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2- 03
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规避风险、应对风险,使社会能够承受各种因素导致的灾害。应急管理需要有效集成社会中各个资源,在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处置保障。近几年,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我国政府在相关领域加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应急专业训练以及专业救援设备,造成应急专业处置存在着不足。因此,需要强化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应急专业应急处置能力。
1 我国政府部门的应急专业处置能力状况
我国政府在地震、洪水、疾病传染、森林火灾、海上搜救、矿山、化学和核事故等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了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到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及全民的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应急部门具备很强的专业处置能力,包含遂行各类行动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专业器材保障能力。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拥有了上千万的安全防灾专业和非专业队伍,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就由2004年的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4万人,增长率达到36%。其中矿山救援队伍从1.43万人增加到2.45万人;铁路救援队伍从0.46万人增加到2.1万人;公安消防队伍从12万人增加到15万人;海上搜救、危险化学品、民航、电力等应急救援队伍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已为国家、省市做好应急工作打好了坚实基础。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目的是抢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不管处置的事件性质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处置手段都是专业性强、危险性高、时间紧迫、需要专门技术和专门装备的特殊作业。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应急专业训练以及专业救援设备,造成专业应急处置能力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活动。北京7.21暴雨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如果没有专业的救援装备、没有专业的救援技术,一般人员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灾情面前,各路救援人员都发扬出大无畏和连续作战的精神,但是很多情况下仅仅依靠意志和毅力是无法高效地实施救援的。救援人员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装备、技术和训练,救援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 政府应急专业处置能力存在的问题
应急专业处置能力是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核心要素之一,专业处置能力的水平决定着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目前,政府应急专业处置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和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短板。
2.1 专业处置能力不够全面
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很多参加抢险救援的人员多是依靠体能,而不是系统的专业技能,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缺乏有效应对方法,致使很多时候贻误最佳救援时机,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专业处置能力的训练上有所欠缺,缺乏对专业处置人员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较低。
2.2 专业处置装备还不够先进
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考虑周全,但是在实际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缺乏相应的专业工具,只好临时寻找和征调。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专业分布不合理,缺乏较为全面的专用装备、器材、工具,专业门类数量少、规模小、类型不全,现有的专业门类还不能覆盖全部应急领域。
2.3 专业保障能力还不够强
任何一项处置活动,都离开强有力的保障。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尤其需要专业的保障能力。但是在实际处置突发事件中,政府还保留着传统的保障模式,在缺少相应的人员、装备器材的时候,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适合处置需要的各项物资,有时候还满足不了处置的需要,暴露出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
3 提高政府应急专业处置能力的对策
分析目前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政府在应急能力建设的宏观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项应急工作也在正常有序的的开展,但是在微观方面,特别是专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建设却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迫切需要加强应急专业处置能力建设,从基础上打牢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政府应急管理真正向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决我国政府在应急专业处置能力方面的不足。
3.1 开展专业教育训练,提高专业人员能力
专业应急处置能力牵引着应急专业训练,应急专业训练决定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专业处置是在特殊的场合进行的作业,对应急人员的智能、技能、体能、意志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对应急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教育训练,才能满足应急需要。科学实施专业教育训练,是提高专业处置能力的基本途径。
(1) 多方面加强学习研究。要紧紧围绕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应急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之掌握各种应急知识和法规,系统学习危机预防、危机控制、人员救援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应急处置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处置方法与保障措施。强化应急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处置人员心理素质,使之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本领。
(2) 多领域拓展训练内容。要着眼应急管理的需要,在院校中开设专业的应急教育训练课程,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与应急专业处置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设置具有学位的应急专业。政府应急部门要开展专门的训练,有重点地加强各级政府机关和干部骨干的培训,定期组织各种专业应急演练,全面熟悉各专业特有的行动程序和方法,提高政府应急相关人员的应急指挥和协调能力。
(3) 多形式锻炼专业队伍。要针对突发事件恶劣的环境条件,强化复杂条件下的实战训练,提高专业应急队伍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本领;突出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训练,磨炼专业救援人员的意志和作风;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加强各专业之间指挥、协调、控制以及保障训练,以提高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
3.2 配发专业应急装备,增强专业救援能力
武欲胜其敌,必先精其器。应急专业处置需要与应急特点相适应的专业装备保障。国外政府在处置应急事件过程中,政府应急部门一般都配备有先进的抗灾救援装备,如水陆两用飞机、直升机、救生艇、各种车辆、重型工程机械、除雪机、水净化机、防核防化设备以及警犬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政府应急部门面对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除了具备优秀的人才外,必须根据专业处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探索和研究新型保障模式,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设施,增加专业器材的数量和种类,才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实际应急的需要来看,应急专业处置所需要的专业装备主要有以下几类:拆除设备、、高空抢险设备、建筑抢险设备、地下救援设备、消防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医疗支持设备、通信联络设备、运输设备、自动检测设备。上述设备在处置突发事件中作用十分突出,政府应急部门要根据应急需要引进、配备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救援设备,构建适应专业处置需要的装备体系,建立起高低搭配、通专结合、功能互补、系统配套的专业装备体系,以满足应急专业处置需要,防止在发生灾害事件时因为缺乏专业器材而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此外,要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现有专业装备进行改造,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含量,加快技术跃升的步伐。要积极运用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系统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加强装备信息的收集、积累、传输、反馈,加强专业应急装备管理和装备保障的过程控制,增强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把握高技术条件下应急救援中装备保障的最新动态和成功经验,总结具有特色的新经验,提高现有专业应急装备的救援能力。
3.3 探索新型保障模式,增强专业保障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受领任务突然,准备时间短促,任务周期长短不一,只有不断探索新型保障模式,做好保障准备,才能迅速展开应急专业保障活动。
(1) 要建立完善的应急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应急样式多样化,决定了应急装备保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信息量大。为使应急装备保障工作围绕应急目的有序高效地展开,把保障力量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在整体上形成合力,完成艰巨的保障任务,随时应付突况,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建立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精干灵敏的装备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按照应急需要和装备保障资源对所属装备保障力量及其行动实施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 做好通用设备转化工作。要将国家、地方、私人等民用设备潜力转化为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平时就应注意做好应急通用设备的转化工作。对民用设备进行调查研究和组织试验,准确掌握哪些设备可以转化为应急需要,对可转化和征用的民用设备,应针对应急装备保障的要求做好征用计划,政府和设备所有者双方签订征用意向书,以便应急时使民用设备物资和保障力量迅速转化为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3) 建立军地一体化的应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军队具有高度集中、反应迅速、组织性强、纪律严明的特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政治、组织、力量、行动等方面,不仅有快速反应的优势,也有专业突击优势,既能发挥稳定局势的政治作用,也能发挥化解危机的突击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军地一体化的应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有利于指挥协调军地各方面的保障力量。通过加强应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建设并通过立法等形式,将军民一体的应急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纳入国家动员体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为实施应急装备保障集中统一指挥提供组织、法律保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结构全面分化和深刻变动的转型期,在这个期间,政府应急专业处置能力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如何确保社会稳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只有不断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地加强政府应急专业处置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回应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希斯. 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 张铁. 关注应急管理:看国外如何“应急”[N]. 人民日报,2006-01-16(10).
篇2
1 造成事故的原因
直接原因:厦深铁路丹梓特大桥进行桥墩桩基施工时,重约3.8吨的桩锤多次打击了埋深约10m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的高压天然气管道,致使管道表面产生了裂纹,导致管道内高压天然气泄漏。
间接原因:(1)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管道运行单位就燃气管道的走向、坐标定位未做好沟通;(2)未按照相关规定,到当地档案管理部门查询管线;(3)施工前,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4)管线运营单位未按照相应管线管理制度进行管线管理[1]。
2 事故应急处理过程
接到有气体泄漏后,立即组织燃气企业人员去现场查看,泄漏事实一经确认,立即启动在《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并按预案要求疏散周围500m范围人员。顺序如下:
(1)进行事故点影响范围内评估,对事故点范围内人员疏散;(2)管道运行企业立即启动降压处理,将原来运行压力为8.1MPa压力下调;采用燃气泄漏检测装置对泄漏情况进行检测。(3)封闭事故点范围内道路,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戒区、建立隔离区及安全保护等措施,并由公安部门对安全警戒区进行严管;(4)对事故点范围内燃气泄漏情况进行24小时检测;(5)组织对事故初步分析处理;(6)组织专家对事故处理和临时供气进行方案论证;(7)按照实际要求、综合专家意见铺设临时管道;(8)考虑到停气对下游居民、工商业的严重影响,采取铺设临时管线进行供气,并采取带气方式进行接通临时管道;(9)对事故点进行开挖,修复事故管道;(10)恢复主管道供气;(11)对临时供气管道进行断气、拆除;(12)事故总结。
3 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亮点
(1)具有健全、详细、实操性的《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并按照预案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各个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职责,及时到位,并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预案建立使得工作有序、忙而不乱[2]。(2)具有知识结构全面、高效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作为事故处理智囊,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出的意见极其重要,专家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具有很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和安全保障性。(3)具有良好和训练有素的队伍是事故处理重要保证。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及时组织演练的影响非常重要,事故管道公司建立具有符合燃气高压管道的应急抢险队伍,并配备了较专业的抢修设备和机械,并按期按时组织抢险人员进行事故演练[3]。(4)当地政府应对急管理重视,事故一经发现,政府各部门启动应急处理,进行了单位分工、人员布置、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分析等,突显出当地政府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和积极稳妥处理事故的能力。
4 事故对今后燃气管理几点建议
4.1 燃气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线实际路由的有效衔接
随着近三十多年燃气事业的发展,燃气管道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些大、中、小城市基本都建立了燃气管理的信息系统,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燃气信息系统转化还是没跟上,一些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发生了变化,城市燃气管线信息系统没有变化,导致地面的标识与埋在地下的燃气管线发生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可能由原来的几十厘米最后发展到几米,甚至十几米。这种误差导致了城市燃气管道实际管道与信息系统管道产生差异,就会酿成事故。建议燃气经营单位要及时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城市发展进行更新,并对燃气管道进行年度复测,减少实际管线与信息系统管道的偏差[4]。
4.2 加强主动应急管理对事故的影响
企业应对管理的燃气管道应进行区分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加强政府和企业联动,公司与公司之间联动,确保预案切实落到实处。
4.3 建立健全专家工作组
专家对于事故的处理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1)专家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专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专家发挥技术权威作用,不受行政制约。
4.4 提升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5]。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6]。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参与应急的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人员的能力。
5 结束语
燃气的广泛运用,在城市中也分布着各类燃气设施,尤其是地下燃气管网,基本覆盖了本市的城区范围。而燃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出现燃气无法正常供应或者发生燃气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燃气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燃气供应与使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以及早解决,全面提高本市应对燃气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乃方,焦文玲,林升柏,等.预防开挖及钻探作业导致燃气事故的管理监督[J].煤气与热力,2012(2).
[2]秦朝葵,李军,严铭卿,等.腐蚀作用下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失效概率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5(5).
[3]韩克顺,玉建军,焦娇娜,等.燃气管网泄漏检测系统的数值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3(9).
[4]刘霄.对于如何做好燃气设备维护管理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5).
篇3
2.内控系统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体系建设和具体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必然要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3.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晰,意识淡薄,在推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各类风险的暴露和一系列金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对加强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基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内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实践中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二、完善银行内控管理的措施
1.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在各级人员当中牢固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内部控制意识,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不仅在领导而且要在全体职工中经常灌输。当发现端倪时就要敲警钟,使所有人员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同时要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上、下级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对称,下级执行上级指示时发生敷衍了事、走形式的现象。
2.重视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制度设计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起点和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内部控制落实在各项业务制度之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商业银行应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建立起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框架至少应该涵盖以下系统,如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会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服务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同时在对内控制度的制定、评价、修改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基层行在建立自己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既要与上级行的制度建设协调一致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工序间的制约。较好的办法是在对上级制定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体系。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机构。通过良好治理机制的建立,从运行体制上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康实施。组织机构设置上应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强化一级分行的调控职能,明确二级分行的经营主导地位。要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健全法人授权体系,各级经营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基层行应该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民主决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内部机构的职责范围等手段,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互相制约作用。
4.健全和完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够有通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起到监督制衡作用。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内部稽核监察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紧紧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篇4
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利益,较为复杂,是特许经营中的核心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案例发现,特许经营项目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失败,大多是因为投资回报机制尚未理顺。能否建立一个合理、可持续的投资回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许经营项目的成败。
一、投资回报机制的内涵
特许经营的投资回报机制是指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投资者为实现合理投资回报,通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与特许权的授予方约定投资回报取得的方式、水平和保障机制,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具体而言,投资回报机制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投资回报率的约定,如采取固定投资回报率、浮动投资回报率或是一定规则约束下不设投资回报率的自负盈亏方式。二是投资回报取得方式的约定,如约定通过用户付费、政府补贴、授予相关开发权益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三是投资回报率各影响因素的约定,如对价格水平、服务标准、特许经营期限、风险分担和收益均衡原则等方面进行约定。
二、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应考虑的因素
根据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特许经营项目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一)体现合理的投资回报水平
竞争性谈判的过程中,作为特许权授予方的政府部门,它希望选择投资回报要求低、承担风险较多、服务质量较高的项目公司。而投资者则希望在一定的服务质量要求下,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承担较少的风险。双方都要在投资回报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权衡,最终达成协议,形成权利义务的相关约定,其中也包含投资回报要求。双方在考虑投资回报时都要参考一些因素,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双方共同考虑的因素:①行业平均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率是综合了行业特性、行业经营风险水平之后形成的一个综合指标。②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银行利率体现了资金使用的最低机会成本。政府考虑的因素:①政府自己经营该项目的成本。特许经营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经营效率,要么在提供相同服务或产品时,特许经营的投资回报要小于实施特许经营带来的成本节约,要么在同样支付水平时特许经营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或产品;②政府的资金压力。当政府具有较大的资金压力时,需要快速的获取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为了吸引投资,需要适当提高特许经营的投资回报。在资金充裕时,重点在于引进技术好、效率高的公司进行管理,目的不在于吸引投资,最终确定的收益率也会较低。企业考虑的因素:①机会成本。拥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对于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会比较高,体现了它较高的投资机会成本。②投资战略选择。例如大型跨国公司了为获取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市场,在进入初期从战略发展的考虑,可以允许较低的投资回报率甚至亏损。
(二)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特许经营双方在各项约定中应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的分摊(享)。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事先在协议中明确各方的责任,能够增强投资回报的稳定性,从而增加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也能保证政府损失的最小化。在投资回报机制中,应有针对性地制订出预防风险的方案,在保证政府、投资方和公众三方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制定清晰、详尽的条款。
(三)激励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使项目公司以自身认为更有利的方式对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第一,要适当允许特许经营企业保留降本增效所得收益。英国水务通过最高限价法监管价格,在一个调价周期内,企业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获得降本增效带来的收益。再次调价时,政府会考虑适当调低价格,促进企业继续降低成本。第二,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投资回报率应建立在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上,政府可以依据绩效考核和评价指标确定企业是否合格、是否续约、是否给予奖励。
三、投资回报率约定的方式
投资回报率约定的方式包括固定投资回报率、浮动投资回报率和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自负盈亏回报方式。
(一)固定投资回报率
指政府按照投资者的投资数额承诺固定的投资回报率。如1991年菲律宾BOT电厂项目和1996年广西来宾电厂项目。这一模式企业经营风险几乎为零,对社会资本具有巨大吸引力,但会促使企业无限制地扩张规模和成本,并且由于所有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违背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有可能会给政府和居民带来超额的负担。
(二)浮动投资回报率
指政府与项目投资者通过谈判确定投资回报率的上下限,经营收入超过回报率上限部分归政府所有,低于回报率下限时由政府补贴或提高收费标准,在投资率上下限之间的经营收入归项目公司所有。浮动式投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固定投资回报率的一些缺陷,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益,但仍然给予了投资者一个固定投资回报率的基数,无法控制特许经营项目扩张投资的冲动,对成本的控制缺乏约束力。
(三)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自负盈亏回报方式
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自负盈亏回报模式是当前的主流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相关规则的合理设计能够实现公众、企业和政府之间利益的平衡,体现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能够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行为,是特许经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目前绝大多数特许经营项目都采用此方式。在这一方式中,政府和各项目公司通过竞争谈判等方式,就合同中影响投资回报的各类因素进行约定,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一个预期的,政府和企业都能接受的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实际运行过程中,当涉及到的相关边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应按照风险合理分摊的原则,进行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如1991年的英国Skye Bridge项目,政府部门(英格兰发展部)和项目公司(Skye Bridge Ltd.),在协议中对建设方案、收费标准、经营期限,及其它的相互责任与义务等进行了约定,在对这些事项约定的同时也形成了该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我国近年来的特许经营项目也是如此,不再对投资回报进行承诺,只是约定影响投资回报的各项影响因素,如某处理厂项目,通过协议双方约定处理水量、处理标准、项目维护计划、期满后的状态、服务费标准等权利与义务关系,间接形成企业的预期投资回报率,而协议前的竞争和谈判,也就是不断确定相关因素,进而确定预期投资回报率的过程。
四、影响投资回报的因素
作为主流的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自负盈亏回报模式,需要就影响投资回报的各项因素一一约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投资回报的各类影响因素。
(一)定调价机制
通过价格方案向消费者收费既是取得特许经营项目投资回报的重要方式之一,又是影响投资回报最直接的因素。定价调价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回报的获取。如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已根据行业特性,建立了较为完善,能够激励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定调价机制,在协议中约定之后,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即时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特许经营项目投资回报的取得。不同的定价调价机制会对投资回报机制产生不同影响。如面向公众的价格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多数情况下,价格不能完全弥补成本,需要采用多种投资回报取得方式,而面向政府或企业的价格往往只需要价格这一单一投资回报取得方式。
(二)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包括高速公路的通行量、生活垃圾的处理量、污水的处理量、自来水的消费量等。需求量对投资回报的影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项目建设方案影响投资回报,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需求量大小。需求量预测出现严重失误,会给投资回报带来重大影响。二是通过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收益影响投资回报,当实际需求量持续低于预测量时,会影响投资回报的实现,甚至亏损。
(三)企业成本及成本核定
企业成本包括运营成本、融资成本等。成本对投资回报影响的途径,一是影响初始进入时的投资回报要求。当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或有实现既定标准的更低成本方案,将能获取高额预期收益;二是成本变动对投资回报产生影响。当出现合同约定需要相应调价的成本变动时,将不会对投资回报产生影响。当合同未约定时,将会增加或减少投资回报。成本的准确核定是确认成本合理性的基础条件,也是定价调价的基础性条件,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成本核定制度,才可能建立有效的定价调价机制,进而建立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
(四)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
服务标准指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行业监管部门对公共服务或产品的提供所设定的标准,如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道路维护标准、相关环境标准等。标准的提高往往会带来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进而减少投资回报,例如竹园一厂污水处理项目建造时国家规定的标准是一级加,提高到二级之后,需要大量更新改造支出,对其投资回报造成了较大压力。另外,在一定的服务标准之下,如果政府监管不到位,项目公司倾向于私自降低标准,从而获得高额投资回报。
(五)特许经营期限设置
篇5
1.2总体设计
为保障信息安全性,不少单位在信息网络中配置了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监测、防病毒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部署在信息网络中,安全信息分散在这些系统中,为了及时有效地了解这些系统的运行状况,对整个网络的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可以通过部署一套网络信息安全监视及管理平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设计定位应该将各级单位信息网络中与安全相关的信息集中,利用数据仓库技术作灵活的展示。应该能够实现对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组网产品、网络节点及服务器等产品、系统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及预警等功能。应对相关信息生成定期报表,对安全事件做出预警及辅助决策等等。
2实现功能
首先,要实现对所有接入教育科研网高校信息中心设备的漏洞扫描,能够及时发现漏洞及风险点。其次,对扫描出的漏洞、风险点能够实现科学地统计、分析、排名。再次,能够对各高校信息中心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扫描、上报、报警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能够对安全事件进行应急处置。能够根据不断更新的专家知识库,为应急处置工作组提供专家辅助决策功能。具体如下。
2.1完整的Web服务支持
软件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完整的、可移植的Web服务支持、能够进行互操作。
2.2自动收集安全事件
由于网络设备都是在热运行的,因此应能够在线完成安全数据的收集。由于用户安全数据随网络运行实时产生,数据量呈海量增长态势,因此手动收集数据是不可行的。系统应该提供在设备热运行的过程中收集安全数据,不需要停机或者中断,对于用户的网络几乎没有额外的负担。所有数据收集应具有实时性,自动性,可以实时反应网络的安全状况。
2.3自动进行安全事件分析
设计出的系统应该实现对于安全事件的自动分析,用户提供一些基本的设置信息,例如安全等级,是否忽略警告信息等,系统就应进行及时、准确响应,自动过滤掉非安全事件等等。
2.4安全预警
发现及分析出网络存在的安全事件后,该系统应根据用户配置自动生成预警报告,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通知警戒单位。
2.5查看、管理设备
应能够快速、简便地查看和管理设备,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节省用户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篇6
一、知识基础观与营销知识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而存在,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现有知识存量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知识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这种知识资源的异质性解释了企业间绩效的差异。1994年,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野中郁次郎(Nonaka)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管理模型。SECI模型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化概括在一个动态流程图下。他创造了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形成一个“知识螺旋”,体现了企业的知识进化过程:知识从隐性到隐性的社会化模式、从隐性到显性的外显化模式、从显性到显性的组合化模式和从显性到隐性的内隐化模式。
如何定义和测量营销知识,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Moorman和Miner(1997)把营销知识定义为“通过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而产生的市场信息”;Kohli和Jawors—ki(1990)从市场导向视角定义营销知识,主要包括市场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响应;Hanvanich、Droge和Calantone三位学者基于Srivastava和Bohn等学者的研究,将营销知识定义为对于内嵌于产品开发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的营销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往的营销知识概念大多片面地强调与市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顾客知识和竞争者知识,而忽略了学术界所形成的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工作中积累的营销工作程序和惯例。营销知识是关于如何有效开展营销活动的理论、市场信息和营销程序与惯例的总和。基于上述营销知识的定义,我们将营销知识管理视为:是系统地规划营销知识的过程,是建立相应的组织,创造、传播和创新营销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其对象是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隐性与显性知识,包括来自市场营销理论界的营销理论知识、来自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知识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关于如何执行日常营销工作的程序和惯例。
二、营销能力的内涵与关键子能力
(一)营销能力的内涵。最早意识到营销能力重要性的学者是Buchele(1962),他对营销能力的内涵和营销能力的质量进行了敏锐的思考。他认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将营销资产捆绑在一起的胶水,可促进营销资产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Hooley等学者(1999)针对营销理论界对于营销能力的构成及它们所影响的层面仍存在混乱的问题,提出一个由营销文化、营销战略和营销操作构成的营销能力层级模型。他们认为营销能力是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企业收集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应用于市场相关的需求,使企业为其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并应对竞争的需要。总之,营销能力是在执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对基础营销资源进行配置,营销能力正是在对基础营销资源不断的“试错”式的配置中得以提高;营销能力的形成以实现营销活动的目的为导向;营销能力是长期营销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组织和员工是营销能力的载体;营销能力是一种才能的存量,这意味着这种存量可以创造、增加,也会耗蚀。
(二)营销能力的关键子能力。营销能力包括三个关键子维度:市场感知能力、顾客联系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市场感知能力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感知市场趋势,做出相应决策和行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包括两个维度:营销政策调整情况和新产品开发数量。顾客联系能力就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以识别、建立、保持和提高与关键顾客关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衡量顾客联系能力的成效有:来自经济的维度,顾客保留率;来自感情的维度,顾客满意度。品牌建设能力就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以建立、维持、提高和保护品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包括三个维度:品牌的市场领导地位、品牌的稳定性和品牌的地理传播性。
三、营销知识管理与营销能力的整合机制
(一)基于KBV的营销知识的动态转化过程
1 组织自身知识与外部组织知识向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的转化。组织通过历史积累,已存储了一定的显性营销知识(如营销理论、执行营销活动的书面化程序等)、隐性营销知识(如营销活动中员工自觉遵守的非书面化的工作惯例)和外部组织知识(如竞争者和供应商拥有的与需求、竞争有关的营销知识)。组织员工通过培训、学习及与外部组织沟通,便会吸收这些知识。此时员工的知识还未在工作流程中得到检验,只是员工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些初级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
2 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向Ⅱ型隐性知识的转化。在组织员工应用Ⅰ型隐性营销知识不断解决营销工作问题的过程中,内部员工间、内部与外部员工间频繁沟通和交流,逐渐积累起许多有关营销理论、市场信息和营销程序的新的理解,Ⅰ型隐性营销知识上升为包含应用心得的Ⅱ型隐性营销知识。
3 内部员工Ⅱ型隐性知识向内部员工显性知识的转化。具有营销知识管理意识的组织,会建立一种鼓励内部员工通过内省把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书面化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防范因员工个人离开组织而带走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内省机制,组织的知识得以传播、延续和更新,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惊险的一跃”。
4 内部员工显性知识向组织自身知识的转化和向外部组织的传播。经过内部员工内省并书面化而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知识管理部门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汇总,整合成为系统的市场知识、工作程序和惯例。整合后的营销知识保存到组织的知识记忆库中,进入到新一轮的营销知识的转化循环。内部员工在与外部组织的接触中,将把自己的显性知识传播给外部组织,增加了外部组织关于企业的信息,也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
篇7
一、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上,应处理好“点”与“面”、难与易的关系
“点”与“面”的关系就是探究问题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其实质是要求探究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程内容。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必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切忌探究问题设置简单化,形式化和孤立化,要使设置的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中能够反映出本节教材的内容框架,即由“点”体现面,“面”内涵盖“点”,浑然一体,不可割裂。
难与易的关系问题就是强调探究问题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既要有利于基础较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照顾到基础较好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可用“找出”、“归纳”“提炼”、“区分”“试说明”“试分析”等词语提出问题要求。
二、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小组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分组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以此实现优势互补、督促帮带的目的。在此前提下,应该在组内倡导“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观念,让各个组员都有“我能组荣,我弱组弱”,的意识,以此强化组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组员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先将探究问题具体化和对象化,由组长将任务细化给各个组员,哪怕是仅仅让其找出重点内容,或者是阅读复述教材,抑或是到黑板前展示组内共同学习结果;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基础较差学生和基础较好学生间的互动,要克服组员只作不合的现象,即当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后,组员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彼此不交流、不合作、不帮助的问题;三是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不展示同学与展示同学间要互动起来,展示同学可随时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不展示同学应紧盯展示内容,及时发现问题,纠错补漏,克服非展示同学不看黑板,不补充、不完善、无所事事的现象。
三、在点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指导与合作、讲与不讲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绝不是否认教师的存在,也不是禁止教师在课堂上讲,而是要打破教师一统课堂、一讲到底的局面,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置身于合作学习的情景中,扮演好指导者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引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探究问题的方式等。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当中,听小组成员说、讲,捕捉带有共性的疑难问题,发现小组讨论过程中的亮点,做一个倾听者和有心人,而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
就讲而言,教师应该首先讲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帮组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探究的要求。其次应该讲预习、探究、合作、思考的方式和方法。第三应该讲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忽略的重点和难点,讲易错易混点,讲学生理解不了的专业术语,讲高考知识点映射到的拓展知识。就不讲而言,不讲学生一目了然的东西,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一般问题,不讲学生始终理解不了的内容,不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复述、分析、归纳探究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动口、动脑的自信,激发学生自我探究、表达的欲望。
四、在课程评价中,要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巩固学习结果,达到查漏补缺、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侧重过程评价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渗透和运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参合作与指导,及时捕捉学生的新颖、独到见解,适时予以点评和肯定,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在小组展示汇报、教师补充拓展环节,应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以开放性评价为主,不论是评价展示方式,还是评价展示内容,应充分放大优点,在缺失中找优点,在比较中看进步。教师应慎用“正确”与“错误”来下定论,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想象、自由发挥的余地,尽量多用“比较合理”、“不尽合理”,“值得肯定”、“美中不足”,“应该提倡”、“以后慎用”等词语来评价学生的展示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异组同质问题上的评价上,应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感受展示方式和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就终结性评价而言,应避免急功近利,单纯以一两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差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要看重学生学完之后,其阅读教材、归纳知识、比较分析简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否较以前有所提高,甚至以敢不敢在学生面前说话,能不能去黑板前展示,学习方式、技巧和习惯是否发生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篇8
同志们:
首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办消防应急知识培训班,目的是为更好的在本单位及本辖区开展消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打基础,普及群众性消防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此,我代表永州管理处向培训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篇9
在整个的物资流动管理中,储存成本占据很大的比例,要想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就要节约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仓储行业管理水平,使得仓储行业得到规范化发展,而这个目标的完成与实现,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现代化的仓储管理中,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流转效率,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优势,提供物流产业的动态平衡发展。因此,对应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仓储动态管理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1 仓储管理及发展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更加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而且加上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产品市场投入速度快,企业已经由传统的大批量和少品种的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和多品种的方式逐渐转化,所以传统形式下仓储的被动式管理已经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仓储管理发现中的具体现状如下:
1.1 仓储管理的局限性。很多的仓储行业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所有的入库数据和出库数据都需要工作人员逐个录入,然后再进行验证和确定,这样的工作背景下,一旦仓储员的操作发生失误,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此同,这种形式的仓储管理工作效率还比较低,系统中所录入的数据不能根据实际的仓储情况及进更新,更加无法实现相应的库位管理,要想实时了解仓库中的物料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状态和仓库现有的仓储能力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另外,由于传统的仓储管理实现人工管理和人工做账的方式,一方面,在管理时,以纸张这个非自动化的工具来追踪货物的进出量,通过人的记忆来进行仓储管理,这样,不仅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在工作中极易出现差错;另一方面,人工做账下的仓储管理,主要是通过账本来进行管理,再加上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劳动效率降低,而且无法保证实物与记账的一致性,尤其是随着仓库物品种类以及数量的增加,这就是仓库管理的准确快速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 管理压力大、风险高。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由于采用人工作业模式,存在着人为因素引发错误的问题,随着仓储量的增加,错误发生率概率也会随之升高,为此,管理风险和管理压力也会增高,这样,企业的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这个物流要求不断的提高的环境下,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既会影响到企业的仓储能力,降低企业管理效率,再加上,仓储管理的成本与风险,就会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发展。
2 条形码技术应用的优越性
在现代仓储管理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在仓储管理中的优越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操作灵活、可靠性强、方便易用。在仓储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系统界面与系统的其他功能相结合,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操作方便,充分体现了工作的人性化,条形码技术的读取大大超出了人工读取的速度,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条形码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平均15000个字符才会出现一个错误,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作的准确率。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时代下,物流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仓储产业作为传统物流经济产业的主体部分,是现代物流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这个产业中传统模式的管理,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和解决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降低工作强度、工作速度加快、工作效率提升。其次,管理成本低、风险下降。在现代物资流动管理中,我们知道储存成本占据很大的比例,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方面,既可以节约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仓储行业管理水平,使得仓储行业得到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流转效率,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条形码技术的优势,实现了物流产业的动态平衡发展。第三,可以全过程跟踪。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实现出库与入库的全过程跟踪,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产品市场投入速度快,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小批量和多品种的方式,所以,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对数据进行更新与管理,通过全过程跟踪,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提升仓储管理水平和效率。
3 仓储管理中条形码技术的具体应用
传统仓储行业下,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准确不达标,而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我们针对条形码技术的具体应用作如下分析:
首先是货物入库。在货物到达后,仓储管理人员要将所有的入库数据通过科学的编码逐个录入系统中,并且通过条码进行标识、验证和确定,与此同时,树入库的物资进行入库定位,导入管理系统中。避免仓储员由于操作失误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形式的仓储管理工作效率不仅高,而且系统中所录入的数据可以根据实际的仓储情况相对应,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实现库位管理,与此同时,还可以实时了解仓库中的物料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状态和仓库现有的仓储能力。
其次是货物出库。仓储管理人员要按照具体的单据,指导工作人员对指定的仓库去拣货,并且将货送到公共发货区,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数据终端对货物的条码和库位进行扫描,当输入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不一致时,那么终端就是自动显示,这样,由仓储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审核,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第三是货物盘占。应用条形码技术定期对仓库的物品进行清点,将数据统计表与实际的库存量进行对比,找到数据差异,核对库存的准确性,从而确定仓库现存的存货量以及实际的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数据进行调整,避免漏记、误记和多记等的发生,从而最终确定企业的损益。
4 总结:
条形码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传统人工作业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控制人为因素引发错误的问题,确保仓储量的增加的同时,库存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保证企业管理中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且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控制企业的管理成本,顺应现代社会下物流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要求,既提高了企业的仓储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仓储管理的成本与风险的控制,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荣翠琴,程玲.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v.28;No.9304:86-89.
[2]刘世勇,罗美淑.条形码技术在新生报到时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v.25;No.10812:49-50.
篇10
1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事件管理状况
我国于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初期就对化学事故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在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建立了化工职业病防治所,其在初期对相关安全问题提出了预防的措施,但是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安全问题往往很令人担忧。
1.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已经出现过很多起重大的石油安全事故,其往往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往往相反。例如在1989年10月4日韩国幸福公司ABS树脂厂就是一家石油化工企业,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韩元。事故直接和火灾,原因是因为16号挤出机上部覆盖的帆布处泄漏大量粉沫树脂,由于处置不当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上的问题粉沫树脂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而发生爆炸;在991年日本狮子株式会社千叶工场由于精馏塔发热,最终导致产生爆炸,使其经济出现大规模下滑,从而造成工厂损失严重;1997年1月21日美国托斯科埃文工厂炼油厂由于加氢裂解单元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46人受伤(其中13人重伤),人员死伤损失惨重,事故直接原因是因为2号3段反应器没有遵守“反应温度超过426.7℃时泄压停车”的安全规定而使温度失控发生爆炸;2001年3月13日美国阿莫科聚合物工厂内由于储槽中热熔塑料的喷出引发爆炸着火灾事故,造成多3名员工当场死亡。
1.2国内的现状
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在建设初期,就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安排,相应的在各个企业设立了职业病防控中心。我国石油企业的龙头老大,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实现了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颁布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办法》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等法律法规,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尤其是这些法律法规对行业内的危险企业做了相应的应急工作的详细的管理和规定。包括我国大型的石油化工巨头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的规定,成立专门的事故救援人员组织。而应急管理方案需要由相关安监部门指导制定完成,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石油化工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理的方案,以防止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带来巨大的损失。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处理好面临的安全问题,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在这个特殊情况下,要是有企业没能够对安全问题起到足够的认识,甚至消极面对,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下就是几个经常会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
2.1企业安全意识缺失
忽视安全生产是石油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企业对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置之度外,没有正确的认识其重要性,没有考虑忽视其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有的企业只是表面重视安全生产,但是没有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只有真正出现了安全事故才进行相关的处理,这往往会导致对事故调查不彻底,往往会手忙脚乱,最终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事前监督与事后管理步调不一
当事故发生时,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才能想起安全生产是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影响是后悔所办不到的。所以石油企业要做好监督工作、要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石油企业不能出现漠视安全生产的管理者,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隐患,因为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隐患,还会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产生严重的后果。
2.3技术存在严重缺陷
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安全生产方面还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还是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使用安全技术的范围过窄、没有充足的能力去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与国际安全技术的探讨过少、没有形成完备的安全技术生产体系、对事故的预警防范技术落后,由于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使得安全技术很难得到提高。石油企业主要存在缺乏应急预案的实践和演练,其应急管理系统落后,难以满足现今的发展需求。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高危工作,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才是安全生产的一道保障。这样就要求应急队伍要在平时做好应急设备采购、训练的工作,在突发事故面前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处置对策
3.1加强企业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样就可以保障企业的再生能力。
3.2构建安全管理机构
企业要在适应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本企业安全机构的建立,要认识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不能只注重事后管理而忽视事前监督,注重事前监督,才能更好的解决事故的发生,当然企业不能忽视对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3.3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的积累机制建设
提高应急建设的重要因素就是可以准确的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应急的系统应对机制,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内容,间接以提高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的灵活性,可以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4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篇11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篇12
1 概述
1.1二期抽黄工程概况
陕西省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灌溉工程是东雷一期抽黄工程的续建部分,是以黄河为水源,利用世行贷款和多渠道集资兴建的一项大型提水灌溉工程,是我省“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北部。工程1990年7月开工建设, 1997年6月30日试通水,已建成总干渠全长130余公里,可控制灌溉面积126.5万亩,其中扩灌面积85.5万亩。整个工程修建抽水泵站37座,安装水泵170台(套),总装机容量17.76万千瓦。二期抽黄工程从1997年“6.30”上水至今,已经运行了15个年头,一百多公里的干渠就象渭北旱塬上一条带雨的长虹,润泽着渭南、蒲城、富平、大荔40多个乡镇,对改变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畜引水困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灌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流曲系统灌区概况
流曲系统系二黄灌区孙镇、兴镇等7个灌溉系统之一,处于北干渠末端,设计流量6.68秒立方,设计灌溉面积20.32万亩, 目前实际可灌溉富平县王寮、到贤、流曲、刘集等9个乡镇16.3万亩耕地;共修建三合、南郭、流曲、康家楼、王寮、华朱等六座泵站,系统总扬程121.02米,安装抽水机组34台,总装机容量9386千瓦;1997年干渠以上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完工,6月30日二期抽黄主体工程试通水时投入运行;投入运行以来,运行天数逐年增加,抽用水量逐年加大,灌溉面积逐年扩大,灌溉效率逐年提高;至今已累计运行958天,抽水2.31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82.5万亩次。根据在灌区实地进行农业综合调查分析,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灌溉后粮食单产由过去的200公斤左右上升到75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过去的700元左右上升到1350元左右;近两年年均斗口水量4000余万m3,年均灌溉67万余亩次,灌区粮食年均增产值达3.4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灌区粮食“九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
2 灌区突发事件类型
2.1工程设施事故。流曲系统工程管理辖区有北干渠工程8.5公里,分干渠工程13.06公里,支渠15条、合计长度85.19公里,斗渠158条、合计长度184.34公里,分渠529条,合计长度248.66公里。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渠道衬砌损毁、塌陷容易形成工程事故,天雨造成渠堤滑塌、冬季冰壅造成工程事故在所难免。
2.2机电设备故障。六座泵站34台抽水机组运行近15年、设备严重老化,运行期间经常发生变电设备失电、控制设备跳闸与机械设备配件损坏等故障。
2.3水事纠纷。流曲灌区涉及9个乡镇76个行政村498个村民小组,线长面广、民情复杂,尤其夏灌供需矛盾突出时水事纠纷时有发生。
2.4灌区。一方面流曲灌区社情复杂,加之131名基层管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若水事纠纷处理不当就会参杂村组其他矛盾演变成群众抢水、扰乱用水秩序与群体上访等;另一方面,46公里北干渠沿线溺亡人员大多顺流涌到系统首级站(三合泵站),系统内渠道发生群众落水事件在当地社情民风环境下大多都要群体诉求,唯有进行积极、有效疏导才能避免。
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探索
3.1组建机构、完善应急处理程序。总站针对灌区线长面广、村组情况复杂、夏灌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结合村组矛盾向水事转嫁趋势和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的情况专门设立了“水事办”、成立了“水事应急特别行动队”、专设水事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制定了《流曲总站水事处置程序》。针对系统机电设备老化和机电队伍技能现状择优成立了“机电精细检修班”以提高机组检修质量、提高设备抢修效率。
“水事办”、成立两年来回复富平县政协委员涉水提案一次、回复富平县政府网站涉水帖子两起、调查群众反映水价问题两起、先后化解群众来站上访五次、妥善处理了将军沟排冰淹没废品站事宜、成功化解了四起北干渠人员溺亡事件。
“水事别动队”成功地处置了今年夏灌分干渠偷水人员煽动群众聚集事件。
“机电精修班”在春灌前南郭变电站隔离刀闸开关抢修、夏灌期间配合安装修试队抢修三合站变压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强化应急预案培训、进行反故障演练。灌前组织调度组学习《流曲总站水量调度应急预案》、设定泵站安全警戒水位、培训调度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启动程序和处置方法;培训闸工懂得遇雷雨等恶劣天气防范知识;进行机电设备反故障演练提高设备故障排除、抢修效率。培训基层用水组织负责人总结基层用水管理经验、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质量。培训水事特别行动队成员掌握水事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果断处置突发事件。
3.3强化内部管理、夯实应急处置基础。灌区矛盾一般由灌溉用水供需水不平衡和水价问题引起,因此总站专门成立了水价监管小组和灌溉检查小组,坚持抓好“引水必公示、用水必记载、收费必开票、灌后必公布”四个关键环节,加强检查、严肃水价政策,规范各级的管理行为,取信于民,夯实群众基础。
3.4加强工作协调、优化应急处置环境。应急事件的成功处置离不开良好的周围环境,因此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注重协调环境,营造有利的处置氛围,地方关系、人员组织、物资准备、预案实施等方面因素就会促进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置、有效降低事故财产损失和负面效应。
3.5充分调查,积极排查隐患,有效化解用水纠纷。首先要充分利用灌区水费及用水检查、用水分析调查、等有利契机,积极排查水事纠纷存在的隐患,向有关群众进行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要认真接待灌区群众来信来访,做好来信来访记录登记,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够当场答复的在法定期限内答复。再次结合用水纠纷的新特点开展大接访活动,广泛宣传有关水法律、法规,努力提高灌区民众法律意识;对个别事件带案下访,化解矛盾。
3.6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机智化解突发事件。面对突发工程或设备事故首先要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然后要冷静排查成因,有条不紊的排除故障,恢复生产;面对要沉着冷静的探明原因、机智妥善的劝导、合情合法、合理地加以处置。
篇13
一、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概述
1.什么是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课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被用于国内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中,为老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服务。课堂派由北京爱课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还推出了移动端,基于云服务的资源管理,实现老师对课堂的随时掌控。
笔者以为,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能有效用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特别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能作为网络教学的平台,有效地实现课堂的交互和协作。由于它安装容易,支持的用户数多,教师学生使用简单,所以正风靡国内的教育界。
2.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应用趋势与前景
在信息爆炸时代,数字技术、在线教育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应用到教育发展中,全球数字信息创新与共享的速度在过去5年内翻了9倍,因特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视野。
课堂派——在线教育浪潮袭来时的新方向。在线教育作为一个互联网改变传统教育的新领域,方兴未艾,在过去的一年中显得异常火爆。目前在线教育领域人们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资源身上:教师、题库、课程、答疑。课堂派则恰恰是致力于“给老师减负、让教育更简单”,目前课堂派依托于网站和移动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管理。课堂派建立了在线作业發布、提交、批改系统,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从而方便老师在线批改。系统能够自动保存老师的批注、评语和评分,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快速生成成绩汇总,按照用户自定义的方式进行加成计算。
课堂派——教师指向型在线教育平台新思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古至今,教师在知识的代代相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市场上所开发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多属学生指向型,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主要目标,教师主体地位弱化。课堂派基于网站和移动端平台,提供包括在线作业批改、课堂点名、课程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及答疑在内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优化教师的在线工作体验。以在线作业批改为例,依托于世界领先技术,课堂派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加载速度优于普通文档,提高教师在线批改效率,同时自动保存批注、反馈和评分,并快速生成成绩汇总,省去誊写成绩的麻烦,更提供作业便捷功能,让作业抄袭行为无所遁形。
二、为什么选择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随堂作业的发放、收集、批改与成绩的整理变得异常繁杂,这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而对于作业的及时反馈基本很难见到,这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极为不利。而课堂派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我们经常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统计、文件的管理等方面;如果用课堂派来构建课堂教学的平台,可以使信息技术整合各学科资源,同时还能为学生各实践活动提供综合性的平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之分,在二者的选择过程中,笔者把相关的内容轻松地放在课堂派管理平台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通过课堂派管理平台进行选择和查询,可以顺利地开展模块的修习。
第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专家李永新在博客讲坛中指出,博客能为教师打造终身的学习平台,那课堂派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完美的学习园地;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趣的主题,提供人性化的帮助,提供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学生能在知识的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能提升信息素养。在任务4.2《网络信息交流》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派课堂管理平台中创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主题为“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深入理解并体验到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学会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信息公民,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有利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常采用总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只能反映静态时间点上学生的部分情况,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判断方面无法全面了解,这种评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新一轮课改对教学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以教学目标课程理念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进步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的过程。在使用课堂派平台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用课堂派平台中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派让中国的课堂数据跑在本土的服务器上。“灰灰课堂课后援团”交流群中的工程师们实时收集中国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时更新平台功能,让课堂派变成中国师生想要的模样。北京海淀小学苏老师提出“展示实时互动数据”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在线工程师的响应,次日便更新了平台。
三、如何运用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课堂管理
1.用户注册
登录到ketangpai.com網站,师生分别注册“老师/助教”“学生”等用户账号。
2.创建/加入班级
教师首先在课堂派平台中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系统会自动给出6位邀请码,学生根据邀请码加入班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组或教师指定选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3.教师备课
在“备课区”中,教师以每一课堂教学或以每一个任务为一个单元进行备课。课堂派平台中提供了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模块,如作业的提交、投票的设置、学生心得报告、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活动,还专门为协作学习开设了话题、互动等功能。
4.课堂教学
上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课堂派的在线考勤系统进行考勤。然后根据教案导入“备课区”中的作业、测试等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实时导入“备课区”中讨论、投票、互动等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5.课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管理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成绩的管理,通过其中的报表和量规的设计,就能客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有效地开发分层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实践反思
1.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平台提供了在线作业批改,对作业进行了大数据多维度分析,师生实时交流,分享资料,课中互动,数字考勤,各数据统计等功能,做到一账号云服务,满足随时随地可用的要求。能良好支持翻转教学,伙伴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支持微信管理课堂,可以让老师通过微信沟通,互动以及提交作业。
2.学生对课堂派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
比如出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原因,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进入学校和课堂,那么课堂派平台只局限于上机实习和学生在家使用。再比如职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线课堂上,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或干扰,降低了课堂管理和学习的效率。
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偶然相会,又一次点燃了笔者对教学的热情,有如枯木逢春。我们知道,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最讲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讲究全方位培训学生素养的学科,学生不仅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体系,还要涉及技术领域的伦理冲突,以及跨越技术心理的障碍,这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课堂里还面临着学生水平差异这一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更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强.利用ASP+Access架设网上学生课堂自评即时反馈系统的初步实践[J].职业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