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治理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经社区输液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1-79岁,平均(43.21±2.06)岁;其中心率失常患者11例,酒精中毒患者12例,脑出血13例,呼吸衰竭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例,心理衰竭患者4例。选取同期在门诊或住院治疗的5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9-81岁,平均(42.63±3.62)岁。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择较粗和血流较好的血管,成人患者选择前臂或上臂浅静脉,例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情况特殊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或下肢内踝静脉,尽量选择患者的健肢侧静脉,避让患者的手背静脉和关节静脉网;婴幼儿患者要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如颞部或前额浅静脉[1]。
选用美国BD的留置针按照常规的穿刺方法穿刺,穿刺前要检查好留置针的质量,坚持无菌操作,左手固定患者皮肤,右手呈25°左右进针,见回血立即压低留置针10°-15°后再进针3-5毫米[2],拔出后用碘伏消毒,贴胶带固定,并标记穿刺的时间。
封管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用注射器抽取5-10毫升生理盐水后镜肝素帽部位缓缓注入,6至8小时后以同样方式再操作一次。由于生理盐水能够较好的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外液容量,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和钠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够防止血栓。
1.3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液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32%,观察组患者的留置针时间为(5.12±1.03)天,对照组为(7.12±1.12)天,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和留置针管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护理体会
输液静脉留置针是常见的治疗手段,较之口服药物治疗减小快,药效明显,但是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留置针护理,主要护理方式如下。
3.1健康教育
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尤其是幼儿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方法和意义,使之了解正确的配合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便增加治疗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
3.2静脉留置针的正确使用
输液前先使用10毫升0.9%的生理盐水冲洗针管,确认无堵塞后给药,保证输液速度适宜,不能过快或过慢。封封管后避免患者过渡活动或肢体下垂[3]。输液后,将头皮针与输液管分离,正压封管后使用纱布将肝素帽包裹好,放置在患者的头皮或肢体上行再次输液治疗时,要先使用0.5%的碘伏消毒,再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皮肤,每连续使用24小时后更换透明膜,每周更换肝素帽[4]。
3.3并发症护理
静脉留置针期间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告知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看护,观察是由有针刺部位渗血、硬结、红肿、渗液、疼痛等现象,一旦发现要立即拔除,改变穿刺部位,对于硬结、红肿、疼痛等情况,应采用25%的硫酸镁进行局部是热敷或局部热敷[5]。
综上所述,为社区患者进行输液静脉留置针治疗药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看护,告知患者和家属正确的陪和方法和护理方法,掌握正确的拔针方式,做好及时的针管、肝素帽等的更换等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缩短留置针时间,值得广泛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诗卉.水晶肉色短丝袜在双手和双脚部位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1,18(07):109-110.
[2]Lebovic DI,ChaoVA,Martini JF,et al.Needle retraction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Chinese Nursing Association National intravenous therapy nurs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lecture [C].2012,13(04):198-199.
篇2
Keywords: plane intersection; Turn left waiting area; Straight waiting area
中图分类号:U41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十一五”期间,番禺区汽车保有量由2007年的13.24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25.83万辆,增长率95.1%,年平均增长率19.0%。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使得快速膨胀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交叉口范围内交通对象的行为特性较为复杂,由于不同方向交通流对时空资源的争夺,导致交叉口运行秩序混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阐述交叉口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条件,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大北路平面交叉口的实例应用,讨论待行区设置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改善情况。
2 国内外研究结论综述
待行区设置是作为有效的交叉口渠化措施之一,通过设置合理的待行区,提高对交叉口闲置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确定交叉口内各交通流合理的通行空间,从而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针对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方法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表明,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可以有效地对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流进行组织[1]。国内学者也相应建立了左转自行车相位设置流量临界值的概念和自行车、行人提前截止时间的计算模型,为解决混合交通环境下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冲突问题提供了参考[2]。相关研究在参考国内外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原则、常用方式,车道的长度、宽度等问题,研究表明对左转车道进行合理偏移,将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视距[3]。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部分城市对待行区的设置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上海、杭州、南宁、柳州等地,普遍采取设置左转和直行待行区等手段进行平面交叉通优化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上海、杭州在使用左转待转区的基础上,引入直行待行区来进行交叉通组织优化。研究表明,在有条件的路口设置左转和直行待行区,路口的通行能力平均提高8% -10%左右[4].
3 待行区设置方法研究
在交通网络中,平面交叉口是整个路网中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的瓶颈。通行车辆在平面交叉口处反复地分流、合流及交叉,使得该处的交通状况复杂、降低通行能力。同时,交叉口的拥堵往往由点到线,由局部向大范围加速蔓延,甚至影响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消散。可以说,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状态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态密切相关,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关键。提高平面交叉口车辆通行效率的措施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从工程角度,拓宽交叉口范围,增加进口道数量以使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用地限制使这种方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二是从管理角度,单个路口实现多相位,使相互冲突的车流在时间上分离,维护路通秩序,提高通行速度,但其长周期、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与现代节能、环保的时展理念相矛盾。
如今饱和交通流愈发成为上海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使用SCATS等先进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已难以达到一劳永逸的预期管理效果。因此合理利用交叉口内的有限空间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使用效率的最直接方法。
4 应用实例
番禺区大北路为区中心地带最繁华的城市道路,大北路交叉通流较大,由于道路两边已是成熟商铺,无法拓宽道路,必须采用渠化设计及交通组织来改善交通拥堵现象。因此,将大北路交叉口作为番禺区左转及直行待行区的试验点。经大量应用表明,直行待行区在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缓解道路通行压力上具有一定优势。
图1 番禺区大北路与禺山大道交叉口俯视图
由于本交叉口空间较为充裕,可在四个方向分别设置左转及直行待行区,使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秩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经观测,目前未对相邻路口造成负面影响。经路口观测,四个方向左转及直行通行能力提高率为20%-30%。
5 结语
为了解决交叉口机动车等待时间过长造成拥堵的弊端,可酌情在路口区域较大的平面交叉口设置左转或直行机动车待行区,以充分利用时空资源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小信号周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延误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hebeeb, Ousama. Safety and efficiency for exclusive left-turn lanes atsignalized intersections[J].
篇3
为了控制和降低高血压死亡率、致残率,研究开发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通过使用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的利用率、周转率、及成本核算的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设计目标和技术特点
设计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颂布的《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化、数字化、程序化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设计原则: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根据《药品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血压防治的自动化网络平台,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1],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外部接口: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2],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运行环境: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Lq1600系列),磁卡读卡器(RS-232串行方式)。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应用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Basic[3]。数据库用Microsft Access。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系统功能
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药品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管理、查询管理、数据字典。由系统主控模块负责各个子系统的统一管理。
药品管理:主要用于维护系统基础资料、相关标准等,提供整个系统运行所须的基础数据设定功能。相关标准包括词组查洵、收费标准和处置费设定。
入库管理:主要登记编号、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入库登记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出库管理主要登记购买单位(人)、出库数量、药品名称、出库时间、经办人等。出库时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
查询管理: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
数据字典: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检测类别、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检测目的、样品处理方式、报告单标识、化学单位设置、报告设置等。
系统维护: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药品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而设计开发的。它遵循QA/AC、ISO9000、ISO/IEC 17025等管理规范,对影响药品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 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治疗按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的NAH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好、费用低;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具有修改、查询、快速、准确等优点;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讨 论
我国的药品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管理时代。为了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把药品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药品管理工作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该系统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药品从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药品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药品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药品信息的真实、可靠。特别是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使用该系统后, 深受药品管理工者的欢迎,社区药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药品管理工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药品管理工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药品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药品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药品管理意识,贯彻执行《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药品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药品管理工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管理工作的水平。使药品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4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及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非营利医疗机构,由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以社区服务为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性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大约在3~5万人,对常用需求,例如床位、基本设备、常用药品、急救药品等合理、按需求比例配置[1]。
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是人们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积极响应,融入“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了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以下分析了具体实施措施:
2.1营造基础护理氛围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强调优质护理服务,建设软环境,如宣传条幅、宣传卡等,使护理人员置身于“优质护理服务”的氛围中,在公告栏中应该及时更新目前流行病、传染病及相关预防方法,让患者能够在护理中心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
2.2调整工作流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面对的居民患者大多属于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因此,对护理人员编组分班,每个责任组由2~3名护士组成,并设立责任组长,实行指导并监督护士工作,落实基础护理的工作内容。对护士制定岗位责任制,如护士需要提前10min进入负责病房进行护理,并热情、主动的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2.3合理配置人员 护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琐、劳累,因此,对护理人员编排两班制,由夜间1~2名值班护士调整到晚班一人一房监护护理。使护理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为患者服务,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班,两班护士需要通过交班了解患者情况,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
2.4组织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分配护士到各地方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学习,所有学习人员需要在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后才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培训人员需要分批进行,一方面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人员结构稳定,另一方面也不会对培训机构造成太大压力[2]。
2.5加强护理手段 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安全护理意识,实行责任制,有专门护士负责,对不能自理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如刷牙、洗脸、更换床单被褥等,对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患者可以协助护理。护理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护士的责任心。因此,需要通过巡视病房、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护理手段。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了解并登记,包括病房、病床、姓名、疗程等,由患者或家属签名确认。
2.6加强沟通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大力开展沟通服务,由于老年患者较多,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聊天、沟通,了解患者需要,给予患者安慰,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教育,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3]。
2.7完善管理方法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制定表格式护理文件,按照书写要求填写,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文书需要建立在科学、完整、真实、全面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护理文书进行填写,并由护士组长监督检查。
2.8建立竞争机制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非盈利机构,工作人员时常会产生对工作怠慢,对患者需求不予理睬、责任心不强等心理,在工作中不求进取,不负责任。因此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护士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成绩优异者可晋级或者评为“明星护士”并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考核不达标者给予一定惩罚。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具体到责任人,质量管理小组与当事人了解情况,并及时帮助当事人及时解决,引以为戒,对其他服务人员加强培训,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创新后的成效
通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环境、宣传教育、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逐渐加强[4]。
3.1成效一 全面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业务能力: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后,良好的服务态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得到了最佳服务,满意度增加。护士的整体职业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对患者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态度、礼貌用语以及专业的护理技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服务。巡视病房先敲门,对患者更加体贴、温馨的照顾,对患者需求及时了解,并加以解决,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造出一种优质服务护理的氛围。
3.2成效二 护理人员专业机能的提升:在加强技能培训后,护理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优质服务,对患者的问题进行专业性回答。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不怕辛苦,及时做好各项治疗工作及清洁工作,熟练、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护理人员的技术过硬、工作认真、知识全面也为护理人员增加了自信心。
3.3成效三 普及健康知识:在护理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询问、沟通,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同时为患者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也为减少医疗事故纠纷做出贡献[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面向的群体不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患者,还有同社区内的居民,提高健康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将健康知识普及到人民群众中。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理念是提升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这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投身其中,让患者感受到更浓烈的优质护理服务氛围。护理人员注重细节化、了解患者需求等个性化服务,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特点。护理质量与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有效落实了优质护理服务,为社会稳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河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许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篇5
如何对门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病情快速评估,合理进行有效抗生素治疗,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笔者于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诊治CAP患者87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7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内科门诊收治的病人,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2-63岁,平均37.5±11.8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平均39.5±12.4岁。两组患者年龄、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按需要均给予一般的退热、祛痰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实验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NS100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3-5 d,病情明显改善后,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片200mg,2次/d,疗程11 d;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NSl0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1 d。
1.3 CAP改口服序贯治疗的标准 (1)呼吸频率≤24次/min,并24 h内未再升至30次/min以上;(2)体温90%;(4)白细胞计数正常,能充分进食;(5)胸部x片无加重表现并于48 h后恢复稳定。
1.4 疗效判定 疗程结束后根据卫生部2004年颁发的《抗菌药物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痊愈:(1)发热咳嗽等症状缓解;(2)肺部音消失;(3)血白细胞正常;(4)痰标本细菌培养阴性。显效:上述4项中任何3项完全恢复正常。进步:上述4项中有缓解但不明显,不足3项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用药72小时后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1 d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1.1%(41/45),对照组总有效率92.8%(39/42),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综合比较 治疗组抗生素的使用费用,总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留观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6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053-04
1工程概况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由同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科瑞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实行项目管理。
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施工总承包)与中国远大幕墙公司(承包钢结构、幕墙)、霍高文建筑系统有限公司(铝锰镁合金板双曲屋面)通力合作,携手共创辉煌。
本项目为“争创鲁班奖”工程,工程位于无锡新区的中心,形体特殊和复杂多变,梅花形钢结构奇葩绽放,大悬臂飞檐,形成刚柔相济的造型,整个建筑十分时尚,处处透析出现代气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科技交流中心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上部屋盖为钢结构,屋面形状为无锡市的市花――梅花(图1),整个屋面曲面是由多个曲面方程形成的曲面,钢屋盖支撑在混凝土结构柱上;梅花形体屋盖最大直径128m,屋盖投影面积约8000m2。梅花的五个花瓣为壳面。相邻花瓣之间的曲面比较平缓,大小不一的花瓣,高低交错、相对独立,又互相偎依、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和谐结合。
2工程项目管理策划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涵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建设工程的项目策划与实施后的有效管理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前提(图2)。
2.1树立综合协调的管理观念
(1)项目进度管理是从全局出发,以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项目范围、成本、质量等各专项管理的协调、统一为内容,所开展的综合性的管理过程。因此,开展项目进度管理就要有项目各要素及各专项管理,进行综合协调的观念。进度、质量与投资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三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投资省、质量好(图3)。
(2)进度控制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包商和业主、监理、设计人员及材料设备供应商都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进度控制的目标,要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好各方的关系。
2.2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理论
(1)进度是指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以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表达。进度控制将工程项目任务、工期、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施状况。
(2)进度控制是指在限定的工期内,以事先拟定的合理且经济的工程进度计划为依据,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纠正,形成反复循环的动态控制过程。
2.3进度目标控制实行全方位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中,坚持执行进度计划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但是,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很难事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估计;因此,进度控制工作大量的是在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中完成。
2.3.1业主进度质量控制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换,工程进度控制与政治经济关系显得更加密切。
(1)加强党政建设推动进度控制。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党政干部政德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及领导作用,而且对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由于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党委在工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党政建设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管理体系。工程管理人员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说法自律意识的拒腐防变能力,从细微之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群众中树立了党政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有效地推动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进度质量控制。
(2)业主合理确定工期、合理标价定标。业主对工程项目工期能给出一个正确合理要求工期,招投标过程中能摆正投标标价与工期关系,充分考虑到工期缩短将对工程造价、工程质量的影响,标价压得太低,使进度控制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3)构建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调整工程管理结构打造优质工程。在无锡新区这块热土上,任何承包商要想打造优质工程,争创“鲁班奖”,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科学管理创新。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工程调整管理机构,现代化管理要求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由间接管理为主转向直接管理为主的“一元化”管理新模式。原来的管理模式:甲方工程建设部1管理公司2监理公司3总承包公司4分包公司施工队。现改为直线管理机构:成立鲁班奖工程建设管理委员会(甲方工程建设部、管理公司、监理公司、总承包公司四家合为一体)(质量、进度、安全控制领导小组,)施工队(承包商)。
四家合为一体的机构编制创新管理,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工作起来非常方便,减少烦琐的管理程序,加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2.3.2加强人性化管理,加快工程进度,打造优质工程鲁班奖工程建设管理委员会创办“精心策划、高标准施工,争创鲁班奖工程”周刊,紧紧围绕争创鲁班奖工程目标的实现,开辟了科学管理创新打造优质工程,科技创新争片创“鲁班奖”栏目,向员工传递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鼓舞了员工士气,扩大了同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科瑞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知明度,周刊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保证了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目标的实现 。
2.3.3加强企业间横向联合,拓宽创新之路,加快工程建设上海互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王建国是工程建筑、防水堵漏施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引进先进的防水堵漏技术、设备,不断完善防水堵漏施工工艺、以及高效封堵技术的创新、专业治理各种渗漏、尤其对大体积砼裂缝漏水、沉降伸缩缝漏水堵漏、有多年的成功处理经验、具备高难度防水堵漏的能力,施工业绩遍布长江三角洲。
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阶段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较多,风险不单一出现,而是相互影响、交叉耦合。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地下室工程,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7663O,最长的砼长墙131m×6m×0.3m,另设三个汽车通道,工程中出现沉降伸缩缝渗漏、结构体龟裂渗漏以及蜂巢现象也是难免的;尤其是汽车通道与主楼沉降伸缩缝渗漏通病(图4)。下面叙述与分析:
(1)风险分析。地下建筑结构的渗漏较多集中于采用钢框橡胶止水带防水的沉降缝处。对此,许多施工单位仅采用压力注浆等刚性堵漏措施,效果很不理想(图5)。
(2)地质情况的特殊性:软弱性弱性土层,夏、秋季太湖河畔地下水位高,冬季太湖河畔地下水位低,水位高低的变化,通道容易产生位移和沉降缝处渗漏。
(3)设计风险:设计对基础条件认识不足,主楼是桩基础,而汽车通道是软土浅基础,基础容易出现沉降不均。
(4)施工风险:施工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与技术措施及止水材料的控制不到位,造成施工风险。
2.3.4通道与主楼基础的类型和构造分析根据“位移反分析法的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理论:地下工程区别于地面工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存在初始地应力场,岩体赋存于这种应力场中处于平衡状态,基础施工、通道开挖十分困难,引起对围岩的扰动使得围岩应力场发生重分布。
无论是二维地应力场分析还是三维地应力分析,自重应力场数学计算模型都是侧面(或侧边)为水平向约束、垂直向自由,底部边界为水平向自由、垂直向约束,内部介质作用着铅垂向的体积力。二维地应力场分析中的自重应力场数学计算模型(图6)。
在二维地应力场分析中,地质构造应力场模拟为:在加载的侧面边界上施加梯形分布(即均匀分布和适量的三角形分布压力的叠加)水平向压力(图7)。
在三维地应力场分析中,地质构造应力场模拟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模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和次压应力情况,即对两个水平主应力的模拟;另一是模拟构造应力场的一般应力状态情况,即对两个正应力分量和一个剪应力分量的模拟。
2.3.5沉降伸缩缝抗渗漏设计与施工设计: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多年的实践经验,通道基础与主楼基础均应采用相同类型和构造的基础,基础设计要考虑到基础的类型、构造和地下水高低的差异关系,通道与主楼如采用不同类型和构造基础,如同停靠在码头上的船只,伴随着水位变化时升时降,容易产生沉降不均匀和通道基础位移,沉降伸缩缝设计、施工稍有不慎,将会引起沉降伸缩缝渗漏。施工:上海互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王建国根据以上情况,立即做出相应部署,对汽车通道与主楼车库用特制分离式防水板将面板连接,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地下室工程沉降裂缝渗漏现象。实践证明,多年后沉降伸缩缝未发现渗漏现象,堵漏效果很好。企业间横向联合,拓宽创新之路,私营老板王建国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质量第一、业主至上”的宗旨,打造优质工程,加快工程进度,深受业主欢迎。
2.4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加快工程进度
霍高文建筑系统有限公司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工程进度。
铝锰镁合金板在双曲屋面的应用(图8)。
2.4.1工程概述铝镁锰合金围护系统是基于直立锁边防水原理设计的特殊金属围护系统。这种系统主要针对满足大跨度,复杂双曲屋面及墙面的保温,隔热,吸音及美观的要求而研发的围护系统。可运用于各类建筑。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梅花形体屋面钢结构工程,造型独特,俯瞰优雅的曲线,完美而又顺畅,体现建筑艺术的特色。
工程金属屋面由多个区域形状各异的屋面组成,用虹吸排水天沟连接各区域屋面。1相邻花瓣之间用导流槽连接。2索穹顶与花瓣区中间设置16.4英尺宽圆形光环带(玻璃透光顶篷),圆形光环带两侧设置两道环形虹吸排水天沟(图9)。
2.4.2金属屋面板安装难点工程主体金属屋面板安装关键程序为:铝合金扇形屋面板、收边泛水板、不锈钢虹吸排水天沟和上檐口封边泛水板安装等。
2.4.3屋面整体性好,防水效果卓越Kalzip直立锁边屋面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好,在同一排水面上,屋面板的长度方向无搭接,而传统压型钢板一般中间有较多纵向搭接,容易因搭接长度和密封胶老化的问题,或因毛细作用而造成渗水,Kal-Zip围护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隐患。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以其泄流量大、管材少、节约建筑空间等优点,防水效果卓越。
2.4.4自动压型机现场面板压型,加快工程进度工程使用扇弯屋面板。本工程霍高文建筑系统有限公司提供一台进口的(德国研发)自动压型设备,屋面板在现场进行现场压型。这样处理的优点是根据屋面的实际尺寸确定面板的长度,同时不受屋面板运输长度的限制。方便了现场施工,加快了安装进度。满足了现场安装需要,使安装后的屋面曲线更加自然、流畅。
2.4.5不锈钢虹吸排水天沟安装(1)采用HDPE管道的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斗与不锈钢板天沟(檐沟)焊接连接,天沟材料为2.0mm厚不锈钢板(图9)。(2)虹吸排水天沟搭接焊。天沟焊接前将切割口打磨干净,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焊接,焊条型号根据母材确定,直径采用φ2mm,焊缝一遍成形。
2.4.6kalzip屋面板安装
(1)放线:“T”码(固定座)安装利用全站仪精确放样,和理论坐标点进行对比及时修正误差,使得安装质量得以保证。同时安装屋面板时,伸入虹吸排水天沟的长度以略大于设计为宜,便于现场剪裁。
(2)就位:板抬到安装位置,先对板端控制,然后将搭接边压入前一块板的搭接边,扣好压实。
(3)锁边:面板位置调整好后进行锁边。要求锁过的肋边连续、平整,不能出现扭曲和裂口。在锁边机锁边的过程中,前方1m范围内必须使搭接边接合紧密,当天就位的面板必须完成锁边,防止大风及其他外部荷载导致的面板移位。
(4)板边修剪:修剪檐口和天沟处的板边,修剪后应保证屋面板伸入天沟的长度与设计的尺寸一致,防止雨水吹入屋面夹层中。
(5)折边:折边的原则为水流入天沟处折边向下,折边时不可用力过猛,应均匀用力,折边的角度应保持一致。最后安装檐口处面板下的泡沫塑料密封堵头。
2.4.7收边泛水安装精细化,打造优质工程
(1)底泛水安装。泛水分为两种,一种是压在屋面板下面的,称为底泛水;一种是压在屋面板上面的,称为面泛水。天沟两侧的泛水为底泛水,必须在屋面板安装前安装。底泛水的搭接长度、铆钉数量和位置严格按设计施工。泛水搭接前先用干布擦拭泛水搭接处,目的是除去水和灰尘,保证硅胶的可靠粘接。要求打出的硅胶均匀、连续,厚度合适。
(2)面泛水安装。屋面四周的收边泛水均为面泛水,其施工方法与底泛水相同,但要在面泛水安装的同时安装泡沫塑料封条,要求封条不能歪斜,与屋面板和泛水接合紧密,这样才能防止风将雨水吹进板内。
(3)泛水焊接。焊接前,先将焊接处清理干净,焊接设备选用日本松下氩弧焊机,选用进口铝硅焊条,焊条型号为φ2.4mm×900mmR4043。焊接要领:运条要稳;送风要匀;运条速度与送风大小要匹配。
泛水为1mm厚铝板,焊接受热时很易产生较大变形,为了减小其焊接变形,在铝板与泛水及泛水与泛水焊接部位的正下方,安装沿焊缝通长Z型支撑。Z型支撑位置必须准确,如有较大偏差则起不到减小焊接变形的作用。
焊缝外观要求:焊波均匀、焊缝光滑流畅、焊缝宽度适宜、无焊渣。
瘤、无咬边;焊缝内在质量:无夹渣、无裂纹、无气孔。铝焊缝防水是本工程屋面防水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焊缝质量的控制(图10)。
小结:霍高文建筑系统有限公司在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工程上充分体现出其公司设计及安装的先进水平,展现了Kalzip屋面系统在双曲屋面的应用。科技管理创新,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工期比预定计划提前28天完成,质量达到优质标准,为争创鲁班奖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3结语
篇7
本文作者:焦俊峰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治安治理资源整合的社会基础考察
治安治理作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其过程必然涉及权力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具体分配。治安治理决策的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等环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结构性关系。同时,国家和社会的结构性关系反过来也影响治安治理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从市民社会理论层面理解和使用“社会基础”一词,即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7]。前述以国家和社会为载体的治安治理资源的整合,需要考察市民社会基础。作为有威权统治传统的中国,整合社会治安资源应注意中国社会的发育程度,即中国基层社会是否拥有维护社会治安的力量、能力、方法和制度资源等。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对治安治理资源的整合有重要影响,其核心在于基层社会和公众参与治安治理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公众参与,社会结构、社会信任、社会关联类型等也会影响社会治安治理的运行过程。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基层社会对治安治理资源整合的影响:一是在基层社区范围内,从微观层面考察基层社会和公众在治安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县域范围内,从中观层面分析社会力量对治安治理的影响;三是在国家范围内,从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关系宏观层面分析市民社会在治安治理中的地位和功能。从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现状考量,治安治理资源整合面临的困境在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匮乏和市民社会发育状况不理想。①首先,虽然中国的社会力量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建国后高度发达的行政体系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性对基层社会结构的建设性破坏导致市民社会尚未构建起来,国家力图培育的基层民主与预期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尚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安治理在基层社区的运行,社区警务、社区矫正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即是例证;其次,市民社会的不成熟往往伴随着社会资本的匮乏,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削减了静态社会结构下遗留下来的社会资本存量,导致当前中国的社会资本总量比较匮乏,社会参与的热情、广度、深度均不够,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和途径。由于社会的转型,我国缺乏长效的制度和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治安治理工作,这是社会参与的实践困境。在国家治理理论中,发达的公共精神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但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无法孕育发达的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的缺乏又导致传统中国无法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在当今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发达的公共精神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8]。对于治安治理而言,社会参与的贫弱也就意味着治安治理效果的下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社区为依托,从培养社区的“公共精神”着手。治安治理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关键不在于政府及其警察,而在于社区及社区公众。一方面,社区公众对安全的诉求是警察开展工作的动力和方向,社区公众是公共安全的直接受益者,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治安问题有最为直接的感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警务决策重要的信息源;另一方面,社区公众参与是治安治理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提供建议和意见,更重要的是直接参与到治安治理中来,社区公众能否参与、参与的范围与程度是否合理、参与方式是否科学是治安治理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所在。由于力量的分散和组织能力的相对缺乏,公众的参与并非顺理成章,而必须依靠政府及其警察的组织、协调,以整合社区公众的力量,发挥社区公众的作用。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公共精神”。公众参与治安治理必须使其意识到:作为社区成员,社区治安事关自己切身利益,诸多治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及其警察难以解决,自己有义务参与治安问题的解决。参与治安治理不是代替政府及警察,也不是简单的协助,而是作为主体之一共同解决治安问题。所以,公众在配合警察搞好治安管理和犯罪控制中除了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社区安全系数和心理满足外,亦能提升自己的公民观念[9]。与西方相比,我国社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不高。社区公众的参与分为两类:一是动员性参与;二是自觉性参与。在我国,动员性参与一直是主要的参与方式,但这种参与方式的持久力不够,随意性较强,难以保持长久的效力。据托马斯•海贝勒2003年至2004年在中国沈阳、重庆和深圳的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38名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各级地方官员和140名经筛选出来的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程度普遍不高。比较而言,沈阳的社区参与程度最高,其中大部分人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员工,邻居之间相互认识,人们对国家的期望很高,党员在社会参与中占有较高比例;重庆的社区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人们对国家的期望明显小很多,党员在社会参与中的比例也较低;深圳的社区参与程度最低,原因是移民城市内部缺乏地域性联系,人们相互不认识,而且由于收入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群体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生活态度[10]。虽然该项调查不能说明整个中国的社区参与状况,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由于传统中国是一种威权统治,在这种统治模式下,民众习惯于服从而不是参与,造成当前培养“公共精神”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际上,即便是在以邻里守望为主要方式推行社区警务的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公众对邻里守望的参与热情也在下降。这说明,即使在社区参与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治安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我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官僚体制下国家力量效率低下和社会力量发育不足的现实难题,通过各种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区自我管理活动等,培养社区公众的参与精神,并使传统的动员式参与逐渐转化为自觉性参与。只有社区发育成熟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才能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并得以自觉自发地长期实施。
治安治理资源的整合路径设计
在治安治理实践中,我国一贯重视对治安治理社会资源的挖掘,注重发挥群众在治安治理中的作用。但从具体实践看,这种做法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社会参与治安治理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安全责任的转移,即本应由政府完成的维护治安的职责被转移到基层社区,这种做法从政治上和法律上受到质疑。从理论上看,政府在将治安治理的某些责任转移给市场化的组织后,可以集中精力于必须由政府完成的工作。但是,公共安全供给的市场化与私人化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则使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私人产品所固有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有公共安全富人化的嫌疑。因此,在社会转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辅助力量,与政府协作提供公共安全可以弥补国家治理资源贫弱的结构性缺陷,但政府必须牢牢掌控治安服务的质量标准和监督权,以弥补和遏制治安服务市场化与私营化的消极后果。其二,由于制度创新的缺失以及分散化的改革导致社会资源的整合效果比较有限。从全国来看,不少地方根据地方治理经验创造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整合机制,但作为常态化的制度并未系统性地确立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治理资源的运用。的确,由于性质、权力内容的不同以及具体方法的区别,治安治理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的空间和效果存在一些差异,这就需要用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制度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以取得良好的治安治理效果。治安治理资源的整合分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力量和基层社区之间以警察为纽带,建立长期的协商沟通机制,将双方的力量有机整合;二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化组织、基层社会与市场化组织之间以契约方式由市场化组织完成对公共安全产品的生产供给,为治安治理提供市场化的补充。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手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动基层社区的力量开展治安治理。首先,这种模式坚持依靠国家现有的制度资源,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协调作用,使警务工作围绕着基层自治活动展开,避免了公安机关直接指挥带来的抵触和对抗情绪,也使居委会的凝聚作用有了充分的发挥。其次,这种模式根据不同情况通过方法创新充分挖掘基层社区的力量,即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保安组织,将公安机关的工作与小区物业、大型商贸城、娱乐场所、金融单位和重点企业等区域的保安工作联系起来,有效整合利用这些区域的治安治理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有偿服务以及动员方式发动下岗职工、低保人员、退休人员、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专门的安防队、义务巡防队,整合社区的人力资源。再次,这种模式坚持立足社区,根据社区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将社会矛盾与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以保证社区的稳定和谐,从根源上解决犯罪诱因,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及其对抗犯罪的能力。具体思路是:在社区外的公共空间,国家力量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资源和方法资源,继续提供公共安全产品,通过日常巡逻和案件查处,维护社会治安。但这种方法提供的是无差别的安全服务,仅仅靠政府及警察的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层次化的安全需求。对此,可以通过自治化和市场化两种方式予以弥补。自治化是在政府及警察的指导下,基层社区组建自己的力量开展治安防范。但这种传统方式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融入一定的市场化手段。如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治安治理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中,通过宣传、发动群众重组了324支共计1614人参与的义务巡防队负责社区白天的门栋(店)关照和义务治安巡逻。并在对传统的义务性群防组织人员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安防队、保安队、义务巡防队的建设。以每月由社区统一筹资发给适当报酬的运作方式,从社区下岗职工、享受低保的群众中挑选了520名年富力强者组成260支安防队。①更为普遍和可行的做法是,根据“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推行保安有偿承包安防责任制,即以契约的形式将局部区域的治安治理活动交给保安服务公司。当然,这种方式下,国家力量并非不再参与治安治理,而是通过定期的治安联席会议方式与社区代表、保安组织沟通协商,共同参与治安治理。事实上,在这种模式中,警察组织和社会力量无法割裂,社会力量参与治安治理必然需要借助于警察组织的各种资源,否则其合法性以及治理效果都将存在问题。这种模式涉及国家资源、自治资源和市场资源三个主体和指导协商、市场契约两种合作机制,其性质各不相同。政府及警察和社区之间是协商指导关系,而社区和市场化的保安组织之间是契约关系,为了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从目前来看,上述模式运行较好的社区代表有武汉市民意街社区,其具体做法是经费由社区收取、管理和监督,安保队的组建也由社区自己负责,派出所只对具体的技术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具体的责权利分配进行监督[11]。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公安机关重复收费的嫌疑,又充分发挥了基层社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层社区存在差异,具体的治安问题也有其独特性,作为国家力量的警察组织由于其工作的普遍性难以深入了解和充分考虑这种差异,作为社会力量的基层社区又缺乏警察组织所拥有的权威性治理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官方资源去解决所在社区的治安问题。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双方通过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对自我利益偏好的修正、对具体目标方法手段的选取最终形成共识,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治安治理目标。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基层治安状况较好的社区,警察组织与社区往往有比较好的互动,这些社区可能没有正式的协商制度,但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同样可以起到协商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协商沟通,代表国家权力的派出所与基层社区达成共识,以此为基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群防群治”理念的指导下,有效整合治安治理资源,形成科学的治安治理资源结构。这种资源整合机制运行的结果使得多元主体在治安治理中的关系出现多样化,凸显了治安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具体表现为由警察组织主导并以平等的地位与社区进行交流与协商,根据各自的价值需求达成治安治理目标上的一致。在目标的指引下,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具体的方法手段实现既定的治安治理目标,以维护社区良好的治安秩序,满足警察组织的职能要求和社区公众的安全需求。
篇8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治理”这一提法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政策结果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中央可以通过一种法律,但是在随后执行的过程中,它要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后面这些制度间相互间也要发生互动。中央政府的凌驾地位不存在了,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政府的任务是使社会——政治活动具有能动性,鼓励出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和分配服务的安排。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种类众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业家精神的合资企业。社会——控制论研究方法强调了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主权权威,替代它的是:每个政策领域特有的多种行动者;这些社会——政治——行政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标;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自愿行动部门;行动、干预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出现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动式的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2](p92-94)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r government 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3](p12)治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2.公共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公共治理的研究对象有了巨大的扩展;4.公共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巨大变革。”[4](p91-92)社区治理的理念来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社区管理主体,而现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使得治理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在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如果这一套治理体系能够良好运作,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限模糊,甚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社区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的比较。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业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购买房屋全部产权的购房者。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拆除旧房屋建造新房屋则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区,城市里的社区基本上就是以这些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小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相比,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社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单位福利分房性质,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现在的小区是商品化住房,业主购房都是个体行为,业主之间互相不认识。
2.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而现在这些机构已经淡化,应运而生的业主委员会担负起了管理社区业主的责任。
3.以往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单位统一提供,现在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公司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
可见,从传统社区向住宅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前实行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社区形式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区业主提出了要求。社区业主作为跟社区部门、物业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体,理应很好地发挥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矛盾很大,此类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从上面总结的社区业主与以往社区居民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社区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很忙,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其他成员更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社区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社区自治发展的标志,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而且业主委员会是民间性组织,号召力似乎不强,许多业主对于委员会的职能性质都不了解,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了。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目前社区里的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就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在收取了较高的物业管理费之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拒绝缴纳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则认为他们收取的管理费都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了,这样一来,后果一般是物业公司不再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业主深受其害。
(三)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么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经提出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业主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部门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发挥出业主应有的作用,这促使我们对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综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模式或三个阶段:1.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5](p136-137)在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社区业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社区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对管理者的依赖。现在的社区没有了所谓的上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管理。而靠自己进行管理,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不管理,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别人也无权过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区业主对社区事务的普遍不关心,即使出现了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就是单位制解体,尽管凸显了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但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业主委员会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其根源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区业主之间缺乏内聚力。同时,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模糊,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在磨合期间无法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过渡的关键。既然现在社区业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那就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定位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业主群体往治理主体的方向引导,并让其认识到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联性。
三、努力引导社区业主发挥其治理水平
将社区业主放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业主向治理主体引导。
(一)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级机构管理社区居民,而且人们的思想方式受其影响很深。既然这样,完全可以顺应这一思维方式,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强化其作用。业主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性组织,也不是对社区的业主进行上对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强调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委员会是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来的业主代表组成的,跟大家是同样平等的身份,这就不会出现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业主们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委员会反映,委员会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业主委员会可以填补在没有了传统管理者之后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业主们通过委员会解决了困难与问题,自然会感激业主委员会,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后,要拥护委员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必须强化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当业主们还对自己的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时,业主委员会就应该站出来,代表广大业主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社区中要选出大家都信赖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业主代表来组成业主委员会,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的规章制度,切忌三分钟热情,要切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一直坚持下去。其次要加强业主委员会与广大业主的联系,获得业主的支持。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由于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对所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是必须依靠业主委员会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产生问题和发生矛盾时,委员会才能证明其是存在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业主委员会的存在。
(二)加强社区业主间的内聚力。
社区业主的内聚力不强,是业主不团结,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的根源。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异,社区业主也许很难在同一时间聚集到一起,这也给他们的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可以先从老人和孩子着手。退休在家,平时无事可做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加强联系和沟通,业主委员会可以组织老人们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间互相来往多了,会影响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来往,慢慢地就可以把业主们联系起来。孩子们也是,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越来越紧密。社区业主之间的联系紧密了,内聚力自然就会加强。业主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就不会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大小事务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乐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负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社区业主达到社区治理主体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强社区业主的内聚力,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业主应加强与物业公司的互动。
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的主流。尽管物业公司是企业,但由于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也在业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当前普遍存在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还是由于物业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实际服务与承诺时的标准不相符,收取费用与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等。由于物业管理的质量与业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上的联系,使得业主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十分复杂且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致使本来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能解决了。当前我国的物业公司发展较快,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很突出。社区要找到一家负责任讲信用的物业公司并不容易。撇开客观因素,业主自己应该做到的,是重视最初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拟订的标准执行,如果物业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标准,业主应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业主应时常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及时沟通,出了问题立刻解决,尽量不要拖延,以保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加强了,一些潜在的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消除,双方都深入了解对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业公司与业主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出现矛盾问题尽快通过协商解决。当然,企业性质的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与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业主们在监督物业公司工作上必须付出更多,而一个有威信和号召力的业主委员会就可以替业主们担负起监督物业公司工作的责任,这也证明了社区里建立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负责任,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委员会的重要性。
(四)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传统的社区管理主体,在当今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应该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政府必须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将社区内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这三类组织统一调动起来,使之为整个社区的利益和目标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理顺城市社区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6](p135)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都是通过政府授权才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的,所以政府在社区工作上起到的总领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相当于减轻了业主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政府还应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一些社区部门目前还没有法律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这同样也有助于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社区业主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在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导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治理”这一提法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政策结果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中央可以通过一种法律,但是在随后执行的过程中,它要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后面这些制度间相互间也要发生互动。中央政府的凌驾地位不存在了,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政府的任务是使社会——政治活动具有能动性,鼓励出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和分配服务的安排。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种类众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业家精神的合资企业。社会——控制论研究方法强调了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权威,替代它的是:每个政策领域特有的多种行动者;这些社会——政治——行政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标;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自愿行动部门;行动、干预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出现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动式的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2](p92-94)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administrationorgovernment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3](p12)治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2.公共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公共治理的研究对象有了巨大的扩展;4.公共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巨大变革。”[4](p91-92)社区治理的理念来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社区管理主体,而现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使得治理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在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如果这一套治理体系能够良好运作,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限模糊,甚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社区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的比较。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业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购买房屋全部产权的购房者。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拆除旧房屋建造新房屋则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区,城市里的社区基本上就是以这些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小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相比,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社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单位福利分房性质,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现在的小区是商品化住房,业主购房都是个体行为,业主之间互相不认识。
2.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而现在这些机构已经淡化,应运而生的业主委员会担负起了管理社区业主的责任。
3.以往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单位统一提供,现在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公司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
可见,从传统社区向住宅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前实行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社区形式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区业主提出了要求。社区业主作为跟社区部门、物业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体,理应很好地发挥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矛盾很大,此类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从上面总结的社区业主与以往社区居民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社区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很忙,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其他成员更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社区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社区自治发展的标志,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而且业主委员会是民间性组织,号召力似乎不强,许多业主对于委员会的职能性质都不了解,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了。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目前社区里的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就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在收取了较高的物业管理费之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拒绝缴纳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则认为他们收取的管理费都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了,这样一来,后果一般是物业公司不再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业主深受其害。
(三)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么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经提出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业主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部门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发挥出业主应有的作用,这促使我们对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综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模式或三个阶段:1.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5](p136-137)在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社区业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社区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对管理者的依赖。现在的社区没有了所谓的上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管理。而靠自己进行管理,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不管理,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别人也无权过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区业主对社区事务的普遍不关心,即使出现了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就是单位制解体,尽管凸显了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但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业主委员会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其根源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区业主之间缺乏内聚力。同时,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模糊,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在磨合期间无法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过渡的关键。既然现在社区业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那就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定位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业主群体往治理主体的方向引导,并让其认识到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联性。
三、努力引导社区业主发挥其治理水平
将社区业主放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业主向治理主体引导。
(一)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级机构管理社区居民,而且人们的思想方式受其影响很深。既然这样,完全可以顺应这一思维方式,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强化其作用。业主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性组织,也不是对社区的业主进行上对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强调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委员会是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来的业主代表组成的,跟大家是同样平等的身份,这就不会出现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业主们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委员会反映,委员会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业主委员会可以填补在没有了传统管理者之后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业主们通过委员会解决了困难与问题,自然会感激业主委员会,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后,要拥护委员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必须强化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当业主们还对自己的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时,业主委员会就应该站出来,代表广大业主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社区中要选出大家都信赖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业主代表来组成业主委员会,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的规章制度,切忌三分钟热情,要切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一直坚持下去。其次要加强业主委员会与广大业主的联系,获得业主的支持。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由于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对所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是必须依靠业主委员会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产生问题和发生矛盾时,委员会才能证明其是存在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业主委员会的存在。
(二)加强社区业主间的内聚力。
社区业主的内聚力不强,是业主不团结,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的根源。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异,社区业主也许很难在同一时间聚集到一起,这也给他们的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可以先从老人和孩子着手。退休在家,平时无事可做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加强联系和沟通,业主委员会可以组织老人们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间互相来往多了,会影响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来往,慢慢地就可以把业主们联系起来。孩子们也是,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越来越紧密。社区业主之间的联系紧密了,内聚力自然就会加强。业主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就不会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大小事务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乐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负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社区业主达到社区治理主体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强社区业主的内聚力,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业主应加强与物业公司的互动。
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的主流。尽管物业公司是企业,但由于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也在业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当前普遍存在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还是由于物业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实际服务与承诺时的标准不相符,收取费用与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等。由于物业管理的质量与业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上的联系,使得业主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十分复杂且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致使本来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能解决了。当前我国的物业公司发展较快,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很突出。社区要找到一家负责任讲信用的物业公司并不容易。撇开客观因素,业主自己应该做到的,是重视最初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拟订的标准执行,如果物业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标准,业主应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业主应时常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及时沟通,出了问题立刻解决,尽量不要拖延,以保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加强了,一些潜在的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消除,双方都深入了解对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业公司与业主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出现矛盾问题尽快通过协商解决。当然,企业性质的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与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业主们在监督物业公司工作上必须付出更多,而一个有威信和号召力的业主委员会就可以替业主们担负起监督物业公司工作的责任,这也证明了社区里建立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负责任,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委员会的重要性。
(四)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传统的社区管理主体,在当今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应该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政府必须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将社区内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这三类组织统一调动起来,使之为整个社区的利益和目标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理顺城市社区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6](p135)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都是通过政府授权才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的,所以政府在社区工作上起到的总领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相当于减轻了业主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政府还应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一些社区部门目前还没有法律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这同样也有助于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社区业主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在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导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社区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范围。社区作为一个既是中观又是微观的层面,对于环保的意义非凡,它可以作为一个全社会环保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又可以作为一片试验田。同时,将环保事业着眼着力于社区环保对社区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环保必然需要政府的协调、市场的调控及社区内公众的全民参与,也就是说社区环保是将几者关系有力协调的良好契机,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口,特别是相关硬件设施及人文环境的建设。
对于社区环保,我们的态度是治标治本,我们的思路是从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到社区环境建设,我们的落脚点在于“建设”,怎样创新社区管理以最终创新及完善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环境的规划、管理、监督和执法,包括自治组织、基金会的创立等等。
一、社区环保的现状及其弊端
(一)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主要方式
从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治理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但以市民环境维权为主要目的其他治理途径也同时存在,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的总体结构,概括如下:
1. 行政治理方式。目前各类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都为行政环境执法提供了制度标准。由于单个社区的微观环境污染对整个城市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有限,影响范围较小,因此难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而主动采取治理行动,以至于一贯被动地采取措施,政府被“赶着”治理社区环境。比如说环境,就是市民通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就当今社会大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而言,只要这些污染不危害到个人利益,甚至说不严重危害到个人利益,市民们是很少会选择“向上反映”的。
2. 直接交涉途径。指污染受害居民直接同污染者进行交涉,要求停止污染行为和进行赔偿的单方面维权行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直接博弈的过程,博弈者的个人因素对博弈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污染受害居民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且受到个人知识水平、信息获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说较为有限。
3. 司法诉讼方式。指污染受害居民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侵权和进行赔偿的方式。由于诉讼途径一般需要当事人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加之目前社区污染方面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的不尽完善,以及客观污染取证方面的困难,诉讼成本较高。
4. 第三方调解方式。指通过第三方出面主持,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消除污染、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目前污染纠纷调解的第三方主体主要为司法部门或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实践中,调解方式多发生在居民之间的污染纠纷上,以自愿为原则,在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行政治理、直接交涉、司法诉讼、第三方调解方式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方式的总体框架。从社区层面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行政管理和执法为主,由行政系统推动执行的政府包办模式仍然在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体系中占了绝对主导,市民对环境污染矛盾解决主体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政府依赖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保的必要性
目前苏州的环保工作也是以行政治理为主,主要依赖政府。同时,政府对环境的保护主要侧重于从整个城市出发,针对社区层面来开展环保工作的意识较薄弱,工作较欠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层面的环保对于社会的环保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各个击破”的意义。
面临以上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对于社区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社区环保的体系,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代替政府所唱的“独角戏”。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做“人的工作”的职业,有利于联络各方资源,将社区环保的“资源网络”构建起来,协调各方关系,以形成一个居民、政府、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环保体系,搭建一个汇聚“生旦净末丑”的戏台。
二、社区环保的社会工作介入
本文研究的社会工作要介入的社区环保的领域主要限定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社区居民环境权益的维护问题。
社工及社工组织的介入主要表现在协调个体(居民)、政府、企业、组织(NGO)这些环保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多中心治理和管理模式,上下协同,多元互动。具体说来,这些行为主体都需要增强意识、明确定位、强化责任、提高能力,但又各有所侧重。
(一)居民层面: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篇11
“社区治理是管理理论在社会领域的实际应用,是指在某特定社区的范围内,对社区内的公民,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社区治理的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五点:一是其特点是治理的横向范围扩大,形成网格结构,注重社区居民的意见权,充分发扬民主,转变单一的以政府为主的治理主体;二是其治理范围是特定社区内的公民的公民利益;三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是治理范围内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四是其采取的行动过程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与约定的习俗;五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福利等生活保障问题,改善生活质量,使社区更加和谐。
二、社会变迁中社区治理的发展演变过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整体而又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 它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等等。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我国社会结构调整,社区治理发生了三次较为重大的转型:
1.我国早期实行计划经济,在其影响下,与之相对的所谓的社区治理是单位管理模式。城市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单位”构成全部社会生活,全社会被分解为一个个的独立“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功能来调配人员,整合资源等。如果想管理好整个社会,就必须管好组成社会的每个小单位。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发生环境,制度发生巨变,社会功能逐渐分化,如今的社会已经转型为现代化的的社会。
2.改革就意味着新的变化的出现,传统的合作治理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困境表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沟通困难,而出现社区合作治理的困境。因此,社区的治理模式也需要变化。即由原来行政型社区向合作型社区再向自治型社区转变。
三、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讲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
1.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社区生活的实质是在社区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治理牵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存的过程,造成此种现象原因是:首先是社会转型;其次是经济发展需求转变,实行计划经济;最后是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因此,社区治理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入而变化,还引发了利益主体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
2.社区治理的目标过程化
社区治理转变为更加注重过程目标,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通过分析可知:首先,要明白社区治理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围观目标是解决特定社区的具体问题;其次,社区治理的目标要想实现,还要使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对社区居民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社区活动制定相关相关的规章和制度等。
3.扩大社区治理的内容
要想保障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做到社区真正实现为公共事务服务,形成良好治理,就要扩大社区治理的内容,内容都是社区居民最关心的自身利益问题,如:一是社区的环境,包括绿地,活动设施,报刊宣传专栏的建设,以提升社区的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二是建设社区卫生防护站,保障居民的卫生,医疗问题;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四是解决社区居民的福利问题。通过整合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资源,保障保障社区治理顺利进行,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4.形成多元主体,上下互动的社区治理过程
多元主体,上下互动的社区治理是目前最符合治理过程发展需要的治理,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实现社区治理不同主体的利益需要。因为社区治理强调的的是各治理主体等参与者多方互动,协商制定社区治理的目标,并在探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社区居民,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协作实施的过程。
四、对未来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构想
“社会复合体”,就是按照社区治理发展的趋势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居民等,就是政府,社会,市场的等多方主体的互动,使其各方的利益相互重合或发生联系,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我国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资源结构、人际关系、文化积淀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差异都非常大,这当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是由我国这么多年的现实发展所决定的。而这种高度的差异性又促使我国在治理社区问题时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从实际情况出发,西方国家治理上的长处可以适当的借鉴,但绝不可简单的模式照搬由于我国社区情况所具备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在社区治理前,我们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划分。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每一项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网络的影响,适者生存,我们必须寻求适应社会环境的更为先进的治理方法。
在管理好城市社区的基础上,还要要重视村民和村庄的治理,实施社区化管理,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区治理,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4-5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2]史柏年《社区治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篇12
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
篇13
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即政府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即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开展。1党的十以来,我国对政府职能转变进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战略部署,重视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全局性、整体性和递进性。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再定位也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范围和内容
就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城市各级政府是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主体,承担社区治理中首要任务和工作。其职能范围与内容主要包括宏观调控与总体规划、提供公共服务、法律保障与监督。宏观调控与规划主要是政府通过下发文件对社区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是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最重要的职能。通过对社区经济、文化、教育、福利等领域发展状况的总体把握,当地政府确立社区的长期与短期发展目标,制定并推动符合社区实际的发展计划,引导社区发展方向。
政府在社区中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管理是现阶段政府所发挥的主要职能。服务型政府不同于管制型政府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宗旨,后者以控制社会、控制人民为己任。2近年来,对政府职能从“掌舵”到“划桨”再到“服务”的转变呼声愈演愈烈,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也成为社区治理中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政府应着重于满足社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改善社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支持社区中的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以此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法律保障和监督社区发展,是政府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职能。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指政府只提供公共服务而完全放弃政府的统治管理职能,“转变”并不等同于“替代”。3因为“任何一个管制型的政府都要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而我们所说的服务型政府同样也需要一定的管制功能。”4政府通过立法对社区治理进行监督和保障是必要的,如在社区福利建设方面,《中华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具体条款明确了社区养老的地位与作用,确立了社区养老的法律地位,保障社区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也可以通过法规建设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公民进行社区治理的条件,建立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渠道。此外,政府在法律保障前提下对社区治理中各组织及个人进行监督,包括掌控社区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监督社区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使用情况、活动运作情况等,努力实现社区治理法制化和规范化。
三、优化社区治理模式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的若干问题
社区治理是社区内多元主体,即政府、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事务中的合作互动过程。从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来看,各地出现的新型社区预示了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我国不断优化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依旧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第一,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对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范围的界定不够清晰明确,而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也没能彻底理清,这就导致了“越位”和“缺位”状况。一方面过度承担了社区组织本应承担的职能,对社区内的调解纠纷、治安管理、文体发展、组织公益等具体事务插手过多,导致社区独立自主活动的束手束脚,加大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对社区治理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不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社区发展规划。
第二,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程度高。社区自治组织即居民委员会本应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制”制度影响,居民委员会也呈现出较高的行政倾向。居委会的人事编制基本由政府掌控,虽然法律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及委员是由民选产生,但是街道办事处掌握社区组织的人事任免权,难以充分表达民意。政府对社区自治组织进行资金拨款也是社区行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社区自治组织的运转经费由政府规定和拨付,这种对政府经费的依赖必然会直接导致政府与社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同时,政府还是社区自治组织工作的审核和评估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社区严重缺乏自主独立性。
第三,政府促进社区内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参与治理的力度不足。一方面,政府对社区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保障其合法权益和进行职责划分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未明晰确定其法律地位,会导致其社区治理的主体地位弱化。另一方面,政府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措施不够到位。不仅是在对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的培育工作欠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也不够畅通,而且在社区内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宣传工作也浮于表面,这样直接导致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足。
四、对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科学定位的启示
科学定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可以在符合国情和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治理的丰富经验,将政府角色定位为指导和规划者,在社区内部采取居民民主管理的方法,加大社区自治程度。明确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权责关系,鼓励社区居委会独立完成社区内公共事务,在必要状况下才由街道办事处提供协助,充分重视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建立政府、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等主体合作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在政策、法制、财政上扶持社区非政府组织,填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空白。建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政府也要接受社区民主监督,在进行有关社区利益的工作中,如确立社区近期发展方向和进行社区土地规划时,要进行民主评议和事务公开,不断吸纳社区居民的合理性建议,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监督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为社区发展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注:本文系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5-072HLJU)资金资助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光磊.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纲[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