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观经济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观经济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观经济研究

篇1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篇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篇3

1、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概念

在许多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并未有明确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即为企业环境行为或者企业环境行为的结果,而张劲松(2008)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对来自利益主体的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手段的总称。周曙东(2011)则把其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已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定义主要强调对企业自身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消减。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现代组织体系中重要的成员,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同时,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环境行为是指组织基于其环境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对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的结果。结合现代社会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所进行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研究视角

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机制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兰竹虹(2008)、孟庆峰(2010)等就从政府、公众、市场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角度主要是讨论企业对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的遵从情况;从公众与市场角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公众、市场产生的环保要求的响应;从企业内部视角则主要是研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在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李富贵,甘复兴等(2007)从相关的市场导向、制度措施、知识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并认为可以基于这些方式来诱导企业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张劲松(2008)则通过把企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成内外两大类,通过各子类不同组合,形成企业行为决策的不同情境。当组合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当内外环境恶化时,企业考虑到自身环境管理成本等问题而采取不作为态度;而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时,企业则履行着不自觉的环境保护义务。这说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备协同关系,形成AA特点的行为反馈机制,即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策略;差的经营环境,企业则倾向于采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缩减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周群艳、周德群(2000)根据企业行为环境友好程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自觉三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性质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此外,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王军(2009)采取主、客体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客双方,企业和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应该从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价值伦理两方面着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充分,国内由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原则性的,很少有具体量化标准,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也有限。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学界目前主要是结合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企业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频数等因素与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刘艳娜、林伟明等(2011)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关系。贺灿飞、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昆明市环保部门重点监督的污染企业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企业所有制、分行业的企业经营期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关系。

总体上,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企业环境管理预警机制与决策机制还有待建立。

二、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已有所关注,但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和利用也比较欠缺。目前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公众与社区以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所有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公司制度等。尽管在实证和定性方面,学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关结论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利润,但单纯的会计利润目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衡量指标也是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得出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分为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企业生产函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五个主要方面。

(1)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企业经营核算仅仅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把环境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收益情况纳入会计利润的核算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核算,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采取一些过激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短期来看,这种核算方式导致营利性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这会使得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较多的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行为并未得到经济上或者政策上的补偿和认可,其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热情和动力将逐步消退。

(2)古典生产函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函数是指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可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企业的生产函数公式如下:

Q=f(L、K) (1)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理论证明,实际的产量与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向关系,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产出的增长往往是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使得这种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利润衡量标准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内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这种依靠加大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政府作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长期经济发展优先的战略取向上,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基本上是消极被动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3)企业规模负效应。孟庆峰、李真(2010)参考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企业规模是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刘燕娜、林伟明等(2011)对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英华、张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环境友好运营才能得以开展。”根据2011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近900份报告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占45.2%;其次为民营企业,占24.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13.7%。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大,而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尽管如此,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是在古典生产函数模型和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规模越大,投入生产要素越多,会计利润就越丰厚,进而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生产函数所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环境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入。这导致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规模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方面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企业规模的这种负效应不一定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前,这种效应将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说过,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习惯把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当成“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环境代价更多的是由整个社会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单独承担。这导致企业都缺乏不污染的动力,因为不必承担污染成本,污染越严重的企业反而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不友好行为产生动机。当然,对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才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目前学界实证研究结论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有所背离,可能是因为目前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于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环境管理行为是否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很值得商榷。国外学者就曾通过对全球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相比大企业,微型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面,态度往往更为消极。中小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其环境管理行为的改善并不明显。同时,相关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规模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差异。

(4)企业成长性影响。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数量达到670 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环境管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即形成AA行为响应模式。从博弈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目前的成长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的企业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决策往往会从长计议,更多决策者可能会放弃“搭便车”或是“机会主义”心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

(5)企业所属行业。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企业所属行业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贺灿飞、高翔等(2010)对昆明市相关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营时期长短与其环境保护行为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化工行业的研究表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主体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达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可见,企业所从事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是由于他们当中多数都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相关协议要求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长期忽视带来的环境负债的偿还,整个社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监督管理制造业。化工行业则可能由于行业特殊性受到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企业不得不在环境行为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张英华等(2010)把制造业环境友好运营的演进历程分为了环境依赖阶段、环境忽略阶段、环境适应阶段与环境友好阶段,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环境好友阶段。并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求整个制造业能够研究和利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理论与生产制造技术。可见,行业协会或者行业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传统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中,古典生产函数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消极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主体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企业环境管理,主动性管理缺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核算获取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以及生产运作实际的相关信息,在行业标准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搭建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平台,并借此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这种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决策效率与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再认识

(1)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现代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这些国家的有关企业环境核算与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定义多数是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学者李永臣(2005)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并引用了徐泓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程序与财务会计一样,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确认、计量、报告,将环境事项确定为一项环境会计要素,并用货币确定其金额,最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李静江(2003)定义环境会计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郭玲(2003)指出环境会计是指将会计理论和环境理论相结合,把环境资源也看成企业的一种投入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方式,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些定义基本都包括了环境会计的要素和计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环境会计实务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提供了有关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更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绩效的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纳入了企业环境行为实施情况的科学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比单纯会计利润核算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尽管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务还不足,但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化消极管理为主动管理,偿还过去仅仅把企业看做是营利性组织而留下的环境债务,进而把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更长远的价值目标。

(2)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将短期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进企业财富增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创新都很迅速的时代,这一观点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对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长期关切来平衡对消费者利益的短期关切”。由于传统企业生产函数导致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以更符合现代竞争市场的理念来指导现代企业进行生产运作。现代生产函数如公式2所示。

Q=f(L、K、E) (2)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E是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见公式3。

E=g(B) (3)

其中,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根据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产出Q将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函数,而企业环境成本E又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即企业产出Q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增函数见公式4。

Q=f(L、K、g(B)) (4)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只有现代生产函数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它将从理念上颠覆古典生产函数对经营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响,促进企业采取更多的集约型经营管理行为,按照现代生产函数模型,这些企业环境行为又将反过来促进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企业规模正反馈。基于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环境行为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或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又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采取越多的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据现代生产函数理论,加大对各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投入,即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环境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出,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企业管理层素质。企业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所独有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器官,由于其决策行为对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环境保护所持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管理者往往会在更长远的决策情景中进行企业相关决策。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因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情况的改善可以从提高管理层素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视。

(5)绿色企业文化。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它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关于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若能建立起一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绿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产品深受市场偏爱,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都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的会计指标,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主动建立的环境压力预警机制和响应数据库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都将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而企业环境行为也通过企业良好成长性与不断扩大的规模而得以回报,进而在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形成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践也补充着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并进一步促进预警机制的动态调整。改善后的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中,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通用的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评价指标或体系尚未建立;第三,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实证研究为前提,而实证研究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不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企业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没有基础可言。在整个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双向作用的认识是基础,企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关键,现代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具体落实。此外,企业环境压力预警机制与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可能是进行企业环境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将是一个可供选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混合契约制度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09b136)。)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7).

[2] 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

[3] ISO14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S].

[4] 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

[5] 孟庆峰、李真等: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6] 李富贵、甘复兴、邓德明、徐兵: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7] 周艳群、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

[8] 王军: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与伦理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9] 刘燕娜、林伟明等: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

篇4

(一)雇员关系的内涵

雇员关系(Employee Relationship)又被称为员工关系,它是基于工作交往而产生,但影响面又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的工作关系的人际关系。

雇员关系分为广义的雇员关系和狭义的雇员关系。广义的雇员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以及与企业经营有密切关联的集体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内的群体间关系、个体间关系、个体与群体间关系,甚至包含与企业外特定团体(供应商,会员等)或个体的某种联系,即外延的员工关系。狭义的雇员关系是指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本文探讨的经济危机下的雇员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是一种狭义的雇员关系。

(二)经济危机下的雇员关系特点

经济危机下的裁员具有规模性和很大的破坏性: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或将整个部门裁掉,或按比例裁员,很多企业的裁员比例高达5%甚至以上,裁员人数多达数千人,且裁员范围包括了一般操作层、普通专业层、一般管理层,甚至中高层管理层,影响面较广,因此对企业造成的破坏性也较大。

国内很多企业为减少裁员给企业带来的波动,往往采取“闪电裁员”方式,如联想2004年的大规模裁员。联想从启动裁员计划到员工离职面谈仅用五天左右时间,整个裁员筹备工作在高度保密中进行,员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通知面谈。在此之前,公司已将员工的手续全部办完,将邮箱、门卡等注销,且要求被裁员工必须在面谈结束两个小时之内离开公司。“闪电裁员”的方式会使被裁员工产生突然被“遗弃”的感觉,企业的“无情”和“不信任”将导致被裁员工对企业产生失望、气愤甚至仇视等情绪,造成企业与被裁员工关系的破裂。

三、经济危机下雇员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雇员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就像剂对于机器的作用,在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其对企业的作用,但一旦缺乏,企业这个庞大的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

大规模裁员在迅速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具大损失。一方面企业与被裁员工关系的破裂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迫使被裁员工做出违反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利益的事;另一方面,企业与留岗员工之间的关系恶化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还可能造成企业优质人力资源流失,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而科学的雇员关系管理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进行沟通,帮助员工平衡员工自身的心态和行为结果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将裁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四、经济危机下的雇员关系管理策略

雇员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化“危机”为“机遇”的目的,其雇员关系管理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经济危机下雇员关系管理的重点是沟通管理

沟通管理是经济危机下雇员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裁员计划实施前,与员工进行公开的沟通,及时通报当前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企业当前的经营困难,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裁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获得员工的理解,也让员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企业应及时将裁员的具体实施政策特别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向员工解释清楚,并耐心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意愿、稳定员工情绪、消除员工的顾虑。

(二)经济危机下雇员关系管理的关键是过程管理

企业裁员过程的细节会对员工心理产生影响,管理学家认为“采取什么样的裁员措施比是否裁员更加重要”,因此裁员的过程管理是经济危机下雇员关系管理的关键。裁员过程管理首先应根据企业情况和员工具体情况选择裁员方式并确定裁员政策,同时要保证裁员政策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公正性。裁员过程管理的重点是人性化裁员过程。“以人为本”并不是企业平时的一句口号,更应体现在裁员的特殊时刻,体现在裁员的每一个细节。在正式裁员过程中,企业应采取人性化的措施让被裁员工体面地离开公司,如提前一个月通知被裁员工,允许员工带薪求职,并给予被裁员工正式员工的待遇和尊重;在企业预算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员工高于预期的补偿,并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员工给予一定帮助;承诺企业经营状况恢复时被裁员工具有优先录用权;为员工提供培训,并帮助其寻找工作;为员工举办送别酒会等。

五、结论

篇5

一、 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学说中存在一种著名的假定——经济人假定,即每一个经济活动从事者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活跃于各项活动中,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为最主要目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主体逐名逐利的心态促使了经济的发展遵从一种内在的规律,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默默地操纵着这一切,使得经济秩序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假定在当时陆续得到巩固和发展,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理论假定得到广泛肯定。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性越来越不明显,大量“异质”的出现向经济人理论发出挑战的信号。分析认为,经济人是一种抽象性质的假定,前提是默认了不同的经济个体在思想意识和兴趣爱好以及判断能力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忽略了每个人的特征性,是一种机械化的框架式思考。以一种整体模式来展现一般性特征,没有将个人的意识和行为纳入,也忽略了人的异质性特征,是一种限制性较强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经济行为日趋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花样百出,同质经济人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各经济理论也会越来越凸显出自身问题,为行为经济学新理论的出场作铺垫。

二、行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异质性的研究

以经济个体的异质性为中心,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有了很大突破,改进了同质经济人的假定,摆脱了对经济个体的抽象化、理想化假定的束缚,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心理会计、启发式代表性程序以及有限思考等具有个体性特征的因素。这种建立在同质经济人之上的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假定称为异质经济人假定,肯定了经济人的不同偏好是自身决策的结果,其行为在外在上的体现也有一定的异质性。异质经济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经济个体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不是完备的。经济人假定中,经济个体可以很好地计算出利益损失而不在乎成本的高低,但行为经济学中阐明,人的决策能力和计算力度受到智力和推理能力的约束,因人而异,同时也受到相关环境的制约,人的经济学行为需要将成本考虑在内。综合以上因素,经济个体的偏好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经济行为的出现,从而应证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异质性。

2.不同的空间位置和时间点会导致同一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换句话说,在某一情况下的选择换做是另一情况下,结果往往不同,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一定的偏差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稳定性不相符合。

3.经济个体之间会相互影响,在物质利益和环境的影响下,对于他人的考虑会对同一经济现象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人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所以相互影响之下的经济行为具有时效性。

4.经济个体对于物质的价值肯定除了物质的固有价值之外,还包括了人们投入到该物品上的精力,即获得该物质的过程。在新古典理论中,相同物品之间可以完全替代,没有考虑到人对于不同物质的作用,价值衡量取向单一,与行为经济学相比,范围狭隘了很多。行为经济学摆脱了外在强加给人的一种统一性的刻画,将人的特征性和个体性融入在内,并通过不同的喜好和思想,体现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中,从而肯定了人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加速了异质化进程的发展,实现了差异化的经济个体理论发展。

三、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和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即使是相同的环境也会由于个体的差异带来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经济个体对于经济行为产生的差异性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对于20岁-50岁的人来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对于社会充满着挑战的勇气和激情,而且愿意承担风险,所以其行为方式属于爆发型、激进型,比如自主创业,向繁华都市迁移等。而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到时间、身体和思想上的限制,喜欢平静而稳定的生活,冒险意识薄弱,害怕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一般会选择一种稳定而低风险的行为方式。

2.性别差异产生较大影响。同样的情景之下,性别的不同会带来显著的差异。诸如处在恋爱阶段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作为男方往往要为房、车等大件考虑,在家庭经济收入上应该占主导地位,而女方在大件的配置上往往不需要投入太多,所以一个新家庭的组成对于男性来说,经济压力更大。出于一定程度的物质条件的考虑,女方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经济条件更好的一方作为自己的伴侣。

3.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是后天培养中,对人的思考辨识能力以及搜索信息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有所差异,同样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四、结论

微观经济主体的差异对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发展了传统的同质经济人假定,将经济主体的差异性考虑在内,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空间行为模式,从而应证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异质性。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自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到2010年,共建设了《微观经济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并带动了一批校、省级精品课程的网上建设。

精品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利用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十年过去了,《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状况如何?应用与推广效果如何?有无后续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2012年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示范性。这说明对网上精品课程的管理、监督及跟踪评估、后续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有的《微观经济学》等精品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2011年教育部没有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所以,研究内容为2003年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能够检索到的所有《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页建设情况,以此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制作各种相关类目表格。

每个精品课程的调查内容包括网站共享情况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两方面,后者包括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三个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试卷、案例、教学视频、参考教材等各项内容。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总体概况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检索到《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含本科、高职高专)共95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校级精品课程47门。这些课程由28所重点大学(985、211学校)、55所普通高校及10所高职高专建设(见表1),除宁夏、等自治区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外,比较平均地分布于25个省级行政区。2003年第一批精品课程上网,其中省级3门,校级1门,从此,随着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掀起了一轮。从2003年到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26门次,而2009年和2010年呈下降趋势(见图1)。

统计显示,通过九年建设,《微观经济学》已基本构建了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其各级别比例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比较规则的金字塔形。

2.网站共享情况

(1)网页打开

本次调查浏览了全部95门《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有1门课程网页无法打开,占1.1%;连接每门课程网页的“学校链接”,有43门课程无法连通,占45.3%。共有44门课程建设了“教学录像”栏目,其中17门课程的“教学录像”可以较流畅地打开,8门课程打开较慢,而19门课程的“教学录像”栏目内容为空或无法显示,占43.2%。

(2)共享方式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要浏览每门课程的所有资源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否则在未登录状态时只能浏览文本资源的前两页、音视频资源的前一分钟。要下载资源文本内容需要扣除相应积分,教学录像类资源不提供下载服务,浏览完整教学录像同样需要扣除相应积分。获得积分有注册;登录;添加资源简介,被审核通过;纠错,被审核通过;上传资源;投稿被采用;积分购买、积分充值等11种途径。这显然违背了国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广大师生免费开放的初衷。

(3)传播媒介

据艾瑞咨询集团《中国搜索引擎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用户搜索引擎服务渗透比率为63.2%,其中19―24岁用户最多。我们调查了5大搜索引擎,输入“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搜索结果的第1页显示,百度、搜狗、雅虎都没有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只出现了几个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网页和相关文档;谷歌和腾讯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并出现了部分已建精品课程页面。

虽然精品课程意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但由于建设者的认识及网站建成后的维护等原因,部分网站链接不畅、访问权限、不易轻松搜索等问题仍然存在。

3.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1)页面结构设计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课程主要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体现总体架构。目前,大部分课程在网站上的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但各模块及其具体内容差异较大,统计结果如下:

(2)教学资源内容

1)基本内容及呈现。目前,大部分课程(除1门未打开)在网站上的建设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90%的课程按照教材章节组织内容,教学内容编排完整,并列出了重点、难点。80%的课程网站提供了多媒体资源,其中70门课程的课件是PPT课堂演示文稿形式,1门课程的课件和教案使用Flas制作,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例题习题、参考教材等都以Word文档形式呈现。

2)学习与测试。19门课程的授课录像可以正常观看,占比20%,其余课程或是授课录像无法打开,或是打开后没有声音,或是没有该项教学资源。44门课程提供了试卷,占比46.3%,但都没有在线测试功能,少数课程提供了在线测试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可以在线测试和查看结果。34门课程提供了实验实践资源,占比35.8%,少数课程提供了实践指导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但多数没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课外拓展。89门课程提供了参考教材或相关教材,占比73.7%,40门课程提供了文献资料,占比36.8%,包括经济学专有名词解释、经济学家简介、经济现象解读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

(3)师生互动环节

如表4所示,5门课程“交流互动”模块有30条以上留言,占比5.3%,且大部分课程的留言集中在2010年;56门课程没有留言,占比58.9%。

打开95门课程的学校链接,大部分课程只公布了教师的E-mail地址,不能在线提问、交流;少数课程设立了留言板、在线答疑等模块,但使用者甚少,其中个别论坛等模块校外学习者无法登录。

总体来说,“重建设、轻应用、疏管理”现象在许多网站存在。几乎所有网站在建设初期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但后期却缺乏管理与维护,导致网站影响面小、应用率低。许多网站访问量低,仅有的留言大多是学生的只言片语或“跑题”式发言。

四、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显示,虽然《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数量、体系已达到国家要求,但每门课程的网上制作内容、管理机制、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宏观政策方面

(1)加大精品课程的引导和推广力度

要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必须扩大精品课程的知晓度和影响范围。首先,教育部和各院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精品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它的内容及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全国的、地方的甚至学校内的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如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教学名师经验交流会、面向学生的精品课程效果调查等。

(2)健全精品课程的全程支持机制

一方面,许多高校把精品课程上网作为提高知名度的指标,在建设初期,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却忽视了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相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效果显现慢等特点。因此,国家要进一步补充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规范内容,主要包括:(1)建设期、推广期等各阶段资助办法;(2)网站内容评价、影响面评价、有效性评价等全方位评价体系;(3)日常更新、维护,使用者反馈,资助经费使用和奖励等全过程监督及激励机制等。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如审计、评价等中介机构。

当然,由于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面临巨大困难。因此,各院校能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在经费、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各种奖励评定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2.课程建设方面

(1)树立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意识

调查分析显示,许多问题源于课程建设者的理念落后,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作用和共享特征认识不足。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简单搬家,而要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引导和服务。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2)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

在95门课程中,大部分网站采用了目录导航,少数课程在“学校链接”中提供在线测试功能,除此之外,其他学习支持工具、导航系统等功能普遍缺乏,而《微观经济学》等财经类课程需要的网站功能恰恰相对较多。因此,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课程建设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各部分内容的布局,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方案,增强对课程的整体认识。

第二,加强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融入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功能。如,(1)提供计算器、字典等学习支持工具;(2)重视利用师生交互环节,设置论坛及在线提问、测试、作业批改等模块;(3)增加地图导航、站内搜索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有效指导和监督其学习全过程。

第三,定期和同行及学生沟通、交流,或在网站开辟建议征集信箱,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

(3)积极推进网络资源创新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主旨是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而目前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许多资源形式雷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建议教师要加强网站的后续管理,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这类的课程,其内容更要紧跟世界经济命脉,及时反映实时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另外,教师可以从内容呈现的形式,页面设计的特色,网络功能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84―85.

[2]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与应用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57.

[3]陈健苇,宦成林.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调查研究――以2010年评选的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4―15.

[4]徐磊,崔健,张远峰.精品课程资源网站运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0(13)17.

[5]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20.

[6]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29.

[7]孙荣.余鲁.财经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42.

篇7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

1.投资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投资管理主要表现为房屋和建筑物投资中的资金使用、资产购进中的资金使用等。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事业单位职能加快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步伐,事业单位增加了对外投资的额度,特别是一些科研及服务类事业单位投资需求增大,因此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对投资目标进行管理,科学对投资成本进行计算,有效的做好投资风险的防控,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增长。

2.成本控制目标

目前,事业单位内外经济业务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使其经济管理需要采用以绩效为中心的新经管模式,利用绩效最优化来进行成本控制活动。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事业单位在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体系,部分事业单位开展了收费机制的变革,但社会对于事业单位收费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都普遍重视,无论是大众传媒的宣传还是法律层面的约束都对事业单位收费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对日常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精准明确和计量,实事求是分析和评估成本的构成要素及存在的缺陷,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降低事业单位活动成本,确保事业单位利用经济效益的效果能够大幅度提升。

3.筹资管理目标

公益目标是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最大的目标。公益不产生收益,却会生成消耗。因而事业单位需要诸多的经济资源。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运用多元化的筹资方法,减小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在筹资管理方面要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为基础,拓展社会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促使资金筹集实现多元化。但是,在多元化筹资中事业单位也要意识到资金来源不同,其所蕴藏的风险也不同,比如银行贷款筹资,事业单位要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因此为了避免该筹资风险,事业单位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明确贷款种类、数量及还款期限,规避筹资风险。

4.分配管理目标

在收入分配管理方面,事业单位要正确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部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兼顾各方利益,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方要求,实现分配公平,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保证其工作质量。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已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要加快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方法和理念中转变过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经济效益,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通过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一步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同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办事效率,对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2.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有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依据,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分解并落实到每一个头上。同时,还要保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3.树立风险意识

现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伴有很大的L险性,这也是当前市场化经济条件与从前的计划经济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伴随着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不断增加,财务方面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加。为了确保做好实际工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活动需要减少和杜绝不必要的项目运作,尽力做好资金收入和支出以及核对的严格控制。为确保事业单位重视经济管理的活动,减少出现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给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批和事后核算,这些有利措施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提升其竞争力,确保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重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与事业单位非盈利性质并不冲突,这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讲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实现了对事业单位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保护,而且还进一步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对控制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大众,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国际经合组织(简称OECD)是财经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OECD对财经素养的定义为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是应用类知识和理解的技能、积极性和信心。同时OECD认为提高财经素养的目的在于是个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金融决策,从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

澳大利亞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简称ASIC)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行为组合,该组合是:“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财经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用以改善以及提高金融福祉。”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基于OECD对素养的解释和定义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质,将财经素养定义为个体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观念和信念等内在修养。

虽然不同机构对财经素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多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运用能力以及个人修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金融福祉。

(二)我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内容

2018年10月30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公布。该框架是由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标准研制组制定。框架采用了“五维三标”的基本框架,即每个学段通用五个基本维度: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每个维度内涵三个方面的目标:认知、技能、态度。

表1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资料来源: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一)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重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7个部分的内容。

三、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异同分析

(一)共同性

1.基本假设的共同性

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某些方面其实是共通的。经济学存在两个基本假设: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二、人都是理性的。微观经济学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展开。微观经济学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是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征是认为“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尝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两个基本假设放在财经素养中同样适用。首先,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那么社会金融提高的基本是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而对于个人来说,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就是所谓的资源有限的问题。但是人对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是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因此,在追求个人金融福祉提高的整个过程中,理性人的特点逐渐显现,即总在尝试着以最小甚至是不损失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有点类似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收入和储蓄水平的局限性。

2.内容的共同性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对于维度的设置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存在某些共同之处。

(1)收入与消费

收入与消费是相对应的。根据消费函数C=f(Y)=a+bY,a、b为参数,可知。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消费越高。从函数中可以得知,当Y=0时,C=a,即收入为0时消费依然存在。a的大小由社会风俗、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消费包括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产生的消费,引致消费由b决定。故一个人的财经素养高低可由自发消费水平和引致消费水平体现出来。政府收入与支出,政府收入多为税收或者其他收入。政府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支出的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上,政府支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提高政府收入,增加或者优化政府支出,使政府经费的使用更为合理,就是对政策制定者财经素养的考验。政策制定者具备高素养,那么所制定出的政策就相对更为合理,政府经费使用也更为高效。人民从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红利等,反之亦然。

(2)储蓄与投资

储蓄的定义为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当前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或者将来消费的部分。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储蓄也越高。然而,人都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储蓄。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把收入放在银行储蓄已经难以抵挡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因为存款利息相当的低,而且是远低于通货膨胀。既然不是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那些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投资是一种长期发挥作用的行为,可以把投资看作是对资本的另一种储蓄形式,而且是更为高效和更为保值的储蓄形式。因为投资产品有更多的选择,每种投资都各有优劣。储蓄与投资维度基本结构中的储蓄与信贷恰恰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一定财经素养的一项。投资需要资本,若没有足够的资本,就只能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一定资本进行投资。而投资所获利润又恰好可以增加储蓄,还本付息,甚至还可以用于新的投资。当然,虽说投资相当于储蓄,但是投资也并非任意行为。投资也需要对投资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未来前景从而预期收益。微观经济学中同样强调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决定投资的因素。

(3)制度与环境

微观经济学中对于制度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整经济、调整消费行为或投资行为等,其根本是通过制度的手段拉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财经素养教育而言,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与否与个人能否理解并利用相关制度有着很大关联。同时,个人能否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做出调整或改变也是个人金融福祉能否提高的因素之一。

(4)财富与人生

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改善金融福祉。财经素养则是一种行为组合,即综合运用财经知识、技能等,制定出有效的决策,进而提高个人金融福祉。个人又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个人的财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增加。只有个人的金融福祉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金融福祉才会提高。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财富的增加又会反作用于个人,进一步的增加个人财富。因此,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

微观经济学也同样对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闡述,同样认为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有赖于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消费与投资,而消费与投资却又是乘数的必须条件,乘数对最终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二)矛盾处理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经济学中将经济活动定义为各种与选择有关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又恰是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在处理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财经素养教育与经济学又表现出不同的方法。

1.权衡与取舍

由于“理性人”的假设,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权衡与取舍。权衡是为了选择出损失最小的活动,其目的是利益最大。但是,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又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呢?机会成本的概念由此引入。

权衡与取舍的标准为机会成本。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机会成本。简单理解就是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或者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经济学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如何选择才是一个合乎理性的选择,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代价最小但利益最大。

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机会成本的几个特点:

(1)拥有一定资源

要在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机会成本才可以成立,即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权衡。不拥有资源自然就不存在权衡的问题,因为没有资源可以被用于配置从而达到最优。

(2)取舍意为必须放弃

权衡损失与收益,然后做出选择决定。选择损失最小获得收益最大的配置。在机会成本的思维影响下,只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结果。因为资源的稀缺不足以支撑同时进行多项配置。

微观经济学倡导的便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以机会成本作为权衡与取舍的标准来使得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2.计划与组合

对于财经素养而言,处理这对矛盾时更多的是强调计划与组合。先计划,后组合。当然,计划并不是毫无科学的计划,而是运用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财富目标进行合理的计划。规划完毕后开始寻找各种各样可能实现目标的组合,并付诸行动。

与机会成本的取舍不同。财经素养更强调计划与组合。许多国家的财经素养教育框架中都将计划与组合纳入其中。2015年,OECD财经素养教育国际网络了《青年财经素养核心能力框架》,该框架将货币与交易、规划和理财、风险和回报、金融格局四个维度包含在财经素养核心能力中,每个维度下都包括知识、态度、技能三类目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挥其推动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的主导部门的作用,制定了关于国民财经素养的内容框架。

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内容框架中有涉及到计划与组合。维度三的资金管理和策划。维度五、六的一级内容均有涉及管理,管理即为组合。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把计划单独作为一个维度的内容足以说明计划对于财经素养重要性。管理包含了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也足以证明组合在实现个人财务目标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新加坡的全国财经素养教育计划——MoneySENSE为新加坡将新加坡的财经素养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层次一:基础金钱管理。它涵盖预算制定和储蓄技能,特别是信用的使用责任技能;层次二:财务计划。其目标是让新加坡国民掌握制定长期财务需求规划的技能与知识:层次三:投资诀窍。其目标是传授不同投资产品和投资技能的知识。

MoneySENSE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核心财经能力框架。

五个核心能力的其体释文为__________

了解金钱——拥有评估选择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能力,即了解经济条件如何影响个人。

了解自己,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个人情况如何影响个人财务决策,比如个人收入,年龄,拥有几个孩子等。这对于你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来说也非常重要。

管理日常金钱——学会预算,学会在个人财产中生活并使用信用工具。(主要项目,比如买房)

计划优先——集中财务计划慎重地管理资源(如收入、债务、储蓄和投资)。

选择金融产品——了解公共金融产品的用途、特点、风险和成本(如借记卡和信用卡、贷款、保险和投资),在决定是否持有产品之前的关键是考虑和提出疑问。

从MoneySENSE为新加坡财经素养教育制定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和五个财经核心能力的内容上看,计划在其中的作用同样尤为重要。计划之后,则是依靠综合的财经知识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最终完成财务计划。

3.决策因素

对于微观经济学思维,在机会成本主导下,更多的是体现创造的结果,即有几种可能的方法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在通过机会成本权衡后选择其中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付诸实际,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并未达到先前的预期。但是选择的前提条件却是拥有一定的并可以将想法变现的资源。基于机会成本下的权衡与取舍,人被设想成为有计算能力的,以达到为私利而算计的目的。

对于财经素养思维而言,如果先天条件即是资源严重不足,资源无法支持机会成本选择,那么另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便是利用其它现有资源与自有资源搭配,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

因此,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下,那些无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利润最大化的选项都是需要被舍弃的。而在财经素养思维下,所谓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计划,组合,执行,再计划,再组合,再执行等来实现。虽然最终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决策的因素和实现的过程却截然不同。

4.道德层面

(1)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经济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证经济学分析,另一种是规范经济学分析。区别在于实证经济学分析仅对经济现状、为什么如此以及发展趋势会怎样等问题进行分析,不对这些现象的好坏做评价:规范经济学分析则需要对经济现状和变化的好与坏做出评价。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分析。理性人的特性很可能会使个人为了达到利益最大的目的而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或方法。因为其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在于机会成本而不在于道德底线,即哪怕选项是有违道德的,只要机会成本小且收益最大,都会选择这个选项。

(2)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德育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讨论稿)将维度五“财富与人生”分为两块内容:财富与个人、财富与社会。维度五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财经素养教育中包含了德育。

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存在相似之处,即两者的立足点相同。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都立足于心理特征;其次,财经素养教育理应含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德育的财经素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财经素养。既然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其必须教会人不能只停留在对金钱本身的追求,而是应该有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应该利用自身的财经素养为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做贡献。一个有着良好财经素养的人,其目标不应只是单纯地追求财富或沉迷于物质以及拜金主义,而是应该为提高社会金融福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要树立在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和价值观之上。

四、總结

篇9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

 

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

 

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

 

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篇10

(二)企业管理的关联性

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一张蜘蛛网,那财务就是这张网的中心结点。企业中所有部门的运作都离不开资金的使用,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各部门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三)财务指标的重要性

在后金融时代,财务指标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直接反应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者会根据这些状况来制定并调整企业的发展计划。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又能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二、后金融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更新管理理念

企业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个企业中员工的行为标准。更新企业员工理念,尤其是更新企业高层人员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例如联想集团的“大船文化”,承载着联想公司数十年的辉煌。“大船文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讲功劳不讲苦劳”的价值观,以实际贡献作为测评的依据;二是以“创办计算机企业,跻身国际市场”为共同目标,大大提升了联想集团的凝聚力;三是“信誉比金子还贵”的品牌理念,提升了联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创新经营战略

创新企业经营战略,改变传统的企业结构,重建新型的以虚拟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结构组织,健全企业组织形式,增强企业的管理弹性,延伸企业管理宽度、拓展企业管理幅度。例如通用汽车的柔化性管理。在中国汽车制造行业中,几乎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家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而上海通用汽车则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就是“柔化性”的生产方式,它为厂家和消费者带来的是最直接的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效益。

(三)控制财务支出

首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财务人员的岗位负责制,明确财务人员的责任,实行奖惩制度,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认真负责。其次,建立经费使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虚报谎报经费情况的出现。最后,建立企业物资盘存制度,企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对本企业的物资进行盘查和清点,并且做好登记。

(四)加强财务管理预算

财务预算直接决定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一方面要认识到企业预算制度的重要性,给企业的财务预算提供一个合理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保证企业预算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有为企业识别风险提供准确的指标,并且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化解各种风险。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的桌面财务管理方式已经被网络式的管理方式所取代,加强财务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很多远程功能:同时信息化能够更好的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能够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处理和远程处理能力,促使财务管理的集中化并且实现智能和高效的管理。

(六)注重协同效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后金融时代,企业的发展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更多的转化成了产业群和产业链的集体发展和竞争,协同效应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是外部企业的协同,也就是下游企业和经销商之间,上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资源运用的效益最大化。其次是内部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例如联想集团创立的贸、工、技产业发展道路,建立了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和服务五位一体的良性产业结构,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协同管理,实现了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壮大了企业实力。再例如,浙江的一家食用锅生产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想研发新产品却找不到合适的科研团队。在这时宁波的亿法德工业产品设计发展有限公司在了解了这家企业的详细情况之后,根据市场需求为其研发了一种新产品,新产品的特色在于锅的手柄可以显示锅内的温度,这一特色使新锅的价格增长了一倍。这就是外部协同效应,两家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篇11

2.有效抵御经济风险的措施

2.1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问题的政治化。看到当前的经济状态,各个国家都是要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一定的挑战的,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中一些国家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会是更加的危险,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事情。那些比较严重的国家也是更加的受到关注。他们不得不展开财政措施,实行财政的紧缩计划就是一个当前措施,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社会的实际的福利,这样的状况下,怎样去做好社会的整体的公众的工作,使所有人形成一定的力量来应对挑战确实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关键的时候就需要反对那些以邻为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因为可以看到这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不但伤害了别的国家,也严重伤害了自己。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下都是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团结和合理的措施的,绝对不能把经济问题和贸易问题政治化,这样只会把问题变得严重,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的问题就用经济的办法和措施去解决,关键是不能改变问题的性质,只有认准本质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的办法。

2.2要增加信心,同舟共济,妥善应对危机。按照当前的形式的分析和市场的情况来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危机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的世界经济总体保持了增长态势,世界各国特别是G20国家的政府能够及时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使得危机能最大范围地得以控制,经济复苏从而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得以实现。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国家的财政的确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更严重的甚至已经出现的经济的负增长,而采取货币的政策松动的余地也不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针对性的策略和方式,要具有灵活和远见的政策分析,做好宏观的经济的调节和调控,保证所有工作实行的力度和方式的进度顺利进行。我国需要做的就是团结整体的力量,做好形式的分析和经济的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应对危机,全球的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国际共同的合作,国内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要有信心要有团结,共同迎接艰难的挑战。

2.3增强市场的信任度。国际的形式的发展需要认真观察实际的市场的效果,那么不管做什么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都是需要关注市场的反应的。这就需要从市场出发,做好各个方面的监督和观察,要严格的杜绝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的实际的实行之间的落差,这就需要把政策更好的实施,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政策承诺准确地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经济调控行动,增强市场的信任度,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的信心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增强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度才能更好的做好市场的调控作用,做好市场的调控才能不断的把经济的发展带上来,增强人们对于市场的信誉,保证经济的平稳的发展是要靠市场的和国家的调控的,所以增强市场的信誉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关键的。

2.4把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中长期的财政整顿计划有机结合。虽然财政的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但是从长远的方向来看这是比较有效的措施,财政的整顿就是关键的。国家财政的不稳定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所以一个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实施良好的经济政策的重要前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这样严峻的世界经济的形式下,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只有不断的稳定的经济的增长才可以保证稳健的财政的措施的实行,需要做好短期的经济的策略的刺激增长,更要做好全面的财政的中长期的协调,这样两者的结合和配合的使用,才是最有效的面临严峻的经济风险最好的解决的办法。

篇1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 proposed the micro-level empirical model of promoting individuals’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we employed the quantitative way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and attitude and put forwo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university students

一、引 言

低碳经济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和组织层面的大力推动,更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所在,正如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治理行动。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激发人们的参与感。相信全社会携手同心,一定能让“绿色化”从愿景变成现实。《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应亲近自然和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勇敢地承担起推动低碳经济行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需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1],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但是在微观层面,我们还需要了解人们的低碳经济行为、环保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具体来讲,即哪些因素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践行低碳经济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环境价值和实体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日常亲近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它恰恰影响了个体对生态文明进程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 理论探讨

在之前的研究中[2],研究者运用了生态心理学家罗扎克[3]的生态潜意识理论和新生态范式理论诠释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在宏观层面的内涵。前者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情感联结是人类天生所固有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心理原因在于人类心灵深处对于大自然母亲的依恋被政治、经济、欲望等因素所蒙蔽,生态潜意识受到了压抑,使得人与自然之间有了疏离感,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就是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压抑,唤醒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紧紧相连,当今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称为新生态范式(new ecological paradigm),该范式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仅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整个世界的空间、资源等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受到自然和生物学的潜在限制[4]。

通过上述理论不难看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求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表现在经济活动层面,便是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基本路径便是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中环境价值的合理实现。低碳经济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减少对于常规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可以认为,它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种理性回归,它承载着唤醒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依恋的责任,昭示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行为的启动,它使得地球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成为一个连续体,对于人类生态自我的形成及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即让人们走向对地球负有道德责任的感觉,就像对其他人负有道德责任的生动体验一样[5]。按照Schwartz[6]的规范激活理论(norm-activation theory),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将外部不成文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规范、准则、责任感,不遵循这些内化的规范行事,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惩罚,也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当个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会对他人带来有害的结果,并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时,就可能会产生利他的或亲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好或坏的后果,也意识到自身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环境问题的作用,因此低碳消费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可,亦能避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惩罚。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形成一些亲社会的偏好,低碳产品具有半公共品的属性,既包含了私人特性,也包含了公共特性,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及社会需求,此外,低碳消费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即低碳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因此在个体层面,可以认为人们在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同样会形成一种低碳消费偏好。Stern和Dietz[7]将该理论引入到环保行为的研究当中,认为环保行为也可以看成是由某种内在价值观所激活的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出价值基础理论(value-basis theory),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基于人们最普遍的价值观,这种道德规范建立在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基础之上,当人们意识到破坏环境会对他人带来危害,并且当个体将环境破坏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时,就趋向于表现出环保行为。Stern进一步指出,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仅仅是那些可能会影响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价值观中的其中一个,另外还有两个价值观,关心自己的利益(利己价值观)和关心整个生态圈的利益(生态圈价值观)。根据前文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价值实现形式的探析,结合心理学领域的规范激活理论及价值基础理论,本研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图1,我们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首先,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推广和发展的核心应当落脚到个体层面,换句话说,作为一种价值范式的转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一种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还是在于人。这也与广义虚拟经济所强调的“人本经济”不谋而合,低碳经济是以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为内核的。其次,低碳经济行为是实现低碳经济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形式价值更为直接的载体。第三,从心理学层面而言,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因素,同时个体生态价值取向对于推进个体低碳经济行为意义重大。总的来说,个体的低碳经济活动和态度,一方面是当前社会价值范式转移在个体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多种价值形式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回顾

低碳经济行为是一个被西方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术语, Hunter等人[8]在22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根据行为所涉及到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程度将它划分为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购买绿色无公害产品,减少汽车使用频率等)和公众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参与环保示威、游行,为支持环保捐款等)。在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低碳经济行为开展比较广泛,因此,低碳经济行为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等的方方面面,西方学者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分类就更为细致,涉及到的领域也就更为广泛。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分类是否合理,而应当综合考虑到所研究的被试群体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低碳经济行为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广泛开展,但相对而言,在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分类比较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人的低碳经济行为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单位、学校等组织参与的,另一个就是平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国内一些研究者也沿用了这一分类对中国城市居民在该变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这也说明,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国是适合的。

在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环境心理学家和社会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强调环境关心的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有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环境关心的程度对于特定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回收、节能、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或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存在直接的显著效应。但是过去和将来的研究都要面对并解决几个问题:给予环境关心一个更为明确的、操作化的概念界定;找出影响、引起环境关心的因素;为环境关心与特定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证据[9]。Schultz和Zelezny[10]在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及Stern和Dietz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上,给予环境关心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他们认为环境关心是一种态度,环境关心分为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分别建立在利他、利己和生态圈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并受之驱动。利己环境关心是指个体关心环境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利他环境关心是指出于对他人利益的考虑而去关心,相应地,生态圈环境关心就是出于对整个生态圈利益的考虑而关心环境[11]。

对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很多研究指出个体环境关心水平是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有效预测因素,例如有较高环境关心水平的消费者比那些较少关心环境问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指出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Black[12]指出大多数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们未能综合考虑到个体、社会、制度约束等因素,同时他区分了两类环境关心:个人环境关心(个体能够感觉到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和社会环境关心(尽管个体能够感觉到,但是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并证明了只有个体环境关心才能预测低碳经济行为,社会环境关心也许不会引起低碳经济行为,这是因为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是他或她将自身的责任转移到全人类的身上或者转移到那些与环境问题直接有关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方式就是了解各种社会人口学变量和亲环境态度及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个体――环境关系模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理论建构、行为开展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年轻人、高收入者、高受教育程度者、女性更加关心环境和更多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当中。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不同社会文化之下,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或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相对于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垃圾回收、节水等行为),女性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参加环保集会等行为)的程度要低于男性[13]。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更加关心环境。对于收入与环境关心的研究,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一些研究支持了收入与环境关心的正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与对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的研究相比,居住地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研究普遍得出结论认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与居住在乡村的居民相比具有更高程度的环境关心[14]。在下文,将借助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个体层面环境关心对于具体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研究被试样本来源为某著名高校本科生,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被试社会人口学统计资料详见表1。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chultz[11]编制、刘贤伟和吴建平[15]修订的中文版环境关心量表测量被试普遍的环境关心程度。该量表由三个维度,即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构成,每个维度4个题项,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依“最不重要”、“很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很重要”、“最重要”,分别计1,2,3,4,5,6,7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环境关心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10,利己、利他、生态圈环境关心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4、0.833和0.882。

选取国内学者对于公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自评测量量表,量表包括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两个维度,共12个题项[13][16],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是否有从事过量表中所陈列的低碳经济行为,其中1表示“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偶尔”,4表示“有时”,5表示“经常”。在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8,公领域和私领域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8和0.714。

五、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1. 大学生环境关心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从大学生环境关心各项目均分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见表2),“子孙后代”、“儿童”两个利他维度的题目得分排在前两位。但大学生在利己和生态圈环境关心上的得分也都高于5分,在量表整体平均分上也超过5分,说明大学生个体对于环境的关心是一个综合体,三类环境关心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个体出于担心自然环境破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危害而去关心环境,同时也有可能也会出于担心环境破坏而影响自己的健康)。从各个维度来看,利他、利己和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三种态度递次减小。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经济行为中,频率较高的大多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节能、回收、循环再利用等,而公领域行为相对而言频率较低,尤其是参与有组织的,公众性的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更低。根据低碳经济行为量表和分量表平均分看来,被试低碳经济行为频率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方面的频率低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

(二)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各变量的关系

1.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的关系

根据样本数据,对大学生环境关心的性别、民族、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生态圈价值观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得分(5.42±1.05)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5.27±1.10),被试的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的得分在性别、民族、家乡类型、家庭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4。

2.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

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私领域和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在性别、专业、家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行为在民族和家庭收入两个人口学变量上皆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5。

其中对于性别变量,男大学生在公领域行为上的得分(2.73±0.82)显著低于女大学生(2.99±0.74),对于私领域行为,女大学生(3.80±0.87)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得分(3.52±0.83);对于专业类别,理工科大学生公领域行为得分(2.76±0.82)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52±0.83),理工科大学生私领域行为得分(3.56±0.84)同样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69±0.84);对不同家乡类型被试低碳经济行为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两类行为上皆存在显著的家乡类型差异,事后检验(Tukey’s HSD)结果表明,对于公领域行为,家乡为农村的大学生得分(2.67±0.92)显著低于城市(2.83±0.77)和城镇大学生得分(2.83±0.77),城市和城镇大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三) 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1.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矩阵见表6。

相关分析表明,利己环境关心、生态圈和利他环境关心与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显著相关,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探明变量间的关系强度和实现路径。

2.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对多变量关系的研究中,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技术对研究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考察三类价值观和新生态范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效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建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及其检测结果见图2。模型绝对拟合指标χ2/df=13.86,虽大于5的标准,但是考虑到样本量超过1000,因此该指数仍可以接受,其他拟合指数,NNFI=0.869,CFI=0.898,RMSEA=0.074,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变量的关系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5个潜变量(Latent variables)之间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见表7。从表中可知,生态圈环境关心、利己环境关心对两类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均显著;利他环境关心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直接效应显著,对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

六、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以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作为基本出发点,本研究梳理了相关文献,结合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基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进行概念内涵界定,并以某著名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量表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及其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环境关心的利他态度为多,但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较弱

分析显示,一方面,大学生在环境关心具体题项和量表整体得分上都比较高,尤其“子孙后代”、“儿童”、“我的健康”、“树木”、“人类”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上的得分都高于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两方面说明大学生有比较强的个体取向和社会取向,同时也存在较强的生态价值取向。这与杨国枢对中国人两种取向的划分一致:个体取向重视自主性,强调个体如通过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社会取向重视的是融俞性,强调个体通过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杨国枢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17]。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偏重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上,大学生被试得分属于中等偏下,且参与较多的是身边的一些行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频率较高,如“当房间没人时,离开房间主动关灯或者电扇”、“再度使用废纸、打印纸的另一面”、“对塑料袋进行重复利用”等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而有组织性的、公众性、具有互动性质且影响广泛的公领域行为则参与较少。一方面说明,虽然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行为层面时可能存在很多主、客观方面的阻碍;其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一般固定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公众性质的低碳经济行为较少,大多以平时生活中,尤其是宿舍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具体的低碳经济行为为主;此外,公领域行为多以集体形式发生,依赖于个体所在组织的宣传和引导,由此也可见,当前大学在大学生参与到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组织和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在部分社会人口学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对于性别变量,女大学生被试在生态圈环境关心、公、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被试。这一结论与龚文娟[13]、刘贤伟和吴建平[16]的研究结果一致,Hunter等人[8]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原因归结为男女两性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首先,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被文化规范中性别期望所塑造,在这个框架之内,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是照料者和看护者,因此社会要求她们的角色是合作性的,具有同情心的,进而形成维持生活和各种关系的世界观;其次,男性传统社会角色要求男性应该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种家庭供养者的角色使得男性在追求经济上的成功时更具有支配性和独立性。[29]对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有限自由支配时间”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女性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私人领域内[13]。

对于民族变量,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以往研究不同。一方面可能由于,在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亦十分严重,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被试构成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太少,因此影响了统计结果。

4. 大学生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成立

本研究采用相关软件包,分析某高校的量表数据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高,很好地反映了某高校学生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说明环境关心的不同类型会对大学生自觉采取的不同低碳经济行为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关心中的对于生态圈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利己环境关心却负向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而利他环境关心仅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存在显著效应,而对于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高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关心环境生态,更为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1. 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大自然和全球生态环境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整体上是比较关心环境的,尤其注意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周边人群带来危害。这个结果是让人欣慰的,但是也明显体现出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关注不够,全球观和宇宙观尚未得到足够发展。因此,高校和有关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仅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也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

2. 鼓励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体现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较之于大学生对环境关心的平均得分,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量表上的得分并不高,这反映出从具体的态度转化成实际行动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高校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和激励需要持之以恒,不断促进同学们从内心对环境的关心转化为自觉而积极的低碳经济行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公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参与频率较低,如“积极参与到学校或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公开表达支持环保的言论”等行为参与度较低。因此,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学科优势,承担起向公众宣传、示范低碳经济行为的责任。

3. 持续开展多样化、梯度化的生态文明普及活动

在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不同性别、专业、家乡类型的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得分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可能也会要求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的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和推进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建立起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也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关心会对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利己环境关心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是很难推动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的。而对利他和生态圈的环境关心对低碳经济行为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高校也该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建议高校通过定期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激励大学生的利他和生态圈关心,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开展有梯度化的涉及公私多领域的低碳经济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投入到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的伟大使命中。

参考文献: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1): 5-25.

马永红, 刘贤伟.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3(2): 28-34.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洪大用. 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 社会, 2006, 26(5): 71-92.

吴建平. 生态心理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37-41.

Schwartz S H.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4): 19-45.

Stern P C, Dietz T.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 65-84.

Hunter L M, Hatch A, Johnson A. Cross-national gender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3): 677-694.

Bamberg S.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old ques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 21C32.

Schultz P W, Zelezny L C. 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five country survey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8, 29(4), 540-558.

Schultz P W.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ncern for self, other people, and the biosphe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 21, 327-339.

Black J. Overcoming the 'Value-Action gap'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experience [J]. Local Environment, 1999, 4(3): 257-278.

龚文娟. 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6): 37-42.

Marquart-Pyatt S T.(2008). Are there simila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mpar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5), 1312-1335.

篇13

2、经济资本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根据战略目标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商业银行产品越丰富,风险控制的压力越大,因为产品的错综复杂,特别是部分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风险的隐蔽性加大。经济资本管理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将资本占用量作为考核业务贡献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加大对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投入,减少超出风险承受能力业务的投入,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利用更少的资本实现更高的利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经济资本能够将风险管理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近年来,商业银行非常注重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而风险管理模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人都是理性的。但是,社会越发展,人越善变,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只有发挥好人的作用,才能使模型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将风险管理理念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而要人能够按照假设发挥作用,就要加大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其能够诱导人这一行动主体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行动。经济资本能够反映银行所承受的真实风险大小,更具有风险敏感性,商业银行根据各业务品种的风险大小和资本要求来安排绩效考核方式,将风险、资本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实现上下联动,真正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项业务中,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

二、危机环境下如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1、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经济资本管理模式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对各项业务价格的调整,将金融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存款上存到总行,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资源配置导向,支持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资本节约型”业务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占用较少的如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促进业务品种结构的调整,有效地调整信贷资源在区域、客户和产品之间的分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09年上半年,各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实力比较薄弱,在各银行争相放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争取到大的优质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有的中小银行迫于贷款压力,寻找一些大型银行退出的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最终导致不良贷款呈现上升态势。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当选择一些资本占用小的风险较低的项目进行投资,防止放贷之后无资本覆盖,最终迫于资本充足率考核导致无贷可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