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德育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德育工作

篇1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就学校应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年龄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成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出现失误和疏漏,容易形成学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这不但会对学生个人造成不幸,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从当前形势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作为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必须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1.德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独尊的现象。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服务于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出现错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现象,导致出现管教学的校领导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领导不管教学的问题,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错位。另外,日常教学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也需要加强磨合,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德育评估体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评估考核普遍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对学生的德育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评为“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则被评为“不合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仅看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进。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联系,建立各类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出发,通过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健全了以全面领导、组织、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书记岗位责任制;以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教处德育工作条例;以结合本部门特点,强化育人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工作条例;以利用本学科德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师德育工作标准。通过教师岗位责任制的确立,突出了制度化的管理,避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

在制定学生各种制度、规范工作中,学校就先后出台了《升降国旗制度》、《在校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使工作责任更细、使工作开展更顺利。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常规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常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以“对已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在家讲孝敬,在校讲守纪,社会讲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吉化九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号召、引导学生学会做文明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善良的人,成为现代的人,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九六年学校又制定了《吉化九中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将细则分解为行为教育、卫生清扫、班会、活动课、班主任工作等五大项,把对班级建设的检查纳入到量化考核序列中,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每月津贴、文明班级的评选挂勾,由于《细则》将学生的个体表现与班级集体荣誉相联结,因此,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把握学生思想脉膊,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摸清学生的思想脉膊,这是我们抓常规管理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初中学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做人都是基本的准则,而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要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及变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每年署期开学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到小学了解升入到我校的学生情况,摸清后进生底数及重点人员的名单,在分班时将后进生分开,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小团伙、小帮派的隐患,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创造首要的条件。

从九三年开始,结合常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又开始了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和建校劳动,先组织学生到校级德育基地----军营参观,让学生领略军队战士日常行为的严明和严谨,体会规范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回到学校请军队教官战士从日常行为规范的最基本的坐、立、行走开始训练,三年来这一措施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生军训、建校劳动之后,便被纳入到与其他年级同学一样的管理当中,在未来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将同样地受到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与训练,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熏陶,成为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强化班集体建设,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班级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各种教育内容得以及时落实的枢纽,在抓好班主任选拔、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利用班级日志、周汇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班级学生情况,通过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利用少年团校和团干部、班干部经验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的中坚力量。

同时为使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思想得以实施,我们加强对班级集体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无论巨细,都纳入到班级综合评价当中,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首选条件,同时安排值周生,对各班学生每天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全校进行通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步体会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班级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这样我们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这一闪光点,强化班级建设与考核,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校每周三教工政治学习时间,全校两座大楼五十个班级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有的自习,有的活动,井然有序,这反映了学生有较高的遵守文明行为的自觉性,也反映出我们在加强学生常规工作中,以抓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分阶段、抓重点,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生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教育者与管理者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即:“抓反复、反复抓”,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两高一坚持”的原则。即:立意高,明确现代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即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文明行为;标准高,努力做到校园整洁无死角,学生文明无劣迹;一坚持,从九0年,我们确立抓常规这一基础性工程开始,五年以来,校长每天楼内两次巡视,主任三次检查,就从未间断过。

篇3

2.发挥榜样的标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所以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做学生师德的偶像,行为的楷模,以自身较高的道德素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

3.充分挖掘主题教育,三月学雷锋,四月祭英烈,五一学劳模,七一温党史、八一民拥军、九九献孝心等等,每一个特殊的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一次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要抓住这些机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教育,

二、创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感染力

1.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做到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是承担培植学生德育基础素养的基地,责无旁贷:家庭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社会又是德育工作的最好实践基地,在这方面,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都大有可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教育。

篇4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自信是成长的动力,有了自信,学生处处感觉“我能行”,就会努力去做。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时,教师可给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大胆发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包含着很多德育,不仅仅是体现学生“会”才举手,而是他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愿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会也不举手,这可能是因为胆小,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表现自己,也可能是对举手发言不屑一顾,总之是没有参与意识。如班级有一个小女生,很有潜力,教师总是鼓励她自信,要多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次班会课,可能是出于教师的压力,那次她举手了。教师欣喜之余让她回答问题,但她声音不大,也不流畅。但是教师还是给了她最美的称赞“:你的发言是老师此时听到的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下次老师还想听到你的声音。”教师还鼓励其他同学给她鼓掌。课下,同学们都围着她,向她表示祝贺。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如果别人给他鼓励,对他认可,他就有了自信心、自尊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先学会自我欣赏,再学会欣赏他人,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欣赏中提高自己,进而形成与别人交往、合作的好习惯,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课堂上一项极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主流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了让课堂具有生命力,教师推出了生命课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生命课堂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为了给学生的合作创造条件,教师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着浓厚的互动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能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协调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的优越感

班级提出了“学生最优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是以一个优点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各方面的最独特和成功的组合,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虽然人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教师总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总会有可以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如果学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出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优点的环境中,这能促进其自身的优越感,从而建立自信。比如,班级有个叫小Z的同学,由于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爷爷姐姐生活,生活圈子很小,变得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别人说话,。但教师发现,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如他喜欢看书、写作业很认真、字也写得漂亮等,这些优点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于是,教师及时对他进行表扬,经常拿他的作业在班上展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另外,他很能干,班级里的卫生等他都积极干,还主动帮助别人。教师把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记下来,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其他人学习。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小Z同学有着一种优越感,也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并经常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学习,改变了以前不爱说话、不善于交朋友的缺点,树立起了很强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的机会,不是只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而放弃了学习差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创新,没有激情,学习差与个性差的学生不会难以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的独特性或者优点被忽视和埋没了,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千人一面。学生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实是一种浪费。在“生命课堂”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优点被挖掘出来,他们有的成为学习的榜样,有的具备善于探究的能力,也有的成为演讲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因此,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特长或兴趣爱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中成长的幸福。

四、结束语

总之,教育工作是漫长的,需要创新,需要教师的智慧。在德育工作中,处处都是小事,处处都是德育,教师要充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也要充当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看到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姜海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二、教师合理评价,以身作则

在评价学生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班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整体上权衡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看他的学习表现和成绩,还要关注品德等其他方面。面对问题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抓住问题不放,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积极的一面,从而和班级其他学生一起引导他通过健康的一面带动问题的转化。教师要注重对问题学生的感化,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关怀,往往会成为学生行为转化的契机。教师除了在情感方面的关怀以外,还应注重自身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比言语的影响更大。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属于强化范畴,是一种观察学习,是学生个体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未成年学生的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的判断力有待培养,成长中的学生一般不可能自发形成正当的价值选择。所以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甚至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便可能出于对某个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按他的要求经常地做正确的事情。而学生体验到了在正确行为中获得的满足,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教师作为道德行为者和道德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采取道德的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教师就必须和学生一样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必须做道德准则和美德的示范,才能把这些道德原则和美德从学生身上引发出来。

篇6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在开展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工作的关注点不够全面

德育工作过分关注智力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过分关注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效果不够重视,过分关注对校内环境下的教育,对于校外环境下的教育不够重视。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当中的育人观念不断的淡化,德育工作的职能及其目标弱化,学生整体性的道德素质水平无从提升。也正是由于针对中学生德育工作在实效性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进而使得中学生表现出是非不明、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享乐等不良的观念与行为。这对于中学生个体性发展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德育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

中学阶段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在执行过程当中普遍出现了异化的问题,德育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无法与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相适应。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会产生不想管、不敢管等消极的心态,进而导致学生不良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引导。

导致中学生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他们朝气蓬蓬,渴望学习,对于成人的要求有主动的意愿满足,并且可塑性较大。但与此同时,中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充分,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能力,意志力不够坚定。上述发展现状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实效性的因素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各方对于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制度作用之下,基于应试制度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德育工作开展的空间与时间条件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最终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弱化,职能无从发展。

2 德育工作开展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依照传统经验型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特征过于保守与封闭,使得德育工作者对于新问题、新形势的认识不够有效,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而导致德育的可操作性不强。

3 社会环境还有净化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当中,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发一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的问题,部分领域出现了道德、诚信的缺失问题,价值观念不正确,不和谐的现象与行为屡禁不止。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价值观的形成期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会给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生出现各种病态心理。

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以“回归”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将德育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回归,将德育方式中所蕴含之“美”灵活的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做好对德育环境资源的整合工作。具体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内容的改革

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回归,其关键在于关注对现实生活中,基础性道德知识、以及道德能力的培养工作。从中学阶段,德育工作者的角度上来说,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状态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标准,在德育中培养并引导学生价值的正确性。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从学习生活的角度上来说,中学阶段学生所肩负的学习任务不但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其所享有的权利之一,要求将对德育内容的学习融入生活当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设计的方式,使整个学习目标更加的具体与科学,在有效完成基础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人手,选择符合中学生特长爱好的选修科目;其次,从交往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德育工作者除关注对学生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使整个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开放、宽容、以及友爱;最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具备正确且合理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同样成为了眼下中学阶段德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德育工作则应当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劳节俭、适度消费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可通过引入典型案例的方式,使学生更感学习的生动与可行,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2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方式的改革

为了能够将德育工作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的传递给学生,关键性的一点就在于: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美”的价值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并接受德育之“美”。当中,最关键性的问题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欣赏意识,使学生能够自感性且丰富的形式美过渡至意识概念的德育美。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需要创造美的内容呈现形式。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当中,教学人员需要将蕴含于德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充分挖掘出来。通过教师对语言、以及自身修养的加强,使原本过于学术性的德育内容以一种更加形象化、拟人化、以及情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做好这一点对于构建高效性的师生交流沟通课堂平台而言也是尤为关键的,其次,需要探索美的手段以及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各种德育素材的挖掘、整合、加工,使最终面向学生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既满足学生的审美经验,同时又与德育教材内容充分契合。

3 需要重视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的联动

社区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社区环境中所蕴含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联动,为德育工作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重视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人力资源,包括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家长、以及热心长辈充分的利用起来,综合为德育工作所服务;其次,需要重视对社区环境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环境资源,包括共建单位、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家长单位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阵地支持。学校方面需要重视与社区资源的联动,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构建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

篇7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篇8

二、教师合理评价,以身作则

篇9

    二、加强师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促进德育发展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养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很多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

    在德育教育与管理中,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意识形成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提倡平等和谐、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正严明,平等待人。课内是严师,课外是挚友,学生有了过错,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即使对学生合情合理的批评是严厉的,学生也会认为是真诚的,也会受到学生衷心的爱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要至诚、至正、至爱、至理。教师要先以诚信示人,然后教人以诚信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师德正,学生则有善行。在教与学中,相互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创设、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于知识活动之中

    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责任关系,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的需求,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榜样。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团组织,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各种活动中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按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培育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融思想教育、行为习惯、良好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于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这是非常符合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要求的,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文艺作品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寓教于知识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启发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变为品德教育课。应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中,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中,各科间教学都应做到教书育人。

篇10

德育工作中对学生保护,就是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促使其健康成长,成为身体健康、思想健全、行为自治、生活自立的社会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青少年保护法律条例,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学生的生存权利,包括生存权、身体权、财产权、医疗权、言论自由权、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第二方面是学生的发展权利,包括社交权、结社权、学习权、受教育权等。

以上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利是保障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准则,我们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遵循这一准则,才能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第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德育工作的第一步。以德育人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以德待人。教师、班主任及相关部门甚至于所有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有影响的人员,在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自身正直明理的言行影响他们,要做到尊重学生。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成人化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态度言行直接影响他们处事待人的态度,我们教师做不到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又如何能培养学生去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规范要求。

第二,以理服人必须重视以法护人。传统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为了孩子好。忽视了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合理和合法性,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特别对于中学生,处在个性要求十分强烈的阶段,我们如不注意对其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很难达到以理服人。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法律保护,才能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准确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养成遵守学校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以纪管人首先应以法定纪。我国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行政指令化影响很深,直到现在,很多学校的纪律规范还没有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加以修改,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形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制约,如对违纪学生的体罚、限制其正常上课、甚至不让注册入学等,严重影响了学生行使学习的合法权利,影响了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教育行为规范的合法性,依法制定学校的相关教育纪律,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当前学校德育中

忽视学生权利保护的常见现象

当前在一些中学,特别在高中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权利保护的现象较普遍,主要是对于违纪现象的教育和处理。很多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利的尊重,归纳为以下几类:

1.对学生行为公开评论,忽视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侮辱人格。如:对男女学生的“亲密”行为,有关教师在未作详细了解的情况下,主观判断为早恋,并在食堂、教室等公开场合对有关学生发表不利于学生的看法;对身材较胖行动不便的学生在同学中的不雅评论,教师不加以阻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仅不给予帮助,反而以不当语言讽刺等。

2.违法设立惩戒的政策。如:对有违纪行为学生给予跟班试读、劝退、转学、取消学籍,甚至经济处罚等惩罚,特别是对于屡犯学生,视其为麻烦,以各种方法迫使家长和学生接受学校的处理。

3.以主观意志对学生作出教育评价。对学生违纪,如缺旷课、同学间冲突现象,有的教师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凭对学生的主观印象和别人的传说就对某学生做出处罚;对经常未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不注意帮助辅导,而往往在成绩评价时简单进行贬低。

三、学校德育工作贯彻

对学生权利保护的要求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观念,突出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平等的,要使德育工作有积极效果,就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主体,尊重其合法权利和要求。二要确立依法德育观念,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十分重要,特别要转变有的教师思想中“我怎么样做都是为你好,能有什么错?”的观念。

篇11

1、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2、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

3、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基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班级工作全方位考核班会课的规范运行与班主任手册的规范记载,促使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质量明显提高,为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队伍夯实基础。

4、以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四自教育”校本课程的作用,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德育管理的操作体系,积极探索班级主导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班级间、年级间与学生间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

5、进一步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立体化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职责

1、进一步完善德育处规章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做好德育各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德育处全体人员统一了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重新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德育处各项规章制度,如:《一职中高级中学安全条例细则》《06年德育处工作计划(上、下)》《德育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使一职中高中德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在每周一,德育处都要对学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印发宣传材料,包括:《致家长一封信》、《家长通知书》、《一职中高中学生仪表规范要求》《学生日常考核扣分标准》等。

3、每月确立德育教育主题。在制定每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时,每月确立一个教育工作重点。每月安排两次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的主题在学期初随计划下达到班级。这样,使我校德育教育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4、每周一召开德育处例会,总结上周情况,布置本周工作。

(二)尽心竭力,加大管理力度

1、克服困难,讲求奉献。学生日常表现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折射了学校的实际面貌。一职中高中学生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德育处的工作多而杂,偶发事件多。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各类事件,德育处主任和各位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早7点前到校,中午值班同志两点到校,时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处理难题时,有时还受到辱骂,由此可见,德育处工作的艰难。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使德育处的工作能顺利的完成。

2、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凡是德育工作,人人出谋划策,特别是细节问题,考虑周全,避免漏洞的出现;凡是学校要用的材料都积极准备好;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特别是处理一些违纪学生时,全处同志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内心受到震动,从根本上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从而使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力求尽善尽美。从全年《德育处工作日记》看,里面记载着全处全年共与学生谈话近三百次,与家长谈话一百三十多人次。

3、德育处每天组织巡查组教师检查各班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总。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帮助。

4、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教、转化工作。这些活动不空洞,有实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德育质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因而加强班主任培养是当务之急。本学年,德育处共进行了多次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培训会,使班主任受益匪浅。同时,各年级结合本年级的特点,也多次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提高了班主任教育能力。

2、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每周一)。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3、与班主任谈话(做工作)共120余人/次。特别是期末阶段与预聘的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谈话,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4、组织和安排巡逻队成员在上、放学时间,认真检查学生遵纪情况,纠正各类违纪事件,特别是制止了多起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确保了校园的平安。

此外,对学生会成员加强管理和要求,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成为课间纪律管理者。

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学生形象有了极大改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各种违纪现象大量减少,学生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开展各种活动,实践育人

篇12

1.树立信心,克服偏见,主动适应中职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一般来说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较低为主要特点;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极大的心态,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一般来说,中职生智力并非都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长处总被缺点短处掩盖,而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有时甚至与老师唱对台戏。为了促进中职生的转化,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起转化学生的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这些同学多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应该也必须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不能照搬普高德育经验。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抓住其个性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

2.分层要求,循序渐进,主动适应中职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体现德育课要有中职特色,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立即踏入社会,接受用人企业的检验。现在很多用人企业,对求职者往往首先看重的不是其技能如何,而是品德如何。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不久后就被辞退,原因多不是技能不强,而是因为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所以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的过程并不是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德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准确背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能力,而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中职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树立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

篇13

中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因此,探讨如何从实际出发,搞好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中学生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呈现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性质愈加恶劣的趋势。2013年9月14日,江西临川高中生雷某,为了一部手机竟造成弑师事件。

1.2 缺乏社会公德

部分青少年环保意识差,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垃圾;故意破坏公物,违反交通规则,张口污言秽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1.3 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日浑浑噩噩,应付上课和作业,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能对自己的健康和学业负责。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是天经地义,缺乏对父母的孝心和对老师的感激之心。

2 中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2.1 家庭原因

(1)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孩子作业多一点,便不住埋怨老师,甚至为孩子代劳。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平时洗衣、叠被等日常小事全由家长包办,孩子成绩稍有进步,买礼物、发奖金等奖励措施不断,使孩子形成了好逸恶劳,缺乏理性,甚至急功近利的心理。还有的家长经常出入于茶楼酒肆,平时对孩子疏于管理,待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暴跳如雷,非打即骂,结果造成孩子逆反、自卑、孤僻。

(2)部分家长素质有待提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对金钱津津乐道,对权力崇拜不已,无形之中促使孩子形成一种扭曲的观念。有的家长满口污言秽语,经常乱丢垃圾,大声喧哗,深夜在楼上制造声响,孩子受其影响,也难以形成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意识。

(3)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感情失和,提出离异,双方都把孩子视为累赘,都不愿履行抚养的义务,造成孩子感情冷漠,长此以往,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甚至有仇视的心理。极易受到社会无业游民的引诱,寻求感情寄托而误入歧途。

2.2 学校原因

(1)教育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年来,各级文件虽反复强调“德育为首、育人为先”,但事实上,很多学校仍仅凭教学成绩来评价老师,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考试分数容易量化,便于操作,而德育效果难以具体评估,致使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不愿过多付出心血,重“授业”,而轻“传道”。

(2)部分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重“言传”,而轻“身教”,常常言行不一致,难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比如:升旗仪式等集会时,要求学生肃立庄严,自己却说笑闲谈;平时要求学生讲究语言美,自己当着学生却脏话连篇,很难令学生信服。

2.3 社会原因

(1)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时下,很多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崇尚金钱、权利,甚至认为读书无用,缺乏“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2)文化市场监管不力,大多数网吧、游戏厅经营者都挂起“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但事实上未成年人正是他们的“财神”。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铺天盖地,校园周边报刊亭的低劣杂志香艳刺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难以抵御,致使很多同学沉迷其中,无心学习。

3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家长和教师都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应重于言传。家长的教育和自身行为,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次召开家长会时,可请教育子女有方的家长交流经验,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引导家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承担起抚养子女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家长还应多向子女讲明,正因当年寒窗苦读,今日工作方能驾轻就熟,让子女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家长还应严于律己,以高雅健康的生活情操来教育子女。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加里宁也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因此,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大方得体,从而达到教育示范的目的。

3.2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因其成败与否将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兴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道德修养都不具备,何谈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因此,平时要求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自己“约法三章”。

(1)文明交通:遵守交通规则,主动为老、幼、病、孕、残让座,讲究文明用语。

(2)做环保小卫士: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认真完成每一次室内外卫生值日任务。

(3)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按老师要求的格式,做到干净整洁,保证不抄袭,独立完成。

学生将以上几项列成表格,赋以分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周下来,小组进行评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从小事抓起,一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寻其行”的教育效果。

3.3 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学校教育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即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班主任应把握多种教育契机,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拔河比赛、道德讲堂等活动,精心策划主题班会,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逐步完善教师评价标准。老师通过“校讯通”、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另外,学校要加强警校共建,增强学生守法意识,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中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应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注重实效,一定会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最终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