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仍然处于青年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减少成长的烦恼,发掘自身的潜力,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学生也处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自我心理素质,以此保证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需要教育的发掘和培养。

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其内涵包括很多,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代表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某种心理特征固定下来,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的时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人格主要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特征,通常多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有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概括了性格与人的发展关系:“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即,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所以,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具体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特征,如,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力、感恩、理解、关怀、尊重等。健康人格之“健康”是指人格特质中的那些积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是相对于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而言,如认真与粗心、负责与推诿、守时与拖延、热情与冷漠、自信与自卑、坚持与放弃、自制与散漫等都是积极与消极的人格特质的对立表现。因此,所谓健康人格是指由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上进心和创造力等人格特质所组成的集合体。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首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变式,其要点在于针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并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受教育者。罗杰斯主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大量积极潜能的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内在潜能的过程。业内学者J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操作上的意思应该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针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指“有利于其个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表明,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以下核心人格特质的,那就是:理想、爱心、上进、自信、诚信、教养、共情、负责、自律、合作、创造力、健康成长的意识与能力等。因此,作为人格特质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开发和创新一些更为灵活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具备上述核心人格特质,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拥有个人持续发展的潜力、获得幸福的能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其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被大量复制放映。电影文本是电影符号用语,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义使用的一种方式。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也叫话语。广义文本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戏剧文本、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绘画文本、电影文本等。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电影展示和观看,从电影文本中(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发掘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创造一种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思考、讨论人生与自我的视角与情境,使学生得以完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任务,并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电影文本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于其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1.趣味性

与听讲座、上课、看书这些形式相比较,电影的趣味性更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是因为在所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直接的研究人、分析人的学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在我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我们的自我。”这样看来,人们对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2.形象性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所以电影能充分调动人的现场视觉、听觉的注意力并高度集中于电影画面,产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观看效果,同时,又因为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使电影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拍摄制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调动观众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其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同喜同悲、沉醉其中”的观看效果。

3.教育性

电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安全、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吸引人的方式。所以,电影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教育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电影展示,提供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背景。电影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鲜明生动既是电影编剧和导演追求的目标,也是打动和影响观众最主要的因素。一部成功的电影带给观众不能忘怀的感动,常常是来自对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观察和思考,如,主人公的勤奋、上进、坚持、责任感促成了学习和事业的成功;主人公的爱心、诚信、宽容、无私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主人公的热情、幽默、开朗、乐于助人赢得了众多的朋友。所以,电影的选择性很重要,电影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观众的影响截然不同。

(2)充分运用团体动力建构一种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中的名词,是指借助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电影是一种需要群体观赏的艺术,在同一空间内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每一个观众的情绪都会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的电影文本教育活动中,就会转化为班级的团体动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作用。当班级团体共同观赏一部电影时,学生之间的情绪感染已经形成了一种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影后,必须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这就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在班级团体中,学生民主参与讨论,碰撞交流思想、分享体会感受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团体动力的充分体现。

(3)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他人和自己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时期是人的认知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因此,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动机,明确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持续发挥的,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因而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做出持续的贡献。所以,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有必要,这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设计的电影问题讨论进行渗透性讲解。

(4)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心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展自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找自己、做自己”的这一内在心理需要,努力激发学生“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电影文本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它成为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传媒形式之一,所以,善于充分利用电影文本这一教育资源,并通过电影文本的“示范性”(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的影响作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进一步调动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和评价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和命运发展,学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摒弃消O不良的人格特质,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接受基础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教育的最后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可塑性就不是太大。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种种诱惑会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对年轻人产生影响,能否具有面对各种诱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取决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取决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特质培养。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必选教育活动形式,但能否充分发挥电影文本的影响作用,取决于教师对电影文本应用中的双向选择性的理解。双向选择性的“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对电影文本的选择。即,教师可以提出或指定一些学生应该观看的电影文本,并单方面拟定一些相关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或推荐自己喜欢的电影文本,而且也单方面提出一些有困惑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这种双向选择性的存在和应用是必然的,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二是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1.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人格特质。而这种能力或人格特质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来进行培养,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环境影响,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和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和人格素质。大学生处于思想和行为尚未真正独立和成熟的阶段,对社会角色、职业要求、人际关系等复杂社会问题既缺乏生活体验,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更谈不上选择正确的、合理的学习榜样。所以,大学教育是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最后机会,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排错”过程的阶段,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学生的内心迫切需要教育的指导和关怀。因此,教育必须也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教育。

2.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成长既然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人格特质,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呢?人格特质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社会对于做人和做事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这些标准和要求就是道德准则,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受人欢迎,就必须按社会要求学习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由此可知,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格特质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人格特质培养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的原因。因此,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质。

四、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无论采取哪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为标准,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为目标。因此,教师在采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教育要求,必须善于应用电影文本的双向选择性,才能在健康人格特质培养方面发挥电影文本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1.教师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师,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使教师在选择电影文本时体现出以下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辨析判断的认知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只需要大致确定讨论问题所涉及的心理健康理念方向和人格特质要素,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主旨问题的讨论、汇报、总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影响下,学生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命\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值得学习的积极健康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成功或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摒弃消极的不良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失败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头脑认知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和对于复杂问题辨析判断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情感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电影文本场景的自我体验训练活动,如“假如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你这样做了以后有什么感受?”,经过这样的行为体验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意志特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一是要给学生强调基本的要求和规则: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必须发言,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二是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及时鼓励,提倡一题多解和大胆质疑,如“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人格意志特质。

2.学生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确定好的教育内容,他们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的视角,因此,学生喜欢和推荐的电影文本,教师一定要重视、采纳并发掘其中的积极教育因素推广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选择电影文本时的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的认知特质。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的认知兴趣最为广泛的时期,他们不仅热切地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喜欢把媒体宣传中的英雄人物、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学习的楷模或比较的对象,对自己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判断。因此,电影文本中正面及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作用非常大。大学生自己选择并推荐给教师的电影文本,其中首先包含了他们自己理解、认同的一些人物性格特征,但其中的优劣选择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商一起筛选,只有师生共同筛选符合教育目标的电影文本,并发掘有价值的人格讨论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等积极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尊重、欣赏、接纳、包容、关怀、共情的情感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推荐、筛选、推广电影文本的活动参与过程,大学生找到了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再通过电影的观赏和问题讨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交流和沟通带来的自信、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欣赏、接纳、包容,从而有效形成关怀、共情等积极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的意志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采取的信任、支持、鼓励、引导的态度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关注电影文本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电影文本的热情,训练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时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性责任与约束习惯(是指言论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底线)。因此,安排学生参与选择电影文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和活动训练中学到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等积极人格意志特质的形成。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大学生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而人格特质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必须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学习掌握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并且要善于在应用中灵活发挥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眉.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探讨生活――系列心理教育课程实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1调查情况报告

1.1单位领导及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对项目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指标、工作频次等都不太清楚,大部分单位虽然制定了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但制定出的工作计划与本单位、本地域群众健康知识水平、疫病流行特点、群众接受能力、现有的宣传阵地平台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健康教育项目”工作要求等都相差甚远,有的是在网上下载或套用其他单位的计划,制定出的计划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形式、工作频次等基本内容,不可操作和考评。

1.2有少部分单位根据自己医院特点和宣传要求,自已编撰、翻印了多个品种和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手册、和医学科普读物,并在门诊、在各种宣传活动中进行了发放,虽在品种和数量上达到项目工作的要求,但缺乏完整规范的资料收、发放记录。其他医疗机构均未编印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手册、和医学科普读物,更没有发放,该项工作基本未做。

1.3医疗机构基本没有专门用于可搬动播放健康教育音像材料的电视机、影碟机,健康教育影音视听传播材料(光盘、磁带)品种少、数量少、播放少,所有单位都没有播放痕迹记录资料。

1.4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都有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但绝大部分专栏的面积都不足2平方米,内容更换频次也未达到每季度1次,宣传内容中缺乏举办单位、举办时间、举办期数等要素内容,专栏举办后也未及时的照像留存备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居)卫生室除极少数的有自己的宣传专栏外,绝大部分没有自己的专栏,上面要来检查了,或是借用村社、学校等机构的黑板,或是自己涂刷小黑板等平台进行宣传,以应付检查,同样宣传后也未及时照像留存。

1.5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大部分都能利用世界健康主题日或节假日,在场镇人员流量较大的广场、街头、医院门前等场所,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但开展活动后,好多单位未及时收集、收齐、撰写宣传活动的相关图片、活动信息、活动小结、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等图文资料。

1.6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桂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能按项目要求,邀请市民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市民、病员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但均缺乏对每次讲座的通知、签到表、讲座内容、讲座现场照片、讲座小结、讲座活动记录表、活动信息等图文资料的及时完整、规范收集。其他乡镇卫生院、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居)卫生室都还未按项目工作要求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有的机构虽也开展了1-2次,但讲座都只是局限在本单位职工的参与,并讲座活动的图文资料也未按要求进行完整的收集整理。

2建议

2.1县卫生局要尽快组织对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责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特别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工作后如何收集整理归档相关资料。

篇3

二、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为基本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应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如有的活动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标的,有的活动诗意锻炼幼儿的肢体运动为目标,而有的活动则是以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为训练的重点等等。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缓解中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对于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尽量与自然及实际生活相贴近;二是着重训练儿童手脚感官活动能力;三是以游戏活动为主,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倾向,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得,应当让他自己做”。所以,在幼儿身体发展方面,应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的走、跑、跳,学会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做模仿操等。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多数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粘贴等不够灵活自如。为此,幼儿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的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幼儿园中有个人与公共卫生问题、饮食习惯问题、安全问题、体育锻炼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家庭、社会中同样存在。同时还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以日常生活锻炼为基本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篇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我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我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在研究幼儿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园和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时,一定要反思是否设计符合了幼儿学习的心理?是否运用了绘本、视频、实际操作等手段或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否保证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幼儿园的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规划

一些幼儿园在之前很少或没有开展过健康教育,那么应该先对本园的幼儿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发育情况。然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考虑健康教学的实施可能,日常的健康教育如何实施,幼儿园和家长如何配合等问题。

而有些幼儿园已经有了多年的健康教育的经验和研究基础,那么像这样的幼儿园应多反思,不断地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理清教育的思路,形成具有幼儿园本身特点的健康教育理念。反思日常健康教育中是否分时、分段,是否根据不同学期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等等。在反思中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对不足及时进行研究和弥补。依据某些健康教育的成果,组织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队伍进行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也能对其他没有太多健康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有更多更好的指导作用,大家可以共同分享经验,使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够有效地开展幼儿的健康教育,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推动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中更有效地实施和开展。

篇6

一、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许多的城市都在建设健康教育园,园内展览的内容深入浅出,有效的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健康教育园中,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展板、灯光、动画、模型等,都很好地运用了工艺美术,使得健康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的吸引人。工艺美术的应用使得平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变得立体化,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效的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在展览内容中,利用工艺美术制作而成的生活用品、人体器官等都非常的逼真,让人们观看之后拥有更强的视觉感触。

实际上,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应用到工艺美术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展览馆布展、设计健康宣传册内页等。另外,工艺美术还可以运用色彩、图案等工艺使装饰、陈设、健康产品的包装设计等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会涉及到宣传板报、宣传画册等宣传手段,利用工艺美术中剪纸、装饰等艺术手法,使传统文化融合到宣传工作中,让健康教育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

二、工艺美术与卫生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表现异同点

卫生美术主要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枯燥深奥的,卫生美术通过艺术语言将卫生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使卫生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而且有寓意。卫生美术的特点是构思独特、色彩鲜明、艺术感染力强,通过卫生美术鲜明的艺术特点,使观看者主动接受医疗卫生知识,从而使观看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均得到增强,最终达到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目的,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卫生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卫生画刊,卫生画刊中的主要宣传是卫生宣传画和卫生科普画,这是将美术应用到健康教育中的基本形式。

在工艺美术中,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对物体的本质进行加工和制作,从而使物体带有一定的特殊效果,更为符合人们的视觉美感,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工艺与美术设计结合起来,并促使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在现代,工艺美术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比如大型展览、广告设计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中。

将工艺美术应用到健康教育中,除了要将特定的内容表现出来以外,还要采用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形体语言,将健康教育抽象的内容以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在对照自身的过程中,改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逐渐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要求

1.工艺美术作品要与健康主题一致

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品时,工艺美术会应用到五颜六色的材料和美术技巧,从而使宣传品具有观赏价值,让观赏者在观看时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宣传的目的。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在工艺美术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不断地出现,所以,健康教育在应用工艺美术时要注意要与时俱进。首先,对于健康教育的科普材料,要审定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代表性;其次,在保证健康教育可行的前提下,将自己放在观赏者的角度来审视科普材料,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工艺美术作品符合观赏者的思维方式;最后,在设计工艺美术作品时,要与健康主题一致,在确定健康主题的前提下,根据科普材料确定具体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这样一来,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就会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的科普知识。

2.对健康教育美术者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名健康教育美术者,要具备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主要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只有对这些健康教育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工作时全面的理解某一专题的科学道理,从而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准确、科学的工艺美术作品。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除了基本的素描、速写等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健康教育美术者还要具备操作电脑、使用图像软件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要具备一定的电脑技术。

最后,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健康教育中的工艺美术同样也是创作,所以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设计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健康教育美术者的想象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工艺美术为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在现代,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这也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工艺美术被应用到健康教育工作中,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宣传预防各种疾病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工艺美术制作各种宣传画册,也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到宣传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宣传的效果,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疾病的危害,并懂得预防的知识。工艺美术在为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时,除了运用工艺美术特有的设计理念来宣传健康教育内容之外,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更好的宣传健康教育。

结论:

工艺美术拥有着特殊的技艺和思维方式,将其应用到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改正自身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占友.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首都公共卫生,2011,5(01):35-36.

[2]杨晶霞.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表现形式[J].江苏卫生保健,2009,(03):54.

篇7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篇8

思 想

健康教育是通过对抽样实践对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了对抽样对象实践达到这一目标,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提高住院患者护理质量,针对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班的结构,安排计划健康教育对象,抽出护理服务优、理论及操作技能全面的护理骨干负责抽样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教育方案,护士长定时检查、指导、督促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针对我科住院患者疾病的特点,组织护士参加学习,举办护理查房,制定专科疾病的健康材料,做到随时对教育对象实施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健康教育的形式

住院患者入住后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工作,同时归类健康教育抽样调查对象并由指定的健康教育护士提供所患疾病的这一类健康教育宣传,增加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自身及心理对待疾病的了解、认识和信心,提高自我的调护知识等。这一类抽样调查实践对象所采取的方法,特别实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患者,积累医学知识,对健康教育的期望值比较高,能与医患、医护主动配合,从而达到比较完整的诊治与护理,收到与它类同比较好的治疗、护理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专讲和个别特殊对待的指导方法

利用护理大查房及患者家属相对集中时,对所采取健康教育的抽样对象说明疾病发病原因、发展、治疗、转归、愈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现实况及配合治疗的内容。根据抽样对象的不同知识、层次,掌握能力及信息程度不同,对特殊患者实施一对一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及要求。对渴望健康教育但又缺乏一定文化的文盲、老年人、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给予基本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应反复宣教和正确指导,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扁欢迎。针对就医患者为多民族的特点,努力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分别实施交流宣教,增加、增强、加深不同民族的护患关系,拉近护患距离。

健康教育专栏

利用现有场地及条件,利用两种文字语言,具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和入院患者同时期的同症百分比进行宣传,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住院诊治前教育患者办住院手续后,除非抢救患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其他均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对待疾病的了解、心理要求、认真回答护士的各种问题、热情迎接患者、介绍院科的环境、住院须知及提供就医方向及服务信息,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介绍主治医师、科室的基本发展方向、专科特点,使患者有选择的就医;发放护理质量反馈信息卡,采用分发统收、整理,使患者入院后增加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护理治疗的能力,缩短护理疗程,提高护理疗效,使患者除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外,消除顾虑及烦躁的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医护治疗及护理全过程。

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抽样实践调查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及治疗,护士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检查内容,执行护理活动进行宣教、宣传采标的意义及对诊治的帮助,说明药品的作用及利弊关系,正确宣教可能发生的后果,宣教配合治 疗的意义及重要性,建立一定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接受和完成诊疗过程。

术前及术后患者的教育:对必须采职手术方法治疗的抽样对象,此类患者多在术前有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及心理变化,护士应正确引导、指导、解释手术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及配合内容,宣传术前准备的充分条件,必要性,介绍主刀医师及麻醉师的资力及技术水平,建立患者的正确心理认识,做好优良的术前准备;对术后患者正确引导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病情变化的反馈及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术后的不适情绪、心理、感觉,从而建立从患者-护士-医生-护士-患者的良好心理信息链,有利于患者全面康复。

离院教育:对经治疗离院的患者,重新宣教,总结患者的全面资料,加深、加强、巩固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及离院后的注意事项,解释好休息、饮食和功能锻炼的关系,使患者带着已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离院,有利于远期疾病的预防及发病。为及时就诊,减少发病和病症加重的可能性而创造条件;对转院患者应耐心解释病情特点,转院的条件、理由和途中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具有正确理解疾病的态度,不放弃就治希望,从而创造良好的就诊、就治条件。

实践效果

建立了共同参与护患关系,护士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由于护士对住院患者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和交流,护士不仅了解患者的心理,有针对的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断的扩大了学习范围、实践范围、教育范围,激励了护士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有利的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患者反馈信息分析

通过抽样实践教育,结合患者反馈信息分析,抽样健康教育非常受欢迎,分析资料表明:抽样健康教育调查对象,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护理、保健知识达到85%,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了100%(抽样调查内容)。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我院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口号,我科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特点,利用现有条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身心、整体、需求,做出抽样健康教育实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提高了院、科的信任感和声誉,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患者为中心”是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发展契机,个别护士理论知识缺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护士理解和沟通能力欠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另外,外科病种范围广、病症特殊,实施健康教育尚不能在病群中广泛开展,应在今后的护管及继续教育中加强和进一步完善。

期 望

篇9

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作为健康教育阵地,以患者及患者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1]。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医改的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更多、更新、更高,因此,对实施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时,注意好以下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1住院护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住院健康教育是指对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的教育,这亦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重点。住院患者由于在院时间相对较长,与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多,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应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教育[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入院教育 指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建立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病区环境、医护人员介绍等,方法可采用口头、手册及宣传栏等。

1.2住院教育 指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丰富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配合治疗的能力。教育内容则应根据患者的健康问题和治疗护理特点来选择。如高血压患者,在确定诊断阶段,可让患者系统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诊断标准等知识;在治疗阶段,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用药、血压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出院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测血压技术,掌握有利于稳定病情的卫生知识,如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所采用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包括口头宣讲、发健康教育手册、床边演示、定期讲课、病人现身说法、小组讨论、电视录像和学习资料等。

1.3 手术前教育 是指择期手术前进行得教育。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的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和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进行的包括知识灌输和行为训练的教育。

1.4 手术后教育 是指对已完成手术的患者进行的教育。目的是提高患者术后配合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1.5 出院教育 是指在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或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康复。

2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应应注意的问题

2.1注意教育的个体性。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条件、性格特点等均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必然不同。这样,在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时机的把握等。护士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进行临床护理时要求的“护士长九知道”、“责任护士十知道”,其目的是要求护理人员了解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正是体现了这种针对性。

2.2把握教育的时机性。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阶段性,不同时机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对一位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就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责任医护对其进行的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手术室麻醉师和专班护士的术前访视及术中心理支持、回病房的术后教育以及出院电话回访等。患者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也就必须有所区别,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全部灌输给病人,那样做势必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2.3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其中包括护患关系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等[4]。这些方法的熟练掌握,对于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有利于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施知识的灌输以及行为的训练指导。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注意教育方法的融汇贯通。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根据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健康需求等情况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情境的不同,正确地加以选择,并将这些教育方法优化组合,这是达成健康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例如对于糖尿病人饮食管理的健康教育中,将口头、文字、形象、实践、多媒体等健康教育方法根据不同的健康需求来优化组合,回取得良好的效果。

2.5循证护理理论指导健康教育实践。循证护理,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循证护理主要包含护理对象的需求、护士的经验和当前最佳的证据三个方面,而经济、高效、可行和现代化的护理健康教育也必然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5]。可以说,应用循证护理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为科学高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以及教育的有效性,必然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临床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并注意好以上五个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姜冬久主编.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牟善芳,李平,赵惠主编.护理学理论基础[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9

篇1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是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医院内还是面向社区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康复、生存质量乃至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为了培养护生健康教育组训能力,笔者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格教学形式对在校护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收到较好效果。

1 护生基本情况

08级护生为护理专业大专生,年龄18~20岁,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来自基层部队的优秀士兵,已完成1年基本课程的学习,授课前已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但程度不一。

2 教学实施方法

将在校的108名护生分为12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分四个阶段对学员进行健康教育组训能力培训。

2.1.确定学员讲稿

根据基层部队的特点,教员制定出基层部队的18种常见病,学员针对18种疾病写出相关的健康教育讲稿。学员收集整理资料后,由每一名指导教员完善相应各组同学的宣讲讲稿(不是教案),立足于疾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生的?怎么预防?要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保持其自身特点和风格。每个带教老师对自己所在组9名学员的讲稿进行审定工作,然后再由系组训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108人的讲稿逐一协商定稿。最后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再审核把关。

2.2.学员宣讲讲稿

学员自行完成宣讲讲稿的熟记背会工作,教员及时指导,并结合专家审核意见和学员间的互评,继续完善宣讲讲稿。

2.3完成PPT的制作、教案书写、健康教育计划的制作

具体做法:一是各指导教员对自己所在组学员逐一指导PPT制作,最后由系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最后定稿。二是指导教员在学员讲稿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制作的教案格式完成教案的编写。三是由预防医学教研室完成军队健康教育计划制订模板(新兵基础教育、H1N1甲型流感健康教育、结核病健康教育、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等、军事演习健康教育、军事训练健康教育计划),供学员参考。期间对以上所做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2.4学员宣讲

由指导教员对每位学员逐一把关,与对应组学员共同完成。每次安排3~4小时,保证每名学员通过宣讲一次,教员对每名学员进行讲评。下次学员再讲,教员再讲评,依此循环。同时,教员在各学员组轮换,避免始终由一名教员把关而出现偏颇。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3次模拟考核,由教员和学员同时打分,比例各占70%和30%。三次考核均进入前3名的学员颁发健康教育宣讲竞赛一等奖证书,并记嘉奖一次;二次进入前3名的学员颁发二等奖证书;一次进入前3名的学员颁发三等奖证书。

3 结果

采用微格教学形式前,我们对护生健康教育组训能力进行过初评,分组培训后结果如下

3.1健康教育组训能力培养结果对照见下表。

护生经过健康教育培训后,其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2定性评价结果

(1)各组负责老师及专家评价。优点: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从搜集资料始至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止,始终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创新,在最后的考核中表现出多元的宣讲形式,其内容准确,健康教育手段合理,互动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足:少部分同学过分依赖网络知识且没有表现出评判性思维,出现抄袭情况。(2)护生自我评价结果。学会了搜集、查阅资料的方式方法,加深了对常见病专业知识的理解,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岗位任职能力。

4 讨论

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先期培养来自学校的教育,国家卫生部曾多次明确指示:要“注重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2]。通过对护生健康教育组训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加强护生的能力培养是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及护理模式转变的关键[3]。

参考文献

篇11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为2179万,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2350万。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结合和协同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政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强调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辛自强和张梅(2009)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得分为指标,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1992年~2005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辛自强等人(2011)还考察了1993年~2005年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也发现大学生的特质和状态焦虑随年代变化有上升的趋势。

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也给出了具体工作的方针。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融人学科教学、 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在强调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的结合。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发展也是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更加强调职业训练和就业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通过对国家教育部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中职教育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国家教育部也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在实践过程中也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2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

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建构协同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协同学”(傅君芳, 林建君, 2008)。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的基本特征是整合资源,调整组织结构,使得资源和组织效率最大化。通过协同,使得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通常表述为“1+1>2”或“2+2=5”。协同学理论目前已经对管理、教育等多个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良灿(2010)以协同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他认为,协同管理就是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的根本一致性,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傅君芳和林建君(2008)则根据协同理论,建构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协同模式的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等作了具体的分析论证。

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符合协同的基本思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才刚刚起步,存在师资紧缺、设备不够和信息不足等多方面问题。通过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力、物力和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以达到资源效率最大化,组织功能最优化。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建立还可以加强两个系统成员的联系,特别是强化了两个系统教师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教师知识内容的丰富、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实施

3.1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把中职学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职业生涯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形成一个能更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系统。双方对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寻找到一个结合点,同时在组织文化、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融合。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结合点在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其基本框架见图。

[职业生涯课程][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健康课程][个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职业生涯教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整体目标)]

图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3.2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选择原则

在确定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结合点和整体目标之后,我们要确定整体目标的具体指标。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有一些心理素质是普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心理素质是重点指标。但在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情况都有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差别。例如对于孤独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提升他们的社会技能;而对于焦虑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是帮助他们放松。同样,对于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职业注重责任心的培养,有的职业则注重人性的发展。因此,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针对性原则。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来选择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目标,目标选择要突出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一般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比较薄弱,自信心等方面可能因为早期学习成绩问题而受到打击,但是思维可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强;在选择协同模式目标指标时要特别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

第三,科学性原则。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应该注重根据以往实证研究的数据结果来选择相关指标,而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想象。人才测评的科学性原则还体现在要合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和某种理论。我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来选择指标。除了相关理论,以往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也是指标选择的基础。由于实证研究有明确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指标的预测范围和预测效果,因此可以以实证研究的量化数据为主要参考。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发现韧性、自我效能感、自尊、情绪智力这些心理素质既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影响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可以作为重点指标。此外,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和时间管理也会对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也可以作为一般指标。

参考文献:

[1]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91-94.

[2]教育部.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3]刘良灿.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58-63.

篇1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而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要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做好全身心的护理。我病区病房收住的病人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年龄差距较大。收住的老年患者的动作缓慢,听力视力下降,记忆力差,但他们大多数人比较认真仔细,对护理工作服务质量要求高,对自己生命健康倍加重视。这些因素给病房健康教育增加了很大难度。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疾病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人们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临床护理工作正转化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实践。健康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目前尚未发现一种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可借鉴,现对于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下: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1、程序化健康教育即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包括了以下5个基本步骤:评估:寻找病人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诊断:对病人和家属所需知识和帮助的判断。计划:对健康教育活动做出安排。实施:将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评价: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将健康教育体系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2、健康教育路径法 我院于去年开始借鉴美国整体护理路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即评估后以病人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活动、饮食、护理等11项为纵轴依据标准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路径表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由护理专家审订路径表,各班次护士按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避免部分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据调查,实施此方法后病人对护士服务的满意率、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都大大提高。此外,此方法还有助于医院——家庭互助治疗模式的开展。

3、语言教育法 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讲解及宣传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如个别谈话、咨询、讲座、讨论、座谈会等。其特点是以语言为工具,直接交流,简便易行,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经济有效。语言交流对健康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语言。

4、图文宣传法 它是通过一定的文字传播媒介和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来达到护理健康教育目标。如采用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传单、科普读物、报纸等,将教育内容教给病人自己阅读。其特点是教育内容较系统全面,教育范围广,方便实用而经济,材料可反复使用。但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而且护士尚需给予必要的解释,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教育的内容。

5、形象化教育法 通过实物、标本、图画、模型、照片等传递健康信息。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如与健康教育文字材料配合使用,可增强理解和加深印象。

6、电化教育法 运用现代化的声、光设备,向受教育者传送教育信息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发挥了视听并存的优势,形式新颖,形象逼真,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7、实践教育 通过指导受教育者的操作,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技能,并用于自我或家庭护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综合性教育 综合使用上述诸多手段的一种健康教育方法。

护理健康教育使用方法中可重点推出的一类建议辅助方法

1、激发病人及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兴趣

兴趣是能让人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有了求知的欲望,病人及其家属才会对护理人员所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很好地接受和吸收从而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将很大地影响健康教育地质量。

3、护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实效性、整体性、程序性、保护性的基本原则。

讨论

1、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2、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36-0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那么就不太可能成功地应对时代的挑战,更不可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因此,为了胜任时代对人才的诸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我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各大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从总体上来看,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课程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课程设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效果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纷争,理解各有不同,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模式、课程评价及课程教学时数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和妥当,阻碍了课程的发展。心理学课程可以分为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心理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心理学实践课程。两者对象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因而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心理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对象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心理学课程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解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上的众多问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以及潜能开发,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的一门课程。上述两类心理学课程虽然关系密切,但学科性质不同。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学科性质是指心理学这一学科群的学科性质。它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知识,要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心理学诸多课程为依据,但是体现在教学中的不是这些课程的直接结论和形态,而是经过处理了的比较浅显的通俗的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引入教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塑造健全的个性,正确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混淆了两类课程的性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心理学专业课程来讲授,抹杀了两者的界线,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阻碍了课程的发展。

(二)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不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理念是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该课程模式具有三大特征:学问化(即考虑学术性)、专门性(反对学科的综合性)和结构化(即重视学习每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本位论课程模式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人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心理学学科的系统知识。不同年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心理学学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因此整个课程内容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发展和培养。

我们说这种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因为:

1.传统学科课程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成为该专业的“专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所以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能否促进心理认知的发展、能否提升心理品质和矫治心理问题。

2.传统学科课程是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以间接经验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设计和运作的,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

长期以来,以学科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学科本位课程教育模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所以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不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评价理念单一,不能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一直以来就是该门课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对课程的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用考试这种通用的常规的定量方法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为考试只能体现学生掌握心理学学科知识的程度,而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知识,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有多高,心理素质有多么好,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所以用考试这种定量的方法不能真实反映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据我们调查,全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名称各不相同,课程也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或公共课,但都是为期一个学期。我们认为仅这一学期的课程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以及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多的问题。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但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心理学知识概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新生心理适应、情绪与情感、意志品质、挫折应对、学习心理、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识等内容组成。教学内容这么多,18个学时远远不够。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必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更何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而不能错过。

二、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其独特性

在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特殊类型的学科,它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性质有所不同。它不像传统学科课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达到课程目标,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协助学生释放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提高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承受力和自我管理情绪调节能力,挖掘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品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一种新型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

1.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切身感悟来实现的,在体验中感悟中获得积极的、愉快的心理情感,对与之交汇的学习生活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这种人格特质正是课程要求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着眼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泛化,这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功能,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2.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特有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交往、友情、合作、尊重和被尊重、以及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愿望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涵盖协调人际关系、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形成自我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各种冲突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两个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性质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进而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本位”的活动性课程模式

学生本位课程模式又称人本主义课程模式,其主要教育思想就是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中心位置,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意识、实践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至始至终是以主体活动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所在。

学生本位论课程模式强调通过体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学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科性。教师应非常明确课程的目标是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并据此建立相应的目标结构,这意味着课程中必须提供丰富的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给予学习者探索机会来达成目标实现。

因此,学生本位课程应该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让学生能够自我实现,体验成功。教师应该为此积极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激发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感悟。

1.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接受,在相当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那种空洞的、泛泛而谈的与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无关联的说教,是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理触动产生实际的影响。因此,注重体验式教学,应贯穿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其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1]

2.课程应以活动为载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生发展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生理论的主要观点都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认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人的意识和个性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他们的这些观点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活动的形式做出了说明。因此,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活动作为课程实现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之一,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得以获得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反思。然后,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重新构建,进而建立新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认同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培植建立起来的理念,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的目标。一般来说,活动组织得越是成功,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就越真实,提升心理健康的作用就越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体验作为心理品质建构的桥梁,关键是因为只有它才能激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机制,促成学生心灵的成长。体验指向的不应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核心,通过借助活动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丰富学生内在的心路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维上产生切身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学生的心理才有可能得到调节和影响,进而实现转变或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体验性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无条件接纳,缩短教师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与学心理相容。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念

传统的课程评价重视的是学科预定目标和计划的完成程度,评价的最重要方式在本质上是以考试或测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书面考试这种常规的形式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水平的。受课程目标定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承受挫折、承受失败,并保持自信品质,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不断进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所以它更加强调质性评价、动态性评价、情境性评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与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2]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不能象传统学科一样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那样来考试,而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念。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评估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协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在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这种评价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是把人的心灵成长、人格发展完美作为评价目标,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经验体验,进而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促进性”、“开放性”而非“竞争性”的评价。这就要求老师不对学生言行进行干涉,不对学生独特个性进行武断评议,使学生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敞开心扉自由展现自己,自由参与活动,尽情释放,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四年全过程

我国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8、19岁至22、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此时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呈现既有别于少年儿童又有别于成年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要抓住转型时期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扫清障碍。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又要有认真、执著的奉献精神。

我们认为大学四年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二、大三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重点在于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方面。大四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方面做好生涯规划。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得更好,更富有实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人格要求,也才能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命。