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促使中小企业纷纷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战略的实施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然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水平较低,多数处于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为了取得信息化建设预期的收益和效果,制定合理的信息化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一、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战略,是指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指导体系,确定信息化战略目标、原则、策略和步骤等内容。[1]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成长的意义

信息化战略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法制环境、产业环境以及融资环境也能得以改善和提升。研究发现:对于制造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主要通过产品和市场、业务流程这两个因素分别促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能力,其次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产生影响。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企业质的增长,而运营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持续的成长,其结果也促进了企业量的增长。[2]

三、中小企业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的条件

三大基本条件: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机构或企业内外广泛的认同、必要的资源保障。[3]

根本条件:处理好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的规划

(一)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选择方法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有四种模式:强调吸引和保留客户的市场型模式;强调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效率型模式;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型模式;强调加强上下游企业关系的关系型模式。四者没有明显的区分,一些信息系统能在不同的模式中应用。根据关键价值链规划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不同的信息化战略。

1.制造业企业

随着全球化制造业协作的发展,MRP、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等成为了制造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效的生产活动时,应当选择效率型模式;如果企业开拓市场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

2.商贸业企业

商贸业的发展关键是通讯,因此电子商务的手段和市场环境的信息非常重要。零售商业企业最佳目标是实现交易自动化,要以市场型模式为主;交易量不够大的批发、专业贸易业以及小型零售业,适合使用可以建设进销存管理系统方便库存的核算的关系型模式。

3.服务业企业

服务业的工作特点使其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一个客户信息系统,因为服务业的最重要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所以服务型模式是服务业最合适的战略规划模式。

4.依附性企业

依附性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获得稳定回报。他们的信息需求通常由大型企业来被动推进的,保持与大型企业的关系对他们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4]

(二)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对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结构,对目前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与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对影响战略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2.业务流程规划

动态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有着较好的柔性,一个企业组织要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其业务流程,从而使信息系统在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变化时能够保持工作能力。与领导层一起理顺整个组织中需要进行信息化的部门的业务流程,是该步骤需要厘清的任务。

3.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规划

这是信息战略策划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分析一个组织的信息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数据规划,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进行功能规划与子系统划分,进行信息资源配置规划。

4.项目实施与资源分配规划――IT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高层管理者要对预算与资产回报率格外重视。如果预算超出了一个企业的可承受能力,并且资产回报率显示情况并不乐观,那么该信息系统的规划就不能继续,需要规划另外一套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减轻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的风险,并使整个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提高,增强对管理层决策的支持能力。规模、实力足够的企业应该用大数据技术的思想进行战略设计,既可以减少项目实施失败率,又能减少系统建设的重复投资,提高系统利用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规划数据标准,整合原有系统并提高新建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5]

信息化战略依赖于企业的软件系统来支撑企业的业务管控,云计算是传统软件系统的扩展,云计算技术对于企业信息规划系统的最大优势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购买变成了租用,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大大降低。

五、结语

中小企业规模、实力还不够强大,在进行信息化战略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降低风险。此外,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企业应当使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也应当进行调整。如此一来,中小企业就会拥有更高的市场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隋静.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J].硅谷,2010,03:75.

[2]赵晶晶.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成长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

[3]赵守香,姜同强,王雯,编著.企业信息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孙红.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06:17-18.

篇2

其次,大多数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无力展开针对企业自身特殊要求的二次开发,企业内部的计算机操作人员知识陈旧,面对包括服务器、桌面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在内的一整套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缺乏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采购验证到安装调试的技术能力。

最后,很多中小企业地处中小城市或乡镇,缺乏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接触到的IT企业,大多是单项IT产品的经销商,难以获得对完整解决方案的支持。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信息化过程及其实现离不开企业的现实状况,因此,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应该是由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来决定的。许多学者近年来曾多次探索过我国信息化的内容,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化的模型。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企业经营战略的制订。企业信息化是与其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化实质上就是企业在己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决策需要,从分析对信息的需求出发,决定采集何种类型的数据以及从哪里获取这些数据,并考虑如何将已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企业内共享的知识资源,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与规划。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决非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有一个可行的战略规划。一般地,企业信息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①企业信息化观念的确立阶段。这一阶段是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阶段。受竞争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了解信息化的含义和它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这一阶段企业根据其经营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所需要的信息类型:一般环境的、竞争对手的、供应商的和自身的,明确了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以及这些信息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②企业信息化的引入阶段。企业对信息化有了充分了解以后,便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即正式引入信息化。引入包括软硬件设备的购置,信息系统的搭建与调试,人员的培训,信息系统的维护等工作。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因此企业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费用开支以降低信息化的成本。

③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安装完毕并不意味着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已经开展,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能力。信息化的实施通常指的是企业利用已经搭建好的信息化系统,从外界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最后转化成企业内共享的信息和知识的动态过程。另外,信息化的有效实施还应包括企业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过程,它表现为企业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和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增强。

④中小企业与信息化的完全融合阶段。这一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是指企业的业务运作不再倚重传统的流程,而是完全架构在信息化的平台上。企业传统的资金流、物流和人员流动全部实行信息化,企业内每个员工都对信息化有深入了解,并能切实运用信息化提高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与知识网络,通过信息在企业内的快速高效流动,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这时的企业更像一个虚拟的组织而非一个实体,企业的结构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

⑤企业信息化的外向扩张阶段。信息化了的企业利用自身高效的运作和完善的信息与知识网络,对供应商、顾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把自身完善的信息网络外延至供应商和顾客,将其纳入自身的价值链与信息循环,并与其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源,使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更进一步,企业甚至可以将竞争对手也包括进来,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合作竞争就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共享信息资源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3.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系统的建设属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是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严格说来,企业建设信息系统要从大处着眼,兼顾整体与局部的配套,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的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多变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适应信息化的彻底改造,使其由层级式向扁平化、网络式过渡。正如著名学者莫顿(MortonM.S.Scott)所指出的,"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企业的业务流程也要进行适应信息化的"再造",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业务流程来提高流程运作的效率。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哈默(MichaelHammer)与钱皮(JamesChampy)两位学者提出"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的概念以来,西方就迅速兴起了以福特汽车、IBM为首的企业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浪潮,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②企业内外部网络的搭建。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开放式系统,它不仅要求在企业内部信息能够高效传递,还要求与外界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这就需要建立起连接企业内各个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企业内部信息网络(Intranet和实现企业与外部供应商、顾客信息交换的企业外部信息网络(Extranet),并使二者有机衔接起来使信息能够实现无缝流动。

③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指企业基于信息化而发展的各类管理方法在企业内外部的运用。如电子数据交换(EDI)使企业对数据的处理由人工变为完全自动化;企业资源规划(ERP)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顾客联系起来,实现了对企业的动态有效控制:客户关系管理(CRM〉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利用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不间断、多样化、即时性的服务:供应链管理(SCM)则针对由企业、供应商和顾客构成的整个价值系统的信息传输,对其进行管理优化以提高供应链运行的效率等。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篇3

一、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内涵

跨国企业经营的思路是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和能力,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最好地为整个组织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软件系统,使得诸如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生产等各部分职能能够很好地协调工作。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理解:从硬件方面看是指企业广泛采用信息处理技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基本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软件方面看,企业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达到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的集中控制,从而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跨国企业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工作流的网络信息化,包括信息的采集、文档的传递、技术研发的信息交互等基本工作流程;(2)生产制造业务信

息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产品与原材料的数据管理等;(3)商务流程的信息化,即企业交易业务的信息化,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盘点等的业务流程;(4)企业运行管理信息化,使整个企业都成为一个完整、畅通的管理控制体系。

二、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意义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实施信息化战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美国90年代实现了被称为“新经济”的长达1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90年代后期,美国约1/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2.改革传统经营模式

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网上采购,使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了30%,通用电气公司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2000年节省成本16亿美元;美国的菲利浦·莫利斯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拥有2.6亿烟民的个人档案。随后进入了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网络功能增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采用了ERP管理软件。

3.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和强化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使企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了统一,推动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乃至组织结构的重组。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沟通更为直接有效,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

4.提高对下属公司的控制能力

跨国企业下属公司往往地域分布分散,企业总部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容易造成管理失控现象。企业信息化以后,企业总部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控下属公司业务状况,从而大大提高总部对下属公司的控制能力。

5.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如沃尔玛1969年租用了IBM360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又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回报,使沃尔玛雄居世界零售业榜首。

6.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效能

跨国企业管理环节众多,信息量大,上传下达时间长,管理者收集信息所花费时间与用于决策所花费时间相比要多得多,决策效率低下,往往容易贻误战机,而信息系统能够极大地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可以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管理者决策效能。

三、跨国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同经营模式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不同。

(一)跨国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跨国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有多国模式、全球模式、国际模式和跨国模式。

1.多国模式——高度分权式模式

其经营重点在于对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总部下面的绝大多数子公司独立经营或者以非常松散的方式联盟,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子公司更多地趋向于本土化,但是各个子公司需要将其运作报告送往总部。因而,一方面,子公司能够对不同的本地需求和机遇进行快速的响应,并制定许多决策;另一方面,子公司需要向总部提交大量的报告,以便于总部的监督和控制。

2.全球模式——高度集权式模式

其经营模式强调效率,企业总部高度集中地控制分布在国外的各个子公司的运营情况,各个子公司的经营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其经济性来源于标准的产品设计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对于高度集中控制的全球性经营模式,广泛的通信和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3.国际模式——部分分权式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从形式上和多国经营模式类似,他们的区别仅在于企业总部向子公司的权利下放程度不同。部分分权模式是指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在新流程创建和新产品推出方面必须依赖于总部,而在其他方面则具有独立决策的权利。

4.跨国模式——全能式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要求通过企业总部和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合作来整合全球的业务活动,一方面,要保证高度集权的高功效,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对本地市场的快速响应。其难点在于获得全球整合、功效以及创新的同时去实现快速响应本地需求的灵活性。

(二)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针对4种不同经营模式,跨国企业信息化战略也可分为4种:

1.高度分权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高度分权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独立运作,是指处在国外的子公司具有相当大的自,它们直接从本地的供应商那里获得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处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可能千差万别,企业总部只是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上对子公司制定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因此,各个子公司之间很难共享信息。

2.高度集权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高度集权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总部驱动,是指总部统筹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子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减低系统的开发和运营成本,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

3.部分分权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部分分权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理性协同,该信息化战略要求总公司将控制权交给当地子公司,总部只是试图通过影响力来指导子公司的选择。子公司应该征求总部的建议,总部应该设法协调各子公司,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的共享。

4.全能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全能式经营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集成全球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模式要求从企业看到各个子公司的所有经营要共享彼此的信息和其他资源,企业需要为全球提供统一的客户服务标准。该战略下的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来自于全世界各个子公司的数据输入。各子公司需要将其数据标准化,并且和数据中心一致,总部要明确指定诸如订单处理这样的公用系统。

4种跨国企业信息化战略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

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战略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活动在应用系统开发、应用系统维护、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获得等方面是不同的。具体比较如表2所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跨国企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经济力量。在信息时代,跨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对于企业的经营起着关键的作用。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根据其经营模式来选择相应的信息化战略,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智勇.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优势的形成与信息化基础[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2-23.

[2]HenryCLucas,Jr.InformationTechnologyforManagemen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9-71.

篇4

一、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动态分析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集成了人员、数据、资源、权限、流程的综合业务系统平台,信息化建设成熟度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和信息的整合为生产经营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勘察设计企业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在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实施每个阶段的管理目标,丽战略实施的每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需求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划必然也是动态发展的。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有目的地进行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此对应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结构也要做出优化改进。一方面,勘察设计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会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企业MIS的架构也必须迎合企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更好的手段,所以也很有必要依据技术进步而动态调整企业信息化的规划目标和建设重点。

二、勘察设计企业MIS的基本架构

(一)信息系统整合

企业管理信息化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共享,这也是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的难点。信息系统的整合不是简单地集和各组织间的系统信息,而是要沿着信息产生和使用的脉络,将

多个系统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集成,通过对各系统问的协调、分析和分配,避免重复作业,并真正实现MIS系统的业务及应用信息共享。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是企业数据标准的建立,勘察设计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系统地梳理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和信息,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及数据交换标准,编配特定的接口程序,有效实现数据的传输。

(二)要业务是设计,协同设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MIS系统架构下的企业内协同设计应该包括设计流程的平台管理,多专业设计接口配合,图纸的校审、存档管理,项目任务计划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协同设计应本着高效、便捷、准确的目的,有机地集合了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提高项目设计的管理效率和图纸管理的共享性与安全性。

(三)资源云化管理

随着云计算在信息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为企业提供了资源的优势化管理,并按业务需要提供给企业按需配置的数据处理系统。勘察设计的项目大而周期短,在设计上图纸及数据处理量大,企业对于系统的数据计算及信息存储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硬件,造成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的利用率极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依托合理规划和云计算及云存储架构,给勘察设计企业带来了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能够根据业务系统的流量分析来动

态分配存储资源,不但提高了企业业务的处理效率,而且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提升企业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对于资源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的勘察设计企业是十分关键的。

(四)建设监控平台

企业在成长,信息化建设网络也逐渐膨胀、复杂起来,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企业在网络的运行管理及维护中主要依靠企业内部人员的手工管理,且主要任务只是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及故障的消除。这对于视信息如生命的现代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建设全面的业务管理与监控平台是十分必要的。监控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设施、数据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业务的处理量及运行能力、存储速度及存储能力等业务运营状态信息:网络内部是否存在恶意代码、计算机病毒,系统补丁是否及时安装等关乎系统安全的信息处理。

三、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动态规划策略

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其管理信息化的动态性,如何有效针对其动态性进行规划管理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动态的发展中客观评估,动态调整,规避风险,高效地建设起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企业在经营模式、运作理念、管理体系等多全方位地进行创新改革。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首先一步是要明确目标。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企业各个领域系统地进行管理,还需要企业不断地注入资金,可以说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这些内容的实施都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配合,企业上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就显得格外关键。尤其是企业内部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思想统一,以便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协同工作,在权力分配、资源共享的诸多问题上目标一致,这是打好信息化建设大战的第一步。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系统种类繁多,信息化建设不从整体规划设计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也不会成功地完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必须是动态的管理,动态的规划不是说走一步看一步,想到哪建设到哪,那样势必造成支离破碎的建设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按照规划设计有条不紊的分步进行实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朝着同一个目标,保证系统的集成性。

(三)梳理管理系统,从容应对变革

篇5

一、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现状

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1.物联网应用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间,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电力、交通、医疗、物流、安防等等。比如在电力行业中,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无线电表的远程抄表、用电检查、线损管理、负荷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在物流领域中,药物、电子产品等物品的检测、运输、仓库储存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对物联网强烈的需求;在安防领域中,物联网在入侵防护、网络监控等领域表现了强大的作用;此外,物联网在各类监控上应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电子商务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兴事物,现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以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在亚洲,以中日韩为代表也不甘落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如今在电子商务技术方便也跻身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如同互联网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电子商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其产业链几乎可以包容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电子商务局限于局部应用,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壁垒等诸多问题深深阻碍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行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与运营模式分析,从而协调产业链各环节的关系,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产业聚合力,是攸关企业存亡,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二、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技术

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对于物联网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既是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也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想真正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先要了解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根据国内必要注明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京东商城、易迅网、拍拍网等,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必须有其核心技术为支撑。主要技术包括:

1.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比条形码技术更加先进,条形码只能通过读码器扫描来识别物品,而RFID可以通过发射、接受电子信号对物品进行识别与定位,突破了条形码技术对于物品空间距离的局限性,也是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对物联网的研发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进一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概念模型的发展与物联网现实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理论上的概念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产生。全面感知技术是电子商务网最基本的特征,即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系统等等信息采集技术,对所有物体进行感知与识别。为之后最终的智能决策操作提供信息。

2.信息物理技术

利用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协作,使关于大型工程系统的信息服务、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得以实现。电子商务发展必须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泛在网络对于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的实现整个时间、空间范围的物物互联,一个完整的泛在网络体系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泛在网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从物理信息的采集到智能终端做出处理,中间需要一条可靠的传递网路进行信息传递,智能终端做出相应的决策后同样也需要有该网路将信息传递给物理世界。由于电子商务网涉及到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普通的互联网,其所传递内容的重要性也大大增加。所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性、稳定性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

3.数据传输技术

M2M系统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物联网、CPS、M2M三中技术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M2M和CPS都是物联网的表现形式。从概念内涵角度,物联网包含了万事万物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传送;M2M则主要强调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计算机实现设定好的程序不可能完全的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出现故障或者紧急状况的时候,系统需要能够自主进行修复与应急处理。自主网络必须能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维护。这点也是电子商务网的关键技术,没有能够自主管理与维护的系统,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网。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概念模型的指导与规划,而当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先的概念模型就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进。

三、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实际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物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平台,必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为主控中心,对商家与客户交易数据流实施高速地处理,从而维持了物联网营销活动的稳定性。创建了多功能营销平台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还需制定综合式的管理对策,维护好现有的商务网站体系,使物联网技术发挥出更大的营销、管理、调控等价值。

1.经营管理

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管理人员要灵活地应用各项物联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动态以调整经营战略体系,这些都会为电子商务企业创造理想的收益。

2.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3.信息管理

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等内容。

4.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等内容。

5.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等内容。

四、结论

早期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传统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超大流量的商务数据处理要求,选用物联网才是电子商务营运的新模式。针对物联网科技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企业要拟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方案,不断地改进原有的网络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概念模型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单一的概念模型就会制约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应用,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浅谈电子商务是企业营销经营的必然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2009,23(12):43-45.

[2]董卫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统电子商务改造措施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28(14):19(6):32-33.

[3]郝磊.我国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潮流的信息化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2011,28(10):25-28.

篇6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局势,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策略的研究,成为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途径。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在中小企业日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文化、市场发展方向、企业竞争力提升等的实际规划和具体实施的研究,就是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作为中小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实践,是中小企业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做出中小企业发展决策、做好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和实践保障。

二、提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快的适应市场变化。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产品种类、新的生产技术,在快速地改变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高质化,无形之中给予了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革新的压力。因此,中小企业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客观性,要求中小企业要做好自身的战略管理,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帮助中小企业顺应市场竞争模式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会不断拓展企业的业务,这使得中小企业联盟产生,也要去这些中小企业联盟通过科学的战略管理,来提升企业的发展。其次,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一些跨国企业也成为竞争的对手。因此,面对多元化的竞争对手,企业更应该加强战略管理,以顺应市场竞争模式的变化。

(三)加强战略管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提升战略管理,既是适应当前市场变化的需求,也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手段。因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质量、生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中小企业实现各部门、各岗位、各目标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好企业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保障措施的使用,以此来提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

三、提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大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企业研究人员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的内容,并认为这种战略管理仅仅适合在大型企业中使用,不适用与中小企业,这就造成了当前很多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实例都是以大企业为主,忽视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效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力度,切实围绕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措施、方法,制定合理的管理手段。

(二)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位。

管理定位组我诶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准确的战略管理定位,是获得良好管理效果的条件。因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滞后性,造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准确、科学的战略定位,很多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粗略的分析市场的短期需求,制定出来的企业战略管理策略。市场定位的不准确性,使得中小企业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位,在做好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定位,提升企业战略目标的切实性和准确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效果。

(三)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技能。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财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完整,管理人才较少等问题。因此,要做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的认识,为战略管理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提升,需要中小企业构建一支具备良好管理技能的人员队伍,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决策。

(四)健全的管理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实体,要加大向先进企业学习,与时俱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同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配套。通过推进中国小企业管理结构的全面调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并在管理队伍中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发挥中小企业内部的力量,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制度保证。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需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准确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对战略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评价、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提高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篇7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各业务单位比较分散,对重复性高的作业不便于做到标准统一

由于集团内部各业务单位较多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极易出现各单位财务管理标准执行不统一、对相同或者类似的作业要求不同的情况。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虽然通过建章立制对财务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和要求,但是难免出现制度理解上的差异。由于企业工作性质的复杂性、财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集团无法精确统一每个业务单位、每项具体工作的标准。例如,对集团内部财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由于各业务单位对制度的理解不同、核算口径和管理要求不同,就会导致集团统计出来的历史数据没有可比性,从而无法实现加强成本管控、确保效益目标,也就失去了对公司未来经营战略的指导意义。集团各下属单位业务的繁琐性决定了企业工作开展的复杂性。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能细致到方方面面,导致其业务范围工作的开展较为分散;由于其工作标准不能及时获得统一,导致财务无法在公司战略执行和资源配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数据不便于收集、存储、分析应用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下,是通过人工进行填制、统计、计算和分析财务历史数据工作的。但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多业务类别的财务数据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收集,人们往往都是通过纸质档案记录的方式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存储,通过人工计算或经验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这都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并且信息整合的精确度也不高。

(1)对于传统的财务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各业务单位、各部门信息进行逐一采集,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统一标准和口径进行归集,按照公司管理要求和战略需要汇总成可使用的有效数据。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数”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现有数据跟不上即时管理决策需要。而临时抱佛脚地突击统计数据,不仅耗时耗力,也使得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大打折扣。

(2)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信息存储,主要是通过财务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人工记录,将所有财务信息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和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后,以纸质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在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动下,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未来数据资源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资产。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构建良好的数据库,在数据要素分类、组织结构层级、数据时间等维度体现精细化、标准化、可扩展的特性,为高效、高质量地开展数据检索、整合、挖掘、分析工作提供条件。

(3)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分析应用,财务人员的传统观念是财务数据及相关业务数据只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符号,或者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现有数据和历史数据间进行简单对比。新的时代对财务数据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财务数据分析作为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数据,不能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但是它却成了企业发展成长的催化剂,辅助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数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财务部门拥有的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日常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我们不仅要收集财务数据资源,还需要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资源中所蕴藏的价值,为企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化。

(三)企业财务管理者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没有完善的信息化制度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是购置几台计算机、运用单一的财务软件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采集、归纳、整理,企业财务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相关意识不足,在企业内部未形成财务管理前后业务链一体化的管理制度。由于多数管理者认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与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等同的,因此他们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是不全面的,进而导致其忽视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三方面的整合是构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仅限于单一功能的初始阶段,并且企业管理人员观念滞后,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导致企业内部未形成完整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化工程的体现。但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制度改革较为落后,导致其不能及时对内部制度进行调整。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规划。高层管理人员对现代化建设不敏感,导致错失引进信息化财务建设的最佳时机。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只有其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的意识,才能使企业财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加强有力的发展。

(四)缺乏信息化管理综合性人才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其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并且企业内部通常缺乏熟悉公司各项业务管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并且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人才,但这种人才在经济市场中较为少见。企业现有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还有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管理要求,不能将自身长处充分展现出来,知识结构与技能掌握的老化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从而使部分专业人员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使其不愿打破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一直处于徘徊守旧的状态,导致企业很难找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数据管理人才团队。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企业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提供人才保障。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必要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强化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实践、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的前提,并且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企业信息,使其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从而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更好规划与决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监督企业内外部制度,使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变得简单。二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方式之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信息审核全面化的必要要求。并且财务信息化可以提升数据的精确性。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企业必须要将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只有将资源配置统一起来,才能使企业的决策与考核变得完善。企业利润目标、成本控制、都需要详细的相关信息作为依据。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财务信息的归纳存在较大的困难,而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供便利。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转变管理者的信息化观念,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是企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通过企业基础数据、基本业务流程、事物处理信息的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制度整体信息化。转变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可以使企业业务不断完善,从而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者应建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信息化技术,从而真正理解、正确掌握信息管理服务、信息经营服务等概念。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其形成科学的办事决策,从而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得到完善,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制度的改进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的转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的运行效率,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企业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重视财务人员跨专业的知识整合,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如果企业管理者一味存在守旧思想,那么企业管理制度就不能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而深入到整个企业制度改革中。因此,转变管理者的观念,积极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企业做好定位,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应用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将软件开发与使用作为基础点和发展点。企业的需求是其软件开发的基本方向,企业正确的定位是软件开发的依据。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针对性改善目标。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从而将财务与业务实现一体化。企业的定位是其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由于企业的性质、类型都不尽相同,企业应依据自身经验对自身企业做好定位。只有对自身企业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使信息化改革更加适应自身企业,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长足发展。首先,应通过企业注册信息与企业经营模式判断企业的类型,对自身企业做出较为精确的定位。其次,通过对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经营模式。最后,通过信息化制度具体的运行过程,对信息化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进而得出最佳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正确的企业定位是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企业内部性质定位,可以更深入地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长远发展。

(三)强化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它将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相融合,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但这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财务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特征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要广泛精通经济学、财会学、统计学等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全方位的业务能力。财务人员应不断强化自身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自身重要性。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完成后,要定期后续进行培训,使企业财物人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培训初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增强员工的自觉性。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可以强化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业务案例的分析,可以使财务人员的业务经验更加丰富

四、小结

本文主要简述了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分析。首先,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人才质量、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分析,阐述了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充分简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说明了如何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通过综合型人才的培训、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的增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简述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方式。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面面俱到,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作者单位为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工程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萍,张越.企业财务内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2014 (12):34.

篇8

一、企业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考虑档案信息化向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档案绝不单单是企业运行情况相关资料的‘储藏室”、“保管箱”,档案替理也不应是流水帐式的简单管理,对于档案的管理理应成为企业运行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多数企业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根本需要,但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建设并利用好这样一个管理咨询信息系统,不同企业应灵活处理;全面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各部门对档案利用需求,不但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更需要企业领导具备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之中,将档案建设纳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岗位职责范围之内,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做到层层落实,项目清晰,并应当投人一定资金予以支持。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理论和工作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并指导着具体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档案资源技术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是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保存,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进行信息化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管理方法科学化。档案工作方法科学化,就是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和档案工作的客观律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控制。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如在系统论、控制论等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决策。此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还包括正确恰当地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按照管理对象的实际和它自身固有的规律来决定采用何种手段,以及使用这些手段乃至最终用法律形式来保证。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新形势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

3.管理人员素质职业化。信息时代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操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等。

4.档案利用的社会化。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及档案效益的显现,档案利用从用户对象上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非官方组织与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不断增长,经济活动利用明显上升。随着档案进一步开放、电子文档的实行,档案利用将出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局面,突破时空界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三、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在秉承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企业档案部门要把握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扎实有序发展,完善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及时调整和扩展企业档案信息的接收范围,尤其对那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字材料;建立电子文件的归档办法,完善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制度,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储存及利用的安全。

2.更新观念,多渠道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档案信息要格外予以重视,适当扩大档案收集对象和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与档案关系密切的各种资料,对枚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资料也要注意收集。同时,企业档案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电子手段,从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以拓展,档案保管重点要转向企业自身形成的材料和与企业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文件。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各种适销对路的档案信息。如:企业为了定价,就必须知道市场状况;为了制定促销策略,就必须了解产品销售周期性及市场竞争状况;为了发掘新产品,就必须全面了解生产厂家,如此等等。如果档案人员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详细的档案资料(数据、文字、图表等),就会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是高级的信息服务。

3.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档案管理工作软环境。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档案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与工作方法带来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工作利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利学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在岗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培训,让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历经时间积累和沉淀的能力,就会让档案为社会各界有效利用,并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与机制,加快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及时予以调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要挑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事业,具有一定企业管理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

篇9

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作为现实经济系统中的一种中间组织,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减少无序竞争,消除经济波动,提高各种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经济与技术的有效结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世界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道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如美国大部批煤炭生产已被整合进10大生产商,其份额由1983年的33.85%提高到2001年的63%,大大改善了美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煤炭工业已经到了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必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模式,抓紧培育和发展煤炭大型企业集团,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个体,提高产业集中度,使我国煤炭工业尽快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注意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在大集团、大公司的组建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组建大型煤炭集团的主体是现有的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曾在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政府有责任以国有出资人身份解决好产权问题,特别是选择组建主体上,要授权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为整合的主体核心,充分发挥其已有的资本运营、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增强企业集团在市场上竞争力和控制力。

二是政府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继续对煤炭行业加强宏观调控。由于前几年煤炭总量供大于需,国家实施的对煤炭生产宏观调和“关井压产”政策,对调控煤炭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关闭了大量小煤矿,使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所好转。所以,政府宏观调控煤炭总量、关闭小煤矿的政策要长期下去。

三是政府部门要为大集团、大公司的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在授权经营、对外资产重组、行业关系协调、区域关系协调、剥离社会职能、辅业改制、企业集团合并纳税、落实煤炭自主经营出口权、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等方面,给予企业集团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帮助企业甩掉包袱,增强大集团,大公司自我发展的活力。

四是煤炭企业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把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做强。做强是做大的前提,做大是做强的结果,只有把企业实力做强,才能把企业的规模做大。因此,煤炭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成本和产品优势,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创新经营,并逐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应变调控能力,才帮能使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构建煤炭产业链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实现企业可持续链条为突破口,在产业替代战略的指导下,以构造产业链条为突破口,以实施多元化产业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的过渡,以保证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

1.煤炭企业多元经营的类型。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有三种类型:一是向煤炭产品生产工艺相近的产业发展,即横向多元化。二是向与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系的行业发展,不仅可以向生产过程的前序延伸,发展原材料产品,也可以向生产过程的后序延伸,发展深加工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纵向多元化。三是跨行业或部门开发,即混合多元化。对现有国内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的煤炭企业大多是纵向多元化的模式。

2.构造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着力解决企业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一是“跑马圈地”,扩张资源。对资源型企业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谁占有资源的份额越大,谁就有发展的后劲和说话的份量。把重点选在后备煤田和资源储量的扩张上;加快收购和整合地方煤炭步伐,全面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现有煤炭资源,最大提高生产能力。二是把产业纵向延伸作为构造产业链条的主攻方向。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坚定不移地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煤-电,煤-焦-化,煤-建筑、建材,煤-油,煤-气化、液化等多个产业链条。三是打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等限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破产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开放搞活非煤产业。

三、坚持科教兴煤,推进煤矿技术进步。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好转,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煤炭工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形象,提高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科教兴煤和人才战略,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1.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对那些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煤炭工业未来的共同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尤其是资源勘查、高产高效、煤矿安全、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和科学管理等技术。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以基础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煤炭工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煤炭企业的集约型成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产业,实现跨走式发展,加快煤炭工业化进程。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努力提高采、掘、运、安全监测、冼选加工等整体性能和技术水平。

2.提高素质,构造学习型企业。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汇集机制。调整政策,多方式吸收引进优秀人才,让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那些有真才实学,吃苦能干的人才热爱煤炭事业,献身煤炭事业,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企业的比重。二是构建学习型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学习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工岗位培训,推进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倡导终身教育和学习的良好风尚,打造企业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职工文化素质,构建学习型企业。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关系围绕市场、资本、新技术大幅度调整,以及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历史转型等意义上讲,网络信息技术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信息经济的出现,将给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的生产、营销和服务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面对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势,煤炭企业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立足实际,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体制、传统产业,才能够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新的更大发展。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全面实施信息化改造,尽快建立起来完善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日常运作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企业经营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1.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选择煤业公司作为突破口,从财务、销售、物流三个方面入手,导入现成物流理念,构建现代物流系统,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完善企业信息收集、传递、反馈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操作平台,从而带动煤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坚持改革创新,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制度和管理创新,建设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构建产学研一条龙的技术开发创新运用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层、管理层和开发层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煤炭企业与时俱进,促进煤炭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大力推进煤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开展煤矿专项整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引导、规范、改造和提升煤矿企业,才能产量上规模,安全、质量标准上等级,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煤炭经济管理新论》中国煤炭学会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企业战略管理》徐二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篇10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和城轨地铁车辆定点制造企业,公司的发展对高速动车行业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信息安全现状分析,公司IT部门主管深深意识到,尽管从自身情况来看,在信息安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部署了防火墙、SSL VPN、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防病毒系统、文档加密、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等。但是安全系统更多的在于防堵来自某个方面的安全威胁,无法产生协同效应,距离国际同行业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公司通过可行性研究及论证,决定借助外力,通过知名的咨询公司协助企业发现存在的信息安全不足点,以科研项目方式,通过研究国家安全标准体系及国家对央企和上市企业的信息化安全要求,分析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国际标准ISO27001之间的差距,继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现状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体系。目标是使公司信息安全从管理到技术均得到全面加强,建立一个有责(职责)、有序(秩序)、有效(效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预防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更小的业务损失,提供客户满意度,获取更多的管理支持。在行业内树立标杆和示范,提升企业形象,赢取客户信任,增强竞争力。同时,使信息安全体系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ISO 27001认证标准。

2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建设的工作也先由计划开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安全风险评估、规划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体系运行及改进。也符合信息安全管理循环PDCA(Plan-Do-Check-Action)模型及ISO27001要求,即有效地保护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确保信息安全的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经验,重点论述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确立范围

首先是确立项目范围,从机构层次及系统层次两个维度进行范围的划分。从机构层次上,可以考虑内部机构:需要覆盖公司的各个部门,其包括总部、事业部、制造本部、技术本部等;外部机构:则包括公司信息系统相连的外部机构,包括供应商、中间业务合作伙伴、及其他合作伙伴等。

从系统层次上,可按照物理环境:即支撑信息系统的场所、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场所内保障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设施。包括机房环境、门禁、监控等;网络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网络传输环境的线路介质,设备和软件;服务器平台系统:支撑所有信息系统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客户机及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Web系统等软件平台系统;应用系统:支撑业务、办公和管理应用的应用系统;数据:整个信息系统中传输以及存储的数据;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规章制度、人员组织、开发安全、项目安全管理和系统管理人员在日常运维过程中的安全合规、安全审计等。

2.2 安全风险评估

企业信息安全是指保障企业业务系统不被非法访问、利用和篡改,为企业员工提供安全、可信的服务,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本次进行的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2.1 企业安全管理类的评估

通过企业的安全控制现状调查、访谈、文档研读和ISO27001的最佳实践比对,以及在行业的经验上进行“差距分析”,检查企业在安全控制层面上存在的弱点,从而为安全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评估内容包括ISO27001所涵盖的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11个方面,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安全组织、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和环境安全、通信和操作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

2.2.2 企业安全技术类评估

基于资产安全等级的分类,通过对信息设备进行的安全扫描、安全设备的配置,检查分析现有网络设备、服务器系统、终端、网络安全架构的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弱点,为安全加固提供依据。

针对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应用进行安全评估。关键应用的评估方式采用渗透测试的方法,在应用评估中将对应用系统的威胁、弱点进行识别,分析其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期改造提供依据。

提到安全评估,一定要有方法论。我们以ISO27001为核心,并借鉴国际常用的几种评估模型的优点,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弱点、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弱点的属性是弱点在现有控制措施的保护下,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以及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的严重程度,风险的属性是风险级别的高低。风险评估采用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分级别的方式进行赋值。

2.3 规划体系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安全问题根源分布在技术、人员和管理等多个层面,须统一规划并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并最终落实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才能确保信息安全。

规划体系建设方案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安全建议,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抗攻击性。

在未来1-2年内通过信息安全体系制的建立与实施,建立安全组织,技术上进行安全审计、内外网隔离的改造、安全产品的部署,实现以流程为导向的转型。在未来的 3-5 年内,通过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和相应的物理环境改造和业务连续性项目的建设,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注重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先进型企业。

2.4 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在信息安全模型与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核心可以更好的发挥六方面的能力:即预警(Warn)、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和反击(Counter-attack),体系应该兼顾攘外和安内的功能。

安全体系的建设一是涉及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二是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首先,针对安全管理制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安全方针、安全技术策略和安全管理策略等。安全总体方针涉及安全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安全制度。安全技术策略涉及信息域的划分、业务应用的安全等级、安全保护思路、说以及进一步的统一管理、系统分级、网络互联、容灾备份、集中监控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信息安全技术按其所在的信息系统层次可划分为物理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以及安全基础设施平台;同时按照安全技术所提供的功能又可划分为预防保护类、检测跟踪类和响应恢复类三大类技术。结合主流的安全技术以及未来信息系统发展的要求,规划信息安全技术包括:

2.5 体系运行及改进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以后,由公司企划部门组织按照文件的控制要求进行审核。结合公司实际,在体系文件编制阶段,将该标准与公司的现有其他体系,如质量、环境保护等体系文件,改归并的归并。该修订审核的再继续修订审核。最终历经几个月的努力,批准并实施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文档。至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将进入运行阶段。

有人说,信息系统的成功靠的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执行”。“执行”是要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总结与提高。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是如此!在此期间,以IT部门牵头,加强宣传力度,组织了若干次不同层面的宣导培训,充分发挥体系本身的各项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采取纠正措施,并按照更改控制程序要求对体系予以更改,以达到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

3 总结

总结项目,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当然,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如岗位原有职责与现有安全职责的界定,员工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体系在各部门领导重视程度、执行力度、审核效果存在差距等等。最终,在公司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体系经历了来自国际知名品牌认证公司DNV及中国认可委(CNAS)的双重检验,并通过严格的体系审核。确认了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达到国内和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提升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从而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

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

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而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讲,旅游业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和供需类别差异导致信息沟通在旅游业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旅游业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行业的运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建设旅游营销系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将作为继续研究的题目另文论述。[i]转引自DimitriosBuhali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Vol.19,No.5,1998

[ii]引自张亚明:“信息技术与战略关系的演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0期

[iii]参见倪义芳、何鸿生、吴晓波:“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iv]出处同2

[v]转引自: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vi]引自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

[vii]引自谢晓霞:“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的途径”,《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viii]出处同3

参考文献:

1.郑彬、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2.董荣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黄苹:“信息技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调研》,1998年第5期

4.钱益春:“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1期

6.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彭滋霖、曹军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9.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11.赵黎明、王刚、王迈:“电子商务下的我国旅游市场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张俊霞:“建设高效优质网站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14.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15.D.Buhalis,Informationand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asastrategictoolforsmallandmediumtourismenterprisesinthecontemporarybusinessenvironment,Tourism:theStateoftheArt,editedbyA.V.Seaton,JohnWiley&SonsLtd,1994

16.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achallengingrelationship,SpringerWienNewYork,1999

17.PaulineJ.Sheldon,TourismInformationTechnology,CABInternational,1997

篇12

一、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煤炭企业管理薄弱的现状要求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善管理状况。很显然,目前因为实际管理状况不佳,使煤炭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益均处在劣势地位,而且煤炭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制约着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面向市场的竞争。

2、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煤炭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成熟,加之外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的崛起及壮大,对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由于多年来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影响,使煤炭企业在观念,方法和方式上已经明显处于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的劣势。同时因为尚未完全摆脱的历史包袱的影响,更使煤炭企业在竞争中处境艰难。因此,提高管理水平是煤炭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3、现代科技的进步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现代科技给煤炭企业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而且也将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二、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管理理念的创新。不容否认,目前,煤炭企业因为诸多原因,部分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同当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有的企业经营者观念滞后,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不能全面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也有一些企业家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还有一些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完全懂得资本经营,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等等。因此,就有必要在煤炭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来开阔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一是要从追求政绩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要从单一的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四是从相互之间的残酷竞争向竞争的合作及统一的竞争理念创新。这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

2、决策管理的创新。决管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煤炭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3、战略管理的创新。战略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的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煤炭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4、组织结构的创新。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煤炭企业是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一是要完全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二是要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三是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随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提高效率。

篇13

传统档案数字化后,也能产生很大的价值。比如说,在医疗行业,真实、完整的病历档案在解决医患矛盾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可信时间戳来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到,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大热点。

基础薄弱 挑战大

然而,相对于业务数据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对比较冷门,发展相对滞后。这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1 .国家宏观调控因素较大,很多档案机构是在政府引导下开展工作,未能真正根据自身管理目标进行信息化建设;2. 档案行业整体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一整套完整、完善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3. 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不扎实,主要体现在馆藏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等方面。

另外,档案定义的外延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说,原来档案办理完毕后就可以归档。可是现在的业务档案就没有办理完毕这一说,档案信息都是实时的。这增加了档案的管理难度。”原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晓威介绍。

到底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北京航星永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航星科技)副总经理丁祖军认为,相关厂商和用户任重道远。“这不仅是航星科技在目前乃至未来几年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档案软件厂商整体要面对的问题。”丁祖军说,“航星科技正在努力引导用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也站在档案信息资源国家战略的高度,与国家档案局馆、地方局馆、档案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开拓思路,进行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参与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推动整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