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

篇1

1引言

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公司运作涉及的国家及地区越来越多,牵扯到的国际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各有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协商也并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协商那么容易。就拿征税问题来说,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代表的经济立场也不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税法规定和政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而跨国公司这种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经济载体,却在国际领域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逃税、避税现象。进入21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内部越来越多的流程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当下流行的说法是我们进入了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电子交易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交易形式越来越多。对电子交易的税收立法和实践方面不健全,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现实问题。跨国纳税人新的避税方法层出不穷,对治理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产生阻碍。国际避税行为会引起跨国资本的流动异常,对相关国的税收利益产生侵害,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予防范和解决。

2互联网时代的国际避税新特征

21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国际避税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和不确切之处,在跨国境、税境的资本财产流动中,避免纳税,以达到减少税负的违法行为。国际避税的手法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做法是把国际避税分为课税主体避税和课税客体避税两个方面。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由于各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各有不同,特别是国际税收协定网络至今尚未在全球普及,双边税收协定之间还存在着差别,有些缔约国的非居民,因属于无资格享受协定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了尽量地减轻税收负担,采取各种巧妙手段谋取税收协定所提供的优惠。

第二,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跨国关联企业内部人为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或费用标准(不同于市场价格)。以达到转让货物、劳务、资产或信贷等活动时,增加利益的目的。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采用的最常见的国际避税方法。

第三,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国际避税地往往是跨国公司从事经济活动、避税活动的重要场所。跨国投资者通过在国际避税地虚假转移商品、劳务、贷款等,加大国境内常设机构的费用分配,以达到转移企业所得,逃避税收的目的。

第四,利用资本弱化避税。资本弱化主要指跨国企业对其国外子公司的融资不使用股权投资,而以提供贷款为主要方式的行为,包括安排子公司借贷外部资金,由母公司担保的融资行为。这就把本应以股份形式的投资转为贷款,减少了投资股息,达到避免承担国际税负的目的。同时,子公司的负债-股本比例高于正常公司,增加了子公司的财务费用支出,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了企业所得税。

22互联网时代国际避税的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递、企业之间的往来交易等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以电子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模式逐渐普遍,但是网络在线交易的特殊性会影响实物的课税流程。由此,互联网交易时代的国际避税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第一,可操作性加强。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加大了国家税制间的差异,加剧了国际税收竞争的矛盾,为避税者提供了更大的税制漏洞。互联网交易弱化了经营活动、经营地点的关联性,造成判定所得性质方面的争议,互联网贸易和非贸易之间税负差异加大,网络的隐蔽性、快速传递性、侵蚀性等严重阻碍了税务机构获取准确的信息。

第二,避税行为更加隐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数量猛增,市场竞争也较以前更为激烈和残酷,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纳税人往往会想尽方法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加税后利润。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易是一片新兴的领域,目前世界上各国对网络税法和协定的制定并没有那么完善和健全,纳税人会利用一切合法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逃税、避税,增加企业利润。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这些避税方式方法更加隐蔽,加大了查找的难度。跨国纳税人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更加容易。如果居住国政府不了解他国价格信息,避税者将会通过各种转移利润的手段进行避税。

第三,避税手段更加复杂化、专业化。当前利用电子商务避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税等新兴避税方法不断涌现,新兴避税方法结合传统方法(如转让定价、资本弱化、不合理保留利润、税境差异、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等),令国际避税更加复杂,防范困难加大。国际避税正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不仅仅由单个企业或个人完成,而且会借助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智慧,现在已存在“税收经营管理”这一专业,跨国公司借助企业内部的税收经营管理人员与税务律师、会计师等密切配合,不断深入研究各国的税法、税规差异和漏洞,推出新的避税、逃税方案。

3国际避税防范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完善征税管理机制

一个完善的税收管理机制不仅仅要有完善的税法做支撑,而且要由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有效地组织实施,国际间的运作协调有序,税务征收的手段要更具现代化特征。针对互联网时代的避税新特点,监察避税手段,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税务人员的避税侦查技能,升级征税管理体制。加强海关与互联网监管机构的合作和检测力度,尤其是互联网离线交易中的实物检查。

32税收立法的查漏补缺

法律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法律的威严性不仅能在本质上惩罚那些逃、避税行为,而且有效防止逃、避税行为发生的频率,维护国家应有的利益。对于电子互联网交易的避税行为来说,加强与之相关的国际避税的国际立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当前在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的法律和国际条约非常欠缺。

33制定网络交易转让定价税收政策

转让定价税制作为各国政府监控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策略的措施,可以消除资源不正常的现象,维护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税收中性和税负公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也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外商撤资,缩小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并且加大了税收征管成本。

34充分利用税收情报交换

交换税收情报对国际反避税有重要作用,当前主要的税收情报交换范围限于直接税,近来有逐步向间接税扩张的趋势。加强税收情报的交换,增加税收情报的交换数量,有助于发现避税行为,填补避税漏洞。通过建立国际税收情报制度,各国税务机关能够了解一国纳税人在对方国家境内的营业活动和财产价值情况,这对于避免跨国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失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数据新闻主要是采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来收集新闻数据,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新闻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可视化的呈现数据来报道新闻,从而达到反应社会实况的新闻目的。数据新闻的基本基本内容、核心内容、主要内就是数据本身,而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说话。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内容的数据化是数据新闻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生产方式的技术化

数据新闻的收集、处理,及可视化的呈现数据来报道新闻都是运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同时数据新闻横跨了新闻、设计、计算机、统计等多个领域,数据新闻还是新闻、计算机技术、艺术的结合体[1]。数据新闻的生产,对生产者的报道技巧、报道方法、新闻捕捉感、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数据新闻的生产者不仅要具备新闻的灵敏度,还要掌握新闻报道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抓取、挖掘、过滤、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的技术,同时,还需掌握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数据可视化呈现、传播出来的技术。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具有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生产方式具有技术化的主要特征。

(三)表现形式的可视化

数据新闻不是简单的用文字和数据来陈述新闻内容和新闻目的,而是以数据来报道新闻,其通过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来报道新闻。其采用可视化的技术,将数据的特征、结构、关系、意义、属性等转换成图形或图像,从而使人们更直观的、轻松的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新闻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因此,表现形式的可视化也是数据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数据新闻的优势和局限

(一)数据新闻的优势

1.客观性优势:由于数据新闻的收集、处理、报道和可视化呈现报道新闻都是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其在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过程当中,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而传统新闻主要通多记者采访,以及访问专业、权威人士来体现新闻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所呈现的内容和数据要准确许多,并具有一定的客观优势。

2.可信性优势:数据是数据新闻的核心内容,而数据新闻的收集、处理、呈现及报道都是采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抓取、收集、过滤、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来报道的,数据新闻的核心内容都是数据化的,并且新闻数据资源都是公开化的,而新闻的数据处理又都是技术化、科学化、程序化的[2]。因此,数据新闻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优势。

3.深度优势:互联网计算机处理技术、收集技术、可视化呈现技术,是人所不能比拟的,而传统新闻的收集、处理、报道都是人为的,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的收集和处理的数据面广、量大,挖掘数据的深度大,更能反映社会现状。

4.广度优势:由于数据新闻的收集、处理、报道都是采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新闻的数据都可以收集到,从而进行现场处理、报道。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具有一定的广度优势。

(二)数据新闻的局限

1.技术要求高:数据新闻的收集、处理、和报道都是采用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灵敏度、计算机技术、新闻技巧、新闻处理方式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数据新闻具有技术要求高的局限。

2.生产成本高: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的生产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数据新闻的数据处理时间长,数据处理面广、量大;处理技术要求高、复杂、难度大。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局有生产成本高的局限。

三、“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一)数据新闻将发展成新闻界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数据新闻具有客观性、可读性、可信性、深度、广度等优势,满足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契合了信息爆炸时代,新闻信息饱和、新闻数据混乱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由于数据新闻对新闻数据的处理、收集、分析高度技术化、专业化,从而满足了自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闻片面化、破碎化、表象化、形式化新闻泛滥的发展背景下,由于数据新闻具有广度、深度、可读性等优势。因此,其对今后的新闻发展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发展需求。

(二)数据新闻将发展成媒体竞争的利器

由于数据新闻的报道数据化,因此,更能反映社会问题,更能体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趋势及规律。同时,其还能数据化、客观化的阐述问题细节,提炼观点等,因此,数据新闻在传统新闻的基础上,拓宽了新闻报道的领域和题材,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手段,深化了新闻报道的目的。因此,数据新闻自产生以来,就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重视,许多媒体将其视为新闻竞争的有力武器[3]。

(三)数据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改革方向

篇3

两者都是真实的,在这个过渡时代,前后两者作着条件的交换,并且遵循着移动互联网的特色,瞬间达成谅解。泛娱乐化争取到的条件是时代给予的,是移动通信工具早已潜在地与生俱来的。而体制在这当中争取到的条件,就是不得不允许在移动通信的空间中更多娱乐化。

篇4

新媒体是新时展的产物,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先,新媒体可以使每个人实现大众传播。其次,新媒体信息和利益不发生关系。再次,新媒体的传播针对性较强。最后,新媒体受众的主动性较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传统技术,多元化的增值服务,细分化的受众结构,除此之外新型的媒体几乎无使用成本。

1.2阐述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主要特征

第一,新媒体已经具备成熟的市场,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中。基于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的数字杂志,智能手机以及触摸媒体等,这些媒体形态不断的更新进步。不但大部分人拥有智能通信设备,而且每年新媒体市场的规模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新媒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在家进行资料的查询,逐渐的脱离对于纸质媒体的依赖,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替代通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商业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经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策略

2.1组织师生积极进行高校的宣传工作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若高校内的全部师生是10000名,以每个人社会传播一次信息为例,该校信息传播量可达一万次,若对10000名师生做好引导性教育,再组织其进行信息的传播,会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本身有着较大的宣传价值。各高校若想提高自身的宣传工作效率,可以积极调动全校师生利用多样化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还可以对师生做好宣传的相关技巧培训,激发师生对于宣传工作本身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最大发挥出每个个体的宣传作用。

2.2打开高校宣传工作的渠道

高校可以向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学习,打开非媒体的宣传渠道。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可以积极组织义务服务的活动做好社区与基层的宣传活动,或是进行校企的联谊活动,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帮助学校做宣传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方面的新闻报道,以活动为主要宣传载体,以上渠道均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供选择与利用的重要宣传方法。

2.3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的宣传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形式较多,每种形式的特征与宣传价值各不相同。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高校的宣传工作,因为他们是应用互联网的主体,也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所以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应用互联网能够有效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其次利用基于互联网发展形成的新媒体形式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论坛等。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大学生群体每天都需要刷微薄,刷朋友圈,访问论坛等,这些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且在这新新媒体形态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可供宣传,大学生可以在接受宣传后继续进行宣传,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新的媒体形式作为高校宣传渠道,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4合理规划宣传内容

篇5

不难看出,我国所处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目前这三个层面正在依次前进,催动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深远,作用会越来越大。最终互联网经济会进入基于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原始社会形态,产品个性化,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化,政府越来越小型化。

互联网自被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以来,已成为时展的重要工具,但更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仅仅是一个载体,仅仅是信息快速传播的主要渠道,就好比电报取信,而电话又取代电报一样,如果人们能够实现第六感的互联,那么互联网信息传递不再是优势。如今,真实性存疑、不对称信息在互联中的泛滥,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对绝大多数的网民而言,他们会认为新生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是互联网经济的主导。实际上,类如余额宝、P2P、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活跃在互联网上的金融生态,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为金融产品线上化,并非金融创新,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产品进行包装,并不能作为时代的代表。

篇6

一、新一代互联网概念

新一代互联网不是下一代互联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对互联网从不同层面的解读。下一代互联网是指不同于现在互联网的新的一代互联网 ,是基于IPV6协议。新一代互联网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构架、基于未来网络业务应用需求的,是建造一个新型的兼容多种网络的互联网的架构。它一方面需要思想变革的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技术上的大发明和不断创新。

新一代互联网是基于全新框架的第三代未来互联网,需要创造一个新的IP协议版本,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地址协议。另外,新一代互联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为了适应下一代IT网络整体业务的发展和支持,做出的网络整体的跨时代的升级及变革。其中包括很多特征点,把这些特征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二、新一代互联网特征

新一代互联网并不像IPV6一样属于一种完全颠覆性的变革,而是为了适应新一代网络的需求一种组合。新一代互联网应该比目前的互联网“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其主要特征有:

1、虚拟性

互联网的核心――数据中心,网络连接的对象变为由几百台或数千台服务器相互联接起来协同工作的计算单元。互联网的重心开始由物理设备互联的能力向虚拟设备互联的能力进行转移。

2、自动性

在互联网上一切行为开展以面向应用和服务的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这就要求应用和服务所需的底层架构必须是只能联动的,具备面向应用的自动化的配置能力。

3、安全性

新一代互联网应该在简单、开放和共享为宗旨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安全可信的网络服务。

4、多业务高品质的承载能力

未来的网络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更为严格的服务质量,从解决方案上来说,网络会走向针对不同业务的多元化的专业网络,针对不同的服务质量的要求,提供更为专业的接入网、城域网、视频网、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等。

5、物联网就绪

现在的网络已经由传输的角色向一个应用与终端的中间平台的角色迈进,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当多种终端接入后,利用全新的网络平台屏蔽硬件的异构性,协调终端的工作,服务特定行业的特定的应用。

三、新一代互联网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协议问题――从IPV4到IPV6以及新兴的IPV9

新一代互联网是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基础的,而下一代互联网将面临着从IPV4到IPV6迁移的问题。从技术上来讲IPV4向IPV6的迁移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IPV4 OVER IPV6和IPV6 OVER IPV4。IPV4向IPV6迁移是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过程,而且对于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IPv6的使用,有效解决了IP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优化了网络各方面性能,如:提高网络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更高安全性、支持即插即用设备、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等。

IPv6地址升级仅是表面问题,本质上是TCP/IP协议和域名管理系统向更高一级组织的变迁,IPv6地址的升级是历史必然的。IPv6升级需要与之对称的域名管理权民主化。到2007年初,IPv6协议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在很多地方得到实践。

IPv6之外,国内还有人士提出另一种新的互联网协议,十进制网络,也就是所谓的 IPv9。这种新的互联网协议除了具备IPv6的优点之外,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性和实现互联网的平等,建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类似于这种全新框架的未来互联网的研究工作,而且形成了以十进制网络、可信路由等为代表的真正属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十进制网络都具备第三代网络也就是新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四、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前景

现有IP地址枯竭也被看作是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契机。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激发起人们无限想象力。未来,每一个带电的设备都可以有自己的IP地址,实现物物相连,从而将信息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数字化、互联化生活将会普及化。IPv6充足的IP地址支持,也正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

IP互联是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将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两代网的切换过渡将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实现无缝连接。当然,这个过程也将是渐进的,新一代互联网的真正普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新一代的互联网正向我们走来,那是一个平等、无所不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也是一个可以充分支持人际交流、智能、个性化的互联网,它必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为推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五、新一代互联网发展意义

新一代互联网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在新一代互联网中,通过IP数据网络来承载各种应用,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将有可能到来。

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会使得IP地址重新分配,了美国在互联网时代IP地址的霸权地位,给了大家共同发展的可能与机会。在经济上,网络体系的变革,给了大家共同的机会。

对于未来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基本要素,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机会与机遇。研制与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对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一代互联网的最终落成虽仍需要一些时间,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法是在完善的过程中就可以为用户带来非常大的业务水平提升,在向新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既节约了资源,又能形成一个有序的演进过程,保障了用户的基础投资和数据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关键技术.潍坊学院学报2005, 5(4).

篇7

自然特征交流便捷化:互联网中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多样化,在互动、互联和社群网络交流中,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知识大爆炸: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爆炸性增长。信息对称化:由于交流便捷、科学技术普及和生活、工作需求,消费者、被管理者主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向对称化方向发展。社会特征追求个性化:互联网打破人们的时空、身份、地位、层级、经济等限制,通过平等沟通、开放交流、低成本转移,使人类的情感、个性得到解放,具有关系平等和更大的文化、精神、价值追求机会。组织扁平化: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特点,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管理生态化、决策民主化,使工业化时代“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组织领导结构,向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分工协作组织结构转变。活动社会化:互联网增加了自组织的便利,相似追求、喜好、价值观的人群,按照“1:9:90规律”,组成不同、分散的社群网络,形成对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虚拟、非正式组织。经济特征创新常态化:网络具有信息、资源整合优势,伴随技术进步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迭代现象,创新成为常态,消费者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功能体验需求。数据资源化: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关注相关关系。大数据是人类认知与交流的全新思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长尾规模化:网络网民规模大,边际成本递减、消除产业链部分中间成本,选择搜索便利,小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小规模需求成规模复活,这是长尾理论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将对工业设计的理念、组织管理模式、工业设计流程产生深刻影响,现代工业设计需转变产品设计、组织管理、战略决策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组织管理特征工业化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基本以生产企业内部设计部门为主。工业设计,根据企业的战略和要求、市场调研,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设计理念,围绕高端客户、大众需求和比较明显的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功能、性能为重点,进行初始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设计,设计偏重科学、技术、美学。组织管理模式为金字塔形,决策重视自上而下,依托优势和主要竞争者制定设计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社会上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重视内部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社会思维、跨界思维贯穿整个工业设计始终,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体现在产品研发整个环节,工业设计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是重要基础,但更强调对消费者精神情感需求的把握。工业设计也不再单纯是设计部门或设计人员的事,需要客户参与、直接互动、沟通体验。企业内部设计人员的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要求综合素质高,有前瞻性眼光,重视大数据资源,善于与客户互动沟通,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性设计技能降到次要位置,发挥社会化资源整合优势。决策重视自下而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横向价值链。不同时代工业设计主要组织管理特征详见表1。时代目标市场组织结构设计部门相关支持员工素质设计重点工业化时代大众需求金字塔型内部为主科学技术科技型功能性能互联网时代个性需求扁平型社会化情感体验综合性精神情感产品不同时期的工业设计管理特征产品初期产品初期是根据新的科技理论或现实需求,而目前尚未存在的创造型、实用性新产品。产品战略以功能、性能为核心,产品侧重高新科技品质,目标市场为重点、高端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特征,组织管理以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决策重视由上而下,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新科学技术理论或目前尚未存在产品及替代性产品的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

产品中期产品中期是指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市场处于产品发展期,或主流市场处于产品升级、换代期。产品战略追求多功能、低成本品质,产品以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主要为大众用户。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组织管理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金字塔形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化,决策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转化,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大众用户需求,相关支持由依托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向客户精神情感互动体验转化。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扩散的加快,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产品后期产品后期是指目前市场上该产品市场已经成熟,主流市场已被瓜分,处于突出个性化产品期。产品战略体现产品的独特文化、精神和价值,产品以个性化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为长尾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决策重视由下而上,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工业设计依托消费者精神、情感互动体验,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相关支持为辅。

文章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特征和工业设计在产品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提出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和市场的开拓,工业设计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使工业设计师或工业设计管理者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适应时展要求,促使工业设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昱单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篇8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的特征可以被总结为五大特点:自主互动性、民主平权性、即时高到达性、媒介融合性和国际扩散性。

自主互动性。传统传播方式将受众当作没有差异的“大众”,受众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经过大众媒体过滤和选择的信息与观点——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甚至没有任何大众反馈。虽然后续研究中,“反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大部分研究依然只是将反馈作为大众传播的附属品。然而,在互联网和手机的时代,大众已不仅是“受众”,他们以某种“自组织”形式自行选择和传播信息——大众已经成为了泛媒介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参与者。

民主平权性。泛媒介时代的平权性表现在任何人均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也可以平等地传播信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海量、免费、可检索的信息,任何人只要想到要寻找信息,第一选择就是互联网络;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博客、论坛、聊天室等各种公众信息并传播给其他公众的免费、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渠道。手机的平权性更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能使用手机向其他人传播信息。被称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认为,手机最大限度地增进了人们说话的机会,因而为人们创造了民主的氛围,也使他们获得了实际民主的权利。

即时高到达性。即时高到达性是即时性特点与高到达性特点的综合描述,这两个特性一直是人际媒介(如电话、传真等)的主要特征,相对于电视等大众媒介,人际媒介使得信源传输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信宿且使得信宿接受并关注到这条信息。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混淆了大众媒介和人际媒介的界限,它们既具备人际媒介的即时性和高到达特征,也具备大众媒介的大规模和高覆盖特征。

媒介融合性。互联网媒介依赖“超文本”(Hypertext)将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符号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网际信源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描述讯息,受众使用普通浏览器接受和读取(看、听)信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也将逐渐取代电脑成为首选终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无需借助电脑就可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获取和。可以认为,新兴媒介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媒介的融合,新兴媒介可以承载传统媒介传播的所有讯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论。

国际扩散性。随着“全球化”从一种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既成的事实,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话题。如2003年从我国爆发的SARS危机,最终造成了全球性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SARS在全球范围内一共造成了29个国家8096个确诊病例,造成774人死亡。与此同时,超远距离实时地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和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外国媒体和外国民众对危机信息的渴求,使得公共危机传播呈现一种强烈的国际扩散形态。

2.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以上特征使得泛媒介传播特征明显地区分于传统媒介,也给公共危机传播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泛媒介时代的自主互动性和民主平权特征使得传统媒介时代政府通过控制大众传媒而隐瞒危机成为不可能——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各种危机信息很快地就会被“自主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传统危机传播模式中,政府是绝对权威的“信源”,政府通过大众媒介这个“渠道”将危机相关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信宿”。而在泛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是危机信源,通过各种新兴媒介将无法“把关”、未经选择的信息传播给所有大众。

其次,泛媒介的即时性、高到达性和媒介融合等特征,使得危机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形态展现给处于危急之中和危机之外的所有公众。高速、广泛和丰富的信息固然使得处于真实危机或拟态危机中的人对于公共危机有更快速、更深刻地认识;然而同时这也可能加剧人们对危机的恐慌、使得拟态危机带来二次甚至更多次伤害。

最后,泛媒介的媒介融合与国际扩散特征,使得公共危机不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整个“地球村”。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地球村公民、媒体、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被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于是,政府对公共危机传播的治理,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政府的治理需要考虑其他国家民众、媒体的看法,需要承受来自其他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压力。泛媒介时代,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已经从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控制,转变为社会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协调。

综上所述,泛媒介时代的来临不但为政府的公共危机传播治理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公共危机传播治理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可以利用各种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持。

高性能协议分析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通过3G、EDGE、GPRS、WLAN等各种传输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通过HTTP、POP3、SM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各种应用数据的传输。因此,需要利用Map-Reduce、CORBA、Web Service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对各种协议进行数据分析,将在移动互联网上传输的二进制信息流还原为实际用户输入或者看到的文本、图片、视频信息。

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完成协议分析之后,还需要将数据存储下来。而互联网上数据类型各种各样,且大部分数据是文本、图片、视频、音乐等非结构化数据,因此需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等技术,将这些数据存储下来。

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同样因为数据量太大,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目前,常用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分类技术——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技术——聚类和分类的区别是聚集不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类,不需要训练集。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的发现技术——关联是某种事物发生时其他事物会发生的这样一种联系。预测技术——通过分类或估值得出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未知变量的预言。

【参考文献】

篇9

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模式;营销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发展历程

1.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营销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将用户都链接起来,然后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营销行为。现阶段,互联网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其也应该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互补充。现在大部分的用户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即使是从线下购买,人们也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多方的对比,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主要特征是女性特征和去中心化,女性特征就是指这种营销模式比较感性,去中心化就是将以前系统的知识变得零碎化。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市场营销变得更加的直观,便捷,这也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互联网市场营销的方法规律

要想切实掌握互联网模式下营销的规律,就要首先了解用户的实际购买习惯。第一,应先知道怎么去分析一个网站的特点,了解自己的网站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这样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还要了解网站面对什么样的客户群体以及这些客户的行为,掌握客户浏览网站时的特点、习惯,使用什么样的系统进行操作,经常访问的时间和频率等,这些都应该详细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客户群体,才能保证互联网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在完全掌握了互联网营销的规律以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行为。

二、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分析

1.消费更加多样,市场出现细分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其消费需求也从单纯的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现阶段的互联网时代,正好也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消费需要。正是互联网平台的这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促进了市场营销的细致化和微型化发展。所以,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个性化消费需要,这种理念应该体现在产品上,更应该在产品的营销服务中体现。

2.经营环境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网上消费,网上消费是一种虚拟的消费环境,对于消费者的限制越来越少,消费者在产品的选择和营销环境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也开始向着更加广阔的消费环境迈进,而且在进行消费的时候,需要经历的环节也逐渐减少,消费变得更加便捷。所以,在消费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营销方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市场竞争突破地域限制,向无形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其主要的竞争内容就是科技、品牌、服务、形象、信息资源与商誉等,这与传统有形产品的竞争存在本质区别。在此环境中,市场营销突破了地域限制,而且全球企业也都参与到竞争中,所以,企业需要对营销策略进行同步调整,进而实现全球的同时运作。

三、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方式

1.建立顾客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现阶段,企业要想真正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做一次性买卖,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客户信息体系,了解客户的喜好,这样在为客户服务的时候才能更有针对性。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并不难,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也是很容易的。建立客户信息系统的时候应注重对客户基本资料、消费理念以及消费习惯的收集。建立客户信息系统能够加深对客户的了解,更好为其推荐产品,掌握其消费习惯能够间接的反映出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收入,从而挖掘出更大的客户。

2.构建网络平台,创新促销策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这也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新的契机,增加了产品的促销方式,这也可以更好的推动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使网络营销活动更加吸引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消费者和生产、销售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产品就可以直接进行联系,询问产品的细节和其他信息等。此外,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将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展示,然后有根据的进行查询,加深对产品的了解。利用网络化的营销平台,可以把要销售的产品使用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这样可以加强宣传的效率,还可以降低宣传的成本,保证消费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

3.话题制造

现阶段,市场营销中最常见的营销模式就是话题的制造,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将产品的核心的内容通过他人之口进行传播、宣传。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话题制造的方法并不是随意制造话题就可以,如果话题制造不当容易带来反效果。话题制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倾听、残余、整合、测量以及优化。倾听就是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分析其消费心理。然后按照获得的信息,利用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其好奇心与之对话,这个阶段是参与。整合就是将消费者交流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话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话题传播出去。测量阶段主要是按照话题被讨论的热度和发展趋势,进行话题的补充或者纠正。制造的话题有热度以后,企业就有随之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个时候将对产品进行相关的优化。

篇10

大数据时代正在逐渐崭露头角,企业要想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构,若能够通过大数据资源开展电力营销,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市场价值。

1通过消费者视角,分析潜在需求行为大数据的特征表现在海量化的数据上,企业要想获得更为精确的信息,就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寻找顾客的潜在需求。因此,电力营销企业要想做好营销体系的构建,扩大企业经济市场,就要制定好多种方案,在大数据中寻找潜在的客户需求,学会通过客户的视角,对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行为与特征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最大化的打开企业知名度。

2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开展个性化营销大数据能够为电力营销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让企业能够在追求精准化的同时准确定位自身营销方式,从而划分出消费群体,打造个性化营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营销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营销的精准化,而大数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品的质量,导致消费者市场也出现变化。消费者市场的划分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主要原因自傲与企业所面临的是个体消费者,而不是群体消费,这样一来,个性化的营销必然会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主体。

3拓展营销新市场,制定产品新战略大数据是营销策略制定的基础和依据,这对于市场和业务的开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腾讯游戏的研发,往往是通过大数据来进行精确地分析,从而使其能够领先于其他手游行业,牢固自己的经济市场地位。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开拓新市场、新业务也是当今时代电力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做到领先同行企业,牢固自身市场地位,就需要在产品研发前期深入分析和研发大数据,制定更为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战略,并进一步确定产品营销渠道,拓宽产品领域。

4依靠互联网技术,合作开展大数据营销随着互联网营销的兴起,互联网行业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大数据的应用上,大数据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营销的主要手段。大数据从狭义来看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的使用而产生的数据,互联网行业拥有者手握最大的数据源,如阿里巴巴、百度和微博等等,其搜索引起联合线下进行,已经覆盖了人们绝大部分的生活。而电力营销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挤入互联网行业中,进行大数据营销。除了在自身领域建立数据资源优势以外,还可以通过业务延伸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篇11

预知未来,先看历程

那么,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如何促进“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吴秀媛认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先回顾一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12316三农综合服务(以下简称12316服务),是指依托12316专用号码或品牌,综合利用政府平台及社会化平台,发挥农业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专家体系等优势,以专业系统、社交网络及新闻媒体等为载体,以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为要义,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面向三农开展综合服务的总称。

12316三农综合服务是从信息服务开始起步的,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12316服务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探索时期(从本世纪初到“十五”期末)。主要特征是多平台、多载体相互支撑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各级各类农网门户很快建立起来;语音平台在部分市、县开始示范应用,他们与地方网站、媒体相互配合,实现了与农民的高度互动;一些地方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办农业专题节目(栏目),与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开展资源合作;电信运营商也与农业部门合作,利用多种方式尝试开拓农村市场。

第二时期,模式初建时期(“十一五”期间)。其主要特征是多种载体开始围绕农业部门的主导平台发挥作用。在这一时期,农业部门建成了一批省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了语音、短彩信、视频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以平台为中心,多种载体汇聚服务。在平台方面,实现了省、市、县纵向服务的一体化;在渠道方面,实现了多种终端(电脑、电话、手机)、多种媒体(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以平台为枢纽发挥作用;在应用方面,实现了政府承载公共服务,市场承载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这一时期农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业部提出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并规划实施了“三电合一”工程,12316服务专用号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启用,并很快成为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时期,模式基本成熟时期(“十一五”期末至2014年)。这一时期以农业部立项建设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标志,其主要特征是12316中央平台的统领性地位凸显。中央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一门户、五系统”,即:“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包括12316实名用户服务系统)、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监管平台、12316语音平台、12316短彩信平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双向视频诊断系统”。此后,12316中央平台还根据农民需求,建设全国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移动门户系统――三农信息通,这是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在移动客户端上的延伸。是为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一个“三农”领域的集“资讯+互动服务+APPStore+APP定制”为一体的农业新媒体和移动应用集群,覆盖资讯、数据、工具、社交、平台等领域的应用。12316中央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各省(区、市)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应用、推广,目前,已有12个省数据接入中央资源池,全国12316服务“一盘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综合服务应体现行业本质

吴秀媛认为,经过三个时期的建设,农业部门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三农综合服务模式和平台体系。而回顾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12316服务有许多共性特征,概要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特征之一,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平台多是由政府部门搭建的(或合作共建的),服务是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力量提供的,因此,12316总体上是公益型服务。

特征之二,以面向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户、兼业户的服务为主。由于需求比较分散,就需要组织专家团队,12316总体上是体系型服务。

特征之三,适应农户的使用习惯。由于农民最常用的是通讯工具,因此,12316多是语音、短彩信、视频等较为常见的应用,后来引入了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应用,但总体上看是简约型服务。

吴秀媛认为,12316是应运而生的,它的诞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十余年前,“三农”面对的问题是农业不强、农村不活、农民不富,人民期盼政府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信息服务。12316以其简单、方便、及时以及专家服务的专业性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三农”的需求,于是,它很快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三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等需求接踵而至,要求信息化应与之相结合、相同步。也就是说,12316服务要与时俱进,要体现“互联网+”的新要求。具体囊括了四个方面:在公益型服务基础上“+市场机制”,找准市场化服务的切入点,引入市场主体参与12316建设、服务与运营;在搞好体系型服务基础上“+高端精细”,向深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发展;在强调简约型服务基础上“+用户体验”,更加注重用户参与,提升用户体验、粘性,增强服务的扩展性;探索打造综合型服务,实现“+利益杠杆”,面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开展“杠杆化”的生产要素和各类商务服务,把新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出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一图五通”实现转型升级

在新的背景下,“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需要12316全面转型升级。这包括:由主要面向农民(散户)的一端服务模式,向生产者、消费者“两端”服务模式转型;由“专家――农民”的信息服务模式,向“数据服务+生产要素服务+各类商务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型;由以部、省平台和专家团队为重点的体系型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转型;由主要以政府资金支持模式,向以市场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模式转型。

其中,吴秀媛重点强调了“一图五通”新应用的探索与试验。她介绍,一图即“一张图”,是农业资源智能采集与分析应用的简称,主要在河南、河北试点。从2014年6月份开始,协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及市场化运营公司,以区划所遥感数据、区划和地籍数据以及河南省农机GPS智能调度系统为依托,开展了农业资源“一张图”的试点示范。“一张图”首先解决数据采集的问题,数据采集上来后,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分析成果按照政府(管理者)、合作社(生产者)、渠道商(农资、农产品经营者)和市民(消费者)四个层面服务。今年将在吉林扩大试点范围。

“五通”,首先是“一卡通”,是农村金融服务智能应用的简称,与“一张图”系统在同步试点。当前,制约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资金短缺。为此,信息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为对象,以“一张图”中的信用系统为入口,基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过程数据、财务数据等,为农企、合作社授信,开展“政、银、保、社”协作的、集基础信贷服务、保险服务和其他生产要素打包服务于一身的“一卡通”服务。目前,这一试点已在河南舞阳、河北定州两个市、县展开。

第二是“一网通”,是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协同应用的简称,并在吉林省开展了试点。吉林省12316服务运营公司,去年以来连续承建了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京东商城吉林服务中心,这为深入研究将12316信息服务应用、智慧农业应用与电子商务应用联为一体、整体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信息中心指导该公司开展了协同应用试点。该公司目前对已经建设智慧农业应用的供应商,进行数据对接;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推送至电商平台,给农产品制作“身份档案”;与此同时,平台再将电商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反向推送至供应企业,为其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一试点应用受到了供应企业、电商平台和网购消费者的欢迎,该模式运行不到半年,线上农产品交易额就达到了1.3亿元,参与企业(合作社)达到800多家,产品达到3000多个。

第三个“一证通”是农产品诚信评级应用的简称,由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批发市场开展试点。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的社团组织,具有链接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开展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信息中心与市场协会一道研究实施了“红手印计划”(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的别称)。这个计划主要利用批发市场建立的台帐追溯制度为切入点,为农产品建立一套规范的“五档一报”数据,五档就是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物流过程、交易过程等五个方面档案,一报就是产品检验报告。红手印平台对“五档一报”数据进行智能评级,并生成电子标识码,供管理者、消费者等查询和监管。“红手印计划”改变了原来“自证式”的农产品追溯,将数据统一汇集到公共诚信平台上,形成“公证”的局面,并实现了全程农产品生产、流通“透明化”。这个计划目前正在几个批发市场示范,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端到端”交易。

四是“一站通”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应用的简称,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包含完整的服务、孵化、推介、联盟、监管等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系统、五个中心。一个系统,即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汇聚资源、筛选产品、培训指导、远程服务等任务;孵化中心,主要承担数据接入、信息服务、模拟运营、全程质控、在线溯源、店铺优化、产品提升、活动推广等任务;推介中心,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开展品牌推广、产品推广等方面服务;联盟中心,由部省两级组织、打造“农产品供应商联盟”,使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在产品标准、质量、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抱团取暖。监管中心,主要由部省两级对“一站通”系统产品质控、诚信情况、市场运营等进行实时监管。

篇12

应用程序商店,顾名思义,就是以销售应用程序作为基本工作的平台,这种平台类似于电子商务中的主要核心部分。维持应用程序商店运行的服务商通过对资源进行整理,将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与手机终端之间实行连接,这样既方便了手机用户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将开发者想要实现的目的,提高自身应用程序的使用量和下载量。

在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式为B2C和C2C,这些是互联网发展到该阶段时的产物,而应用程序商店也可以称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实应用程序商店并非是创新,在早期时许多的移动增值业务就已经开始渗透到手机应用中,例如部分手机游戏中产生积分充值和购买业务,这些就是早起应用程序商店的雏形。应用程序商店与早期手机游戏的最大差别在于应用程序商店所具有开放性,这个平台可以为几乎所有的服务厂家建立联系,实现即传即用,消费者可以在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条件下将应用程序商店中的内容进行下载和使用。

自从APPstore实现了巨大成功之后,大型的手机供应商和操作系统供应商都开始建立自身的应用程序商店,既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又能为自身取得一定的利益,方便后期推广。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商店的特点

在互联网中的店铺与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的应用程序商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提供一个交易产生的平台和场所,在网上店铺中,消费者购买的实物产品,交易工具是PC,其基本运营模式是作为交易的平台,为销售者提供信息的平台,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搜索信息的平台,而网上店铺可以从广告中获得一定的广告收益来维持自身的运营。而移动互联网下应用程序商店中主要的商品类型为虚拟产品,也就是应用程序,产生交易的工具为移动终端,通常情况下是手机,该运营模式是为开发者开发出的应用产品提供平台,聚集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下载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且还会收取开发者的注册费用,参与开发者的收入分配。

上述的特点为基本的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区别,同时应用程序商店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存在,下面分别进行阐述:第一,移动性。移动互联网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位置的定位信息,这样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商可以准确分析位置信息,有针对性进行用户应用程序使用服务,对这一区域用户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定点推送,提高应用程序的使用量。这是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的重要特征,对位置信息的获取。第二,开放性。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商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两者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上传和下载。移动终端和SIM卡本身具有明确的身份特征,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的针对对象就是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终端PC具有很大的差别,为应用程序商店的开放性提供保证。第三,终端与业务的紧密性。移动互联网能够将移动终端与业务恰当的融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终端的体现形式就是应用程序。移动终端与PC的最大区别在于业务联系的紧密性,服务商可以利用互联网点对点的发送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普通的电子商务是以PC作为终端接收点,与实际业务的联系相聚较远,必须始终登陆该网站才能得到相应的信息。

三、应用程序商店的结构

(1)业务平台的基本概述。应用程序商店业务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双方的连接环节,一方面应用程序商店可以与开发者联系,将开发制作成的相关应用投放到用户的移动终端,另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搜索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自身想要使用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商店业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应用的开发,应用的管理,产品运营,外部连接。其中开发者进行应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并确保在多种平台的可使用性。应用管理指的是对应用程序的版本升级进行管理。产品运营将应用程序进行价格的制定、收入的统计以及应用程序反馈回来的用户信息进行统计。在对外连接部分,除了保证向开发者供给SDK工具包之外,还要面向用户,保证其正常的搜索和下载功能。

(2)开发者。开发者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应用程序商店上所提供的开发工具,设计开发应用程序,然后将制作完成的应用程序上传至服务器,开发者可以为应用进行价格的制定。

(3)终端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在终端搜索需要的应用程序支付定好的价格,下载到自己的终端安装使用。通常情况下,应用程序商店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所售应用的唯一性,并且申请相关版权,任何使用者不能进行复制使用。

四、主流应用程序的对比

APPstore是由苹果公司在2008年7月创建的封闭的应用程序商店,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平台,既收取开发者注册的相关费用,同时还要收取部分的销售比例的利润。APPstore最大的优势是独创了应用商店的模式,本身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同时产业链相对于其他应用程序商店完整。

Android Market是由Google同样在2008年10月建立的开放式应用程序商店,该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盈利模式与APPStore不同,他不参与利润分成,只是通过广告和流量来获得收入。主要的优势在于位置的确定较为准确,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器和搜索方式。Android Market的使用基本实现了Google的成功转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移动终端系统的研究。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应用程序商店的概述,将应用程序商店的基本要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特征,将其与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区别,接着分析应用程序商店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的作用,最后笔者对目前两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进行对比,对其主要的优势和定位进行阐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应用程序商店的繁荣一定是必然趋势,笔者对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技术人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亮.应用程序商店之杂谈[J].评论.2009(09):116-117.

[2]李丹宇.企业应用程序商店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电子报.2013(4):1-1.

篇13

“互联网+”是目前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关于“互联网+”战略行动的全面计划,该计划将加快推动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有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能够保持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过程中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所对应的英语是“InternetPlus”,这里的Plus指的不是加号或加法的意思,而是应该把它翻译成“化”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把“互联网+”说成是“互联网化”,“互联网+”强调对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化、联接化、要素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并不只是把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和其内部组织进行联接,而是要在“+”的联接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和反馈进而实现在融合中实现行业的增值。目前,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思考本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教育行业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体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互联网+教育”应当是我们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实践、变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梳理探究。

一、“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新篇章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互联网+”校园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把学习、科研和生活作为中心,深度且广泛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为学习者构建学习环境的过程。“互联网+”校园将会让我们看到解决传统教育面临问题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新阶段。

(一)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型数据形态

从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为IT,信息技术)向DataTechnology(简称为DT,数据技术)的快速转变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不是仅仅只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多数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数据技术时代,透明性与流动性等特点是数据的鲜明特点,而注重责任和体验也是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意味着以被动的管和教为中心转向以主动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主动的学为中心更加强调人与系统的个性化交互过程。在“互联网+”校园中各类校园资讯将以动态的、碎片化等形式传给用户使用,用户可持续的使用高能和高效的数据资源。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为中心,将校园教学,生活和管理集为一体的智能化校园方式。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校园生活、教学体验。

(二)以“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的技术形态

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将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新型技术形态的建立。其中“云”包括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它既可以为“互联网+”提供内容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对内容和数据提供计算和服务功能;“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关联、延伸和拓展,也可将其理解为它是“云和端”之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和交互道路;“端”指的是各种终端(既包括传统的桌面设备,也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及其设备中能安装的具体应用,如各类APP等)。在“互联网+”校园中,学习、科研和生活将不再受到校园这一物理界限的制约,信息技术将延伸到校园外,与学习、科研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进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大学校园的时空格局———智慧校园。

二、“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的国情、世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故我国的教育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当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变化需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选择。

(一)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也逐步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自然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下,人们读网的时间远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很大一部分信息是源于网络而不是书刊。由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书刊中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中也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以线性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再是知识的主流形式,其中包括的期、章、节、页等结构都将微化。尽管网络上也存在着和纸质媒体相似形式的媒体(如电子书和文库等),这也只是知识存储的某种形式以供学习者在学习时查阅使用。网络阅读多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在网络中可以根据阅读者的需要生成多种形式,每一个网页可视为一个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可按照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将这些碎片重构出不同的整体。比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全图片、全视频、全音频、电子杂志、RSS订阅、其他自动推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微博、微信、公开课、慕课、游戏体验、资源库、专题网站和其他数据库等形式。总之,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是碎片与重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知识,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

(二)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

未来的教与学活动都将会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学生都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在互联网中获取,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步进行,未来主流的教育和教学形式将会是翻转学习。这一设想的实现将是围绕着“互联网+”教育进行的。当下,我们可以目睹很多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例子:如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选择多所学校的慕课课程;在微信朋友圈中联系家长,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倾听并采纳对学习者有益的发展建议;老师汇总学生的每次每一科目的考试成绩,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对科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辅导和评价的依据。“互联网+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应用都已跳出传统的限制,不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来辅助教学的阶段,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带来全新的教育新面貌。

(三)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其主要特征包括:(1)认知工具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或环境,互联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的工具;(2)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学习者的智能伙伴,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3)互联网是认知扩充与重组工具,促使学习者超越思维瓶颈,反思对信息内容与概念的理解以创造新的知识,而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师所呈现的知识;(4)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认知工具理论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领域,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而且是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课堂将引领教学改革新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针对课程教学采取改革与创新对策,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进课堂

“互联网+”不应该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而是应该让互联网走进课堂,多鼓励学生在上课时带着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且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自由上网。因为老师们还没有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做充分的准备,且缺少对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发挥优势的思考和实践,故很可能部分老师将会强烈抵制这种大胆的提议。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学习者通过网络去查找和补充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定期留出时间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在网络中学习的经验。在课上,把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等设备变换为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而不是让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玩具”。

(二)生活实践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很少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有时讲授,有时研讨;有时翻转,有时实践;有时让学生主讲,有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总之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常常有即兴之举。但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是以问题、兴趣为中心,以思考与探索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很少采用考试的方法,而是结合作业与日常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当今时代互联网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得知,移动互联网为我们获取信息与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和课堂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从今天起,课堂教学应该多从现实生活中素材与内容入手并且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育进课堂

在网络时代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将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应用并加以创新才是关键。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不再是记忆,学会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形式的一种。“Maker”是“创客”的英文单词,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可以把各种创新的观念和想法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并且激发学生创造力,融合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知识,通过创客空间的平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创客教育仍处于开始的阶段。

目前和创客教育还没有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结合。如何将创客教育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创客教育中受益,是今后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课题。移动互联网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校园和课堂乃至社会。今天,老师将不可以再像从前那样固守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继续忽视或反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也是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融合的行为。如何把课堂的系统化学习的内容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下教师们所面临一项新的挑战。未来学校课改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打破教纲限制、连接课堂和网络、消除学科边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四、结语

“互联网+”是把信息技术与行业进行深度整合,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的脉络中,并不是把互联网附加到传统产业上。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不要只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涌现出来的新特征,使互联网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融合。总之,“互联网+”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又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互联网+”课堂是当下教育勇于进行转变所创设的一种新姿态。未来的学校将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可以打破时、空间界限并且能够真正实现无边界的学习智慧校园,“互联网+”在教育改革和校园转型的道路上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DB/OL].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4]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

[5]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6]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7]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