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影制作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篇2
1、个案工作概念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
在我国,个案工作者还是一个新概念。比个案社会工作者先进入我国的助人职业有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普通大众也很容易将个案社会工作者和这两种职业相混淆。区分个案工作个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的异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个案社会工作者,也有利于个案社会工作者自身定位。
2、与心理咨询师异同
阿普泰科说过,心理咨询就是没有具体社会服务的个案社会工作(Apteker H.H.1995)。个案工作的很多疗法都借鉴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密不可分。两者都致力于以受助者为中心,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两者都是以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个别化的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两者都相信每个人有个别的需要和潜能,在案主自决等价值观念上有相通之处。
两者的差异主要有:
1).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是有心理问题并且影响到行为的人,他的关注点在于心理问题,治疗局限于治疗室;个案工作所解决的问题更加具体,还包括社会性问题,并且积极探索案主和案主周围的支持系统。
2).心理咨询师更加专业化,他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还要求了解政策等,特别强调人文情怀和道德。
3).心理咨询师更加个人化。个案社会工作者不仅仅着眼于案主个人的问题。例如案主受到害,心理咨询师可以用心理疗法平复其创伤,而个案社会工作者除了帮助案主走出阴影外,还可能再扮演一个先导的角色,呼吁社会对此类案件引起关注,甚至成立组织,帮助更多受害者。
借鉴“健康”的概念,在正常生活与非正常生活间也存在一个“亚正常”生活,其中案主的问题没有心理疾病那么严重,但是其生活确实因为他本身和环境的原因遇到困难。个案工作者可以有效地介入这个领域。
3、与社区工作人员异同
个案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都致力于运用沟通技巧,解决案主问题,都具有人文关怀品质。但是,个案工作者和中国式的社区工作者存在者很大差别。
1).个案工作者更为专业。在知识上,个案工作者掌握的专业知识更为完备,助人方法更为科学;在工作领域,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是多样的,不专门处理个人事务,而个案工作者是专业的助人者,会针对案主有专门的计划。
2).个案工作者助人理念和行动更深刻。社区工作者更多地起着沟通调解的角色,而个案工作者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加注重挖掘人潜能,使人得到长远的发展。
社区工作人员往往能解决好小事,但是涉及到案主个人心理和周围系统的复杂关系的问题就无能为力。比鸡皮蒜毛的事情严重,但是没有上升到攻击等严重程度的事,在我国是一个真空领域,个案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
二、个案工作当下在我国发展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当下我国处速发展时期,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1).家庭方面:婚姻中离婚率上升;独生子女一代80后甚至90后已经当上父母,亲子关系问题增多。
2).儿童青少年方面:儿童青少年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其行为问题增多;而学校主要注重学业,对其成长问题的辅导很少。
3).医疗卫生方面: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频发,很多情况都是先出现严重的矛盾,才有官方人员来调节,没有“预防”和前期调解的专业人员。
4).老年方面:中国进入“未富先老”的阶段,老龄化在很多发达地区比较严重,老年福利院对老人精神生活缺乏关注,老人和子女的矛盾增多。
5).贫困方面:社会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仇富心理严重。民间自愿组织力量弱,弱势群体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无一不是在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发展的。例如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贫富悬殊及阶层分化愈见明显的背景下发展的。而我国大陆现在也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政府也意识到了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性,扶持社会工作发展。
在社会工作的三种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中,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介入如上所说的出现问题的领域,以其科学的助人方法,防范于未然。再者,相比于小组、社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个案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比较传统,利于接受。
三、在中国国情下个案工作的特点
中国的国情和西方迥异,种种原因导致中国国情下个案工作也具有其很鲜明的特征。
1.个案工作者的角色:社会个案工作分布在工会、妇联、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不同组织与机构内。工作者的角色是教育者、资源提供者及行政者。
2.个案工作者的领域:中国人讲求“家丑不可外扬”。因此国人来请个案工作者介入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情况不是太多,因此我国个案工作者更加“主动”地去助人。
3.个案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个案工作者出生于高等院校,对专业的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相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其实践水平和经验不够,有所缺失。
4.个案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个案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本应是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因而当前个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尤其要定位在贫困群体、失业群体、老龄化群体及青少年群体中。这类群体在根本上属于弱势群体。
四、在中国国情下个案工作者的具体素质要求
在中国个案工作发展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的个案工作者也有着具体的素质要求。笔者结合上述的情况,探讨在中国国情下个案工作者的具体素质要求。
1.个案工作者知识结构要求
个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结构多元的基础性知识和个案工作的专业性知识。此外,个案工作者的具体知识素养中还要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我国的国情,特别是社会政策动向。个案工作者对我国现状、我国国民性格的理解,与主要来自于西方理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结合,构成个案工作者的知识体系。
2.个案工作者能力要求
参考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的标准,作为一个合格的个案社会工作者,要能践行个案工作平等、尊重、责任等价值理念,要能将知识素养合理充分地运用到工作中,要具备和案主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技巧等。在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个案工作者要特别重视的具体能力素养有:
1).平等的价值观念。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念应当是走在社会前的。在个案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者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主,如同性恋者,也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同时个案工作者要有能力为此做好“呼吁者”等角色,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遵守专业自我,深知专业关系是一种职业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中国是人情社会,在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接触中,案主可能会混淆职业关系和私人关系。此时个案社会工作者要遵守专业自我,避免因为混淆两种关系而给案主造成伤害。
3).交流沟通的技巧。很多中国人还不习惯信任专业的助人者来介入个人的问题,因此了解家庭、学校等相关系统情况可能会被拒绝。个案工作者要运用心理知识和技巧,尽可能地建立起良好开放的助人关系。
4).引导能力。个案工作强调案主自决。在西方社会,人们重视自己做出决定的权利;但在中国,人们比较信任权威。此时个案社会工作者不应一定要案主做出自我决定,可以在此过程中做出更多的引导,让案主有信心做出决定;为案主更详细地解释探讨每种决定可能的后果,引导案主自决。
5)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个案工作过程中,个案工作者难免会遇到一些负面的人和事,其中可能有一些事是我们当前社会尚且不能很好解决的。再加上现阶段社会工作者在我国社会中暂时没有扮演一个比较有话语权的群体,理论上学习的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呼吁者”等角色扮演起来比较困难。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职业枯竭。
3.个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要求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包括奉献精神、忍辱负重、敬业精神等。在我国具体国情下,随着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受到重视,个案工作者还要特别注意平等、正直等职业道德,决不能以公谋私。
笔者认为,各行各业都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而既然选择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应该更高。因为社会工作本身就是受人尊重的一个职业,在当今道德滑坡的社会中起到正面的角色。
注解:
篇3
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的提出,不仅切合了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不断产生新认识的现状,而且凸显了人们在知识领域出现的新思维和新的诉求。以此相应的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就应适时而动,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的思维和实践,探索和开发就日益显出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结合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的思想,配合课程改革,在创新学习资源开发的理论、内容、途径和利用,以及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资源开发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问题上有新的作为,实际上也考验着教育者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笔者长期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从事基础语文教育,一直有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寻找新领域的工作上做些探索。深感现行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评价机制均明显的落伍于时代,尤其是教学的领域,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产生新的现象和新的思维,总是捉襟现肘、力不从心,语文老师的学习提高随着个人的差异性或观念体制方面的制约,有时也难以令人满意,更遑论适应时展。因此,创新学习首先在创新思维,在创新实践。
电影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它从诞生以来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为人类带来极大的文化享受和精神享受,早已突破一般的娱乐和消遣的特质,电影艺术融入各种表现手段,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优秀电影形成的电影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人们思维和审美的品位,优秀电影融文化、艺术、科技、审美所提供的人文信息孕育出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没有理由抛弃电影文化。在信息时代有效利用电影资源改变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学习模式?
电影课教育的倡导者、著名学者、人才学研究发起人 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影教育总课题组执行组长 雷祯孝教授 如是说:“电影课的理念,主要是建立在一个判断上,就是说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基础上拍摄了一百多年的全球电影资源中,一定有一批最好的电影,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令人百看不厌、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这样的好电影,就像语文课的课文一样,可以用来开课。”
爱因斯坦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鲁迅也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当时,鲁迅的话还没有讲完,下面已经哄堂大笑。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在20世纪末叶,电影课完全有条件开展起来。
电影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另一方面电影题材具有多样性,有人物传记、民族史诗、科学幻想、战争风云等等。电影是生活的浓缩,人生的艺术再现。
利用电影来开发校本电影课程,首先要改变电影课依附于国家课程,并作为学科课程附庸的音像资料的地位。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电影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都要求校本电影课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的结构。开发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出融科学、艺术和道德于一体,集知识掌握、人格培养和休闲娱乐相统一的课程结构。电影课程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已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启示和宝贵的借鉴,那么作为第一线语文老师应有如何的作为呢?
篇4
一、微电影概述
广义角度上来讲,微电影属于微视频,其时长在3-5分钟左右,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涵盖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包括新闻、音乐、体育等,促使网络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而狭义角度上来讲,微电影则属于电影,其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制作技术是专业的,借助于电影的叙事手法,将当代人主流人群的审美价值取向给表达出来。相较于普通电影,微电影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如其高度浓缩了故事情节,通过切换若干个镜头,就可以将较为丰富的信息内容给传达出来。同时,微电影不需要较长的拍摄周期,不需要较高的拍摄成本。微电影不在传统院线播放,而是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受众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
二、微电影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受众对各要素的敏感性
微电影只有具备了若干个要素,方可以吸引到观众,如情节优美、导演知名度较高、演员表演技能较好等。为了划分这些要素的主要影响状况,调查了各个要素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微电影的内容题材直接决定着受众是否观看微电影;抛开其他的要素,微电影作品只要题材良好,就可以吸引到一半左右的受众,因此,微电影要想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合理选择题材,其次要素为点击量及口碑。受众的分享和转发决定着微电影的传播,这种群体传播模式下,人们往往会更加认可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因此,作品具有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点击量,自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受众。
2.微电影题材的影响
题材的选择是重中之重,那么就需要考虑受众比较喜欢什么样的题材,以便吸引到更多的受众。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校园生活、婚恋爱情以及幽默搞笑是受众最为青睐的题材;研究近些年来的微电影市场,发现确实如此,包括《老男孩》、《这一刻爱吧》等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青睐。这些作品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且能够激发受众的思考。以《老男孩》为例,通过丰满的故事,缅怀了校园生活,又突出了爱情与现实的矛盾,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3.明显降低-传播效果的因素
在近些年来,方才出现了微电影,只有较短的发展时间,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对受众的观看体验造成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影片粗糙的制作技术及内容题材的乏味,是最影响受众观看体验的因素。此外,微电影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广告宣传手段,很多品牌为了提升宣传效果,也开始制作微电影;如果微电影体现了过于明显的商业目的,也会影响到观众的收看体验,进而降低了传播效果。
三、提升微电影传播效果的对策
1.重视内容和创意,提升传播效果
微电影因为没有较长的时间,因此,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创意,方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将其观看欲望给激发出来。除了新鲜之外,还需要与现阶段的热点话题及主流生活所符合。特别是时代的进步,受众有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和欣赏水平,那么除了选择趣味和娱乐的主题之外,还需要能够将一定的人文关怀给融人进来。但是研究近些年来的微电影市场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如果社会认可了某一步微电影作品,就会有大量本种类型主题的作品出现。如《老男孩》、《梦的汽车人》火了之后,出现了几千种回忆、梦想及青春等关键词的作品。这种同质化,会增强受众的排斥程度,进而降低点击率,影响到传播效果。
2.重视制作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现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微电影作品,但是普遍不具备较高的质量;虽然制作的剧本比较优良,但是如果表现手段较为低劣,也无法吸引到受众。部分作品是非专业团队制作的,几乎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在网上之后,也没有人点击观看。而部分作品虽然只有较为简单的情节,但是却精良的制作,观赏价值依然较高。以《扳机》为例,虽然只有15分钟的片长,但是剧情却都转起伏,设计了诸多的悬念和令人深思的结局。虽然仅仅是将一个杀手的职业生涯给表现出来,但是却将血腥场面给摒弃掉,制作了较为纯净的画面,演员也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受到了网友的热捧。再以我国微电影《如果爱忘了》为例,2012年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0天时间内,就有80万次的点击率;这部微电影作品也有着较为简单的故事情节,一对恋人经过了三年的相处,最后却分手的结局;经济问题的制约,导致其虽然分手却合租,最后离开时,又重新在一起。这部微电影能红,主要集中于两个优势,一个是演员的表演非常朴素和细腻,另一个则是男女主角表达出来的真情与不舍,打动了无数的大学生。因此,剧本、题材、制作技术、演员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3.做好微电影的价值定位,提升传播效果
篇5
二、 确定风格样式
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主题表现风格,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是不同的。在具体的电影风格制作中,结合电影特色,电影风格的确定能在分镜头中完成,将产生的视觉模板作为参照,开展后续电影拍摄和制作工作。电影《非常完美》是一部喜剧爱情电影。在制作该电影中,需要将文学剧本中的文字样式转化成视觉上的图纸,同时,视觉上的图纸还要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奇幻、浪漫的爱情氛围。和以往电影风格的制作方式有所不同,该片主要借助漫画的风格进行对电影风格的构建。电影风格的制作不仅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体验,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轻松、青春、喜剧的氛围,这个阶段风格的确定,是在创意阶段最终决定和制定下来的。漫画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和剧本中人物形象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而且更加时尚和清新。漫画似的表现风格本身就含有一种童话般和虚幻般的表现特征,有简约的线条表现手法,运用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富有青春的特征,似乎在为大家呈现一种真实的现实世界,营造出一种美妙的童话世界。
三、 确定人物造型和场景
在电影拍摄之前,需要通过电影预演的方式实现对电影的制作,同时,也是电影拍摄过程中对视觉的指导,需要在分镜头中融入一切图形和图像。电影《非常完美》在开拍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演和美术指导充分融入进来,对分镜头中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进行探讨和分析。人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给观众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有怎样的外在特征。这些问题在图像画面语言中完成。
剧本中苏菲的角色定位为一位充满幻想甚至是胡思乱想的女孩。在具体的分镜头呈现中,苏菲也是一位有着随意性格的女孩,那种可爱、执着的性格得到了表现。分镜头中的苏菲形象给人一种清晰的印象,总是戴着一个可爱的、毛线编织的帽子,留着整齐的刘海,头发比较竖直等。在影片中,林心如饰演苏菲的闺蜜陆小夕,是一位不想结婚的女性,同时,那种白骨精似的聪明头脑也在这位女性身上得到很好地体现,有着坚定的性格,崇尚时尚,是一位浓重的、现代气息的女性。剧本对陆小夕的定位是这样的:换男友比较频繁,比换内衣的速度还快。所以,陆小夕给人呈现的视觉印象要很好地表现剧本中隐含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对陆小夕进行造型设计时,要注重突出其简短的头发、戴着金属大耳环,同时,穿着非常简约,是一种成熟的都市女白领形象,这是陆小夕的人物造型特征。影片中,苏菲还有另外一位女性闺蜜李莉(姚晨饰),是一位28岁的富家阔太太,对金钱有着特别的钟爱,影片中李莉的形象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效应从其佩戴的珠宝和奢华的服饰中看出来。李莉的外部造型留着卷曲的头发,戴着硕大的戒指,在具体的服饰装饰上更是体现了这种奢华。这个时候人物造型的呈现和影片最终给人的视角印象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主要的差异源于剧本文字到视觉图像的转换,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视觉体现,在具体的电影分镜头中,人物形象就更加简洁,为后续电影制作阶段提供参考上的蓝本。影片中最终造型的呈现是设计师在此基础上细化和深入的结果。
分镜头起提供图像化剧本的作用,有利于灯光、摄影等创作人员对影片效果的展示,分镜头需突出重点要素的表达,其中,镜头中的场景就是重点要素表达的对象。除了人物造型重要之外,人物活动的控制也很重要。人物活动的控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电影场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不同的电影场景,在每一个环节中更好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将电影《非常完美》中第十二场戏作为研究的例子。苏菲用球砸了杰夫的窗户,然后生气地跑向了街道的尽头,在分镜头对该场景进行电影制作的时候,需要将可视化的图像呈现出来,那么呈现的视觉图像是怎样的街道呢?影片中视觉图像的场景是这样的:夜色笼罩下,天空中飘起了大雪,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欧式建筑的房屋是那样鲜明,街道上积满了厚厚的雪……剧本中的场景并不能完全呈现在影片中,也不能完全被观众看到,这个时候,镜头的制作就需要有一定针对性,使街景主体部分着重突出,情景的制作为接下来常瑞和苏菲相遇创造条件,借助建筑外景的直接呈现,突出镜头场景设置的连贯性,给人一种视觉空间变化的感觉。影片中第十七场戏的场景是这样的:苏菲回到家的时,已经疲惫不堪。分镜头对苏菲形象的设定着重突出其狼狈不堪的样子。在分镜头的视角图像中,能看到有一个开放的大门,给人呈现开放的视角,在视角和机位的配合下,场景产生了。影片中苏菲家里的场景:凌乱的沙发摆在那里,杂乱的衣服堆在一起。当苏菲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远处的大门进入时,呈现了苏菲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也映射出人物内心此时的心理。分镜头对苏菲形象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一个失恋中的女孩内心是怎样痛苦,痛苦混乱的生活在分镜头中展现出来。如果将分镜头中家里设置为整齐的家具,这种场景的设置就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内心此刻的纠结、痛苦心情,凌乱的场景设置很好地展现苏菲的痛苦心理,正确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场景氛围。在电影场景制作中,采取合适的创作角度,将场景中的氛围很好地展现出来,这是分镜头有关烘托气氛最为重要的一环。
四、 视角、摄影机位
电影《非常完美》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完美盛宴”。[3]视角、摄影机在分镜头构建中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的摄影机位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视角和摄影机位的选择将不同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视角和镜头机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场戏,考虑戏剧冲突关系的影响,还要结合场戏中的人物。在电影《非常完美》第十七场戏中,苏菲产生了幻觉,认为杰夫将要拉倒自己,这个时候的杰夫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张海报,生气的苏菲将杰夫海报撕成了碎片,然后回过身来,到冰箱拿水喝。分镜头多使用客观视角。从局外人视角出发,可窥见苏菲痛苦的心情。摄影机位选择的角度从正面位置展开,对苏菲痛苦的表情和心情进行了刻画。苏菲打开冰箱的过程也反应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的相机机位对人物形象展开立体式的刻画,注重突出人物心中无言的痛苦。相比文学剧本,更能将这一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人物挣扎的状态。不同相机机位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一场戏可以借助许多相机组合形式。在具体的相机组合形式选用上,要本着展现视角效果,将本场戏要表达的信息呈现出来。
五、 镜头拍摄
在电影第五十五场戏中,有这样的镜头:随着相机机位不断变化,机位运动的突出性表现出来,镜头无论是对苏菲的嘴部,还是苏菲的脸部都进行了刻画。分镜头是一个可视化的剧本,对影片中未来样貌进行诠释,此外,镜头表现形式也要表现在其中。分镜头创作开始之前,要先和导演和摄影师商讨和确定。在分镜头的画稿设计上,要很好的呈现镜头的运动方向和轨迹。该场戏主要是对苏菲吃东西时嘴部动作的刻画,随着镜头不断拉开,在镜头结束的画面中,对镜头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交代,突出女主人公细节性的动作。镜头变化的过程也是对空间信息呈递的完整表现。
结语
研究电影分镜头制作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影《非常完美》的分镜头制作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立体式感觉。电影分镜头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个环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分镜头制作为后续电影的拍摄工作提供参阅蓝本,有突出的作用。研究电影分镜头的制作,生动地将电影制作中的场景再现出来,为从事电影分镜头制作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篇6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一国的电影产业能够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电影产品和相应的衍生产品,使所在国家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能力。当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竞争力影响因素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缺乏对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的专向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是对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剖析,可以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和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一、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中观层次连结了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其竞争主体包括国家、产业和企业。从竞争力核心要素来看,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由于电影本身具有经济文化双重属性,因此在分析电影产业竞争内涵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从竞争结果看,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一国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的多寡,同时需要衡量该国在文化意涵层面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输出情况。综上所述,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使电影产业自身以及所在国家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文化软实力。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类“价值活动”贯穿竞争过程始终,在获取电影产业竞争优势中起到决定作用。当前电影产业发展受到全球化、数字化和融合化影响,因此技术和文化要素成为了影响电影价值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将针对电影产业属性,选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技术经济中的技术链概念以及文化生成周期理论探讨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二、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文化链分析
1.电影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输、支援项目等多项独立的活动。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当前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将电影产业价值链界定为开发、制作、发行、放映和消费五大基本部分,同时增加发行许可这一调节变量,此外营销、财务活动贯穿整个价值链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电影产业价值链
具体来看,开发环节包括寻找拍摄题材、发展剧本以及确定整部影片的企划方案,并且完成融资。制作过程包括前制、拍摄和后制。发行阶段包括影片制作完成后到公开上映前的所有价值活动;此外,还需考虑发行许可对海外发行的影响,针对不同目标发行国家,选取不同的发行政策。放映过程是指影片给消费者观看的活动,与发行渠道相匹配。消费环节指电影放映结束后,消费者对电影衍生产品的消费。受到版权等因素的影响,电影衍生产品通常具有高额的利润,这也成为了电影价值链中极高的价值增长点。
电影产业价值链贯穿于产业竞争过程中,承载了电影产业的各项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价值链具备动态性和紧密性特点:动态性指各项价值活动进行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会有所调整;紧密性指一项价值活动与另一项价值活动的内在紧密连接。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电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更容易受到上游和下游行业的影响,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拓展对电影产业竞争力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产业技术链
学者高汝熹(2006)等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链:一种是以技术作为技术链的链接前提,即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为前提;另一种技术链是以产品为链接前提,即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技术作为依托,各种技术依据产品链接关系形成了一种技术链[1]。
笔者认为,电影产业技术链为第二种技术链,即电影技术依附于电影产业价值链。具体来看,3D、视觉设计、特效等不同的技术被运用到电影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发行营销、放映等不同阶段。上述技术主要是指一些“硬技术”,即这些技术的应用需借助于一些复杂的劳动工具。由于创意是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和竞争资源,所以“软技术”也是电影技术链中重要组成部分。软技术主要是指电影工作者对器材操控性的掌握,同时包含其创新能力、艺术感觉、实践经验等。好的电影作品,需要“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密切配合,“硬技术”是“软技术”实现的平台和基础,而通过“软技术”则能最大化的发挥“硬技术”的效能。
电影技术链(如图2所示)依附于电影产业的创意、前制、拍摄、后制和放映环节。在开发、发行和放映阶段电影技术多表现为一些实体的技术形态,而在发行和消费两个阶段,更多选用的是一些针对电影产业的整合营销策略及公关关系策略。
图2 电影产业技术链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与电影产业发展休戚相关。结合电影产业发展来看,无论从创意、制作、发行还是营销层面,电影产业形态的每次变革都以技术发展为直接动因。技术链的结构、形状的变化将对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3.电影产业文化链
电影除了是一种实体商品之外,也是一种符号性的创作产物,它包含了艺术性、原创性、唯一性,其核心价值是一种需要消费者体验后而获得的象征价值。各种文化意涵以及社会价值的传递是电影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增值点,同时也是电影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不同文化产业来说,文化的创造、生产与传播有其独特的路径与轨迹。本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中阐述的文化周期理论,构建了电影产业文化链(如图3所示)。该文化链由创造、生产、传播、消费四部分组成,与电影价值链中开发、生产、发行、放映和消费过程相对应。
创造是指产生并创作想法和内容,在电影产业中指最初故事概念的形成。生产是指文化产品符号化的价值转变,包括电影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过程。电影在此阶段开始拥有了外延层次和内涵层次:外延层次是电影产品本身的表面意义,内涵层次包括电影本身所阐释的核心理念及普世价值意义。传播是一个让消费者接触到电影产品的过程,这里主要指电影的发行。消费是指消费者参与电影产品的消费,对应电影产业价值链中的放映和消费环节。在此环节,消费者通过各种体验认识到电影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象征价值。
图3 电影产业文化链
电影文化链中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四环节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循环路径。电影产业文化链可以影响电影内容生产,通过的电影放映过程完成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转换,最后通过受众消费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反哺电影创作。这些价值活动影响了电影产业的生产率,是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决定因素,也是一国电影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从前文分析得知,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的形态和结构影响着电影产业各项价值活动。技术链和文化链依托于电影产业价值链,在三链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电影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从三链分析看出,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电影产业在各项价值活动所产生的竞争力,称为基础竞争力;一是以技术链、文化链为驱动所产生的创新能力,称为创新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共同构成了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
1.基础竞争力形成机理
基础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包含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两部分。价值创造是对各种与电影产业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包含横向创造和纵向创造两种类型。横向价值创造指通过开发、制作环节所生产的电影产品,通过发行、放映和消费环节的使用和交换所呈现出的商品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纵向价值创造指电影产业通过与其它上下游产业间的双向对接和互动传递,从而向关联产业延伸创造出新的边际效应[2]。影响电影产业横向价值与纵向价值的主要因素有:电影产品生产能力、产业资源的互补、关联产业的创造。
图4 基础竞争力形成机理
产业价值转移是指某一产业的价值链结构及战略制定随着产业技术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3]。由于配额制度的存在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电影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到政策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影响。产业政策可以帮助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培植产业竞争力,最终获得经济价值。电影产业需求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一国历史文化传承、记录社会变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着密切联系,这二者间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价值活动,最终形成了电影产业基础竞争力(如图4所示)。
2.创新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受到电影产业技术链和文化链结构变化和分布情况的影响,由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共同构成。
科技创新能力直接表现为对物质文化的创造。电影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依托于电影产品这一载体,包括内容(软技术)和拍摄、放映等(硬技术)方面的创新。电影产业是一种以内容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电影内容决定了一国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电影技术创新不仅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文化变迁。
电影产业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可以解释为原有的文化因素被保留而新的文化因素生成的过程。电影产业发展是以原有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新的文化元素通过电影作品被不断的挖掘出来,经过不同类型传播和受众的选择被社会接纳,这是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伴随着渐进与突变。电影产业文化创新力是电影产业特有的,它是电影内容生产的源泉,也是电影产业实现价值增值、获得竞争优势的独特途径。
电影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均以电影产业价值流动为载体,贯穿于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开发、制作、放映、消费环节。总之,科技和文化是电影创新的核心推动力量,影响电影产业各项价值活动,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借此形成(如图5所示)。
图5 创新竞争力形成机理
3.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波特(1990)认为,在国家和产业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各阶段价值增值方式不同,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不同。当前,全球电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从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转向创新驱动阶段。
电影产业基础竞争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资源要素和投资的驱动。一国依靠自身的产业资源要素和产业需求要素,通过资本投入实现不同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拓展产业价值链,增强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里,资源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和知识的驱动。科技与文化创新是对各种与电影产业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文化在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环节中均与价值链和技术链紧密相连。在这一阶段里,需要从重视资源开发转向知识投入,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使文化与技术的相互结合,进而有效提升电影产品质量,实现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由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组成。基础竞争力是一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创新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电影产业实现价值增值、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基础竞争力的激励性因素。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形成以电影产业的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运转为条件,通过三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使电影产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最终形成一国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如图6所示)
图6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四、结 语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依托于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的运转,由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构成。在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知识驱动的不同阶段,各阶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基于三链融合视角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扩大和深化了对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为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本届“电影市场”主打的“电影要素”有两个:“后期制作与技术”和“电影外景地”。
在去年的“电影市场”上,特效元素就相当抢眼。当时有3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企业参加了展会。到了今年,这一数字超过50家。在本次展会上,来自韩国的特效公司以集体形式亮相,法国的视效企业亦联合举办了推介会,本地业界方面,灵动力量等技术公司的展台也相当显眼。
“电影外景地”是本届“电影市场”着重力推的电影要素。为了更好地体现电影要素概念,本届电影市场新增了“特约活动”板块,活动包括14场专场推介会,其中9场来自国际企业和机构。来自法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委员会齐聚“电影市场”,为行业嘉宾集中介绍他们的外景地拍摄、税收政策。活动邀请到相关法律人士进行专业讲解,以帮助业界更好地了解此类合作有可能涉及的问题。
“电影市场”的另一传统重头戏――“项目创投”,今年更是有大幅提升。今年,入围“项目创投”的作品,无论数量和品质都较往年有明显上升。主办方今年进一步细化了活动的具体流程和设置,力求使创投平台的运营不仅限于电影节期间,而更趋于全年的电影项目跟踪孵化体系。
篇8
一、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动因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价值链中原本由自我提供的部分服务流程或服务环节以合同方式委托给外部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按内容,服务外包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前者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①电影产业服务外包主要包括电影外景拍摄、中期制作、后期制作、市场营销及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等,其动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
1、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动因
(1)政策动因。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步入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电影业也被纳入到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之中。2003年开始,国家电影电视总局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鼓励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允许外资参股与境内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告别“计划”走向“市场”,相关政策的颁布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并使其开始进入跨国制作的行列。
(2)技术动因。受到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电影产业对技术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大。1977年在北美上映的《星球大战》是世界电影进入数字时代的标志,影像与物质实体已经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影视业中的数字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影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热映的电影《阿凡达》中仅有40%的内容靠演员演绎,近60%的内容依赖CG(Computer Graphic)合成。互联网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不限时、不限量传输成为可能,为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地电影产业的资源、技术、信息、资本、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流动和重组,整个世界连接成统一的市场。任何企业想要在全球化市场中获得利润,就必须通过服务外包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逐步的与世界接轨,人们能够在许多中国大片中看到长长的国外特效公司和工作人员的名单,也很容易找出国际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电影、影视企业,影视跨国公司,合作拍片、跨国制作、外景拍摄等形式也屡见不鲜。
2、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内部推动力量
(1)服务外包能够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绩效。对于影视企业的发包方来说,服务外包可以显著减少投资方对信息网络设备和工作人员的成本投资,降低投资风险,避免资源闲置浪费;而对于接包方来说,可从三个方面获益:一、可承接多个客户的外包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人员的利用率,节约成本。二、承接多种外包服务实现规模效益,分散投资风险。三、技术的熟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接包方的劳动生产效率。
(2)信息技术外包利用高技术节省成本投入。电影《阿凡达》幕后起到中心作用的应该算是第三楼公司(The Third Floor)了,这家公司是数码视觉效果预览和CG制作行业内最顶尖的公司之一。由于《阿凡达》的特效制作涉及许多团队,在真正拍摄前和后期加工时都需要完善的“草稿”。第三楼承担的数码视效预览就是在前期和后期制作中提供这种“三维草稿”。③这项工作不但为投资方省下上千万美元的预算、提高了设计制作的效率,而且还能在拍摄现场呈现给导演清晰的场景效果。
(3)外景拍摄降低成本,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在全球化浪潮下,取景国外一方面可以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超越文化和地域的限制,走向全球化生产。2003年的《指环王3》几乎完全取景于新西兰,将新西兰的自然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新奇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避免审美疲劳。2009年冯小刚贺岁片《非诚勿扰》后半部分在日本北海道拍摄,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看到了北海道的自然风情,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
二、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电影产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中国必然面临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和振动。身处全球化文化竞争格局之中,中国的电影产业服务外包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要素
众所周知,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革命的成果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电影数字技术方面,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想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更高的经济收益,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才是首选。目前,我国电影特效制作的硬件设备多数是由国外全盘引进的,自主研发的软件也是少之又少,使用者只懂操作而不知原理。而且,出于保护本国电影产业的目的,国外的尖端科技是禁止出口的。
2、资金要素
《阿凡达》5亿美元总投资中有60%出自两家PE公司,有1.5亿美元用于推广营销,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史上耗资最大的亚洲电影”《赤壁》的8500万美元的总投资。这种私募基金和避险基金的投入,一方面解决了电影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各方的资金压力,分担投资风险。我国还缺少对电影产业的庞大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中小电影企业,也有很多好的电影因为没有好的营销推广方面的投入而淹没在浩瀚的娱乐海洋中。
3、缺乏优秀的专业人员
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的人员多是计算机和美术专业出身,少有电影行业背景,多数从业人员只懂技术而不懂艺术,很难达到该行业对于活动影像的理解和运用视听语言表现的能力的要求。从电影营销方面说,优秀的电影推广人既要有专业的营销、公关、推广知识,也要有相应的文化、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知识作为辅助,这样才能作出优秀的电影推广策划方案。外景拍摄的接包方除了专业承接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外语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接包活动的顺利完成。这一类的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正是我国目前所缺少的。
三、对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思考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发展电影产业的服务外包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电影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影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拉动国产电影出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我国目前在全球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竞争实力来看,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中国发展电影产业外包服务应该主要站在承接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政策支持
2003年起,非国有企业被准予合作或独立成立电影制作公司。2009年,橙天嘉禾、华谊兄弟等民营影视企业上市更是打开了电影产业新的融资渠道。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运营体系。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外包企业,在引进高科技设备、自主研发、创立自主品牌等方面给予支持或奖励。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为影视企业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立足于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
2、政府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设立境外研发、营销及人才培养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企业在境外设立制作中心能够为与国际企业合作和境外人才培养提供便利,还能帮助国内企业承接国际外包服务,弥补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附属离岸外包方面的空白,促进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长期有效发展。
3、汲取国外企业在电影产业服务外包方面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开发管理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归功于政府对商业电影的支持鼓励和完善的价值链的印度宝莱坞和作为好莱坞离岸外包基地的加拿大多伦多等成功影视制作产业集群区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加强与国外电影产业服务外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先进技术、管理流程、经营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电影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人才培养
电影产业服务外包具有信息化和知识密集的特征,具备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从业者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影视外包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策略,完善我国相关人才的培养方式。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者扶持建立相关专业的培训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外有经验、有技术的电影产业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交流,并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为国内服务外包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5、建立电影产业服务外包协会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科技交融的产业,统一的电影产业外包协会能够整合和协调全国各地影视产业园区的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定期举办产业峰会,促进各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并开展技术培训,国内企业可以利用承接服务外包的知识外溢效应,提高接包企业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向着国际化企业的目标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扩大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外包服务的范围,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真正的“东方好莱坞”。
参考文献
①江小涓 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64
②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N].2003.10
③邱珈,《躲在潘多拉星背后》.[N].《第一财经周刊》,2010-1-18
④乐琰,《阿凡达中国营销三部曲》.[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2
⑤荻・杰费逊,《澳大利亚电影产业现状》[J].《电影艺术》,2006(6):105-114
篇9
微时代最早源于微博的兴起和流行,传播范围广,见效快,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的特征。微时代表现的是大众的、通俗的、广泛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信息,而微电影也正好符合了微时代的所有特征。微电影又可以分很多钟,微动画、微广告、微视频等等。取材范围广泛,且又能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
一、“微电影”与“微动画”
“微电影”发展的迅猛,在影视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效果。由于“微电影”的只做方式便捷,成本不高,让很多电影爱好者不断的进行“微电影”拍摄以及制作。让大家对电影的兴趣加深了,还让青年一代加强了创作热情。
“微电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够盛行,是基于人们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影视制作工具价格的低廉化。而微动画又是“微电影“里面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动画产品有了更多新的形态和表达方式。微动画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载体,一方面,它是加入了时间纬度的四维艺术。通常,微动画的篇幅不长,动画片的长度一般较长一些。由于要体现较多的创意,所以故事性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应体现的视听印象也要一定的加强,有较大的创作灵活度。微动画的创意可以是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是一种幽默状态。微动画作品篇幅小且简短,传播便利,非常适合新媒体平台播出。微动画比“微电影”更灵动,传播方式更灵活多样,文件体积更微型。
二、剧本创作在“微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剧本的创作需要一定的程序,就像做衣服一样,要按一定的步骤来完成。大致分为:创意构思、基础设定、故事梗概、分集大纲。而剧本里又要包括:题材风格、主线、角色、环境、演绎方式和规模。期间所有的角度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意创作,以及制定一致的方案。进行一定的审核,需要进行较多的剧本进行元素的创作。另外,故事的详细线索进程需要理顺对各个文本的创意构思,需要运用详细、明确的语言进行“微电影”的语言要求,制定故事的线索,发展进程。在进行故事创作前,需要进行脚本的规划与制定,做好尽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方法,以免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可控性。
三、剧本创作方法
动画剧本的一些特性也就是讲卡通生活化。迪斯尼曾阐述过关于卡通生活化的一些言论,他认为生活化、卡通化是动画片的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在动画世界中,具有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魔幻世界,一个有创作型的动画剧本,有较好的题材、视角、人物等等要素,不同的环节都要在各个要素中开展与发展。
剧本创作的技巧有很多,首先选择怎样的题材,确定怎样的主题是创作者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剧本主题的构思可以分成多个层次展开:
(一) 叙写小故事,来反应大问题,从而引出深沉寓意。通过困惑与碰撞的生活片段,来反应现实生活中人性,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感悟。
(二)通过戏剧化来处理单调的场景。
(三) 让主题寓意表达的最大化“捅破这层窗户纸”。在选择主题的时候,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解读意义大的实物来解读,在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作品的价值也就更高了。
上述的三点对主题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选题一定要选材生活,取景生活,用于生活。剥离作者的身份,走进生活,有意识的把自身还原成生活的一份子,以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来作为创作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熟悉人物和故事环境,深层次了解人物的背景和心理,明确矛盾冲突的原因,以实现对主题内涵的深凿。
四、结束语
中国动漫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而却极少有关于动画剧本写作和动画前期制作的文章和专著。这种对剧本创作认识上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引起动画行业发展滞缓的一个因素,从微动画做起,从小处着眼,以“微”见“大”,以微动画、微电影的繁荣带动动画作品及影视作品创作的繁荣,这是我们可以走的路和走向繁荣发展的途径。
“剧本,是一剧之本。”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剧本创作在影视动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位置,大凡成功的动画,无一不是建立在精良的剧本创作基础之上的。真心希望动画创作人员能正视这一问题,踏踏实实地为我们的动画剧本多做点思考,多做些实际性的创作,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钟大丰.电影剧本写作基础[D].北京:北京电影学院.2011.
[2]唐亮.DV纪录片创作研究[M].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05.
[3]何淦.从微电影的兴起看微动画的发展[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
[4]姚琦.电影声画节奏初探[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3.
[5]高菲.动画剧本创作要素漫谈[M].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10.
[6]周忠成.动画剧本创作中剧本规划的重要作用[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08.
[7]日日连柯.镜头剧本应该是怎样的[M].苏联艺术报,1951.
篇10
1.体现“三微”特征
“微”是最近两年内新流行起来的网络语,如“微博”、“微小说”等。“微”是微小、超小的意思,它是微电影的最大特点。所谓“三微”是指“微时间”:一般一部微电影的时长限定在30秒至45分钟,超过45分钟,就会进入大电影的范畴;“微制作周期”:相比于大电影的动辄数月甚至数年的制作周期,一部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几天至几周;“微投资规模”:因为时长的限制,微电影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即可制作完成(《一触即发》的高投资规模是个例)。“三微”使得微电影门槛低、成本低、短小灵活,可控性强,摆脱了过去大电影高姿态、高成本的形象,普通人已触手可即,这也是它吸引众多草根阶层一尝新鲜,玩起电影“草根秀”的主要原因。
2.内容广泛、原创性强
在“2011中国(北京)微电影节”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大赛对于参赛内容的要求是:“视频类:分为剧情类、纪实类和动画短片三个大项。它们可以是:爱情片、搞笑片、动作片、剧情片、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歌舞剧;也可以是:广告片、小品、话剧、个人演唱会、精彩演讲片段、经典文学的重新演绎、对恋人的真情表白、甚至是离奇梦境的再现的各式各样作品题材和内容,拍摄工具与手法不限,只要内容新颖,思想健康,格调高尚均可报名参赛。”因此,微电影在内容和制作方式上基本上不存在特殊的限制,任何来自于生命、生活中的点滴情景、感悟、幻想等等,都可以做为微电影的素材。微电影不要求对完整故事的完整表述,它可以直取某个片段,关键是这个片段要足够新颖和有趣,足够有创意。作为网络时代的产品,微电影的制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以游走于网络的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为主,青春、激情、梦想和草根足以保证微电影有源源不竭的原创力和新鲜血液,这是微电影的先天优势。
3.以网络、手持终端机等新媒体作为载体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突出的特点是播放和传播的载体不同。传统电影往往需要有庞大的制作团队,高昂的制作代价和宣传成本,而播放方式只能选择电影院和电视,受众相当有限,并且缺少互动,以电影向观众的单向输入为主。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营销机制,它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以电脑、手机、MP4等具有网络接收或存储工能的数码产品作为接收终端,大大拓展了收视群体。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以及媒体与受众无限互动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微电影一改传统电影的单向输入模式,而以立体互动的模式呈现。网民和观众可以通过视频上传、下载、转载,在线观看、时时跟贴、微博分享、论坛交流等多种途径参与微电影的互动。而微电影短小精悍的篇幅也非常适宜于现代快餐文化的消费节奏,排队、等人、乘车、休息等任何生活的间隙都可以欣赏一部微电影,并快速完成转发、跟贴等多种操作,因此,微电影真正实现了电影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4.与网络公司、厂商、广告运营商跨界联姻
从微电影正式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奠定了它与网络、厂商和广告运营商的联姻关系。目前,微电影从策划、创意到制作、推广、传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全线加入了跨界联姻制作模式。这种联姻收到的效果是双赢甚至多赢的,它大大提升了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制作规模和制作效率。通过两界微电影节的举办,微电影的数量、质量以及由它带来的产值、利润都在呈几何倍数增长。尽管微电影市场的划分目前还没有完成,但网易、腾讯以及参与微电影制作的各大品牌和广告运营商无疑是其中最大赢家。从目前正在形成的微电影市场链来看,微电影正在大型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主流媒体、视频网站众多大品牌商家、广告运营商的共同打造下,由过去个人DV秀的小打小闹变成一项规模庞大、利润产值不可估量的文化产业。中国市场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代江,在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开幕式上对微电影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他将在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同时他还将做一个品牌标识,带着所有参赛选手的影音梦想走向未来,走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
二、微电影发展的内在困境
微电影市场的崛起引来了多条相关产业链联动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个人加入到微电影的阵营,然而在这一片兴奋和躁动之下,微电影自身发展的潜在问题和困境却格外值得警惕。从微电影的性质上来看,它究竟是广告片还是电影艺术,这从一开始就是个问题。目前能够看得到的有关微电影的界定,也是一片混乱。大多数定义一方面无法否认微电影作为电影门类的艺术本性,另一方面又要坦承微电影的商业目的,甚至有些定义直接把微电影看成是竖立企业LOGO的载体,而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裸的广告植入无疑会严重损害微电影的艺术表达。作为一诞生就纠缠于艺术与广告之间的微电影,它与广告商业的联姻既是它快速崛起的资本保障,也可能成为遏止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是微电影先天的二元悖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微电影是借助于广告植入才得以登堂入室,渐成气候。但既贯之以“电影”之名,就说明它在本质上仍属于电影的一个品种,电影具有的艺术要素,在微电影也是通用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影行业的功利性也越来越突出,导致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片面注重电影的外在形式、票房,而内在质量却一路下滑,这是国产电影的通病。近年来,广告植入频频出现在各类中外大片中,像《家有喜事2009》、《杜拉拉升职记》、《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系列等,这些广告植入无论怎样尝试以“无缝对接”的形式嵌进影片,但仍能让观众一眼认出,2011年的《变形金刚3》大规模植入中国品牌广告更是把这一行为推向新的,引来一片哗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植入广告打断了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影片的持续性与完整性,给观众带来极大反感,这种反感进一步使观众对影片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感受大打折扣。但是尽管如此,大电影还没有完全走向裸的商业游戏,电影艺术的本性始终在牵制着电影的发展,引导着电影在艺术与功利之是找到平衡,当一段时间的过度功利化倾向之后,电影艺术会重新找回自身。所以我们看到,在《十面埋伏》、《夜宴》等倍受过度形式化、叙事结构不合理、内容空洞之诟病的一批国产电影之后,《山楂树之恋》又再次以纯洁美好的爱情点燃人们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因此,可以说,电影的艺术本性是左右电影发展的核心要素,电影人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并突显电影艺术本性的前提下,权衡它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亲疏远近,二者关系处理得好,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反之亦然。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产品,它在制作方式、传播手段、受众群体等方面,具有传统电影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作为电影艺术的表达形式,微电影在其本性上应当与传统电影一样以艺术性和审美性作为核心要素,这就决定微电影在其本质上要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目前微电影与商业广告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并不可能长久维持,这种看似融洽的矛盾关系只是微电影发展初期的不成熟表现。若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微电影应当回归并严守自身的艺术本性,在受众、载体、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
三、微电影的艺术原则
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与时代科技的结合的产物,它与电影一样同样承载着人类审美理念和道德精神塑造的重任。微电影不是消解一切意义的纯形式、纯功利游戏,任何单纯地以科技效果、商业目的或低俗娱乐作为目标的制作,都将违背微电影的艺术原则,微电影若要获得长足发展,仍需遵循如下艺术原则。
1.功利与审美相统一
审美功能是任何艺术种类的首要功能,微电影同样要以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作为目标。就表现题材而言,微电影应力求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生活片段、小场景、故事桥段等展现出生命的美感与时代的风貌。就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美的意象。电影能够综合各类艺术于一身,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微电影带来资金、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微电影对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其他艺术手段的融纳,大大增强微电影的审美表达功能。然而这些艺术形式毕竟仅仅是电影与微电影的表达手段,法国电影艺术理论家马尔丹认为:“当传统的电影语言仅满足于成为一系列技巧手段、人人都用的特技的汇总,……这种语言就太像电影的一种‘儿科病’,也就是说,太简单了。”[3]因此,电影并不能仅仅作为融纳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而存在,它还有更为本质的意义,这种意义马尔丹称为“电影存在”,从“电影语言”到“电影存在”是一种质的飞跃,而对美的塑造与传达无疑是电影见证自身的重要内容。
因此,微电影要将自身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对审美功能的追求,自觉以培养大众审美情操和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为己任,将追求商业目的与审美教育统一起来。
2.娱乐与教化相统一
篇11
一、电影片头设计中的构成要素
构成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中的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意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形态。其中立体构成是将各种立体的材料或造型要素按照良好审美的原则进行立体空间的分解与重构以塑造新的形象,它强调各元素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而色彩构成则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着重于色彩关系的搭配与调和。构成设计的要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等诸多方面。[1]它的形成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如对比调和、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创造意境。构成设计的诸要素在电影片头包装中同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媒体中的构成设计除了包含视觉传达三大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外,还增添了第四维要素,那就是时间。[2]有了时间的加入,“运动”这一概念也随之产生,再加上“声音”元素,共同营造一个新的构成格局。
二、电影片头“构成设计”的概念
随着电影传媒的发展,电影片头的表现形式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观众对画面视觉质量的要求及集体审美情趣的提高,电影片头设计更为精致与考究化。[3]具体表现为:画面视觉效果更新颖,CG虚拟技术运用更广泛,镜头信息容量更庞大,更强调关键帧画面的视觉构成,形式元素动态演绎方式更多样,空间运动更复杂等。电影片头包装这一概念逐渐形成。
近年来,电影片头除了传达影片相关信息外,着重于将单纯的片头文字、背景画面、信息演绎方式、片头色调、配音音效等与整个影片的氛围和视觉特效进行统一与融合。在考虑镜头语言的基础上,电影片头更注重画面的设计,更强调时间线上的各个关键帧画面传达信息的有效率,画面的构成考虑更为严格,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元素及形式要素在画面上的构成安排与出现方式更为考究,单帧时间上的资讯更为密集,允许各条信息间有更强的独立性,视觉样式更新颖。在展现给观众的过程中,镜头的每个关键帧都可成为完整的视觉设计作品。观众在电影信息传达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具有构成与设计感的画面对电影内容及表现风格的整体面貌有所了解。如《蜘蛛侠》系列影片的片头并没有像以往的影片简单地以文字罗列的方式来展现导演、编剧、主演等名称、而是选择了该影片的主要信息“蜘蛛”这一概念,利用其捕猎工具“蜘蛛网”作为视觉要素进行创意拓展。片头设计出虚拟的镜头穿插运动于各个重叠的蜘蛛网线之间,在镜头推拉摇移的过程中,各种设计考究的英文字母组合成大小不一、对比和谐的各种人名等文字信息。多个字母不断的聚散离合,仿佛被捕获的猎物般粘连在蜘蛛网上,显得生动、形象。画面中更有独具代表性的蜘蛛人的形态不断地入场出场,利用其外套特有的血红色作为色彩元素融入片头当中。不管是蜘蛛网切割画面形成的点线面构成,还是文字组合的编排,在《蜘蛛侠》系列影片的片头设计中,构成设计的概念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入围2005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影片《小贼、美女和妙探》,用二维剪影形式作为表现手法、其片头设计强调多重空间的更替、转换与穿插,以一个翻越围墙的小贼剪影引出电影内容的主要元素,如枪支、美女、谋杀场景等。利用层叠方式把各种图形制造出相对复杂的前后位置关系。导演名称、主演名称等文字信息巧妙地贯穿在各个场景之间。片名kiss.kiss.bang.bang四个词语在四声枪响的音效配合下如鲜血飞溅般地映在红色的银幕上,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片头的局部出现大段的跳跃文字也转变其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被导演安排成单纯表现整个空间构成的形式元素。
从影视作品的片头片尾包装设计中可以看出,此类影视片段并没有强调情节和表现元素的逻辑性,叙事和告之结果并不是它的目的所在,它的重点在于在画面形式元素的不断运动转变中,逐段逐条地展示图形图像、字幕、色彩内容等各自独立的信息,并运用良好的运动构成形式,使观众对影片形成一个初期的氛围印象,起到引起关注又点到为止的号召功能。
三、电影片头构成设计中“运动”的概念
影视视听语言中强调的概念是“运动”,同样它也是电影片头设计的关键,也是吸引受众视线的一个重要因素。[4]既然构成设计是关于编排、分解组合的学问,是多种画面空间的切割与组织,那么这种切割与组织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电影片头的信息传播是以动态为主,它既包括电影媒体传达信息时信息和形式元素的客观运动,同时也代表电影画面中的各元素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信息内容即时发生变化的一种状态。由于电影片头的结构是变化的,画面呈现时间的长短和运动形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观众接收信息的效率。好的片头使观众视线进入虚拟的运动空间中跟随信息元素、形式要素的运动规律了解信息,在关注画面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
电影片头构成设计中的运动按属性分为“单纯形式运动”和“信息发展运动”两种方式。
1.单纯的形式运动
单纯的形式运动是指提取电影内容里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内容,将其转化为可视的图形图像元素,并配以象征性的色彩,通过设计好的、与电影主题相匹配的运动方法,共同暗示电影主题。此类运动强调抓住重要概念以设计新颖的视觉样式给观众造成深刻的第一印象,以形成对电影的期待,同时也预先传达出了整个电影的视觉质感与影片氛围。在电影画面中,构成要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改变,主题形象出画入画,装饰元素形态上的扭曲膨胀等变化是形式运动的基础表现。这种运动可由画面构成元素自身移动形成,也可由摄影机的镜头运动而促成。[5]色彩、整体构成框架与视觉风格的改变,音效变化等是形式运动的延伸。电影画面的形式运动给受众带来了由静到动的运动视觉体验,由视觉到听觉的美好感受。形式运动不仅是为了展现内容主题,也是确立电影片头画面视觉风格与个性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的动作电影最强调形式运动,电影画面内容充斥着大量的快节奏肢体动作与动态特效场面,所以其片头设计通常也要配合影片共同营造氛围。
如《钢铁侠》电影片头,提取了影片“科技武器”概念,并选择了贯穿整片的“钢铁盔甲”这一可视化的元素,力求营造一种前卫、冷酷的审美效果。整个片头运用代表着科技化的CG虚拟动画技术,塑造了一个舒展双臂的三维钢铁侠战士的线条形象。虚拟镜头将拍摄目标不断地锁定在钢铁侠分解、聚合的机械结构上,并配以线框化的文字,通过镜头在三维空间中旋转的运动形式来展现信息。象征着冷酷与机械感的黑色背景烘托出了一个硬朗的视觉环境,与接下来的影片内容形成了很好的统一。
2.信息发展的运动
电影片头中包含着的信息每一秒都可能发生变化,每一刻都有新的内容出现。静止的电影画面构成元素,不具备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功能。在增加了运动要素以后,文字、图形等信息要素和点、线、面等构成要素可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共同演绎、表达具体的主题含义。
电影片头的信息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中出现、消失,声音元素同步紧跟,共同诠释相同主题;形式元素、信息元素、构成结构、色彩、声音等每一秒每一分都围绕主题发生未知的变化,变化的节奏有急有缓。电影片头所要表达的人物名称、影片相关信息等在画面内进行即时的转换与更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发展,并不断扩充、膨胀。电影媒体的灵活和机动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它让观众在观看时无法预知视觉信息的发展,形成起伏跌宕的心理落差。电影媒体利用这一特点,更好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和加大有效关注时间,以形成更具价值的传播效力。电影片头既可以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赋予视觉元素与信息一定的逻辑联系,也可以使之独立,在片头演绎完后综合起来让观众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如著名影片《逍遥法外》的片头以流动的线条穿插画面,形成和分割空间,人名在简练的线条伸缩间更迭出现,场景之间的分割线隔开的不仅是画面上的一个个空间与时间 ,也暗示着主角弗兰克这个孤独的行骗者与整个世界和抓捕他的人之间的关系。片头中设计的主角在各个空间中穿梭,不停地转变着服饰和身份,暗示着影片的内容。画面构成中的黑色基调表现剧中展现出的谎言的世界。画面元素的运动采取平和缓慢的节奏,版式空间纵深感被人为地削弱,形式元素运动方向主要为垂直和水平的十字形,十字方向运动的直线线条也作为人物图形出入和转换画面的转换线。整个片头的构成形式性格鲜明,空间分割清晰、干练,运动方式独特 。每个画面内的图像都是相互有联系的,片头信息既相互独立,但又被整个二维动画巧妙地贯穿起来,该片头成功地运用了二维形式元素、信息元素进行了动态构成的演绎,画面构成设计并没有过多炫耀技术,风格平实,但信息元素和形式元素各司其职,各居其位,巧妙而流畅地引导观众的视线进行转换。该片头是平面美术造型巧思与镜头运动构成良好结合的典范。
四、结 语
目前电视、电影媒体受技术设备的制约,呈现方式是单方向的,它依靠设计好的运动形式,对银幕空间进行分割与延伸,达到表现多维立体空间的效果。
无论哪一种传播媒体,都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研究电影片头中动态构成设计的目的除了能使制作出来的片头更好地诠释影视作品的主题、烘托影片氛围、 形成独特的视觉效应、娱乐大众以外,更多的应该是配合电影内容向大众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与积极向上的视觉体验,将提升受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作为己任,使之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得到智慧与人生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洪文.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篇12
1947年,张爱玲与文华电影公司合作创作的《太太万岁》和《不了情》在播出之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将张爱玲的剧本创作推向了高峰。在的背景下,文华电影公司以庸人俗事的故事情节为主体,将电影推向了新的高峰。[1]尤其是以女性叙事视角为亮点的作品,更是受到观众的热烈喜爱。如张爱玲的《太太万岁》和《不了情》,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虽然叙事的视角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电影的叙事缺乏战斗性,但是依然成为张爱玲电影创作的特色。
看过张爱玲小说作品的人们都知道,张爱玲将人世间的爱情都完美化,可是在完美化的背景下,却透露出淡淡的悲伤,不管结局是喜还是悲,淡淡的悲伤和凄凉总是围绕着你。张爱玲的电影作品亦是如此,她的作品里没有战争,没有激情,有的只是男女之间悲伤的故事。她将电影的重心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男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纠葛为电影的叙事视角,体现当前时代女性的地位以及主体意识。
张爱玲参与编剧的电影作品《不了情》主要以女主人以虞家茵为叙事的主要视角,讲述的是虞家茵在抛妻弃子的父亲以及父亲情人的阻挠下放弃了不道德的爱情,离开了原本的生活,远赴他乡自力更生的故事。当人们问张爱玲以此为背景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她回答说:她对于通俗的小说一直有着一种特别的偏好,不需要太多漂亮的词汇以及语言对小说中以及电影中的人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可以将他们的悲欢离合完全展开。[2]在《太太万岁》这部电影中,张爱玲将电影中的女主角陈思珍塑造成了一位古代女子都具有的特色:贤惠、善良、顾全大局,但同时又具有古代女子无法实现的新思想。当陈思珍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向丈夫提出了离婚。在抗战时期,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对较低的,女主人公却有了离婚的想法,就可以看出,陈思珍是一位新时期女性的代表,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在慢慢地觉醒。虽然陈思珍最后因为顾全大局原谅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已经迈开了女性解放的第一步。张爱玲说:女性的地位在那个时期相对男人来说是非常低的,但这些女性都是具有泼辣的生命力的。她们对男人有着致命的诱惑和吸引力,但前提必须是健康的。
在《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两部电影中,张爱玲成功地对都市的知识女性以及传统女性进行了塑造,虽然在塑造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想无法得到解放,墨守成规,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对电影的叙事视角谨小慎微,但是其在电影中展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女性。
二、国产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主体地位的构建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不平凡的家庭里。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一代名臣,祖母李菊耦更是清朝年间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3]家中作为新时代女性的母亲黄素琼以及姑姑张茂渊对张爱玲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张爱玲参与编剧的电影作品中,多是对女性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构建,将传统的父权以及男人的地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并对父亲形象的缺失进行了体现。在《不了情》这部电影中,张爱玲就将女主角虞家茵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大力的削弱,在电影中虞家茵的父亲是一位毫无建树的纨绔子弟,在没有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同时,还为生存在矛盾中的女儿带来了亲情的枷锁。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来源于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的印象,电影中虞家茵父亲的形象就是张爱玲父亲的缩影。但是在《不了情》这部电影中,张爱玲已经对女性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简单的构建,其主要原因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在逐渐地觉醒。而在《太太万岁》这部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完全缺失,使得女性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构建。女主角陈思珍的父亲完全消失,使得陈思珍的母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与大家长,电影中陈思珍的母亲将守旧、刻薄、威严等不亚于父亲的形象进行了完美的演绎,电影中该种叙事视觉的模式使得女性的主体地位开始慢慢出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在逐渐地苏醒。
张爱玲在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为国产电影带来了新的拍摄手法和出路,而且还对女性的主体地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构建,并意味着在国产电影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在逐渐地苏醒。卡尔威特曾经说过:正是因为新型女性的出现,以及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新时期阶段中的女性与历史上的女性阶段是无法分开的。张爱玲曾经也说过:她不喜欢男性化的女人,也就意味着女人要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如温柔、知书达理、善良、顾全大局等知性的特点。[4]女性主义必须要脱离于男性化,建立独特的女性主体地位,不仅要同男人一样参与到革命、战争中,而且还有对传统家庭的女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彰显。
在电影《太太万岁》这部电影中,女主角陈思珍不仅具有传统女性所有的特点,如温柔、贤惠、讨好丈夫、以丈夫为中心、与婆婆和娘家处好关系等显著的传统特性,而且还具备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和追求,如陈思珍在得知丈夫金屋藏娇之后,并没有哭哭啼啼,感觉失去了丈夫就无法生存一样,而是主动向丈夫提出离婚,但最后为了家人,顾全大局,她原谅了出轨的丈夫。虽然,陈思珍最后没有与丈夫离婚,但是仅从陈思珍本人主动提出离婚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新型女性,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并没有受女性的传统地位所影响,而是迈出了解放自己的第一步,提高了对传统女性的地位。在《太太万岁》这部电影的题记中,张爱玲是这样写的: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对陈思珍这个女性进行孤独的肯定和袒护,我只是提出有陈思珍这样一个新型时代的女性。[5]根据张爱玲的题记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以及意识的觉醒并不是张爱玲刻意为之的,而是由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缩影所构成的,可以看出,在抗争时期,女性的主体地位已经在不断地提升中,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快速的觉醒。
同样的在电影《不了情》故事情节中,女主角虞家茵爱上了有妇之夫的家庭教师夏宗豫,最后由于受到父亲以及父亲的情人所阻挠,虞家茵放弃了这段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不道德爱情,远赴他乡,在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在电影的结尾对女主角虞家茵的幡然悔悟进行了详细的心理描写,并使用独特的叙事视觉对女性主义的特色进行了有效的彰显。而影片中最能够体现新型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以及主体意识觉醒的部分就是女主角虞家茵在放弃了不道德的爱情之后,并没有自怨自艾,对别的男人进行依靠,而是到了陌生的城市,独立自主地谋生。电影利用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对接受过新时期思想教育的女性进行了描述,但是在新思想下,女性仍旧处于彷徨的状态,从而体现出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地觉醒。
因此,张爱玲早期的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对传统的女性地位以及家庭婚姻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道德的压抑下,做出最大的反叛,使得女性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之下,改变自己的观念,解放传统的思想,提高女性的主体地位。
三、国产电影中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意义
著名的电影制作人艾布拉姆斯曾经说过,每一件艺术品的完美形成都离不开四个要素,艺术品中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都会对四个要素进行区别和分辨,从而使得人们一目了然。而这所谓的四个要素就是作品、生产者、世界以及观众,而在电影中,这四个要素就分别是影片、导演、世界和观众。
从电影的制作来看,艺术家在电影的制作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而实际情况中艺术家的概念已经无法对生产者,也就是导演和编剧进行限制。现如今,在国产电影中,电影的灵魂是编剧,而电影的主体拍摄是导演。张爱玲作为新时期的女性编剧,她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创作出来的电影作品不仅能够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和热烈追捧,而且还能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进行呐喊;同时,张爱玲本人父爱的缺失以及母亲独立的性格对她的影响,也深深地从她制作的电影中展现了出来。
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新型女性的出现虽然看似对传统的思想进行了解放,打破了男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可以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进行掌控,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这些新型的女性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接受新式的教育,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但是传统观念的阴魂不散使得这些新型的女性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无法自主选择的循环中,并对她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进行了阻碍,从而导致了电影中悲剧的出现,女性在向往自由的同时,却甩不开传统思想的包袱。
电影作为运动的画面,其主要善于对直观、生动的人物动作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展现,而不善于对人类的内心活动以及心里所想进行描述和揭示。而在张爱玲与文华电影公司合作创作的《太太万岁》和《不了情》这两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叙事的拍摄手法,用不同的镜头对故事中女主角主体意识的觉醒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融入电影的情节以及角色中。同样,电影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小说的文字描写相比,电影的视听表现形式更胜一筹,对当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体地位的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篇13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1]它是网络和电影的衍生品,是继微小说、微博客之后的又一“微时代”产物,其横空出世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精神上的震撼。2010年,《四夜奇谭》、《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第一批成熟的微电影上映;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发展之后,其数量增至数十部,其中《一家纸飞机引发的时代碎片》、《相约山楂树》、《此时此刻》、《看球记》、《青春期》等获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成功。2011年4月6日,首届微电影节在京拉开帷幕,为期两个月,先后吸引了国内高水平的百余部微电影作品参与展映,最终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你》等。微电影的火热已经初见端倪。
一、网络媒体催生微电影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全媒体的新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有学者曾经指出“网络视频,是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片蓝海”。[2]微电影作为一种超低成本的新式影片,其发展也得益于网络视频平台推动。视频网站历经10年左右的发展,从原来的30家不到壮大至500家,从原来单一的“播客网站”拓展成涵盖影视、新闻、广告多维传播媒介。北美科技数字娱乐线上调查报告显示,在线视频已经成了美国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七成的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2010年4月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只为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同比增长44.9%;用户覆盖率达到78.5%。国内外的调查和研究报告都表明,影视节目的点击率名列前茅;国外You Tobe网站正逐步向“电影频道”的方向发展,国内优酷、土豆、酷6等重要视频网站也有大量的影视视频。广阔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为很多影视等视频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与渠道,微电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从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展到今天专业制作、形式严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这其中网络功不可没。
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微电影的生存空间。微博作为一个舶来品,2010年在大陆地区全面开花给人们提供了宽广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据统计,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已经突破1亿。微博用户之间以“关注”和“被关注”形成信任关系链传播将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广大受众,即“病毒式”传播。用这种方式来宣传、传播微电影,比传统的媒介更有优势。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投资方凯迪拉克公司充分利用其官方微博来宣传造势和传播。据统计凯迪拉克公司拥有微博粉丝数近30万,其发一条消息超过地方性报纸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如2010年12月27日其了“【微电影#一触即发#正式公映!】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临,让我们共同欣赏吴彦祖和凯迪拉克SLS赛威2.0TSIDI共同演绎的微电影先锋巨制《一触即发》!”,其转发量为22602,评论量为2332;如果算上二次转发,其数量更大,效果也是巨大的。
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网络传媒的新媒介,使得微电影深入到每一位受众的生活中。微电影的字节量一般都不大,通过Wifi或3G网络无线上网的设备完全可以播放和转发。可以说,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为微电影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时代需求呼唤微电影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微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微电影的出现也离不开时代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越来越分散,被无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院线电影一般都是时间比较长,或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而且有一定的空间要求。相比之下,微电影播放时间短,场所安排灵活,设备要求低,而且基本可以享受到一般电影中的音响、画面效果及包括“开端-发展--结局” 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如2011年5月公映的姜文导演的《看球记》,以短短十分钟的时间叙述了一位离异父亲满怀热情和希望,带着一年中难得见几次面的儿子去看球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父子间朴素的亲情;制作精良,内容感人。时长4分钟的微电影作品《温情的牛奶》则讲述一个送奶工在送奶途中帮助一个小女孩的温馨故事。微电影以微小形式挤入人们工作中的休息和上班途中的时间间隙,以电影内容消解疲劳或打发枯燥,满足公众需求,自然受到大家喜欢。
微电影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利益的驱使。拍摄微电影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是草根拍摄,为了“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重在表现自我;二是为了广告而刻意制作,为某种产品,或某个地方做宣传。而且第二种情况占了很大的比例,是主要推动力量,如《一触即发》和《66号公路》其背后的广告主是凯迪拉克汽车公司,《四夜奇谭》的广告主是三星公司,宜昌市政府则直接投资制作了《相约山楂树》来宣传地方形象。商家们摒弃传统的广告手段,采用微电影形式融入或嵌入广告宣传,一方面是微电影形式新颖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广告手段多是“填鸭式”、“强迫式”的,日益为受众所抵制。和润传媒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网络弹出广告的容忍度”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此容忍度几乎为零,由此也可见传统广告手段不仅难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还可能伤害品牌。将广告与电影的主要元素交融在一起的微电影,以一种“不是广告的广告”进行软性化传播,在广告主与消费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支点,引领着广告革新趋势。
“碎片时代”下,微电影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传统广告手段的乏力也给微电影的破土而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三、微电影的局限及发展思路探析
微电影能够迅速的吸引人们眼球,在短时间掀起一股“微电影”风暴,除了网络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当下时代需求之外,全新的传播形式、恰当的营销手段以及明星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周迅、张静初、余乐文、朱雨辰等加盟《四夜奇谭》,吴彦祖加盟《一触即发》,莫文蔚加盟《66号公路》,朱珠加盟《极光之城》,姜文导演《看球记》,徐峥自导自演《一部佳作的诞生》等,明星、导演个人影响力对这些微电影的驱动也是巨大的。但是,微电影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过其光鲜的表面,正视其局限性:其一,微电影与院线电影相比,播放时长短,故事情节、电影要素都难以完美展现,在叙述和表现力方面效果明显不足;因此也有专家质疑微电影能否称为“电影”。其二,广告植入。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微电影与广告的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如何巧妙地把广告与电影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广告植入过多则影响电影的纯度,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的怪胎,也容易掉入广告传统套路;广告表现力不足则影响其商业价值,也不能很好的吸引投资取得长足发展。
面对当前发展瓶颈,我们认为微电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剧本创意是核心。某影视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某曾说:“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编剧,没有好的编剧,资源、费用等硬件即使再好,也不会出现佳作;同时剧本题材也有局限性,当微电影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整体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3]剧本,作为影视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影视作品好坏的关键。缺乏好的剧本,以及剧本大规模制作后能否创新是当前最担心的问题。微电影的播放时长限制着影视元素的安排,只有做到故事张力性与画面效果震撼性之间的契合,才能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亚于“大片”带来的冲击感,从而迎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第二,广告植入的“软性化”是关键。对于投资微电影的广告主而言,广告宣传是他们追求的功效。传统广告过于“生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自我意识觉醒”的广告消费者。微电影与传统意义上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情节制胜”。广告效果与故事情节的融合有两种主要切入方式。一是,在主要情节确定的情况之下,将企业的品牌巧妙地融散在情节之中,让部分道具和要素承担着结构故事和传递宣传信息的双重功效,使观众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接受产品信息,从而达到预期宣传效果。二是,根据企业品牌的特点来设计微电影情节,将所有的影视元素、道具变成广告宣传装饰,使广告在“伪装”下传播。这两种情况各有特点,前者犹如“溶盐入水”巧在“恰到好处”;后者犹如“锦上添花”切忌“过犹不及”。例如,“桔子水晶酒店星座系列微电影”以“星座”和“爱情”为主线讲述每一对男女在桔子水晶酒店发生的故事,重点表现星座男生在爱情中的显著特点,电影情节与广告的契合是值得其它微电影借鉴的。
第三,专业化、规模化是微电影的发展之路。微电影制作成低廉,传播上可以做到零成本,从而降低了微电影的准入门槛,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草根”作品。2011年2月,河北一名大学生花200元创作了时长6分钟的《天堂午餐》,简单的故事传达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很多网民,仅播出一个月就获得了400万的点击量。优秀的草根作品推动着微电影发展。然而,有专家认为:“虽然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是人人皆可参与,但微电影的这个新事物,如果又被演绎成另一场狂热的“草根秀”,那就必将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它的良好发展。”[4]狂热的“草根秀”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容易导致创作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所以微电影创作团队专业化、运营团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和管理规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微电影在创意和运作上已有专业团队的影子;也已有专业制作人加入,如姜文的《看球记》、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在首届微电影节中张艺谋、冯小刚、陈大明、陈小春等导演、明星对微电影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示将拍摄微电影。
四、结语
微电影,以新形式打破传统电影的局限,走出影院,走向大众;以动人情节,让广告披上隐性“外衣”,走向软性传播时代。作为新生事物,微电影的发展虽然令大家担忧,但是随着业界在技术、资金、创意上投入的加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学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理论进行探索;它必定会迅速地成长起来,为网络媒介传播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传统电影和广告双重压力下微电影发展路径选择――微电影发展障碍及出路研究”(ZC11XJ0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J].沈阳日报,2011-4-11.A.03版。
[2]詹成大.网络视频: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蓝海[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6):75。
[3]向北.微电影营销来袭[J].市场观察,2011(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