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
1.1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新闻信息能够进行及时传播,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大事件,大大改善了信息滞后的问题,使信息传播效率得到提高,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然而,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随意虚假信息,误导受众,甚至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策划虚假新闻,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信任度大大下降。
1.2 传统媒体的特点
总体来说,传统媒体所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可信度较高,但是时效性较差。传统媒体是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传播机构,在信息收集的质量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在进行信息的收集时,要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层层把关、严格筛选,在确定信息符合标准后,才对受众公开。传统媒体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需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传统媒体主要的是国家决策、方针、政策、民生方面的新闻,有固定的受众群体。然而,如今大多数的群众更加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闻和娱乐报道,在这些方面,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如新媒体及时,而且无法与受众进行即时互动。因此,要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合理结合,将新媒体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中发挥出来,提高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2 新媒体技术在传统媒体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2.1 建立传统媒体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传媒媒体网站、推出电子杂志等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吸引更多受众。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受众范围广等优势,媒体网站能够将新媒体及时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良好结合,为受众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还能够加强网络、传统媒体、市场三者的联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2 提高报业网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报业工作者要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报业网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影响力,并且利用专业频道、电子杂志、读者平台等途径,实现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延伸。如今,报业集团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报业网站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有的报业网站对西方国家的先进传播方法进行了合理调整与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新媒体技术的延伸和拓展下,能够让传统媒体发挥出自己的内在潜力和优势,从而提高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和信任度,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比如,有些报业集团推出了数字报纸,不仅能够让读者及时接收到新闻信息,还能够让读者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检索需要的信息。另外,报业还可以将声音元素融入新闻信息传播之中,让读者接收到更加生动的信息,增加受众量。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应用,手机新媒体也逐步发展起来,有的报业与手机媒体进行合作,推出了手机报业务,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许多手机通讯企业也推出了手机报包月业务,使手机报这一新型信息传播形式得到进一步推广。手机报产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要,推出了有短信、彩信、语音、WAP等多种版本,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的客户对信息的需求,并且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新,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的体会到读报的乐趣。
2.3 促进点击广播和在线广播的发展
传统的广播形式缺乏互动性,听众往往只能通过收音机被动的接收信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而且,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受众数量逐渐减少,收音机几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此,广播要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发展网络点击广播和在线广播,让受众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想听的内容,扩大广播的服务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3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因此,媒体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在传统媒体中发挥出来,对两者进行创新和融合,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桂乾.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11).
篇2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篇3
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涌现和日益成熟,媒介间的融合在新兴媒介环境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媒介融合现象最为普遍的看法是:媒介融合即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总体联盟。
媒介间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不同媒介形态的媒介通力合作完成整合和并购以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提高实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②新旧媒介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传媒形态,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全球性的媒体世界中,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BBC等为代表的大型传媒集团已经开始了打破隔阂、实现媒介融合的实践。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国内大型传媒集团就已经开始竭力拓展传媒报道新领域,竭力加强传统电视媒体、纸质媒体与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以推进媒介间的融合。中央电视合全国各省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各自媒介的网络电子版,操作模式也日渐成熟。中国的传统媒体已经逐步开始了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合作,共享资源,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时代。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分析
媒介间的相互融合综合了多方面的客观现实因素。
首先,媒介自身局限性的要求。纸质媒体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电视媒体声容并茂,直观强势。广播媒体专业、小众。网络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因此,各媒体间优势互补、彼此融合、互利共赢显然是大势所趋。
其次,政府良好政策氛围的促进作用。政府多项媒介改革措施的有利实施,深刻拓展了媒介的纵深发展空间。
再次,信息传播渐趋小众化,要求各媒体形态必须就其信息来源、传播方式等做出调整以适应其新形势和新变化。
最后,传媒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传媒形态,正面引导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及其融合进程。
三、媒介融合的动力分析
首先,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的需要。媒介间的融合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于各类信息的消费偏爱及其自由选择,使得受众综合性的消费各种不同的媒介内容成为可能。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下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使用单一的网络方式来获取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所覆盖的一切信息,这就客观上推动了媒介间的融合。
另外,传统受众地位的改变加速了媒介融合。受众的需求日趋小众化和个性化,客观上要求媒介间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渐趋规模化,媒介形态日益成熟。尤其是,网络媒介及时、迅速及其海量的信息传播,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
再次,政策法规的支持。媒介融合需要统合产业内外来平衡其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因素,因此,来自国际、国家甚至地区的法规政策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政策上的支持,既包含了经济上管制的解除,又包含了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促进。近年来,中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传媒政策,改换思路,刺激三网融合,鼓励新的传媒发展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意在于发展中领先市场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十分敏锐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做出改进来满足这种需求。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使得不同媒介间的交叉业务日益增多,受众对于信息的迫切需要刺激了媒介企业的融合,形成了大型跨媒体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媒产业分立的格局并成为了企业应对竞争的首要选择。媒介融合降低了传媒运营的风险,满足了其最大化追求商业利益的需求,掀起了我国媒介发展的新浪潮。
四、媒介融合的效应分析
首先,刺激了媒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高科技含量客观上赢得了受众,合理化媒介运营推动了媒介规制的改革,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其次,拓宽了传媒的盈利渠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多渠道盈利模式变单一广告盈利为多支点盈利格局,逐渐改变着传统依赖“卖广告”来支撑运营的格局,增强了集团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形成新的传媒经营理念。媒介融合所提倡的互动式服务,更新了受众传统的服务理念,减少了受众媒介接触的盲目性,增强了互动性和主体性。
在媒介产业格局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融合必将带给媒介市场以新的变化和挑战。我们应扬长避短,在最大限度发挥媒介融合积极效应的基础上促进传媒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是赵世林对文化传承的定义,他还指出:“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与人类的两种再生产共同构成为社会的再生产,这种文化再生产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行为,而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同时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传递,具有社会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核心,还是一种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具有模式和‘血型’的基本特质”。因此,从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上来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传承不能仅仅从“传”和“承”这两方面来理解,而应当是一个“传承筛选整合传”的具有发展意义的连续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创造和延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分析
文字记载、数字化资料。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方式,最为普遍或者相对统一的做法就是采用文字记载的方式。一方面是对原有史料的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某些具有传统体育技能的人采访后的录音整理;再者,利用或借助现代数字化的器材和手段,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化的资料,使人们能够较为形象和直观的感知整个活动过程;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综合以上两种形式的方法——创建数字化博物馆,以网站的形式综合利用文字记载、音频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的优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出来。从传承媒介的角度看,这一系列的方法是相对静态的、有诸多人为因素的形式,有其传统、方便实用等优势。综合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文字记载和数字化留存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为长久的流传,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较为可行、有效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传承媒介。
节日、庆典仪式。节日、庆典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的集中时间,节日庆典仪式也是一种“活态”的媒介形式。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有各种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藏族的“藏历年”期间就有“跳锅庄舞”、“搏力”,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进行“射箭”、“赛马”、“蒙古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回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节日庆典期间都有传统体育项目的身影。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此形势下,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成了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时间,所以,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节日、庆典肩负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和有效传承的媒介责任。
现代媒体。现代媒体,从一般形态上可以分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户外媒体和实物媒体等,本文所探讨的是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有关的各种媒体类型。以报纸、杂志为主的平面媒体的报道、纪实等会促进广大阅读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广播、电视和网路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具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传递信息的优势,其作用的发挥会极大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再者,户外媒体和实物媒体等通过形象直观的广告牌、展板及橱窗和展览会的实物展览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媒体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游客、受众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代促推手段。
艺术化的表演或展演。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旅游项目当中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和吸引游客的“卖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明显的健身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经历,且很多健身类的体育舞蹈被搬上舞台和荧屏,典型的例子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一种特色民族文化进行表演的羌族“推杆”;再者,在藏族、羌族聚居地的旅游项目中,藏族的“锅庄”、羌族的“莎朗”、壮族的“投绣球”都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表演或展演活动,艺术化改造较好的体现了传承的性质;另外,表演和展演的观众多数是来自外地的游客或族外人,他们在观看和感受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对节目所承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接收和吸收。因此,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展演作为传承的艺术化形式,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更多的被认识、了解和认同的机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介形式。
旅游。旅游已经成为时下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旅游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动力性的媒介形式。“随着旅游的发展,外来旅游人士的增多,各民族的文化也相互渗透、影响,同时出现一些文化的交融与互补”。一方面,旅游产品的打造就是一个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充分发掘、论证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会吸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歌舞、技艺等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及观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这个过程本身就传承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游客参与或观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感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者”,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媒介形式。
篇5
作者简介黄丽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62
一、前言
国内以新闻从业者情态为对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世纪初:其中以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为切入的一类研究作为新闻实务层面新闻人:作实践研究范式下的显性研究议题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纵向对比发现。此类研究尽管均以“焦虑”为研究对象,但是就“焦虑”的外在表现、驱动因素等呈现历时性变化。2000年以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驱动因素发生着由简到繁,由内到外的巨大转变。(表1)此变化或与国家政策、传媒生态、产业格局的系列变化息息相关:
2014年以来,分析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时,一类研究主张在传媒人事制度转型中,领导与员工价值观的冲突产生着价值焦虑;工作流程转型中,时间全天化、节奏高频化、舆论压力常态化及转型加剧了竞争、竞争继而推进量化、量化最终放大压力而萌生职业焦虑;同时转型方向不明朗导致了身份焦虑。另一类研究则认为媒介融合是造成近年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动因,以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尤为明显:1.对于依旧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哀叹传统媒体正在日落西山,担心行业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对新旧媒体融合的前景普遍表现出担忧,甚至患上了‘融合焦虑症”’;2.对于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从业者,自觉“在工作当中经常会有虚幻感、玻璃心”;3.而对于还在犹豫留守抑或离开的新闻从业者,如何选择、传统媒体职业权威性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尼葛洛庞帝之间一“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等疑惑,令其承受着超负荷的身心压力,深陷精神困境。
基于此,本次研究认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其个体务实、求真的职业心态,更会间接影响其供职传媒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甚者,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从业者将不自觉地把焦虑情绪附加到新闻报道中,进而将焦虑传导至公众、社会,从而进一步放大社会焦虑。因此,本次研究以此为逻辑起点,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一则对当下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一则对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一探究竟;引入调节变量,阐释其中介效应的同时以期解构如上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内在缘由。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焦虑是人们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某种不愉快情绪体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在此概念范畴下。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一项调查表明,如今的新闻记者不但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担忧,而且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充满焦虑。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对象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以报纸媒体从业者为例。
(一)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研究
1971年,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约翰斯顿及其同事对全美新闻从业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在新闻从业者研究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研究,并为日后同类研究奠定了基础框架与研究范式。20世纪80、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有关新闻从业者的系统调查研究不断涌现,代表性成果如《全球记者》。国内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研究大致归结为三类:
1.文化心理面向。“当新闻从业者感到他们所属的组织无法提供实现专业理念的空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甚至失望,其心理根源在与专业人士与组织成员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该研究在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压力等问题展开讨论时,将研究视角更多投射到文化心理面向,开启国内研究新闻从业者的全新维度。关于“成名的想象”相关议题的讨论在学界、业界尚未得到定论后的一个年代后,“理想”再次与“新媒体”关联,“当代中国新闻社群分别在理想/现实、新媒体/传统媒体二元对立基础上建构着各自的神话。本来在新闻社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传统媒体新闻人逐渐感觉到这种优势位置感的消逝,表达着身份认同危机下的焦虑情绪”。而对于记者等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职业角色产生混乱、焦虑和迷惘等,研究主张都应当回到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来审视当下的困惑。
2.政治经济面向。该面向研究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主导驱动下的国内媒介市场化,及处于该进程末端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福利政策的变革为研究起点。2000年伊始,传媒尝试实施非终生合同聘用制和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制等多重弹性用工制度,新闻工作成了任务导向型工种,及时劳动取代了及时供应,雇主与受雇者之间的责任和承诺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永久的不安全感㈣;且国内“许多媒体还采取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三个月处于末位的员工必须离职或重新选岗,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的不安全感”。在此背景下,“新闻民工”现象、“新闻民工”心态成为热点研究视角。“民工心态”的记者,他们基本可以享受编制内同行待遇,但仍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和职业地位受歧视;伴随工作实践中无力感和挫败感的加深,“新闻民工”意识的自我定位也在加深;进而“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甚者,这种民工化思维往往使记者伴随着个人价值实现的相对剥夺感和职业倦怠,直至将其个人与组织严格分开,工作中甘于被动应付。
3.实证类研究。据上文已知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闻从业者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内针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研究常见于思辨性研究,因此在实证类研究文献回顾部分,本次研究将关键词由焦虑情绪拓展为“情绪态度”。国内该类实证研究较早见于1994年,由陈祟山、祝建华等主持展开,系统介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总体情况。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进行的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研究,对当时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价值观、传媒功能认知、新闻报道价值等进行了统计描述。新千年以来此类实证研究多集中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存概述、职业化水平、工作满意度等面向,如2002年陆晔等对社会转型和新闻改革过程中相关权利关系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方式、程度;2006年吴飞在其研究中指出新闻从业者对“同事关系、领导能力、工作弹性、社会影响”等内在或激励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升职机会”等外在或摄生因素。2009年周勇在对125位新闻工作者在线调查基础上得出结论,转型期“焦虑情绪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中普遍存在”;2014年赵云泽课题组在对124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基础上明确“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研究
当前中西方学者就媒介融合议题研究呈现智者见智的多样化态势。其中“融合新闻”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展开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讨论主体分个体与媒介组织两个层面。个体层面标志性成果如“超级记者”,义称“背包记者”。此类研究重点围绕记者在融合变革下职业素养的新要求与业务功能的新认知展开,因此,本次研究议题一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归属融合新闻个体层面研究范畴。
在讨论如上变量相关性时,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较中立,主张真正决定融合的不只是科技过程或其他,融合通常以不可避免的公司化和集中化等含义流传于媒介工业,从而左右着人们对于融合的期待和理解,融合是一个新的媒体意识形态,一种促进新自由主义全球市场的思维方式;且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促成记者由“一匹孤独的狼”转向“多媒体团队的一位成员”,同时伴随着多媒体意识的强化。国内同类研究结论则相对明晰,提出新闻记者积极投身于媒介融合,就必须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这又无形巾增加了职业压力,打击了新闻记者的从业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个别新闻从业者“倾向于将新闻理想的失落归咎于新媒体转型引发的压力”;而在一项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对于报业融合和转型主要采取不合作、不认同两种态度”。
(三)JDC理论模型
中西方众多学者就工作压力、职业情态的影响、调节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Karasek于1979年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模型(Job Demands-Control Model,简写为JDC模型)。在该模型中,工作控制和工作要求被认为是影响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变量,增加工作要求的同时应该提高从业者工作控制,才能激发从业者工作积极性。
工作要求,指存在于组织环境中的反映员工工作任务量、复杂程度、时间要求、工作不确定性与冲突的因素,即工作压力源。对应在媒介融合进程下的新闻从业者,“单一业务技能的编辑人员已难以胜任跨媒体的编辑任务,编辑的身份将在裂变中被消解,被整合”;面对变革“每一位编辑都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认真而冷静的自省精神认识自己,从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主体的核心价值”。
工作控制,指个体能够对工作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细分为技能判断力和决策自由度。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关系中,引入如此主观性、个人化的叙事语句作为调节变量,一则可直观了解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在传媒结构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调适和寻找“位置感”的话语策略,一则有助于推测新闻从业者对其职业意义等相关命题的信仰和坚信度。
(四)研究假设与模型
本次研究围绕新闻从业者,特别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展开。遵循该议题已有研究下实证类研究范式,以当下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主要动因之一――媒介融合为自变量,探究其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基于JDC理论,引入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调节变量,以期阐释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
H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测试
1.自变量媒介融合:拟采用Lau&Woodman(1995)开发的组织变革量表作为初始量表,结合传媒组织特征进行了改良。量表分为5个指标,共计16个题:媒介融合给我带来的影响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开展的显著性指标2个题、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指标5个题。
2.因变量焦虑情绪:拟采用xie(1995)对焦虑研究所应用的焦虑情绪受测量量表。该量表包括5个题项,如我会因为工作感到烦躁或神经紧张、工作经常使我忙得几乎发狂。
3.调节变量: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均以Karasek在JDc理论模型中开发的量表为基础,结合传媒特征进行改良,其中工作要求量表包括6个题,工作负荷指标3个题,时间压力指标3个题;工作控制量表包括7个题,技能判断力指标为4个题,决策自由度指标为3个题。
(二)研究数据及分析
研究前期共收回调查问卷219份,填写方式为在线自愿完成,时间跨度为2015年9月1日至10月1日,受访者均为供职于报纸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样本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浙江及其他。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对总体样本的特征与结构分析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变量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拟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对媒介融合对焦虑情绪的预测作用,工作要求、工作控制的中介作用等验证拟采用回归分析法。小样本预调研数据分析显示,上述各量表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受篇幅所限不再详述),说明本次研究采用量表信度较可靠,且可用于正式调查。各量表中测量题项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1对应非常不同意,5对应非常同意。
四、研究结果
(一)新闻从业者人口统计学素描
本次受访者以男性居多,占比56%;其中-21 35岁年龄段人群占1:L75%,总体呈年轻态势;工龄在五年以下者居多,十年以下者占比近七成;近六成有跳槽经历,追问其未来半年是否将跳槽,四分之一受访者给出肯定答案。此外,样本总体呈双高态势,即高学历、高收入。其中,58%的受访者学历为本科,博士研究生超高学历者占L:L5%;而4l%的被访者工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6000元以上者占比接近六成。
(二)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性分析
1.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本次研究以焦虑感受测量量表五个问题所得值的均数作为焦虑程度值。根据SPSS22.0样本统计结果.可知,反应焦虑程度的指标均值为3 26,大于题目平均值3,并且经过t检验得知,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当下焦虑情绪显著。
2.焦虑情绪在学历、工龄属性中差异显著。检验焦虑情绪在不同属性下是否差异明显时,发现存性别、年龄、是否有跳槽经历三个属性中,不同类别下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差异并不显著。尽管如此,《青年记者》以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为调研对象,充分验证了年轻一代新闻人的职业因惑和从业焦虑。此外,学历属性下的最高学历一博士研究生类别受访者,较其他几项低学历受访者的焦虑情绪更高,且p值0.005小于水平显著性0.05,即不同学历的新闻从业者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工龄分组中,工作21年以上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程度最高,且p值0.038小于水平显著性0.05。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根据SPSS22.0 pe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虑情绪与媒介融合在水平显著性0.05上相关显著,几‘为正相关。(表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媒介融合量表中五个指标为自变量,以焦虑情绪为因变量构建同归模型。首先0ANOVA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2 847,大于10,且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此因变量适合做回归分析,并且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通过系数表格得到方程为“焦虑=3.730-0.017。影响+0.274*强度和重要性.+0 254*意义-0.458*显著性+0.397*个人控制”;自变量p值均小于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该方程,媒介融合总体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正向相关。其中,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三项指标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作用尤其显著
(四)调节变量对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的中介效应
加人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变量后,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焦虑情绪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均有所提升,说明如上两个调节变量的加入具有显著影响力。
1.工作要求变量。加入工作要求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0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要求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621,表明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中起显著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要求升高时,自变量媒介融合对因变量焦虑情绪的作用也相应增加。(表3)
2.212作控制变量。加入工作控制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3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控制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289,表明工作控制在融合变革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较工作要求变量发挥偏弱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控制升高时,媒介融合对焦虑的作用仍会相应增加。(表4)表4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
五、研究假设修正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及模型修正
综上分析,假设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成立,假设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成立,假设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不成立。研究模型修正如图2:
(二)结论与讨论
篇6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篇7
媒介作为信息的承载者,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发展,对于工艺美术绘画也是如此。新媒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通过各种电子产品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化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介的发展对工艺美术绘画有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使得工艺美术绘画的传播有了另一层次,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工艺美术绘画。新媒介的发展带给社会巨大的财富,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也带给工艺美术很多的变化。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运用从而使得平常百姓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可见,新媒介的发展对加快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的平民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媒介的发展,从事例中突出新媒介对工艺美术绘画的表现,并从中发现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的融合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1新媒介的发展
郭炜华认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介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由于有新媒介的参与,工艺美术绘画在与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和视频的运用使得绘画跳出了传统平面的局限性。同时也让读者可以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工艺美术绘画所做不到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不可阻挡地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改变了美术创作者的工作方式,并对绘画具有开创性。新媒介的产生正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通过新媒介,工艺美术绘画的产生、传播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工艺美术绘画作品,使得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传播更快。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完成首先需要艺术家提出自己的想法观念,然后再由艺术家带来好的解决方法-即媒介,通过媒介将其完成。对艺术家而言,选择创作的新媒介不是任意的,而是选择符合自己艺术特点,并通过该新媒介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艺术家要想表达自己的艺术,需要通过新媒介来实现,这说明新媒介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相比西方新媒介在艺术中的运用,我国的起步要晚的多。我国的新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新媒介艺术的混合形态;第二,新媒介艺术的统一形态;第三,新媒介的分离形态;第四,新媒介艺术的综合形态。在工艺美术绘画领域,艺术家通过新媒介的使用,创作除了很多“当代”和“另类”的作品,这使得当代艺术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绘画中的新媒介的运用。蒙古族绘画发展史非常悠久,其艺术家多出于牧人家庭,在大草原中生活,工作主要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工艺美术作品中的装饰绘画有着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在工艺品瓷板砖、金银器等的使用,这些的绘画作品有着非常优美的意境,传播着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表达着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新世纪以来,很多的工艺品不再仅仅强调与时代、生活的互动,人们更加注重各类新兴艺术的借鉴,如对非艺术作品的借鉴等。新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对多种传媒技术的使用,对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结合,最终呈现完整的艺术作品。“综合材料”作为美术界的专业术语,是指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使用了各种材料,通常包含有绘画颜料以外的材料。通常,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也不仅仅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的表现上,也包括三维立体空间的发展上。综合材料的使用使得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有了实体、立体的感觉,使得物质性的材料转化成情感的视觉材料。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不断地丰富着工艺美术的新样式。由于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新媒介的多样化带来工艺美术形式与观念的多元化。艺术家们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引进新的媒介,而不是致力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新媒介的到来带来了当代工艺美术至关重要的影响。工艺美术绘画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走向百姓家。比如瓷板画,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瓷板砖上的绘画,通过新媒介,艺术家的作品被带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性。再比如金银器上的绘画。现如今的社会对艺术的审美要求高,对金银器的款式和样式要求也非常高,艺术家通过新媒介把自身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放进金银器的刻画中,使得金银器的艺术价值更高。工艺美术创作者通过使用新媒介把自己的绘画创作传播进千家万户,从而带动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也发展了工艺美术。
3新媒介为其带来的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艺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调整和转变的混乱时期。相比传统艺术而言,当代新媒介的发展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参与和影响比较深刻。媒介的改变,新媒介的到来,必然会带来很多的方法和技术规则的变化,从此可以看出,新媒介的到来带动着艺术的变革。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往往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制作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评价的标准,从而使得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实现的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参考。当代新媒介的运用,改变了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视觉经验,具体而言,新媒介被艺术家运用于工艺美术的创造,不仅丰富了传统的视觉形式,而且也改变了艺术的观念。新媒介的运用在艺术表现形式、观念表达等上面,都使得人类的艺术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媒介的运用在工艺美术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也给艺术史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新媒介在工艺美术中的运用从单一的媒介到多元化的媒介,从工艺美术绘画观念的创新到工艺美术绘画形式的追逐,这些都是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不断地叩问人们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到底该怎么结合,二者孰重孰轻?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给工艺美术绘画带来而天翻地覆的改变,同时也带了很多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介的运用对于工艺美术不仅仅是机遇,也是其自身的发展机遇。瓷板砖的绘画、金银器的绘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艺术感,增加了我们生活的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对工艺美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对新媒介的运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艺美术的进步也间接地推动了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工艺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赵莹.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篇8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篇9
纵观历史,人类传播媒体一直在演变。每次当一个新的想法和愿望变成现实时,人们都会认为“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先进的传播媒体”了。然而,过不了多久,曾经革命性的发明又被新的革命性发明所颠覆,人们就会把昨天还认为是先进的传播媒介打上“传统”的烙印。
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杂志广告、户外广告、空中广告、直邮广告等等,可以说,如今你看得到的任何习以为常的广告形式,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填补空白的发明创造,在青春灿烂后被质疑或取代。21世纪之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人们终于可以毫不客气地把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的所有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媒体一律称为“传统媒体”。记录在历史中;而越来越多的伴随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传播媒介则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新媒介”。
传统媒介是否将被取代
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灵活多变、信息丰富、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传受双向互动等。以互联网为例,虽然很多人批评它思想肤浅、对信息不加筛选,导致其内容良莠不齐,甚至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起到负面影响;但是它在信息共享与交流方面的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并且它极高的信息更新速度更是为其他大多数媒体所不及。大信息量和高速的信息更新成为网媒的立足之本。除此之外,网媒在个人信息隐蔽性方面的优势让普通群众不用再担心说出的批评意见而遭到报复或是被他者利用,从而提高了其被普通群众依赖的程度。
作为大众媒介的老大哥,报纸的出现曾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大众传播的开始。正是因为有了报纸,人类的传播活动才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的信息交流,而是成为了较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报纸媒体也见证了许多其他种类的媒体的诞生、发展与壮大,比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等。尽管不同的媒体各有所长,但与新兴媒体相比,报媒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局限性,扬长避短,从而谋求更大的发展呢?
事实上,尽管新媒体来势汹汹,但是就其商业原理来说,它们终究是对传统媒体加以科技化,以形成更广泛的沟通范围,也就是说新媒体是新旧资源的整合。新技术不是新媒介的专利,也可以帮助传统媒介进入数字化的领域。传统媒体之所以没有被新媒体“一击而倒”,主要在于传统媒体有自己本身的魅力,那就是实物性。从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开始,纸质媒介一直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质媒介已经被赋予了很多的革新与变化,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建构着人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生命,与人们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你可以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百无聊赖的阅读,累了就随手一放,闭目休息、思考。但如果你面前是一台电脑,就会变得复杂而劳累,风扇马达的噪音和闪烁的屏幕占领耳朵和眼睛,在网页中查找新闻还会不时弹出低俗的广告。同时,新媒体日趋便利化和操作简易化,使人在适应科技的同时逐渐变得懒惰、顺从、被动思考,甚至慢慢封闭人的灵性。
传统媒介依旧是主流
从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传统媒介经年累月形成的对普通老百姓的公信力。比如说,你经常可以听到:“电视上说,吃某物对身体有好处。”或者“报纸上说,不能做某事,不然会生病!”之类的话,说明在大多数人们心中,一旦登在报纸或出现在电视上的文章都会被看做是权威的,科学的,有经验的。然而新媒介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威信,尤其是互联网,甚至经常是负面影响。当你听到“网上有传言”的时候,你对它有多大的信任度呢?以小见大,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介所起的作用不但没有消弱反而不容小视。
首先,筛选虚假新闻,引导社会舆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速度和容量,网络传播方式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即容易产生虚假新闻。新媒介使网民在虚拟世界里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但这种自由却极易被滥用。鉴于此,传统媒介要发扬自身的新闻专业精神,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引导的作用,使舆论向公平、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改革新闻采编,传统媒体依靠消息建立独家新闻的优势已被网络所取代,网民也能够主动通过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极具新闻价值的背景材料。但新媒介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80%的新闻内容都来自传统媒体,缺乏原创性。因此传统媒介应当发挥在新闻报道上的优势,在打造内容的独立性的同时,围绕舆论焦点和社会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进行评说,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担负起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使命。传统媒介还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新闻采编系统,打造成熟的集约化新闻采编平台,开拓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提升其生存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综合开发,制作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篇10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2、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
二、媒介融合的分类
1、内容融合
指分属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形态生产出来的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形成跨媒体和跨平台的使用。依照不同的承载体又可分为文本、图片、语音等具体形式。未来的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的共同发展趋势将是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内容资源的共享,由此带来传统媒体的文本、图像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从而催生出新的数字内容生产形态的产业,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亦提供了转型发展的契机。
2、网络融合
指原来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与互联互通。在我国,网络融合主要指“三网”的融合,具体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媒介融合的基础需要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兼容与共享,它的实现必须基于主导领域的技术实现,而“三网”就是核心的和最大部分的技术基础领域。
3、终端融合
终端融合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它整合了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是二者的集成端口。融合后的终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能满足消费者即时即地获得、消费各类信息的需求,并按需求将集成后的服务通过终端载体的技术支持提供给用户。现阶段,媒体终端平台主要指“3C”的融合,即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终端产品的融合,具体运用和表现为IP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终端形态。
三、媒介融合的路径
1、借助新的媒介形态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新的媒介形态借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从早年的博客、播客,到后来的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微博,到如今的微信、LBS等,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2、重视客户端
从早期的“报网合一”“台网互动”到如今的新闻客户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平台不是补充,而应该被赋予与媒体本身同等的重视。
之所以强调客户端,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含义。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移动终端上网,比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PP商店成为争夺移动用户的另一个硝烟战场。很多传统媒体也在此过程中推出自己独特的APP,比如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广播等。
强调受众本位,是要为受众提供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不断开发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强调内容为王,是因为不论新闻媒介的形式演进成何种,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
四、媒介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1、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的操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发生重要的变化,除了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应具有以下两项能力:
一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技能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或者拍摄的单项技能中,而是应该变身“全能记者”,熟练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包括采集、剪辑等多项技能。二是从网络中发现热点。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解网络,才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并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同样,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网络上,而忽视了生活本身蕴含的新闻价值。
2、影响媒介生态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一直存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印刷出版自己的最后一期,在2013年,《新闻周刊》全面转向数字版杂志。数字版的《新闻周刊》仍然采用订阅的模式,并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版的阅读工具。在《新闻周刊》之前,已经有多家百年大报宣布停刊,改为电子出版物。与报刊心有戚戚感的是电视媒体,据调查,目前北京地区的开机率已经降到30%。
另一方面,积极转型的传统媒体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如美国的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将博客的特点和新闻媒体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供博客群形式的新闻报道,在美国颇具影响力。
总之,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的未来必将会产生新的面貌和形式。无论是整个传媒行业还是其中的媒介工作者,都要熟悉媒介融合当前的态势和规律,并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篇11
0 引言
计算机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而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两者的碰撞为军事、医疗、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火花(即计算机现代化)。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效果更为明显。由于计算机现代化技术的先进性、高效性,使得计算机现代化媒介为新时代的学生带来了除教师外的新知识领域。而将计算机现代化作为新的媒介对新时代学生教育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媒介的进入,给新时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给学生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1 传统计算机教育的优缺点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占绝对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课堂节奏,知识的重现性好。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更新性不够,无法反映最新的成果和资料;而且,利用传统计算机教育方式也很难将一些抽象理论和具体实践过程阐释清楚,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不能真正理解消化计算机课程,导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满足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媒介的出现对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些新兴的现代化媒体技术进入到了计算机教学的各个领域。现代化媒介的进入给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给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
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现代化媒介在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化媒介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潜移默化之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毫无创新之处,无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现代化媒介的进入,可以以现代化媒介为主导,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改进,使计算机教师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增强知识储备,由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传统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只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计算机教学,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使计算机教师掌握了利用现代化技术处理教学信息的能力,并能制作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能够熟练的与课件相结合进行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从不同方面进行学习。
2.2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逐渐形成多元化趋势。教师从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设计者、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的导演者。在这种背景下,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合理的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获得大量的、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一来,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都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
2.3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传统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时,就必须去找相关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由于被地理因素、时间因素等外部条件制约时,不能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现代化媒介的出现,是增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新兴的现代化媒介,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教师答疑解惑、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交流和共同学习提供了平台。这种师生之间的探讨方式往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现代化媒介进行学习和互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3 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改进的影响
但是,过多的依赖现代化媒介,在课堂上,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面临威胁,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现代化媒介带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教师不能良好把握计算机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使教师授课内容增多、计算机知识本来就晦涩难懂,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计算机授课难度,使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并消化吸收,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计算机教学的重点不突出。
(2)由于现代化媒介的进入,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手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教学目的还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导致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现代化媒介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现代化媒介的交互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3)无论所授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需要现代化媒介,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都使用的话,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离开现代化媒介后无法进行教学授课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现代化媒介出现过多,反而会使学生大脑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篇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3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社区(SNS)、手机通讯平台(Fetion)、微博(Microblog)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青年,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最开放、最乐于接受和使用新媒体的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思想状态、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正在发生深入的联系,传统的宣传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实际。基于此,开展传统宣传媒介与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协同应用与实践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QQ、人人、微博等网络通信方式以其信息丰富、交流便捷、虚拟性和互动性,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通信也带来不少问题,信息失控、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各国文化的侵入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共青团宣传工作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共青团宣传工作是增进学校和广大同学沟通交流的桥梁。学校团组织的宣传工作发挥着增进学校和广大同学交流沟通的作用。同学们通过宣传工作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方针、决议等,同时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便于学校更好开展工作。共青团宣传工作是展示共青团内外形象的平台。共青团宣传工作是向广大学生展示共青团光辉形象的平台,从而为共青团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异同
传统宣传媒介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这里主要指报纸、简报、海报、宣传单、专刊等纸质宣传方式。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共青团工作中主要指网站、QQ、人人、E-mail、微博等网络、通信宣传方式。传统媒介的传播机制是一点对多点或点对面的传播机制,新媒体则呈现出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特点。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消息后面有大量评论、跟贴、转发,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新媒体具有传播快速,时效性强,快捷的特点,随时地向广大团员青年传播信息,更容易接近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介具有精准性,对海量的信息传统媒介会做出筛选,信度高,给广大团员青年留下印象深刻;传统媒介易保存,可重复阅读,有纪念意义,喜欢收集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分门别内的收集、剪裁信息;传统媒介针对性强,校报对信息进行筛选后进一步挖掘信息背后的故事,有针对性的报道,更加具有深度和良好的引导作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都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中,都能以各自的方式向广大团员青年传播信息,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都具有自己忠实的读者,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有手机控、微博控,虽然新媒体深受同学们喜爱,但也有部分同学仍喜欢看报纸、简报、专刊。
三、共青团宣传工作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协同机理
新媒体对传统宣传方式的冲击对团的宣传工作策略提出了新要求。而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开展中有其契合性。
1.工作职能上的协同。政治职能,教育职能、咨询职能、社会职能和文化职能是高校基层共青团的几项基本职能。熟悉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离不开宣传,体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离不开宣传。要实现高校共青团的各项职能离不开宣传工作。实现宣传工作与共青团工作基本职能的协同,这不仅是共青团自身发展、壮大的要求,更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而宣传工作则主要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来体现,所以,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上必须保持一致。
2.宣传内容上的协同。共青团工作的宣传内容既包含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也包含了青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体体现在活动载体和日常工作的宣传中。要真正实现以宣传树立形象,宣传凝聚人心,宣传鼓舞斗志,宣传推进团的事业发展。必然要做到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在宣传内容上的协同。
3.宣传对象上的协同。以具体的共青团活动为例,按工作对象我们可以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宣传对象分为:组织者(党员骨干、学生干部、共青团干部),参与者(参与活动组织的同学、参加活动的同学),其他(指未参加活动的同学)。各宣传对象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通过对不同宣传对象采用不同宣传方式以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共青团宣传工作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协同机制的构建
1.积极营造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良好氛围。虽然新媒体已广泛影响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工作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形成。积极营造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学校共青团官方微博、学生会微博、各院系团委官方微博与校报、院报、专刊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开展工作;积极引导各社团、各支部开通各自的微博,利用微博同传统的海报、简报、宣传单等传统宣传方式来消息、下达通知等。
2.努力搭建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宣传平台。努力搭建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宣传平台,一方面传统宣传方式不仅不能抛弃而且更应该加强。校报可在计划期数上,增加专刊(如“十专刊”、“元旦专刊”)进行系列报道;出版学校特色杂志,鼓励各学院出版具有学院特色的杂志。另一方面要及时通过微博、SNS社区、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搭建平台。如建立学校自己的论坛,并在同学们中广泛推广;形成高校共青团微博和各院系共青团微博、各团支部微博、各社团微博相互收听,共同发挥作用的良好局面。总之,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媒体的宣传定位来做到优势互补。
3.不断完善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规章制度。要实现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必须从制度政策上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共青团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奖励制度》等方式,将传统宣传中和新闻稿、海报、宣传板的奖励扩大到新媒体的宣传奖励中来,用制度杠杆处理传统宣传与新媒体的协同作用。
4.加强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协同作用的队伍建设。当前,高校共青团宣传骨干队伍流动性大、理论功底欠缺、专业素养差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发展。因此,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宣传工作的目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于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广泛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质,较强文字写作能力,擅长网络编辑的同学加入到宣传队伍中来;通过开展新闻培训、讲座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素质较强的主管宣传的团干部;积极倡导各院系、各团总支向高校共青团宣传部门推荐优秀学生,不断充实,壮大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协同应用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立为,薛艳.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28):213-214.
[2]罗琳.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策略的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z1):498-499.
[3]刘夏清,王爱芹.“新媒体”在高校创新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87.
篇13
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接受者。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接受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接受者的重要性。本文中的接受者主要指中国人群,尤其是指青少年群体。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使接受者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接受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其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其次,清楚地认识接受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认知能力。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应该对接受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了解接受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认知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进行传统文化娱乐化的产品制作,根据接受者的实际媒介认知水平进行娱乐化的传播。
传播内容
传播本质体现为信息的流通,而传播内容要通过符号文本方能体现。因此,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基本要素,传统文化娱乐化的传播内容建构须以符号特点和文化规律为基础。
遵循符号的特点。符号具有任意性,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是在坚持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也就是“所指”不变的前提下,使传统文化传播符号娱乐化,即在“能指”上的娱乐化。传统文化娱乐化的符号文本建构关键在于在不改变传统文化内涵(即所指)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即能指)进行娱乐化的建构。因此,娱乐化必须忠于原文内容,不能因为表现形式的娱乐化需要而出现虚假内容。一些电视历史剧中的虚假历史内容是应该坚决杜绝的。此外,符号具有新陈代谢的规律。传统文化在进行娱乐化符号建构时,应尽可能使用新的,并受到接受者喜欢的娱乐化形式。如,在传统文化网络游戏开发时,建构接受者乐于接受的游戏元素及情景等等。但是,所采用的娱乐化形式要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背景介绍,避免接受者产生误解。
遵循文化规律。文化具有三要素,即认知、语言过程和非语言过程②。传统文化内容的娱乐化建构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认知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传统文化进行娱乐化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价值取向等认知部分表现出来,让接受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娱乐化的表现形式绝对不能湮灭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这应该成为评判娱乐化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部分,如唐诗宋词元曲及昆曲等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不能简单地重新建构,而是可以在情景建构上采用娱乐化方式,比如用漫画建构一个情景,根据诗词曲的具体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在情景表现的过程中将其本来的内容展现出来,从而让接受者更容易领会其精神实质所在,而不能随意改变诗词曲的经典语言。对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只要不改变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在语言形式建构上可以引入娱乐化的元素。比如,电视历史剧。此外,非言语语言主要体现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的使用上,传统文化的礼节具有独特的风格,传统文化娱乐化建构一定要把这种风格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影响。
传播媒介
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媒介因素,进行多媒介的组合,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进行娱乐化媒介的市场化运作,树立媒介产品的精品意识。
进行多媒介的组合,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提出了一个“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③,认为需求、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决定着受众是否接触某一个具体的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选择接受者容易接触到且受到接受者欢迎的大众媒体,并要考虑到各种媒介的互补性,增强受众接触媒介的可能性,进行多种媒体的组合。
能满足接受者心理需要的媒介就有可能在接受者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当然,媒介娱乐化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与娱乐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使媒介与接受者产生良性互动。生活的状态会改变,接受者选择媒介的标准也在改变。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具体媒体组合需要对接受者媒介接触习惯进行及时跟踪调查,根据接受者本身所发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而在接受者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
树立媒介产品精品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运作须进行媒介市场化,注重娱乐化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品牌延伸很重要,传统文化娱乐化产业化运作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进行品牌延伸。例如,京剧的市场化,可制作京剧的节日礼品,京剧用的刀、剑、乐器等各种旅游品,这都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传播媒介还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如果仅仅寻求传统文化娱乐化的消遣价值,就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终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产品并不是简单的流行和内容的肤浅,它必须制作得精致、有品位,给予受众有震撼力的思想和审美式的愉悦、高雅的休闲,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受众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趣味,使人们愿意去接触和保存这些产品。
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建构的最终成功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娱乐化建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方法。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必将导致媚俗倾向,甚至出现一些低俗、恶俗的节目。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对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加以控制,当好“把关人”和“过滤器”,处理好娱乐消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教育的关系。[本文为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娱乐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XW0804)]
注释:
①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国际新闻界》,2001(5)。
②马歇尔・辛格:《文化:一种感知途径》,《桥梁》,1971(10)。
③山根常男[日]等:《社会学讲义》,《大众传播》,1977(1),第113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Al・Lieberman、Patricia・Esgate[美]著,谢新洲、陶岳波、王宇译:《娱乐营销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尼尔波・兹曼著[美]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