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1

1、传统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教师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外,还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母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语学习受到空前的青睐,而母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传统语言有逐步丧失的趋势,母语表达有被弱化的倾象等。母语意识的淡化,极易造成民族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度的兴趣,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祖国经典著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我们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安排合适的时间去阅读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这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或街头小报这类书籍较感兴趣,原因是它的幽默风趣。但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与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课堂上不失时机的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现在初中阶段虽不需过多的研究探讨,但也能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重视阅读,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品位文化的意蕴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散文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解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及文化背景及意趣。

篇3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篇4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深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视纲常伦理的道德教化;重视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重视的坚韧顽强文化性格。”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大加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能够成为世界统一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国家兴盛的时期,还是在国家衰落的时期,中国人都能一如既往的弘扬这种精神。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大力合作,可能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线性的、机械的复古和盲目地照搬,必须根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实际状况不断创新、改造。文化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这个源源不竭的动力,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们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新文化,并不是说对于中西文化可以东取一点、西取一点,勉强拼凑起来:综合的过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创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树立创新、和谐的科学文化发展观。

(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国民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子、贤人、圣人的人格追求,主张“反身而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合一”, 主张从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损人利己、危害社会和集体的事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要接受自由、公正等人类近代基本理念,然后重新阐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观念。季羡林指出:“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对待义利关系上,“以义节利”或以义节欲,孔子曾经指出,“君子唯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二阶段是宋明儒家,把重义轻利推向极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具有明显的禁欲主义色彩。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引领潮向,尽展风流。指出,“当吾国文明全盛之时,泱泱国风,为东洋诸国所表则。稽之远古,则有重译之来朝。洎乎唐代,百济、新罗、日本、交趾,争谴子弟来学于太学。中华经籍,都为异国之典谟。纸贵鸡林,以觇诗人之声价。猗欤盛哉!大国之风也”。我们要提升国民素养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空谈心性,追求出世的思想,但从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我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陈寅恪曾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利害只得失,观察过明,尔乏精深远大之思。

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生化,应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提供信息服务等。政府文化部门要从这种转变中提高效率,文化企业要从这转变中获得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品牌、有规模、有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靠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分割文化市场的蛋糕,而只有真正作为市场主体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才能生产出具有获取文化市场的大块蛋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旬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张岱年全集(第一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63页

[4]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光明日报 [N].2004 年 12 月 23 日

[5]著;耿云志,宋广波编.学问与人生(新编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

[6]转引侯才、张瑞芳.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J].2007 年第2 期

篇5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篇6

一、当今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学校以及教师对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初中学校以及教师对音乐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初中音乐学科的本质和特点来看,由于该学科在中考当中并未涉及,所以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对该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文化课程教学,比如一些初中校园在课程安排上一周只有一节或者两节音乐课程,并且这两节课程也会时不时地被文化课程霸占。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音乐教学无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影响了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学校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敷衍的现象,更别提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了。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和方法不正确除了学校和教师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之外,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不正确。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歌唱技能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会带领学生进行歌唱,或者是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歌唱,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学方式单一,长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不仅无法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渗透中所采用的方式不正确,比如只是讲述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对其中蕴含的道理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当然,初中音乐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此外,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有很多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等,这对增强初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初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想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学生,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德育教育,因为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高技能、高文化,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出了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此外,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既可以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教育[1]。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想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就需要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习俗开展初中音乐教学。这样就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做好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初中音乐《我的祖家是歌乡》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我国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以及节日习俗等,通过展示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来帮助学生感受族56个民族的大团结,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魅力等。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习俗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既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1]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拓展教学内容,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拓展性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和文化素养。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初中音乐《瑶族舞曲》这一课程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展示瑶族的舞蹈和音乐,也可以展示瑶族的服饰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等,从而使学生对瑶族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也可以引入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教学,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等,这都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再比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通过拓展性讲解,使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篇7

2“.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先贤们看来,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应该是相应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宽容仁爱、真诚和谐的思想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并能将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然更加顺利地融入将来的社会生活。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整体的和谐理念,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这是中国儒教、道教和佛学一致追求的目标。儒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爱,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可见,孔子把行“义”,看成是君子的行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崇尚气节、看重情操的修养,也是重要表现。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应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认为人必须自强不息,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态度。儒家学说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是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还是对一般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不少身处逆境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今天,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示范教育的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楷模。

3.陶冶教育的方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样教育效果必将更显著。

4.内省的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灌输是外因,内省是内因,没有学生的自我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篇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于萌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型期, 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如何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成为我们幼儿教育从业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五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传递给幼儿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等等许许多多的典故和名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活动素材,对指导幼儿做人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绽放光芒,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就是这样的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诵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含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通过物品的摆设、墙饰和一些辅助教材来实现的。例如:在区角中增加国学经典作品的读物;墙饰上布置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图片、名句;张贴古诗文的图画等等,让幼儿置身于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精神环境的创设上也不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累积。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读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习惯。只要按计划,每天早晚读一段,坚持下去就行了。可以利用早晨来园、中午进餐前、下午离园前等不同时段,带领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集体诵读。幼儿长期坚持诵读,有利于积累知识,诵读过程中书声琅琅、情绪昂扬、也营造出了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发培养了幼儿对经典诗文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沉浸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中。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长学校课程,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寻根去亲近传统文化

篇9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宝贵的德育内容,它与现代德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折射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因子,而且能够使思政教学在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对我们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中包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陆游病危之际,仍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他曾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古人对祖国的统一、民族命运的忧患精神是我们对当代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激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大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格培养,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和塑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首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坚守节气、不惧强势的英雄气概。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宽容忍让、海乃百川的容忍之道。这些良好的品质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义利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倡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践履。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外化为外在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阐述,比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去衡量和实现内在的道德品质,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一方面可以反省自己,从而扬弃内在的道德品质,使道德品性实现升华。另一方面就是再次去践行自己的品性气质,达到知行合一。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彼此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文化是历史的本质反映,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思政领域的双主体理论来讲,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对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人们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完善,更包括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改善以及对个人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从教育内容来讲,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课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所以能够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

(二)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一方面,扩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受众面。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以学生为载体,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过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程,如果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就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载体和依据,同时,通过实践的参与,循序渐进的养成践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习惯模式。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重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设定上要有所偏重,目前,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考试作弊,不懂得孝顺父母,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情况,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编写上,要适当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所宣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教育实践,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荀子说,“学至于行而后止”,可见,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停止于获取知识而应该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上。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将教育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去。加强与当地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少数民族村寨的联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升华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落实到个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践行之上。

(三)在教学环境上,需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学校的角角落落都折射出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而全面深入的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同时利用校园网、校报、其他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体手段,在学校中广泛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校园无处不育人、无处不传道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思路,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同时也是培育出更多同志所提倡的“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优秀“四可”青年的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篇10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篇11

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严格来说通常被视为每代年轻人所具有的时代标签。通常情况下,每代年轻人所独有的特性一般表现在不同的方向。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较为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较为叛逆,20世o90年代的年轻人标新立异。这种独特个性通常代表了时代背景下整个群体所具有的思想文化、行为举止、言谈风格等,然而这种思想却很难被普遍大众所广泛赞同。当前情况下,中职生普遍都热爱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与传统优秀文化背道而驰,否认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宣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一味地采取集中式宣讲的方式,这对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要。

1.2学生思想活跃,优秀传统文化却严重匮乏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普遍较强,积极探究新事物的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其身心发展长期处于放松状态,思维方式相对活跃,这样有助于突破思维局限,积极探索新思路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缺乏正确德育教育的指导,极易出现思想与能力的错位现象,使得德育教育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1.3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对德育教育认识匮乏

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知识储备匮乏、自身修养不足等特点。一旦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学习认为与学校管理普遍较为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厌学情绪感染性强,德育教育态度差;其二,厌学情绪与德育教育相互排斥,使得学生德育教育的兴趣很难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德育无用”的认知。此外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也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和不够重视的现象。2中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对学校教育起到广泛的推动作用,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道德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存在广泛认同的心理,愿意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同时我们还应明确中职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处于非常薄弱的地步。其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必须注重其时效性与行为策略,要能够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其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上,必须充分重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宣传;其三,充分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明确教育并不是仅仅要教会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身修养得到提高,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这样有益于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中职德育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对举措

3.1中职德育方式多样化,添加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职德育教育普遍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修养为基本目的,有助于学生成为自信、自强、自尊、有文明、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合理选取中职教育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够强,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上普遍低于普高学生。所以在德育教育时,适当程度的添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理选取教材,对于中职生为人处世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极为重要;其次,积极引领学生正确对待优秀传统美德,中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积极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适当添加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其三,可以适当改善中职生文史素材当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占比例,这样可以有效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3.2改良中职德育教育方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篇12

1 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树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华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让学生认识中华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并对其历史有所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刷,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孝的美德使得尧、舜能够以德服人;随后,有着800年历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礼乐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的相关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关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相关道德,这些道德经过之后的朝代的演变,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5000年所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无数祖先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下的伟大结晶,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养分。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不应该是应景、应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因为这种方式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的,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做到推陈出新。我国从“八五”开始,便开始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这将近2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的10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中,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验。前十年,教育部对相关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生活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将“勤”、“宽”加到了道德教育当中,形成了“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教育,我们学生会将中华传统美德很好的与自身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这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立德树人理念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1 传播经典文化

以文载道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典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视,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而经典文化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学到知识,同时有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我国在进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播经典文化,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文化,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可以将经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内容中,这点在各年级的课本中就有所体现,并且教育部门已经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整体的设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的是相关的启蒙知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小学的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适当的增加了一些《论语》、《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四书”里的内容,因为“四书”的内容相对要难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学习。这部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应景、应付的现象,这样,很难让学生学到经典文化里的知识,也就很难实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经典,经典文化的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工艺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其道德成长,所以,各学校应该将经典文化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渗透、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传播节日文化

节日,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这些节日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过传统节日时,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家长、社区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春节等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时,科学、合理的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对节日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过节之余,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够让学生在其喜欢的环境中,随意的参与文化活动,体味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将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2.3 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而地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起点。而这一点被很多学校忽略了,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往往只是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这很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各地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进行该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历史环境下,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比学习其他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种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正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应该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

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会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落实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知识与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能够始终立于世界。从复兴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任务,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让其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更好的亲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也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原则,也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了。我国学校应该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键,左雪琳;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几点看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

篇13

一.教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涵,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工作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孔子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志于道”,君子应树立伟大志向,符合“道”的志向均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学生指引着立志方向,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报效国家相结合,是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就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孝道、尊贤才、包容、和谐、厚德等思想对大学生树立人生志向有着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大学生摆脱追求高分心理、重新审视祖国人民和自己内心的需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渠道。[2]

2.塑造学生行为模式,为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成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传统文化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类的行为模式比比皆是,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自我管理、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有着引导和塑造作用,对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3.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达到思政辅导员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

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没有充分重视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成果,在北大的讲话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这些例子、这些成语使读者能够倍感亲切,能够使听众更直观感触到民族荣誉感和存在感,能够更好的提升民族凝聚力。大学生站在整个时代的前沿,能够接触更多的先进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于传统优秀成果的重视程度,作为辅导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二.教学基础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前期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实践方式入手,得到有益的经验。比如通过开展相关类型的专题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育项目、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程与蓬勃发展的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等方式,了解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从而帮助有效开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

1.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针对高校有兴趣学生开展一个文化传播力研究会、一个跨文化教育中心、一个文化社团群、一批文化传播大使、一批文化导师和一系列示范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系统设计、有效组织,协同推进,培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思政辅导员在筹划、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能够

2.中华传统文化类辅导员培育项目

通过高校辅导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工作室(培育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和目标,研究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素材和经验的获取有着显著的成效。

3.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

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浅显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普及。比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等传统文学类课程,或比如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理论型课程。

4.中华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为本,培育和发展并重,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专门政策和制度,在专业指导教师聘任、活动场地和经费、新兴社团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校园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思考

1.分条块开设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德、体、美多维度出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相关课程,比如经典诵读系列教学,以传统文化中道德层面的基础知识普及和传播形式达到从德行方面的教育。这些经典诵读课程主要还是将普适性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对大学生进行阐述,初步基本面上的普及。修身养性系列教学,以中华传统养生国术教授课为形式,开设《太极拳》、《八段锦》、《武术》等课程。涵盖中国古代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健身功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的基本功法。文、乐、书等系列审美教学,从文艺、音乐、书画等方面,从而陶冶学生的美学细胞。文艺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茶道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培养中华传统技能的艺术修养。音乐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二胡、古琴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对于传统乐器的了解和普及。书画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书法、国画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传统书画艺术氛围。

2.结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

辅导员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过程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建立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成长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表现、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得程度与情况,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总结授课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门行业协会或者民间重要人士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专业行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要通过“经典诵读”、“修身养性”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关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结合校园中现已有的辅导员培育项目、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积极引入到第一课堂中,关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相关的传承中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不断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三个方面对思政辅导员如何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进行阐释:一要注意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思政辅导员队伍定位的反思,要从本质上明确思政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任务,明晰思政辅导员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学生精神灵魂的铸造者”这一重要角色;二是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一方面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开拓创新,建立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教育的感染性,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于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三是着力从灵魂、理性、本事、人格魅力四个维度上提升思政辅导员自身的教学修养,构建思政辅导员教学体系。思政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把“问题”变成“选题”凝练成“课题”,将经验上升至理论,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最终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背景的专家型思政辅导员,做好“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工作。[3]

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的挑战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不能回避外来文化,应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性要求,把中国文化建设成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将传统的、经典的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将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辅导员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将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维护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