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篇1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篇2

一、淮南市李桥村概况

李桥村位于田家庵区曹庵镇西北部,全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520人,劳动力13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6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90亩。

李桥村内有206国道通过,合淮阜高速公路进道口位于村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桥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2006年上半年,李桥村村被淮南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贡献巨大

李桥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更好的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李桥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有近200户,农家乐经营户82家(其中省级6户,市级25户)。15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李桥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者10.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82万元。占全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百分之47%和56.6%。2015年,李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3万元,是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

2.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贡献效益显著

提高农村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李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据统计,2009年,李桥村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只有362人,占全村人口的15%,到2015年,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到150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短短五年时间,李桥村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全村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李桥村的农民只能通过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在李桥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致富,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村只有18%的青年人在外务工求学。其余绝大多数都在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福利。李桥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考取优秀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M行奖励。在医疗卫生方面,村民组每月都会邀请医院来新村老年公寓进行医疗检查,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李桥村许多农民学起了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经常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李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自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了村庄内部主干道和街道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李桥村筹资10万余元,修建了25个垃圾池和排水设施,修复了李桥村古井、古祠堂等古建筑,修复了村内明暗渠道及石护栏,实现了村内活水循环,完成了前后街主干道青石板路铺设工程。2014年,淮南市李桥村结合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村里陆续投入50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补栽。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力推进村庄整体风貌治理,拆除了20余处与村容村貌不协调的违法建筑,完成了3处古民居和2处古祠堂的修缮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李桥村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始终停留在开办农家乐这些浅显层面,不敢尝试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线。对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政府部门对于李桥村的乡村旅游缺少对外宣传,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

2.要素制约十分突出

篇3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篇4

二、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已经创建了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依靠其天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别有韵味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是农业观光游,还充满了农民生活体验的乐趣,大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为农民也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国吹起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广西以积极者的姿态走在了队伍的前面,带动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广西乡村旅游业的特点也呈现出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如漓江东岸旅游线、兴安灵渠灵湖景区等数十个乡村旅游项目,以及南疆边关揽胜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壮乡大观之旅、等乡村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目前广西还建成了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29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形成了从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技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省的乡村旅游业也会有其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缺陷。首先,速度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来对整个地区进行引导,大多数地区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对原有民居稍加整改就开始接待游客。但是这样的没有统一规划的改动,既不利于大规模的观光参与性的可能,也丧失了其原有的乡土气息。而且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缺乏,并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盲目性,例如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

四、发展对策

(一)科学合理规划

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凸显出各地区的差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对整个广西做个整体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地乡村所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做规划。在遵循规划原则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对规划区域内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分析其存在优势资源,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然后是对该规划区域进行开发定位与空间规划,制定其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在加强对一些重点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北海等)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统一规划。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广西努力建设好从旅游城市延长到乡村的旅游线路。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具备生态思想,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积极培养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造景观与自然的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重视对广西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广西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多彩的农耕和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三)强化科学规范化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发展和壮大;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外商参与兴办乡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广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桂林市、南宁市以及北海市等旅游热点城市的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各地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同时对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广西省雨季较长,且易发生洪涝灾害,要兴建排水系统,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篇5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与文化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低碳化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探寻达州乡村旅游实现低碳的对策,对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达州市生态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分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绿色资源丰富,所在的秦巴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中国的“中央公园”,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此外,达州农耕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达90.8万公顷,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盛产富硒茶叶、魔芋、香菇、竹笋、核桃、蕨菜等土特产,其中萼贝、皮桔、天麻、银杏等名贵药材广为人们喜爱,宋氏葛业系列保健产品享誉省内外,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曾获国际文化名茶金奖,旧院黑鸡中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珍禽。

(二)发展速度快,增加数量多,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达州市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涌现出了通川区王家山、莲花湖、新村,达县桂花村、宣汉县黄金槽、大竹县清河镇等众多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已有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仅通川区便有农家乐一百多家,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一年达5亿多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年均收入一般在10—50万元左右,有的更在百万元以上。2011年,政府共投资2.7亿元用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30家三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四星级7家。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安全隐患大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投资少,多为农民自发发展;二、开发过程缺乏整体的规划,论证不充分,旅游地容量不足,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严重超标;三、旅游地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旅游区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频频出现。

(四)乡村景观破坏,乡村文化流失

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但部分景观开发者为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致使农田斑块出现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达州乡村厚重悠久的巴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旅游者的到来,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城市文化对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直至被同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达州乡村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崇拜,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其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以致“淳朴”的乡村吸引力消失,乡村旅游丧失了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达州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一)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树立品牌

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1

1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1 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以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为主,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淳朴的乡村文化特点,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需要放松,但又不想走出去太远的愿望。

1.2 景区带动型

景区带动型主要发挥吉林省著名旅游景区的作用,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附近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乡村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民宿、乡村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利用旅游景区衍生出来部种行业,为乡村中待岗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其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中去。

1.3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吉林省的农业特色为主,利用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土乡情等来满足游客对吉林省农业方面的观光学习及体验。

1.4 民俗特色型

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吉林省村镇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农俗节庆等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周边观光游客来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

2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参与的程度比较低

由于吉林省乡村社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较低,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初级层次的项目开发。例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内摆设一些比较零散的摊位,销售一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纪念品,通过贡献劳动力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打工等。

2.2 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吉林省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模糊,开发模式主要是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规模开发,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而且并没有合理定位社区参与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点向旅游景区发展的形象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项目单一,以农业观光为主,而且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3 社区居民的保护资源的意识欠缺

吉林省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效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

2.4 激励机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社区居民没有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计划活动中来的。

3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机制

3.1 引导机制――激励引导乡村农民积极参与

引导机制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吉林省乡村社区对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前景的认识,消除他们对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一些疑虑。如分享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典型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吉林省乡村社区居民充分的了解到一些实质性的信息,增强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3.2 决策机制――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制定乡村旅游决策时委任政府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协商会,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提出发展建议,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社区居民要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方案。

3.3 利益分配机制――乡村居民利益共享

吉林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是以乡村居民为主要承担者,依托当地特色乡村农家文化,开发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产品或游憩项目获得旅游收益,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俗表演,展示乡间手工技艺,出售特色乡村纪念品等。如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开饭店和宾馆来经营游客食宿的接待,种植农作物大棚让游客前来观赏或者采摘,从中直接获取经济收入。

3.4 培训机制――乡村居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吉林省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对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便提高乡村居民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

3.5 保障机制――社区居民是乡村资源的维护者

保障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使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对吉林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去。使乡村居民真正明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所要的是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

篇7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部沿海经济区、中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最低,其他区域居中。

二、乡村旅游类型

(一)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

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类。这种乡村旅游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回异的田园、村落、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旅游产品。(二)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

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三)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

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由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天性、对传统民俗文化和异族民俗文化的兴奋趣的增加,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汶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并且非常适合乡村旅游开发但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参差不齐,经营混乱以至于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却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各地学习的经营方法与理念。其中以汶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尤为突出。

(一)汶川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汶川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类型的“农家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特别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快速兴起,风靡乡村,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其中以映秀镇渔家大院为主的星级农家乐尤为突出。

(二)汶川县渔家大院发展模式和特点

1.支部引领、农户参与,组成联合体,集群式发展

渔家大院依托映秀“5・12”纪念地景区,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经营,成立了映秀镇渔家大院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村民自行投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筹资方式经营,集餐饮、娱乐、住宿等多功能为一体。突破了以往村民们“各自为战”、服务标准不统一,游客无所适从,流失量很大的问题,逐步形成“一户一特色”的农家乐发展格局,创造了新模式。

2.突出农字、参与农活,品尝农家餐

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其主要发展载体,其中重点在于突出一个农字。渔家大院保持和突出了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从房屋的外部装饰体现藏羌建筑艺术,让游客亲身感受藏羌民族文化。根据季节变换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丰富花果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土风情等内涵,增添游客参与农事项目,真正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玩得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3.独立经营、收益分成,标准化管理,精品式打造

汶川县成立了汶川县旅游协会农家乐分会,并制定了旅游协会章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以协会为龙头,把分散的“农家乐”资源联合成为规模实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由县旅游局牵头,根据《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全县“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对获得星级称谓的农家乐给予5000元至25000元不等的补助,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汶川县“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通过汶川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他们的经营发展理念是非常值得各地学习的。汶川县成功地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旅游基地设施完善,发展地方特色体现“农”字,彰显乡村味,并且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了从长远利益出发,开动脑筋,结合地方采取“公司+农户”这一新型管理方式,带动农民积极性,公平、公正、规模化管理使得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有条不紊,市场意识完善。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旅游景点压力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是游客分流有效的减少了旅游地设施容量和环境容量上的压力。还根据季节变换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丰富花果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土风情等内涵,增添游客参与农事项目,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避免了产品单一、同质化,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结果旅游地收入在淡季无农业收入补充,波动起伏较大;二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是一项次要的补充收入。

(二)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现阶段全国上下乡村旅游季节反差十分明显。在旺季,游客太过集中,给旅游地带来了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又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设施的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

(三)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四)产品单一、同质化,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按产品的功能,乡村旅游大致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不多见。同时,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申不足。

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一)政府主导加强思想认识,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业。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当地旅游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开展公共课堂普及知识,经营者应该将农业和旅游业放在同一等级上,共同经营,比如在旅游淡季着重发展农业以农业经营收入弥补淡季旅游业收入下滑的不足等。

(二)开展多项旅游项目,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建设投入

由于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因此旅游经营者们应该在旅游旺季来临时开展多项旅游项目活动,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旅游景点压力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而不是单一项目使游客不能更好地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舒心与宁静。在淡季来临前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转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收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投入减少损失。

(三)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完善服务理念

由于乡村旅游开展地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因此国家应该辅助旅游发展地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比如公路,绿化等方面,旅游经营者也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提高住宿条件等,同时一定要加强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的服务礼仪配虚报。提高旅游地卫生安全问题例如厨房卫生、污水排放等问题。

(四)发展个性化旅游产品,注重产品多样性与组织形式多样性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并且要有多样化乡村旅游类型,旅游经营者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广泛的局面以适应游人对旅游品牌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要求越来越高的问题。

篇8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篇9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篇10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形成不仅有赖于区域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而且还需要区域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的支撑,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综合Buhalis(2000)、吴必虎(1998)、杨振之(2007)、陆峰(2011)等人对旅游目的地系统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核心性要素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体系等,这是旅游业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价值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大小、发展规模和品位;旅游产品开发的科学性、创新性等决定了能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否使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配套性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功能,这些是保障旅游活动顺利开展,旅游业有序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建设旅游目的地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区位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速度和可实现性;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仅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直接服务,而且还反映了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成熟度。

(三)辅要素

主要包括城市综合环境、旅游市场营销、长期产业发展政策等指标。在“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的倡导下,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朝着“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目标迈进,由此,城市综合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益于促使旅游者停留、体验和消费;旅游市场营销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代表了旅游目的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二、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构成要素发展现状

(一)德阳旅游目的建设核心性要素分析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较好,有较强吸引力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德阳市旅游资源的“主类”达到8个,“亚类”共有21个,“基本类型”73个,这表明德阳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开展旅游活动。而在73个基本类型中,“生物景观”、“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均超过国标数量50%,生态人文优势明显,同时为满足游客购物的旅游商品最为丰富,能最大化地满足游客食、购的需要。

2、旅游产品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独具特色

(1)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

德阳旅游产品包括观光、度假、文化、商务、宗教、专项旅游等类型。其中,三星堆博物馆和遗址、庞统祠墓和白马关、纪念馆、李调元纪念馆、德阳文庙、德孝城兼具观光和文化旅游的功能;绵竹年画村、倒湾古镇、马祖镇、师古镇等极富文化底蕴,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度假区;罗江香山鹭岛度假区、九龙沿山旅游带、绵竹麓堂温泉等已形成了品牌性的度假疗养旅游地;万佛寺、祥符寺、龙居寺等宗教旅游胜地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绵竹汉旺地震遗址、穿心店地震遗址,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也丰富了德阳旅游产品的类型,且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 A级景区数量偏少、知名度有待提高

德阳市A级景区数量较少,截止2013年共有11处。其中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A级景区1处。经初步形象诊断,除广汉三星堆、绵竹年画村等地的知名度较高外,大部分景区的知名度,认可度都不太高。

(3)乡村旅游产业带(区)发展势头强劲

德阳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创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县/镇/村。成功举办了绵竹梨花节、旌阳区通江李花节、广汉松林桃花节、中江通济桃花节、罗江梨花节、中江县集凤镇生态旅游赏花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为百姓增收致富带来了新机会。据德阳市旅游局粗略统计,主要节庆旅游年收入超过5亿多元,且人均消费水平高,达到343元/人。

3、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市场总体平稳增长

德阳旅游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2.61亿元,同比增长37.2%,接待国内外游客1735.07万人次,同比增长56.67%。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乡村旅游增长迅猛、假日旅游火爆,A级景区接待游客大幅增长的局面”。德阳目前的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很小,仅占1%。而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方面,以省内游客为主,几乎占总游客的50%;其次以北上广游客为辅,占总游客20%左右。

(二)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配套性要素分析

1、社会经济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德阳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2013年,德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0元,净增2226元,同比增长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00元,净增1047元,同比增长12%。近年来,德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稳居全省前列,为城市建设、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和保障。

2、德阳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交通网逐步完善

德阳距成都约4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成渝经济区和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随着成德绵乐同城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加速了德阳与周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德阳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可进入性强。

德阳交通较为便捷,宝成、达成铁路,成绵高速、成绵高速复线、成南高速、成德南高速公路,国道108线贯穿德阳境内,各市县均通铁路,市区到各县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在交通建设方面,德阳以建设“区域一体、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逐步完善了交通网络。

3、城市基础设施面貌一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德阳不断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目前,德阳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大城市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旌东、亭江两个城市新区建成后,德阳市区面积将扩大一倍以上,并形成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带来大批的商务客源。

但德阳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德阳目前还未有专门的旅游集散中心,且目前汽车北站和南站的班车线路缺少能够直达景区的车次;为旅游者提供咨询服务、受理旅游投诉、收集旅游者反馈信息的公益性旅游咨询中心也很缺乏,仅仅是某些旅行社能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呼叫、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及旅游资讯系统等则更加缺乏。

4、德阳旅游企业实力不均,星级农家乐规模大、级别较高

德阳市旅行社总量较小,截止到2012年,德阳全市共注册旅行社39家、各类门市部28家。相比四川省GDP前十强市旅行社数量,德阳市旅行社总量较小,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尤其是一级社数量比例为8%,与成都、绵阳、宜宾等市相比数量偏少,这与德阳市较高的GPD发展水平,德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境旅游需求发展现状极为不符。

德阳住宿餐饮业态丰富、发展迅速。2013年,德阳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0.1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了平稳增长。其中,星级酒店总体规模不大,经营档次不高,以中低档次为主。但星级农家乐规模大,截止到2012年达178家,星级上以二星级为主,其次是三星级和一星级,整体发展情况处在中档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辅要素分析

1、城市环境和谐共生,提升德阳旅游魅力

城市及城市环境本身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的倡导下,德阳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一改工业城市的单调刚硬,多了几份绚烂和柔情。尤其是旌湖两岸的生态整治成效显著,通过将城市鲜明的文化特征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打造了南北公园、石刻建筑艺术长廊等多个滨河景观,被誉为德阳的“流动地标”,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德阳“一城山水半城湖”的诗意画面,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宜居宜业的“山水绿城、文化名城、工业新城”新形象正在形成,提升了德阳城市旅游魅力。

2、整合多种营销宣传手段,提升德阳旅游发展动力

2013年4月2日,德阳市了城市主标识――“古蜀之源,重装之都”。LOGO中,三星堆面具的图案在标识中显得格外醒目,为德阳“古蜀之源”的城市形象作了最好的注脚,更为德阳旅游形象开启了崭新篇章。德阳旅游局也积极对外召开专场旅游推介会,将“古意德阳”的旅游形象传到了台湾,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积极举办多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德阳旅游宣传营销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提升德阳旅游知名度开启了新一轮的契机。

除了从宏观层面进行旅游宣传外,在具体的营销手段上,德阳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例如,将旅游元素与服装时尚相结合,在T台上推介“锦绣德阳”,通过“主题策划”加“组合营销”实现双赢。又如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和民俗活动融入时下最潮的“网络营销”,采用“0元秒杀”门票、“优惠套餐”等手段进行微博、微信宣传营销,将网络拓展成为了德阳旅游宣传新阵地。此外,借助成德同城化的契机,不断强化区域合作,实行“抱团营销”。

3、旅游发展政策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旅游业被列为了要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德阳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阳旅游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加快推动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为抓手,实现德阳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将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示范地及成渝经济区新型旅游目的地。

上至国家,下到各级地方政府,均从政策上为德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便利了和支持。德阳已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通过整合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对外宣传营销,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为德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11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篇1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乡村旅游已成为宁乡县这类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一线员工和初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迄今为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尚未有乡村旅游服务相关的专业,也没有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实施系统全面的培养。本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城市中职学校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必要,而位于农村的中职学校理应承担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任务。

一、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探索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宁乡县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宁乡山水奇秀,人文荟萃,临近大都市,交通便捷,名人、名泉、名寺、名山等乡村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确立了“五养之乡・中国宁乡”(少奇故里瞻以养德、灰汤温泉泉以养生、密印禅寺禅以养心、西部漂流动以养气、宁乡花猪食以养胃)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现已有乡村旅游区点(包括乡村旅游景区、农庄、山庄、农家乐等)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点1处,国家级五星生态农庄1处,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家,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但目前宁乡县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服务质量不高,初级管理人员更是不能很好地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系统培养已迫在眉睫。但迄今为此,尚未见中职学校开设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进行系统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报道。在宁乡县的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索,可以为当地乡村旅游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中职学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乡村旅游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后,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迫切要求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实践。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关于概念界定研究、发展机制研究、发展模式研究、旅游主体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研究、影响研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乡村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少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高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在研究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方案。课题虽对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但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对中职学校的指导意义不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农村乡土旅游资源和人才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应走政府引导、院校参与的策略。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的《“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研究探讨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的策略。这两个课题都是在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和问题后,从政府、行业、高职院校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均没有涉及到农村中职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农村中职学校中尚未开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对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究,创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对缓解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优势条件

“乡村旅游”是集休闲、度假、农事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方面具备优势条件。

1.具备相关的专业群,可以实现对接。以宁乡县职业中专为例,有酒店管理、景区管理餐饮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基本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吃、住、游、娱等服务需求。

2.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经验,可以提供最佳培养方式。“乡村旅游”景区和企业一般都包括农业休憩区、农家酒店、餐饮娱乐、农家休闲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以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学校现已和宁乡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资源共享。

3.有相关性强的课程和师资。乡村旅游是综合性极强的旅游行业,知识要求涉及酒店服务、景区服务、景点讲解、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这些有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而且在基础课程上和旅游服务类专业有相通性,可以实现课程与师资的共享,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就可以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农村中职学校应该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本地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践,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引入农村中职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乡村旅游人才,解决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行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专业性很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师及教学设施亟须规范和统一,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更要具备与行业有关的丰富经验,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要做好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农村中专学校应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专业教师将深入乡村旅游企业,掌握实际技能,了解人才真实需求,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提供鲜活的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

篇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08

1 前言

茶文化乡村旅游作为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对现代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凤冈县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凤冈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凤冈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凤冈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茶海之心景区也是其中之一。对于茶海之心,在原有的茶文化旅游基础上,结合了乡村旅游,改革了以往单调的旅游方式,两者结合一起,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形式及创新了旅游产品。

2 概念

2.1 乡村旅游概述

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雄凯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以体验与享受为目的,在农村或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2.2 茶文化旅游概述

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本文给出的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依托,以茶文化为旅游吸引物,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3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资源

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位于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距凤冈县县城38公里,景区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加上茶树在80%以上,因土壤富含锌硒元素,其出产的中国仅有的锌硒有机茶极具养生功效。茶海之心产茶历史悠久,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47家、有机茶基地3.18万多亩,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是全国绝无仅有的P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茶海之心景区与田坝村紧靠着,因此田坝村被誉为最美乡村,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一般,眼前一片碧绿,到处充斥着茶叶的芳香。茶叶与农舍的相结合,使游客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也是凤冈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基础。

3.2 发展模式

目前,茶海之心景区依据“畜―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优化品牌资源,倾力打造“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由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茶文化得以传播,且有助于茶叶产销的增长,同时通过旅游活动的发生还能衍生多种茶产品,从而提高凤冈的经济水平。

2015年,茶海之心景区茶叶面积由起初的2.6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茶园投产面积33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以上,受益茶农20多万人。田坝村建了32家茶庄,共接待游客106.58万人次,收入4.27397亿元。

4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单一

凤冈茶海之心茶文化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和品牌比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虽然凤冈茶海之心占地面积广,但茶园就占据了一大半面积,真正能够娱乐的地方并不大,使游客不能充分体会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验。娱乐项目不多,就留不住游客,游客都是当天往返,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太乐观。所以增加娱乐设施、创新产品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是当前茶海之心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

4.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发展中政府行为不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存在着接待能力弱、可进入性差等不足,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凤冈茶海之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占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优势,但交通并不是很方便,以及设施建设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因为停车、堵车等因素而耽误游客行程等矛盾。洗手间太少以及卫生条件较差,使游客对景区印象大打折扣。茶楼、餐厅的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较差,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无序

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茶树的生长需要有较高的环境标准,但是由于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对景区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的培训,使许多开发商与茶农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茶园茶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旺季,景区接待大量游客,由于人口众多,采茶时对茶园的破坏不能及时制止,没有仔细地为游客一一讲解正确的采茶方式和细节,从而导致对茶树的破坏以及采摘的茶叶质量也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