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传播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传播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传播的作用

篇1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于数字移动电视来说,青少年无疑是又一庞大的受众群。从实用心理角度来说,他们比较关注考试信息、时事政治信息、购物折扣、美食等信息。数字移动电视的内容若包含这些信息,定能引起受教育者的高度关注,满足他们选择实用信息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还使受教育者在闲余时间充分了解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增加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求新心理角度来说,学生对传播的新事物、新信息更容易产生兴趣。传播的信息越新,越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将国际国内、本地最新的新闻信息编排在数字移动电视中,满足了学生了解新事物、获取新信息的“先睹为快”的心理。

篇2

在我国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时刻谨记以正面新闻播报为工作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宗旨,尽量将负面新闻所占据的播报时间压缩到最小。这些新闻工作者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尽量的发挥正面新闻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群众对于负面新闻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远不是以往可比。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对于负面新闻加以正确的利用,让负面新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意义,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能量。

从新闻本质上来讲,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同样都是客观的存在,而并不是负面的新闻一定就会对社会舆论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在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我国,适当的负面新闻反而会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唤起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素质的期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给予负面新闻以正确的认识,承认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要适量、适度的利用负面新闻对于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美的驾驭负面新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新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正确的认识负面新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很多学者都表示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内容,在新闻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对于负面新闻的回避甚至是屏蔽,不仅起不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反而会起到一定的反效果。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来,要正确的把握舆论走向,其次要给予社会公众的是非评判能力以充分的信任,相信我们的群众在面对负面新闻时能够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作为与正面新闻相对并且客观存在的负面新闻,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普利策奖作为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创立以来经历了80余载,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奖项颁给了负面新闻的报道者,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负面新闻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负面新闻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能够有效的唤起社会公众的正面意识,让公众自发的抵制和远离这些社会阴暗的角落。例如对于吸毒者的报道,很多媒体和报纸都曾经将吸毒者的丑陋嘴脸以及悲惨的生存现状公诸于世,这类负面的新闻不仅没有教会社会公众吸毒,反而让公众认识到对于生命的摧残以及对于人性的践踏,这种积极的作用要远比正面的“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更加具有意义。不仅如此,很多负面新闻不仅拯救了无数社会公众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生命。例如我国在2008年曝出的“三鹿集团奶粉”事件,事件的报道自始至终都完全可以被认定为负面新闻,对于三鹿集团来说更是灭顶一样的负面新闻,但是其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却远不止公众责任心的呼唤,国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乳品检测标准,让无辜的婴儿不在受到这些黑心企业的伤害,这不仅是对于社会责任心的呼唤,更是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捍卫。

2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发挥

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作用也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作为新闻播报者的我们如何的把握。对于很多的负面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不能够回避,反而要迎难而上,积极的接触和引导负面新闻的播报走向,要让公众在接受负面新闻的同时时刻保持一种正确的认知方向,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挥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将负面新闻的负面效应有效的降低甚至是完全的

屏蔽。

2.1 合理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播报,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警示作用

负面新闻之中有很多关于自然、人为灾害之类的新闻,这类新闻事件很多都是触目惊心,甚至是惨不忍睹的,这些新闻的播报对于社会公众来讲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例如交通类负面新闻的播报,事故现场的惨烈画面负面性十足,甚至很多惨烈的场面都超出了公众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适度的把握此类新闻的播报尺度,既要让公众受到应有的警示,又要保持对于事故当事者的同情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汽车作为一种家庭消费品,其数量在近几年正呈现指数般增长,伴随而来的就是交通事故数量的增长,这给许多家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对于此类新闻报道者应该本着为逝者寄哀思,为生者敲警钟的原则,充分发扬新闻报道的公众教育力量,让人们珍爱生命,谨慎驾驶。

2.2 正确传播负面新闻,维护国家利益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我国的负面新闻报道,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是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些负面新闻不应该选择回避或者是刻意的美化,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带有舆论导向性的加以报道,借助此类负面新闻来提高社会公众的凝聚力,让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这些“攻讦”来意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公众意识到正是因为我们的成就才引来了这些负面的攻讦,以此来提高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在新闻报道之中唤起社会公众对于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拥护,虽然社会公众对于本国的政策关注度极高,但是却对本国的外交以及对外政策关注度不够,要知道本国的对外政策也需要本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同样也关系到本国的利益,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在合理利用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意识,支持和拥护国家各项政策,维护国家利益。

2.3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道德

篇3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4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

我们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等科技手段使其与人产生交互。从而更集中、更高效、更节能的传播信息,达到广告效应。

这里关键在于“有机结合”和“交互”。显而易见这两点也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上最重要的功能体现。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被工程师和艺术家利用科技和艺术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这使信息更加生动;并且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其他的科技手段使其能够与受众产生交互,人们可以有选择有目的的接受信息,这使信息传递更集中更有效,不仅节约了信息传递成本更增加了效率。

二、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新媒体艺术是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集合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视觉信息占70%,听觉占20%。其他感觉器官占1O%。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以视觉途径来实现,从最早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有声电影的上映,人类传递信息的途径大多数只局限于单一的感官系统。有声电影的问世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多种手段传递信息,并且艺术家的参与使其更生动更引人入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其他感官信息加入进来。例如大连老虎滩四维影院具有世界先进的环幕四维影视技术,采用六部大型放映机同步放映环幕立体影像。根据影片情节在放映过程中辅以震动、坠落、拍打、喷水、造风、烟雾、泡泡、闪电等特技特效。呈现完美的四维影视效果。这是人类结合信息传播手段的典型案例。但是现在这种媒体形式造价昂贵,还只停留在单一的表现阶段并没有应用到真正的信息传播领域中来。

第二、新媒体艺术是人机交互的艺术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与机器对话的语言,人机交互的概念应云而生。MAC视窗系统的问世使计算机的使用者不再只限制于专业人员,并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最便捷,最高效的专业工具。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通过键盘鼠标的交互方式,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有待于开发和实现。触摸屏幕的问世给人机交互提供了更方便的手段。现在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信息展示和交换平台上。

交互的实现使信息传播更生动更高效,主要体现在:

(一)生动性。交互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具有实时性和节奏感。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和信息平台对话,从而使观众更有兴趣、更主动的接受信息。

不具有互动功能的信息平台是以往最广泛的途径,人们早已厌烦了这种传统的信息接受方式。电视广告、灯箱广告、报纸广告、广播……等大量单一简单的垃圾信息被堆砌在人们周围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二)针对性。通过交互功能人们能够有针对性的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群,者可以有目的地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从各种途径接受各种各样不需要的信息。者没有目的的投掷信息。在新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中,受众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信息。这使信息的更准确更高效、使信息传递更集约化。

网站、多媒体光盘是现在互动技术的现实体现。人们通过互连网上的搜索引擎有目的的检索信息,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传达信息。比如说现在的多语言版门户网站,不同国家的观众可以选择进入自己习惯的语言环境浏览机场的班次查询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快速的检索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者不再简单的堆砌信息而是把它集中在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人机交互的信息平台上。这些都是交互功能在信息传递上的简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今比较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大连海维多媒体中心开发的volvo-XC90展示平台,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互连网,观众可以方便的对汽车观察角度进行调整。改变汽车颜色,打开车门观看内室,足不出户了解产品性能。这样的方式节省了信息检索者的时间,同时也大量的节约了信息者的成本。

(三)可延伸性。通过对传统表现方式的融合和互动功能的体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媒材和更生动的艺术形式来展示信息。

未来的媒体艺术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平台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多媒体艺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篇5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事件有些“俗”.难与新闻业扯上关系,但是它们背后引发的激烈争论,不论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还是关于法律的、民族的。其宣传效果是不置可否的。传统的新闻业有着严格的把关人制度,信息的传播效果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如果我们传统的新闻业的宣传效果是为了说教的话,那么博客的红火更进一步削弱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从前我们说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那么博客则使信息传播从互动走向更加大众化的交谈,新闻业也从说教走向了交谈。

一、从信息的传播主体来看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谁?毫无疑问,是媒体本身.就算你觉得传统媒体太过时,那新媒体呢?那些门户网站传播的信息也是要经过层层把关的,长期是“精英话语”的主场。不可否认,BBS、MSN和ICQ是比博客更早兴的社会交流工具,有着与博客一样的信息传播主体平民化特征,是大众话语的代表。但是。与他们相比,博客的主体虚拟性要小得多。尤其在今年,网络系统升级后,博客实名的优势就更体现出来,于是引发了明星扮演粉丝匿名给自己留言的“门”事件。

同时,博客打破了BBS随意性太强的特点,在言论自由的形式下,传播个体的文化和观念。当然每位博主除了享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惬意外,还要为自己的“领地”负责,持一种“文责自负”的姿态,具有一定的文化约束力,这给博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前提。BBS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版主个人的理念来决定网民的帖文的命运.原则上还存在着把关人。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交谈。只有在自己做主的领地传播自己的观念才能实现交谈的第一步。正是博客把我们引向有自我约束力的、自由的交谈中。

博客出现后,有人不禁要质问:”究竟是谁给了计算机拥有者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暂且不从民主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因为民主是不可拦截的洪潮,小小的博客只是浪中一滴。由于博客的广泛参与性,具有传播者平民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信息和保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在博客中人人都能够参与评论,博客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的主体。博客的这种特点正与交谈相吻合。“交谈”释义为:以谈话交换想法和意见。谈话当然没有“精英”和“大众”之分,谈话是平民化的,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是自己能够对谈话内容做主并对其负责的交流方式,不需要经过谁的同意。交谈是生命的基本需求,是人们去追求幸福的一部分,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二、从信息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来看

如今的许多年轻人认为电子邮件过时了。他们要么使用即时通讯,要么使用博客进行交流。既然是交谈,信息自然要是即时信息。说到即时信息。不止聊天工具ICQ、MSN是用即时信息进行交流.BBS和博客也可以通过传递即时信息进行交流.从而符合交谈的即时性,达到极好的互动效果。

交谈还具备“个人化”特征,交谈的过程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博客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它令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我的方式参与到整个传播中过程中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装扮博客,或是粘贴美文、图片,或是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充分张扬个性。

年轻人喜欢博客。因为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拥有充分的自由,就像轻松的交谈一样,每个人都是作家,任何思想都可以充分的表达。正是这种表达的自由性使博客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博客不依赖传统“把关人”,少有硬性制约,因此博客文章无拘无束,内容丰富庞杂。一般在门户网站博客按内容分可分为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文化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无数类型。但是,由于充分张扬了个性,博主们表达情绪、感情都更加直接、自由和真实,因此.内容非常复杂、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交谈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要走向交谈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博客文化之所以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便在我国迅速盛行起来,引来网民的广泛参与,它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博主没有门槛,只要你会上网,认识汉字,花一分钟时间,就能轻松拥有博客了。

三、从信息的传播效果来看

从说教到交谈在传播方向上可以看成是从“点对面”的传播到“点对点”的传播。所谓说教.在新闻业就是“点到面”的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把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传播给受众,受众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信息,反馈效果不明显,这种信息传播自然是“说教”式的。博客与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不同。

它的本质不是隐秘的、私人的,而是社会性的,不管它完全对公众开放或是仅对一小部分群体开放.因此,博客的信息传播可以是”点对点”的,更是”点对面”的.任何博客所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但是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成了公众化的。着名的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就认为:博客以一种最个人化的内容实现了最公众化的形式。博客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它有交流和互动,有即时的反馈,其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名人开博的主要原因。

时值今日,没有人能否认博客巨大的传播效果。就拿四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来说,它的产生、发展和结局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于人性、责任、权利和法律的大讨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如果没有博客,范美忠老师依旧是范美忠老师,没有人会叫他“范跑跑”:如果没有他在博客上言论,他的行为也只是灾难中各色人的代表,只会受到批评.而不会受到批判;如果没有博客中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就不可能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而已,但博客巨大的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雅虎的JeremyZawodny说:“如果你想对一个问题产生共鸣的话,那么通过博客即可。”博客不仅给了纭纭大众一个展示自我、随意交谈的平台.博客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和巨大的反馈机制是电子邮件那些非即时信息不能比拟的。博客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博客为全社会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空间、为沟通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博客也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事实上,任何文化都具有影响的双向性,何况刚刚兴起的博客。

篇6

多媒体信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速度的逐渐加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新闻应运而生。“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的概念,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受众从此以后不仅不需要受到传统新闻的束缚,而且还可以自己的新闻,让新闻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平台,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速度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作用以及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1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内涵

针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网络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也就是指新闻在报道时,在观众中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是否与新闻播报的预期目标相吻合。如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超过了预计目标,那就说明新闻传播的效果很好。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高低的体现,与此同时,它也能反映出现阶段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是否适合当前情况;其二,网络新闻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在社会中,网络新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它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时,就要全面的审视网络新闻在受众当中以及社会当中产生的影响力。

2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作用

2.1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当中了解受众情况

网络新闻的传播最终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与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好坏有关,还与受众的自身需求有关系。对新闻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出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以及新闻传播的内容。

2.2依据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来转变传播方式

作为网络传播,网站要时刻掌握新闻传播的效果,要清楚什么样的新闻会得到受众的关注,什么样的新闻引发的社会影响大。并且,要对不同新闻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影响传播效果的根源,及时的调整传播策略,转变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

2.3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上掌握民意

网络新闻无论是对受众还是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它的传播效果可以从某一方面来反映出社会动态以及受众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从中很好的分析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甚至有时会帮助一些困难人群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具体方法

3.1通过网民的点击量来评估新闻传播效果

对于网络新闻来说,新闻的点击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一条新闻正文被阅读的次数。网络新闻所呈现出来的文本格式,具有非常鲜明的层次,正文是整条新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知道新闻是否被受众所关注,那么,就要看新闻正文的阅读率,阅读率越高则说明这条新闻越受关注。新闻点击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是否有价值。新闻的价值不仅仅包含了其本身的阅读价值,还包含了它的宣传以及舆论价值等。往往网民会通过一条新闻的标题来判断新闻的内容是否值得关注,虽然这种判断对新闻本身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是非常片面的,但是,这恰恰是网络新闻的一个特点。受众是否对新闻产生阅读兴趣,都只是在一瞬间的判断;第二,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否吸引网民。由于网络新闻的特殊性,网民对新闻价值的判读通常都只是通过标题,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选择,新闻标题在字体,颜色,大小上的处理,都有可能会影响受众的阅读兴趣。

3.2从新闻的排行榜上来评估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新闻的排行主要是根据新闻的点击量,把受关注的前几名新闻排列出来,并且随时更新,定期公布。新闻排行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阅读取向,同时它自身也会产生一种“正反馈”的效应。点击量越高、在排行榜中越靠前的新闻,就会越受到网民的关注,而与之相反的是,点击量越低的就会越被人忽视。因此,新闻排行榜在某一层面上来讲,它是网民阅读趋势的一个风向标,可以引导网民的阅读取向。但是又不能将它简单的与阅读取向划等号,所以,对于新闻排行榜所产生的新闻传播效果要辩证的去分析它的影响力。

3.3从网站的访问流量上来评估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网站新闻网页所显示出来的访问流量也可以作为衡量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标准。流量的统计主要分为:分时段的流量统计分析、分地域的流量统计分析、分类别的流量统计分析以及典型时刻的流量统计分析。通过这四种模式的流量分析统计,基本上可以判断出网络新闻在受众当中所产生的效果。

3.4通过对网民评论的分析来评估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3.4.1评论量是新闻事件社会影响力的反映

如果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对新闻内容的讨论,那么,就说明新闻对受众产生了影响。所以,受众对新闻的评论量是衡量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标准。同样的一条新闻,可能会在很多新闻页面重复报道,这样一来,受众评论也可能会有些分散,这就需要网络新闻工作者把对同一个新闻内容的评论集中收集到一起,再累积计算出总的评论量,进一步评估新闻的传播效果。

3.4.2网民的评论体现了社会意见

网民对新闻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意见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社会问题上,它往往会主导社会意见走向。有些时候,网民的评论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所以,对评论数量以及评论内容的监测,是对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

3.5观察媒体的反应,评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针对新闻媒体的转发量进行分析,进而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估新闻传播效果的方法中,除了网民对新闻的转发量以外,其它新闻网站对本网站新闻的转发数量,也可以作为衡量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它的评估方法和网民对新闻转发量的评估方法是一样的。同时,媒体对新闻的跟进报道也可以反映出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具有很大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往往都会引起网民围观,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这个报道可能最初只是来自某一个网站,但是,因为它的影响力得到其它媒体的认同,所以就很有可能被其它媒体进行跟进报道。由网络新闻报道而引发的跟进报道,这个跟进报道的强度以及规模,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现象来对它进行具体的评估。

4结论

网络新闻为信息传播以及思想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自身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并且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入的分析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对它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让新闻工作者能够进一步探索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而提高新闻传播质量、提高新闻的正面影响力。

参考文献

篇7

1信息化对农业科技广播的重要性

现如今,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工作。同时使用科技广播,能够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让农业人员掌握农业科技相关知识,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发展。如果从基础改变着手考虑农业科技传播,它其实指的是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农业人员传播当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同时还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科技知识。通常农业科技传播主要是向农业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等等,目的是为了给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

2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存在的关键问题

我国发展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事业才刚开始发展,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诸如信息管理系统等于信息化工程相关联的农业科技过程,同时也已经在农业和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用于这些方面的预测和研究,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看,在基层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2.1信息整合度偏低

当前,我国很多农业相关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只顾自身发展,却并没有相互联合在一起,导致很多有用的农业信息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整合,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因为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而造被忽视,很多有用的信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来说,就是信息整合度偏低,直接导致信息资源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2.2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缺乏完善的体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服务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信息化建设,更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事业,造成科技广播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科研与传播相分离的现象。不仅如此,农业科技广播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3加强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措施

3.1重视信息化设备建设

信息化设备建设不仅仅是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工作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重要基础,所以政府要重视这项工作,并持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电视和电话等基础设施,并努力让当前先进的媒体设备进入普通农业家庭中去,为农业信息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促进信息资源整合,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站,这样在进行农业科技广播时,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3]。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广播的资源体系

要进行科技广播推广,首要前提就是资源,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农业科技广播建设中,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有效的进行资源规划和整合,并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并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合理营养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数据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广播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3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知道,农业科技广播推广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般的人员就能轻易完成的,必须依靠专业人员方能进行,对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人员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其筛选农业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资源更加真实有效,才能让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为农业发展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组织对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才能更加胜任农业科技广播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工作人员而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中去,以提高广播推广的效用。

4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向广大农民宣传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让农业人员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部门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闫光明,王延平.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11).

篇8

2 增强新闻采编播时效——沟通

其实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在之前做好沟通工作,也就是现在经常课题到的预案,特别是电视摄影更要善于沟通,通过沟通才能明白记者、编导的意图,通过沟通才能了解事情当事人的情况事件的情况,为拍摄做好预案(构思画面)。

2.1同编导记者的沟通

一般新闻事件发生后,基本没有时间在办公室进行沟通,都是在赶赴现场的车上进行,因此,摄像和记者(编导)最好是老搭档,是有默契的、是由灵犀的,当然这是需要在实践中磨合,我们可以从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可以看出摄像与记者之间的沟通程度,如果沟通充分,摄像会在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依据记者(编导)设定的主题,捕捉有效画面,收集有效信息,其结果是事半功倍。

2.2同当事人的沟通

同当事人的沟通会给摄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及素材的摄取方向,并尽可能多地拍摄这些未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转给记者(编导),由编导根据事件的画面组织文稿,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片。对于新闻来讲需要交代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进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的画面,内容要丰富,取景手段要多样,构图要错落有致。

良好的沟通会使摄像师完全领会编导意图,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拍摄,经过多次磨合与实战,最终能够实现误差作拍摄,也就是拍摄到的素材不用编辑直接使用,这样不仅提高采编播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将拍摄所展示的画面语言真实可信地奉献给电视观众。

3 新闻原生态来自摄像的观察

新闻源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也就是说所有的(素材)信息以这个核心为中心,向外辐射,所以新闻摄像必须要有一定洞察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果断用视频画面记录新闻的原生态素材。

现在我们经常说什么都要“接地气”,电视摄影也不例外,拍摄到的画面要真实可信,要打动人,总重要的就是真实。年前央视新闻里有一段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就很真实,即使记者和回答者之间出现瑕疵,也没有刻意剪辑,在网上引起众多网民的热意,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4电视摄像是摄影艺术和纪实的完美结合

我们上边讲过要拍摄好地新闻片,需要记者和摄像有很好地磨合,这个磨合需要摄像了解记者的意图,因此平常必须进行一定交流,甚至记者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摄像都会明白机位需要用什么角度、什么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快慢程度等等,下面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4.1取景决定电视画面

电视换面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发生的环境、地点、位置这点需要使用用到大远景或远景,当然如果是以人物活动或景物为为主的事件,一般用中景;如果用来描述人物的情绪、细节时就用近景或特写甚至大特写。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电视摄影,他会根据编导的意思以及事件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换面景别组接,使其在视觉上给观众产生一定的刺激效果,一种震撼,比如索契冬奥会的100米速滑,在转播中有几个特写、近景配合全景画面,使紧张的气氛更加紧张。

4.2镜头角度的选择也很重要

镜头角度一般有正面、侧面、背面、斜面和平视、俯视、仰视,虽然正面拍摄利于观众看清人物达到更好的交流,但是斜、侧方拍摄更能增强所拍摄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平视拍摄更符合日常生活视觉的习惯因此画面更真实,当然仰视拍摄就是为了表达对拍摄对象的崇敬心情,具体采用什么角度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一种或多种角度来拍摄。

4.3美丽的构图

我们通常讲黄金分割是最美的画面,因此在画面的结构上要主次分明,空间药合理搭配,景别是我们拍摄人物与景物的常规构图,在合理的光线配合下,力求拍出的画面生动、新颖。

4.4运动方式也需要选择

作为新闻电视摄影,运动方式的选择更为重要,比如上个月的索契冬奥会的报道,镜头的运动形式几乎囊括了推(近景)、拉(远景)、摇、移、跟。是我们看到电视画面,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可以看到运动员运动的速度、节奏以及这个项目比赛整个过程,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回放,(慢镜头)。

5 用好素材精心编辑,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近年来一些打假的新闻令人震撼,其中很到程度上,都是编导根据摄影素材经过编导的构思、剪辑,使大家信服,比如315晚会,就是摄影记者卧底某些公司或者据线报,进行考证取材,并将过国内外专家的验证分析、科学实验来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就像激光笔不是玩具的实验,虽然我们知道了结果,但是如果应用慢镜头回放一下,我想会更令人震撼。那位卧底摄影记者,在特殊的情况下,无法用摄影技巧取得素材,但是她用打量的素材堆砌出了过期食品原料的来龙去脉,这需要后续编导的分析,弄清原来的来源是进出口公司,随后再拍摄进出口公司的素材,直到我们看到的整个利益链,令人震惊和对那些商人的愤恨。

6 结论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革命之中,新闻片作为信息的一部分,更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更需要反映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电视摄像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画面的拍摄者,虽然这些画面是经过编导的裁剪,但只要电视摄影师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素质,更好地理解编导意图,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不断地观察、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使拍摄的画面更加真实、更富表现力。我们在探讨电视摄影在电视传播的作用时,也不能忽视编导、记者的作用,毕竟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片 是在大家的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下才能完成。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区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IO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IOS使以前的手工程序电子化,提高了初级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反应灵敏性,能帮助参与者将他们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人,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战略联盟如何保持由IOS带来的竞争优势呢?组织传播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成功的组织传播能够在IOS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创建双赢的环境。组织间的交易之所以能不断进行,其内在动力就是人们对预期利益的追求,而这种利益的追求必须得到保障,才能使企业放心地从事交易。这种保障就是相互之间的信任,它在市场交易中起着安全纽带作用。IOS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能保证他们之间的利益共享,这也成为IOS参与者继续进行交易的基础,并能保持战略联盟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间的信任是战略联盟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第二,IOS参与组织间的信任能减轻IOS提供者的压力

网络外部性是大部分IOS的特征,一般来说,网络外部性为IOS带来了大量用户,这对系统的成功很重要,但同时,网络外部性也给IOS提供者造成了压力。如果IOS提供者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就很难说服“后进入者”选择自己的IOS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IOS。在这种压力下,IOS提供者往往倾向于采用先进的IOS技术来保持对“后进入者”的吸引力,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IOS技术也在持续革新之中。因此,为了确保使用者不去使用其他的IOS,IOS提供者必须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确保高水平的技术。但是,如果IOS参与者不能适应技术的变化,技术革新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IOS提供者不能一味地通过IOS的技术革新来吸引更多的“后进入者”。我们认为IOS提供者应该首先保持IOS参与组织的稳定,然后再图吸引更多的“后进入者”。显然,参与组织间的信任有助于保持IOS的稳定和有效性,因此IOS提供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参与组织间的沟通和协调,培育和维护参与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实际上,建立和保持参与组织间的信任能够成为一个IOS区分于其他IOS的关键,这也是吸引更多“后进入者”的优势之一。所以,IOS提供者可以利用参与组织间的信任来确立IOS的竞争优势,即使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通过信任导向的IOS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更好的方法,而不是通过花费更多的资金来建立的IOS。

第三,组织间的信任是IOS技术与业务整合的纽带

实践中,IOS通常是由一个主导方首先发起和建立的,主导方往往是那些寻求区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但在某些情况下,IOS的引入并非是由寻求区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发起的,而是由寻找技术应用的技术提供者发起的。但技术应用的成功与否不只是取决于技术本身,高水平的IOS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企业使用IOS的方式将会影响技术带来的优势。因此,一家希望推广其IOS新技术的企业需要认识到,过分强调技术并不能带来成功的应用,IOS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生产商业务系统的良好整合。如果一个IOS是由产品生产商推进,而不是技术提供者,那么这一系统就更可能接近产品生产商的需求,但仍然要将IOS与原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显然,要做到良好的整合,技术提供者和潜在的技术使用者(产品生产商)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IOS的技术提供者应该与产品生产商建立一个战略联盟,并通过有效的组织传播来保障相互之间的信任,从而保证IOS与业务系统的成功整合。

第四,竞争者之间的信任是共同发展IOS的前提

IOS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引入IOS不仅是创造竞争优势的手段,更是逐渐转变为一种通向成功的战略决策。其实,IOS的这种“角色转变”也很好理解。一方面,IOS没有技术使用壁垒,另一方面,IOS能够为产品生产者提供区分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因此,一旦IOS作为重要的产品特征或服务特征在市场上得以确立,就会导致其他的产品生产商都要投资引入IOS,因为放弃IOS就等于是放弃市场竞争。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事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CRS(计算机订座系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IOS的“先行者”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在整个80年代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这也迫使其竞争对手纷纷引入IOS,结果导致在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IOS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反而不断减少。

篇10

首先,必须要做好理念的学习。理念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对创建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中,班组长作为班组的“先行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打好创建的基础。其次要通过理念学习,初步掌握创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仅是管理上的方法论,也是认识论,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它为班组长的成长过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系统观点。通过理念学习,可以增强对周围环境、所处组织及其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并进一步为自身和组织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理念学习的具体内容及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理念学习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原著,应以彼得·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为主;二是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关书籍和材料;三是向实际的创建经验学习。(如“王海班”的创建经验)

(2)理念学习的方法可概括为三种:一是集中学习,参加企业或其他组织举办的各类训练,通过培训师的传授,接受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二是自学,就是要在接受系统学习和自我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三是实地参观,组织班组长到创建先进班组学习考察,与其班组长进行座谈和交流,开辟创建活动的新途径和必要的捷径。

篇11

二、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

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具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是“三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周庆山,2005);第二是“四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司有和,2007);第三是张锦(2008)按照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提出的“五阶段说”:非语言符号传播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在信息的口头传播阶段,格言、警句和谚语就是思想和真理的载体。因此,在口语时代,所谓的智者往往就是掌握更多格言和警句的人。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就是习惯使用格言、警句和隐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老子》全书都是用格言写成的;《庄子》书中充满语言和故事。在老子和庄子生活的年代,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在整个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而形成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普遍观念,在此基础上跨地区的大规模社会行动得以形成,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大门。所以,人们常说文字的出现和人类文明是几乎同步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相互作用。为了深化对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理解,可以将信息相互作用进行分类。一般地讲,随着分类的不断加细,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按照信息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性来划分信息传播阶段和类型,我们将其称之为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模型,简称为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讲,上述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也是信息相互作用模型。按照这个模型,可以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同时同地”的信息传播,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和口语传播阶段;第二,是“同时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会议和短信等;第三,是“不同时但同地”的传播,对应于信息的连续相互作用;第四,是“既不同时也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代表有email和博客、微博等,其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必须指出,上面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相当于提出了研究信息传播的一个参证框架或者坐标系,现实的信息传播或者信息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更可能是上述四种的复合。但是,信息传播矩阵为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实,这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使用,我们知道,整个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而展开。但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对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进行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研究现实经济提供一个参证框架。本文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模型也具有类似的意义。

篇12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育信息传播目前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与媒体信息介质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湖南地区的部分小学生体育信息传播的现有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对小学生体育信息的获取途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影响因素、意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和调查分析,了解体育信息传播对于小学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寻求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设计本次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并实行定点随机问卷发放500份(基本上每个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250份,女生200份,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0份,二年级76份,三年级74份,四年级75份,五年级73份,六年级72份,然后对所有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信息传播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受影响的因素也不一样。对于刚入小学的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比重较大;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个高科技电子产品快速发展时期,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媒体,都为体育信息传播提供了媒介,使得体育信息传播的体育导向成为三、四年级学生影响程度最大的。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网络媒体传播的影响,使得体育信息传播的体育导向影响仍占最大比重,并比较三、四年级稍有上升。学生选择信息传播途径对于自己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比例大约占到80%左右,其次是同学和朋友,这个群体大约占到40%,家人和社会的影响大约占到35%,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大约占到30%。此外,本次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女生的体育价值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家庭和社会对于体育的影响一直都占有一定比例,体育信息传播的影响逐级略有上升。而对于男生而言,体育信息传播和同学、朋友对其体育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随年级成上升趋势,且体育信息传播的上升幅度明显比女生大。而家庭对男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随年级的增长稍有下降。可见,男女生之间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也是存在着差异性,男生受体育信息传播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朋友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女生,而女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男生高。

2.体育信息传播对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区氛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它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而这种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在体育信息传播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到某位体育运动明星的赛场风采,从而特别的迷,学生对这项体育信息的接触越频繁,对于项目的喜好程度越高,参与这项体育活动的机率也越高,甚至会模仿体育明星的动作。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对这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体育信息传播使小学生对他们所认为的时尚和潮流进行追崇,从而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比如:小学生们会穿着很酷的衣服模仿小街舞明星跳街舞;不上课的时候,会有很多小朋友拿着五颜六色的溜溜球在手中戏耍;戴着护膝,脚下踩着滑板或溜冰鞋在校园里穿梭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娱乐方式有90%都是通过信息传播途径获取的。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中,在获取社会体育娱乐途径上,体育信息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与特点构筑了整个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所以关注学生的体育生活,本身就是关注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那么,体育信息传播对学生的体育生活所起到的影响也就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所起到的影响更大,作用时间更长。体育信息传播是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中,体育信息传播的健康性、积极性、真实性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的管理人员,不能单纯把目光和精力集中在信息传播方式上,还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导向问题,这对于小学生体育取向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启示与建议

1.体育信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思想培育相互促进。体育信息传播对小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大,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助推剂,使得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健康的、向上的、丰富的,有序的精神文化,对于学生体育思想培养有促进作用。反过来,学生的体育思想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和特点。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有效的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使得信息传播便捷化、快速化,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再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可见,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篇13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 工作》档案管理,20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