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管理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来随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期刊的出版、发行和传播以及读者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取文献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很多作者和读者不再仅仅限于纸版刊物获取相关文献信息,更注重于从专业数据库、网络上获取。因此,期刊文献的数字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流程分析
(一)文献收集
数据的收集,是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基本前提,主要是将期刊的某一类或某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归档,制作好相应的表格文档,并由专人记录并保管。在进行期刊文献数据的收集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遇到可疑数据时,应反复核实并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判别。
(二)资料整理
将收集完毕的期刊文献进行归类整理,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有效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无效的文献数据则要剔除,在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
(三)数据记录
期刊文献数据的记录,需要将前面收集整理的数据记录在专门的文档中,设定相关的统计表格,表格含有期刊文献的所有信息,然后将统计表格存储在计算机中,方便阅读或以后的共享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保护和必要的备份,防止数据的丢失。
(四)文献分析
经整理记录之后形成关于文献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在文献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分类结构分析、差异性分析、检验分析等;目前,数理统计一般都由分析软件完成,包括Excel、DPS、SPSS等。随着分析的进行,结果应以简洁、直观、明了的报表方式展现出来,方便查询和阅读。
(五)综合管理
在期刊文献形成系统性整理和分析之后,即可实现对文献的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①应明确指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②对突出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措施;③需要不断优化管理过程和方案,以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二、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设数字化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不少期刊加大了投稿平台或门户网站的建设,有自行开发也有依托于网络出版数据库的,如基于中国知网的稿件处理系统、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网络数字化出版的加快促进了信息的快速分享,同时也出现了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一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应运而生,这不仅避免了学术不端的发生,还提高了稿件处理的效率。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应发挥期刊的内容优势,加强新型数字媒体传播的创新,如将内容以网页、邮件、QQ、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订阅用户推送,还可以数字内容方式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中进行共享。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为了避免期刊文献共享的不便,各期刊应严格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对文献进行梳理,加强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基础和便利。
(二)提高文献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目前,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展如火如荼,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期刊内容的制作、出版和传播都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如阅读方式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了很多,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商或者内容制作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多种的互联网工具,将内容、服务结合起来,以读者订阅服务为导向,利用博客、邮件、QQ和微信等平台推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与作者、专家、读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在保证期刊内容质量的同时,强化编辑部与用户的联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基于此,期刊内容生产商可以和用户完善基于内容生产的“互联网+”关系,打造期刊的品牌和定位,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提倡信息数据的移动终端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数字化出版形式下的期刊内容传播呈现出多终端化的趋势,和传统纸质期刊相比,互联网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有个人订阅性强、传播快速多样、信息量大等优势,特别近几年来,移动终端的使用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1]。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使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化阅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期刊内容出版者应抓住这一时机,不断改善内容形态的包装和传播,通过多方位、跨平台的互动,制作知识性较好的数字化期刊内容产品,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体验感。
(四)发展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的发展方兴未艾,在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我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信息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科研工作者要从海量信息中搜寻到想要的信息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期刊发展上,大数据信息的建立尤为迫切,作者、读者、编辑的使用行为和习惯、查阅的相关信息、期刊的发行方式及传播范围都是建立大数据的基础,特别期刊文献的使用和内容关联度、作者和读者的延伸,都为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提供了基础。应挖掘网络中读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群的定位,以及确立数字期刊的盈利及其发行模式[2]。运用数据思维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对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根据读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策划有用的信息,提升期刊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突破传统的办刊思维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使得期刊文献实现数字化共享,期刊界应认真研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刊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群,构建健康的期刊数字化出版生态链条。政府亦应加大对的支持,让文献信息资源在数字化的管理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篇2
一、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技术特点
数字化油田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油田建设模式,采用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具有投入低、产出高、准确率高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油田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地上系统和地下系统组成了数字化油田的两大部分,采用此系统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实时指导勘探开发,采集地面和井下的信息,并对信息处理和传输。油田数字化建设采用了遥测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自动化技术、数据集成,管理和挖掘技术。遥测技术能进行远距离控制,操作便捷可靠,主要包括四维地震监测、电磁检测、重力感应技术和永久型地面检波器技术。可视化技术能直观检测油田情况,包括综合侦察、采集数据的三维可视技术。利用三维可视技术可编辑电子地图和其他各类型专题图,并进行数据传输、资料共享。视频在线监控,远程指挥现场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及时采集生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生产实际,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能准确高效地完成钻井、勘探任务,并生成详细报告。自动化技术无需人工操作,改善了工人劳动环境和强度,节约成本且准确率高。数据集成,管理和挖掘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生成数据,大大提升挖掘效率。数字化油田建设,不仅是技术的数字化、设备的数字化也是管理的数字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油田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二、数字化管理在油田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油田开采和地面工艺技术在数字化油田管理中的应用,完全采用智能化管理控制,优化了油田的生产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率,减少了投入成本,并且使很多高危险、强负重的工作不必人工来完成,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传统的油田生产在采油、油气、油水分离和油气运输这些环节上难度很大且不易操控,需要动用大量工人劳动力,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辅助工作。油田采用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后,不仅降低了生产的难度系数,简化了施工步骤,使生产过程简单易控,还使石油企业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率、高产量。
油井田的施工工程是一项高危作业,尤其在采油环节,各种采油技术对于井下工作人员危险系数都比较高,因此实现油井田的安全施工非常重要。油田采用数字化管理之后,使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更好地促进了油井田的安全施工。数字化油田管理模式总的来说实现了油井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决策,减少了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收集整理数据的时间,掌握了油田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实现了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保证了油井田的安全施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科学高效、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才能在经济大潮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数字化油田建设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石油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带动了石油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油田的管理更能适应当今的潮流,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给石油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自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张,带动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建设。信息技术在油田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安全施工。但是我国在数字化油田建设起步晚,进程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因素,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多困难。
(一)当今很多公司都能运用远程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地下作业,利用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完成勘探钻井任务,用自动化技术改善工人工作条件,但是在全面整合数据应用于优化生产做得还不够,只做到了表面的集成数据,对数据深度的挖掘做得还远远不够。石油行业很多业务决策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决定,但是当今缺少这样一个平台,现在很多决策的做出,只是专家个人的经验,各石油企业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没有形成理论性的论断。使石油行业业务决策的难度增大,准确性降低。
(二)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储量的不确定性、开发方案的不确定性、经济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实际状况。数字化油田管理要着重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建立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方法,减少油田经营的风险。
(三)收集整理数据占用了大量时间,而分析数据应用于实际做的还很不到位。收集数据效率不高,没有一个统一格式和数据共享的平台,给各石油企业获取数据信息造成了很大困难。收集获取数据信息难度大,造成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大量的信息对数据处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油田管理设备要具有更高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保证数据的有效和安全,并生成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数字化油田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油田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油田生产过程其优势非常明显,高效率、高产出、高品质,大大提高了石油的产量和质量,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保障了安全施工,促进了科学性管理。这些优势都提升了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为国家带来更大的效益。但是数字化油田建设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研究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化油田管理模式起步晚,进程较慢,还面临一系列不完善的因素。要积极发达国家的先进石油企业学习,引入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数字化石油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龙.关于对数字化油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6:45.
篇3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8- 02
1 档案数字化及其发展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档案工作规范化的推进和社会信息化整体进程的加快,数字档案室已成为城镇、社区和机关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0年起,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开始机关单位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工作[1]。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制定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一批国家部级单位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市级机关数字档案室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标准制定、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推广、制度规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实现机关数字档案室的顺利运行,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对数字化档案进行高效管理,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即是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将开发先进的管理模块、软件和档案信息资源库,并强化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可以更加规范、高效地管理档案工作。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档案收集、管理、提供利用、上报移交、年检、业务指导及监督指导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部门管理、监督和指导的需求,使档案管理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
2 军队装备机关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
军队装备机关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在部队主管装备工作的各级机关,改变以纸质资料形式存储保管业务档案资料的传统方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和运用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及先进方法,开发建设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部队各级装备机关日常业务工作及各专项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各种计划、方案、批示、报告、规章制度、法规标准、会议材料等文档资料及图片、视音频多媒体资料进行采集、归类、整理、维护,实现装备机关各种业务档案资料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并提供检索查询服务。通过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可解决装备保障业务工作档案资料的积累、储存、管理、查询等难题,对装备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辅助支撑作用。
3 装备机关业务资料管理现状及问题
军队各级装备机关负责本级部队军事装备建设与发展、使用管理、维修保障、器材筹供等装备工作,每年都会形成和保留种类复杂、数量庞大的工作资料。从内容上讲,包括年度业务工作文件、专项活动工作文件资料;从形式上讲,包括各类报表、文本文件以及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这些资料记载和反映了装备工作的发展,是装备保障业务工作的成果积累,对装备保障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给予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
目前,装备机关文档资料的存储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以实物形式保存,手工立卷加纸质目录的档案管理方式在装备保障系统普遍存在。实物化的方式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储存管理和及时收集整理,容易造成文件失存,查询检索困难,已经不能满足文档资料储存管理需要。二是部分能够电子化的资料在各业务信息系统中分别生成和保存。部分业务信息系统生成的电子化文档分散存储于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中,存档文件不能集中存放,查询不便,不利于对车辆装备保障工作文档的整体掌控和运用。
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是当前条件下文档资料管理的必然趋势。将装备文档资料全面电子化,并集中存放管理,有利于形成装备保障工作的历史积累,有利于文档资料的科学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资料信息查询使用效率。
4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数据库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将装备保障系统工作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电子档案接收、档案资料整理加工、检索利用、档案编研、档案鉴定等功能。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适应海量存储需求,易于管理和维护,并具备较高的开放性,即能够提供各种接口及服务,以利于其他业务系统的调用,与相关业务系统紧密耦合,使得业务数据能自动归档到系统中,提高工作效率。
5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规划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包含两大部分:档案资料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5.1 档案资料数据库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据库是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文档资料数据集合。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据库由目录数据库、业务资料数据库、文档资料数据库、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组成。
(1) 目录数据库:将各类档案信息按照一定格式录入到计算机中保存形成的数据集。即过去手工抄写的案卷目录、文件目录等检索工具的内容,录入计算机,形成机检目录,以备查询利用。
(2) 业务资料数据库:是装备保障业务数字资源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讲就是借助数字设备及第三方软件将以纸质等载体形式存在的、需要存档的重要业务文件转化为可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数据集合。具体包括:装备保障维修文档资料、器材筹措供应文档资料、训练工作文档资料、科研学术项目情况及文档资料、经费管理文档资料、专项重大活动文档资料等。
(3) 文档资料数据库:具体包括已经颁布实施的装备保障系统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的数字化文档。
(4) 多媒体资料数据库:业务工作或重大活动形成的需存档的图片、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数据集合。
5.2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1)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分类管理功能。能够进行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字资源分类管理,能够完成类别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2) 数字档案录入功能。系统能对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进行录入、上传。在录入时可设立多级目录,分类存放各部门文件。用户端可上传、浏览文件,并可设定共享单位,指定共享、不共享或有限共享,显示上传时间及用户名。
(3) 数字档案检索功能。可以基于资料文件名、创建者、编号、属性、创建时间、更新时间、目录和关键字(主题)等属性组合搜索,从海量文档中快速准确定位所需文档。支持联网远程访问,使资料得以多人共享,方便协同查看,工作人员需要访问调阅某些文件时,只需登录系统即可查看,再也不用重复传输及复印,节约了成本。
(4) 统计功能。主要根据发文时间、资源上传时间、资料类别等进行统计。
(5) 用户级权限管理功能。系统应能够创建用户,并根据用户的不同等级,实现对访问各类档案数据的授权和管理,并确保用户不能越权访问数据。
(6) 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数据的备份、查询用户登录系统情况等。系统管理功能的使用者是系统管理人员。
(7) 系统帮助功能。一是系统操作使用的电子教程,二是系统版本说明。
6 系统建设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6.1 档案文件的系统分类
工作文件资料涉及装备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业务资料,也有首长重要批示和讲话、上级机关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法规标准、行政规范;既有手写文档资料,也有油印和打印资料,还有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总体数量庞大,种类复杂,需要按照档案电子化需求重新进行梳理分类,构建装备保障档案资料分类框架体系,为下一步方案管理和查询奠定良好的基础。
6.2 档案存储与检索技术
一是要科学设计各类档案资料的存储方式和存储结构,做到低冗余、全覆盖、安全高效;二是对于文档、资料进行存储时,是将其转换成图片进行存储,并没有直接存储该文件资料的全部文字性内容,同时音视频文件在存储时,存储的只是具体二进制文件,为了进行检索,还需要在保存文档时,对文档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比如采用关键字方式对该资料(文档图片、音视频)进行描述,如何根据用户输入的查询关键字进行文档匹配,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保证系统的检索速度等都是建设系统时需要研究的内容。
6.3 档案资料数字化过程控制
篇4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含硬件软件环境)、资源建设(含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和信息化制度建设三个部分。
二、我院数字化校园现状
我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领导重视,资金投入充分,目前的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已处于领先地位,现已完成了信息化环境建设即软硬件建设,正在逐步有序的推进各项典型应用,目前已全面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毕业生电子离校系统等。随着各项应用的局部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科学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科学管理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既包括行政管理,也包括技术性管理,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校园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多方位的变革,科学管理数字化校园将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也必然会涉及校领导职责变化和各个部门的利益。
由于数字化校园所用到的技术是快速变化的,涉及的人员也是经常变化的,科学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要求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能够容纳这种变化。另一方面,管理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机制来保证,而管理机制又与管理组织紧密相关联的。因此,尽管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管理技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将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当作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将管理技术当作管理的核心。否则,管理技术的先进,并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充分发挥作用。这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败。
四、优化数字化校园组织保障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并且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是一项覆盖并渗入全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工程。由于这种特性,注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定要有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兼管。当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以保证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化目标始终与学院发展目标相一致。除现所设数字化校园办公室外还需设立以下组织:
需要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跨部门的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工作。这类机构的建立对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投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置专家组,主要负责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审议建设规划,制定合理方案、监督建设质量等工作。
数字化校园办公室,担当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策划者、推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
在院、系、处室设置本部门的“信息主管”及“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工作。主要负责本部门资源的数字化设计及管理,包括检查本部门信息化建设与使用情况。
由此构成从上至下的四级组织管理机构趋于合理化与整体优化,更能发挥组织机构在管理上的最佳功能。处于决策层的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具有最高的行政决策力,处于管理服务层的数字化校园办公室负责具体统筹、指导、协调工作,最后落实到全员(即应用操作层的各个用户包括行政管理员,教师,学生等)参与,构成了一套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者机制。
五、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注意数字化校园的相关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web技术等,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日新月异。技术的快速变化。决定了数字化校园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决定了数字化校园也必然处于不断地建设之中,我们的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将新的内容纳入到数字化校园的管理中去。因此,必须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与管理统一纳入到这个管理框架中来。基于以上考虑,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应包括:《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总则》,《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数字化校园运行监控条例》,《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信息主管的岗位职责》等与组织机构相配套的制度。
六、结束语
教育要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就必须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发展的要求,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做好数字化校园信息的科学管理已刻不容缓,而且将直接决定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败。
篇5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教育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数字化强有力的推动,国内外各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的应用和用户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等功能。譬如:基础网络建设基本满足师生需求,共享资源库建设已渗透到95%的院校、综合网络教学改革在很多院校得到实施[4]。但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管理方面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目标,经过全面深入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统一规划国内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原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步伐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连贯性、不同类别高校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比较特殊的原因,造成校园数字化建设的不连续性,缺少系统的规划,建设进程有快有慢,建设成果参差不齐,从而也很难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估。2.系统间关联性不强缺乏统一规划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然带来缺乏全局的总体考虑,从而使处于实践层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显得凌乱,关联性差。应用系统大都是从部门、基层以及方便实际应用的视角来开发实施的,不同的应用系统、在不同时间段由不同科研人员开发完成,这就人为地割断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有机联系;同时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还采用不同的软件平台,使得系统间的关联性不强,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造成管理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3.用户缺乏统一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学校师生需要分别登录进入各个系统进行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师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3]。有时对于用户身份信息验证的方法也不一样,登录各个系统的账号和密码不一致,增加了不便,严重浪费了师生用户的时间。4.组织力度不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学校传统的管理思想、体制和方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还会对学校的整个行政、人事体制造成不小的问题,例如管理机构重组、人事优化等敏感问题。在数字化校园的推进进程中,学校相关负责人会碍于传统的人事组织及利益群体,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相应改革效果相差甚远。5.管理队伍薄弱正因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织力度不够,才使得建设队伍薄弱。甚至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维护意义都认识不够深刻,这就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对数据分析不到位,不能挖掘数据背后深层次价值,就不能对学校决策和学术研究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4]。
二、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途径,必须规划好、实施好,才能呈现出实实在在的效果,方便广大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更能提升高校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与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吻合。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众多提法的基础上优化了高校数字化校园模型(图1)。优化后的该模型[5]以广大师生用户的多样需求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遵守学校各类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应用和安全三要素,依托资源中心、应用中心和安全中心,建立相应的教育数据平台、综合校务平台和安全审计平台,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校园网的前提下,形成数字化、多功能、便捷性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5E架构,即数字化教学(e-Learning)、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数字化管理(e-Management)、数字化服务(e-Service)和数字化生活(e-Living),创建数字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空间,最终形成联合互补式的虚拟大学自由空间,实现国民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6-7]。换言之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开展都尽可能地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使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都能安全、便利、高效,也为信息的传播共享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更有利于科学管理的平台。
三、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
根据模型可知,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推进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数据存储与处理、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这五个依次的环节[3]。1.数据采集有数据才可能实现信息数字化,所以最基层的数据采集环节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基础。采集到的数据必须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生的学籍、课程量、考勤、成绩、表现等,教师的教学信息、科研数据、实验实训等,校园的土地和建筑物位置等基础设施信息,图书馆的书籍和其借还等信息,还包括学校的财务、国资、后勤、招生、就业、校企合作、招聘等信息,总之就是囊括与校园有关的所有一切数据。各类数据还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必须及时更新。2.数据库建立这个环节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接手,采用专业的数据库软件,对采集来的广泛真实准确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根据数据的结构和特点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高校数据类型一般包括图像数据、统计表数据和文字数据等等。3.数据存储与处理在将所有的数据导入数据库的时候,由于数据和信息量比较大,因此需要依赖于分布式存储系统,各种类型的数据都以字段编码的形式按一定的表格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存储于易于管理的数据库当中。同时采集到的数据在形成信息的过程中要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使各应用系统内的信息能够兼容。4.数学模拟该环节是采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将要进行针对性分析的数据进行仿真模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对于自然系统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加以仿真模拟,从而可以找到背后的规律并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对数字化校园管理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所以计算机通过各种专业的数学模型,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形成各类应用的仿真模拟系统,从而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各类信息做出综合处理。5.决策支持决策支持是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最终环节,也是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最终目的,以上四个环节的努力都是为了辅助决策。采集了全面真实准确的数据,建立了及时更新和覆盖面广的数据库,就可以随时使用数学模拟对将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模拟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案。
篇6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税收档案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税收档案管理的有序发展,关键在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否辐射到税收档案管理之中,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整体化发展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实现税收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新次序,不断提高税收档案管理的服务能力。
二、税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税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税收档案管理过程中应用之后,与原来的人员档案归档、整理等方式来说,电脑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更多的税收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其次,税收档案整理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税收档案管理具有严肃性,必要保证其客观、准确的记录,相关资料保存必须万无一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之后,人员整理档案过程中的准确性将进一步提升。最后,实现税收档案资料保存的多元化。以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整理纸质档案的时候,相关资料保存相对比较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保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实现这些资料的有效保存,另外,一些其他形式资料可以进一步实现更好的保持效率,不断推进税收档案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三、税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管理人才数字化技术的培养。税收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就是解决的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标准不齐,内容不全,归档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实现数字化管理之后,税收档案的标准化、齐全性、准确性等大大提升,但是需要对相关人才进行有效提升。这些管理人员仅有高尚的道德、优良的职业准则是不能胜任具体税收档案管理工作的,从事税收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对专业的技能。就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他们日常化、指标化、数字化、累积化、导向化的管理。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需要有不同形式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也是税收档案管理人员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电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税收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以及零误差,这样的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更加方便地管理档案。具体来说,针对不断优化的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组织税收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学习,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多创造一些学习税收档案数字化技术,对应该学习了解的大数据、云存储等概念进行有效掌握运用。开展数字化技术学习的传帮带工作,让那些具有一定数字技术水平的人员帮助其他管理人员。2.构建税收档案管理网络安全屏障。税收档案管理需要对网络安全问题提高认识,因为很多税收档案信息都可能通过网络泄漏出去,这样的管理更多的需要管理部门进行系统化的网络安全措施应用,不断提升服务主机的安全性,全局性统一更新病毒库,同时严格遵守税收档案调阅的相关规章制度,更好的实现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严格细化税收档案管理数字化在内部网络传递的级别,根据其信息的重要程度、核心程度设置不同的等级,这样可以保证一些核心税收档案管理信息不泄漏。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单位内外网的使用制度,不能将内外网进行互通使用。数字化的管理可以实现电子化的数据存储,虽然纸质的档案资料也保存,在查阅的时候,一般都选择电子化的查阅方式,这种方式更多方便、快捷,对于管理人员调取档案资料也相对简单。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然而这种借阅、审批流程需要严格管理,保证每一次借阅的记录都可以查询到。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安全条件,这样的环境下,税收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推进。3.强化税收档案数字化推进力度。税收档案的数字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构建其相关纸质资料的电子化系统,稳步推进原始档案的整体化发展,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原始税收档案进行拍照、扫描。数字化的税收档案管理需要在企业中将相关事宜办结之后,及时进行扫描进入电脑,这种随时变化税务档案管理不再需要进行装订,只需要对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一方面需要对原始资料的完整性进行有效保存,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资料电子化发展的推进,研究一套符合档案保存规律的措施和手段。具体的推进措施:第一,以“件”为单位确定税收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将处理的一个业务环节所涉及到的所有资料作为一“件”。第二,将档案进行有效分类。根据档案管理的不同环节,将其进行有效分类,目前的主要种类有:税务登记、管理认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会统核算、纳税评估、税务稽查。4.推进税收档案数字化发展的软硬件建设。现代的税收档案数字化管理扫描的清晰度相对就是比较高,企业法人的签字、相关部门的审核意见和公章相对都是比较清楚。在电脑上查阅这些税收档案,可以有效实现对档案的查阅,那些不全、申报的时候出现问题等,都是可以进行事前检查。税收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这些优势需要通过其软硬件的完善实现。首先需要提高税收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部门领导对税收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现代税收档案数字化设施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一项工作有效开展税收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调阅税收档案管理的具体规定可以降低档案的缺失率,使得更多的档案管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进一步构建税收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流程,保密管理制度,信息查询和维护办法等。最后,进一步强化税收档案管理的设备更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优化税收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实现档案设施的数字化,不断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的税收档案管理设备。目前税收档案整理工作基本电脑等硬件设施都已经配备齐全,大大提升了整理的工作效率。有时在网络信息化硬件推进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不断提升网络速度,优化更加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有助于税收档案整理工作。这些硬件建设都是需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不断提高相关设备的政府采购力度,更好地满足税收档案管理的有序化发展。
四、结语
税收档案是政府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有效依据,具有严肃性。同时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税收档案管理工作成倍增加,数字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网络安全、有效推进工作力度、优化软硬件建设,从而避免出现人为档案管理误差,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税收档案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利民.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2011,06:145-146.
篇7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
在数字化的时代下,人们的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在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的方式,为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单位办公的主要的方式,现在多是实行了无纸化的办公模式,计算机办公可以让传统的档案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又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笔者接下来为数字化时代下档案计算机的管理进行主要的分析。
1数字化档案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将档案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归档,这种归档的方式便于对档案的查找保存时间长,同时能够使信息快速地传递,又能快速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的档案管理具有很多的优越性。数字化时代下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与传统的通过手写的归档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档案计算机管理可以做到对于文件级别的管理,其中具体的操作的流程有:档案部门对档案文件进行归纳整理之后,会根据一定的文件的编号和相应的文件的整理的标准,对文件进行唯一的命名,然后根据文件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进行相关的文件的保密的处理,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标引。在平时如果需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查阅时,可以电子档案的系统的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相关档案的调阅,这种调阅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纸质版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半自动化转变成全自动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电子档案全文,其中店址档案全文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的查找。其中档案的数据库包括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其中全文数据库是一个比较大的文件其中包含很多的文档,这些文档没有具体的大小的限制,可长可短,其中也可以包括声音、视频文件。全文数据库中包含声音、视频等文件时就是多媒体数据库。其中档案数据库会面对很多的对象,其中只是用来存储文件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处理要用另外的程序进行。
2数字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未来的发展
数字化需要一定的网络来实现,其中在数字化网络的环境下,计算机将要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数字档案网络的计算机的管理对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办公的软件。在档案的二次信息的管理时,一般都是采用专门的针对处理档案计算机的软件来进行处理,这种软件一般都是单机版的,同时功能简单、易于维护和操作。由于网络的出现,网络运行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网络自动化改变了以前的单一的档案处理的模式。可以将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到系统的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涵盖在其中,但是这种办公自动化得文档的管理比以前的计算机的档案管理系统要复杂。在未来档案计算机管理会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在网络的环境下,文件中生成到归档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件在生成文档之后的电子档案,这种电子档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这种特性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系统维护和整理,以确保电子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的安全性,电子档案能在长时间处在可读性的状态中。其中在对电子档案的维护中的管理的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的软件的平台上,查找电子档案的位置和信息,但是查找的前提下要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网络载体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同时定期进行转存和对电子档案的维护的工作。电子档案的保存的过程需要依靠一定的计算机的硬件,而且不同的电子档案的保存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会产生对于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文件转化成标准的格式进行保存。
参考文献
篇8
化工工程设计档案是记录工程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的文字、图表、照片、视频等形式的载体,同时也记录设计文件的质量控制及科研创新的全过程。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化工工程设计档案电子化已被广泛运用,化工工程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使得设计、审图、施工高效便捷[1,15]。作者通过对设计文件档案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常见电子文件管理难题及解决方法、思路。
1化工设计电子文件档案管理问题
目前,大多数化工设计院设计文件档案管理还是以纸质文件为主,工程文件手签图纸方式保存。随着科技发展、办公系统升级更新,现在,各院各级工作人员都已经逐渐意识到档案电子化管理方便快捷,以及后期利用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5]。档案电子化管理全面实行还有困难,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归档不完整、不及时
完整的电子文件除了包括记录工程设计真实面貌的相关电子文件,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相关文件。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形成于计算机系统,并大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修改,故广泛分布于不同设计人员的计算机硬盘上,导致归档的不完整和延迟。
1.2归档方式简单过时
光盘存储电子文件,目前虽然较为安全、保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带来诸多的不便。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对光盘内归档电子文件的数量、原始性、完整性无法进行有效验证;其次,保存光盘的库房条件要求高,需花费大量时间、经费,定期对归档光盘进行转录、翻刻等工作;再次,利用方式极为不便,须先找到光盘读取信息,才能提供利用。如此电子文件便失去了在保管和利用上的优势。
1.3难以保证纸电一致
对于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目前学界将其理解为真实性,牵扯到其法律效用的问题。首先,合法化电子签名与确认电子文件原始性相矛盾。其次,文件产生的顺序是先电子后纸质,但归档顺序往往与之相反,且设计单位根据顾客需求,往往仍以提供纸质图纸和文件为主,电子文件本身的准确性显得无足轻重[2]。
1.4信息化档案建设标准滞后
传统的纸质、音像档案管理有统一的规定制度,但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不同的管理软件形成档案数据库结构不统一,数据不规范等问题[9],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1.5缺少高层次档案管理人员
验收整理的归档资料不够全面;缺乏信息技术,不能充分做到档案电子化;而复杂的化工工程档案又必须真实、原始和完整。应加强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习创新意识及处理复杂信息能力,同时,多引进有能力的年轻人[8,12]。
2加强化工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档案行政管理
适应信息化新形势,加强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档案管理部门的思维、知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服务意识,扩大档案利用率。设计院应结合自身条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及数据库系统,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2.2加强档案法制管理
严格遵循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电子文件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等工作[3,11]。在档案收集、归档中,创建流程管理模式,实施系统管理。力争档案管理工作与项目一并启动[6,10]。首先,CAD电子文件收集、存储应在网络环境中完成,替代传统刻盘归档存储。其次,对正式出图进行扫描,将扫描pdf文件与原始CAD电子文件一起置于归档系统内,在保证纸电一致性的同时,也可作为底图电子化的积累[14]。
2.3推行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
传统蓝图提交方式将逐渐被数字化审图取代“,便捷高效、即时审查”的数字化审图在提高施工图审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勘察、设计、审图质量。数字化审图中,各参与方主体对图纸进行的上传、批注等都会在系统中留下痕迹,使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通过查看数据库了解审图情况,监督、督促设计、审查机构,从而提高设计院工作质量。2014年年底,在“勘察设计技术创新研讨会”上“,白代蓝”在上海试点,引起了各行各业广泛关注,这也为设计文件数字化做好了准备。
2.4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化工设计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化工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在电子系统中,档案人员要积极参与文件的鉴定、保存、编目、提供利用和保管过程,积极提供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4,7,13]。
3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设计档案电子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白代蓝”的计划还在试点中,而真正实施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其他未知的困难,但是势在必行。实现数字化报建、审图、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图归档等一体化贯通的工作将有益于设计单位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提升设计效率,规范和精细设计过程,提供可靠完整的档案信息。
参考文献:
[1]赵静.综合设计院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综述[J].城建档案,2014,(08):58-59.
[2]高天昱.浅谈工程设计院工程档案电子文件收集_管理和开发利用[J].办公室业务,2014,(06):59-60.
[3]邓春红.新能源档案电子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5,(06):3、8.
[4]余科云.浅析底图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轨制”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3,(04):173-174.
[5]王永苹.福建省电力设计院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张春玲.浅议企业工程档案管理工作[J].西部煤化工,2008,(01):73.
[7]武晖.浅谈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04):194.
[8]李昂.浅议设计院工程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J].企业档案,2014,(02):120-121.
[9]王洁.设计院档案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内外,2014,(02):54.
[10]丁军艳.浅谈设计院如何实施档案管理软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0(19):25-26.
[11]次鹏.设计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档案,2015,(03):22-25.
[12]张晶晶.浅议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09,04(08):71-72.
[13]温蔚青.对工程档案质量控制的几点认识[J].山西档案,2007,(05):43-44.
篇9
道路交通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也是实现交通档案高效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其工作内容具有信息量大、事实性强和更新速度快等优点,传统的人工录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道路交通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道路交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更加减少了交通档案录入过程中人工录入带来的交通档案真实性的缺失,这对于提高整体性的交通档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道路交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更加减少了交通档案录入过程中人工录入带来的交通档案真实性的缺失,这对于提高整体性的交通档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道路交通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漏洞分析
道路交通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虽然具有高效性等特点,但是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系统性的漏洞,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信息化录入过程中软件不统一,缺乏规范的录入格式。要在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统一规划的档案管理体系,必须要在道路交通档案信息化录入过程中有统一的格式和统一的管理软件形式,而如果在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档案录入格式不统一,操作软件之间不相兼容的现象,这就会造成后期交通档案管理信息的混乱,也大大降低了交通档案利用效率。
第二,交通档案信息化工作缺失,规范化的工作无法具体落实。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求各档案部门之间应该有各自规范的格式,而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能够保证档案实现当日化管理,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在某些工作领域方面还难以实现统一的标准,这就难免造成交通档案管理过程中标准化工作的缺失;另外,这种标准化工作的缺失还可能导致各种类型的交通档案数据掺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率,而且在重要档案的数据备份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第三,交通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到位,相应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
传统到交通档案管理人员无法跟上时间的脚步,而且难以掌握专门的交通档案管理软件与应用,因此在相关的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其岗位能力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弊端之一,这也是导致交通档案信息管理无法实现高效性和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实现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备不足。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配套的设施及硬件管理措施,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并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各种数字化的设备以及不配套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有的地区还因为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低下,以及对交通档案管理部门的不重视,种种情况都导致了现代化的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效率较低的现象。
3. 加强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研究
加强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实现交通档案的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应该从规范的操作软件、统一录入的标准、加强交通管理工作人员、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定期对交通档案文件进行保管利用等方面入手,进行统计确保交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统一化。
第一,规范交通档案数字化软件的操作,统一录入标准。将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文件格式形成统一录入标准,不断地对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同时,对于刚刚开展交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单位来说,做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工作,防止档案数据的流失使任务的重点。另外,做好交通档案的录入统计工作,确保交通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部门能够查阅到快速性、有效性,切实落实各种规范性的信息化录入操作,及时调整相应的制度与规章,确保档案录入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第二,加强交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交通档案数据库。规范各种类型交通档案的使用操作方法,建立高效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各种交通档案按科目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交通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第三,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交通管理信息化录入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道路交通档案管理经验,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并掌握数字化管理工作,提高相应岗位人员的管理工作能力,确保交通档案信息化的录入工作在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过程中真实性、高效性、有效性。
篇10
1课题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学校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务管理部门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对教师的管理不仅工作量大,难度更大,而且也很难使管理制度规范化,所以迫切需要一套可靠的全面的系统平台来提高教务管理者的效率。数字校园教师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分析信息的方式所带来的各类浪费,以及对教务管理过程中人工错误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保证了对教师的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和高效化,也帮助教师进行工作。数字化校园教师管理系统,旨在协助教师管理者做好对信息的维护;同时,教师可以登录此系统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安排,如本系统中的教务管理模块中的成绩管理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学生成绩的统计;个人业务中我的课程表等模块帮助教师更好的安排教学工作,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工作计划。
2技术平台
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快速的开发软件,就应该使用bug少、相对稳定的平台来进行开发。选择好的平台和技术,能够为我们后期的开发、测试、运营产生许多益处。本研究是基于B/S架构进行开发的,选用VS2013作为系统开发环境,采用SQLServer2008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
3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世界上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项目工程是否科学的办法,它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对项目进行分析、总结,从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帮助投资者和实施者进行决策。①技术可行性,本研究通过市场调研进行需求分析,完成系统的模块设计、编写代码,最后针对系统进行测试,判断是否满足功能需求,进行系统改进和扩展。当然,保证系统的处理速度也是关键的,网页的响应速度应在2s左右。因此,本网站在技术方面是可行的。②操作可行性,指的是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是否行的通,本系统的内容比较简单,用户能够清楚地了解各个模块的用途,从而更好地使用,所以说,是可以进行操作的。
4系统功能实现
本设计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两种角色。普通用户,即注册成功的本网站的教师,登录之后,可具有被管理和管理双重身份,被管理指的是管理员会对教师的权限进行管理,同时查看教师的信息等内容;管理者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的成绩管理等信息的输入,达到对学生的熟悉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普通用户功能(教师功能)包括注册、登录、教学管理、个人事务,其中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成绩管理和课程中心,成绩管理包括学生成绩输入、班级成绩查询;课程中心包括:课程设置、课题研究;个人事务主要包括:我的课程表、发表文章、教学计划。为了便于对系统的管理,一般都会设置系统管理员,在本系统中,管理员和教师的登录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进入界面之后,管理员、教师的操作权限不一样。管理员是超级用户,具有维护、管理系统的能力,管理员模块中包括:教学管理、个人事务、教师档案袋、系统管理。其中教学管理、个人事务的业务和普通用户使用的业务是相同的,但管理员可以管理每个普通用户的业务。教师档案袋是管理员对教师档案进行管理,例如:查询教师在过去任教的基本情况,或者在档案中记录教师在某一阶段内的获奖情况、惩罚情况以及情况。系统管理中有权限管理,负责对各个部门教师的权限进行审核。
5结束语
未来的学校将是现代型的学校,不但拥有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同时一定还是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学校。学校教师管理系统是为了实现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而设计的。它完全取代了原来一直用人工管理的工作方式,避免了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疏忽以及管理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各种错误,为及时、准确、高效的完成教学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管理手段。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界面美观、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基本满足对教师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会东开发经典[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
篇11
一、互联网 + 档案的目标与实质
1.存储介质由纸质向电子、数字多媒体、网络等等多元化介质互补融合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档案数字化之后存入电子介质,就有了比传统档案管理更加丰富的组织形式。文字、图像、声音、画面都可以轻松地组织到一起,从而更加清晰生动地还原真实。数字化档案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其可以利用网络。各个不同地方的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互联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大而可靠的档案数据库,统一进行保存、管理。同时它也可以为有档案需求的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修改等服务,从而打破了档案“久居深宫”的状态,更好的达到提升管理,服务社会的目的。
2.档案信息的特点由真实性可靠性进一步向综合性完整性转变。在档案网络化转变发生之后,管理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综合性。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系统、层级文件审批系统等等各种系统相结合,使得档案管理员从单位内部办公文件的归档整理到单位之间人员流动文件审批的各个过程都可以快速清晰地在网络档案系统当中进行处理。同时文件处理、审批、交换的流程都可以在系统中有完整的保存。在文档的整体组织框架中也可以对档案数据库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使各部门进行分别的管理与汇总,从而提升了提高资料保存的完整性。
3.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在档案与网络紧密结合的条件下,可以迅速而又方便地进行各方面的信息采集并将其纳入单位内部局域网的建设中,使得信息在整个网络环境当中能够被快速的共享。达到简化工作流程、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沟通交流,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乃至整个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互联共同、资源共享格局尚未形成。当前,教育系统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缺少相应的交流学习,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统筹发展的观念欠缺,各自为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现象严重,无法实现资金共享、技术互补、资源共通。
2.档案管理安全性能较低。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各环节间所使用的安全防护软件不配套,在短时间内需频繁更换安全密钥,安全防护软件自动升级不频繁,档案管理各环节流程衔接不紧密,易在信息交接时出现安全隐患,导致管理网络陷入瘫痪。
3.管理人员规范意识、技术水平欠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互联网+工作进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加之对档案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的缺乏,导致工作人员管理意识不强,不能实现自我提升。
4.档案管理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高校档案管理除了安全软件防护,还应有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以此来防范档案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规避安全漏洞,拿出应对风险相关应急方案。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体制,导致档案管理风险的发生。
5.管理模式标准化、规范化欠缺。不同高校所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软件五色杂陈,导致档案分类差异万千,导致全国高校档案衔接不畅,增加档案统一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压力。
三、档案管理“互联网+”的思考和探索
(一)打破思想藩篱,创新思维
档案工作者应培养互联网网络思维,特别是移动网络思维,善于将自身工作与网络结合来开展工作。在“互联网+”浪潮下,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众平台提供档案服务,利用网络开展远程业务指导、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利用网络组织档案工作志愿者进行开放档案的编目、关键词著录、编研等工作,延伸档案工作臂膀,壮大档案队伍。在档案服务方面,形成网络创新思维,解决伪“互联网+”的倾向。
(二)加强数字化建设,进行数字资源整合
目前,档案管理人员应注重纸质档案数字化,强化互联网、新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的意识,对互联网信息、新媒体信息的分类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在政府部门牵头下,档案机构应共同协作,建设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真正将互联网与档案融合,不断完善“互联网+档案”的资源建设,逐步把全国已上网开放的档案信息集中收集起来。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或传播渠道把档案信息传播到公众中去。目前,国家档案局网站已经开通“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但内容有待丰富与补充,要构建一个涉及内容更广泛的信息利用平台。
(三)换位思考,建立用户思维,实现高效查询利用
在建立“互联网+档案”模式中,档案机构应建立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平台思维。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是此模式下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档案可以形成一个档案信息供给平台,平台的良好运作可以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2015年1月,温州市档案局及县(市、区)档案局(馆)正式推出“智慧档案”,实现跨馆服务、异地查询。此外,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系统,打造档案服务评价平台,从大数据中获取档案服务评价信息,促进档案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把档案机构的服务对象进行细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做好互联网下档案信息安全防范
在传统档案安全问题中,主要涉及档案实体安全及信息安全。在“互联网+”时代,档案的安全防范同样存在于这两个方面。保存时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路径进行解决,在“互联网+档案”模式下,主要安全问题突出表现为信息泄密问题。在“互联网+档案”的模式下,档案利用的便利性与档案泄密的高发性是一对主要矛盾,所以,在该模式下,对档案利用者的身份认证及权限设置是个关键点,只有实现对档案利用者的身份有效核实、权限准确分类,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平台可实现与公民身份证系统的有机嵌合,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实名查询,根据身份信息确定应用权限分类。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主趋势是实现信息及数据的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各类信息平台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
“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机遇,在电商行业看来,互联网时代,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增加用户的黏性及提高用户的转化率是关键。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样适用,“互联网+”档案信息管理和信息高效服务,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来说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陈广群,林慰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0(4).
[2]王兰成,刘晓亮,黄永勤.论互联网新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J].档案与建设,2014(1).
篇12
1、前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广泛影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引起了企业竞争行为和态势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知识普及化的今天,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的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科学管理之树常青。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知识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利于不败之林,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由于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便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用,为企业的各类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是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论文格式,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通过档案展开对企业经营文化、历史的追忆和回顾,在追古意今的思绪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员工及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企业档案是企业丰富知识资源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的知识化首要任务即是对企业档案的全面管理。
2、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决定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这种应用同样体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它们多样化、复杂化、细致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决定了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档案中快速查询到需要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年代的编排与录入,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档案的借还、归档、档案的查询及共享管理均需要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也给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便捷、高效、有序、统一的自动化、共享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3、企业知识管理概述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为此知识管理必须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论文格式,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讯进行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升华的目的。市场分析、经营战略等特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需要知识的协调统一,进而优化为全面的企业知识体系,成为企业最薄厚悠远的战略资源。
4、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是目标,档案管理是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即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向注重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智能化、科技化、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向信息、知识的综合管理转变,而非对文档、案件的具体管理,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机械到自动化的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全面数字化,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提供了必要保证。
5、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功能的结合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主要包括:采集与转换、挖掘与发现、分类与建模、反馈与推荐等。采集与转换从档案中采集各类数字信息,并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信息录入、信息集成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加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向知识管理系统的转换。挖掘与发现则通过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数据库和相关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编辑、集成、存储与修改。同时将原始数据和信息作统一分析并总结出隐含的规律,挖掘出知识的联系。分类与建模中的分类通常按照数字档案分类标准构建分类体系,形成资源分类库,从而为知识管理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自动化的分类方式及有序的信息基础。建模则是在用户信息获取、描述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用户需求偏好模型。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分类与建模更好的实现了数字档案信息向知识管理服务的切实转变,为其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支持,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反馈与推荐从前者所得的用户的需求分析、操作记录、对系统的建议及反馈入手,进行用户信息的编辑与量化,为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及整改提供反馈与支持。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习惯性需求还可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的知识系统。
6、结语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配置,使之向高科技、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资源、知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企业经久不衰,常胜、常青。
[参考文献]
[1]张涛.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13.
[2]刘水.数字档案答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9(4):23-24.
篇13
一、数字化技术及油田数字化管理特点
数字化就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声、光、电、磁等难以度量的信息转换为可以度量的数据或数字,再将这些数据建立为数学模型,存在计算机中,进行统一的处理和资源的调配。
为了保证油田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对项目的高度控制,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就必须具有合理确定监测点数据,进行采集监测;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油田的数字化管理要以安全环保作为前提,重视设计,以实用性为主;为了解决油田生产管理的问题,数字化技术应该剧备促进管理程序创新的特点,力求管理统一化和标准化。
二、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管理上主要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管理上应用比较广泛,下面我们主要对物联网构建油田数字管理、油井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卫星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紧急管理体系四种比较重要的管理进行了解和探究。
(一)物联网构建油田数字管理平台
物联网数字油田生产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数据开发、网络系统、共享技术和数据传感技术构成的信息管理平台。它以油藏分析为重点,不断的完善油田运行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加工分析以及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一般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任务和作用都是不同的,感知层主要利用中转站等传感器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将生产的数据和图像进行收集;网络层主要是利用相关媒介将网络数据送到数据中心;应用层主要是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以直观的文字、图片以及报表等形式反映出来,来实现油田数字化检测和控制。
(二)油井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
石油开采一般来说主要分布于野外或海上,采油的单井和井排相对比较分散,因此,为了安全生产,提高出油率必须对油井设备进行适时地动态监测,比如说:压强、温度、流量、电压、电流等,但是,现场环境恶劣通讯线路短缺,不利于生产和管理,因此,有必要采取远程遥测、自动控制的管理系统,油井数字化控制系统就应运而生了。其系统由通讯系统、软件系统和集散控制器三部分构成,可以达到自动控制油井,压力、温度等数据,还具有查询历史数据的功能。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施远程监控、数据分析,保证油田安全生产。其系统结构如下:
图1 油井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此系统由三部分构成:监控中心,通信网络部分,现场采集、控制部分。其中GPRS和ZigBee构成了通信网络部分,GPRS可以实现Internet链接和数据的传输,采取多个用户共享的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ZigBee技术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时延短的特点,这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现场采集控制部分的核心构成是ceyc-j4集散控制器,它在自动控制仪表中算是比较新的,它集自动校对、无线通讯和转化模式为一体,工作人员既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对其控制,也可使用无线通讯网络进行控制方便专业人员的操作。
(三)卫星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
卫星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新建和完善油井数据的收集,监控和数据的传输,来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一体化。此系统以Microsoft和SQA为软件基础进行开发,最终完成系统内外的数据集成,以满足业务需求和降低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它在数据库方面利用实时数据库和关系行数据库,进行双机切换,保证程序的稳定;它在web部分,采用了web负载均衡技术,提供了扩展网络设备和较好的服务器宽带,提高了网络的处理能力和吞吐量;它在应用服务器方面采用了windows 2008操作系统,使整体更为标准、先进。
除了上述三种数字化油田管理系统之外还有一种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它包括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字化应急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化应急资源配置系统和数字化应急演练和指挥系统四部分构成。这一系统在长庆油田得到了实施,逐步协调部门和人员的规范化,它是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应用。
三、结语
生产的发展带动科技的进步,反过来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与技术的结合。油田企业更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生产率降低安全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