。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合是行为的重要部分,也是指导学生写作内容的提示。标点使用的不明确容易导致句子出现歧义现象,甚至是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根据调查和观看试卷发现,学生对于标点类型的使用,包括逗号、句号、感叹号、引号、分号等多种。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将标点符号放在开头、省略号占一个格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以在行文中得到避免。
3.书写清楚工整,不写错别字
字体的标准程度和字体的正确与否,对作文的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评卷的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全文的阅读,仅仅对关键的点进行赏析,如果发现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有错别字,将会扣除掉很多的分数,加上字迹潦草,模糊不清,就会进一步降低作文的得分。错别字的扣分最大值为3分,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比较小,但是,对学生的总体测评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书写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勤加练习,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4.注意掌握时间,限制字数
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写作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确定自己进行写作的时间还有多长,确定自己的写作速度;然后,进行行文思路的思考,找出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写作顺序;最后,在写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查看时间还有多少,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选择是否加快时间。
五、结语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要认真地学习课堂知识,还有扩充自己的见闻,形成比较广阔的写作思维空间。坚持每天进行读写练习,早日实现写作高手的梦想。
参考文献:
篇8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篇9
有着普世价值的人生境界是高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学做文亦是学做人。如何让中学生具有如此情怀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想法着实让人有些怨恨、忧伤、同情和怜悯。但是,不能因此拒绝行动,行动必须是朴实的,决不能华丽。好高骛远,或凭空想象,只能使灵魂更加苍白无力。
“实实在在地做好平平凡凡的事情就是一种伟大”。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睿智的,还是笨拙的;无论是高贵的,还是贫贱的;无论是强健的,还是柔弱的,教育应该向每一位学生敞开宽广的胸怀,让每一位学生尽情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有素养、有教育理念的语文老师能引导学生与一个个灵魂进行高贵而充满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对话。
这就是理想的语文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记塑造人格,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内心世界丰盈起来。在参照他人中认识自己,在认同他人中改变自己,在怀疑他人中帮助学生成为自己。
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哪一种形式能产生特色效果就有生命力,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大半江山,所以,我认为主题阅读的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课程设置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识特点,我对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课程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达到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和提高,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主题阅读课程建构和运行的必要策略有如下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杂文报》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第二,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特征的《高中生》,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课外读本》,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教学通讯》等读物进行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知识扩展”积极地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认识、思想、感情等方面“认同”起来。
第三,选取具有精神感染力的文章,如《大海,水滴的故乡》、《就在您的形象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奥里森·马登的《伟大的励志书》等。培养生活激情,汲取精神力量,从热爱开始。
第四,进行阅读课题的研究,如《亦雅亦俗汪曾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林徽因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贤治的《人间鲁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易中天当年《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阅读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思想的精华来自于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第五,思维的前瞻性,决定于个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谢折磨你的人》,蒋方舟的《审判童年》等。学会审视,学会思辨。鉴赏性地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六,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在行动表现,认识自己:王小波的《个人尊严》、《理智与情感》,乐嘉的《本色》、《专注力》、《自控力》,罗尔夫·多贝里的《明智行动的艺术》、《清醒思考的艺术》、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等。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广博性和深刻性等特征,有着行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第七,《明朝那些事儿》是讲历史的,文笔幽默,《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个人的朝圣》、《左岸漫步:巴黎不止是格调》、《飘》、《百年孤独》等。生活的广博来自于生活中的情趣。
第八,认识生命:谈家桢的《生命的密码》、小畑健绘画的《死亡笔记》、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生命是一个过程,高中是人生伊始,学会规划,让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尽力绽放出最美的风采。
篇10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但绝不是只教教材,而是要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所以,语文教学课堂若要精彩纷呈,就不能教条式单一化,而是融音乐、艺术、生活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融音乐于语文教学之中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同出一源,文学与音乐宛如一对孪生姐妹。在课堂上,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让音乐语文走进课堂教学中,可以令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令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相应的音乐元素。讲诗歌鉴赏单元时,给学生放唱这些诗词的歌曲,如《苏幕遮》、《雨霖铃》、《赤壁怀古》等。没有谱曲的诗词也找一些有背景音乐的朗诵带放给学生听。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节奏,加深记忆;讲小说时,课文里与音乐有关联的内容我都会放给学生欣赏,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放《红楼十二曲》和《葬花吟》,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讲戏曲单元时直接让学生看相关的戏曲或话剧,如《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课文内容。
2.根据不同的教学时间相应地融入音乐元素。如,每节课开始上课前,给学生放五分钟选定的音乐,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自习课的时候,在检查同学古诗文背诵时也是要求学生唱出来,甚至可以自己编曲唱。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在黑板默写名句的时候会让写错字最多的同学唱歌。这样,学生们就不会以背默为负担,而是视之为一种兴趣。在课下,要求学生搜集唱古诗词的流行歌曲,然后举行唱诗比赛,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二、融艺术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文以载道但还要注意宣讲策略,过多的说教不仅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兴趣丧失,还会对应懂得的道理产生怀疑。所以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在我看来,融艺术于语文教学中有三大好处:①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③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学语言方面力求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名言典故、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时事政治、幽默笑话,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讲课时要不时穿插,要做到整节课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板书方面增强艺术性。一是多样化的板书字体,魏书生上课时曾用五种字体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我在上课时也经常变换字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千变万化。二是独特新颖的板书设计。我经常会把图表、图画融入板书之中。如在讲《游褒禅山记》、《林黛玉进贾府》时在黑板上画出王安石和林黛玉的路线图。这样就更容易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力求丰富多彩。在我的课堂上,分组讨论属常规教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如:学生们的即兴演讲、角色扮演、相互找茬儿等。在讲演讲词这一单元时,学生就变成了马丁·路德·金、恩格斯等演讲人。在讲《哈姆莱特》时,学生们自导自演了《哈姆莱特》。讲成语和交际语的运用时,学生们分组自己搜集内容,相互找茬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们就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体验,效果自然就好。
三、融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当中?
1.要走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上作文课时,我很少关起门教同学们该如何如何写,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身临其境自主体验。如秋天里我带领全班同学去了学校旁边的杨树林里,让他们静坐,然后用心看认真听。两节课过后我布置了作文《落叶》。结果学生写得特别好,文笔细腻感触深刻。
2.时刻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我的班级,每周都有一节故事课。这节故事课要求学生分组讲一周来有趣的生活见闻(不许是书中的故事)。然后由课代表统一整理记录在《班级记事》里。现在,这个笔记本上已经包含了我们班每位同学的发现成果。学生们都时不时地翻开来看看,发现了很多的生活乐趣,积累了大量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