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通货膨胀一般是由货币过度发行引起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一般会导致市场物价的过度扭曲以及该国货币的贬值,并导致整个市场运行的混乱。通货膨胀不仅危害大,而且治理过程也很漫长。下面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和治理进行探讨。
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而且对社会政治的稳定都有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坏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导致生产过程混乱,降低市场体系的效率,引发生产性投资减少,破坏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物价无法表现出其真实价格,生产者也会被错误引导,进而盲目的生产。由此出现国民经济结构混乱,生产消费比例不协调,经济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当通货膨胀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时,不仅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社会危机。
另外,通货膨胀还不利于工人的正常工作。当通货膨胀明显时,工人就会以物价上涨为理由要求提高待遇、增加工资,严重者将会出现罢工、游行,若是工人的要求还是得不到满足,他们甚至会破坏生产工具,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政府行动,引发社会危机。
(二)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效应
通货膨胀将会使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扭曲变化,引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第一,在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能源等物质价格的上涨,以及土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将会引发其他产品乃至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又引起新的一轮物价上涨,以致恶性循环。第二,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实际上是负利率,企业和个人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降低,为了获得高回报,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市场投机,随之企业会将更少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都将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而出现生产萎缩,经济增长变缓。
(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即产生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会扭曲政府、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工薪阶层尤其是拿固定工资的劳动人员,他们的工资增长远远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在通货膨胀中,他们是首当其冲的。(2)不同形式的资产在通货膨胀下的价格表现会有不同的变化。进而对其拥有者产生财富重新分配效果。在通货膨胀下,像房地产、收藏品等实物资产价格往往会上涨,而持有的货币资产将发生缩水,这样的结果就是财富的再分配。
(四)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使消费水平也随之下降,这进而影响了企业商品的扩大生产。而且,因不同的人因持有的资产不同,导致财富或增加或损失,这会导致新的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危机。其次,通货膨胀时企业个人往往不愿将钱存在银行,他们会将钱拿出来购买实体资产。除了加剧了通胀程度,也容易造成银行挤兑甚至倒闭,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下面就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提出几点对策。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常控制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控制货币量,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相平衡,确保币值的稳定。控制好货币的供给量要采取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包括控制信贷发放规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加大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在紧缩货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紧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货币紧缩会增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融资贷款成本,企业的生产会受到影响。其次,紧缩政策会减少个人消费,个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最后,紧缩政策下还会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热钱的进入又会加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失效。
(二)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并不协调。国内消费偏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这会使国内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出现大量的闲余资金,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所以解决通货膨胀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协调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比例。在中国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现状,减少过度重复性投资建设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大引导国内消费,确保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有所提高,还要配套做好控制物价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三)合理引导利用外资,减少外汇占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由于目前中国是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就会向市场投放大量的人民币。
首先,必须遏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否则国内的人民币流动量必然继续大量,而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也处于贬值中,过多的外汇储备必然让我们处于被动,骑虎难下。减少外汇储备首先就要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既减少了外汇占款,企业又扩大了规模和影响力。其次,还要合理吸引利用外资,中国已经摆脱了外汇储备不足的局面,国内的投资也开始活跃。现在不需要再如此大力吸引外资,过多外资投入也会增加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今后要有选择的吸引利用外资,主要应放在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上。最后,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外汇占款的问题就不存在,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也势必增大,而国内货币量发行过大的问题就会缓解。
(四)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通货膨胀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所以控制通货膨胀还必须增加商品的供给。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是引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无论是哪种产品的物价过多上涨,增大这种产品的生产量,增加产品或其替代产品的市场供给量,都会抑制该产品的价格上涨。所以,目前我们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帮助企业对短缺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减少不合理收费以及加快产品的流通。
篇2
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纸币流通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使每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造成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它是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CPI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近年来的同期水平,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推动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提高工资或者是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又称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为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十分明显。
(二)需求拉上导致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的持续上涨。目前世界市场上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西方一些国家加大对大豆等的需求,使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近十年来,我国GDP增长迅速,而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来实现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从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
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宣布实行新的汇率制度,这就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无论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大量流入,还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二、抑制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多种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
针对我国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有关部分采取了一些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尽管这些措施对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央行应该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在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只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使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作用有效体现,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问题。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GDP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造成的。针对局部地区出现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现象,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加强国际经济运行监测,提高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与国际市场上对大豆等需求的增加有关。因此,要建立对国际经济运行的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经济运行的监测,防止由于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膨胀是一种复杂的货币现象,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一、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运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目的。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在总需求和经济低迷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提高货币增长速度来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通胀严重和经济增长过快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减少货币增长速度来降低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货币供应畸形增长,出现投资和消费过旺,生产过热等现象。我国一般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究其深层原因还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等因素。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市场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本次通胀的主要表现。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猪肉、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本轮全面通胀的根本原因。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过热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目标。2010年末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通胀预期压力、遏制物价进一步持续上涨起到一定松缓作用。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通胀率衡量指标CPI几乎随着央行货币利率调整而呈正相关上下波动,根据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结论: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并且滞后4 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应。
综上,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堵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打破该行业背后的利益寡头。
动态监控。由于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和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预期通胀对当期实际通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央行如能调整货币政策来改变通胀预期,则对控制通胀水平有很大帮助。由统计局数据统计可知,货币政策与导致的利率变化对最近的物价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适度采取宽松政策,总体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归因于外汇长期占款,如果此时政府过多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造成利率提高,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所以政府因为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对相关企业降低门槛,环节整体趋势。
第二,放开金融管制。现在民间资本合法化成了国家金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信贷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体制不完善。所以国家在近两年应当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目标,降低金融机构的门槛国有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对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间金融市场,适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增加政府鼓励和支持。
第三,加速产业改革和升级。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当中,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新兴的可持续型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较低,再加上我国上世纪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加剧通胀水平,所以政府应引导企业对创新型和高科型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拓展其他资本市场。由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银行资产大幅扩张,而证券市场资产不断萎缩。长期倒挂的利率水平对证券行业影响巨大,政府应当适合考虑调息,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广大呼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证券市场和其他诸如民间信贷等资本市场。
四、结论
笔者认为,要创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基本经济因素上考虑,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和个体微观上的角度上进行考虑。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利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将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人民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在央行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经济目标、政府债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力。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政府的预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财政的预算约束,将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才能避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让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静.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13(4).
[2] 王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3(5).
篇4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是一个使用广泛的经济范畴。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国内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他们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强调总体需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另一种是货币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无论何时,通货膨胀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1]。而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是综合二者的观点,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上涨5.4%,2011年7月CPI更是高达6.4%,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说明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在西方通货膨胀类型的理论中,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进型和结构性等[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并不属于某单一类型,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所引起的。
第一,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产生通胀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快速衰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政府汇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呈现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压力巨大。此外,我国货币投放量增速过快,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第二,食品、能源、原材料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泛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粮食、原材料、石油等商品期货市场,推动有关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巨大,而自身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进而引发国内工业出厂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4]。
第三,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国际收支持续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2011年7月20日,IMF的声明指出,IMF的24位执行董事广泛同意,从中期来看,强势人民币是提振内需、重新平衡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MF这次立场与以往不同,2010年代表187个成员国的IMF执行董事对于人民币低估与否看法呈现分歧,不过这次似乎全部赞同。我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第四,通胀预期居高不下。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5]。由于持续性的货币快速增长,促成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胀预期的形成,造成物价螺旋式上涨。通胀预期具有传递性,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同时通胀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手中货币贬值,大家开始抢购、囤积商品,人为地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的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推动形成实际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1.优化货币市场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来解决我国现在的通货膨胀。首先,应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膨胀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央行要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来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另一方面却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针对我国现在经济形势,央行2010—2011两年时间共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2 500至3 5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调控市场流动性、缓解市场通胀预期、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去除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并且央行在2011年三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提高到3.50%。以此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要积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不是很发达,应继续释放其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要在保持目前产业结构的条件下,继续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必要的。当前,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但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也会加剧流通性过剩,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
4.建立健全价格大幅波动的预警机制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而造成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加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如何分辨价格的正常与异常波动,掌握价格循环波动的规律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要提高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将影响减到最小。我们要根据历年来商品市场的价格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对商品价格的变动做到及时有效地监控和预警。
5.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防止国际“热钱”涌入
由于我国实际的负利率,使得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进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上升通过各种途径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目的之一是进入中国股市与房市,狂卷投机利润[6]。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对投机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宇,吕益民.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13.
[2]国家统计局.[EB/OL].stats.省略/.
[3]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9.
篇5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 工业 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研究 出现了一个。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 文献 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 理论 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 现代 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新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 社会 问题 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 影响 ,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 研究 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 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 电子 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篇6
(一)进出口贸易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16.69%提高到2011年的33.49%。而且在进口的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占到80%以上。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值的占比却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8.77%下降到2010年的5.18%。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83.31%下降到2011年的66.5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走高,从2002年的91.23%提高到2006年的94.54%,此后一直保持在94%以上的高位。可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大量进口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制造,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上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双重依赖。如果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经由进口传导,首先推动PPI上涨,最终会推动CPI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其次,从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走势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0%,其中工业用农用原材料、有色金属和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居前,分别为32.1%、32.1%和26.5%。去年以来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均涨势迅猛,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更进一步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从粮食以及食品价格来看,因主产区减产,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攀升,油价快速上涨及全球谷物库存急速下降,助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从铁矿石来看,实行了近四十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于2010年宣告终结,转而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新的定价机制令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就会带动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并最终由输入型通货膨胀转化为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再次,从进口商品税负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进口商品需缴纳关税、增值税等流转税,随着进口商品特别是工业用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税负明显加重,无疑也推高了输入国内商品的价格,或者提高了国内工业制成品的成本进而推高了价格。此外,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高且无定价权,国际垄断企业肆意提高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而政府无法通过相应的限价措施缓解企业成本的上涨的压力。
(二)国际资本流动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流入,导致本币投放增加。自2002-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亿美元)依次为304.26、254.68、320.97、1020.01、1775.08、2643.40、2981.26、1956.89、1820.83。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
其次,外商投资增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外汇占款高企,增大了流通中货币投放的压力。
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积累一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和其他形式储备货币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的作用,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因素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进而推高了PPI、CPI,加剧了通货膨胀。
可见,通过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对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以及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累积效应,成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爆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弱化了市场的修复功能,是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政府投资驱动与出口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是持续的投资增加。随着2005-200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投资的手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明显的政府投资驱动与贸易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一是政府高投资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加重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进口解决,被迫接受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进而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涨;二是高投资容易加剧产能过剩,对国有企业的高投资,更加助长国有企业对上游产业的控制,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出路;三是持续的高投资财力不可能长期支撑,有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加重税负或者增大赤字,从而使政府更加深度干预经济,导致市场作用受限,失去自我修复功能;四是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民间投资的被挤出,加剧了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与之相伴随的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样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首先,持续贸易顺差下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导致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其次,次贷危机后,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通过贬值拯救美国经济,这就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人民币预期升值,进而带来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再次,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国际市场,通过大量进口原材料、大量消耗能源与污染环境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工业制成品,赚取较少的加工费。一旦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结果造成了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扭曲现象。为防止热钱的大量流入,央行一直慎重加息,维持着国内人民币存款的负利率,资金价格被严重扭曲,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使流通中高货币量长期累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
从短期看,需要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减轻对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长期看,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在当前政府投资不可能短期削减的背景下:首先,要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的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其次,增加消费需求,重点在于增加中低收入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各级政府要重视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明显放慢,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收入的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更是低于税收的增长。再次,要正视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乏力,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尤其是通过出境旅游购物。这说明我国目前贫富两级分化严重,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和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还有就是推动产业升级,在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将产业链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如上游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下游的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积极发展如信息咨询、担保服务、风险投资、信托租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增加产业附加值,逐步降低对国际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依赖。
(二)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物价上涨
从长期看,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本之策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但从短期看,必须减少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这就需要加强对货币的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而言,一要分析和预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动态,掌握好宏观紧缩的力度和节奏,继续运用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节、出售央行票据、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二要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强外币市场活力,增大汇率弹性,发挥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调节作用,逐步降低外汇储备;三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赋予商业银行依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自主定价的权利,中央银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节,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成本,发挥市场利率对资金流动的调节作用。
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变,在一段时期里,经济增长仍需要通过投资和净出口来拉动。不过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不与企业争利,主要发挥对民间投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运用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在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中,积极运用税收政策,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免税,以及财政补贴或贴息的办法,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增强其抗通胀能力;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制度改革,调节不同收入者税负。在财政支出方面,向民生方向扩张供给;积极支持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差距;继续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的生产,改善市场供给;将一定财力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
总之,引发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既有直接原因,更有深层原因。因此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需要在短期内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遏制物价上涨势头,又需要长期努力,通过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学荣.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论坛,2011.1
[2]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3]黄慧慧等.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4
[4]康波,冷崇总.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9
[5]林建华,任保平.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宏观经济长期稳定的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9.4
[6]李梦凡.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2011.3
[7]刘子文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生成、维持、支持机制[J].中国金融,2008.21
篇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面对当前持续高涨的物价形势,国务院于2010年11月17日召开常务会议并出台了四项稳定物价措施,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1月19日国务院又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要把“保障民生、稳定预期”作为做好物价调控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求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可见,管理通胀预期,维持物价稳定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厘清我国当前通胀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通胀的本质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组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状况与内在特征
自2009年7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总体上呈现同步上涨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CPI和PPI分别累计上涨3.2%和5.5%,并呈现加速趋势。其中,11月CPI同比增长突破5%,创28个月以来的新高,PPI同比上涨6.1%。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已十分严峻,呈现出物价结构性波动、通胀成因复杂、冲击影响持续、稳定物价艰巨等特征。具体而言:
(一)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我国经济结构的内在失衡,使得边际消费率和实业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消费和实业投资意愿低下,进而导致经济出现中长期结构性内生通胀(周建元,2010)。近年来,我国通胀的总量指标受到结构性冲击就是最好的例证。据统计,2004-2008年期间,我国食品价格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分别对CPI和PPI波动的贡献超过50%和60%,而其在CPI和PPI的权重仅为33%和40%左右(纪敏、王月,2010)。在本轮通胀中,物价波动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PPI波动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采掘工业、原料工业持续领涨。在CPI波动中,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如表1所示)。同时,物价波动正发生结构性变迁与扩散,价格上涨影响已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通胀成因的复杂性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胀的重要推手,这一点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价格的结构性波动不仅与总需求条件变化有关,也与不同商品、服务、资产的供求弹性、生产效率,以及对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的敏感性有关(纪敏、王月,2010)。余力等人(2010)认为,我国通胀周期性变动,既存在需求拉动诱因,又存在成本推动的特征。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内外夹击”、“长短期因素交织”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既有市场成本上升推动的影响,也有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既有灾害天气等自然因素对食品供给的影响,也有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炒作的作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共出现了四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前两次(即1993-1995年和2004年)主要是政策导向推动,2007-2008年的大涨是因为国外通胀输入和国内疫病带来的猪肉飙升。而当前的上涨则是由供给不足诱发,宽松流动性接棒推升,要素价格上涨、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袁霏阳、杨柯,2010)。
(三)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影响当前物价水平的各因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冲击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推高物价上涨幅度但通常不会持久,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而逐渐减弱,而成本因素则能够产生持久影响,推动消费价格较长时期的持续上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影响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有研究表明,二战后,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腾飞时期都曾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原材料、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成本不断上升,再加上汇率风险加剧,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进而推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加剧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导致物价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维持高位运行。据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仅为13.8%,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其中,高达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61.4%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继续上涨,居民的资产保值方式正逐步由储蓄向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转移(牛娟娟,2010)。零点公司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应对当前的物价变动,生活成本成为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约有48.3%的城市家庭,46%的小城镇家庭,62.8%的农村家庭计划下年压缩消费。
(四)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通胀形成的内在复杂成因以及政策宏观调控的多重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本轮通胀的治理难度,使稳定物价面临“两难”困境。主要表现为: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经济过热,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要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又要应对国际热钱、大宗商品、原材料等引起的输入型通胀;既要通过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节过剩流动性,又要维持货币政策中长期的持续稳定,保障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防止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胀;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机制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的现状,又要防止各种成本叠加交织作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过快上涨,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或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推高物价,影响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治理当前通胀的战略思路与政策组合
当前通胀的内在特征表明,治理通胀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能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政府要始终围绕经济改革目标,不断提升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要针对通胀的复杂成因,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坚持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处理好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和改善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加强供需管理
加强供需管理,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实证研究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产出缺口都是影响通胀水平的决定因素(何宝、周宁宁,2010)。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需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推动供需均衡,市场出清。要严格规范农地征用制度,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集中,遏制土地抛荒现象。继续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化肥、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鼓励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收益,保障农产品供给。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要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积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二)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
内外并举,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缓解流动性过剩冲击压力。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估计将达到1.86。在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不足。可见,政府不能一味回收流动性,也要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机制,通过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清理民资进入壁垒、实行积极的股市政策、推进资本市场扩容、提高新兴产业投资收益、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方式,促进社会富余资本和新增信贷向实体经济流动。同时,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降低外汇占款上涨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风险。此外,还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缓解国际热钱涌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
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转型和创新来应对、消化高成本。要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改革资源税提高高能耗企业的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科技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对污染能源的需求,降低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缓解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要通过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与企业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薪待遇,减轻企业劳动成本上升压力。要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通过推行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税外费用征收、允许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和结构调整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等手段,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激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通过“首购”、“订购”等措施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企业的市场风险,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四)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抗通胀能力。要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及时调查通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研究建立健全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大中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通过基本生活费用临时补助、价格补贴、食品券、消费券等方式直接补贴中低收入群体,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要不断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抗通胀能力。
(五)合理引导通胀预期
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避免因心理恐慌引起物价螺旋式高涨和经济剧烈振荡。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从影响强度上看,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大通胀压力。同时,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物价上涨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螺旋式上行压力。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增强监督等强化措施,稳定商品市场供应,增强市场对农副产品供给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价格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客观地公布当前的物价形势和价格政策,让群众参与价格监督。同时,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利用舆论工具引导城乡居民提升理性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跟随错误信息做出非理性的消费选择,引起经济剧烈振荡。
参考文献:
1.周建元.大滞涨理论:谨防“中国式滞涨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0(11)
2.纪敏,王月.结构性价格上涨的结构和总量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0(7)
3.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
篇8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投资消费效应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全面上涨,居民的消费会受到极大地刺激,从而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也会随之受到影响。通货膨胀意味着纸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此时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和速度,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收入贬值,宁愿把货币在预期物价上升之前花掉,从而刺激了消费的增加、储蓄的减少,投资也会随之减少,经济的增长率下降。
2.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再分配的改变,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的发生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比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居民及工薪阶层等,他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通胀时期工资的上涨速度落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使得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增长。相反,那些靠浮动收入生活的人,则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收益,他们会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使得他们的收入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提高;而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则没有资产或者其他财富存量来实现保值增长,这样以来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扩大了。
3.通货膨胀的资产价格效应
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品。通货膨胀高涨时,居民在持有货币带来的损失和实际利率为负的刺激下,处于规避通胀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或房地产等领域。房价和股价的上涨,可能会制造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使房价和股价的供需严重脱节,最终造成资本市场的泡沫。
二、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优势
我们俯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经济发展对政策驱动的强烈依赖。国民生产总值大部分的贡献度归功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一个受到外部病毒侵袭的经济体可以靠药物刺激渡过一时之难,却无法终生依靠外力存活与发展。经济内部的复原力与活力的恢复,往往要依靠自身的调整,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驶向新的均衡。这个过程需要市场机能的逐步适应与消化,虽然效果与进展不及政策刺激显著和及时,但经济体的抗压和抵抗力却在严重危机的洗礼下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考验,而一旦经济体从危机中最终复原,便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产业调整与经济结构升级的目标趋近实现。这时的经济体也更接近于健康、有序的状态。危机中有“危”更有“机”。在这个特殊节点,中国更应该把握住这次经济全面调整的契机,更大地让利于民,推进市场化机制的完善。
2.完善收入分配制改革
在改革进程中,首先便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总体的比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3.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显然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逐步解除,银行风险敞口也会愈加扩大,因此,为锁定并尽可能地平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与经营业务的扩大化、金融工具运用的多元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通货膨胀治理问题而言,纵然利差收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其倒逼机制会迫使商业银行更加拓展自己的盈利范围和业务模式,表外业务的扩张,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更会为风险平抑与分担提供巨大的支持。而就企业与公众而言,获得资金的成本愈加低廉,银行的金融服务与软件建设更为其自身业务开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存款利率的提高也增加了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在开源节流的效应下,企业与个人会有更多的资金与抵抗力去应对价格波动。
4.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国的价格水平与本国的汇率水平波动息息相关。他们之间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本国货币升值,该国的物价水平下降,即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起到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作用。而当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升值之时,其货币购买力也逐步增强,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诸多能源、黄金等进口品购买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福音。纵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一定的挤压,但单纯依靠贬值而创收的企业,实际上是在依赖本国的通货膨胀支撑企业业绩。自身产品竞争力薄弱的弊端,会在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下依靠市场力量最终显现。这种倒逼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落后产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与发展转型。未来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具备异质性与创新性商品的出口企业才能得以立足。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每轮通货膨胀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都有差异,因此政府不能简单的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而需要了解引起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取相应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物价的持续上涨。
篇9
只要提到通货膨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货膨胀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在对通货膨胀的争论方面,一般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轮三种。但是从理论及实践上来分析,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过于严谨,从而对其负面影响过分夸大,现今的观点是对温和型通货膨胀持肯定态度。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
纸币流通前提下,货币供大于求,即购买力大于供给,这就会造成货比贬值,从而引起一定周期内物价上涨情况,这种现象就是成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常纸币、信用货币及铸币的过量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财富从固定收入者流向财产持有者,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是实现收入和财务重新分配的工具。而社会底层的群众基本都是固定收入者和债权者,因此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利益损害较大,特别是工资无法调整、已经退休、依靠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的老年人。
二、通货膨胀在推动经济演进方面的探讨
通货膨胀是货币领域中经济规律的一种正常表现,是一种货币现象。较高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短期发展确实有负面影响,如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等。但正因为通货膨胀对预期轨迹进行扭曲,人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不正常的,也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避免或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经过历史验证,通货膨胀在经济领域中周期性出现,并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碰撞,通货膨胀不会结束,还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同时我们无法确定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否都是负面的。以1948年的美国为例,居民消费指数是7.7,1952年7.9,而到了1980年高达13.6,工厂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短期高通胀使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并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明显影响,反而在通货膨胀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同样我国1980年开始,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多次出现,最高的是在1993年到1995年,但是经济发展在长期看来也是相对稳定的情况。当一种生产关系无法使用生产力发展时,就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经济方面也是这个道理,经济结构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时,就会有新的经济结构替代。
结合我国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基本是建立在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同时经历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随后经济结构等也进行适当调整,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开采的依赖。这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造成劳动生产力下跌,同时企业发展向资源推动型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已经积累大量资本,而过快的投资使价格上涨过快,所以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这就会促使经济结构中产业比价关系有所调整,最后对以廉价劳动力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企业造成重创,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经历这个过程留存下的企业是具备较高生产力且有潜力的企业。从产业角度差异理论上来看,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资本具有极强的逐利性,这就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游产业,产量增加的同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从而能够满足下游产业需求。
从完整的经济链条来探讨问题,高通货膨胀期间,生产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促使经济链条进行调整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说明,虽然高通货膨胀短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维持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说过,生产效率低是触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通货膨胀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货膨胀是经济演进的必要推动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是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对经济个体没有治疗作用,虽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进行修正,淘汰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部分企业,但是可能对由于财力等因素没有足够能力度过高通胀期的朝阳企业扼杀掉,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期间更为严重。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推动力,正如一辆汽车正在行驶,但是想要转向,而方向转换太快导致翻车。这也是经济决策者主要研究的问题,即通货膨胀期间,如何降低负面作用,尽可能的发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复苏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借助通货膨胀时期发挥其对经济发展最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尽量对效率低、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改造或淘汰。同时我国应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促进企业科学技术的更新速率,降低通货膨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论
与多数国家类似,我国经济发展也是从资源推动型到资本推动型,最后发展到科技推动型,目前我国正是从资本推动型向科学推动型发展,转型成功的结果就是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稳定发展。而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定价机制是否完善,而通货膨胀是对生产要素定价机制的补充,因此要利用通货膨胀周期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以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伴随着油价、金价和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扬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的持续扩大,美国经济开始露出滞胀的苗头,欧元区经济和新兴国家也开始面临着通胀高企的巨大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并预期全球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上升。有关专家认为,上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的噩梦”死灰复燃,世界经济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始于2l世纪初的“低物价时代”将落下帷幕,“通货膨胀时代”即将到来。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各种原材料需求猛增,使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压力上升的困境,美国奉行的旨在刺激经济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与高位运行,并且加速了全球性通胀压力的继续增长。
在当前美元汇价持续疲弱、通胀升温之际,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商品市场,导致原油和黄金等价格节节飙升。目前,全球金价突破了1000美元的心理关口,而油价则站稳在100美元以上,并且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席卡利尔认为,今年国际油价预计将继续维持在高位状态,油价已经进入了“百元时代”。更多的国际机构预期今年国际油价的高点将会达到140美元,而最早预言100美元油价的高盛已经把下一目标直指200美元。高涨的油价将抑制消费者支出,同时推升通胀,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意义上,由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依然面临继续上涨的潜在风险,暗示了全球经济存在着滞胀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消费价格上涨4.1%,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其中,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上涨2.4%,虽然略低于2006年,但仍超出了美联储认为可接受的2%的上限。此外,2007年美国批发物价也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大涨幅的纪录。最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下行风险已变得“更加显著”,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采取“实质性的进一步行动”以支持经济增长。尽管目前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但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危险是经济减速。因此,通胀上升难以阻止美联储为防止经济出现衰退而采取进一步的减息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仍能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普遍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在6%左右,其中新加坡通胀水平处于26年来的高位,越南则居于12年来的高位,中国也达到了11年来的高位。同期,俄罗斯CPI上涨9.4%,印度上涨5.2%。另据统计,今年1~6月份俄罗斯CPI上涨12.8%,南非上涨9.3%,新加坡上涨7.4%,印度尼西亚上涨6.6%,美国上涨4.4%,韩国上涨3.9%,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有鉴于此,各国政府与央行都纷纷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以避免经济的衰退和下滑。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
(一)高物价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今后一个时期也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受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高涨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冲击,今年以来物价快速上涨。4月份CPI曾达到8.5%,创下10多年来的新高。5月份回落到7.7%。在全球物价普涨的背景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然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这是因为:
第一,近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较快。由于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刚性”地传导给下游,导致未来一个时期消费物价上涨。当前,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国际市场上原油、煤炭和钢材等工业原材料价格仍与国内保持较高的价格差,国内工业品价格冲高的动力并未减弱。加之,灾后重建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将进一步推动价格走高。
第二,近期国内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这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并且最终可能传导到消费物价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工业化过程进入特定阶段出现的趋势性变化。近年来受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社会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因素,中国劳动力成本进人快速上升期。
第三,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采取一些价格管制措施之后取得的,管制因素取消后价格压力将明显释放。当前,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倒挂问题,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等,都日益紧迫。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内有一个良好的物价稳定环境和较强的社会承受能力,而目前的高物价则制约了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
第四,近期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较快,这为物价上涨提供了货币支持。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这种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
(二)生产成本的提高削减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对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制造业构成较大冲击
今年年初以来,受外部需求变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家贸易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减弱。虽然中国仍然是国际制造业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但外资企业开始把部分劳动力密集型投资向周边国家转移,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将明显增加。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已经维持了20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低成本优势的削弱将会带来剧烈的结构调整,企业和产业将进入一个分化和重整时期。中国制造业将不得不从低技术、低工资产业进入到精密机构和计算机部件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与部分发达国家间的结构性摩擦也将
加剧。
(三)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面临下调压力,股市深度下挫,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可能显现
今年以来,房价在经历了2006年以来的加速上涨之后,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自去年底以来逐步下降,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放缓,成交量急剧下降,市场上观望气氛浓厚。今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的环比涨幅仅为0.1%,呈逐月走低之势。其中,一些前期涨幅较大的城市,环比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年初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股价指数总体上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低迷。上证指数从年初的5272.81点下跌到5月末的3433.35点,跌幅达35%。近日已经跌破3000点,从去年最高点以来跌幅已经超过50%。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是资产价格的两种主要形式。资产价格大幅下调不仅影响金融稳定,而且也将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同时,还将对投资和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在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市场的变化中已经得到明显的体现。房地产市场无论从规模、治理难度还是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上看,都要远大于股市。有专家估算,如果房价剧烈调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不良率可能上升3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将增加接近万亿元。此外,受美元贬值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意味着其资产负债形势恶化。震灾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违约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剧烈变动,特别是要防止奥运会之后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挫。
(四)次贷危机后,国际热钱加快向中国流入步伐,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对我国经济带来多重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整体流动性过剩和局部流动性短缺并存的局面。在国标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资金链急剧紧张的同时,国际资本市场上流动性严重过剩。中国成了世界流动资金的避风港,合法与非法资金大量涌入我国,导致热钱流入量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截至7月份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今年新增外汇储备2284亿美元,高于贸易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额1300多亿美元,而实际热钱流入量可能比这一数据更高。
热钱流入的增加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带来多重不利影响。第一,加大了中国的金融风险。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下,热钱流入量急剧增加。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热钱流入在继续增加的同时,由于国际汇率市场动荡加剧,热钱撤逃的风险也在增加。第二,加大了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迫使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进入对冲。第三,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不断挤压国内信贷增长空间。由于近年来国外净资产在中国货币供给中所占份额已经从2003年的16%增长到目前的31%,所以需要国内信贷政策更大幅度的放缓才能将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通胀保持在理想的水平。第四,造成了储备资产的损失。受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上升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储备资产的价值下降。
三、通货膨胀综合治理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几点建议
当前的通货膨胀正处在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世界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发生的。既应努力避免国内物价水平长期居高不下,同时也要避免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回落。近期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稳物价、促增长、降风险、调结构、保就业”。宏观上采取的措施应该是:
(一)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上涨,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胀预期,争取尽快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造条件
由于较高的物价涨幅和预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上涨。一是控制上游物价上涨的压力,对一些影响面较大的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上涨实行暂时的价格控制;二是继续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增长,抑制对原材料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三是限制部分供需紧张的粮食、原材料、煤炭、原油等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保持国内市场供给的基本稳定;四是从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尽快恢复灾区生产,通过财政补贴和增加小额贷款的形式,提高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早日建立起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和抵抗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
继续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努力缓解通胀预期。较高的通胀预期通过影响居民消费、工资定价等行为将对实际通胀产生推动作用。货币政策除对灾区做出特殊政策安排外,应继续运用传统的数量手段和必要的价格手段,同时结合汇率政策工具,维持从紧的政策基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进行“微调”。同时,更加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必要时可在“时点”和“地点”上对货币政策做出特殊安排。
认真研究国际石油市场的运行状况,在物价稳定和国内承受能力改善的基础上,争取尽快理顺成品油价格,早日出善资源性价格改革方案,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在国际油价的博弈中赢得主动。同时,可考虑先开征燃油税,把燃油税和养路费并存作为过渡的办法,然后逐步提高燃油税税率,为未来用燃油税完全代替养路费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紧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压力,力保经济稳定回落
通过稳投资、促消费和缓解净出口明显下降来力保经济平稳回落。在稳投资方面,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继续加强结构调整,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投资的增长。同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植,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在促消费方面,继续保持居民消费增长的有利形势,减少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要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作为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继续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采取向居民倾斜政策,提高对弱势群体的补贴标准,防止高通胀及股价和房价调整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缓解净出口下降方面,在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继续实行出口产品的地区多样化。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的出口,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放缓。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通过降低出口关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实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灾后重建、结构调整以及因稳定物价而导致政策性亏损行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财税环境。在灾区学校、医院、交通、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灾区企业重建中发挥积极
的引导作用。对参与灾后重建的房地产企业减免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优惠。建立救灾应急保障基金,加快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治能力。
(三)不断化解日益积聚的金融风险,继续加大跨境资金核查力度,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政策环境
继续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出入和结汇管理,减少套利资金违规流入和结汇。加强对短期外债余额的监管。密切关注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系统外汇资产增加对资产负债的可能影响。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关注部分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违约风险扩散等问题。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认识,加强贷款管理,防范可能出现的贷款风险。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外汇市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汇率避险产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引导资本平衡流动。积极运用外汇资产,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体系实现外汇资产和其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提高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成本,防止美元中期反弹和走强而出现的热钱大规模流出,导致人民币短时期内急剧贬值的情况出现。
(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尽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发展生产业为纽带,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水平。要适应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通过发展生产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深化生产领域的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政企、政事进一步分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标准,生产业需要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内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
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在积极鼓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的同时,推进国内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和境外投资。通过向东南亚地区的资本输出,在亚洲地区建立产业整合平台,与亚洲各国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鼓励培育和引进高端产业、产业的高端环节和企业集团的高端功能部门。加快促进企业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篇11
我国1994年―2008年这15年间的国债利率情况差异很大。作为我国的基准利率,它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清晰认识国债利率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为经济活动服务。国债利率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之一,它的高低受一国经济状况的影响。工业生产指数作为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对国债利率的高低也可能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影响市场利率能够间接影响国债利率。同时,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会造成国债名义利率的不同。所以研究国债利率与工业生产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二、数据的收集与说明
国债利率选择了我国凭证式国债中持有期满一年时利率的情况作为标准。工业生产指数选取从1994到2008年这1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中工业数值。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选取的是货币和准货币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则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
三、模型的构建以及说明
本模型中以国债利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工业生产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设定它们为线性关系,即设i=β0+β1X1+β2X2+β3X3+ui。其中i为国债利率,X1为工业生产指数,X2为货币供应增长率,X3为通货膨胀率。
四、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的处理主要是通过EViews软件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㈠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显示,国债利率与工业生产指数反向变动,基本符合经济事实,因为当工业生产指数值增加时说明经济处于景气时期,一般经济景气阶段市场利率较低,从而国债利率也较低。另外,根据货币供求关系原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提高会降低市场利率,市场利率降低从而使国债利率下降,所以国债利率与货币供应增长率成正方向变动。同时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会影响名义利率所以也使国债利率提高,这点模型是符合经济事实的。R2=0.742074,修正的R2=0.671731,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特别高,三个自变量不能很好的解释i的变化情况。
方程总体的F检验中,P值为0.001446,小于0.05,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各个变量的t检验中,X1、X2、X3的t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了三个自变量对国债利率i的影响都不是特别显著,在95%的置信水平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需要对这三个变量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评价。
㈡异方差性分析
模型的残差图显示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
进行怀特检验,得:
e2=1324.74―23.57X1+0.10X12+3.40X2―0.077X22+0.04X3+0.0075X32
(0.31)(―0.31)(0.30)(0.29)(―0.56)(0.04)(0.08)
上述中没有一个参数的t检验是显著的,且可决系数的值也比较小。nR2=15×0.1848=2.772,该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的相应临界值7.81,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
⑶序列相关性分析
图示法检验显示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
用D―W检验法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D.W=0.7581, n=15,解释变量的个数k=3,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上下界范围内可得dL=0.95.du=1.54,所以0
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
it-0.840460it-1=βt(1-0.840460)+β2(X1t-0.840460X1t-1)+β3(X2t-0.840460X2t-1)+β4(X3t-0.840460X3t-1)+ut
进行回归
从图表中可得到回归方程为
Y*t=3.287-0.166X1*t-0.101X2*t+0.207X3*t
(1.249 )(―1.092)(―0.963)(1.790)
对β0进行修正,β0=3.287(1―0.840460)=20.60
修正后的方程为i=20.60―0.166X1―0.101X2+0.207X3。
五、小结
综上,在对国债利率的影响上,工业生产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这三个变量中,通货膨胀率对其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工业生产指数。且国债利率的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成正向关系,与工业生产指数呈反向关系,这是符合前面我们分析的经济事实的。另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对国债利率的影响不是特别显著。同时,由于变量对方程的拟合度不是特别高,说明了国债利率还受其他未知变量的影响也是较大。〖HJ0〗〖HJ1.2mm〗
篇12
假如宏观管理当局不是选择利率政策,而是选择汇率政策来对国内不断增长的通胀趋势加以遏制,那么其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从外汇的利率平价来分析,本币升值必定会导致本币的利率上涨,以至在汇率与利率双双上涨的情况下,反而会诱致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套利,从而导致更多的基础货币供给。
如果再进一步对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以下这些事实:第一,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在整个物价上涨中占了很大的权重;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带有非常明显的成本推动的性质,比如新的劳动法规的推出、工资的上涨以及地价和石油等矿产资源价格的上涨等,都导致了全社会物价指数的上涨压力;第三,当由于贸易顺差和大量境外投机资本大量流入而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不能被金融市场所吸收时,也给已经趋于上扬的物价带来了更大的上涨压力。
很显然,由以上这些原因所推动的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并非源于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而是根源于结构失衡与成本推动,这里所说的结构失衡,既包括内部经济的结构失衡,也包括中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结构失衡。前者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农民务工收入与务农(包括从事副业生产)收入的结构性失衡,后者主要是指内部经济存在失业、外部经济存在国际收支入超并存的结构性失衡。
事实可以证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而非是需求拉动型的。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预计要比2006年增长33.5%:从2003年至2007年3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亿元增加到14004.8亿元,增长了173.6%,企业存款增长了59.5%,而同期居民存款只增长了66.4%,其增长幅度略高于企业存款的增长幅度,但却要大大低于政府存款增加的幅度;再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结构来看,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3.5%上升到2006年的18.8%,而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则从76.5%下降到71.3%:截至今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甚至都没有超过50%。所有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不能用需求拉动来加以解释的。既然如此,试图用汇率升值的政策措施来遏制当前的通货膨胀就会是徒劳的,因为本币升值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以达到出清过剩需求之目的,但是,当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供给过剩、供给成本快速上涨,从而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平衡过剩供给的时候,采取本币升值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把调整的方向做反了呢?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过剩的需求时,才能通过本币升值的调整方法来增加社会的总供给,即便如此,当 个国家的基本面不甚健康时,也不能轻易选择本币升值的做法,还不如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更好。
篇13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但近几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涨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保基金随时都会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并有可能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对社保基金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极其重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养老的三大支柱中,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都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拥有1.95万亿结余的基本养老金依然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甚至面临着收益为负的重压。
这些都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是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来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呢?
二、 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发生,对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制度,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就大得多。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社保基金资产本身不断贬值,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二是它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增加,并最终有可能使未来社保基金的支付发生严重困难。因为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其结果是靠社会保障金生活的离退休职工必须领取更多的社会保障金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采取国家保障或企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障金的收支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或企业财务预算,即现收现付,很少有结余积累,因而不可能进行投资营运。在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式转变以后,由于个人账户几乎“空帐”运行,加上资本市场发育的时间不长,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而不能用于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实业和不动产,更不能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长期被限制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上,虽然保障基金安全,但却制约了基金的增值。这至多只能保证基金的名义安全,而无法保证基金的实际安全,特别是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金未来需求的急剧膨胀。
三、面对通货膨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貌似安全,实际收益率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保基金可选择的投资工具较少,很难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都较低,且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社保基金投资效益不高。
其次,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从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主要凭经验做出,缺乏一套量化的风险衡量指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
最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效率低下,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差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保基金目前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分散管理,这不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也使社保基金经营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加大。而且,由于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地与政府分离,所以政府行为时常会影响到基金管理。
四、社保基金管理中通货膨胀风险控制措施
(一) 通过对投资资产工具的选择并进行优化配置来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原则》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但根据当前投资回报率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款、国债的收益率最低,股票收益率虽然较高但其波动性较大,而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不仅收益高而且差异性较小。所以要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还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使保险基金进入到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等收益高,稳定性好的领域,并合理配备比例,以求最佳的资产投资组合。
(二)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
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配套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法》应不断地发展完善, 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在修订的时候应对涉及投资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如投资机构的主体、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权限, 可用于投资的比例、入市基金的筹措等。
(三) 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管体系
根据中国国情并从长远的制度稳定出发, 可采用以法制监管为核心、适当集中的综合模式,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中度, 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结构。
(四) 社保基金的运营方式多样化
除银行、国债、股票、企业债券等投资外,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考虑直接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 在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之间平衡来确定投资比例, 在实现社保基金期望值的同时, 可以考虑进行长期相关指数的投资。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